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报》与清末革命舆论的建构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苏报》是晚清历史上一份重要的革命报刊,其革命宣传影响了清末社会舆论的走向。笔者从媒介与舆论建构的视角,探讨《苏报》建构革命舆论的轨迹。《苏报》政治舆论转向的过程中,与新知识分子的关系如何?与国内外其它报刊的关系如何?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以期追问《苏报》进步性的根源。对《苏报》与清末革命舆论的建构这一论题,论文主要分四章,旨在这方面做以探讨。
     第一章主要交代《苏报》所处的宏观社会背景,为下文展开论述做铺垫。《苏报》的发展及言论转变离不开清末救亡图存的社会语境,其中作为全国舆论宣传中心的上海,对《苏报》舆论宣传影响极大。作为“真空地带”的租界,为《苏报》的革命宣传提供了庇护所。
     第二章把新型知识分子作为解读《苏报》革命化过程的切入点,以此探讨《苏报》进步性的根源。《苏报》与中国教育会、爱国学社的合作,使其与新知识分子得以结合,并在学潮和爱国运动中大有作为。《苏报》在章士钊的主持下转变成一份革命报刊。最后分析“苏报案”前后新知识分子的分化。
     第三章分析《苏报》对革命舆论的建构以及与其他报刊的舆论互动。文章从三个方面——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政治斗争,高唱排满革命言论,严厉批驳保皇立宪派人士——论述《苏报》构建革命舆论的过程。另外,从《苏报》与国内改良报刊的论战和与国外革命报刊的互动,探究《苏报》当时的生存状态和革命宣传的影响。
     第四章主要分析《苏报》舆论宣传对后来者的影响,并在晚清社会大背景下分析《苏报》的社会影响。《苏报》言论由变法而保皇,由保皇而革命,进而主张激进的排满革命,这种转变反映了处在转型期的清末社会政治舆论演变的历史轨迹。而《苏报》的舆论宣传,在当时有开风气之功,具有革命启蒙的作用。其革命舆论动员,对清末革命舆论的建构做出突出贡献,对反清革命运动的兴起起过极大的推动作用。
The Su bao is an important revolutionary newspaper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ts revolutionary propaganda affecting the trend of social Consensus.From the view point of media and public opinion.the author analysis the trail of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opinion of the revolution.During the process of political opinion steering, how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 Bao and new intellectuals,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other newspapers home and abroad. Through these discussions, the author will find the deep reason of Su Bao's progress. To the thesis of "Su Bao"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qing dynasty revolutionary opinion. Papers are four chapters to unscramble the "Su Bao"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qing dynasty revolutionary opinion.
     The first chapter basically states the macroscopical social background, and prepares for the discusses to come."The development and the opinion change of Su Bao can not get away from The social context of qing dynasty rescuing, especially shanghai as the center of national opinion. As "vacuum zone" for "Su Bao the concession, and the revolutionary propaganda newspaper provides shelter.
     The second chapter treads the new intellectuals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o analysis the revolutionary process of Su Bao, to explore the Su Bao progressive roots.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u Bao" and the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a, patriotic society, unites it with new intellectuals,and go a long way in legacy and patriotic movement. "Su Bao", under the chairmanship of ZhangShiZhao changes into a evolutionary newspapers. At last,it will analysis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new intellectuals around "Su Bao Case"
     The third chapter analysis on "the Su Bao"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revolutionary opinion and the opinion of other newspapers interact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three aspects--actively guiding the students to carry on the political struggle, singing full revolutionary rhetoric, harshing criticism royalist constitutionalists personage - discusses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revolutionary public opinion. In addition, from the controversy of "Su Bao" with domestic newspapers and the interaction of foreign revolutionary newspapers, it explores the Su Bao's influence of revolutionary propaganda.
