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契丹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契丹人是金代历史舞台上的特殊群体,其诸种活动对金朝社会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影响。
     契丹人在金朝对外战争、内地镇防、戍守边疆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金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有契丹族官员的足迹,他们为金朝的政治稳定效力,契丹人在金代外交舞台上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为金朝争得了利益。同时契丹人因生活环境的变迁及汉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其在文学、艺术等方面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一部分在金朝世代为官和长期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契丹人逐渐认同了金朝是自己的祖国,在军事、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所作为。但一部分契丹中下层,特别是居住在金朝北部的穷苦农牧民,当其利益或生存受到威胁时往往起兵反金,由于其亡国民族的特殊身份,契丹人的反金斗争往往由社会矛盾转化为民族矛盾。契丹人的反金斗争造成了金朝社会的动荡,而金末契丹人投效蒙古,加速了金朝的灭亡。
Entering the era of Jin from Liao, they accomplished something in military, political and cultural field and they made contributions to the political stabi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prosperity in Jin Dynasty. Of course, when their interest is threathened, the Khitan people in Jin Dynasty constantly launched anti-Jin struggles, which brought trouble to Nuchen archons.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to discuss the Khitan people of Jin dynasty.
     Chapter 1 Military activities of Khitan people in Jin Dynasty. In the early years of Jin Dynasty, the subjugated Khitans served as pioneers and guides in allying Jin to attack and occupy Zhongjing , Xijing and so forth of Liao dynasty and to capture Yelv Dashi. The officials and soldiers of Khitan people charged forward, stormed and shattered the enemy's positions and fulfilled exploits repeatedly in the wars to annihilate the North Song Dynasty and to attack the South Song Dynasty and in the series of anti-Mongolia wars. In the later stage of wars between Jin and Meng, a lot more Khitan officials and solders served actively in anti-mongolian wars, giving strong blow to the Mongolian. Besides the external wars, the Khitan generals held the post of anti-Military Town, defending the frontier and hinterland of Jin Dynasty. Of course, impelled by circumstances, the Khitan people in Jin Dynasty constantly launched anti-Jin struggles, which caused social unrests in Jin Dynasty.
     Chapter 2 The political activities and status of Khitan people in Jin Dynasty. The Khitan officials shared positions in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in Jin Dynasty. The officials working fo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participate in the political discussions and offering advice to addressing the national isssues, while the local officials make efforts to maintain political stability in Jin dynasty. They were often sent abroad to Song, Western Xia, and koryo and some other peripheral countries on behalf of Jin Dynasty to complete diplomatic missions.
     Chapter 3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Khitan people. After the fall of Liao, the Nuchen rulers set up Meng' anmouke system, tribal and Jiu system among the Khitans, and under the group-tending organization lived a lot of Khitan herdsmen. Khitan people under Meng'anmouke system mainly engaged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aid taxes, military service and corvee and so on to the government.Jin rulers have a management system to organize the Khitan people under tribal and Jiu system and people in both systems served lord and military service.Khitans in the group-tending organization provided for the Jin court with large herd of horses of the army and farm cattle, and at the same time guarded the borders.
     Chapter 4 Surname, marriage and clan of the Khitans. In the early stage of Jin Dynasty,Khitans' surnames were dominated by Yelv and Xiao. Starting from Shizong period, there appeared the family names as Yici and Shimo and they simultaneously started to use Han surnames. In addition, there were Khitan people who enjoyed being bestowed with family names. In the aspect of marriage, A small number of Khitan people married into Nuchen royal family and to their princes. Khitan officials and family members were frequently married to the Han people and there were also instances of intermarriage with the Mongols. In the process of merging into Han culture and the habitation with the other ethnic groups and the promotion and encouragement of Jin government, the inter-ethnic marriage was a common phenomenon.
     Chapter 5 The cultural activities and contributions of Khitan people in Jin Dynasty. The Khitan people had fulfilled accomplishments in literature, art, astronomy and legislation. The culture developed by Khitan people was inherited by the Nuchen people, such as worshipping the heaven, sheliu and so forth. Khitan characters, together with Chinese and Nuchen characters were implemented as statutory text in Jin Dynasty and severed as the media between Nuchen characters and the Chinese.
     Chapter 6 The peripheral power's influence on Khitan people in Jin Dynasty. The peripheral regimes including Song, Xia, Koryo, the later Mongol and the Western Liao established on an exotic land had a certain appeal to Khitan people. The ruler of Song Dynasty took the policy of luring the Khitans under the rule of Jin against the Jin, and achieved some results. A lot of Khitan officiers and men attached to Song Dynasty rendered service in wars attacking Jin Dynasty. Western Xia was once an ally of the Liao and they were related by marriage, so when some Khitan people got frustrated or unhappy under the rule of Jin,they would often seek shelter at Western Xia. Western Liao is the home country of Khitans, and it was the dreamland of the Khitan people, therefore events of defecting to Western Xia occurred frequently.
引文
1关于契丹部族出现的时间有几种说法:A、始于元魏说;B、诸可宝认为自汉以来既有契丹国名;C、契丹部族当先于元魏建号说。“参见陈述:《契丹政治史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7-20页。”
    2(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卷三二七《四裔考四·女真》,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571页。
    1(宋)洪皓撰,崔立伟等校注:《松漠纪闻》,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67页。(版本下同)
    2古今地名对照出自蔡美彪等著:《中国通史》(第六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版本下同)
    3(宋)叶隆礼撰,贾敬颜、林荣贵点校:《契丹国志》卷一〇《天祚皇帝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02页。(版本下同)
    4(元)脱脱:《辽史》卷一〇二《萧奉先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40页。(版本下同)
    5(元)脱脱:《金史》卷一三三《耶律余睹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47-2848页。(版本下同)
    6《金史》卷一三三《耶律余睹传》,第2847页。
    1[日]外山军治著,李东源译:《金朝史研究》,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第51页。(版本下同)
    1《辽史》卷二八《天祚皇帝二》,第337页。
    2《辽史》卷二九《天祚皇帝三》,第343页。
    3《辽史》卷二九《天祚皇帝三》,第345页。
    4《辽史》卷二八《天祚皇帝三》,第349页。
    5《辽史》卷二八《天祚皇帝二》,第334页。
    6《金史》卷七六《杲传》,第1738-1739页。
    7《金史》卷七四《宗望传》,第1703页。
    8《金史》卷二《太祖纪》,第38页。
    9《金史》卷四四《兵志》,第992页。
    1(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证》卷三《太宗文烈皇帝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3页。(版本下同)
    2《金史》卷二《太祖纪》,第35页。
    3《金史》卷二《太祖纪》,第36页。
    4《金史》卷一三三《耶律余睹传》,第2848页。
    5《金史》卷七四《宗翰传》,第1694页。
    6此时的移剌保应为耶律保,因为在金初契丹人还未改用移剌这一姓氏,可能是元人在修《金史》时有所疏忽。
    7《金史》卷七四《宗翰传》,第1694页。
    8《金史》卷七〇《宗贤传》,第1620页。
    1《辽史》卷二八《天祚皇帝二》,第334页。
    2《金史》卷七〇《习不失传》,第1620页。
    3李澍田主编,陈相伟等校注:《金碑汇释》,《完颜希尹神道碑校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第79页。
    4《辽史》卷二四《道宗五》,第296页。
    5《金史》卷二《太祖纪》,第37页。
    6《契丹国志》卷一〇《天祚皇帝上》,第109页。
    7《金史》卷八一《耶律怀义传》,第1826页。
    8《金史》卷八二《耶律涂山传》,第1835页。
    
    
    
    1《金史》卷七四《宗翰传》,第1702页。
    2《金史》卷一三二《完颜元宜传》,第2829页。
    3《大金国志校证》卷三《太宗文烈皇帝一》,第44页。
    4《辽史》卷三七《地理志一》,第451页。
    5《松漠纪闻》,第27页。
    6《辽史》卷三〇《天祚皇帝四》,第355-356页。
    7《大金国志校证》卷七《太宗文烈皇帝五》,第111页。
    8《大金国志校证》卷七《太宗文烈皇帝五》,第111页。
    1(宋)徐梦莘著:《三朝北盟会编》卷三二,靖康中帙七,引李纲《靖康传信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37页。(版本下同)
    2《金朝史研究》,第164页。
    3《金史》卷七四《宗翰传》,第1705页。
    4《三朝北盟会编》卷九九,靖康中帙七四,第730页。
    1本表据《金史》统计。
    2参见程妮娜:《金代政治制度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0页。(版本下同)
    3《金史》卷八二《耶律涂山传》,第1835页。
    4《金史》卷八一《耶律怀义传》,第1827页。
    5《金史》卷七二《银术可传》,第1658页。
    6《金史》卷一三二《耶律余睹传》,第2849页。
    7《金史》卷八二《耶律涂山传》,第1835页。
    8《金史》卷八一《耶律怀义传》第1827页。
    9《金史》卷八二《耶律涂山传》,第1835-1836页。
    1本表据《金史》、《三朝北盟会编》统计。
    2《金史》卷一三三《耶律余睹传》,第2849页。
    3《金史》卷九〇《移剌斡里朵传》,第2002页。
    4《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一一,炎兴下帙一一,引张棣《金虏节要》,第815页。另外,缺字的地方应是契丹将领的名字。
    1《金史》卷七四《宗翰传》,第1698页。
    2《金史》卷七四《宗翰传》,第1698页。耶律马五归附金朝后,率领其旗下的契丹铁骑,在金宋战争中攻城拔塞、出入战阵,多次帮助金朝取得攻宋战争的胜利,立下赫赫军功,给宋朝以沉重打击。后来在大定年间,世宗褒奖功臣时,马五以金吾卫上将军的身份被列入衍庆宫亚次功臣的行列。
    3《金史》卷九一《移剌成传》,第2016页。
    4《金史》卷八二《移剌温传》,第1847页。
    5《金史》卷八二《耶律恕传》,第1841页。
    6《金史》卷九一《移剌成传》,第2015页。
    7《金史》卷九一《石抹卞传》,第2018页。
    1《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六,政宣上帙一六,引《平燕录》,第113页。
    2(宋)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建炎三年闰八月庚寅条,第545页。(版本下同)
    3《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建炎元年二月癸酉条,第50页。
    4《大金国志校证》卷三《太宗文烈皇帝一》,第44页。
    1《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四二,炎兴下帙一四二,第1741页。
    2《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四二,炎兴下帙一四二,引张棣《正隆事迹》,第1742页。
    3本表据《金史》及金代契丹人碑刻统计。
    1《金史》卷一三二《完颜元宜传》,第2830页。
    2《金史》卷九一《石抹卞传》,第2019页。
    3《金史》卷九一《石抹荣传》,第2027页。
    4《金史》卷八一《耶律怀义传》,第1826页。
    5张维编纂:《陇右金石录》卷四《世功保蜀忠德碑》记载宋吴挺军“生缚千户耶律九斤孛堇”、斩杀萧千户。(《石刻史料新编》,新文丰出版公司出版,1982年版,第16071页。)
    6《金史》卷一二九《李通传》,第2788页。
    7《金史》卷六《世宗纪上》,第124页。
    1(元)脱脱:《宋史》卷四七四《韩侂胄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774页。(版本下同)
    2《金史》卷一一〇《杨云翼传》,第2425页。
    3《金史》卷一二《章宗纪四》,第278页。
    4《金史》卷一三二《纥石烈执中传》,第2834页。
    5(金)元好问著,姚奠中编:《元好问全集》卷二七《奉国上将军武庙署令耶律公墓志铭》,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48页。(版本下同)
    6《金史》卷一〇六《移剌塔不也传》,第2346页。
    7《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三三,第2142-2143页。
    1《大金国志校证》卷一〇《熙宗孝成皇帝二》,第154页。
    2《大金国志校证》卷一二《熙宗孝成皇帝四》,176页。
    3《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二九,炎兴下帙一二九,第1649页。
    4《金史》卷六《世宗纪上》,第139页。
    5《金史》卷六《世宗纪上》,第143页。
    6《金史》卷九三《宗浩传》,第2073页。
    7《金史》卷一〇《章宗纪二》,第232页。
    8《金史》卷一〇《章宗纪二》,第233页。
    9《金史》卷九四《瑶里孛迭传》,第2095页。
    1《金史》卷九四《夹谷清臣传》,第2085页。
    2《金史》卷一〇《章宗纪二》,第238页。
    3本表据《金史》、契丹人碑刻及文集统计。
    
