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时香港初中戏剧课程的美育导向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戏剧教育在港约已发展了十个年头,教育当局未为戏剧课程出版有关指引,倘学校要设置相关的正规课程,一方面可参考海外较成熟的戏剧课程,一方面可参考教育当局出版的艺术课程指引,并按学校需要而编写有关课程。但事实上,学校戏剧教师到底教什么、怎样教、如何教,乃视乎教师所接受的培训而各施各法,因此,香港的初中戏剧课程各具特色,百花齐放。但无论如何,戏剧教育作为艺术教育一科,它的本质是美育,必须有其美育的导向,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建立他们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趣味。因此,笔者透过此论文分析当前的初中戏剧课程的美育导向,并就美育的基本三个层次:感美、立美、创作,作出有关课程的建议,以使香港的戏剧教育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笔者按着课程的内容、课时,及其连续性去拣选了三间中学的戏剧课程作研究对象,透过文献数据分析法及现场访问调查法去了解现时的戏剧课程,并从文化、美学、戏剧规律这三个方向去分析有关课程的美育导向。第一章是绪论,内容主要说明研究背景、选题意义、香港初中戏剧课程的美育问题,及研究方法。笔者以美育的基本层次:感美、立美、创美,配合着莫礼时提出的课程五个元素,及Rhode所提出的创作四个基本元素(4P)去剖析现时初中戏剧课程的美育导向。第二章是从香港文化看现时课程的感美教育部分,笔者发现香港文化有着不同层次,影响着人们对戏剧的看法,对戏剧教育的看法,然而又借着世界教育潮流,教育当局进行了教育改革,又改变了教育对戏剧的观念,开始引入戏剧课程为正规课程,唯各学校开办的目标不同,影响着校本戏剧课程感美教育的发展。第三章是从美的范畴看现时课程的立美教育,笔者参考了各美学家对美的看法,定出悲、喜为戏剧艺术最突出的两大美的观念,然后再细看悲剧性、荒诞、崇高、丑陋、滑稽、幽默各美的概念,从而分析现时课程中有没有此等美的元素,并对戏剧课程提出立美教育的建议。第四章是以三大戏剧表演体系来审视学校的创美教育,包括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和梅兰芳,笔者发现三间焦点学校明显地倾向使用史氏体系来训练学生,唯文化不同,训练对象不同,学校宜作出适度的调节,并宜参考布氏和梅氏的戏剧理论去设计课程,以提升学生的创美能力。第五章是结论,笔者分别从香港文化的结构、从美的范畴、从戏剧表演体系三方面,就着香港现时的初中戏剧课程的感美教育、立美教育、创美教育三部分作总结,并按推行美育导向的戏剧课程提出资源和支持建议,最后再在美育导向上建议香港初中戏剧课程,以求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Drama has been introduced as a subject into the Hong Kong school system for ten years, however, until now, the Hong Kong Education Bureau (EdB) has not yet published a specific curriculum guide for the subject. When a school wants to construct her school-based Drama curriculum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she may refer to the more sophisticated curriculums oversea, or looking for guidance from the Arts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Curriculum Guide (PI-S3)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2002), a curriculum guide for all art subjects. As a result, the components of Drama curriculum, including the learning content and the pedagogy, depend very much on the quality of the drama teachers and thus varies greatly from school to school. Drama is a subject in the Arts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and should include the aesthetic dimension in the curriculum, so as to enhance the aesthetic sensitivity of the students. In this connection, the researcher would like to analyze the aesthetic dimension of the Drama curriculum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in Hong Kong, and make suggestions o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this dissertation, namely, sensitivity, standardizability and creativity, so as to enhance the aesthetic abilities of our students.
     The researcher has chosen three drama curriculums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of three schools after referring to the learning content, learning hours and the continuity of the curriculum. The researcher would analyze the curriculums in the perspectives of culture, aesthetics and theatre. The research methods used are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Case Studies. Chapter one is an introduction to this dissertation, including the background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the problems about aesthetic education encountered by the Drama curriculum in schools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The researcher is looking into the problem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Aesthetic Education proposed by Prof. Zhang YL, the curriculum model proposed by Prof. Paul Morris, and the 4P model of creativity proposed by Rhode. Chapter two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sensitivity dimens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of the Drama curriculu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ng Kong Culture. Riding the worldwide trend, the EdB has launched the education Reform and has put Drama into the school formal curriculum, however, the curriculums'aims varies from school to school. Furthermore, the researcher notes that Hong Kong cultures has many layers, each layer casts its specific influence on the concepts of people on Drama and Drama Education. Chapter three focuses on the standardizability dimens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Drama by referring to the theories of the renowned Aesthetic educators. The researcher recognizes that sadness and happiness are the two outstanding features of dramatic art. Sadness can be further divided tragic, absurd and lofty; and happiness can be divided into ugly, comical and humor. The researcher looks for these elements in the Drama curriculums and then make suggestions on aesthestic education on it. In chapter four, the researcher looks into the creativity dimens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Drama by referring to the drama conventions of Konstantine Stanislavsky, Bertolt Brecht and Mei Lanfang. The researcher notes that schools emphasize too much on Stanislavsky, and the researcher recommends the school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other two conventions, so as to enhance the aesthetic sensitivities of the students. Chapter five is the conclusion. After looking into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cultural structure, aesthetic paradigm, and drama conventions, the researcher makes conclusion for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Hong Kong schools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The researcher also gives suggestions for the resources allocation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rama curriculum with aesthetic dimension. Finally, the researcher makes suggestions for enhancing the aesthetic sensitivity of students through effective drama curriculum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引文
①《学会学习咨询文件》,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2000年版,第4页。
    ②《艺术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指引(小一至中三)》,香港课程发展议会2002年版,第12页。
    ③《艺术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指引(小一至中三)》,香港课程发展议会2002年版,第11页。
    吴翠珊、钱德顺:《第三章:校长和教师问卷调查的统计与分析》,许明辉、舒志义主编:《香港学校戏剧教育成果的研究与评鉴研究报告》,香港教育剧场论坛2010年版。
    ②网页见http://chsc.edb.hkedcity.net/secondary/
    ①[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16页。
    ②《论语·泰伯》。
    ③李道刚: 《孔子美育目的论:兼及礼与法的关系》, 《文化中国》2005年9月号。
    黄丽萍、钱德顺:《第四章:推行有效戏剧教育学校的访谈》,载于许明辉、舒志义主编:《香港学校戏剧教育成果的研究与评鉴研究报告》,香港教育剧场论坛2010年版。
    ②香港教育当局于2000年的教育改革中,把学校的科目规划进八个学习领域(Key Learning Area, KLA)中,其中一个为艺术教育学习领域。
    ①黄丽萍、钱德顺:《第四章:推行有效戏剧教育学校的访谈》,载于许明辉、舒志义主编:《香港学校戏剧教育成果的研究与评鉴研究报告》,香港教育剧场论坛2010年版。
    《艺术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指引(小一至中三)》,香港课程发展议会2002年版,第21页。
    ②《艺术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指引(小一至中三)》,香港课程发展议会2002年版,第23页。
    ③张玉能主编:《美学理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74页。
    ①张玉能主编:《美学理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74页。
    ②张玉能主编:《美学理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76页。
    ① K.Y. Choi, Enhancing the Divergent Thinking, Empathy and Reading Motivation by Creative Drama Education: The prospect of Drama in Education (DIE) in Hong Kong, Hong Kong: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2010.
