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看协商的建构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建构一种理想的行动类型,是众多社会学学者一直探索和思考的主要问题。作为对以往行动理论的反思,协商以她的平等性、包容性、理性、责任性、合法性等理论优点,日益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学者们从各自的流派出发,纷纷对其诠释和描述。但是,作为一个新的事物,受研究者视野和所依赖的理论局限性制约,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协商的特点进行相互补充性探讨,很少涉及协商是怎样建构的。在实践领域,我们可以处处看见协商活动的痕迹,只不过我们更加关注的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前的听证和互联网公共论坛的讨论等,而对协商建构的具体过程,尤其是微观领域的协商,却很少进行描述和分析。通过对协商建构过程的研究,既能够从理论上丰富和发展协商的理论内涵,更能够提醒人们,如果社会和政府之间、不同利益主体之间能够积极沟通,社情民意充分表达,地方政府在决策时能对这些民意给予考虑并作出积极的回应,通过相互协商来化解由于社会转型而带来的社会利益矛盾和冲突,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回答的问题是,协商是怎样建构的?本文通过选取D镇湖东开发区土地征收为案例,依据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为依托,分三章对协商建构的过程进行了研究。本文的第一章主要是概述了湖东开发区土地征收中的协商过程。第二章是本研究的核心,紧紧围绕第一章展开,全章共分六节,详细的探讨了对工具合理性的追求是诱发各方进行合作的动力;村民因文化资本和交往能力等因素的制约,迫使村民推选村民代表与政府协商;在第一次协商期间,因存在参与各方都想利用规范的弹性来实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导致协商中断;在协商中断期,参与各方分别实施了策略行动,把原本简单的问题推向复杂化;在第二次协商期间,参与各方终于摒弃了自我的非理性要求,成立了三方评估小组,制定了各方都能接受的补偿标准;参与各方达成共识。
     最后,本研究得出的研究结论是,在协商建构的过程中,工具合理性和交往理性始终交织在一起;从生活世界出发,是交往主体进行协商的前提。乡土传统为农村人际交往提供抽象的生活情境,法律法规为各方之间的协商提供制度性保障,村民文化资本的提高,是乡土传统与法律法规发挥作用的关键;话语民主是协商进行的基础;村民的自我组织性日益增强,村民通过二次建构村民代表的方式,实现了交往理性的最大化;协商是一个反复建构的过程。为了进一步推进协商,研究建议,应该完善法律法规;提高农民的文化资本;落实农民的话语权;公共领域要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
Constructing an ideal type of action is the main issue that many scholars have been exploring . when reflecting on the theory of action in the past, deliberation, with her theoretical advantages, such as equality, inclusiveness, rationality , responsible charater, legality ,etc. is drawing the attention of more and more scholars。Scholars from different fields all give their own descriptions and interpretations. However, the previous study is focused on the the charaterics of deliberation due to the reserchers’perspective and the limitation of theory they rely on, and little consideration is given to how deliberation can be construced. In practice, we can always see traces of deliberation everywhere, only that we are more concerned about the public hearings beore policies related to people’s welfare are made and discussions on the Internet forum , only that we seldom describe and analyze how deliberation is built, especially the deliberation in a microcosmic sense. Through research on the process of deliberation building, the deliberation theory itself can be enriched and developed, and what’s more, it can mak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if an active communication can be made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society, between different principal parts of interests, and if local government can take into account public opinions and make a postive response when laying down policies and resolve the conflict of interest caused by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rough mutual deliberation .
     The main question that this paper answers is how to build the deliberation. Taking the case of land expropriation at Hu Dong development zone of the town D as an example, based on Habermas's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this paper researches into the process of deliberation bilding through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deliberation process involved in land expropriation in Hu Dong development zone. Chapter II , the core of this study, is divided into six sections. It tries to explain that the pursuit of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motivated all parties to cooperate ; limiteded by poor cultural capital and communicative ability ,villagers were forced to elect representatives, who will negotiate with the government; the first deliberation was interruptd because all the parties concerned want to achieve the maximization of self-interest by use of the imperfectness of the regulations; during the interruption of deliberation , all parties took strategic measures , only to make the problem more complicated; during the second deliberation, the participating parties finally abandoned their own irrational demands and formeded a tripartite assessment team who would establish a compensation standard acceptable to all; all the parties conserned reached a consensus。
     Finally, it comes to tha conclusion that in the process of deliberation,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and 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 are always intertwined; starting from the life world is the precondition for deliberation between communicative parties. Local tradition provides abstract life situations for the villagers’intercommunication, laws and regulations provide institutional protection for the deliberation between the parties concerned, for local tradition ,laws, and regulations to take into effect, the villagers have to raise the level of their cultuaral capital; democratic discourse is the basis for deliberation ; the villagers’awareness of self-organization is growing, the villagers’maximization of 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 is achieved by the way of electing representatives for the second time; deliberation building is a repeated process.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deliberation,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laws and regulations should be improved, the farmers’level of cultural capital should be raised, the farmers’the right to speak should be fulfiled ; scientific and democratic decision-making in public domain should be ensured; the role of the mass media and organizations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should be brought into play.
引文
1蔡定剑.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宪政发展[EB].公法网论坛中的宪法研究,2007年5月12日。
    2唐钧.当前中国城市贫困的形成与现状[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3)。
    
