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研究:理论范式与经验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制度创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质与核心。探讨社会管理制度创新必须首先建构一个可适性的制度范式,而目前对“制度结构”的惯性思维或理解偏差是导致制度创新的研究范式陷入困境的重要根源之一。跳出传统的“制度结构”理论,把非正式制度等观念因素从制度结构中剥离出来,并把制度主体的行为作为一个核心分析要素,形成“观念—结构—行为”的分析范式,对于解构当代中国低制度化的社会管理制度创新问题更具适切性。以此制度范式为分析主线,构建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的理论框架并付诸经验证明,这成为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寻加强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的推进路径,成为本文的最终目的。
According to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18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about thereform objective of “perfecting and developing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roposi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innovation and its problemsencountered in practice, it is urgent to strengthen th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f socialgovernance. Specifically, taking th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problem of socialgovernance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it is based mainly on three aspects of thinking:
     First, strengthening the social governance is an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governmental function evolution in human social development. Since the dawn ofhuman society, the social governance function existed. In modern society, driven by thefactors of the change of social structure, the expansion of public affairs, the civilconsciousness enhancement, social governance function is more and more highlighted.Especially when appearing some social problems such as the social order disorder, thesocial contradictions surging, the social conflict expansion, the social justice collapse,the society risk explosion, strengthening the social governance to maintain the stabilityof social order and improving the legitimacy of the regime, becomes a focus of thegovernmental function reform.
     Second, the social governance innovation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China’seconomic and social coordinating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phenomenon of “a longleg with economy and a short leg with society”, not only seriously restricts the further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but also causes a hidden trouble to the socialharmony and stability due to many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long-termaccumulation that can’t be settled timely.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andemphasize social governance innovation further.
     Third, th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s the core appeal to deal with many problems inthe process of social governance innovation. Currently, local governments appear manywrong practices around social governance innovation, which mainly lies in the lag ordeficienc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namely no going to seek the institutionalbreakthrough, and ignoring the core value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governance innovation.
     This thesis mainly uses the research method of combining normative research toexperiential analysis to discuss and analyze the issues about basic theory, practicalexperience and general idea of th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First, it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research of socialgovernance to define basic connotation, function value, theoretical logic and analyticalparadigm of th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The institutionalinnov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not only includes the general concept characteristics of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but also contains rich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Institutionalinnovation is the essence and core of social governance innovation, which helps topromote the rule of law, standardization, scientiz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andguarantee the continuous innov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evade the risk of socialgovernance institution. Th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is a newacademic issue, and its direct theoretical source is rare, so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thetheoretical logic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for laying ideologicalfoundation of this paper research. Suitable for the essential connotation of institutionalinnov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and China’s unique environment of social governanceinstitution, constructing the analytical paradigm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f socialgovernance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Based on the existing research path at home andabroad, combining the actual conditions of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problem of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al governance, constructs an eligible framework, namelyanalytical paradigm of “concept-structure-behavior”, to make more persuasiveexplanation aimed at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problem of contemporary China’s socialgovernance.
     Second, constructing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institution innovation is not onlya basic theoretical discussion and a foundation meaning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but also a research content of realisticsignificance highly and an important guiding value for the practical work deployment orfuture direction of th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This paper takes theinstitutional paradigm of “concept-structure-behavior” as the analysis mainline,reconstructing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China’s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f socialgovernance from five aspects such as goal, subject, driving force, resistance and manner.The goal system includes: the value dimension with social governance mode of “smallgovernment and big society”; the structural dimension with scientific, standardized,efficient and convenient social governance system; Behavior dimension withmultivariate, collaborative and cooperative social governance mechanism. The subjectmode is the “government-leading multilateral participation”, which is promoted andgradually formed by the “introduction” of governance and good governance concept,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participationbehavior. The driving force includes: the intrinsic motivation of modern conceptembedded, the external motivation of institution supply-demand disequilibrium and thedirect motivation of rational choice under the view of interest driving. The resistanceincludes: the ideological resistance of concept change lag, the structure resistance ofinstitutional declining and its path dependence, and the behavior resistance of vestedinterests boycott. The manner selection shows some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such asradical idea transforming into progressive idea, almighty model transforming intogovernance model, control behavior transforming into service behavior.
     Third, it need be experientially proved that the explanatory power is high or low,and the construction force is strong or weak of the analysis paradigm of institutionalinnov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for its theoretical framework. Furthermore, theinstitutional paradigm of “concept-structure-behavior” being suitable for China’scurrent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problem of social governance is only verified byexperience. Therefore,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carry out the experiential analysis forspecific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This paper selects the internmentand repatriation institution as an experiential analysis specimen of institutionalinnov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mainly analyzing its reform logic from five aspectssuch as goal, subject, motivation, obstacle and manner, and outlining the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toward th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The goal mainlymanifests: from the view of national power to the view of civil rights, from the self-interest system to the service-oriented system, from the simplified control to thediversity aid. The subject shows a trend of diversification, which is promoted andgradually formed by the growth of awareness of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vulnerablegroups, the harmonization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scientific and democratic decision-making of salvation. The motivation includes: the ruling idea renewed and the socialconcept advanced, the law conflict and the institution alienation, the “reversed” effect ofpublic participation. The obstacle includes: the order view of taking nation as the center,the restriction of institutional path dependence and the behavior anomie of law enforcer.The manner is showing som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closed” concept transforming into“open” concept,“monopoly” system transforming into “participatory” system,“forced”behavior transforming into “voluntary” behavior. The enlightenment mainly includes:concept change is the fundamental premise of institutional reform and innovation,institution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is the core path of institutional reform andinnovation, behavior improvement is the key demand of institutional reform andinnovation.
     Fourth, discussing the path selection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f socialgovernance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this paper. The construction and experientialverification of institutional paradigm of “concept-structure-behavior” have laid thefoundation for exploring further the forward path to strengthen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of social governance. The thesis thinks the path selection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fsocial governance should be mainly commenced from three aspects such asstrengthening the concept change, optimizing the institution structure, improving thesubject behavior. Specifically, first, strengthening the concept change of institutionalinnov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should base on two aspects of the basic valueorientation and ideological innovation. Second, optimizing the system arrangement of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should base on five aspects, such asreconstruc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society, perfecting the socialgovernance function system, recombining the social governance organization structure,improving the relevant social governance regulations,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stitution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Third, improving the subjectbehavior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should base on six aspects,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leadership of party committee of CPC, highlighting the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supervision, accelerating the governmental responsibility,pay attention to judicial protection, promoting the social coordination, and enhancing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end, this article has constructed the institutional paradigm of “concept-structure-behavior” under the special background of China’s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fsocial governance, and according to this paradigm has reconstructed the basic theoryand system framework of contemporary China’s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f socialgovernance from five aspects, such as goal, subject, driving force, resistance andmanner. However, whether this theoretical paradigm can contain and explain all thepresent China’s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of social governance,still need be discussed further.Though this paper has verified the relevance of analysispath of “concept-structure-behavior” by experiential analysis of the internment andrepatriation institution reform, But, the internment and repatriation institution being ornot being sample and universal relative to th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f socialgovernance, has yet to be proved further. Limited to paper length and personal ability,those problems all of above being solved need more scholars to research collectively.
引文
①夏书章:《行政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4页。
    ①夏书章:《行政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5页。
    ②夏书章:《行政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94页。
    ④杜创国:《政府职能转变论纲》,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13页。
    ⑤李强、黄旭宏:《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前线》2011年第4期。
    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4-09/27/content_2027021.htm。
    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第1版。
    ③程波辉:《观念、制度与绩效:一个分析框架——关于社会管理职能创新的思考》,《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2期。
    ④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第1版。
    ⑤《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第1版。
    ①廖晓明、邱安民:《社会管理创新动阻力因素分析与因应之策》,《中国行政管理》2013年第3期。
    ①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制度创新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和宽泛,对其所有内容进行综述不仅不太可能,对本研究来说也没有实质意义。因为本文主要是想从综述中了解当前制度创新的分析途径及其不足。因此,本文选取了与其密切相关的制度创新的两个核心内容——动因和路径进行综述。
    ②[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25页。
    ①需要说明的是,这两个学派的区分只具有相对意义,是为了综述的方便而做出的区分。事实上,许多制度主义者是兼具两个学派特征的。
    ②[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15页。
    ③[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16页。
    ④[美]L.E.戴维斯、D.C.诺斯:《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载[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刘守英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74页。
    ⑤[美]李·J·阿尔斯通:《制度经济学的经验研究:一个概述》,载[美]道格拉斯·C·诺思、张五常等著,[美]李·J·阿尔斯通、[冰]思拉恩·埃格特森等:《制度变革的经验研究》,罗仲伟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33页。
    ⑥参见[美]V.W.拉坦:《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载[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刘守英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28页。
    ①[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9页。
    ②[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9页。
    ③[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30页。
    ④[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31页。
    ⑤需要指出的是,就诺思的路径依赖理论的历史维度来说,也可以将其归为历史制度主义学派。因此,后文中有关历史主义的制度创新路径的研究综述中也有诺思的论述,这里不再赘述。
    ⑥[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36页。
    ⑦事实上,与诺思的建构式的制度创新路径相反,哈耶克依据其自生自发秩序的理念,坚持认为制度创新是一个自发的演化过程,而不是一个理性设计的主观建构过程。指出:“在各种人际关系中,一系列具有明确目的的制度的生成,是极其复杂但却条理井然的,然而这既不是设计的结果,也不是发明的结果,而是产生于诸多并未明确意识到其所作所为会有如此结果的人的各自行动。”并对那些按照人的理性设计的所谓制度进行了批判,认为其不是对他人形成强制,就是力图“建构一种乌托邦”。进而,他认为制度创新的唯一方式就是渐进试错。参见[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62-67页。有关这一部分的内容,在本文第一章将给予详尽阐释。
    ⑧即将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流派划分为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三种类型。参见Peter A. Hall and Rosemary C.R. Taylor,“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s”, Political Studies,1996, XLI, pp.936-957.
    ①R.H. Bates,“Contra Contractarianism: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s and Society,1988
    (16), p.393.
    ②李月军:《反思与进展: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公共管理学报》2008年第3期。
    ③LECOURS A., New Institutionalism: Issues and Questions//Institutionalism Theory and Analysis, 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2005, p.12.
    ④PIERSON P., Politics in Time: History, Institutions and Social Analysi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4, p.104.
    ⑤R. E. Goodin, Institutions and Their Design, in the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Design,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96.
    ⑥THELEN K. and STEINMO S., Structuring Politic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①THELEN K. and STEINMO S., Structuring Politic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②也有学者把制度替代理论归属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比如杨光斌教授。参见杨光斌:《制度的形式与国家的兴衰——比较政治发展的理论与经验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3页。
    ③郭忠华:《新制度主义关于制度变迁研究的三大范式》,《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④[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
    136-138页。
    ⑤Douglass C. North, Institution,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90, pp.89-90.
    ⑥Juliet Johnson,“Path Contingency in Post-communist Transformations”, Comparative Politics,2001(4),pp.3-4.
    ⑦PIERSON P., Politics in Time: History, Institutions and Social Analysi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4, p.135.
    ⑧THELEN K., How Institutions Evolve: Insights Comparative Historical Analysis//In Comparative HistoricalAnalysi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p.217.
    ⑨POWER W W and DIMAGGIO P J.,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Organization Analysis, Chicago: The Universityof Chicago Press, Tianjin: Tianjin Renmin Press,2007.
    ①[美]彼得·豪尔、罗斯玛丽·泰勒:《政治科学与三个新制度主义流派》,载何俊志、任军锋、朱德米:《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0页。
    ②MICHAEL M.,“Institutional Design, Uncertainty, and Path Dependency during Transitions”, ConstitutionalPolitical Economy,1999,10(1), pp.27-52.