     The fourth chapter mainly analyses Su Bao's influence to the coming newspapers and analyses the social influence under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Qing dynasty. Su Bao's viewpoint changed from political reform to royalists, then from royalists to revolution, and in advance advocated radical revolution against Man minority.This change reflects the trail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of public opinion in the late of Qing dynasty.What's more, "Su Bao's public opinion is a pioneer at that time. The revolutionary public opinion Mak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volutionary opinion and the rise of revolutionary movement against Qing dynasty.
引文
1周佳荣.苏报及苏报案——1903年上海新闻事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因是文献综述,并没直接引用内容,所以均没有注页码,下同).
    2徐洋.论《苏报》与近代社会革命思潮[D].吉林:吉林大学,2007.
    3周佳荣.苏报及苏报案——1903年上海新闻事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1.
    4周佳荣.苏报及苏报案——1903年上海新闻事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1—2.
    5汤志钧.一百年前的“苏报案”[J].史林,2003:2.
    6徐进.陈范与苏报案[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常州市委员会文史委员会编.常州文史资料第1辑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专辑[M].1981.
    7蒋法仁.苏报馆主陈范[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常州市委员会文史委员会编.常州文史资料第1辑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专辑[M].1981.
    8王德峰.陈范与《苏报》案[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0.
    9欧阳恩良.苏报案中章太炎邹容投案述评[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6:3.
    10欧阳恩良.苏报案中章太炎邹容投案述评[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6:3.
    11颜廷亮.俞明震与“苏报案”[J].鲁迅研究月刊,1994:11.
    12李日.俞明震与《苏报》案新论[J].湖湘论坛,2008:5.
    13李日.俞明震与《苏报》案新论[J].湖湘论坛,2008:5.
    14唐振常.苏报案中一公案一—吴稚晖献策辩[C].//上海史研究(二编)[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
    15高强.苏报案与治外法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7.
    16冯怡.从苏报案看清朝的文字狱[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8:10.
    17方平.从《苏报》看清季公众舆论的生成与表达[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18王敏.苏报案的审讯与判决[J].《史林》,2005:6.
    19蒋含平.“苏报案”的辩证与思考[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3.
    20蒋含平.“苏报案”的辩证与思考[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3.
    21蒋含平.“苏报案”的辩证与思考[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3(20).
    22苏玉娟.从“苏报案”看清末上海租界的言论出版自由[J].东南传播,2007:4.
    23任家宣.《苏报》与“苏报案”的研究及其反思[J].东南传播,2010:12.
    24王敏.建构与意义赋予——苏报案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
    25张啸虎.辛亥革命的舆论准备[J].新闻战线,,1981:10.
    26陆汉文.辛亥革命前夕的社会思潮与近代社会[J].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
    27顾晓虹.上海——晚清革命思想的宣传中心[J].史林,1992:4.
    28吴敏超.戊戌政变后的社会舆论[J].史学月刊,2007年:6.
    29沈潜.黄宗仰与1903年前后的清末革命思潮[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6:2.
    30梁启超.戊戌政变记[C].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1.
    31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M].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1996:73.
    32梁启超.戊戌政变记[C]//丁文江,赵丰田主编.梁启超年谱长编[M].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38.
    33军国民篇[N].新民丛报,1902-2-8.
    34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146.
    35周佳荣.苏报及苏报案——1903年新闻事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
    36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5
    37梁启超.变法通议之十三《论学会》[N].实务报,1896-11-5(2b).
    38梁启超.与穗卿夏曾佑足下书[C]//丁文江,赵丰田主编.梁启超年谱长编[M].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25.
    39周佳荣.苏报及苏报案—1903年上海新闻事件[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1.
    40梁启超.本馆第一百册祝辞[N].清议报,1901-12-21(4b).
    41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4601-4602.
    42郭汉民.晚清社会思潮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86.
    43费正清(美).中国:传统与变革[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398—399.
    44胡道静.上海的日报[M].上海市通志馆期刊抽印本,1935:40.
    45胡道静.上海的日报[M].上海市通志馆期刊抽印本,1935:40.
    46张篁溪.苏报案实录[C].//中国史学会主编.辛亥革命(1)[M].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367.
