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青铜至早期铁器时代的耳饰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新疆历来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和多元文化汇集的舞台。考古资料显示,从很早起,东西方就存在着文化互动。本文选择新疆地区近几十年考古发掘所见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的耳饰作为研究对象,试对其进行考古学研究。
     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一方面介绍了新疆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以往考古工作;另一方面对学术史进行回顾,较全面的总结了新疆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划分与考古学文化的研究状况,以及耳饰的发现史和研究史。第二章笔者将新疆分为7个小区,分别介绍耳饰的发现情况及其年代,并根据年代分为三期,即第一期为公元前19至公元前13世纪,第二期为公元前13至公元前5世纪,第三期为公元前5至公元前1世纪。第三章为耳饰类型简述。就发掘所见可统计的122件耳饰分为铜质、金质、银质和铁质四种进行类型分析,将其大体可以分为单环型、双环型及耳坠型三型,并结合分区与分期情况认为:第一期皆为单环形,发现较少;第二期耳饰样式丰富,三型耳饰皆已出现;第三期单环型基本不见,耳坠型耳饰以附加复合坠饰为多,样式趋于复杂。就材质而言,第一期以铜质为主,第二期开始金质比例开始增加,至第三期金质已经超越铜质,而黄金也成为了制作耳饰最主要的材质。同时也就型式与地域的关系略作了说明。第四章考察了耳饰的佩戴习惯及其与随葬品的组合关系。笔者认为,就整体来看,耳饰多由女性佩戴,或单耳或双耳,双耳佩戴者通长为年龄较大的中老年女性;男性佩戴耳饰者多是随葬品较丰的富有者,普遍的情况是由左耳佩戴单只,那些随葬品特别丰富的男性墓主则会双耳各饰1只或左耳1只、右耳2只;而察吾乎文化虽墓葬流行多人二次葬,情况不明,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文化流行单耳佩戴,且多人葬的家族葬中,通常只有一人佩戴。第五章为新疆青铜至早期铁器时代耳饰所见的早期文化交流,其主要体现在来自安德罗诺沃文化的喇叭口形耳饰东传至塔什库尔干地区、河西走廊地区及中国北方地区,以及来自四坝文化的扁桃环形耳饰西传至新疆东部地区,并且从耳饰的发现可以证明在整个欧亚草原诸青铜文化已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新疆地区正是文化交流的中继站。第六章为结语。
     耳饰虽为装饰品中很小的一个种类,却承载着很多历史文化信息,值得重视。本文以新疆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的耳饰为题,兼论东西方文化交流,抛砖引玉,不足之处还望方家指正。
Xinjiang has been the important place where different cultures met and exchanged. Shown by archeology data,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interacted with each other for a very long time. This paper did some archeological research on earrings from the Bronze Age to the early Iron Age unearthed in recent several decades.
     There were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was the preface. On the one hand, it introduced the physical geography environment and the archaeological work in Xinjiang. On the other hand, it comprehensively introduced the divide of the Bronze Age and the early Iron Age as well as the archaeological culture studies in Xinjiang. It also introduced the history that earrings discovered and studied in Xinjiang. In second chapter, Xinjiang was divided into several small regions. It introduced the discovery of the earrings and their age. According to their age,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the first period was from19th to13th century; the second period was from13th to5th century; the third period was from5th to1st century.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d the types of earrings. The122pieces earrings in archeological statistic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bronze, gold, silver and iron materials; and three patterns:single ring, dual ring and ear drop. The first period was the single ring pattern and was rare. The second period had three patterns of earrings. The third period was composited ear drop pattern whose patterns became complex. As to materials, the first period was mainly the bronze material. The second period has more silver and gold materials. The third chapter was mainly gold material. Meanwhile, it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tterns and the regions. The fourth chapter investigated the habits of wearing earrings and its combination with other burial objects. This paper believed that females generally wore earrings in one ear or in both. The females who wore earrings in both ears were usually the aged ones. The males who wore earrings were rich people with many burial objects. They generally wore one earring in left ear. Sometimes, the males with many burial objects wore earrings in both ears, or two earrings in right ear. The second burial with many people was popular in Chawuhu culture. It was difficult to study the habit of wearing earrings, but it was obvious that wearing earring in one ear was prevalent in this culture. Especially, in family burial, only one person wore the earring. The fifth chapter studied the culture exchange of earring from the Bronze Age to the Iron Age in Xinjiang. It was found that horn-shape earrings in Andronovo culture were brought to Tashkurgan and almond-shape earrings in Siba culture were brought to the eastern region of Xinjiang. The discovery of earrings displayed that the Bronze cultures in the Europe were interrelated with the one in Asia grassland and Xinjiang was the relay place of culture exchange. The sixth chapter was the epilogue.
