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聚落空间解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云南是一个地域特色浓厚的,有着众多类型和民族特色的传统聚落的大省,全省共有51个民族,有八个民族自治州,其中人口5000以上并有固定分布范围的有26个。其中,白族、哈尼族、傣族、纳西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景颇族、布朗族、阿昌族、怒族、普米族、德昂族、独龙族、基诺族为云南独有的15个少数民族。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不多见的。
     从文明的角度看,它落后于中国许多地方,然而,恰恰是这种发展的滞后,使多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少数民族,与代表其民族特色的聚落以及民居形态保留着一种完全与自然亲和的方式。这是宝贵的优秀建筑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旅游资源价值。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传统城市的研究和发展比传统村落的研究更为关注,而对于云南民族聚落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单纯的民居建筑和民居村落的研究,而从建筑到村落的生长发展研究较少。而本论文则是依据段进教授提出的空间发展理论以及赵冰教授提出的营造研究理论作为论文的理论基础,选取了代表云南院落式民居聚落、干栏式民居聚落和土掌房式民居聚落的三个典型村落作为个案研究,通过田野考察与实地测绘,结合地方文献分析,对云南的三个民族聚落进行了整体和深入地剖析,重视了“多元复合体”和“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多方面因素对聚落的重要影响,在村落的发展动因方面从“影响村落空间发展的主导因素”、“村落发展的构成要素”以及“村落空间发展的自组织形成过程”三个不同的视角来解析这三个村落的空间形态成因。
     本论文从物质层面和建筑学的角度对这三个村落的建筑单体、村落形态和村落的外部空间进行研究,以建筑为切入点,通过研究建筑类型、建筑空间构成方式,解析随着建筑而形成的街坊组团、巷道系统、空间结点等。并通过对这三个聚落的深入研究,尝试归纳出云南民族聚落的类型以及影响云南民族聚落的因素和云南聚落分布的基本形态;梳理云南院落式民居、干栏式民居和土掌房式民居在云南的演变和发展。
     论文由五个部分组成。论文的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课题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确立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以及对云南省自然和人文情况的阐述。
     论文的第二章是对代表云南省院落式民居聚落的诺邓村聚落进行个案的深入研究和剖析。云南的合院式民居聚落主要集中在大理和丽江,也有部分分布在昆明、建水、石屏和会泽等地。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的诺邓村是一个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村,同时也是大理白族山地村镇中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独具地方特色的山地白族村落。诺邓村的民居至今保存比较完整,是典型的院落式民居,同时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村落形态,因此选取了诺邓村作为院落式聚落的代表。
     论文的第三章是对代表云南省干栏式民居聚落的腊者村聚落进行个案的深入研究和剖析。布依族的民族聚落一直是被忽视的对象,关于布依族的民族文化、建筑文化等的相关史料和研究都比较少,正因为此,本人选择了位于云南罗平县的布依族的干栏式民居聚落进行研究。腊者村所处的罗平的东南片区,因靠近南盘江,山高路遥,原始森林密布,地形险峻,交通不变,当地布依族受外来侵扰较少,所以布依族文化、语言、服饰、建筑、民俗、民族风情保存较好和完整。腊者村,作为鲁布格布依族乡的一个布依族村寨,是罗平县内布依族文化生态环境保留较好的村寨之一,在2005年被评为省级文化民俗村,因此选取腊者村作为干栏式聚落的代表。
     论文的第四章是对代表云南省土掌房式民居聚落的元阳的箐口村聚落的深入分析和研究。长期以来,学术届更为关注元阳的梯田,而忽略了在梯田中生长的村落——箐口村。该村落由于地处封闭状态,受外来文化的冲击甚微,因此是典型的,保持着最原始哈尼族文化,有着最原始哈尼族建筑的村寨。哈尼族的蘑菇房与彝族的“土掌房”同属邛笼式建筑,而蘑菇房是“土掌房”式民居的一种变体。因此,选择了箐口村作为研究土掌房式民居聚落的典型代表。
     对这三个村落的研究,其内容包括:村落的历史沿革、村落物质空间发展的研究(主要是对村落的发展变迁和演变更替的还原与推测),村落空间发展的主导因素研究、村落空间发展的构成要素、村落空间发展的形成过程研究以及村落外部空间构成形态与聚落行为分析这六个部分。其中,村落空间发展的主导因素表现在: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建筑技术等外部影响因素,以及村落整体形态层面的因素、村落邻里空间层面的因素这几个方面;村落空间发展的构成要素表现在:村落内部空间层面的构成要素、住宅单体空间层面的构成要素;村落空间发展的形成过程主要体现在:这三个村落建筑的三个不同的基本构成元素:即四合院、间、一字形,是这三个村落空间形态在对应不同的环境和要求,都是建筑单体到建筑组团、街坊形态和空间结点,最后到村落形态的生成组合过程。这种过程是自组织而形成的过程,是建筑到村落形态的生成组合过程。
     第五章是对云南民族聚落营造的研究:其研究包括聚落营造、民居建筑营造以及云南聚落的保护和更新三大方面。聚落营造探析主要是对云南民居聚落类型和基本形态的归纳和总结;而云南民居建筑营造探析则是尝试梳理云南合院式民居、云南干栏式民居和云南土掌房式民居的演变和发展。在最后一节云南聚落保护和更新中,以诺邓村为例,提出云南聚落的继承和保护策略。
Yunnan is a large province boasting for its strong regional features, various types and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with traditional settlements.The whole province has 51 minority nationalities, eight autonomous regions, among which 26 minority nationalities have a population of over 5000 and stable distributions. The Bai, Hani, Dai,Naxi, Lisu,Lahu,Wa,Jingpo,Bulang,Nu,Pumi,Dengang,Dulong, Jinuo nationalities are unique in Yunnan. It is rare worldwide also.
