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理宗词坛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宋词发展史上,理宗在位的四十年(1224——1264)是词史高峰期过后的沉淀与发展期。相比此前中兴词坛对词体的创新,理宗词坛的主要贡献在于继承与总结。吴文英和刘克庄是此期最杰出的词人。以理学家为主的庙堂词人和以江湖游士为主的江湖词人是词坛创作的两大阵营,他们的词作分别代表了重世用与重艺术的两股文学思潮。两大思潮的对峙与并存又使理宗词坛产生了兼收并蓄的词学思想。在辛、姜过后,遗民词之前,这种众体兼备、兼收并蓄的词坛格局和词学观念无疑是一种总结与探索中的演进。因而,理宗词坛在整个宋代词史中不啻为一段值得深入探究的独特时期。基于此,本文希望通过历史、文化、文学等多角度的观照来还原与阐释宋代词史中这样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全文大致包括如下四部分内容:
     第一章从政治经济形势、学术思潮与士人心态三方面阐述理宗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并兼及文坛状况。
     第二、三章从词人身份入手,将理宗词坛的创作主体分为庙堂词人和江湖词人两大类。首先在概说中分别论述两类词人的分类依据、群体特征;其次就该类词人的创作倾向作一总论,突出其最具特色的部分,庙堂文人,即为词作风格上的步武辛派与思想内涵上的崇尚理学;江湖词人,则是坚守词体美感特质和探讨词法;再次,对两类词人中成就最高的刘克庄与吴文英予以专论。
     第四章为理宗词坛整体特色的综论,主要从创作、词论、词选三方面展开。在创作方面,这一时期有着稼轩、清真、白石三派词风并存、消长与融合的多元动态格局;从词论来看,理宗四十年为词话的丰富期,除《乐府指迷》外,其它词论从整体上呈现出兼容并包的思想倾向;在词选方面,从《花庵词选》、《阳春白雪》到《绝妙好词》,不同时期的选词范式进一步证实了宋末元初词学思想的演进轨迹。余论部分就理宗词坛的词史地位与影响作一简论。
In the history of Song Ci, the fourty years from 1224 to 1264 was a special precipitation and development period after a peak of Ci history. Different from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lorescent period of Ci world, the main contribution of Lizong Ci World was lies in inherits and summarizes. Wu Wenying and Liu Kezhuang were the most two outstanding Ci writiers in this period. The Temple Ci writers and Jianghu Ci writers were representatives of Lizong Ci World. Their works represented the literature thought of function and aesthetic value, respectively. Lizong Ci World presented a kind of Multi-dimensional pattern. On the basis of above discussion, the dissertation tries to interpret and describe the history, cultural and literary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gives the original state of Lizong Ci world.
     In Chapter One, we discus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Lizong period from politics and economy, academic ideological trend, and mentality of writer, together with the discussion of literature overview in Lizong period.
     In Chapter Two and Three, we class Ci writers in Lizong Ci world into two groups: Temple Ci writers and Jianghu Ci writers. Firstly, we describe the basis of classification and the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groups. Then, we overview the creation tendency, stress the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group. Temple Ci writers followed Xin Qiji and advocated Neo-Confucianism, while Jianghu writers maintained nature of Ci and studied ways of Ci writing. Finally, w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wo outstanding Ci writiers: Liu Kezhuang and Wu Wenying.
     In Chapter Four, we summarize the overall characteristic and the Ci history position of Lizong Ci world, and discuss them from three aspects: creation, theory and selected works. The creation in this period presented a multi-dimensional pattern, which was characterized by the status of coexist, alteration and fusion among three styles of Xin Qiji, Zhou Bangyan, and Jiang Kui. The theories in these forty years were rich, which represent the thought tendency of compatibility. The selected works, from "Huaan Ci Selected Works" and "The Spring Snow" to "The Exquisite Ci Selected works", the method of different period futher confirm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Ci though during the late Song Dynasty.
引文
[1]颜翔林《宋代词话的美学研究·导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1]萧鹏《群体的选择——唐宋人选词与词选通论》,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第168页。
    [2]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61页。
    [1](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卷九“时序第四十五”,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75页。
    [1](元)刘一清《钱塘遗事》卷五“理宗升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08-109页。
    [2](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九十六,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68页。
    [3](元)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七十四《丁大全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779页。
    [1](宋)黄震《黄氏日抄古今纪要逸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页。
    [2]《宋史》卷四百一十四《史弥远传》,第12418页。
    [3](宋)魏了翁《应诏封事》,《鹤山集》卷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宋)刘克庄《轮对札子·贴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五十一,四部丛刊初编本。
    [1]《宋史》卷四百七十四《贾似道传》,第13781页。
    [2](清)赵翼著,王树民校正《廿二史札记校正》卷二十六“秦桧史弥远之揽权”,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57页。
    [3]《宋史》卷四十五《理宗五》,第888页。
    [4]《宋史纪事本末》卷九十五,第1059页。
    [5]《宋史》卷四百七十四《徐霖传》,第12678页。
    [6]《宋史》卷四百七十四《贾似道传》,第13784页。
    [1](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二“贾相寿词”,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19页。
    [2](清)王士禛《居易录》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六十四“雪坡文集”,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180页。
    [1](宋)卫泾《留守制置丘枢密崈劄》,《后乐集》卷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宋)杜范《八月已见劄子》,《清献集》卷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宋)赵昀《罪己诏》,见(清)徐乾学编《古文渊鉴》卷四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依据漆侠《宋代经济史》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082-1083页。
    [3]参见(宋)方回《乙亥前上书本末》,《桐江集》卷六,清嘉庆宛委别藏本。
    [4](宋)李曾伯《救蜀楮密奏》,《可斋续稿》后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宋)刘克庄《备对札子》,《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五十一,四部丛刊初编本。
    [6]《宋史》卷一百七十三《食货上》,第4179-4180页。
    [7](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七“景定彗星”,第317页。
    [8](宋)刘克庄《林寒斋燕尝田记》,《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三,四部丛刊初编本。
    [1](清)赵翼著,王树民校正《廿二史札记校正》卷二十五“宋制禄之厚”,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83页。
    [2](宋)黄震《又晓谕假手代笔榜》,《黄氏日抄》卷七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都城纪胜》“坊院”条,(宋)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90页。
    [4](宋)吴潜《奏论都城水灾乞修省以消变异》,《许国公奏议》卷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页。
    [5]《都城纪胜》“市井”条,第79页。
    [6]见《“南海一号”成功出水》,《人民日报》2007年12月23日,第2版。
    [1](宋)王迈《丁丑廷对策》,《臞轩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张宏生《江湖诗派研究》,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38页。
    [2](宋)杜范《相位五事奏札》,《清献集》卷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宋史》卷四十四《理宗本纪四》,第854页。
    [4]《端平三年罪己诏》,见(宋)吴泳《鹤林集》卷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清)王夫之《宋论》卷十三“宁宗”条,台北九思出版社,1977年版,第234页。
    [2](宋)吴潜《上庙堂书》,《履斋遗稿》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宋史》卷四百一十四《史嵩之传》,第12424页。
    [4](元)刘一清《钱塘遗事》卷二“三京之役”条:《宋史》卷四百一十四《史嵩之传》,第12423-12424页。
    [1]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30-231页。
    [1]《宋史》卷四十五《理宗本纪》,第889页。
    [2]《宋史》卷三十七《宁宗本纪一》,第719页。
    [1]《宋史全文》卷二十九上“庆元三年闰六月戊寅”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宋史》卷四百二十九《道学传三·朱熹传》,第12768页。
    [3](明)陈邦瞻撰《宋史纪事本末》卷八十“道学荣黜”,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879页。
    [4]《宋史》卷四百三十七《儒林传·魏了翁传》,第12965-12971页。
    [5]理宗入宫后即从他的老师郑清之那里学习程朱理学(郑是理学中人,少从楼钥学习,楼是吕祖谦门人,(朱熹私淑),即位后又请中书舍人真德秀兼侍读,讲授《尚书》和朱熹的《四书集注》,因此理宗的教育背景中有着深厚的理学渊源。
    [1](宋)魏了翁《论敷求硕儒开阐正学》,《鹤山集》卷十六。
    [2]《宋史》卷四十一《理宗本纪一》,第789页。