    1《金史》卷一〇四《移剌福僧传》,第2296页。
    2《金史》卷一〇四《移剌福僧传》,第2297页。
    3均见《金史》卷一一八《移剌众家奴传》,第2576页。
    1《金史》一一二《移剌蒲阿传》,第2470页。
    2《金史》卷一七《哀宗纪上》,第378页。
    3《金史》卷一七《哀宗纪上》,第381页。
    4《金史》卷一七《哀宗纪上》,第382页。
    5《金史》卷一二一《移剌蒲阿传》,第2474页。
    6《金史》卷一二一《移剌古与涅传》,第2640页。
    7均见《元好问全集》卷二七《漆水郡侯耶律公墓志铭》,第649页。
    8《金史》卷一二二《移剌阿里合传》,第2667页。
    9《金史》卷一四《宣宗纪上》,第303页。
    1《金史》卷一一二《完颜合达传》,第2468页。
    2《金史》卷一三四《夏国传》,第2876页。
    3《金史》卷一七《哀宗纪上》,第375页。
    4《金史》卷一七《哀宗纪上》,第376页。
    5三十八个置兵之州为:凤翔、延安、邓、巩、熙、泗、颍、蔡、陇、秦、河、海、寿、唐、商、洮、兰、会、积石、镇戎、保安,绥德、保德、环、葭、隩、宁边、东胜、净、庆、来远、桓、昌、曷懒、婆速、蒲与、恤品、胡里改,置于要州者十一,南京、东京、益都、京兆、太原、临洮、临潢、丰、泰、抚、盖。(《金史》卷四四《兵志》,第998页。)
    6北京路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置,治所在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波罗城),由原上京路、泰州路合并而置。天德二年改北京为临潢府路(《金史》卷二四《地理上》)。泰和五年(1205),临潢府路罢并北京路。(谭其骧:《金代路制考》,史念海主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7参见谭其骧主编:《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版,第55-56页。
    1朱子方:《辽金乣军考略》,《东方杂志》,1946年,42卷11期,第37页。
    2 [日]箭内亘著,陈捷、陈清泉译:《辽金乣军及金代兵制考》,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100页。
    3《金史》卷五七《百官志三》,第1328页。
    4《金史》卷五《海陵纪》,第101-102页。
    5关于契丹的部族、乣等社会组织,详见第三章金代契丹人的社会组织。
    6金毓黻:《金史所记部族详稳群牧考》,《东北集刊》,1942年第4期,第434页。
    7《金史》卷一三三《移剌窝斡传》,第2849页。
    8王国维:《金界壕考》,《燕京学报》,1928年第1期,第1页。
    1《金史》卷二四《地理志上》,第562页。
    2《金史》卷七三《完颜守能传》,第1991页。
    3《金史》卷四四《兵志》,第994页。
    4《金史》卷四四《兵志》,第994页。
    5朱子方:《辽金乣军考略》,《东方杂志》,1946年,42卷11期,第37页。
    6《金史》卷一〇《章宗纪二》,第233页。
    7《金史》卷一〇《章宗纪二》,第238页。
    8《金史》卷一四《宣宗纪上》,第315页。
    9[日]箭内亘著,陈捷、陈清泉译:《辽金乣军及金代兵制考》,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14页。
    10《金史》卷一四《宣宗纪上》,第306页。
    
    
    1《金史》卷一四《宣宗纪上》,第312页。
    2《金史》卷一四《宣宗纪上》,第320页。
    3《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四五,炎兴下帙四五,第1057页。
    4《金史》卷一四《宣宗纪上》,第303页。
    1《金史》卷五七《百官志三》,第1311页。
    2《金史》卷一二四《忠义四》,第2707页。
    3(金)刘祁撰、崔文印点校:《归潜志》卷六,中华书局, 1983年版,第63页。(版本下同)
    4《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一九,炎兴下帙一九,第871页。
    5《三朝北盟会编》卷九八,靖康中帙七三,第726页。
    1《大金国志校证》一二《熙宗孝成皇帝四》,第173页。
    2《大金国志校证》附录二《屯田》,第599页。
    3《金史》卷七九《徐文传》,第1786页。
    4耶律履:《萧资茂墓志铭》,见梅宁华:《北京辽金史迹图志》(下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年版,第205页。
    5周峰:《金代萧公建家族两方墓志铭考释》,见《北京辽金文物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版,第233-238页。
    6《金史》卷五《海陵纪》,第113页。
    7《金史》卷五《海陵纪》,第114页。
    1详见第五节,金代契丹人反金活动。
    2《金史》卷一五《宣宗纪中》,第329页。
    3均见《金史》卷一三三《耶律余睹传》,第2848页。
    
    
    1《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三,第786页。
    2《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七,第854页。
    3《松漠纪闻》,第27页。
    4《大金国志校证》卷七《太宗文烈皇帝五》,第117页。
    5《大金国志校证》卷七《太宗文烈皇帝五》,第117页。
    6《大金国志校证》卷七《太宗文烈皇帝五》,第117页。
    1《金史》卷一二九《萧裕传》,第2791页。
    2《金史》卷一二九《萧裕传》,第2792页。
    3赖家度:《耶律斡罕领导的抗金斗争》,《历史教学》,1962年第9期。
    4《金史》卷七三《宗尹传》,第1675页。
    5《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九二,绍兴三十一年九月,第3228页。
    6《三朝北盟会编》卷第二三〇,炎兴下帙一三〇,引《崔陟、孙淮夫、梁叟上两府劄子》,第1654页。
    7《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四二,炎兴下帙一四二,引《正隆事迹》,第1741页。
    1《金史》卷一二九《李通传》,第2785页。
    2《金史》卷八四《耨盌温敦思忠传》,第1883页。
    3《金史》卷一三三《移剌窝斡传》,第2849页。
    4《金史》卷一三三《移剌窝斡传》,第2849页。
    5关于金代山前、山后的具体位置学术界有不同看法:A、日本学者松井认为,所谓山后,指太行山脉以北,即察哈尔、山西省北部一带;山前指太行山以东,即现在的河北省一带。(松井:《宋对契丹的战略地理》,《满鲜地理历史研究报告》四,转引自《金朝史研究》,第73页。)B、刘浦江先生认为,辽代所谓的山后、山前是以阴山为界,山后即阴山之北,山前即阴山之南。金代山后、山前的概念与辽代有所不同,从宋金文献来看,山前、山后的地理范围大致是与燕、云相对应的,山前、山后的分界线是燕山;不过在金人的概念里,山后的地理范围还要更宽泛一些,似乎西北、西南路边堡以南地区皆可称山后,即大体包括整个西京路的范围。(刘浦江:《金代捺钵研究》,《文史》第五十辑,中华书局,2000年版);C、吴宏歧认为,山后指太行山北,大体与金朝西京路相当;山前指太行山东南的河北地区(吴宏歧:《金元时期所谓的“山前”、“山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第2期,第16页)。D、冯继钦认为,“山前”和“山后”是指太行山、都军山、燕山迤北、迤南临近地区。(冯继钦:《金代契丹人分布研究》,《北方文物》,1990年第2期,第54页)。
    6均见《金史》卷一三三《移剌窝斡传》,第2850页。
    7《金史》卷五《海陵纪》,第114页。
    
    1《金史》卷一三三《移剌窝斡传》,第2850页。
    2《金史》卷九一《萧怀忠传》,第2023页。
    3均见《金史》卷一三三《移剌窝斡传》,第2853-2858页。
    1《金史》卷一三三《移剌窝斡传》,第2858页
    2《金史》卷八七《仆散忠义传》,第1937页。
    3《金史》卷八八《完颜守道传》,第1957页。
    4《金史》卷六《世宗纪上》,第131页。
    5《金史》卷八八《完颜守道传》,第1957页。
    6张博泉:《东北地方史稿》,吉林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02页。
    7《金史》卷九〇《完颜兀不喝传》,第1999页。
    8《金史》卷八八《唐括安礼传》,第1965页。
    
    1《金史》卷八八《唐括安礼传》,第1964页。
    2《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九九,第3367页。
    3《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九九,第3368页。
    4《金史》卷四四《兵志》,第995页。
    1均见《金史》卷九四《完颜襄传》,第2088-2094页。
    2《金史》卷九四《瑶里孛迭传》,第2095页。
    3(元)刘敏中著:《圣武亲征录》,《说郛》卷五五,转引李澍田主编:《东北史料荟萃:东夏史料》,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54页。
    4关于耶律留哥反金,学术界有一定的相关研究。陈述《大辽瓦解以后的契丹人》(《辽金史论文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冉守祖《金代北方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河南大学学报》,1987年第
    4期),论述了耶律留哥反金活动及其影响。周峰《论金末的东北边政》(《辽金史论集》(第十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年版)论述了金对耶律留哥反金的镇压。
    5(明)宋濂等撰:《元史》卷一四九《耶律留哥传》,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511页。(版本下同)
    
    1均见《元史》卷一四九《耶律留哥传》,第3512-3514页。
    2《元史》卷一《太祖纪》,第19页。
    3王慎荣、赵鸣岐:《东夏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75页。
    
    
    
    1均见《金史》卷四四《兵志》,第995页。
    2《金史》卷九五《董师中传》,第2114页。
    3《金史》卷一〇《章宗纪二》,第235页。
    4《金史》卷一三三《移剌窝斡传》,第2851页。
    5《金史》卷九四《完颜襄传》,第2094页。
    6《元史》卷一《太祖纪》,第16页。
    
    1冯继钦:《契丹人在金代的政绩和地位》,《沈阳文史研究》(第3辑), 1988年。
    2贾祥恩:《试论金代的民族政策》,《辽金史论集》(第8辑),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
    3参见程妮娜:《论金世宗、章宗时期宰执的任用政策》,《史学集刊》,1998年第1期,第17页。
    4陶晋生:《金代的政治结构》,《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1本4分,1969年12月,第575页。(版本下同)
    
    1《金史》卷九〇《完颜兀不喝传》,第1999页。
    2《金史》卷八八《移剌道传》,第1969页。
    3《金史·百官志》记载:“从五品上曰信武将军,中曰显武将军,下曰宣武将军。”
    4《金史》卷八八《移剌道传》,第1969页。
    5《金史》卷八三《耶律安礼传》,第1872页。
    6《金史》卷四六《食货志一》,第1035页。
    7(南宋)范成大《揽辔录》记载,世宗朝曾任耶律宝为兵部侍郎(正四品)。
    8程妮娜:《金代政治制度研究》,第253页。
    
    1《金史》卷五五《百官志一》,第1220、1234、1236页。
    2《金史》卷五四《选举志四》,第1193页。
    3《金史》卷一三二《徒单贞传》,第2827页。
    4《金史》卷九〇《移剌道传》,第1995页。
    5《金史》卷八八《移剌道传》,第1968页。
    1《金史》卷一一四《石抹世勣传》,第2518-2519页。
    2《金史》卷八八《移剌道传》,第1967页。
    3《金史》卷四七《食货志二》,第1048页。
    4《金史》卷五《海陵纪》,第107页。
    5《金史》卷五《海陵纪》:天德二年十二月,“改都元帅府为枢密院”。
    6《金史》卷五五《百官志一》,第1241页。
    7《金史》卷八三《耶律安礼传》,第1872页。
    1《金史》卷九一《移剌成传》,第2016页。
    2《金史》卷一一二《移剌蒲阿传》,第2470页。
    3程妮娜:《金代政治制度研究》,第135页。
    4详见本文第一章第一节。
    5《金史》卷一〇六《移剌塔不也传》,第2347页。
    6《金史》卷一一八《移剌众家奴传》,第2576页。
    7《金史》卷五六《百官志二》,第1278页。
    