     In view of civilization, Yunnan falls behind many places in China. However, it is the very development lag that retains the way that compatible with nature among the ethnic people in Yunnan, settlements with minority nationalities, as well as folk residence form. This is the precious architecture and culture heritage of historical, cultural, scientific, artistic value and tourism resource value.
     To date, the academic concerns more o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cities rather than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The research on Yunnan nationality settlements mainly focuses on the folk residences and settlements while the research on its growth development from architecture to village is relatively rare. Based on the "Space growth" theory provided by Duanj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theory" presented by Zhaobing, the paper selects three typical villages which represent courtyard settlement, stilted settlement and Tu-zhang settlement as case study. Through on-site survey and mapping combined with local literature, the paper analyzes in detail the three ethnic settlements, concerns multi-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ettlements, such as "multi-composite" and "soci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In the development forces of village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origin of three villages'spatial pattern from three different views, which is "the primary influence on the village spatial development", "the construction element of the village's development and "self-organizing process of the village's spatial development".
     The paper researches the architecture unit, settlement pattern and its outer space from the material level and architecture. Taking the architecture as breakthrough poin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street mass, land system, space node etc. coming from architecture by researching architecture type and architecture space. It tries to conclude the type of Yunnan nationality settlements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Yunnan nationality settlements, as well as basic pattern of Yunnan settlements distribution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three settlements, arrangement of the r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Yunnan courtyard folk house, stilted house and Tu-zhang house.
     The paper consists of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It deals with the background of project, research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establishes the content and methods of research papers, as well as the description of natural and human condition of Yunnan province.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considerably the courtyard settlement of Nuodeng Village. The Courtyard settlements of Yunnan exit mainly in Dali and Lijiang. Some of them are distributed in Kunming, Jianshui, Shiping and Huize. The Nuodeng village located in Yunlong county, Dali Bai autonomous region is a village with more than one thousand years'history. At meantime, it is the mountainous Bai nationality village with long history, rich culture and distinctive features. Its local folk residence and village pattern are kept in perfect condition now.
