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桐木韩氏家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桐木韩氏家族,是宋代极具代表性的以政治、学术显世的北方世宦大族。其家族从韩亿以科举入仕,身居宰执高位。至其子韩综、韩绛、韩维、韩缜一代,产生了两宰相、一副宰相、一知制诰,衣冠之盛,一时为天下冠,传为当朝佳话。后世也能传承其忠孝家法,考取进士,成为台谏、馆阁等朝廷近臣。而且,其家族主要生活中北宋中后期,家族成员又多为朝廷重臣,尤其是韩绛、韩维及韩缜,又各有政治主张,故对当时的政治影响不容忽视。宋朝南渡,又涌现出韩元吉、韩淲父子,韩元吉官居二品,与其子又以文声名世,对当时的政治、学术,都具有重要影响,仍能维系其家声。故桐木韩氏在仕宦上走向家族事业的巅峰的同时,其家族在学术方面的成就同样也需要认真考量。
     本文考察了其家里籍变迁及世系传承情况,在窥其家发展踪迹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韩氏起家的关键人物韩亿及其子韩综、韩绛等兄弟一代,对韩氏兄弟在政治上的成就及对当时政治的影响作了相应论述。北宋中后期及宋室南渡后,韩氏家族步入衰落,结合其家族的代表人物,分析了其家道中衰之缘由,并对韩元吉时虽再次兴起,维系其家声不坠,最终仍未达到韩绛等一代时高度的情况进行考察,结合当时政治环境作相关分析。同时,对其婚姻及家庭生活作全面研究,分析婚姻及家庭生活对其家族兴衰发展的影响。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对其家族整体交游情况进行考述,分析其交游圈子为维持其家族的长盛不衰的积极因素及消极影响。又对其家族学术成就进行了探讨,并对其家族文献的现存情况及散佚文献情况作了系统地考证。
     纵观桐木韩氏家族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作为北人的韩氏家族,由平民家族,通过科举,逐步迈向世宦大族的巅峰。科举和当时政治大环境对贵显家族的发展至关重要,诸如韩氏家族的兴衰往往可以窥见整个宋朝兴衰发展的轨迹。
     附录是为韩氏整个家族所编的大事简表,为更好地了解其家族迁移兴衰提供帮助。
Han's(a surname) Family,with Phoenix Trees around,is an extremely typical one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renowned for politics and learning.The family started to become noble owing to literature from a member called Han Yi and he himself occupied a high position of prime minister in that Dynasty.Of his sons(Han Zong, Han Jang,Han Wei and Han Zhen),two assumed the office of prime minister,one became the vice prime minister and one was the official who wrote rescripts for the emperor.As it were,this family reached the highest nobility and enjoyed the greatest reputation for a long time.In addition,his descendants could also inherit his family tradition—gaining official positions through examination and devoting themselves to the Court as emperor's favorite officials.Because many of his family members held high official positions in the Court,his family has great influence on both politics and learning of that time,which also kept the family's reputation.Therefore,besides their achievement in politics,the learning achieved by Han's Family is worth studying as well.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change of Han's Family and its lineage so as to look at the trace of his family development.It focuses on the studies of the key figure—Han Yi,who made his family eminent,and his sons including Han Zong and Han Jiang, who pushed the family to the peak of nobility and had great influence on the politics of that time.In the middle-lat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nd after Song Court moved to the South,the Han's family gradually weakened,so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 by studying the typical family members then.The family rose again in Han Yuanji's time but it was not as prosperous as it was in Han Jiang's time,therefore,the paper also probes into the situation and analyzes it with the political environment then.In the meantime,the paper makes an all-around study of Han's marriage and his family life and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marriage and his family life on the up-down development of his family.It makes a survey of the whole social circle of his family and analyzes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factors which kept his family ever-unfading with the help of his social circle.Finally,the paper explores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Han's Family and makes a systematic research of the family's existing literature and the lost.
     It is not difficult for us,following the developing line of Han's family,to understand how his family gradually reached the peak of power from an average family.Chines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nd the macro-environment then played an un-substitutiv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eminent families.For example,the ebb and flow of Han's family mirrors the developing track of Song Dynasty from up to down.
     The appendix is a list of the great events of Han's Family,which will make it easier to understand the move as well as the ebb and flow of the family.
