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是公司法上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的公司法并没有规定这项法律制度。为了进一步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保障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的有效运行,我国应当在修订公司法时引进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对此,理论界已经达成共识。不过,对于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理论基础以及我们应当建立什么样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等问题,学者们虽然有所研究,但仍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其中最明显之处就在于现有的关于股东代表诉权的论述,多从实体法的角度或者从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双重角度而展开,这与诉权的程序权性质无疑是矛盾的。代表诉讼制度的内容十分广泛,其既涉及民事诉讼法,又涉及到民商事实体法。考虑到文章的篇幅以及所学的专业,笔者侧重于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几个程序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
    一、股东代表诉讼概述。着重介绍了股东代表诉讼的概念、特点,它与相关制度的关系,以及该制度的制度价值。
    二、股东代表诉权研究。首先介绍了现有的股东代表诉权理论,然后通过对诉权内涵的分析,笔者对现有的股东代表诉权理论进行了批判并进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笔者认为,诉权是一种程序权利,它虽然与实体权利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两者之间也存在十分明显的区别,因而诉权不是一种实体权利,同时它也不依附于实体权利。所以,那种从实体法的角度寻求股东代表诉权制度的理论依据的研究方法存在问题,而那种认为股东代表诉权是一种实体权利的观点也是不正确的。诉权存在的前提在于当事人对于该诉讼具有诉的利益,诉的利益是指当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他人发生民事纠纷时,需要运用民事诉讼予以救济的必要性。在公司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而公司又不诉请救济的时候,作为间接的受害者,中小股东对于该案件当然具有诉的利益。而控制股东对于该案件则没有诉的利益,原因在于控制股东可以要求公司直接提起诉讼,正因为控制股东具有其他的救济途径,因而它对于该案件不具有诉的利益。可见,由于中小股东对于代表诉讼具有诉的利益,因而应当享有这项诉权,换句话说,诉的利益的理论才是股东代表诉权的理论基础。
    三、股东代表诉讼的受理条件。重点介绍了不同立法例对股东代表诉讼的
    
    当事人、前置程序、诉的担保以及管辖法院等问题的具体规定。
    四、股东代表诉讼的既判力问题。简要介绍了民事诉讼判决的既判力理论,并以此为基础讨论了股东代表诉讼判决的既判力的主观范围。
    五、诉讼费用问题。简要介绍了不同立法例对于股东代表诉讼的诉讼费用的计算方法以及诉讼费用的承担。
    六、关于我国建立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设想。对于我国公司法是否已经建立了股东代表诉讼制度这一问题,理论界有不同的观点,笔者对此持否定的观点。对于我国应当建立什么样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的厌诉文化传统以及我国现有公司中“一股独大”的现实,应当以“便于股东提起代表诉讼”为立法指导思想,构建我国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内容十分广泛,它不仅涉及到程序的设计问题,又涉及到各主体的权利义务的享有和承担问题。囿于文章篇幅,笔者仅从适格原告的条件、被告的范围、公司在诉讼中的地位、前置程序以及管辖法院等五个程序方面进行设计,力求对于该制度的设计既符合诉讼法理,又适应我国的实际国情。
引文
一、著作类:
    1. (美)罗泊特 C 克拉克著:《公司法则》 工商出版社 1999年1月第1版。
    2. ROBERT W.HAMLITON: The Law of Corporations 法律出版社与WEST GROUP1999年10月联合出版
    3. (美)罗伯特 W 汉密尔顿著:《公司法概要》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4. 张民安著:《公司法上的利益平衡》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1月第1版。
    5. 毛亚敏著:《公司法比较研究》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年11月第1版。
    6. 江伟、邵明、陈刚著:《诉权论》 法律出版社 2002年5月第1版。
    7. 刘荣军著:《程序保障的理论视角》 法律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8. 杨荣新主编:《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
    9. 张卫平主编:《民事诉讼法教程》 法律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
    10. 张卫平、陈刚编著:《法国民事诉讼法导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
    11. 肖建华著:《民事诉讼当事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年第1版 。
    12. (日)中村英郎著:《新民事诉讼法讲义》 法律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13. (日)谷口安平著:《程序的正义与诉讼》中国政法法学出版社 2002年11月第1版 。
    14. 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第1、2、3及7卷 法律出版社。
    15. 史尚宽著:《民法总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年3月第1版。