     In the third Chapter, It analyzes considerably the stilted settlement of Lazhe Village. The Buyi nationality settlements have been ignored by people for a long time.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researches on the national culture, architecture culture of Buyi nationality are few. In this case, I decide to choose Buyi nationality settlement as the case study. The Lazhe village which locates in south-east area of Luoping county of Yunnan is almost isolated because of steep terrain, heavy forest, and poor transportation, so it retains Buyi language, culture, clothes, architecture, folk-custom in perfect condition.
     In the forth Chapter, It analyzes in depth the Tu-zhang settlement of Qingkou Village. For a long time, the academic concerns more terrace than the village in Yuanyang. Qingkou is a typical Hani nationality village which keeps the most primitive culture because it is isolated and has been little affected by the impact of foreign culture.
     The study content on these three settlements includes six parts:the background of the village, the research on the village material spatial growth (it mainly focuses on the restoring and speculating of villages'changes and turns), the primary influence on the villages, the construction element of village's spatial development and self-organizing process of villages'spatial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titute pattern and behavior active of outer space in village. Among them, the primary influence on the villages shows:the outer influence factors, which are condition and geography,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etc; the level of the whole village pattern; the level of inner space of village, and residence single space level. The "upward self-organization process" include:the research on three different basic construct units of three settlements:'Siheyuan','Unit'and'Rectangle'; the research on architecture mass, street pattern and space node. The process from architecture unit to the village pattern is the process of self-organizing, the process from ordered arrangement to ordered grouping.
     In the Five Chapter, it is the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Yunnan nationality settlements:settlements construction, folk residence construction and the protection and renewal of Yunnan settlements. The analysis of the settlement construction is to generalize and sum up the types and basic pattern of Yunnan nationality settlements; the research on the folk residence construction is to arrange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urtyard house, tilted house and Tu-zhang house in Yunnan. In the last part, the paper takes the Nuodeng village as an example to propose the preservation and renewal in Yunnan nationality settlements.
引文
①肯尼思·弗兰姆普敦著,张钦南等译,《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三联书店,2004年,第354页
    ②吴良镛:《21世纪建筑学的展望》,建筑学报,1998年12月,第10页
    ③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6页
    ①转引自:谢吾同,《聚落观》,载《华中建筑》,1996年,第3期
    ②转引自:谢吾同,《聚落观》,载《华中建筑》,1996年,第3期
    ③蒋高寰:《从“地区化”出发的“中华人类聚居”研究初步》,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学系民族建筑与人居环境研究所,第17页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9页
    ①余英:《关于民居研究方法论的思考》,载《新建筑》,2000年,第2期
    ①赵世瑜,周尚意:《中国文化地理概说》,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②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
    ①李旭旦主编,《人类生态学》,人文地理学论丛,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46页
    ①云龙县人民政府编辑:《云南省云龙县地名志》,1986年8月,第2页
    ①林涓:《白族形成问题研究概述》,载《中国史研究动态》,2000年第4期
    ①程建军:《风水与建筑》,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第156页
    ①黄金鼎,李文笔:《千年白族村——诺邓》,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年6月,第249页
    ②陈谋德:《白族传统建筑是中原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中国勘察设计,第38页
    ①段进,揭明浩:《空间研究4世界文化遗产宏村古村落空间解析》,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38页
    ①江骥:《徽派建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年,第35页
    ②传为郭璞:《古本葬经》
    ③姚延銮:《阳宅集成·卷一基形》
    ④何晓昕:《风水探源》,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68页
    ①张玲玲:《环境心理学中的微观空间行为》,载《建筑工程》,235页
    ①郝正治:《汉族移民移民入滇史话—南京柳树湾高石坎》,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2月,第158页