引文
[1]《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一,钱公辅《义田记》。
    [2]徐扬杰《宋明以来的封建家族制度述论》,《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4期,101页。
    [1]张其凡《宋代史》,第五章“宋朝的社会与社会生活”,澳亚周刊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7月版,675页。
    [1]《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编,卷四一,李清臣《韩太保惟忠墓表》。
    [2]《张方平集》卷三九《昌黎韩君墓志铭》。
    [3]《邵氏闻见录》卷六,王祜即王旦父,相关研究详见李贵录《北宋三槐王氏研究》。
    [4]《升庵集》卷五○。
    [5]《能改斋漫录》卷一一“桐木韩家”条。
    [1]本文所题“某某书提要”皆来自《四库全书总目》,下同。
    [2]《范忠宣集》卷一五。
    [3]《宋元学案》卷一九《范吕诸儒学案》。
    [4]《宋元学杂》卷三四武夷学案》。
    [5]韩瓘见《宋元学案》卷二○《元城学案》,韩元吉见《宋元学案》卷27《和靖学案》。
    [6]《苏舜钦集》卷一六《太子太保韩公行状》。
    [7]《盘洲文集》卷七五。
    [1]《汴京遗迹志》卷二十《艺文七》。
    [2]《嵩山文集》卷二十《宋故韩公表墓志铭》。
    [3]《南阳集》附录,沈晦跋。
    [1]《南涧甲乙稿》卷一四《东归序》。
    [2]《南涧甲乙稿提要》。
    [3]《芜湖县志》卷一三《流寓传》。
    [4]《太平府志》卷三一《流寓传》。
    [5]《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编,卷四一,李清臣《韩太保惟忠墓表》。
    [6]《苏舜钦集》卷一六《太子太保韩公行状》。
    [1]《苏舜钦集》卷一五《太原郡太君王氏墓志》。
    [2]《山谷集》卷一二《韩献肃公挽词》。
    [3]《后汉书》卷九二《荀淑传》载:“荀淑,字季和,颍川颍阴人也。……有子八人:俭、绲、靖、焘、汪、爽、肃、专,并有名称,时人谓八龙。”按:盖以韩亿家族也居颍川,故时人以其与荀氏相比。
    [4]《张方平集》卷三九《昌黎韩君墓志铭》。
    [1]《金石萃编》卷一三四《京兆府小学规》。
    [2]《龙学文集》“源流始末”。
    [3]《彭城集》卷三九《金华县君范氏墓志铭》。
    [4]《彭城集》卷三九《韩刑部妻程氏墓志铭》。
    [5]《金石萃编》卷一四二,朱光裔《韩宗厚墓志铭》。
    [6]《张方平集》卷三九《忠宪韩公墓志铭》。
    [7]《彭城集》卷三九《聂夫人墓志铭》。
    [1]《宋元学案》卷三四《武夷学案》。
    [2]《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建炎四年十二月己巳。
    [3]《直斋书录解题》卷九《刘先生谈录》。
    [4]《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上编,卷一○,李清臣《韩献肃公绛忠弼之碑》。
    [5]《金石萃编》卷一四二《韩宗道墓志铭》。
    [6]《盘洲文集》卷七五《韩承议墓志铭》。
    [7]《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绍兴六年四月癸丑。
    [8]《嵩山文集》卷二○《宋太令人陈氏墓志铭》。
    [9]《金石萃编》卷一四二《韩宗厚墓志铭》。
    [1]《南涧甲乙稿》卷二二《太恭人李氏墓志铭》。
    [2]《南涧甲乙稿》卷二二《太恭人李氏墓志铭》。
    [3]《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九,绍兴五年五月庚子。
    [4]《南阳集》附录,鲜于绰《行状》。
    [5]《南涧甲乙稿》卷二二《安人张氏墓志铭》。
    [1]《太平府志》卷三一《流寓传》。
    [2]《盘洲文集》卷七五《韩承议墓志铭》。
    [3]《南涧甲乙稿》卷二二《安人张氏墓志铭》。
    [4]《瀛奎律髓汇评》卷二○。
    [1]《说郛》卷四五下《桐阴旧话》。
    [2]张其凡《宋代史》,澳亚周刊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7月版,77页。
    [3]《宋史》卷一五五,《选举一》。
    [4]《说郛》卷四五下《桐阴旧话》。
    [5]《东轩笔录》卷一三。
    [6]《东都事略》卷五八《韩亿传》。
    [1]《苏舜钦集》卷一六《太子太保韩公行状》。
    [2]《张方平集》卷三九《忠宪韩公墓志铭》。
    [3]《苏舜钦集》卷一六《太子太保韩公行状》。
    [4]《张方平集》卷三七《忠宪韩公神道碑铭》。
    [5]《苏舜钦集》卷一六《太子太保韩公行状》。
    [6]《苏舜钦集》卷一六《太子太保韩公行状》。
    [7]《张方平集》卷三九《忠宪韩公墓志铭》。
    [1]《苏舜钦集》卷一六《太子太保韩公行状》。
    [2]《张方平集》卷三九《忠宪韩公墓志铭》。
    [3]《苏舜钦集》卷一六《太子太保韩公行状》。
    [4]《张方平集》卷三九《忠宪韩公墓志铭》。
    [5]《苏舜钦集》卷一六《太子太保韩公行状》。
    [6]《张方平集》卷三九《忠宪韩公墓志铭》。
    [7]《张方平集》卷三九《忠宪韩公墓志铭》。
    [8]《蜀中广记》卷四七。
    [9]《苏舜钦集》卷一六《太子太保韩公行状》。
    [1]《苏舜钦集》卷一六《太子太保韩公行状》
    [2]《苏舜钦集》卷一六《太子太保韩公行状》
    [3]《苏舜钦集》卷一六《太子太保韩公行状》。