    [3]胡昭曦、蔡东洲《宋理宗宋度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129-135页。
    [1](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卷一千六百四十六《选举》,中华书局,1957版,第4349页。
    [2]《宋史》卷四十二《理宗本纪二》,第821页。
    [3](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八十《道学崇黜》,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880页。
    [4](元)佚名《宋史全文》卷三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宋理宗宋度宗》,第148页。
    [2]以上所据主要是《宋史》、《宋史翼》中的相关人物本传。
    [3](宋)沈义父著,蔡嵩云笺释《乐府指迷笺释》附录“沈义父小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89页。
    [4](清)黄宗羲《宋元学案》卷八十一《西山真氏学案》,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影印本。
    [1](清)黄宗羲《宋元学案》卷八十一《西山真氏学案》,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影印本。
    [2]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18页。
    [3](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六,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33页。
    [4]《宋元学案》卷八十一,《西山真氏学案》黄百家案语引。
    [1](宋)俞文豹《吹剑录外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五“读书”,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14页。
    [3](宋)周密撰,吴企明点校《癸辛杂识》续集下“道学”条,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69-170页。
    [4](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下,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7页。
    [1]《鹤林玉露》丙编卷三“圣贤豪杰”,第278页。
    [2](宋)周密撰,吴企明点校《癸辛杂识》续集下“道学”,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70页。
    [3]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61页。
    [1](明)黄淮,杨士奇等编《历代名臣奏议》卷六十一《治道》:又见《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六十八《西山真文忠公行状》。
    [2](宋)牟子才《论朝廷纪纲六事疏》,见傅增湘辑《宋代蜀文辑存》卷八十六,龙门书店,1971年影印本。
    [3](宋)文天祥《御试策一道》,《文天样全集》,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48页。
    [4](宋)黄震《戊辰轮对札子·咸淳四年七月二十一日》,《黄氏日抄》卷六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宋史全文》卷三十二《宋理宗二》。
    [6]《宋史全文》卷三十五《宋理宗五》。
    [7]有关晚宋社会的不良士风,近年来有多篇论文进行了深入探讨,如张金岭的《晚宋士大夫无耻考论》(《中华文化论坛》2000年第4期)和《晚宋士大夫无耻与财政危机》(《中华文化论坛》2001年第4期)直论士风之无耻。分析了士大夫无耻的原因及其与财政危机的关系。另外喻学忠的博士论文《晚宋士风研究》(四川大学2002年)全面论述了南宋后期奔竞、隐逸、奢靡、政争、空谈等士风,并且指出“士风败坏是当时的主流”。
    [1]张希清《论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5期,第107页。
    [2]何忠礼、徐吉军《南宋史稿》,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39页。
    [3](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7页。
    [4](宋)郑瑶、方仁《景定严州续志》卷三《贡举》,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3页。
    [5]张金岭《晚宋冗官与财政危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第67-70页。
    [1](宋)杜范《天下幸甚取进止第二札》,《清献集》卷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宋)高斯得《彗星应诏封事》,《耻堂存稿》卷一,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3](宋)方岳《代范丞相》,《秋崖集》卷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宋)姚勉《癸丑廷对》,《雪坡集》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宋)刘克庄《轮对札子·贴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五十一。
    [6](宋)方岳《代范丞相》,《秋崖集》卷十八。
    [7](宋)刘克庄《轮对札子(端平二年七月十一日)二》,《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五十一。
    [8](宋)刘克庄《虞宓太学博士》,《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六十四。
    [9](宋)刘克庄《祭王实之少卿》,《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三十八。
    [1](宋)许应龙《论用人札子》,《东涧集》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明)朗瑛《七修类稿》卷十六,上海书店,2001年版,第160页。
    [3](宋)真德秀《召除户书内引札子》,《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十三,四部丛刊初编本。
    [4](元)佚名《宋季三朝政要》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宋)吴潜《奏论都城水灾乞修省以消变异》,《许国公奏议》卷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页。
    [6](宋)方岳《代范丞相》,《秋崖集》卷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理宗宝祐四年(1256)九月,朱熠语,引自《宋史》卷四十四《理宗本纪四》,第858页。
    [1](宋)黄震《戊辰修史传·丞相杜范传》,四明丛书本。
    [2](宋)刘克庄《西山真文忠公行状》,《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六十八。
    [3](宋)文天祥《知韶州刘容斋墓志铭》,《文天祥全集》卷十一,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271页。
    [4](宋)刘克庄《习静叔父墓志铭》,《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五十一。
    [5](宋)叶适《故吏部侍郎刘公墓志铭》,《水心集》卷二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宋)刘克庄《亡室墓志铭》,《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四十八。
    [7](宋)胡太初《昼帘绪论》之《尽己篇第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明)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经国》“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乔行简上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明)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七十三《理财》“江西提举袁燮上便民疏”。
    [10](明)黄淮、杨士奇等编《历代名臣奏议》,卷六十二《治道》“牟子才为著作郎奏”。
    11](宋)姚勉《癸丑廷对策》,《雪坡集》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明)黄淮、杨士奇等编《历代名臣奏议》,卷六十《治道》“知安溪县陈宓上封事”。
    [1](明)黄淮、杨士奇等编《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九十二《节俭》“侍御史陈坚等上奏”。
    [2](宋)曹彦约《应求言诏书上封事》,《昌谷集》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宋)真德秀《刘阁学墓志铭》,《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四十三.四部丛刊初编本。
    [4]《宋史》卷四百七十四《奸臣传四·贾似道传》,第13783页。
    [5]参见(元)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58-259页。
    [6](宋)林希逸《跋玉融林锛诗》,《竹溪庸斋十一稿续集》卷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关于谒客阶层,张宏生《江湖诗派研究》(中华书局1995年版)附录二《江湖谒客考论》有详尽的论述。
    [2]王鎡《呈赵使君时方西遁》云:“欲买寒江载月船,床头金尽却谁怜?客囊空有诗千首,难向红楼当酒钱。”毫不隐讳地声明行谒之资最想用于红楼楚馆追欢买笑。
    [3](宋)张端义《与姚牧庵参政书》,《养吾斋集》卷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参见戴复古《孙季蕃死,诸朝士葬之于西湖之上》,诗云:“卜宅西湖上,花翁死亦荣。诙谐老方朔,旷达醉渊明。风月生前梦,歌诗身后名。风流不可见,肠断玉箫声。”
    [1](宋)姚勉《上丞相谢渎山书》,《雪坡集》卷二十八。
    [2]这六首词分别是《喜归》、《解印有期戏作》、《八月上涣解印别同官席上赋》、《客散循堤步月而作》、《次夕觞客湖上赋葛仙事》、《十三夜同官载酒相别不见月作》,主要抒发退隐之情,同时也蕴含了牢骚不平之慨和讽刺世事之意。
    [3]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59页。
    [4]同上,第160页。
    [1]理宗不仅尊崇理学,而且对佛教和道教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对道教,他推重道经、崇奉真武、信用道士、修建宫观,可以说是继真宗、徽宗之后对道教兴趣最浓的皇帝。胡昭曦、蔡东洲《宋理宗、宋度宗》对此有详尽的论述。
    [2]淳祐十二年(1252),普济撰成《五灯会元》,将《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嘉泰普灯录》删繁就简,合五为一,故名。
    [3]胡昭曦、蔡东洲《宋理宗宋度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150页。
    [4](元)方回《隐乐堂诗序》,《桐江续集》卷三十三。
    [1](元)戴良《夷白斋稿序》,《九灵山房集》卷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四《诗祸》,第188页。
    [1]参见张宏生《江湖诗派研究》附录三《江湖诗祸考》。
    [2]孙克宽《刘后村的家世与交游》,《宋史研究集》第四辑,宋史座谈会编,台湾国立编译馆,1969年版,第181页。
    [3]程章灿《刘克庄年谱》,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9-102页。
    [4](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十“《脱靴返棹二图赞》”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5-176页。
    [1](元)刘壎《隐居通议》卷九“陈文定公诗句”,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2页。
    [2]详见本文第二章第一节“庙堂词人概说”。
    [3]朱玉麒《论南宋后期词人的布衣化倾向》,《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第54页。
    [1](宋)刘克庄《吴恕斋诗稿跋》,《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一十。
    [2]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54页。
    [1]王兆鹏《唐宋词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8页。
    [1]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绪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页。
    [2]见王兆鹏、刘尊明《历史的选择——唐宋词人历史地位的定量分析》(《文学遗产》1995年第4期,第50页)。在综合排行前30位的词人中,理宗时代仅有吴文英、刘克庄二人。
    [1]姜亮夫《楚辞通故》(--),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75页。
    [2]何宁《淮南子集释》(下册),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055页。
    [3](汉)班固《汉书》卷十四《诸侯王表第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96页。