    1 [美]乔纳森.H.特纳.社会理论的结构[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第77页。
    2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153页。
    3陈家刚选编.协商民主[M].上海:三联书店,2004,第3页。
    1沈荣华.建立科学民主决策机制的主要途径[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4)。
    2彼得.什托姆普通卡认为,信任是与一个人的声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需要信任的交易很少是无历史记录的单个的事例”。因此,存在可靠的令人信任的行为、达到别人的信任要求以及给予相互信任的声誉。每一个都在它自己的领域内表明一个个体或一个机构是可以信赖的。参阅彼得.什托姆普通卡著.程胜利译.信任一种社会学理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5,第97页。
    3陈家刚选编.协商民主[M].上海:三联书店,2004,第6页。
    4Jorge M. Valadez. Deliberative democracy,Political Legitimacy,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Multicultural Societies[M].Westview Press,A Member of the Perseus Books Group,2001, p31.
    5陈家刚选编.协商民主[M].上海:三联书店,2004,第7页。
    6[美]James S. Fishkin ,劳洁译.实现协商民主:虚拟和面对面的可能性[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3)。
    7陈家刚选编.协商民主[M].上海:三联书店,2004,第11页。
    8陈家刚选编.协商民主[M].上海:三联书店,2004,第10-11页。
    1[美]乔治.M.瓦拉德兹著,何莉编译.协商民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3)。
    2James Bohman and William Rehg.Deliberative Democracy Essays on Reason and Politics[M].The MIT Press Cambridge,Massachusetts London England,1997,p245.
    3陈家刚选编.协商民主[M].上海:三联书店,2004,第2—19页。
    4陈家刚选编.协商民主[M].上海:三联书店,2004,19-21页。
    5James S.Fishkin and Peter Laslett.Debating Deliberative Democracy[M].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3,p32.
    1[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结构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第154页。
    1 [美]L.A.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第67页。
    2 [美]D.H.约翰逊.社会学理论[M] .国际文化出版社,1988,第621页。
    3应克复.西方民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第154-162页。
    4托克维尔认为,在日常的决策中,常常出于多数的道义影响,认为许多人联合起来总比一个人的才智大和多数人的利益应当优先于少数人的利益。多数是人们唯一要巴结的权威,所以人们都竞相参加多数提议的工作,但当多数的注意力转到别处时,人们也就不再对原来的工作努力了。
    5托克维尔著,董国良译.论美国的民主(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第284-285页。
    6托克维尔认为“多数人的暴政”是指多数的统治极为专制和不可抗拒,以至一个人如想脱离多数规定的路线,就得放弃自己的某些公民权利,甚至要放弃自己做人的本色。参阅托克维尔,董国良译.论美国的民主(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第297页。公共舆论,哈贝马斯给公共舆论的定义是:“该意见是否从公众组织内部的公共领域产生;以及组织内部的公共领域与组织外部的公共领域的交往程度,而组织外部的公共领域是在传播过程中,通过大众传媒在社会组织和国家机构之间形成的。”[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结构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第295页。
    1尤尔根.哈贝马斯.作为程序的人民主权.载[美]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主编,陈家刚等译.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第46页。
    2[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包容他者[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第173页。
    3[澳大利亚]约翰.S.德雷泽克著,丁开杰等译.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第109页。
    4哈贝马斯著,童世骏译.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第418页。
    5哈贝马斯著,童世骏译.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第419页。
    
