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陕南秦巴山贫困山区农户家庭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选取秦巴山贫困区一个已脱贫的农村---T村---进行实地调查,探索贫困地区农户家庭经济发展的模式,为该地区的发展提供借鉴作用。
     本文属于理论指导下的实证研究。资料的收集分两个阶段进行,2011年1月份在该村做初步的探索调查;2011年10月份进行第二阶段的入户访谈。第一阶段的问卷资料主要了解了当地农户家庭主要的收入和支出来源;第二阶段的访谈资料进一步明确了地理位置对农户家庭经济发展的影响,地理位置和家庭收入途径决定了农户家庭经济的发展模式。根据两个阶段的资料,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T村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以打工和种植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户家庭发展模式;以打工收入作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户家庭经济发展模式;以农业种植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户家庭经济发展模式
     第二、T村农户家庭处于脱贫后的发展起始阶段,该阶段需要依靠政府的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户家庭的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通过政府提供的促进发展的项目来改善生存条件,提高生存质量。
     第三、以打工收入作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户家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外出打工与照顾子女之间的矛盾,外出务工增加了收入,但是父母没有足够的时间照顾子女。
     第四、把农户家庭近期的具体目标与政府的长远目标统一起来是地方政府和农户家庭共同面临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农户家庭在当地发展的主体作用,在提高农户家庭收入的同时,促进该村的发展,避免农村的衰落。
This article is an empirical research report under the theoretical guidance.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has been conducted in T vilage in Qin-Ba Mountain poverty area Shaanxi Provence. T vilage has been out of proverty.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the mode of househol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is region.
     The resources were obtained in two stages.In the first stage,the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survey was done in T village in January2011. In the second stage, the interview data were collected in October2011.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were drawn according to these two types of material.
     First, T village has three main development patterns according to defferent income channels:one way is to plant acrops and tabacos, another way is to become migrant workers,and the other way is the intigration of two former ways. Second, T village farmers need to rely on the government's investment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which is the necessary external conditions. The famers would improve the conditions of the life and the quality of survival through the government promotion projects. Third,a major problem exists in those families whose main income channel is to become migerant workers. It is that parents have not enough time to take care of children in order to increase family evenues. Fourth, the farmers and the local government have to meet a challenge that they need collaberate the recent specific target and government's long-term goal. Only in this way,can we improve household income,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illage, and avoid the decline of rural areas at the same time.
引文
①范小建主编,《扶贫开发形势和政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P100
    ①冈纳.缪尔达尔著,赛思.金缩写,方福前译.《亚洲的喜剧——南亚国家贫困问题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p6
    ②冈纳.缪尔达尔著,赛思.金缩写,方福前译.《亚洲的喜剧——南亚国家贫困问题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p6
    ③郎特里在1901年出版的《贫困—关于乡村生活的研究》中,给出的贫困定义是:如果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不足以维持家庭人口最基本的生存活动要求,那么这个家庭基本上陷入了贫困之中。
    ①唐森德1979在《英国的贫困》指出:在一个社会中,任何人、家庭或群体,如果缺乏资源以获取各类食品,参加社会活动,享有生活条件和各类设施,不能依照其所属社会成员习惯性的,广受鼓励或广为认可的方式生活,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他们处于贫困之中。
    ②阿玛蒂亚.森著,刘民权、刘柳、于真译.《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P33
    ③王海民,李小云.《贫困研究的最新脉络与最新进展评述》,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P40-51
    ①Erik Thorbeke,孙煜译.《贫困分析中的概念和测量问题》,世界经济文汇,2005(3),P54-64
    ②乌德亚.瓦格尔(Udaya Wagle),《贫困再思考:定义和衡量》,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3(1),P151-160
    ③林卡,范晓光《贫困和反贫困---对中国贫困类型变迁及反贫困政策的研究》2006.1社会科学战线P187
    ①中国网china.com.cn 2009-03-14
    ① 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6/20010921/566139.html
    ②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51935/176588/176941/177533/10679300.html
    ①尤小文,《农户,一个概念的探讨》,中国农村观察,1999(5),P17
    ②费孝通,《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2006,P47
