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阳羡文化家族文学活动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清代阳羡文化家族云集,大多诗礼传家,才人辈出,著述丰富。他们的词学成就尤为突出,在清代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以清代阳羡文化家族为研究对象,在框定若干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揭示了清代阳羡以血缘、亲缘关系为纽带的文化族群现象,系统梳理了阳羡文化家族的生成环境、组织方式、文化建树等,重点论述了阳羡人文群体形成过程中姻属网络的文化影响,阳羡词人的唱和活动和词学成就,阳羡词风的嬗变等问题。本文试图在家族史和文学史的双重视野中,较为完整地展示清代文学以文化家族为载体的演变轨迹。
     引言对本文所涉及的“家族”及“文化家族”概念作了详细界定,并且简要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范围和研究现状,陈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设想。
     正文主要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阳羡文化家族总论,共设两章。第一章从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的角度入手,在考察阳羡的地域特征、经济特征、文化特征的基础上,整合出阳羡的隐逸之趣、词风源头、唱和习俗,详细全面地描述了阳羡文化家族的生成背景。第二章从地域族群的角度,勾勒了阳羡文化家族群像,描述了家族之间的世代联姻,展示了阳羡文化的家族色彩和群体态势。本文还借鉴人类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在论述家族婚姻圈形成的基础上,探讨了姻属网络的文化整合力、姻缘与血缘关系对群体意识和群体文化行为的重要影响。
     第二部分是对清代阳羡文化家族群体性词学成就的系统研究,包括三个章节。第三章是对清代阳羡词学所作的全面审视。首先,概述了不同时期阳羡词人词学活动的基本情况;其次,论述了阳羡的词学理论;再次,阐论了地域性词选《荆溪词初集》的重要文学价值。第四章、第五章以阳羡词风的定型与嬗变为主线,详细论述了顺康时期和雍乾时期的阳羡词群的唱和活动、艺术风貌等。第四章在考述顺康阳羡词群的词事风雅的基础上,主要论述迦陵词新变的特殊诱因、迦陵词独特风格对阳羡众家的艺术示范意义、家族词人同声而和等问题,揭示了悲慨激昂的阳羡词风的酝酿、定型、衰落的过程。第五章则阐述了雍乾时期以史承谦为首的阳羡词群的创作特色,论述了这一小群体在清代词史中的独特意义。通过史承谦和史惟圆的比较,从时代风会和文人心态的角度,分析阳羡词风的流变过程及其内在缘由。
     第三部分为阳羡文化家族个案研究,旨在微观领域探讨家族与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第六章主要讨论陈氏家族以文称望的现实契机,陈氏的诗、文、词的思想内蕴和艺术价值,陈维崧昆仲唱和的文学史意义。第七章概述了储氏家族的科举文化背景,并对储氏古文的创作特色进行了详细分析,揭示了其重要的文学价值。
     在综合研究和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了阳羡文化家族推动地域文学发展的重要意义,揭示了其在清代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及其在清代文学史上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并以此为样本,探讨了清代地域文学研究中,“家族”策略运用的方法论启示。
This thesis is concentrated on the study of YangXian cultural family in Qing Dynasty. After explain some essential conception, the thesis mainly amplified these issues, such as the background of YangXian cultural family in Qing Dynasty、their marriage connectionN their cultural and literary achievement and so on. The key to the study includes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in marriage and relativ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in literary style of YangXian Ci. The thesis want to reveal the evolvement track in the classical literature, which takes cultural family as literary carrier in Qing Dynasty, at the double views of family and literature history.
     The text includes three parts as its main content. The first part is a survey of YangXian cultural family, which is consist of two chapters. Chapter I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of Yang Xian cultural family from the viewpoint of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tradition. From the view of taking several different families as a whole, Chapter II use the meaning of Anthrop sociology, dissertate the accelerating sense of marriage and subordinate network's cultural conformity power to members of distinguished family's congregation, as well as marriage and consanguinity's important influences on the aspect of collectivity consciousness and colony cultural behavior to the cultural family.
     The second part is systematic research to YangXian cultural clan's achievements on Ci poetry as a colony in the Qing Dynasty, consisting of three chapters. Chapter III summarizes its basic situation, and narrates YangXian's theory of Ci poetry, then does elementary research to literary value of Original Collection of JingXi Ci. Chapter IV and Chapter V takes the finalizing and changing of YangXian Ci style as the main clue, respectively gives particular dissertation to the literary style of YangXian Ci Colony during the period between ShunZhi and KangXi and between YongZheng and QianLong in Qing Dynasty. Based on studying YangXian Ci colony's responsorial activity during the time of ShunZhi and KangXi in Qing Dynasty, chapter IV discusses a series of issues like travel and JiaLing Ci's change, the literary demonstrating meaning of Chen Weisong'Ci special style to members of YangXian colony, the clan Ci writers' response in the same tune, moreover, opens out the course of YangXian Ci poetry as an indignant and boiling style from brewing to finalizing. Then, the thesis show the fact that YangXian Ci poetry style has changed after KangXi 20th by the meaning of text reading carefully. Chapter V pays attention to the group of YangXian Ci poets since the time of YongZheng till QianLong in Qing Dynasty. Shi Chengqian was the chief one in this group, and by comparing Shi Weiyuan with him, from the view of era alteration and writer's mood condition their different, we can find their different, then analyze the transformation in literary style of YangXian Ci, and the inherent causes about this phenomenon. Finally, we will sums up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group in abounding and enlarging the literary style of YangXian Ci.
     The third part is some family case study in the space of two chapters. We mainlychoose two typical cultural families------the family of Chen and the family of Chu, andwant to probe into the mutual connection between clan and literature by this two examples. Chapter VI mainly discusses the realistic about the family of Chen how to become famous literary family, analyzes the thought and literary value of Chen clan's poems, prose and Ci, opens out the literature historic sense of the antiphon between Chen Weisong and his brothers. Chapter VII brings forth the dense cultural atmosphere in the background of imperial examinations of Chu's family, discourses upon this clan's all-sided literary accomplishments and fully analyzes characteristic on ancient prose creation of the Chu's family members.
引文
[1]“江南”作为一个区域概念,在古代并没有统一的认识。秦汉时期,江南主要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即今湖北省南部和湖南省全部,其中心区域即战国时期的楚地,而长江下游的江浙地区被称作“江东”。自孙吴立国江东,江东获得了发展的良好契机,之后随着晋室南迁,宋、齐、梁、陈的频繁更瞀,江东不断被开发,以都城建康为中心的“江东”逐渐成为中古时期人们约定俗成的“江南”,而在这一过程中,“江南”所指的范围不知不觉向东南转移。这一观念在唐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明确,唐人诗文中的“江南”大多指向长江下游以南的吴越之地。宋以后对人们“江南”区域的认知基本承继了唐人观点。故本文所指“江南”即以太湖为中心的吴越地区。
    [2]《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六十八,四库全书本。
    [3][汉]郑玄注《周礼》卷三,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第867册,商务印书馆,1936.
    [4][清]段玉裁注、[汉]许慎著《说文解字注》,第31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周]管仲《管子·小匡》卷八,四库全书本.
    [2]潘光旦《江苏通志增辑族望志议》,《潘光旦文集》第8卷,第26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陈寅恪《崔浩与寇谦之》,《金明馆丛稿初编》,第32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钱穆《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术文化与当时门第的关系》,《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第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5]清光绪《申浦缪氏族谱》序,转引自张杰《清代科举家族》,第41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刘跃进《门阀世族与永明文学》,三联书店,1996。
    [2]程章灿《世族与六朝文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丁福林《东晋南朝的谢氏文学集团》,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江庆柏《明清苏南望族文化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李浩《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中华书局,2002。
    [6]王永平《六朝江东世族之家风家学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
    [7]曹道衡《兰陵萧氏与南朝文学》,中华书局,2004.
    [8]张剑《宋代家族与文学——以澶州晁氏为中心》,北京出版社,2006。
    [9]朱丽霞《清代松江望族与文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严迪昌《阳羡词派研究》,第11页,齐鲁书社,1993.
    [2]严迪昌《万树三考》,《严迪昌论文自选集》,中国书店,2005.
    [3]严迪昌《论史承谦及其<小眠斋词>——兼说清词流派之分野》,《严迪昌论文自选集》,中国书店,2005.
    [4]朱征骅《清代宜兴词学简说》,《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5]周绚隆《论陈维崧词多样化的风格特点》,《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6]艾治平《论阳羡词宗师陈维崧》,《嘉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7]吴晓亮《论陈维崧词对稼轩词的继承与发展》,《文学遗产》,1998年第3期.
    [8]周绚隆《实用性原则的遵循与背叛——陈维崧题画词的文本解读》,《首都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9]周绚隆《论迦陵词以文为词的倾向——兼评陈维崧革新词体的得失》,《文史哲》,2002年第1期.
    [10]陆勇强《陈维崧家世考述》,《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11]孙克强《清代词学流派论》,《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第1期.
    [12]孙克强《阳羡词派词论及其影响》,《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13]承剑芬《陈维崧词风形成的文化背景考察》,《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14]朱丽霞《向词坛直捣将军鼓——论陈维崧对辛稼轩的接受》,《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1期.
    [15]梁鉴江《陈维崧:清初词坛的革新者》,《中国韵文学刊》,2004年第3期.
    [16]周绚隆《论陈维崧以诗为词的创作特征及其意义》,《文艺研究》,2004年第3期.
    [1]周绚隆《拟物写形与抒情的符号化倾向——陈维崧咏物词中的自我表现》,《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2]沈松勤《明清之际太湖流域郡邑词派述论》,《文学评论》,2007年第2期.
    [3]陆勇强《陈维崧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马大勇《史承谦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
    [1]潘光旦《种族与文化机缘》,《潘光旦文集》第8卷,第23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参见(法)丹纳、傅雷译《艺术哲学》第二章《艺术品的产生》,丹纳提出“艺术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3]潘光旦《中国画家的分布、移殖与遗传》,《潘光旦文集》第8卷,第30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明]王鹏《太湖赋》,《吴都文粹续集》卷二十二,四库全书本.
    [2][清]赵弘恩等监修,黄之隽等编纂《江南通志》卷十七,四库全书本。
    [3][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四库全书本.
    [4][清]李先荣等原本、阮升基增修、宁楷等增纂《重刊宜兴县旧志》卷一《疆域志·疆域》,清嘉庆二年增补康熙刻本.
    [1][清]李先荣等原本、阮升基增修、宁楷等增纂《重刊宜兴县旧志》卷六《武备志·阨塞》,清嘉庆二年增补康熙刻本.
    [2]本文中的“江南”范围是以太湖为中心的吴越地区.
    [3][宋]杨亿《送张泌之毗陵诗序》,《武夷新集》卷七,四库全书本。
    [4][宋]苏颂《送沈学士守毗陵》,《苏魏公文集》卷七,四库全书本。
    [5][宋]刘敞《送沈康学士知常州》,《公是集》卷二十四,四库全书本。
    [6][宋]潜道《慕容居士双南轩》,《参寥子诗集》卷八,四库全书本。
    [7][明]归有光《题玉女潭记》,《震川集》卷十五,四库全书本。
    [8][清]陈行山《始祖宋亲军指挥使承先公小传》,《亳里陈氏家乘》卷十一,民国二十九年开远堂藏本。
    [1][明]唐顺之《重修宜兴县学记》,《荆川集》卷八,四库全书本.
