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初(1898-1937)文化守成主义的教育思想及实践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近代文化守成主义是世界近代反现代化思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人物主要有王国维、陈寅恪、梁启超(后期)、陈垣、柳诒徵、汤用彤等人。近代文化守成主义首先属于一个文化流派,文化守成主义者在教育领域也有很大贡献,是我国教育从近代向现代过渡的一股重要力量。本文遵循在文化背景上研究教育思想的逻辑思路,运用综合分析与比较分析的方法,试图探寻他们在教育思想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贡献。
     中国近代文化守成主义的教育宗旨是以教育救国作为现实目的,遵循教育本身规律,培养具有现代思维的高深学问的专业人才。他们的教育宗旨在教育功用观上体现出了一定的全面性和体系性。学制思想呈现出一定的立体结构:从纵的方面看主张形成小学、中学、大学的梯级学制模式,其中认为应该优先发展高等级教育;从横的方面看,他们的教育思想及实践中显示出了教育形式多样性的倾向。从教育内容上看有这样的特点:认同传统,但反对封建科举考试;围绕育人中心强调教育内容上的和谐统一,德育为先,智育为核心,以美育为推进剂;贯穿了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内容。他们在教育方法上的特点是:充分发掘学校教育的优势,让学生集中、充分利用多种有利的资源;坚持教师中心的教育理念;发挥教师人格力量在全面育才方面的熏染作用等等。
     文化守成主义者从自己的文化观出发,不为潮流所左右,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教育思潮,促进了近代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他们也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奠基者。
China's contemporary cultural conservative is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the world contemporary ideological trend against modern trend, mainly represented by wang Guowei, Chen yinque, Liang Qichao (later period), Chen Yuan, Liu Yizheng, Tang Yongtong, and so on. Contemporary cultural conservative primarily belongs to a cultural school. Cultural conservators, an important force of China's education from contemporary to modern, mak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educational field. Following the logic of studying educational thought based on cultural background, the thesis applies synthetic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explores positive contribu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zing educational thought.With a social practical aim that education can save a nation, education of contemporary cultural conservative abides by the law of education and trains professionals having modern thinking and profound knowledge. Their educational purposes demonstrate educational functions in an all-round and systematic way. Educational system thought presents a cubic structure. Vertically, a step-by-step educational system model, comprising primary, middle school and university, is favored and high-level education should be given priority. Horizontally, the trend of the diversity of educational form is also shown in their educational thought and practice. Characteristics of educational content are listed as follows. First, tradition is accepted but feudal imperial examination is protested against. Second, a harmonious unity of educational content is emphasized since educating people of ability is the focus. Moral education goes first,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is the focus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is the propellant. Third, educational content is penetrated by scientific thinking method. An overall teaching method can be used to summarize their educational approach: strong points of school education is fully explored so that students can make full use of favorable school resources wherever and whenever they are gathered to receive education; teachers-centered educational principle should be adhered to; the great influence of teachers' personality on overall educating students of ability is elaborated, etc.Standing from their own cultural point, educators of cultural conservative are not influenced by the trend. Instead, they formulate an educational trend with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nd help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 They are, indeed, founders of China's modern education.
引文
1.陈寅恪:《陈寅恪集》(共计十三种十四册),陈美延、陈流求等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2.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3.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4.陈垣:《陈垣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5.陈垣:《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陈垣卷》,刘梦溪主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6.陈垣:《陈垣早年文集》,陈智超编,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2年。
    7.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8.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9.陈智超编注:《陈垣来往书信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10.《陈垣学术论文集》(两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11.柳诒徵:《柳诒徵史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12.柳诒徵:《柳诒徵说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13.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14.汤用彤:《汤用彤全集》(共7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15.汤用彤:《汤用彤学术文化随笔》,孙尚扬编,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
    16.汤用彤:《汤用彤学术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17.汤用彤:《汤用彤选集》,汤一介选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
    18.王国维:《王国维文集》(共四册),姚淦铭,王燕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
    19.王国维:《王国维文集》,吴无忌编,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
    20.王国维:《观堂集林(外二种)》上下,彭林整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21.王国维:《王国维学术随笔》,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0年。
    22.王国维:《求善、求美、求真:王国维文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
    23.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之《文集》、《专集》,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24.梁启超:《梁启超自述》,崔志海编,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25.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夏晓虹导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
    26.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朱维铮导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27.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汤志钧导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28.梁启超:《变法通议》,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
    29.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张品兴编,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30.《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31.《春秋左传注》,杨伯峻编,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32.《礼记译解》,王文锦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33.《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注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34.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35.《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36.《大学·中庸》,梁海明译注,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
