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环境伦理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世纪后期,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群众性的环境保护运动蓬勃兴起。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环境伦理学应运而生,成为近几十年来学术界最前沿也最有活力的新兴研究领域。以环境伦理为问题域,人类思想史上所有具有重大影响的资源都被重新过滤,其中就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然而,在过去,社会主义国家在马克思主义环境理论上的努力是极不充分的。更让人忧心的是,过去一个相当普遍的看法是: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无法解决20世纪后期凸显的环境问题。有人甚至还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人类中心主义”的代表和造成环境问题的思想根源。在国内学术界,学者们更热衷于谈论西方环境伦理学或者中国古代环境伦理思想,而对马克思主义环境伦理思想关注甚少。所以,研究马克思主义环境伦理思想是一项十分迫切而又必要的工作。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进行这方面的尝试。限于篇幅,本文主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环境伦理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本文参照当代环境伦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以及新动向,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和以自然为中介的人与人的伦理关系界定为马克思主义环境伦理思想的问题域,拓宽了研究视野。全文共七个部分,包括导言、正文五章和结束语。导言交代本文论题研究的历史背景和问题域,阐明本文论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明确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马克思恩格斯环境伦理思想的历史演进”,按照唯物史观的发展逻辑,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环境正义两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环境伦理思想的萌芽、发展、深化的三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主要概况。第二章“马克思恩格斯环境伦理思想的多重解读”,主要从人化自然观、物质变换论、社会生态学三个方面来阐发马克思恩格斯环境伦理思想的意蕴,以体现其伦理学与经济学的统一、价值批判与制度批判的统一。第三章“马克思恩格斯环境伦理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阐述了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尊重自然规律、追求可持续发展以及为人民利益服务的环境伦理观。第四章“当代中国环境伦理的理论建构”,针对西方环境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探讨当代中国环境伦理思想的建构,主张正确把握人的主体性、承认自然的多重价值、追求环境正义。第五章“当代中国环境伦理的实践途径”,主要从认识国情、加强德育、完善法治三个方面,探讨了当代中国环境伦理思想的实践经验和具体做法,并要求培养具有生态文明观念的生态公民。结束语概括了本文的基本观点,指出为了促进当代中国环境伦理学的健康发展,必须辩证地看待马克思恩格斯环境伦理思想、西方环境伦理学和中国古代环境伦理思想,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环境伦理思想的创新。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uch a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resource shortage, ecological destruction were becoming serious. Meanwhile, mass move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as booming. In this historical background, environmental ethics emerged as the times require, and became the forefront of academia and the most dynamic research field in recent decades. Considering environmental ethics as a problem vision, all the great resources throughout the human history of ideas have been filtered, including Marxist theory. However, in the past, socialist countries paid little attention to Marxist environmental theory. What's worse, a common viewpoint in the past is that the Marxism in the19century cannot solve the highligh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Someone even regarded Marxism as "Anthropocentrism" and the ideological root of causing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domestic academia, scholars are more enthusiastic about western environmental ethics or ancient Chinese environmental ethics, paying little attention to Marxist environmental ethics. So, the study of Marxist environmental ethics is a very urgent and necessary job. I am trying to do this job in my paper. Due to the length of the paper, I mainly study Marx and Engels's thought on 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its developm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
     Referring to the basic problems and new trend of contemporary environmental ethics's research, the paper defines the ethics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the one between man and man whose medium is nature as the problem vision of Marxist thought on environmental ethics, which broadens the visual field of research. The paper is made up of six parts, including an introduction, five chapters and a conclusion. In the introduction, it explain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the problem vision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illustrates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s, evaluates the related research achievements at home and abroad, then on the basis of this makes clear the train of thought and the approach of research. The first chapter:"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Marx and Engels's thought on environmental ethics" analyzes its three stages of germination, formation and deepening and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each stage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environmental justice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logic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second chapten:"The multiple interpretation of Marx and Engels's thought on environmental ethics" elucidates the main impl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from humanized nature concept, material transformation theory and social ecology, which reflects the unity of the ethics and economics and the unity of the value criticism and system criticism. The third chapter:"The development of Marx and Engels's thought on environmental ethics in contemporary China" connecting with the practice of Chines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nalyzes the environmental ethic of the communist party leadership respecting natural law and pursu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ervicing for the people's interest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fourth chapter:"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environmental ethics" aiming at the basic concept of western environmental ethics, explores environmental ethics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emphasizes on sticking to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people, acknowledging the multiple value of nature and pursuing the environmental justice. The fifth chapter:"The practical way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environmental ethics" discusses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s and the specific practice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environmental ethics from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national conditions, strengthening moral education and perfecting the rule by law, and requires the training of the ecological citizens with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conclusion, it summarizes the basic point, and states briefly that in order to promote contemporary Chinese environmental ethics develop healthily, we must use the dialectics to treat Marx and Engels'thought on environmental ethics, western 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ancient Chinese thought on environmental ethics. What's more, we must guide the innovation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by Marxism.