    [4]《长编》卷九八“乾兴元年二月戊辰”条。
    [5]《苏舜钦集》卷一六《韩公行状》。
    [1]《长编》卷一○三“天圣三年七月辛巳”条。
    [2]《苏舜钦集》卷一六《太子太保韩公行状》。
    [3]《张方平集》卷三七《忠宪韩公神道碑铭》。
    [1]《张方平集》卷三七《忠宪韩公神道碑铭》。
    [2]《张方平集》卷三七《忠宪韩公神道碑铭》。
    [3]《长编》卷一一四“景祜元年四月癸丑”条。
    [4]《张方平集》卷三七《忠宪韩公神道碑铭》。
    [5]《长编》卷一○三“天圣三年二月乙卵”条。
    [6]《长编》卷一○四“天圣四年七月乙丑”条。
    [7]《苏舜钦集》卷一六《太子太保韩公行状》。
    [1]《张方平集》卷三七《忠宪韩公神道碑铭》。
    [2]《张方平集》卷三七《忠宪韩公神道碑铭》。
    [3]《长编》卷一二○“景祜四年六月戊子”条。
    [4]《苏舜钦集》卷一六《太子太保韩公行状》。
    [5]《苏舜钦集》卷一六《太子太保韩公行状》。
    [6]《苏舜钦集》卷一六《太子太保韩公行状》。
    [7]《苏舜钦集》卷一六《太子太保韩公行状》。
    [1]《苏舜钦集》卷一六《太子太保韩公行状》。
    [2]《张方平集》卷三九《忠宪韩公墓志铭》。
    [3]《张方平集》卷三七《忠宪韩公神道碑铭》。
    [4]《张方平集》卷三七《忠宪韩公神道碑铭》。
    [5]《苏舜钦集》卷一六《太子太保韩公行状》。
    [6]《苏舜钦集》卷一六《太子太保韩公行状》。
    [7]《张方平集》卷三七《忠宪韩公神道碑铭》。
    [8]《苏舜钦集》卷一六《太子太保韩公行状》。
    [9]《张方平集》卷三九《忠宪韩公墓志铭》。
    [1]《金石萃编》卷一四二《韩宗道墓志铭》。
    [1]《宋朝事实类苑》卷二四“衣冠盛事”。
    [2]《名臣碑传琬琰集》中编,卷四一,李清臣《韩太保惟忠墓表》。
    [3]《锦绣万花谷》前集,卷一六。
    [4]《南阳集》卷一五《除康公再相制》。
    [5]《宋史》卷三一九《曾肇传》。
    [6]《石林燕语》卷三。
    [7]《四六话》卷下。
    [1]《名臣碑传琬琰集》中编,卷四一,李清臣《韩太保惟忠墓表》。
    [2]《宋朝事实类苑》卷二四“衣冠盛事”。
    [3]《宋朝事实类苑》卷一○“名臣事迹”。
    [4]王善军在《宋代真定韩氏研究》一文中认为“韩氏家族所娶妇女一般门第较高”,见《新史学》8卷4期(1997年12月),128页。
    [1]《南阳集》附录,鲜于倬《韩维行状》。
    [2]《长编》卷四五三“元祜五年十二月壬子”条。
    [3]《范忠宣集》卷上五《司空康国韩公墓志铭》。
    [4]《南涧甲乙稿》卷一六《跋沈寺丞墓志》。
    [5]《能改斋漫录》卷一一。
    [6]《说郛》卷四五下,《桐阴旧话》。
    [7]《名臣碑传琬琰集》上编,卷一○,李清臣《韩献肃公绛忠弼之碑》。
    [1]《范忠宣集》卷一五《司空康国韩公墓志铭》。
    [2]《长编》卷一九四“嘉祜六年七月壬辰”条。
    [3]《长编》卷一九四“嘉祜六年七月壬辰”条。
    [4]《长编》卷一九四“嘉祜六年七月壬辰”条。
    [5]《长编》卷一六八“皇祜二年四月戊辰”条。
    [6]《范忠宣集》卷一五《司空康国韩公墓志铭》。
    [7]《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五之七。
    [8]《长编》卷一六八“皇祜二年四月戊辰”条。
    [1]《长编》卷一七三“皇祜四年九月庚申”条。
    [2]《范忠宣集》卷一五《司空康国韩公墓志铭》。
    [3]《范忠宣集》卷一五《司空康国韩公墓志铭》。
    [4]《范忠宣集》卷一五《司空康国韩公墓志铭》。
    [5]《范忠宣集》卷一五《司空康国韩公墓志铭》。
    [6]《范忠宣集》卷一五《司空康国韩公墓志铭》。
    [7]《范忠宣集》卷一五《司空康国韩公墓志铭》。
    [8]《长编》卷一七二“皇祜四年三月甲寅”条。
    [9]《长编》卷一七二“皇祜四年三月甲寅”条。
    [1]《梅尧臣集》卷一八。
    [2]欧阳修《居士集》卷五。
    [1]《长编》卷一九○“嘉祜四年九月癸丑”条。
    [2]《长编》卷一九○“嘉祜四年九月癸丑”条。
    [3]《能改斋漫录》卷一一《仁宗赐李良诗》。
    [4]《长编》卷一九一“嘉祜五年二月甲戌”条。
    [5]《长编》卷一九一“嘉祜五年三月丙申”条。
    [6]《长编》卷一九一“嘉祐五年三月壬子”条。
    [7]《长编》卷一九一“嘉祜五年三月壬子”条。
    [8]《长编》卷一九三“嘉祜六年六月庚辰”条。
    [9]《长编》卷一九一“嘉祜五年五月戊申”条。
    [1]《宋史》卷一七七《食货上五》。
    [2]《长编》卷一七九“至和二年四月辛亥”条。
    [3]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版,57页。
    [4]《长编》卷一八八“嘉祐三年九月辛未”条。
    [5]《宋史》卷一八四《食货下六》。
    [6]《长编》卷一八九“嘉祐四年正月戊辰”条。
    [7]《长编》卷一八八“嘉祐三年九月辛未”条。
    [8]《宋史》卷一七七《食货上五》。
    [1]《宋朝诸臣奏议》卷九四,韩维《上仁宗乞议温成庙裁损其制》。
    [2]《宋朝诸臣奏议》卷九四,韩维《上仁宗乞议温成庙裁损其制》(第二状)。
    [3]《长编》卷一九○“嘉祜四年八月乙酉”条。
    [4]《南阳集》卷二二《赠太师兼侍中陈执中谥荣灵议》。
    [1]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版,91页。
    [2]《长编》卷二一○“熙宁三年四月戊辰”条。
    [3]《长编》卷二一四“熙宁三年八月壬申”条。