    37.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第二十七》,上海新文化书社,一九二三年十月再版。
    38.苏舆:《翼教丛编》,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39.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40.张之洞:《劝学篇》,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41.章太炎:《章太炎全集》第三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42.张君劢:《科学与人生观》,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43.姜义华编:《胡适学术文集·教育》,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44.陈独秀:《独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
    45.黄远庸著:《远生遗著》上册,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46.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二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
    47.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48.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
    49.抱一编:《最近之五十年》,《申报》馆1923版。
    50.吴宓:《吴宓日记》第三册,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51.陈独秀:《独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年。
    52.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
    53.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
    54.《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
    55.滕复编:《默然不说声如雷——马一浮新儒学论著辑要》,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
    1.陈鸿祥:《王国维传》,北京:团结出版社,1998年。
    2.袁英光、刘寅生:《王国维年谱长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
    3.刘克苏:《失行孤雁——王国维别传》,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年。
    4.赵庆麟:《融通中西哲学的王国维》,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5.陈鸿祥:《王国维与近代西方学人》,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
    6.陈平原等编:《追忆王国维》,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
    7.孙敦恒等编,《纪念王国维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论文集》,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8.孟祥才,杨希珍:《梁启超》,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
    9.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10.王德峰:《梁启超国性与民德——梁启超文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
    11.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12.耿云志,崔志海:《梁启超》,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
    13.王永兴:《陈寅恪先生史学述略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4.吴学昭:《吴宓与陈寅恪》,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
    15.陆健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三联书店,1996年。
    16.刘桂生等编:《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
    17.汪荣祖:《陈寅恪评传》,合肥: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
    18.王子舟:《陈寅恪》,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19.《纪念陈寅恪先生诞生百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20.柳曾符、柳佳编:《劬堂学记》,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21.刘乃和、周少川:《陈垣年谱配图长编》,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年。
    22.牛润珍:《陈垣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北京图书馆,1999年。
    23.刘乃和:《励耘承学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24.《励耘书屋问学记》,三联书店,1982年。
    25.《陈垣校长诞生百年纪念文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1980年。
    26.《陈垣教授诞生百一十周年纪念文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1990年。
    27.《国故新知——汤用彤先生诞生百周年纪念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28.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9.喻大华:《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30.胡逢祥:《社会变革与文化传统: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31.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32.曹跃明:《五四以来的保守主义思潮》,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
    33.丁祖豪:《20世纪中国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哲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
    34.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概论》,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35.杨思信:《文化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36.侯样祥:《传统与超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37.高瑞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38.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杜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39.刘军宁:《保守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40.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1卷),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
    41.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42.李世涛主编:《自由与保守之间的动荡》,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
    43.张岂之主编:《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44.郭齐勇:《郭齐勇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45.张岱年主编:“中国启蒙思想家文库”之《采西学之义——冯桂芬、马建忠等》,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
    46.喻大华:《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47.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状变迁》(余英时文集第二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8.李泽厚:《华夏美学》,见《美学三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
    49.孙敦恒编写:《清华国学研究院史记》,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50.苏云峰:《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51.孙敦恒:《清华国学研究院史话》,P168-169,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52.姜亮夫:《清华旧影》,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
    53.齐家莹:《清华人文学科年谱》.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
    54.胡显章,吴剑平:《清华名师谈治学育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55.唐宝林、林茂生:《陈独秀年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56.胡颂平编:《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8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第2版。
    57.高菊村等:《青年毛泽东》,中央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
    58.滕复:《马一浮思想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59.方克立,李锦全:《梁漱溟思想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
    60.吕希晨,陈莹:《张君劢思想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
    61.景海峰、黎业明著:《梁漱溟评传》,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
    62.厉无畏主编:《轨型中的中国经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63.《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单行本),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