引文
1“环境伦理”在学界通常也被称为“生态伦理”,但“环境伦理”的概念在国际上更通行。而且.从内涵上看,环境是指环绕着人的环境,人是“人与环境”之大系统的主体,所以“环境伦理”的概念史能突出人的责任主体的地位。生态是指齐种生物构成的有机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各物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以达成系统的动态平衡。所以“生态伦理”的概念容易被理解成生态物种之间存在着伦理关系,从而遮掩了人的责任主体的地位。从外延上,环境伦理学包括(1)传统的关爱生命的环境伦理学和(2)经过生态学改造的环境伦理学,其中将第(2)种环境伦理学称为“生态伦理学”更为妥当。参见李培超.伦理拓展主义的颠覆——西方环境伦理思潮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1.
    1林红梅.生态伦理学概论[M].北京:中央编译局,2008:29.
    2甘绍平,余涌.应用伦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99.
    1[日]岩佐茂.环境的思想——环境保护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处[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74。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89-19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02.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12-21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2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12.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0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7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7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5-86.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47.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57.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50.
    2李可.马克思恩格斯环境法哲学初探[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14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38.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l.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6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l.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6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7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51.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9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9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98.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9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555.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0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15.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6.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3.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7-58.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9.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90.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6.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06.
    3国内学者安启念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新历史观的表述比《<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关于唯物史观的表述更有资格被称为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因为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远不限于对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解释,而是用人的实践活动同时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性质及其历史发展做了唯物主义的说明,这是一种“大唯物史观”。参见安启念.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79-80.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66-6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6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92-9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67.
    1安启念.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98.
    2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7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7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77.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60.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03.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56.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1-52.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8.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4-55.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60.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21.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323.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33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44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49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49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331.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31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34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0.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2.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712-71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6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22.
    4杜秀娟.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历史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帅范大学出版社,2011:4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2-23.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24.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6-5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l.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2.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1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72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6.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17.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41.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99.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56.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88.
    2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0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52-55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53.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5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83.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5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1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3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926-927。
    5任暟.马克思“自然人化”论的生态学阐释[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6):58.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20.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2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07.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5.
    1本章思路参考拙作.价值·技术·制度: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三重维度及其启示[J].理论与改革,2011(4).2国内有学者对马克思的自然观进行了多维度的界说,指出马克思的自然观至少具备四个含义:本体论维度的物质自然观、实践论维度的人化自然观、历史论维度的社会自然观、生态论维度的生态自然观。(参见解保军.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意蕴[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序言。)本文认为,马克思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马克思的自然观从总体性特征上看就是“实践的人化自然观”,但不能说是实践论维度的人化自然观。因为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本身就具有主体性、客观性、社会历史性的特征,相应的他的人化自然观本身至少包含本体论维度、价值论维度和历史观维度的意蕴。本文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化自然观统摄自然的优先性和人的主体性。另外,虽然马克思侧重于价值观和历史观维度理解自然,恩格斯侧重于本体论维度理解自然,但是不能把他们的侧重绝对化,他们的自然观是差异与互补的关系,在内容和实质上是一致的。(参见任暟.差异与互补: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第1期。)所以,本文使用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人化自然观”这一概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9.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2.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05.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05.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3.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6-57.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41.
    3任暟.差异与互补: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60.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0.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
    8我们可以合理地推论出人也会运用一种特殊的内在尺度——伦理道德的尺度对待自然物,关怀自然物。
    1参见岩佐茂.环境的思想——环境保护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处[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118-122.
    1倪瑞华.英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2.
    2 Howard L. Parsons, Marx and Engels on Ecology, London, Greenwood Press,1977, p.77.
    3杜秀娟.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历史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9-60.
    4马克思早在自己的博士论文中就宣称自己要做人间的“普罗米修斯”。格伦德曼通过重新解读“人类中
    心主义”,认为马克思具有一种绿色的普罗米修斯精神。参见徐艳梅.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54-166.