    [4]《宋朝诸臣奏议》卷八二,韩维《上神宗论制科之士不可以直言弃黜》。
    [1]《长编》卷三八四“元祜元年八月辛卯”条。
    [2]《长编》卷三八○“元祜元年六月壬子”条。
    [3]陶晋生《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第四章,《士族的婚姻》,101页。
    [1]据《张方平集》卷三九载韩综在父亿知益州时,“奏授签书风翔府判官”,考《长编》卷一○九“天圣八年三月丁卯”条,韩综乃天圣八年三月中进士第,而韩亿知益州乃同年十月癸卵,疑张氏云韩综因父领益州“奏授签书风翔府判官”有误。
    [2]《张方平集》卷三九《昌黎韩君墓志铭》。
    [3]《张方平集》卷三九《昌黎韩君墓志铭》。
    [4]《张方平集》卷三九《昌黎韩君墓志铭》。
    [5]《张方平集》卷三九《昌黎韩君墓志铭》。
    [6]《张方平集》卷三九《昌黎韩君墓志铭》。
    [7]《张方平集》卷三九《昌黎韩君墓志铭》。
    [8]《梅尧臣集》卷三二《送韩仲文知许州》。
    [1]《金石萃编》卷一四二,曾肇《韩宗道墓志铭》。
    [2]《西溪文集》卷五《光禄寺丞韩宗道可著作佐郎》。
    [3]《张方平集》卷三○《举御史》。
    [4]《金石萃编》卷一四二,曾肇《韩宗道墓志铭》。
    [5]《金石萃编》卷一四二,曾肇《韩宗道墓志铭》。
    [6]《长编》卷二六三“熙宁八年闰四月己酉”条。
    [7]《长编》卷三五七“元丰八年六月戊子”条。
    [1]《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二之三七。
    [2]《宋会要辑稿》食货一○之一九。
    [3]《宋会要辑稿》食货四○之四二。
    [4]《宋会要辑稿》食货四○之四二。
    [1]《南润甲乙稿》卷一○《论和籴札子》。
    [2]《南漳甲乙稿》卷一○《论差役札子》。
    [3]《南漳甲乙稿》卷一○《论差役札子》。
    [4]《南涧甲乙稿》卷一○《论铨试廉试札子》。
    [1]《河南程氏遗书》卷一五《伊川先生语一·入关语录》。
    [1]《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绍兴六年四月癸丑。
    [2]《南润甲乙稿》卷一四《东归序》。
    [3]《南涧甲乙稿》卷一三《答朱元晦书》。
    [4]《廿二史札记》卷二五《宋恩荫之滥》。
    [5]《张方平集》卷三九《忠宪韩公墓志铭》。
    [1]《苏舜钦集》卷一五《太原郡太君王氏墓志》。
    [2]《宋史》卷二八二《王旦传》。
    [3]《范太史集》卷三《韩献肃公挽词三首》。
    [4]《宋史》卷二六六《苏易简传》。
    [5]《苏舜钦集》卷一四《先公墓志铭》。
    [1]《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编,卷一○,范仲淹《范忠献公雍墓志铭》。
    [2]《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上编,卷八,欧阳修《吴正肃公育墓志铭》。
    [3]《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第四章“士族的婚姻”,119页。
    [1]《宋朝诸臣奏议》卷四七,曾肇《上哲宗论韩维不当罢门下侍郎》(第二状)。
    [2]《长编》卷三六三“元丰八年十二月丙子”条。
    [3]《长编》卷三六○“元丰八年十月丁丑”条。
    [4]《涑水记闻》卷七,“王旦”条。
    [5]《金石萃编》卷一四二《韩宗厚墓志铭》。
    [6]《清波杂志》卷一○。
    [7]《邵氏闻见后录》卷三○。
    [1]《曲洧旧闻》卷一○。
    [2]《彭城集》卷三九《东安郡君范氏墓志铭》。
    [3]《彭城集》卷三九《金华县君范氏墓志铭》。
    [4]《彭城集》卷三九《韩刑部程氏墓志铭》。
    [5]《彭城集》卷三九《聂夫人墓志铭》。
    [6]《彭城集》卷三九《聂夫人墓志铭》。
    [7]《南涧甲乙稿》卷二二《安人张氏墓志铭》。
    [8]《南涧甲乙稿》卷二二《太恭人李氏墓志铭》。
    [9]《长编》卷一三○“庆历元年正月戊寅”条。
    [1]《宋朝事实类苑》卷一二《名臣事迹》。
    [2]《苏舜钦集》卷一六《太子太保韩公行状》。
    [3]《张方平集》卷三七《忠宪韩公神道碑铭》。
    [4]《苏舜钦集》卷一六《太子太保韩公行状》。
    [5]《苏舜钦集》卷一六《太子太保韩公行状》。
    [6]《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六《戒子安分》。
    [7]陶宗仪《说郛》卷四五下,韩元吉《桐阴旧话》。
    [8]陶宗仪《说郛》卷四五下,韩元吉《桐阴旧话》。
    [9]《山堂考索》卷九一《训子席隅》。
    [10]《山堂考索》卷九一《训子席隅》。
    11《山堂考索》卷九一《训子席隅》。
    12《山堂考索》卷九一《训子席隅》。
    13《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上编,卷一○,李清臣‘韩献肃公绛忠弼之碑》。
    [1]《南阳集》卷二九《善觉寺住持赐紫宝师塔铭》。
    [2]《苏舜钦集》卷一五《太原郡太君王氏墓志》。
    [3]《彭城集》卷三九《金华县君范氏墓誌铭》。
    [4]《彭城集》卷三九《韩刑部妻程氏墓志铭》。
    [5]《彭城集》卷三九《聂夫人墓志铭》。
    [6]《南涧甲乙稿》卷二二《太恭人李氏墓志铭》。
    [7]《南涧甲乙稿》卷二二《太恭人李氏墓志铭》。
    [1]《宋史》卷二六七《陈恕传》。
    [2]《东轩笔录》卷一三。
    [3]《隆平集》卷五《陈执中传》。
    [4]《东轩笔录》卷一三。
