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据时期台湾传统文人的教育活动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日据时期,台湾的传统文人深受儒学教育的洗礼,是当时社会的地方领导阶层,具有功名的传统文人在社会上更是享有较高的声望与地位。同时,面对传统儒学教育的式微与近代学校殖民教育体系的冲击,传统文人的教育活动呈现出与大一统社会迥然不同的风貌,具有复杂性与多元性的特点。
     本文利用台湾总督府的相关文件,并发掘地方志、人物志、报刊,以及传统文人的回忆录、日记、自传、年谱等,对日据时期传统文人的书房教育活动、学校教育活动、社会教育活动、留学教育活动,以及民间办学活动进行论述,以期较完整地呈现传统文人的教育活动图谱,在原有教育史研究的整体框架下,对日据时期的台湾教育进行更加细致的历史还原,尽可能展现接近事实的历史面貌及多面性的动态过程。此外,探讨传统文人在殖民教育体系冲击下的多元选择,以及传统文人与台湾近代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而诠释传统文人教育活动在特定时代中的特殊意义。
Traditional literatiwhich was the local leadership in Taiwan society, deeply educated by Confucian. Especially the traditional literati who had the fame enjoyed a high prestige and status in the community. Face the decline of traditional Confucian education and impact of the colonial education system, educational activities of Taiwan traditional literati during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showed a different style compared with a unified society,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herent complexity and diversity.
     The paper utilizes various official literature of the Taiwan Governor and explores local history, portraits,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as well as author memoirs, diaries, autobiographies, oral history interviews recorded, biography, chronology and other historical data, based on the education system and policy in Taiwan during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discourses the educational activities of Taiwan traditional literati, in order to completely rendered out the activitiesmap of Taiwan traditional literati during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o restore a more detailed history under the overall framework of the original history of Taiwan education research, as much as possible to show and to pursue historical look closer to the truth, and multi-faceted nature of the dynamic process. At the same tim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ultiple choices of traditional literati under the impact of the colonial education system,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iwan traditional literati and modern education,and the special significance of educational activities of traditional literati.
引文
[1] 瞿葆奎,吴慧珠等:《教育学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63页。
    [2] 周洪宇:《学术新域与范式转换——教育活动史研究引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前言。
    [1] 林茂生著,林咏梅译:《日本统治下台湾的学校教育——其发展及有关文化之历史分析与探讨》,台北:新自然主义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2] 同上,第27页。
    [1] 派翠西亚·鹤见著,林正芳译:《日治时期台湾教育史》,宜兰:仰山文化基金会,1999年。
    [2] 吉野秀公:《台湾教育史》,台北:南天书局,1927年。
    [3] 李园会:《日据时期台湾教育史》,台北:国立编译馆,2005年。
    [4] 李园会:《日据时期台湾初等教育制度》,台北:国立编译馆,2005年。
    [5] 李园会:《日据时期台湾师范教育制度》,台北:南天书局,1997年。
    [6] 吴文星:《日据时期台湾师范教育之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83年硕士论文。
    [7] 吴文星:《日据时代台湾书房之研究》,《思与言》,1978年第3期。
    [8] 吴文星:《口据时期台湾书房教育之再检讨》,《思与言》,1988年第1期。
    [9] 陈小冲:《日据初期台湾的书房调查及殖民地教育整编》,《台湾研究集刊》,2010年第4期。
    [1] 陈小冲:《日据时期台湾教育发展述论》,《台湾研究集刊》,1994年第3-4期。
    [2] 龚放:《日据时期台湾教育政策的演变》,《台湾研究集刊》,1996年第3期。
    [3] 龚放:《日据时期台湾高等教育评析》,《台湾研究集刊》,1998年第2期。
    [4] 钟安西:《日据时期台湾教育制度述评》,《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6期。
    [5] 谢明如:《日治时期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之研究(1896-1919)》,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6] 郑梅淑:《日据时期台湾公学校之研究》,私立东海大学历史研究所1988年硕士学位论文。
    [7] 谢佩锦:《日据时期台湾公学校教师之研究》,新竹师范学院社会科教育学系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1]许佩贤:《塑造殖民地少国民——日治时期台湾公学校教科书之分析》,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1994年硕士学位论文。
    [1] 吴文星:《日治时期台湾的社会领导阶层》,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1] 李泰德:《文化变迁下的台湾传统文人——黄得时评传》,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98年,第2页。
    [2] 张静茹:《上海现代性·台湾传统文人——文化梦的追寻与幻灭》,稻乡出版社,2006年,第3页。
    [1] 同上。
    [2] 李泰德:《文化变迁下的台湾传统文人——黄得时评传》,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98年,第2页。
    [3] 关于汉诗人,施懿琳定义如下:凡是经常从事诗作,且己被肯定者,始可谓之诗人。而所谓被肯定,可以下列两点作为衡量的尺度:其一,必须是诗社的成员。其二,必须有个人的诗集,或者其诗作必须见于诗会的征诗或课卷,或是收录于时人及后人所编纂的诗集中。施懿琳:《日治时期鹿港民族正气诗研究》,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86年,第93页。
    [1] 黄美娥:《重层现代性镜像:日治时代台湾传统文人的文化视域与文学想象》,台北:麦田出版,2004年,第14-15页。
    [2] 柳书琴:《传统文人及其衍生世代:台湾汉文通俗文艺的发展与延异》(1930-1941),《台湾史研究》2007年6月,第41-88页。
    [1] Marc Bloch著,周婉窈译:《史家的技艺》,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9年,第]71-172页。
    [2]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统治末期台湾史论集》,台北:允晨文化,2003年,第1-2页。
    [3] 景福基金会编:《国立台湾大学景福校友通讯录》,台北:景福基金会,1992年,第1页。
    [4] 施懿琳、许俊雅、杨翠:《台中县文学发展史》,台中:台中县立文化中心,1994,第122页。
    [5] 施懿琳、杨翠:《彰化县文学发展史》,彰化:彰化县立文化中心,1996年,第250页。
    [6] 吴文星:《日据时期台湾师范教育之研究》,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83年,第94-95页。
    [1] 周婉窈、许佩贤:《台湾公学校制度、教科和教科书总说》,《台湾风物》,2003年12月,第134-137页。
    [2] 吴文星:《日据时期台湾师范教育之研究》,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83年,第118-122页。
    [1] 吴毓琪:《南社研究》,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9年,第199-202页。
    [2] 台湾新民报社编:《台湾人士鉴》,台北:台湾新民报社,1934年,第197页。
    [3] 傅锡祺:《鹤亭诗集下》,台北:龙文出版社,1992年,第369-383页。
    [1] 黄洪炎编:《瀛海诗集》,第344页。
    [2] 《动荡世局一儒生——新港前清秀才林维朝其文其诗其事》,转载自陈素云编:《林维朝诗文集》,台北:国史馆,2006年,第33-36页。
    [3] 1909至1911年的栎社集会,多在林瑞腾瑞轩举行,参见傅锡祺:《栎社沿革志略》,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3年,第5-7页。
    [1] 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77页。
    [2] 虞宁宁:《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上册),2010年,第142—143页。