    47罗家伦.中华民国史料丛编A10苏报案纪事[M].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1983:4(1).
    48周武、吴桂龙.上海通史(第五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81-282.
    49焦润明、苏晓轩编.晚清生活掠影[M].辽宁:沈阳出版社,2002:84.
    50冯自由.革命逸史(初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120.
    51丁守和.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一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61.
    52王德峰.陈范与《苏报》案[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0.
    53蒋维乔.中国教育会之回忆[C].//柴德赓等编.辛亥革命(第一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485.
    54蒋维乔.中国教育会之回忆[C].//柴德赓等编.辛亥革命(第一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485.
    55张篁溪.苏报案实录[C].//中国史学会主编.辛亥革命(1)[M].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367.
    56张篁溪.苏报案实录[C].//中国史学会主编.辛亥革命(1)[M].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368.
    57章士钊.癸卯大狱记[M].上海:上海镜今书局,1903:27.
    58王德峰.陈范与《苏报》案[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0.
    59王德峰.陈范与《苏报》案[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0.
    60吴稚晖.苏报案前后[C].//中华民国开国五十年文献编纂委员会.革命之倡导与发展[M].台湾:正中书局,1964:604.
    61冯自由.中国教育会与爱国学社[C].//中国史学会主编.辛亥革命(1)[M].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9
    62陈景磐.中国近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271.
    63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146—149.
    64日本留学生调查录[N].选报,1902-3-20.
    65中国留学生[N].大陆报,1903-4-5.
    66日本留学界之片影[N].大陆报,1903-5-6.
    67李喜所.辛亥革命前的留日学生运动[C].//中华书局编辑部.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606.
    68文诡.非省界[N].浙江潮,1903-4-17.
    69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N].游学译编,1903-4-12.
    70罗家伦.中华民国史料丛编A10苏报案纪事[M].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1983:4(1).
    71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232.
    85参见戴逸、李育民.中国近代史通鉴(1840-1949)辛亥革命(5)[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7:71.
    86论王之春借法兵必亡中国[N].苏报,1903-4-25.
    87敬告两广寓沪绅商[N].苏报,1903-4-27.
    88参见论中国学生同盟会之发起[N].苏报,1903-5-30.
    89转引周佳荣.苏报及苏报案——1903年新闻事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37.
    90译西报纪张园会议事[N].苏报,1903-5-8.
    91《苏报》在1903年6月8、9日的“时事要闻”中都有关于俄国情况的报道,不过都是从其它报刊摘录而来。
    92丁守和.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一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74.
    93敬告守旧诸君子[N].苏报,1903-5-13.
    94蔡钧致端方电[N].苏报,1903-6-5.
    95密谕严拿留学生[N].苏报,1903-6-5.
    96读严拿留学生密谕有愤[N].苏报,1903-6-10.
    97读严拿留学生密谕有愤[N].苏报,1903-6-11.
    98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24)张溥泉先生回忆录·日记全一册[M].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168.
    99章士钊.覆侯君书[N].苏报,1903-7-3日.
    100罗家伦.中华民国史料丛编A10苏报案纪事[M].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1983:4(1).
    101章士钊.辛亥革命回忆录(第一册)[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265.
    102周佳荣.苏报及苏报案——1903年上海新闻事件[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47.
    103罗家伦.中华民国史料丛编A10苏报案纪事[M].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1983:4(2).
    104丁守和.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一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64.
    105张继.五十年历史之研究与回顾[C].//张溥泉先生全集[M].台北,1951:39.
    106康有为[N].苏报,1903-6-1.
    107康有为[N].苏报,1903-6-1.
    108祝北京大学堂学生[N].苏报,1903-6-6.
    109新书介绍[N].苏报,1903-6-9.
    110读“严拿留学生密谕”有愤[N].苏报,1903-6-11.
    111革命驳议[N].中外日报,1903-6-8.
    112驳《革命驳议》[N].苏报,1903-6-12.
    113驳康有为书[N].苏报,1903-6-20.