    ① P. Morris, The Hong Kong School Curriculum:Development, Issues and Policies,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995, p.4.
    ①《艺术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指引(小一至中三)》,香港课程发展议会2002年版,第11页。
    ①2010年6月5-6日于上海戏剧学院举行的第二届国际人类表演学会议。
    ②黄丽萍、钱德顺:《第四章:推行有效戏剧教育学校的访谈》,载于许明辉、舒志义主编:《香港学校戏剧教育成果的研究与评鉴研究报告》,香港教育剧场论坛2010年版。
    ③《艺术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指引(小一至中三)》,香港课程发展议会2002年版。
    ①《艺术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指引(小一至中三)》,香港课程发展议会2002年版,第23页。
    ②吴翠珊、钱德顺:《第三章:校长和教师问卷调查的统计与分析》,载于许明辉、舒志义主编:《香港学校戏剧教育成果的研究与评鉴研究报告》,香港教育剧场论坛2010年版。
    ①《艺术学习领域音乐科课程指引》(草拟文件),香港课程发展议会2003年版,第8-9页。
    ① M. Rhodes, An Analysis of Creativity, In S. G. Isaksen (Ed.):Frontiers of Creativity Research, New York:Bearly, 1961, p.216-222.
    ② A. B. VanGundy, Managing Group Creativity. NY: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1984.
    ①G. Wallas,The art of thought,New York:Harcour Brace & World,1926.
    王文科、王智弘:《教育研究法》,五南出版社2005年版,第309-313页。
    黄丽萍、钱德顺:《第四章:推行有效戏剧教育学校的访谈》,载于许明辉、舒志义主编:《香港学校戏剧教育成果的研究与评鉴研究报告》,香港教育剧场论坛2010年版,表4.4。
    ①有关表演戏剧体系的讨论,至今仍有不少学者在争议梅兰芳对中国传统戏剧的理论能否自成一个体系,然而,无可否认的是,梅兰芳对中国传统戏剧实有很大的贡献,他曾提出不少理论以提升中国传统戏剧的审美价值,更被海外戏剧家所肯定的,因此,笔者以梅兰芳为中国传统戏剧体系的符号,把其戏剧理论跟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所建立的体系放在一起,并作分析。
    陆扬、王毅(2006)。文化研究导论。上海:复旦大学。页8。
    文化委员会秘书处(2002)。文化委员会咨询文件2002。
    ②陈云(2008)。香港有文化:香港的文化政策(上卷)。香港:花千树。
    ③Herskovits, Melville J. (1955). Cultural Anthropology. New York:Knopf,.p.625.
    ④克鲁柯亨(1991)。文化概念。于庄锡昌,顾晓鸣,顾云深编。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台北:淑馨。
    ⑤Stern, H.H. (1992). 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auge Teach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208.
    ①曾小华(2004)。关于文化的定义。载于学习时报。参网页http: //big5.china.com.cn/chinese/zhuanti/xxsb/545593.htm。
    ②陈越。领导权与高级文化:再读葛兰西。载于《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年第5期。
    ①曾金金。语言学概论。第七讲。参网页http://chcsdl.open2u.com.tw/old_course/d/de/index.asp (2010)。
    ① Hammerly, H. (1982). Synthesis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Blaine, Washington:Second Language Publication. P.110-124.
    ②肖云儒(1992)。民族文化结构论。中国: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页1-2。
    ③钱穆(1979)。从中国历史来看中民族性及中国文化。香港:中文大学。页21-45。
    ①陆鸿基(2005)。香港历史与香港文化。于冼玉仪编。香港文化与社会。香港: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
    ②周照和、黄毅英(2010)。从课外活动看持分失衡看教育产品指针化的权力展现。载于教育政策研讨系列。香港:中文大学。
    ③香港政府又于2008-09学年起将免费教育扩展至公营高中学校及职业训练局学校,即[十二年免费教育],唯最后3年不是强制教育,学生仍有权选择是否升学。
    ④[十年建屋计划]是香港政府于1972年提出的一项公共房屋计划,目的是要在1973-82年间,为180万香港居民提供合理居住环境的公共房屋单位。这项计划改变过去香港政府对公共房屋只追求数量的态度。
    ①香港政府又于2008-09学年起将免费教育扩展至公营高中学校及职业训练局学校,即[十二年免费教育J,唯最后3年不是强制教育,学生仍有权选择是否升学。
    ② Paul Copan. What Is Postmodernism? On 4Truth.Net North American Mission Board. (Web site: http://www.4truth.net/site/c.hiKXLbPNLrF/b.2950205/k.7A9C/What_is_Postmodernism.htm)
    ①读[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刘国强http://www.fed.cuhk.edu.hk/youngwriter/tang/tl5.htm
    ②《论语·学而》
    ③《论语·八佾》
    ④《论语·宪问》
    ⑤钱穆(1999)。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香港:中文大学。第一章。
    ①《通制格条》元朝至元八年的禁令。
    ②《元典章·户部·婚姻·乐人婚》。
    ③程长庚(1811—1880年),安徽潜山人。原名椿,字玉珊。约于道光十年入京进三庆班。后为该班掌班人,直至终身。他曾倾产济贫伶,艺人把他比作梨园[孔夫子]。
    ①〈京剧进课堂受关注周济谈初衷〉,香港:大公网讯。2008-3-14。
    ②吴翠珊、钱德顺(2010)。(第三章:校长和教师问卷调查的统计与分析)于许明辉、舒志义编《香港学校戏剧教育成果的研究与评鉴》。香港教育剧场论坛。
    刘芳文(2006)。杜威的哲学思想与教育理念。台湾:南华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网络社会学通讯期刊。第五十四期。
    ② Isenberg, J. P., & Jalongo, M. R. (2001). Creative expression and play in early childhood (3r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pp.59-78.