    
    1《金史》卷八二《萧仲恭传》,第1849页。
    2《金史》卷五《海陵纪》,第114页。
    3《金史》卷五六《百官志二》,第1258页。
    4《金史》卷六四《后妃传下》,第1524页。
    5《金史》卷一一八《苗道润传》,第2574页。
    
    1《金史》卷五五《百官志一》,第1216页。
    2《金史》卷九一《敬嗣晖传》,第2028页。
    3《金史》卷九〇《移剌道传》,第1995页。
    4《金史》卷九〇《移剌道传》,第1995页。
    5参见程妮娜:《金代政治制度研究》,第209页。
    6《金史》卷三六《礼志九》,第842页。
    1《金史》卷八九《移剌子敬传》,第1989页。
    2《金史》卷五六《百官志二》,第1278页。
    3《金史》卷四五《刑志》,第1015页。
    4《金史》卷八九《移剌慥传》,第1978页。
    5《金史》卷四五《刑志》,第1015页。
    6《金史》卷四五《刑志》,第1018页。
    
    1《金史》卷五五《百官志一》,第1246页。
    2《金史》卷一二八《傅慎微传》,第2763页。
    3《金史》卷一二五《党怀英传》,第2727页。
    4《金史》卷八九《移剌子敬传》,第1988页。
    
    1《金史》卷八八《唐括安礼传》,第1955页。
    2《金史》卷五五《百官志一》,第1245页。
    3《金史》卷五五《百官志一》,第1245页。
    4《金史》卷八四《耨盌温敦思忠传》,第1881页。
    5《金史》卷五一《选举志一》,第1141-1142页。
    1《元好问全集》卷二七《尚书右丞耶律公神道碑》,第654页。
    2《金史》卷五六《百官志一》,第1280页。
    3《金史》卷八二《移剌温传》,第1847页。
    4《金史》卷八九《移剌子敬传》,第1988页。
    5《金史》卷八八《移剌道传》,第1967页。
    6《金史》卷七《世宗纪中》,第169页。
    7(清)赵翼:《廿二史劄记》卷二八‘金史’条,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569页。(版本下同)
    8《金史》卷八九《移剌子敬传》,第1982页。
    1(清)赵翼:《廿二史劄记》卷二八‘金史’条,第569页。
    2《金史》卷七七《完颜昌传》,第1763页。
    3《金史》卷三《太宗纪》,第61页。
    4《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二,政宣上帙二二,第162页。
    5《金史》卷七四《宗翰传》,第1697页。
    6《金史》卷四《熙宗纪》,第73页。
    1《金史》卷四《熙宗纪》,第72页。
    2《金史》卷五《海陵纪》,第96页。
    3《金史》卷七七《宗弼传》,第1754页。
    4《金史》卷一〇五《范拱传》,第2313页。
    5《金史》卷七七《宗弼传》,第1756页。
    6《金史》卷七七《宗弼传》,第1754页。
    7《金朝史研究》,第205页。
    8参见《金朝史研究》,第205页。
    1《金史》卷七四《宗翰传》,第1697页。
    2《金史》卷四《熙宗纪》,第74页。
    3《金史》卷八二《耶律恕传》,第1841页。
    4参见程妮娜:《金代政治制度研究》,第62页。
    5程妮娜:《金代政治制度研究》,第112页。另据《金史·地理志》载金代十九路为:上京路、咸平路、东
    1《金史》卷九一《石抹荣传》,第2027页。
    
    1《金史》卷九一《移剌成传》,第2017页。
    2《金史》卷九一《石抹卞传》,第2019页。
    3《金史》卷八八《移剌道传》,第1969页。
    4《金史》卷八九《移剌慥传》,第1987页。
    5《金史》卷二七《河渠志》,第671页。
    1参见《金朝史研究》,第60页。
    2《金史》卷四四《兵志》,第1003页。
    3《金史》卷五七《百官志三》,第1328页。
    4本表根据《金史》、《紫山集大全》、《元史》统计。
    5关于石抹也先曾任西北路招讨使一事,史籍记载不一,故未在统计之列。(详见第四章第二节金代契丹人的婚姻)。另外,《宋会要辑稿·兵十七》记载:绍兴三十二年(1162)十一月,“金国伪骠骑卫大将军、将军西南路招讨使萧鸠八……归顺。”关于萧鸠八任西南路招讨使之事未见《金史》记载,且《金史》记载,在此时期任西南路招讨使的是石抹卞,同时有2名西南路招讨使是不可能的,由此推断宋方记载有误,故萧鸠八亦未在统计之列。
    6参见程妮娜:《金代政治制度研究》,第176-177页。
    
    
    
    1《金史》卷八二《耶律涂山传》,第1835页。
    2《金史》卷八一《耶律怀义传》,第1826页。
    3《金史》卷八八《移剌道传》,第1968页。
    4参见程妮娜:《金代政治制度研究》,第79-82页。
    1《金史》卷八九《移剌子敬传》,第1990页。
    2《金史》卷一〇四《移剌福僧传》,第2296页。
    3《金史》卷一〇四《移剌福僧传》,第2297页。
    4《金史》卷五七《百官志三》,第1311页。
    5《金史》卷五七《百官志三》,第1312页。
    
    1《金史》卷八二《移剌温传》,第1848页。
    2《金史》卷九〇《移剌斡里朵传》,第2002-2003页。
    3《金史》卷一五《宣宗纪中》,第329页。
    1《金史》卷九七《移剌益传》,第2160页。
    2《金史》卷八九《移剌慥传》,第1986页。
    3均见《金史》卷九七《移剌益传》,第2160页。
    4《金史》卷九一《石抹荣传》,第2028页。
    5《金史》卷五五《百官志一》,第1216页。
    6参见程妮娜:《金代政治制度研究》,第86、96页。
    7本表根据《金史》及金代契丹人墓志铭统计。
    
    
    1《金史》卷五七《百官志三》,第1314页。
    2《金史》卷七《世宗纪中》,第170页。
    3《金史》卷一〇九《完颜素兰传》,第2400页。
    4《金史》卷一〇六《刘炳传》,第2338页。
    1《金史》卷一二一《石抹元毅传》,第2643页。
    2《金史》卷七《世宗纪中》,第170页。
    3《金史》卷七《世宗纪中》,第165页。
    4《金史》卷八《世宗纪下》,第181页。
    5冯继钦先生也对金代契丹人的任职部门有过统计(冯继钦:《契丹人在金代的政绩和地位》,《沈阳文史研究》(第3辑),1988年,第114-115页)。
     1本表据《金史》、《三朝北盟会编》、《大金吊伐录》、《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统计。
    1根据《金史》、《三朝北盟会编》、《大金吊伐录》统计,金代出使宋朝共127次。
    2《三朝北盟会编》卷四,政宣上帙四,第25页。
    3赵永春:《金宋关系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23页。
    4《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一,政宣上帙一一,第80页。
    5参见第四章第一节。
    6《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一,政宣上帙一一,第81页。
    1《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三,政宣上帙一三,第89页。
    2赵永春:《金宋关系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0页。
    3《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三,政宣上帙一三,第90页。
    4《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四,政宣上帙一四,引马扩《茆斋自叙》,第102页。
    5赵永春:《宋金关于交聘礼仪的斗争》,《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6年第3期,第58页。
    6《三朝北盟会编》卷九二,靖康中帙六七,引《秦湛回天录》,第681页。
    7《三朝北盟会编》卷三〇,靖康中帙六,第230页。
    2据《金史·交聘表》统计。
    3《金史》卷八八《唐括安礼传》,第1965页。
    4《大金国志校证》卷一四《海陵炀王中》,第199页。
    5《宋史》卷三八六《金安节传》,第11859页。
    6《金史》卷五《海陵纪》,第111页。
    7(宋)李心传撰,徐规点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八《赵温叔探赜敌情》,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628页。
    8《金史》卷八九《移剌子敬传》,第1988页。
    1杜建录:《西夏与周边民族关系史》,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第159页。
    2(清)吴广成撰,龚世俊等校证:《西夏书事校证》卷三三,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版本下同)
    1《金史》卷八八《唐括安礼传》,第1964页。
    2根据《金史·交聘表》统计。
    3《高丽史》卷一四《睿宗三》,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57年版,第205页。
    4何适之:《论十二世纪初金与高丽的外交》,《江海学刊》,1998年第4期,第118页。
    5《金史》卷一三五《高丽传》,第2885页。
    6参见杨军:《东亚封贡体系确立的时间——以辽金与高丽的关系为中心》,《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第121-122页。
    1本表据《金史》、《高丽史》统计。
    2金宗瑞、郑麟趾等编撰:《高丽史》,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57年版。
    3《高丽史》记载耶律履此时的官职是昭毅大将军,“丙申,金遣昭毅大将军耶律履来贺生辰。戊戌,宴金使。”(《高丽史》卷二〇《明宗二》,第307页。)
    4《高丽史》记载:明宗二十年(1190年)正月,“金遣耶律炳来贺生辰”。(《高丽史》卷二〇《明宗二》,第309页。)虽名字写法不同,但应为同一人。
    
    1《高丽史》卷一五《仁宗一》,第228页。
    2《高丽史》卷一九《明宗一》,第289页。
    3《高丽史》卷二一《神宗》,第322页。
    1《元史》卷一五〇《石抹明安传》,第3556页。石抹明安借骂阵之机投归蒙古,成吉思汗命其领蒙古军,抚定云中东西两路。
    2《元史》卷一五〇《耶律阿海传》,第3549页。
    3《金史》卷一一《章宗纪三》,第47页。
    4《大金国志校证》卷四〇《许奉使行程录·一》,第569页。
    1《三朝北盟会编》卷五五,引《靖康大金山西军前和议日录》,第409页。
    2《三朝北盟会编》卷五五,靖康中帙三〇,引《靖康大金山西军前和议日录》,第409页。
    3《金史》卷四《熙宗纪》,第72页。
    4《大金国志校证》卷八《太宗文烈皇帝六》,第127页。
    5均见《大金国志校证》卷八《太宗文烈皇帝六》,第127页。
    6均见《宋史》卷三七一《王伦传》,第11525页。
    7《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九九,第3374页。
     1《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九九,第3374页。
    1张博泉:《金史论稿》(第一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
    2[日]三上次男著,金启孮译:《金代女真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版本下同)
    3张博泉:《金史简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74页。
    4《金史》卷四四《兵志》,第992页。
    5《金史》卷二《太祖纪》,第29页。
    1《金代女真研究》,第142页。
    2《金史》卷二《太祖纪》,第29页。
    3《金史》卷七一《斡鲁古勃堇传》,第1637页。
    4《金史》卷四四《兵志》,第993页。
    5《金史》卷七七《完颜昌传》,第1763页。
    6《三朝北盟会编》卷九八,靖康中帙七三,引赵子砥《燕云录》,第726页。
    7《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三,第937页。
    8金代猛安谋克制度包括三种制度:一是军政合一的地方行政组织;二是军事组织;三是封爵制度。本文探讨的是第一种制度。
    