     Earring was the small type in accessories, but it had the abundant historical cultures and deserves our attention. This paper was themed by the earrings from the Bronze Age to the early Iron Age in Xinjiang and discussed the culture exchange in East and West. Please point out the mistakes so that it can be corrected.
引文
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事业管理局等:《新疆文物古迹大观》,第10页,1999年。
    ①黄文弼:《新疆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3年。
    ②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新疆考古三十年》,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文物考古新收获》(1979~1989),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疆文物考古新收获(续)》(1990-1996),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年。
    ③陈戈:《关于新疆地区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考古》1990年第4期;水涛:《新疆地区青铜文化研究现状评述》,《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第1~6页,科学出版社,2001年。
    ①陈戈:《关于新疆地区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考古》1990年第4期;《新疆远古文化初论》,《中亚学刊》第4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关于如何认识和界定新疆青铜时代文化的讨论》,《中国文物报》1997年6月1日;《关于如何认识和界定新疆早期铁器时代文化的讨论》,《中国文物报》1997年6月8日。
    ②陈光祖:《新疆金属器时代》,《新疆文物》1995年第1期。
    ③韩建业:《新疆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文物出版社,2007年。
    ④水涛:《对于新疆早期文化定性问题的基本认识》,《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第1-5页,科学出版社,2001年。
    ⑤安志敏:《塔里木盆地及其周围的青铜文化遗存》,《考古》1996年第12期。
    ⑥肖小勇:《关于新疆史前研究的讨论》,《西域研究》2004年第2期。
    ⑦陈戈:《关于新疆远古文化的几个问题》,《新疆文物》1985年第1期。
    ⑧陈戈:《新疆远古文化初论》,《中亚学刊》第4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①陈戈:《史前时期的西域》,《西域通史》,第1-45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
    ②水涛:《新疆青铜时代诸文化的比较研究——附论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第6-46页,科学出版社,2001年。
    ③陈光祖:《新疆金属器时代》,《新疆文物》1995年第1期。
    ④安志敏:《塔里木盆地及其周围的青铜文化遗存》,《考古》1996年第12期。
    ⑤韩建业:《新疆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文化的分期和谱系》,《新疆文物》2005年第3期。
    ①郭物:《新疆天山地区公元前一千纪的考古学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毕业论文,2007年。
    ②邵会秋:《新疆史前时期文化格局的演进及其与周邻地区文化的关系》,吉林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7年。
    ③石家河考古队:《肖家屋脊》,文物出版社,1999年;荆州地区博物馆、钟祥县博物馆:《钟祥六合遗址》,《江汉考古》1987年第2期。
    ④杨建芳:《大溪文化玉器渊源探索——兼论有关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传播、影响的研究方法》,《南方民族考古》第1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年。
    ⑤秦小丽:《中国古代装饰品研究——新石器时代—早期青铜时代》,第21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0年。
    ①高春明:《中国服饰》第202-209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
    ②邓聪:《东亚块饰的起源与扩散》,《东方考古》第1集,山东大学考古艺术中心,2000年。
    ③邓聪:《从“新干古玉”谈商时期的块饰》,《南方文物》2004年第2期;邓聪:《东亚块饰四题》,《文物》2000年第2期。
    ④陈有贝:《东亚块形耳饰的研究》,《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50。
    ⑤秦小丽:《中国古代装饰品研究——新石器时代—早期青铜时代》,第7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0年。
    ⑥周沁、高春明:《中国古代妇女装饰》,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年;高春明:《中国服饰》,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
    ①吴勇:《试述新疆地区早期金银器》,《新疆文物》1999年第3-4期。
    ②安志敏、安家瑗:《中国早期黄金制品的考古学研究》,《考古学报》2008年第3期。
    ③秦小丽:《中国古代装饰品研究——新石器时代—早期青铜时代》,第7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0年。
    ①资料未发表,见常喜恩:《哈密市雅满苏矿林场办事处墓葬》,《中国考古学年鉴》1989年,文物出版社1990年;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等:《新疆哈密天山北路墓地出土铜器的初步研究》,《文物》2001年第6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十年间》,《中国文化遗产》2007年第1期。
    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新疆大学历史系文博干部专修班:《新疆哈密焉不拉克墓地》,《考古学报》1989年第3期。
    ③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物管理所:《新疆哈密市艾斯克霞尔墓地的发掘》,《考古》2002年第6期。
    ④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物管理所:《1996年哈密黄田上庙尔沟村Ⅰ号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2004年第2期。
    ⑤常喜恩:《巴里坤南湾墓地66号墓清理简报》,《新疆文物》1985年第1期;贺新:《新疆巴里坤县南湾M95号墓》,《考古与文物》1987年第5期。
    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2006年巴里坤东黑沟遗址发掘》,《新疆 文物》2007年第2期。