    [5]《宋文鉴》卷一四六,欧阳修《晏元献公神道碑铭》。
    [6]《南阳集》卷一二《晏元献公挽辞三首》。
    [7]《南阳集》卷二八《阳翟祭晏元献公文》。
    [8]《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编,卷三五,欧阳修《孔处士墓志铭》。
    [9]《南阳集》卷二八《孔处士文集序》。
    [10]《南阳集》卷七,《同化光陪宁极之滍阳城》。
    [1]欧阳修《居士外集》卷三《送韩子华》。
    [2]《南阳集》卷三○《范公神道碑》。
    [3]《苏轼文集》卷一四《范景仁墓志铭》。
    [4]《南阳集》卷三○《范公神道碑》。
    [5]《安阳集》附录二,李清臣《韩忠献公琦行状》。
    [1]《墁塘集》卷三二《章泉赵先生墓表》。
    [1]宋史》卷八五《地理一》。
    [2]《元丰九域志》卷四《东京开封府》。
    [3]《彭城集》卷七。
    [1]《武夷新集》卷一五。
    [2]《栾城集》第三集,卷五,《卜居赋》序。
    [3]《河南通志》卷六九《流寓》。
    [4]《河南通志》卷六九。
    [5]《文献通考》卷二三七。
    [6]《南阳集》卷三《答曼叔见谢颍桥相过之什》。
    [7]《墨庄漫录》卷四。
    [8]《渭南文集》卷三《论选用西北士大夫札子》。
    [1]《名臣碑傅琬琰之集》中编,卷四一,李清臣《韩太保惟忠墓表》。
    [2]《渭南文集》卷三《论选用西北士大夫札子》。
    [3]《渭南文集》卷三。
    [4]《自警编》卷七。
    [5]《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八一。
    [1]《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三《奉同范景仁宋次道太常致斋韩廷评见过阍人不时内韩去乃知为诗谢之》。
    [1]《临川先生文集》卷八《韩持国从富并州辟》。
    [2]欧阳修《居士集》卷三三《梅圣俞墓志铭》。
    [3]欧阳修《居士集》卷三三《梅圣俞墓志铭》并序。
    [4]《梅尧臣集》卷一五《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汝见赠述诗》。
    [5]欧阳修《居士集》卷三三《梅圣俞墓志铭》并序。
    [6]《梅尧臣集》卷一六《前以诗答韩三子华后得其简因叙下情》。
    [7]《南阳集》卷一《览梅圣俞诗编》。
    [8]《梅尧臣集》卷一六《依韵和酬韩仲文昆季联句见谢》。
    [9]《梅尧臣集》卷一六《依韵和韩子华陪王舅道损宴集》。
    [1]《山堂肆考》卷一○三《一代冠冕》。
    [2]《古灵集》卷一。
    [3]《明一统志》卷五一。
    [4]《两宋名贤小集》卷一六○。
    [1]《南阳集》卷三○《与司马君实书》。
    [2]《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六三《中和论》。
    [3]《南阳集》卷三○《与司马君实书》。
    [4]《南阳集》卷三○《与司马君实书》。
    [1]《挥麈录》后录卷六。
    [2]《南阳集》卷二《拟杜子美体赋夏同闲居三章》。
    [3]《杜诗详注》卷一○《江上值》。
    [4]《南阳集》卷一《读杜子美诗》。
    [5]《晁氏客语》。
    [6]《墨庄漫录》卷六《韩持国诗格甚奇》。
    [7]《墨庄漫录》卷六《韩持国诗格甚奇》。
    [8]《诗话总龟》后集,卷二八《咏物门》。
    [1]《诗话总龟》后集,卷二八《咏物门》。
    [2]《困学纪闻》卷一八。
    [3]《南阳集》卷四。
    [4]《南阳集》卷一四。
    [5]《沧浪诗话》“诗法”。
    [6]《竹庄诗话》卷二四,按:《竹庄诗话》“拂”作“沸”,与《南阳集》不同,今从《南阳集》。
    [7]《清波杂志》一○。
    [8]《能改斋漫录》卷一一。
    [9]《南阳集》卷一四《戏示程正叔范彝叟时正叔自洛中过访》。
    [1]《南阳集》卷四。
    [2]《宋诗钞》卷一七《韩维南阳集钞》。
    [3]《清容居士集》卷四八《书史忠定王贷钱券后》。
    [4]《渭南文集》卷四一《祭韩无咎尚书文》。
    [5]《瀛奎律髓汇评》卷二○《梅花类》。
    [6]《南涧甲乙稿》卷一三《答朱元晦书》。
    [1]《南涧甲乙稿》卷一四。
    [2]《花庵词选》续集卷五。
    [3]《南涧甲乙稿》卷四。
    [4]《瀛奎律髓汇评》卷一七《晴雨类》。
    [5]《朱子语类》卷一三九《论文上》。
    [1]《南涧甲乙稿》卷一五。
    [2]《南涧甲乙稿》卷一五《古文苑记》。
    [3]《古文苑》序。
    [4]《南涧甲乙稿》卷一六《书师说后》。
    [5]《南涧甲乙稿》卷一六。
    [6]《南涧甲乙稿》卷一六《书师说后》。
    [7]《四库涧泉集提要》。
    [1]《瀛奎律髓汇评》卷一二《秋日类》。
    [2]《瀛奎律髓汇评》卷二○《梅花类》。
    [3]《瀛奎髓评汇评》卷一一《夏日类》。
    [4]《瀛奎髓评汇评》卷一一《秋日类》。
    [5]《宝真斋法书赞》卷一一。
    [1]《伊洛渊源录》,
    [2]《仪顾堂题跋》卷一○《南阳集跋》。
    [1]《南涧甲乙稿》卷一四。
    [2]《仪顾堂题跋》卷一○。
    [3]《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卷一别集类。
    [4]陈乐素《宋史艺文志考证》,481页。
    [1]《绣谷亭薰习录》经部,535页。
    [2]《仪顾堂题跋》卷一○《南阳集跋》。
    [1]《两宋名贤小集提要》。
    [1]韩西山《韩元吉若干事迹补正》,《文学遗产》2001年第四期,页69-75,144.