    ①参见:臧国书,李艳萍,《论罗平布依族禁忌习俗中的生态功能》,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3月,第31页
    ①《庄子·盗跖》,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第290页
    ②(宋)欧阳修,宋祁撰:《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七页,中华书局1975年,第5227页
    ①注:据家谱记载:哈尼族迁入元阳境内大致为唐朝后期
    ②李克忠:《形·声·色——哈尼族文化三度共构》,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59页
    ①转引自:韩东青:《皖南村落环境结构研究》,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2年,第37页
    ①马翀炜主编:《云海梯田里的寨子》,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7月,第245页
    ①何晓昕:《风水探源》,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03页
    ①卢原义信:《街道的美学》,华中理工大学,1989年
    ①参见:范雪峰.云南地方传统民居屋顶的体系构成及特征.昆明: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21页
    ②蒋高宸:《云南民族住屋文化》第26-27页,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版
    ①白玉宝、王学慧:《哈尼族天道人生与文化源流》,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208页
    ①蓝勇:《西南历史文化地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75页)
    ①参见:毛佑全《哈尼族原始族称、族源及其迁徙活动探析》(载《云南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
    ②(英)Charles Jencks著:《后现代建筑语言》李大夏摘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版,26页
    ①查尔思·詹克斯著:《后现代建筑语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版,16页
    ②贺陈词:《建筑上的‘传统’与‘现代’问题》,世界建筑,1982年2期
    ① Bamett:The Elusive city, Harper and Pow出版社,N,Y,1986年。转引自吴良镛,《广义建筑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年9月,第166页
    1. 大理白族自治州城建局,《云南大理白族建筑》,1994年9月。
    2. 朱晓明编著:《历史、环境、生机——古村落的世界》,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年4月。
    3. 李子贤:《首届哈尼族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
    4. 王伟等编著:《布依族》,北京:民族出版社,1993年。
    5. 李玉祥陈谋德王翠兰:《老房子·云南民居》,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年9月。
    6. 梁雪:《美国城市中的风水》, 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2004.7月。
    7. 车震宇:《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形态变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月。
    8. 王其均.谈一平: 《民间住宅》,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9月。
    9. 段进等,《空间研究1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古村落空间解析》,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10. 《云南民居》编写组:《云南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
    11.王文光编著:《云南的民族与民族文化》,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
    12.杨学政:《云南宗教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
    13.李昆声:《云南艺术史》,昆明:云南教书出版社,1995年12月。
    14.李晓岑:《白族的科学与文明》,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
    15.刘敦桢:《中国住宅概说》,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
    16.斯心直:《西南民族建筑研究》,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
    17.管彦波:《中国西南民族社会生活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
    18.张增祺:《云贵高原的西南夷文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19.徐新建:《西南研究论》,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
    20.高发元:《布依族——罗平鲁布革乡多依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
    21.王振复:《中国建筑的文化历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
    22.杨大禹:《云南少数民族住屋——形式与文化研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
    23.王贵祥:《东西方的建筑空间》,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4月。
    24.唐恒:《云南布依族文化研究论文选》,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3月。
    25.单德启:《从传统民居到地域建筑》,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年9月。
    26.廖国强等:《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
    27.施惟达:《云南民族文化概说》,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28.单德启:《中国民居》,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3年12月。
    29.蔡维琰:《云南民族审美文化》,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
    30.季富政:《新视野中的乡土建筑》,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
    31.马翀炜:《最后的蘑菇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2月。
    32.李晓峰:《乡土建筑——跨学科研究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10月。
    33.杨毓才:《云南各民族经济发展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10月。
    34.杨大禹:《云南少数民族住屋:形式与文化研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月。
    35.王文光:《云南民族的由来与发展》,云南:德宏民族出版社,1994年4月。
    36.赵世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
    37.张金鹏等:《民居与村落——白族聚居形式的社会人类学研究》,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
