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丧葬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丧葬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产生和发展的,它不仅是人们表达哀痛的一种仪式,而且还是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面镜子。首先,丧葬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进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其次,丧葬的产生与当时人们的生死观念有密切关系,并总是在继承传统生死观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因此丧葬也具有传承性的特点;最后,由于各地的民风民俗不尽相同,他们处理丧葬的方式和对待丧葬的态度也就不同,因此丧葬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秦汉时期作为封建社会的初创时期,生产力水平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有关封建社会的一系列制度也开始创建,丧葬制度也在继承以前制度的基础上有了新发展。在此时期丧葬有了整套适应封建伦理纲常的陵寝制度和丧葬礼仪。通过对秦汉时期丧葬的墓室形制与墓地、随葬品、丧葬礼仪、生死观、盗墓等五个方面的论述和研究,我们发现秦汉时期的丧葬制度是对当时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等级秩序和思想观念的反映和维护。第一,秦汉时期墓室形制经历了由土坑墓到土洞墓、画像石墓、画像砖墓最后到多室墓的演变轨迹,同时还伴随着石碑、石柱、墓阙和石料建筑的出现,这些都反映了当时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第二,秦汉时期随葬品的多寡、厚葬的盛行、明器制度的确立以及丧葬礼仪的规定,明显地体现着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和等级秩序,这对后世的丧葬礼仪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三,在生死观方面,秦汉时期的人们开始对生产生强烈的渴望。秦时这种对生的渴望只是体现在社会上层,而到了汉代开始世俗化,整个社会都表现出了对生的强烈渴望,从而导致了汉代人们对于长生不老的追求,这也就为汉末道教的产生奠定了浓厚的思想基础和社会氛围。最后,盗墓作为一种伴随丧葬产生的社会现象对当时的丧葬制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除了统治者针对盗墓制定的惩罚规定外,更主要体现在反盗墓技术的发展、随葬品模型的替代和薄葬观念的发展等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汉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总之,秦汉时期的丧葬是对当时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各方面的一定反映。本研究通过对秦汉时期丧葬制度五方面的拙述,使人们对该时期的丧葬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进而能了解秦汉时期的一些社会生活、等级秩序和思想观念等内容,也会对现代的丧葬制度发生思考;同时期待着更多学者和专家关于秦汉时期丧葬研究硕果的问世。
As a cultural phenomenon, funeral had been arising and developing accompanied by the progress of human society, which is not only a ritual the way people express their grief, but also a mirror reflecting the social cultural life of certain historical period. First of all, the funeral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social productivity and thus the social system at that time, so to speak, it takes on the epochal character vividly; Second, the generation of funeral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view of life and death, and always innovating and developing that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view of life and death, so the funeral is of traditionality; Finally, because every locality has it’s own culture, which affects different ways and attitudes they handle and deal with the funeral, so it’s significantly regionalism.
     During the Qin-Han Dynasty, a start-up period of feudal society, the level of productivity had greatly improved than before, and a series of feudal system began to appear. Meanwhile, the funeral system also took the mausoleum system and funeral etiquette in adapting the feudal system’s moral order, which based on the preceding historical period. This paper deales with the Qin and Han Dynasty’s funeral system from five aspects, such as undercroft shape and cemetery, feudal objices, funeral etiquette, view of life and death and grave-robbery. Thereof we finds that it reflects and stands up for the feudal society's level of productivity, hierarchical order and ideas at that time. Firstly, during the Qin-Han Dynasty, the undercroft shape had been developing from pit graves to earth hole tomes, stone tomes with portrait, brick tomes with portrait, thus to multi-coffin chambers, combined with the emergence of steles, stelaes, Que tomes and stone buildings. These reflected the improvement of instrument of production and productivity then and there. Secondly, the amount of feudal objices, the prevalence of lavish funeral, the establishment of funerary-ware system and the regulation of funeral etiquette, all represented the feudal society’s moral and hierarchical order of Qin-Han Dynasty and had profound impact on the later funeral rituals. Thirdly, from the view of life and death, people during the Qin-Han Dynasty began to generate strong desire for life. The phenomenon in Qin Dynasty only happened in the upper circles but it was secularised when Han Dynasty. Then all walks of life were strongly anxious for life, which resulted in Han people's pursuit for immortality and also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generation of Taoism in the end of Han Dynasty from ideas and cultures. Finally, as a social phenomenon arising from the funeral, the grave-robbery had certain influence on Qin-Han Dynasty’s funeral system. This influence coverd the development of anti-Tomb technology, the substitution of burial model and the growth of thin funeral view, except for the penal sanctions that the rulers issued for punishing the grave-robbery. That also, to a certain extent, reflect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during Qin-Han Dynasty.
     In short, the Qin-Han Dynasty’s funeral in a certain extent reflects it's economic, politic, culture and living. From my poor treatise for five aspects of Qin-Han Dynasty's funeral system, this paper wants readers to have a visual and emotional cognition for it, thus come to understand some social life of Qin-Han Dynasty, and also reflect on the modern funeral system. Meanwhile we are also looking forward to more works about Qin-Han Dynasty's funeral to come out.
引文
1、杨伯峻点校:《论语》,《十三经》全文标点本,下册,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版。
    2、黄永堂译注:《国语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商君书》,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杨伯峻点校:《孟子》,《十三经》全文标点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版。
    5、王先谦:《荀子集解》,《诸子集成》第二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版。
    6、王先谦:《庄子集解》,《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
    7、王文锦点校:《周礼》,《十三经》全文标点本上册,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版。
    8、张双棣、张万彬、殷国光、陈涛译注:《吕氏春秋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
    9、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
    10、吴毓江撰,孙啟治点?骸赌有Wⅰっ鞴硐隆罚谢榫?1993年版。
    11、王文锦点校:《礼记》,《十三经》全文标点本上册,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版。
    12、《淮南子》,《诸子集成》第七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
    13、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9年版。
    14、蔡邕:《独断》,抱经堂校本,北京直隶书局影印,民国十二年夏五月。
    15、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系工农兵学员译注:《盐铁论译注·散不足篇》,冶金工业出版社1975年版。
    16、彭铎:《潜夫论笺校正》,中华书局1985年版。
    17、应劭著,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中华书局1981年版。
    18、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99年版。
    19、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版。
    20、王充:《论衡》,《诸子集成》第七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
    21、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
    22、干宝著,黄涤明注译:《搜神记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3、崔豹:《古今注》,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4、葛洪辑,成林、程章灿译注:《西京杂记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5、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71年版。
    26、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99年版。
    27、郦道元:《水经注》,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28、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29、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30、李昉等编辑:《太平御览》卷九百五十四,中华书局1960年版。
    31、洪适:《隶释》卷六,中华书局1985年版。
    32、允裪纂修:《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176,清乾隆二十七年版。
    1、《斯大林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文选》,外国文书籍出版局1955年版。
    3、湖南省农学院等:《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动植物标本的研究》,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
    4、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中华书局1984年版。