    ③参见黄少安:《制度经济学研究第十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2-67页。
    ④曹正汉:《观念如何塑造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4-91页。
    ⑤傅大友、芮国强:《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动因分析》,《江海学刊》2003年第4期。
    ①杨光斌、高卫民:《探索宏观的新制度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②许仲举:《制度创新:动力与阻力》,《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③诱致性制度变迁即由个人或一群(个)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即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行的制度变迁。参见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载[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刘守英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84页。
    ④杨瑞龙:《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论——兼论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行为》,《经济研究》1998年第1期。
    ⑤金祥荣:《多种制度变迁方式并存和渐进转换的改革道路——“温州模式”及浙江改革经验》,《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⑥王明琳、何圣东:《第二形态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对一类家族企业制度变迁模式的探讨》,《浙江学刊》2003年第1期。
    ①[美]T.W.舒尔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载[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刘守英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53页。
    ②王清:《利益分化与制度变迁:当代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1页。
    ③王清:《利益分化与制度变迁:当代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2页。
    ①郑杭生、高霖宇:《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社会学解读》,《思想战线》2011年第4期。
    ②以“社会管理制度”作为“主题词”在CNKI进行“精确”检索,只有10篇文献。上网时间:2014年3月29日。
    ③通常,作为一个宏观概念,社会管理制度包括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理念、路径等诸多内容。
    ④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经验分析有别于实证分析,因而不是和规范分析抑或理论分析相对的分析方法,而更多的是从属于历史学研究的方法论范畴。
    ①邓伟志:《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57-70页。
    ②苏东水:《东方管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7页。
    ③黎红雷:《人类管理之道》,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40页。
    ④邓伟志:《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63页。
    ⑤何增科:《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路线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14页。
    ①何增科:《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路线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页。
    ②何增科:《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路线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页。
    ③何增科:《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路线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页。
    ④何增科:《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路线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15-16页。
    ⑤卢汉龙:《新中国社会管理体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131页。
    ⑥郭风英:《建国以来我国城市社会管理体制演变与发展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第35-108页。
    ⑦姚秀兰:《户籍、身份与社会变迁——中国户籍法律史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7-88页。
    ⑧俞德鹏:《城乡社会:从偏离走向开发——中国户籍制度与户籍法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2-348页。该书对中国历史上四类户籍制度做了一个总结性的概括,参见该书第342页。
    ⑨参见王清:《当代中国户籍制度研究:一个基于研究视角的文献综述》,《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1期。
    ①卢汉龙:《新中国社会管理体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1-205页。
    ②李培林:《部分国家和地区社会管理经验与启示》,研究出版社2012年版。
    ③连玉明、武建忠:《大问题1205:学习借鉴国外社会管理成功经验》,团结出版社2012年版。
    ④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社会管理与创新课题组:《中外社会管理案例选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⑤丁元竹:《对美国社会管理体制的考察》,《中国改革》2005年第11期。
    ①杨成、邵毅超:《美国ADR对我国农村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借鉴》,《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第4期。
    ②宋健敏:《日本社会保障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③吳震能:《日本社會保障制度之研究——以權利救濟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
    ④转引自何增科:《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路线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389-430页。
    ⑤魏礼群:《社会管理创新案例选编》,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⑥连玉明、武建忠:《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领导干部读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①连玉明:《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报告No.1——社会管理科学化与制度创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②杨雪冬:《走向社会权利导向的社会管理体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
    1期。
    ③杨雪冬:《社会权利与社会治理》,载何增科:《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路线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82页。
    ④杨建华:《社会权利:社会管理的中轴结构》,《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⑤岳经纶、邓智平:《社会管理创新的理论与行动框架——以社会政策学为视角》,《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10期。
    ①王静:《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的社会权利保障研究》,《科学社会主义》2012年第6期。
    ②王小章:《公民权视野下的社会保障》,《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③郑秉文:《社会权利:现代福利国家模式的起源与诠释》,《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④钟洪亮:《社会权利与需要满足:农村社会保障的一个分析视角》,《社会保障研究》2009年第3期。
    ⑤林闽钢:《西方“福利社会”的理论与实践——兼论构建中国式的“福利社会”》,《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⑥杨光斌:《社会权利优先的中国政治发展选择》,《行政论坛》2012年第3期。
    ①何增科:《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路线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14页。
    ②即:利益协调体制、社会保障体制、弱势群体保护体制、流动人口管理体制、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社会服务体制、社会工作体制、社会应急体制、社会治安体制等十大改革。参见何增科:《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路线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31-41页。
    ③丁元竹:《中国社会建设:战略思路与基本对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3页。
    ④郭风英:《建国以来我国城市社会管理体制演变与发展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第
    133页。
    ⑤宋宝安:《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⑥于景辉:《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第15页。
    ①罗昌勤:《构建维护社会稳定的制度体系探讨》,《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②徐晓海:《维护社会稳定的新机制:有效的社会管理》,《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5期。
    ③主要包括:利益分配和协调机制、利益诉求与表达机制、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等。参见徐晓海:《维护社会稳定的新机制:有效的社会管理》,《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5期。
    ④何增科:《以治理和善治为方向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中国社会报》2008年12月29日第3版。
    ⑤陈秀峰、孔凡义:《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中的社会价值观重构》,《学习与实践》2011年第5期。
    ⑥燕继荣:《社会管理创新与服务型政府建设》,《行政论坛》2012年第1期。
    ⑦郭风英:《建国以来我国城市社会管理体制演变与发展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第
    ①周红云:《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载何增科:《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路线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238-242页。
    ②李慧凤:《社区治理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第65-66页。
    ③刘辉:《公共治理模式下我国信访制度完善途径探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第27-34页。
    ④盖伊·彼得斯的政府治理模式主要包括四种:市场式政府、参与式国家、弹性化政府与解制型政府。参见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吴爱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⑤詹伟等:《制度创新与社会治安稳定》,群众出版社2005年版,第156-160页。
    ①丁元竹:《中国社会管理的理论建构》,《学术月刊》2008年第2期。
    ②徐顽强:《社会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28-129页。
    ③徐晓海:《普适性制度公正原则与社会管理的有效性》,《学习与探索》2011年第5期。
    ④谢列卫:《在社会管理制度层面更加注重公平正义——用罗尔斯正义观重新审视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4期。
    ⑤陆睿、瞿磊:《从社会公正的角度看中国当前的社会管理》,《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⑥刘承礼:《社会公平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载何增科:《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路线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106-146页。
    ⑦吴忠民:《以社会公正奠定社会安全的基础》,《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4期。
    ①于景辉:《社会公正视野下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学习与探索》2009年第2期。
    ②张映芹、张瑞锋:《公正视野下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制建设》,《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③尹希果、马大来、陈彪:《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制度变迁分析》,《探索》2011年第2期。
    ④刘大志、王志芬:《中国社保制度改革的局部成本与整体进程》,《当代救济研究》2001年第5期。
    ⑤从宽泛意义上来说,环境管理公众参与制度属于社会管理制度的范畴。
    ⑥阮洪:《环境管理公众参与制度的成本收益分析》,《生产力研究》2011年第12期。
    ①作为一项研究议程,“社会管理制度创新”是有其确定内容的属概念,与特定领域的社会管理制度(如户籍制度、信访制度等),以及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管理机制等创新是有区别的。有关“研究议程”的内容请参见杨光斌:《中国政治学的研究议程与研究方法问题》,《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7期。
    ①刘瑞等:《社会发展的宏观管理》,中国物价出版社1998年版,第32页。
    ②吴爱明、沈荣华、王立平等:《服务型政府职能体系》,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8页。
    ③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加快我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革的研究报告》,《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2期。
    ①李程伟:《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公共管理学视角的解读》,《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5期。
    ②郑杭生、高霖宇:《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社会学解读》,《思想战线》2011年第4期。
    ③张明军、陈朋:《社会管理研究在中国:进路与焦点》,《学术界》2012年第1期。
    ④[美]罗森布鲁姆、克拉夫丘克:《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张成福等校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1页。
    ⑤杨雪冬:《走向社会权利导向的社会管理体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
    1期。
    ⑥丁元竹:《对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的若干思考》,《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9期。
    ⑦程波辉:《社会管理文化初探:含义、类型与功能》,《学术论坛》2012年第6期。
    ⑧杨建华:《社会权利:社会管理的中轴结构》,《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⑨杨建华:《社会权利:社会管理的中轴结构》,《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⑩这里的“非政府”是指除政府以外的一切人员、组织或团体,具体包括:社会中介组织、企业、非营利性组织、行业组织、志愿者组织、社区组织和社会公众等。
    ①[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周黎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第5-11页。
    ②[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③[美]T.W.舒尔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载[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刘守英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53页。
    ④[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
    35页。
    ⑤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载[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刘守英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75、377页。
    ⑥[美]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第十版),刘晓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44页。
    ⑦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50-151页。
    ⑧[英]马凌诺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9-20页。
    ①曹正汉:《观念如何塑造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②倪愫襄:《制度伦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5页。
    ①[美]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73-74页。
    ②关于兰斯·戴维斯和道格拉斯·诺思的制度创新理论请参见本研究中绪论部分的文献综述。
    ③[美]保罗·C·莱特:《持续创新:打造自发创新的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张秀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前言)第4-5页。
    ④转引自游栋明:《基于金融功能观视角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研究》,《福建农林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第21页。参见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73页。
    ⑤转引自游栋明:《基于金融功能观视角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研究》,《福建农林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第21页。
    ⑥张娟:《制度创新: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诉求与路径选择》,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9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2004年版)第十八条。
    ②关于“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与公众参与的关系”的相关内容本文第三章有专门论述,这里不再赘述。
    ①民生即人民的生计。如《左传·宣公十二年》就有“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之说。孙中山曾吸取并发展了中国历史上关于“民生”的观点,指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参见黄彦:《论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
    ③“五化”是指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两转”指的是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
    ④所谓“维稳的怪圈”,是指“越维越不稳”的现象,主要指各地“以维稳之名行谋利之实”,“维稳”的目的被利益所异化。
    ①即将制度分为从人类经验中演化出来的内在制度(internal institutions)与自上而下地强加和执行的外在制度(external institutions)两类。参见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6页。
    ①傅大友、芮国强:《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动因分析》,《江海学刊》2003年第4期。
    ②杨光斌:《观念、制度与经济绩效——中国与印度经济改革的政治学理论价值》,《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③另外一个问题是,简化论被重新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悄悄地引进了。参见LEVI, M., A logic of institutionalchange, in The Limits of Rationality, ed. K.S. Cook and M. Levi,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0, p.404.
    ④[美]罗伯特·古丁、汉斯-迪特尔·克林格曼:《政治科学新手册》(上册),钟开斌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13页。
    ⑤[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42页。
    ⑥SMITH R M., Which Comes First, the Ideas or the Institutions?//GALVIN D, SHAPIRO Z and SHOWRONEKS., Rethinking Political Institutions-the Art of the State,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2006, pp.108-109.
    ①杨光斌:《观念、制度与经济绩效——中国与印度经济改革的政治学理论价值》,《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②这种层次划分参阅了卢现祥:《论马克思的制度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③王孝哲:《试论社会制度及其基本制度与社会体制》,《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
    4期。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页。
    ①倪愫襄:《制度伦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
    ②于景辉:《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第15页。
    ③李景鹏:《论制度与机制》,《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①李景鹏:《论制度与机制》,《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①[美]费·伊·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段小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1页。
    ②“良法之治”包括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参见[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99页。
    ③《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第1版。
    ①张华民:《理念与路径:我国社会管理法治化探析》,《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①彭向刚、程波辉:《论社会管理职能创新的观念变革》,《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②彭向刚、程波辉:《论社会管理职能创新的观念变革》,《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③彭向刚:《撤销街道办会成为趋势吗》,《人民论坛》2011年第36期。
    ①易开均:《社会管理方式的规范化刍议》,《中国·杂志》,http://www.zhazhi.com/lunwen/gllw/gggllw/46025.html。2013年8月2日。
    ②郑杭生、高霖宇:《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社会学解读》,《思想战线》2011年第4期。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
    ②习近平:《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4-02/18/c_133122449.htm。
    ③张月明:《以法律建设促进社会管理科学化》,《人民论坛》2011年第14期。
    ④张月明:《以法律建设促进社会管理科学化》,《人民论坛》2011年第14期。
    ①程波辉:《论和谐社会视域下行政效能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②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
    ③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
    ④详见彭向刚、程波辉:《论社会管理职能创新的观念变革》,《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⑤[美]保罗·C·莱特:《持续创新:打造自发创新的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张秀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前言)第5页。
    ①《信访制度正改革将取消排名影响不亚于劳教废除》,《新京报》2013年11月11日。http://news.sina.com.cn/c/2013-11-11/035528673709.shtml。
    ②彭向刚、程波辉:《论行政执行机制创新》,《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③[德]乌尔里希·贝尔:《世界风险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2页。
    ④所谓“制度冲突”,也就是与近代以来社会分工、社会生产专业化相共生的制度的分化,并特指在制度系统内部对应于同一种行为的不同制度安排之间在作用方向上不一致,对行为的规范上存在互相矛盾和抵触。所谓“制度真空”或“制度缺场”,是指在制度系统中对于某些具有较大外部性的行为没有相应的制度安排予以规范,形成制度系统中的“漏洞”。参见王晓宁、马中英:《贝克“制度风险观”述评》,《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①R.K.Merton,On Theoretical Sociology: Five Essays, Old and New,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67, p.115.转引自李文祥:《社会建设中的制度风险与制度协调》,《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②李文祥:《社会建设中的制度风险与制度协调》,《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③彭向刚、程波辉:《论社会管理职能创新的观念变革》,《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④《每月5元独生子女费31年没涨“沉睡规定”仍管今日事》,《新京报》,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3/0724/c1004-22303169.html。2013年7月24日。
    ⑤李文祥:《社会建设中的制度风险与制度协调》,《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①杨升祥、杨睿:《加强社会建设的制度安排研究》,《理论月刊》2010年第12期。
    ②王清:《利益分化与制度变迁:当代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8页。
    ①唐士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5页。
    ②M.E. Olsen and M.N. Marger, Power in Modern Societies, Westview Press,1993.
    ③也有译为“社团主义”、“社会合作主义”、“合作主义”的。参见邓正来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73页。
    ④邓正来:《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75页。
    ⑤Philipper C. Schmitter, Still the Century of Corporatism?//Frederick B. Pike and Thomas Stritch eds., Social-political Structure in the Iberian World, University of Nortre Dame Press,1974.
    ①[英]罗德里克·马丁:《权力社会学》,丰子义、张宁译,三联出版社1992年版,第304页。
    ②张静:《法团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③即使是同一时代、同一流派的政治思想家,基于不同的立场、视角和价值体系,其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相关阐述与定位也迥然各异。
    ④庞金友:《现代西方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5页。
    ⑤Nina P.Halpern, Studies of Chinese Politics, in David Shambangh ed., Amercian Studies of Contemporary China,Woodrew Wilson Center Press,1993.