    [4](南朝)范晔《后汉书》卷五十八《傅燮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874页。
    [5](宋)苏过著,舒大刚、蒋宗许等校注《斜川集校注》,巴蜀书社,1996年版,第724页。
    [6]蒋宗许《说“庙堂”》,《古汉语研究》,1990年第2期,第71页。
    [7]贺旭志,贺世庆编著《中国历代职官辞典》,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版,第274页。
    [8]“官户输役钱免其半”,“官品之家依格乡村田产免差科,一品一百顷,二品九十顷,下至八品二十顷,九品十顷”。见梁太济《宋史食货志补正》,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15页。
    [9](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第六册卷七十八,“大中祥符五年”条,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781页。
    [1](宋)陈襄《州县提纲》卷一“责吏须自反”,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宋)胡太初《昼帘绪论》卷五“御吏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卷二百二十八《帝系》,中华书局,1957版,第133页。
    [4]《宋史》卷三百八十九《尤袤传》,第11927页。
    [5](宋)苏洵著,曾枣庄,金成礼笺注《嘉祐集》卷十三《上韩丞相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52页。
    [6]关于宋代的官品制度,龚延明在《论宋代官品制度及其意义》(《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中有详尽的论述。本文参考了这一研究成果。
    [7]当然,品秩并不能完全判定一名官员的社会地位,宋代官员有寄禄官和职事官之分,有些官职品秩虽高,但仅为虚衔,由于涉及这种情况的词人数量很少,所以本文仍以品级为据。
    [1](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六十三“履斋遗集”,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168页。
    [2](明)杨慎《词品》,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书书局,1986年版,第515页。
    [1]一直以来,刘克庄都被视为江湖诗派的代表作家,然本文所论之“庙堂”与“江湖”主要依据词人身份而定,刘克庄官至工部尚书,又具有深厚的家学渊源和理学背景,故将其列入庙堂词人。本章第三节将对刘克庄进行专门论述。
    [2]清代汪森《词综序》云:“鄱阳姜夔出,句琢字练,归于醇雅。于是史达祖、高观国羽翼之;张辑、吴文英师之于前;赵以夫、蒋捷、周密、陈允衡、王沂孙、张炎、张翥效之于后……”
    [3]《宋史》卷四百○六《洪咨夔传》,第12267页。
    [4]《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八“平斋词”,第2796页。
    [5]《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二百“沼水词”,第2814页。
    [1](清)潘飞声《粤词雅》,“李昴英词”条,《词话丛编》,第4884页。
    [1]《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六十二“安晚堂诗集”,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164页。
    [2](清)潘飞声《粤词雅》,“崔与之词”条,《词话丛编》,第4884页。
    [1]《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六十四“雪坡文集”,第2180页。
    [2]方岳与刘克庄相似,也是江湖诗派的成员,但本文考虑到方岳长期为官,接连与南宋后期四位权相作斗争,而且就思想而言,始终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经纶济世的理想,故将其列入庙堂词人。详见本章第三节。
    [1]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558页。
    [2](清)宋如林、罗琦修,石温玉纂道光《苏州府志》,清道光四年(1824)刻本。
    [3]吴潜任丞相时。理宗曾多次向他表示要立赵禥为太子,然赵禥其人,先天发育不良,弱智低能,绝无能力担当君临天下的重任。于是吴潜上奏:“臣无弥远之材,忠王无陛下之福”,明确表示反对立赵禥为太子,这句话不仅违背了理宗的意志,还触及到当年理宗靠史弥远被选入富嗣位的痛处,因而,理宗十分气恼,君相之间由此形成了难以调解的分歧。
    [4]据《新昌县志》[同治]卷十六《名贤》之《姚勉传》记载,姚勉于宝祐年间因弹劾丁大全被罢,及吴潜入相,召为校书郎兼太子舍人,后借讲《否卦》,指斥权奸,忤贾似道而被劾为吴潜党,再次罢归。
    [5](宋)李曾伯《贺襄樊告捷》,《可斋续稿》前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宋)李曾伯《贴黄》,《可斋续稿》前卷三。
    [1](明)叶盛《水东日记》卷十《崔清献与吴彦书帖》,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04页。
    [2]《宋史》卷四百六《洪咨夔传》,第12267页。
    [3](清)赵翼,王树民校正《廿二史札记校证》卷二十五《宋制禄之厚》,中华书局,1984版,第534页。
    [4]《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六十二“沧洲尘击编”,第2164页。
    [5]参见本文第一章第二节。
    [1](宋)周密撰,吴企明点校《癸辛杂识》后集“雅流自居”,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95页。
    [2](宋)周密撰,吴企明点校《癸辛杂识》续集下“道学”,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69页。
    [3]《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二十八。
    [4]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十二集,卷四百一十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09页。
    [5]《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第2157页。
    [6]同上第2168页。
    [7]同上第2172页。
    [9]刘克庄《跋恕斋诗存稿》云:“近世贵理学而贱诗。问有篇咏,率是语录讲义之押韵者耳。”(见《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一十一)
    [1]《癸辛杂识》后集“太学文变”,第65页。
    [1]叶适《书龙川集后》言:“(陈亮)每一章就,辄自叹日:‘平生经济之怀,略己陈矣!”'(见叶适《水心集》卷二十九)
    [1]石洪、温造本唐洛阳处士,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云:“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温生。”故此词言“水北洛南”。元和五年,乌重胤任河阳节度使,曾先后征辟石、温二人入幕,一时传为佳话。(参《新唐书》卷一百七十一)
    [1]转引自沈义父著,蔡嵩云笺释《乐府指迷笺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78页。
    [2]据刘尊明先生统计,宋代全部寿词总数为2554首,有姓名可考的作者约431人,其中北宋寿词仅占180首左右,作者约为32人,其余皆为南宋词人所作。
    [1]关于寿贾词,参见本文第一章第一节之“权相专政与谄谀之风”。
    [2]周紫芝(1082—1155)是宋代第一位写作“自寿词”的词人。其《水调歌头》序云:“十月六日于仆为始生之日,戏作此词为林下一笑。世固未有自作生日词者,盖自竹坡老人始也。”(《全宋词》第873页)
    [3]刘克庄自寿词详见本章第三节之“欲托朱弦写悲壮'——寿人词与自寿词”。
    [4]何梦桂(1228—?),字岩叟,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省试第一,廷试一甲三名,咸淳十年,授监察御史,元世祖至元中,屡征不起,筑室小酉源,自号潜斋。何梦桂生活年代较晚,一般被视为遗民词人,此处因其自寿词成就较为突出,故一并提及。
    [1]郭英德《两宋酬和词述略》,《中国文学研究》1992年第1期,第56页。
    [2]童向飞《宋代唱和词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0年博士学位论文,第5-7页。
    [3]排名前十五位的作者依次是:陈允平131首、王之道118首、辛弃疾103首、刘辰翁102首、方千里93首、杨泽民92首、吴潜92首、陈三聘72首、李曾伯72首、魏了翁67首、刘克庄64首、韩淲63首、周密33首、赵以夫31首、张榘30首。(《宋代唱和词研究》)
    [1](清)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三“虚斋梅花词”,《词话丛编》,第1429页。
    [2]关于理学家对词体的态度,张春义《宋词与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许总《理学文艺史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等多部论著都有所阐述,本文参照前人成果,不再详论。
    [3]谢桃坊《论魏了翁词》,《天府新论》1996年第1期,第68页。
    [1](宋)吴泳《鹤林集》卷二十八。
    [1](明)杨慎《词品》卷五,《词话丛编》,第515页。
    [2]关于鹤山寿词,学界目前已有张文利《鹤山寿词考述》(《文学遗产》2006年第5期)和东北师范大学张伟光的硕士论文《魏了翁寿词研究》(2007年)两篇专题论文,除此之外,谢桃坊的《论魏了翁词》(《天府新论》1996年第1期)和许总的《理学文艺史纲·词学卷》之“魏了翁之词”是对鹤山词的全面论述。然而,以上论著大多侧重于发掘鹤山词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征,对魏了翁最具特色的理学词却提及甚少,所以本文的侧重点将放在理学词方面。
    [1]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39页。
    [1]张春义《宋词与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75页。
    [1](清)王奕清等撰《历代词话》卷七,《词话丛编》,第1231页。
    [1]刘克庄尝受业于真德秀;崔与之是楼钥的讲友;洪咨夔是楼钥、崔与之的门人;李昴英是崔与之的门人:吴渊、吴潜兄弟师从陆九渊的门人邹斌:王埜是真德秀的门人;曹豳少从钱白石学。
    [2]嘉定八年(1215)至十一年(1218),崔与之为淮东制置使,洪咨夔为幕府官,此词即寿崔与之之作。
    [1]关于稼轩体的“气”、“乐”及其与理学的关系,参见戴武军《稼轩词与理学》(《天府新论》1994年第6期,第67-72页)。
    [2]陈亮《与郑景元提干》云:“本之以方言俚语,杂之以街谈巷歌,抟搦义理,劫剥经传,而卒归之曲子之律,可以奉百世英豪一笑。”(《龙川集》卷二十一)辛弃疾词中使用经传、理学用语之处比比皆是,如《水龙吟》:“当此之时,止乎礼义,不淫其色。”《兰陵王·赋一丘一壑》:“长歌自深酌。看天阔鸢飞,渊静鱼跃。”既源于儒家经传,又是宋代理学的经典议题。
    [1]《邵氏闻见录》载:“康节先生居洛……十余家如康节先公所居‘安乐窝'起屋,以待其来,谓之‘行窝'。”(邵伯温撰,李剑雄、刘德全点校《邵氏闻见录》,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22-223页)“行窝”又称“安乐窝”,邵雍有《安乐窝中吟》十首。
    [2]详见张毅先生《宋代文学思想史》第六章第一节《正统文学思想》,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71页。
    [1]辛派词人一方面扩大了词的功能,在言情咏物等传统题材外,还以词来言志议政;另一方面也为先前普泛化、类型化的传统题材赋予了爱国主义和崇义理的时代精神。
    [2]《宋代文学思想史》,第263页。
    [3](宋)邵博撰,李剑雄、刘德全点校《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2页。
    [4](宋)楼钥《攻媿集》卷七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宋)项安世《项氏家说》卷八“东坡长短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宋)楼钥《跋韩忠武王词》,《攻媿集》卷七十五。
    [3](宋)真德秀《石屏词跋》,见张惠民编《宋代词学资料汇编》,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33页。
    [4](宋)朱熹《书张伯和诗词后》,《朱文公文集》卷八十四,四部丛刊初编本。
    [5](宋)魏了翁《鹤山集》卷六十。
    [6](宋)魏了翁《杨少逸不欺集序》,《鹤山集》卷五十五。
    [7](宋)刘克庄《诗话》,《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七十。
    [8](宋)魏了翁《鹤山集》卷三十五。
    [1]参见本章在第三节,笔者在“刘克庄的仕履与思想”部分具体论述了刘克庄文学思想中的儒家世教观。
    [2]《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一十一。
    [3]《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六。
    [4]《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九。
    [5]冯煦《蒿庵论词》,《词话丛编》,第3595页。
    [1]从宁宗嘉定二年(1209)以郊恩奏补将士郎,到咸淳四年(1268)致仕,前后共计六十年。
    [2](宋)林希逸《后村先生刘公行状》,《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九十四。以下简称《行状》。
    [3]孙克宽《晚宋政争中之刘克庄》,《大陆杂志》23卷第7期。