    1《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808-810、1062页。
    2《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129页。
    1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共生关系的全部努力和成果,包括人类为实现这种和谐所创造和建构的技术、组织、法律、制度、意识以及实际行动。参阅陈家刚.生态文明与协商民主[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2)。
    2陈家刚.风险社会与协商民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3)。
    
    1陈剩勇.互联网公共论坛:政治参与和协商民主的兴起(J).浙江大学学报,2005(3)。
    2[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洪佩郁译.交往行为理论[M]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83-84页。
    
    1[德]尤尔根.哈贝马斯,洪佩郁译.交往行为理论[M]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84页。
    2[德]哈贝马斯著,洪佩郁译.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100页。
    
    1[德]哈贝马斯著,张博树译.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出版社.1989,第3页。
    2哈贝马斯.哈贝马斯在华演讲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第83页。
    3哈贝马斯.哈贝马斯在华演讲集[M].人民出版社, 2002,第84页。
    4[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结构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第25页。
    1[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董世骏译.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第379-380页。
    2[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董世骏译.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第399页。
    3[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董世骏译.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第379页。
    
    1[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董世骏译.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第381页。
    2[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董世骏译.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第390页。
    1德]彼得.毕尔格著,陈良梅、夏清译.主体的退隐[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37页。
    1高鸿.西方近代主体性哲学的形成、发展及其困境[J].理论导刊,2007(3)。
    2韩水法.韦伯文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第239页。
    3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180页。
    4胡塞尔著,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和先验现象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第98页。
    5胡塞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7,第876页。
    1童世俊.没有“主体间性”就没有“规则”——论哈贝马斯的规则观[J].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2童世俊.没有“主体间性”就没有“规则”——论哈贝马斯的规则观[J].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3陈金美.论主体性与客体性、主体间性的关系[J]求索,1997[5]。
    4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第241页。
    5类型化被舒茨定义为整个社会文化中的行动“秘方”,这些秘方是我们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的,处理我们生活中不同的事情。我们在生活中可以修改我们的类型化,但是,整个社会文化中的类型化不会轻易改变。
    1“变形之我”是指个体通过与他人意识活动同时进行的意识活动所把握的,存在于个体自我之中又不同于个体之我的他人意识流。“变形之我”实存的一般命题是同时性。这种同时性就是主体间性的本质,因为它意味着我对“变形之我”的主体性领会与我生存在我的意识流之中的。这种同时发生的对他人的领会和他对我的相应领会一起使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共同存在成为可能(参阅:候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第243页.)。
    2哈贝马斯著,洪佩郁译..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M].重庆出版社,1994,第165页。
    3艾四林.哈贝马斯[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第103页。
    4哈贝马斯著,洪佩郁译.交往行动理论(第二卷)[M].重庆出版社,1994,第130-132页。
    5余碧石.现代性的意义与局限[M].上海三联书店,2000,第175页。
    6哈贝马斯著,洪佩郁译.交往行动理论:第二卷[M].重庆出版社,1994,188页。
    1候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第280-281页。
    2[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田佑中,文军译.没有革命的理性?----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2)。
    3孟威.“合理化”的意义与实现-----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述评[J]交际,2000(2)。
    4“不合理的合理性”是指当代发达工业社会在本质上是不合理的,但它在一切社会现象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合理的。参阅马尔库塞.控制的新形式[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第113页。
    5[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交往行为理论(第二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18页。
    6哈贝马斯对交往理性的描述,带有太浓厚的理想色彩。在现实生活中,交往理性与工具理性往往是相互渗
    1[德]哈贝马斯著,董世骏译.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第379页。
    2马修·费斯廷斯泰因著,王勇兵编译.协商、公民权与认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316-318页。
    3Jorge M.Valadez.Deliberative Democracy,Political,Legitimacy,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Multicultural Societies[M]. Westview Press,A Member of the Perseus Books Group2001.P32。
    1洪佩郁.评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J].国外社会科学,1990(3)。
    1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第238-239页。
    2费孝通.江村经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第230页。
    1袁方、王汉生.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142页。
    2陈向明.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定性方法[J].中国社会科学,1996(6)。
    3袁方、王汉生.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146页。
    4长期以来农民处于弱势群体的状态迫使农民形成了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即农民认为不是自己人,不是自己所了解的人,他们根本不对你讲真话。另外,由于湖东村居住的主要是一些留守老人和孩子,这些老人们几乎都是处于文盲、半文盲,即使进行抽样问卷调查,也很难了解他们真正的想法。
    1艾尔·巴比著,李银河译.社会研究方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第208页。
    2风笑天.近十年我国社会学实地研究述评[J].社会学研究.1998(2)。
    3王宁.代表性还是典型性—个案的属性与个案研究方法的逻辑基础[J].社会学研究.2002(5)。
    4根据农村问题研究专家温铁军的测算,大部分乡镇政府预算外收入的80%,就是来源于征用土地的出让收益。参阅温铁军、朱守银.县以下地方政府资木原始积累与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土地问题[J].经济研究资料.1996(1)。
    1袁方、王汉生.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197页。
    1贺雪峰.新乡土中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第199页。
    