    [3] S. Kendrick, P. Straw, D. McCrone编,王幸慧等译:《解释过去/了解现在:历史社会学》,台北市:麦田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第55页。
    [1] 蔡渊洯:《清代台湾社会的领导阶层》,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89年,第114-115页、第138-139页。
    [2] 此种社会转型的过程即学者李国祁所称的“内地化”,或陈其南的“土著化”时期。所谓“内地化”是指汉人移民在政治和社会组织型态上与中国本土同化,或在台原住民族逐渐汉化的过程。“土著化”是指汉人移民社会在地缘意识上认同台湾的过程。陈其南:《土著化与内地化:论清代台湾汉人社会的发展模式》,收于中国海洋史论文集编委会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义研究所,1984年,第350页。
    [3] 陈其南:《台湾的传统中国社会》,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第178页。
    [4] 王启宗:《台湾的书院》,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1984年,第18-24页。
    [5] 黄秀政:《清代台湾的书院——以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地方才俊的培育为中心》,收于黄秀政:《台湾史研究》,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2年,第105-143页。
    [1] 王启宗:《台湾的书院》,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1984年,第20—23页。
    [2] 蔡渊洯:《清代台湾社会领导阶层性质之转变》,《史联杂志》1983年第3期,第42页。
    [3] 李汝和:《台湾文教史略》,台中: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72年,第34-35页。
    [1] 同上,第33-38页。
    [2] 王惠琛:《清代台湾科举制度的研究》,台南:国立成功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硕士论文,1990年,第181、183页。
    [3] 叶石涛:《台湾文学史纲》,高雄:春晖出版社,1993年,第4-7页。
    [4] 蔡渊洯:《清代台湾社会领导阶层性质之转变》,《史联杂志》1983年第3期,第48页-62页。
    [5] 陈绍馨:《台湾的人口变迁与社会变迁》,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第19—-20页。
    [1] 伊能嘉矩:《台湾文化志》(中卷),力江书院,1928年,第4页。
    [2] 李园会:《日据时期台湾教育史》,国立编译馆,2005年,第7页。
    [3] 伊能嘉矩:《台湾文化志》(中卷),力江书院,1928年,第39页。
    [4] 台湾教育会编:《台湾教育沿革志》,台北:南天书局,1939年,第984页。
    [1] [日]矢内原忠雄著,周宪文译:《日本帝国主义下之台湾》,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2年,第142页。
    [1] [日]矢内原忠雄著,周宪文译:《日本帝国主义下之台湾》,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2年,第183页。
    [1] 王诗琅:《日本殖民地体制下的台湾》,台北市:众文图书公司,1980年,第17页。
    [2] 张耿豪:《日治时期台湾绅章条规的设置与施行之研究》,长荣大学台湾研究所2008年硕士论文,第68页。
    [3] 同上,第69页。
    [4] 吴文星:《日治时期台湾的社会领导阶层》,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第157—158页。
    [1] 儿玉源太郎:《扬文会辞》,收于黄哲永、吴福助主编:《全台文》第三十册,台中市:文听阁图书公司,2007年,第2页。
    [2] 王诗琅:《日本殖民地体制下的台湾》,台北市:众文图书公司,1980年,第24页。
    [3] 后藤新平:《后藤民政长官扬文会演说》,收于黄哲永、吴福助主编:《全台文》第三十一册,台中市:文听阁图书公司,2007年,第476页。
    [4] 王诗琅:《日本殖民地体制下的台湾》,台北市:众文图书公司,1980年,第24—-25页。
    [5] 许雪姬主编:《台湾历史辞典》,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2006年,第1363页。
    [1] 转引自钟美芳:《日据时代栎社之研究》,东海大学历史研究所1986年硕士论文,第38页。
    [2] 黄美娥:《日治时代台湾诗社林立的社会考察》,收于《台湾风物》四十七卷三期,1997年9月,第44页。
    [3] 许俊雅:《台湾写实诗作之抗日精神研究:一八九五——一九四五年之古典诗歌》,台北市:编译馆,1997年。
    [1] 吴文星:《日治时期台湾的社会领导阶层》,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第67页。
    [2] 张丽俊著,许雪姬、洪秋芬、李毓岚批注:《水竹居主人日记(四)》,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台中县文化局,2001年,第259页。
    [3] 吴德功:《台湾游记》,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0年。
    [4] 转引自许俊雅:《台湾写实诗作之抗日精神研究:一八九五——一九四五年之古典诗歌》,台北市:编译馆,1997年,第23页。
    [1] 刘宁颜总纂:《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六文教志社会教育篇》,台中: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年,第418页。
    [2] 本表依据《台湾省通志·教育志》整理而成。
    [1] 刘宁颜总纂:《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六文教志社会教育篇》,台中: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年,第424页。
    [2] 刘宁颜总纂:《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六文教志社会教育篇》,台中: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年,第420—-422页。
    [1] 刘宁颜总纂:《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六文教志社会教育篇》,台中: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年,第422-423页。 1901年11月,台湾总督府以敕令再度修正“地方官官制”,废除弁务署,设置二十个厅,分别为:台北厅、基隆厅、宜兰厅、深坑厅、桃仔园厅、新竹厅、苗栗厅、台中厅、彰化厅、南投厅、斗六厅、嘉义厅、盐水港厅、台南厅、蕃寮厅、凤山厅、阿猴厅、恒春厅、台东厅、澎湖厅。参见:李园会:《日据时期台湾教育史》,台北:国立编译馆,2005年,第41-45页。
    [2] 李园会:《日据时期台湾教育史》,台北:国立编译馆,2005年,第158页。
    [1] 刘宁颜总纂:《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六文教志社会教育篇》,台中: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年,第439页。
    [2] 刘宁颜总纂:《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六文教志社会教育篇》,台中: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年,第445-448页。
    [1] 刘宁颜总纂:《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六文教志社会教育篇》,台中: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年,第439页。
    [1] 刘宁颜总纂:《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六文教志社会教育篇》,台中: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年,第439页。
    [2] 刘宁颜总纂:《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六文教志社会教育篇》,台中: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年,第440页。
    [3] 刘宁颜总纂:《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六文教志社会教育篇》,台中: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年,第442页。
    [1] 刘宁颜总纂:《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六文教志社会教育篇》,台中: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年,第441页。
    [2] 王诗琅:《台湾文学重建的问题》,台北:海峡学术,2003年,第21页。
    [3] 王诗琅:《台湾文学重建的问题》,台北:海峡学术,2003年,第21—22页。
    [1] 本表发表于《台北文物》九卷四期(1960年12月),收入王诗琅:《台湾文学重建的问题》,台北:海峡学术,2003年,第25—-26页。
    [1] 吴文星:《日据时代台湾书房之研究》,《思与言》,1978年第3期,第63—71页。
    [2] 台湾教育会编:《台湾教育沿革志》,台北:南天书局,1939年,第984页。
    [3] 杨若萍:《台湾与大陆文学关系简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96页。
    [1] 本表根据《台湾人士鉴》(台湾:兴南新闻社,1943年)、《重修台湾省通志卷九·人物志、人物传、人物表篇》(台中: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8年)、《鹿港镇志·人物篇》(鹿港镇公所,2000年)、《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2年)、《台湾列绅传》(桃园:华夏书坊,2009年)等材料整理而成。
    [1] 傅锡祺:《生平纪要》,收入《鹤亭诗集下》,高志彬主编:王国璠总辑,台北:龙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第369-383页。
    [1] 李毓岚:《世变与时变——台湾传统文人的肆应》,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73页。
    [1] 云林县文献委员会编:《云林县志稿·卷七人物志》,1977年,第14页。
    [2] 吴景箕:《斗山吟社之沿革与卧云斋》,收于云林县文献委员会编:《云林文献创刊号》,1952年,第63页。