    [1]可参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四、周密《齐东野语》卷十六“诗道否泰”条及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刘克庄《落梅》注。另程章灿《刘克庄年谱·梅花诗案(江湖诗祸)考》有详细考辨。
    [2]钱仲联《后村词笺注·前言》,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页。
    [1](宋)刘克庄《陈敬叟集序》,《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四。
    [2](宋)洪天锡《后村先生墓志铭》,《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九十五。
    [3](宋)林希逸《挽后村五首》之二,《竹溪庸斋十一稿续集》卷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宋)洪天锡《后村先生墓志铭》,《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九十五。
    [2](宋)叶适《故吏部侍郎刘公墓志铭》,《水心集》卷二十。
    [3](宋)刘克庄《建宁重建明伦堂记》,《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八十九。
    [4](宋)刘克庄《辛亥六月九日进故事》,《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八十六。
    [5](宋)刘克庄《侍讲朱公覆谥议》,《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一十二。
    [6](宋)刘克庄《七十四吟》十之九,《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三十一。
    [7]刘克庄的思想较为复杂,向以鲜《超越江湖的诗人》之《非儒非道亦非仙》(巴蜀书社,1995年版)和王宇的专著《刘克庄与南宋学术》(中华书局,2007年版)都有详尽的论述。
    [8]冯煦《蒿庵论词》,《词话丛编》,第3595页。
    [1](宋)刘克庄《周天益诗跋》,《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八。
    [2](宋)刘克庄《徐总管雨山堂诗跋》,《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一十一。
    [3](宋)真德秀《咏古诗序》,《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二十七。
    [4](宋)刘克庄《瓜圃集序》,《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四。
    [5](宋)刘克庄《铁庵遗稿序》,《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五。
    [6](宋)刘克庄《王子文诗序》,《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四。
    [7]见《再和<观社行>用实之韵》、《鹧鸪天·戏题周登乐府》。
    [1](宋)真德秀《跋彭忠肃文集》,《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三十六。
    [2](宋)刘克庄《听蛙诗序》,《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七。
    [1]刘锋焘《豪雄旷放、排宕悲慨的振聋发聩之音——论后村词》,《宋金词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2002年版,第181页。
    [2]近年来有王述尧的《刘克庄与南宋后期文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版)、刘锋焘的《后村词的基本特色及其在南宋词坛的地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等多篇论著谈到了后村词的多样化特征。
    [3]王明见的《刘克庄辛派词人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刘克庄爱国辛派词人辨》(《中国文学研究》1995年第1期)两文认为刘克庄既不是爱国词人,也不是辛派词人,后村词中虽有爱国因素,但其主调是消极颓废的。
    [1]《宋史》卷四百七十六《李全传》,第13817页。
    [2]刘师培《刘申叔先生遗书·论文杂记》,京华书局,1970年版,第二册,第859页。
    [3]杨海明《论爱国词人刘克庄的词》,《福建论坛》1984年第1期,第53页。
    [4]杨海明《唐宋词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58页。
    [1](明)毛晋《后村别调跋》,《宋六十名家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本,第586页。
    [1]杨万里《多稼亭前两槛芍药,红白对开二百朵》诗云:“好为花王作花相,不应之遣侍甘泉。”注:“论花者以牡丹王,芍药近侍。”
    [2]俞平伯《唐宋词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48页。
    [3]钱仲联《后村词笺注·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5页
    [4](宋)刘克庄《跋刘叔安感秋八词》,《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九。
    [1](清)陈廷焯《词则·放歌集》卷二,上海吉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335页。
    [2]吴梅《词学通论》,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39页。
    [1]杨海明《唐宋词论稿》,浙江古籍出版,1988年版,第223页。
    [2]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11页。
    [3]冯煦《篙庵论词》,《词话丛编》,第3595-3596页。
    [4]近年来也有一些学者对刘克庄谄媚贾似道的成说持不同意见,如李国庭《刘克庄生平三考》、程章灿《刘克庄年谱》、明见《刘克庄贺贾之作新论》以及王述尧《历史的天空—略论贾似道及其与刘克庄的关系》等文,或认为刘贾之交出于友情,或认为刘克庄也受蒙蔽,不了解贾似道跋扈的真实情况,王述尧甚至提出要重新评价贾似道,认为贾似道并非奸臣,进而对刘克庄也无需辨污。
    [1](宋)倦叟《诗家鼎脔》,《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三十八,清光绪刻本。
    [1]《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六十四“梅屋集”,第2178页。
    [2]参见季品锋《江湖派、江湖体及其它》,《文学遗产》,2006年第4期。
    [1]叶适《题刘潜夫南岳诗稿》有“建大将旗鼓,非子孰当”语。(见《水心集》卷二十九)
    [2](元)洪焱祖《方吏部传》,《新安文献志》卷七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宋)方岳撰、秦效成校注,《秋崖诗词校注》,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7页。
    [1]详见张宏生《江湖诗派研究》附录一《江湖诗派成员考》,中华书局,1995年版。
    [2]王兆鹏《唐宋词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8页。
    [3]朱玉麒《论南宋后期词人的布衣化倾向》,《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第52-60页。
    [4]《宋代文学思想史》,第262页。
    [1]《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七。
    [2]《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六十四“梅屋集”,第2178页。
    [3](元)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60页。
    [4]张远山《寓言的密码》,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49页。
    [1]参见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第七章“笑傲江湖”,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
    [2]学术界对于是否存在江湖诗派以及江湖诗派的形成时间等问题上仍然存在争议,刘毅强《南宋“江湖诗派”名辨——简论江湖诗派不足成派》(《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史伟、宋文涛《“江湖”非“诗派”考论》(《社会科学家》,2008年第8期)都认为南宋中后期的诗坛事实上并不存在所谓“江湖诗派”。关于江湖诗派的形成时间。传统的观点认为是在南宋后期。不同意见主要有三种:费君清《(永乐大典)中发现的江湖集资料论析》(《杭州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认为“只能以《江湖集》的出现为基点向前追寻”,其滥觞可以上溯到南渡之初,其鼎盛期在庆元、嘉定、宝庆年间:张宏生《江湖诗派研究》认为“向前追寻”应有限度,江湖诗派的形成当以嘉定二年(1209)划线;张继定《论南宋江湖派的形成和界定》(《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认为江湖诗派是在是在南宋中期光宗、宁宗期间逐步形成的,南宋后期即理宗宝庆以后是其发展时期。
    [3](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五“江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52页。
    [1]详见张宏生《江湖诗派研究》附录一《江湖诗派成员考》。对于张著的这一界定,也有学者提出异议,如季品锋的《江湖派、江湖体及其他》(《文学遗产》2006年第4期)认为江湖诗派的成员还应包括王迈、蒲寿宬、郑震、董嗣杲、刘黼、姚勉、连文凤。本文的研究重点在江湖词人,故对此不予深究,在涉及具体问题时,仍然以张著为准。
    [1]姜夔的生卒年,尚无确考,夏承焘《姜白石系年》及《行实考》约定为1155—1221,本文从此说。
    [2]《从代群分期看宋词的流变》载于《唐宋词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8-42页)。在具体词人的归属方面,笔者不赞同将刘克庄归为江湖词人,详见本文第二章第三节“作为士大夫词人的刘克庄”。
    [1]萧鹏《群体的选择——唐宋人选词与词选通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第165页。
    [2](宋)杜范《跋翁处静词》,《清献集》卷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宋)刘克庄《孙花翁墓志铭》,《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五十。
    [2]关于江湖文人的干谒之风,详见本文第一章第三节“奔竟干谒之风与归隐求贤之念”。
    [3]刘毓盘《词史》,上海书店,1985年版,第124页。
    [4]以寿词为例,庙堂文人的寿词以寿友词和自寿词为主,而江湖词人虽然也有传统的自寿、寿亲、寿友之作,但寿官词却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甚至出现了共同的祝寿对象——贾似道。贺寿对象的不同。自然带来词作思想内容的差异,在庙堂文人的自寿词和寿友词中,我们时常感受到词人的家国情怀和对人生的思索,而江湖谒客的寿官词则充斥着歌功颂德、点缀太平之语。
    [1](南朝)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序》,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755页。
    [2]《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九“散花庵词”,第2800页。
    [3](宋)严羽《相逢行赠冯熙之》,《沧浪集》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宋)黄昇选编《花庵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37页。
    [5](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50页。
    [6]同上,《白雨斋词话》,第52页。
    [1]《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二百“芸窗词”,第2815页。
    [2](元)刘壎《隐居通议》卷九《利碧涧诗词》,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0页。
    [1]萧鹏《群体的选择——唐宋人选唐宋词》,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第139页。
    [1](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二“姜尧章自叙”,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11页。
    [2](宋)岳珂《桯史》,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2页。
    [3](元)杨维祯《宋刘龙洲先生墓表》,《名迹录》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六十“金陵百咏”,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144页。
    [5](宋)叶绍翁撰,沈锡麟、冯惠民点校《四朝闻见录》,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96-97页。
    [6]关于“江湖诗祸”的具体情况见本文第一章第三节。
    [1](宋)刘克庄《听蛙诗序》,《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七。
    [2](元)方回《送胡植芸北行序》,《桐江集》卷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02页。
    [1]缪钺《诗词散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2-53页。