    1《金史》卷四四《兵志》,第991页。
    2《金史》卷八〇《大杲传》,第1809页。
    3《金史》卷四四《兵志》,第993页。
    4张博泉:《金史论稿》(第一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338页。
    5《大金国志校证》卷八《太宗文烈皇帝六》,第126页。
    1《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三八,第2225-2226页。
    2《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四四,炎兴下帙一四四,引张棣《金虏图经》,第1754页。
    3张博泉:《金史论稿》(第一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231页。
    4吴松弟:《金代东北民族的内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4期,第150页。
    5《金史》卷八八《完颜守道传》,第1956-1957页。
    6《金史》卷八二《萧仲恭子萧拱传》,第1851页。
    7《金代女真研究》,第516页。
    1《金史》卷九〇《移剌道传》,第1994页。
    2《金史》卷九〇《完颜兀不喝传》,第1998页。
    3《金史》卷九〇《完颜兀不喝传》,第1999页。
    4《金史》卷七〇《石土门传》,第1626页。
    1《金史》卷四四《兵志》,第994页。
    2《金史》卷七三《完颜守能传》,第1991页。
    3《金史》卷九一《移剌成传》,第2016页。
    4《金史》卷一二一《石抹元毅传》,第2243页。
    5《金代女真研究》,第478页。
    6《金史》卷八《世宗纪下》,第179页。
    7《金史》卷七六《太宗诸子传》,第1734页。
    8《金史》卷八五《永升传》,第1908页。
    9韩茂莉:《论金代猛安、谋克入迁中原与中原农业生产》,《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2期,第128页。
    10《金史》卷七《世宗纪中》,第175页。
    11《金代女真研究》,第511页。
    1《金史》卷四四《兵志》,第995页。
    2吴松弟:《金代东北民族的内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4期,第149页。
    3《金史》卷九七《移剌益传》,第2160页。
    4《金史》卷一〇六《移剌塔不也传》,第2346页。
    5《金史》卷一〇四《移剌福僧传》,第2296页。
    6《金史》卷一〇三《石抹仲温传》,第2274页。
    7《金史》卷一二八《石抹元传》,第2769页。
    8《金史》卷一〇八《胥鼎传》,第2378页。
    1《金代女真研究》,第465-513页。
    2《大金国志校证》卷三五《杂色仪制》,第507页。
    3张博泉:《金史论稿》,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337页。
    4程妮娜:《金代政治制度研究》,第160页。
    5《金史》卷二《太祖纪》,第31页。
    6《金史》卷七一《斡鲁传》,第1637页。
    7《金史》卷二《太祖纪》,第39页。
    8《金史》卷七四《宗翰传》,第1695页。
    1《金史》卷七一《阇母传》,第1639页。
    2程尼娜:《金代东北民族区域设置研究》,程尼娜、傅百臣主编:《辽金史论丛》,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52页。
    3《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四四,炎兴下帙一四四,引张棣《金虏图经》,第1754页。
    4《大金国志校证》卷一二《熙宗孝成皇帝四》,第173页。
    5关于屯田军与猛安谋克户关系问题中外学者基本形成共识,即金代的屯田军与猛安、谋克户是一致的。(参见韩茂莉:《论金代猛安、谋克入迁中原与中原农业生产》,《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2期,第126页。)
    6《金史》卷一一《章宗纪三》,第256页。
    
    1《金史》卷一〇四《奥屯忠孝传》,第2298页。
    2《金史》卷八九《移剌子敬传》,第1988页。
    3《金史》卷九〇《完颜兀不喝传》,第1999页。
    4《金史》卷四七《食货志二》,第1044页。
    5《大金国志校证》卷一七《世宗圣明皇帝中》,第239页。
    6《金史》卷四七《食货志二》,第1050页。
    7《金史》卷四七《食货志二》,第1062页。
    8《金史》卷四七《食货志二》,第1063页。
    9张博泉:《金史论稿》(第二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216页。
    
    1《金史》卷四七《食货志二》,第1055页。
    2刘浦江:《金朝的民族政策与民族歧视》,《历史研究》,1996年第3期,第68页。
    3《金史》卷五〇《食货志五》,第1121页。
    4《金史》卷八八《唐括安礼传》,第1964页。
    5《金史》卷七《世宗纪中》,第166页。
    6《金史》卷四七《食货志二》,第1043页。
    
    
    
    1《金史》卷六《世宗纪上》,第144页。
    2《金史》卷六《世宗纪上》,第145页。
    3《金史》卷九五《董师中传》,第2114页。
    4《金史》卷一〇《章宗纪二》,第235页。
    5《金史》卷四四《兵志》,第994页。
    
    
    1《金史》卷八《世宗纪下》,第179页。
    2《金史》卷四七《食货志二》,第1046页。
    3张博泉:《金代经济史略》,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20页。
    4《金史》卷八《世宗纪下》,第194页。
    5《金史》卷八《世宗纪下》,第194页。
    6《金史》卷一〇《章宗纪二》,第236页。
    1陈述:《乣军考释初稿》,《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49年20(下册),第251-300页。
    2[日]箭内亘著,陈捷、陈清泉译:《辽金乣军及金代兵制考》,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14页。
    3程妮娜:《金朝西北部契丹等游牧民族的部族、乣制度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5期,第62-63页。
    4《金史》卷七二《习古乃传》,第1666页。
    5谭其骧主编:《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年版,第55-56页。
    1《金史》卷四四《兵志》,第996-997页。
    2《金史·地理志》记载:“部族节度使:乌昆神鲁部族节度使,军兵事属西北路招讨司,明昌三年罢节度使,以招讨司兼领。乌古里部族节度使。石垒部族节度使。助鲁部族节度使。孛特本部族节度使。计鲁部节度使。唐古部族,承安三年改为部罗火扎石合节度使。迪烈(又作迭剌)女古部族,承安三年改为土鲁浑扎石合节度使。详稳九处:咩乣详稳,贞祐四年六月改为葛也阿怜猛安。木典乣详稳,贞祐四年改为抗葛阿怜谋克。骨典乣详稳,贞祐四年改为撒合辇必剌谋克。唐古乣详稳。耶剌都乣详稳。移典乣详稳。苏木典乣详稳,近北京。胡都乣详稳。霞马乣详稳。”(《金史》卷二四《地理志上》,第570-571页)。《金史·百官志》记载:“咩乣、唐古乣、移剌乣、木典乣、骨典乣、失鲁乣、……苏谟典乣、胡都乣、霞马乣”(《金史》卷五七《百官志三》,第1330页)。
    3东北路招讨司隶属于北京路;西南、西北路招讨司隶属西京路。详见第二章第二节。
    4程妮娜:《金朝西北部契丹等游牧民族的部族、乣制度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5期,第63页。
    1《金史》卷五七《百官志三》,第1330页。
    2《金史》卷五七《百官志三》,第1330页。
    3《金史》卷五七《百官志三》,第1329页。
    4《金史》卷五八《百官志三》,第1344页。
    5参见程妮娜:《金朝西北部契丹等游牧民族的部族、乣制度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5期,第65页。
    6《金史》卷九四《完颜襄传》,第2089页。
    7[日]箭内亘著,陈捷、陈清泉译:《辽金乣军及金代兵制考》,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14页。
    1《金史》卷七二《习古乃传》,第1666页。
    2程尼娜:《金代东北民族区域设置研究》,程尼娜、傅百臣主编:《辽金史论丛》,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48页。
    3程妮娜:《金朝西北部契丹等游牧民族的部族、乣制度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5期,第63页。
    4《金史》卷七《世宗纪中》,第166页。
    5《金史》卷五八《百官志三》,第1343-1344页。
    1《金史》卷四七《食货志二》,第1063页。
    2《金史》卷四七《食货志二》,第1063-1064页。
    3《金史》卷四九《食货志四》,第1106页。
    4《金史》卷四九《食货志四》,第1095页。
    5《金史》卷七《世宗纪中》,第170页。
    6《金史》卷七《世宗纪中》,第173页。
    7《金史》卷七《世宗纪中》,第175页。
    1《金朝史研究》,第38页。王国维《金界壕考》一文,对金的界壕做了详细考证(王国维:《金界壕考》,《燕京学报》,1928年第1期)。
    2景爱:《中国长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5页。
    3详见本文第一章第二节。
    4《金史》卷四四《兵志》,第995页。
    5《金史》卷四四《兵志》,第995页。
    6《金史》卷一〇《章宗纪二》,第233页。
    
    
    
    1程妮娜:《简论金代畜牧业》,《农业考古》,1991年第3期,第330页。
    2赵冬晖:《金代契丹人》,《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1988年第1期,第2页。
    3《金史》卷四四《兵志》,第1005页。
    4《辽史》卷六〇《食货志下》,第932页。
    5韩茂莉:《辽金农业地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90-291页。
    
    1均见《金史》卷四四《兵志》,第1004页。
    2《金史》卷一〇《章宗纪二》,第238页。
    3《金史》卷一四《宣宗纪上》,第315页。
    4《金史》卷五七《百官志三》,第1330页。
    
    
    
    1程妮娜:《简论金代畜牧业》,《农业考古》,1991年第3期,第330页。
    2《金史》卷四四《兵志》,第1004页。
    3《金史》卷四四《兵志》,第1004页。
    4《金史》卷六《世宗纪上》,第142页。
    5《金史》卷四四《兵志》,第1004页。
    6《金史》卷四四《兵志》,第1005页。
    7《金史》卷四四《兵志》,第1005页。
    1《元史》卷一《太祖纪》,第15页。
    2《金史》卷一三《卫绍王纪》,第293页。
    3《金史》卷一四《宣宗纪上》,第315页。
    4《金史》卷一二二《从坦传》,第2660页。
    5《金史》卷一一二《移剌蒲阿传》,第2469页。
    6《金史》卷一〇《章宗纪二》,第235页。
    7《金史》卷四四《兵志》,第1005页。
    8《金史》卷八《世宗纪下》,第202页。
    9《金史》卷一〇《章宗纪二》,第233页。
    10《金史》卷一〇《章宗纪二》,第238页。
    1《金史》卷一三二《完颜元宜传》,第2829页。
    1《金史》卷四四《兵志》,第1003页。
    2《金史》卷一三二《完颜元宜传》,第2830页。
    3《金史》卷一三二《完颜元宜传》,第2831页。
    4《金史》卷一三二《完颜元宜传》,第2832页。
    5(清)赵翼:《廿二史劄记》卷二八‘金史’条,第582页。
    6《金史》卷一四《宣宗纪上》,第313页。
    7《金史》卷一一八《移剌众家奴传》,第2576页。
    8《金史》卷一一八《移剌众家奴传》,第2576页。
    1《大金国志校证》卷二六《义宗皇帝》,第364页。
    2冯继钦:《金元时期契丹人姓名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1992年第4期,第108页。
    3《金史》卷一一六《蒲察官奴传》,第2550页。
    4周峰:《金朝赐姓考述》,《金史研究论丛》,哈尔滨出版社,2000年版。
    5陈述:《金史拾补五种》,科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185页。
    6冯继钦:《金元时期契丹人姓名研究》,《北方文物》,1990年第4期。
    
    1[日]爱岩松男:《契丹古代史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2页。
    2 (元)黄溍著,王颋点校:《金华集》卷二七,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1陈旅:《安雅堂集》卷六补遗《述律复旧氏序》,国立中央图书馆编印,1970年版。
    2 A、冯继钦认为,金代契丹人改称石抹、移剌姓氏带有民族歧视和政治侮辱的色彩(冯继钦:《金元时期契丹人姓名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1992年第4期,第106页);B、林威认为,改换姓氏以辱其国,是金朝统治者对契丹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的一种手段,改姓对契丹人的民族自尊是一个极大的伤害(参见林威博士论文:《蒙元时期契丹人研究》,山东大学,2004年,第97页)。
    3《金史》卷七四《宗翰传》,第1694页。
    4《金史》卷六《世宗纪上》,第126页。
    5《金史》卷八八《唐括安礼传》,第1965页。
    1(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九九下《契丹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350页。
    2陈述:《契丹女真汉姓考》,《东北集刊》,1941年第2期,第1-2页。
    3(元)刘因撰:《静修集》卷一二《以中李公名字说》,《四库全书荟要》,集部,第55册,别集类,世界书局,1988年版,第402-102页。
    4陈述:《契丹女真汉姓考》,《东北集刊》,1941年,第2期,第2页。
    5《金史》卷二《太祖纪》,第40页。
    6《大金国志校证》卷三《太宗文烈皇帝一》,第44页。
    7《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四政宣上帙一四,引马扩《茆斋自叙》,第102页。
    8此处《大金国志》记载为:天辅六年[时宋宣和五年、辽保大三年也(1123)],此记载有误,宋宣和五年、辽保大三年(1123)应为金天辅七年。并与《三朝北盟会编》相校证,故应为天辅七年。
    9《大金国志校证》卷二《太祖武元皇帝下》,第28页。
    10《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九九,第3374页。
    1(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一,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页。
    2冯继钦:《金元时期契丹人姓名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1992年第4期,第108页。
    3耶律楚材著,谢方点校:《湛然居士文集》卷三《和移剌子春见寄五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7页。(版本下同)
    4《湛然居士文集》卷一〇《寄移剌子春》,第231页。
    5《金史》卷一一八《武仙传》,第2580页。
    6《金史》卷一〇三《完颜佐传》,第2273页。
    7贾敬颜:《乣军问题刍议》,《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1期,第13页。
    8《元史》卷一四九《王珣传》,第3534页。
    1《金史》卷一一三《白撒传》,第2489页。
    2陈述:《金史补遗五种》,科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170页。
    3陈述:《契丹女真汉姓考》,《东北集刊》,1941年,第2期,第1页。
    4《辽史》卷八九《耶律庶成附庶箴传》,第1350页。
    5《辽史》卷七一《后妃传》,第1198页。
    