    114杀人主义[N].苏报,1903-6-23.
    115杀人主义[N].苏报,1903-6-23.
    116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N].苏报,1903-6-29.
    117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N].苏报,1903-6-29.
    118章士钊.苏报案始末记叙[C].//中国史学会主编.辛亥革命(1)[M].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388.
    119本报大沙汰[N].苏报,1903-6-3.
    120刘家林.中国新闻通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10—211.
    121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240.
    122狱中答新闻报记者书[N].苏报,1903-7-6.
    123章士钊.苏报案始末记叙[C].//中国史学会主编.辛亥革命(1)[M].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387.
    124咄!汉满两种族大争讼[N].江苏,1903-6-25.
    125祝苏报馆之封禁[N].江苏,1903-6-25.
    126异哉上海有所谓爱国会社者[N].江苏,1903-6-25.
    127咄!汉满两种族大争讼[N].江苏,1903-6-25(119).
    128罗家伦.中华民国史料丛编A10苏报案纪事[M].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1983:4(1).
    129包天笑.辛亥革命前后的上海新闻界[C].//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四集[M].北京市:中华书局,1963:86.
    130章开沅、林增平.辛亥革命史(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404.
    131兰皋(汪文溥).蜕盒事略[C].//陈蜕盦先生文集,1914年刊印本。
    132陈吉龙.常州名人[M].北京市: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152.
    133陈吉龙.常州名人[M].北京市: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152.
    134章行严.新时代之青年[J].东方杂志,1919-11.
    135冯自由.革命逸史(初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135.
    136章行严.赵伯先事略[C].//参见柴德赓等编.《辛亥革命》(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312.
    137论湖南官报之腐败[N].苏报,1903-5-26.
    138周佳荣.苏报及苏报案——1903年上海新闻事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1).
    139论湖南官报之腐败[N].苏报,1903-5-26.
    140读<新闻报><自箴篇>[N].苏报,1903-6-20.
    141本报大沙汰[N].苏报,1903-6-3.
    142罗家伦.中华民国史料丛编A10苏报案纪事[M].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1983:4(1).
    143论江西学堂学生无再留学之理[N].苏报,1903-5-31.
    144无锡竢实学堂冲突之忠告[N].苏报,1903-6-9.
    145无锡埃实学堂冲突之忠告[N].苏报,1903-6-9.
    146论中国同盟会之发起[N].苏报,1903-5-31.
    147中国有心人.萧山学堂之现象[N].苏报,1903-6-10.
    148论中国同盟会之发起[N].苏报,1903-5-31.
    149论江西学堂学生物再留学之理[N].苏报,1903-6-3.
    150论中国同盟会之发起[N].苏报,1903-5-30.
    151倡学生军说[N].苏报,1903-6-24.
    152责水师学生张兆宣书[N].苏报,1903-6-3.
    153敬告守旧诸君子[N].苏报,1903-5-13.
    154罗家伦.中华民国史料丛编A10苏报案纪事[M].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1983:4(2).
    155祝北京大学堂学生[N].苏报,1903-6-6.
    156论中国当道者皆革命党[N].苏报,1903-6-7.
    157革命军[N].苏报,1903-6-9.
    158杀人主义[N].苏报,1903-6-23.
    159丁守和.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一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79.
    160读《严拿留学生密谕》有愤[N].苏报,1903-6-10.
    161论留学生之非叛逆[N].苏报,1903-6-23.
    162序《革命军》[N].苏报,1903-6-10.
    163狱中答《新闻报》[N].苏报,1903-6-29.
    164张枬、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4(678—679).
    165康有为[N].苏报,1903-6-1.
    166驳《革命驳议》[N].苏报,1903-6-12、13.
    167呜呼保皇党[N].苏报,1903-6-21.
    168反面之反面说[N].苏报,1903-6-23.
    169敬告国民议政会诊君[N].苏报,1903-6-25.
    170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N].苏报,1903-6-29.
    171丁守和.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一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82.