    [2]梁启超《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饮冰室文集》之四十一,第50页,《饮冰室合集·文集》第14册,中华书局,1941.
    [3]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徽》,第200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4][清]陈纕修、沈彤撰《乾隆吴江县志》卷四《镇市村》,《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19册,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1991。
    [5][清]胡观澜《宜兴旧志序》,[清]阮升基修、宁楷增纂《宜兴县志》,清光绪八年重刊嘉庆刻本。
    [1]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第19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杜,2000.
    [2][清]陈纕修、沈彤撰《乾隆吴江县志》卷四《镇市村》,《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19册,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1991。
    [3][明]唐顺之《赠宜兴尹林君序》,《荆川集》卷十一,四库全书本.
    [4][清]施惠、吴景墙等纂修《光绪宜荆新志》卷一《疆土志·物产记》,清光绪八年刻本.
    [5][明]唐顺之《赠宜兴尹林君序》,《荆川集》卷十一,四库全书本.
    [6][清]李先荣等原本、阮升基增修、宁楷等增纂《重刊宜兴县旧志》卷一《疆域志·风俗》,清嘉庆二年增补康熙刻本。
    [7][明]徐显卿《重刊宜兴县志旧序》,[清]李先荣等原本、阮升基增修、宁楷等增纂《重刊宜兴县旧志》,清嘉庆二年增补康熙刻本.
    [1][明]徐显卿《重刊宜兴县志旧序》,[清]李先荣等原本、阮升基增修、宁楷等增纂《重刊宜兴县旧志》,清嘉庆二年增补康熙刻本.
    [2][清]李先荣等原本、阮升基增修、宁楷等增纂《重刊宜兴旧志》卷一《疆域志·风俗》,清嘉庆二年增补康熙刻本.
    [3][清]李先荣等原本、阮升基增修、宁楷等增纂《重刊宜兴县旧志》卷一《疆域志·风俗》,清嘉庆二年增补康熙刻本.
    [4][清]施惠、吴景墙等纂修《光绪宜荆新志》卷一《疆土志·风俗记》,清光绪八年刻本.
    [5][清]蒋景祁《荆溪词初集序》,清康熙刻本.
    [6][清]李先荣等原本、阮升基增修、宁楷等增纂《重刊宜兴县旧志》卷八《人物志·文苑》,清嘉庆二年增补康熙刻本.
    [1][清]任绳隗《罨面溪茶舍诗》,[清]李先荣等原本、阮升基增修、宁楷等增纂《重刊宜兴县旧志》卷九《古迹志·名胜》,清嘉庆二年增补康熙刻本.
    [2][清]李先荣等原本、阮升基增修、宁楷等增纂《重刊宜兴县旧志》卷九《古迹志·名胜》,清嘉庆二年增补康熙刻本.
    [3][清]任元祥《龙池山志》,《鸣鹤堂文集》卷六,清光绪刻本。
    [4][唐]陆希声《君阳遁叟山居记》,《唐文粹》卷七十五,四库全书本.
    [5][明]文微明《玉潭山居记》,《莆田集》卷十九,四库全书本。
    [6][清]周启嶲《善卷张公二洞合记》,[清]李先荣等原本、阮升基增修、宁楷等增纂《重刊宜兴县旧志》卷十,清嘉庆二年增补康熙刻本.
    [7][清]李先荣等原本、阮升基增修、宁楷等增纂《重刊宜兴县旧志》卷九《古迹志·名胜》,清嘉庆二年增补康熙刻本.
    [8][明]王慎中《双溪诗集序》,[清]卢文诏纂、庄翊昆校补《常郡艺文志)卷六,清光绪十六年刻本.
    [1][明]沈敕《荆溪外纪》卷二十五,四库全书本.
    [2][清]陈维崧《蒋京少梧月词序》,《陈迦陵文集·俪体文集》卷七,四部丛刊本.
    [1][明]唐顺之《赠庵中老僧诗序》,《荆川集》卷三,四库全书本.
    [2]李泽厚《美学三书》,第166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3][明]唐顺之《宋莆田方生自宜兴归应试》,《荆川集)卷二,四库全书本.
    [4][明]唐顺之《暮春游阳羡南山》(其四),《荆川集》卷二,四库全书本。
    [5]严迪昌《阳羡词派研究》,第14页,齐鲁书社,1993。
    [6][清]李先荣等原本、阮升基增修、宁楷等增纂《重刊宜兴县旧志》卷八《人物志·理学》,清嘉庆二年增补康熙刻本。
    [7][清]李先荣等原本、阮升基增修、宁楷等增纂《重刊宜兴县旧志》卷八《人物志·孝友》,清嘉庆二年增补康熙刻本.
    [1]严迪昌《阳羡词派研究》,第23页,齐鲁书社,1993.
    [2][明]唐顺之《赠宜兴尹林君序》,《荆川集》卷七,四库全书本.
    [3][明]沈敕《荆溪外纪》卷二十五,四库全书本.
    [4][唐]李华《送薄九自牧往义兴序》,《李遐叔文集》卷一,四库全书本.
    [1][晋]陆机《吴趋行》,[晋]陆机著,郝立权注《陆士衡诗注》,第2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唐]刘长卿《酬滁州李十六使君见赠》,[宋]李昉《文苑英华》卷二四二,四库全书本。
    [3][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七,中华书局,1965。
    [4][唐]皇甫冉、皇甫曾《酧裴十四诗》,《二皇甫集》卷一,四库全书本。
    [5][唐]皇甫冉、皇甫曾《归阳羡兼送刘八长卿》,《二皇甫集》卷三,四库全书本.
    [6][唐]孟郊著,华忱之校注《孟郊诗集校注》卷七,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7][唐]顾况《赠僧诗》(其一),[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卷二十九,四库全书本.
    [8][唐]陆希声《君阳遁叟山居记》,《唐文粹》卷七十五,四库全书本.
    [1][唐]韦庄《婺州和陆谏议将赴阙怀阳菱山居》,《浣花集》卷五,四库全书本.
    [2][清]赵弘恩等监修、黄之隽等编纂《江南通志》卷十三,四库全书本.
    [3][唐]杜牧《适高秋企望题诗寄赠十韵》,《樊川文集》卷二,四部丛刊本.
    [4][唐]杜牧《适高秋企望题诗寄赠十韵》,《樊川文集》卷二,四部丛刊本.
    [5][唐]杜牧《李侍郎于阳羡里富有泉石,牧亦阳羡粗有薄产,叙旧述怀,因献长句四韵》,《樊川文集》卷二,四部丛刊本.
    [6][唐]杜牧《正初奉酬歙州刺史邢群》,《樊川文集》卷四,四部丛刊本.
    [7][宋]蒋叔颖《题陆相山房》,[清]李先荣等原本、阮升基增修、宁楷等增纂《重刊宜兴县旧志》卷九《古迹志·名胜》,清嘉庆二年增补康熙刻本.
    [1]美国学者唐凯琳女士以及国内学者木斋都曾作过统计,认为苏轼诗文作品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是“归”。
    [2][宋]苏轼《菩萨蛮》(买田阳羡吾将老),《东坡乐府》卷下,第4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宋]苏轼《踏莎行》(山秀芙蓉溪明),[清]沈辰垣,王奕清等奉敕编《御选历代诗余》卷三十六,四库全书本。
    [4][宋]苏轼《乞常州居住表》,《东坡全集》卷六十五,四库全书本。
    [5][宋]苏轼《满庭芳》(归去来兮),《东坡乐府》卷上,第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清]陈维崧《满庭芳·蜀山谒东坡书院》,《迦陵词全集》卷十三,四部丛刊本.
    [2][宋]苏轼《入荆溪题》,[清]李先荣等原本、阮升基增修、宁楷等增纂《重刊宜兴县旧志》卷十,清嘉庆二年增补康熙刻本.
    [1][清]吴照衡《莲子居词话》卷一,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2417页,中华书局,2005。
    [2][清]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一,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4421页,中华书局,2005。
    [3][明]毛晋《竹山词跋》,四库全书本。
    [4][清]刘熙载《词概》,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3695页,中华书局,2005。
    [5][清]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1634页,中华书局,2005。
    [6][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3794页,中华书局,2005.
    [7][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3794页,中华书局,2005。
    [1][清]蒋景祁《荆溪词初集序》,清康熙刻本。
    [2][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3947页,中华书局,2005。
    [3][宋]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竹山词》,四库全书本。
    [1][宋]蒋捷《一剪梅·宿龙游朱氏楼》,《竹山词》,四库全书本。
    [2][宋]蒋捷《梅花引·荆溪阻雪》,《竹山词》,四库全书本。
    [3]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第557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1][清]谢章铤《棋赌山庄词话》卷四,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3379页,中华书局,2005。
    [2]严迪昌《阳茨词派研究》,第51页,齐鲁书社,1993。
    [3][宋]蒋捷《高阳台·送翠英》,《竹山词》,四库全书本。
    [4][宋]蒋捷《贺新郎·吴江》,《竹山词》,四库全书本。
    [1][宋]李清照《永遇乐》(落入镕金),唐圭璋编《全宋词》,第1208页,中华书局,1999。
    [2][宋]刘辰翁《永遇乐》(璧月初晴),唐圭璋编《全宋词》,第4087页,中华书局,1999。
    [3][宋]蒋捷《女冠子·元夕》,《竹山词》,四库全书本。
    [4][清]陈维崧《女冠子·癸丑元夕,用宋蒋竹山韵》,《迦陵词全集》卷二十四,四部丛刊本。
    [5][清]徐喈凤《女冠子·元夕病足自嘲,用蒋竹山韵》,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3082页,中华书局,2002.
    [6][清]史惟圆《女冠子·元夕,和其年用竹山韵》,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3837页,中华书局,2002。
    [1][清]曹吉贞《摸鱼子·寄赠史云臣》,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6524页,中华书局,2002.
    [2][清]史惟圆《忆旧游·本意》,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3834页,中华书局,2002.
    [3][清]史惟圆《齐天乐·端午阴雨,和片玉韵》,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3835页,中华书局,2002.
