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改中的社会动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尽管抗战时期中共力量迅速崛起,但战后敌强我弱的格局并未改变。在这场决定胜负的国共战争中,农民的重要性再度突显,而在争取农民对战争支持问题上,中共当时的选择似乎只有继续打出土改这张王牌。但从战后临沂老区的情况来看,经过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当地的土地占有已呈均衡化状态,即实际上已无继续进行土改之必要。在这种特殊背景下进行的土改,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经济价值,按照张鸣的说法它实质上已成为中共为赢取战争胜利的社会动员手段,且随着战事的进展战争动员的色彩愈加浓厚。
     在这场以土改为载体的社会动员运动中,日常伦理向动员理论的转变成为动员的基本前提。为使农民从思想上接受土改的合理性,需要打破传统的束缚农民革命化行为的日常伦理,并借以树立一种全新的阶级斗争理念。诉苦和斗争大会把农民带入预设的动员剧场,此亦老区思想动员的一种标准范。在长期的租佃制下,农民和土地所有者事实上结成一种和谐互惠的默契关系,这成为思想动员的严重障碍。为此,中共灵活地把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解释为“谁养活谁”的通俗道理,并通过“算账”的方,地主和农民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一目了然,阶级之间的不满和仇恨由此被激活。斗争大会既是诉苦运动的延续和发展,也是强化诉苦效果或者说巩固思想动员成果的一种重要形。斗争大会上一边倒的舆论声势,血淋淋的肉体消灭,构成一种强烈的剧场效应,将胆小怕事和骑墙观望的中间分子卷入运动之中。
     作为土改关键一环的划分阶级和分配果实,也是社会动员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划分阶级的目的旨在“分清敌我友”基础上进一步明晰中国农村以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和以国民党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两大阵营,这既是前期日常伦理转换和思想动员的有机延续,也为后期社会动员目标的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即在两大阵营尖锐对立的背景下,农民没有第三条道路可供选择。土地和浮财等土改果实的分配,显系明确两大阵营后合乎逻辑的结果,同时也从经济和产权制度上为动员目标的实践提供了保障。为保护现有的分配果实,毫不动摇地站在无产阶级阵营,全力支持共产革命,成为绝大多数农民的必然选择。
     作为军事动员主要内容的参军和支前,无疑是社会动员的最高形或最终目标。划阶级、斗地主的目的是为了“挖蒋根”,土改果实的分配同时被赋予“保田护产”的政治内涵。经过广泛而充分动员起来的临沂老区,青壮年踊跃参军参战,直接到前方“打老蒋”;后方农民则竭尽所能掀起轰轰烈烈的“一切为了前线”的支前运动,从而为扭转山东战场的战局和实现国共决战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当然,其间严密的组织规范和积极分子的示范作用,也是能够充分挖掘农民参军支前潜力的不可忽视要素。
     与20世纪30年代的土地革命相比,此期临沂老区土改中“左”的色彩也十分浓厚。诸如划分成分中的随意性,将一部分中农错定为地主、富农;斗争对象界定的模糊性,不少地方出现“贫中找富”、“谁家的地多就斗谁”的为斗争而斗争的极端现象;分配果实中的极端平均主义倾向,有的地方公开提出“中农骨头富农肉,吃了肉啃骨头”的分配口号;动员中的指标化、硬性化,参军支前动员中强硬摊派现象屡见不鲜;再如无原则的滥捕乱杀,将地主富农“扫地出门”等。当然,如果将问题放在土地财产已均质化但中共迫切需要重新大规模地动员农村资源或者说战争动员的背景下来理解的话,这一切似乎均有其合理性,易言之,不默许甚至鼓励土改中的“左”倾思潮,农民就无法充分动员起来,战争动员的目标就无法顺利实现。
     土改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可以说是回顾或研究这段历史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在前人的研究已较为充分的今天,单纯的历史场景描述和叙事似乎已没有太大的必要,无论是整体史还是地方史莫不如此。在进一步挖掘地方资料或采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补充文本资料的基础上,博采革命叙事范和现代化叙事范之长,从临沂老区已失去土改条件和基础特别是国共政争的特殊背景下理解和思考这段历史,或许有助于把握问题的本质,或者说能够再现历史的真实。
Although the Sino-Japanese War tim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as developed rapidly, but the strong—weak pattern was not changed. In this decision victory's and defeat's Kuomintang and Communist Parties war, the importance of farmer was underlines once again, but for the question of wins support from farmer in the war, it seems that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only choose the land reform as trump card. But research postwar Linyi old liberated area's situation, passes through the Sino-Japanese War time ,the rent reduction rate cut, the local land holds has assumed the equalized condition, it means that continued proceed land reform in this area, which may not have enough necessity, but, the special background behind this social movement tell us, proceeded land reform mainly as a social mobilize method due to win the victory ,and with war's progress, the nature of war mobilization was thicken more and more.