    1哈贝马斯著,洪佩郁译..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M].重庆出版社,1994,第165页。
    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50页。
    1[美]安东尼.奥多姆著,张华青等译.政治社会学导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第86页。
    
    1哈贝马斯著,张博树译.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出版社,1989,第211页。
    2哈贝马斯著,张博树译.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出版社,1989,第207页。
    1孔祥利,王君萍,李志建.农民失地的路径、成因与对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6)。
    1[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第11页。
    1哈贝马斯著,洪佩郁译..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M].重庆出版社,1994,第286页。
    1郭圣辛吴建琴.乱建开发区“形象政绩观”的反思,新华网,2007年1月30日。
    2李骐.清理开发区[J].财经周刊,2004年6月4日。
    3这是C镇长告诉我他们上报城镇规划时的小窍们。按照他的话说,上面也知道这里面的猫腻,不过大家都心知肚明,装作糊涂,借机送个人情。
    
    1申晓纪.低层次需求[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第146页。
    2申晓纪.低层次需求[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第143页。
    1周济.五年来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中国教育新闻网,2008年3月14日.
    2从2001年到2004年,国家共拨付给D镇扫盲专项资金37万,实际开支6万元,其余的钱被政府挪做它用。
    3当地有句顺口溜,很形象的形容当地的扫盲活动:“村糊乡,乡糊县,一直糊到国务院”。
    1托克维尔著,董国良译.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第71页。
    1陈家刚.协商民主[M].上海三联书店,2004,第148-149页。
    2[美]詹姆斯.博曼著,黄相怀译.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第111页。
    3托克维尔著,董国良译.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第11页。
    4托克维尔著,董国良译.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第150页。
    5托克维尔著,董国良译.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第154页。
    
    1申晓纪.低层次需求---中国民众的特征、问题和自我改造[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第320-321页。
    2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第289页。
    1[波兰]彼得.什托姆普卡,程胜利译.信任----一种社会学理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5,第102-103页。
    2“村庄生活面向”是指村民建立自己生活意义和生存价值时的面向(参阅:贺雪峰.新乡土中国[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第9页)。
    3薛晓源、周战超.全球化与风险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第257页。
    1[美]罗伯特.A.达尔.,周军华译.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自治与控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第11页。
    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26页。
    