    1[日]岩佐茂.环境的思想——环境保护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处[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108
    2[日]岩佐茂.环境的思想——环境保护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处[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132
    3马克思对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关系的许多讨论,都可以看作是建立在早期马克思试图更加直接地从哲学上解释人和自然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的基础上,马克思后来使用物质变换概念使他对这种基本关系给予了更加完整科学的表述。(参见曹孟勤.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与生态伦理重构[J].道德与文明,2009(6):98.)所以,我们可以将马克思的物质变换论理解为对实践的人化自然观的一种丰富与深化。
    4宋周尧.马克思的生态劳动观探析[J].理论建设,2009(1):14.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6-5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3.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
    2刘仁胜.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14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60.
    4杜秀娟.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历史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4.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6.
    2这一点西方经济学表现得尤为明显。西方经济学家一直都假设地球的资源无限,还假设被开采并转化成商品前的资源无价。这种理论假设使得西方国家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尽情开发自然、大量排放废物、盲目奢侈消费的基础之上。参见潘岳.环境保护与社会公平(上)[N].中国经济时报,2004-10-28.
    1A·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8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53.
    1郭剑仁.生态地批判——福斯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日]岩佐茂.环境的思想——环境保护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处[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10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1.
    3广州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马克思恩格斯论环境[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2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16-117.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17.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l.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18.
    2有人认为,循环经济是环境伦理价值观在生产领域中的贯彻。参见杨雪峰.论循环经济的市场化过程[J].现代经济探讨,2008(1):78-82.
    3因此,马克思的物质变换论就自然地引申出“社会生态学”。
    4曹孟勤.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与生态伦理重构[J].道德与文明,2009(6):101.
    1曾文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147.
    2[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慎之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505..
    1曾文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151.
    2任瞪.差异与互补: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0.
    3蔡文灿,蔡守秋,胡靓.我国循环经济立法模式选择[J].云南环境科学,2004(4):17.
    1李可.马克思恩格斯环境法哲学初探[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134-135.
    2李可.马克思恩格斯环境法哲学初探[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134
    3吴孔铎.构建内含环境伦理理念的生产方式——兼论马克思的环境伦理思想[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5):67.
    4解保军.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意蕴[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5.·
    1安启念.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研究[Ml.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封底.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观点。其实,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也有类似观点:“人对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人的关系,正像入对人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自然的关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的规定。”参见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0.
    3李可.马克思恩格斯环境法哲学初探[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146-148.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2.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52-55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5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917.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4.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92692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87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3.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145-146.
    2王雨辰.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J].社会科学辑刊,2009(3):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67.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93-394.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9.
    2杨通进.环境伦理:全球话语中国视野[M].北京:重庆出版社,2007:356.
    1王谦.无锡太湖蓝藻事件[J].时事资料手册,2007(4):85.
    2大老肥. “大众西湖”缘何成了富人会所[EB/OL].http://lb.nen.com.cn/blog/nenblog.julie/articles/2142177.html,2010-06-12.
    1本文主要限于建国后党和国家的领导人。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1.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4.
    3毛洋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2-283.
    4毛洋东著作选读(下册)[Ml.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33.
    5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8.
    6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2.
    1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具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唯物主义主线;另一条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具有唯意志论倾向。1949年以前,毛洋东偏重于唯物主义主线,因为那时对敌斗争形势严峻,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照搬书本和一味从主观愿望出发处理问题必然碰壁,其恶果立竿见影。1949年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中国社会主义美好蓝图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并且在人民中享有崇高威望,这种情况很容易使毛洋东等中央领导忘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精髓,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参见安启念.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05-212.
    2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576。
    3毛洋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70。
    4毛洋东论林业[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51.
    5毛洋东论林业[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77.
    1改革开放中的中国环境保护事业30年[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11.
    2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311.
    3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566.
    1王文娟,黄海菲.邓小平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的探索[J].学理论,2010(7):7.
    2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9.
    3改革开放中的中国环境保护事业30年[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2.
    4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43.
    5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62.
    1江泽民文选(第2卷)fMl.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2-233。
    2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3。
    3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71.
    4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652.
    1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07.
    2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16.
    3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17.
    4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12.
    5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1.
    6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35.
    1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37.
    2任暟.生态思维与科学发展观[N].光明日报,2006-06-05.
    3借用西方环境伦理学的术语说,当代人充当了后代人的“道德代理人”。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87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3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77.
