桦树皮律令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桦树皮律令》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在蒙古喀尔喀部形成的法律文献,是蒙古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之一,但这部珍贵的法律文献在国内外学术界还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国内研究尚属起步阶段。本文首次全面、系统地解读、汉译、注释和研究《桦树皮律令》,是一项全新的、具有原创性的学术工作。
     全文由七部分组成。绪论部分对《桦树皮律令》的发现及其价值、语言文字特点以及研究状况等作了介绍。其次,对《桦树皮律令》形成的时代背景、历史原因作了叙述。第三,利用档案文书对《桦树皮律令》十八部文本的成文年代进行了考述。《桦树皮律令》十八部文本中有六部律令的制定年代有所不清,本文利用档案文书弄清了其中五部律令的确切年代及大概成文年代。第四部分对《桦树皮律令》十八部文本进行了拉丁文音写、汉译和注释。注释包括语文学和文献学两个方面。该部分主要利用多种文献史料对比的方法,对《桦树皮律令》、《蒙古—卫拉特律》、《喀尔喀济鲁姆》等诸多蒙古律令的相关条例进行比较,以求准确理解和翻译《桦树皮律令》,尤其是其中的某些复杂难解条例;从《元朝秘史》、《宝贝念珠》等蒙古文史书及档案文书中查找相关词语,对其用法进行比较,以此保证准确无误地解释疑难词句。文献学注释包括《桦树皮律令》十八部文本的制定地点、历史人物的考证及律令中出现的法律术语、官号等的解释。第五部分对《桦树皮律令》的主要内容、刑罚体系及其反映的喀尔喀社会制度及阶级状况等作了分析研究。第六部分主要探讨了《桦树皮律令》的流传问题。该部分通过《桦树皮律令》与1640年《蒙古——卫拉特律》、《喀尔喀济鲁姆》以及与17世纪漠南蒙古与爱新国——清朝的蒙古律令进行比较,探讨了《桦树皮律令》内容流传走向和使用范围,进一步解释了清代内外蒙古律令地位之异同、蒙古传统律令在清代喀尔喀蒙古得以流传的原因等问题,由此进一步深入《桦树皮律令》的研究。
"The Regulations on Birch Bark" was the laws document formed at Halha of Mongolia in the late 16 th and early 17 th century. "The Regulations On Birch Bark" awfully remains to be studied academic circles at home and abroads, the domestic study still belong to the starting point. This paper firstly all-sidely systematically interprets translates notes and studies of "The Regulations on Birch Bark". It is a all-newlly profound creativen academic work.
     This paper includs six parts. The introduction explains the finding of "The Manuscripts on Birch Bark", its content and the content of "The Regulations on Birch Bark" ,its value and Linguistic feature and the present conditions etc.
     Secondly,the paper expounds the era background and historical reason of "The Regulations on Birch Bark" formming.
     Thirdly,By making use of Mongolian file,the auther conducts textual reserch on written times of six parts of " The Regulations on Birch Bark".
     Fouth parts inculudes Latin transcription translation and note of eighteen parts of "The Regulations on Birch Bark". The note includes language and document two sides of study. By making use of the way that contrasting varied historical date,the auther comparing with similar article of the Mongolian Regulations as well as "The Regulations on Birch Bark" "The Mongol-Oyirad Regulations of 1640"and "Halha Jirum", in order to correctly comprehend and translate "The Regulations on Birch Bark",espacialy some complicated and difficult article in it ;look over of the correlative words and expressios in the mongolian historical records as well as "Yuan Chao Mi Shi ", "Bao Bei Nian Zhu",contracts its use in order to correctly explain complicated and difficult words and phrases. The note of document includes textual reserch as well as maked place of eighteen parts of " The Regulations on Birch Bark" and historical figuer , explainning of law technical terms and official position etc.
     Fifth parts makes inquiries in to the several incidents that main contens of " The Regulations on Birch Bark" and criminal system,the political system and class situation, etc.
     Lastly ,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question of "Regulations on Birch Bark" spreading in this part through comparing "The Ragulations on Birch Bark" with "The Mongol-Oyirad Regulations of 1640", "Halha Jirum ", as well as south of the deserts Mongolia and Aisin Gurun Qing government Mongolian laws dicusses the spreeding direction and usage scope of "The Regulations on Birch Bark", and also further interprets different and common points from inside and outside mongolian laws in region, the question that Mongolian traditional laws was handed in Qing Dynasty Halha Mongolia etc.
引文