    [2]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8页。
    [3]叶嘉莹《论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及反思与世变之关系》,《文学遗产》,2008年第4期,第16-24页。
    [4]详见本章第三节。
    [5](清)冯金伯《词苑萃编》卷五引,《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882页。
    [6](清)查礼《铜鼓书堂词话》,《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84页。
    [1]关于“花间范式”,参见王兆鹏先生《唐宋词史论》第三章《范式论》。王兆鹏先生认为:“花间范式主要是写普泛化的人类情感。……创作主体不是以自我的身份‘向人们讲话',吐露心迹,倾诉衷肠,而常常是依托他人之声态口吻言情抒志,词的抒情主人公不是创作主体‘自我',而是不分年龄、性别的‘共我'或他人。”(《唐宋词史论》,第158页)
    [2]清叶申芗《本事词》卷下记载:“有良家女流落可叹者,李为感赋《贺新郎》云:‘流落今如许。我亦三生杜牧,为秋娘著句。先自多愁多感慨,更值江南春暮。君看取。落花飞絮。也有吹来穿绣户,有因风、飘坠随尘土。人世事,总无据。佳人命薄君休诉。若说与、英雄心事,一生更苦。且尽尊前今日意,休记绿窗眉妩。但春到儿家庭户。幽恨一帘烟月晓,恐明朝、燕亦无寻处。浑欲倩,莺留住。'想南金亦自写其流落之意欤。”(《词话丛编》,第2354-2355页)
    [3]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词话丛编》,第4439页。
    [4](清)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三,《词话丛编》,第1429页。
    [1](明)毛晋《空同词跋》,《唐宋词集序跋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82页。
    [2](宋)吴自牧撰,傅林祥注,《梦梁录》卷四《观潮》,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页。
    [3](宋)周密,《武林旧事(插图本)》卷二《元夕》,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2页。
    [4]此处参考了刘扬忠先生《南宋中后期的文化环境与词派的衍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7年第6期)一文的观点。
    [5]蔡嵩云《柯亭词论》,《词话丛编》,第4900页。
    [1]张惠民编《宋代词学资料汇编》,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48页。
    [2](宋)陆游《花间集跋》,《宋代词学资料汇编》,第190页。
    [3](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歌词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14页。
    [4](宋)沈义父著,蔡嵩云笺释《乐府指迷笺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59页。
    [5](宋)周密《浩然斋雅谈》卷下,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2页。
    [6](宋)黄昇《中兴词话》,《魏庆之词话》附录,《词话丛编》,第212页。
    [7](明)陶宗仪著,《南村辍耕录》卷四《贤烈》,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1-52页。
    [1]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98页。
    [2](清)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十二,《词话丛编》,第3478页。
    [3](宋)王炎《长短句序》,《双溪类稿》卷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李清照《词论》云:“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
    [5]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称苏轼:“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裁剪以就声律耳。”(《老学庵笔记》,中华书局 1979年版,第66页)
    [1](宋)周密《浩然斋词话》,《词话丛编》,第227页。
    [2](宋)沈义父著,蔡嵩云笺释,《乐府指迷笺释》,“清真词所以冠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44页。
    [3]《乐府指迷笺释》,“康柳得失”,第46页。
    [4]《乐府指迷笺释》,“姜词得失”,第48页。
    [5]《乐府指迷笺释》,“梅川得失”,第52页。
    [6]《乐府指迷笺释》,“豪放与叶律”,第75页。
    [7]西湖吟社的成员虽然不全是江湖词人,但与江湖词人及江湖士风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除陈允平、施岳、奚汉等江湖词人曾参与吟社活动外,杨缵等缙绅之士逃离现实的倾向也十分明显。他们虽然有着显贵的家世和出色的政治才能。但却同样难以成就立功之业,所谓“事有难言惟袖手,人无可语且看山”,面对黑暗残酷的社会现实,他们选择了逃避,与其汲汲于建功立业,不如在自然美景和诗词琴曲中忘怀现实与自我。于是,徜徉林泉、般薄笑傲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这种优游卒岁的避世行为显然已经很难再有士大夫“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世情怀,反倒是与“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隐士有着几分近似。至于他们所组织的宴饮吟咏、商榷音律、研讨词法等吟社活动、以及重音律、重词法的创作倾向更是与“重义理轻文辞”的正统文学思想背道而驰。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将杨缵、张枢等西湖词人的文学思想归入江湖词人重艺术、重审美的一路一并论述。
    [8](清)郑文焯《大鹤山房全书》,清光绪三十年苏州周氏刻本。
    [1](宋)张炎著,夏承焘校注,《词源注》,“杂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31页。
    [2](清)周济著,顾学颉校点《介存斋论词杂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3页。
    [3](宋)赵以夫《虚斋乐府自序》,张惠民《宋代词学资料汇编》,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37页。
    [4](清)朱祖谋《梦窗词跋》,金启华等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73页。
    [5](清)周之琦《十六家词录》,参见孙克强编著《唐宋人词话》,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797页。
    [1](清)戈载《宋七家词选》,参见孙克强编著《唐宋人词话》,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854页。
    [2]吴则虞《山中白云词》,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4-165页。
    [3]胡适《词选·序》,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页。
    [4](清)朱彝尊《词综发凡》,《词综》,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9页。
    [1]《乐府指迷笺释》,第54-56页。
    [1](宋)张炎著,夏承焘校注《词源注》,“杂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13页。
    [2]《乐府指迷笺释》,第61页。
    [3]刘永济《词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31页。
    [4]同上。
    [5]《乐府指迷笺释》,“字面”,第59页。
    [6]《乐府指迷笺释》,“梅川得失”,第52页。
    [1]《词源注》,“字面”,第15页。
    [2]《乐府指迷笺释》,第79页。
    [3]《词源注》,“用事”,第19页。
    [4]《乐府指迷笺释》,“用事使人姓名”,第79页。
    [5]《乐府指迷笺释》,“梦窗得失”,第50页。
    [6]《词源注》,“清空”,第16页。
    [1]《乐府指迷笺释》,“句上虚字”,第74页。
    [2]《乐府指迷笺释》,“咏物忌犯题字”,第88页。
    [3]《乐府指迷笺释》,“咏物用事”,第58页。
    [1]《乐府指迷笺释》,“寿曲”,第78页。
    [2]《词源注》,“杂论”,第28页。
    [3]详见吴熊和先生《唐宋词通论》第五章“词论”第六节“南宋后期论词重点转向讲习与传授词法,这一过程始于姜夔而备于张炎”。
    [1](清)周济编《宋四家词选·序论》,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页。
    [2]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1页。
    [1]夏承焘《吴梦窗系年》,《唐宋词人年谱》,中华书局,1961年,第486页。
    [2](宋)吴文英著,杨铁夫笺释,陈邦炎,张奇慧校点《吴梦窗词笺释》,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0页。
    [1]夏承焘《梦窗词集后笺》,《唐宋词论丛》,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11页。
    [1]“三高”,又名“吴中三高”,即范蠡、张翰、陆龟蒙。此三人皆有鄙弃功名利禄,甘于隐逸的高蹈之行。宋人将此三人并称“三高”,并塑像建祠以纪其风节。据《三高祠记》、《姑苏志》等文献记载:元祐间吴江知县王辟于县东门建三高亭,塑象祀范、张、陆三人。该亭建炎元年(1127)毁于金兵,南宋时又经过多次重修,成为“人境俱胜,名闻天下”(范成大《吴郡志》卷十三“祠庙下”)的骚人墨客聚会吟咏之所。
    [2](宋)俞桂《渔溪乙稿》,《江湖小集》卷五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宋)高翥《无锡县春日》,《江湖小集》卷七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宋)陈必复《和客用韵》,《江湖小集》卷三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日本词学家村上哲见认为“与其说他(梦窗)不想应举,毋宁说是他不能应试更合情理。……吴氏的家世没有应试资格。”也有一定道理。见村上哲见《吴文英(梦窗)及其词》,《日本学者中国词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89-292页。
    [6]陈洵《海绡说词》,《词话丛编》,第4845、4847-4850、4853-4855、4857、4860-4862页。
    [7]杨铁夫《吴梦窗事迹考》,《梦窗词笺释》,第30页。
    [1]夏承焘《吴梦窗系年》,《唐宋词人年谱》,中华书局,1961年,第469-470页。
    [2]夏承焘《梦窗词集后笺》,《唐宋词论丛》,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08页。
    [3]谢思炜《梦窗情词考索——兼论本事考索及情词发展历史》,《文学遗产》,1992年第3期。
    [4]钱锡生《关于吴文英生平中的两个问题》,《文学遗产》,1993年第2期。
    [5]吴蓓《梦窗词“情事说”解构》,《浙江学刊》,2008年第6期。
    [1]唐圭璋《宋词四考》,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页。
    [1]况周颐《蕙风词话》,《词话丛编》,第4447页。
    [2]《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九“梦窗稿”,第2797页。
    [1]陈鍠《鄞县东钱湖南宋神道石刻艺术初探》,《东南文化》,1999年第5期,第73页。
    [1](宋)叶梦得《石林燕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36页。
    [3](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四,经籍一,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
    [4]理宗时期,福建一带同样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然而闽地文人更热衷于学术,而江浙文人多热衷于文学。
    [1](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四,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版,第287页。
    [2]《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六十八“方舆胜览”,第926页。
    [1]薛砺若语:“其(周密)《绝妙好词》七卷……与黄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允称选录南宋词的双璧。”(《宋词通论》,上海书店,1985年版,第325页。)
    [2]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75页。
    [1]《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八“稼轩词”,第2793页。
    [2]戴复古早在宁宗时期已闻名江湖,由于他年寿较长,在理宗朝又有大量词作问世,故一并将其归入理宗时代的辛派阵营。
    [3]王兆鹏《唐宋词史论》,第39页。
    [4]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页。
    [5]《宋史》卷四百三十六《儒林六·陈亮》,第12942页。
    [6]沈雄《古今词话·词评》上卷:“光尧之丧,以京为报谢使,金赐宴汴亭,京与郊劳使康元弼言,请免宴,不许。请撤乐,不许。促入席,甲士露刃闭门,京排之而出。有诗云:‘假令耳与笙镛未,只愿身靡鼎镬中。'”《词话从编》第1000页。