    172康有为[N].苏报,1903-6-1.
    173康有为[N].苏报,1903-6-1.
    174革命驳议[N].中外日报,1903-6-8、9.
    175驳《革命驳议》[N].苏报,1903-6-12、13.
    176反面之反面说[N].苏报,1903-6-23.
    177驳《革命驳议》[N].苏报,1903-6-12、13.
    178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N].苏报,1903-6-29.
    179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239—240.
    180从笔者掌握的《苏报》影印本中可以看出,从1903年5月6日至1903年7月7日每期首页都有代售《游学译编》的告白.
    181从1903年5月29日至1903年6月1日的《苏报》首页上可以看到《童子世界》改为旬报的告白.
    182“头版”[N].苏报,1903-1-8.
    183丁守和.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75.
    184革命其可免乎[N].江苏,1903-6-25.
    185《满洲之密约》译后语[N].江苏,1903-6-25.
    186康有为[N].苏报,1903-6-1.
    187驳《革命驳议》[N].苏报,1903-6-12、13.
    188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N].苏报,1903-6-29.
    189与邑人书[N].游学译编,1903-6-10.
    190近时二大学说之评论[N].浙江潮,1903-10-10.
    191中国立宪问题[N].江苏,1903-9-21.
    192“国内时评”[N].江苏,1903-6-25.
    193“国内时评”[N].江苏,1903-9-21.
    194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221.
    195露西亚虚无党[N].江苏,1903-6-25.
    196“外国时评”[N].江苏,1903-9-21.
    197“外国时评”[N].江苏,1903-9-21.
    198俄人要求立宪之铁血主义[N].浙江潮,1903-5-16.
    199虚无党[N].苏报,1903-6-19.
    200丁守和.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一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67.
    201杨天石、王学庄.拒俄运动1901—1905[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337—338.
    202杨天石、王学庄.拒俄运动1901—1905[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339—340.
    203读中外日报[N].苏报,1903-5-18.
    204张枬、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4(692—695).//革命驳议[N].中外日报,1903年6月8、9日.
    205驳《革命驳议》[N].苏报,1903-6-12、13.
    206驳《革命驳议》[N].苏报,1903-6-12、13.
    207读《新闻报》<自箴篇>[N].苏报,1903-6-30.
    208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248.
    209狱中答《新闻报》[N].苏报,1903-7-6.
    210驳《革命驳议》[N].苏报,1903-6-12、13.
    211读严拿留学生密谕有愤[N].苏报,1903-6-10、11.
    212狱中答《新闻报》[N].苏报,1903-7-6.
    213冯自由.革命逸史(初集)[M].北京市:中华书局,1981:135.
    214冯自由.革命逸史(初集)[M].北京市:中华书局,1981:135.
    215章行严.苏报案始末记叙[C].//参见柴德赓等编.《辛亥革命》资料丛刊本(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389.
    216俄事警闻,1903-12-15.
    217蔡元培.蔡孑民先生言行录济[M].南市: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14.
    218本刊广告[N].俄事警闻,1903-12-15.
    219俄事警闻之尾声[N].俄事警闻,1904-2-25.
    220本报大特色[N].警钟日报,1904-11-14.
    221冯自由.革命逸史(第一集)[M].上海国民日日报与警钟报.北京市:新星出版社,1981:196.
    222白话道人.中国白话报发刊词[N].中国白话报,1903-12-19.
    223陈去病.论戏剧之有益[N].二十世纪大舞台,1904-10.
    224柳亚子.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N].二十世纪大舞台,1904-10.
    225陈玉申.晚清报业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1(170).
    226冯自由.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上卷)[M].上海:良友印刷公司,1928:160.
    227冯自由.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上卷)[M].上海:良友印刷公司,1928:67-69.
    228冯自由.革命逸史(第1集)[M].“陈少白时代之中国日报”.北京市:中华书局,1981:98.
    229冯自由.革命逸史(第1集)[M].“革命初期之宣传品”.北京市:中华书局,1981:17.