    [1][明]文徵明《玉女潭山居记》,《莆田集》卷十九,四库全书本。
    [2][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二,中华书局,1965。
    [3][元]马治《荆南倡和诗集序》,四库全书本。
    [1][元]周砥《荆南倡和诗集序》,四库全书本。
    [2][元]马治《至铜官最高处》,《荆南倡和诗集》,四库全书本。
    [3][元]周砥《至铜官最高处》,《荆南倡和诗集》,四库全书本。
    [1][元]马治《周履道哀辞序》,《荆南倡和诗集》,四库全书本。
    [2][元]马治《周履道哀辞序》,《荆南倡和诗集》,四库全书本。
    [3][元]周砥《对新柳》,《荆南倡和诗集》,四库全书本。
    [4][元]周砥《雨中一首》,《荆南倡和诗集》,四库全书本。
    [5][元]周砥《经杜樊川水榭故址》,《荆南倡和诗集》,四库全书本。
    [6][元]马治《荆南倡和诗集序》,四库全书本。
    [7][元]马治《荆南倡和诗集序》,四库全书本。
    [1][明]高启《荆南唱和诗集后序》,四库全书本。
    [2][元]周砥《怀荆南山中》,《荆南倡和诗集》,四库全书本。
    [3][元]周砥《忆孝常》,《荆南倡和诗集》,四库全书本。
    [4][元]马治《周履道哀辞序》,《荆南倡和诗集》,四库全书本。
    [5][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二,中华书局,1965。
    [1][清]陈维崧《敕赠征仕郎翰林院检讨先府君行略》,《陈迦陵文集》卷五,四部丛刊本。
    [2][清]曹炳《陈氏缵修宗谱序》,民国二十九年开远堂藏本。
    [3][清]任烜《庚辰重修族谱序》,民国二十九年开远堂藏本。
    [1][清]钱维城《储氏诗词稿选序》,[清]卢文诏纂、庄翊昆校补《常郡艺文志》卷六,清光绪十六年刻本。
    [2]《万氏宗谱序》,清光绪九年木活字本。
    [1]《万氏宗谱序》,清光绪九年木活字本。
    [2][清]李先荣等原本、阮升基增修、宁楷等增纂《重刊宜兴县旧志》卷八《人物志·理学》,清嘉庆二年增补康熙刻本。
    [3]《为庵诗集序》,《万氏宗谱》卷二十六,清光绪九年木活字本。
    [4][清]李先荣等原本、阮升基增修、宁楷等增纂《重刊宜兴县旧志》卷八《人物志·孝行》,清嘉庆二年增补康熙刻本。
    [1][清]王豫《五家诗选序》,《万氏宗谱》卷三十六,清光绪九年木活字本。
    [2][清]储欣《祗园公既储孺人传》,史之藩等纂修《义庄史氏宗谱》卷二十一,民国二年木活字本。
    [3][清]李先荣等原本、阮升基增修、宁楷等增纂《重刊宜兴县旧志》卷八《人物志·文苑》,清嘉庆二年增补康熙刻本。
    [1][清]阮升基修、宁楷纂《宜兴县志》卷三《人物志·治绩》,清光绪八年重刻嘉庆年本。
    [2]钱仲联《清诗纪事》(顺治朝卷),第1937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3][清]徐元文《植木斋集序》,清光绪刻本。
    [1][清]任道镕《寄鸥游草自序》,清光绪十三年刻本。
    [2][清]黄倬《寄鸥游草序》,清光绪十三年刻本。
    [3][清]李先荣等原本、阮升基增修、宁楷等增纂《重刊宜兴县旧志》卷八《人物志·治绩》,清嘉庆二年增补康熙刻本。
    [1][清]储大文《蒋平川传》,《存研楼文集》卷十三,四库全书本。
    [2][清]储大文《蒋平川传》,《存研楼文集》卷十三,四库全书本。
    [3][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四,中华书局,1965。
    [4][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三,中华书局,1965。
    [5][清]和珅等奉敕撰《钦定大清一统志》卷六十一,四库全书本。
    [1][清]储大文《湛斯曹子传》,《存研楼集》卷十三,四库全书本。
    [1]严迪昌《万树三考》,《严迪昌论文自选集》,中国书店,2005。
    [2][明]唐鹤徵《万君子寅墓志铭》,《万氏宗谱》卷十九,清光绪九年木活字本。
    [3][明]郑以伟《通州学正万云庵公墓志铭》,《万氏宗谱》卷十九,清光绪九年木活字本。
    [1][明]万濯《意园集自序》,《万氏宗谱》卷二十六,清光绪九年木活字本。
    [2][清]万树《沁园春·寄泽州王伯升》,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5619页,中华书局,2002。
    [3][清]李先荣等原本、阮升基增修、宁楷等增纂《重刊宜兴县旧志》卷七《选举志·封赠》,清嘉庆二年增补康熙刻本。
    [4][清]万树《沁园春·寄泽州王伯升》,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5619页,中华书局,2002。
    [5][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注疏》卷六十一,四库全书本。
    [1][清]储掌文《新修亳村陈氏宗谱序》,《云溪文集》卷四,清乾隆三十六年在陆草堂刻本。
    [2][清]储欣《祗园公既储孺人传》,史之藩等纂修《义庄史氏宗谱》卷二十一,民国二年木活字本。
    [1]朱炳祥《社会人类学》,第85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1][清]潘眉《荆溪词初集序》,清康熙刻本。
    [2]严迪昌《阳羡词派研究》,第68页,齐鲁书社,1993。
    [3][清]陈维崧《任植斋词序》,《陈迦陵文集》卷二,四部丛刊本。
    [4][清]任绳隗《白芋·隔墙闻弦索声》,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2929页,中华书局,2002。
    [5][清]陈维崧《蝶庵词序》,《陈迦陵文集》卷二,四部丛刊本。
    [1][清]陈维崧《蝶庵词序》,《陈迦陵文集》卷二,四部丛刊本。
    [2][清]聂先、曾王孙《百名家词钞·荫绿轩词》“聂先评”,续修四库本。
    [3][清]陈维崧《南耕词跋),[清]曹亮武《南耕词》卷一,续修四库本。
    [4]严迪昌《阳羡词派研究》,第77页,齐鲁书社,1993。
    [1][清]陈维岱《南耕词跋》,[清]曹亮武《南耕词》卷三,续修四库本。
    [2][清]蒋景祁《荆溪词初集序》,清康熙刻本。
    [3][清]史惟圆《沁园春·题其年乌丝词》,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3837页,中华书局,2002。
    [4][清]陈维崧《鹊桥仙·蒙城舟中读云臣蝶庵词》,《迦陵词全集》卷五,四部丛刊本。
    [1][清]李先荣等原本、阮升基增修、宁楷等增纂《重刊宜兴县旧志》卷八《人物志·忠义》,清嘉庆二年增补康熙刻本。
    [2][清]李先荣等原本、阮升基增修、宁楷等增纂《重刊宜兴县旧志》卷八《人物志·忠义》,清嘉庆二年增补康熙刻本。
    [3][清]储欣《观大兄传》,《在陆草堂文集》卷四,清雍正元年储掌文刻本。
    [4][清]储欣《二式传》,《在陆草堂文集》卷四,清雍正元年储掌文刻本。
    [1]朱征骅《宜兴清代词学简说》,《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2][清]陈维崧《念奴娇·题徐晋遗表弟所画牡丹图,并以誌悼,时正是花大放》,《迦陵词全集》卷十九,四部丛刊本。
    [1][清]任绳隗《凤凰台上忆吹箫·题表弟金沙史远公画册,此幅芦花秋雁》,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2930页,中华书局,2002。
    [2][清]曹亮武《水调歌头·赠吴白涵先生》,《南耕词》卷四,续修四库本。
    [3][清]曹亮武《莺啼序·杲亭听白涵弹琴》,《南耕词》卷五,续修四库本。
    [1][清]魏象枢《(储方庆)墓志铭》,《遁庵文集》附录,清康熙四十年储右文等刻本。
    [2][清]陈维崧《储雪持文集序》,《陈迦陵文集·俪体文集》卷六,四部丛刊本。
    [3][清]万树《宝鼎现·闻歌疗妒羹曲有感》,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5637页,中华书局,2002。
    [4]蒋星煜《陈实庵批点本<西厢记>小考》,《西厢记的文献学研究》第47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清]毛先舒《诗辩坻》卷四,清初毛氏思古堂刻本。
    [2]蒋星煜《陈实庵批点本<西厢记>小考》,《西厢记的文献学研究》第47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3][清]祁彪佳著,黄裳校录《远山堂明曲品剧品校录·逸品》,上海出版公司,1955。
    [4]吴梅《中国戏曲概论》卷中,江巨荣导读、吴梅著《顾曲麈谈·中国戏曲概论》,第17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吴梅《中国戏曲概论》卷中,江巨荣导读、吴梅著《顾曲麈谈·中国戏曲概论》,第17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清]梁廷枬《曲话》卷三,《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8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3][清]梁廷枬《曲话》卷三,《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8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4][清]梁廷枬《曲话h卷三,《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8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1]《续修四库总目提要(稿本)》,第3册,第397页,齐鲁书社,1996。
    [2][清]储欣《伯父传》,《在陆草堂文集》卷四,清雍正元年储掌文刻本。
    [1][清]徐喈凤《望海潮·读吴天篆醉墨山房文稿》,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3095页,中华书局,2002。
    [2][清]吴梅鼎《阳羡茗壶赋》,[清]吴骞《阳羡名陶录》卷下,《笔记小说大观》第10编,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1975。
    [1][清]任元祥《潘均范诗集序》,《鸣鹤堂文集》卷四,清光绪刻本。
    [2][清]任元祥《直木斋集》,《鸣鹤堂文集》卷四,清光绪刻本。
    [3]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顺治卷),第1983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1][清]储欣《任王谷诗序》,《在陆草堂文集》卷五,清雍正元年储掌文刻本。
    [2][清]任元祥《与侯朝宗论诗书》,《鸣鹤堂文集》卷三,清光绪刻本。
    [3][清]储欣《诗偶存目序》,《在陆草堂文集》卷五,清雍正元年储掌文刻本。
    [1][清]侯方域《与任子论文书》,《壮悔堂文集》卷二,续修四库本。
    [2]潘光旦《江苏通志增辑族望志议》,《潘光旦文集》第8卷,第26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清]徐喈凤《荫绿轩词·词证》,清康熙刻本。
    [2][清]陈维崧《蒋京少梧月词序》,《陈迦陵文集·俪体文集》卷七,四部丛刊本。
    [1][清]蒋景祁《荆溪词初集序》,清康熙刻本。
    [2][清]蒋景祁《陈检讨词钞序》,清康熙二十三年天藜阁刻本。
    [3][清]蒋景祁《荆溪词初集序》,清康熙刻本。
    [4][清]聂先、曾王孙《百名家词钞·旷观棱词》“徐褒侯评”,续修四库本。
    [5][清]吴本嵩《今词选序》,清康熙十年南硐山房刻本。
    [1][清]蒋景祁《刻瑶华集述》,续修四库本。
    [2][清]郭(?)《灵芬馆词话)卷一,唐圭璋主编《词话丛编》,第1513页,中华书局,2005。
    [1][清]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卷三,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2612页,中华书局,2005.