    [1](清)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三,《词话从编》第1425页。
    [2](清)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卷四十,《续修四库全书》第927册,上海吉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674页。
    [3](元)周密《武林旧事(插图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页。
    [1]杨万里《论清真词在宋代的文学效应》,《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第1期,第97页。
    [2](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18页。
    [3]见张惠民《宋代词学资料汇编》,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67页。
    [4]《乐府指迷笺释》,第44-45页。
    [5]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见周邦彦著,吴则虞校点《清真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13页。
    [6](宋)陈郁《藏一话腴》,转引自张惠民《宋代词学资料汇编》,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67页。
    [7](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38页。
    [1]方千里的《和清真词》今存93首。杨泽民的《和清真词》今存92首,全部是依周邦彦词原韵而作,陈允平的《西麓继周集》和清真词更多达121首。
    [2](清)李调元《雨村词话》,《词话丛编》,第1420页。
    [3](清)朱彝尊《黑蝶斋诗余序》,《曝书亭集》卷四十,四部丛刊初编本。
    [1](宋)吴自牧撰,傅林祥注,《梦梁录》卷十九《社会》,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版,第274页。
    [2](宋)周密《浩然斋雅谈》卷下,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2页。
    [3]同上,第39页。
    [1](宋)周密《齐东野语·自序》,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页。
    [2]同上,第218页。
    [3]《词源注》,“原序”,第9页。
    [4]关于西湖吟社的活动时间,各家说法不一,就其成立时间而言,夏承焘先生根据周密《采绿吟》词序认为是景定五年(1264)夏。(见于夏承焘《周草窗系年》,《夏承焘集》(第一册),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第331页)萧鹏《西湖吟社考》(《词学》第七辑,华东师大出版社 1989年)采纳了这一观点,将其活动时间定为景定五年(1264)至入元以后的《乐府补题》唱和。尹占华《论周密等人西湖词社的创作活动》(《兰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认为是景定四年(1263)至咸淳元年(1265),《乐府补题》等唱和活动是词社的后期活动。周扬波《南宋格律词派和浙派古琴的渊源——以杨缵吟社为中心的考察》(《文学遗产》,2008年第2期)提出了新说,他认为:“周密从杨缵游长达十年,应为1257——1267年,此即吟社活动的时期,时间上正与周密自闽还浙至杨缵辞世相吻合。”笔者基本同意尹占华先生的观点,认为西湖吟社活动的上限时间当为景定四年,因为周密自闽还浙,从杨缵游,只是发生在周密与杨缵二人间的活动,目前尚且没有其它资料证明二人同时还与其他成员有过交游唱酬,而真正称得上是吟社活动最早记录的是景定四年(1263)的同和“西湖十景”。至于把下限定为杨缵离世的时间,也比较合理,但根据郭锋《杨缵卒年新证》(《文学遗产》,2006年第4期),杨缵辞世当在咸淳三年(1267)六月,所以本文认为西湖吟社的活动时间当在景定四年(1263)至咸淳三年(1267)年之间。而《乐府补题》的五次吟咏虽然就参加者而言,与西湖吟社的成员有一定的重合,但此时词人们的唱和行为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文学活动,而带有了故国遗老联络旧情、倾诉亡国之悲的政治色彩。所以,就活动的性质而言,宋亡后的《乐府补题》的唱和已经不能视为西湖吟社的活动。
    [1]《词源注·原序》,第9页。
    [1]清代周济曾论周密词云:“公谨敲金戛玉,嚼雪盥花,新妙无与为匹。”(《介存斋论词杂著》,《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1634页)
    [2]《词源注·原序》,第9页。
    [3]周密《春日感怀寄修门从游》诗云:“十年诗酒孟尝门。”
    [1]陈洵《海绡说词》,“源流正变”,《词话丛编》,第4838页。
    [2](清)刘熙载《艺概·词概》,“辛姜气味相通”,《词话丛编》,第3693页。
    [3](清)周济《宋四家词选·序论》,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页。
    [1]《宋四家词选·序论》,第2页。
    [2](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八,第206页。
    [3](明)杨慎《词品》卷五,《词话丛编》,第512-513页。
    [4](清)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三,《词话丛编》,第1424页。
    [5]薛砺若《宋词通论》,上海书店,1985年版,第306页。
    [1](宋)张侃《拙轩词话》,“康辛二公词”,《词话丛编》,第194页。
    [2]《乐府指迷笺释》,“康柳得失”,第46页。
    [1](宋)黄昇选编《花庵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41页。
    [2](清)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二,“文章孔孟”,《词话丛编》,第1412页。
    [3]《花庵词选》,第335页。
    [4](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20页。
    [5](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四,中华书局 1983年版,第180页。
    [5]《花庵词选》,第161页。
    [1](宋)黄昇《中兴词话》,《词话丛编》,第211页。
    [2]嘉定三年(1210)詹傅为郭应祥的《笑笑词》作序云:“近世词人如康伯可,非不足取,然其失也诙谐;如辛稼轩,非不可喜,然其失也粗豪。”张炎《词源·杂论》云:“辛稼轩、刘改之作豪气词,非雅词也,于文章余暇戏弄笔墨为长短句之诗耳。”
    [3](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甲编卷四,第12-13页。
    [4]《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八。
    [1](宋)刘克庄《辛稼轩集序》,《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八。
    [2](宋)刘克庄《题刘澜乐府》,《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九。
    [3](宋)刘克庄《后村诗话》,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9页。
    [4](宋)刘克庄《跋刘叔安感秋八词》,《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九。
    [1](宋)刘克庄《黄孝迈长短句跋》,《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六。
    [2](宋)刘克庄《跋刘叔安感秋八词》,《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九。
    [3](宋)刘克庄《自题长短句后》,《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三十四。
    [4](宋)黄昇《中兴词话》,“叶石林”,《词话丛编》,第211页。
    [5]《中兴词话》,“马古洲”,《词话丛编》,第214页。
    [1]《花庵词选》,第137页。
    [2]《花庵词选》,第7页。
    [3]《花庵词选》,第28页。
    [4]《花庵词选》,第230页。
    [5]《中兴词话》,《词话丛编》,第212页。
    [6]施蛰存,陈如江辑录《宋元词话》,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479页。
    [7](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16页。
    [1]王灼《碧鸡漫志》称柳词“浅近卑俗”,“野狐涎之毒”,“不知书者尤好之”。
    [2](宋)黄昇《中兴词话》,《词话丛编》,第
    [3](宋)黄昇《花庵词选》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93页。
    [1](清)田同之《西圃词说》,《词话丛编》,第1443页。
    [2](清)戈载《宋七家词选》,见金启华等《唐宋词集序跋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93页。
    [3](清)高士奇《绝妙好词原序》,见《唐宋词集序跋汇编》,第367页。
    [1]《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九“花庵词选”,第2804页。
    [2](清)高士奇《绝妙好词原序》,见《唐宋词集序跋汇编》,第367页。
    [3]龙榆生《龙榆生词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69页。
    [4]《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九“花庵词选”,第2804页。
    [5]陈匪石《宋词举》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95页。
    [1](明)毛晋《花庵词选跋》,见《唐宋词集序跋汇编》,第360页。
    [2]杨海明《一部优秀的唐宋词选——介绍黄昇的<花庵词选>》,《教学与进修》,1983年第2期,第25页。
    [3](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33页。
    [4]萧鹏《群体的选择——唐宋人选词与词选通论》,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第164页。
    [5]张炎《词源·杂论》,《词源注》第28页。
    [6]詹安泰《詹安泰词学论集》,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20、319页。
    [1]此段数据参考了萧鹏《群体的选择——唐宋人选词与词选通论》第200-201页的相关内容。
    [2](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四十,四部丛刊初编本。
    [3](清)焦循《雕菰楼词话》,《词话丛编》,第1494页。
    [4]陈匪石《声执》卷下,《宋词举》,江苏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96页。
    [5]同上第197页。
    [1](宋)黄昇《花庵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23页。
    [2]同上第3页。
    [3]同上第7页。
    [4]同上第78页。
    [5]同上第249页。
    [6]同上第230页。
    [7]同上第96页。
    [8]同上第98页。
    [1]詹安泰《从宋人五部词选中所看到的一些问题》,《宋词散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6页。
    [2]赵闻礼选编,葛渭君校点《阳春白雪·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2页。
    [1](宋)黄昇《花庵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37页。
    [2](明)顾起伦《花庵词选·序》,施蛰存《词藉序跋萃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63页。
    [3](清)卓回《词汇·凡例》,张璋等,《历代词话》,大象出版社,2002年,第835页。
    [1](清)陈匪石《宋词举》,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95页。
    [2](清)宋翔凤《乐府余论》,《词话丛编》,第2502页。
    [1](宋)黄昇《花庵词选》,第289页。
    [2]《词源注》,第16页。
    [3]丁放《金元词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8页。
    [1]孙克强《论梦窗词在词学史上的意义》,《文学遗产》,2006年第6期。
    《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
    《周易正义》,《十三经著述》,中华书局,1980
    《楚辞通故》,姜亮夫,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黄氏日抄》,(宋)黄震撰,北京:中华书局,1985
    《汉书》,(汉)班固,北京:中华书局,1998
    《续资治通鉴》,(清)毕沅撰,北京:中华书局,1957
    《宋人传记资料索引》,昌彼得等编,北京:中华书局,1988
    《宋史纪事本末》,(明)陈邦瞻撰,北京:中华书局,1977
    《南宋馆阁续录》,(宋)陈骙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98
    《州县提纲》,(宋)陈襄,文渊阁四库全书《藏一话腴》,(宋)陈郁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直斋书录解题》,(宋)陈振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吴郡志》,(宋)范成大撰,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后汉书》,(南朝)范晔,北京:中华书局,1965