    1孙立平.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的国家自主性问题[J].战略与管理,1996(4)。
    2贺雪峰.论现行村级组织制度创新的策略选择[J].中州学刊,1998(3)。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73页。
    2任日岂.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及其哲学基础[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9(4)。
    3哈贝马斯著,童世骏译.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第379页。
    4陈家刚.协商民主[M].上海三联书店,2004,第151页。
    5“无效交往”是指交往主体之间不能达成有效理解与合作。
    6哈贝马斯著,洪佩郁译.交往行动理论(第二卷)[M].重庆出版社,1996,第189页。
    1哈贝马斯著,童世骏译.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第26页。
    2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第101页。
    3梁莹,黄健荣.协商民主中的公共治理[J].江苏社会科学,2005(4)。
    
    1陈家刚.协商民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第13页。
    2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第156页。
    1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第225页。
    2“附加价值”是指对他人问题的反思和回应,可以增加一些我们平时所没有预计的可能性问题。
    3“倍增价值”,中国有句话,“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对他人问题的回应,可以增加其深思熟虑的思考。
    4倪进,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农业信息网,2006-09-15。http://www.agri.gov.cn/jjps/t20060915_687506.htm
    1游海疆.政府回应的主导模式转型与实践阙如[J].重庆社会科学,2006(12).
    1景云祥.和谐社会构建中政府回应机制的建设[J].社会主义研究,2007(2).
    2[南非]毛里西奥.帕瑟林.登特里维斯主编,王英津等译.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第44页.
    3[南非]毛里西奥.帕瑟林.登特里维斯主编,王英津等译.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第42页.
    1张献生.吴茜.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J].理论探讨,2006(4)。
    2哈贝马斯著,童世骏译.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第451页。
    3金太军,施从美.乡村关系与村民自治[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第234页。
    4 Amaryta Sen .Inequality Reexamined[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p63.
    5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在与农民之间的交往中,采取的习惯手段是,利用自己所处的强势地位和掌握的资源优势,欺骗或变相威吓农民,迫使其就范。
    1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第315页。
    1郭晨曦.绝对说服100招[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7,第5页。
    1 [英]爱理斯著,莎文,黑子译.人性I[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5,第256页。
    1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包容他者[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第25-26页。
    1[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第7,63页。
    1[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 [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286页.
    1韩俊,聚焦三农问题[J],中国改革,2005[9]。
    
    1孔祥智,王志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补偿[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5)。
    2转引张金玲.土地征用补偿及失地农民安置问题研究,[毕业论文],吉林大学,2005。
    3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第118页。
    4哈贝马斯著,洪佩郁译..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M].重庆出版社,1994,第10页。
    
    1哈贝马斯著,洪佩郁译..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M].重庆出版社,1994,第69页。
    2哈贝马斯著,童世骏译.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第188页。
    1黄文扬.国内外民主理论要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第161页。
    2朱勤军,中国政治文明建设进程中的协商民主探析[J],政治学研究,2004(3)。
    3孙立平在《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中指出,政府是各种经济社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者,为了自我利益追求,常常造成干群关系紧张。
    4陈家刚.协商民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第105页。
    5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包容他者[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第289页。
    
    1金太军,从美.村关系与村民自治[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第177页。
    2哈贝马斯著,洪佩郁译.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M].重庆出版社,1994,第165页。
    
    1王学军.协商民主与公共决策[J].天府新论,2006(1)。
    2李沛新.文化资本论,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5月。
    