    38.张宏:《中国古代住居与住居文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
    39.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编:《中国民族建筑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3月。
    40.段进:《空间研究4——世界文化遗产宏村古村落空间解析》,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
    41.赵晓凌:《民族文化——千年余脉》,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3月。
    42.仇学琴.蒋中文:《云南民族文化探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9月。
    43.王四代,王子华:《云南民族文化概要》,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44.董秀团:《白族民居》,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
    45.朱健刚:《水边人家—云南罗平县布依族村寨的调查与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8月。
    46.杨灵芝:《云南之源》,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
    47.王懿之:《云南上古文化史》,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9月。
    48.孙大章:《中国民居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8月。
    49.傅永受:《哈尼文化散论》,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9月。
    50.陆元鼎:《中国民居建筑(下卷)》,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51.杨镇圭:《白族文化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7月。
    52.徐嘉瑞著:《大理古代文化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
    53.段进国:《仪式与乡土社会——风水的历史人类学探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54.褚良才:《易经.风水.建筑》,浙江:学林出版社,2003年12月。
    55.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百越史研究》,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
    56.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
    57.马铁丁:《环境心理学与心理环境学》,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6年。
    58.韦启光,石朝江等:《布依族文化研究》,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
    59.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
    60.龙中:《云南民族史》,昆明:云南大学西南边疆民族历史研究所,1985年。
    61.程政宁.冯志成:《云南名城建筑特色集锦》,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
    62.黄义仁:《布依族史》,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
    63.高发元:《云南民族村寨调查——布依族》,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64.戴裔煊:《干栏——西南中国原始住宅的研究》,广州:经济研究所,1948年。
    65.戴志中.杨宇振:《中国西南地域建筑文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66.杨昌鸣:《东南亚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建筑文化探析》,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
    67.汪宁生:《云南沧源崖画的发现与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68.尤中:《云南民族史》,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
    69.尤中:《中国西南民族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70.阎瑛:《传统民居艺术》,山东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
    71.扬世光:《丽江史话》,云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72.莫俊卿、雷广正:《“干栏”建筑与古越人源流》,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73.王星、孙慧民:《人类文化的空间组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74.傅道彬.晚唐钟声:《中国文化的精神原型》,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
    75.张文勋:《滇文化与民族审美》,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76.牛军:《云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与审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77.王翠兰、陈谋德:《云南民居续篇》,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年。
    78.张佐、陈云峰:《云南明清民居建筑》,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
    79.杨福泉:《多元文化与纳西社会》,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80.杨福泉、郑晓云:《火塘文化录》,昆明:云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
    81.冯志成、徐思淑:《山地人居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
    82.周文华:《云南山地城镇村落与建筑》,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年3月。
    83.杨福泉.秦榕:《宗教与民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84.王懿之:《云南历史文化新探》,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85.吴礼冠:《中国古民居》,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7年。
    86.李寿.苏培明:《云南历史人文地理》,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
    87.林惠祥:《文化人类》,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影印本。
    88.蓝勇:《历史时期西南经济开发与生态变迁》,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89.颜思久主编:《云南宗教概况》,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
    90.宋思常:《云南少数民族研究文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
    91.杜玉亭主编:《传统与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92.申旭.刘稚:《中国西南与东南亚的跨境民族》,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年。
