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的信仰困境与信仰塑造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旨在对信仰以及现代性的信仰困境进行系统研究。从信仰产生发展的历程来看,信仰困境与现代性有着密切的关联。现代性的信仰困境研究,遵循并结合了当今言说和思考的基本语境,揭示信仰困境的深刻根源,旨在提出信仰塑造和引导的有益建议。事实上,不论当今中国问题还是世界问题基本上可以归结为“现代性问题”,只有从现代性框架下认识和研究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日益突出的诸多问题,才能在深层面上把握问题的实质。信仰困境即人们正在领悟和思考着的现代性境遇中的问题,是当今人们正在经历或遭遇的历史与现实状况的反应。并且,马克思对现代性批判最伟大的意义在于他提出了超越现代性困境的构想,即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这也正是我们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所在。本文对现代性的信仰困境进行研究共分为七个部分,除了引言和结束语之外,正文共五章。各章节论述可依次分述如下:
     引言部分主要概述了信仰问题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产物,信仰困境与现代性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厘清国内外关于信仰问题及其困境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阐明了本文研究的基本框架和主要思路。
     第一章针对信仰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学理分析。论述了人类确立信仰的理由,从多学科角度对信仰概念及基本特征进行了阐释,阐明信仰是一种现代普遍存在的社会文化和历史现象,是人类在自身进化发展过程中,对生存状态、生活环境及存在意义的追寻和自觉。在揭示信仰内在结构时,又从理论和逻辑上对人们信仰认识上存在的疑惑问题进行了辨明证成,为现代人信仰塑造提供学理支撑和理论论证。
     第二章通过历史地、具体地发展进程对信仰形态和特征进行描述和阐释。尤其将信仰结构形式与社会形态的更替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对信仰发生、发展和演变之轨迹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对中西信仰呈现的不同特点进行分析与比较。揭示了现代社会信仰的表征,进而阐发了现代社会信仰生成的心理机制,这些均是我们理解和认识现代性信仰困境的关键。
     第三章重在分析现代性是如何导致信仰困境的。现代性在推进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人类自身生存、发展及精神虚无的困境,即自我中心、工具理性以及物化之困。信仰问题作为现代性根本问题,至今仍是困扰人们的重大问题。在梳理西方学者对走出现代性信仰困境的有益探索中,阐明了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和扬弃。马克思不仅开启了现代性诠释和重建的路径,并将现代性悖论化解进辨证的现实运动,通过这一现实运动旨在建构一个统一和自由的人类未来社会。
     第四章通过透视中国现代性问题及其论争来考察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信仰问题,揭示现代中国信仰问题的现实表现以及危害,阐明中国所面临的信仰挑战等,讨论出自于西方的现代性概念以及神圣性与世俗性在现代中国的现实意义。尽管现代性发轫于西方,但中国自近代以来多次遭遇现代性问题,经历着不断地激进与保守、进步与倒退、理想与现实、向往与惶恐等矛盾冲突,深刻并反复的矛盾体验塑造了有别于西方的现代性境况,中国的现代性总体上呈现出、也影响着我们对现代性的判断和理解。
     第五章根据中国信仰的现实问题,重在分析现代社会条件下如何加强国民信仰塑造,提出我国国民信仰塑造必须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在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现有资源的同时,积极吸收西方现代性的合理内核,以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容,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的信仰体系。教育是信仰塑造的根本路径,制度建设是信仰塑造的现实空间和外部环境保障,先进文化则是信仰塑造的载体,而主体的自我觉醒才能最终使信仰塑造得以实现。
     根据以上论述,结语部分再次反思和追问现代性的信仰困境,阐明全球化历史进程中现代性是国家(包括中国)和民族无法回避的宿命。尽管现代性充满着诸多文化矛盾和价值冲突,但现代性在推动人类文明与信仰进步的作用是不可抹杀的。重新审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信仰问题,旨在通过正确引导与塑造,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内化为人们的自觉追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引领多样化思潮的主导价值观,真正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
The paper intends to conduct a systemic study of belief and the dilemma of belief in the modernistic context. The development of belief since it came into being proves the dilemma of belief relates to modernity closely. The study of modernistic belief dilemma, following and combining basic contemporary contexts of speech and deliberation, reveals the deep-seated causes of the dilemma of belief and aims to put forward beneficial suggestions in building and guiding belief.
     In fact, whether current China's or the world's issues can be summed up as "modernistic issues". Only by cognizing and investigating th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ssues China as well as the world is encountering, can the substances of the issues be comprehended deeply. The dilemma of belief refers to the problems people are gaining insights in and pondering over in the modernistic context and it's a reflection of the divergence between history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at people are experiencing. Moreover, the greatest significance of Karl Marx's criticism on modernity lies in that he raises the conception of transcending the contemporary dilemma, that is to realize the value goal of "Human being's fre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which is the key of our belief in Marxism.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seven parts to study the dilemma of belief in modernistic context. In addition to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ere are5chapters in the paper's main body. The summaries of the chapters are as follows.
     The Introduction briefly states that belief issue is the core issue of the world and the produ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ivilization, and the dilemma of belief relates with modernity closely. Besides, it offers the basic framework and main ideas of the paper by sorting out the present research condition of belief and the dilemma of belief at home and abroa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ientific principal, chapter one offers analysis of the fundamental things related with belief, and discusses the reasons why people build belief. From multidisciplinary angles, the paper expounds the conception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belief to prove belief is a widespread social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phenomenon and a search for and self-consciousness of the existing state, living condition and the meaning of existence in the process of human being's evolution.
     In the reveal of the inner structure of belief, the paper discusses people's confusion in cognizing belief theoretically and logically and provides scientific principal support as well as theoretical argumentation for people to build belief.
     Chapter two describes and expounds the patter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belief through the historical and specific developing process. Especially it investigates the structural from and alternation of social forms by relating the two together. By systematically sorting out the beginning,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belief, and comparing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beliefs, chapter two exposes the form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beliefs in the modern society and goes further to explicate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the production of belief in the modern society, which are all crucial in our comprehension of the modernistic dilemma of belief.