    《古今纪要逸编》,(宋)黄震撰,北京:中华书局,1985
    《昼帘绪论》,(宋)胡太初,文渊阁四库全书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清)纪昀等,北京:中华书局,1997
    《隐居通议》,(元)刘埙撰,北京:中华书局,1985
    《钱塘遗事》,(元)刘一清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宋史翼》,(清)陆心源辑,北京:中华书局,1991
    《老学庵笔记》,(宋)陆游,北京:中华书局,1979
    《鹤林玉露》,(宋)罗大经撰,北京:中华书局,1983
    《文献通考》,(元)马端临撰,北京:中华书局,1986
    《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宋)孟元老等,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
    《宋稗类钞》,(清)潘永因撰,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
    《邵氏闻见录》,(宋)邵伯温撰,李剑雄、刘德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
    《西湖游览志余》,(清)田汝成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宋史》,(元)脱脱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7
    《舆地纪胜》,(宋)王象之撰,北京:中华书局,1992
    《许国公奏议》,(宋)吴潜,北京:中华书局,1985
    《梦粱录》,(宋)吴自牧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
    《宋会要辑稿》,(清)徐松撰,北京:中华书局,1957
    《宋宰辅编年录》,(宋)徐自明撰,北京:中华书局,1986
    《历代名臣奏议》,(明)杨士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石林燕语》,(宋)叶梦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四朝闻见录》,(宋)叶绍翁撰,北京:中华书局,1989
    《水东日记》,(明)叶盛撰,中华书局,1980
    《宋季三朝政要》,(元)佚名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吹剑录》,(宋)俞文豹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宝庆会稽续志》,(宋)元淏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桯史》,(宋)岳珂撰,《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游宦纪闻》,(宋)张世南撰,北京:中华书局,1981
    《廿二史札记校正》,(清)赵翼著,王树民校正,北京:中华书局,1982
    《景定严州续志》,(宋)郑瑶、方仁,北京:中华书局,1985
    《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编辑部,北京:中华书局,1990
    《癸辛杂识》,(宋)周密撰,吴企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
    《浩然斋雅谈》,(宋)周密撰,北京:中华书局,1959
    《武林旧事(插图本)》,(宋)周密撰,北京:中华书局,2007
    《齐东野语》,(宋)周密撰,北京:中华书局,1983
    《方舆胜览》,(宋)祝穆撰,北京:中华书局,2003
    《淮南子校释》,何宁,北京:中华书局,1998
    《宋元学案》,(清)黄宗羲撰,北京:中华书局,1986
    《七修类稿》,(明)郎瑛,上海:上海书店,2001
    《五灯会元》,(宋)释普元著,北京:中华书局,1984
    《居易录》,(清)王士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朱子语类》,(宋)朱熹撰,北京:中华书局,1986
    《昌谷集》,(宋)曹彦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江湖小集》,(宋)陈起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江湖后集》,(宋)陈起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两宋名贤小集》,(宋)陈思编,(元)陈世隆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白雨斋词话》,(清)陈廷焯,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词则》,(清)陈廷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剡源戴先生文集》,(元)戴表元撰,四部丛刊初编本
    《石屏诗集》,(宋)戴复古撰,四部丛刊续编本
    《九灵山房集》,(元)戴良,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人轶事汇编》,丁传靖辑,北京:中华书局,2003
    《清献集》,(宋)杜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桐江集》,(元)方回,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
    《瀛奎律髓汇评》,(元)方回撰李庆甲集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秋崖诗词校注》,(宋)方岳著,秦效成校注,合肥:黄山书社,1998
    《秋崖集》,(宋)方岳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全宋诗》,傅璇琮等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花庵词选》,(宋)黄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历代诗话》,(清)何文焕辑,北京:中华书局,1981
    《雪矶丛稿》,(宋)乐雷发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诗纪事》,(清)厉鹗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全元文》,李修生主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可斋续稿》,(宋)李曾伯,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竹溪庸斋十一稿续集》,(宋)林希逸,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文心雕龙注》,(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后村先生大全集》,(宋)刘克庄撰,四部丛刊初编本
    《后村诗话》,(宋)刘克庄撰,王秀梅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
    《攻娩集》,(宋)楼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象山先生全集》,(宋)陆九渊撰,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宋诗纪事补遗》,(清)陆心源撰,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
    《宋六十名家词》,(明)毛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阆风集》,(宋)舒岳祥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嘉祐集》,(宋)苏洵著,曾枣庄、金成礼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雪窗集》,(宋)孙梦观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全宋词》,唐圭璋编,北京:中华书局,1965
    《鲁斋集》,(宋)王柏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臞轩集》,(宋)王迈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双溪类稿》,(宋)王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文天祥全集》,(宋)文天祥,北京:中国书店,1985
    《鹤山集》,(宋)魏了翁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诗人玉屑》,(宋)魏庆之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后乐集》,(宋)卫泾,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履斋遗稿》,(宋)吴潜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鹤林集》,(宋)吴泳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文章轨范》,(宋)谢枋得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东涧集》,(宋)许应龙,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矩山存稿》,(宋)徐经孙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雪坡集》,(宋)姚勉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沧浪集》,(宋)严羽,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沧浪诗话校释》,(宋)严羽撰,郭绍虞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水心集》,(宋)叶适,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词源注 乐府指迷笺释》,(宋)张炎,(宋)沈义父著,夏承焘校注,蔡嵩云笺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忠义集》,(元)赵景良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彝斋文编》,(宋)赵孟坚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阳春白雪》,(宋)赵闻礼选编,葛渭君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贵耳集》,(宋)张端义撰,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养吾斋集》,(宋)张端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朱文公文集》,(宋)朱熹,四部丛刊初编本
    《词综》,(清)朱彝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介存斋论词杂著》,(清)周济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绝妙好词》,(宋)周密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
    《全宋文》,曾枣庄等主编,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文章正宗》,(宋)真德秀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宋)真德秀撰,四部丛刊初编本
    《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美)包弼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梦窗词》,陈邦炎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刘克庄年谱》,程章灿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
    《晚宋诗歌与社会》,勾承益著,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南宋江湖词派研究》,郭锋著,成都:巴蜀书社,2004
    《南宋儒学建构》,何俊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南宋史稿》,何忠礼、徐吉军著,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
    《中国历代职官辞典》,贺旭志、贺庆甲编著,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宋明理学史》,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宋词选》,胡云翼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宋理宗宋度宗》,胡昭曦、蔡东洲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
    《词话丛编索引》,李复波编,北京:中华书局,1991
    《美的历程》,李泽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宋代社会经济史论集》(上下),梁庚尧著,台北:允晨文化,1997
    《中国文学发展史》(1949年版),刘大杰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宋金词论稿》,刘锋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唐宋词流派史》,刘扬忠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词论》,刘永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词史》,刘毓盘著,上海:上海书店,1985
    《两宋史研究汇编》,刘子键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