1[蒙古]呼·丕尔烈:《mongγol ba tob asiy-a-yin oron-nuγud-un soyol ba teuken-du qolbuγdaqu qoyar qobur sorbulji bicig》(《有关蒙古和中亚国家文化与历史的两部珍贵文献》)(蒙古文),乌兰巴托,1974年;[德]萨噶斯特著,齐木德道尔吉译:《蒙古国出土的桦树皮文书》,《蒙古学信息》,1995年第1期;乔吉、乌力吉:《关于德国出版的桦树皮文书蒙文文献——兼评(蒙古科学院收藏的从哈喇布罕巴尔噶松发现的桦树皮文献)》,《蒙古学信息》,2001年第1期。
    2 乔吉、乌力吉:《关于德国出版的桦树皮文书蒙文文献——兼评(蒙古科学院收藏的从哈喇布罕巴尔噶松发现的桦树皮文献)》,《蒙古学信息》,2001年第1期。
    1[日]二木博史著,呼斯勒译:《蒙古的历史与文化——蒙古学论集》,内蒙古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 14-15页。
    1 奇格著:《古代蒙古法制史》,辽宁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96-107页。
    1 指善巴扎萨克。他是诺诺和四子图蒙肯赛音诺颜第三子丹滓喇嘛之孙,1667年获额尔克岱青称号,喀尔喀最初的八大扎萨克之一。
    2 《清内阁蒙古堂档》,第6卷,第49-53页。其原文拉丁文音写如下:Manjusiri degedfi yeke caγrawardi qaγan qotala torolkiten-i ure metu orusiyeju asaraqui bar qalq-a jaγurayin temcel-i amuγulqu-yin tula qamuγ ilγuγsad-un beige bilig-un mon cinar boγda Dalai blama bajir dar-e-yin gegen-e duratqal joqiyaju γaldan siregetu erdeni dalai qutuγtu-yi jalaraγulun obet-un yeke tusimel Arani aliqa amban ekilen sayid qaraqan basa bar Rjibcun damba qutuγtu-yi tusalalciduγai kemen joqiyalγaγsan-iyar doluγan qosiγu γal bars jil-un namur-un dumdadu sar-a-yin koren(koreng) belcer-tur ciγullaγsan caγ-tur baraγun-u jasaγtu qaγan jegun-u qaγan qoyaγula ongniγud-i boliyalduγsan-dur Tusiyetu sayin qaγan Erke dayicing noyan ekilen basa ugelebei.........basa-ci(cu) yeren nige-tu bicin jil-du Doluγan qosiγu-bar Taran-i(Tarani)γool-du ciγulγan kigsen-du mani(man-i)tusayar noyad tulada toru-yin yeke tusimel dur Unaqai jayaγaci Tokukui qoyar tusimel-i talbiγsan tere caγaja-yi(caγaja-yin)bicig-tu ugei biyu gejuu......。
    3 乌云毕力格曾正确指出,“有证据表明”,该“猴年”就是1596年,参加制定该律令的汗指素巴第,但他未做进一步的论述。参见乌云毕力格《绰克图台吉的历史与历史记忆》,QMD1,东京,2005年。
    4 格哷森扎第三子诺诺和,其长子阿巴泰,阿巴泰次子额列克,额列克长子衮布多尔济。
    5 阿尔达扎布注释《宝贝念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31页。
    6 《清内阁蒙古堂档》,第6卷,第60页。其原文为:“boγda qaγan-i simgen-du γarγaqu tarani γool-un ciγulγan-dur”意为“在推举博克多汗坐大位的塔尔尼河会盟上”。宝音德力根《从阿巴岱与俺达汗关系看早期喀尔喀历史的几个问题》(蒙古文),《内蒙古大学学报》,1999年1期。
    7 《清内阁蒙古堂档》,第6卷,49-52页;第7卷,91-115页;宝音德力根《从阿巴岱与俺达汗关系看早期喀尔喀历史的几个问题》一文。
    1[俄]纳西罗夫:《16—17世纪蒙古法典的里程碑——草原十八部法典》,圣彼德堡,2002年,第66页。
    2 乌力吉图校勘、注释,巴·巴根校订《大黄史》,民族出版社,第164页。
    3[蒙古]呼·丕尔烈:《mongol ba tob asiy-a-yin oron-nuγud-un soyol ba teuken-du qolbuγdaqu qoyar qobur sorbulji bicig》(《有关蒙古和中亚国家文化与历史的两部珍贵文献》)(蒙古文),乌兰巴托,1974年,第55页;[日]二木博史著,呼斯勒译:《蒙古的历史与文化——蒙古学论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 第11页;[蒙古]特·阿拉坦格尔勒《16—17世纪蒙古律令》,乌兰巴托,1999年,第78页;[俄]纳西罗夫:《16—17世纪蒙古法典的里程碑——草原十八部法典》,圣彼德堡,2002年,第66页。
    1[蒙古]呼·丕尔烈:《mongtol ba tob asiy-a-yin oron-nuyud-un soyol ba teuken-du qolbuydaqu qoyar qobur sorbulji bicig》(《有关蒙古和中亚国家文化与历史的两部珍贵文献》)(蒙古文),乌兰巴托,1974年,第133页;[日]二木博史著,呼斯勒译:《蒙古的历史与文化——蒙古学论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1、39页;[蒙古]特·阿拉坦格尔勒《16—17世纪蒙古律令》,乌兰巴托,1999年,第78页,[俄]纳西罗夫:《16—17世纪蒙古法典的里程碑——草原十八部法典》,圣彼德堡,2002年,第66页。
    1 《阿萨刺克其史》,乌兰巴托影印本,2002年,第274页。
    1 参见宝音德力根《从阿巴岱与俺达汗关系看早期喀尔喀历史的几个问题》(蒙古文),《内蒙古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2 参见本文第二部律令——《猴年大律令》后注3。
    3 乌兰《<蒙古源流>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8-9页。
    1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元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第44-45页。
    1 原文“jancibasu qaγas-tu bui”。该条“qaγas-tu bui”语意不明。
    2 原文“yeke keb”。二木博史译为“大人”。“yeke keb”应该指蒙古汗国时期的统一大律令,或像《图们汗大法》般在全蒙古通行的有效法规。
    3 原文“kotelgetei”,意为“所带备马”。该词词根为“kotul”,意为“牵、拉,引申意为带、引导等”。
    4 寺院学徒。
    5 《喀尔喀济鲁姆》附十四、第25条与该条一致,内容如下:“ken gujir-iyer kumun-i anjulasu geji yambar amitan-i alabasu qarin gederegti anjun-u yosoγar bolba”。据此可知,该条残缺部分应该是“qarin(反而)”。参见[日]二木博史著,呼斯勒译:《蒙古的历史与文化——蒙古学论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7页,注12。
    6 侍奉寺院的俗人集团。关于苏木沁人,二木博史已作过解释。[日]二木博史著,呼斯勒译:《蒙古的历史与文化——蒙古学论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5页。
