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诉权理论新探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公诉制度的出现是起诉制度的发展,并且是国家公权力介入起诉过程的标志。公诉制度的产生对应着公诉权的产生,公诉权主要存在于刑事诉讼领域中,刑事公诉权是公诉权最主要的方式。公诉权并非是独立于诉权的理论范畴,它是诉权的高级发展阶段,是国家充任诉权主体的结果。以刑事公诉权为范例探讨公诉权的功能与作用,可从实体和程序两个角度予以分析。刑事公诉权在实体层面上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刑罚权的实现、社会保障和人权保护,在程序层面上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体现程序正义,同时凸现着程序的独立价值。公诉权是有着自己独特品质的诉权,同时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是社会人权的代表,同时它还应符合公正和效率的要求。
     公诉权的出现是人类诉讼制度的进步,目前它在诉讼领域中有被不断加强的态势,其适用范围也不断扩展。传统意义上的公诉权即刑事公诉权应遵循着在制约中成长的发展模式,而民事及行政公诉权的出现和发展是公诉权新的发展,是公诉权崭新的发展态势。
As the symbol of public power intervening the procedure of prosecution, the appearance of public prosecution is the development of prosecution system. The right of public prosecution system, which results from the emergence of public prosecution system, exists in the field of criminal litigation and takes the criminal right of public prosecution as its primary mode. Right of public prosecution, is not the academic category independent of prosecution right, but its advanced development
    and the result of state as the subject of the prosecution right. We take the criminal right of public prosecution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to function of right of public prosecu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bstance and procedure. On the substantial level, the function of the criminal right of public prosecution was embodied i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right of penalty, social safeguard and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being. On the procedure level, it is embodied in the procedural justice and its independent value.
    Right of public prosecution has its special value that it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social human rights and should accord with the requirement of justice and efficiency.
    The appearance of right of public prosecution is a advancement of human legal procedure. Now it seems that right of public prosecution is being gradually strengthened and enlarged. While traditional right of public prosecution, namely is criminal right of public prosecution, is followed the mode of developing with restrict, appear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ivil right of public prosecution and administrative right of public prosecution is a new development and new trend of right of public prosecution.
引文
[1]江伟、单国军,《关于诉权的若干问题的研究》,《诉讼法论丛》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4月版,第213页。
    [2]江伟著,《民事诉讼法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版,第233页。
    [3]彭世忠,《新二元诉权说论纲》,《诉讼法论丛》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月12月版,第323页。
    [4]江伟、单国军,《关于诉权的若干问题的研究》,《诉讼法论丛》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4月版,第225页。
    [5]徐静村著,《刑事诉讼法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20页。
    [6]柴发邦著,《体制改革与完善诉讼制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75页。
    [7]顾培东,《论诉权》,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集》,1985年版,第223页。
    [8]宋世杰等,《论刑事公诉制度及其强化》,《检察理论研究》,总第25期,第58—60页。
    [9]樊崇义主编,《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版,第39页。
    [10]张穹主编,《公诉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35页。
    [11]宋世杰著,《刑事诉讼理论问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75页。
    [12]陈瑞华,《司法权的性质》,《法学研究》,2000年第5期,第56页。
    
    
    [13]王以真主编,《外国刑事诉讼法学参考资料》,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15—216页。
    [14]陈瑞华,《程序正义论——以刑事审判角度分析》,《中外法学》,1992年第2期,第69页。
    [15]孙笑侠,《法的现象与观念》,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4月版,前言部分。
    [16]刘立宪、谢鹏程著,《海外司法改革的走向》,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第130页。
    [17]张建伟著,《刑事司法体制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版,第55—60页。
    [18]卞建林译,《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与证据规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2月版,第21页。
    [19]卞建林译,《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与证据规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2月版,第21页。
    [20]刘荣军著,《程序保障的理论视角》,法律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248—258页。
    [21](日)久礼田益喜,《日本刑法总论》,俨松堂出版,1925年版,第11—12页。
    [22]樊凤林主编,《刑罚通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1页。
    [23]龙宗智,《刑事公诉权与条件说》,《人民检察》1999年第3期,第44—45页。
    [24](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150页。
    [25]转引自孙笑侠,《法的现象与观念》,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4月版,前言部分。
    [26]赫银钟、付良英,《论公诉权的制度诱因与价值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第91页。
    