    [2]据《义庄史氏宗谱》可知,史惟圆卒于康熙三十一年,又据《宜兴上阳徐氏家乘》可知,徐喈凤卒于康熙二十九年。参见严迪昌《清词史》重版后记,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3][清]陈廷焯《词坛丛话》,唐圭璋《词话丛编》,第3737页,中华书局,2005。
    [4][清]陈廷焯《云韶集》卷二十,《白雨斋词话足本校注》,齐备书社,1993。
    [1][清]顾云《醉园齑臼词序》,[清]蒋萼等撰《醉园诗存》五种,清光绪三十一年刻本。
    [2]《续修四库总目提要》(稿本),第21册,第64页,齐鲁书社,1996。
    [3][清]蒋兆兰《替竹庵词序》,[清]蒋萼等撰《醉园诗存》五种,清光绪三十一年刻本。
    [4][清]谭献《复堂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4015页,中华书局,2005。
    [1][清]任绳隗《学文堂诗余序》,《直木斋全集》卷十一,清光绪刻本。
    [1][清]陈维崧《词选序》,《迦陵文集》卷二,四部丛刊本。
    [1][清]吴逢原《今词苑序》,清康熙十年南磵山房刻本。
    [1][清]江顺诒《词学集成》卷四,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3255页,中华书局,2005。
    [2][清]曹亮武《南耕词》卷四,续修四库本。
    [3][清]曹亮武《南耕词》卷四,续修四库本。
    [1][清]陈维崧《和松庵稿序》,《迦陵文集》卷一,四部丛刊本。
    [2][清]陈维崧《王西樵<炊闻卮语>序》,《迦陵文集》卷二,四部丛刊本。
    [3][清]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四,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3375页,中华书局,2005。
    [1][清]储国钧《小眠斋词序》,清乾隆刻本。
    [2]转引自《史承谦词新释辑评序》,马大勇编著,中国书店,2007。
    [3][清]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卷六,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2549页,中华书局,2005。
    [1]《荆溪词初集)入选姓氏的详细名录,严迪昌先生在《阳羡词派研究》中已列出,可参看第79-83页。
    [2][清]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四,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3367页,中华书局,2005。
    [3][清]潘眉《意难忘·去年南耕绿萼花下话别,归适盛开,喜赋》,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8331页,中华书局,2002。
    [1][清]曹亮武《浣溪沙·溪山纪游》(其四),《南耕词》卷五,续修四库本。
    [2][清]潘眉《一丛花·郊望》,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8330页,中华书局,2002。
    [2][清]潘眉《苏武慢·感怀》,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8335页,中华书局,2002。
    [3][清]潘眉《斗百花·邗沟东望》,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8331页,中华书局,2002。
    [1][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二零零,中华书局,1965。
    [2][清]曹亮武《桂殿秋·平望夜泊》,《南耕词》卷五,续修四库本。
    [3][清]曹亮武《醉春风·醉后放歌》,《南耕词)卷二,续修四库本。
    [1]严迪昌《清词史》,第230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2][清]曹亮武《南耕词》卷六,续修四库本。
    [3][清]曹亮武《南耕词》卷五,续修四库本。
    [1][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一,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2403页,中华书局,2002。
    [2][清]同田之《西圃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1474页,中华书局,2005。
    [1][清]潘眉《荆溪词初集序》,清康熙刻本。
    [1][清]曹亮武《荆溪词初集序》,清康熙刻本。
    [2][清]曹亮武《荆溪词初集序》,清康熙刻本。
    [1][清]蒋景祁《荆溪词初级序》,清康熙刻本。
    [2][清]曹亮武《荆溪词初集序》,清康熙刻本。
    [3]严迪昌《阳羡词派研究》,第77页,齐鲁书社,1993。
    [1]陈维崧《贺新凉·奉赠蘧庵先生》,《迦陵词全集》卷二十七,四部丛刊本。
    [2]龙榆生《唐宋词格律》,“贺新郎”见第144页,“沁园春”见第55页,“满江红”见第10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余宝琳《诗歌的定位——早期中国文学的选集与经典》,引自《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乐黛云、陈珏编选,第258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1][清]储欣《存园记》,《在陆草堂文集》卷三,清雍正元年储掌文刻本。
    [2]叶恭绰《广箧中词序》,民国二十四年叶氏铅印本。
    [3][清]任绳隗《大江东·闻雁》,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2929页,中华书局,2002。
    [1][清]聂先、曾王孙《百名家词钞·旷观楼词》“徐褒侯评”,续修四库本。
    [2][清]沈雄《古今词话·词品》卷下,唐圭璋主编《词话丛编》,第881页,中华书局,2005。
    [3][清]蒋景祁《荆溪词初集序》,清康熙刻本。
    [1][清]谭献《复堂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4008页,中华书局,2005。
    [2][清]陈维崧《任植斋词序》,《陈迦陵文集》卷二,四部丛刊本。
    [1][清]陈维崧《赠徐渭文序》,《陈迦陵文集》卷三,四部丛刊本。
    [2][清]徐喈凤《东溪修禊序》,[清]卢文弨纂、庄翊昆校补《常郡艺文志》卷六,清光绪十六年刻本。
    [1][清]陈维崧《东溪修楔卷跋》,《陈迦陵文集》卷六,四部丛刊本。
    [2][清]史惟圆《祝英台近》词序,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3829页,中华书局,2002。
    [1][清]徐喈凤《荫绿轩词证》“第12条”,清康熙刻本。
    [2][清]陈维崧《念奴娇》词序,《迦陵词全集》卷二十五,四部丛刊本。
    [1][清]史惟圆《贺新郎·虎丘咏月》,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3875页,中华书局,2002。
    [1][清]曹亮武《南乡子·曝日》,《南耕词》卷四,续修四库本。
    [1][清]陈维崧《贺新郎·云郎合卺为赋此词》,《迦陵词全集》卷二十六,四部丛刊本。
    [2][清]陈维崧《水调歌头》,《迦陵词全集》卷十四,四部丛刊本。
    [1][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三,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3837页,中华书局,2005。
    [2][清]蒋景祁《陈检讨词钞序》,清康熙二十三年天藜阁刻本。
    [3][清]陈维崧《任植斋词序》,《陈迦陵文集》卷二,四部丛刊本。
    [1][清]李渔《笠翁余集自序》,《笠翁一家言全集》卷八,上海普益书局民国十六年石印本。
    [2][清]陈宗石《迦陵词全集跋》,四部丛刊本。
    [3][清]邹祗谟、王士禛《倚声初集》卷一,续修四库本。
    [4][清]邹祗谟、王士禛《倚声初集》卷六,续修四库本。
    [5][清]邹祗谟、王士禛《倚声初集》卷九,续修四库本。
    [6][清]邹祗谟、王士禛《倚声初集》卷六,续修四库本。
    [7][清]邹祗谟《远志斋词衷》,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651页,中华书局,2005。
    [8][清]陈维崧《任植斋词序》,《陈迦陵文集》卷二,四部丛刊本。
    [1][清]陈维崧《摸鱼儿》序,《迦陵词全集》卷二九,四部丛刊本。
    [2][清]王士禛、邹祗谟《倚声初集》卷一,续修四库本。
    [1][清]蒋景祁《陈检讨词钞序》,清康熙二十三年天藜阁刻本。
    [1][清]龚鼎孳《沁园春·读<乌丝词>》,《定山堂诗余》卷三,四库备要本。
    [2][清]龚鼎孳《沁园春·读<乌丝词>》,《定山堂诗余》卷三,四库备要本。
    [3][清]龚鼎孳《沁园春·读<乌丝词>》,《定山堂诗余》卷三,四库备要本。
    [4]南开大学藏陈维崧《迦陵词》稿本第7册《念奴娇》(登车一叹)词后评语。
    [5][清]陈维崧《念奴娇》(玉峰高讌),《迦陵词全集》卷一八,四部丛刊本。
    [1][清]徐喈凤《资新郎·喜其年归里,用龚芝麓先生韵》,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3083页,中华书局,2002。
    [1][清]陈维崧《采桑子·吴门遏徐崧之问我新词,赋此以答》,《迦陵词全集》卷二,四部丛刊本。
    [2][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三,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3842页,中华书局,2002。
    [3][清]陈维崧《少年游·感旧和柳屯田韵》,《迦陵词全集》卷四,四部丛刊本。
    [4][清]陈维崧《风流子·月夜感旧》,《迦陵词全集》卷二四,四部丛刊本。
    [1][清]陈维崧《风流子·感旧》,《迦陵词全集》卷二四,四部丛刊本。
    [2][清]史惟圆《霜叶飞·雨夜感旧,和其年韵》,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3837页,中华书局,2002。
    [3][清]陈维崧《贺新郎·甲辰广陵中秋,小饮孙豹人溉堂,歌示阮亭》,《迦陵词全集》卷二六,四部丛刊本。
    [4][清]陈维崧《满江红·秋日经信陵君祠》,《迦陵词全集》卷一二,四部丛刊本。
    [5][清]陈维崧《渡江云·寒夜登城头吹笛有感作》,《乌丝词》卷二,四部丛刊本。
    [1][清]史惟圆《书锦堂·述怀》,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2825页,中华书局,2002。
    [2][清]任绳隗《书锦堂·述怀》,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2927页,中华书局,2002。
    [3][清]徐喈凤《书锦堂·述怀》,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3078页,中华书局,2002。
    [4][清]陈维崧《杏花天·咏滇茶》,《迦陵词全集)卷四,四部丛刊本。
    [5][清]陈维崧《贺新郎·秋日竹逸约同云臣、红友、渭文石亭看桂》,《迦陵词全集》卷二七,四部丛刊本。
    [6][清]蒋景祁《陈检讨词钞序》,清康熙二十三年天藜阁刻本。
    [1]吴梅《词学通论》,第122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清]陈维崧《水调歌头·立秋前一日诉怀柬徐豈凡》,《迦陵词全集》卷一四,四部丛刊本。
    [3][清]陈维崧《满江红·三用回韵与几士兄言怀,并示珍百、云臣、竹逸诸同志》,《迦陵词全集》卷一二,四部丛刊本。
    [1][清]陈维岳《迦陵词全集跋》,四部丛刊本。
    [2][清]陈宗石《迦陵词全集跋》,四部丛刊本。
    [3][清]赵吉士《沁园春》,《万青阁诗余》卷三,续修四库本。
    [4][清]史惟圆《沁园春·题其年乌丝词》,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3837页,中华书局,2002。
    [1][清]万树《贺新郎·登徐氏悠然楼,追怀映薇先生,用稼轩悠然阁韵》,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5625页,中华书局,2002。
    [2][清]万树《蓦山溪·自述》,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5555页,中华书局,2002。
    [1][清]聂先、曾王孙《百名家词钞·香胆词选》“余怀评”,续修四库本。
    [2][清]沈雄《古今词话·词评》卷下,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1049页,中华书局,2005。
    [3][清]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卷一,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2575页,中华书局,2005。
    [4][清]谢章铤《棋赌山庄词话》卷八,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3424页,中华书局,2005。
    [5][清]李先荣原本、阮升基增修、宁楷等增纂《重刊宜兴县旧志》卷八《人物志·文苑》,清嘉庆二年增补康熙刻本。
    [6][清]万树《浣溪纱·新年夜坐》,程千帆主编《全清词》,第5517页,中华书局,2002。
    [7][清]万树《满江红·庚辰元旦》,程千帆主编《全清词》,第5562页,中华书局,2002。
    [8][清]储欣《全史类编序》,《在陆草堂文集》卷五,清雍正元年储掌文刻本。
    [9]《万氏宗谱》卷三六《深柳堂稿序》,清光绪九年木活字本。
    [1][清]万锦雯《满庭芳·九日》,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2838页,中华书局,2002。
    [2][清]万锦雯《江城子·暮春独坐》,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2837页,中华书局,2002。
    [3][清]万锦雯《风流子·秋怀》,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2839页,中华书局,2002。