    [1]《南涧甲乙稿》卷一六。
    [2]《伊洛渊源录》卷三。
    1.[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
    2.[唐]欧阳询编《艺文类聚》,中华书局1982年新一版。
    3.[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1992年版。
    4.[宋]王称撰《东都事略》,(台湾)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
    5.[宋]曾巩撰《隆平集》,(台湾)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
    6.[宋]陈均撰《皇朝编年纲目备要》,中华书局2007年版。
    7.[宋]徐梦莘撰《三朝北盟会编》,上海古籍出版1987年版。
    8.[宋]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华书局1988年版。
    9.[宋]李心传撰《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华书局2000年版。
    10.[宋]吕中撰《宋大事记讲义》,(台湾)文海出版社1981年版。
    11.[宋]熊克撰《皇朝中兴纪事本末》,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
    12.[宋]赵汝愚编《宋诸臣奏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13.[宋]《宋大诏令集》,中华书局1962年版。
    14.[宋]朱熹纂集《五朝名臣言行录》,(台湾)中文出版社1967年版。
    15.[宋]杜大珪编《名臣碑传琬琰集》,(台湾)文海出版社1969年版。
    16.[宋]詹大和撰《王安石年谱三种》,中华书局1994年版。
    17.[宋]徐自明撰《宋宰辅编年录校补》,中华书局1986年版。
    18.[宋]刘宰撰《京口耆旧传》,《粤雅堂丛书》三编本,中华书局1991年版。
    19.[宋]周应合撰《景定建康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0.[宋]祝穆撰,祝洙增订,《方舆胜览》,中华书局2003年版。
    21.[宋]王象之撰《舆地纪胜》,中华书局1992年版。
    22.[宋]袁说友编(旧题)《成都文类》,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3.[宋]魏庆之编《诗人玉屑》,中华书局1958(1961重印)版。
    24.[宋]韩琦撰《安阳集》,巴蜀书社2000年版。
    25.[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四部丛刊》初编缩本。
    26.[宋]宋庠撰《元宪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7.[宋]胡宿撰《文恭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8.[宋]韩维撰《南阳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9.[宋]司马光撰《温国文正公集》,《四部丛刊》初编缩本。
    30.[宋]刘攽撰《彭城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1.[宋]张方平撰《张方平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32.[宋]范纯仁撰《范忠宣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3.[宋]苏舜钦撰《苏舜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34.[宋]欧阳修撰《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版。
    35.[宋]曾巩撰《曾巩集》,中华书局1984年版。
    36.[宋]祖无择撰《龙学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7.[宋]王安石撰《王文公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38.[宋]王安石撰《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缩本。
    39.[宋]梅尧臣撰《梅尧臣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40.[宋]罗从彦撰《豫章罗先生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
    41.[宋]邵雍撰《伊川击壤集》,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42.[宋]苏颂撰《苏魏公文集》,中华书局1988年版。
    43.[宋]程颢、程颐撰《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
    44.[宋]刘挚撰《忠肃集》,中华书局2002年版。
    45.[宋]陆佃撰《陶山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6.[宋]苏辙撰《栾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47.[宋]苏轼撰《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48.[宋]苏轼撰,[清]王文诰辑注,《苏轼诗集》,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年版。
    49.[宋]范祖禹撰《范太史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0.[宋]秦观撰《淮海集》,《宋集珍本丛刊》本,线装书局2004年版。
    51.[宋]尹洙撰《河南先生文集》,清宣统二年(1910)守政书局本。
    52.[宋]沈遘撰《西溪文集》,《四部丛刊》三编之《沈氏三先生文集》本。
    53.[宋]吕陶撰《净德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4.[宋]韩元吉撰《南涧甲乙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5.[宋]晁说之撰《嵩山文集》,《四部丛刊》续编本。
    56.[宋]朱熹撰《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台湾)大化书局1984年版。
    57.[宋]周必大撰《文忠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8.[宋]胡寅撰《斐然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
    59.[宋]李正民撰《大隐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0.[宋]张孝祥撰《于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61.[宋]韩漉撰《涧泉集》,《宋集珍本丛刊》本,线装书局2004年版。
    62.[宋]韩淲撰《涧泉日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3.[宋]姚勉撰《雪坡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4.[宋]赵鼎撰《忠正德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5.[宋]晁补之撰《鸡肋集》,《四部丛刊》续编本。
    66.[宋]洪适撰《盘洲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67.[宋]魏了翁撰《鹤山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8.[宋]司马光撰《续诗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9.[宋]阮阅编《诗话总龟》,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70.[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2004年版。
    71.[宋]周密撰《澄怀录》,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2.[宋]严羽撰《沧浪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73.[宋]周密选,[清]查为仁、厉鹗笺《绝妙好词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74.[宋]黄升辑《花庵词选》,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5.[宋]司马光撰《涑水纪闻》,中华书局1989年版。
    76.[宋]吴曾撰,《能改斋漫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60年版。
    77.[宋]王銍撰《默记》卷中,中华书局1981年版,
    78.[宋]邵伯温撰《邵氏闻见录》,中华书局1983年版。
    79.[宋]佚名撰《锦绣万花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
    80.[宋]徐度撰《却扫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1.[宋]叶梦得撰《石林燕语》,中华书局1984年版。
    82.[宋]叶梦得撰《避暑录话》,上海书店1990年版。
    83.[宋]庄绰撰《鸡肋编》,中华书局1983版。
    84.[宋]魏泰撰《东轩笔录》,中华书局1983年版。
    85.[宋]周辉撰《清波杂志》,中华书局1994年版。
    86.[宋]朱弁撰《曲洧旧闻》,中华书局2002年版。
    87.[宋]赵善臻撰《自警编》,(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88.[宋]张邦基撰《墨庄漫录》,中华书局2002年版。
    89.[宋]范公偶撰《过庭录》,中华书局2002年版。