    7 参见本律令后注1。
    8 “ide”、“idebesu”在《桦树皮律令》、《喀尔喀济鲁姆》中多见。蒙古语“ide”本意为“吃”,引申意有“获取、拥有、抢夺、籍没”等,在此意为“掠夺牲畜(家当)”。
    1 第81、82、83条在《喀尔喀济鲁姆》中合为一条。
    2 参见[日]二木博史著,呼斯勒译:《蒙古的历史与文化——蒙古学论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5页:布仁巴图《<卫拉特法典>若干条文释义辨证》(蒙古文)《内蒙古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3 苏鲁格译注《阿勒坦汗法典》,《蒙古学信息》,1996年第2期,第30页;《喀尔喀济鲁姆》第48条:[蒙古]巴·巴雅尔赛汗整理《蒙古律书》("mongtol caγajin-u bicig”),乌兰巴托,2004年,第233页:《清代理藩院资料辑录·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1988年,第146页;[日]二木博史著,呼斯勒译:《蒙古的历史与文化——蒙古学论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0页;[俄]纳西罗夫:《16—17世纪蒙古法典的里程碑——草原十八部法典》,圣彼德堡,2002年,第60页。
    1 参见亦邻真复原《蒙古秘史》(畏吾体蒙古文),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77页;《元朝秘史》,四部丛刊本,第115页。
    2 参见[日]二木博史《译注白桦法典Ⅰ》(日文),《游牧社会史探究》,1977年第50期,第12页:[俄]纳西罗夫:《16—17世纪蒙古法典的里程碑——草原十八部法典》,圣彼德堡,2002年,第41页;[法]伯希和著,耿昇译:《卡尔梅克史评注》,中华书局,1994年,第128页。
    3[蒙古]呼·丕尔烈:“mongγol ba tob asiy-a-yin oron-nγud-un soyol ba teuken-du qolbuγdaqu qoyar qobur sorbulji bicig”(《有关蒙古和中亚国家文化与历史的两部珍贵文献》)(蒙古文),乌兰巴托,1974年,第80页。
    1 《喀尔喀济鲁姆》,第48条;苏鲁格译注《阿勒坦汗法典》,《蒙古学信息》,1996年第2期,第30页;[蒙古]巴·巴雅尔赛汗整理《蒙古律书》(“mongγol caγajin-u bicig”),乌兰巴托,2004年,第233页;《清代理藩院资料辑录·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出版,1988年,第146页。
    2[日]二木博史著,呼斯勒译:《蒙古的历史与文化——蒙古学论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3页。
    3 李保文整理《十七世纪蒙古文文书档案》,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第51份文书。
    1[日]二木博史著,呼斯勒译:《蒙古的历史与文化——蒙古学论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1页。
    2 王士琦《三云筹俎考》,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丛书第一集影印明万历刻本,卷二,第24页。
    3 留金琐整理注释《十善福经白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81页。
    4 留金琐整理注释《十善福经白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88页。
    5 韩儒林《蒙古答刺罕考》,《穹庐记》,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23-58页。
    6 王士琦《三云筹俎考》,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丛书第一集影印明万历刻本,卷二,第24页。
    1 乌云毕力格、白拉都格齐等主编《蒙古史纲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43页。
    2 留金琐整理注释《十善福经白史》,1981年,第83-84,88页。
    3 宝音德力根博士学位论文:《十五世纪前后蒙古政局部落诸问题研究》,第86、94页。
    4[日]二木博史《译注白桦法典Ⅰ》(日文),《游牧社会史探究》,1977年第50期,第13页:[俄]纳西罗夫:《16—17世纪蒙古法典的里程碑——草原十八部法典》,圣彼德堡,2002年,第41页。
    5 亦邻真:《亦邻真蒙古学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700-712页。
    1 田山茂著,潘世宪译:《清代蒙古社会制度》,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139-141页。
    2[日]二木博史《译注白桦法典Ⅰ》(日文),《游牧社会史探究》,1977年第50期,第13页;[俄]纳西罗夫:《16—17世纪蒙古法典的里程碑——草原十八部法典》,圣彼德堡,2002年,第41页。
    3[日]二木博史《译注白桦法典Ⅰ》(日文),《游牧社会史探究》,1977年第50期,第13页。
    4[日]二木博史《译注白桦法典Ⅰ》(日文),《游牧社会史探究》,1977年第50期,第13页;[俄]纳西罗夫:《16—17世纪蒙古法典的里程碑——草原十八部法典》,圣彼德堡,2002年,第41页。
    5 乌兰《(蒙古源流)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333页。
    6[日]二木博史《译注白桦法典Ⅰ》(日文),《游牧社会史探究》,1977年第50期,第13页;[俄]纳西 罗夫:《16—17世纪蒙古法典的里程碑——草原十八部法典》,圣彼德堡,2002年,第41页。
    1 王士琦《三云筹俎考》,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丛书第一集影印明万历刻本,卷二,第24页。
    2 斯钦朝克图编,仁亲戈瓦、苏跃拉图校订《蒙古语词根词典》,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2428页。
    3[蒙古]呼·丕尔烈:《mongγol ba tob asiy-a-yin oron-nuγud-un soyol ba teuken-du qolbuγdaqu qoyar qobur sorbulji bicig》(《有关蒙古和中亚国家文化与历史的两部珍贵文献》)(蒙古文),乌兰巴托,1974年,第129页:[俄]纳西罗夫:《16—17世纪蒙古法典的里程碑——草原十八部法典》,圣彼德堡,2002年,第60页。
    4 奇格著:《古代蒙古法制史》,辽宁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195页;[日]二木博史著,呼斯勒译:《蒙古的历史与文化——蒙古学论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2页;策·巴图《<蒙古——卫拉特法典>词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79、80页。
    1[日]二木博史《译注白桦法典Ⅰ》(日文),《游牧社会史探究》,1977年第50期,第14页;[俄]纳西罗夫:《16—17世纪蒙古法典的里程碑——草原十八部法典》,圣彼德堡,2002年,第42页。
    2[日]二木博史著,呼斯勒译:《蒙古的历史与文化——蒙古学论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4页:布仁巴图《<卫拉特法典>若干条文释义辨证》一文(蒙古文),《内蒙古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3[日]二木博史《译注白桦法典Ⅰ》(日文),《游牧社会史探究》,1977年第50期,第15页。