    ①程介明(2009)。(学习于不刻意),香港:《信报》,2009年11月27日,页16。
    ①林崇德(1995):《小学生心理学》,台北,五南。
    ②Guilford,J.P.(1950).Creativity.American Psychologist,5,444-454.
    ①《子路篇》
    ① Paul Ekman & Erika L. Rosenberg (2005) (ed.). What the face reveals:basic and applied studies of spontaneous expression using the 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 (FAC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② Mehrabian, Albert (1978). Basic behavior modification/Albert Mehrabian. New York:Human Sciences Press.
    (?)郑黛琼(2003)。游溯戏剧教育的原乡—英国戏剧课程扎根现况。美育第135期。
    ①《论语·学而》。
    ②《论语·述而》。
    ③课程发展议会(2002)。学会学习:艺术教育学习领域咨询文件。香港:课程发展议会。页2。
    Gail P. Kelly.'Colonialism, Indigenous Society, and School Practices:French West Africa and Indochina, 1918-1938', in Philip G. Altbach and Gail P. Kelly (eds), Education and the Colonial Experience,2nd revised edition (New Brunswick, NJ:Transaction Books,1984), pp.9-32.
    ②叶建源。香港教育的殖民地经验。2009年1月10日[本土论述]论坛讲稿。
    ①马桂顺(2004)。谈本土艺术与艺术教育中的文化意识,《香港美术教育》2,页4-7。
    ②张之洞的《劝学篇·设学》
    计佑铭。香港边缘化危机的文化思考。文汇(2006-05-22)。
    被压破者剧场是由巴西的剧作家Augusto Boal所创,它着重透过参与的方式协助一般的民众,运用戏剧的形式,经过一段时间的肢体探索与暖身练习后,编演一出与他们日常生活习习相关的故事或具有议题性的戏剧。
    ②《学校公民教育指引》于1996年修订。
    黄丽萍、钱德顺(2010)。(第二章:戏剧教育相关计划的整理与分析)于许明辉、舒志义编《香港学校戏剧教育成果的研究与评鉴》。香港教育剧场论坛。
    ②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三十六条: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在原有教育制度的基础上,自行制定有关教育的发展和改进的政策,包括教育体制和管理、教学语言、经费分配、考试制度、学位制度和承认学历等政策。社会团体和私人可依法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兴办各种教育事业。第一百三十七条:各类院校均可保留其自主性并享有学术自由,可继续从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招聘教职员和选用教材。宗教组织所办的学校可继续提供宗教教育,包括开设宗教课程。学生享有选择院校和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求学的自由。
    过程戏剧是体验学习的一种模式,由英国戏剧教育家Cecily O'Neill (1995)提倡,戏剧教师在课堂内带领学生进行连串有计划的即兴戏剧活动,教师和学生在教室内就选定的议题建立虚拟的情境,然后一起透过角色扮演和其它戏剧学习模式,一起进行探索。
    ②研究员在华中师范大学教务长王坤庆教授安排下,于2006年6月到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以过程戏剧向一群小五学生施教[九一八事变],该群学生是首次接触是类教学法。施教后由王坤庆教授、小学的领导和教师评课,各人表示学习过程很具效能。
    ③安妮·法兰克(Anne" Frank,1929年6月12日-1945年3月),犹太人,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15岁死于伯根-贝尔森集中营,是犹太人大屠杀中最受拥戴的受害者之一。她的日记成为二次大战期间纳粹德国消灭犹太人的见证,亦为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图书之一
    ④乐施会教材可参网址http://www.cyberschool.oxfam.org.hk/resources.php?cat=1&id=71。
    ①此段说话是一名就读于美国加洲一高中女生,就她的学校戏剧课向研究员表示意见(2010年6月4日)。
    ②香港说[以脚投票],是指家长有选择学校的自由。倘学校表现与家长期望有距离,家长便会带同子女,以[脚]走到其它学校,以示对先前的学校投下不信任的一票。
    ③姜新立(2010)。解读马克思。台北:五南。页68。
    ①教育署(1991)。学校管理新措施:改善香港中小学教育质素的体制。香港:教育统筹科。
    吴翠珊、钱德顺着:〈校长和教师问卷调查的统计与分析〉于许明辉、舒志义编《香港学校戏剧教育:成果的分析与评鉴》,香港:香港教育剧场论坛2010年版。
    ①黄丽萍、钱德顺(2010)。〈第四章:推行有效戏剧教育学校的访谈〉于许明辉、舒志义编《香港学校戏剧教育成果的研究与评鉴》。香港教育剧场论坛。
    ①陈进财(1992)。后现代思潮对艺术作品诠释的启示。数字艺术教育网络期刊。台湾:新竹教育大学。
    吴翠珊、钱德顺(2010)。(第三章:校长和教师问卷调查的统计与分析)于许明辉、舒志义编《香港学校戏剧教育成果的研究与评鉴》。香港教育剧场论坛。
    ②周昭伦。《后现代戏剧真的很吓人吗?何不跟它说声“Hi”》http://mikechow.blogs.com/hth/2008/04/hi.html(08年4月23日)。
    吴翠珊、钱德顺:(第三章:校长和教师问卷调查的统计与分析)于许明辉、舒志义编《香港学校戏剧教育成果的研究与评鉴》。香港教育剧场论坛2010年版。
    ②杨深坑(1992)。<美育在后现代社会中的人格陶冶功能>,刊于海峡两岸青少年人格建构学术研讨会论文。
    ① Joe Winston(1998). Drama, narrative and Moral education:Exploring Traditional Tales in the primary years. London:The Falmer press. P.75.
    ②黄婉萍(2009)。世界华人戏剧教育会议2009会议主题演讲及文集序言。香港教育剧场论坛。
    ③黄丽萍、钱德顺(2010)。〈第四章:推行有效戏剧教育学校的访谈>于许明辉、舒志义编《香港学校戏剧教育成果的研究与评鉴》。香港教育剧场论坛。
    ①张成全(1998)。后现代主义中的国小美术教育趋势研究。研习信息双月刊。第15卷第6期。
    ②钱穆(1979)。从中国历史来看中民族性及中国文化。香港:中文大学。第二章。
    P. Slade, Child Drama, UK:University of London,1954, p.25.
    ②张玉能主编:《美学理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1997年,第254页。
    ③ D. Hornbrook, Education in Drama, UK:The Falmer Press,1991, p.39.