    ①饶旭鹏,《国外农户经济研究理论评述》,学术界,2010(10),P208-209
    ②王代,《关于农村家庭经济问题的讨论》,经济问题,1985(1),p33
    ①②③佛兰克.艾利思著,胡景北译.《农民经济学》(第二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P30
    ①佛兰克.艾利思著,胡景北译.《农民经济学》(第二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P30
    ①詹姆斯.C.斯科特著,王晓毅译.《国家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2011,P282
    1.王海民,李小云.贫困研究的历史脉络与最新进展述评[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0-51
    2.文秋良.新时期中国农村反贫困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
    3.冈纳.缪尔达尔著,赛思.金缩写,方福前译.亚洲的喜剧——南亚国家贫困问题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4.西奥多.W.舒尔茨著,梁小民译.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5.冈纳.缪尔达尔著,顾朝阳、张海红、高晓宇、叶立新译.世界贫困的挑战——世界反贫困大纲[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6.阿玛蒂亚.森,刘民权、刘柳、任赜、于真译.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7.Erik Thorbeke,孙煜译.贫困分析中的概念和测量问题[J].世界经济文汇,2005(3),54-64
    8.乌德亚.瓦格尔,刘亚秋译.贫困在思考:定义和测量[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3(1),151-160
    9.杨颖.中国农村反贫困研究的新视野----基于文献视角的评述与展望[J].开发研究,2010(2),27-32
    10.林卡,范晓光.贫困和反贫困——对中国贫困类型变迁及反贫困政策的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6(1),187-194
    11.叶普万.贫困经济学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世界经济,2005(9),70-79
    12.都阳,蔡昉.中国农村贫困性质的变化与扶贫战略调整[J].中国农村观察,2005(5),2-9
    13.苗齐,钟甫宁.中国农村的变化与扶贫政策取向[J].中国农村观察,2006(12),55-61
    14.沈红.中国贫困研究的社会学评述[J].社会学研究,2000(2),91-103
    15.朱晓阳.反贫困的新战略:从“不可能完成的使命”到管理穷人[J].社会学研究,2004(2),98-102
    16.朱晓阳.进入贫困生涯的转折点与反贫困干预[J].广东社会科学,2005(4),178-184
    17.潘泽泉,许新.贫困的社会建构、再生产及应对:中国农村发展30年[J].学术 研究,2009(11),44-49
    18.吕书奇.中国农村扶贫政策及成效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
    19.顾晞.贫困度量的国际探索与中国贫困线的确定[J].天津社会科学,2011(1),56-62
    20.费孝通.江村经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1.加里.斯坦利.贝克尔著,王献生,王宁译.家庭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2.弗兰克.艾利思著,胡景北译.农民经济学(第二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3.加里.S.贝克尔著,王业宇,陈琪译.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0
    24.尤小文.农户经济组织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1999
    25.尤小文.农户:一个概念的探讨[J].中国农村观察,1999(5),17-20
    26.卜范达,韩喜平.“农户经营”内涵的探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3(9)37-41
    27.郑杭生,汪雁.农户经济理论再议[J].学海,2005(3),61-75
    28.饶旭鹏.国外农户经济研究理论述评[J].学术界,2010(10),208-219
    29.黄宗智.制度化了的“半工半耕”过密性农业(上)[J].读书.2006(2),30-37
    30.黄宗智.制度化了的“半工半耕”过密性农业(下)[J].读书.2006(3),72-80
    31.陈和午.农户模型的发展与应用:文献综述[J].农业技术经济,2004(3),2-10
    32.张广才.大河家镇周家村家庭经济调查研究[D].兰州大学.2010
    33.李丽.中国城乡居民家庭贫困脆弱性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
    34.童欣.中国家庭经济行为制度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0
    35.张世勇.生命历程视角下的返乡农民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36.陈国阶,方一平,高延军.中国山区发展报告——中国山区发展新动态与新探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7.颜廷武.中西部地区农户经济行为与农村反贫困研究[M].华中农业大学.2005
    38.熊凤山.山区农村经济发展范式与战略研究——以河北省太行山区为例[M].河北农业大学.2011
    39.夏庆杰,劳动就业与反贫困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经济出版社,2010
    40.杨善华.家庭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1.李迈和,姚东和.我国庭院经济及其发展初探[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0(3)33-36
    42.刘志仁.现阶段我国农户经济与亚洲主要国家(地区)小农经济比较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1996(3),2-17
    43.李向荣,韩光耀.应当把农户家庭经济的研究提上日程[J].天津大学学报,1983(4),14-16
    44.李培林.中国农户家庭经济:资源基础配置单位[J].中国农村经济,1994(11),28-32
    45.牛凤瑞.家庭经营.家庭经济.重点户[J].河北学刊,1986(3),15
    46.张郑生.浅析农民家庭经济的两重性[J].山西财经学院学报,1984(5),9-12
    47李可心.我国庭院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J].生态农业研究,2000(3),104-105
    48.宋洪远.经济体制与农户行为——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及其对中国农户问题的应用研究[J].经济研究,1994(8),22-27
    49.詹姆斯.C.斯科特著,王晓毅译.国家的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P282
    50.徐勇.中国农村与农民问题研究前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51.范小建主编.扶贫开发形式和政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52.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著.中国农
    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0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53.康晓光.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54.黄承伟.中国反贫困:理论方法战略[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55.赵曦.中国西部农村反贫困模式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