    4[俄]:纳西罗夫,《16—17世纪蒙古法典的里程碑——草原十八部法典》,圣彼德堡,2002年,第43页。
    1[俄]纳西罗夫:《16—17世纪蒙古法典的里程碑——草原十八部法典》,圣彼德堡,2002年,第43页。
    1 参见《六和硕大律令》第23条注释。
    2 参见《六和硕大律令》第24条注释。
    3 参见《六和硕大律令》第26条注释。
    1 参见《六和硕大律令》第27条注释。
    2 参见《六和硕大律令》第51条注。
    3 该条语意不明,未能译出。该条应该与第一部律令第54条相似,参见第一部律令第54条注。纳西罗夫未译出该条。
    4 该条与《六和硕律令》第33条相似。
    1 乌力吉图校注,苏和校订《大黄史》,民族出版社,1983年,第162页:《阿萨喇克其史》,乌兰巴托影印本,2002年,第273页。
    2 乌力吉图校注,苏和校订《大黄史》,民族出版社,1983年,第162页;《阿萨喇克其史》,乌兰巴托影印本,2002年,第276页。
    1 《水晶鉴》、《蒙古游牧记》等记载,17世纪初喀尔喀内部发生红黄教之争,昆都伦楚琥尔诺颜护持黄教派,于是达赖喇嘛贤之,授赛因诺颜号。喀尔喀内部发生佛教派别之争一说很难让人相信。据《五世 达赖喇嘛传》,昆都伦楚琥尔诺颜去西藏,护持黄教派,于是达赖喇嘛授其楚琥尔称号。关于喀尔喀佛教“红黄之争”问题,笔者在硕士学位论文《绰克图洪台吉生平研究》中详细论述过,请参见该文第17-18页。留金锁校注《水晶鉴》,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492页;[清]张穆撰《蒙古游牧记》,清同治祁氏刊本,第183页;阿旺洛桑嘉措著,陈庆英等译《五世达赖喇嘛传》,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年,第61页。
    2 乌力吉图校注,苏和校订《大黄史》,民族出版社,1983年,第163页;《阿萨喇克其史》,乌兰巴托影印本,2002年,第281页。
    3[蒙古]呼·丕尔烈:《mongγol ba tob asiy-a-yin oron-nuγud-un soyol ba teuken-du qolbuγdaqu qoyar qobur sorbulji bicig》(《有关蒙古和中亚国家文化与历史的两部珍贵文献》)(蒙古文),乌兰巴托,1974年,第125页;[日]二术博史著,呼斯勒译:《蒙古的历史与文化——蒙古学论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9页;[蒙古]特·阿拉坦格尔勒《16——17世纪蒙古律令》,乌兰巴托,1999年,第92页:[俄]纳西罗夫:《16——17世纪蒙古法典的里程碑——草原十八部法典》,圣彼德堡,2002年,第66页。
    4[蒙古]呼·丕尔烈:《mongγol ba tob asiy-a-yin oron-nuγud-un soyol ba teuken-du qolbuγdaqu qoyar qobur sorbulji bicig》(《有关蒙古和中亚国家文化与历史的两部珍贵文献》)(蒙古文),乌兰巴托,1974年,第126页。
    5 乌力吉图校注,苏和校订《大黄史》,民族出版社,1983年,第165页。
    1 乌力吉图校注,苏和校订《大黄史》,民族出版社,1983年,第163页;《阿萨喇克其史》,乌兰巴托影印本,2002年,第281页。
    2 乌力吉图校注,苏和校订《大黄史》,民族出版社,1983年,第163页;《阿萨喇克其史》,乌兰巴托影印本,2002年,第281页。
    3 乌力吉图校注,苏和校订《大黄史》,民族出版社,1983年,第163页;《阿萨喇克其史》乌兰巴托影印本,2002年,第281页。
    4[蒙古]呼·丕尔烈:《mongγol ba tob asiy-a-yin oron-nuγud-un soyol ba teuken-du qolbγdaqu qoyar qobur sorbulji bicig》(《有关蒙古和中亚国家文化与历史的两部珍贵文献》)(蒙古文),乌兰巴托,1974年,第125页;[日]二木博史著,呼斯勒译:《蒙古的历史与文化——蒙古学论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9页;[蒙古]特·阿拉坦格尔勒《16——17世纪蒙古律令》,乌兰巴托,1999年,第92页;[俄]纳西罗夫:《16—17世纪蒙古法典的里程碑——草原十八部法典》,圣彼德堡,2002年,第66页。
    1 《清内阁蒙古堂档》,第6卷,第60-62页。
    2 萨木贝玛第六子火阑卫征诺颜,其子贝玛岱青和硕齐,其子额尔克卫征诺。
    3 火凌卫征诺颜之子贝玛岱青和硕齐。乌云毕力格《喀尔喀蒙古额尔克卫征诺颜的奏折及相关事宜》(蒙古文),《内蒙古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4 制定该律令的会盟之首汗阿海——第一代扎萨克图汗素巴第。参见乌云毕力格《喀尔喀蒙古额尔克卫征诺颜的奏折及相关事宜》一文。
    5 制定《猴年大律令》的1596年塔尔尼会盟。参见乌云毕力格《喀尔喀蒙古额尔克卫征诺颜的奏折及相关事
    6 格哷森扎第七子萨木贝玛第六子火阑卫征诺颜。参见乌力吉图校注,苏和校订《大黄史》,民族出版社,1983年,第163页;《阿萨喇克其史》,乌兰巴托影印本,2002年,第281页:乌云毕力格《喀尔喀蒙古额尔克卫征诺颜的奏折及相关事宜》一文。
    7 1639年喀尔喀七和硕会盟,该问题我们将在《桦树皮律令》第18部律令《水兔年大律令》中详谈。
    8 阿巴泰汗时期修建的额尔德尼昭寺。
    9 指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和迈达理呼图克图。参见乌云毕力格《喀尔喀蒙古额尔克卫征诺颜的奏折及相关事宜》一文。
    10 “都沁”(四十万)指东蒙古,在此指喀尔喀,“杜尔本”(四万)指卫拉特。
    11 诺诺和第五子巴喀赖和硕齐之子绰克图洪台吉。
    12 格哷森扎次子诺颜泰,其长子土伯特哈坦巴图尔,其长子车臣吉囊。其次子阿海岱青。
    13 宾图诺颜脱因可能指萨木贝玛第五子德木德赫绰克图次子多尔济宾图诺颜,岱青和硕齐、卓哩克图洪台吉可能是萨木贝玛第四子钦达甘赛因玛济克卓哩克图长子卓哩克图洪台吉和三子唐古特墨尔根岱青。而伊勒登洪台吉可能就是额尔克卫征诺颜的亲叔父。参见乌云毕力格《喀尔喀蒙古额尔克卫征诺颜的奏折及相关事宜》一文。
    14 乌云毕力格《喀尔喀蒙古额尔克卫征诺颜的奏折及相关事宜》一文。
    15 乌力吉图校注,苏和校订《大黄史》,民族出版社,1983年,第162页;《阿萨喇克其史》,乌兰巴托影印本,2002年,第281页。
    1 参见笔者硕士学位论文:《喀尔喀绰克图洪台吉生平研究》一文。
    2[蒙古]呼·丕尔烈:《mongγol ba tob asiy-a-yin oron-nuγud-un soyol ba teuken-du qolbuγdaqu qoyar qobur sorbulji bicig》(《有关蒙古和中亚国家文化与历史的两部珍贵文献》)(蒙古文),乌兰巴托,1974年,第126页;[日]二木博史著,呼斯勒译:《蒙古的历史与文化——蒙古学论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0页。
    3[蒙古]呼·丕尔烈:《mongol ba tob asiy-a-yin oron-nuγud-un soyol ba teuken-du qolbuγdaqu qoyar qobur sorbulji bicig》(《有关蒙古和中亚国家文化与历史的两部珍贵文献》)(蒙古文),乌兰巴托,1974年,第135页;[俄]纳西罗夫:《16—17世纪蒙古法典的里程碑——草原十八部法典》,圣彼德堡,2002年,第167页。
    4[俄]纳西罗夫:《16—17世纪蒙古法典的坐程碑——草原十八部法典》,圣彼德堡,2002年,第54页。
    1[俄]纳西罗夫:《16—17世纪蒙古法典的里程碑——草原十八部法典》,圣彼德堡,2002年,第56页。
    2[俄]纳西罗夫:《16—17世纪蒙古法典的里程碑——草原十八部法典》,圣彼德堡,2002年,第55页。
    3[俄]纳西罗夫:《16—17世纪蒙古法典的里程碑——草原十八部法典》,圣彼德堡,2002年,第56页。
