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文明现代演进的基本思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它不仅推动着人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且是判断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文明程度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更为重要的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政治文明作为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政治影响力。因此,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就必须推进中国政治文明的现代演进。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的飞跃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日益凸显、愈益紧迫。因此,如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现代的演进就成为关系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关系着改革开放事业的成败,进而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和重大课题。
     在任何一个社会,政治文明都是一个多维复杂的立体结构,本文是以对政治文明在哲学层面上的历史考察为前提和基础,试图在政治文明历史发展的动态演进中实现对政治文明的静态的理解和把握,即普遍的本质性和必然性的理解和把握,进而,在这种静态的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实现对中国政治文明现代演进的动态思考。
     论文由引言、正文以及结语三部分组成。
     引言部分阐述了选题的意义、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研究难点和主要的研究方法。
     正文共六章。
     第一章是对政治文明的一般概述。包括政治文明的基本内涵、政治文明的生成和政治文明的属性三个方面。这是对中国政治文明现代演进进行思考的理论前提。
     第二章是对中西方政治文明的历史审视。是从中西方政治文明的发展进程和历史沿革中实现对中西方政治文明的历史审视的。由于中西方政治文明的历史发展是一个及其复杂且庞大的系统,因而,要将其全貌进行一览无余的呈现是无法做到的,故仅撮其要、萃而取之、概而括之。这是对中国政治文明进行思考的历史前提和思想基础。
     第三章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的价值目标及其实现的认知。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现代政治文明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导,因而,对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的认知就成为对中国政治文明现代演进进行思考的必不可少的理论前提和基础。政治文明的重要性主要在于它所确立的价值目标对实践的导向和引领作用,所以,对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的理解和把握是归结在它的价值目标及其实现上的,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是其所是的根本依据。
     第四章是从政治文明的理想与现实的层面展开对中国政治文明现代演进的基本思考的。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是在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及其螺旋式的攀升中实现的,政治文明也是如此。对政治文明的理想之善的追求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而政治文明的现实之恶则是人类社会恒久的常态,政治文明的演进就是在政治文明的理想之善与现实之恶的矛盾运动中渐致实现的。中国政治文明的现代演进亦是在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中展开的。
     第五章是从传统与现代的层面展开对中国政治文明现代演进的思考的。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传统是文明之根脉。中国是文明古国,在人类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史中存续了数千年,这其中传统德治文明绵延了两千余年并牢牢占据了主导地位,也曾数度创造了政治辉煌。因此,中国政治文明的现代演进就需要在对中国传统德治文明中的继承、扬弃和发展中展开,需要处理好政治文明领域中的传统和现代的关系。
     第六章是从中国和西方的层面展开对中国政治文明现代演进的思考的。近代以来,西方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并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世界的发展趋势,而这又是在它所创造的灿烂的思想文明的引领下实现的,反过来,辉煌的物质文明又激发和推动着思想文明的进一步提升。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西方依然走在世界的前列,其民主政治在全球范围内强势推进,也对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的政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在这种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政治文明的现代演进就需要处理好政治文明领域中民族史和世界史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进步和发展。
     结语是对整篇文章思想主题的概括和总结。
Political Civilization is an indispensable dimension in the human civilization, because it not onl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man and society, but also serves as an important criterion for measuring the degree of civilization and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a country or society. More importantly, in such a globalized world, political civilization, which is a significant component of the overall national strength as the soft power, has a direct impact on a country's international status and political influence. Therefore, the rise of the Chinese nation calls for our efforts to promote the modern evolution of the political civilization.
     Currently,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in full swing all over the country and each cause has reached its growth to certain extent. Among them, economic construction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which bring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Political Civi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se requirement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nd urgent. Therefore, how to boost the evolution of the socialist political civi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modern times become the fundamental issue and important topic concerning further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the cause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even the overall socialist caus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of political civilization from the viewpoint of philosophy, this dissertation tries to help us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static political civilization through analyzing the dynamic evolution of the historical political civilization. Namely, it helps us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universal nature and the inevitability so as to reflect dynamically on the modern evolution of Chinese political civiliz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tatic one.
     This dissertation is composed of three parts including introduction, body and conclusion.
     In the introduction part, it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the research status quo, the potential innovations, some research difficulties and main research methods.
     The body consists of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a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the political civilization, including three aspects---the basic connotation, the formation and the properties of political civilization, which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premise for reflecting on the modern evolution of Chinese political civilization.