    1曲格平.曲之求索:中国环境保护方略[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379.
    2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06.
    3曲格平.曲之求索:中国环境保护方略[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383-384.
    4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39.
    1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212。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2。
    3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40.
    4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26.
    5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63、464.
    6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312.
    7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6.
    1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18。
    2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l.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376.
    3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3。
    4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33.
    1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44。
    2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1。
    3科学发展舰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36-37。
    1刘仁胜.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181.
    2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21.
    3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22.
    4刘仁胜.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181-18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21.
    1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1、1512.
    2魏津生,郭志仪.毛洋东与计划生育政策——“错批一人,多生三亿”的错误认识应予澄清[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3(12)
    3郭志仪.毛泽东的人口思想与我国五六十年代的计划生育政策反思[J].西北人口,2003(4):3.
    4毛洋东著作专题摘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970。
    1郭志仪.毛泽东的人口思想与我国五六十年代的计划生育政策反思[J].西北人口,2003(4):6.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4。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4。
    4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271。
    5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271。
    6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271。
    1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07。
    2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287。
    3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66。
    4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14.
    1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63-464。
    2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452.
    3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28-29。
    4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43。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926-927.
    1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43.
    2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49.
    3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49.
    4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373.
    5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40-41.
    1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40-130.
    2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57.
    3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380.
    4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551.
    5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554.
    1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29。
    2杜秀娟.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历史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49。
    3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足不同的。邓小平就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参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0.)基本制度是指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它规定该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具体体制是体现一定社会基本制度并为实现社会基本制度而建立起来的各种具体运行机制,如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基本制度具有根本性、稳定性和原则性的特点,是不能根本改变的,但需要不断完善。具体体制具有具体性和可变性的特点,因生产力而适时改变,通过变革体制完善基本制度。
    1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42-43.
    2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8.
    3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58.
    4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49-50.
    5根据人与资源环境发生关系的具体情形的不同,可以将之扩展地理解为“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
    1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27.
    2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67.
    1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62,
    2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30.
    3江泽民文选(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13.
    4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09.
    5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30.
    1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48.
    2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l.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78-180.
    3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84-185.
    1从1994年5月2日,中国首次清查“洋垃圾”。1996年4月29日,经群众举报,在北京市平谷县大华山镇西峪村发现进口“洋垃圾”639.4吨。在国家环保局的统一组织下,市政府成立专门工作小组,进村调查处理。有关部门对“洋垃圾”及时清点、封存、监管,采取了防疫措施,防止了污染扩散和疫情发生。1996年5月27日,“洋垃圾”进京事件披露后,在全国引起震动,中央领导给予高度重视。
    2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4-535.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4.
    4胡锦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9/23/content_12098887.htm,2009-09-23.
    1班和平.气候变化关键词[J].时事资料手册,2010(1):24.
    2参见拙作.环境正义视域下的气候变化问题——评哥本哈根峰会中的博弈[J].理论与改革,2010(4)
    3王洪滨.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立场和主张[J].时事资料手册,2010(1):19.
    1王洪滨.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立场和主张[J].时事资料手册,2010(1):18-19
    2杨洁勉.世界气候外交和中国的应对[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53.
    1任暟.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伦理学的理论基点[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7):55.
    1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l.孙周兴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897.
    2亚里士多德.范畴篇;解释篇[M].方书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2.
    3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30-31.
    4郝立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述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37-138.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2.
    1默迪用Anthropocentrism而不是Humanismus来表达人类中心主义,因为他基本上是把Anthropocentrism看作是一种强调人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价值本位地位的观念,并明确指出它与“人类沙文主义”、“自然界专制主义”等观念是格格不入的。参见肖中舟.“人类中心主义”辨义[J].人文杂志,1997(3)。
    1需要和利益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需要是指主体对其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客观要求及其主观反映。利益是与害处相对应的范畴,利益是指好处。好处之所以为好处,就是因为对象的功能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所以,利益以需要为内在依据,由主体需要来决定,同时又以对象为载体,由对象的功能来体现。参见陶德麟、汪信砚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41.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5.
    2陈学明.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克服的难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5):80.
    1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93.
    2[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475.
    3马斯洛认为,认知、创造、审美属于“自我实现的需要”
    1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657.
    2吕世荣,周宏,朱荣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54.
    1吕世荣,周宏,朱荣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60.
    1张德昭.深度的人文关怀:环境伦理学的内在价值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60-61.
    2刘增惠.马克思的自然价值观[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1):8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39.