    [1][清]万锦雯《摸鱼儿·秋感》,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2839页,中华书周,2002。
    [2][清]万锦雯《满江红·夏日遣怀》,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2835页,中华书局,2002。
    [3][清]万锦雯《贺新郎·忆梅》,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2841页,中华书局,2002。
    [1][清]李先荣等原本、阮升基增修、宁楷等增纂《重刊宜兴县旧志》卷八《人物志·文苑》,清嘉庆二年增补康熙刻本。
    [2][清]万仕廷《鹧鸪天·七夕雨》,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3812页,中华书局,2002。
    [3][清]万仕廷《琐窗寒·姑苏闷雨》,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3813页,中华书局,2002。
    [1][清]吴本嵩《风流子·天篆之广陵,倚声为别,和韵送之》,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6446页,中华书局,2002。
    [2][清]吴本嵩《河传·闺怨》,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6439页,中华书局,2002。
    [3][清]吴本嵩《长相思·见楼头晓妆者》,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6439页,中华书局,2002。
    [4][清]吴本嵩《丑奴儿令·偶成》,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6440页,中华书局,2002。
    [1][清]吴本嵩《风流子·天篆之广陵,倚声为别,和韵送之),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6446页,中华书局,2002。
    [2][清]吴本嵩《河满子·独醉》,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6441页,中华书局,2002。
    [3][清]吴本嵩《沁园春·长安旅思》,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6443页,中华书局,2002。
    [4][清]吴本嵩《满江红·放生池鱼》,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6442页,中华书局,2002。
    [1][清]吴本嵩《沁园春·南磵看杜鹃花》,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6446页,中华书局,2002。
    [1][清]吴梅鼎《望江南·晚思》,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9913页,中华书局,2002。
    [2][清]吴梅鼎《杨枝》,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9913页,中华书局,2002。
    [3][清]吴梅鼎《浣溪沙·春闺》,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9913页,中华书局,2002。
    [4][清]吴梅鼎《念奴娇·冰》,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9917页,中华书局,2002。
    [5][清]吴梅鼎《华胥引·同南耕宿南山闻虎啸》,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9916页,中华书局,2002。
    [6][清]吴梅鼎《多丽·炙砚》,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9918页,中华书局,2002。
    [7][清]吴梅鼎《踏莎行·旅思》,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9914页,中华书局,2002。
    [1][清]吴梅鼎《醉乡春·广陵闻燕》,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9914页,中华书局,2002。
    [2][清]吴梅鼎《玉女剔银灯·听风有感》,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9916页,中华书局,2002。
    [3][清]吴梅鼎《玩秋灯·看云》,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9916页,中华书局,2002。
    [1][清]徐喈凤《荫绿轩词·词证》“第15条”,清康熙刻本。
    [2][清]徐喈凤《莺啼序》词序,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3078页,中华书局,2002。
    [3][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二,中华书局,1965。
    [4][清]徐喈凤《风入松·示竹虚弟》,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3062页,中华书局,2002。
    [5][清]徐喈凤《捣练子·荫绿轩》,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3048页,中华书局,2002。
    [6][清]聂先、曾王孙《名家词钞·荫绿轩词》,续修四库本。
    [1][清]徐喈凤《书锦堂·述怀,柬友人》,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3078页,中华书局,2002。
    [2][清]聂先、曾王孙《百名家词钞·荫绿轩词》“聂先评”,续修四库本。
    [3][清]史可程《荫绿轩词序》,清康熙刻本。
    [4][清]聂先、曾王孙《百名家词钞·荫绿轩词》“聂先评”,续修四库本。
    [1][清]徐喈凤《馌亨记》,[清]卢文弨纂、庄翊昆校补《常郡艺文志》卷四,清光绪十六年刻本。
    [2][清]徐喈凤《望江南·题竹虚弟卧园》,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3050页,中华书局,2002。
    [3][清]徐翔凤《贺新郎·读李陵传》,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3112页,中华书局,2002。
    [1][清]聂先、曾王孙《百名家词钞·湖山词》“徐宾评”,续修四库本。
    [2][清]蒋景祁《采桑子·答容若》(其一),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7836页,中华书局,2002。
    [1][清]任绳隗《蒋次京<心声集>序),转引自严迪昌《清词史》,第233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2][清]董儒龙《贺新郎·酬蒋开泰以尊人京少新刻画溪诗词见赠》,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8617页,中华书局,2002。
    [1][清]蒋景祁《瑶华慢》,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8746页,中华书局,2002。
    [2][清]蒋景祁《八声甘州·重九后一日送宋维德还中州》,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8745页。中华书局,2002。
    [3][清]聂先、曾王孙《百名家词钞·罨画溪词》“宋荦评”,续修四库本。
    [4][清]蒋景祁《疏影·黄梅花》,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8749页,中华书局,2002。
    [1][清]朱彝尊《蒋京少梧月词序》,《曝书亭集》卷四十,四部丛刊本。
    [2][清]蒋景祁《六州歌头·送岳千里之宛陵》,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8752页,中华书局,2002。
    [3][清]蒋景祁《贺新郎·送查朗山游黔,再叠韵》,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8757页,中华书局,2002。
    [4][清]蒋景祁《贺新凉·送宋山言归商丘,用刘后村韵》,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8751页,中华书局,2002。
    [5][清]储欣《东舍集序》,《在陆草堂文集》卷五,清雍正元年储掌文刻本。
    [6][清]蒋景祁《一寸金·忆故园菊,和次山叠清真韵》,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8766页,中华书局,2002。
    [7][清]蒋景祁《探春慢·迦陵太史有雪中忆桐初东游之作,予亦栖迟未归,慨然属和》,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8747页,中华书局,2002。
    [8][清]蒋景祁《霜叶飞·雨夜感旧》,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笫8756页,中华书局,2002。
    [1][清]蒋景祁《愁春未醒·赋丁香感旧,和迦陵》,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8744页,中华书局,2002。
    [2][清]陈维崧《蒋京少梧月词序》,《陈迦陵文集·俪体文集》卷七,四部丛刊本。
    [3][清]李先荣等原本、阮升基增修、宁楷等增纂《重刊宜兴县旧志》卷八《人物志·文苑》,清嘉庆二年增补康熙刻本。
    [4][清]董儒龙《念奴娇·追和陈检讨中秋词韵》,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8569页,中华书局,2002。
    [5][清]董儒龙《暗香》,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8586页,中华书局,2002。
    [1][清]董儒龙《满庭芳·戊午元旦》,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8586页,中华书局,2002。
    [2][清]董儒龙《念奴娇·自慨》,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8593页,中华书局,2002。
    [3][清]董儒龙《沁园春·述怀》,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8610页,中华书局,2002。
    [1][清]董儒龙《喜迁莺·雨舟》,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8603页,中华书局,2002。
    [1][清]聂先、曾王孙《百名家词钞·双溪泛月词》“陈玉瑾评”,续修四库本。
    [2][清]储欣《徐天碧文集序》,《在陆草堂文集》卷五,清雍正元年储掌文刻本。
    [1][清]徐瑶《沁园春·题汪晋贤月河词》,程千帆主编《全清词》,第9656页,中华书局,2002。
    [2][清]聂先、曾王孙《百名家词钞·双溪泛月词》“曾王孙评”。续修四库本。
    [3][清]聂先、曾王孙《百名家词钞·双溪泛月词》“聂先评”,续修四库本。
    [4][清]聂先、曾王孙《百名家词钞·旷观楼词》“尤侗评”,续修四库本。
    [1][清]刘铿《桑梓见闻》,清光绪二十七年正谊山房木活字本。
    [2][清]路传经《殢人娇·芙蓉》,程千帆主编《全清词》,第9667页,中华书局,2002。
    [1][清]路传经《渌水曲·芦荻》,程千帆主编《全清词》,第9667页,中华书局,2002。
    [2][清]路传经《更漏子·暗虫声》,程千帆主编《全清词》,第9667页,中华书局,2002。
    [3][清]路传经《更漏子·新雁声》,程千帆主编《全清词》,第9670页,中华书局,2002。
    [4][清]路传经《更漏子·落叶声》,程千帆主编《全清词》,第9670页,中华书局,2002。
    [5][清]路传经《更漏子·捣衣声》,程千帆主编《全清词》,第9670页,中华书局,2002。
    [6][清]聂先、曾王孙《百名家词钞·旷观楼词》“尤侗评”,续修四库本。
    [7][清]徐瑶《沁园春·题天玉舍弟柳村词卷》,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9657页,中华书局,2002。
    [1][清]路念祖《鹧鸪天·闻雁》,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9664页,中华书局,2002。
    [2][清]徐瑶《摸鱼儿·春夜客中听健儿弹琵琶作边声》,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9659页,中华书局,2002。
    [1][清]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十一,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3458页,中华书局,2005。
    [2][清]储国钧《小眠斋词序》,清乾隆刻本。
    [3][清]万之蘅《兰浦蒙溪两先生传》,史之藩等纂修《义庄史氏宗谱》卷十八,民国二年木活字本。
    [4][清]万之蘅《兰浦蒙溪两先生传》,史之藩等纂修《义庄史氏宗谱》卷十八,民国二年木活字本。
    [1][清]万之蘅《兰浦蒙溪两先生传》,史之藩等纂修《义庄史氏宗谱》卷十八,民国二年木活字本。
    [2]有关顾贞观与查嗣(王栗)的详细论述,可参见严迪昌《清词史》,第334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3]严迪昌《清词史》,第335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1]《御制选历代诗余序》,四库全书本。
    [2]《御制词谱序》,四库全书本。
    [3]《御制选历代诗余·凡例》,四库全书本。
    [4][清]田同之《西圃词说自序》,唐圭璋《词话丛编》,第1443页,中华书局,2005。
    [1]马大勇《史承谦词新释辑评》“前言”,第3页,中国书店,2007。
    [2][梁]萧子显《南齐书》卷二二,中华书局,1972。