    ①周红云:《社会管理创新实质上是一场政府改革》,《领导之友》2011年第6期。
    ②[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67-169页。
    ④[古罗马]西塞罗:《论法律》第3卷第2章。转引自《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79页。
    ⑤[英]洛克:《政府论》(下),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80页。
    ⑥[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83-184页。
    ⑦[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1页。
    ⑧戴雪归纳了法治原则的三个要素:排除政府专断,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宪法不是个人权利的源泉而是其结果。参见[英]戴雪:《英宪精义》,英文版第十版,第202-203页。
    ⑨参见《牛津法律大辞典》,中译本,第790页。
    ①刘丹等:《法治政府:基本理念与框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8页。
    ②刘丹等:《法治政府:基本理念与框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8-13页;刘旺洪:《法治政府的基本理念》,《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马怀德:《法治政府特征及建设途径》,《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③杜飞进:《论法治政府的标准》,《学习与探索》2013年第1期。
    ④李培林:《创新社会管理是我国改革的新任务》,《人民日报》2011年2月18日第7版。
    ⑤梁津明、赵玉磊:《行政法治理念更新与社会管理制度创新》,《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2010年7月19日。
    ⑥需要说明的是,在中国理论界,服务行政、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三个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混用的,因而有关服务行政理论、服务型政府理论和公共服务型政府理论也是相互置换的。本研究认为,三个概
    念(或理论)在总体目标实现上是相通的,只是由于学术话语不同而带来价值指向不同而已(这方面的研究请参见刘祖云:《中国“服务型政府”研究:回眸与反思》,《甘肃理论学刊》2011年第5期)。本研究选用“服务行政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之一,主要是侧重社会治理模式的角度。
    ⑦孔繁斌:《中国社会管理模式重构的批判性诠释——以服务行政理论为视角》,《行政论坛》2012年第
    1期。
    ①高小平、王立平:《服务型政府导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页。
    ②高小平、王立平:《服务型政府导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页。
    ③刘熙瑞:《加入WTO与服务型政府建设》,《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④有关这四种途径的详细内容请参见彭向刚、程波辉:《服务型政府绩效评估问题研究述论》,《行政论坛》2012年第1期。
    ⑤井敏:《试析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学习论坛》2006年第10期。
    ⑥赵勇、冷向明:《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争议中的透视》,《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第2期。
    ⑦高小平、王立平:《服务型政府导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84页。60
    ①[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丁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译者前言)第5页。
    ②[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丁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8-30页。
    ③[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丁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1页。
    ④周红云:《社会管理创新实质上是一场政府改革》,《领导之友》2011年第6期。
    ⑤周红云:《社会管理创新实质上是一场政府改革》,《领导之友》2011年第6期。
    ⑥张聚昌:《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范式微观诠释初探》,《理论探讨》2011年第6期。
    ①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页。
    ③[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68页。
    ④张福军:《关于国内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研究的述评》,《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⑤市场交易,指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交换关系;管理的交易,指上下级之间的命令与服从的关系;限额的交易,指政府与企业、个人的关系。参见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册),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74-
    ①[美]L.戴维斯、D.诺斯:《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载[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刘守英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
    274页。
    ②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载[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刘守英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74页。
    ③[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1页。
    ④[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4页。
    ⑤即:在使统治者(和他的集团)的租金最大化的所有权结构与降低交易费用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率体制之间,存在着持久的冲突。这种基本矛盾是使社会不能实现持续经济增长的根源。参见[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5页。
    ⑥[美]道格拉斯·C.诺思、罗伯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
    ①[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51页。
    ②[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厉以平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53-56页。
    ③[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页。
    ④[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⑤“两个必然”是指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必然趋势,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
    ⑥“自发秩序”这个概念,是哈耶克政治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他学术生涯中的一个重大发现和重大贡献。参见[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邓正来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
    ⑦[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67页。
    ①[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38页。
    ②[美]罗伯特·达尔:《公共行政三个问题》,载彭和平、竹立家:《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
    ③关于初始状态的时段,是笔者参阅众多文献所得出的。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段内,中国社会管理制度基本没有发生什么本质的变化,几乎是原封不动地保存到1978年改革开放的启动。参见卢汉龙:《新中国社会管理体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何增科:《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路线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邓伟志:《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等等。
    ④本部分的内容主要参阅了卢汉龙:《新中国社会管理体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①这方面的详尽论述请参见本章第三节“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的理论逻辑”。
    ②林尚立:《社会协商与社会建设:以区分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为分析视角》,《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
    ③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角度看》,(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④林尚立:《领导与执政:党、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型的政治学分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1年第6期。
    ⑤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角度看》,(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7页。
    ②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
    ③有关斯大林模式是富有历史争议和现实性的重大问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发展和变革是社会主义不断进行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探索。参见卢汉龙:《新中国社会管理体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页。
    ①苏联内务部相当于一般国家所设的公安部和国家安全部,并设有部队(相当于武警),是一个十分强势的部门。
    ②卢汉龙:《新中国社会管理体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页。
    ③卢汉龙:《新中国社会管理体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页。
    ④卢汉龙:《新中国社会管理体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页。
    ①艾思奇:《学习思想领域的解放战争》,1953年3月。
    ②转引自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732页。
    ③格伦·蒂德:《政治思维:永恒的困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2页。
    ①李汉林等:《中国城市社区的整合机制与单位现象》,《管理世界》1994年第4期;李汉林:《转型社会中的整合和控制——关于中国单位制度变迁的思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4期。
    ②卢汉龙:《新中国社会管理体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页。
    ①卢汉龙:《新中国社会管理体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
    ②卢汉龙:《新中国社会管理体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页。
    ③T.S.Kuhn,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2nd edi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0,p.4.
    ④[英]帕特里克·贝尔特:《二十世纪的社会理论》,瞿铁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246页。
    ①张聚昌:《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范式微观诠释初探》,《理论探讨》2011年第6期。
    ②即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和历史制度主义。参见Peter A.Hall and Rosemary C.R.Taylor,“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s”, Political Studies,1996, XLIV.
    ③“经济研究路径”的称呼参见Rothstein、March and Olsen的论述,但他们所说的经济研究路径主要是指这种分析以经济学为微观基础,不同于马克思所使用的经济研究方法。参见鲍·罗思坦:《政治制度:综述》,载[美]罗伯特·古丁、汉斯-迪特尔·克林格曼:《政治科学新手册》(上册),钟开斌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14页,第223-227页;James G.March and Johan P. Olsen,Rediscovering Institutions: The Organizational Basis of Politic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89.
    ④Peter A. Hall and Rosemary C.R. Taylor,“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s”, PoliticalStudies,1996, XLIV, p.223.
    ⑤[美]罗伯特·古丁、汉斯-迪特尔·克林格曼:《政治科学新手册》(上册),钟开斌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23页。
    ⑥李晓广:《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主要流派及其整合研究述评》,《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⑦[美]罗伯特·古丁、汉斯-迪特尔·克林格曼:《政治科学新手册》(上册),钟开斌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15页。
    ⑧李晓广:《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主要流派及其整合研究述评》,《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⑨李晓广:《当代中国性别政治与制度公正》,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0-41页。
    ①[美]罗伯特·古丁、汉斯-迪特尔·克林格曼:《政治科学新手册》(上册),钟开斌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26页。
    ②Walter W. Power and Paul J. DiMaggio,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Organization Analysis, Chicago: Th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
    ③Peter A. Hall and Rosemary C. R. Taylor,“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s”, PoliticalStudies,1996, XLIV, pp.936-957.
    ④Peter A. Hall and Rosemary C.R. Taylor,“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s”, PoliticalStudies,1996, XLIV, pp.936-957.
    ⑤Peter A. Hall and Rosemary C.R. Taylor,“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s”, PoliticalStudies,1996, XLIV, pp.936-957.
    ①李晓广:《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主要流派及其整合研究述评》,《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②[美]罗伯特·古丁、汉斯-迪特尔·克林格曼:《政治科学新手册》(上册),钟开斌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17页。
    ③Peter A. Hall and Rosemary C.R. Taylor,“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s”, PoliticalStudies,1996, XLIV, pp.936-957.
    ④李晓广:《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主要流派及其整合研究述评》,《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⑤李晓广:《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主要流派及其整合研究述评》,《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⑥李晓广:《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主要流派及其整合研究述评》,《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①转引自何俊志:《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交流基础与对话空间》,《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3期。
    ②何俊志、任军锋、朱德米:《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③比如,丹麦学者阿斯沃和施耐德不但更为细致地比较了三种研究路径的内在差异,而且还为这三种研究路径在将来的交流和对话提出了一套详尽的规划。参见何俊志:《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交流基础与对话空间》,《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3期。
    ④杨光斌:《制度的形式与国家的兴衰——比较政治发展的理论与经验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26页。
    ⑤杨光斌、高卫民:《探索宏观的新制度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①转引自李晓广:《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国化研究及其启示》,《学术界》2010年第4期。
    ②“以行动者为中心的制度主义”原本是西方政策研究者分享政策制定时创建的一个术语。试图说明,“策略行动者是如何、为什么能够动员制度资源进行急剧变迁”。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克拉克教授根据新制度主义处理“行动者”与“结构”关系的不同曾辨识出两种分析路径,即“以行动者为中心的新制度主义”分析路径与“以结构为中心的新制度主义”分析路径,并认为以“行动者为中心”的分析路径是指制度结构影响行动者的个人选择,但同时也产生于行动者的个人选择,并主要强调制度结构是由利益最大化的行动者所创造。参见William Roberts Clark,“Agents and Structures: Two Views of Preferences, Two Views of Institutions”,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42.1998, pp.245-270.
    ③李月军:《以行动者为中心的制度主义——基于转型政治体系的思考》,《公共管理学报》2007年第3期。
    ④杨光斌:《制度的形式与国家的兴衰——比较政治发展的理论与经验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前言)第3页。
    ①李晓广:《当代中国性别政治与制度公正》,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0-53页。
    ②李晓广:《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国化研究及其启示》,《学术界》2010年第4期。
    ③李晓广:《当代中国性别政治与制度公正》,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1页。
    ①曹正汉:《观念如何塑造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3-74页。
    ②在日常语境中,理念通常是指人们对某种事物所形成的比较系统和确切的观点、看法和主张。多被用作褒义词。相比较而言,观念则较为主观和零散,是由人的感知经验构成,是个中性词。
    ③杨光斌:《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2页。
    ①杨光斌:《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3页。
    ②曹正汉:《观念如何塑造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8页。
    ③[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58页。
    ④[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法律、立法与自由》,邓正来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
    ⑤[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7页。
    ⑥丁元竹:《社会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社会认同机制》,《中国改革报》2011年1月28日第4版。
    ⑦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⑧LEVI, M., A logic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The Limits of Rationality, ed. K.S. Cook and M. Levi,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0, p.405.
    ①ETZIONI, A., The Moral Dimension: Towards a New Economics, New York: Free Press,1988, p.27.
    ②[美]罗伯特·古丁、汉斯-迪特尔·克林格曼:《政治科学新手册》(上册),钟开斌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13页。
    ③所谓“制度变迁悖论”,是指在渐进和激进的变迁中,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所发挥的功能或作用相矛盾或对立。它主要包括“变迁动力”悖论与“路径依赖”悖论。参见田钒平:《制度结构研究范式的理论反思与回归》,载《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2012年6月23日。
    ④李文震:《论制度结构及其互补性对制度变迁绩效的影响》,《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⑤何俊志、任军锋、朱德米:《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15页。
    ⑥[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7-118页。
    ⑦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87页。
    ⑧杨光斌:《制度形式与国家的兴衰——比较政治发展的理论与经验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①行为是人在主客观因素影响下的整体行动过程,而运动是人们身体内外部的生理动作。
    ②需要说明的是,观念与心理是很难分开的两个概念,因为它们都属于思想意识的范畴,但本文的心理主要从与行为密切相关的动机层面来谈,而不是作为思想观念的心理。
    ③李晓广:《当代中国性别政治与制度创新》,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0-41页。
    ④曹正汉:《观念如何塑造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3页。
    ⑤孙立平:《“过程—事件分析”与当代中国农村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载谢立中:《结构—制度分析,还是过程—事件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36页。
    ①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16页。
    ①[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8页。
    ②[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42页。
    ③姚伟:《论社会和谐的制度结构基础》,《长江论坛》2006年第4期。
    ④[澳]休·史卓顿等:《公共物品、公共企业和公共选择——对政府功能的批评与反批评的理论纷争》,费朝晖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
    ①有关内容请参见张娟:《制度创新: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诉求与路径选择》,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9-37页。
    ②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82页。
    ③张娟:《制度创新: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诉求与路径选择》,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5页。
    ①关于这方面的理论内容和论证逻辑请参阅本文第一章的第三节“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的理论逻辑”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这里不再赘述。
    ②庞金友:《现代西方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4-85页。
    ③[英]洛克:《政府论》(下),瞿菊农、叶启芳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86页。
    ④庞金友:《现代西方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7页。
    ①如张爽、傅长吉认为:“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理念不适合我国社会的具体情况,必须转换。参见张爽、傅长吉:《对“小政府,大社会”管理理念的反思》,《前沿》2007年第6期。
    ②高小平、王立平:《服务型政府导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6页。
    ③彭向刚:《撤销街道办会成为趋势吗》,《人民论坛》2011年第36期。
    ①按照十八大报告的表述,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应为: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②部分内容将在本文第五章第二节“优化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的体系安排”中详加论述。
    ③文宏、解亚红:《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1期。
    ④田毅鹏:《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逻辑》,《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①文宏、解亚红:《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1期。
    ②文宏、解亚红:《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1期。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
    ②徐顽强:《社会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7页。
    ③郭治安:《协同学入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5页。
    ④郑刚:《基于TIM视角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各要素全面协同机制研究》,《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⑤孙中一:《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
    ⑥James N.Rosenau&Ernst-Otto Czempiel eds.,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①吴春梅、庄永琪:《协同治理:关键变量、影响因素及实现途径》,《理论探索》2013年第3期。
    ②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124页。
    ③徐顽强:《社会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8页。
    ④详见第一章第四节中的“‘观念—结构—行为’分析路径的建构”以及第一章第一节中的“社会管理制度相关概念辨析”。
    ⑤比如,胡锦涛就曾强调指出:“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参见李章军:《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人民日报》2011年2月20日。再比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参见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第1版。
    ①[美]L.E.戴维斯、D.C.诺斯:《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载[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刘守英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71页。
    ②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③罗西瑙:《没有政府统治的治理》,剑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页。
    ①R.Rhodes,“The New Governance: Governing without Government”, Political Studies,44,1996, pp.652-667.