    230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249.
    231本省时评[N].江苏,1903-6-25.
    232章士钊.苏报案始末记叙[C].//中国史学会主编.辛亥革命(1)[M].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388.
    233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126.
    234丁守和.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一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64.
    235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11月,第146页。
    236“亓冰峰:《清末革命与君宪的论争》,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0年6月,第120—121页。
    237狱中答《新闻报》[N].苏报,1903-7-6.
    《苏报》影印版(1903年5月6日—1903年7月7日)、《江苏》、《浙江潮》、《游学译编》、《湖北学术界》、《中外日报》、《新闻报》。
    1、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1996年。
    2、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上),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
    3、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
    4、周佳荣:《苏报及苏报案1903年上海新闻事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
    5、周佳荣:《苏报与清末政治思潮》,香港昭明出版社,1979年。
    6、周武、吴桂龙:《上海通史》(第五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7、周武、吴桂龙:《上海通史》(第三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8、秦绍德:《上海近代报刊史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
    9、白润生:《中国新闻通史纲要》,上海:新华出版社,1998年。
    10、陈玉申:《晚清报业史》,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
    11、章开沅、林增平:《辛亥革命史》上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
    12、汤志军:《戊戌变法史》,人们出版社,1984年。
    13、张海鹏李细珠:《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14、李云峰、刘东社:《清末民初政治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
    15、王天根:《晚清报刊与与维新舆论建构》,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
    16、罗福惠:《辛亥时期的精英文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7、胡绳武戴鞍钢:《中国二十世纪全史(辛亥风雷1900-1919)》,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
    18、朱育和欧阳军喜舒文:《辛亥革命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
    19、苑书义:《中国近代史新编》(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
    20、王敏:《苏报案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
    21、戴逸:《中国近代史通鉴1840--1949辛亥革命》(第五卷),红旗出版社,1997年07月。
    22、熊月之:《上海通史·第6卷晚清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23、丁守和:《二十世纪中国史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24、焦润明:《中国近代文化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
    25、方平:《晚清上海的公共领域1895~1911》,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
    26、杨天石、王学庄:《拒俄运动1901—190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
    27、严昌洪、许小青:《癸卯年万岁——1903年的革命思潮和革命运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8、丁守和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一、二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
    29、曾虚白主编:《中国新闻史》,台北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1966年。
    30、岳山:《邹容》,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31、白吉庵:《章士钊传》,作家出版社,2004年。
    32、胡道静:《上海的日报》,上海市通志馆期刊抽印本,上海市通志馆,1935年。
    33、张篁溪:《苏报案实录》,中国史学会主编《辛亥革命》第1册。
    34、章士钊:《苏报案始末记叙》,中国史学会主编《辛亥革命》第1册。
    35、蒋慎吾:《苏报案始末》,《上海研究资料续集》。
    36、胡道静:《上海新闻事业之史的发展》,《上海市通志馆期刊》第2卷第3期1935年3月。
    37、章士钊:《疏皇帝魂》,《辛亥革命回忆录》第1集。