    [3]笔者所经眼的《小眠斋词》是四卷本的残本,仅存前两卷,卷首有储、张、史、万四篇序,上海图书馆藏。关于《小眠斋词》各类版本介绍,可参见马大勇编著《史承谦词新释辑评》“前言”部分,中国书店,2007。
    [4][清]万之蘅《小眠斋词序》,清乾隆刻本。
    [5][清]万之蘅《兰浦蒙溪两先生传》,《义庄史氏宗谱》卷十八,民国二年木活字本。
    [1][清]陈廷焯《云韶集》卷二十,《白雨斋词话足本校注》,齐鲁书社,1983。
    [2][唐]李商隐《春雨》,《李义山诗集》卷五,四库丛刊本。
    [3][清]史承谦《二郎神》(彩云散后),马大勇《小眠斋词新释辑评》,第7页,中国书店,2007。
    [1][清]史承谦《清平乐》(绿阴如许),马大勇《小眠斋词新释辑评》,第11页,中国书店,2007。
    [2][清]史承谦《菩萨蛮》(才领一盏黄花酒),马大勇《小眠斋词新释辑评》,第35页,中国书店,2007。
    [3][清]史承谦《南乡子》(穗冷一灯昏),马大勇《小眠斋词新释辑评》,第36页,中国书店,2007。
    [4]转引自马大勇《小眠斋词新释辑评》,第8页,中国书店,2007。
    [5][清]史承谦《东风第一枝》(杏叶阴繁),马大勇《小眠斋词新释辑评》,第74页,中国书店,2007。
    [6][清]史承谦《一萼红》(忒相思),马大勇《小眠斋词新释辑评》,第50页,中国书店,2007。
    [1][清]史承谦《百字令·令桥晓发》,马大勇《小眠斋词新释辑评》,第68页,中国书店,2007。
    [1]马大勇:《史承谦词新释辑评》,第211页,中国书店,2007。
    [2][清]史承谦《台城路》(槐花忽送潇潇雨),马大勇《小眠斋词新释辑评》,第304页,中国书店,2007。
    [3][清]史承谦《台城路》(槐花忽送潇潇雨),马大勇《史承谦词新释辑评》,第305页,中国书店,2007。
    [4][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四,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3855页,中华书局,2005。
    [5][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四,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3855页,中华书局,2005。
    [1][清]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续编》卷三,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3528页,中华书局,2005。
    [2][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四,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3855页,中华书局,2005。
    [3][清]陈廷焯《云韶集》卷二十,《白雨斋词话足本校注》,齐鲁书社,1983。
    [4][清]陈廷焯《云韶集》卷二十,《白雨斋词话足本校注》,齐鲁书社,1983。
    [1][清]史惟圆《鹤冲天·杂忆》,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3821页,中华书局,2002。
    [2][清]史承谦《虞美人》(已凉天气寒犹未),马大勇《小眠斋词新释辑评》,第18页,中国书店,2007。
    [3][清]吴照衡《莲子居词话》卷三,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2451页,中华书局,2005。
    [4][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七,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3945页,中华书局,2005。
    [1][清]朱彝尊《高阳台》,《曝书亭集》卷二十四,四部丛刊本。
    [2][清]储国钧《小眠斋词序》,清乾隆刻本。
    [3][清]史惟圆《念奴娇·自寿》,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3859页,中华书局,2002。
    [4][清]史惟圆《齐天乐·端午阴雨》,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3835页,中华书局,2002。
    [1][清]史惟圆《书锦堂·述怀》,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3835页,中华书局,2002。
    [2][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四,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3856页,中华书局,2005。
    [3]严迪昌《论史承谦及其<小眠斋词>》,《严迪昌论文自选集》,第245页,中国书店,2005。
    [1][清]史承谦《沁园春》(又度芳时),马大勇《小眠斋词新释辑评》,第384页,中国书店,2007。
    [2]严迪昌《清词史》,第371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3][清]陈廷焯《词坛丛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3735页,中华书局,2005。
    [4][清]陈廷焯《词坛丛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3735页,中华书局,2005。
    [1][清]陈廷焯《词坛丛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3735页,中华书局,2005。
    [2][清]储国钧《小眠斋词序》,清乾隆刻本。
    [3][清]储国钧《小眠斋词序》,清乾隆刻本。
    [1][清]储国钧《小眠斋词序》,清乾隆刻本。
    [2][清]储国钧《醉花阴》,《抱碧斋诗》卷五,清乾隆木活字本。
    [3][清]储国钧《木兰花慢》,《抱碧斋诗》卷五,清乾隆木活字本。
    [4][清]储国钧《秦月楼》,《抱碧斋诗》卷五,清乾隆木活字本。
    [5]严迪昌《清词史》,第412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1][清]储秘书《东风第一枝·绿阴》,[清]王昶辑《琴画楼词钞·花屿词》,清乾隆刻本。
    [2][清]储秘书《疎影·白莲》,[清]王昶辑《琴画楼词钞·花屿词》,清乾隆刻本。
    [1][清]储秘书《满庭芳·寄怀位存衎存武昌》,[清]王昶辑《琴画楼词钞·花屿词》,清乾隆刻本。
    [1][清]储秘书《虞美人·过位存斋中题笔》,[清]王昶辑《琴画楼词钞·花屿词》,清乾隆刻本。
    [2][清]储秘书《风入松·芜城秋感》,[清]王昶辑《琴画楼词钞·花屿词》,清乾隆刻本。
    [3][清]储秘书《临江仙》,[清]王昶辑《琴画楼词钞·花屿词》,清乾隆刻本。
    [4][清]储秘书《采桑子》,[清]王昶辑《琴画楼词钞·花屿词》,清乾隆刻本。
    [5][清]储秘书《满庭芳·寄怀位存、衎存武昌》,[清]王昶辑《琴面楼词钞·花屿词》,清乾隆刻本。
    [6][清]储秘书《采桑子》,[清]王昶辑《琴画楼词钞·花屿词》,清乾隆刻本。
    [1][清]史承谦《高阳台·淡存五十》,马大勇《史承谦词新释辑评》,第346页,中国书店,2007。
    [2][清]任曾贻《月底修箫谱·同储长源、史位存、衎存饮愿息斋》,[清]缪全荪《国朝常州词录》卷十,清光者二十二年刻本。
    [3][清]史承谦《高阳台·淡存五十》,马大勇《史承谦词新释辑评》,第346页,中国书店,2007。
    [1][清]任曾贻《南楼令·荷花谢后有寄》,[清]缪全荪《国朝常州词录》卷十,清光绪二十二年刻本。
    [2][清]任曾贻《小重山·次金粟词韵》,[清]缪全荪《国朝常州词录》卷十,清光绪二十二年刻本。
    [3][清]任曾贻《高阳台》(稚柳搓黄),[清]缪全荪《国朝常州词录》卷十,清光绪二十二年刻本。
    [4][清]任曾贻《阮归郎·宿秋水山房》,[清]缪全荪《国朝常州词录》卷十,清光绪二十二年刻本。
    [1][清]任曾贻《高阳台》,[清]缪全荪《国朝常州词录》卷十,清光绪二十二年刻本。
    [2][清]任曾贻《高阳台》,[清]缪全荪《国朝常州词录》卷十,清光绪二十二年刻本。
    [3][清]任曾贻《满庭芳·磊蜂有怀张校书之作,邀余同赋》,[清]缪全荪《国朝常州词录》卷十,清光绪二十二年刻本。
    [4][清]任曾贻《桂枝香·同李慎斋、张乐义饮桂花下作》,[清]缪全荪《国朝常州词录》卷十,清光绪二十二年刻本。
    [1][清]徐珂《近词丛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4223页,中华书局,2005。
    [2][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四,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3857页,中华书局,2005。
    [3]吴梅《词学通论》,第129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清]储秘书《甘州·送淡存之新安时予初从岭南归》,[清]王昶辑《琴画楼词钞·花屿词》,清乾隆刻本。
    [5][清]储秘书《甘州·送淡存之新安时予初从岭南归》,[清]王昶辑《琴画楼词钞·花屿词》,清乾隆刻本。
    [6][清]储秘书《甘州·送淡存之新安时予初从岭南归》,[清]王昶辑《琴画楼词钞·花屿词》,清乾隆刻本。
    [1][清]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四,唐圭璋主编《词话丛编》,第3380页,中华书局,2005。
    [1]可参见严迪昌《阳羡词派研究》第1章(济南:齐鲁书社,1993)、陆勇强《陈维崧家世考述》(《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魏淑芬《湖海楼词研究》第1章(台北:里仁书局,2005)等。
    [2][清]储掌文《新修亳村陈氏宗谱序》,《云溪文集》卷五,清乾隆三十六年在陆草堂刻本。
    [1][清]陈行山《始祖宋亲军指挥使承先公小传》,《亳里陈氏家乘》卷十一,民国二十九年开远堂藏本。
    [2][清]陈行山《二世祖元仪宾达之公传),《亳里陈氏家乘》卷十一,民国二十九年开远堂藏本。
    [3][明]陈于廷《府尹云衙公小传》,《亳里陈氏家乘》卷十一,民国二十九年开远堂藏本。
    [4][明]陈一教《耕隐公小传》,《亳里陈氏家乘》卷十一,民国二十九年开远堂藏本。
    [1]陆勇强《陈维崧家世考述》,《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2][清]陈维岳《家风赋》,《亳里陈氏家乘》卷十八,民国二十九年开远堂藏本。
    [3][清]陈维崧《敕赠征侍郎翰林院检讨先府君行略》,《迦陵文集》卷五,四部丛刊本。
    [4][明]郭子章《陈孝洁先生传》,《亳里陈氏家乘》卷十一,民国二十九年开远堂藏本。
    [5][清]钱谦益《中大夫参政陈公墓志铭》,《毫里陈氏家乘》卷十一,民国二十九年开远堂藏本。
    [6][元]脱脱等纂《宋史》卷四三四,中华书局,1977。
    [7][明]郭子章《陈孝洁先生传》,《亳里陈氏家乘》卷十一,民国二十九年开远堂藏本
    [8][清]钱谦益《中大夫参政陈公墓志铭》,《亳里陈氏家乘》卷十一,民国二十九年开远堂藏本。
    [1][清]陈维岳《家风赋》,《亳里陈氏家乘》卷十八,民国二十九年开远堂藏本。
    [1][清]陈鼎《东林列传》卷十六,四库全书本。
    [2][清]张玮《中湛陈公像赞》,《亳里陈氏家乘》卷十五,民国二十九年开远堂藏本。
    [3][清]方文《中湛陈公像赞》,《亳里陈氏家乘》卷十五,民国二十九年开远堂藏本。
    [4][清]侯方域《中湛陈公像赞》,《亳里陈氏家乘》卷十五,民国二十九年开远堂藏本。
    [5][清]黄宗羲《陈定生先生墓志铭》,《南雷集·吾悔集》卷一,四部丛刊本。
    [6][明]郭子章《陈孝洁先生传》,《亳里陈氏家乘》卷十一,民国二十九年开远堂藏本。
    [1][清]方文《中湛陈公像赞》,《亳里陈氏家乘》卷十五,民国二十九年开远堂藏本。
    [2][清]陈维崧《杨忠烈像赞》,《陈迦陵文集·骈俪文集》卷十,四部丛刊本。
    [3][清]李先荣等原本、阮升基增修、宁楷等增纂《重刊宜兴县旧志》卷八《人物志·忠义》,清嘉庆二年增补康熙刻本。
    [1][清]陈鼎《东林列传》卷十六,四库全书本。
    [2][清]黄宗羲《陈定生先生墓志铭》,《南雷集·吾悔集》卷一,四部丛刊本。
    [3][清]陈维崧《敕赠征侍郎翰林院检讨先府君行略》,《陈迦陵文集》卷五,四部丛刊本。
    [4][清]任元祥《祭陈定生文》,《鸣鹤堂文集》卷八,清光绪刻本。
    [5][清]黄宗羲《陈定生先生墓志铭》,《南雷集·吾悔集》卷一,四部丛刊本。
    [6][清]陈维崧《敕赠征侍郎翰林院检讨先府君行略》,《陈迦陵文集》卷五,四部丛刊本。
    [7][清]陈维崧《文杏斋记》,《陈迦陵文集》卷六,四部丛刊本。
    [1][清]计六奇《明季南略》卷十六,四库全书本。
    [2][清]顾于咸《翰林院左庶子陈公墓表》,《亳里陈氏家乘》卷十一,民国二十九年开远堂藏本。
    [3][清]顾于咸《翰林院左庶子陈公墓表》,《亳里陈氏家乘》卷十一,民国二十九年开远堂藏本。
    [1][清]吴伟业《翰林院修撰陈公墓志铭》,《亳里陈氏家乘》卷十一,民国二十九年开远堂藏本。
    [2][清]吴伟业《翰林院修撰陈公墓志铭》,《亳里陈氏家乘》卷十一,民国二十九年开远堂藏本。
    [3][清]陈于泰《念奴娇·五十自寿》,程千帆主编《全清词》,第46页,中华书局,2002。
    [4][清]吴伟业《翰林院修撰陈公墓志铭》,《亳里陈氏家乘》卷十一,民困二十九年开远堂藏本。
    [5][清]吴伟业《翰林院修撰陈公墓志铭》,《亳里陈氏家乘》卷十一,民国二十九年开远堂藏本。
    [6][清]陈维崧《贺新郎》(休把平原绣),《迦陵词全集》卷二十六,四部丛刊本。
    [1][清]陈宗石《陈迦陵文集跋》,四部丛刊本。
    [1][清]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四,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3380页,中华书局,2005。
    [2]《续修四库总目(稿本)》,第31册,第143页,齐鲁书社,1996。
    [3][清]任元祥《陈定生山用录序》,《鸣鹤堂文集》卷四,清光绪刻本。
    [1]《续修四库总目(稿本)》第31册,第134页,齐鲁书社,1996。
    [2][清]陈贞慧《秋园杂佩自序》,清康熙刻本。
    [3][清]侯方域《秋园杂佩序》,《壮悔堂文集》卷五,续修四库本。
    [1][清]任元祥《陈定生行状》,《魏鸣堂文集》卷五,清光绪重刻本。
    [2][清]陈维崧《敕赠徵侍郎翰林院检讨先府君行略》,《陈迦陵文集》卷五,四部丛刊本。
    [3][清]徐乾学《湖海楼诗序》,四部丛刊本。