    ②即:治理意味着共同的行为,治理意味着新公共管理的一种活动,治理意味着公司管理,作为善治的治理,作为社会控制体系的治理,治理意味着一种组织网络,治理作为一种“国际依存”型活动。参见R. A.W. Rhodes, Governa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in J. Pierre (ed.), Debating Governance: Authority, Steering andDemocra,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p.54-90.
    ③即: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不仅涉及公共部门,而且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参见Marie ClaudeSmouts,“The Proper Use of Governanc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nrnal50(1),1998,p.81.
    ④即从治理的主体、边界、主体间关系、运行机制、行为模式等五方面对以往治理观点进行梳理。参见Gerry Stroker,“Governance as Theory: Five Propositions”,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50(1),1998,pp.18-28.
    ⑤陆世宏:《协同治理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⑥谭功荣:《西方公共行政学思想与流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84页。
    ⑦即:其一,治理与统治最基本的,甚至可以说是本质性的区别是,治理虽然需要权威,但这个权威并非一定是政府机关,而统治的权威则必定要是政府;其二,在管理过程中权力运行的向度不同,政府统治的权力向度总是自上而下的,对社会公共事物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而治理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物的管理,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参见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⑧R. Leach and J. Percy-Smith,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Basingstoke: Palgrave,2001, p.58.
    ①谭功荣:《西方公共行政学思想与流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83-284页。
    ②Gerry Stroker,“Governance as Theory: Five Propositions”,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50(1),1998,pp.18-28.
    ③侯保龙:《公民参与重大自然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问题研究》,《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第25页。
    ④转引自侯保龙:《公民参与重大自然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问题研究》,《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第25页。
    ①张宝锋:《现代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第58页。
    ②陆世宏:《协同治理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③卢汉龙:《新中国社会管理体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3页。
    ④姚伟:《制度结构转型与和谐社会构建》,《理论与现代化》2008年第2期。
    ①宋士云等:《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与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4页。96
    ①李晓广:《当代中国性别政治与制度创新》,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0-41页。
    ②Chambers Robert,“Participatory Rural Development (PRA): analysis of experience”, world Development,1994,22(9).
    ③Friedman John, Empowerment: The Politics of Alternative Development, Oxford: Blackwell,1992.
    ④[美]科恩:《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5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4年修正),第一章第二条。
    ②韩冬梅:《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0-245页。
    ③比如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听证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公众参与立法制度、公众批评制度、建议制度等。
    ④陈炳水:《论我国行政决策中的公民参与》,《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①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②唯物辩证法的“内因”是指对事物变化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经济学中的“内生动力”是指事物变化发展本身所固有的促进因素。本文的“内在动力”都不完全包括这些内容。
    ③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1卷,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第254页。
    ④[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16页。
    ⑤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2-50页。
    ①谭功荣:《西方公共行政学思想与流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3-155页。
    ②丁元竹:《社会管理观念创新问题研究》,《理论与现代化》2005年第4期。
    ③胡锦涛:《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人民日报》2005年2月20日。
    ④《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9日。
    ①同样,这里的“外在动力”和唯物辩证法的“外因”是有区别的,“外因”在推动事物运动过程中是从属于“内因”而起作用的,无决定性地位。本文的“外在动力”无主从之分,只是就动力系统的空间而言的。事实上,本文的外在动力有时在社会管理制度创新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②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80-181页。
    ③[美]道格拉斯·C·诺思、张五常等著,[美]李·J·阿尔斯通、[冰]思拉恩·埃格特森等编:《制度变革的经验研究》,罗仲伟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0-31页。
    ④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80页。
    ⑤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75页。
    ⑥转引自黄鑫鼎:《制度变迁理论的回顾与展望》,《科学决策》2009年第9期。参见黄少安:《制度经济学研究第十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2-67页。
    ⑦参见屈锡华、向富国:《制度俘获与创新》,《天府新论》2007年第3期。
    ①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81页。
    ②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虽然正式提出废除劳动教养制度,但要完全废除还需时日。这不仅涉及废除的变相阻力问题,还涉及废除后的制度衔接问题。
    ③韩小威:《中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制度模式探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64页。
    ④R.H. Bates,“Contra Contractarianism: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s and Society,1988
    (16), p.393.
    ⑤[美]L.E.戴维斯、D.C.诺斯:《制度创新的理论:描述、类推与说明》,载[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刘守英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99页。
    ⑥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74页。
    ①竺乾威:《政府管理创新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2期。
    ②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载[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刘守英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84页。
    ③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载[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刘守英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84页。
    ④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版,第115页。
    ①详见第一章第四节中的“‘观念—结构—行为’分析路径的建构”。
    ②Box, Richard, Critical Social Theory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Armonk, N.Y.M.E. Sharpe,2005, p.11.
    ③魏礼群:《社会管理创新案例选编》,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95-301页。
    ④彭向刚、程波辉:《论社会管理职能创新的观念变革》,《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⑤《地方教育制度创新研究报告发布创新阻力来自观念制约》,《凤凰网教育》,http://edu.ifeng.com/huodong/special/innovationedu/content-
    5/detail_2010_12/04/3350505_0.shtml。
    ①“四风”是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②彭向刚:《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角下的行政效能建设》,《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③《江西万载县委书记:赴京非正常上访3次将劳教》,http://news.163.com/10/1104/11/6KL4EOTE0001124J.html。2010年11月4日。
    ④彭向刚:《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角下的行政效能建设》,《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①彭向刚:《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角下的行政效能建设》,《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②黄锡富:《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和方式方法》,《传承》2011年第13期。
    ③黄锡富:《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和方式方法》,《传承》2011年第13期。
    ④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87页。
    ①Arthur, Self-Reinforcing Mechanisms in Economics,The Economy as An Evolving Complex System,1988, p.10.转引自[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
    129页。
    ②转引自[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29-130页。
    ③[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28页。
    ④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88页。
    ⑤[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30页。
    ⑥[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31页。
    ⑦田惠敏:《从制度设计和发展模式看“中等收入陷阱”》,《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8/25/c_125241389.htm.2013年8月25日。
    ①康晓强:《完善党内民主制度结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在逻辑》,《宁夏党校学报》2005年第1期。
    ②邓聿文:《真正的利益既得者是谁》,《同舟共进》2012年第1期。
    ③刘彦昌:《既得利益集团的内涵解析》,《岭南学刊》2004年第5期。
    ④即:一是具有很大审批权和管制权的部门中的部分人,即所谓的强力政府部门中的部分官员;二是一些地方政府及相关官员;三是部分国有垄断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和地方重要国企中的一些高管;四是一部分跨国资本及其国内代理人,即俗称的“洋买办”;五是一部分房地产开发商;六是大的民营企业和民营资本中的一些人,包括一些民营房产商、“煤老板”等实业资本家和金融资本家;七是依附上述诸种利益集团的部分专家学者和专业人士。参见邓聿文:《真正的利益既得者是谁》,《同舟共进》2012年第1期。
    ⑤既得利益者并不都必然成为改革的反对派,关键看改革是否触动或损害其利益。
    ⑥彭向刚、程波辉:《论社会管理职能创新的观念变革》,《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①俞可平:《增量民主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邓聿文:《真正的利益既得者是谁》,《同舟共进》2012年第1期。
    ②汪玉凯:《利益格局扭曲的政治学分析》,《社会科学报》2013年1月3日。
    ③《利益格局要调整》,《中国环境网》,http://www.cenews.com.cn/xwzx/zhxw/ybyw/201203/t20120308_713757.html。访问时间:2014年2月11日。
    ④袁方成、涂一荣:《十八大之后的中国:改革关键期——访俞可平教授》,《社会主义研究》2013年第
    2期。
    ⑤《利益固化是改革路上的拦路虎》,《观点中国》,http://opinion.china.com.cn/opinion_86_59986.html。访问时间:2013年9月13日。
    ⑥利益格局固化不仅会使公众在参与社会管理过程中博弈失衡,产生挫折感和被剥夺感,使管理创新失去活力,而且会严重阻碍各领域的人员横向和纵向流动,导致整个社会发展失去动力。参见程波辉:《论社会管理职能创新的制度重构》,《中州学刊》2013年第6期。
    ⑦《张维迎:既得利益者变成改革者的时候才有希望》,《财经界》2013年第4期。
    ①详见第一章第四节中的“‘观念—结构—行为’分析路径的建构”。
    ②[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5页。
    ③如按照制度创新主体不同将制度创新方式分为政府强制性和需求诱致性两种;按照制度创新中“制度创新均衡价格”不同将制度创新方式分为供给主导性、准需求诱致性和需求诱致性三种;根据制度创新背景不同,分为进化理性主义、构建理性主义和实践理性主义三种;按照制度创新速度不同,分为激进式和渐进式两种,等等。参见严汉平、白永秀:《不同视角下制度创新路径的比较——一个关于制度创新路径的文献综述》,《经济评论》2005年第5期。
    ④历时性分析是一种哲学研究方法,它与共时性分析是同一概念范畴,主要从动态的、纵向的维度考察社会结构及其形态。本文主要指对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的方式选择作一种历史延续性和前瞻性的考察。
    ⑤张娟:《制度创新: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诉求与路径选择》,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2页。
    ⑥张娟:《制度创新: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诉求与路径选择》,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2页。
    ①卢汉龙:《新中国社会管理体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页。
    ②汪大海、刘金发:《社会管理创新研究的新视角:地方试点及经验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13年第
    4期。
    ①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9页。
    ②严汉平、白永秀:《不同视角下制度创新路径的比较——一个关于制度创新路径的文献综述》,《经济评论》2005年第5期。
    ③《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第1版。
    ④张娟:《制度创新: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诉求与路径选择》,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2页。
    ⑤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9页。
    ①何增科:《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路线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317页。
    ②具体的危害性描述请参见彭向刚、程波辉:《论社会管理职能创新的观念变革》,《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③刘文杰:《“政绩工程”成“上访工程”,城市亮点为何成“污点”》,《经济参考报》2007年5月24日。
    ④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第1版。
    ⑤《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第1版。
    ①何增科:《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路线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318页。
    ②卢汉龙:《新中国社会管理体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5页。
    ①卢汉龙:《新中国社会管理体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2页。
    ②何增科:《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路线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204-207页。
    ③参见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公共管理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转引自高小平、王立平:《服务型政府导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
    45页。
    ④张淑君:《关键是社会管理理念的转变——全国政协委员吴焰访谈录》,《人民政协报》2011年3月11日。
    ⑤《瞭望:基层处理群体性事件不当暴露体制性迟钝》,http://news.qq.com/a/20070613/002078.htm,2007年6月13日。
    ①吴伟:《贵州瓮安事件始末》,《新世纪周刊》2008年第20期。
    ②但也不排除治理体制中有激进制度创新的选择,详见本部分中的“激进观念向渐进观念转变”的论述。
    ①[美]李·J·阿尔斯通:《制度经济学的经验研究:一个概述》,载[美]道格拉斯·C·诺思、张五常等著,[美]李·J·阿尔斯通、[冰]思拉恩·埃格特森等编:《制度变革的经验研究》,罗仲伟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35页。
    ②转引自李月军:《社会规制:理论范式与中国经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序)第4页。
    ③在1982年《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颁布之前,不曾出现专门的具体规定。因而,1982年具有明显的界分意义。
    ④本节的内容主要参阅了余亚梅:《政府偏好与制度变迁:以收容遣送制度为案例的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⑤余亚梅:《政府偏好与制度变迁:以收容遣送制度为案例的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第
    66页。
    ①池子华认为“流民”一般指四类人:1、丧失土地而无所依归的农民;2、因饥荒年岁或兵灾而流亡他乡的农民;3、四出求乞的农民;4、因自然经济解体的推力和城市近代化的吸力而盲目流入都市谋生的农民。池子华:《中国近代流民》(修订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引言)第4页。
    ②1953年政务院发出“关于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首次提出了“盲流”概念。1959年,中央发出“关于制止农村劳动力盲目外流的紧急通知”,进一步强制终止“盲流”。
    ③皮学军:《“大跃进”时期流民的收容遣送》,《当代中国研究》2009年第1期。
    ④王俊祥、王洪春:《中国流民史·现代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⑤《中央转发劳动部党组关于农村劳动力外流问题的报告》(1960年),江苏省档案馆,全宗3011,短期
    754。
    ⑥转引自王俊祥、王洪春:《中国流民史·现代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⑦公安部、内务部党组:《关于坚决制止人口自由流动的报告》,江苏省档案馆,全宗3085,永久卷99。
    ⑧王俊祥、王洪春:《中国流民史·现代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页。
    ⑨皮学军:《“大跃进”时期流民的收容遣送》,《当代中国研究》2009年第1期。
    ①《关于收容遣送自由流动人口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1961年1月21日)》,江苏省档案馆,全宗3085,长期卷470。
    ②王俊祥、王洪春:《中国流民史·现代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6页。
    ③王俊祥、王洪春:《中国流民史·现代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6页。
    ④皮学军:《“大跃进”时期流民的收容遣送》,《当代中国研究》2009年第1期。
    ⑤余亚梅:《政府偏好与制度变迁:以收容遣送制度为案例的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第