    ①张玉能主编:《美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4页。
    ①张玉能主编:《新实践美学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0页。
    ②张法:《美学导论》,五南图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4页。
    ③张法:《美学导论》,五南图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4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9页。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3页。
    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3页。
    ①张玉能主编:《美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2页。
    ②张玉能主编:《美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2页。
    ③张玉能主编:《美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46页。
    ①歌德:《歌德谈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22页。
    ②张玉能主编:《新实践美学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90页。
    ①鲁迅:《几乎无事的悲剧》,《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93页。
    ①[俄]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论文选》,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0页。
    ②[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25页。
    ①[俄]别林斯基着,李邦媛译:《戏剧诗》,《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三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38页。
    ②[德]雅斯贝尔斯:《悲剧的超越》,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第6页。
    ①张玉能主编:《新实践美学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03页。
    ①黄丽萍、钱德顺:《戏剧教育·第一册》,香港教师戏剧会2008年版,第54页。
    ①张玉能主编:《美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6页。
    ②博克:《崇高——博克美学论文选》。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37页。
    ③张玉能主编:《美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7页。
    ①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84页。
    ②[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84页。
    ③[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84页。
    ①[德]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98页。
    ②[俄]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论文选》,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5页。
    ③马奇主编,《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下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22页。
    ①张玉能主编:《新实践美学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0页。
    ①陈瘦竹、沈蔚德:《论悲剧与喜剧》,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23-24页。
    《别林斯基选集(第2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年版,第117页。
    ②[德]莱辛:《汉堡剧评》,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第389页。
    ③[德]莱辛:《汉堡剧评》,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第390页。
    ④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96页。
    ①张玉能主编:《新实践美学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8页。
    ②席勒:《论悲剧题材产生快感的原因》,《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六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78页。
    (?)张玉能主编:《新实践美学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00页。
    ①张法:《美学导论》,五南图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4页。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李斯托威尔:《近代美学史评述》,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232页。
    网页www.hudong.com/wiki/《伪君子》
    ①祁建立:《论”丑”的形态及其审美意义》,http://qkzz.net/article/d5157b3c-58a8-4339-9eee-2ef0899982d4.htm
    ②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编辑委员会编:《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七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80页。
    ②[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91页。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中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89页。
    ①让·波尔:《美学入门》,《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七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第23页。
    ②张法:《美学导论》,五南图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3页。
    ①张法:《美学导论》,五南图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4页。
    ①[法]博格森着,徐继曾译:《笑——论滑稽的意义》,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第17-18页。
    ②[法]博格森着,徐继曾译:《笑——论滑稽的意义》,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第17-18页。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80页。
    ②《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中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89-90页。
    ①[法]博格森:《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第62页。
    ②《列宁论文学与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15页。
    ③[德]黑格尔着,朱光潜译:《美学(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72页。
    ①《中外名家论喜剧、幽默与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272页。
    ②《中外名家论喜剧、幽默与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274页。
    ③《中外名家论喜剧、幽默与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230、272、274页。
    ①钱德顺、黄丽萍:《戏剧教育·第二册》,香港教师戏剧会2008年版,第104页。
    ②张玉能主编:《新实践美学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24页。
    ①钱德顺、黄丽萍:《戏剧教育·第二册》,香港教师戏剧会2008年版,第8页。
    ②张玉能主编:《新实践美学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25页。
    ①[法]米兰·昆德拉着,孟湄译:《小说的艺术》,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121页。
    ①张玉能主编:《美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6页。
    P. Morris, The Hong Kong school Curriculum:Development, Issues and Policies,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95, p.4.
    ②《艺术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指引(小一至中三)》,香港课程发展议会2002年版。
    张玉能主编:《美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4页。
    ①有关表演戏剧体系的讨论,至今仍有不少学者在争议梅兰芳对中国传统戏剧的理论能否自成一个体系,然而,无可否认的是,梅兰芳对中国传统戏剧实有很大的贡献,他曾提出不少理论以提升中国传统戏剧的审美价值,更被海外戏剧家所肯定的,因此,笔者以梅兰芳为中国传统戏剧体系的符号,把其戏剧理论跟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所建立的体系放在一起,并作分析。
    ①M. Rhodes, An Analysis of Creativity, In S. G Isaksen (Ed.):Frontiers of Creativity Research, New York:Bearly, 1961, p.216-222.
    VanGundy, A. B. Techniques of structured problem solving. Van Nostrand Reinhold, New York,1988.
    孙惠柱:《戏剧的结构与解构》,书林出版2006年版,第198页。
    ②[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我的艺术生活》,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300页。
    ③[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我的艺术生活》,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297页。
    ①李其昌着:(希斯考特运用布雷希持[疏离效果]之探究〉,厉复平主编:《戏剧教育与应用剧场》第一期,台南大学2010年版。
    《戏剧小工具篇》,《戏剧理论译文集(第九辑)》,中国戏剧出版社1961年版,第116页。
    ②M. Esslin, Brecht:A Choice of Evils, London:Methuen Drama,1984, p.209.
    《布莱希特演剧理论摘编》,《电影艺术译丛》1979年第二期,第65页。
    《梅兰芳戏剧散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5页。
    ②《梅兰芳戏剧散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5页。
    《梅兰芳戏剧散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8页。
    ②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版,第25页。
    ③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版,第25页。
    ④《梅兰芳戏剧散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6页。
    ①《梅兰芳戏剧散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8页。
    ②[美]斯腾伯格着,曾盼盼译:《创意心理学:唤醒与生俱来的创造力潜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③[美]斯腾伯格着,曾盼盼译.2009年,第155-170页。
    ①陈恒辉、陈瑞如:《戏剧教育:让儿童在戏剧中学习和成长》,嘉昱出版社2001年版,第64-70页。
    ①张玉能、陆扬:《美学理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62页。
    ②张玉能、陆扬:《美学理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63页。
    ①[俄]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6页。
    ②《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2卷)》,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年版,第38页。
    ③叶尔米格夫:《论契诃夫的戏剧创作》,第256页。
    ④转引自《契诃夫和莫斯科艺术剧院和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焦菊隐戏剧论文集》,第419页。
    ①张谨燕:《中国戏剧史》,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第2页。
    ①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版,第258页。
    ②《梅兰芳戏剧散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5页。
    ③《梅兰芳戏剧散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04页。
    ①N.Jonothan & T. Goode着,舒志义、李慧心译:《建构戏剧:戏剧教学策70式》,台湾财团法人成长文教基金会2005年版。
    ②吴翠珊、钱德顺:《第三章:校长和教师问卷调查的统计与分析》,载于许明辉、舒志义编:《香港学校戏剧教育成果的研究与评鉴》,香港教育剧场论坛2010年版。
    ①[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我的艺术生活》,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293页。
    ①《中央戏剧学院研究生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94-95页。
    ②张玉能、陆扬:《美学理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6页。
    ③王国维:《人间词话》六十,见《中国美学史数据选编》下,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52页。
    ①《戏剧小工具篇》,《戏剧理论译文集(第九辑)》,中国戏剧出版社1961年版,第109页。
    布莱希特:《戏剧小工具》,转引自《现代西方艺术美学文选》,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38页。
    布莱希特:《戏剧小工具》,转引自《现代西方艺术美学文选》,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39页。
    ②《梅兰芳剧团在美国》,《戏剧艺术论丛》1979(一),第193页。
    ①《梅兰芳戏剧散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6页。
    ②《梅兰芳戏剧散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6页。
    ③《梅兰芳戏剧散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7页。
    ①[俄]别林斯基着,满涛、辛未艾译:《文学论文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第414页。
    ②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92页。
    ③《梅兰芳戏剧散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6页。
    ④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版,第102页。
    ⑤《梅兰芳戏剧散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7-29页。
    ①《梅兰芳戏剧散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9页。
    ②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版,第156页。
    ③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版,第28页。
    ④《梅兰芳戏剧散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7页。
    ①《梅兰芳戏剧散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7页。
    ①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版,第25页。
    ①舒志义、黄永康:《初中戏剧教育单元》,香港课程发展处2003年版。
    ②傅柏忻:《演技教程:表演心理学》,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①克里斯蒂着,李珍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学派演员培养》,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版,第204-205页。
    ②M. R. Malkin, Training The Young Actor, London:Magdalen House,1979, Ch4-5.