    [1][清]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卷十一,中华书局,1975。
    [2][清]吴应箕《定生以令子其年新诗见示因寄》,《楼山堂集》卷二十六,续修四库本。
    [3][清]陈维崧《宋楚鸿古文诗歌序》,《陈迦陵文集》卷五,四部丛刊本。
    [4][清]陈维崧《许漱石诗序》,《陈迦陵文集》卷一,四部丛刊本。
    [1][清]陈维崧《与宋尚木论诗书》,《陈迦陵文集》卷四,四部丛刊本。
    [2][清]陈维崧《许九日诗集序》,《陈迦陵文集》卷一,四部丛刊本。
    [3][清]陈维崧《读史杂感》(其二),《湖海楼诗集》卷一,四部丛刊本。
    [4][清]陈维崧《读史杂感》(其四),《湖海楼诗集》卷一,四部丛刊本。
    [5][清]陈维崧《读史杂感》(其六),《湖海楼诗集》卷一,四部丛刊本
    [6][清]徐乾学《湖海楼诗序》,四部丛刊本。
    [7]刘世南《论陈维崧及其诗》,《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4期。
    [1][清]陈维崧《与宋尚木论诗书》,《陈迦陵文集》卷四,四部丛刊本。
    [2][清]陈维崧《过广陵福缘庵瞻礼德公遗像》,《湖海楼诗集》卷一,四部丛刊本。
    [3][清]陈维崧《惆怅词二十首别云郎》(其十七),《湖海楼诗集》卷一,四部丛刊本。
    [4][清]陈维崧《赠别冒青若》,《湖海楼诗集》卷一,四部丛刊本。
    [5][清]陈维崧《小秦淮曲十首》(其三),《湖海楼诗集》卷二,四部丛刊本。
    [6][清]陈维崧《九月十九同贲黄理田公爕登慈仁寺毘庐阁分赋登高二韵》,《湖海楼诗集》卷八,四部丛刊本。
    [7][清]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卷十一,中华书局,1975。
    [8][清]杨际昌《国朝诗话),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康熙卷),第2841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9][清]徐世昌《晚清簃诗汇诗话》,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康熙卷),第2844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10][清]陈维崧《赠许元酬》,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卷十一,中华书局,1975。
    [1][清]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卷十一,中华书局,1975。
    [2][清]陈维崧《青儿絃索行序》,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卷十一,中华书局,1975。
    [3][清]陈维崧《青儿絃索行》,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卷十一,中华书局,1975。
    [1][清]位舒《瓶水斋诗话》,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康熙朝),第2843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2][清]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二,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康熙朝),第1419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1][清]李先荣等原本、阮升基增修、宁楷等增纂《重刊宜兴县旧志》卷八《人物志·治绩补遗》,清嘉庆二年增补康熙刻本。
    [2][清]储掌文《新修亳村陈氏宗谱序》,《云溪文集》卷五,清乾隆三十六年在陆草堂刻本。
    [3][清]陈宗石《陈迦陵文集跋》,四部丛刊本。
    [4][清]陈宗石《亦山草堂遗稿序》,清康熙刻本。
    [1][清]陈宗石《亦山草堂遗稿序》,清康熙刻本。
    [2]叶嘉莹先生曾撰文《记南开大学图书馆所藏手抄稿本<迦陵词>——为南大图书馆八十周年馆庆作》对此稿本作过介绍,详见于《南开大学图书馆建馆八十周年纪念集》一书,第473-480页,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1][清]陈宗石《念奴娇·将返梁园,和大兄韵》,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3817页,中华书局,2002。
    [2][清]陈宗石《汉宫春·将归荆溪,次梁棠村先生赠别韵),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3817页,中华书局,2002。
    [3][清]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卷三云“陈其年太史与弟纬云,均以词名。”(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2611页,中华书局,2005),卷十六又云“有宋以来,兄弟工词者仅计数家……近推……陈其年太史维崧、弟鲁望维岱、半雪维嵋、纬云维岳、子万宗石。”(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2774页,中华书局,2005)
    [4][清]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四,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3380页,中华书局,2005。
    [1][清]陈维岳《仲兄半雪传》,清康熙刻本。
    [2][清]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五十三,中华书局,1990。
    [1][清]陈维岳《仲兄半雪传》,清康熙刻本。
    [2][清]陈维嵋《东风第一枝·乙酉元宵》,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5475页,中华书局,2002。
    [1][清]陈维岳《仲兄半雪传》,清康熙刻本。
    [2][清]陈维嵋《念奴娇·六月十四,予三十九初度。时避暑蒋丈园斋,戏填一词自寿》,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5476页,中华书局,2002。
    [3][清]陈维嵋《苏幕遮·寒食》,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5471页,中华书局,2002。
    [4][清]陈维嵋《临江仙·书怀》,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5471页,中华书局,2002。
    [5][清]陈维嵋《满江红·咏雪,分题袁宅》,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5473页,中华书局,2002。
    [6][清]陈维嵋《风流子·题陶靖节集),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5479页,中华书局,2002。
    [7][清]陈维嵋《齐天乐·秋日感怀》,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5477页,中华书局,2002。
    [1][清]陈维嵋《金菊对芙蓉·早桂》,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5474页,中华书局,2002。
    [2][清]陈维嵋《高阳台·秋闺》,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5477页,中华书局,2002。
    [3][清]陈维嵋《贺圣朝影·上巳前一日》,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5469页,中华书局,2002。
    [4][清]陈维嵋《满江红·对雪》,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5473页,中华书局,2002。
    [5][清]陈维嵋《花心动·花朝》,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5478页,中华书局,2002。
    [6][清]陈维岳《仲兄半雪传》,清康熙刻本。
    [7][清]侯方域《陈纬云文集序》,《壮悔堂文集》卷五,续修四库本。
    [1][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三,中华书局,1965。
    [2][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三,中华书局,1965。
    [3][清]朱彝尊《陈纬云红盐词序》,《曝书亭集》卷十四,四部丛刊本。
    [4][清]陈维岳《一斛珠·春夜》,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6596页,中华书局,2002。
    [1][清]陈维岳《采桑子·燕京早春词》(其一),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6597页,中华书局,2002。
    [2][清]陈维岳《采桑子·燕京早春词》(其二),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6597页,中华书局,2002。
    [1][清]陈维岳《贺新郎·柬周雪客病起》,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6602页,中华书局,2002。
    [2][清]陈维岳《贺新郎·自遣》,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6602页,中华书局,2002。
    [3][清]陈维岳《贺新郎·柬檗子》,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6603页。中华书局,2002。
    [4][清]陈维岳《贺新郎·席上观演白兔记》,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6604页,中华书局,2002。
    [1][清]陈维岳《贺新郎·重九后一日怀家兄其年、半雪,用顾庵学士韵》,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6602页,中华书局,2002。
    [2][清]李先荣等原本、阮升基增修、宁楷等增纂《重刊宜兴县旧志》卷八《人物志·文苑补遗》,清嘉庆二年增补康熙刻本。
    [3][清]陈维岱《浣溪沙·倦绣》,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6933页,中华书局,2002。
    [4][清]陈维岱《浪淘沙·春闺》,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6934页,中华书局,2002。
    [5][清]陈维岱《柳梢青·闺情》,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6936页,中华书局,2002。
    [1][清]陈维岱《水调歌头·席上分韵》,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6935页,中华书局,2002。
    [2][清]陈维岱《水调歌头·五陵少侠》,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6935页,中华书局,2002。
    [3][清]陈维岱《满江红·游张公洞》,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6934页,中华书局,2002。
    [1][清]陈维岱《河渎神·西溪浣纱女庙》,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6934页,中华书局,2002。
    [2][清]潘眉《荆溪词初集序》,清康熙刻本。
    [3][清]陈维岱《醉花阴·燕》,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6933页,中华书局,2002。
    [4][清]陈维岱《南乡子·太白酒楼》,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6934页,中华书局,2002。
    [5][清]陈维岱《水调歌头·席上分韵》,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6935页,中华书局,2002。
    [6]严迪昌《清词史》,第64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7][清]尤侗《香草亭序》,《西堂杂俎三集》卷3,续修四库本。
    [8][清]史凤辉《陈次山先生传》,《亳里陈氏家乘》卷13,民国29年开远堂藏本。
    [1][清]史凤辉《陈次山先生传》,《亳里陈氏家乘》卷13,民国29年开远堂藏本。
    [2][清]尤侗《香草词序》,《西堂杂俎三集》卷3,续修四库本。
    [3][清]陈枋《夏云峰·故园感旧》,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8521页,中华书局,2002。
    [4][清]陈枋《夏初临·本意》,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8524页,中华书局,2002。
    [1][清]史凤辉《陈次山先生传》,《亳里陈氏家乘》卷十三,民国二十九年开远堂藏本。
    [2][清]史凤辉《陈次山先生传》,《亳里陈氏家乘》卷十三,民国二十九年开远堂藏本。
    [3][清]陈枋《过秦楼·寒月》,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8520页,中华书局,2002。
    [4][清]陈枋《剔银灯·咏寒檠》,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8522页,中华书局,2002。
    [5][清]陈枋《凄凉犯·寒柝》,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8523页,中华书局,2002。
    [6][清]陈枋《青玉案·感旧》,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8522页,中华书局,2002。