    67页。
    ⑥参见《接管国民党上海市警察局纪实》,《公安史资料》1984年第12辑。
    ①[美]胡素珊:《中国的内战——1945-1949年的政治斗争》,王海良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第409页。
    ②宋嘉革:《中国户籍制度改革与农村人口城市化转移》,《东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③余亚梅:《政府偏好与制度变迁:以收容遣送制度为案例的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第
    70页。
    ④转引自余亚梅:《政府偏好与制度变迁:以收容遣送制度为案例的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第71页。
    ⑤1953年的时候,中国5.4亿人口中有89.4%住在农村,工农业总产值只有466亿元,人均国民收入仅为66.1元。参见《中国经济年鉴》,中国经济年鉴社1981年版,第47页。
    ①宋国清:《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中国百科出版社1982年版。
    ②蔡昉、林毅夫、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结构》,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7页。
    ③全称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全文没有特别说明的,都是这种指称。
    ④王学辉等:《行政权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264页。
    ⑤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
    ⑥余亚梅:《政府偏好与制度变迁:以收容遣送制度为案例的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第75-76页。
    ⑦参见《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第二条。
    ①余亚梅、唐贤兴:《政府偏好与政策扭曲:以1990年代的收容遣送制度为案例》,《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②即无合法证件、无固定住所、无稳定收入的人员。
    ③即身份证、务工证、暂住证不全的各类人员,而且是必须三证缺一不可。
    ④即:无临时户口、无固定住所、无合法职业、无合法经济来源、无生活依靠。
    ⑤全称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全文没有特别说明的,都是这种指称。
    ①参见《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第十条。
    ②即:不准打骂、体罚和虐待被收容人员;不准敲诈、勒索、没收、侵吞被收容人员的财务;不准克扣被收容人员的粮食和其他生活供应品;不准检查被收容人员的信件;不准任用被收容人员担任管理工作,不准使用被收容人员为工作人员干私活;以及不准调戏妇女。参见《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实施细则
    (试行)》第二十四条。
    ③参见《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第六条。
    ④即:认真回答工作人员的询问;服从工作人员的管理;不得毁坏公物;不准打架斗殴和携带凶器;不准在站内进行倒买倒卖;不准进行其他违法犯罪活动。参见《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实施细则(试行)》第十二条。
    ⑤参见《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第七、八、九、十条。
    ⑥参见《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第十六条。
    ①王行健:《社会救助制度的异化和变革——从收容遣送到救助管理》,《天府新论》2004年第6期。
    ②王行健:《社会救助制度的异化和变革——从收容遣送到救助管理》,《天府新论》2004年第6期。
    ③赵银翠:《<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制度解读——以流浪乞讨人员获得救助权为视角》,《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④所谓主观公权利,是指“公法赋予个人的为实现其权益而要求国家为或不为特定行为的权能”。参见[德]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52页。
    ⑤余亚梅:《政府偏好与制度变迁:以收容遣送制度为案例的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第
    127页。
    ⑥所谓“救助悖论”,是指符合救助条件的大部分流浪乞讨人员宁愿过着流浪乞讨的生活方式,也不愿意接受救助,而实际接受救助的人员又大多不符合救助条件。参见余亚梅:《政府偏好与制度变迁:以收容遣送制度为案例的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第127页。
    ⑦《“井居者”引城市救助追问专家吁强化社会兜底》,《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12-07/5591811.shtml。2013年12月7日。
    ①余亚梅:《政府偏好与制度变迁:以收容遣送制度为案例的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第
    93页。
    ②陈峰:《湖南省涟源市收容站原党支部书记自曝收容黑幕》,《南方都市报》2003年6月19日。
    ③余亚梅:《政府偏好与制度变迁:以收容遣送制度为案例的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第
    95页。
    ④资料来源:《中国劳动报》1997年7月5日第2版。
    ①王行健:《社会救助制度的异化和变革——从收容遣送到救助管理》,《天府新论》2004年第6期。
    ②李迎生、吕朝华:《“救助管理”取代“收容遣送”之后——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运行的实证分析》,《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06年第四辑。
    ③唐钧:《救助管理还是救助服务》,《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年第2期。
    ④唐钧:《救助管理还是救助服务》,《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年第2期。
    ⑤唐钧:《救助管理还是救助服务》,《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年第2期。
    ①唐钧:《救助管理还是救助服务》,《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年第2期。
    ②王行健:《社会救助制度的异化和变革——从收容遣送到救助管理》,《天府新论》2004年第6期。
    ③唐钧:《救助管理还是救助服务》,《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年第2期。
    ①王行健:《社会救助制度的异化和变革——从收容遣送到救助管理》,《天府新论》2004年第6期。
    ①转引自何增科:《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路线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190页。
    ②何增科:《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路线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190页。
    ③何增科:《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路线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190页。
    ④周林刚:《社会支持与激发权能——以城市残疾人福利实践为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⑤王思斌:《社会转型中的弱势群体》,《社会学月刊》2002年第6期。
    ⑥倪红刚、徐燕娜:《政府在社会工作中应扮演什么角色》,《中国社会导刊》2007年第20期。
    ⑦杨光斌:《公民参与和当下中国的治道变革》,《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1期。
    ①何增科:《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路线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页。
    ②陈朝宗:《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制度和谐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1期。
    ③陈朝宗:《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制度和谐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1期。
    ④《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55页。
    ①王行健:《社会救助制度的异化和变革——从收容遣送到救助管理》,《天府新论》2004年第6期。
    ②赵汝周:《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路途选择》,《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
    ③吴桂平、赵汝州、梁丽娟:《推进行政科学化、民主化的理论与实践》,《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①唐钧:《救助管理还是救助服务》,《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年第2期。
    ②尽管这个案例与收容遣送或救助管理制度不直接相关,但其坚持科学化民主化的决策思路值得推崇与借鉴。
    ③胡鞍钢:《中国特色的公共决策民主化——以制定“十二五”规划为例》,《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①[日]浦部法穗:《宪法学教育Ⅰ》,日文版1990年版,第43页。
    ②“人本主义”人权观主张“权利就是人的价值,人的地位,人的尊严;只要是人,他就有人的权利,就有人的价值,就具有人的地位。”参见张春律:《人权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页。
    ③“以人的需要为中心”的人权观认为:“人权是人对自己必需的事物的享有资格”,“人权都基于人的一切主要需要的有效道德要求。”参见[美]范伯格:《权利的性质和价值》,《价值探讨季刊》(英文版)1970年第10期。
    ④马克思主义人权观认为,人权就是在一定生产方式中生活的一切人,基于最低限度的道德准则,通过相应的义务准备而对自己所需要的事物的主张资格。参见杨光斌:《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99页。
    ⑤杨光斌:《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07-316页。
    ⑥杨光斌:《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07页。
    ①它包括三方面涵义:一是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平等地履行义务;二是国家机关在适用法律时,对于任何人的保护或惩罚,都是平等的;三是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过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参见许崇德:《中国宪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02页。
    ②杨光斌:《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1页。
    ③肖自强:《中国人权观念的发展演变》,《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④董云虎:《全面准确地领会把握和贯彻实施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宪法原则》,《人民日报》2004年5月
    11日。
    ⑤肖自强:《中国人权观念的发展演变》,《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①徐显明:《人权观念在中国的百年历程》,《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3期。
    ②徐显明:《人权观念在中国的百年历程》,《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3期。
    ③参见《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第六条。
    ④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二章“法律”之第八条。
    ⑤《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九条。
    ①在我国,收容遣送不但没有经过法庭审理,而且连最起码的听证程序也没有,因而它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是不相符的。参见刘仁文:《收容遣送制度的问题及其改进》,http://www.iolaw.org.cn/showNews.asp?id=911。
    ②余亚梅:《政府偏好与制度变迁:以收容遣送制度为案例的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第
    98页。
    ③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
    ④即家居农村流入城市乞讨的,城市居民中流浪街头乞讨的,其他露宿街头生活无着的。参见《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第二条。
    ⑤余亚梅:《政府偏好与制度变迁:以收容遣送制度为案例的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第89-90页。
    ⑥参见1992年,在由财政部、民政部和公安部三部门共同制定并实施的《关于收容遣送工作中跨省遣送经费支付问题的通知》中的规定。
    ①“网络围观”是指众多网友通过论坛、微博、博客、微信、贴吧等渠道,对热点人物、事件或话题进行大量点击、跟帖和评论,引起公众的高度关注的现象。
    ②全媒体主要是指通过不同媒介间的交融和媒体发布通道的多样性,在全媒体的环境下,使受众获得更及时、更多角度、更多听觉视觉组的信息阅读体验。参见刘光牛:《走进全媒体时代——中国媒体转型研究》,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出版社2010年版,第23页。
    ③2003年3月,年轻的中国公民孙志刚被广州市某派出所错误收容,随后非正常死亡于收容救治站中,是为“孙志刚事件”。
    ④余亚梅:《政府偏好与制度变迁:以收容遣送制度为案例的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第
    109页。
    ⑤2003年5月14日,许志永、俞江、滕彪三位青年法学博士以中国公民的名义,向全国人大常委会递交了一份要求对1982年的《收容遣送办法》进行违宪审查的上书,即《关于审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建议书》。这就是后来被媒体和民间广为称颂的“三博士上书”。
    ①2003年5月23日,贺卫方、盛洪、沈岿、萧瀚、何海波5位学者也以中国公民的名义,再次联合“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孙志刚案及收容遣送制度实施状况提请启动特别调查程序。
    ②王绍光:《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①童大焕:《听听被“收容”者的意见》,《中国青年报》2001年12月19日。
    ①UNDP:《中国:人类发展报告——人类发展与扶贫,1997》,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1998年。
    ②袁志刚、方颖:《中国就业制度的变迁》,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③他们认为废止了收容审查制度后,如果再废除收容遣送制度,对原先需要收容审查的人员的管理将会出现管理上的真空,进而会殃及社会治安和秩序。参见余亚梅:《政府偏好与制度变迁:以收容遣送制度为案例的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第105页。
    ①萧瀚:《收容遣送制度简要述评》,《中国学术论坛》,http://www.frchina.net/data/detail.php?id=402。访问时间:2014年2月13日。
    ②余亚梅:《政府偏好与制度变迁:以收容遣送制度为案例的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第
    106页。
    ③这里的执法者主要是指一线执行收容遣送任务的警察、协警员、治安员、收容站工作人员等。
    ④余亚梅:《政府偏好与制度变迁:以收容遣送制度为案例的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第
    107页。
    ①陈星博:《强制与遵从:收容遣送制度研究——北京市个案剖析》,《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
    110-111页。
    ②余亚梅:《政府偏好与制度变迁:以收容遣送制度为案例的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第
    108页。
    ③萧瀚:《收容遣送制度简要述评》,《中国学术论坛》,http://www.frchina.net/data/detail.php?id=402。访问时间:2014年2月13日。
    ①2003年5月19日,由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中评网和北京市华一律师事务联合召开了题为“收容制度合宪性问题”讨论会,会上茅于轼、马怀德等著名法学家和经济学家都提出了自己对这个制度的看法。
    ②2003年5月23日,贺卫方、盛洪、沈岿、萧瀚、何海波5位学者以中国公民的名义,联合“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孙志刚案及收容遣送制度实施状况提请启动特别调查程序。
    ①参见《中国青年报》2003年6月19日的相关报道。
    ②萧瀚:《收容遣送制度简要述评》,《中国学术论坛》,http://www.frchina.net/data/detail.php?id=402。访问时间:2014年2月13日。
    ③中新社广州2000年9月21日电讯稿,同时参见《综述:“少妇惨遭盲流轮奸”究竟该由谁负责?》,《生活时报》2000年9月27日。
    ④参见余亚梅:《政府偏好与制度变迁:以收容遣送制度为案例的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第95-96页。
    ①参见王行健:《社会救助制度的异化和变革——从收容遣送到救助管理》,《天府新论》2004年第6期。
    ②《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第十六条。
    ①魏礼群:《社会管理创新案例选编》,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99页。
    ②彭向刚、程波辉:《论社会管理职能创新的观念变革》,《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①周红云:《理解社会管理与社会管理体制:一个角度和框架》,《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3期。
    ①傅大友、芮国强:《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动因分析》,《江海学刊》2003年第4期。
    ①庞卫国:《试析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确定——兼谈价值取向确定的条件》,《湖湘论坛》2004年第2期。
    ②[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良果译,南海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56页。
    ③李章军:《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人民日报》2011年2月20日。
    ①沈荣华、钟伟军:《中国地方政府体制创新路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7-5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3页。
    ③沈荣华、钟伟军:《中国地方政府体制创新路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0页。
    ④沈荣华、钟伟军:《中国地方政府体制创新路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8页。
    ⑤此一部分曾以《中国政府社会管理观念变革的十大取向》为题发表于《云南社会科学》,收入本文时,笔者对原文的观点和表述进行了修改。参见程波辉:《中国政府社会管理观念变革的十大取向》,《云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⑥高兆明:《制度公正论:变革时期道德失范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30页。
    ⑦本部分内容曾以《我国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创新——基于社会公正的视角》、《论社会管理职能创新的观念变革》为题分别发表于《行政论坛》、《南京师大学报》,收入本文时,笔者对原文的观点和表述进行了修改。参见程波辉:《我国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创新——基于社会公正的视角》,《行政论坛》2013年第3期;彭向刚、程波辉:《论社会管理职能创新的观念变革》,《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①廖申白:《论西方主流正义概念发展中的嬗变与综合(上)》,《伦理学研究》2002年第2期。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48页。
    ③[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9页。
    ④正义的两个原则为:第一个原则是:每个人对与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第二个正义原则: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该这样安排,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并且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参
    见[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7页。
    ①“人们生活原子化”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人际关系疏离化;二是个人与公共世界的疏离;三是规范失灵,社会道德水准下降。参见田毅鹏:《中国社会后单位时代来临?》,《社会科学报》2010年8月26日。
    ①需要说明的是,2010年1月开始实施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养老保险转移接续问题。
    ②周小刚、李丽清:《解决农民工养老保险异地转移问题的对策》,《经济纵横》2008年6期。
    ①关于法治的内涵,以及法治与制度的关系的相关内容本文第一章已有部分论述,这里只作简要叙述②[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99页。
    ①彭向刚、程波辉:《论社会管理职能创新的观念变革》,《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②孔德永:《当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的有效途径》,《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6期。
    ③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 (Vol.7-8), New York: Macmillan and Free Press,1972, p.66.