    ①钱德顺:《形体作为戏曲教育的切入点——香港中学个案》,2010年6月6日第二届国际人类表演学与教育戏剧大会。
    ①张玉能、陆扬:《美学理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79页。
    ①张玉能、陆扬:《美学理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54页。
    ① F. J. Harriet, The Dramatic Method of Teaching, General Books,2009, p.3.
    ② H. C. Cook, The Play Way:an Essay in Educational Method, New York:Frederick A. Stokes Company,1971, Ch.1 General Principles of the Play Way.
    ① P. Slade, Child Drama, UK:University of London,1954, p.25.
    ②B. Way, Development Through Drama, Longman,1967, p.2.
    ③ D. Heathcote & G. Bolton着,郑黛琼、郑黛君译:《戏剧教学——桃乐丝·希斯考特的[专家外衣]教育模式》,心理出版社2006年版,序言。
    ①D. Hombrook, Education in Drama, UK:The Faimer Press,1991, p.39.
    ②钱德顺:《形体作为戏曲教育的切入点:香港中学个案》,2010年6月6日第二届国际人类表演学与教育戏剧大会。
    ③香港教育学院: 《教院获266万优质教育基金资助在中小学推行粤剧教学》,2009年9月新闻稿。
    ①严小慧:《问卷调查报告》,《戏曲数据中心通讯》第二期,香港中文大学2001年版。
    ②刘仲严:《艺术教育学新论:后现代艺术教育》,刘仲严出版社2004年版,第188页。
    ①黄丽萍、钱德顺:《推行有效戏剧教育学校的访谈》,载于许明辉、舒志义编:《香港学校戏剧教育成果的研究与评鉴》。香港教育剧场论坛2010年版。
    ①[苏]格.古里斯蒂着,李珍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学派演员的培养》,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版,第5页。
    ①杨建文:《戏剧概要》,五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②杨建文:《戏剧概要》,五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159-160页。
    M. R. Malkin, Training the Young Actor, London:Thomas Yoseloff Ltd,1979, p.69-79.
    ①引自张晓华教授于世界华人戏剧教育会议(2009年12月)作总结发言。
    孙俊三:《教育过程的美学意蕴》,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版,第138页。
    ②郭声健:《艺术育的审美品格》,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版,第143-144页。
    李子建、黄显华:《课程:范式、取向和设计》,香港中文大学1998年版,第269-270页。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2.[法]米兰·昆德拉着,孟湄译:《小说的艺术》,三联书店1992年版。
    3.[法]博格森着,徐继曾译:《笑——论滑稽的意义》,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
    4.[俄]别林斯基着,李邦媛译:《戏剧诗》,《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三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5.[俄]别林斯基着,满涛、辛未艾译:《文学论文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
    6.[俄]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7.[俄]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论文选》,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8.[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我的艺术生活》,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9.[美]杜威着,刘蓝玉、张淑君译:《艺术即经验》,[美]华腾伯格主编:《论艺术的本质名家精选集》,五观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
    10.[美]莎里斯贝莉着,林玫君编译:《创作性儿童戏剧入门》,心理出版社1986年版。
    11.[美]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名篇》,教育科学2009年版。
    12.[英]尼德兰斯着,欧怡雯译:《11-14岁开始玩戏剧:中学戏剧课程教师手册》,心理出版社2006年版。
    13.[英]尼兰德斯、古德着,舒志义、李彗心译:《建构戏剧—戏剧教学策略70式》,财团法人成长文教基金会2005年版。
    14.[英]希斯考特、保顿着,郑黛琼、郑黛君译:《戏剧教学:桃乐丝.希斯考特的[专家外依]教学模式》,心理出版社2006年版。
    15.[英]温斯顿着,陈韵文译:《5-11岁的戏剧、语文与道德教育》,心理出版社2008年版。
    16.[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17.[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18.[德]莱辛:《汉堡剧评》,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
    19.[德]雅斯贝尔斯:《悲剧的超越》,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
    20.[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21.[德]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22.[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23.[德]黑格尔着,朱光潜译:《美学(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4.[苏]格.古里斯蒂着,李珍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学派演员的培养》,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版。
    25.《中央戏剧学院研究生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
    26.《文化委员会咨询文件2002)),文化委员会秘书处2002年版。
    27.《布莱希特演剧理论摘编》,《电影艺术译丛》1979年第二期。
    28.《列宁论文学与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29.《别林斯基选集(第2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年版。
    30.《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中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2.《梅兰芳戏剧散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33.《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2卷)》,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年版。
    34.《论语》。
    35.《学会学习:艺术教育学习领域咨询文件》,香港课程发展议会2002年版。
    36.《学会学习咨询文件》,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2000年版。
    37.《戏剧小工具篇》,《戏剧理论译文集(第九辑)》,中国戏剧出版社1961年版。