    5、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6、恩·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7、罗开玉:《中国丧葬与文化》,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8、阴法鲁:《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9、霍巍、黄伟:《四川丧葬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0、杨锡璋:《殷墟西区墓地》,《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11、李庆:《中国文化中人的观念》,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
    12、严文明:《史前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3、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4、徐吉军:《中国丧葬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版。
    15、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6、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口市文化局:《鹿邑太清宫长口子墓》,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7、王子今:《中国盗墓史——一种社会现象的文化考察》,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
    18、陈旭:《夏商考古》,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
    19、李如森:《汉代丧葬礼俗》,沈阳出版社2003年版。
    20、罗振玉:《贞松堂集古遗文》,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21、赵丛苍、郭妍利:《两周考古》,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
    22、董新林:《中国古代陵墓考古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3、余英时:《东汉生死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24、孟昭华、王涵编著:《中国民政通史》,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
    1、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山西平陆枣园村壁画汉墓》,《考古》1959年第9期。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疆民丰县北大沙漠中古遗址墓葬区东汉合葬墓清理简报》,《文物》1960年第6期。
    3、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定县北庄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4年第2期。
    4、甘肃省博物馆:《武威磨咀子三座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第12期。
    5、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文物出版社1973年版。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甘肃永靖秦魏家齐家文化墓地》,《考古学报》1975年第2期。
    7、长沙市文化局文物组:《长沙咸家湖西汉曹女巽墓》,《文物》1979年第3期。
    8、巫惠民、阳吉昌:《广西桂林甑皮炎洞穴遗址的试掘》,《考古》1979年第
    4期。
    9、随县擂鼓堆一号墓考古发掘队:《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第7期。
    1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满城汉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11、唐金裕:《汉初平四年王氏朱书陶瓶》,《文物》1980年第1期。
    12、四川省博物馆:《四川新都县发现一批画像砖》,《文物》1980年第2期。
    13、吴荣曾:《镇墓文中所看到的东汉道巫关系》,《文物》1980年第3期。
    14、彭世凡:《万年仙人洞新石器早期文化的几个问题》,《江西历史文物》1981年第2期。
    15、杨锡璋:《商代的墓地制度》,《考古》1983年第10期。
    16、吕瑞珍:《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历史教学》1983年第11期。
    17、邵通地区文管所:《云南邵通鸡窝院子汉墓清理报告》,《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83年第1期。
    18、常勇、李同:《秦始皇陵中埋藏汞的初步研究》,《考古》1983年第7期。
    19、杨鸿勋:《战国中山王陵及兆域图研究》,《考古》1983年第7期。
    20、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唐寺门两座汉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84年第3期。
    21、汉川县文化馆:《汉川南河汉墓清理简报》,《江汉考古》1984年第4期。
    22、罗西章:《陕西扶风石家一号汉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85年第1期。
    23、曾骐:《我国史前时期的墓葬》,《史前研究》1985年第2期。
    24、商丘地区文管会、夏邑县图书馆:《夏邑县杨楼春秋两汉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86年第1期。
    25、方殿春:《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与积石冢群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第8期。
    26、随州市博物馆:《随州安居镇汉墓》,《江汉考古》1987年第1期。
    27、淅川县文管会:《淅川县程凹西汉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87年第1期。
    28、郑绍宗:《河北省文物考古工作十年的主要收获》,《文物春秋》1989年Z1期。
    29、大葆台汉墓发掘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葆台汉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30、戴尊德、胡生:《右玉县常门铺汉墓》,《文物世界》1989年第1期。
    31、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焦作市博物馆:《焦作白庄41号汉墓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989年第2期。
    32、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孝感地区博物馆、云梦县博物馆:《云梦龙岗秦汉墓地第一次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90年第3期。
    33、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6”号遗址汉墓发掘简报》,《文物春秋》1990年第3期。
    34、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杭锦旗乌兰陶勒盖汉墓发掘报告》,《内蒙古文物考古》1991年第10期。
    35、南阳地区文物研究所:《河南南阳县蒲山汉墓的发掘》,《华夏考古》, 1991年第4期。
    36、徐州博物馆:《徐州小金山西汉墓清理简报》,《东南文化》1992年第2期。
    37、济宁市博物馆:《山东济宁师专西汉墓群清理简报》,《文物》1992年第9期。
    38、徐州博物馆:《徐州绣球山西汉墓清理简报》,《东南文化》1993年第3、4期。
    40、佟泽荣:《江苏睢宁距山、二龙山汉墓群调查》,《东南文化》1993年第4期。
    41、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市火电厂秦人墓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993年第4期。
    42、藤县博物馆:《广西藤县鸡谷山西汉墓》,《南方文物》1993年第4期。
    43、田亮:《中国古代反盗墓法论述》,《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44、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太原晋国赵卿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
    45、李如森:《从汉墓合葬习俗看汉代社会变化轨迹》,《史林》1996年第2期。
    46、河南商丘地区文物工作队:《河南永城黄土山三号汉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2期。
    47、田亚岐、杨亚长:《陇县温水乡汉墓清理简报》,《文博》1998年第2期。
    48、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绍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浙江绍兴印山大墓发掘简报》,《文物》1999年第11期。
    49、南阳市文物研究所:《南阳市人民北路汉墓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999年第3期。
    50、杨维军:《历史上的盗墓现象述略》,《丝绸之路》2000年S1期。
    51、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淄河店二号战国墓》,《考古》2000年第10期。
    52、游振群:《马王堆三号汉墓帛画》,《东南文化》2000年第4期。
    53、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南巩义市新华小区汉墓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1年第4期。
    54、东龙山考古队:《商州市东龙山汉墓》,《文博》2001年第4期。
    55、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洼刘村西周墓葬(ZGW99M1)发掘简报》,《文物》2001年第6期。
    56、陈庆峰、潘卫东、李慧:《滕州汉代石祠堂及祠堂画像》,《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期。
    57、张仁玺:《两汉时期的丧葬礼俗考略》,《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58、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北郊枣园大型西汉墓发掘简报》,《文物》2003年第12期。
    59、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吉利区汉墓(C9M2367)发掘简报》,《文物》2003年第12期。
    60、王昌富:《商州陈塬汉墓清理简报》,《文博》2003年第2期。
    61、姚周辉:《论原始先民灵魂、鬼魂观念产生发展的轨迹及其要素》,《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62、孟强,《徐州东洞山三号汉墓的发掘及对东洞山汉墓的再认识》,《东南文化》2003年第7期。
    63、崔大庸、高继习:《章丘洛庄汉墓发掘成果及学术价值》,《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64、王学理:《秦始皇陵园汉墓清理简报》,《文物》2004年第5期。
    65、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邯郸市建设大街战汉墓葬发掘报告》,《文物春秋》2004年第6期。
    66、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火车站西汉墓(IM1779)发掘简报》,《文物》2004年第9期。
    67、傅海滨:《春秋战国时期的鬼神观念研究》,陕西师范大学,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年。
    68、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咸阳二○二所西汉墓葬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1期。
    69、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春都花园小区西汉墓(IM2354)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第1期。
    70、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淅川县阎杆岭38号汉墓的发掘》,《华夏考古》2006年第2期。
    71、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潜山县文物管理所:《安徽潜山彭岭战国西汉墓》,《考古学报》2006年第2期。
    72、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潜山县文物管理所:《安徽潜山彭岭战国西汉墓》,《考古学报》2006年第2期。
    73、潘洪钢:《清代驻防八旗与当地文化习俗的互相影响——兼谈驻防旗人的族群认同问题》,《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74、赵晓华:《两汉家族葬初步研究》,四川大学,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年。
    75、衡水市文物管理处:《河北武邑青冢汉墓发掘简报》,《文物春秋》2007年第2期。
    76、镇江博物馆:《江苏镇江长岗许前村西汉墓发掘简报》,《东南文化》2007年第5期。
    77、山东省青州博物馆:《山东青州马家冢东汉墓清理》,《考古》2007年第6期。
    78、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巫山县文物管理所:《重庆巫山土城破墓地Ⅲ区东汉墓葬发掘报告》,《江汉考古》2008年第1期。
    79、沈俐:《汉代神道石刻与墓葬形制》,《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80、永城市文物局、永城市博物馆:《河南永城市芒砀山新莽墓地清理简报》,《华夏考古》2008年第2期。
    81、荆州博物馆:《湖北荆州纪南松柏汉墓发掘简报》,《文物》2008年第4期。
    82、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河南新乡老道井墓地金灯寺墓区汉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2008年第5期。
    83、侯忠明:《东汉<冯焕阙>及其隶书》,《艺术考古》,2009年第1期。
    84、王海燕:《中国古代帛画研究述评》,《艺术探索》2009年第4期。
    