    90.[宋]赵令畴撰《侯鲭录》,中华书局2002年版。
    91.[宋]胡仔纂集《召溪渔隐丛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92.[宋]王明清辑《挥麈录》,中华书局1961年版。
    93.[宋]陈郁撰《藏一话腴》,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94.[宋]彭百川撰《太平治迹统类》,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版。
    95.[宋]黄震撰《古今纪要》,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版。
    96.[宋]陈景沂撰《全芳备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97.[宋]江少虞编《宋朝事实类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98.[宋]章如愚撰《山堂考索》,中华书局1992年版。
    99.[宋]祝穆、[元]富大用辑《古今事文类聚》,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版。
    100.[宋]谢维新编《古今合璧事类备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1.[宋]洪迈撰《容斋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102.[宋]王应麟辑《玉海》,广陵书社2003年版。
    103.[宋]岳珂撰《宝真斋法书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4.[宋]晃公武撰《郡斋读书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105.[宋]《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本,中华书局2006年版。
    106.[宋]尤袤撰《遂初堂书目》,《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本,中华书局2006年版。
    107.[宋]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本,中华书局2006年版。
    108.[元]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
    109.[元]佚名撰《宋史全文》,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10.[元]佚名撰《氏族大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1.[元]潜说友撰《咸淳臨安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2.[元]袁桷撰《清容居士集》,《四部丛刊》初编缩本。
    113.[元]刘诜撰《桂隐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4.[元]吴澄撰《吴文正公集》,(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
    115.[元]吴当撰《学言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6.[元]陆文圭撰《墙东类稿》,(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
    117.[元]陈世隆辑《宋诗拾遗》,《续修四库全书》本。
    118.[元]方回选评《瀛奎律髓汇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19.[元]陶宗仪编《说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120.[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年版。
    121.[明]杨士奇编《历代名臣奏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122.[明]凌迪知撰《万姓统谱》,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3.[明]李濂编《汴京遗迹志》,中华书局1999年版。
    124.[明]李贤撰《明一统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5.[明]高汝行纂辑、王朝立校正《嘉靖太原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26.[明]陈耀文编《花草稡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7.[明]谢榛著《四溟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128.[明]彭大翼撰《山堂肆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129.[明]曹学佺撰《蜀中广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0.[明]陆楫编《古今说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131.[明]朱存理撰(旧本题)《赵氏铁网珊瑚》,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32.[明]孙能传、张萱撰《内阁藏书目录》,《续修四库全书》本。
    133.[明]杨士奇撰《文渊阁书目》,《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本,中华书局2006年版。
    134.[明]焦竑撰《国史经籍志》,《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本,中华书局2006年版。
    135.[明]钱谦益撰、[清]陈景云注《绛云楼书目》,北京图书馆2003年版。
    136.[明]周复俊撰《全蜀艺文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7.[清]陆心源撰《宋史翼》,中华书局1991年版。
    138.[清]黄以周辑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中华书局2004年版。
    139.[清]毕沅撰《续资治通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5月版。
    140.[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版。
    141.[清]朱轼撰《史传三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2.[清]李清馥撰《闽中理学渊源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3.[清]黄宗羲撰《宋元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
    144.[清]王梓材、冯云濠辑《稿本宋元学案补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
    145.[清]陆心源撰《元祐党人传》,《续修四库全书》本。
    146.[清]尹继善纂修《江西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7.[清]赵宏恩监修《江南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8.[清]刘于义监修《陕西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9.[清]黄廷桂监修《四川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50.[清]梁启让修,陈春华纂《芜湖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89年版。
    151.[清]李敏迪修,曹守谦篡《太平府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85年版。
    152.[清]周玑纂修《杞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76年版。
    153.[清]赵翼撰《廿二史札记》,中华书局1984年版。
    154.[清]李慈铭撰《越缦堂读书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155.[清]陈焯撰《宋元诗会》,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156.[清]沈季友撰《檇李诗系》,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57.[清]沈辰垣编《历代诗余》,上海书店1985年版。
    158.[清]厉鹗辑撰《宋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159.[清]陆心源撰《宋诗纪事补遗》,(台湾)鼎文书局1971年版。
    160.[清]仇兆鳌撰《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161.[清]朱彝尊、汪森辑《词综》,中华书局1975年版。
    162.[清]卞永誉撰《式古堂书画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63.[清]康熙皇帝撰《佩文斋书画谱》,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64.[清]曹溶辑,陶樾增订《学海类编》,广陵书社2007年版。
    165.[清]宫梦仁编《读书纪数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166.[清]王昶编《金石萃编》,《续修四库全书》本。
    167.[清]永珞撰《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
    168.[清]吴焯撰《绣谷亭薰习录》,《清人书目题跋丛刊》本,中华书局1995年版。