    [3] 同上。
    [4] 顾力仁主编:《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2年,第163-164页。
    [1] 顾力仁主编:《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2年,第161-162页。
    [2] 本表根据《台湾人士鉴》(台湾:兴南新闻社,1943年)、《重修台湾省通志卷九·人物志、人物传、人物表篇》(台中: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8年)、《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2年)、《台北市志》(台北市文献委员会,2006年)、《台湾列绅传》(桃园:华夏书坊,2009年)等材料整理而成。
    [1] 顾力仁主编:《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2年,第239页。
    [1] 吴文星:《日治时期台湾的社会领导阶层》,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第32页。
    [2] 本表根据《台湾人士鉴》(台湾:兴南新闻社,1943年)、《新竹县志》(新竹县政府,1976年)、《重修台湾省通志卷九·人物志、人物传、人物表篇》(台中: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8年)、《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2年)、《台湾列绅传》(桃园:华夏书坊,2009年)等材料整理而成。
    [1] 澎湖县文献委员会编:《澎湖县志·卷十四人物志》,1971年,第89页。
    [1] 刘宁颜总纂:《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六文教志社会教育篇》,台中: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年,第418—419页。
    [1] 李园会:《日据时期台湾教育史》,台北:国立编译馆,2005年,第154—155页。
    [2] 刘宁颜总纂:《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六文教志社会教育篇》,台中: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年,第420页。
    [1] 张静茹:《上海现代性·台湾传统文人——文化梦的追寻与幻灭》,台北:稻乡出版社,,2006年,第267—-268页。
    [2] 刘宁颜总纂:《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六文教志社会教育篇》,台中: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年,第452页。
    [3] 张深切:《张深切全集卷一·里程碑上》,陈芳明等编,台北:文经社,1998年,第80—81页。
    [4] 赖炽昌等主修:《彰化县志稿·卷十·人物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第1665页。转引自张静茹:《上海现代性·台湾传统文人——文化梦的追寻与幻灭》,台北:稻乡出版社,2006年,第271页。
    [5]黄富三、陈俐甫编:《近现代台湾口述历史》,台北:林本源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1991年,第4页。
    [6]对于这两个朱注,洪炎秋有两个推测,一个推测是国史篇撰于乙未年,而舆地篇则作于丁酉年;另一个推测是全编起草于丁酉年,而完成于乙未年。见洪炎秋:《浅人浅言》,台北:三民书局,1972年,第15页。
    [1] 洪炎秋:《浅人浅言》,台北:三民书局,1972年,第16-17页。
    [1] 洪炎秋:《浅人浅言》,台北:三民书局,1972年,第19-20页。
    [1] 洪炎秋:《浅人浅言》,台北:三民书局,1972年,第20-21页。
    [2] 黄美娥:《重层现代性镜像:日治时代台湾传统文人的文化视域与文学想像》,台北:麦田出版,2004年,第349-356页。
    [3] 黄富三、陈俐甫编:《近现代台湾口述历史》,台北:林本源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1991年,第4页。另见洪炎秋:《浅人浅言》,台北:三民书局,1972年,第14-15页。
    [1] 黄富三、陈俐甫编:《近现代台湾口述历史》,台北:林本源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1991年,第15—16页。
    [1] 张深切:《张深切全集卷一·里程碑上》,陈芳明等编,台北:文经社,1998年,第81—-82页。
    [2] 张深切:《张深切全集卷一.里程碑上》,陈芳明等编,台北:文经社,1998年,第82页。
    [3] 洪炎秋:《童年生活的回忆》,收于《洪炎秋自选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第23页。
    [4] 黄富三、陈俐甫编:《近现代台湾口述历史》,台北:林本源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1991年,第79页。
    [1] 黄富三、陈俐甫编:《近现代台湾口述历史》,台北:林本源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1991年,第126页。
    [2] 本表为许俊雅所制,转引自吴毓琪:《南社研究》,台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9年,第33—34页。
    [1] 转引自龚显宗:《台湾文学论集》,高雄: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2006年,第167页。
    [2] 黄富三、陈俐甫编:《近现代台湾口述历史》,台北:林本源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1991年,第16页。
    [1] 叶荣钟:《台湾人物群像》,台北:帕米尔书店,1985年,第207页。
    [2] 杨守愚:《开学的头一天》(原载《台湾民报》三七五号,1931年),收入《杨守愚集》,台北:前卫出版社,1991年,第175—-182页
    [1] 杨守愚:《小学时代的回忆》,载《台湾民报》三二四号,1930年,转引自严小实:《杨守愚生平及其作品研究》,静宜大学中文系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第9页。
    [2]黄武忠:《日据时代台湾新文学作家小传》,台北:时报文化出版社,1989年,第66页。
    [1] 李园会:《日据时期台湾教育史》,台北:国立编译馆,2005年,第89页。
    [2] 李园会:《日据时期台湾初等教育制度》,台北:国立编译馆,2005年,第74页。
    [3] 李园会:《日据时期台湾初等教育制度》,台北:国立编译馆,2005年,第165页。
    [1] 台湾教育会著,许锡庆译注:《台湾教育沿革志》,南投:台湾文献馆,2010年,第149页。
    [2] 李园会:《日据时期台湾初等教育制度》,台北:国立编译馆,2005年,第259页。
    [3] 李园会:《日据时期台湾初等教育制度》,台北:国立编译馆,2005年,第336页。
    [4] 见上一章数据统计,另参见黄新宪:《台湾教育:从日据到光复》,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1页。
    [5] 吴文星:《日治时期台湾的社会领导阶层》,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第86-87页。
    [1] 台湾教育会著,许锡庆译注:《台湾教育沿革志》,南投:台湾文献馆,2010年,第85页。
    [2] 李园会:《日据时期台湾初等教育制度》,台北:国立编译馆,2005年,第345页。另参见李佩瑄:《从<汉文读本>看日治时期公学校汉文教育的近代化》,台湾师范大学台湾文化及语言文学研究所2011年硕士论文,第21—22页。
    [3] 台湾教育会著,许锡庆译注:《台湾教育沿革志》,南投:台湾文献馆,2010年,第102—103页。
    [1] 李佩瑄:《从<汉文读本>看日治时期公学校汉文教育的近代化》,台湾师范大学台湾文化及语言文学研究所2011年硕士论文,第22页。
    [2] 李佩瑄:《从<汉文读本>看日治时期公学校汉文教育的近代化》,台湾师范大学台湾文化及语言文学研究所2011年硕士论文,第28页。
    [1] 石一宁:《吴浊流:面对新语境》,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第12页。
    [1] 李佩瑄:《从<汉文读本>看日治时期公学校汉文教育的近代化》,台湾师范大学台湾文化及语言文学研究所2011年硕士论文,第28页。
    [2] 李园会:《日据时期台湾初等教育制度》,台北:国立编译馆,2005年,第109,123,419,421页。
    [1] 本表根据《台湾人士鉴》(台湾:兴南新闻社,1943年)、《重修台湾省通志卷九·人物志、人物传、人物表篇》(台中: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8年)、《鹿港镇志·人物篇》(鹿港镇公所,2000年)、《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2年)、《台湾列绅传》(桃园:华夏书坊,2009年)等材料整理而成。
    ]《省庐遗稿集序》,收于谢国文著《省庐遗稿》,台北:龙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第1页。
    [1] 刘宁颜总纂:《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六文教志社会教育篇》,台中: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年版,第433页。
    [2] 黄富三、陈俐甫编:《近现代台湾口述历史》,台北:林本源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1991年,第80页。
    [1] 叶荣钟:《台湾人物群像》,台北:帕米尔书店,1985年,第139页。
    [2] 谢明如:《日治时期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之研究(1896-1919))),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42页。
    [1] 谢佩锦:《日据时期台湾公学校教师之研究》,新竹师范学院社会科教育学系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5-16页。
    [1] 黄富三、陈俐甫编:《近现代台湾口述历史·陈逢源先生访问记录》,台北:林本源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1991年,第132页。
    [2] 参见《台湾总督府统计书》中的“官公吏之阶级别人员及俸给”表,判任及判任官待遇部分参考郑梅淑:<日据时期台湾公学校之研究>(台中:私立东海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88年),第97页。转引自谢佩锦:《日据时期台湾公学校教师之研究》,新竹师范学院社会科教育学系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7页。