    ①恩·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页107。
    ②李庆:《中国文化中人的观念》,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页181。
    ①杨伯峻点校:《孟子?滕文公上》,《十三经全文标点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版,页2196。
    ②弗·恩格斯:《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文选》,外国文书籍出版局1955年版,页366。
    ③罗开玉:《中国丧葬与文化》,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页5。
    ①姚周辉:《论原始先民灵魂、鬼魂观念产生发展的轨迹及其要素》,《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①傅海滨:《春秋战国时期的鬼神观念研究》,陕西师范大学,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年。
    ②徐吉军:《中国丧葬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版,页4。
    ③转引自徐吉军:《中国丧葬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版,页5。
    ④《斯大林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页294。
    ①罗开玉:《中国丧葬与文化》,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页66。
    ②罗开玉:《中国丧葬与文化》,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页74。
    ③罗开玉:《中国丧葬与文化》,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页74。
    ④王先谦:《荀子集解?大略篇》,《诸子集成》第二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版,页330。
    ⑤转引自潘洪钢:《清代驻防八旗与当地文化习俗的互相影响——兼谈驻防旗人的族群认同问题》,《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①罗开玉:《中国丧葬与文化》,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页81。
    ②允裪纂修:《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176,清乾隆二十七年版。
    ③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版,页393—398。
    ④王文锦点校:《周礼?地官?大司徒》,《十三经全文标点本》上册,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版,页410。
    ⑤罗开玉:《中国丧葬与文化》,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页100。
    