     In movement, the basic premise is the transformation of daily ethics to mobilization theory .In order to persuaded fanners accept the land reform, needs to break the traditional of daily ethics of revolutionization , and in order to sets up one kind of new class struggle idea. Complains and the struggle congress leads farmers to the preinstall mobilization theater, this is also the ideological mobilization of old liberated area .Under the long-term tenancy system, there is a harmonious reciprocal benefit in fact the tacit understa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farmers and the landholder, but, it becomes a serious barrier to ideological mobilization. Therefor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ranslated Marx's surplus value theory to "who supports who" which is a simple issue, and adopts "does accounts" , the exploitation and the exploits relation between the landlord and the farmer was clear. So, social class's disaffection and the hatred were activated from this. The struggle congress was not only complains the movement extension and the development, but also the important form strengthening complains the effect or consolidated ideological mobilization achievement. Struggles public opinion momentum which at the congress leans to one side, the bloody human body elimination, constitutes one kind of intense theater effect, will be afraid of getting into trouble the middle elements which and sits on the fence waits and sees to be involved in timidly the movement.
     As a key part of land reform, division social class and assignment fruit is also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society mobilizes. The goal of division social class's is to the purpose of base on "drawing a clear line between the enemy and ourselves the friend" , furthermore, defined Chinese countryside take the communist party as representative's proletariat and take Kuomintang as representative's landlord class two big camps, this is the consistence of earlier period daily ethics transformation and to the ideological mobilization organic extension, also mobilized the goal for the later period society the practice to provide the rationale, with the background of two big camp incisive opposition , farmers have no choice anymore. Land reform fruit and movable property assignments, this is no doubt outcome and logical results about two big camps, meanwhile, this is also provided the safeguard the mobilization goal's practice from the economy and the property system. For the protection existing assignment fruit, be unwavering stands in the proletariat camp, supports the communist revolution with all one's strength, becomes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choices for farmers.
     The critical component of military mobilization is primary coverage's enlistment and the forward, without doubt, it is the highest form or the ultimate objective of the society mobilizes. Delimits the social class, to fight landlord's goal is for "eradicate Chiang's ideology", at the same time ,the land reform fruit was assignment entrusts with "guarantees Tian Huchan" the political connotation. the Linyi old liberated area which widespread and mobilizes fully, the young adults enlist in the military enthusiastically, "hits Lao Jiang" was in front directly; Rear area the fanner exhausts ability raises "all imposing for the front" the forward movement, thus, in order to reversed the war situation of Shandong battlefield and to provide the solid foundation and the safeguard for the victory which Kuomintang and Communist Parties fought a decisive battle. Of course, strict organization standard and activist exemplary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of mobilized the farmer to enlist the military.
     Compared with the agrarian revolution in 19th 30s, the "left" the color issue of Linyi old liberated area land reform was also very thick. Such as in the division ingredient's capriciousness, wrong decides as part of middle peasants the landlord, the rich farmer; Struggle object limits fuzziness, many places even appeared such phenomenon of "poor look for richly", "who which family's place many to fight" ; Assigns in the fruit the extreme mean principle tendency, some places proposed "the middle peasant bone rich farmer meat, has eaten the meat gnaws the bone" public; In the mobilization ,indexing, the rigidity, in the enlistment forward mobilization allocates the phenomenon was common; Moreover, the unprincipled of over-trapping massacre, "makes a clean sweep" to the landlord rich farmer and so on. Of course, if places the question to the land and property was already homogenize but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urgent need again massively to mobilize the countryside resources or war mobilization, which everything seems to get reasonable In a word, if did not tacitly consent even encourages such "left" ideological trend in the land reform. Farmers was unable to mobilize fully, the goal of war mobilization is unable to realize smoothly.