    38.《艺术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指引(小一至中三)》,香港课程发展议会2002年版。
    39.《艺术学习领域音乐科课程指引》(草拟文件),香港课程发展议会2003年版。
    40.中国写作研究会华北分会编:《写作论》,北京师范大学1984年版。
    41.公共论坛文稿:《戏剧教育在学校里的实践模式及发展潜能》,杜伟德、陈玉兰编:《变动中的视野:香港剧场与教育会议2000》,国际评论家协会(香港分会)2002年版。
    42.方寸:《戏剧编写法》,东大图书出版社1977年版。
    43.王文科、王智弘:《教育研究法》,五南出版社2005年版。
    44.王坤庆:《20世纪西方教育学科的发展与反思》,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5.王坤庆:《教育学史论纲》,湖北:湖北教育2000a年版。
    46.王坤庆:《现代教育哲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版。
    47.王国维:《人间词话》六十,《中国美学史数据选编(下)》,中华书局1981年版。
    48.王斌华:《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9.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编辑委员会编:《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七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
    50.台湾教育部:《国民中小学九年—贯课程纲要:艺术与人文学习领域》,教育部2003年版。
    51.布莱希特:《戏剧小工具》,转引自《现代西方艺术美学文选》,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52.白云霞:《学校本位课程发展理论,模式》,高等教育文化事业2003年版。
    53.任伯江:《教育.传意.科技》,香港浸会学院1987年版。
    54.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55.何育真:《从国民小学[艺术与人文J领域的实施现况探讨未来艺术教育的发展》于《艺 术与人文领域教学理论与实务研讨会论文集》2003年版。
    56.何家贤:《论戏剧和教学-[教育戏剧]香港课室的实践》,《学校戏剧手册》,教育署香港学校戏剧议会1998年版。
    57.克里斯蒂着,李珍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学派演员培养》,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版。
    58.克鲁柯亨撰:《文化概念》,庄锡昌、顾晓鸣、顾云深主编:《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淑馨出版社1991年版。
    59.吴翠珊、钱德顺:《第三章:校长和教师问卷调查的统计与分析》,许明辉、舒志义主编:《香港学校戏剧教育成果的研究与评鉴研究报告》,香港教育剧场论坛2010年版。
    60.李子建、黄显华:《课程:范式、取向和设计》,香港中文大学1998年版。
    61.李援华:《戏剧与教育》,《学校戏剧手册》,教育署香港学校戏剧议会1998年版。
    62.李斯托威尔:《近代美学史评述》,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63.李越挺:《戏剧在教育上的路向》,方梓勋、蔡锡昌编:《香港话剧论文集》,中天出版社1992年版。
    64.利瓦伊一:《京剧与梅兰芳》,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版。
    65.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66.肖云儒:《民族文化结构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67.周新富:《教育研究法》,五南出版社2007年版。
    68.林玫君:《创造性戏剧理论与实务:教室中的行动研究》,心理出版社2005年版。
    69.林崇德:《小学生心理学》,五南出版社1995年版。
    70.姜新立:《解读马克思》,五南出版社2010年版。
    71.香港教统局:《校本资优教师培训教材套:创意思维》,香港教统局2010年版。
    72.夏衍:《夏衍论创作》,上海文艺1982年版。
    73.孙俊三:《教育过程的美学意蕴》,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版。
    74.孙惠柱:《社会表演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75.孙惠柱:《戏剧的结构与解构》,书林出版社2006年版。
    76.席勒:《论悲剧题材产生快感的原因》,《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六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77.索天章:《莎士比亚:他的作品及其时代》,复旦大学1986年版。
    78.马奇主编:《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下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79.马飞龙:《学习的必要条件》于祁永华(等)编:《变易理论与学习空间》,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0.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2000年版。
    81.张之洞:《劝学篇·设学》
    82.张玉能、陆扬:《美学理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3.张玉能:《美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版。
    84.张玉能主编:《美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5.张玉能主编:《新实践美学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86.张法:《美学导论》,五南图书出版社2004年版。
    87.张秉权:《戏剧欣赏活动的意义与设计》,《学校戏剧手册》,教育署香港学校戏剧议会1998年版。
    88.张晓华:《台湾学制内戏剧教育规范与发展现况之解析》,彭玉文编:《汇聚中的巨流:两岸三地戏剧与教育会议2005文集》,香港教育剧场论坛2007年版。
    89.张晓华:《表演艺术120节戏剧活动课:九年一贯艺术与人文领域表演艺术教学现场执教手册》,书林出版社2008年版。
    90.张晓华:《教育戏剧理论与发展》,心理出版社2006年版。
    91.张晓华:《创造性戏剧教学原理与实作》,财团法人成长文教基金会2002年版。
    92.张谨燕:《中国戏剧史》,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
    93.教育统筹委员会:《廿一世纪教育蓝图:教育制度检讨---教育目标咨询文件》,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1999年版。
    94.教育统筹委员会:《教育制度检讨改革方案谘诣文件》,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2000年版。
    95.教育统筹委员会:《终身学习、全人发展:香港教育改革制度建议》,香港教育统委员会2000年版。
    96.教育统筹委员会:《学会学习:课程发展路向》,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2001年版。
    97.曹禺:《曹禺戏剧集:论戏剧》,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98.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版。
    99.许明辉、吴翠珊:《创造力的研究基本理论》,《创意教师与创意教学策略教材》,香港教育学院2009年版。
    100. 郭声健:《艺术育的审美品格》,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版。
    101. 陈仁富、张晓华:《戏剧教学研究》,黄壬来编:《艺术与人文教育(下)》,桂冠图书出版社2003年版。
    102. 陈玉兰、舒志义:《教育改革牵引下的艺术教育发展》,香港艺术发展局:《香港艺术发展十年》,香港艺术发展局2006年版。
    103. 陈恒辉、陈瑞如:《戏剧教育:让儿童在戏剧中学习和成长》,嘉昱出版社2001年版。