    ①霍巍、黄伟:《四川丧葬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页7—8。
    ②王文锦点校:《周礼?地官?小司徒》,《十三经全文标点本》上册,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版,页418。
    ③王文锦点校:《礼记?三年问》,《十三经全文标点本》上册,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版,页931。
    ①张双棣、张万彬、殷国光、陈涛译注:《吕氏春秋译注?节丧》,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页266。
    ②弗·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选》,外国文书籍出版局1955年版,页216—217。
    ③罗开玉:《中国丧葬与文化》,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页112。
    ①王先谦:《荀子集解?富国篇》,《诸子集成》第二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版,页115。
    ①徐吉军:《中国丧葬史》,江西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页11。
    ②彭世凡:《万年仙人洞新石器早期文化的几个问题》,《江西历史文物》1981年第2期。
    
    ①巫惠民、阳吉昌:《广西桂林甑皮炎洞穴遗址的试掘》,《考古》1979年第4期。
    ②曾骐:《我国史前时期的墓葬》,《史前研究》1985年第2期。
    ③徐吉军:《中国丧葬史》,江西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页18。
    ①徐吉军:《中国丧葬史》,江西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页20。
    ②方殿春:《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与积石冢群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第8期。
    ③陈旭:《夏商考古》,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页51。
    ④陈旭:《夏商考古》,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页52。
    ⑤陈旭:《夏商考古》,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页54。
    
    ①徐吉军:《中国丧葬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版,页67。
    ②陈旭:《夏商考古》,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页184—185。
    ③陈旭:《夏商考古》,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页179。
    ④陈旭:《夏商考古》,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页180。
    
    ①陈旭:《夏商考古》,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页181。
    ②陈旭:《夏商考古》,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页187。
    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口市文化局:《鹿邑太清宫长口子墓》,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④赵丛苍、郭妍利:《两周考古》,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页75。
    ①赵丛苍、郭妍利:《两周考古》,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页75。
    ②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洼刘村西周墓葬(ZGW99M1)发掘简报》,《文物》2001年第6期。
    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太原晋国赵卿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
    ④赵丛苍、郭妍利:《两周考古》,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页107。
    ⑤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淄河店二号战国墓》,《考古》2000年第10期。
    ⑥焦南峰、段清波:《陕西秦汉考古四十年纪要》,《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5期。
    
    
    ①赵丛苍、郭妍利:《两周考古》,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页116。
    ②随县擂鼓堆一号墓考古发掘队:《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第7期。
    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绍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浙江绍兴印山大墓发掘简报》,《文物》1999年第11期。
    ①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市火电厂秦人墓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993年第4期。
    
    ①董新林:《中国古代陵墓考古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页151。
    ②董新林:《中国古代陵墓考古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页148。
    ①大葆台汉墓发掘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葆台汉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②戴尊德、胡生:《右玉县常门铺汉墓》,《文物季刊》1989年第1期。
    ③崔大庸、高继习:《章丘洛庄汉墓发掘成果及学术价值》,《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①田亚岐、杨亚长:《陇县温水乡汉墓清理简报》,《文博》1998年第2期。
    ②徐吉军:《中国丧葬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版,页222。
    ③商丘地区文管会、夏邑县图书馆:《夏邑县杨楼春秋两汉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86年第1期。
    ④商丘地区文管会、夏邑县图书馆:《夏邑县杨楼春秋两汉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86年第1期。
    