    
    
    1《辽史》卷四《太宗下》,第49页。
    2本表据《金史》、《大金国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统计。
    1《大金国志校证》卷一《太祖武元皇帝上》,第17页。
    2《三朝北盟会编》卷八九,靖康中帙六四,第661页。
    3《金史》卷七四《宗望传》,第1702页。
    4(清)纪昀:《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二〇三,四库全书本。
    5《金史》卷七四《宗望传》,第1703页。
    6《大金国志校证》卷三《太宗文烈皇帝一》,第44页。
    7《金史》卷七三《宗雄传》,第1679页。
    8(宋)佚名著:《呻吟语》,转引赵永春编注:《奉使辽金行程录》,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197页。
    9(金)可恭:《宋俘纪》,转引赵永春编注:《奉使辽金行程录》,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192页。
    10《大金国志校证》卷三《太宗文烈皇帝一》,第44页。
    
    1(元)熊萝祥:《析津志辑佚》,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85-86页。
    2《松漠纪闻》,第28页。
    3《松漠纪闻》,第26页。
    
    1《大金国志校证》卷一九《章宗皇帝上》,第258页。
    2《金史》卷六三《后妃传上》,第1498页。
    3《金史》卷六三《后妃传上》,第1502页。
    4《金史》卷六三《后妃传上》,第1508页。
    
    
    1《金史》卷六三《后妃传上》,第1513页。
    2《金史》卷六三《后妃传上》,第1511-1512页。
    3《金史》卷六三《后妃传上》,第1502页。
    4《金史》卷八八《唐括安礼传》,第1965页。
    5详见第二章第一节。
    6《金史》卷八八《唐括安礼传》,第1965页。
    1《金史》卷八五《世宗诸子传》,第1897页。
    2《金史》卷六四《后妃传下》,第1523页。
    3《金史》卷九三《从彝传》,第2057页。
    4《金史》卷一〇六《张暐传》,第2328页。
    5冯继钦:《金元时期契丹人的汉化、女真化和蒙古化》,《沈阳文史研究》(第4辑),1989年,第65页。
    6《金史》卷七六《宗本传》,第1734页。
    1关于石抹也先仕金情况,史籍记载多有分歧:A:(元)胡祇遹撰:《紫山大全集》卷一六《石抹氏神道碑》:“公幼颖悟未冠雄勇过人,以将家子弓槊鞍马不习而能,及长通吏事,契丹、女直两朝语言、风俗、政治、典故,耳目習熟,仕金为译事。未几以明辨廉干,迁西北路招讨使,幕官,继以军功拜万夫长,公请让职于族兄章达纳,愿以副贰自处,金帝嘉其逊悌友爱,而从之。”此碑是也先卒五十五年后,胡祇遹应其曾孙石抹良辅所请而作,时间在至元九年(1272)。B、(元)许谦《白云集》卷二《总管黑军石抹公行状》:“祖(石抹)也先,饶智略,喜骑射,年少任侠尚气,金闻之,欲縻以爵,深晦匿以自全。”行状记载石抹也先并未仕金。此行状是为石抹库禄满所作,撰于元仁宗即位(1312)后不久。C、(元)黄溍:《沿篒细蓖蚧?石抹公神道碑》:“金主闻其(也先)材武多智,召为奚部长,固辞弗获,乃俾兄瞻德纳姑受之,以全其宗,遂遁,去之北山,射狐鼠以食,誓不食金粟。”此碑作于至正七年(1347)石抹良辅卒后。D、《元史》卷一五〇《石抹也先传》:“及长,勇力过人,多智略。金人征为奚部长,让其兄赡德纳,而自匿于北野山,射狐兔以食。”《元史》成书于明代,最为晚出,当是兼采诸说而成。林威认为胡氏之说最近事实。除了该文叙也先事迹详明、写作时间距蒙初较近外,胡祇遹本人为蒙古国时期北方文士,至元年间曾任济宁路总管、宣慰使,并在中书省、翰林院供过职,熟悉蒙初掌故。是时蒙古政权汉化不深,许多官员对自己乃至祖上曾仕宦于金的历史并不避讳。而晚出诸文皆作于南方文士之手,他们受理学影响很深,懂得为尊者讳。石抹良辅等也先后人又长期任元朝江浙行省军政官员,沾染汉俗后,也知道粉饰祖先事迹。石抹也先最初应是仕金为北方边防军队的首领。他让万夫长位于族兄瞻德纳,不排除有遵从其部族内部传统的因素。(林威博士论文:《蒙元时期契丹人研究》,山东大学,2004年,第117-118页)。
    2(元)胡祇遹:《紫山大全集》卷一七《故大名路征收课税所长官耶律公神道碑》,三怡堂丛书本。
    3(元)胡祇遹:《紫山大全集》卷一六《卫辉提领长官萧公神道碑》,三怡堂丛书本。
    1《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三九,第1720页。此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九六记载,“绍兴三十有二年,萧中一的妻子耶律氏被封为兰陵郡夫人。”
    2《元史》卷一九三《耶律忒末传》,第4383页。
    3刘凤翥等:《契丹小字解读五探》认为墓主人是降金的契丹人。此人生前曾任博州防御使,天会三年(1125)授予世袭猛安(《汉学研究》,民国84年12月(台湾),第316页)。[日]爱新觉罗·乌拉熙春:《契丹小字<金代博州防御使墓志铭>墓主非移剌斡里朵——兼论金朝初期无“女真国”之国号》认为墓主人卒于皇统二年(1142)二月,是《金史》漏载的契丹人(《满语研究》,2007年第1期,第69—71页)。刘浦江:《内蒙古敖汉旗出土的金代契丹小字墓志残石考释》认为墓主人卒于大定初年(1170),可能是《金史》记载的移剌斡里朵(《考古》,1999年5期,第85-87页)。
    4陈述:《金史拾补五种》,科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132页。
    
    1《金史》卷六七《石显传》,第1573页。
    2《金史》卷九八《完颜纲传》,第2178页。
    3《元史》卷二〇一《观音奴妻卜颜的斤传》,第4513页。
    4《元史》卷二〇〇《只鲁花真传》,第4489页。
    5《元史》卷二〇〇《贵哥传》,第4496页。
    1《三朝北盟会编》卷八九,靖康中帙六四,引曹勋《北狩闻见录》,第661页。
    2《金史》卷五《海陵纪》,第96页。
    3《松漠纪闻》,第34页。
    4《金史》卷四四《兵志》,第991页。
    5《金史》卷八八《唐括安礼传》,第1964页。
    6《金史》卷八八《唐括安礼传》,第1964页。
    7详见第三章第一节。
    8《金史》卷四四《兵志》,第995页。
    
    1《金史》卷九《章宗纪一》,第218页。
    2《金史》卷一二《章宗纪三》,第278页。
    3《大金国志校证》卷二二《东海郡侯上》,第298页。
    1阎万章:《河北兴隆金墓出土契丹文墓志铭考释》,东北考古与历史编辑委员会编《东北考古与历史(丛刊)》(第1辑),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116-123页。
    2(清)毕沅编:《续资治通鉴》卷九五《宋纪》,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503页。
    3《辽史》卷三〇《天祚皇帝四》,第351页。
    4(金)佚名编:《大金吊伐录》卷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4-48页。
    5《宋史》卷四七一《邢恕传》,第13705页。
    1《金史》卷八二《萧仲恭传》,第1849页。
    2阎万章:《河北兴隆金墓出土契丹文墓志铭考释》,东北考古与历史编辑委员会编《东北考古与历史(丛刊)》(第1辑),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121页。
    3均见《金史》卷八二《萧仲恭传》,第1849页。
    4《金史》卷八二《萧仲恭传》,第1851页。
    5《金史》卷八二《萧仲恭传》,第1851页。
    6《金史》卷八二《萧仲恭传》,第1851页。
    7《金史》卷五《海陵纪》,第98页。
    1均见《金史》卷一二九《高怀贞传》,第2789页。
    2《金史》卷八二《萧仲恭传》,第1850页。
    3《金史》卷六三《后妃传上》,第1511-1512页。
    
    1《元好问全集》卷二七《尚书右丞耶律公神道碑》,第651页。
    2《元好问全集》卷二七《尚书右丞耶律公神道碑》,第651页。
    3《元好问全集》卷二七《尚书右丞耶律公神道碑》,第652页。
    4《元好问全集》卷二七《尚书右丞耶律公神道碑》,第653页。
    
    
    
    1《元好问全集》卷二七《尚书右丞耶律公神道碑》,第654页。
    2《元好问全集》卷二七《尚书右丞耶律公神道碑》,第652页。
    3均见《元好问全集》卷二七《尚书右丞耶律公神道碑》,第653-655页。
    4详见第五章第一节。
    1均见《元好问全集》卷二七《奉国上将军武庙署令耶律公墓志铭》,第648页。
    1《元好问全集》卷二六《龙虎卫上将军耶律公墓志铭》,第630页。
    2均见《元好问全集》卷二六《龙虎卫上将军耶律公墓志铭》,第630-632页。
    3(元)苏天爵著,陈高华、孟繁清点校:《滋溪文稿》卷七《皇元故昭文馆大学士兼国子祭酒赠河南行省右丞耶律文正公神道碑铭》,第102页。
    4(元)苏天爵编:《元文类》卷一一,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139页。(版本下同)
    5(元)苏天爵著,陈高华、孟繁清点校:《滋溪文稿》卷七《皇元故昭文馆大学士兼国子祭酒赠河南行省右丞耶律文正公神道碑铭》,第102页。
    6《元好问全集》卷二六《龙虎卫上将军耶律公墓志铭》,第632页。
    7(元)宋子贞:《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见《元文类》卷五七,第830页。
    1《元史》卷一四六《耶律楚材传》,第3455页。
    2《湛然居士文集》,《附录·耶律文正公年谱》,第340页。
    3《元史》卷一四六《耶律楚材传》,第3455页。
    4(元)宋子贞:《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见《元文类》卷五七,第830页。
    5《湛然居士文集》卷一〇,第214页。
    1《元好问全集》卷二七《尚书右丞耶律公神道碑》,第654页。
    2《湛然居士文集》卷六《思亲用旧韵二首》,第133页。
    3《湛然居士文集》卷六《思亲二首》,第131页。
    4《湛然居士文集》,《附录·耶律文正公年谱》,第358页。
    5《湛然居士文集》卷六《思亲二首》,第133页。
    6《湛然居士文集》卷五《感事四首》,第104页。
    7《湛然居士文集》,《附录·耶律文正公年谱》,第358页。
    8《湛然居士文集》卷四《邦瑞乞访亲因用其韵》,第88页。
    9《湛然居士文集》,《附录·耶律文正公年谱》,第358页。
    
    1《湛然居士文集》卷一〇《送侄了真行》,第232页。
    2《湛然居士文集》卷一〇《送侄了真行》,第232页。
    3《湛然居士文集》卷一三《祭侄女淑卿文》,第296-296页。
    4《湛然居士文集》卷一三《祭侄女淑卿文》,第296页。
    5《湛然居士文集》卷一〇《寄妹夫人》,第231页。
    6《元好问全集》卷二七《尚书右丞耶律公神道碑》,第655页。
    