     The second chapter is about the historical survey of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political civilization, which is realized through analyzing the process of their development and historical evolution.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olitical civilization, it is impossible to make a panoramic elaboration. So it only selects those of great importance and makes a generalization, which is the historical premise and ideological basis for the Chinese political civilization.
     The thir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value objective and realization of Marxism-oriented political civilization, which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guiding principle for modern political civilization of China. In other words, before discussion about modern evolution of Chinese political civilization, it is better to make deep comprehension about Marxism-oriented political civilization. The importance of political civilization lies in that the value objective established plays a role of guidance to practice. Therefore,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grasping of Marxism-oriented political civilization boils down to its value objective and realization,which is also the fundamental basis for the existence of Marxism-oriented civilization.
     Chapter four elaborates the reflection on the modern evolution of Chinese political civi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th the ideal and reality of political civilization. Th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is realized through the unity and spiral advancement of the ideal and the reality, so does that of political civilization. Pursuing the ideal good of polit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eternal theme of human society, while the reality of evil is the permanent being in our society. And the evolution of political civilization is gradually realized through the contradictory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ideal of good and the reality of evil. Thus the modern 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political civilization is also achieved through the unity of the ideal and reality.
     The fifth chapter elucidates the modern evolution of Chinese political civilization from both the traditional and modern point of view. As far as a country and its people are concerned, tradition is the root of civilization. As an ancient civilized country, China underwent thousands of years of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is long historical process, traditional virtue-oriented civilization survived and even took a dominant position for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 And there appeared many splendid political achievements, too. Therefore, the modern evolution of Chinese political civilization needs to inherit and develop the positive and discard the negative sides of traditional virtue-oriented civilization. Meanwhi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istory of tradition and that of modern times in the field of political civilization should be well handled.
     Chapter six describes the modern evolution of Chinese political civilization from the angl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 In modern times, western countries created brilliant material civilization, dominating the world’s development trend to a large extent, which was realiz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plendi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nd this brilliant material civilization in turn forced the spiritual civilization to a further advancement. In the current era of globalization, the west still walks in the forefront of the world with its democracy strongly boosting in the global context, which exert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hinese political civilization particularl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Under the grand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 the modern evolution of Chinese political civilization calls for proper handl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tional and world history so as to better realize China’s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The last part is the conclusion, which summaries the theme of the whole paper.
引文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504-505页。
    ②李良栋:《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与人类的政治文明》,《科学社会主义》,2001年第1期。
    ③虞崇胜:《浅议政治文明建设》,《武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④冯举等主编:《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西南财经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10-12页。
    ⑤王中兴:《必须实现和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理论学习与研究》,1997年第1期。
    ①刘李胜:《制度文明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第38页。
    ②郑慧:《政治文明:含义、特征与战略目标》,《政治学研究》,2002年第3期。
    ①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8页。
    ②《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5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72页。
    ①参阅程竹汝等著:《政治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0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1页。
    ②参阅程竹汝等著:《政治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9页。
    ③盛洪:《什么是文明》,载《战略管理》,1995年第5期。
    ④汤因比:《历史研究》(下)卷,曹末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53页。
    ①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5-26页。
    ①参阅程竹汝等著:《政治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12页。
    ①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1页。
    ①参阅程竹汝等著:《政治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9页。
    ①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75页。
    