    93.王清华:《哀牢山中》,昆明:云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7年。
    94.王家彬:《哈尼山地文化》,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2年。
    95.赵怀仁:《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第二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11月。
    96.张旭:《大理白族史探索》,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
    97.张锡禄:《南诏与白族文化》,北京:华厦出版社,1992年1月。
    98.王积超:《人口流动与白族家族文化变迁》,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6月。
    99.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12月。
    100.张泉:《白族建筑艺术》,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12月。
    101.白玉宝,王学慧:《哈尼族天道人生与文化源流》,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12月。
    102.寸丽香等:《民家映象》,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
    103.吴光范:《云南地名探源》,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
    104.罗汉口:《庇阴——中国少数民族住居文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105.阮仪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年。
    106.蒋高宸等:《云南大理白族建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107.罗哲文,王振复:《中国建筑文化大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108.刘志平:《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年。
    109.王鲁民:《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探源》,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3年。
    110. 刘小兵:《滇文化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111. 李先奎:《中国民居的院落精神》,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年。
    112. 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1. [日]藤井明著,宁晶译:《聚落探访》,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9月。
    2. [美]拉普普著,张玫玫译:《住屋形式与文化》,境与象出版社,1969年。
    3. [德]托马斯.史密特著,肖毅强译:《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1月。
    4. [英]菲奥纳.鲍伊,金泽、何其敏译:《宗教人类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
    5. [日]鸟越宪三郎等著,段晓明译:《倭族之源——云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6.[日]佐佐木高明著,刘愚山译:《照叶树林文化之路——自不丹、云南至日本》,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
    7. [美]阿摩斯·拉普卜特,张玫玫译:《住屋形式与文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8.[意]安冬内拉·胡贝尔,焦怡雪译:《地域·场地·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
    9. [美]刘易斯·芒福德,倪文彦等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
    10. [美]约瑟夫·洛克:《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
    11.[英]布莱恩·劳森:《空间的语言》,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12月。
    12.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街道的美学》,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
    13.罗伯特·文丘里著,周卜颐译:《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
    14.E·D·培根著,黄富厢等译:《城市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
    15.克利夫·芒福汀著,张永刚等译:《街道与广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4年。
    16.凯文·林奇著,方益萍等译:《城市意象》,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
    17.诺伯格·舒尔茨著,尹培桐译:《存在·建筑·空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年。
    18.鲁道夫·阿恩海著:《艺术与视知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19.[美]A·L·克罗伯和C·克鲁克洪:《文化概念:一个重要概念的回顾》,载《小人物陈列馆论文集》(哈佛大学)1951年。
    20. [美]爱德蒙·利奇,郭凡、邹和译:《文化与交流》,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
    21.[美]菲利普·巴格比,夏克等译:《文化:历史的投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22.[美]J·R坎托,王亚南、刘薇琳等译:《文化心理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1. 曲靖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印:《曲靖文史资料》(第一辑),2001年12月。
    2. 曲靖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曲靖文史资料》(第四辑),2004年12月。
    3. 云南民族学会哈尼族研究委员会编:《哈尼族文化论丛》(第一辑),昆明:云南民族出版
    社,1999年11月。
    4. 云南民族学会哈尼族研究委员会编:《哈尼族文化论丛》(第二辑),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9月。
    5. 云南省红河洲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编:《红河文史集粹》(下),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9月。
    6. 杨六金:《红河哈尼族谱牒》,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12月。
    7. 陶胜辉:《云龙县民族志》,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10月。
    8. 罗祖虞:《布依族历史与文化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
    9. 云南省元阳县志编纂委员会:《元阳县志》,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0年2月。
    10.红河洲哈尼学学会:《哈尼学研究(第一集)》,内部刊物。
    11.红河哈尼族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学会编:《诺玛阿美到哀牢山——哈尼族文化地理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9月。