    16. 梁慧星著:《民法总论》 法律出版社 2001年版。
    17. 石少侠主编:《公司法教程》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年修订版。
    18. 沈达明编著:《比较民事诉讼法初论》(上册、下册)中信出版社1991年11第1版
    二、论文类
    1.张明远:《股东派生诉讼法律制度研究》发表于民商法律网(www.civillaw. com.cn)。
    
    
    2.张民安:《派生诉讼研究》发表于《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年第6期
    3.王长河:《股东代表诉讼与程序有关的问题》发表于民商法律网(www.civillaw.com.cn)。
    4.柯菊:《股份有限公司股东之代表诉讼》,载于林咏荣主编《商事法论文选辑(上)》,1984年版。
    5.江伟、段厚省:《论股东诉权》发表于《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6.张煌:《对确认我国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立法建议》发表于《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增刊。
    7.曾培芳、盛建明:《英国公司法中的派生诉讼初探——少数股股东权利的救济》发表于《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6月第12卷第3期。
    8.曹政:《论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发表于《河北法学》1997年第4期。
    9.周剑龙:《论股份有限公司经营的内部监督机制——中国公司法发展之前瞻》发表于《法学评论》1995年第1期。
    10.石少侠:《论股东诉讼与股权保护》发表于《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第2期
    11.赵许明:《派生诉讼制度评析与借鉴》发表于《河北省政法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12.焦津洪:《论对持少数股份股东的法律保护》发表于《中外法学》1995年第4期
    13.段厚省:《略论股东代表诉讼》发表于《政治与法律》2000年第4期
    三、资料类
    1.王书江、殷建平译:《日本商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年3月第1版。
    2.金邦贵译:《法国商法典》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年11月第1版。
    3.吴日焕译:《韩国商法》 中国政法大学1999年8月第1版。
    4.杜景林、卢谌译:《德国股份法 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 德国公司改组法 德国参与决定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年1月第1版
    1 ROBERT W.HAMLITON: The Law of Corporations 法律出版社和WEST GROUP 1999年10月联合出版 P459。
    2 关于股东代表诉讼中适格原告的构成要件问题,后文将有详细论述。
    3 关于债权人代位诉讼,我国法律的规定与其他国家的规定有所不同。在我国,债权人胜诉的,胜诉所得的利益直接归属于债权人,而在其他国家,债权人胜诉的利益则归属于债务人,成为债务人的责任财产。
    4 公司是法人之一种,为典型的盈利性社团法人。关于法人是否具有人格的问题,学说上有三种观点:法人否定说、法人拟制说以及法人实在说,而法人实在说又有有机体说和组织体说两家学说。法人实在说中的组织体说为我国的通说观点。有关各学说的介绍,请参见张俊浩主编:《民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第1次修订版 第163—164页;梁慧星著:《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40—143页。
    5 张俊浩主编:《民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第1次修订版第21页。
    6 参见江伟 段厚省:《论股东诉权》浙江社会科学 1999年第3期。
    7 参见周剑龙:“日本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载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第二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8 参见江伟 段厚省:《论股东诉权》浙江社会科学 1999年第3期。
    9 参见池田辰夫:《关于多数当事人纠纷中的代表资格的备忘录——从derivativesuit(股东代表诉讼)的角度出发——》载日本《司法研究所论集》1977年第1期第217页,转引自: 周剑龙:“日本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载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第二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10 参见江伟 段厚省:《论股东诉权》浙江社会科学 1999年第3期。
    11 参见江伟 段厚省:《论股东诉权》浙江社会科学 1999年第3期。
    12 参见江伟 段厚省:《论股东诉权》浙江社会科学 1999年第3期。
    13 参见(日)兼子一、竹下守夫著:《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54页。
    14 参见江伟:《中国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360~361页。
    15 参见石少侠主编:《公司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修订版第116-117页。
    16 周剑龙:“日本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载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第二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17 柯菊:“股份有限公司股东之代表诉讼”,载《商事法论集》,(台)五南图书出版公司民国73年版。