    [1] 谢佩锦:《日据时期台湾公学校教师之研究》,新竹师范学院社会科教育学系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8-19页。
    [1] 黄富三、陈俐甫编:《近现代台湾口述历史·黄旺成先生访问记录》,台北:林本源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1991年,第85页。
    [1] 吴浊流:《台湾连翘》,台北:前卫出版社,1994年,第47-55页。
    [1] 徐南号主编:《台湾教育史》,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2002年,第35-38页。
    [2] 吴文星:《日治时期台湾的社会领导阶层》,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第95页。
    [3] 谢明如:《日治时期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之研究(1896-1919)》,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9-20页。
    [4] 谢明如:《日治时期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之研究(1896-1919)》,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7页。
    [1] 谢明如:《日治时期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之研究(1896-1919)》,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41页。
    [2] 黄富三、陈俐甫编:《近现代台湾口述历史·黄旺成先生访问记录》,台北:林本源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1991年,第82页。
    [1] 黄富三、陈俐甫编:《近现代台湾口述历史·陈逢源先生访问记录》,台北:林本源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1991年,第127-129页。
    [2] 谢明如:《日治时期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之研究(1896-1919)》,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54页。
    [1] 参见谢明如:《日治时期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之研究(1896-1919)》,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67-73页。
    [1] 谢明如:《日治时期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之研究(1896-1919)》,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35页。
    [2] 谢明如:《日治时期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之研究(1896-1919)》,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36页。
    [3] 谢明如:《日治时期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之研究(1896-1919)》,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77页。
    [1] 王世庆:《皇民化运动前的台湾社会生活改善运动——以海山地区为例》,《思与言》1991年第4期,第7页。
    [1] 白成枝编:《先烈蒋渭水传略》,载《蒋渭水遗集》,台北:文化出版社,1950年,第94—95页。
    [1] [日]矢内原忠雄著,周宪文译:《日本帝国主义下之台湾》,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2年,第214页。
    [2] 台湾总督府警务局编:《台湾抗日运动史(二)·台湾总督府警察沿革志》,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0年,第24页。
    [3] 古野直也著,谢森展译:《台湾代志》,台北市:创意力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6年,第278页。
    [4] 谢春木:《台湾人的要求》,台北:台湾新民报社,1931年,第14页。
    [1] 台湾总督府警务局编:《台湾抗日运动史(二)·台湾总督府警察沿革志》,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0年,第285页。
    [2]蒋渭水, <五个年中的我>,《台湾民报》,1925年8月26日,第44—45页。
    [3]吴三连、蔡培火等著:《台湾民族运动史》,台北:自立晚报社,1993年,第284页。
    [4]蒋渭水, <五个年中的我>,《台湾民报》,1925年8月26日,第44—45页。
    [1] 台湾总督府警务局编:《台湾抗日运动史(二)台湾总督府警察沿革志》,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0年,第188页。
    [2] 吴三连、蔡培火等著:《台湾民族运动史》,台北:自立晚报社,1993年,第284页。
    [1] 林书扬等编辑,王乃信等译:《台湾社会运动史·文化运动》,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6年,第200—201页。
    [2] 《时事短评》,《台湾民报》,1924年9月21日,第7页。
    [1] 陈翠莲:《日据时期台湾文化协会之研究——抗日阵营的结成与瓦解》,台湾大学政治研究所硕士毕业论文,1987年。
    [2] 吴三连、蔡培火等著:《台湾民族运动史》,台北:自立晚报社,1993年,第303页。
    [1] 若林正丈解读,吴添财译:《台湾总督府秘密文书——文化协会对策》,转载自王晓波编:《台湾的殖民地伤痕新编》,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2年,第47页。
    [2] 林书扬等编辑,王乃信等译:《台湾社会运动史·文化运动》,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6年,第206—207页。
    [1] 《陈逢源先生访问记录》,引自黄富三、陈俐甫编:《近现代台湾口述历史》,台北:林本源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1991年,第139页。
    [2] 叶荣钟:《日据下台湾政治社会运动史》(下册),台北:晨星出版社,2000年,第350页。
    [3] 黄富三:《林献堂传》,南投县:国史馆台湾文献馆,2006年,第77—-78页。
    [4] 连温卿著,张炎宪、翁佳音编校:《台湾政治运动史》,台北:稻乡出版社,1988年,第66—73页。
    [1] 林柏维:《台湾文化协会沧桑》,台北:台原出版社,1993年,第111页。
    [2] 叶荣钟等:《台湾民族运动史》,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82年,第301页。
    [1] [日]矢内原忠雄著,周宪文译:《日本帝国主义下之台湾》,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2年,第183页。
    [2] 叶荣钟等:《台湾民族运动史》,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82年,第300—301页。
    [3] 林柏维:《台湾文化协会沧桑》,台北:台原出版社,1993年,第112页。
    [1] 林书扬等编辑,王乃信等译:《台湾社会运动史·文化运动》,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6年,第189页。
    [1] 林献堂先生纪念集编纂委员会编:林献堂先生纪念集(年谱),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74年,第102页。
    [1] 许雪姬、周婉窈编:《灌园先生日记(五)一九三二》,台北: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第88页。
    [2] 许雪姬、周婉窈编:《灌园先生日记(五)一九三二》,台北: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第127页。
    [3] 林攀龙:《新台湾的建设要从地方开始》,载林博正编:《人生随笔及其他——林攀龙先生百年诞辰纪念集》,2000年,第283—-284页。
    [4] 林攀龙:《新台湾的建设要从地方开始》,载林博正编:《人生随笔及其他——林攀龙先生百年诞辰纪念集》,2000年,第284页。
    [5] 林攀龙:《台湾》,《人生随笔》,台北:中央书局,1954年,第146页。
    [6] 林攀龙:《教育与学校》,载林博正编:《人生随笔及其他——林攀龙先生百年诞辰纪念集》,2000年,第100—101页。
    [1] 曹常仁:《陶行知社会教育思想与实践之研究》,《花莲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1期。
    [2] 许雪姬、周婉窈编:《灌园先生日记(五)一九三二》,台北: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第123页。
    [3] 周婉窈:《进步由教育幸福公家造——林献堂与雾峰一新会》,《台湾风物》第56卷第4期,2006年。
    [4] 张汉裕主编:《蔡培火全集·家世生平与交友》,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2000年,第203—204页。
    [1] 雾峰一新会编:《雾峰一新会事业实施要纲》,《台湾教会公报》,第570卷,1932年9月1日,第16页。
    [2] 许雪姬等编:《灌园先生日记(八)一九三五》,台北: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第119页。
    [1] 许雪姬、周婉窈编:《灌园先生日记(五)一九三二》,台北: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第455页。
    [2] 林吴帖:《我的记述》,台中:财团法人素贞兴慈会,1970年,第27页。
    [3] 《一新会日曜讲座演题目录》,转引自《灌园先生日记(五)一九三二》图版部分,未标页码。
    [1] 林献堂先生纪念集编纂委员会编:林献堂先生纪念集(年谱),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74年,第21页。
    [2] 叶荣钟:《叶荣钟日记》(上册),台北: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第47页。
    [3] 陈琼琚:《对雾峰一新会的所感》,《台湾教会公报》,第571号,1932年10月1日,第24页。
    [4] 周婉窈:《进步由教育幸福公家造——林献堂与雾峰一新会》,《台湾风物》第56卷第4期,2006年,第53页。