    ④[美]詹姆斯·M.伯恩斯等:《民治政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42页。
    ⑤[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上册,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72页。
    ①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9页。
    ②陈振明、陈炳辉:《政治学——概念、理论和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76-480页。
    ③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载[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刘守英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79页。
    ④陈振明、陈炳辉:《政治学——概念、理论和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80页。
    ⑤Anthony Downs, 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 New York: Harper&Row,1957, p.96.
    ⑥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载[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刘守英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98页。
    ⑦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载[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刘守英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82页。
    ①杨光斌:《制度的形式与国家的兴衰——比较政治发展的理论与经验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
    ②杨光斌:《制度的形式与国家的兴衰——比较政治发展的理论与经验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
    ③抓学习,即解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占领思想阵地;抓批判,即及时纠正错误倾向、注意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抓制度化,即从国家政权建设高度抓意识形态建设、意识形态和制度建设互为支撑。参见侯惠勤:《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上)——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侯惠勤教授》,《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8期。
    ④孔德永:《当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的有效途径》,《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6期。
    ①李文震:《论制度结构及其互补性对制度变迁绩效的影响》,《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②张旭昆:《制度系统的结构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
    ③王清:《利益分化与制度变迁:当代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7页。
    ④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请参见本研究的第一章。
    ①杜创国:《政府职能转变论纲》,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7-162页。
    ②彭向刚:《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角下的行政效能建设》,《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③彭向刚、程波辉:《行政执行机制创新是提高政府执行力的关键》,《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9月27日。
    ①[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周敦仁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251-259页。
    ②徐善衍:《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进一步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3234031.html。2005年3月10日。访问时间:2013年10月18日。
    ③杜创国:《国家与社会——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视角》,《行政与法》2004年第4期。
    ①彭向刚、程波辉:《论社会管理职能创新的观念变革》,《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②彭向刚:《撤销街道办会成为趋势吗》,《人民论坛》2011年第36期。
    ③彭向刚、程波辉:《论社会管理职能创新的观念变革》,《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④程波辉:《我国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创新——基于社会公正的视角》,《行政论坛》2013年第3期。
    ①高小平、王立平:《服务型政府导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6页。
    ②高小平、王立平:《服务型政府导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2页。
    ③胡家勇:《一只灵巧的手:论政府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43页。
    ④“五化”是指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两转”是指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
    ①一般来说,“三股势力”是指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
    ②《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4页。
    ③此一部分曾以《我国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创新——基于社会公正的视角》为题发表于《行政论坛》,收入本文时,笔者对原文的观点和表述进行了修改。参见程波辉:《我国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创新——基于社会公正的视角》,《行政论坛》2013年第3期。
    ④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政府职能有了新的表述,即由原来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界定为“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参见《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第1版。另见杨小军:《三中全会<决定>对政府职能做出新界定》,《人民网》2013年11月15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1115/c1001-23559973.html。
    ①“长渔办”是“长江流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简称。
    ②《专家称长江生态系统已崩溃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凤凰网财经》,http://finance.ifeng.com/a/20131017/10876057_0.shtml。访问时间:2013年10月17日。
    ③高小平、王立平:《服务型政府导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3页。
    ④参见高小平、王立平:《服务型政府导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3-144页。
    ⑤彭向刚、向俊杰:《论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农村环保政策的执行力——对“癌症村”现象的反思》,《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7期。
    ⑥彭向刚、向俊杰:《论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农村环保政策的执行力——对“癌症村”现象的反思》,《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7期。
    ⑦《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第1版。
    ⑧市场中介组织主要包括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和资信评估等。
    ⑨曹沛霖:《政府与市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45页。
    ①“双重化”是指社会组织管理由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分别负责。
    ②“郭美美事件”发生后,红十字会态度冷淡,官方一味与当事人撇清关系的解释不仅没能消除公众质疑,还导致事后2个月,公众向慈善组织捐赠的数额降幅高达86.6%。转引自程波辉、梁艳:《论公共危机管理视阈下的慈善组织形象塑造》,《甘肃理论学刊》2013年第4期。
    ③何增科:《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路线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230页。
    ④彭向刚、程波辉:《论社会管理职能创新的观念变革》,《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⑤彭向刚、程波辉:《论社会管理职能创新的观念变革》,《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⑥高小平、王立平:《服务型政府导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8页。
    ⑦高小平、王立平:《服务型政府导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8页。
    ①高小平、王立平:《服务型政府导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6页。
    ②高小平、王立平:《服务型政府导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9页。
    ①高小平、王立平:《服务型政府导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9页。
    ②彭向刚、王郅强:《服务型政府:当代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模式》,《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4期。
    ③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第1版。
    ④高小平、王立平:《服务型政府导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9-150页。
    ⑤高小平、王立平:《服务型政府导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1-152页。
    ⑥参阅高小平、王立平:《服务型政府导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0页。
    ①参阅高小平、王立平:《服务型政府导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7-160页。
    ②张康之:《论新型社会治理模式中的社会自治》,《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9期。
    ③[美]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吴爱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7页。
    ④高小平、王立平:《服务型政府导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0页。
    ①高小平、王立平:《服务型政府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38页。
    ②高小平、王立平:《服务型政府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5页。
    ③“一身三任”即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者由同一个部门承担。
    ④“三定”是指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
    ⑤此一部分曾以《论社会管理职能创新的制度重构》为题发表于《中州学刊》,收入本文时,笔者对原文的观点和表述进行了修改。参见程波辉:《论社会管理职能创新的制度重构》,《中州学刊》2013年第6期。
    ①本部分内容曾以《论社会管理职能创新的制度重构》、《论行政执行机制创新》为题分别发表于《中州学刊》、《甘肃社会科学》,收入本文时,笔者对原文的观点和表述进行了修改。参见程波辉:《论社会管理职能创新的制度重构》,《中州学刊》2013年第6期;彭向刚、程波辉:《论行政执行机制创新》,《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②马凯:《努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求是》2010年第20期。
    ③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学习时报》2011年11月21日。
    ④所谓社会管理决策动员机制,是指决策者与管理者和目标群体之间通过动员因素相互作用的方式,体现为一种促进信息对称、消弭决策隔阂以及达成决策共识、促进管理自觉和实现决策与管理一体化的过程。参见吴开松:《当代中国动员机制转化形态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①杨绍华:《切实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落到实处——张惠新等谈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重要讲话的体会》,《求是》2011年第3期。
    ②莫勇波:《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政府执行力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1页。
    ①徐翔:《网络文化软实力的内涵与构成要素》,《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6月27日第8版。
    ①彭向刚、程波辉:《论社会管理职能创新的观念变革》,《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②李习彬、李亚:《政府管理创新与体系思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
    ③转引自刘迟:《制度空间与基层社区权威生成》,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72页。
    ④张娟:《制度创新: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诉求与路径选择》,《南都学坛》2010年第1期。
    ⑤胡国喜:《中国共产党制度执行力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第84-90页。
    ⑥何迎霞:《当前我国制度执行力问题研究》,《才智》2012年第20期。
    ⑦[德]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94页。
    ①白玉民:《简论党的制度建设》,《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②彭向刚、赵娜:《论服务型政府绩效评估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③彭向刚、赵娜:《论服务型政府绩效评估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④彭向刚:《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角下的行政效能建设》,《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①彭向刚:《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角下的行政效能建设》,《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②即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
    ③《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第1版。
    ④本部分的内容主要参阅了邓伟志:《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⑤邓伟志:《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10页。
    ①邓伟志:《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10页。
    ②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社会管理与创新课题组:《中外社会管理案例选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19-120页。
    ③邓伟志:《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11页。
    ④邓伟志:《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12页。
    ⑤邓伟志:《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12页。
    ⑥邓伟志:《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12-113页。
    ①邓伟志:《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14-115页。
    ②邓伟志:《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15页。
    ③袁峰:《注重非权力因素与改进党的领导方式》,《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1期。
    ④所谓党的先进性建设是指:要通过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参见胡锦涛:《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http://www.chinapeople.com/peopleele/pqrty/pqrtyinfo.aspx?pid=4125。2005年1月14日。
    ⑤胡锦涛:《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http://www.chinapeople.com/peopleele/pqrty/pqrtyinfo.aspx?pid=4125。2005年1月14日。
    ⑥胡锦涛:《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http://www.chinapeople.com/peopleele/pqrty/pqrtyinfo.aspx?pid=4125。2005年1月14日。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GB/64184/64186/207391/13295725.html。访问时间:2014年2月7日。
    ②张硕辅:《人大监督是促进政府工作的重要动力》,《媒体频道》,http://mt.rednet.cn/Articles/09/09/08/954079.HTM。
    ③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4年修正)第67条。
    ④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4年修正)第71条。
    ⑤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2000年)第58条。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2000年)第63条。
    ②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2007年)。
    ①宁新春:《现行户籍制度与宪法相违背》,http://news.ifeng.com/opinion/society/detail_2012_06/29/15653874_0.shtml。2012年6月29日。
    ①杜力夫:《权力监督与制约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31页。
    ①广义的政府,包括政权组织形式的立法、行政、司法等机构。这里指狭义的行政机构。
    ②转引自马广奇:《制度变迁理论:评述与启示》,《生产力研究》2005年第7期。
    ③马广奇:《制度变迁理论:评述与启示》,《生产力研究》2005年第7期。
    ④孙德厚:《对社会管理新格局中“政府负责”的认识与理解》,《行政与法》2011年第8期。
    ⑤张星炜:《关于社会管理体制的内涵解析——学习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的体会》,《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3年第1期。
    ①崔恒展:《由国家辅助到政府负责——社会救助方针演变视角下的社会救助发展》,《济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②孙德厚:《对社会管理新格局中“政府负责”的认识与理解》,《行政与法》2011年第8期。
    ③俞可平:《民主与陀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7页。
    ④李默海:《积极完善社会管理体制》,《行政论坛》2008年第4期。
    ⑤李默海:《积极完善社会管理体制》,《行政论坛》2008年第4期。
    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http://news.sina.com.cn/c/2011-03-17/055622129864.shtml。
    ①高小平、王立平:《服务型政府导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8页。
    ①邓伟志:《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28-130页。
    ②何增科:《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路线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169页。
    ③邓伟志:《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23-124页。
    ④何增科:《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路线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172-176页。
    ⑤关于“社会组织”的内涵,后文有更详尽的论述,这里不作展开。
    ①何增科:《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路线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222页。
    ②唐炜:《关于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和监管的思考》,《南方论刊》2013年第5期。
    ③据有关资料显示,社会组织中约有53.1%的行业协会,51.1%的学术组织,37.3%的民办单位,40.5%的基金会存在资金短缺问题。到2008年末,全国从事社会组织管人员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约占9%,其中拥有社会工作师执业资格证的只有225人,而35岁以下人员所占比例也只有31%左右。参见唐炜:《关于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和监管的思考》,《南方论刊》2013年第5期。
    ④“双重管理体制”,即对社会组织的管理由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分别负责。
    ⑤唐炜:《关于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和监管的思考》,《南方论刊》2013年第5期。
    ⑥唐炜:《关于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和监管的思考》,《南方论刊》2013年第5期。
    ⑦关于“公众参与”的相关内容,后文有更详尽的论述,这里不作展开。
    ⑧彭向刚、程波辉:《论社会管理职能创新的观念变革》,《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⑨邓伟志:《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24页。
    ①一般来说,“政治实体”的身份要求政府必须致力于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不得涉足竞争性企业,应以极大热情和不同方式鼓励投资者投资,以期扩大就业、增强税收以及带动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公共服务型”的职能;而“经济实体”的身份则会使政府为了实现自己企业的利益而不惜搞“垄断”、“保护”,甚至为追求“政绩”而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重复建设,从而破坏市场秩序,浪费公共资源,无法真正履行“公共服务型”的职能。参见黄范章:《当前改革的聚焦点:政府的双重身份与双重功能》,《学习时报》2005年9月19日。
    ②丁元竹:《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四点思考》,《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10月27日。
    ③邓伟志:《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22页。
    ④邓伟志:《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22页。
    ①原社会管理格局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
    ②张星炜:《关于社会管理体制的内涵解析——学习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的体会》,《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3年第1期。
    ③礼俗社会,是一种建立在血缘或地缘联系的小共同体基础上的熟人社会和同质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宗教仪式或社会仪式、社会舆论、习俗惯例等非正式制度在控制人们的行为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纠纷争执主要靠息讼止争、法外调解和私下协商来解决而不鼓励进行法律诉讼,以自我为中心根据与自己关系亲疏程度区别对待的差序格局成为人际关系重要特征,小共同体中人们有所求,因此人情、面子方面的情感考虑成为人们行为的重要动机。参见李丽:《礼俗社会与法律社会的比较分析——<乡土中国>书评》,《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6期。
    ④法理社会,是一种建立在异质社会、世俗社会和理性社会基础上以法律为最高权威实现社会控制和行为规制的社会。异质社会要求包容差异、平等对待而非区别对待,世俗社会要求凡事注重实效、注重现世享受而非追求虚无缥缈的来世,理性社会要求个人在明确行动目标、预测行动后果和计算成本收益基础上作出适宜的行动选择。参见何增科:《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路线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页。
    ⑤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1887年所著《礼俗社会和法律社会》(后译为《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提出这一概念。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运用这一概念对中国乡土社会与现代美国社会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有价值的观点。
    ⑥何增科:《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路线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页。
    ⑦周玉华:《法院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角色定位》,《法制资讯》2010年第11期。
    ⑧周玉华:《法院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角色定位》,《法制资讯》2010年第11期。
    ①周玉华:《法院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角色定位》,《法制资讯》2010年第11期。
    ②胡志斌:《法官素质养成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第27-29页。
    ③钟勇生、蔡国芹等人基于人民法院组织体系框架就司法警察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方向进行了具体思考,主要包括:一要明确司法警察在人民法院组织体系的角色定位,二要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制度的立法规范,三要理顺人民法院司法警察的领导和管理体制,四要优化人民法院司法警察队伍的整体素质,五要调整人民
    法院司法警察的职责范围,六要科学配置人民法院司法警察的职权,七要加强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保障,八要以警务督察机制规范人民法院司法警察的职务行为。参加钟勇生、蔡国芹:《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制度改革与发展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167-189页。
    ①云南省人民检察院课题组:《检察机关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研究》,《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2年第6期。
    ②云南省人民检察院课题组:《检察机关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研究》,《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2年第6期。
    ③云南省人民检察院课题组:《检察机关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研究》,《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2年第6期。
    ④详见云南省人民检察院课题组:《检察机关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研究》,《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2年第6期。
    ①云南省人民检察院课题组:《检察机关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研究》,《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2年第6期。
    ②曹建明:《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人民日报》2013年3月22日第2版。
    ③李默海:《积极完善社会管理体制》,《行政论坛》2008年第4期。
    ④何增科:《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路线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222页。
    ⑤本部分的部分内容参阅了邓伟志:《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⑥社会组织是一个十分广泛的组织体系,包括诸如职业服务组织、行业组织、城乡自治组织、公益慈善组织、社区组织以及居民群众的自我服务组织等。参见邓伟志:《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31页。
    ⑦《民政部发布2012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中国社会组织网》,http://www.chinanpo.gov.cn/2201/66026/yjzlkindex.html。
    ⑧万军:《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第125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第1版。
    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第1版。
    ③邓伟志:《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31-132页。
    ④周红云:《中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基于治理与善治的视角》,《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5期。
    ⑤周红云:《中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基于治理与善治的视角》,《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5期。
    ⑥邓伟志:《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32页。
    ①林尚立:《民间组织的政治意义——社会建构方式转型与执政逻辑调整》,《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②邓伟志:《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34页。
    ③邓伟志:《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34-135页。
    ④彭向刚、程波辉:《论社会管理职能创新的观念变革》,《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⑤邓伟志:《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35页。
    ①邓伟志:《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37页。
    ②郁建兴、金蕾:《社区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作用——以杭州市为例》,《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年第4期。
    ③社区性指组织的成员是居住在本社区的居民,并且组织的活动范围一般限于本社区;非正规性指加入社区组织不用通过介绍人或组织审批,其加入资格就是本社区居民,加入条件就是本人兴趣;非法人性指社区组织一般不属于按《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登记范围,不具法人地位。参见邓伟志:《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37页。
    ④郁建兴、金蕾:《社区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作用——以杭州市为例》,《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年第4期。
    ⑤郁建兴、金蕾:《社区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作用——以杭州市为例》,《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年第4期。
    ①郁建兴、金蕾:《社区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作用——以杭州市为例》,《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年第4期。
    ②吴忠泽等:《发达国家非政府组织管理制度》,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第173页。
    ③吴忠泽等:《发达国家非政府组织管理制度》,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第179页。
    ④拿《博客服务自律公约》来说,该《公约》共制定了19条规则,要求“博客服务提供商”具备一定的软硬件服务资质,并对“博客服务提供商”所提供的服务内容提出了较为具体的指引。《公约》也对“博客用户”提出了相应的规范建议,要求“博客作者”对“跟帖内容”加强管理,同时鼓励社会公众对“博客内容”进行监管;要求用户不传播色情淫秽信息、违法不良信息,不侵害他人知识产权,不利用“博客”传播病毒,不传播虚假信息等。资料来源:《新华网》2007年8月21日。
    ⑤邓伟志:《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39页。
    ①吴忠泽等:《发达国家非政府组织管理制度》,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第242页。
    ②Chambers Robert,“Participatory Rural Development(PRA):analysis of experience”,World Development,1994,
    22(9).