     The land reform movement is a very important event in Chinese near contemporary history also that is the major issue which is unable to avoid for research. Today, predecessor research outcome was affluent, the pure historical scene described and narrates seems have enough necessity, no matter the overall history or the place history. With explored these unearths place material or uses the investigation method of anthropology in the field, adopted the revolutionary narrative model and modernized narrative model to analyze such problem, study land reform condition and the foundation from the background of Linyi old liberated area where under the Kuomintang and Communist Parties struggle for power special background , maybe it is more helpful in grasp the question the essence for get understands and pondered fort the true histories.
引文
[1]本文研究的临沂老区指目前临沂市所辖的三区九县,即兰山区、罗庄区、河东区和苍山县、郯城县、临沭县、沂水县、蒙阴县、沂南县、莒南县、费县和平邑县。抗战时期临沂老区隶属于鲁中、鲁南、滨海三大战略区,以滨海区为主,1948年7月17日合并为鲁中南区,华东、山东和鲁中南行政区的党、政、军首脑机关均驻扎于此,其成为山东乃至华东解放区的首府。
    [2]苍山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苍山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24页。
    [3]黄道炫.一九○—一九四○年中国东南地区的土地占有——兼谈地主、农民与土地革命.历史研究,2005年版,第1期。
    [4]胡素珊.中国的内战一1945-1949年的政治斗争.王海良、金燕、胡礼忠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第289页。
    [1]张佩国.财产关系与乡村法秩序.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1]李康.西村十五年:从革命走向革命—1938-1952,冀东村庄基层组织机制变迁.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5。
    [1]费孝通.江村经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6页。
    [2]A·德里克.革命之后的史学.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当代危机.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5年,春季刊。
    [1]张佩国.地权·家户·村落.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
    [2]“无事件境”是指一种特殊的事件记忆心理。其基本含义是,重复序列中的各种事件,不但由于高重复率导
    [1]临沂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临沂地区志.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80页。
    [1]莒南县委.莒南县土地改革工作.莒南县档案馆馆藏档案,馆藏号:1-1-28。
    [2]关于临沂老区土改前各阶层土地比较均匀的史料记载见孙汉卿写的回忆录中的一篇文章《滨海地区土地改革的回顾》(当时孙汉卿任滨海地委副书记,领导和参加了老区改革),载于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解放战争时期山东的土地改革》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第705页.
    并且临沂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临沂地区志》,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83页也有类似的记载。
    [3]老区不宜推平土地,不动富农的土地,不侵犯中农的利益,见陈毅1946年7月28日给中央意见信《陈毅同志对推平富农土地的意见》及中央的回信《中央关于对富农土地不宜推平给华中局的信》,以及1946年9月21日的《中央对山东地区土地改革的指示》。
    [4]中共中央.毛泽东、刘少奇关于土地政策发言要点.(1946年5月8日).见:解放战争时期山东的土地改革.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8页。
    [5]中共中央.九一指示.(1946年9月1日).见:滨海地区土地改革资料选编(1946年-1950年).临沂地区档案馆,内部资料.第153-154页。
    [1]中共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1946年5月4日).见:滨海地区土地改革资料选编(1946年-1950年).临沂地区档案馆,内部资料.第148页。
    [1]滨海地委.关于目前贯彻土地改革运动给各县的一封信.(1946年10月4日).临沂市档案馆馆藏档案,馆藏号:0003-01-0020-001。
    [2]滨海地委.关于土地改革的初步总结.(1946年11月20日).临沂市档案馆馆藏档案,馆藏号:0003-01-0020-002。
    [1]临沂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临沂地区志.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84页。
    [2]中共华东中央局.关于山东土改复查新指示.(1947年7月7日).见:滨海地区土地改革资料选编(1946年-1950年).临沂地区档案馆,内部资料.第184页。
    [1]临沂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临沂地区志.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84页。
    [2]临沂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临沂地区志.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84页。
    [1]张鸣.动员结构与运动模——华北地区土地改革的政治运作(1946-1949).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3年6月。