    1严耕,杨志华.生态文明理论构建与文化资源[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60-63.
    2实际上,马克思也描述了自然物的多方面的价值。参见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6.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8.
    1戴桂斌.西方正义论主题的历史嬗变[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91.
    2廖申白.论西方主流正义概念发展中的嬗变与综合(上)[J].伦理学研究,2002(2):55.
    3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5-76.
    4廖申白.论西方主流正义概念发展中的嬗变与综合(上)[J].伦理学研究,2002(2):58.
    1戴桂斌.西方正义论主题的历史嬗变[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92.
    2廖申白.论西方主流正义概念发展中的嬗变与综合(下)[J].伦理学研究,2003(1):69.
    3被自由主义者视为基本权利的东西包括财产权利、人身权利、思想权利。在这些核心权利之中,自由主义者一开始强调财产权利,后来越来越强调后两种权利的重要性。参见廖申白.论西方主流正义概念发展中的嬗变与综合(下)[J].伦理学研究,2003(1):70.
    4廖申白.论西方主流主义概念发展中的嬗变与综合(下)[J].伦理学研究,2003(1):71.
    1戴桂斌.西方正义论主题的历史嬗变[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94.
    2[美]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M].姚大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70.
    3有学者在“环境正义”之外又提出“生态正义”的概念,认为环境正义指涉代内正义和代际正义,适用于人与人组成的社会共同体,遵循“怍为公平的正义”原则;而生态正义指涉种际正义,适用于人类与非人类物种组成的生命共同体,遵循“作为共生的正义”原则。不过,全面的环境正义应该包括人类的环境正义和生物的生态正义。参考自佘正荣:《略论环境正义与生态正义》一文。
    1 Bookchin, The Ecology of Freedom, p.4.
    2 D.Pepper, Modern Environmentalism:An Introduction; Routledge, N.Y.,1996, p.106.
    1[日]岩佐茂.环境的思想——环境保护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2雷毅.生态伦理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80.
    3梁剑琴.论我国环境正义问题的社会建构[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1):16.
    1参见潘岳.环境保护与社会公平(上)[N].中国经济时报,2004-10-28.
    1参见潘岳.环境保护与社会公平(下)[N].中国经济时报,2004-10-29.
    1中央电视台.国情备忘录[M].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0:35.
    2李晶晶.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J].时事资料手册.2011(3):56.
    3中央电视台.国情备忘录[M].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0:26.
    4中央电视台.国情备忘录[M].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0:27.
    5中央电视台.国情备忘录[M].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0:33、34.
    6中央电视台.国情备忘录[M].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0:46.
    1中央电视台.国情备忘录[M].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0:129、130.
    2中央电视台.国情备忘录[M].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0:123.
    3雷加富.新闻发布会直播实录国家林业局公布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EB/OL].http://www.people.com.cn/GB/huanbao/1072/3127533.html,2005-01-18.
    4中央电视台.国情备忘录[M].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0:88.
    5孙英兰.中国耕地质量之忧[J].瞭望新闻周刊.2010(38):39.
    6中央电视台.国情备忘录[M].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0:88.
    7中央电视台.国情备忘录[M].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0:97.
    8中央电视台.国情备忘录[M].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0:88.
    9中央电视台.国情备忘录[M].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0:1 01.
    1中央电视台.国情备忘录[M].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0:130、123.
    2中央电视台.国情备忘录[M].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0:123.
    3中央电视台.国情备忘录[M].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0:139.
    4杨晶.中国环境状况喜忧录[J].时事资料手册.2008(4):97.
    1蒋高明.中国生态环境危急[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1:93.
    2中央电视台.国情备忘录[M].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0:109.
    3蒋高明.中国生态环境危急[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1:60.
    4蒋高明.中国生态环境危急[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1:72.
    5蒋高明.中国生态环境危急[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1:76.
    6蒋高明.中国生态环境危急[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1:70.
    7中央电视台.国情备忘录[M].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0:158-159.
    8刘毅.雾霾天为何增多?[EB/OL].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6641781.html,2011-12-19.
    1姚忆江.城市灰霾天年夺命三十万 专家吁严防雾都劫难重演[EB/OL].http://www.infzm.com/content/5584,2008-04-02.
    2蒋高明.中国生态环境危急[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1:35.
    3蒋高明.中国生态环境危急[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1:38.
    4蒋高明.中国生态环境危急[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1:41.