    1《湛然居士文集》卷一四《赠侄正卿》,第309页。
    2《湛然居士文集》卷一四《赠侄正卿》,第309页。
    3《湛然居士文集》卷一一《送房孙重奴行》,第247页。
    
    1均见《金史》卷一二一《石抹元毅传》,第2643页。
    2均见《金史》卷一一四《石抹世勣传》,第2517-2519页。
    3《金史》卷一一四《石抹世勣传》,第2519页。
    1 A、黄凤歧:《金代契丹族文人探微》,《阜新辽金史研究》(第4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B、刘达科:《金元耶律氏文学世家探论》,《民族文学研究》,2003年第2期。C、蔡·尼玛:《金元时期的契丹族天文学家》,《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5年第2期。
    2张涤云,蒋祖怡整理:《全辽诗话》,岳麓书社,1992年,第543页。
    3参见黄震云:《辽代的文化风貌和文学关系》,《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第73页。
    1(清)赵翼:《廿二史劄记》卷二七“辽族多好文学”条,第538页。
    2(金)元好问编:《中州集》卷九《右相文献公耶律履小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57页;《金史》卷九五《移剌履传》,第2099页。
    3《元好问全集》卷二七《尚书右丞耶律公神道碑》,第651页。
    4《金史》卷九五《移剌履传》,第2099页。
    5《元好问全集》卷二七《尚书右丞耶律公神道碑》,第651页。
    1《元好问全集》卷二七《尚书右丞耶律公神道碑》,第653页。
    2(明)张萱等:《内阁藏书目录》卷三,集部,《适园丛书》本。
    3(金)元好问编:《中州集》卷九《右相文献公耶律履一首》,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57页。
    4《湛然居士文集》卷八《醉义歌》,第171页。
    
    
    1阎凤梧主编:《全辽金文》(下),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092页。(版本下同)
    2阎凤梧主编:《全辽金文》(下),第4092页。
    3(金)元好问辑,(清)郭元釪补辑:《御订全金诗增补中州集》卷五一,康熙五十年敕补。
    4阎凤梧主编:《全辽金文》(下),第2120页。
    5《金史》卷八八《移剌道传》,第1966-1967页。
    1《湛然居士文集》卷一二《为子铸作诗三十韵》,第270页。
    2(元)耶律铸:《双溪醉隐集》卷三,转引(清)钱熙彦编次:《元诗选补遗》,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99页。
    3(元)盛如梓撰:《庶斋老学丛谈》卷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页。
    1《湛然居士文集》卷一〇《寄移剌子春》,据年谱,作于公元1233年-1236年间,第231页。
    2《湛然居士文集》卷四《寄沙井刘子春》,据年谱,作于公元1233-1236年间,第85页。
    3《湛然居士文集》卷二《丁亥过沙井和移剌子春韵二首》,第38页。
    4《湛然居士文集》卷二《和移剌继先韵二首》,第21页。
    5《金史》卷一一四《石抹世勣传》,第2517页。
    1(金)元好问编:《中州集》卷八,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22页。
    2《归潜志》卷一一记载:“杖刑部郎中石抹世勣,以前户部侍郎李渔代之??
    3《金史》卷一一四《石抹世勣传》,第2517页。
    4《归潜志》卷六,第63页。
    5薛瑞兆,郭明志编纂:《全金诗》(三)卷八三,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3页。
    6《金史》卷一一八,第2576页。
    1刘达科:《金朝北方民族文学发微》,《山西师大学报》,2006年第5期,第69页。
    2沙井即沙城,是金代边城,元代设路,城址在今乌兰察布盟四于王旗红格尔苏木希拉莫仁庙西南。
    3参见林威博士论文,《蒙元时期契丹人研究》,山东大学,2004年,第74页。
    4《辽史》卷七二《义宗倍传》,第1211页。
    1(宋)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走兽门第三,转引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第462页。
    2《辽史》卷八六《耶律褭履传》,第1324页。
    3(金)赵秉文:《釜水集》卷九,《四库全书荟要》,集部,第51册,别集类,第398-104页。
    4《元好问全集》卷一三《七言绝句》,第412页。另,《元好问全集》卷五六附录七《李辑年谱中》记载为《跋右丞文献公(即耶律履)着色鹿图》,第566页。
    1 (元)王恽《秋涧集》卷九《题右相文献公画鹿图》,《四库全书荟要》,集部,第53册,别集类,第400-101页。
    2《归潜志》卷六,第66页。
    3(金)元好问:《遗山集》卷一四《跋耶律浩然山水卷》,《四库全书荟要》,集部,第51册,别集类,第398-373页。
    1《元好问全集》卷二七《尚书右丞耶律公神道碑》,第652页。
    2《金史》卷二一《历志》,第442页。
    3蔡·尼玛:《金、元时期的契丹族天文学家》,《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5年第2期,第2页。
    4(元)苏天爵辑:《国朝名臣事略》卷五,元刊本。
    5(元)苏天爵:《滋溪文稿》卷二五《杂著》云:“金大定中,翰林应奉耶律履撰庚午元历……”此中记载有误,《庚午元历》是耶律楚材编制,非耶律履所为。
    
    1《归潜志》卷一四,第186页。
    2《归潜志》卷一二,第137页。
    3张博泉:《金代礼制初论》,《北方文物》,1988年第4期,第57页。
    4《大金国志校证》卷三九《初兴风土》,第552页。
    1鸟居龙藏:《金上京及其文化》上篇,《燕京学报》,第35期。
    2《金史》卷三五《礼志八》,第826页。
    3《金史》卷三五《礼志八》,第826页。
    4《辽史》卷四九《礼志一》,第835页。
    5《金史》卷三五《礼志八》,第826页。
    6《金史》卷一一《章宗纪三》,第260页。
    1《金史》卷六《世宗纪上》,第131页。
    2《大金国志校证》卷二《太祖武元皇帝下》,第31页。
    3《大金国志校证》卷四〇《许奉使行程录》,第570页。
    4《大金国志校证》卷一《太祖武元皇帝上》,第19页。
    5《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五,政宣上帙一五,引马扩《茆斋自叙》,第109页。
    6《松漠纪闻》,第29页。
    7《三朝北盟会编》卷三,政宣上帙三,《女真传》,第109页。
    8王可宾:《女真国俗》,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83页。
    1《金史》卷一二五《文艺传上·序》,第2713页。
    2《金史》卷六六《勖传》,第1558页。
    3《金史》卷六六《勖传》,第1559页。
    4《金史》卷七三《完颜希尹传》,第1684页。
    5《金史》卷七三《完颜希尹传》,第1684页。
    6《金史》卷四《熙宗纪》,第73页。
    7(宋)楼钥撰:《攻媿集》卷一一一《北行日录》卷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585页。
    8刘浦江:《内蒙古敖汉旗出土的金代契丹小字墓志残石考释》,《考古》,1999年第5期,第89页。
    1《金史》卷五三《选举制三》,第1182页。
    2《元好问全集》卷二七《尚书右丞耶律公神道碑》,第651页。
    3《金史》卷九九《徒单镒传》第2185页。
    4《金史》卷七三《阿离合懑传》,第1675页。
    5《金史》卷五一《选举一》,第1141页。
    
    
    1《金史》卷九《章宗纪一》,第220页。
    2参见林威博士论文:《蒙元时期契丹人研究》,山东大学,2004年,第19页。
    
    1《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四八,炎兴下帙四八,第1077页。
    2《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五三,炎兴下帙五三,第1106页。
    3均见《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一,政宣上帙二一,第154页。
    4《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一,政宣上帙二一,引《北征纪实》,第154页。
    
    1(宋)宗泽撰:《宗忠简公集》卷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6页。
    2(宋)宗泽撰:《宗忠简公集》卷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10页。
    1《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第309页。
    2(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第八册《兵十七》,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7046页。(版本下同)
    3(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第八册《兵十七》,第7047页。
    4(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第八册《兵十七》,第7047页。
    5《金史》卷七四《宗翰传》,第1698页。
    6均见《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四五,炎兴下帙四五,第1057页。
    
    1《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四五,炎兴下帙四五,第1057页。
    2《金史》卷一二九《李通传》,第2784页。
    3《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八五,第3099页。
    4《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三〇,炎兴下帙一三〇,第1652页。
    1《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三二,炎兴下帙一三二,第1667页。
    2《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三四,炎兴下帙一三四,第1680页。
    3《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三四,炎兴下帙一三四,第1680页。
    4参见吴松弟博士论文:《北宋移民与南宋社会变迁》,《大陆地区博士论文丛刊》,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第24页。
    5《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四八,炎兴下帙一四八,第1780页。
    6《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九九,绍兴三十二年四月戊申,第3359页。
    7《金史》卷七〇《宗亨传》,第1619页。
    8鹧巴应为是扎八、造哩应为括里,为同音异写。
    
    
    1《宋史》卷三三《孝宗一》,第620页。
    2(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第八册《兵十七》,第7051页。
    3(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第八册《兵十七》,第7052页。
    1 (宋)岳珂编,王曾瑜校注:《鄂国金佗续编校注》(下)卷十《密诏诸将广设间谍契丹等国诱率来归省劄》,中华书局, 1989年版,第1279-1280页。
    2《金史》卷一一八《武仙传》第2580页。
    3(金)刘祁撰,崔文印点校:《归潜志》卷六,第63页。
    1《宋史》卷四〇三《赵方传》,第12206页。
    2《西夏书事校证》卷四,第47页。
    3《辽史》卷二七《天祚皇帝一》记载:天祚帝“以族女南仙封成安公主,下嫁夏国王李乾顺”。
    4《三朝北盟会编》卷九,政宣上帙九,第64页。
    5(金)佚名编:《大金吊伐录》卷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页。
    
    1《西夏书事校证》卷三三,第381页。
    2《金史》卷七三《宗雄传》,第1680页。
    3《金史》一三四《外国上》,第2865页。
    4《金史》卷七四《宗望传》,第1703页。
    5《金史》一三四《外国上》,第2865页。
    6《金史》卷一二一《粘割韩奴传》,第2636页。
    7《辽史》卷三〇《天祚皇帝四》,第355页。
    8《金史》卷一二一《粘割韩奴传》,第2636页。
    9《金史》卷一二一《粘割韩奴传》,第2637页。
    1《金史》卷七四《宗翰传》,第1698页。
    2《金史》卷一二一《粘割韩奴传》记载的余睹北征大石之事是在天会八年(1130),而《大金国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以及《西夏书事》中记载的都是天会九年,这两种记载时间相差一年,对此一些学者有过论证,杨军先生认为《金史》记载有误,因为金在天会七年开始追击宋高宗,到天会八年三月,战事不利,才告一段落,紧接着,战事主要在陕西进行,到天会九年(1131)正月“泾(甘肃泾川北)、熙河两路皆平”,在平定陕西之前,金廷没有精力大举发兵进攻漠北辽的残余势力。故此耶律余睹奏报大石在和州与西夏往来之事应该是在天会九年(1131)。(参见杨军:《关于金代东北与中亚关系的几个问题》,程尼娜、傅百臣主编:《辽金史论丛——纪念张博泉教授逝世三周年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版年,第6页。)
    3《金史》卷一二一《粘割韩奴传》,第2637页。
    4《金史》卷三《太宗纪》,第63页。
    5参见杨军:《关于金代东北与中亚关系的几个问题》,程尼娜、傅百臣主编:《辽金史论丛——纪念张博泉教授逝世三周年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页。
    6《西夏书事校证》卷三四,第396页。
    1《大金国志校证》卷七《太宗文烈皇帝五》,第117页。
    2《西夏书事校证》卷三四,第397页。
    3《松漠纪闻》,第28页。
    4《大金国志校证》卷七《太宗文烈皇帝五》,第117页。
    5《西夏书事校证》卷三四,第398页。
    6《西夏书事校证》卷三四,第398页。
    7《金史》卷一三三《移剌窝斡传》,第2859页。
    8《西夏书事校证》卷三六,第426页。
    