    [5] 许雪姬、周婉窈编:《灌园先生日记(五)一九三二》,台北: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第495页。
    [1] 许雪姬等编:《灌园先生日记(七)一九三四》,台北: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4年,第189页。
    [2] 边沁:Jeremy Bentham (1784-1832):英国伦理学家、法政学家,毕业于牛津大学,1781年任伦敦大学教授,创刊《西敏寺评论》。他力斥禁欲说及感情说,提倡功利主义,以为道德价值在于多数人之幸福,欲谋公众幸福之增进当自法律始。林献堂称其功利主义为乐利主义。
    [3] 许雪姬等编:《灌园先生日记(七)一九三四》,台北: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4年,第445页。
    [1] 林献堂著,许雪姬、吕绍理等批注:《灌园先生日记(六)一九三三》,台北: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第311-325页。
    [2] 许雪姬等编:《灌园先生日记(七)一九三四》,台北: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4年,第306页。
    [1] 许雪姬等编:《灌园先生日记(七)一九三四》,台北: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4年,第85页。
    [2] 林吴帖:《我的记述》,台中:财团法人素贞兴慈会,1970年,第2-7页。
    [1] 林献堂著,许雪姬等批注:《灌园先生日记(八)一九三五年》,台北: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5年,第399、410、450页。
    [2] 林献堂先生纪念集编纂委员会编:林献堂先生纪念集(追思录),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74年,第473页。
    [3] 林献堂著,许雪姬等批注::《灌园先生日记(五)一九三二》,台北: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第370页。
    [1] 许雪姬、周婉窈编:《灌园先生日记(五)一九三二》,台北: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第470页。
    [2] [日]矢内原忠雄著,周宪文译:《日本帝国主义下之台湾》,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2年,第173页。
    [3] 许雪姬、吕绍理编:《灌园先生日记(六)一九三三》,台北: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第78页。
    [1] 许雪姬、吕绍理编:《灌园先生日记(六)一九三三》,台北: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第192页。
    [2] 此书全名为《六百字编罗马字注解》,由廉德烈编写,1925年由台湾教会公报社出版,1932年8月再版。全书只有600字,每课10个字,由浅入深,由汉文学罗马字,或由罗马字学汉文,如第一课是天、上、中、下、山、水、土、大、小、人等10个字。
    [3] 许雪姬、吕绍理编:《灌园先生日记(六)一九三三》,台北: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第201页。
    [1] 许雪姬等编:《灌园先生日记(七)一九三四》,台北: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4年,第352页。
    [1] 许雪姬:《雾峰“一新会”的成立及其意义》,载《中台湾乡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中:台中市政府文化局,2000年,第11页。
    [2] 庄嵩:《太岳诗草》,台北:龙文出版社,1992年,第169页。
    [1] 顾力仁主编:《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2年,第96页。
    [2] 傅锡祺:《鹤亭诗集上》,台北:龙文出版社,1992年,第12页。
    [3] 顾力仁主编:《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2年,第214页。
    [1] 许南英:《窥园留草》,台北:龙文出版社,1992年,第34页。
    [2] 傅锡祺:《鹤亭诗集上》,台北:龙文出版社,1992年,第52页。
    [3] 陈瑚:《枕山诗抄》,台北:龙文出版社,1992年,第22-23页。
    [1] 林献堂先生纪念集编纂委员会编:《林献堂先生纪念集·追思录》,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74年,第471页。
    [1] 台湾教育会著,许锡庆译注:《台湾教育沿革志》南投市:台湾文献馆,2010年,第2页。
    [2] 吴文星:《日治时期台湾的社会领导阶层》,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第85—-86页。
    [3] 台湾总督府台北师范学校:《台北师范学校创立三十周年纪念志》,1926年,第406页。
    [4] 杨肇嘉:《杨肇嘉回忆录》,台北:三民书局,1968年,第31页。
    [1] [日]矢内原忠雄著,周宪文译:《日本帝国主义下之台湾》,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2年,第176—177页。
    [1] 台湾总督府警务局编:《台湾抗日运动史(二)·台湾总督府警察沿革志》,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0年,第89页。
    [2] 林献堂先生纪念集编纂委员会编:《林献堂先生纪念集(追思录)》,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74年,第516页。
    [3] 庄嵩:《太岳诗草》,台北:龙文出版社,1992年,第36-37页。
    [1] 杜淑纯口述,曾秋美、尤美琪访问整理:《杜聪明与我:杜淑纯女士访谈录》,新店:国史馆,2005年,第40-41页。
    [2] 杜淑纯口述,曾秋美、尤美琪访问整理:《杜聪明与我:杜淑纯女士访谈录》,新店:国史馆,2005年,第40-44页。
    [1] 黄呈聪:《台湾教育改造论》,《台湾青年》第3卷第2号,转载自吴文星:《日治时期台湾的社会领导阶层》,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第120页。
    [1] 蔡培火:《与日本国民书》,台北:学术出版社,1974年,第58—60页。
    [2] 吴文星:《日治时期台湾的社会领导阶层》,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第114页。
    [3] 陈三郎:《日据时期台湾的留学生》,私立东海大学历史研究所1981年硕士论文,第234-256页。
    [1] 陈培丰:《“同化”の同床异梦:日治时期台湾的语言政策、近代化与认同》,台北:麦田出版社,2006年,第104页。
    [2] [日]矢内原忠雄著,周宪文译:《日本帝国主义下之台湾》,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2年,第180页。
    [1] 林献堂先生纪念集编纂委员会编:《林献堂先生纪念集(追思录)》,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74年,第516页。
    [2] 黄呈聪:《台湾教育改造论》,《台湾青年》第3卷第2号,转载自吴文星:《日治时期台湾的社会领导阶层》,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第120页。
    [3] 根据吉野秀公《台湾教育史》(台北:台湾日日新报社,1927年)第247—248页整理而成。
    [1] 林献堂先生纪念集编纂委员会编:《林献堂先生纪念集(追思录)》,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74年,第556页。
    [1] 庄伯容(1864-1932):号逸翁、景陵,嘉义人。1881年岁举秀才。1900年任嘉义辨务署参事,翌年为嘉义厅参事,1902年授佩绅章,1907年任嘉义卫生组合长,为罗山吟社社员。
    [2] 李毓岚:《世变与时变——日治时期台湾传统文人的肆应》,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论文,2008年7月,第80页。
    [3] 若林正丈:《台湾抗日运动史研究(增补版)》,东京:研文出版,2001年,第351—-353页,转载自李毓岚:《世变与时变——日治时期台湾传统文人的肆应》,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论文,20087月,第80页。
    [1] 王昭文:《日治时期台湾基督徒知识分子与社会运动(1920—1930年代)》,台湾成功大学历史系博士论文,2009年7月,第139页。
    [2] 根据2010年台湾教育会编的《台湾教育沿革志》第451—456页整理而成。
    [1] 叶荣钟:《日据下台湾政治社会运动史》,台北: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第65-67页。
    [2] 叶荣钟:《日据下台湾政治社会运动史》,台北: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第70页。
    [3] 张汉裕主编:《蔡培火全集一:家世生平与交友》,台北: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2000年,第70页。
    [1] 林献堂先生纪念集编纂委员会编:《林献堂先生纪念集(追思录)》,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74年,第519页。
    [2] 林献堂先生纪念集编纂委员会编:《林献堂先生纪念集(年谱)》,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74年,第31页。
    [3] 林献堂先生纪念集编纂委员会编:《林献堂先生纪念集(年谱)》,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74年,第32页。
    [1] [日]矢内原忠雄着,周宪文译:《日本帝国主义下之台湾》,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2年,第213页。
    [2] 林献堂先生纪念集编纂委员会编:《林献堂先生纪念集(追思录)》,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74年,第472页。
    [3] 林献堂先生纪念集编纂委员会编:《林献堂先生纪念集(追思录)》,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74年,第518页。
    [1] 林茂生著,林咏梅译:《日本统治下台湾的学校教育——其发展及有关文化之历史分析与探讨》,台北:新自然主义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第132页。
    [2] 《杨基铨回忆录》书摘连载六,《台湾时报》,2012年6月27日。
    [1] 叶荣钟:《日据下台湾政治社会运动史》,台北: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第70—71页。