    ③李默海:《积极完善社会管理体制》,《行政论坛》2008年第4期。
    ④本部分的部分内容参阅了邓伟志:《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⑤邓伟志:《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41页。
    ⑥李艳芳:《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30页。
    ①邓伟志:《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41页。
    ②邓伟志:《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42-143页。
    ③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中,就把诸如论证会、听证会、问卷调查、大众传媒、发布公告或设置意见箱等作为公众参与的重要形式和渠道。
    ④邓伟志:《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44页。
    ①李艳芳:《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
    ②详见王凤:《公众参与环保行为机理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7-89页。
    ③详见李拓等:《中外公众参与体制比较》,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第17-18页。
    ④李拓等:《中外公众参与体制比较》,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第18-19页。
    ①参阅王雄:《从制度范式到权力范式——海外视角下的中国人大制度研究》,《社会科学》2013年第
    8期。
    ②参见王清:《利益分化与制度变迁:当代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
    5.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6.王惠岩、彭向刚:《行政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7.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高小平、王立平:《服务型政府导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9.王浦劬、莱斯特·萨拉蒙等:《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分享》,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0.邓正来:《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1.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2.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第2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3.谭功荣:《西方公共行政学思想与流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4.吴爱明、刘晶:《公共管理名著精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5.吴爱明、沈荣华、王立平等:《服务型政府职能体系》,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6.毛寿龙、李梅、陈幽鸿:《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7.汪大海:《西方公共管理名著导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8.苏东水:《东方管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黎红雷:《人类管理之道》,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0.唐铁汉:《中国公共管理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1.石国亮、梁莹、李延伟:《国外政府管理创新要略与前瞻》,中国言实出版社2012年版。
    22.沈荣华、钟伟军:《中国地方政府体制创新路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23.周光辉:《社会公正与政府责任学术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4.杜创国:《政府职能转变论纲》,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25.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26.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7.张静:《法团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8.王汉生、杨善华:《农村基层政权运行与村民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9.唐士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0.庞金友:《现代西方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1.刘丹等:《法治政府:基本理念与框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32.田毅鹏、漆思:《单位社会的终结——东北老工业基地“典型单位制”背景下的社区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33.陈振明等:《社会管理——理论、实践与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4.李培林:《部分国家和地区社会管理经验与启示》,研究出版社2012年版。
    35.邓伟志:《创新社会管理管理体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36.卢汉龙:《新中国社会管理体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7.何增科:《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路线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
    38.魏礼群:《社会管理创新案例选编》,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9.丁元竹:《中国社会建设战略思路与基本对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0.宋宝安:《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41.王宁:《社会管理十讲》,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
    42.风笑天、张小山、周清平:《社会管理学概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3.童星:《社会管理学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4.徐顽强:《社会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45.万军:《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
    46.连玉明、武建忠:《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领导干部读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7.连玉明:《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报告No.1——社会管理科学化与制度创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48.连玉明、武建忠:《大问题1205:学习借鉴国外社会管理成功经验》,团结出版社2012年版。
    49.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社会管理与创新课题组:《中外社会管理案例选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50.史本林:《社会管理创新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51.许兵:《社会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一本通》,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年版。
    52.侯保疆、杜钢建:《社会和谐视角下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3.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第2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54.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5.杨光斌:《制度的形式与国家的兴衰——比较政治发展的理论与经验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6.曹正汉:《观念如何塑造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7.谢立中:《结构—制度分析,还是过程—事件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58.何俊志、任军锋、朱德米:《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9.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对政治科学的重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0.张林:《新制度主义》,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
    61.高兆明:《制度公正论:变革时期道德失范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62.倪愫襄:《制度伦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3.李月军:《社会规制:理论范式与中国经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64.李晓广:《当代中国性别政治与制度公正》,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65.张娟:《制度创新: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诉求与路径选择》,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66.詹成付:《新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创新》,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
    67.王清:《利益分化与制度变迁:当代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68.宋健敏:《日本社会保障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69.陈星博:《强制与遵从:社会管理的实践与逻辑——以北京市收容遗送工作为个案》,中国计量出版社2006年版。
    70.池子华:《中国近代流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71.王俊祥、王洪春:《中国流民史·现代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73.郭治安:《协同学入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74.孙中一:《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
    1.罗森布鲁姆:《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第5版),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戴维·奥斯本、特勒·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周敦仁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3.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戴维·奥斯本、彼得·普拉斯特里克:《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五项战略》,谭功荣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吴爱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3版),彭和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乔治·弗雷德里克森:《新公共行政》,丁煌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8.珍妮特·登哈特、罗伯特·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丁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9.罗伯特·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第3版),扶松茂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第8版),张昕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威廉·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4版),谢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2.特里·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第5版),张秀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3.麦克斯怀特:《公共行政的合法性——一种话语分析》,吴琼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查尔斯·福克斯:《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楚艳红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5.法默尔:《公共行政的语言——官僚制、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吴琼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安东尼·唐斯:《官僚制内幕》,郭小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保罗·莱特:《持续创新——打造自发创新的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张秀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8.凯思·麦基:《建设更好的政府:建立监控与评估系统》,丁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9.詹姆斯·安德森:《公共政策制定》(第5版),谢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0.戴维·奥斯本、彼得·普拉斯特里克:《政府改革手册:战略与工具》,谭功荣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1.科斯、阿尔钦、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22.柯武刚、史曼飞:《制度经济学》,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3.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24.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
    25.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厉以平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26.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余逊达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
    27.盖伊·彼得斯:《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第2版),王向民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8.詹姆斯·马奇、约翰·奥尔森:《重新发现制度:政治的组织基础》,张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
    29.杰克·奈特:《制度与社会冲突》,周伟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0.理查德·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第3版),姚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1.约翰·克雷斯维尔:《研究设计与写作指导:定性、定量与混合研究的路径》,崔延强等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2.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33.哈特利·迪安:《社会政策学十讲》,岳经纶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4.尼尔·吉尔伯特、保罗·特雷尔:《社会福利政策导论》,黄晨熹等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5.安东尼·哈尔、詹姆斯·梅志里:《发展型社会政策》,罗敏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36.迈克尔·希尔:《理解社会政策》,刘升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37.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等:《美国地方政府》,井敏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8.罗伯特·阿格拉诺夫、迈克尔·麦奎尔:《协作性公共管理:地方政府新战略》,鄞益奋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9.斯蒂芬·贝利:《地方政府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左昌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0.盖伊·彼得斯、弗兰斯·K.M.冯尼斯潘:《公共政策工具:对公共管理工具的评价》,顾建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1.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42.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邓正来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
    43.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44.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吴良健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45.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王逸舟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6.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47.道格拉斯·诺斯、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
    48.费正清、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王建朗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49.W.理查德·斯格特:《组织理论》,黄洋等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50.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G. B.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51.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王业宇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52.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53.胡素珊:《中国的内战——1945-1949年的政治斗争》,王海良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
    54.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周黎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
    55.李·J·阿尔斯通、思拉恩·埃格特森等:《制度变革的经验研究》,罗仲伟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6.马凌诺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57.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何畏等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58.罗伯特·古丁、汉斯-迪特尔·克林格曼:《政治科学新手册》(上册),钟开斌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59.乌尔里希·贝尔:《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0.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等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
    61.罗德里克·马丁:《权力社会学》,丰子义等译,三联出版社1992年版。
    62.彼得·德鲁克:《社会的管理》,徐大建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3.凡勃伦:《有闲阶级论》,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64.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5.休·史卓顿等:《公共物品、公共企业和公共选择——对政府功能的批评与反批评的理论纷争》,费昭辉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66.罗西瑙:《没有政府统治的治理》,剑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7.塞缪尔·P·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张岱云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68.科恩:《论民主》,聂崇信等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69.罗伯特·达尔:《多头政体:参与与反对》,谭君久等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70.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 Peter A. Hall and Rosemary C.R. Taylor,“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Institutionalisms”, Political Studies,1996, XLIV, p.936-957.
    2. R.H. Bates,“Contra Contractarianism: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NewInstitutionalism”, Politics and Society,1988(16), p.393.
    3. LECOURS A, New Institutionalism: Issues and Questions//InstitutionalismTheory and Analysis,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2005.
    4. PIERSON P., Politics in Time: History, Institutions and Social Analysis,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4.
    5. Douglass C.North, Institution,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6.Juliet Johnson,“Path Contingency in Post-communist Transformations”, inComparative Politics,2001(4), pp.3-4.
    7. THELEN K, How Institutions Evolve: Insights Comparative Historical Analysis//In Comparative Historical Analysis in the Social Science, New York: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2003.
    8. MICHAEL M.,“Institutional Design, Uncertainty, and Path Dependency duringTransitions”, Constitutional Political Economy,1999,10(1),p.27-52.
    9. Mark D. Aspinwall and Gerald Schneider,“Same Menu, Seperate Tables: TheInstitutionalist Turn in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Study of European Integration”,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 Vol.38(2000), pp.1-36.
    10. William Roberts Clark,“Agency and Structure: Two Views of Preferences,Two Views of Institutions”, International Quarterly, Vol.42(1998), pp.245-270.
    11. Andrew Abbott,“An Old Institutionalist Reads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Contemporary Sociology, Vol.21(1992),pp.754-756.
    12. Sue E. S. Crawford and Elinor Ostrom,“A Grammar of Institutions”, The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89, No.3(1995), pp.582-600.
    13. Morris Fiorina,“Rational Choice and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Polity,Vol.XXVIII, No.1(1995), pp.107-115.
    14. Michael J. Gorges,“New Institutionalist Explanations for Institutional Change:A Note of Caution”, Politics, Vol.21, No.2(2001), pp.137-145.
    15. Avner Greif and David Laitin,“A Theory of Endogenous Institutional Change”,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98, No.4(2004), pp.633-652.
    16. Colin Hay and Daniel Wincott,“Structure, Agency and HistoricalInstitutionalism”, Political Studies, Vol. XLVI (1998), pp.951-957.
    17. Ellen M. Immergut,“The Theoretical Core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Politics&Society, Vol.26, No.1(1998), pp.5-34.