    169.[清]陆心源撰《醑宋楼藏书志》、《仪顾堂题跋》,《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本,中华书局2006年版。
    170.[清]丁丙撰《善本书室藏书志》,《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本,中华书局2006年版。
    171.朱孝臧辑校《疆村丛书》,广陵书社2005年版。
    1.陈垣《二十史朔闰表》,中华书局1962年版。
    2.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
    3.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1983年版。
    4.吴廷燮《北宋经抚年表》、《南宋制抚年表》,中华书局1984年版。
    5.朱瑞熙《宋代社会研究》,台北弘文馆出版社1985年版。
    6.孔凡礼辑撰《宋诗纪事续补》,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7.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巴蜀书社1988年版。
    8.沈松勤《北宋文人与党争》,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9.戴应新《折氏家族氏略》,三秦出版社1989年。
    10.林正秋《中国家法族规》,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年版。
    11.祝尚书《宋人别集叙录》,中华书局1999年版。
    12.范立舟《理学的产生及其历史命运》,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3.陈乐素《宋史艺文志考证》,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4.范立舟《宋代理学与中国传统历史观念》,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5.张邦炜《宋代婚姻家族史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6.范文汲《一代名臣王安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张立文主编《中国学术通史·宋元明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8.李贵录《北宋三槐王氏家族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版。
    19.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文化的研究》,三联书店2004年版。
    20.张其凡主编《北宋中后期政治探索》,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21.马斗成《宋代眉山苏氏家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日]加藤繁《唐宋时代庄园之组织及其聚落之关系》,《方志月刊》1934年7卷2期。
    2.刘兴唐《宋代中国之血族公有财产制》,《文化批判》1935年3卷1期。
    3.左云鹏《祠堂族长族权的形成及其作用试述》,《宋辽金社会经济史论集(1)》香港崇文书店1973年版。
    4.[日]烟地正宪《五代北宋的府州折氏》,《食货月刊》1975年复5卷5期。
    5.孔东《宋代东莱吕氏之族望》,《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1976年8期。
    6.徐扬杰《宋明以来的家族制度述论》,《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4期。
    7.苏莹辉《瓜沙曹氏兼事宋、辽颠末》(《大陆杂志》63卷6期1981年。
    8.柯昌基《宋代的家庭公社》,《南充师院学报》1982年3期。
    9.章光恺《播州杨氏族属初探(宋元明三代)》,《贵州文史丛刊》1982年4期。
    10.陈荣照《论范氏义庄》,《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学术论文》第21种,1984年出版。
    11.许怀林《“江州义门”与陈氏家法》,《宋史研究论文集(1987年年会编刊)》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
    12.吴光、陈云汉《衢州孔氏南宗述略》,《孔子研究》1988年3期。
    13.许怀林《陆九渊家族及其家规述评》,《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2期。
    14.宋三平《宋代家族的物质基础是墓祭田》,《江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1期
    15.廖志豪《略论范仲淹与范氏义庄》,《学术月刊》1991年10期。
    16.王章伟《宋代河南吕氏家族研究》1991年,香港中文大学(硕士论文)。
    17.石云涛《韩维<展江亭海棠>诗的写作地点和主旨》,《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2期。
    18.王善军《宋代族产初探》,《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3期。
    19.宋三平《家族主义对宋代官制的影响》(《江西社会科学》1992年4期。
    20.黄宽重《宋代四明袁氏家族研究》,《中国近世社会文化史论文集》1992年6月。
    21.梁天锡《韩绛宰辅兼宣抚使考》,《宋史研究集》第二十五辑,1992年。
    22.王善军《唐宋之际宗族制度变革概论》,《宋史研究论文集(1992年年会编刊)》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3.王章伟《宋代士族婚姻研究--以河南吕氏家族为例》,《新史学》1993年4卷3期。
    24.王德毅《宋代的上蔡祖氏及其世系》,《第六届亚洲族谱学研讨会会议记录》1993年5月出版。
    25.柳立言《宋代同居制度下的所谓“共财”》,《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1994年第65本第2分。
    26.李衡眉《宋代宗庙中的昭穆制度问题》,《河南大学学报》1994年4期。
    27.王善军《宋代宗族制度的社会职能及其对阶级的影响》,《河北大学学报》1996年3期。
    28.黄宽重《科举、经济与家族兴衰:以宋代德兴张氏家族为例》,《第二届宋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化大学1996年。
    29.戴建国《宋代家法族规试探》,《宋史研究论文集(1996年年会编刊)》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30.马斗成《宋代眉山苏氏家族经济生活试探》,《临沂师专学报》1997年2期。
    31.王曾瑜《宋朝相州韩氏家族》(台北《新史学》1997年8卷4期。
    32.曦洲《宋代阆州陈氏研究》,《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4期。
    33.柳立言《从法律纠纷看宋代的父权家长制--父母舅姑与子女婿相争》,《史语所集刊》1998年69本3分。
    34.李裕民《折氏家族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2期。
    35.孙菊园《韩淲与他的<涧泉日记>》,《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2期。
    36.李德辉《试论南宋词人韩元吉及其词》,《贵州社会科学》1998年5期。
    37.邻云《辨“韩绛之荐蔡确”》,《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2期。
    38.王善军《宋代的宗族祭祀和祖先崇拜》,《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3期。
    39.戴建国《宋代家族政策初探》,《大陆杂志》1999年99卷4期。
    40.王善军《关于义门大家庭分布和发展的几个问题》,《历史研究》1999年5期。
    41.王善军《北宋青州麻氏的忽兴与骤衰》,《齐鲁学刊》1999年6期。
    42.童向飞《尹焯、陈亮、吕祖谦、朱嘉、周必大等与韩元吉交游考略》,《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1期。
    43.童向飞《韩元吉仕历系年考辨--兼补宋史翼·韩元吉列传》,《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0年2期。
    44.彭凤萍《浅析沈括使辽地界误国说》,《益阳师专学报》2001年1期。
    45.王育济《宋代王安石家族及其姻亲》,《东岳论丛》2001年3期。
    46.邱鸣皋《陆游、吕祖谦、韩元吉关系考述》,《齐鲁学刊》2001年6期。
    47.张瑾《北宋吕氏官僚家族问题研究》2001年,西北大学(硕士论文)。
    48.汤江浩《北宋临川王氏家族及文学考论:以王安石为中心》2002年,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49.张剑《宋代晁氏家族与文学》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论文)。
    50.何新所《宋代昭德晁氏家族研究》2004年,南京大学(博士论文)。
    51.李朝军《宋代晁氏家族文学研究》2005年,四川大学(博士论文)。
    52.李菁《南宋四洪研究》2005年,武汉大学(博士论文)。
    53.李明《浦江“义门郑氏”家族教育论稿》2005年,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54.滕春红《北宋晁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2006年,浙江大学(博士论文)。
    55.张妍菊《韩维交游考述》,《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7年3期。
    56.厚实《韩元吉其人其词研究》2007年,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