    ①参阅罗素:《权力论》,靳建国译,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14页。
    ②罗素:《权力论》,靳建国译,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1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2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63页。
    ②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77-178页。
    ③同上,第152页。
    
    ①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8页。
    ②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6页。
    ③程竹汝等著:《政治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5页。
    ④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34页。
    ①刘世军:《近代中国政治文明转型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
    ②梁启超:《政治学新论》,广智书局光绪二十九年,第1页。
    
    ①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战争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页。
    ②参阅程竹汝等著:《政治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6页。
    ①萧公权:《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8页。
    
    ①萨拜因:《政治学说史》,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8页。
    ②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册,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41页。
    ①萨拜因:《政治学说史》,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4页。
    ②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等译:《亚里士多德选集—政治学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5页。
    ③卢梭:《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27页。
    ①萨拜因:《政治学说史》,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7页。
    ③爱德华·伯恩斯:《世界文明史》第1卷,罗经国等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87页。
    ④同上,第258页。
    ⑤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引自该书作者序。
    ⑥R.H.巴洛:《罗马人》,黄韬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27页。
    ①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婉玲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71页。
    ②萨拜因:《政治学说史》,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03页。
    ③萨拜因:《政治学说史》,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48页。
    ④参阅施治生等:《古代民主与共和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41-342页。
    
    ①丛日云:《在上帝与凯撒之间》,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页。
    ②萨拜因:《政治学说史》,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26页。
    ①萨拜因:《政治学说史》,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39页。
    ①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59页。
    ②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苗力田编:《亚里士多德选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 页。
    
    ①参阅程竹汝:《论国家与社会观念的分野》,《山西师大学报》,1991年第1期。
    ②萨拜因:《政治学说史》,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40页。
    
    ①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56页。
    ②萨拜因:《政治学说史》,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27页。
    ①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于晓译,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142页。
    
    ①转引自苗力田、李毓章主编:《西方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0页。
    ②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册),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1页。
    ③穆霍帕德西亚:《西方政治思想概述》,姚鹏译,求是出版社1984年版,第85页。
    
    ①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6页。
    ③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史著作选》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3-1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53页。
    ②转引自苗力田,李毓章主编:《西方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0页。
    ③同上,第293页。
    
    ①托马斯·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59-60页。
    ②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3页。
    ③参阅程竹汝等著:《政治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①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38页。
    ②高瑞全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7页。
    ③高瑞全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7页。
    
    ①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0页。
    ②参阅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348页。
    ③洛克:《政府论》(下篇),瞿菊农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59页。
    ④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6页。
    
    ①《启蒙的反思》,哈佛燕京学社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9页。
    ②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4页。
    ③转引自恩斯特·卡希尔:《国家的神话》,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286页。
    
    
    ①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10页。
    ②参阅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82页。
    ③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基础》,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30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页。
    ⑤同上,第305-30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3-63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7页。
    ③同上,第30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页。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9页。
    ④同上,第120页。
    ⑤同上,第49页。
    ⑥同上,第120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12页。
    ③转引自杨耕:《斯大林与卢卡奇本体论思想的比较研究》,《哲学研究》,2003年第12期。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1页。
    ①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16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7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页。
    ④同上,第7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8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③同上,第7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页。
    ⑥同上,第57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3-124页。
    ⑧同上,第12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1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0页。
    ②同上。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④同上,第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0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8页。
    ①《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7页。
    ③同上,第237页。
    ④同上,第28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页。
    ②同上,第5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26-92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
    ④同上,第107-10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31-33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87页。
    
    ①罗素:《自由之路》,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18页。
    ②柏拉图:《理想国》,康福德英译本,牛津大学出版部印刷所1941年版,第204页。
    ①马克·奥勒留·安东尼:《沉思录》,何怀宏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78页。
    ①马克·奥勒留·安东尼:《沉思录》,何怀宏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56页。
    ①严复:《严复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页。
    ②参阅恩斯特·卡希尔《国家的神话》,范进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92页。
    
    
    ①柏拉图:《理想国》,康福德英译本,牛津大学出版部印刷所1941年版,第204页。
    ②马克·奥勒留·安东尼:《沉思录》,何怀宏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63页。
    ③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2页。
    
    
    ①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45-246页。
    ②参阅恩斯特·卡希尔:《国家的神话》,范进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313页。
    ③马克·奥勒留·安东尼:《沉思录》,何怀宏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50页。
    ①马基雅维利:《君主论》,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80页。
    ②康德:《导论》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73页。
    