    ①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焦作市博物馆:《焦作白庄41号汉墓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989年第2期。
    ②河南商丘地区文物工作队:《河南永城黄土山三号汉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2期。
    ①孟强:《徐州东洞山三号汉墓的发掘及对东洞山汉墓的再认识》,《东南文化》2003年第7期。
    ②李如森:《汉代丧葬礼俗》,沈阳出版社2003年版,页362。
    
    ①南阳地区文物研究所:《河南南阳县蒲山汉墓的发掘》,《华夏考古》1991年第4期。
    ②董新林:《中国古代陵墓考古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页163—165。
    ③李如森:《汉代丧葬礼俗》,沈阳出版社2003年版,页386。
    ①四川省博物馆:《四川新都县发现一批画像砖》,《文物》1980年第2期。
    ②李如森:《汉代丧葬礼俗》,沈阳出版社2003年版,页354—362。
    
    ①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山西平陆枣园村壁画汉墓》,《考古》1959年第9期。
    ②山东省青州博物馆:《山东青州马家冢东汉墓清理》,《考古》2007年第6期。
    
    ①转引自徐吉军:《中国丧葬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版,页25。
    ②徐吉军:《中国丧葬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版,页72。
    ①陈旭:《夏商考古》,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页174。
    ②杨鸿勋:《战国中山王陵及兆域图研究》,《考古》1983年第7期。
    ③班固:《汉书·刘向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页1517。
    ④王文锦:《礼记·檀弓上》,《十三经》全文标点本,上册,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版,页691。
    ⑤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六》,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页206。
    ⑥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页8。
    
    ①王先谦:《荀子集解?礼论篇》,《诸子集成》第二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版,页239。
    ②王先谦:《荀子集解?礼论篇》,《诸子集成》第二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版,页245。
    ③《商君书·境内》,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页214。
    
    ①转引自徐吉军:《中国丧葬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版,页156。
    ②郑绍宗:《河北省文物考古工作十年的主要收获》,《文物春秋》1989年Z1期。
    ③蔡邕:《独断》,抱经堂校本,北京直隶书局影印,民国十二年夏五月。
    ①王文锦点校:《礼记·月令》,《十三经》全文标点本,上册,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版,页742。
    ②转引自董新林:《中国古代陵墓考古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页140。
    ③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页19。
    ④班固:《汉书?韦贤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页2331。
    ①徐吉军:《中国丧葬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版,页255。
    ②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页34。
    ③范晔:《后汉书·祭祀志下》,中华书局1999年版,页2169。
    ④范晔:《后汉书·明帝纪》,中华书局1999年版,页84。
    
    ①徐吉军:《中国丧葬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版,页244。
    ②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系工农兵学员译注:《盐铁论译注·散不足篇》,冶金工业出版社1975年版,页264。
    ③郦道元:《水经注?阴沟水篇》,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页178。
    ④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页108—110。
    
    
    ①范晔:《后汉书?张酺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页1034。
    ②郦道元:《水经注?比水篇》,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页229。
    ③陈庆峰、潘卫东、李慧:《滕州汉代石祠堂及祠堂画像》,《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期。
    ①郦道元:《水经注?济水篇》,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页67。
    ②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页113。
    ①陈庆峰、潘卫东、李慧:《滕州汉代石祠堂及祠堂画像》,《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期。
    ②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系工农兵学员译注:《盐铁论译注·散不足篇》,冶金工业出版社1975年版,页264。
    ③班固:《汉书?董贤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页2763。
    ④班固:《汉书?霍光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页2222。
    ⑤郦道元:《水经注?阴沟水篇》,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页178。
    ⑥引自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页115。
    ⑦引自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页115。
    
    ①引自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页116。
    ②侯忠明:《东汉<冯焕阙>及其隶书》,《艺术考古》2009年第1期。
    
    
    ①转引自徐吉军:《中国丧葬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版,页249。
    ②杨树达:《汉代丧葬礼俗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页124。
    
    ①洪适:《隶释》卷六,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②杨树达:《汉代丧葬礼俗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页120。
    
    
    ①沈俐:《汉代神道石刻与墓葬形制》,《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②沈俐:《汉代神道石刻与墓葬形制》,《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①弗·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选》,外国文书籍出版局1955年版,页185。
    ②弗·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选》,外国文书籍出版局1955年版,页243。
    ③孟昭华、王涵编著:《中国民政通史》,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页115。
    ④转引自徐吉军:《中国丧葬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版,页24—25。
    ⑤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甘肃永靖秦魏家齐家文化墓地》,《考古学报》1975年第2期。
    
    ①赵晓华:《两汉家族葬初步研究》,四川大学,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年。
    ②罗开玉:《中国丧葬与文化》,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页100—101。
    ③严文明:《史前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页20。
    
    ①董新林:《中国古代陵墓考古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页58。
    ②严文明:《史前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页61。
    ③杨锡璋:《商代的墓地制度》,《考古》1983年第10期。
    