    5李柯勇.新闻分析:中国治理“白色污染”路在何方[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2/12/content 7236475.htm,2007-12-12.
    6徐松.中国电子垃圾之灾[EB/OL].http://news.163.com/photoview/3R710001/14672.html#p=74GDSBU93R710001,2011-05-20.
    7蒋高明.中国生态环境危急[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1:131.
    1蒋高明.中国生态环境危急[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1:139.目前,我国的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这虽然有助于增加森林碳汇,但是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特别是不利于抵御病虫害。
    2乐汉民.“大树进城”种下生态之祸[J].半月谈,2011(12):84.
    3蒋高明.中国生态环境危急[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1:147.
    4蒋高明.中国生态环境危急[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1:161.
    5孙鸿烈.我国水土流失问题及防治对策[EB/OL]. http://npc.people.com.cn/GB/15097/13154691.html, 2010-11-08.
    6中央电视台.国情备忘录[M].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0:158.
    7蒋高明.中国生态环境危急[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1:203、209.
    1中央电视台.国情备忘录[M].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0:158.
    2邹静昭.怎能让外来物种无法无天?[EB/OL]. http://www.cnr.cn/allnews/200912/t20091211_505747088.html,2009-12-11.
    1曾建平.寻·归绿色——环境道德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88.
    2环境伦理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环境伦理主张协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回归自然,形成了环境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也容易导致极端环境中心主义。20世纪80年代以后,环境伦理主张兼顾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维护,形成“环境与发展”协调观,即可持续发展观。
    3曾建平.寻归绿色——环境道德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88-189.
    1刘湘溶.人与自然的道德话语——环境伦理学的进展与反思[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95.
    2[英]艾沃·古德森.环境教育的诞生[M].贺晓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1.
    1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6.
    2曾建平.寻归绿色——环境道德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42.
    1参考陈丽鸿,孙大勇.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96-99.
    2祝怀新.环境教育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167.
    1祝怀新.环境教育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240-241.
    2祝怀新.环境教育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253.
    3祝怀新.环境教育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261.
    4马桂新.环境道德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84.
    1杨志华,严耕.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时代发展的新要求[J].中国林业教育,2010(9):3.
    2马桂新.环境道德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98.
    3陈秉公,刘英莲.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特殊“双主体结构”与教学规律[J].教育研究,1998(1):33.
    4山诺会即北京林业大学科学探险与野外生存协会的简称。1997年该协会成功举办了“给生命以尊严,还大雁一个心愿”——紫竹院公园守护大雁活动,引发国内外的热烈讨论,活功成为里程碑式的事件,绿色理念得以最广泛的传播。
    1参考陈丽鸿,孙大勇.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178-182.
    1参考陈丽鸿,孙大勇.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114-123.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2[古希腊]亚单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199.
    1汪劲.环保法治30年:中国的成就与问题[J].环境保护,2008(11A):13.
    2汪劲.环保法治30年:中国的成就与问题[J].环境保护,2008(11A):13.
    1[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2.
    2[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42.
    3汪劲.环保法治三十年:我们成功了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 1:245.
    1刘鑫炎.三江源不再考核GDP[N].人民日报,2007-8-19.
    2刘文仲,吕力.环境哲学杂谈[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24-25.
    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从怎么看到怎么办[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1:104-105.
    2刘增惠.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实践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09-210.
    1姬振海.生态文明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67-168.
    2姬振海.生态文明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69.
    1参见刘增惠.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实践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16-218.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Ⅱ、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73、1974.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980.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3]毛泽东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4]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5]毛泽东著作选读(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6]毛泽东论林业[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27]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28]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29]邓小平文选(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0]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31]江泽民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2]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33]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34]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35]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36]庄福龄.马克思主义史(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7]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8]孙伯续,侯惠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和现状(上下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9]安启念.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0]广州市环保宣教中心.马克思恩格斯论环境[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41]李可.马克思恩格斯环境法哲学初探[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42]孙道进.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3]李惠斌.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44]刘增惠.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实践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5]杜秀娟.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历史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6]刘思华.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7]徐艳梅.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8]刘仁胜.生态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49]郭剑仁.生态地批判——福斯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0]曾文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51]王雨辰.生态批判与绿色乌托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2]李世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53]姚燕.生态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54]倪瑞华.英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55]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56]郝立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述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7]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58]陶德麟,汪信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9]吕世荣,周宏,朱荣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0]曾建平.自然之思:西方生态伦理思想探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1]李培超.伦理拓展主义的颠覆——西方环境伦理思潮研究[M].北京: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2]张德昭.深度的人文关怀:环境伦理学的内在价值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3]杨通进.环境伦理:全球视野中国话语[M].北京:重庆出版社,2007.