    ①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第65页。
    ②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第6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3页。
    ④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第58-59页。
    ⑤同上,第62页。
    
    
    ①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杨、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20页。
    ②同上,第259页。
    ①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53-54页。
    
    
    ①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杨、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56页。
    ②同上,第47-48页。
    ③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53-54页。
    ①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309页。
    
    ①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79页。
    ②《邓小平文选》(1975-1982),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①《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6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8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26-927页。
    ②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导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124页。
    ①曹德本:《儒家治国方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
    ①转引自恩斯特·卡希尔《国家的神话》,范进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29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92页。
    ②张光芒:《启蒙论》,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7页。
    ③转引自薇拉·施瓦支:《中国的启蒙运动》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9-40页。
    
    ①张光芒:《启蒙论》,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3页。
    ②罗国杰:《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3页。
    ④列维·斯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政治哲学史》(下),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75页。
    
    ①转引自袁伟时:《中国现代思想散论》,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7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4页。
    ③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6页。
    ①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339页。
    ②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05年2月19日。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6页。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5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2页。
    ②同上。
    ③《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55页。
    ④转引自袁伟时:《中国现代思想散论》,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7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②罗素:《中国往自由之路》,《哲学》,1921年第9期。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4页。
    ④《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93页。
    ①龚群:《以德治国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9页。
    ②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18页。
    ③同上,第310页。
    ④转引自姜以读、李荣生:《中国古代政府管理思想精粹》,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127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7页。
    ⑥《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1页。
    ⑦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9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0页。
    ②阿列克斯·英克尔斯:《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页。
    ③同上,第3-4页。
    ④梁启超语,转引自袁伟时:《中国现代思想散论》,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74页。
    ⑤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38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1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9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2页。
    ②迈克尔·帕伦蒂:《少数人的民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8-89页。
    
    ①密尔:《代议制政府》,王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7页。
    ②《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
    ②同上,第293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1095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7页。
    ⑤《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5页。
    ①《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15页。
    ②江泽民:《关于讲政治》(1996年3月3日),参见《求是》杂志,1996年第13期。
    ③《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页。
    ④《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42。
    ①《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29页。
    ②同上,第29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④同上,第359页。
    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41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72-373页。
    