    18 参见王锡三著:《民事诉讼法研究》,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8页。
    19 参见刘荣军著:《程序保障的理论视角》,法律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248页。
    20 参见张卫平主编:《民事诉讼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第166页。
    21 参见刘荣军著:《程序保障的理论视角》,法律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260页。
    22 参见曾世雄著:《民法总则之现在与未来》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年10月底1版 第10页。
    23 参见谷口安平(日):权利概念的生成与诉的利益 载于《程序的正义与诉讼(增补本)》。
    24 参见史尚宽著:《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年3月第1版 第4-5页。
    25 参见史尚宽著:《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年3月第1版 第19页。
    26 参见江伟 邵明 陈刚著:《民事诉权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2年5月第1版第166页。
    27 参见江伟 邵明 陈刚著:《民事诉权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2年5月第1版第167页。
    28 参见江伟 邵明 陈刚著:《民事诉权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2年5月第1版第216页。
    29 (日)中村英郎著:《新民事诉讼法讲义》法律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第51-52页。
    30 有关德国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法律规定,请参见杜景林、卢谌译:《德国股份法 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 德国公司改组法 德国参与决定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年1月第1版。囿于笔者理解力的限制,对于该书译者要表达的意思恐怕不能很好的把握,因此如果笔者在介绍德国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时如有错误,敬请专家、读者批评指正。
    31 根据德国《股份法》第147条第3项的规定,在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持有公司股份5%或者200万马克(1999年1月1日起改为50万欧元)以上的股东,也可以提起股东代表诉讼。
    32 周剑龙:“日本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载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第二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33 参见张明远:《股东代表诉讼法律制度研究》,发表于民商法律网(www.civillaw. com.cn)。
    34 P. L. Davies: Gower's Principles of Modern Company Law (6th ed.), p666转引自张明远:《股东股东代表诉讼法律制度研究》。
    35 柯菊:《股份有限公司股东之代表诉讼》,载于林咏荣主编《商事法论文选辑(上)》,1984年版。
    36 参见罗伯特 C 克拉克著:《公司法则》 工商出版社 1999年1月第1版 第532页。
    37 Lewis v. Graves, 701 F. 2d 245,247-48 (2d Cir.1983).转引自张明远:股东股东代表诉讼法律制度研究。
    38 Robert W.Hamilton:The Law of Corporations,法律出版社与 West GROUP 1999年10月联合出版, P415-416。
    39 兼子一、竹下守夫著:《民事诉讼法新论》法律出版社1995年第1版。
    40 参见张卫平著:《程序公正实现中的冲突与衡平——外国民事诉讼法研究引论》第365-366页。
    41 ROBERT W.HAMLITON: The Law of Corporations 法律出版社与WEST GROUP1999年10月联合出版P459。
    42 周剑龙:“日本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载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第二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43 参见孔祥俊主编:《民商法热点、难点及前沿问题》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年版 第248页。
    44 参见周剑龙:《论股份有限公司经营的内部监督机制——中国公司法发展之前瞻》发表于《法学评论》1995年第1期。
    45 以上观点赖源河先生2002年在清华大学法学院所作的关于台湾公司法修改的学术报告中所阐述的。
    46 在2001年底进行的台湾地区历年来最大规模的修订公司法的过程中,对第214条进行了相应的修订,将股东提起股东代表诉讼的条件由第214条原规定的“继续一年以上,持有百分之五”修改为“继续一年以上,持有百分之三”,其目的在于降低提起股东代表诉讼的条件,进而充分发挥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作用。
    47 参见张民安:《股东代表诉讼研究》发表于《法制与社会发展》 1998年第6期。
    48 参见王长河:《股东代表诉讼与程序有关的问题》发表于民商法律网(www.civillaw.com.cn)。
    49 参见张民安:《股东代表诉讼研究》发表于《法制与社会发展》 1998年第6期。
    50 参见肖建华著:《民事诉讼当事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年1月第1版 第302-350页。
    51 参见张民安:《股东代表诉讼研究》发表于《法制与社会发展》 1998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