    4[俄]纳西罗夫:《16—17世纪蒙古法典的里程碑——草原十八部法典》,圣彼德堡,2002年,第56页。
    5[俄]纳西罗夫:《16—17世纪蒙古法典的里程碑——草原十八部法典》,圣彼德堡,2002年,第56页。
    6[俄]纳西罗夫:《16—17世纪蒙古法典的里程碑——草原十八部法典》,圣彼德堡,2002年,第56页。
    7[俄]纳西罗夫:《16—17世纪蒙古法典的里程碑——草原十八部法典》,圣彼德堡,2002年,第59页。
    1 原文arban-i sayid,即指十户长。
    2 原文“ger-tei bolbasu”。
    3[蒙古]呼·丕尔烈:《mongγol ba tob asiy-a-yin oron-nuγud-un soyol ba teuken-du qolbuγdaqu qoyar qobur sorbulji bicig》(《有关蒙古和中亚国家文化与历史的两部珍贵文献》)(蒙古文),乌兰巴托,1974年,第118-119页:[日]二木博史《译注白桦法典Ⅰ》(日文),《游牧社会史探究》,1977年第50期,第19页[俄]纳西罗夫:《16—17世纪蒙古法典的里程碑——草原十八部法典》,圣彼德堡,2002年,第60-61页。
    4 乌力吉图校注、苏和校订《大黄史》,民族出版社,1983年,第164页;《阿萨喇克其史》,乌兰巴托影印本,2002年,第275页。
    5[蒙古]共果尔《喀尔喀史纲》,民族出版社,1991年,第412页。
    1 策·巴图《<蒙古——卫拉特法典>词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63-67页。
    2[日]二木博史《译注白桦法典Ⅰ》(日文),《游牧社会史探究》,1977年第50期,第19页;[俄]纳西罗夫:《16—17世纪蒙古法典的里程碑——草原十八部法典》,圣彼德堡,2002年,第44页。
    3[日]二木博史《译注白桦法典Ⅰ》(日文),《游牧社会史探究》,1977年第50期,第19页;[俄]纳西罗夫:《16—17世纪蒙古法典的里程碑——草原十八部法典》,圣彼德堡,2002年,第44页。
    4[日]二木博史《译注白桦法典Ⅰ》(日文),《游牧社会史探究》,1977年第50期,第19页。
    5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元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1985年,第151页。
    1[日]二木博史《译注白桦法典Ⅰ》(日文),《游牧社会史探究》,1977年第50期,第19页:[俄]纳西罗夫:《16—17世纪蒙古法典的里程碑——草原十八部法典》,圣彼德堡,2002年,第44页。
    2[俄]纳西罗夫:《16—17世纪蒙古法典的里程碑——草原十八部法典》,圣彼德堡,2002年,第55页。
    3 王士琦《三云筹俎考》,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丛书第一集影印明万历刻本,卷二,第24页。
    4[德]P.S帕拉斯著,邵建东、刘迎胜译:《内陆亚洲厄鲁特历史资料》,云南人民比版社,2002年,第187页。
    1 参见《六和硕律令》第74条注。
    2[蒙古]呼·丕尔烈:《mongγol ba tob asiy-a-yin oron-nuγud-un soyol ba teuken-du qolbuγdaqu qoyar qobur sorbulji bicig》(《有关蒙古和中亚国家文化与历史的两部珍贵文献》)(蒙古文),乌兰巴托,1974年,第121页;[蒙古]特·阿拉坦格尔勒《16——17世纪蒙古律令》,乌兰巴托,1999年,第64页;[俄]纳西罗夫:《16——17世纪蒙古法典的里程碑——草原十八部法典》,圣彼德堡,2002年,第6l页;[日]二木博史《译注白桦法典Ⅱ》(日文),《蒙古研究》,1981年第12期,第56页,注11。
    3[蒙古]呼·丕尔烈:《mongγol ba tob asiy-a-yin oron-nuγud-un soyol ba teuken-du qolbuγdaqu qoyar qobur sorbulji bicig》(《有关蒙古和中亚国家文化与历史的两部珍贵文献》)(蒙古文),乌兰巴托,1974年,第121页。
    4[蒙古]特·拉坦格尔勒《16——17世纪蒙古律令》,1999年,第64页;[俄]纳西罗夫:《16—17世纪蒙古法典的里程碑——草原十八部法典》,圣彼德堡,2002年,第61页。
    1[日]二木博史《译注白桦法典Ⅱ》(日文),《蒙古研究》,1981年第12期,第57页。
    2 阿尔达扎布注释《宝贝念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31页。
    3 乌力吉图校注、苏和校订《大黄史》,民族出版社,1983年,第137页;《阿萨喇克其史》,乌兰巴托影印本,2002年,第275页。
    4 乌力吉图校注、苏和校订《大黄史》,民族出版社,1983年,第137页;《阿萨喇克其史》,乌兰巴托影印本,2002年,第275页。
    5 乌力吉图校注、苏和校订《大黄史》,民族出版社,1983年,第137页;《阿萨喇克其史》,乌兰巴托影印本,2002年,第275页。
    6[蒙古]呼·丕尔烈:《mongγol ba tob asiy-a-yin oron-nuyud-un soyol ba teuken-du qolbuγdaqu qoyar qobur sorbulji bicig》(《有关蒙古和中亚国家文化与历史的两部珍贵文献》)(蒙古文),乌兰巴托,1974年,第135页;[日]二木博史《译注白桦法典Ⅱ》(日文),《蒙古研究》,1981年第12期,第57页,注16;[俄]纳西罗夫:《16—17世纪蒙古法典的里程碑——草原十八部法典》,圣彼德堡,2002年,第62页。
    7[蒙古]呼·丕尔烈:《mongγol ba tob asiy-a-yin oron-nuγud-un soyol ba teuken-du qolbuγdaqu qoyar qobur sorbulji bicig》(《有关蒙古和中亚国家文化与历史的两部珍贵文献》)(蒙古文),乌兰巴托,1974年,第85页;[日]二木博史《译注白桦法典Ⅱ》(日文),《蒙古研究》,1981年第12期,第51页,[俄]纳西罗夫:《16—17世纪蒙古法典的里程碑——草原十八部法典》,圣彼德堡,2002年,第45页。
    1[日]二木博史《译注白桦法典Ⅱ》(日文),《蒙古研究》,1981年第12期,第52页;[俄]纳西罗夫:《16—17世纪蒙古法典的里程碑——草原十八部法典》,圣彼德堡,2002年,第46页。
    2 《蒙古——卫拉特律》,第13条;《喀尔喀济鲁姆》,第15条。
    3 《桦树皮律令》第十六部律令(呼·丕尔烈抄文第十四部律令)——《法门律令》第7条。
    4[日]二木博史:《译注白桦法典Ⅱ》(日文),《蒙古研究》1981年第12期,第52页:[俄]纳西罗夫:《16—17世纪蒙古法典的里程碑——草原十八部法典》,圣彼德堡,2002年,第45页。
    1 可能指呼·丕尔烈命名的《六和硕律令》或《猴年大律令》之一。
    2 道润梯步编注《喀尔喀律令》,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80页。
    1[清]张穆《蒙古游牧记》,清同治祁氏刊本,卷7,第151、154页。
    2[蒙古]呼·丕尔烈:《mongγol ba tob asiy-a-yin oron-nuγud-un soyol ba teuken-du qolbuγdaqu qoyar qobur sobrbulji bicig》(《有关蒙古和中亚国家文化与历史的两部珍贵义献》)(蒙古文),乌兰巴托,1974年,第135页。
    3[日]二木博史《译注白桦法典Ⅱ》(日文),《蒙古研究》,1981年第12期,第53页;[俄]纳西罗夫:《16—17世纪蒙古法典的里程碑——草原十八部法典》,圣彼德堡,2002年,第47页。
    4[日]二木博史《译注白桦法典Ⅱ》(日文),《蒙古研究》,1981年第12期,第53页;[俄]纳西罗夫:《16—17世纪蒙古法典的里程碑——草原十八部法典》,圣彼德堡,2002年,第47页。