    1《大金国志校证》卷七《太宗文烈皇帝五》,第111页。
    2《松漠纪闻》,第27页。
    3《松漠纪闻》,第27页。
    4《金朝史研究》,第67页。
    1孙进己:《北方民族史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449页。.
    2《大金国志校证》卷一四《海陵炀王中》,第193页。
    3《金史》卷八八《唐括安礼传》,第1964页。
    4《金史》卷八八《唐括安礼传》,第1964页。
    5均见《金史》卷八八《唐括安礼传》,第1964页。
    6《金史》卷四四《兵志》,第994页。
    
    
    
    1《金史》卷一〇八《侯挚传》,第2385页。
    2《金史》卷四八《食货志三》,第1078页。
    3《金史》卷二三《五行志》,第524页。
    4《元史》卷一四六《耶律楚材传》,第3460页。
    5《金史》卷四四《兵志》,第1005页。
    6《元史》卷一四九《耶律留哥传》,第3511页。
    
    
    1(元)宋子贞:《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见(元)苏天爵编:《元文类》卷五七,第833页。
    2《元史》卷一四六《耶律楚材传》,第3458页。
    3(元)宋子贞:《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见《元文类》卷五七,第831页。
    4《元史》卷一四九《耶律留哥传》,第3512-3513页。
    5《元史》卷一四九《耶律留哥传》,第3514页。
    6参见余行迈:《蒙古伐金初期契丹人之投效》,《东方杂志》,1944年,40卷4期。
    1余行迈:《蒙古伐金初期契丹人之投效》,《东方杂志》,1944年,40卷4期。
    2(南宋)彭大雅撰:《黑鞑事略》,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页。
    3(宋)赵珙:《蒙鞑备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5页。
    4《元史》卷一四九《耶律秃花传》,第3532页。
    5《元史》卷一二二《槊直腯鲁华传》,第3013页。
    6《金史》卷一一九《完颜娄室传》,第2599页。
    7《元史》卷一五〇《耶律阿海传》,第3549页。
    8《元史》卷一《太祖纪》,第16页。
    9参见林威博士论文《蒙元时期契丹人研究》,山东大学,2004年,第27页。
    10《元史》卷一《太祖纪》,第17页。
    1(元)刘敏中:《中庵集》卷十六《曾奉政大夫骁骑尉大同县子萧公神道碑铭》,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6年版。
    2《元史》卷一五〇《石抹明安传》,第3556页。
    3(宋)孟珙:《蒙鞑备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页。
    4《元史》卷一五〇《石抹明安传》,第3556页。
    5《元史》卷一四九《耶律留哥传》,第3511页。
    1均见《元史》卷一四九《王珣传》,第3534页。
    2均见《元史》卷一九三《耶律忒末传》,第4383页。
    3均见《元史》卷一四九《移剌捏儿传》,第3529页。
    4《元史》卷一六六《石抹狗狗传》,第3906页。
    5《元史》卷一七九《萧拜住传》,第4156页。
    6《元史》卷一五一《石抹孛迭儿传》,第3576页。
    7(元)刘敏中著:《圣武亲征录》,《说郛》卷五五,转引李澍田主编赵鸣岐王慎荣汇编:《东北史料荟萃东夏史料》,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54页。
    1(元)刘敏中著:《圣武亲征录》,《说郛》卷五五,转引李澍田主编赵鸣岐王慎荣汇编:《东北史料荟萃东夏史料》,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54页。
    2《金史》卷一〇一《完颜承晖传》,第2225页。
    3(元)许谦撰:《白云集》卷一《总管黑军石抹公行状》,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页。
    4《元史》卷一五〇《石抹也先传》,第3541页。
    5(元)胡祇遹:《紫山大全集》卷一六《石抹氏神道碑》,三怡堂丛书本。
    6《元史》卷一五〇《石抹也先传》,第3541页。
    7《元史》卷一五〇《石抹也先传》,第3542页。
    1都兴智:《试论金蒙鼎革之际的契丹人》,第九届中国辽金契丹女真史学术研讨会论文2008年。
    2《元史》卷一四六《耶律楚材传》,第3459页。
    3 (元)姚燧撰:《牧庵集》卷四《序江汉先生事实》,中华书局,1985年,第47页。
    4 (宋)李心传撰,徐规点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级卷一九《鞑靼款塞》,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850页。
    5《元史》卷一五〇《耶律阿海传》,第3549页。
    6《元史》卷一五〇《石抹也先传》,第3542页。
    1《元史》卷一四六《耶律楚材传》,第3459页。
    
    1《大金国志校证》卷一二《熙宗孝成皇帝四》,第173页。
    2均见《金史》卷四四《兵志》,第995页。
    3《金史》卷四四《兵志》,第994页。
    4《金史》卷一〇《章宗纪二》,第238页。
    