     Chapter three is concerned with analysis of how modernism leads to belief dilemma. Modernity promotes social reform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meanwhile, it causes dilemmas in human's existence, development and the emptiness in spirit, which are actually self-centeredness, instrumental reason and the predicament of materialization
     As a fundamental thing of modernity, belief is still the main thing that perplexes human beings. By analyzing the positive attempts western scholars made to dispel the modernistic dilemma of belief, chapter three generalizes Karl Maxi's criticism on modernity. Karl Marx not only opens the way for interpret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modernity, but also dissolves modernistic paradox into dialectic realistic movement, by which a unified and free human society is to be built.
     By investigating China's modernistic problems and argumentations, chapter four surveys the cruxes of belief in China's modernization process, exposes the real expressions and hazards of modern Chinese belief crisis, besides, it expounds the belief challenges China is encountering, and discusses the modernity originated from the west an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divinity and secularity in modern china. Although modernity originates from the west, China was repeatedly confronted with similar modernistic problems and experiencing constant radicalism and conservatism, progress and retrogression, ideal and reality, longing and insecurity since she entered in the modern times. The deep-going and repeated experience of contradiction shape China's modernity situation distinguished from the west. On the whole, China's modernity displays and influences our judgment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modernity.
     Chapter five focuses on analyzing how to strengthen the building of the national spiritual belief in modern society and the analysis is based on the practical problems and obstacles in Chinese belief. The chapter proposes that the building of out national belief must adhere to the guidance of Marxism and exploitation of the existing resource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should be accompanied by absorption of the rational kernel of western modernity,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belief system with the core value system of socialism being the substance and people's fre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being the value target. Educ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path to build value; system construction is the practical framework of the building of belief and provides external guarantee for belief; advanced culture is the carrier of the building of belief, while self-awareness is the factor to eventually ensure that the building of belief is realized.
     Based on the expositions above, the Conclusion rethinks and questions the dilemma of belief in the modernistic context, besides, it explains modernity is the unavoidable fate for all countries (including China) and nations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Although modernity is full of cultural paradoxes and value conflicts, modernity plays an indelible role in promoting human civilization and the progress of belief. Review the belief problem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modernism aims to properly guide and build belief, make the common ideal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to the conscientious pursuit in people and mak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the leading value to guide the trend of diversification, and the spiritual home for people.
引文
[1]The Religion of Politics:Reflections of the Thought of Hannah Arendt, Dissent, March-April,1970,144.
    [2]许纪霖主编,世俗时代与超越精神[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0页。
    [3]衣俊卿,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4]吴励生,思想中国——现代性民族国家重构的前沿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页。
    [5]中国人的信仰世界,南方周末,2011.4.28(E31).
    [6]李向平,信仰但不认同—当代中国信仰的社会学诠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4月版。
    [7]吴励生,思想中国——现代性民族国家重构的前沿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3月版,第1页。
    [8][德]沃夫冈·布雷钦卡著,彭正梅,张坤译.信仰、道德和教育:规范哲学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8页。
    [9]Richard Feldman, Foundational Beliefs and Empirical Possibilities, Philosophical Issues,14, Epistemology,2004:132,146.
    [10]Hannah Ginsborg, Reasons for Belief,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 search, Vol. LXXII, No.2, March 2006:286.
    [11]References to McDowell be given below. An argument along similar lines is given in Brewer 1999. See also Martin 1993.
    [12]Quassim Cassam:Judging, Believing And Thinking, Philosophical Issues,20, Philosophy of Mind,2010, p80.
    [13]罗伯特·施佩曼,哲学信仰的观念[A].见:卡·雅思贝尔斯等著,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思潮研究国家创新基地、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鲁路译,哲学与信仰—雅思贝尔斯哲学研究[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2:21-22.
    [14]Berislav Marusic, The Ethics of Belief, Philosophy Compass 6/1(2011:33-43).
    [15][德]沃夫冈·布雷钦卡著,彭正梅,张坤译.信仰、道德和教育:规范哲学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7页。
    [16]冯天策著,信仰导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第4页。
    [17]何光沪著,信仰之问[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9页。
    [18]S.N.艾森斯塔特著,反思现代性[M].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10月版,第39页。
    [19][英]吉登斯著,赵旭东、方文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M].北京:三联书店,第236页。注释:吉登斯在文中所讲的各种两难困境,即联合与分裂是指自我的反思性投射了许多的背景性事件和被传递的经验的诸多形式,但也必须从中刻画出个人发展的道路;无力与占有是指现代性所提供的许多占有机会,使得生活方式的选择成为可能,但也产生了无力的感觉;权威与不确定性是指在没有终极权威的情景中,自我的反思性投射必须要在信奉与不缺性性之间把握一个方向;个人化的与商品化的经验是指自我的叙述必须是在个人的占有受到消费标准化的势力所左右的情景中得以建构。
    [20][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刘北成、曹卫东译,合法化危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57页。
    [21][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28,260,261页。
    [22]李向平,信仰但不认同—当代中国信仰的社会学诠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4月版。
    [23]盖伯琳等著,信仰的智慧:信仰和科学信仰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版,第295页。
    [24]黄其松,知识抑或信仰:现代性危机探源——兼论现代社会的知识基础[J].社会科学论坛,2010/21。
    [25][美]维克多·弗兰克尔著,吕娜译,活出生命的意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年6月版,第3-5页。
    [26]荆学民著,当代中国社会信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版,第333-337页。
    [27]王辉著,死火重温[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4月版,第9-10页。
    [1][德]康德著作全集,第九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版,第71页。
    [2][德]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243页。
    [3][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57页。
    [4]克里斯托弗·道森,长川某译,宗教与西方文化的兴起[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4页。
    [5][德]卡尔·雅斯贝斯,大哲学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2月版,第161页。
    [6]邓晓芒,中西信仰观之辩,东南学术,2007.2。
    [7][英]约翰·波尔金霍恩,[德]米夏埃尔·韦尔克,关于上帝信仰的对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第17页。
    [8][英]麦克斯·缪勒,宗教的起源与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1,155页。
    [9]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版,第80页。
    [10]萧高宏,信仰字中寻[M].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196页。
    [11]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659页。
    [12][德]康德著作全集,第九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版,第64页。
    [13][德]黑格尔,宗教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第681页。
    [14]Quassim Cassam, Judging, Believing And Thinking, Philosophical Issues,20, Philosophy of Mind,2010, p81.