    [2]关于中共不公开发布《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的史料和文献,《中共中央关于暂不在报纸上宣传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指示》(1946年5月13日)记载,中央五四土地指示,各地应即当作党内文件印发给进行群众工作的干部及其广大干部阅读,使大家明白党的政策,迅速实现土地改革。节选自中央档案馆编的《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文件选编(1945-1949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1年,第10页。又见《中共华东中央局学习中央五四关于土地问题指示的通知》(1946年5月23日)临沂市档案馆馆藏,记载,中央五四关于土地问题 的指示,这是我党在新民主主义阶段中极有历史意义的文献,是目前群众运动的基础,全体干部党员必须深入的学习,俾使明白党的政策,以迅速实现土地改革,但为了避免反动派借口我们某些政策的改变,发动对我进攻,故这个文件暂不对外宣传,仅限党内干部研究学习,发去文件必须很好的保存,务得遗失,与学习完毕后,……区党委斟酌留二三份外,余均由党委军区负责收回焚烧并报告华东局秘书处,特此通知。
    [1]中共华东中央局.关于彻底实行土地改革的指示.(1946年9月1日).见:滨海地区土地改革资料选编(1946年-1950年).临沂地区档案馆,内部资料.第153-154页。
    [2]中共华东中央局.关于山东土改复查新指示.(1947年7月7日).见:滨海地区土地改革资料选编(1946年-1950年).临沂地区档案馆,内部资料.第185页。
    [3]中共华东中央局.关于胶东滨海土改复查偏向问题的指示和滨海地委的检查.(1947年8月4日).见:滨海地区土地改革资料选编(1946年-1950年).临沂地区档案馆,内部资料.第68-69页。
    [1]临沂地区史志办公室.临沂百年大事记.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41页。
    [1]中共苍山县委党史室.苍山地方史.讨论修改稿.2007年.第164-165页。
    [1]张鸣.动员结构与运动模——华北地区土地改革的政治运作(1946-1949).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3年6月。
    [2]冀中区党委宣传部.群众路线研究.(党内).1947年.第5页。
    [3]中共山东分局宣传部.大店查减斗争总结.(1944年11月5日),临沂市档案馆馆藏。馆藏号:0003-01-0006-001。
    [1]乐陵老区十万农民悲愤诉苦打开了发动群众的大门.大众日报.1947年1月13日。
    [1]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解放战争时期山东的土地改革.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74-775页。
    [1]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解放战争时期山东的土地改革.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74-775页。
    [2]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解放战争时期山东的土地改革.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74-775页。
    [3]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解放战争时期山东的土地改革.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74-775页。
    [1]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解放战争时期山东的土地改革.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74-775页。
    [1]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解放战争时期山东的土地改革.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74-775页。
    [2]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解放战争时期山东的土地改革.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82-787页。
    [3]胡素珊.中国的内战—1945-1949年的政治斗争.王海良、金燕、胡礼忠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7年版,第379页。
    [1]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见:余英时文集.第二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0页。
    [2]张鸣.动员结构与运动模——华北地区土地改革的政治运作(1946-1949).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3年6月。
    [3]张鸣.动员结构与运动模——华北地区土地改革的政治运作(1946-1949).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3年6月。
    [1]张鸣.动员结构与运动模——华北地区土地改革的政治运作(1946-1949).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3年6月。
    [1]张佩国.地权·家户·村落.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1]杜润生.中国的土地改革.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393-395页。
    [2]中共华东中央局.中共华东局土改工作团关于五莲县结束土改工作的总结.(1946年3月14日).见: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22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40页。
    [1]山东分局农委会.鲁中南莒南桑庄区在生产中结合纠正偏向,改定成分,调整土地工作的报告.见:滨海地区土地改革资料选编(1946年-1950年).临沂地区档案馆,内部资料.第104-105页。
    [1]滨海地委.关于如何具体的执行中央五四土改指示补充指示.(1946年8月25日).临沂市档案馆馆藏档案,馆藏号:0003-01-0020-003。
    [2]滨海地委.关于目前贯彻土地改革运动给各县的一封信.(1946年10月4日).临沂市档案馆馆藏档案,馆藏号:0003-01-0020-001。
    [1]滨海地委.关于土地改革的初步总结.(1946年11月20日).临沂市档案馆馆藏档案,馆藏号:0003-01-0020-002。
    [2]滨海地委.关于土地改革的初步总结.(1946年11月20日).临沂市档案馆馆藏档案,馆藏号:0003-01-0020-002。
    [1]滨海地委.关于土地改革的初步总结.(1946年11月20日).临沂市档案馆馆藏档案,馆藏号:0003-01-0020-002。
    [1]滨海地委.关于土地改革的初步总结.(1946年11月20日).临沂市档案馆馆藏档案,馆藏号:0003-01-0020-002。
    [1]滨海地委.关于土地改革的初步总结.(1946年11月20日).临沂市档案馆馆藏档案,馆藏号:0003-01-0020-002。
    [2]滨海地委.关于土地改革的初步总结.(1946年11月20日).临沂市档案馆馆藏档案,馆藏号:0003-01-0020-002。
    [1]滨海地委.关于土地改革的初步总结.(1946年11月20日).临沂市档案馆馆藏档案,馆藏号:O003-01-0020-002。
    [1]三论贯彻土地改革.大众日报.1947年3月18日。
    [1]土地改革后的几项紧急工作.大众日报.1946年11月8日。
    [2]滨海地委.关于如何具体的执行中央五四土改指示补充指示(1946年8月25日).临沂市档案馆馆藏档案,馆藏号:0003-01-0020-003。