    ①《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41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5页。
    ③《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1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1页。
    ②同上,第220页。
    ③同上,第240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7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4页。
    ②王贵秀、石泰峰、侯少文:《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0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1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3][古罗马]马克·奥勒留·安东尼.沉思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4][美]亨廷顿.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5][美]亨廷顿.全球化的文化动力:当今世界的文化多样性[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6][美]亨廷顿.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7][美]E·希尔斯.论传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8][美]塔尔科特·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9][美]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10][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11][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12][美]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转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13][美]彼得·德鲁克.后资本主义社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14][美]道格拉斯·诺斯等.西方的兴起[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15][美]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6][美]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
    [17][美]弗洛姆.对自由的恐惧[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
    [18][美]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9][英]昆廷·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0][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M].上海:三联书店,1978.
    [21][德]马克斯·韦伯.失衡的承诺[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22][英]汤因比.历史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
    [23][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4][德]米夏埃尔·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25][德]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6][苏格兰]大卫·休谟.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7][法]阿兰·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
    [28]梁启超.梁启超文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
    [29]陈独秀.独秀文存[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30]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
    [31]李泽厚.历史本体论·乙卯五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32]方克立.现代新儒家与中国现代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33]阮青.价值哲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34]阮青.中国个性解放之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5]袁伟时.中国现代思想散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36]刘再复.传统与中国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37]张光芒.启蒙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38]姜义华.理性缺位的启蒙[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39]陈少明等.被揭示的传统——近代思想史新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5.
    [40]杜维明.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41]胡成.困窘的年代——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和道德重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42]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43]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44]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45]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46]刘靖华.20世纪的国际政治逻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47][埃及]萨米尔·阿明.自由主义病毒/欧洲中心批判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8]陈新汉,冯溪屏主编.现代化与价值冲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9]冯景源主编.现代西方价值观透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50]赵敦华主编.西方人学观念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51]李中华主编.中国人学思想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52]程竹汝等著.政治文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3]刘世军.近代中国政治文明转型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54]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55]俞可平.增量民主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6]王绍光.民主四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57]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8]张翰书.比较中西政治思想[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
    [59]冯霞.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模式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60]殷海光.思想与方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61][德]黑格尔.自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62][德]黑格尔.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63][美]萨拜因.政治学说史[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64]丛日云.在上帝与凯撒之间[M] .上海:三联书店,2003.
    [65][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66]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67]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上海:三联书店,2002.
    [68]程燎原等著.法治与政治权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69][英]罗素.权力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
    [70][英]R.H.巴洛.罗马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71][英]罗素.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72][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73][瑞]雅各布·布克哈特.世界历史沉思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4][法]洛克.政府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75][意大利]托马斯·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76][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77][英]戴维·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全球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78][德]赫尔穆特·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79][英]林赛.宗教改革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80][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
    [81][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82]李恒瑞,卢汉桥,刘雪明主编.政治文明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83]刘瑜.民主的细节:当代美国政治观察随笔[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84][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56.
    [85][意]欧金尼奥·加林主编.文艺复兴时期的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8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87][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88][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著.西方的没落[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89][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君主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90][英]洛克.政府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91][法]让·雅克·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92][英]霍布豪斯.自由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93][英]阿克顿.自由史论[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94][法]邦雅曼·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95]席文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96]段志超[M].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略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97]刘军宁编.民主和民主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霄君和.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思考[J].学术研究,1986(4).
    [2]范贤超,周建平.政治文明初探[J].学术研究,1986(5).
    [3]邹永图.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探索[J].学术研究,1987(4).
    [4]王中兴.必须重视政治文明建设[J].理论学习与研究,1997(5).
    [5]孙正甲.中国政治文明演进及中国政治模式前瞻[J].行政论坛, 1998(4).
    [6]臧乃康.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价值选择[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9).
    [7]虞崇胜.理论界在政治文明问题上必须澄清的一些认识[J].学习与实践,2008(6).
    [8]周述杰.马克思恩格斯政治文明思想及其当代意蕴[J].湖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12).
    [9]邓廉繁.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宪政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6(3).
    [10]李玉福.论中国现代政治文明的结构体系[J].政法论丛,2003(9).
    [11]路亚红.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正视和处理十大关系[J].求是,2005(5).
    [12]段志超.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内涵、特点和结构[J].甘肃行政学院,2009(2).
    [13]刘庆东.全球化视野中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1).
    [14]方世南,曹峰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构的全球视野[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6).
    [15]林尚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理论与战略探讨[J].政治学研究,2004(5).
    [16]黄健.儒家德治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中的表现欲作用[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1(3).
    [17]夏伟东.儒家的德治为什么产生的人治的结果[J].道德与文明,2004(8).
    [18]郎雪霞.论儒家德治思想与现实意义[J].甘肃高师学报,2003(8).
    [19]夏从亚,徐营.不可忽视儒家德治思想的负面影响[J].理论学刊2009(7).
    [20]罗国杰,夏伟东.论“以德治国”的历史、理论与实践[J].高校理论战线,2001(8).
    [21]邹永贤.儒家德治思想再析[J].政治学研究,2002(1).
    [22]黎迟.儒家德治思想内涵浅论[J].求索,2006(10).
    [1]Avineri,S.,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of Karl Marx.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8.
    [2]Hunt,R.N.,The Political Ideas of Marx and Engels.2vols.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1974.
    [3]Habermas,J.Theory and Practice.Beacon Press,1973
    [4]Jessop,B.,Nicos Poulantzas: Marxist Theories and Political Strategies.London:Macmillan.1985.
    [5]Sandel,M.ed.,Liberlism and the Limits of Justic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6]Tnuick,M.,Hegel’s Political Philosoph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