    ①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察吾呼:大型氏族墓地发掘报告》,东方出版社,1998年。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队、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管所:《新疆轮台群巴克古墓葬第一次发掘简报》,《考古》1987年第11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工作队、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管所:《新疆轮台群巴克古墓葬第二、三次发掘简报》,《考古》1991年第8期。
    ③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阿合奇县库兰萨日克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1995年第2期。
    ④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静县民族博物馆:《和静哈布其罕Ⅰ号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1999年第1期。
    ⑤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和静哈布其罕二号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2001年第3-4期。
    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物保护管理所:《新疆库尔勒市上户乡古墓葬》,《文物》1999年第2期。
    ⑦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静县民族博物馆:《和静县拜勒其尔石围墓发掘简报》,《新疆文物》1999年第3-4期。
    ⑧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拜城县克孜尔水库墓地第一次发掘》,《考古》2002年第6期;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拜城县克孜尔水库墓地第二次发掘简报》,《新疆文物》2004年第4期。
    ①黄小江、戴佐良:《新疆木垒县发现古代游牧民族墓葬》,《考古》1986年第6期。
    ②王明哲、张玉忠:《乌鲁木齐乌拉泊古墓葬发掘研究》,《新疆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
    ③新疆文物考古所:《鄯善苏贝希一号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1993年第4期;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鲁番地区博物馆:《新疆部善县苏贝希遗址及墓地》,《考古》2002年第6期。
    ④新疆文物考古所等:《新疆鄯善县三个桥古墓葬的抢救清理发掘》,《新疆文物》1997年第2期。
    ⑤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吉木萨尔县大龙口古墓葬》,《考古》1997年第9期。
    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乌拉泊乌鲁木齐市汽运公司墓葬发掘报告》,《新疆文物》1998年第3期。
    ⑦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石河子南山古墓群》,《新疆文物》1999年第1期。
    ⑧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乌鲁木齐柴窝堡古墓葬发掘报告》,《新疆文物》1998年第1期。
    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乌鲁木齐市文物管理所:《乌鲁木齐市柴窝堡林场Ⅱ号点墓葬》,《新疆文物》1999年第3-4期。
    ⑩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阜康市三工乡古墓葬发掘简报》,《新疆文物》1999年第3-4期。
    11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鄯善洋海一号墓地发掘简报》、《新疆鄯善洋海三号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2004年第1期;新疆吐鲁番学研究院、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鄯善洋海墓地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11年第1期。
    ①李肖:《塔城市卫生学校古墓群及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1年,文物出版社1992年。
    ②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察布查尔县索墩布拉克古墓葬》,《考古》1999年第8期。
    ③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伊犁州尼勒克县奇仁托海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2004年第3期。
    ④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2005年度伊犁州巩留山口水库墓地考古发掘简报》,《新疆文物》2006年第1期。
    ⑤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尼特克县恰甫奇海A区X号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2006年第1期。
    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尼勒克县加勒克斯卡茵特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2007年第3期。
    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队:《新疆于田县流水青铜时代墓地》,《考古》2006年第7期。
    ⑧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帕米尔高原古墓》,《考古学报》1981年第2期。
    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塔什库尔干县下坂地墓地考古发掘报告》,《新疆文物》2004年第3期。
    ⑩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罗布泊小河墓地2003年发掘简报》,《文物》2007年第10期。
    ①韩建业:《新疆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文物出版社,2007年。
    ②该墓地在韩建业先生的文章中被归为第一期,其虽属于安德罗诺沃文化范畴,而墓地所出陶器均为素面,器表无装饰,明显有别于安德罗诺沃文化早期和繁荣期的陶器装饰,应属于该文化衰落期遗存,年代上应晚于公元前13世纪,但由于该墓地仍属于青铜文化,故归为第一期。
    ①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等:《新疆哈密天山北路墓地出土铜器的初步研究》,《文物》2001年第6期。
    ①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塔什库尔干县下坂地墓地考古发掘报告》,《新疆文物》2004年第3期。
    ①邵会秋:《新疆地区安德罗诺沃文化相关遗存探析》,《边疆考古研究》第8辑,科学出版社,2010年。
    ②安志敏:《唐山石棺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第七册,1954年。