    5[蒙古]巴·巴雅尔赛汗整理,乌兰巴托,2004年,第181页;[日]二木博史《译注白桦法典Ⅱ》(日文),《蒙古研究》,1981年第12期,第53页;[俄]纳西罗夫:《16—17世纪蒙古法典的里程碑——草原十八部法典》,圣彼德堡,2002年,第47页。
    1 呼·丕尔烈读为“otoγ”,二木博史称应读“nutuγ”,[蒙古]特·阿拉坦格尔勒、纳西罗夫也均读为“otoγ”。参见[蒙古]呼·丕尔烈:《mongγol ba tob asiy-a-yin oron-nuγud-un soyol ba teuken-du qolbuγdaqu qoyar qobur sorbulji bicig》(《有关蒙古和中亚国家文化与历史的两部珍贵文献》)(蒙古文),乌兰巴托,1974年,第88页;[日]二木博史《译注白桦法典Ⅱ》(日文),《蒙古研究》,1981年第12期,第54页:[蒙古]特·阿拉坦格尔勒《16—17世纪蒙古律令》,乌兰巴托,1999年,第67页;[俄]纳西罗夫:《16—17世纪蒙古法典的里程碑——草原十八部法典》,圣彼德堡,2002年,第46页。
    2 呼·丕尔烈拉丁文为“senjen或sanjan”。该词,二木博史解释为汉语“先生”,并解释说不知其职能。纳西罗夫对上述官职未作解释。参见[日]二木博史《译注白桦法典Ⅱ》(日文),《蒙古研究》,1981年第12期,第62页,注74。该条“senjen或sanjan”是否指“sungci”?
    3 原文“siregetu”,不知其职能。在16、17世纪其他蒙古文史书及档案文书中也未见该称号。
    4 参见第一部律令后注6。
    5 参见第一部律令后注7。
    6 参见第一部律令后注8。
    7 原文“jiquu-tu darqad”,应该是“jiγuqutu darqad”之别写。“jiγuqutu darqad”指持特权状之达尔汗。
    1[蒙古]呼·丕尔烈:《mongγol ba tob asiy-a-yin oron-nuγud-un soyol ba teuken-du qolbuγdaqu qoyar qobur sorbulji bicig》(《有关蒙古和中亚国家文化与历史的两部珍贵文献》)(蒙古文),乌兰巴托,1974年,第108页;[日]二木博史著,呼斯勒译:《蒙古的历史与文化——蒙古学论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2页。
    2[日]二木博史《译注白桦法典Ⅱ》(日文),《蒙古研究》,1981年第12期,第61页;[俄]纳西罗夫:《16—17世纪蒙古法典的里程碑——草原十八部法典》,圣彼德堡,2002年,第47页。
    3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元史)》,中国火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第32、33页。
    4 留金锁校注《十善福经白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83、88页。
    1 留金锁校注《十善福经白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88页。
    2[日]二木博史《译注白桦法典Ⅲ》(日文),《蒙古研究》,1983年第14期,第63页,注78。
    3[日]二木博史《译注白桦法典Ⅲ》(日文),《蒙古研究》,1983年第14期,第63页,注80。
    4 原文:ayil kumun abuγsan aduγu-cin-ni tus-tu daruγa-(i siqa-)qu bolba.tabun aduγun-aca degegsi daruγa-(yi siqa-)qu bolba.dorben aduγun-aca doroγsi sigulengge siqaqu(bol-)ba。译文:系所属牧马人偷盗马匹,须其达鲁噶(作证)。若五匹以上,须达鲁噶作证。若四匹以下,则须收楞额作证。
    5[德]P.S帕拉斯著,邵建东、刘迎胜译:《内陆亚洲厄鲁特历史资料》,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85、186页。
    1 该条与第一部律令——《六和硕律令》第66条相似。
    1[日]二木博史著,呼斯勒译《蒙古的历史与文化——蒙古学论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9页。
    1[日]二木博史著,呼斯勒译《蒙古的历史与文化——蒙古学论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9页。
    2 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研究》,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第160-166页。
    1[德]P.S.帕拉斯著,邵建东、刘迎胜译:《内陆亚洲厄鲁特历史资料》,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85、186页。
    1[俄]符拉基米尔佐夫著,刘荣焌译《蒙古社会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208-211页。
    2 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研究》,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第166-175页。
    3 二木博史指出《桦树皮律令》形成时代的喀尔喀社会组织形式是“和硕”。请参见[日]二木博史著,呼斯勒译:《蒙古的历史与文化——蒙古学论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7-35页。
    1[蒙古]呼·丕尔烈:《mongγol ba tob asiy-a-yin oron-nuyud-un soyol ba teuken-du qolbuydaqu qoyar qobur sorbulji bicig》(《有关蒙古和中亚国家文化与历史的两部珍贵文献》)(蒙古文),乌兰巴托,1974年,第108页;[日]田山茂著,潘世宪译《清代蒙古社会制度》,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29页;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研究》,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第180-182页。
    2 李保文整理出版《17世纪蒙古文文书档案》,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第18、49页。
    1[日]二木博史著,呼斯勒译:《蒙古的历史与文化——蒙古学论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2-15页。
    2[蒙古]呼·丕尔烈:《mongrol ba t6b asiy-a-yin oron-nuγud-un soyol ba teuken-du qolbuγdaqu qoyar qobur sorbulji bicig》(《有关蒙古和中亚国家文化与历史的两部珍贵文献》)(蒙古文),乌兰巴托,1974年,第108页。
    3[日]二木博史著,呼斯勒译:《蒙古的历史与文化——蒙古学论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4页。
    4 宝音德力根《从阿巴岱与俺达汗关系看早期喀尔喀历史的几个问题》(蒙古文),《内蒙古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1[德]P.S.帕拉斯著,邵建东、刘迎胜译:《内陆亚洲厄鲁特历史资料》,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83页。
    2[德]P.S.帕拉斯著,邵建东、刘迎胜译:《内陆亚洲厄鲁特历史资料》,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83页。