    
    [27](美)梅利曼著,《大陆法系》,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第130页。
    [28]宋世杰主编,《法理学》,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版,第167页。
    [29]陈瑞华著,《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前言部分。
    [30]赵永江,《公诉权制约研究》,《中央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第5页。
    [31]宋世杰,《论控审分离原则的理论基础与意义》,湖南省2000年诉讼法学专业委员会年会交流论文。
    [32]熊秋红著,《刑事辩护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7月版,第37页。
    [33]李昌珂译,《德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4月版,第61页。
    [34]李昌珂译,《德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4月版,第61页。
    [35]陈瑞华,《司法权的性质》,《法学研究》,2000年第5期,第57页。
    [36]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系刑侦教研室编,《中外刑事侦查概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51页。
    [37](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上),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54页。
    [38]转引自张穹主编,《公诉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120页。
    [39]方蔼如译,《法国刑事诉讼法典》,法律出版社,1987年5月版,第55页。
    
    
    [40]卞建林译,《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与证据规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2月版,第21页。
    [41]宋英辉,《刑事审前程序的理念与原则——兼谈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面临的问题》,《诉讼法学论丛》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2页。
    [42]季卫东著,《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43]龙宗智著,《相对合理主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7页。
    [44]周士敏,《审查起诉论要》,《刑事诉讼法学专论》,樊崇义主编,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第359页。
    [45]宋世杰著,《刑事诉讼理论问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2页。
    [46]陈瑞华著,《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102页。
    [47]宋世杰主编,《法理学》,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版,第111页。
    [48]张穹主编,《公诉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78—79页。
    [49]季卫东,《论法律程序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第113页。
    [50]孙莉,《程序、程序研究与法治》,《法学》,1998年第9期,第55页。
    [51]吴家清,《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的宪法学定位》,《法商研究》,1993年第3期,第73页。
    [52]方蔼如译,《法国刑事诉讼法典》,法律出版社,1987年5月版。
    
    
    [53]陈光中等,《论诉讼法与实体法的关系——兼论诉讼法的价值》,《诉讼法论丛》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54]陈瑞华著,《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83—86页。
    [55]季卫东著,《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页。
    [56]陈瑞华著,《看得见的正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前言。
    [57](日)谷口安平著,《程序的正义与诉讼》,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版,第5页。
    [58](日)谷口安平著,《程序的正义与诉讼》,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版,第11页。
    [59](美)罗尔斯著,《正义论》,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132页。
    [60]孙笑侠著,《法的现象与观念》,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160页。
    [6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06页。
    [62]宋世杰著,《刑事诉讼理论问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17—20页。
    [63](美)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55页。
    [64]陈瑞华著,《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版,第91页。
    [65]陈瑞华著,《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版,第93页。
    [66]陈光中主编,《中华法学大辞典·诉讼法卷》,中国检察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412页。
    
    
    [67]宋英辉,《日本刑事诉讼的新发展》,《诉讼法学论丛》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59页。
    [68](德)约阿希姆.赫尔曼著,《<德国刑事诉讼法典>中译本引言》,载《德国刑事诉讼法典》(中文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9]关于美国的辩诉交易可以参见熊秋红,《论刑事简易速决程序》,《诉讼法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71—176页。
    [70]陈兴良著,《刑法的价值构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版,第361页。
    [71]赵永江,《公诉权制约研究》,《中央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第5页。
    [72]关于日本的检察委员会的文章可以参见宋英辉等,《日本刑事诉讼的新发展》,《诉讼法论丛》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47—160页,日本的检察委员会作用主要是以公众力量来牵制公诉权,防止公诉权的滥用。
    [73]王志华,《公诉权对行政诉讼的介入——公诉权的新境界》,《行政与法》2001年第6期,第96—97页。
    
    
    1、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1—5卷),法律出版社,1998—2001年版。
    2、宋世杰著,《刑事诉讼理论问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宋世杰著,《比较刑事诉讼法学》,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宋世杰主编,《刑事诉讼法学》,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宋世杰主编,《法理学》,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陈瑞华著,《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陈瑞华著,《看得见的正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8、陈瑞华著,《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9、左卫民著,《刑事程序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10、谢佑平主编,《刑事诉讼法学论点要览》,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1、樊崇义主编,《刑事诉讼法学专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
    12、(日)田口守一著,刘笛等译,《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3、宋冰主编,《程序正义与现代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4、陈光中教授70华诞祝贺文集,《诉讼法学新探》,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15、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学五十年》,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6、张宏主编,《公诉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7、季卫东著,《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8、方蔼如译,《法国刑事诉讼法典》,法律出版社,1987年5月版。
    19、卞建林译,《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与证据规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0、李昌珂译,《德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4月版,第61页。
    21、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系刑侦教研室编,《中外刑事侦查概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2、孙笑侠著,《法的现象与观念》,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3、王以真主编,《外国刑事诉讼法学参考资料》,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4、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5、徐静村主编,《刑事诉讼法学》(上、下),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26、(日)谷口安平著,《程序的正义与诉讼》,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7、龙宗智著,《相对合理主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8、肖建国著,《民事诉讼程序价值论》,中国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9、刘荣军著,《程序保障的理论视角》,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0、刘善春著,《行政诉讼价值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