    ①杨锡璋:《商代的墓地制度》,《考古》1983年第10期。
    ②杨锡璋:《殷墟西区墓地》,《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③王文锦点校:《周礼?春官?冢人》,《十三经》全文标点本,上册,北京燕山出版社,页441。
    ④赵丛苍、郭妍利:《两周考古》,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页183。
    
    ①徐吉军:《中国丧葬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版,页219。
    ②徐吉军:《中国丧葬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版,页219。
    ③李如森:《从汉墓合葬习俗看汉代社会变化轨迹》,《史林》1996年第2期。
    
    ①济宁市博物馆:《山东济宁师专西汉墓群清理简报》,《文物》1992年第9期。
    ②赵晓华:《两汉家族葬初步研究》,四川大学,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年。
    ①刘昫:《旧唐书?吕才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页1839。
    ①张双棣、张万彬、殷国光、陈涛译注:《吕氏春秋译注·节丧》,上册,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页266。
    ②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页2038。
    ①范晔:《后汉书·袁安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页1026。
    ②范晔:《后汉书·郭镇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页1043。
    ③唐金裕:《汉初平四年王氏朱书陶瓶》,《文物》1980年第1期。
    ④罗振玉:《贞松堂集古遗文》,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卷15。
    
    ①李如森:《汉代丧葬礼俗》,沈阳出版社2003年版,页66。
    ②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页183。
    
    ①徐吉军:《中国丧葬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版,页51。
    ②陈旭:《夏商考古》,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页12。
    
    
    ①赵丛苍、郭妍利:《两周考古》,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页205。
    ②赵丛苍、郭妍利:《两周考古》,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页186。
    ①李如森:《汉代丧葬礼俗》,沈阳出版社2003年版,页99。
    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疆民丰县北大沙漠中古遗址墓葬区东汉合葬墓清理简报》,《文物》1960年第6期。
    ③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杭锦旗乌兰陶勒盖汉墓发掘报告》,《内蒙古文物考古》1991年第10期。
    ④湖南省农学院等:《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动植物标本的研究》,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
    ⑤范晔:《后汉书·礼仪志下》中华书局1999年版,页2135。
    ①崔大庸、高继习:《章丘洛庄汉墓发掘成果及学术价值》,《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②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6”号遗址汉墓发掘简报》,《文物春秋》1990年第3期。
    ③罗西章:《陕西扶风石家一号汉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85年第1期。
    ④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咸阳二○二所西汉墓葬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1期。
    ⑤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淅川县阎杆岭38号汉墓的发掘》,《华夏考古》2006年第2期。
    
    
    ①邵通地区文官所:《云南邵通鸡窝院子汉墓清理报告》,《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83年第1期。
    ②汉川县文化馆:《汉川南河汉墓清理简报》,《江汉考古》1984年第4期。
    ③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河南新乡老道井墓地金灯寺墓区汉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2008年第5期。
    ①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火车站西汉墓(IM1779)发掘简报》,《文物》2004年第9期。
    ②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春都花园小区西汉墓(IM2354)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第1期。
    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南巩义市新华小区汉墓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1年第4期。
    ①镇江博物馆:《江苏镇江长岗许前村西汉墓发掘简报》,《东南文化》2007年第5期。
    ②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唐寺门两座汉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84年第3期。
    ③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杭锦旗乌兰陶勒盖汉墓发掘报告》,《内蒙古文物考古》1991年第10期。
    ④佟泽荣:《江苏睢宁距山、二龙山汉墓群调查》,《东南文化》1993年第4期。
    ⑤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潜山县文物管理所:《安徽潜山彭岭战国西汉墓》,《考古学报》2006年第2期。
    ⑥随州市博物馆:《随州安居镇汉墓》,《江汉考古》1987年第1期。
    ⑦永城市文物局、永城市博物馆:《河南永城市芒砀山新莽墓地清理简报》,《华夏考古》2008年第2期。
    ⑧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巫山县文物管理所:《重庆巫山土城破墓地Ⅲ区东汉墓葬发掘报告》,《江汉考古》2008年第1期。
    ⑨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春都花园小区西汉墓(IM2354)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第1期。
    ①王昌富:《商州陈塬汉墓清理简报》,《文博》2003年第2期。
    ②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南巩义市新华小区汉墓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1年第4期。
    ③王文锦点校:《周礼·地官·司市》,《十三经》全文标点本上册,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版,页420。
    ④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潜山县文物管理所:《安徽潜山彭岭战国西汉墓》,考古学报2006年第2期。
    ⑤戴尊德、胡生:《右玉县常门铺汉墓》,《文物世界》1989年第1期。
    ⑥淅川县文管会:《淅川县程凹西汉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87年第1期。
    ⑦藤县博物馆:《广西藤县鸡谷山西汉墓》,《南方文物》1993年第4期。
    ⑧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页77。
    ①李如森:《汉代丧葬礼俗》,沈阳出版社2003年版,页164—172。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满城汉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③长沙市文化局文物组:《长沙咸家湖西汉曹女巽墓》,《文物》1979年第3期。
    ④徐州博物馆:《徐州小金山西汉墓清理简报》,《东南文化》1992年第2期。
    ⑤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孝感地区博物馆、云梦县博物馆:《云梦龙岗秦汉墓地第一次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90年第3期。
    