    1唐任伍,李水金.中国农民话语权实现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探索与争鸣,2007(5)。
    2理查德·C·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第69页。
    1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2[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2孔祥智.聚焦“三农”: 180位专家学者破解“三农”难题(上)[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第147-148页。
    3转引王道坤,协商民主在中国的适用性条件及其前景[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4)。
    [1]陈家刚选编.协商民主[M].上海:三联书店,2004.
    [2]陈荷夫.论中国民主政治[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3]陈尧.新权威主义政权的民主转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5]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费孝通.江村经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7]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8]郭定平.上海治理与民主[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9]郭晨曦.绝对说服100招[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7.
    [10]顾肃.自由主义基本理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11]河清.民主——不可实现的乌托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2]黄文扬.国内外民主理论要览[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13]黄光国.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4]候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15]韩水法.韦伯文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16]贺雪峰.新乡土中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7]江泽民.江泽民文选(一、二、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8]金太军.乡村关系与村民自治[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19]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20]柯武刚,史漫飞,韩朝华译.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1]孔祥智.聚焦“三农”: 180位专家学者破解“三农”难题(上)[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22]李伟权.政府回应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3]李友梅.社会学极其决策分析[M]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
    [24]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5]毛寿龙.政治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6]渠敬东.缺席与断裂—有关失范的社会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7]全国13所高校编写组.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28]沈荣华.社会协商对话[M] .北京:春秋出版社,1988.
    [29]申晓纪.低层次需求----中国民众的特征、问题和自我改造[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30]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1]孙立平.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2]王铭铭、王斯福.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33]文晓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运行机制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4]吴忠民.社会公正论[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35]吴增基等主编.现代社会调查方法[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36]薛华.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
    [37]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38]袁方、王汉生.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9]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0]俞可平.增量民主与善治[M] .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1]应克复.西方民主史[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3]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4]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5]赵路兴编.城市房屋拆迁条例[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
    [46]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编.民主的再思考[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7]艾尔·巴比著,李银河译.社会研究方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48][澳大利亚]约翰.S.德雷泽克著,丁开杰等译.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49]艾四林.哈贝马斯[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50]埃米尔·涂尔干著,渠东译.社会分工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0.
    [51]埃米尔·涂尔干著,狄玉明译.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52][澳大利亚]约翰.S德雷泽克著,丁开杰等译.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53]B.维纳著,张爱卿等译.责任推断:社会行为的理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4]布迪厄著,包亚明译.文化资本与炼金术[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55][波兰]彼得.什托姆普卡著,程胜利译.信任一种社会学理论[M] .北京:中华书局,2005.
    [56][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结构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57][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董世骏译.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58][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交往行为理论(一、二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9][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哈贝马斯在华演讲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0][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包容他者[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61][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张博树译.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62][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合法化危机[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63][德]彼得.毕尔格著,陈良梅、夏清译.主体的退隐[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4][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第三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65][法]古斯塔夫.勒庞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66]胡塞尔著,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和先验现象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67][加拿大]威尔.金里卡,应奇译.自由主义社群与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8]安东尼.吉登斯著,李康等译.社会的构成[M].北京:三联书店,1998.