    [3]中共华东中央局.关于彻底实行土地改革的指示.(1946年9月1日).见:滨海地区土地改革资料选编(1946年-1950年).临沂地区档案馆,内部资料.第153页。
    [1]临沂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临沂地区志.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261页。
    [2]临沂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临沂地区志.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262页。
    [3]临沂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临沂地区志.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263页。
    [1]临沂地区档案馆.临沂地区支前史料选编.内部文献.1990年版.第6页。
    [2]临沂地区档案馆.临沂地区支前史料选编.内部文献.1990年版.第5页。
    [3]鲁中南区建立后,支前组织结构的名称有一些变化.按照鲁中南区党委部署,各地委设立了支前司令部,县设支前指挥部,区设支前站,村设支前生产委员会,联接战区的各地委还专门增设了支前供应部,每隔15公里设置1个民工站,7.5公里设1个茶水站。
    [1]临沂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临沂地区志.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263页。
    [1]临沂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临沂地区志.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264页。
    [2]临沂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临沂地区志.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265页。
    [1]临沂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临沂地区志.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268页。
    [2]临沂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临沂地区志.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268页。
    [1]临沂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临沂地区志.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266页。
    [1]临沂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临沂地区志.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266页。
    [1]临沂市档案馆.土改档案.
    [2]苍山县档案馆.解放战争时期档案.
    [3]莒南县档案馆.土改档案.
    [1]临沂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临沂地区志.北京:中华书局,2001.
    [2]苍山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苍山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998.
    [1]中央档案馆.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文件选编(1945-1949).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
    [2]辛玮.山东解放区大事记.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
    [3]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1986.
    [4]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解放战争时期山东的土地改革.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
    [5]临沂地区档案馆.滨海地区土地改革资料选编(1946年-1950年).(内部资料).1990.
    [6]中共临沂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滨海区党史大事记(1921年7月至1949年9月).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7]临沂地区档案馆.临沂地区支前史料选编.(内部文献).1990.
    [8]临沂地区档案馆.临沂历代灾情史录.1995.
    [9]中共苍山县委党史室.中共苍山地方史.(讨论修改稿).2007.
    [1]大众日报.(1946-1949).
    [2]人民日报.(1946-1949).
    [3]滨海农村.(1945-1949).
    [1]赵晓民.中国土地改革史(1921-1949).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2]张永泉、赵泉均.中国土地改革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
    [3]王东溟.山东人民支援解放战争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
    [4]杜润生.中国的土地改革.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5]董志凯.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6]温锐.中央苏区的土地改革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7]温锐.理想、历史与现实:毛泽东与中国农村经济之变革.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5.
    [8]温锐.政府·市场与经济变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9]张永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10]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三联书店,1985.
    [11]费孝通.江村经济.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
    [12]罗伦、景甦.清代山东经营地主经济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85.
    [13]秦晖、苏文.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和近代社会的再认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14]张鸣.乡土心路八十年: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农民意识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8.
    [15]姜义华.理性缺位的启蒙.上海:三联书店,2000.