    ①李如森:《汉代丧葬礼俗》,沈阳出版社2003年版,页123。
    ②甘肃省博物馆:《武威磨咀子三座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第12期。
    ③荆州博物馆:《湖北荆州纪南松柏汉墓发掘简报》,《文物》2008年第4期。
    ①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南巩义市新华小区汉墓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1年第4期。
    
    ①黄永堂译注:《国语全译·楚语下》,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页639。
    ②引自徐吉军:《中国丧葬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版,页154。
    ①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北郊枣园大型西汉墓发掘简报》,《文物》2003年第12期。
    ②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中华书局1984年版,页158。
    ③衡水市文物管理处:《河北武邑青冢汉墓发掘简报》,《文物春秋》2007年第2期。
    
    ①南阳市文物研究所:《南阳市人民北路汉墓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999年第3期。
    ②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吉利区汉墓(C9M2367)发掘简报》,《文物》2003年第12期。
    ③东龙山考古队:《商州市东龙山汉墓》,《文博》2001年第4期。
    ①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邯郸市建设大街战汉墓葬发掘报告》,《文物春秋》2004年第6期。
    ①班固:《汉书?惠帝纪》,中华书局1999年版,页66。
    ①阴法鲁:《中国古代文化史》第2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页127。
    ②房玄龄:《晋书?索綝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页1651。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满城汉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②范晔:《后汉书?崔寔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页1168。
    ③范晔:《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页979。
    ④班固:《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页2270。
    
    ①班固:《汉书?地理志下》,中华书局1999年版,页1311。
    ②王符著,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中华书局1985年版,页134。
    ③王先谦:《荀子集解?礼论篇》,《诸子集成》第二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页243。
    ④王充:《论衡·薄葬篇》,《诸子集成》第七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页225。
    ①王先谦:《庄子集解?列御寇》,《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页460。
    
    ①王符著,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中华书局1985年版,页134。
    ②王充《论衡·论死篇》,《诸子集成》第七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页202。
    ③王充《论衡·订鬼篇》,《诸子集成》第七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页219。
    ④王充《论衡·薄葬篇》,《诸子集成》第七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页225。
    ⑤王充:《论衡·薄葬篇》,《诸子集成》第七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页227。
    
    ①班固:《汉书·杨王孙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页2191。
    ②班固:《汉书·杨王孙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页2192。
    ①班固:《汉书·原涉传》,中国书局1999年版,页2750。
    ②商丘地区文管会、夏邑县图书馆:《夏邑县杨楼春秋两汉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86年第1期。
    ③王学理:《秦始皇陵园汉墓清理简报》,《文物》2004年第5期。
    ④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杭锦旗乌兰陶勒盖汉墓发掘报告》,《内蒙古文物考古》1991年第10期。
    ⑤佟泽荣:《江苏睢宁距山、二龙山汉墓群调查》,《东南文化》1993年第4期。
    ⑥转引自李如森:《汉代丧葬礼俗》,沈阳出版社2003年版,页7。
    
    ①王文锦点校:《礼记??丧大记》,《十三经》全文标点本,上册,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版,页859。
    ②王文锦点校:《礼记??丧大记》,《十三经》全文标点本,上册,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版,页859。
    
    ①转引自徐吉军:《中国丧葬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版,页127。
    ②范晔:《后汉书·樊宏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页752。
    ③范晔:《后汉书·耿秉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页477。
    ④班固:《汉书·哀帝纪》,中华书局1999年版,页235。
    ⑤班固:《汉书·薛宣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页2525。
    ①班固:《汉书·王莽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页2995。
    ②范晔:《后汉书·安帝纪》,中华书局1999年版,页151。
    ③范晔:《后汉书·桓帝纪》,中华书局1999年版,页190。
    ④张仁玺:《两汉时期的丧葬礼俗考略》,《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⑤班固:《汉书·翟方进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页2541。
    
    ①葛洪辑,成林、程章灿译注:《西京杂记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页26。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满城汉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满城汉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②李如森:《汉代丧葬礼俗》,沈阳出版社2003年版,页25。
    ③范晔:《后汉书·礼仪志下》,中华书局1999年版,页2139。
    ④陈寿:《三国志·文帝纪》,中华书局1971年版,页81。
    ①大葆台汉墓发掘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葆台汉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①游振群:《马王堆三号汉墓帛画》,《东南文化》2000年第4期。
    ②吕瑞珍:《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历史教学》1983年第11期。
    ①崔豹:《古今注·卷中·音乐第三》,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页8。
    ②范晔:《后汉书·礼仪志下》,中华书局1999年版,页2134。
    ③干宝著,黄涤明注译:《搜神记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页199。
    ①李庆:《中国文化中人的观念》,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页179。
    ①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页95。
    ②徐吉军:《中国丧葬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版,页57。
    
    ①杨伯峻点校:《论语?为政》,《十三经》全文标点本,下册,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版,页1998。
    ②杨伯峻点校:《论语?先进》,《十三经》全文标点本,下册,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版,页2046。
    ③杨伯峻点校:《孟子?尽心上》,《十三经》全文标点本,下册,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版,页2262—2263。
    ④杨伯峻点校:《论语·卫灵公》,《十三经》全文标点本,下册,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版,页2074。
    ①杨伯峻点校:《孟子·告子上》,《十三经》全文标点本,下册,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版,页2244。
    ②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页257。
    ③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页342。
    