    ③北京市文物管理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房山县文教局(琉璃河考古队):《北京琉璃河夏家店下层文化墓葬》,《考古》1976年第1期。
    ④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北京市平谷县发现商代墓葬》,《文物》1977年第11期。
    ①天津市文物管理处:《天津蓟县张家园遗址试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第1辑,1977年。
    ②鲁琪、葛英会:《北京市出土文物展览巡礼》,《文物》1978年第4期;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考古四十年》,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
    ③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天津蓟县围坊遗址发掘报告》,《考古》1983年第10期。
    ④张家口考古队:《蔚县夏商时期考古的主要收获》,《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1期。
    ⑤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系:《辽宁阜新平顶山石城址发掘报告》,《考古》1992年第5期。
    ⑥唐山市文物管理处等:《河北迁安县小山东庄西周时期墓葬》,《考古》1997年第4期。
    ⑦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镇江营与塔照》,第161、268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⑧大山前发掘简报上未介绍这件铜耳饰,引自林法:《夏代的中国北方系青铜器》,《边疆考古研究》第1辑,科学出版社,2002年。
    ⑨刘绪、赵福生:《围坊三期文化的年代与刘家河M1的属性》,《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第146-152页,科学出版社,2001年。
    ⑩李水城、水涛:《四坝文化铜器研究》,《文物》2000年第3期。
    ①林沄:《夏代的中国北方系青铜器》,《边疆考古研究》第1辑,科学出版社,2002年。
    ② Emma C.Bunker: Cultural Diversity in Tarim Basin Vicinity and Its Impact on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The Bronze Age and Early Iron Age Peoples Eastern Central Asia Volume II.1998. P611.
    ③邵会秋:《新疆地区安德罗诺沃文化相关遗存探析》,《边疆考古研究》第8辑,科学出版社,2010年。
    ①邵会秋:《新疆地区安德罗诺沃文化相关遗存探析》,《边疆考古研究》第8辑,科学出版社,2010年。
    ②乌恩:《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研究——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第30-31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
    ①马健:《黄金制品所见中亚草原与中国早期文化交流》,《西域研究》2009年第3期。
    ②李伯谦:《论夏家店下层文化》,《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第150-170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
    ③李水城、水涛:《四坝文化铜器研究》,《文物》2000年第3期。
    ①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等:《新疆哈密天山北路墓地出土铜器的初步研究》,《文物》2001年第6期。
    ②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静县民族博物馆:《和静哈布其罕Ⅰ号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1999年第1期。
    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等:《新疆哈密焉不拉克墓地》,《考古学报》1989年第3期。
    ④韩建业:《新疆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第56页,文物出版社,2007年。
    ⑤李水城、水涛:《四坝文化铜器研究》,《文物》2000年第3期。
    ⑥吕恩国、常喜恩、王炳华:《新疆青铜时代考古文化浅论》,《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第172-193页,科学出版社,2001年。
    ⑦李水城:《天山北路墓地一期遗存分析》,《东风西渐——中国西北史前文化之进程》,第219-228页,文物出版社,2009年。
    ①潜伟:《新疆哈密地区史前时期铜器及其与邻近地区文化的关系》,第87-103页,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
    ②韩建业:《新疆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第99-100页,文物出版社,2007年。
    ③潜伟:《新疆哈密地区史前时期铜器及其与邻近地区文化的关系》,第87-103页,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
    ④李水城、水涛:《四坝铜器研究》,《文物》2000年第3期。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大甸子》,科学出版社,1996年。
    ⑥引自林沄:《夏代的中国北方系青铜器》,《边疆考古研究》第1辑,科学出版社,2002年。
    唐山市文物管理处等:《河北迁安县小山东庄西周时期墓葬》,《考古》,1997年第4期。
    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北京延庆县西拨子村窖藏铜器》,《考古》1979年第3期。
    1.黄文弼:《新疆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3年。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大甸子》,科学出版社,1996年。
    3.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察吾呼:大型氏族墓地发掘报告》,东方出版社,1998年。
    4.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镇江营与塔照》,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5.石家河考古队:《肖家屋脊》,文物出版社,1999年。
    1.安志敏:《唐山石棺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第七册,1954年。
    2.北京市文物管理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房山县文教局(琉璃河考古队):《北京琉璃河夏家店下层文化墓葬》,《考古》1976年第1期。
    3.天津市文物管理处:《天津蓟县张家园遗址试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第1辑,1977年。
    4.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北京市平谷县发现商代墓葬》,《文物》1977年第11期。
    5.鲁琪、葛英会:《北京市出土文物展览巡礼》,《文物》1978年第4期。
    6.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北京延庆县西拨子村窖藏铜器》,《考古》1979年第3期。