    3[蒙古]呼·丕尔烈:《mongγol ba tob asiy-a-yin oron-nuyud-un soyol ba teuken-du qolbuγdaqu qoyar qobur sorbulji bicig》(《有关蒙古和中亚国家文化与历史的两部珍贵文献》),1974年,乌兰巴托,第111页。
    4[蒙古]呼·丕尔烈:《mongγol ba tub asiy-a-yin oron-nuγud-un soyol ba teuken-du qolbuγdaqu qoyar qobur sorbulji bicig》(《有关蒙古和中亚国家文化与历史的两部珍贵文献》),1974年,乌兰巴托,第112页;[俄]纳西罗夫:《16—17世纪蒙古法典的里程碑——草原十八部法典》,圣彼德堡,2002年,第72页;[日]二木博史著,呼斯勒译:《蒙古的历史与文化——蒙古学论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3页。
    1[俄]纳西罗夫:《16—17世纪蒙古法典的里程碑——草原十八部法典》,圣彼德堡,2002年,第72-73页。
    2[日]二木博史著,呼斯勒译:《蒙古的历史与文化——蒙古学论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3页。
    1 乌云毕力格等主编《蒙古民族通史》(第四卷)1993,第52页。
    2 uli,即ulitgeku的命令式,意为“比较、照”。
    1 参见[日]冈洋树著、张永江译《定边左副将军的权利收回问题》,《蒙古学信息》1993年第1期;《清朝对喀尔喀统治的强化与桑斋多尔济》,《蒙古学信息》1993年第4期;《关于“库仑办事大臣”的考察》《蒙古学信息》1997年第2期;张永江译《1992年日本研究元史、蒙古史情况综述》,载《蒙古学信息》,1995年第4期。
    2[日]萩原守《清代蒙古的裁判与裁判文书》,东京,创文社,2006年,第182页。
    3 参见奇格:《古代蒙古法制史》,辽宁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83-84页。
    1 苏鲁格译注《阿勒坦汗法典》,载《蒙古学信息》,1996年第2期,第28页。
    2 苏鲁格译注《阿勒坦汗法典》,载《蒙古学信息》,1996年第2期,第26页。
    3 苏鲁格译注《阿勒坦汗法典》,载《蒙古学信息》,1996年第2期,第29页。
    1.《元朝秘史》,四部丛刊三编本,中华书局。
    2.《元典章》,台湾影印元刻本。
    3.彭大雅、徐霆:《黑鞑事略》,载《王国维遗书》,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
    4.萧大亨:《夷俗记》,宝颜堂秘笈本。
    5.王士琦《三云筹俎考》,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丛书第一集影印明万历刻本。
    6.《旧满洲档》,台湾故宫博物院影印本,1969年。
    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译注:《满文老档》(汉译《满文老档》),中华书局,1990年。
    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
    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编:《清内秘书院蒙古文档案汇编》(共7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
    1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编:《清内阁蒙古堂档》(共22卷),影印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
    1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十七世纪蒙古文文书档案(1600—1650)》,李宝文整理,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影印出版,1997年。
    12.[蒙]B·苏米雅巴特尔整理:“Cinggis-un altan uruγ-un uγ-un bicig-bs ger-un uy-e-yin bicimel(《成吉思汗黄金家族世袭表及家谱》)”(第一册),乌兰巴托,2002年。
    13.[蒙]巴·巴雅尔赛汗:“Mongγol caγajin bicig-tu kigsen erke jui-yin sodulγ-a”,乌兰巴托,2005年。
    14.[蒙]巴·巴雅尔赛汗整理:“jingkini daγaju yabuqu qauli durim”,乌兰巴托,2004年。
    15.[蒙]巴·巴雅尔赛汗整理.“Mongγol caγajin bicig”(《蒙古律书》),乌兰巴托,2004年。
    16.[俄]戈文通斯基整理:《1640年蒙古——卫拉特律》(托忒文),圣彼德堡,1888年。
    17.[德]海西希(Walther Heissig(Hrsg.)):Mongolische ortsnamen Teil Ⅱ(《蒙古地名》)。
    18.《清实录》,中华书局影印本。
    19.《喀尔喀济鲁姆》,西库伦本,蒙古国立图书馆藏。
    20.《理藩院则例》,乾隆内抄本。
    21.《蒙古律例》,乾隆六年版。
    22.《蒙古律书》,康熙三十五年第三版。
    23.《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四库全书本。
    24.包文汉、朝克图整理:《蒙古回部王公表传》(第一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年。
    25.张穆:《蒙古游牧记》,清同治祁氏刊本。
    26.祁韵士:《皇朝藩部要略》,筠渌山房本。
    27.祁韵士著,包文汉整理:《清朝藩部要略稿本》,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
    28.薄音湖、王雄编辑点校:《明代蒙古汉辑史料汇编》(第二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
    29.阿旺洛桑嘉措著,陈庆英、马连龙、马林译:《五世达赖喇嘛传》,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年。
    30.道润梯步编注:《喀尔喀律令》,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9年。
    31.道润梯步校注:《卫拉特法典》,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
    32.乌力吉图校注,苏和校订:《大黄史》,民族出版社,1983年。
    33.善巴:《阿萨喇克其史》,乌兰巴托影印本,2002年。
    34.萨冈彻辰:《蒙古源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
    35.罗布桑丹金:《黄金史纲》,乌兰巴托影印本,1990年。
    36.宝力高校注,佚名《黄金史纲》(Altan Tobci),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9年。
    37.金巴道尔吉著,留金锁校注:《水晶鉴》,民族出版社,1984年。
    38.留金锁整理校注:《十善福经白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
    39.答里麻著,乔吉校注:《金轮千辐》,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
    40.噶勒丹著,阿尔达扎布注释:《宝贝念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
    1.[蒙古]呼·丕尔烈:“Mongγol ba tob asiy-a-yin oron-nuγud-un soyol ba teuken-du qolbuγlaqu qoyar qobur sorbulji bicig”(《有关蒙古和中亚国家文化与历史的两部珍贵文献》)(蒙古文),乌兰巴托,1974年。