    [15]沃尔夫布·雷钦卡著,彭正梅译,信仰、道德和教育:规范哲学的考察[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61页。
    [1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7月版。
    [17]贺麟,文化与人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89页。
    [18]万俊人,信仰危机的“现代性”根源及其文化解释,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19]魏长领,道德信仰与自我超越[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第6-7页。
    [20]冯天策,信仰导论[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页。
    [21]转引自王珉,终极关怀—蒂利希思想引论[M].新华出版社,2000年,第29页。
    [22]斯特伦,人与神——宗教生活的理解[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页。
    [2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1页。
    [24]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M].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04页。
    [25]万俊人,现代性的伦理话语[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44页。
    [26]荆学民,论信仰的社会文化内蕴[J].山西师大学报,2006年第3期。
    [27]孙亦平,西方宗教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05页。
    [28]邓晓芒,中西信仰观之辩[J].东南学术,2007(2)。
    [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31]杨春花等,信仰及其存在的原因[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32][西班牙]鸟纳穆诺,生命的悲剧意识,段继承译[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年版,第143页。
    [33]周伟驰著,记忆与光照——奥古斯丁神哲学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35][瑞士]C.G.荣格著,苏克译,寻求灵魂的现代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1987年版,第127页。
    [36][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王玖兴译,生存哲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9版,第15、16页。
    [37][日]池田大作、[英]威尔逊,社会与宗教[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38][美]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68页。
    [39][德]尼采著,权力意志(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246-249页。
    [40][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三联书店,1992年,第97页
    [4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651页。
    [4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页。
    [4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4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02页。
    [4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页。
    [47][日]池田大作,[英]B·威尔逊,社会与宗教[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85-386页。
    [4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2页。
    [49][德]雅斯贝斯著,柯锦华等译,智慧之路[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年,第34页。
    [50]转引自罗秉祥、万俊人著,宗教与道德之关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4页。
    [51]许纪霖,寻求意义[M].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96页。
    [52][美]查尔斯·H·汤斯著,颜严译,创造波浪—从微波激射器到我的科学观[M].上海科学技术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61,166页。
    [5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尼各马克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03页。
    [5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尼各马克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2页。
    [55]费尔巴哈选集(上)[M].三联书店,1959年,第536页。
    [56]斯特伦,人与神—宗教生活的理解[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9页。
    [57]John Stuart Mill, Utilitarianism, Dover Publications, Inc. Mineola, New York, p8.
    [58]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76页。
    [59]康德著作全集,李秋零译,第六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版,第61页。
    [60]斯特伦,人与神——宗教生活的理解[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页。
    [61][美]维克多·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M].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第109页。或弗兰克尔著,吕娜译,活出生命的意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年6月版,125页。
    [62]斯大林全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9月版,第248页。
    [63][日]池田大作、[英]威尔逊,社会与宗教[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88页。
    [64]转引[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31页。
    [6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
    [66][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M].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524页。
    [67]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1484页。
    [68]沃尔夫布·雷钦卡著,彭正梅译,信仰、道德和教育:规范哲学的考察[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36页。
    [69]Paul Tillich, Systematic Theology, II,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7, p14.
    [70]康德著作全集,第九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版,71页。
    [71][德]沃夫冈·布雷钦卡著,彭正梅,张坤译,信仰、道德和教育:规范哲学的考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1页。
    [72]Karl Jaspers, Philosophy (vol.2) [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1. p245
    [73][俄]舍斯托夫著,徐风林译,雅典与耶路撒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99页。
    [74][法]帕斯卡尔,思想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30页。
    [75][德]胡塞尔著,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9页。
    [76]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40页。
    [77][法]保尔·霍尔巴赫,单志澄,周以宁译,袖珍神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100页,62页。
    [78]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26页
    [79]康德著作全集,第六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版,第132页。
    [80]迈克尔·波兰尼,自由的逻辑[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81][英]休谟,自然宗教对话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中译本序言第4页。
    [82][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537,539,538页。
    [8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页。
    [8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
    [8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6-667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32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6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4页。
    [5][日]池田大作,[英]B·威尔逊著,社会与宗教[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84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0页。
    [7]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02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73,291,73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56页。
    [11][日]池田大作,[英]B·威尔逊,社会与宗教[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85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页。
    [13][法]让·雅克·卢梭著,吕卓译,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13页。
    [14][日]池田大作,[英]B·威尔逊,社会与宗教[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15]冯天策,信仰导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71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3-224页。
    [17][日]池田大作,[英]B·威尔逊.社会与宗教[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页。
    [18]金泽,宗教人类学导论[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第111页。
    [19][日]池田大作,[英]B·威尔逊,社会与宗教[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页。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4页。
    [21][德]胡塞尔,倪梁康、张廷国译,生活世界现象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53,154页。
    [22][德]胡塞尔,倪梁康、张廷国译,生活世界现象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274页。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2页。
    [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
    [25]Schwartz, "Transcendence in Ancient China", p.64
    [26]钱穆,人生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27]章海山,张建如编著,伦理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2版,第19页。
    [28]沈善洪、王凤贤,中国伦理思想史(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12版,第420页。
    [29]罗素,西方哲学史(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4页。
    [30]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编,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4页。
    [31]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311页。
    [32]章海山,张建如编著,伦理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2版,第27页。
    [33]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编,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20页。
    [34]罗素,西方哲学史(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35]罗素,西方哲学史(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4页。
    [36]笛卡尔著,王太庆译,谈谈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28-33页。
    [37]霍布斯著,黎思复、黎廷弼译,利维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92页。
    [38]莱布尼茨著,陈修斋译,人类理解新论(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6页。
    [39]罗素著,西方哲学史(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36页。
    [40][德]康德著,李秋零译,康德著作全集(第6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1页。
    [41]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编,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25页。
    [42][德]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3页。
    [43]尼采著,李超杰译,偶像的黄昏[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9年版,第80-81页。
    [44]罗素,西方哲学史(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55页。
    [45][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51页。
    [46][法]萨特著,陈宣良等译,存在与虚无[M].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26,54页。
    [47]奥尔利欧·佩奇,世界的未来——关于未来问题一百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20页。
    [48][匈]阿格尼丝·赫勒,李瑞华译,现代性理论[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页。
    [49]Tom Sorell, Scientism-Philosophy Infatuation with Science,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 1991,1.