    104. 陈云:《香港有文化:香港的文化政策(上卷)》,花千树出版社2008年版。
    105. 陈瘦竹、沈蔚德:《论悲剧与喜剧》,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106. 陈龙安、朱湘吉:《创造与生活》,五南出版社1999年版。
    107. 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复旦大学2006年版。
    108. 陆鸿基:《香港历史与香港文化》,《香港文化与社会》,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2005年版。
    109. 傅月美:《分享》,《学校戏剧手册》,教育署香港学校戏剧议会1998年版。
    110. 傅柏忻:《演技教程:表演心理学》,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11. 博克:《崇高——博克美学论文选》,三联书店1990年版。
    112. 彭玉文编:《课室变法:创造剧与教育戏剧实践》,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2001年版。
    1 13. 舒志义、黄永康:《初中戏剧教育单元》,香港课程发展处2003年版。
    114.舒志义、黄永康:《发展初中戏剧教育种子计划试验课程》,香港课程发展处2004年版。
    115. 冯禄德:《朗诵、戏剧与我》,《学校戏剧手册》,教育署香港学校戏剧议会1998年版。
    116. 黄正一:《自我管理:生活与工作随心所欲》,顶渊文化事业1992年版。
    117. 黄光维、杨龙立:《课程设计:理念与实作》,师大书苑出版社1990年版。
    118. 黄光维:《课程与教学》,师大书苑出版社1996年版。
    119. 黄政杰:《合作学习》,五南出版社1996年版。
    120. 黄政杰:《教育理念革新》,心理出版社1991年版。
    121. 黄政杰:《课程设计》,东华出版社1991年版。
    122. 黄婉萍编:《世界华人戏剧教育议2009论文集》,香港教育剧场论坛2009年版。
    123. 黄爱华等:《探索与实践: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戏剧教育》,浙江大学2008年版。
    124. 黄丽萍、钱德顺:《推行有效戏剧教育学校的访谈》,许明辉、舒志义主编:《香港学校戏剧教育成果的研究与评鉴》,香港教育剧场论坛2010年版。
    125. 黄丽萍、钱德顺:《第二章:戏剧教育相关计划的整理与分析》,许明辉、舒志义主编:《香港学校戏剧教育成果的研究与评鉴》,香港教育剧场论坛2010年版。
    126. 黄丽萍、钱德顺:《第四章:推行有效戏剧教育学校的访谈》,许明辉、舒志义主编:《香港学校戏剧教育成果的研究与评鉴》,香港教育剧场论坛2010年版。
    127. 黄丽萍、钱德顺:《戏剧教育·第一册》,香港教师戏剧会2008年版。
    128. 杨建文:《戏剧概要》,五南出版社2003年版。
    129. 詹竹莘:《表演技术与表演教程》,书林出版社2001年版。
    130. 歌德:《歌德谈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131. 汉宝德:《汉宝德谈艺术教育》,典藏出版社2006年版。
    132. 赵小刚、郭涵:《大陆教育戏剧发展的回顾与前瞻》,黄婉萍编:《世界华人戏剧教育议2009论文集》,香港教育剧场论坛2009年版。
    133. 刘仲严:《艺术教育学新论:后现代艺术教育》,刘仲严出版社2004年版。
    134. 刘琦:《京剧形式特征》,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135. 刘新圆:《艺术与人文领域课程纲要研讨》,财团法人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2002年版。
    136. 课程发展处:《戏剧教学法教师指引》,香港教育统筹局2005年版。
    137.课程发展议会:《学会学习学习领域艺术教育咨询文件》,香港课程发展议会2000年版。
    138. 课程发展议会:《艺术教育学习领域:音乐科课程指引(小一至中三)草拟文稿》,香港课程发展议会2003年版。
    139. 课程发展议会:《艺术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指引(小一至中三)》,香港课程发展议会2002年版。
    140. 钱德顺、黄丽萍:《戏剧教育·第二册》,香港教师戏剧会2008年版。
    141. 钱德顺:《形体作为戏曲教育的切入点——香港中学个案》,上海戏剧学院2010年版。
    142. 钱穆:《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香港中文大学1999年版。
    143. 严小慧:《问卷调查报告》,《戏曲数据中心通讯》第二期,香港中文大学2001年版。
    144.让·波尔:《美学入门》,《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七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
    145. 教育署:《学校管理新措施:改善香港中小学教育质素的体制》,香港教育统筹科1991年版。
    146. 周昭伦:《后现代戏剧真的很吓人吗?何不跟它说声“Hi”》,http:\\mikechow.blogs.com/hth/2008/04/hi.html.
    147. 祁建立:《论”丑”的形态及其审美意义》,http://qkzz.net/article/d5157b3c-58a8-4339-9eee-2ef0899982d4.htm
    148. 曾小华:《关于文化的定义》,《学习时报》,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huanti/xxsb/545593.htm.
    149. 曾金金:《语言学概论·第七讲》,http://chcsdl.open2u.com.tw/old_course/d/de/index.asp.
    150. 刘国强:《读[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http://www.fed.cuhk.edu.hk/youngwriter/tang/tl5.htm.
    151. 《京剧进课堂受关注周济谈初衷》,大公网讯,2008年3月14日。
    152. 李道刚:《孔子美育目的论:兼及礼与法的关系》,《文化中国》2005年9月号。
    153. 周照和、黄毅英:《从课外活动看持分失衡看教育产品指针化的权力展现》,《香港中文大学教育政策研讨系列》2010年。
    154. 计佑铭:《香港边缘化危机的文化思考》,《文汇》2006年5月22日。
    155. 香港教育学院:《教院获266万优质教育基金资助在中小学推行粤剧教学》,2009年9月新闻稿。
    156. 马桂顺:《谈本土艺术与艺术教育中的文化意识》,《香港美术教育》2004年第2期。
    157. 张成全:《后现代主义中的国小美术教育趋势研究》,《研习信息双月刊》1998年第15卷第6期。
    158. 陈越:《领导权与高级文化:再读葛兰西》,《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年第5期。
    159. 陈进财:《后现代思潮对艺术作品诠释的启示》,数字艺术教育网络期刊,新竹教育大学1992年版。
    160. 程介明:《学习于不刻意》,《信报》2009年11月27日第16版。
    161. 黄婉萍:《世界华人戏剧教育会议2009会议主题演讲及文集序言》,香港教育剧场论坛2009年版。
    162. 杨深坑:《美育在后现代社会中的人格陶冶功能》,《海峡两岸青少年人格建构学术研讨会论文》1992年。
    163. 叶建源:《香港教育的殖民地经验》,[本土论述]论坛讲稿2009年1月10日。
    164. 刘芳文:《杜威的哲学思想与教育理念》,《网络社会学通讯期刊》2006年第54期。
    165. 郑黛琼:《游溯戏剧教育的原乡—英国戏剧课程扎根现况》,《美育》2003年第135期。
    166. 钱德顺:《形体作为戏曲教育的切入点——香港中学个案》,发表于第二届国际人类表演学与教育戏剧大会(2010年6月6日)。
    167. A. B. VanGundy, Managing Group Creativity, NY: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1984.
    168. A. Mehrabian, Basic Behavior Modification, New York:Human Sciences Press,1978.
    169. B. S. Bloom (Ed.),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Handbook I, Cognitive Domain, NY:David Mckay,1956.