    2.[蒙古]共果尔:《喀尔喀史纲》,民族出版社,1991年。
    3.[蒙古]那楚克道尔吉:《喀尔喀史》,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7年。
    4.[蒙古]巴·巴雅尔赛汗:“Mongγol-un toru erke jui(《蒙古的国家与法学》)”,乌兰巴托,2006年。
    5.[蒙古]策·达木丁苏荣编:《蒙古古代文学一百篇》(第二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
    6.[日]二木博史著,呼斯勒译:《蒙古的历史与文化——蒙古学论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
    7.[日]岛田正郎:《明末清初蒙古法之研究》(日文),东京创文社,1986年。
    8.[日]田山茂著,潘世宪译:《清代蒙古社会制度》,商务印书馆,1987年。
    9.[日]内田吟风等著,余大钧译:《北方民族史与蒙古史译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10.[法]伯希和著,耿昇译:《卡尔梅克史评注》,中华书局,1994年。
    11.[德]P.S帕拉斯著,邵建东、刘迎胜译:《内陆亚洲厄鲁特历史资料》,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12.[俄]纳西罗夫:《16—17世纪蒙古法典的里程碑——草原十八部法典》,圣彼德堡,2002年。
    13.[俄]阿马波滋德涅耶夫著,刘汉明等译:《蒙古及蒙古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
    14.[苏]符拉基米尔佐夫著,刘荣焌译:《蒙古社会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
    15.[苏]伊·亚兹拉特金著,马曼丽译:《准噶尔汗国史》,商务印书馆,1980 年。
    16.韩儒林:《穹庐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17.奇格:《古代蒙古法制史》,辽宁民族出版社,1999年。
    18.乌兰:《<蒙古源流>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
    19.策·巴图:《<蒙古—卫拉特法典>词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
    20.[日]萩原守《清代蒙古的裁判与裁判文书》,2006年,东京创文社。
    21.[俄]梁赞诺夫斯基著,罗致平译《蒙古习惯法之研究》和《蒙古法基本原理》二书选,载《清史译文稿编、第三辑》《卫拉特蒙古历史译文汇集》(第4册),国家清史编委会编译组,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准噶尔史略》编写组,2006年。
    22.达力扎布著《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
    1.[日]二木博史:《译注白桦法典Ⅰ》(日文),《游牧社会史探究》,1977年第50期。
    2.[日]二木博史:《译注白桦法典Ⅱ》(日文),《蒙古研究》,1981年第12期。
    3.[日]二木博史:《译注白桦法典Ⅲ》(日文),《蒙古研究》,1983年第14期。
    4.苏鲁格译注:《阿拉坦汗法典》,《蒙古学信息》,1996年第1、2期。
    5.[德]萨噶斯特著,齐木德道尔吉译:《蒙古国出土的桦树皮文书》,《蒙古学信息》,1995年第1期。
    6.乔吉、乌力吉:《关于德国出版的桦树皮文书蒙文文献——兼评<蒙古科学院收藏的从哈喇布罕巴尔噶松发现的桦树皮文献>》,《蒙古学信息》,2001年第1期。
    7.乌云毕力格:《关于绰克图台吉》,《内蒙古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
    8.乌云毕力格:《关于尹咱库图克图》,《内蒙古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
    9.乌云毕力格:《喀尔喀蒙古右翼额尔克卫征诺颜的奏折及相关事宜》(蒙古文),《内蒙古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10.乌云毕力格:《绰克图台吉历史与历史记忆》,QMD1,东京,2005年。
    11.乌云毕力格:《明朝兵部档案中有关林丹汗与察哈尔的史料》,载“Researching Archival Documentes on Mongolian History:Observations on the Present and Plans for the Future”,东京外国语大学,2003年。
    12.宝音德力根:《从阿巴岱与俺达汗的关系看早期喀尔喀历史的几个问题》(蒙古文),《内蒙古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13.宝音德力根:《17世纪中后期喀尔喀内乱》(蒙古文),《明清档案与蒙古史研究》(第一辑),2001年。
    14.齐木德道尔吉:《腾吉思事件》,《明清档案与蒙古史研究》(第二辑),2002年。
    15.齐木德道尔吉:《林丹汗之后的外喀尔喀玛哈撒玛谛车臣汗》,《内蒙古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16.[日]若松宽:《噶勒丹锡哷图呼图克图——清代驻京呼图克图研究》,载若松宽著,马大正等编译《清代蒙古的历史与宗教》,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
    17.李保文、南快:《写于17世纪初叶的43份蒙文书信》,《内蒙古社会科学》(蒙 古文),1996年第1、2期。
    18.[俄]扎姆察郎诺著,余大钧译:《喀尔喀法典》,载《蒙古史研究参考资料》,新编第24期。
    19.策·巴图:《关于<卫拉特法典>中的某些词汇的误注》,《卫拉特研究》(蒙古文),1995年第1期。
    20.策·巴图:“《卫拉特法典》中某些词释义辨证”,载《内蒙古大学学报》(蒙古文),2002年第3期。
    21.布仁巴图:《<卫拉特法典>中有关斗殴、戏谑处罚条文释义辨证》,载《内蒙古大学学报》(蒙古文),2000年第3期。
    22.布仁巴图:《<卫拉特法典>若干条文释义辨证》,《内蒙古大学学报》(蒙古文),2003年第4期。
    23.布仁巴图《<卫拉特法典>中部分狩猎条文释义》,《内蒙古社会科学》(蒙古文),1999年第2期。
    24.布仁巴图:《1678年<噶尔丹皇台吉律令>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蒙古文),2004年第4期。
    25.何金山、关其戈《论古代蒙古罚畜刑》,《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26.特木尔宝力道《<卫拉特法典>中蒙古族婚姻制度初探》,《内蒙古大学学报》(蒙古文),1996年第3期。
    27.特木尔宝力道:《浅论<卫拉特法典>中的蒙古诉讼制度》,《内蒙古大学学报》(蒙古文),1993年第1期。
    28.青格勒图:《<卫拉特法典>若干刑罚条款解析》,《蒙古语言文学》(蒙古文),2003年第5期。
    29.[日]冈洋树著,张永江译《清朝对喀尔喀统治的强化与桑斋多尔济》,《蒙古学信息》,1993年第4期。
    30.[日]冈洋树著,张永江译《定边左副将军的权利回收问题》,《蒙古学信息》,1993年第1期。
    31.[日]冈洋树著,乌云格日勒、佟双喜译《关于库伦办事大臣的考察》,《蒙古学信息》,1997年第2期。
    32.张永江译《1990年日本蒙古史、元史研究综述》,《蒙古学信息》,1993年第1期。
    33.张永江译《1992年日本研究元史、蒙古史情况综述》,《蒙古学信息》,1995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