    [50]R. Carnap, The 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Worl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7, p.290.
    [51]雅斯贝尔斯著,王德峰译,时代的精神状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39页。
    [52]罗素著,我的哲学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0页。
    [53]罗素著,宛莉均译,逻辑与知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414页。
    [54][奥]维特根斯坦著,张申府译,哲学逻辑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3页。
    [55]林德宏,科学思想史[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版,第218页。
    [56][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刘北成、曹卫东译,合法化危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0页。
    [57][匈]阿格尼丝·赫勒,李瑞华译,现代性理论[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页。
    [58][英]宾克莱,理想的冲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96页。
    [5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0-211页。
    [6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6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75页。
    [6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6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页。
    [64]沙莲香主编,社会心理学(第一版前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65]Taylor, Sources of the Self:The Making of Modern Identity, p.28.
    [66]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页。
    [67]王辉著,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下)[M].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3版,第1019页。
    [68][英]亨利·西季威克著,廖申白译,伦理学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9页。
    [69][日]池田大作,[英]B·威尔逊,社会与宗教[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页。
    [70][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8页。
    [71][德]弗里德里希·尼采,权力意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91年版,第371页。
    [72][德]康德,李秋零译,康德著作全集,第4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19页。
    [73][德]康德,李秋零译,康德著作全集,第4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01页。
    [74][德]康德,李秋零译,康德著作全集,第4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5页。
    [75][美]杜威著,傅统先译,经验与自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338页。
    [7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55页。
    [7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2-123页。
    [7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25页。
    [7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6页。
    [1]爱因斯坦,人生的意义,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商务印书馆,1979年10版,第34页。
    [2]转引自周国平,人生哲思语编[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第314页。蒂利希:《信仰的动力》
    [3]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郭宏安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85页。
    [4][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丁君君译,现代性未完成的工程[M].见:汪民安,陈永国,张云鹏主编,现代性基本读本(上)[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109页。
    [5]西美尔,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M].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6]Geory Stauth:Islam-motor or challenge of modernity, New Brunswick and London, Transaction Publishors,1998, pp.166-167.
    [7]汪民安等主编,现代性基本读本(上)[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120页。
    [8][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前言。
    [9][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10][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后民族结构[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8页。
    [11]汪民安等主编,现代性基本读本(上)[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139页。
    [12]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利奥塔访谈、书信录,谈瀛洲译[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7页。
    [13]Anthony Giddens,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Stanford, 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p.1.
    [14]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等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6,1,15页。
    [15]Michel Foucault, Language, Counter-memory, Pratice,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7, p.151
    [16]Michel Foucault, The Birth of the Clinic, New York:Vintage Bintage Books,1975, p. xix.
    [17]Jean Baudrillard, Forget Foucault, New York, p.63.
    [18][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106,3页。
    [19]罗荣渠编,从“西化”到现代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9-230、246页。
    [20]钱民辉,现代性及现代性转型说之刍议[A].见:秦晓,当代中国问题:现代化还是现代性[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65页。
    [21]俞吾金等,现代性现象学[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导论第36-37页。
    [22]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2月版,第152页。
    [23]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等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5月版,第9页。
    [24][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28页.
    [25]汪民安等主编,现代性基本读本(上)[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159页。
    [26]Habermas, The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of Modernity, trans. By Frederick Lawrence, Cambridge, UK:Polity, c1987.
    [27]Habermas, The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of Modernity, trans. By Frederick Lawrence, Cambridge, UK:Polity, c1987参见艾四林,哈贝马斯[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21-222页。
    [28][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50页.
    [29]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M].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3页。
    [30]胡塞尔,胡塞尔选集[M].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989页。
    [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648页。
    [32][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52页.
    [33]Frank Kermode, The Sense of Ending,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7,p98.
    [34][美]劳伦斯·E·卡洪著,王志宏译,现代性的困境—哲学、文化和反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7页。
    [35]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3页,第68页。
    [36][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刘北成,曹卫东译,合法化危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
    [37]秦晓著,当代中国问题:现代化还是现代性[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2月版,第150页。
    [38]S.N.艾森斯塔特著,旷新年、王爱松译,反思现代性[M]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10版,第69页。
    [39]黑格尔全集,第7卷[M].第439页。
    [40]贺来,辩证法的生存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95页。
    [41][德]尤尔根·哈贝马斯,曹卫东译,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20页。
    [42][美]大卫·雷·格里芬,王成兵译,后现代精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
    [43][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51页.
    [44]秦晓著,当代中国问题:现代化还是现代性[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2月版,第150页.
    [45][美]大卫·雷·格里芬,王成兵译,后现代精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218-219页。
    [46]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2月版,第105页.
    [47]佘碧平著,现代性的意义局限[M].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5月版,第143页。
    [48]S.N.艾森斯塔特著,旷新年、王爱松译,反思现代性[M].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10版,第73页。
    [49]Hume,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M] Oxford:The Clarendon Press,1978.