    64.张瑞璠总编:《中国教育哲学史》四卷本,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65.王炳照,阎国华主编:《中国教育思想通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
    66.李国均,王炳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7卷本),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67.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
    68.毛礼锐等编:《中国古代教育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69.金以林著:《近代中国大学研究》,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
    70.《师范群英光耀中华》,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71.黄书光著:《国家之光 人类之瑞——复旦公学校长马相伯》,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
    72.刘新科:《国外教育发展史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73.杜作润,廖文武:《高等教育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74.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75.许美德、潘乃容:《东西方文化交流与高等教育》,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6.《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77.《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78.《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台北:台北宗青出版社,1991年。
    79.《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台北:台北宗青出版社,1991年。
    80.《第三次中国教育年鉴》,台北:台北宗青出版社,1991年。
    81.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
    82.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
    83.郑登云等编:《中国现代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
    84.王道成:《科举史话》,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85.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制度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86.周銮书等:《千年学府——白鹿洞书院》,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87.《中国教育家论德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9年。
    88.宋秋蓉:《近代中国私立大学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89.袁振国:《教育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90.王立诚:《美国文化渗透与近代中国教育——沪江大学的历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91.罗炳生:《基督教高等教育出现的问题》,载《教育季刊》第2卷3期,1926年9月。
    92.《清华周刊》《清华周刊》第218期;351期,1925年9月18日;356期,1925年10月23日;408期,1927年4月29日;第389期,1926年11月12日;408期,1927年4月29日等。
    93.[澳]斯马特(Smart J.J.C),威廉斯(Williams):《功利主义:赞成与反对》,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7月。
    94.[德]黑格尔(G·W·F·Hegel):《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三联书店,1956年。
    95.[美]艾恺(Gug S.Alitto):《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3月。
    96.[美]艾恺:《文化守成主义论》,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86年1月版。
    97.[美]艾恺:《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
    98.《中国印象——世界名人论中国文化》(上下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选编,2001年。
    99.[美]曼海姆(Man Hai Mu K.):《保守主义》,李朝晖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100.[美]凯克斯(kai ke si J.):《为保守主义辩护》,应奇等译,南京:江苏101。人民出版社,2003年。
    102.[英]埃里·凯杜里:《民族主义》,张明明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101.利玛窦:《利玛窦中国札记》,何兆武选编,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102.[日]狭间直树编:《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共同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103.[美]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980-1907)》,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104.[澳]w.f.Connell著,孟湘砥,《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胡若愚主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105 詹栋梁:《赫尔巴特教育思想之研究》,台北:水牛出版社,中华民国68年4月。
    106.雅克·德洛尔等著:《教育——财富蕴藏其中(UNESCO教育丛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107.[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勒:《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徐辉,陈晓菲译,江苏:浙江教育出版,2001。
    108.[西]奥尔特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徐小洲,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109.[加]约翰.范德格拉夫等著,王承绪等译,《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110.[美]约翰·夸斯比特:《高科技·高思维》,尹萍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年。
    111.[俄]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
    112.[俄]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王家驹等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
    113.[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
    114.[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115.[美]塔利斯著:《杜威》,彭国华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116.爱弥尔·涂尔干(Durkheim.E)著:《教育思想的演进》,李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喻大华:《晚清文化保守思潮述论》,《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2.马庆钰:《对于文化保守主义的检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3.朱海涛:《北大与北大人》,《东方杂志》第40卷7号,1944年。
    4.穆允军:《王国维的近代教育活动及其贡献》,载《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1期。
    5.《为了忘却的纪念——北大校长蔡元培》,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
    6.赵永进,雷芳:《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探析》,《青海民族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03年第1期。
    7.何建明:《陈垣与辅仁大学的国学教育》,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2期。
    8.卞孝萱,孙永如:《史学家柳诒徵的学术贡献与道德风范》,载《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9年第3期。
    9.周传儒:《史学大师梁启超与王国维》,载《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1期。
    10.张岂之:《关于深化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载《华夏文化》,1998年第3期。
    11.张岂之:《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与教育理论》,见《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年第2期。
    12.张岂之:《论科技伦理教育》,载《现代大学教育》,2001年第2期。
    13.张岂之:《从传统文化看民族精神(代序)》,《中华传统文化与新世纪》,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年。
    14.黄修明:《“我是教书匠”——陈寅恪大师风范》,《历史教学》,2003年12期。陈独秀:《青年杂志》第一卷第4号,1915年12月。
    15.萧功秦:《科举制的废除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断层》,见萧功秦:《与政治浪漫主义告别》,p283-298,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16.乔志航:《辜鸿铭文化保守主义透视》,广州:《广东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17.赵吉惠,李存山,丁守和,陈其泰:《国学与时代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6年第3期。
    18.陈其泰:《陈寅恪治“民族文化之史”的出色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年第6期。
    19.陈晓明:《回归传统与文化民族主义的兴起》,《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
    20.李效增:《胡适的中国传统文化观》,曲阜:《齐鲁学刊》,1997年第4期。
    21.吴定宇:《春风化雨育桃李——陈寅恪教授的教学生活》,《中国大学教学》,1997年第5期。等200余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