    
    1《金史》卷一三三《移剌窝斡传》,第2851页。
    2《金史》卷九四《完颜襄传》,第2094页。
    3《元史》卷一《太祖纪》,第16页。
    
    1《金史》卷八二《萧仲恭传》,第1849-1850页。
    2《金史》卷八八《唐括安礼传》,第1965页。
    3《金史》卷九五《移剌履传》,第2101页。
    [1](清)毕沅.续资治通鉴[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2](明)陈邦瞻.元史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元)陈基.夷白斋稿外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元)陈旅.安雅堂集[M].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编印,1970.
    [5](宋)邓肃.栟榈集[M].台湾: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
    [6](元)郝经.陵川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宋)洪皓.松漠纪闻[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8](宋)洪迈.夷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1.
    [9](元)胡祇遹.紫山大全集[M].三怡堂丛书本.
    [10](元)黄溍著,王颋点校.《金华集》[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11](朝)金宗瑞.郑麟趾等编撰.高丽史[M].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57.
    [1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6.
    [13](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4](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5](清)李有棠.金史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6](清)李有棠.辽史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7](宋)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9.
    [18](元)刘敏中.中庵集[M].台湾: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6.
    [19](金)刘祁.归潜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0](宋)楼钥.攻媿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21](宋)彭大雅.黑鞑事略[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2](清)钱大昕.潜研堂文集[M].四部丛刊本.上海:上海书店,1926.
    [23](元)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73.
    [25](明)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26](元)苏天爵.元文类[M].台湾: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986.
    [27](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8](元)脱脱.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9](元)脱脱.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0](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1](元)王鹗.汝南遗事[M].台湾: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986.
    [32](金)王寂.拙轩集[M].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
    [33](金)王若虚.滹南遗老集[M].台湾: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986.
    [34](元)王恽.秋涧集[M].台湾: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986.
    [35](清)吴广成著,龚世俊校证.西夏书事校证[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
    [36](元)熊萝祥.析津志辑佚[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37](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8](元)许谦.白云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9](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
    [40]阎凤梧等.全辽金文[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
    [41](元)姚燧.牧庵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2](宋)叶隆礼.契丹国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43](元)耶律铸.双溪醉隐集[M].台湾:台北商务印书馆,2009.
    [44](元)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5](宋)宇文懋昭.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6](元)元好问.续夷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7](元)元好问.遗山集[M].四库全书荟要,集部.
    [48](元)元好问.中州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9](宋)岳珂编,王曾瑜校注.鄂国金佗续编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9.
    [50](清)张鉴.西夏纪事本末[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
    [51](清)张金吾.金文最[M].北京:中华书局,1990.
    [52](金)赵秉文.滏水集[M].四库全书荟要,集部.
    [53](清)赵翼.廿二史劄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7.
    [54]赵永春编注.奉使辽金行程录[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55](宋)宗泽.宗忠简公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6](金)佚名.大金吊伐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7]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历代石刻史料汇编[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2000.
    [58]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1]爱岩松男.契丹古代史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
    [2]白寿彝.中国通史:7[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鲍海春,王禹浪.金史研究论丛[C].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0.
    [4]蔡美彪.元史论丛:6[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5]蔡美彪等.中国通史:6[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陈述.金史拾补五种[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0.
    [7]陈述.契丹社会经济史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8]陈述.契丹政治史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9]陈述.辽金史论集:1[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0]陈述.辽金史论集:2[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1]陈述.辽金史论集:3[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2]陈述.辽金史论集:4[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3]程妮娜.金代政治制度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
    [14]程妮娜.东北史[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
    [15]董克昌.大金诏令释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
    [16]范军,周峰.金章宗传[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17]费孝通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89.
    [18]冯继钦,黄凤岐,李品清,孙海编.东北古史资料丛编:4[M].沈阳:辽沈书社,1990.
    [19]冯继钦,孟古托力,黄凤岐.契丹族文化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
    [20][德]傅海波,[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1]阜新市辽金元契丹女真蒙古族历史考古研究会编.阜新辽金史研究[C].香港:香港新天出版社,1992.
    [22]干志耿,王可宾.辽金史论集:8[C].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
    [23]韩茂莉.辽金农业地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24]何俊哲,张达昌.金朝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25][日]箭内亘.辽金乣军及金代兵制考[M].陈捷,陈清泉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
    [26][波斯]拉施特.史集[M].余大钧,周建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7]李桂芝.辽金简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28]李健才.东北史地考略[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29]李品清.阜新辽金史研究:4[C].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
    [30]李品清.阜新辽金史研究:5[C].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
    [31]李澍田主编,陈相伟等校注.金碑汇释[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
    [32]历史研究编辑部编.辽金史论文集[C].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
    [33]李锡厚,白滨.辽金西夏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4]林荣贵.辽朝经营与开发北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35]刘浦江.二十世纪辽金史论著目录[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36]刘浦江.辽金史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37]刘肃勇.金世宗传[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6.
    [38]孟广耀.北方民族史研究:2[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39]孟志东.云南契丹后裔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40]穆鸿利,黄凤岐.辽金史论集:7[C].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41]漆侠,乔幼梅.辽夏金经济史[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4.
    [42]乔幼梅.宋辽夏金经济史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1995.
    [43]邱树森.元史论丛:7[C].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44][日]三上次男.金代女真研究[M].金启孮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45]邵国田.敖汉文物精华[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4.
    [46]申良友.中国北族王朝初探[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47]申良友.中国北方民族及其政权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48]宋德金.金代的社会生活[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
    [49]宋德金.辽金论稿[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50]孙进己.东北民族源流[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51]孙进己.东北各民族文化交流史[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
    [52]孙进己.北方民族史研究:1[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53]谭其骧.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
    [54]佟冬.中国东北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
    [55][日]外山军治.金朝史研究[M].李东源译.牡丹江: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8.
    [56]王可宾.女真国俗[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
    [57]王曾瑜.金朝军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
    [58]魏良弢.西辽史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
    [59]吴松第.北方移民与南宋社会变迁[M].台湾:文津出版社,1993.
    [60]吴松弟.中国人口史:3[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61]吴松弟.中国移民史:4[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62]徐振清,贾云江.辽金史论集:9[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63]薛瑞兆,郭明志.全金诗[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64]杨若薇.契丹王朝政治军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65]杨树森.辽史简编[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66]杨树森,穆鸿利.辽宋夏金元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6.
    [67]姚丛吾.东北史论丛[C].台北:正中书局,1959.
    [68]元史研究会编.元史论丛:2[C].北京:中华书局,1983.
    [69]张碧波等.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
    [70]张博泉.东北地方史稿[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5.
    [71]张博泉.金代经济史略[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
    [72]张博泉.金史简编[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73]张博泉等.金史论稿:1[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74]张博泉等.金史论稿:2[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
    [75]张博泉.中华一体的历史轨迹[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76]张畅耕.辽金史论集: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77]张正明.契丹史略[M].北京:中华书局,1979.
    [78]赵永春.金宋关系史研究[C].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
    [79]赵永春.金宋关系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80][伊朗]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M].何高济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
    [81]周峰.完颜亮评传[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82]中国农民战争史论丛编委会.中国农民战争史论丛:3[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
    [83]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宋辽金元史研究室.宋辽金史论丛:1[C].北京:中华书局,1985.
    [84]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宋辽金元史研究室.宋辽金史论丛:2[C].北京:中华书局,1995.
    [85]中国辽金史学会.辽金史论集:5[C].北京:文津出版社,1991.
    [1][日]爱新觉罗·乌拉熙春.契丹小字《金代博州防御史墓志铭》墓主非移剌斡里朵—兼论金朝初期无“女真国”之国号[J].满族研究,2007(1).
    [2]巴雅尔.金国的民族关系和成吉思汗的对金战略[J].内蒙古师院学报,1981(9).
    [3]宝音德力根.成吉思汗建国前的金与蒙古诸部[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0(4).
    [4]蔡·尼玛.金元时期的契丹族天文学家[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5(2).
    [5]蔡美彪.乣与乣军之演变[J].元史论丛:2.北京:中华书局,1983.
    [6]陈述.大辽瓦解以后的契丹人[J].辽金史论文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
    [7]陈述.契丹女真汉姓考[J].东北集刊:2,1941,6.
    [8]陈述.乣军考释初稿[J].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49(12).
    [9]陈良.对《耶律斡罕领导的抗金斗争》一文的意见[J].作者与读者.1963.
    [10]陈得芝.辽代的西北路招讨司[J].宋辽金史论丛:1.北京:中华书局,1985.
    [11]程妮娜.简论金代畜牧业[J].农业考古,1991(3).
    [12]程妮娜.论金世宗、章宗时期宰执的任用政策[J].史学集刊,1998(1) .
    [13]程尼娜.金代东北民族区域设置研究[J].辽金史论丛.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14]程妮娜.金朝西北部契丹等游牧民族的部族、乣制度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3).
    [15][日]长泽和俊.辽对西北路的经营(上、下)[J].民族译丛,1984(4,5).
    [16]董克昌.大金对四邻关系的总方针与总趋势[J].北方文物,1993(4).
    [17]董克昌,董宇军.知识分子在大金王朝中的地位[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8(1) .
    [18]都兴智.试论金蒙鼎革之际的契丹人[J].第九届中国辽金契丹女真史学术研讨会论文,2008年9月.
    [19]范树梁,贾祥恩.金代民族政策评析[J].内蒙古师大学报,1996(2).
    [20]方衍.金朝之民族关系[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2(2).
    [21]冯继钦.金代奚族初探[J].求是学刊,1986(2) .
    [22]冯继钦.契丹人在金代的政绩和地位[J].沈阳文史研究:3,1988.
    [23]冯继钦.金元时期契丹人的汉化、女真化和蒙古化[J].沈阳文史研究:4.1989.
    [24]冯继钦.金代契丹人分布研究[J].北方文物,1990(2).
    [25]冯继钦.金元时期契丹人姓名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2(4).
    [26]冯继钦.从战迹和官职看契丹人在蒙元时期的分布[J].北方文物,1995(2).
    [27]冯继钦.蒙元时期契丹人官职研究[J].辽金史论集:7.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
    [28]谷霁光.辽金乣军史料考释[J].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民国三十七年(1947).
    [29]关玉华,王兴文.金代女真民族文化整合原因探析[J].克山师专学报,1997(2).
    [30]海中岩.试论契丹人归服成吉思汗的原因[J].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1987(1).
    [31]韩茂莉.论金代猛安、谋克入迁中原与中原农业生产[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2).
    [32]何适之.论十二世纪初金与高丽的外交[J].江海学刊,1998(4).
    [33]何天明.辽代群牧制度源流考论[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3(1).
    [34]何天明.试论辽代牧场的分布与群牧管理[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4(5).
    [35]洪书云.辽契丹群牧业窥探[J].郑州大学学报,1990(4).
    [36]胡顺利.金代猛安谋克名称与分布考订的商榷[J].北方文物,1987(3).
    [37]胡传志.略论入金辽人的文学意义[J].民族文学研究,2006(4).
    [38]华山.金世宗一代的政治和汉族人民起义问题[J].宋史论集.山东:齐鲁书社出版,1982.
    [39]黄时鉴.木华黎国王麾下诸军考[J].元史论丛:1.北京:中华书局,1982.
    [40]黄凤歧.金代契丹族文人探微[J].阜新辽金史研究:4.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1]即实.从皮室印的解读论说乣军[J].北方文物,1984(2).
    [42]贾祥恩.试论金代的民族政策[J].辽金史论集:8.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
    [43]贾敬颜.“契丹”—汉人之别名[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7(5).
    [44]贾敬颜.乣军问题刍议[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0(1).
    [45]姜念思.天赐年款铜印与乣军政权[J].北方文物,1992(1).
    [46]金毓黻.金史所纪部族详稳群牧考[J].东北集刊:4,1942.
    [47]景爱.论金世宗的用人政策[J].北方文物,1987(3).
    [48]赖家度.耶律斡罕领导的抗金斗争[J].历史教学,1962(9) .
    [49]李范文.论西夏与辽金的关系[J].固原师专学报,1992(2).
    [50]李涵,张星久.金代奚族的演变[J].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1986(6).
    [51]李薇.关于金代猛安谋克的分布和名称问题——对三上次男先生考证的补订[J].北方文物,1984(2).
    [52]李艳玲.金代“山后”与“山后诸部族”考[J].古船.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53]林威.金末契丹人附蒙反金现象初探[J].广西社会科学,2004(8).
    [54]刘凤翥,于宝林.萧仲恭墓志考释[J].民族研究,1981(2).
    [55]刘建丽.略论西辽与金朝及西域民族的关系[J].新疆大学学报,2004(3).
    [56]刘建丽.略论西夏与金朝的关系[J].宁夏社会科学,2005(3).
    [57]刘浦江.金朝的民族政策与民族歧视[J].历史研究,1996(3).
    [58]刘浦江.金代户籍制度刍论[J].民族研究,1995(3).
    [59]刘浦江.金代捺钵研究[J].文史.第50辑,北京:中华书局,2000.
    [60]刘浦江.内蒙古敖汉旗出土的金代契丹小字墓志残石考释[J].考古,1999(5).
    [61]刘肃勇.论金世宗称帝后推行的几项主要政策[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84(2).
    [62]刘肃勇.论完颜亮[J].中国史研究,1985(4).
    [63]刘素云.金代东北契丹人民的反抗斗争[J].博物馆研究,1991(3).
    [64]马瑞江.文化交融、变迁与多民族国家一体化的历史进程—辽宋金元时期士人人格与心态的变迁及历史作用[J].宁夏社会科学,1997(1).
    [65]孟东风.金代女真人的汉化与民族融合[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4(6).
    [66]孟古托力.辽金战争中的奚族[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7(4).
    [67]孟广耀.金朝对奚的基本政策[J].辽金史论集:4.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68]齐春风.金源女真文化与各民族之交融与影响[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1994(6) .
    [69]冉守祖.金代北方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J].河南大学学报,1987(4).
    [70]任崇岳.论蒙金关系[J].社会科学辑刊,1986(6).
    [71]任崇岳.论辽金关系[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8(4).
    [72]申友良.辽金元时期东蒙古地区人口迁徙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6(1) .
    [73]石方.金代人口迁移与民族融合[J].辽金史论集:9.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74]宋德金.大金覆亡辨[J].史学集刊,2007(2).
    [75]宋德金.辽金妇女的社会地位[J].中国史研究,1995(3) .
    [76]宋馥香.论金代女真文化对汉族的影响[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1(9).
    [77]陶晋生.金代初期女真的汉化[J].文史哲学报,1968(17).
    [78]田淑华.辽金时期奚族在承德地区活动史迹探考[J].北方文物,1997(4).
    [79]佟家江.关于辽金二税户[J].内蒙古大学学报,1984(1).
    [80]佟宝山.论蒙元时代契丹人的贡献[J].阜新辽金史研究:2,1995(9).
    [81]佟宝山.论元代契丹人的民族心态[J].阜新辽金史研究:4.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82]佟宝山.论蒙元时代契丹人的民族心态[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2(5).
    [83]佟宝山.论契丹人在蒙元时代的影响[J ].青海民族研究,2003(3).
    [84]王德忠.金朝社会人口流动及其评价[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6).
    [85]王世莲.金代非女真后妃刍议[J].辽金史论集:6.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86]王淑英.奚人萧裕与海陵王的关系—兼释复辟辽朝活动的失败[J].北方论丛, 1998(1).
    [87]王曾瑜.论金军编制[J].史学月刊,1994(1).
    [88]王可宾.女真民族意识演变历程[J].辽金史论丛.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89]吴松弟.金代东北民族的内迁[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4).
    [90]徐松巍.章宗时期金朝中衰原因初探[J].求是学刊,1990(5).
    [91]阎玉启.辽朝的养马业和辽宋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4).
    [92]阎万章.河北兴隆金墓出土契丹文墓志铭考释[J].东北考古与历史: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93]杨军.东亚封贡体系确立的时间—以辽金与高丽的关系为中心[J].贵州社会科学,2008(5).
    [94]杨军.关于金代东北与中亚关系的几个问题[J].辽金史论丛,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95]杨启.略论金世宗[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2(1).
    [96]杨若薇.奚族及其历史发展[J].历史教学,1983(7).
    [97]杨若薇.辽朝“乣”之探讨[J].历史研究,1986(1).
    [98]杨世文.金代文化政策的转变[J].宋代文化研究:5.成都:巴蜀书社,1995.
    [99]衣保中.金代屯田制度初探[J].北方文物,1990(3).
    [100]余军.西夏纯佑时期夏金关系评述[J].银川:宁夏社会科学,1998(2).
    [101]余行迈.蒙古伐金初期契丹人之投效[J].东方杂志,1944(4).
    [102]张博泉.论金代文化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J].社会科学战线,1987(1).
    [103]张博泉.论金代猛安谋克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其破坏的原因[J].文史哲,1963(1) .
    [104]张国庆.辽代契丹畜牧业述论[J].中国农史,1993(3).
    [105]张晶.金代女真与汉文化[J].中州学刊,1989(3).
    [106]张晶.试论金代女真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与排拒[J].社会科学辑刊,1991(2).
    [107]张晶.金代文化变异与女真诗人风格[J].民族文学研究,1998(2).
    [108]张晶.金代民族文化关系与金诗的特殊风貌[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8(4).
    [109]张晶.文化融合与排拒中的金代诗歌[J].殷都学刊,2002(3).
    [110]张荣铮.论金代民族融合[J].天津师大学报,1984(3).
    [111]张英.略述金代畜牧业[J].求是学刊,1983(2).
    [112]张云波.金代女真之配布及对契丹人之处理[J].文史教学,1941(1).
    [113]张中政.汉儿、签军与金朝的民族等级[J].社会科学辑刊,1983(3).
    [114]赵冬晖.金代契丹人[J].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1988(1).
    [115]赵永春.宋金关于交聘礼仪的斗争[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6(3).
    [116]周峰.金朝赐姓考述[J].金史研究论丛.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0.
    [117]周峰.金代金银牌考述[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0(2).
    [118]周峰.金代的赈灾与救济[J].北方文物,2001(1).
    [119]周峰.略论完颜亮时期猛安谋克的南迁[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2(1).
    [120]周峰.略论完颜亮伐宋之前的东海之乱[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2(1).
    [121]周峰.论完颜亮对宰执的任用[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5).
    [122]周峰.论金海陵王完颜亮时期的人民起义[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9).
    [123]周峰.论金章宗的北疆经略[J].北方民族,2003(1).
    [124]周峰.论金末的东北边政[J].辽金史论集:1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25]周峰.金代北疆地区的开发[J].博物馆研究,2007(2) .
    [126]周峰.金代的蝗灾[J].农业考古,2003(3).
    [127]周峰.金代酒务官初探[J].北方文物,2000(2).
    [128]周峰.金代萧公建家族两方墓志铭考释[J].北京辽金文物研究,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1).
    [129]朱志民.内蒙古敖汉旗老虎沟金代博州防御使墓[J].考古,1995(9).
    [130]朱子方.辽金乣军考略[J].东方杂志,1946(11) .
    [131]朱子方.契丹族建立辽朝及其开发建设我国北部边疆的历史作用[J].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1987(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