    [50]霍克海默尔、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纽约:1982年英文版,第25页。
    [51][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325页.
    [52][加]查尔斯·泰勒,程炼译,现代性之隐忧[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53]西美尔,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页.
    [54]鲍曼著,邵迎生译,现代性与矛盾性[M]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28页。
    [5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页。
    [56][匈]卢卡奇,杜章智等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12版,第64页。
    [57][匈]卢卡奇,杜章智等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12版,第140页。
    [58]R. H. Tawney, The Acquisitive Society Wheatsheaf Books,1982, p.32
    [59]Red Guard:The Political Biography of Dai Hsiao-Ai, ed. Gordon A. Bennett and Ronald N. Montaperto, Garden City, N. Y.:Doubleday Anchor,1972, p.99
    [60]皮尔森,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13页。
    [61]利奥塔著,岛子译,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117页。
    [62]斯蒂芬·贝斯特、道格拉斯·科尔纳著,陈刚等译,后现代转向[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0页。
    [63]阿格尼丝·赫勒,李瑞华译,现代性理论[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5年版,第46页。
    [64]马丁·阿尔布劳著,高湘泽、冯玲译,全球时代:超越现代性之外的国家和社会[M].北京:商务印出馆,2001年版,第28页。
    [65]阿格尼丝·赫勒,李瑞华译,现代性理论[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5年版,第52-56页。
    [66]戴维·弗里斯比著,卢辉临等译,现代性的碎片[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2页。
    [67]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7页。
    [68]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7-88页。
    [69]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8-89页。
    [7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3-104页。
    [71]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11页。
    [72]俞吾金著,传统重估与思想移位[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59页。
    [7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56页。
    [7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6页。
    [7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页。
    [7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10页。
    [7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89页。
    [7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页。
    [7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8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7,288页。
    [8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641页。
    [8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41页。
    [8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26页。
    [8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页。
    [8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4页。
    [8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75页。
    [8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6页。
    [8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5页。
    [8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
    [9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648页。
    [91]汪民安等主编,现代性基本读本(上)[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143页。
    [92][英]特里·伊格尔顿著,李杨等译,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2年版,第4页。
    [93][美]劳伦斯·E·卡洪,现代性的困境—哲学、文化和反文化[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8年版,第9页。
    [94]佘碧平著,现代性的意义局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5月版,第164页。
    [95]Habermas, The Philosophic Discourse of Moderni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87, p364.
    [96]Habermas,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Boston,1984, p39.
    [97]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98]唐文明,与命与仁:原始儒家伦理精神与现代性问题[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5-96页。
    [99]李佑新,走出现代性道德困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1页。
    [100][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260页.
    [1]刘啸霆、张秀华,异样的现代性——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科学与信仰的离合[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2]张法,文艺与中国现代性[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5-47页。
    [3]李欧梵,未完成的现代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第4页.(北大学术讲演丛书.20)。
    [4]金耀基,中国的现代转向[M].牛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自序。
    [5]贺雄飞,信仰与危机——犹太思想和中国问题[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9年12月版,第155页。
    [6]丁学良,中国经济再崛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版,第3-9页。
    [7]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新华网,2011-10-25。
    [8]江泽民,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1997年1月29日在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八次全会上讲话的摘要[N]人民日报,1997-5-16。
    [9]雷颐,我反对从文本到文本结构启蒙[A].见:秦晓,当代中国问题:现代化还是现代性[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8。
    [10]秦晓,当代中国问题:现代化还是现代性[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
    [11]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68页。
    [12]艾森斯塔特著,旷新年、王爱松译,反思现代性[M].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10月版,第90,33页。
    [13]艾森斯塔特著,旷新年、王爱松译,反思现代性[M].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10月版,第36,91页。
    [14]Francis Fukuyama, 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 New Yew:Free Press,1992.
    [15]刘晓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M].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1月版,2,3页.
    [16]吴励生著,思想中国—现代性民族国家重构的前沿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83页。
    [17]汪晖,死火重温[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页。
    [18]汪晖,韦伯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M]汪晖,汪晖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9]艾森斯塔特著,旷新年、王爱松译,反思现代性[M].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10月版,第61页。
    [20]秦晓,当代中国问题:现代化还是现代性[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21]钱民辉,现代性及现代性转型说之刍议[A].见:秦晓,当代中国问题:现代化还是现代性[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71页。
    [22]潘公凯主编,自觉与中国现代性的探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版,第3,110页。
    [23]张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转型时代[J].香港:二十一世纪,1999年4月号.
    [24]刘晓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M].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1月版,2页.
    [25]林毓生,中国现代性的迷惘[A].见:潘公凯主编,自觉与中国吸纳代行的探询——中国现代美术之路系列研讨会文集之一:香港研讨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版,第14-18页。
    [26]胡适,科学与人生观[M].上海:亚东书局,1923年,第25-27页。
    [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
    [28]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0-1471页。
    [29]王家平著,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诗歌研究[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5页。
    [30]Escape from Predicament, Neo-Confucianism and China's Evolving Political Culture. (N. Y.1977)p.230-231.晓峰、明军主编,毛泽东之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50-351页。
    [31]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第391页。
    [32]李锐著,薛晓源编,直言:李锐六十年的忧与思[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第291,305-306页。
    [33]李向平,信仰但不认同——当代中国信仰的社会学诠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4月版,第148页。
    [3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暨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编: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230页。另参见张灏:扮演上帝:20世纪中国激进思想中人的神化,收在《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252-267页。
    [35]参见陈晋,毛泽东的文化性格[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版,第224页。
    [36]张灏著,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250页。
    [37]李向平,中国的信仰危机与改革开放[J].南分窗,2009年,第21期。
    [38]尤尔根·哈贝马斯,信仰与知识—“德国书业和平奖”致辞[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年第3期。
    [39]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224页。
    [40]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9页。
    [4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
    [42]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43][德]雅思贝尔斯,王德峰译,时代的精神状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72,74页.