    7.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帕米尔高原古墓》,《考古学报》1981年第2期。
    8.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天津蓟县围坊遗址发掘报告》,《考古》1983年第10期。
    9.张家口考古队:《蔚县夏商时期考古的主要收获》,《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1期。
    10.常喜恩:《巴里坤南湾墓地66号墓清理简报》,《新疆文物》1985年第1期。
    11.黄小江、戴佐良:《新疆木垒县发现古代游牧民族墓葬》,《考古》1986年第6期。
    12.荆州地区博物馆、钟祥县博物馆:《钟祥六合遗址》,《江汉考古》1987年第2期。
    13.贺新:《新疆巴里坤县南湾M95号墓》,《考古与文物》1987年第5期。
    1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队、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管所:《新疆轮台群巴克古墓葬第一次发掘简报》,《考古》1987年第11期。
    15.王明哲、张玉忠:《乌鲁木齐乌拉泊古墓葬发掘研究》,《新疆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
    1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新疆大学历史系文博干部专修班:《新疆哈密焉不拉克墓地》,《考古学报》1989年第3期。
    17.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考古四十年》,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
    18.常喜恩:《哈密市雅满苏矿林场办事处墓葬》,《中国考古学年鉴》1989年,文物出版社,1990年。
    1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工作队、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管所:《新疆轮台群巴克古墓葬第二、三次发掘简报》,《考古》1991年第8期。
    20.李肖:《塔城市卫生学校古墓群及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1年,文物出版社1992年。
    21.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系:《辽宁阜新平顶山石城址发掘报告》,《考古》1992年第5期。
    22.新疆文物考古所:《鄯善苏贝希一号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1993年第4期。
    23.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阿合奇县库兰萨日克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1995年第2期。
    24.新疆文物考古所等:《新疆鄯善县三个桥古墓葬的抢救清理发掘》,《新疆文物》1997年第2期。
    25.唐山市文物管理处等:《河北迁安县小山东庄西周时期墓葬》,《考古》1997年第4期。
    26.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吉木萨尔县大龙口古墓葬》,《考古》1997年第9期。
    27.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乌鲁木齐柴窝堡古墓葬发掘报告》,《新疆文物》 1998年第1期。
    28.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乌拉泊乌鲁木齐市汽运公司墓葬发掘报告》,《新疆文物》1998年第3期。
    29.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石河子南山古墓群》,《新疆文物》1999年第1期。
    30.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静县民族博物馆:《和静哈布其罕Ⅰ号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1999年第1期。
    31.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物保护管理所:《新疆库尔勒市上户乡古墓葬》,《文物》1999年第2期。
    32.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察布查尔县索墩布拉克古墓葬》,《考古》1999年第8期。
    33.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静县民族博物馆:《和静县拜勒其尔石围墓发掘简报》,《新疆文物》1999年第3-4期。
    34.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乌鲁木齐市文物管理所:《乌鲁木齐市柴窝堡林场Ⅱ号点墓葬》,《新疆文物》1999年第3-4期。
    35.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阜康市三工乡古墓葬发掘简报》,《新疆文物》1999年第3-4期。
    36.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和静哈布其罕二号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2001年第3-4期。
    37.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物管理所:《新疆哈密市艾斯克霞尔墓地的发掘》,《考古》2002年第6期。
    38.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拜城县克孜尔水库墓地第一次发掘》,《考古》2002年第6期。
    39.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鲁番地区博物馆:《新疆鄯善县苏贝希遗址及墓地》,《考古》2002年第6期。
    40.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鄯善洋海一号墓地发掘简报》、《新疆鄯善洋海三号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2004年第1期。
    41.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物管理所:《1996年哈密黄田上庙尔沟村Ⅰ号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2004年第2期。
    42.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伊犁州尼勒克县奇仁托海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 物》2004年第3期。
    43.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塔什库尔干县下坂地墓地考古发掘报告》,《新疆文物》2004年第3期。
    44.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拜城县克孜尔水库墓地第二次发掘简报》,《新疆文物》2004年第4期。
    45.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2005年度伊犁州巩留山口水库墓地考古发掘简报》,《新疆文物》2006年第1期。
    46.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尼特克县恰甫奇海A区X号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2006年第1期。