    12.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编:《红河哈尼族文化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
    13.中共云龙县委.云龙县人民政府:《云龙风物志》,潞西:德宏民族出版社,2008年3月。
    14.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志》.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1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红河州文史资料选集》第四辑,1985年3月。
    16. 《哈尼族简史》编写组:《哈尼族简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6月。
    17. 《红河县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18.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志编写办公室:《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志》,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11月。
    19.云南省编辑组:《白族社会历史调查》,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
    20.中央民族大学哈尼学研究所编:《中国哈尼学》,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3月。
    21. 《白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22. 《纳西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23.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哈尼族简史简志合编》,1964年。
    24. 《哈尼族古歌》,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
    2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元阳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元阳文史资料》(第一辑),1992年8月。
    26.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编:《红河风情》,1982年。
    27.白族学学会主编:《白族学研究》1992(2),1993(3),1994(4),1995(5),1996(10),(内部发行)
    1.杨俊等:《布依族村寨景观初探》,载《山西建筑》,第33卷11期。
    2.杨筠:《罗平布依村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探析》,载《曲靖师范学院学报》,第22卷2期。
    3.毛佑全:《哈尼族“启波然”探析》,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4.罗艳艳:《云南布依族的景观环境与乡土建筑》,载《广东园林》,2006年第8期。
    5.金少萍:《云龙山地白族宗教文化探析》,载《宗教学研究》,2006年第3期。
    6.丁丽娟.许佳:《白族家具中的图案装饰艺术》,载《九江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7.王声跃等:《云南民居建筑的空间取向》,载《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8.杨国才:《白族千年古村“诺邓”的保护与发展研究》,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1月。
    9.张希晨.郝靖欣:《皖南传统聚落巷道景观研究》,载《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卷第2期。
    10.邱燕:《元阳哈尼族梯田生态村寨研究》,载《中国园林》,2002年第3期。
    11.谭永泽:《浅谈哈尼族铓鼓的历史源流及前景展望》,载《蒙自师专学报》,第8卷第4期。
    12.朱良文:《从箐口村旅游开发谈传统村落的发展与保护》,载《新建筑》,2006年第4期。
    13.周国贸:《论布依族稻作文化》,载《贵州民族研究(季刊)》,1989年7月。
    14.张敏:《哈尼族聚落景观的美学思考》,载《贵州大学(艺术版)》,2005年第1期。
    15.杨旭:《哈尼族园林景观的风水观》,载《中国林业》,2007年8月。
    16.周国炎:《布依族民居建筑极其历史演变与发展》,载《贵州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
    17.业祖润:《中国传统聚落环境空间结构研究》,载《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1年3月。
    18.王清华:《元阳哈尼族“地名连名制”试探》,载《云南社会科学》,1984年第5期。
    19.张福三:《白族本主崇拜及其传说的人间性和世俗化》,载《南诏文化论》云南人版社,1991年。
    20.谢国先:《明代云南地区的民族融合》,载《思想战线》,1996年5月。
    21.夏光辅:《白族建筑艺术》,载《研究集刊》,1991年合刊本。
    22.李冬红:《滇西白族火葬墓情况》,载《文物》,1960年6月。
    23.蒋高宸:《多元网络中的云南各民族民居》,载《中日传统民居学术讨论会文集》。
    24.见拙文:《箐口村传统民居聚落生态适应性探析》,载《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9年1月。
    25.见拙文:《云龙县诺邓白族村寨聚落形态研究》,载《福建建筑》,2009年1月。
    26.见拙文:《云南山地白族民居建筑单元解析》,载《建设者》,2009年4月。
    27.见拙文:《浅析元阳县箐口村寨乡村景观》,载《山西建筑》专家专稿栏,2009年4。
    28.见拙文:《云南罗平布依族民居建筑空间探究》,载《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09年5月。
    29.见拙文:《云南山地白族千年诺邓村的村落空间解析》,载《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12月。
    1.金东朝:《中国云南大理白族传统宗教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5月。
    2.赵星:《传统乡土建筑的当代“建构”之路》,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6月。
    3.马青宇:《滇西北高原摩梭人聚居区的乡土建筑研究》,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6月。
    4.舒净:《西南多民族地区乡土主义就创作研究》,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5月。
    5.杨俊:《布依族村寨乡村景观发展变迁研究》,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6月。
    6.许伟:《箐口人居环境的保护与更新研究》,昆明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7月。
    7.张迪:《云南传统民居地面景观研究与探索——以云南合院式传统民居为例》,昆明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3月。
    8. 白杰:《民居改造中传承历史印迹的设计手法研究——以云南大理白族合院民居为例》昆明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4月。
    9.王钊:《生态视野下的聚落形态和美学特征研究》,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论文],2006年6月。
    10.王鸣明:《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3月。