    [44][美]阿尔温·托夫勒著,第三次浪潮[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第319页。
    [45][德]弗洛姆,逃避自由[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36页。
    [46]凤凰网与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中国人的信仰世界[N].南方周末,2011.4.28(E31)
    [47]凤凰网与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中国人的信仰世界[N].南方周末,2011.4.28(E31)
    [48][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72页。
    [4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2页。
    [50]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9年版,第162-164页。
    [5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6页。
    [52]鲁迅,我之节烈观,鲁迅文集·坟[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6页。
    [53]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许良英等编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01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633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3]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3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6]何光沪,信仰之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9页。
    [7]克罗纳著,信仰的首要地位[M].1943年英文版,序言第8页。
    [8]罗斯著,社会控制[M].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231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10]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第111页。
    [11][英]特里·伊格尔顿著,李杨等译,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1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249页。
    [15]列宁,我们的纲领,《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3页。
    [1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91页。
    [17]衣俊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头活水[EB].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1-7-29.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19]冯培,关于当代青年的信仰观重构问题初探[J].北京教育(德育),2009年第1期。
    [20]刘云德,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化[J].新华文摘,2011(23):110
    [21][美]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出版社,1998年版,第524页。
    [22]侯惠勤,当代中国信仰问题的出路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L 4
    [2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
    [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9页。
    [25]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3(11).
    [26][德]施密特,柴方国译,全球化与道德重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2月版,第234页。
    [27]孙磊,心灵生态——过程哲学研究的新进路[N].光明日报,2010-11-16(11)
    [28]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国外社会主义教学组编,社会党重要文件选编[M].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发行,1985年版.德国社会民主党纲领汇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0-71页。
    [29]高放,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及内涵[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1.1
    [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8页。
    [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33页。
    [33]刘建军,辩证地把握共产主义理想及其追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10期。
    [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
    [3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6,123页。
    [3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3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7页。
    [3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6-97页。
    [39]李泽厚,走我自己的路·杂著集[M].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186页。
    [40][美]丹尼尔·贝尔著,严蓓文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60页。
    [41][德]雅思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44,45页。
    [42]鲁洁,通识教育与人格[J].教育研究,1997年第4期。
    [43][德]雅思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44页。
    [44][美]维克多·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来[M].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75页。
    [45][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327页。
    [4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47]许成功,教育是信仰的塑造[J].现代特殊教育,2011年第2期。
    [48][英]大卫·休谟,关文运译,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40,57页。
    [49]Theodore L. Gessner, Jenifer A. O'Connor, Timothy C. Cliftor, etc.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beliefs:A retrospective study. Current sychology,1993, Vol.12, NO.3, PP.236-259.
    [50]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51]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l,5页。
    [52]诺斯,制度、制度的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4,5页。
    [53]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M].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55,23页。
    [54]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93页。
    [5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4页。
    [56][美]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10,24页。
    [57]阿列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页。
    [58][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页。
    [5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521页。
    [60][英]安东尼·吉登斯,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136页
    [61][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主编,程克雄译,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8页。
    [62]郭建宁,坚持文化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发展繁荣[EB].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2011-12-23.
    [63]Lawrence E. Harrison, The Pan-American Dream, New York:Basic.1997参见:[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主编,程克雄译,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360页。
    [64]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46页。
    [65]胡锦涛,顺应时代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N].光明日报,2010-07-24.
    [66]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中国文明网,2011-10-25.
    [67]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68]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中国文明网,2011-10-25.
    [6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页。
    [70][以]艾森斯塔特著,旷新年、王爱松译,反思现代性[M].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41页。
    [71]陈江进,郭琰.试析西季威克功利主义的性质及其影响[J].道德与文明,2007年第3期。
    [72]R.M. Hare, Moral Thinking:Its Level, Methods and Point [M]. Oxford:Clarendon Press,1981: 40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3,12,20,23,25,42,46,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3]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4]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5]毛泽东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邓小平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江泽民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胡锦涛,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9]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
    [11][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12]尼采,权力意志(上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13]尼采,李超杰译,偶像的黄昏[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9年版。
    [14]威尔逊,社会与宗教[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5]荣格,寻求灵魂的现代人[M].贵州人民出版,1987年版。
    [16]俞吾金著,传统重估与思想移位[M].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7]俞吾金等,现代性现象学[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18][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9]许纪霖,寻求意义[M].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20]罗秉祥、万俊人,宗教与道德之关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1]亚里士多德,廖申白译,尼各马克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22]查尔斯·H·汤斯,颜严译,创造波浪—从微波激射器到我的科学观[M].上海科学技术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3]斯特伦,人与神—宗教生活的理解[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25]康德著作全集,第4,6、9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6][德]康德著,邓晓芒译,实践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7][德]康德著,韦卓民译,纯粹理性批判[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8][德]卡尔·雅斯贝斯,柯路华译,智慧之路[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年版。
    [29][德]雅思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版。
    [30]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30]卡尔·雅斯贝尔斯,王玖兴译,生存哲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31]卡尔·雅斯贝斯,大哲学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32]雅斯贝尔斯,王德峰译,时代的精神状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33]约翰·波尔金霍恩、米夏埃尔·韦尔克,关于上帝信仰的对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4]克里斯托弗·道森:宗教与西方文化的兴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5][英]麦克斯·缪勒,宗教的起源与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6]萧高宏,信仰字中寻[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