    ①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页163。
    ②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页157。
    ①王先谦:《庄子集解?天道篇》,《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页82。
    ②王先谦:《庄子集解?达生篇》,《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页114。
    ③王先谦:《庄子集解?大宗师》,《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页42。
    ④王先谦:《庄子集解?知北游》,《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页138。
    ⑤王先谦:《庄子集解?至乐篇》,《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页110。
    
    ①王先谦:《庄子集解?人间世》,《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页109。
    ②王先谦:《荀子集解?礼论篇》,《诸子集成》第二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页243。
    ③王先谦:《荀子集解?天论篇》,《诸子集成》第二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页211。
    ④王先谦:《荀子集解?天论篇》,《诸子集成》第二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页211—212。
    ①吴毓江撰,孙啟治点?骸赌有Wⅰっ鞴硐隆罚谢榫?1993年版,页343。
    ②吴毓江撰,孙啟治点?骸赌有Wⅰっ鞴硐隆罚谢榫?1993年版,页341—342。
    ③吴毓江撰,孙啟治点?骸赌有Wⅰっ鞴硐隆罚谢榫?1993年版,页337。
    ④徐吉军:《中国丧葬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版,页99。
    ⑤徐吉军:《中国丧葬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版,页101。
    
    
    ①余英时:《东汉生死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页24。
    ②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系工农兵学员译注:《盐铁论译注·散不足》,冶金工业出版社1975年版,页267。
    ③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99年版,页182。
    ④余英时:《东汉生死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页29。
    ⑤余英时:《东汉生死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页30。
    ①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页337。
    ②王先谦:《庄子集解?大宗师》,《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页39。
    ③余英时:《东汉生死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页79。
    ④王充:《论衡?道虚篇》,《诸子集成》第七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页39。
    ⑤王先谦:《庄子集解?知北游》,《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页138。
    
    ①王充:《论衡?论死篇》,《诸子集成》第七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页202。
    ②王海燕:《中国古代帛画研究述评》,《艺术探索》2009年第4期。
    ③吕瑞珍:《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历史教学》1983年第11期。
    
    ①转引自:余英时:《东汉生死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页90。
    ②应劭著,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第二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页65。
    ③吴荣曾:《镇墓文中所看到的东汉道巫关系》,《文物》1980年第3期。
    ①张双棣、张万彬、殷国光、陈涛译注:《吕氏春秋译注·安死》,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页273。
    ①房玄龄等:《晋书·皇甫谧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页1417。
    ②王子今:《中国盗墓史——一种社会现象的文化考察》,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页239。
    ①王子今:《中国盗墓史——一种社会现象的文化考察》,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页256。
    ②司马迁:《史记·伍子胥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页1728。
    ③班固:《汉书·外戚传下》,中华书局1999年版,页2943—2944。
    ④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下》,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页148—149。
    
    ①范晔:《后汉书·朱穆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页992。
    ②王子今:《中国盗墓史——一种社会现象的文化考察》,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页258。
    ③刘安:《淮南子·汜论训》,《诸子集成》第七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页230。
    ④李昉等编辑:《太平御览》卷九百五十四,中华书局1960年版,页4235。
    ⑤田亮:《中国古代反盗墓法论述》,《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①转引自杨维军:《历史上的盗墓现象述略》,《丝绸之路》2000年S1期。
    ①李如森:《汉代丧葬礼俗》,沈阳出版社2003年版,页214。
    ②李昉等编辑:《太平御览》卷九百五十四,中华书局1960年版,页4235。
    ③王子今:《中国盗墓史——一种社会现象的文化考察》,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页368。
    ④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中华书局1999年版,页10。
    ⑤王充:《论衡?乱龙篇》,《诸子集成》第七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页157。
    ⑥王充:《论衡?订鬼篇》,《诸子集成》第七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页221。
    
    ①王子今:《中国盗墓史——一种社会现象的文化考察》,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页375。
    ②司马迁:《史记·张释之冯唐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页2123。
    ③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定县北庄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4年第2期。
    ④李如森:《汉代丧葬礼俗》,沈阳出版社2003年版,页271。
    
    ①徐州博物馆:《徐州绣球山西汉墓清理简报》,《东南文化》1992年第3期。
    ②孟强:《徐州东洞山三号汉墓的发掘及对东洞山汉墓的再认识》,《东南文化》2003年第7期。
    ③范晔:《后汉书·礼仪志下》,中华书局1999年版,页2133。
    ④班固:《汉书·外戚传下》,中华书局1999年版,页2944。
    
    ①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文物出版社1973年版,页5。
    ②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99年版,页188。
    ③常勇、李同:《秦始皇陵中埋藏汞的初步研究》,《考古》1983年第7期。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满城汉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页10。
    
    ①张双棣、张万彬、殷国光、陈涛译注:《吕氏春秋译注·节丧》,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页266。
    ②班固:《汉书·杨王孙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页2192。
    ③班固:《汉书?刘向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页151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