    [69]安东尼.吉登斯著,李惠斌译.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70]曼瑟尔·奥尔森著,陈郁等译.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三联书店. 1995.
    [71]马克斯·韦伯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72]L.科塞著,孙立平等译.社会冲突的功能[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73]赖特.米尔斯著,张君玫等译.社会学的想象力[M].北京:三联书店,1996.
    [74]理查德·C·博克斯著.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75]M.沃特斯著,杨善华等译.现代社会学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76]马克斯.韦伯著,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77][美]詹姆斯.博曼等著,陈家刚等译.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78][美]罗伯特.沃尔夫著,毛兴贵译.为无政府主义申辩[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79][美]罗伯特.A.达尔著,周军华译.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自治与控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80][美]罗伯特.A.达尔著,顾昕,朱丹译.民主理论的前言[M].生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81][美]马克.E沃伦编.信任与民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82][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83][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84][美]詹姆斯.博曼著,陈家刚译.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85][美]詹姆斯.博曼著,黄相怀译.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86][美]卡罗尔,陈尧译.佩特曼著.参与和民主理论[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87][美]安东尼.奥多姆著,张华青等译.政治社会学导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88][美]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89][美]罗纳德.德沃金著,冯克利译.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90][美]乔治.米德著,赵月瑟译.心灵、自我与社会[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9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2]马修·费斯廷斯泰因著,王勇兵编译.协商、公民权与认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93]马尔库塞著.控制的新形式[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94][南非]毛里西奥.帕瑟琳.登特里维斯主编,王英津等译.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95]乔纳森.特纳著.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96]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97]T.帕森斯著,彭刚译.社会行动的结构[M].张明德,夏遇南,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98][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99][英]潘恩.潘恩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00][英]伦纳德.霍布豪斯著,孔兆政译.社会正义要素[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101][英]爱理斯著,莎文,黑子译.人性I[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5.
    [102]詹姆斯.S.科尔曼著,邓方译.社会理论的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澳大利亚]John S.Dryzek.不同领域的协商民主[J].浙江大学学报,2005(3).
    [2]陈家刚.生态文明与协商民主[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2).
    [3]陈家刚.风险社会与协商民主[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3).
    [4]陈家刚.协商民主引论[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6).
    [5]陈剩勇.互联网公共论坛:政治参与和协商民主的兴起[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
    [6]陈剩勇,杜洁.互联网公共论坛与协商民主:现状、问题与对策[J].学术界,2005(5).
    [7]陈咸瑜.生活世界.交往行动.人[J] .理论探索,2004(4).
    [8]陈金美.论主体性与客体性、主体间性的关系[J]求索,1997[5].
    [9]陈向明.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定性方法[J].中国社会科学,1996(6).
    [10]蔡定剑.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宪政发展[EB].公法网论坛中的宪法研究,2007年5月12日.
    [11]段德智.西方主体性思想的历史演进与发展前景[J].武汉大学学报,2000(5).
    [12]定明捷.政策执行的委托代理理论分析[J].兰州学刊.2003(5).
    [13]费孝通.费孝通全面总结“小城镇大战略”:接近城市化复兴小城镇[J].领导决策信息,2004(4).
    [14]风笑天.近十年我国社会学实地研究述评[J].社会学研究.1998(2).
    [15]郭圣辛吴建琴.乱建开发区“形象政绩观”的反思,新华网,2007年1月30日.
    [16]郭淑清.协商民主: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必然诉求[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1).
    [17]高鸿.西方近代主体性哲学的形成、发展及其困境[J].理论导刊,2007(3).
    [18]洪佩郁.评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J].国外社会科学,1990(3).
    [19]黄乔松.新农村建设下的乡镇政府回应[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9).
    [20]贺雪峰.论现行村级组织制度创新的策略选择[J].中州学刊,1998(3).
    [21]胡宏伟.农民失地的补偿方式和失地保障的完善[J].新疆农恳经济,2005(4).
    [22]韩俊.聚焦三农问题[J].中国改革,2005[9].
    [23]孔祥利,王君萍,李志建.农民失地的路径、成因与对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6).
    [24]孔祥智,王志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补偿[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5).
    [25]蒋昕捷.预警:农村劳动力人口受教育程度在下降,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http://www.edu.cn/nong_cun_ji_jiao_274/20060323/t20060323_112280.shtml.
    [26]李骐.清理开发区[J].财经周刊,2004年6月4日.
    [27]刘纯银.遏制乱占耕地既要国家把“前门”又要地方把“后门”, http://fuxing.bbs.cctv.com/viewthread.php?tid=11485110&page=1,2008-1-11.
    [28]梁莹,黄健荣.协商民主中的公共治理[J].江苏社会科学,2005(4).
    [29][美]James S. Fishkin ,劳洁译.实现协商民主:虚拟和面对面的可能性[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3).
    [30][美]乔治.M.瓦拉德兹著,何莉编译.协商民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3).
    [31]孟威.“合理化”的意义与实现-------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述评.[J]交际,2000(2).
    [32]马奔.公共参与公共决策:协商民主的视角[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8).