    [37]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38][德]黑格尔,宗教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
    [39][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40][德]黑格尔,朱光潜译,美学(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41]魏长领,道德信仰与自我超越[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2]冯天策,信仰导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3]斯特伦,人与神——宗教生活的理解[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4]沃尔夫布·雷钦卡著,彭正梅译,信仰、道德和教育:规范哲学的考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5][德]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46]万俊人,现代性的伦理话语[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7]孙亦平,西方宗教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8][西班牙]鸟纳穆诺,段继承译,生命的悲剧意识[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年版。
    [49][德]胡塞尔著,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上海译文出版,1988年版。
    [50]胡塞尔著,倪梁康等译,生活世界现象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51]胡塞尔,胡塞尔选集[M].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52]斯特伦,人与神——宗教生活的理解[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53][法]保尔·霍尔巴赫,单志澄等译,袖珍神学[M].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54]许纪霖主编,世俗时代与超越精神[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5][英]大卫·休谟,关文运译,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56]休谟,陈修斋等译,自然宗教对话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57]吴励生,思想中国—现代性民族国家重构的前沿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 版。
    [58]李向平,信仰但不认同—当代中国信仰的社会学诠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59]迈克尔·波兰尼,自由的逻辑[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0]迈克尔·波兰尼,王靖华译,科学、信仰与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1]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鲁路译,哲学与信仰—雅思贝尔斯哲学研究[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62]何光沪著,信仰之问[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3][以]S.N.艾森斯塔特著,反思现代性[M].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
    [64][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刘北成、曹卫东译,合法化危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5][德]尤尔根.哈贝马斯,曹卫东译,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6][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后民族结构[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7][俄]舍斯托夫,徐风林译,雅典与耶路撒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8]盖伯琳等著,信仰的智慧:信仰和科学信仰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69]王辉著,死火重温[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70]王辉著,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M].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3版。
    [71]汪晖著,韦伯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汪晖自选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2]钱穆,人生十论[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3][法]卢梭著,吕卓译,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74]罗素,西方哲学史(上、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75]罗素,宛莉均译,逻辑与知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76]罗素,温锡增译,我的哲学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77]章海山,张建如编著,伦理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2版。
    [78]沈善洪、王凤贤,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中、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9]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80]霍布斯,黎思复、黎廷弼译,利维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81][匈]阿格尼丝·赫勒,李瑞华译,现代性理论[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5年版。
    [82]莱布尼茨,陈修斋译,人类理解新论(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83][奥]维特根斯坦,哲学逻辑论,张申府译.[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84]林德宏,科学思想史[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版。
    [85][匈]阿格尼丝·赫勒,李瑞华译,现代性理论[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5年版。
    [86][英]宾克莱,理想的冲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87][法]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等译[M].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
    [88][奥]弗洛伊德,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89][德]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90][美]劳伦斯·E·卡洪,现代性的困境—哲学、文化和反文化[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8年版。
    [91][美]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92]沙莲香主编: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93]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94]荆学民著,当代中国社会信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95][英]亨利·西季威克,廖申白译,伦理学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96][美]杜威著,傅统先译,经验与自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97][英]特里·伊格尔顿著,李杨等译,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2年版。
    [98]汪民安等主编,现代性基本读本(上、下)[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9]皮尔森,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100]佘碧平,现代性的意义局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5月版。
    [101]罗尔斯,何怀宏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02][英]吉登斯著,赵旭东等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103]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2月版。
    [104]吴晓明,邹诗鹏主编,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性问题[M].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
    [105]李佑新,走出现代性道德困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6]利奥塔著,岛子译,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
    [107]斯蒂芬·贝斯特、道格拉斯·科尔纳著,陈刚等译,后现代转向[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8]阿格尼丝·赫勒,李瑞华译,现代性理论[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5年版。
    [109]马丁·阿尔布劳著,高湘泽等译,全球时代:超越现代性之外的国家和社会[M].北京:商务印出馆,2001年版。
    [110]戴维·弗里斯比著,卢辉临等译,现代性的碎片[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11][美]维克多·弗兰克尔著,吕娜译,活出生命的意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年 版。
    [112]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利奥塔访谈、书信录,谈瀛洲译[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13]罗荣渠编,从“西化”到现代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14][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15]唐文明,与命与仁:原始儒家伦理精神与现代性问题[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6]艾四林,哈贝马斯[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17][法]帕斯卡尔,思想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18]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M].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119][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120]贺来,辩证法的生存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1][美]大卫·雷·格里芬,王成兵译,后现代精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
    [122]笛卡尔,王太庆译,谈谈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123][德]霍克海默、阿多诺著,渠敬东、曹卫东译,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24][英]格奥尔格·西美尔,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125][加]查尔斯·泰勒,程炼译,现代性之隐忧[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126]秦晓著,当代中国问题:现代化还是现代性[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27][英]齐格蒙特·鲍曼著,邵迎生译,现代性与矛盾性[M]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28][匈]卢卡奇,杜章智等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29]张法,文艺与中国现代性[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30]李欧梵,未完成的现代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1]金耀基,中国的现代转向[M],牛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
    [132]丁学良,中国经济再崛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3]贺雄飞,信仰与危机—犹太思想和中国问题[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9年。
    [134]金泽,宗教人类学导论[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135]潘公凯主编,自觉与中国现代性的探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36]胡适,科学与人生观[M].上海:亚东书局,1923年版。
    [137]王家平著,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诗歌研究[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0]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
    [141]李锐著,薛晓源编,直言:李锐六十年的忧与思[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142]陈晋,毛泽东的文化性格[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版。
    [14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暨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编: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
    [144]张灏著,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145][美]阿尔温·托夫勒著,第三次浪潮[M].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