    18. Paul Ingram and Karen Clay,“The Choice-within-Constrains NewInstitutionalism and Implications for Sociolog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Vol.26(2000), pp.525-546.
    19. Thomas A. Koelble,“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Political Science andSociology”, Comparative Politics, Vol. XXVIII, No.1(1995), pp.231-243.
    20. James T. Kloppenberg,“Institutionalism, Rational Choice, and HistoricalAnalysis”, Polity, Vol. XXVIII, No.1(1995), pp.125-128.
    21. Mary C. Brinton and Victor Nee, eds.,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Sociology,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1998.
    22. Robert E. Goodin, The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Design,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96.
    23. David Judge, Political Institutions in the United Kingdom, Oxford: OxfordUniversity Press,2005.
    24. Jack Knight, Institutions and Social Conflict,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92.
    25. Jack Knight and Itai Sened, eds., Explaining Social Institutions, 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agan Press,1995.
    26. Jan-Erik Lane and Svante Ersson, The New Institutional Politics: Performanceand Outcom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0.
    27. James G. March and Johan P. Olsen, eds., Rediscovering Institutions: TheOrganizational Basics of Politics, New York: Free Press,1989.
    28. B. Guy Peters, 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The NewInstitutionalism”, London and New York: Pinter,1999.
    29. R. A. W. Rhodes, Sarah A. Binder, and Bert A. Rockman, eds., The OxfordHandbook of Political Institution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30. W. Richard Scott, Institutions and Organisations, London: Sage,1995.
    31. Ian Shapiro, Stephen Skowronek, and Daniel Galvin, eds., Rethinking PoliticalInstitutions: The Art of the State, New York and London: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6.
    32. Sven Steinmo, Kathleen Thelen, and Frank Longstreth, eds., StructuringPolitic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92.
    33. Karol Soltan, Eric M. Uslaner, and Virginia Haufler, eds., Institutions andSocial Order,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8.
    34. James G. March and Johan P. Olsen,“The New Institutionalism:Organizational Factors in Political Lif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78,No.3(1984), pp.734-749.
    35. John W. Mohr and Harrison C.White,“How to model an institution”,Theoretical Sociology, Vol.37(2008), pp.485-512.
    36. B. Guy Peters and Jon Pierre,“Institutions and Time: Problems ofConceptiontualization and Explanatio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and Theory, Vol.8(1998), pp.565-583.
    37. Arrow, K J., Social Choice and individual values, New York: John wiley andSons, Inc.,1951.
    38. Davis, Lance E. and Douglass C. North,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Americaneconomic growth,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l971.
    39. Hammond,T.H.,“Agenda Control,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BureaucraticPolitics”,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30,No.2(1986).
    40. Hardin, Rusell, Liberalism, Constitutionalism, and Democracy,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41. Milner, Helen, Interests, Institutions and information: Domestic Politics andInternational Relatio,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7.
    42. Mueller, D. C., Public Choi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43. Frederick B. Pike and Thomas Stritch eds., Social-political Structure in theIberian World, Nortre Dame: University of Nortre Dame Press,1974.
    44. Hayek. Law, Legislation and Liberty, The Political Order of Free People,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9.
    45. Bennett, Decentralization,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and Markets: Towardsa Post-Welfare Agenda? Oxford: Clarendon Press,1990.
    46. Fox, Charles&Miller, Postmodern Public Administration: Toward Discourse,Thousand Oaks, C A: Sage Publications,1995.
    47. Christopher Pollitt and Great Bouckaert, Public Management Reform: AComparative Analysi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2000.
    48. Mclaverty, P.(Ed.),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Innovations in CommunityGovernance, Burlington: 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2002.
    49. Jan-Erik Lane, New Public Management, London: Routledge,2003.
    50. Hsinchun, C., Digital Government, New York: Springer Press,2008.
    51. Benjamin L. Read with Robert Pekkanen, Local Organizations and UrbanGovernance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Straddling State and Society, London; NewYork: Routledge,2009.
    52. T.S.Kuhn,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2nd edition,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0.
    53. Keohane, R. O.,“Neoliberal institutionalism: a perspective on world politics”,in R. O. Keohane (ed.),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 Eassys in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1989.
    54. March, J. G. and J. P. Olsen, Democratic Goverance, New York: Free Press,1994.
    55. Ostrom, E.,“An agenda for the study of institutions”, Public Choice, Vol.48(1986), pp.3-25.
    56. Ostrom, E., R. Gardner and J. Walker, Rules, Games and Common-PoolResources,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4.
    57. Ott. J., The Organizational Culture Perspective,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1989.
    58. Parsons, T., The Social System, New York: Free Press,1951.
    59. Peters, B. G. and B. W. Hogwood,“Applying population ecology models topublic organization”, Research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Westport, CT: JAI press,1991.
    60. Pierson, P.,“The path to European integration: a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perspective”,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Vol.29(1996), pp.123-63.
    61. Polspy, N., How Congress Evolves: Social Base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New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62. Posner, R. A.,“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meets law and economics”,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Vol.149(1993), pp.73-87.
    63. Robinson, G. O., American Bureaucracy: Public Choice and Public law, Ann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1.
    64. Schickler, E., Disjointed Pluralism: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in the US Congres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2.
    65. Sened, I.,“Contemporary theory of institutions in perspective”, Journal ofTheoretical Politics, No.3(1991), pp.379-402.
    66. Shepsle, K. A.,“Studying institutions: lessons from the rational choiceapproach”, Journal of Theoretical Politics, No.1(1989), pp.131-47.
    67. Silverman, D., The Theory of Organizations: A Sociological Framework, NewYork: Basic Books,1971.
    68. Simon, H. A., Administrative Behavior, New York: Free Press,1947.
    69. Stillman, R. J., Preface to Public Administration: A Search for Themes andDirections, New York: St Martin’s,1991.
    70. Sztompka, P., Agency and Structure: Reorienting Social Theory, Yverdon,Switz: Gordon and Breach,1994.
    71. Thomas, C. W., Public management as interagency cooperation: testingepistemic community theory at the domestic level,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Research and Theory, No.7(1997), pp.221-46.
    72. Tsebelis, G., Veto Players: Ho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Work,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2.
    73. Touhy, C. J., Policy and Politics in Canda: Institutionalized Ambivalence,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92.
    74. Von Mettenheim, K., Presidential Institutions and Democratic Politics,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6.
    75. Weaver, R. K. and B. A. Rockman, Do Institutions Matter?GovernmentCapabil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broad,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Institution,1993.
    76. Williamson, O. E.,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New York: FreePress,1985.
    77. Williamson, O. E., The Mechanisms of Governance, Oxford: OxfordUniversity Press,1996.
    78. Wison, W., The Study of Administration,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No.2(1887), pp.207-22.
    79. Wright, D. S., Understanding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3rd edn) Monterey,CA: Brooks/Cole,1988.
    80. Young, O., Political Leadership and Regime Formation: on the Developmentof Institutions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45(1991),pp.281-308.
    81. Zucker, L., The Role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in Cultural Persistence, AmericanSociological Review, Vol.42(1977), pp.726-43.
    82. Zucker, L., Institutional Theories of Organizations, Annual Review ofSociolog, Vol.13(1987), pp.443-64.
    1.刘熙瑞:《加入WTO与服务型政府建设》,《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2.陈庆云:《公共管理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3.竺乾威:《政府管理创新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2期。
    4.王绍光:《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5.彭向刚、程波辉:《论社会管理职能创新的观念变革》,《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6.彭向刚、朱丽峰:《论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学术研究》2011年第11期。
    7.孔繁斌:《中国社会管理模式重构的批判性诠释——以服务行政理论为视角》,《行政论坛》2012年第1期。
    8.刘伟、黄健荣:《当代中国政策议程创建模式嬗变分析》,《公共管理学报》2008年第3期。
    9.陈炳水:《论我国行政决策中的公民参与》,《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10.孔德永:《当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的有效途径》,《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6期。
    11.马凯:《努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求是》2011年第4期。
    12.郑杭生、高霖宇:《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社会学解读》,《思想战线》2011年第4期。
    13.吴忠民:《以社会公正奠定社会安全的基础》,《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4期。
    14.龚维斌:《我国社会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理论视野》2010年第1期。
    15.燕继荣:《社会管理创新与服务型政府建设》,《行政论坛》2012年第1期。
    16.燕继荣:《变化中的中国政府治理》,《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第6期。
    17.丁元竹:《对美国社会管理体制的考察》,《中国改革》2005年第11期。
    18.丁元竹:《中国社会管理的理论建构》,《学术月刊》2008年第2期。
    19.丁元竹:《社会管理观念创新问题研究》,《理论与现代化》2005年第4期。
    20.徐晓海:《维护社会稳定的新机制:有效的社会管理》,《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5期。
    21.陈秀峰、孔凡义:《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中的社会价值观重构》,《学习与实践》2011年第5期。
    22.周红云:《理解社会管理与社会管理体制:一个角度和框架》,《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3期。
    23.周红云:《社会管理创新实质上是一场政府改革》,《领导之友》2011年第6期。
    24.郑秉文:《社会权利:现代福利国家模式的起源与诠释》,《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25.岳经纶、邓智平:《社会管理创新的理论与行动框架——以社会政策学为视角》,《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10期。
    26.杨雪冬:《走向社会权利导向的社会管理体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27.杨建华:《社会权利:社会管理的中轴结构》,《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28.马克·霍哲:《公共部门业绩评估与改善》,张梦中译,《中国行政管理》2000年第3期。
    29.杨光斌:《观念、制度与经济绩效——中国与印度经济改革的政治学理论价值》,《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30.杨光斌、高卫民:《探索宏观的新制度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31.郭忠华:《新制度主义关于制度变迁研究的三大范式》,《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32.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33.何俊志、季星:《社会中心论、国家中心论与制度中心论》、《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34.李月军:《反思与进展: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公共管理学报》2008年第3期。
    35.李晓广:《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国化研究及其启示》,《学术界》2010年第4期。
    36.孙立平:《短期行为与社会的制度安排》,《探索与争鸣》1996年第4期。
    37.卢现祥:《论马克思的制度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38.杨瑞龙:《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论——兼论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行为》,《经济研究》1998年第1期。
    39.李景鹏:《论制度与机制》,《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40.陈天祥:《中国地方政府与制度创新》,《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41.汪大海、刘金发:《社会管理创新研究的新视角:地方试点及经验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13年第4期。
    42.李文祥:《社会建设中的制度风险与制度协调》,《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43.严汉平、白永秀:《不同视角下制度创新路径的比较——一个关于制度创新路径的文献综述》,《经济评论》2005年第5期。
    44.傅大友、芮国强:《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动因分析》,《江海学刊》2003年第4期。
    45.廖晓明、邱安民:《社会管理创新动阻力因素分析与因应之策》,《中国行政管理》2013年第3期。
    46.黄鑫鼎:《制度变迁理论的回顾与展望》,《科学决策》2009年第9期。
    47.宋林飞:《“民工潮”的形成、趋势与对策》,《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48.陈晓枫:《由“初衷”而“扭曲”:析中国法律变迁的文化动因——兼议收容遣送制度之立废》,《法学评沦》2004年第6期。
    49.皮学军:《“大跃进”时期流民的收容遣送》,《当代中国研究》2009年第1期。
    50.云翔:《反思收容——从孙志刚事件到收容制度“变革”》,《人权》2003年第4期。
    51.杜凤莲:《<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实施及其后果的经济学分析》,《经济师》2004年第8期。
    52.冯举:《收容遣送制度研究》,《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53.高中华:《从收容遣送到救助管理——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的变迁》,《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6期。
    54.刘骥:《浅谈劳教立法应坚持的四原则》,《犯罪与改造研究》1999年第4期。
    55.刘小年:《“孙志刚事件”背后的公共政策过程分析》,《理论探讨》2004年第3期。
    56.刘振华、杨纪恩:《论收容遣送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57.龙欢:《公众舆论: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孙志刚事件的再分析》,《社会科学论坛》2007年第3期。
    58.马淮海、张中南:《刍议公安机关在收容遣送工作中的法律地位》,《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4期。
    59.秦前红、宦吉娥:《从收容遣送到社会救助制度变迁的法理学分析》,《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l期。
    60.裴予峰、王小玲:《从收容遣送到救助管理的转变》,《行政与法》2004年第1期。
    61.罗瑞卿:《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草案的说明》,《人民日报》1958年1月10日。
    6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第1版。
    6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第1版。
    64.李章军:《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人民日报》2011年2月20日。
    65.师泽生:《中国的社会管理创新走向》,《学习时报》2010年8月2日。
    66.张淑君:《关键是社会管理理念的转变——全国政协委员吴焰访谈录》,《人民政协报》2011年3月11日。
    67.《珠海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政府不再统包统揽百姓参与》,《南方日报》2011年5月24日。
    1.余亚梅:《政府偏好与制度变迁:以收容遣送制度为案例的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2.陈星博:《强制与遵从:收容遣送制度研究——北京市个案剖析》,《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3.郭风英:《建国以来我国城市社会管理体制演变与发展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4.吳震能:《日本社會保障制度之研究——以權利救濟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
    5.于景辉:《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6.李慧凤:《社区治理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7.郑刚:《基于TIM视角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各要素全面协同机制研究》,《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8.侯保龙:《公民参与重大自然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问题研究》,《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9.孙立平:《最大的威胁不是社会动荡而是社会溃败》, http://news.ifeng.com/opinion/200903/0302_23_1038999.shtml。
    10.《基层治理现状调查:多地发生大规模维权事件》,《经济观察报》,http://news.sina.com.cn/c/sd/2012-06-12/134924579048.shtml。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4年版)。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版)。
    13.《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2000年版)。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2004年版)。
    15.《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16.《中国人权状况》(白皮书),1991年11月1日。
    17.《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1982年)。
    18.《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实施细则(试行)》(1982年)。
    19.《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2003年)。
    20.《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2003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