    [16]张佩国.地权·家户·村落.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17]张佩国.财产关系与乡村法秩序.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18]张福运.秩序、权力与制度变迁——20世纪苏北煤矿的场区冲突.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19]张学强.乡村变迁与农民记忆——老区莒南县土地改革研究(1941-195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0][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21][美]杜赞奇.文化、权利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2][美]珀金斯.中国的农业发展(1368-1968).宋海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23][美]杨懋春.中国的一个村庄:山东鱼台.张雄、沈炜、秦美珠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24][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1986.
    [25][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1991.
    [26][美]马克·赛尔登.革命的中国:延安道路.魏晓明、冯崇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7][美]胡素珊.中国的内战:1945-1949年的政治斗争.王海良、金燕、胡礼忠 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28][美]韩丁.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韩倞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
    [29][加]伊莎贝尔·克鲁克、大卫·克鲁克.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安强、高建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
    [30][美]马若孟.中国的农民经济:河北和山东的农业发展(1890-1949).史建云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31][日]田中恭子.土地的权力:中国农村革命.东京名古屋大学出版会,1996.
    [32]Ralf Dahrendorf,Class and Class Conflict in Industrial Society.Stanford,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
    [33]Talcott Parsons,Social System.New York:Free Press,1951.
    [34]Lewis A.Coser,The Functions of Social Conflict.New York:Free Press,1956.
    [35]Mancur Olson,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5.
    [36]Daniel Kelliher,Peasant Power in China:The Era of Rural Reform,1979-1989.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2.
    [37]Rowe.W,Hankow,Commerce and society in a Chinese City,1796-1889.Stanford,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38]Schoppa.K,Chinese Elite and Political Change:Zhejiang Province in Early Twentieth Century.Cambridge,Mass and 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
    [39]Shue,The Reach of the state:Stretch of the Chinese Building.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8.
    [40]Popkin,Samuel L,The Rational Peasant,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9.
    [41]Max Weber,The Religion of China.New York:Free Press,1951.
    [1]张鸣.动员结构与运动模——华北地区土地改革的政治运作(1946-1949).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3年,第15期.
    [2]李良玉.苏南土改与现代化传统问题.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3]张佩国.山东老区土地改革与农民日常生活.二十一世纪,2003年,第76期.
    [4]张佩国.中国乡村革命研究中的叙事困境——以“土改”研究文本为中心.中国农史,2003年,第2期.
    [5]黄道炫.洗脸——1946年-1949年农村土改中的干部整改.历史研究,2007年,第4期.
    [6]李里峰.社会参军:理性选择视角的历史考察.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1期.
    [7]李里峰.不对等的博弈:土改中的基层政治精英.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8]张学强.1979年以来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的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10期.
    [9]张学强.山东省莒南县的拔地斗争:抗战时期减租减息运动中的一个特例分析.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3年,第15期.
    [10]王友名.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土改复查与地权变动——对山东根据地莒南县的个案研究.史林,2006年,第1期.
    [11]王仕忠.土改时期沂水县妇女社会心理与行为变化.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7年,第2期.
    [12]刘芳.有乱导治——华东局整党和结束土改五莲试验县工作始末.山东档案,2005年,第1期.
    [13]张昭国.动员结构与运作模——土改运动中农民过激行为的原因分析.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3期.
    [14]李康.西村十五年:从革命走向革命(1938-1952)——冀东村庄基层组织机制变迁:[博士论文].北京:北京大学图书馆,1999.
    [15]李里峰.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形态研究:以山东抗日根据地为中心(1937-1945):[博士论文].南京:南京大图书馆,2002.
    [16]王友明.莒南县土地改革研究(1941-1951):[博士论文].上海:复旦大学图书馆,2004.
    [17]李放春.历史、命运与分化的心灵——陕北骥村土改的大众记忆:[硕士论文].北京:北京大学图书馆,2000.
    [18]王仕忠.解放战争前后(1946-1951)山东沂水土地改革和社会变迁研究:[硕士论文].济南:山东大学图书馆,2006.
    [19]王锦辉.1946-1949年土地改革中农民政治参与的分析:[硕士论文].郑州:河南大学图书馆,2004.
    [20]李春宜.湖南平江县土地改革研究:[硕士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200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