    11.杨余振:《中国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研究》,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12.周伟:《建筑空间解析及传统民居的再生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13.李钠钠:《风水学中的环境心理学元素探讨》,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4.管旸:《云南红河西部地区传统住屋和聚落研究初探》,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15.董晓英:《白族居室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6.丁卓明:《山西古村落聚落文化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7.张建荣:《丽江古城节点空间研究》,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8.孙华伟:《云南省村镇“类”传统街巷空间的整合研究》,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9.李晓斌:《历史上云南文化交流现象研究》,云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杨健:《云南地方小型居住杆件体系的形式特征及其在当代的演化》.昆明理工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2004年。
    21.唐贵啸:《朴素:布依族仪式中的审美意识》,贵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22.杨晓燕:《布依族古歌中的精神文化研究》,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23.孙彦亮:《佤山生产方式与佤族民居建造》,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24.王冬:《族群、社群与乡村聚落营造——以云南少数民族村落为例》,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25.张正军:《二十世纪日本学者对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研究之研究》,云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26.白永芳:《哈尼族服饰文化中的历史记忆——以云南省绿春县“窝拖布玛”为例》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27.苏宏志:《基于原型的建筑创作方法与土掌房的启示》,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28.杨庆光:《楚雄彝族传统民居及其聚落研究》,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29.杨宇亮:《滇西北传统聚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30.朱霞:《云南诺邓井盐生产民族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31.赵群:《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经验及其模式语言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1. Birket-Smith, Kaj(1962),Primitive Man and His Ways,New York:Mentor Books, Inc.
    2. Maguire,Paul(1962),From Tree Dwelling To New Town,London:Longmans, Green&Co.Ltd.
    3. Rudofsky,Bernard(1964),Architecture Without Architects,New York:Museum of Modern Art.
    4. Sharp,Thomas(1946),The Anatomy of The Village. Harmond-sworth, Middlesex:Penguin Books.
    5. Itoh,Teiji(1964), The Rural Houses of Japan, Tokyo:Bijuko-Shuppan.
    6. Samilovitch,B.P(1961),Folk Creativity in Rural Dwelling Architecture,Kiev: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Study.
    7. Sharp,T(1932),Town and Countryside:Some Aspects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Oxford:University Press
    8. William Spear(1995),Fengshui Made Easy:Designing your life with the Ancient "Art" of placement, Harper SanFrancisco.
    9. Nancile Wydra(1995),The Contemporary Look at Fengshui, Heian Intl. Pub Co.
    10. John J. Macionis,Vincent N. Parrillo(1998),Cities and Urban Life,Prentice-Hall, Inc.
    11. Lewis Mum Ford (1952). Art and Techniqu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2. Henry&Boston (1981), A Modern Theroy of Architecture,Bruce Ausopp, London.
    13. Ronald G..Knapp(1989),China's Vernacular Architecture:House Form and Culture,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Honolulu.
    14. Angela M.Dean(2003),Green by Design:Creating a Home for Sustainable Living. Salt Lake City:Gibbs Smith, Publisher
    15. Paul Oliver(2003),Dwelling:The Vernacular House World Wide,Oxford:Phaidon Press Ltd
    16. Michael Pacione(1984), Rural Geography,London:Hatper & Row.
    17. Mumford, L(1983),The Culture of Cities, New York: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
    18. Theano S. Terkenli.Towards a theory of the landscape:the Aegean Landscape as a cultural image[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1(57)
    19. Peter Bosselman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s Art C.TH.Sorensen.AHumanist[J].Landscape Journal,1998,(8):622-691
    万方数据http://seholar. ilib · en
    维普资讯http://www. cqVip · com
    学术期刊论文网http://www. keylw · "n/
    真实云南http://www. oayn.12net
    诗哲魂文集http://www. eedu. org. 。 n/Shizhehun/article/Show. asp?id二187
    思与文http://www. ehinese - thought. org/gjzdggxm/03_yjeg/002957. htm
    文化研究http://www. 。ulstudies. eom/rendanews
    新昆明网httP://www. newkm. on/
    云网http://www. yunnan. en
    比较城市研究http:/八 eh. eass. cn/bjChsh
    云南魅力小镇http://www. yntown. com/
    http://www. cultural-china. com
    http://kepu. llas. ac. 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