    38、熊月之:《章太炎》,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39、熊月之:《上海通史·晚清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40、姜义华:《章太炎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41、严昌洪、许小青:《癸卯年万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42、冯自由:《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第一册,1954年。
    43、冯自由:《上海国民日日报与警钟报》,《革命逸史》第1集。
    1、方汉奇:《苏报与苏报案》,《新闻战线》,1959年第1期。
    2、蒋含平:《“苏报案”的辩证与思考》,《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年第3期
    3、冯怡:《从苏报案看清朝的文字狱》,《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8年10月。
    4、汤志钧:《一百年前的“苏报案”》,《史林》2003年第二期。
    5、汤志钧:《苏报案的历史意义》,《文汇报》1963年7月18日。
    6、欧阳恩良:《苏报案中章太炎邹容投案述评》,《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7、徐进:《陈范与苏报案》,《常州文史资料》,第1辑。
    8、高强:《苏报案与治外法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年7月。
    9、董蕊:《苏报与清末社会变迁》,清史研究所,2004年。
    10、方平:《清末上海民间报刊与公众舆论的表达模式》,《二十一世纪》双月刊2001年2月。
    11、蒋法仁:《苏报馆主陈范》,《常州文史资料》,第1辑。
    12、徐铸成:《从苏报案看清末的报界》,《社会科学(上海)》1980年,第2期。
    13、王德峰:《陈范与苏报案》,《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19卷第5期。
    14、王敏:《苏报案的审讯与判决》,《史林》,2005年第6期
    15、李日:《俞明震与<苏报>案新论》,《湖湘论坛》,2008年第5期。
    16、康化夷:《袁树勋与“苏报案”》,《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17、金立群:《近代报纸与中国人现代意识的形成——以1903年5月的《申报》、《苏报》为例》,《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18、苏玉娟:《从“苏报案”看清末上海租界的言论出版自由》,《东南传播》,2007年第4期。
    19、刘婷婷:《苏报案与曾格案之比较——新闻自由:不懈的追求》,《黔南民族 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20、王敏:《从苏报案看晚清政府对政治危机的应对》,《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21、苏义发:《略谈《苏报》与“苏报案”》,《长春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第4期
    22、冷若冰:《苏报》及“苏报案”,《新闻知识》,1997年第11期
    23、王佩良:《苏报》馆主陈范传论,《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24、赵成娟:《苏报》时期的章士钊,《历史教学》,1997年第8期
    25、方平:从《苏报》看清季公众舆论的生成与表达,《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
    26、陆建德:《政府与布衣讼:治外法权影响下的《苏报》案》,《万象》,2003年第7期
    27、李斯颐:《苏报》案中邹容投案原因考,《新闻学刊》,1987年第3期。
    28、石培华:《从上海“英租界工部局档案”中有关“苏报案”的资料看“苏报案”的真实情况》,《华东理工大学学报文科版》,1996年第4期。
    29、高平叔:《蔡元培与“苏报案”》,《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6期
    30、唐振常:《苏报案中一公案一吴稚晖献策辩》,《上海史研究》二编,学林出版社1988年。
    31、陈镐汉:《清末苏报案》,《新闻记者》,1989年第7期。
    32、余衔玉:《苏报案百年祭》,《文史精华》2003年第6期。
    33、战林盛:《苏报案幕后的人犯争夺》,《浙江人大》,2005年第6期。
    34、陈志强:《报业与中国近代政治的变迁》,《南昌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35、董蕊:《苏报与清末社会变迁》,清史研究所,2004年。
    36、赵泉民:《晚清世纪之交新知识分子救亡心态透视》,《台州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
    37、吴敏超:《戊戌政变后的社会舆论》,《史学月刊》,2007年第6期。
    38、顾晓虹:《上海:晚清革命思想的宣传中心》,《史林》,1992年第4期。
    39、陆汉文:《辛亥革命前夕的社会思潮与近代社会》,《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1年第6期。
    40、汤仁泽:“革命言论之枢纽”——《苏报》,近代中国(第十四辑),2004年8月。
    1. 王敏:《建构与意义赋予——苏报案研究》,复旦大学,博士,2008年。
    2. 任国芳:《“苏报案”反映的中外法文化冲突》,中山大学,硕士,2008年。
    3. 徐洋:《论<苏报>与近代社会革命思潮》,吉林大学 ,硕士,2007年。
    4. 陈波:《“苏报案”研究》,苏州大学 ,硕士,2008年。
    5. 蔡斐:《1903年:上海苏报案》,西南政法大学硕士,2008年。
    6. 徐中煜:《清末新闻、出版案件研究(1900-1911)——以“苏报案”为中心》,北京大学,硕士,2005年。
    7. 周宇清:《陈范与辛亥革命:一个晚清绅士的人生轨迹与心路历程》,扬州大学,硕士,2007年。
    8. 祖艳:《国民日日报研究》,山东大学,硕士,2008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