    [33]倪进.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农业信息网,2006-09-15.http://www.agri.gov.cn/jjps/t20060915_687506.htm..
    [34]贾英健.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和话语伦理思想[J] .济南大学学报,2005(5).
    [35]景云祥.和谐社会构建中政府回应机制的建设[J].社会主义研究,2007(2).
    [36]刘玉照.新时期制度变迁的另一种机制——村委会与居委会直选案例的比较研究,上海大学组织社会学工作坊2005年度会议论文.
    [37]宁国良.论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及其矫正[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38]朴贞子.政策制定与公民参与[J].中国行政管理,2005(2).
    [39]任日岂.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及其哲学基础[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9(4).
    [40]沈荣华.建立科学民主决策机制的主要途径[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4).
    [41]孙立平.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的国家自主性问题[J].战略与管理,1996(4).
    [42]孙承宾,李亚杰.全国96%的村财务公开[N].新华每日电讯,2006-10-15第2版.
    [43]童世俊.没有“主体间性”就没有“规则”——论哈贝马斯的规则观[J].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44]唐钧.当前中国城市贫困的形成与现状[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3).
    [45]唐任伍,李水金.中国农民话语权实现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探索与争鸣,2007(5).
    [46]王琴.西部地区民族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06,(4).
    [47]王宁.代表性还是典型性—个案的属性与个案研究方法的逻辑基础[J].社会学研究.2002(5).
    [48]王寿臣.有多少纳税人的血汗钱被超编人员吃掉.荆楚网,2008-09-03,http://focus.cnhubei.com/original/200809/t426830.shtml.
    [49]王学军.协商民主与公共决策[J].天府新论,2006(1).
    [50]王道坤.协商民主在中国的适用性条件及其前景[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4).
    [51]王振林.胡塞尔交互主体性理论评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4).
    [52]温铁军、朱守银.县以下地方政府资木原始积累与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土地问题[J].经济研究资料.1996(1).
    [53]游海疆.政府回应的主导模式转型与实践阙如[J].重庆社会科学,2006(12).
    [54]肖霞.试论农村道德赏罚[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6).
    [55]袁国玲.当前政府回应问题探析[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7(2).
    [56]杨仁代.农民失地问题的研究与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07(12).
    [57]邹兴明.哈贝马斯“交往行动”概念述评[J] .重庆社会科学,2003(3).
    [58]张东华,郑威.我国农民文化素质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5).
    [59]张涛.农村普法进程中广播电视的作用探析,中国广播网, http://www.cnr.cn/gbzz/rmwz/200704/t20070417_504446122.html.
    [60]张献生.吴茜.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J].理论探讨,2006(4).
    [61]赵槿.去年新增网民四成来自农村互联网发展潜力巨大[N].经济日报,2008-06-05.
    [62]周济.五年来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中国教育新闻网,2008年3月14日.
    [63]朱勤军.中国政治文明建设进程中的协商民主探析[J].政治学研究,2004(3).
    [64]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2[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1]李元.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2]柳鹏飞.河南省开发区建设与管理研究,对外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3]翁永孟.地方政府征地的动力及制度成因,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4]张金玲.土地征用补偿及失地农民安置问题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吴鹏.我国农村土地征收法律制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6]王仍秀.中国失地农民问题研究,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7]李克周.论失地农民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8]秦力.文化资本的积累与转化特征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9]王晓东.多维视野中的主体间性理论形态考辩,黑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10]李沛新.文化资本论,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6.
    [11]刘海云.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研究,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Amaryta Sen .Inequality Reexamined[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2]Anne Van Aaken.Deleberation and Decision[M].Ashgate press,2003.
    [3]Benedetto Fontana.Talking Democracy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n Rhetoric And Democracy[M].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University Park, Pennsylvania,2004.
    [4]Carlos Santiago Nino.The Constitution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M].Yale University Press,1996. David Schoem .Intergroup Dialogue[M].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1.
    [5]Erik Oddvar Eriksen and Jarle Weigard. Understanding Habermas Communicative Action and Deliberative Democracy[M].Beacon press,Boston,2003.
    [6]Graham Smith.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the Environment[M].Routledge Press,2003.
    [7]James s. Fishkin and Peter Laslett. Debating Deliberative Democracy[M].Blackwell Publishing,2003.
    [8]James Bohman and William Rehg.Deliberative Democracy Essays on Reason and Politics[M].The MIT Press Cambridge,Massachusetts London England,1997.
    [9]Jorge M. Valadez. Deliberative Democracy、Political Legitimacy、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Multicultural Societies[M].Westview press,2001.
    [10]Joseph M. .Bessette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American National Government[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4.
    [11]Michael Rabinder James.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the Plural Polity[M].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200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