    [64]孙道进.环境伦理学的哲学困境——一个反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65]林红梅.生态伦理学概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66]卢风、刘湘溶.现代发展观与环境伦理[M].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
    [67]刘湘溶.人与自然的道德话语——环境伦理学的进展与反思[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8]曾建平.环境正义——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伦理问题[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69]姬振海.生态文明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0]陈学明.生态文明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71]余谋昌.生态文明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72]严耕,杨志华.生态文明理论构建与文化资源[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73]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74]祝怀新.环境教育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75]曾建平.寻归绿色——环境道德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6]马桂新.环境道德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77]马桂新.环境教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78]陈丽鸿,孙大勇.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79]中央电视台.国情备忘录[M].北京: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0.
    [80]蒋高明.中国生态环境危急[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1.
    [8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从怎么看到怎么办[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1.
    [82]刘文仲,吕力.环境哲学杂谈[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83]曲格平.曲之求索:中国环境保护方略[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 社,2010.
    [84]改革开放中的中国环境保护事业30年[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85]汪劲.环保法治三十年:我们成功了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任暟.“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辨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4).
    [2]任暟.“人类中心主义”辨正[J].哲学动态,2001(1).
    [3]任暟.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环境问题[J].江淮论坛,2001(1).
    [4]任暟.技术文明社会的生态危机意识——评法兰克福学派的科技决定论[J].现代哲学,2002(2)
    [5]任暟.恩格斯系统观的当代解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5)
    [6]任暟.马克思“自然人化”论的生态学阐释[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6).
    [7]任暟.“新唯物主义”的实践精神及其当代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6).
    [8]任暟.科技视阈下的绿色之维——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技术观[J].江汉论坛,2007(7).
    [9]任暟.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伦理学的理论基点[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7).
    [10]任暟.差异与互补: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11]宋周尧.《1844年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环境伦理思想[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5).
    [12]宋周尧.《资本论》环境伦理思想探解[J].道德与文明,2002(6).
    [13]宋周尧.马克思的方法论与环境伦理学的构建[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5(3).
    [14]宋周尧.马克思的环境伦理规范思想解读[J].学习论坛,2007(6)
    [15]陈爱华.论青年马克思的生态伦理观及其当代启示[J].南京林业大 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16]曹孟勤.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与生态伦理重构[J].道德与文明,2009(6).
    [17]刘增惠.马克思的自然价值观[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1).
    [18]李承宗.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19]吴孔铎.构建内含环境伦理理念的生产方式——兼论马克思的环境伦理思想[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5).
    [20]曹志清.马克思恩格斯环境哲学思想新探[J].学术论坛,2007(8).
    [21]黄志斌,任雪萍.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及当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7).
    [22]陈学明.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克服的难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5).
    [23]魏津生,郭志仪.毛泽东与计划生育政策——“错批一人,多生三亿”的错误认识应予澄清[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3(12)
    [24]郭志仪.毛泽东的人口思想与我国五六十年代的计划生育政策反思[J].西北人口,2003(4).
    [25]王文娟,黄海菲.邓小平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的探索[J].学理论,2010(7)
    [26]戴桂斌.西方正义论主题的历史嬗变[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27]廖申白.论西方主流正义概念发展中的嬗变与综合(上)、(下)[J].伦理学研究,2002(2)、2003(1).
    [28]梁剑琴.论我国环境正义问题的社会建构[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1).
    [29]蔡文灿,蔡守秋,胡靓.我国循环经济立法模式选择[J].云南环境科学,2004(4).
    [30]汪劲.环保法治30年:中国的成就与问题[J].环境保护,2008(11A).
    [31]程平.环境正义视域下的气候变化问题——评哥本哈根峰会中的博弈 [J].理论与改革,2010(4).
    [32]程平,岑淳.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主体性转向[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33]程平.价值·技术·制度: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三重维度及其启示[J].理论与改革,2011(4)
    [34]程平,岑淳,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论要[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4).
    [35]王谦.无锡太湖蓝藻事件[J].时事资料手册,2007(4)
    [36]杨晶.中国环境状况喜忧录[J].时事资料手册,2008(4).
    [37]王洪滨.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立场和主张[J].时事资料手册,2010(1).