    170. B.Way,, Development Through Drama. Longman,1967.
    171. C. Darwin, 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 (3rd Ed), London: HarperCollins,1988.
    172. C. Hamilton, The Theory of The Theatre and other Principles of Dramatic Criticism, Dodo Press,1939.
    173. C. M.Callahan, Developing creativity in the gifted and talented, VA:The Council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1978.
    174. C. Paul, What Is Postmodernism? On 4Truth. Net North American Mission Board, http://www.4truth.net/site/c.hiKXLbPNLrF/b.2950205/k.7A9C/What_is_Postmodernism.htm
    175. D. Baker, Defining Drama:From Child's Play to Production, Theatre Quarterly,1975(7).
    176. D. Heathcote & G. Bolton着,郑黛琼、郑黛君译:《戏剧教学--桃乐丝·希斯考特的[专家外衣J教育模式》,心理出版社2006年版。
    177. D. Hornbrook, Drama and Education, Hornbrook (Ed.):On the Subject of Drama. 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1998.
    178. D. Hornbrook, Education in Drama:Casting the Dramatic Curriculum, The Falmer Press, 1991.
    179. D. Hornbrook, Education in Drama, UK:The Falmer Press,1991.
    180. E. C. York, Values to children from creative Dramatics, Siks & Dunnington (Eds). Children's Theatre and Creative Dramaticsm, US: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61.
    181. E. Paul & E. L. Rosenberg ed., What the Face Reveals:Basic and Applied Studies of Spontaneous Expression Using the 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 (FAC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182. F. E. Williams, Classroom Ideas for Encouraging Thinking and Feeling(2nd ed.), NY: D.O.K. Publishers Inc.,1970.
    183. F. J. Harriet, The Dramatic Method of Teaching, General Books,2009.
    184. G. A. Davis & J. A. Scott, Training Creative Thinking, NY: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71.
    185. G. Bolton, Drama As Education:An Argument for Placing Drama at the Centre of the Curriculum, England:University of Durham,1984.
    186. G. Bolton, Towards a Theory of Drama In Education, Longman,1979.
    187. G. Bolton, Selected Writings on Drama in Education, Longman Inc.,1986.
    188. G. P. Kelly,'Colonialism,Indigenous Society, and School Practices:French West Africa and Indochina,1918-1938', P. G. Altbach and G. P. Kelly (Ed.), Education and the Colonial Experience, NJ:Transaction Books,1984.
    189. G. Wallas, The Art of Thought, New York:Harcour Brace & World,1926.
    190. H. Lytton, Creativity and Education, Routledge & Kegan Paul,1971.
    191. H.C. Cook, The Play Way:an Essay in Educational Method, New York:Frederick A. Stokes Company,1971.
    192. H.H. Stern, 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auge Teach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193. J. Dewey,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USA:Kappa Delta Pi. Edition,1997.
    194. J. Eggleston, The Sociology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 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1977.
    195. J. F. Feldhusen & D. J.Treffinger, Creative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in Gifted Education, IA:Kendall-Hunt,1980.
    196. J. J. McGowan, A Descriptive Study of an Arts- in- Education Project,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1988(36).
    197. J. M. Herskovits, Cultural Anthropology, New York:Knopf,1955.
    198. J. Neelands & T. Goode:《建构戏剧:戏剧教学策70式》,舒志义、李慧心译,台湾财团 法人成长文教基金会2005年版。
    199. J. P. Guilford, Creativ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1950(5).
    200. J. P. Isenberg & M. R. Jalongo, Creative Expression and Play in Early Childhood (3rd Ed.),Upper Saddle River, NJ:Prentice Hall,2001.
    201. J. Somers, Drama In the Curriculum, London & New York:Cassell Educational Limited, 1994.
    202. J. Winston, Drama, Narrative and Moral Education:Exploring Traditional Tales in the primary years, London:The Falmer Press,1998.
    203. K. D. Darren, Living Up To Dewey:An Examination of Drama Education In Calgary Classrooms. Calgary, Alberta,2004.
    204. K. Pickering, Drama Improvised:A Source Book For Teachers and Therapists, New York: Theatre Arts Books,1997.
    205. K.Y. Choi, Enhancing the Divergent Thinking, Empathy and Reading Motivation by Creative Drama Education:The prospect of Drama in Education (DIE) in Hong Kong, Hong Kong: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2010.
    206. L. Davidson, Arts Education:New Ways of Learning,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1993.
    207. M. E. Brecht:A Choice of Evils, London:Methuen Drama,1984.
    208. M. Fleming, Starting Drama Teaching (2nd Edition), London:David Fulton Publishers, 2003.
    209. M. J. Herskovits, Cultural Anthropology, New York:Knopf,1995.
    210. M. R. Malkin, Training The Young Actor, London:Magdalen House,1979.
    211. M. Rhodes, An Analysis of Creativity, S. G. Isaksen (Ed.):Frontiers of Creativity Research, New York:Bearly,1961.
    212. M.A. Collins, & T.M. Amabile, Motivation and Creativity, R. J. Sternberg (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213. N.Jonothan & T. Goode着,舒志义、李慧心译:《建构戏剧:戏剧教学策70式》,台湾财团法人成长文教基金会2005年版。
    214. P. Ekman & E. L. Rosenberg Ed., What the Face Reveals:basic and applied studies of spontaneous expression using the 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 (FAC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215. P. K. Gail,'Colonialism, Indigenous Society, and School Practices:French West Africa and Indochina,1918-1938', Philip G. Altbach & Gail P. Kelly (Ed.):Education and the Colonial Experience, NJ:Transaction Books,1984.
    216. P. Morris, The Hong Kong School Curriculum:Development, Issues and Policies,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995.
    217. P. Slade, Child Drama, UK:University of London,1954.
    218. R. J. Sternberg 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219. R. J. Sternberg, Successful Intelligence:How Practical and Creative Intelligence Determine in Life, NY:Simon & Schuster,1996.
    220. R. P. Crawford, The Techniques of Creative Thinking, NY:Hawthorn,1954.
    221. S. J. Parnes, Creative behavior guidebook, NY:Scribners,1967.
    222. S. J. Parnes, R. B. Noller, & A. M. Biondi (Eds.), Guide to creative action. New York: Scribners,1967.
    223. T. M. Amabile, Creativity in the context, NY:Springer-Verlag,1996.
    224. T. M. Amabile, The Motivation to be Creative, S.G. Isaksen (Ed.):Frontiers of Creativity Research:Beyond the basics, NY:Bearly Limited,1987.
    225. T. M. Amabile,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NY:Springer-Verlag,198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