    [146]鲁迅,我之节烈观,鲁迅文集·坟[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
    [147]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9年版。
    [150]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许良英等编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51]罗斯著,社会控制[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52][英]特里·伊格尔顿著,李杨等译,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2年版。
    [153]李泽厚,走我自己的路·杂著集[M].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02年版。
    [154][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主编,程克雄译,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
    [155][美]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156][美]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M].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157][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158][美]诺斯,制度、制度的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159]阿列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60]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61][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三联书店,1979年版。
    [162]贺麟,文化与人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63][德]施密特,柴方国译,全球化与道德重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64]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国外社会主义教学组编,社会党重要文件选编[M].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发行,1985年版。
    [165]黄明理著,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66]徐秦法著,社会治理中的信仰价值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
    [167]黄慧珍著,信仰与觉醒——生存论视域下的信仰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68]李素菊著,青年信仰与宗教文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
    [169]卓新平著,全球化的宗教与当代中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70]任建东著,道德信仰论[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171]赵建国著,终极关怀:信仰及其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72]葛兆光,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中国思想史第一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73]刘建军著,追问信仰[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174]衣俊卿,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175]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新华网,2011-10-25。
    [176]张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转型时代[J]香港:二十一世纪,1999年4月号。
    [177]李向平,中国的信仰危机与改革开放[J].南分窗,2009年第21期。
    [178]凤凰网与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中国人的信仰世界[N]南方周末,2011.4.28(E31)。
    [179]衣俊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头活水[EB].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1-7-29。
    [180]冯培,关于当代青年的信仰观重构问题初探[J].北京教育(德育),2009年第1期。
    [181]刘云德,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化[J].新华文摘,2011年第23期。
    [182]侯惠勤,当代中国信仰问题的出路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年第4期。
    [18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
    [184]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3(11)。
    [185]孙磊,心灵生态—过程哲学研究的新进路[N].光明日报,2010-11-16(11)。
    [186]冯颜利、杨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意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3期。
    [187]高放,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及内涵[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1期。
    [188]刘建军,辩证地把握共产主义理想及其追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10期。
    [189]鲁洁,通识教育与人格[J].教育研究,1997年第4期。
    [190]许成功,教育是信仰的塑造[J].现代特殊教育,2011年第2期。
    [191]郭建宁,坚持文化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发展繁荣[EB].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2011-12-23。
    [192]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93]胡锦涛,顺应时代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N].光明日报,2010-07-24。
    [194]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中国文明网,2011-10-25。
    [195]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196]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 题的决定[EB].中国文明网,2011-10-25。
    [197]陈江进、郭琰,试析西季威克功利主义的性质及其影响[J].道德与文明,2007年第3期。
    [198]邓晓芒,中西信仰观之辩[J].东南学术,2007年第2期。
    [199]万俊人.信仰危机的“现代性”根源及其文化解释[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200]荆学民,论信仰的社会文化内蕴[J].山西师大学报,2006年第3期。
    [201]尤尔根·哈贝马斯,信仰与知识——“德国书业和平奖”致辞[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3)。
    [202]黄瑞英,走向理性的意义世界——康德道德信仰观对我们的启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203]杨春花等,信仰及其存在的原因[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204]中国人的信仰世界,南方周末,2011.4.28(E31)。
    [205]刘啸霆、张秀华,异样的现代性——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科学与信仰的离合[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206]刘建军,论马克思主义信仰[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年第2期。
    [207]万美容、吴倩,二十一世纪我国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述评[J].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10期。
    [208]陈跃,熊洁,关于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的深层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10年4期。
    [209]卢黎歌、王成文,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危机及其对策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4期。
    [210]黄其松,知识抑或信仰:现代性危机探源——兼论现代社会的知识基础[J].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21期。
    [1]Karl Jaspers, Philosophy (vol.2).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1.
    [2]Paul Tillich, Systematic Theology, II,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7.
    [3]Quassim Cassam:Judging, Believing And Thinking, Philosophical Issues,20, Philosophy of Mind,2010.
    [4]John Stuart Mill:Utilitarianism, Dover Publications, Inc. Mineola, New York.
    [5]The Religion of Politics:Reflections ofthe Thought ofHarmah Arendt,Dissent, arch-April,1970.
    [6]Richard Feldman, Foundational Beliefs and Empirical Possibilities, Philosophical Issues,14, Epistemology,2004.
    [7]Hannah Ginsborg, Reasons for Belief,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Vol.LXXII,No.2,March 2006.
    [8]References to McDowell be given below. An argument along similar lines is given in Brewer 1999.See also Martin 1993.
    [9]Berislav Marusic, The Ethics of Belief, Philosophy Compass 6/1(2011:33-43)
    [10]Tom Sorell, Scientism-Philosophy Infatuation with Science,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1991.
    [11]R. Carnap, The 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Worl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7.
    [12]Taylor, Sources of the Self:The Making of Modern Identity.
    [13]Geory Stauth:Islam-motor or challenge of modernity, New Brunswick and London, Transaction Publishors,1998.
    [14]Anthony Giddens,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Stanford, 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15]Michel Foucault, Language, Counter-memory, Practice,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7.
    [16]Michel Foucault, The Birth of the Clinic, New York:Vintage Bintage Books,1975.
    [17]Jean Baudrillard, Forget Foucault, New York.
    [18]Habermas, The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of Modernity, trans. By Frederick Lawrence, Cambridge, UK:Polity,c1987.
    [19]Hume,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Oxford:The Clarendon Press,1978.
    [20]R. H. Tawney, The Acquisitive Society, Wheatsheaf Books,1982.
    [21]Red Guard:The Political Biography of Dai Hsiao-ai, Gordon A. Bennett and Ronald N. Montaperto, Garden City, N. Y:Doubleday Anchor,1972.
    [22]Habermas, The Philosophic Discourse of Moderni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87.
    [23]Habermas,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Boston,1984.
    [24]Escape from Predicament, Neo-Confucianism and China's Evolving Political Culture, N.Y.1977.
    [25]Francis Fukuyama, 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 New Yew:Free Press,1992.
    [26]R.M. Hare, Moral Thinking:Its Level, Methods and Point[M]. Oxford:Clarendon Press, 1981.
    [27]Lawrence E. Harrison, The Pan-American Dream, New York:Basic.1997.
    [28]Theodore L. Gessner, Jenifer A. O'Connor, Timothy C. Cliftor, etc.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beliefs:A retrospective study. Current sychology,1993, Vol.12, NO.3.
    [29]John Stuart Mill:Utilitarianism, Dover Publications, Inc. Mineola, New York.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