    [2] 叶荣钟:《日据下台湾政治社会运动史》,台北: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第72页。
    [1] 李园会:《日据时期台湾初等教育制度》,台北:国立编译馆,2005年,第72页。
    [1] 李毓岚:《世变与时变——台湾传统文人的肆应》,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73页。
    [2] 台南新报社编:《南部台湾绅士录·彰化厅》,1907年,第323页。
    [3] 台湾教育会著,许锡庆译注:《台湾教育沿革志》,南投:台湾文献馆,2010年,第106页。
    [4] 叶石涛:《母亲——战斗的天使》,收于《府城琐忆》,高雄:派色文化出版社,1996年。
    [5] 云林县文献委员会编: 《云林县志稿·卷七人物志》,1977年,第14页。
    [1] 洪敏麟总编辑:《草屯镇志》,南投县:草屯镇志编纂委员会,1986年, 第932—933页。
    [2] 张丽俊著,许雪姬、洪秋芬批注,《水竹居主人日记(一)》,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200—202页。
    [3] 张丽俊著,许雪姬、洪秋芬、李毓岚批注,《水竹居主人日记(三)》,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第58页。
    [4] 张丽俊著,许雪姬、洪秋芬批注,《水竹居主人日记(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年,第206页。
    [1] 转引自吴文星:《日治时期台湾的社会领导阶层》,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第4页。
    [2] 吴文星:《日治时期台湾的社会领导阶层》,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第27-28页。
    [3] [日]矢内原忠雄著,周宪文译:《日本帝国主义下之台湾》,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2年,第183页。
    [1] 吴文星:《日据时代台湾书房之研究》,《思与言》,1978年第3期,第63-71页。
    [1] 吕鹰扬,字希姜,桃园大嵙崁人,1893年考试中式,取录优等选中,补为廪膳生,设帐授徒,1897年任办务署参事,授佩绅章,1899年任大料崁街街长,后为桃园厅参事,亦为桃园吟社社长;沈梦达(1867-1903),鹿港人,秀才,1902年8月授佩绅章,翌年3月卒。转引自李毓岚:《世变与时变——台湾传统文人的肆应》,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第67页。
    [1] 台湾教育会编:《台湾教育沿革志》,台北:南天书局,1939年,第214—217页。
    [2] 赖彰能编纂:《嘉义市志卷七人物志》,嘉义市:嘉义市政府,2004年,第91—-93页。
    [3] 周婉窈、许佩贤:《台湾公学校制度、教科和教科书总说》,《台湾风物》2003年第4期,第134—137页。
    [4] 吴文星:《日据时期台湾师范教育之研究》,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83年硕士论文,第118-122页。
    [1] 黄洪炎编:《瀛海诗集》,台北:龙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第374页。
    [2] 李泰德:《文化变迁下的台湾传统文人——黄得时评传》,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1999年硕士论文,第29-31页。
    [3] 张丽俊著,许雪姬、洪秋芬、李毓岚批注,《水竹居主人日记(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台中县文化局,2000年,第195-196页。
    [1] 廖炳惠:《回顾现代:后现代与后殖民论文集》,台北:麦田出版社,1994年,第25—-32页。
    [2]兴南新闻社编:《台湾人士鉴》,1943年,第197页。
    [3] 张炎宪,高丽凤:《台北人物志》第9卷,台北市政府新闻处,2000年,第103页。
    [4] 张炎宪,高丽凤:《台北人物志》第9卷,台北市政府新闻处,2000年,第108页。
    [5] 台湾总督府编:《台湾列绅传》,1916年,第236页。
    [6] 黄敦涵编著:《翁俊明烈士编年传记》,台北:正中书局,1977年,第9页。
    [7] 同上,第22—23页。
    [8] 吴文星:《日治时期台湾的社会领导阶层》,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第130页。
    [1] 派翠西亚·鹤见著,林正芳译:《日治时期台湾教育史》,宜兰:仰山文教基金会,1999年,第214页。
    [2] 王育德:《王育德自传》,台北:前卫出版社,2002年,第78页。
    [3] 林献堂先生纪念集编纂委员会编:《林献堂先生纪念集(追思录)》,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74年,第516页。
    [4] 兴南新闻社编:《台湾人士鉴》,1943年,第462页。
    [5] 台湾新民报社编:《台湾人士鉴》,1934年,第232页。
    [6] 台湾新民报社编:《台湾人士鉴》,1937年,第409页。
    [7] 台湾新民报社编:《台湾人士鉴》,1934年,第144页。
    [8] 李泰德:《文化变迁下的台湾传统文人——黄得时评传》,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1999年硕士论文,第29页。
    [9] 台湾新民报社编:《台湾人士鉴》,1937年,第380页。
    [10] 郑定国编:《日治时期云林县的古典诗家》,文史哲出版社,2005年,第104页。
    [1] 李毓岚:《世变与时变——日治时期台湾传统文人的肆应》,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2008年博士论文,第369页。
    [2] 庄嵩:《太岳诗草》,台北:龙文出版社,1992年,第36-37页。
    [3] 黄新宪主编:《台湾教育的历史转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页。
    [1] 张云霞:《教育功能的社会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68页。
    [1] 吴文星:《日治时期台湾的社会领导阶层》,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第7页。
    1、陈芳明:《杨逵的文学生涯——先知先觉的台湾良心》,台北:前卫出版社,1991年。
    2、陈培丰:《“同化”の同床异梦:日治时期台湾的语言政策、近代化与认同》,台北:麦田出版社,2006年。
    3、蔡培火:《与日本国民书》,台北:学术出版社,1974年。
    4、陈绍馨:《台湾的人口变迁与社会变迁》,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
    5、陈小冲:《日本殖民统治台湾五十年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6、程玉凰:《洪弃生传》,南投:台湾省文献会,1998年。
    7、陈其南:《台湾的传统中国社会》,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8、陈逸松口述,吴君莹纪录,林忠胜撰述,《陈逸松回忆录》,台北:前卫出版社,1994年。
    9、陈素云编:《林维朝诗文集》,台北:“国史馆”,2006年。
    10、杜淑纯口述,曾秋美、尤美琪访问整理:《杜聪明与我:杜淑纯女士访谈录》,新店:“国史馆”,2005年。
    11、樊洛平:《冰山底下绽放的玫瑰——杨逵和他的文学世界》,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
    12、傅锡祺:《鹤亭诗集下》,高志彬主编;王国璠总辑,台北:龙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13、傅锡祺:《栎社沿革志略》,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3年。
    14、陈光莹:《台湾古典诗家洪弃生》,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
    15、顾力仁主编:《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2年。
    16、龚显宗:《台湾文学论集》,高雄: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2006年。
    17、古野直也著,谢森展译:《台湾代志》,台北市:创意力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6年。
    18、黄敦涵编著:《翁俊明烈士编年传记》,台北:正中书局,1977年。
    19、黄富三、陈俐甫编:《近现代台湾口述历史》,台北:林本源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1991年。
    20、黄富三:《林献堂传》,南投县:国史馆台湾文献馆,2006年。
    21、黄洪炎编:《瀛海诗集》,台北:龙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22、黄美娥:《重层现代性镜像:日治时代台湾传统文人的文化视域与文学想像》,台北:麦田出版,2004年。
    23、洪樵榕口述,欧素瑛、卓遵宏访问,欧素瑛记录整理:《洪樵榕先生访谈录》,台北:“国史馆”,2001年。
    24、黄武忠:《日据时代台湾新文学作家小传》,台北:时报文化出版社,1989年。
    25、黄新宪主编:《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台湾教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
    26、黄新宪:《台湾的书院与乡学》,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年。
    27、黄新宪:《闽台教育的交融与发展》,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28、黄新宪:《台湾教育:从日据到光复》,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29、黄秀政:《台湾史研究》,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2年。
    30、黄哲永、吴福助主编:《全台文》第三十册,台中市:文听阁图书公司,2007年。
    31、洪炎秋:《浅人浅言》,台北:三民书局,1972年。
    32、洪炎秋:《洪炎秋自选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
    33、洪敏麟总编辑:《草屯镇志》,南投县:草屯镇志编纂委员会,1986年。
    34、井出季和太:《台湾治绩志》,台北:台湾日日新報社,1937年。
    35、经典杂志编:《台湾教育400年》,台北:经典杂志,2005年。
    36、蒋先烈遗集刊行委员会编:《蒋渭水遗集》,台北:文化出版社,1950年。
    37、吉野秀公:《台湾教育史》,台北:南天书局,1927年。