    4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队:《新疆于田县流水青铜时代墓地》,《考古》2006年第7期。
    48.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2006年巴里坤东黑沟遗址发掘》,《新疆文物》2007年第2期。
    49.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尼勒克县加勒克斯卡茵特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2007年第3期。
    50.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罗布泊小河墓地2003年发掘简报》,《文物》2007年第10期。
    51.新疆吐鲁番学研究院、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鄯善洋海墓地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11年第1期。
    1.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新疆考古三十年》,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
    2.周沁、高春明:《中国古代妇女装饰》,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年。
    3.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文物考古新收获》(1979-1989),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
    4.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疆文物考古新收获(续)》(1990-1996),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年。
    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事业管理局等:《新疆文物古迹大观》,1999年。
    6.水涛:《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2001年。
    7.高春明:《中国服饰》,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
    8.潜伟:《新疆哈密地区史前时期铜器及其与邻近地区文化的关系》,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
    9.韩建业:《新疆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文物出版社,2007年。
    10.乌恩:《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研究——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科学出版社,2007年。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新疆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文物出版社,2008年。
    12.李水城:《东风西渐——中国西北史前文化之进程》,文物出版社,2009年。
    13.秦小丽:《中国古代装饰品研究——新石器时代—早期青铜时代》,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0年。
    1.陈戈:《关于新疆远古文化的几个问题》,《新疆文物》1985年第1期。
    2.杨建芳:《大溪文化玉器渊源探索——兼论有关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传播、影响的研究方法》,《南方民族考古》第1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年。
    3.陈戈:《关于新疆地区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考古》1990年第4期。
    4.李伯谦:《论夏家店下层文化》,《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
    5.陈戈:《新疆远古文化初论》,《中亚学刊》第4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6.陈光祖:《新疆金属器时代》,《新疆文物》1995年第1期。
    7.安志敏:《塔里木盆地及其周围的青铜文化遗存》,《考古》1996年第12期。
    8.陈戈:《关于如何认识和界定新疆青铜时代文化的讨论》,《中国文物报》1997年6月1日。
    9.陈戈:《史前时期的西域》,《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
    10.陈戈:《关于如何认识和界定新疆早期铁器时代文化的讨论》,《中国文物报》1997年6月8日。
    11. Emma C.Bunker: Cultural Diversity in Tarim Basin Vicinity and Its Impact on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The Bronze Age and Early Iron Age Peoples Eastern Central Asia Volume Ⅱ.1998. P611.
    12.吴勇:《试述新疆地区早期金银器》,《新疆文物》1999年第3-4期。
    13.邓聪:《东亚块饰的起源与扩散》,《东方考古》第1集,山东大学考古艺术中心,2000年。
    14.邓聪:《东亚块饰四题》,《文物》2000年第2期。
    15.李水城、水涛:《四坝文化铜器研究》,《文物》2000年第3期。
    16.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等:《新疆哈密天山北路墓地出土铜器的初步研究》,《文物》2001年第6期。
    17.刘绪、赵福生:《围坊三期文化的年代与刘家河M1的属性》,《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
    18.吕恩国、常喜恩、王炳华:《新疆青铜时代考古文化浅论》,《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
    19.林沄:《夏代的中国北方系青铜器》,《边疆考古研究》第1辑,科学出版社,2002年。
    20.邓聪:《从“新干古玉”谈商时期的块饰》,《南方文物》2004年第2期。
    21.肖小勇:《关于新疆史前研究的讨论》,《西域研究》2004年第2期。
    22.韩建业:《新疆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文化的分期和谱系》,《新疆文物》2005年第3期。
    2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十年间》,《中国文化遗产》2007年第1期。
    24.郭物:《新疆天山地区公元前一千纪的考古学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毕业论文,2007年。
    25.邵会秋:《新疆史前时期文化格局的演进及其与周邻地区文化的关系》,吉林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7年。
    26.安志敏、安家瑗:《中国早期黄金制品的考古学研究》,《考古学报》2008年第3期。
    27.马健:《黄金制品所见中亚草原与中国早期文化交流》,《西域研究》2009年第3期。
    28.邵会秋:《新疆地区安德罗诺沃文化相关遗存探析》,《边疆考古研究》第8 辑,科学出版社,2010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