    《宋元之际的哲学与文学》,罗立刚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诗词散论》,缪钺,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唐宋诗论稿》,莫砺锋著,沈阳:辽海出版社,2001
    《宋元诗社研究丛稿》,欧阳光著,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刘克庄词新释辑评》,欧阳代发、王兆鹏编著,北京:中国书店,2001
    《宋代经济史》,漆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梦窗词研究》,钱鸿英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国史大纲》,钱穆著,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谈艺录》,钱钟书,北京:中华书局,1984
    《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唐宋词研究》,青山宏著程郁缀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宋元词话》,施蛰存、陈如江辑录,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宋代文化研究》,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四川大学宋代文化研究资料中心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
    《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沈松勤著,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南宋文人与党争》,沈松勤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宋史研究集》第二辑,宋史座谈会编,台北:国立编译馆,1964
    《宋史研究集》第四辑,宋史座谈会编,台北:国立编译馆,1969
    《宋史研究集》第八辑,宋史座谈会编,台北,国立编译馆,1976
    《唐宋人词话》,孙克强编,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
    《宋代文学史》,孙望、常国武等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徘徊于七宝楼台:吴文英词研究》,田玉琪著,北京:中华书局,2004
    《南宋词史》,陶尔夫、刘敬圻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宋词四考》,唐圭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词话丛编》,唐圭璋著,北京:中华书局,1986
    《唐宋人选唐宋词》,唐圭璋等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理学·佛学·玄学》,汤用彤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人间词话》,王国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刘克庄与南宋后期文学研究》,王述尧,上海:东方出版社中心,2008
    《宋代文学通论》,王水照著,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王水照自选集》,王水照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唐宋词与商业文化关系研究》,王晓骊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刘克庄与南宋学术》,王宇,北京:中华书局,2007
    《中国文学批评史》,王运熙顾易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唐宋词史论》,王兆鹏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词学史料学》,王兆鹏著,北京:中华书局,2004
    《词学通论》,吴梅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唐宋词通论》,吴熊和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
    《唐宋词论丛》,夏承焘,中华书局,1962
    《唐宋词人年谱》,夏承焘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夏承焘集》,夏承焘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姜白石词编年笺校》,夏承焘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群体的选择——唐宋人选词与词选通论》,萧鹏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周密及其词研究》,萧鹏金启华著,济南:齐鲁书社,1993
    《韩孟诗派研究》,肖占鹏,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超越江湖的诗人——后村研究》,向以鲜,成都:巴蜀书社,1995
    《宋词辨》,谢桃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宋诗史》,许总著,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
    《宋明理学与中国文学》,许总著,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
    《理学文艺史纲》,许总主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宋代词话的美学研究》,颜翔林著,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中国历代年谱总录》,杨殿珣编撰,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6
    《唐宋词风格论》,杨海明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
    《唐宋词论稿》,杨海明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唐宋词史》,杨海明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
    《吴梦窗词笺释》,杨铁夫笺释,陈邦炎、张奇慧校点,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
    《迦陵论词丛稿》,叶嘉莹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吴文英词新释辑评》,赵慧文、徐育民编著,北京:中国书店,2007
    《论宋六家词》,赵仁珪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姜夔与南宋文化》,赵晓岚著,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詹安泰词学论集》,詹安泰,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
    《宋词与理学》,张春义,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宋理宗研究》,张金岭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江湖诗派研究》,张宏生著,北京:中华书局,1995
    《宋代词学资料汇编》,张惠民编,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
    《中国历史》,张岂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宋代文学研究》,张毅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宋代文学思想史》,张毅著,北京:中华书局,2004
    《归去来兮——隐逸的文化透视》,张立伟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词话史》,朱崇才著,北京:中华书局,2006
    《宋人别集叙录》,祝尚书撰,北京:中华书局,1999
    《宋代科举与文学考论》,祝尚书著,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
    《刘后村的家世与交游》,孙克宽,《宋史研究集》第四辑,台湾国立编译馆,1969年版
    《梦窗词艺术初论》,邓乔彬,《齐鲁学刊》1983年第1期
    《一部优秀的唐宋词选——介绍黄异的<花庵词选>》,杨海明,《教学与进修》1983年第2期
    《梦窗词浅议》,陈邦炎,《文学遗产》1984年第1期
    《论爱国词人刘克庄的词》,杨海明,《福建论坛》1984年第1期
    《辉煌而又短暂的词界革新——对宋代辛派词兴衰的思考》,吕红,《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第4期
    《论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张希清,《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5期
    《试论梦窗词艺术的独特性》,徐永瑞,《文学遗产》,1987年第6期
    《西湖吟社考》,萧鹏,《词学》第七辑,华东师大出版社 1989年
    《论宋代官品制度及其意义》,龚延明,《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
    《说“庙堂”》,蒋宗许,《古汉语研究》1990年第2期
    《两宋酬和词述略》,郭英德,《中国文学研究》1992年第1期
    《梦窗情词考索——兼论本事考索及情词发展历史》,谢思炜,《文学遗产》1992年第3期
    《关于吴文英生罪中的两个问题》,钱锡生,《文学遗产》1993年第2期
    《论南宋江湖派的形成和界定》,张继定,《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稼轩词与理学》,戴武军,《天府新论》1994年第6期
    《刘克庄爱国辛派词人辨》,明见,《中国文学研究》1995年第1期
    《论江湖诗人与江湖诗味》,李越深,《浙江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历史的选择——唐宋词人历史地位的定量分析》,王兆鹏、刘尊明,《文学遗产》1995年第4期
    《生命与才情的咏叹一宋代寿词创作的审美描述》,李扬,《名作欣赏》1995年第6期
    《论魏了翁词》,谢桃坊,《天府新论》1996年第1期
    《后村词的基本特色及其在南宋词坛的地位》,刘锋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第4期
    《南宋中后期的文化环境与词派的衍变》,刘扬忠,《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7年第6期
    《时代风尚、文人心态与南宋江湖派的形成发展》,张瑞君,《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鄞县东钱湖南宋神道石刻艺术初探》,陈鍠,《东南文化》1999年第5期
    《晚宋士大夫无耻考论》,张金岭,《中华文化论坛》2000年第4期
    《论南宋后期词人的布衣化倾向》,朱玉麒,《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晚宋士大夫无耻与财政危机》,张金岭,《中华文化论坛》2001年第4期
    《论理学对宋词的影响》,常言,《西北师大学报》2002年第4期
    《辛派词人词学思想初探》,陈鑫、刘尊明,《阴山学刊》2002年第3期
    《南宋雅词的特质与时代因素》,吴蓓,《浙江学刊》2003年第3期
    《论周密等人西湖词社的创作活动》,尹占华,《兰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刘克庄贺贾之作新论》,明见,《文学遗产》2003年第5期
    《宋词作者的统计分析》,王兆鹏、刘学,《文艺研究》2003年第6期
    《南宋词与理学关系刍议》,张春义,《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南宋选词范式研究》,薛泉,《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论江湖词派的词学理论》,郭峰,《新疆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辛派词人论略》,诸葛忆兵,《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论南宋后期词的雅化和诗的俗化——兼谈文体发展及文学与文化之关系》,吕肖奂,《文学遗产》2005年第2期
    《南宋江湖诗人的谋生方式》,费君清,《文学遗产》2005年6期
    《诗工命穷——论江湖诗人的悲剧人生》,费君清,《浙江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尊体意识与南宋词选之兴盛》,薛泉,《求索》2005年第11期
    《“辛派”与理学琐议》,张春义,《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刘克庄前期词<后村诗余>研究》,王述尧,《东岳论丛》2006年第3期
    《论梦窗词在词学史上的意义》,孙克强,《文学遗产》2006年第4期
    《江湖派、江湖体及其它》,季品锋,《文学遗产》2006年第4期
    《杨缵卒年新证》,郭锋,《文学遗产》,2006年第4期
    《鹤山寿词考述》,张文利,《文学遗产》2006年第5期
    《晚宋士风主流论析》,喻学忠,《北方论丛》2007年第1期
    《论清真词在宋代的文学效应》,杨万里,《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第1期
    《<花庵词选>及其在词学史上的价值》,蒋哲伦,《古典文学知识》2007年第6期
    《南宋格律词派和浙派古琴的渊源——以杨缵吟社为中心的考察》,周扬波,《文学遗产》,2008年第2期
    《论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及反思与世变之关系》,叶嘉莹,《文学遗产》,2008年第4期
    《论宋代理学家的词及理学对宋词的影响》,张文利,《文学遗产》,2008年第5期
    《“江湖”非“诗派”考论》,史伟、宋文涛,《社会科学家》,2008年第8期
    《梦窗词“情事说”解构》,吴蓓,《浙江学刊》,2008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