    38、李汝和:《台湾文教史略》,台中: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72年。
    39、林柏维:《台湾文化协会沧桑》,台北:台原出版社,1993年。
    40、林博正编:《人生随笔及其他——林攀龙先生百年诞辰纪念集》,台北:传文文化出版,2000年。
    41、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第5册),台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2年。
    42、连横:《台湾通史》(上下册),台北:大通书局,1984年。
    43、赖和著,林瑞明编,《赖和全集2新诗散文卷》,台北:前卫出版社,2000年。
    44、林衡道口述,卓遵宏,林秋敏访问记录及整理,《林衡道先生访谈录》,台北:“国史馆”,1996年。
    45、刘精明:《国家、社会阶层与教育——教育获得的社会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46、刘宁颜总纂:《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六文教志社会教育篇》,台中: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年。
    47、刘宁颜总纂:《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六文教志学校教育篇》,台中: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年。
    48、刘宁颜总纂:《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六文教志教育行政篇》,台中: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4年。
    49、刘宁颜总纂:《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六文教志文化事业篇》,台中: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5年。
    50、刘宁颜总纂:《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六文教志文献工作篇》,台中: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8年。
    51、刘宁颜总纂:《重修台湾省通志卷九人物志人物传人物表篇》,台中: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8年。
    52、刘宁颜总纂:《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十艺文志文学篇》(一、二册),台中: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7年。
    53、林茂生著,林咏梅译:《日本统治下台湾的学校教育——其发展及有关文化之历史分析与探讨》,台北:新自然主义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54、林攀龙:《人生随笔》,台北:“中央书局”,1954年。
    55、林品桐译著:《台湾总督府公文类纂教育史料汇编与研究:明治二十九年七月至明治三十四年十二月》(上下),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2001年。
    56、林书扬等编辑,王乃信等译:《台湾社会运动史·文化运动》,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6年。
    57、刘生全:《教育成层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
    58、李腾岳:《李腾岳鹭村翁文存》,台北市:龙文出版社,1981年。
    59、连温卿著,张炎宪、翁佳音编校:《台湾政治运动史》,台北:稻乡出版社, 1988年。
    60、林吴帖:《我的记述》,台中:财团法人素贞兴慈会,1970年。
    61、林献堂先生纪念集编纂委员会编:《林献堂先生纪念集年谱遗著追思录》,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74年。
    62、林献堂著,许雪姬等批注:《灌园先生日记》(1-11册),台北: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2000-2006年。
    63、李园会:《日据时期台湾教育史》,台北:国立编译馆,2005年。
    64、李园会:《日据时期台湾初等教育制度》,台北:国立编译馆,2005年。
    65、李园会:《日据时期台湾师范教育制度》,台北:南天书局,1997年。
    66、林玉体:《台湾教育史》,台北:文景出版社,2003年。
    67、林忠:《台湾光复前后之回顾与自传》,台北:皇极出版社,1987年。
    68、赖炽昌等主修:《彰化县志稿·卷十人物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69、赖彰能编纂:《嘉义市志·卷七人物志》,嘉义市:嘉义市政府,2004年。
    70、林庄生:《怀树又怀人——我的父亲庄垂胜、他的朋友及那个时代》,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92年。
    71、Marc Bloch著,周婉窈译,《史家的技艺》,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9年。
    72、派翠西亚·鹤见(E.Patricia Tsurumi)著,林正芳译:《日治时期台湾教育史》,宜兰:仰山文教基金会,1999年。
    73、王育德:《王育德自传》,台北:前卫出版社,2002年。
    74、彭焕胜主编:《台湾教育史》,高雄:丽文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9年。
    75、澎湖县文献委员会编:《澎湖县志·卷十四人物志》,1971年。
    76、瞿葆奎,吴慧珠等:《教育学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77、戚嘉林:《台湾真历史》,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1年。
    78、钱民辉:《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79、[日]矢内原忠雄著,周宪文译:《日本帝国主义下之台湾》,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2年。
    80、石一宁:《吴浊流:面对新语境》,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
    81、S. Kendrick, P. Straw, D. McCrone编,王幸慧等译,《解释过去/了解现在:历史社会学》,台北:麦田出版社,1997年。
    82、施懿琳、许俊雅、杨翠:《台中县文学发展史》,台中:台中县立文化中心,1994年。
    83、施懿琳、杨翠:《彰化县文学发展史》,彰化:彰化县立文化中心,1996年。
    84、台湾总督府警务局编:《台湾抗日运动史(二)·台湾总督府警察沿革志》,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0年。
    85、台湾总督府台北师范学校:《台北师范学校创立三十周年纪念志》,1926年。
    86、台湾教育会著,许锡庆译注:《台湾教育沿革志》,南投:台湾文献馆,2010年。
    87、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统计室编:《台湾省五十一年来统计提要》,1946年。
    88、台湾教育会编:《台湾教育沿革志》,台北:古亭书局印行,1973年。
    89、台南新报社编:《南部台湾绅士录·彰化厅》,1907年。
    90、王诗琅:《台湾文学重建的问题》,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3年。
    91、王诗琅:《台湾人物志》,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3年。
    92、王诗琅:《台湾人物表论》,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3年。
    93、王诗琅:《日本殖民地体制下的台湾》,台北:众文图书公司,1980年。
    94、王晓波编:《台湾的殖民地伤痕新编》,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2年。
    95、吴三连、蔡培火等著:《台湾民族运动史》,台北:自立晚报社,1993年。
    96、吴文星:《鹿港镇志·人物篇》,彰化:鹿港镇公所,2000年。
    97、吴文星:《日治时期台湾的社会领导阶层》,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98、吴新荣,《吴新荣回忆录:清白交代的台湾人家族史》,台北:前卫出版社,1991年。
    99、吴毓琪:《南社研究》,台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9年。
    100、吴浊流:《台湾连翘》,钟肇政译,台北:前卫出版社,1994年。
    101、吴德功:《台湾游记》,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0年。
    102、王振勤:《林献堂的社会思想与社会活动新论》,台北:稻田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
    103、王启宗:《台湾的书院》,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1984年。
    104、谢春木:《台湾人的要求》,台北:台湾新民报社,1931年。
    105、徐南号主编:《台湾教育史》,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2002年。
    106、兴南新闻社编:《台湾人士鉴》,台湾:兴南新闻社,1943年。
    107、许佩贤:《殖民地台湾的近代学校》,台北:远流出版公司,2005年。
    108、许雪姬主编:《台湾历史辞典》,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2006年。
    109、许俊雅:《台湾写实诗作之抗日精神研究:一八九五——一九四五年之古典诗歌》,台北市:编译馆,1997年。
    110、鹰取田一郎执笔:《台湾列绅传》,桃园:华夏书坊,2009年。
    111、伊能嘉矩著:《台湾文化志》(中册,中译本),台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1年。
    112、杨若萍:《台湾与大陆文学关系简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
    113、叶荣钟等:《台湾民族运动史》,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82年。
    114、叶荣钟:《台湾人物群像》,台北:帕米尔书店,1985年。
    115、叶荣钟:《日据下台湾政治社会运动史》,台北: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116、叶石涛:《台湾文学史纲》,高雄:春晖出版社,1993年。