    [38]班和平.气候变化关键词[J].时事资料手册,2010(1)
    [39]李晶晶.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J].时事资料手册,2011(3).
    [40]张兵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人”理论思考[J].半月谈,2010(2).
    [41]乐汉民.“大树进城”种下生态之祸[J].半月谈,2011(12).
    [42]孙英兰.中国耕地质量之忧[J].瞭望新闻周刊,2010-09-20.
    [43]任暟.生态思维与科学发展观[N].光明日报,2006-06-05.
    [44]任暟.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思维特征[N].光明日报,2008-05-27.
    [45]任瞪.论“三个代表”的科学人文精神[N].光明日报,2005-07-05.
    [46]刘鑫炎.三江源不再考核GDP[N].人民日报,2007-8-19.
    [47]潘岳.环境保护与社会公平(上)[N].中国经济时报,2004-10-28.
    [48]潘岳.环境保护与社会公平(下)[N].中国经济时报,2004-10-29.
    [49]胡锦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9/23/content_12098887.htm, 2009-09-23.
    [50]雷加富.新闻发布会直播实录国家林业局公布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EB/OL]. http://www.people.com.cn/GB/huanbao/1072/3127533.html, 2005-01-18.
    [51]刘毅.雾霾天为何增多?[EB/OL].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6641781.html,2011-12-19.
    [52]姚忆江.城市灰霾天年夺命三十万专家吁严防雾都劫难重演[EB/OL]. http://www.infzm.com/content/5584,2008-04-02.
    [53]李柯勇.新闻分析:中国治理“白色污染”路在何方[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2/12/content_7236475.htm, 2007-12-12.
    [54]徐松.中国电子垃圾之灾[EB/OL]. http://news.163.com/photoview/3R710001/14672.html#p=74GDSBU93R710001 ,2011-05-20.
    [55]孙鸿烈.我国水土流失问题及防治对策[EB/OL]. http://npc.people.com.cn/GB/15097/13154691.html,2010-11-08.
    [56]邹静昭.怎能让外来物种无法无天?[EB/OL]. http://www.cnr.cn/allnews/200912/t20091211_505747088.html, 2009-12-11.
    [57]大老肥.“大众西湖”缘何成了富人会所[EB/OL]. http://1b.nen.com.cn/blog/nenblog/julie/articles/2142177.html, 2010-06-12.
    [1]Andre Gorz.Critque of Economic Reason. London and New York:Verso,1989.
    [2]Andre Gorz. Capitalism,Socialism,Ecology. London and New York:Verso,1994.
    [3]David.Pepper.Modern Environmentalism:An Introduction.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6.
    [4]David Pepper.The Roots of Modern Environmentalism.London:Croom Helm,1984.
    [5]Des jardins.J.R.,Environmental Ethics:An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Californi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92.
    [6]Howard L Parsons. Marx and Engels on Ecology. London:Greenwood Press,1977.
    [7]John Bellamy Foster. Marx's Ecology. 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2000.
    [8]John Bellamy Foster. Ecology Against Capitalism. 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2002.
    [9]Reiner Grundmann. Marxism and Ecology. Oxford:Clarendon Press,1991.
    [10]Ted Benton. The Greening of Marxism. 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1996.
    [11]William Leiss. The Limits to Satisfaction:an essay on the problem of needs and commodities. Kingston and Montreal:McGill-Queen' University Press,1988.
    [12]William Leiss. Under technology's thumb. Kingston and Montreal:McGill-Queen'University Press,1990.
    [13]James 0's Connor. Natural Causes. New York and London:The Guilford Press,1998.
    [14]RolstonⅢ, H., Environmental Ethics:Duties to and Values in the Natural World. 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88.
    [1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范畴篇;解释篇[M].方书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6][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17][德]A·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M].欧力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18][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慎之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19][美]彼得·S·温茨.环境正义论[M].朱月琼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0][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21][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M].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2][英]艾沃·古德森.环境教育的诞生[M].贺晓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3][美]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M].姚大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24][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M].刘仁胜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5][英]戴维·佩珀.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M].刘颖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26][日]岩佐茂.环境的思想——环境保护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处[M].韩立新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27][美]丹尼尔·A·科尔曼.生态政治:建设一个绿色社会[M].梅俊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28][加]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M].岳长岭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
    [29][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唐正东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0][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M].耿建新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1][印]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还是生态资本主义[M].张淑兰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32][美]默里·布克金.自由生态学:等级制的出现与消解[M].郇庆治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