    117、叶石涛:《府城琐忆》,高雄:派色文化出版社,1996年。
    118、杨守愚:《杨守愚集》,台北:前卫出版社,1991年。
    119、张超英口述、隙柔缙执笔:《宫前町九十番地》,台北:时报出版社,2006年。
    120、郑定国编:《日治时期云林县的古典诗家续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5年。
    121、张汉裕主编:《蔡培火全集一:家世生平与交友》,台北: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2000年。
    122、周洪宇等:《教育活动史研究与教育史学科建设》,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年。
    123、周洪宇:《学术新域与范式转换:教育活动史研究引论》,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
    124、周洪宇:《文化与教育的双重历史变奏:周洪宇文化教育史论》,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
    125、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统治末期台湾史论集》,台北:允晨文化,2003年。
    126、张丽俊著,许雪姬、洪秋芬、李毓岚解读,《水竹居主人日记》(一至七册),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2004年。
    127、张静茹:《上海现代性·台湾传统文人——文化梦的追寻与幻灭》,台北:稻乡出版社,2006年。
    128、张朋园:《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
    129、庄嵩:《太岳诗草》,台北:龙文出版社,1992年。
    130、张深切:《张深切全集卷一·里程碑上》,陈芳明等编,台北:文经社,1998年。
    131、张云霞:《教育功能的社会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
    132、张炎宪,高丽凤:《台北人物志》第9卷,台北市政府新闻处,2000年。
    133、中国海洋史论文集编委会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义研究所,1984年
    1、曹常仁:《陶行知社会教育思想与实践之研究》,《花莲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1期。
    2、陈文松:《日治时期台湾“双语学历精英世代及其政治实践》,《台湾史研究》,2011年第4期。
    3、蔡渊洯:《清代台湾社会领导阶层性质之转变》,《史联杂志》1983年第3期。
    4、陈小冲:《日据时期台湾教育发展述论》,《台湾研究集刊》,1994年第3-4期。
    5、陈小冲:《日据初期台湾的书房调查及殖民地教育整编》,《台湾研究集刊》,2010年第4期。
    6、陈小冲:《台湾1937:皇民化运动与林献堂——以<灌园先生日记>资料为中心》,《台湾研究集刊》,2008年第4期。
    7、蔡元隆、朱启华:《日治时期台湾初等学校课后补习经验初探》,《嘉大教育研究学刊》,2010年第25期。
    8、龚放:《日据时期台湾教育政策的演变》,《台湾研究集刊》,1996年第3期。
    9、龚放:《日据时期台湾高等教育评析》,《台湾研究集刊》,1998年第2期。
    10、黄美娥:《日治时代台湾诗社林立的社会考察》,《台湾风物》,1997年第3期。
    11、柳书琴:《传统文人及其衍生世代:台湾汉文通俗文艺的发展与延异 (1930-1941)》,《台湾史研究》,2007年第2期。
    12、吴文星:《日据时代台湾书房之研究》,《思与言》,1978年第3期。
    13、吴文星:《日据时期台湾书房教育之再检讨》,《思与言》,1988年第1期。
    14、吴文星:《日治时期台湾的教育与社会流动》,《台湾文献》,2000年第2期。
    15、许雪姬:《雾峰“一新会”的成立及其意义》,载《中台湾乡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中:台中市政府文化局,2000年。
    16、许毓凌:《日治时期小学校台湾学生的教育实态(上)》,《台湾风物》五十七卷二期。
    17、杨晓:《对日据时期台湾殖民地教育论的再认识》,《台湾研究集刊》,2004年第1期。
    18、钟安西:《日据时期台湾教育制度述评》,《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6期。
    19、郑梅淑:《日据时期台湾历史教育述论》,《历史教学问题》1993年第3期。
    20、周婉窈、许佩贤:《台湾公学校制度、教科和教科书总说》,《台湾风物》,2003年第4期。
    21、周婉窈:《进步由教育幸福公家造——林献堂与雾峰一新会》,《台湾风物》第56卷第4期,2006年。
    22、周婉窈:《失落的道德世界——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台湾公学校修身教育之研究》,《台湾史研究》,2001年第2期。
    23、周婉窈:《历史的统合与建构——日本帝国圈内台湾、朝鲜和满洲的国史教育》,《台湾史研究》,2003年第1期。
    24、庄永明:《日治时代的医学教育》,《台湾史料研究》,1996年第8期。
    25、庄紫蓉访问整理:《台湾文学家访谈录——陈千武访谈录》,http://www.twcenter. org.tw/b01/b01_11101_1.htm。
    26、E. patricia Tsurumi著,承上译:《日本人的教育与台湾的生活》,《台湾研究集刊》,1986年第2期。
    1、陈翠莲:《日据时期台湾文化协会之研究——抗日阵营的结成与瓦解》,台湾大学政治研究所1987年硕士学位论文。
    2、蔡渊洯:《清代台湾社会的领导阶层》,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89年硕士学 位论文。
    3、蔡蕙光:《日治时期台湾公学校的历史教育——历史教科书之分析》,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1999年硕士学位论文。
    4、何忆如:《桃园县新屋国小校史之研究(1905-2003)》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
    5、洪郁娴:《日治时期高雄第一公学校之研究》,台南师范学院台湾文化研究所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
    6、蒋学强:《日据时期台湾殖民教育的演变及其影响》,西南大学世界史专业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7、李静美:《日治时期“高雄第二公学校”之研究》,高雄师范大学台湾历史研究所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8、李光智:《“国定”课程之研究:台湾日治时期公学校课程的形成与发展(1895-1945)》,台湾中山大学政治学研究所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9、李佩瑄:《从<汉文读本>看日治时期公学校汉文教育的近代化》,台湾师范大学台湾文化及语言文学研究所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10、李泰德:《文化变迁下的台湾传统文人——黄得时评传》,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1998年硕士学位论文。
    11、廖祺正:《三十年代台湾乡土话文运动》,国立成功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1989年硕士学位论文。
    12、刘殊芳:《清代台湾的闽南移民家族教育研究》,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13、李泰德:《文化变迁下的台湾传统文人——黄得时评传》,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1999年硕士学位论文。
    14、李毓岚:《世变与时变——台湾传统文人的肆应》,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15、施懿琳:《日治时期鹿港民族正气诗研究》,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1986年硕士学位论文。
    16、苏世昌:《1920—1937台湾新知识份子思想风貌研究》,“国立”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17、王惠琛:《清代台湾科举制度的研究》,台南:国立成功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 1990年硕士学位论文。
    18、吴仁华:《台湾光复初期教育转型研究(1945—1949)》: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19、吴文星:《日据时期台湾师范教育之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83年硕士论文。
    20、王昭文:《日治时期台湾基督徒知识分子与社会运动(1920—1930年代)》,台湾成功大学历史系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21、徐辉闵:《日治时期旧城公学校之研究》,高雄师范大学台湾历史研究所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22、谢明如:《日治时期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之研究(1896-1919)》,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23、谢佩锦:《日据时期台湾公学校教师之研究》,新竹师范学院社会科教育学系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24、许佩贤:《塑造殖民地少国民——日治时期台湾公学校教科书之分析》,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1994年硕士学位论文。
    25、许佩贤:《台湾近代学校的诞生:日本时代初等教育体系的成立:1895-1911》,台北: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2001年博士论文。
    26、游馥玮:《从国语传习所看日治初期台湾的教育政策(1896年7月—1898年10月)》,东海大学日本语文学系2010年硕士论文。
    27、严小实:《杨守愚生平及其作品研究》,静宜大学中文系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
    28、郑梅淑:《日据时期台湾公学校之研究》,私立东海大学历史研究所1988年硕士学位论文。
    29、詹雅筑:《医学教育与殖民社会:由台湾总督府医学校的出现谈起》,台北医学大学医学人文研究所2007年硕士论文。
    30、张耿豪:《日治时期台湾绅章条规的设置与施行之研究》,长荣大学台湾研究所2008年硕士论文。
    31、钟美芳:《日据时代栎社之研究》,东海大学历史研究所1986年硕士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