    [7][清]陈枋《虞美人·楼望》,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8522页,中华书局,2002。
    [1][清]陈枋《疏影·柳庄,销夏之一》,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8528页,中华书局,2002。
    [2][清]陈枋《黄鹂绕碧树·槐院,销夏之二》,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8524页,中华书局,2002。
    [3][清]陈枋《琵琶仙·荻渚,销夏之四》,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8525页,中华书局,2002。
    [4][清]尤侗《消夏词序》,《西堂杂俎三集》卷3,续修四库本。
    [5][清]陈枋《黄鹂绕碧树·槐院,销夏之二),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8524页,中华书局,2002。
    [6][清]陈行山《司训晚耘公传》,《亳里陈氏家乘》卷十三,民国二十九年开远堂藏本。
    [1][清]陈行山《司训晚耘公传》,《亳里陈氏家乘》卷十三,民国二十九年开远堂藏本。
    [2][清]陈行山《司训晚耘公传》,《亳里陈氏家乘》卷十三,民国二十九年开远堂藏本。
    [3][清]曹亮武《念奴娇·题求夏爨余词,用淑玉词韵》,《南耕词》卷四,续修四库本。
    [1][清]陈履端《浣溪沙·吴阊道中同思赞表弟赋》,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10728页,中华书局,2002。
    [2][清]陈履端《菩萨蛮·山塘即景》,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10728页,中华书局,2002。
    [3][清]陈行山《司训晚耘公传》,《亳里陈氏家乘》卷十三,民国二十九年开远堂藏本。
    [1]龙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词选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明]陈子龙《幽兰草题词》,《云间三子新诗合稿·幽兰草·倡和诗余》,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3][明]俞彦《爰园词话》“词得与诗并存之故”,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399页,中华书局,2005。
    [4][明]杨慎《词品》卷一,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438页,中华书局,2005。
    [5][清]谢章铤《棋赌山庄词话》卷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3433页,中华书局,2005。
    [6][清]王昶《明词综自序》,续修四库本。
    [1][明]陈子龙《王介人诗余序》,《陈子龙集》卷三,传世藏书本。
    [2][明]陈子龙《三子诗余序》,《陈子龙集》卷三,传世藏书本。
    [3][清]王又华《古今词论》,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607页,中华书局,2005。
    [4][清]毛先舒《诗辨坻》卷三,清初毛氏思古堂刻本。
    [5][清]沈谦《填词杂说》,《东江集钞》卷九,清康熙十五年沈圣昭沈圣晖刻本。
    [1][清]毛奇龄《流峡词序》,《西河集》卷二十九,四库全书本。
    [2][清]毛先舒《题三先生词》,《潠书》卷二,清康熙刻思古堂十四种书本。
    [3][清]邹祗谟《远志斋词衷》,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652页,中华书局,2005。
    [1][清]陈维崧《满江红·乙巳除夕立春》(悲哉秋也),《迦陵词全集》卷十一,四部丛刊本。
    [2][清]陈维崧《念奴娇》(悲哉秋也),《迦陵词全集》卷十七,四部丛刊本。
    [1][清]陈维崧《念奴娇》(悲哉秋也),《迦陵词全集》卷十七,四部丛刊本。
    [2][清]陈维崧《念奴娇》(悲哉秋也),《迦陵词全集》卷十七,四部丛刊本。
    [3][清]陈维崧《念奴娇》(悲哉秋也),《迦陵词全集》卷十七,四部丛刊本。
    [1][清]陈维岳《念奴娇》(溪临罨画),附于陈维崧《念奴娇》(悲哉秋也)之后,《迦陵词全集》卷十七,四部丛刊本。
    [2][清]陈宗石《念奴娇·将返梁园,和大兄韵》,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3817页,中华书局,2002。
    [1][清]陈维岳《水龙吟·秋夜,同二兄作》,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6599页,中华书局,2002。
    [1][清]陈维嵋《念奴娇》,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5475页,中华书局,2002。
    [2][清]陈维嵋《念奴娇》,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5475页,中华书局,2002。
    [1]严迪昌《阳羡词派研究》,第151页,齐鲁书社,1993。
    [1][清]储大文《成轩公传》,《存研楼二集》卷二十四,清乾隆京江张氏刻十九年储球孙等补刻本。
    [2]彭林《清代科举家族与经学发展述论》,第42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清]李先荣等原本、阮升基增修、宁楷等增纂《重刊宜兴县旧志》卷八,《人物志·文苑》,清嘉庆二年增补康熙刻本。
    [2][清]阮升基修、宁楷增纂《重刊宜兴县志》卷三《人物志·文苑》,清光绪八年重刊嘉庆年本。
    [3][清]李先荣等原本、阮升基增修、宁楷等增纂《重刊宜兴县旧志》卷八《人物志·文苑》,清嘉庆二年增补康熙刻本。
    [4][清]李先荣等原本、阮升基增修、宁楷等增纂《重刊宜兴县旧志》卷八,《人物志·文苑》,清嘉庆二年增补康熙刻本。
    [1][清]李先荣等原本、阮升基增修、宁楷等增纂《重刊宜兴县旧志》卷八《人物志·文苑》,清嘉庆二年增补康熙刻本。
    [2][清]李先荣等原本、阮升基增修、宁楷等增纂《重刊宜兴县旧志》卷八《人物志·文苑》,清嘉庆二年增补康熙刻本。
    [3][清]储大文《在陆先生传》,《存研楼二集》卷二十四,清乾隆京江张氏刻十九年储球孙等补刻本。
    [4][清]李先荣等原本、阮升基增修、宁楷等增纂《重刊宜兴县旧志》卷八《人物志·文苑》,清嘉庆二年增补康熙刻本。
    [1][清]阮升基修、宁楷增纂《宜兴县志》卷三《人物志·文苑》,清光绪八年重刊嘉庆年本。
    [2][清]黄玉衡《存研楼二集序》,清乾隆京江张氏刻十九年储球孙等补刻本。
    [1]《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第27册,第703页,齐鲁书社,1996。
    [1][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四,中华书局,1965。
    [2][清]储掌文《司授敦夫传》,《云溪文集》卷一,清乾隆三十六年在陆草堂刻本。
    [3][清]储掌文《孝廉恒夫传》,《云溪文集》卷一,清乾隆三十六年在陆草堂刻本。
    [4][清]储掌文《从彦公传》,《云溪文集》卷一,清乾隆三十六年在陆草堂刻本。
    [5][清]储掌文《子将叔父子合传》,《云溪文集》卷一,清乾隆三十六年在陆草堂刻本。
    [1][清]储福宗《沁园春·落红》,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7162页,中华书局,2002。
    [1][清]储贞庆《沁园春·自题画像》,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6092页,中华书局,2002。
    [2][清]储贞庆《贺新郎·南岳访南耕》,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6093页,中华书局,2002。
    [3][清]史惟圆《沁园春·为雪持题像》,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3875页,中华书局,2002。
    [4][清]陈维崧《储雪持文集序》,《陈迦陵文集·俪体文集》卷六,四部丛刊本。
    [5][清]储贞庆《双调望江南·西湖》,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6091页,中华书局,2002。
    [1][清]储贞庆《甘州遍·春草》,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6092页,中华书局,2002。
    [2][清]储欣《观大兄传》,《在陆草堂文集》卷四,清雍正元年储掌文刻本。
    [3][清]储欣《观大兄传》,《在陆草堂文集》卷四,清雍正元年储掌文刻本。
    [1]《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第10册,第200页,齐鲁书社,1996。
    [2][清]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总序》,清康熙刻本。
    [3][清]储欣《答汪尊士书》,《在陆草堂文集》卷二,清雍正元年储掌文刻本。
    [1][清]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总序》,清康熙刻本。
    [2][清]储欣《答杨明扬书》,《在陆草堂文集》卷二,清雍正元年储掌文刻本。
    [1][清]储欣《答蒋生书》,《在陆草堂文集》卷二,清雍正元年储掌文刻本。
    [2][清]储欣《新修蜀山东坡书院记》,《在陆草堂文集》卷二,清雍正元年储掌文刻本。
    [1][清]储欣《勺水庵茶亭记》,《在陆草堂文集》卷二,清雍正元年储掌文刻本。
    [2][清]储欣《记胜》,《在陆草堂文集》卷二,清雍正元年储掌文刻本。
    [1][清]储欣《记游》,《在陆草堂文集》卷二,清雍正元年储掌文刻本。
    [2][清]储欣《二式兄》,《在陆草堂文集》卷六,清雍正元年储掌文刻本。
    [3][清]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总序》,清康熙刻本。
    [1]《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第28册,第489页,齐鲁书社,1996。
    [2][清]储欣《答杨明扬书》,《在陆草堂文集》卷二,清雍正元年储掌文刻本。
    [3][清]储欣《菩萨蛮甲子闱中不寐感赋》,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6094页,中华书局,2002。
    [4]《御制唐宋文醇序》,四库全书本。
    [1][清]储大文《在陆先生传》,《存研楼二集》卷二十四,乾隆京江张氏刻十九年储球孙等补修本。
    [2]《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第10册,第200页,齐鲁书社,1996。
    [1][清]储方庆《八股存稿序》,《遁庵文集》卷八,清康熙四十年储右文等刻本。
    [1][清]储方庆《诫二儿三儿》,《遁庵文集》卷八,清康熙四十年储右文等刻本。
    [2][清]储方庆《项羽论》,《遁庵文集》卷四,清康熙四十年储右文等刻本。
    [1][清]储方庆《书柳子厚诗后》,《遁庵文集》卷八,清康熙四十年储右文等刻本。
    [2][清]储方庆《哀征妇赋》,《遁庵文集》卷九,清康熙四十年储右文等刻本。
    [3][清]储方庆《哀征妇赋》,《遁庵文集》卷九,清康熙四十年储右文等刻本。
    [4][清]储方庆《在陆草堂记》,《遁庵文集》卷三,清康熙四十年储右文等刻本。
    [5][清]储方庆《在陆草堂记》,《遁庵文集》卷三,清康熙四十年储右文等刻本。
    [1][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三,中华书局,1965。
    [1][清]储大文《题曾南丰集后》,《存研楼二集》卷十七,乾隆京江张氏刻十九年储球孙等朴修本。
    [2][清]储大文《曾子固文集序》,《存研楼二集》卷三,乾隆京江张氏刻十九年储球孙等补修本。
    [3][清]储大文《舍藏窝存稿序》,《存研楼二集》卷三,乾隆京江张氏刻十九年储球孙等补修本。
    [1][清]储大文《徐亮直时文序》,《存研楼二集》卷八,乾隆京江张氏刻十九年储球孙等补修本。
    [2][清]储大文《曹声喈时文序》,《存研楼二集》卷八,乾隆京江张氏刻十九年储球孙等补修本。
    [3][清]储大文《王汉阶时文序》,《存研楼二集》卷八,乾隆京江张氏刻十九年储球孙等补修本。
    [4][清]曹鸣声《在陆草堂集序》,清雍正元年储掌文刻本。
    [5][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三,中华书局,1965。
    [1]章培恒《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序》,李浩:《唐代地域文学士族研究》,中华书局,2002。
    1、[元]脱脱等撰《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
    2、[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
    3、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6
    4、[清]赵弘恩等监修、黄之隽等编纂《江南通志》,四库全书本
    5、[清]陈鼎《东林列传》,四库全书本
    6、[清]李先荣原本、阮升基增修,宁楷等增纂《嘉庆增修宜兴县旧志》,清嘉庆二年增补康熙刻本
    7、[清]阮升基修,宁楷等增纂《宜兴县志》,清光绪八年重刻嘉庆本
    8、[清]施惠、钱志澄修《宜兴荆溪县新志》,清光绪八年刻本
    9、陈善谟、周志靖纂修《宜荆续志》,民国十年刻本
    10、[清]卢文弨纂、庄翊昆校补《常郡艺文志》,清光绪十六年刻本
    11、任煊《亳里陈氏家乘》,民国二十九年开远堂藏本
    12、[清]储秉渊等纂修《丰义储氏分支谱》,清光绪十一年木活字本
    13、《万氏宗谱》,清光绪九年木活字本
    14、史柏生等纂修《义庄史氏宗谱》,民国二年木活字本
    15、任承弼等纂修《宜兴篠里任氏家谱》,民国十六年木活字本
    16、[元]马治、周砥《荆南唱和集》,四库全书本
    17、[清]陈子龙《陈子龙文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18、[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续修四库本
    19、[清]黄宗羲《南雷文集》,四部丛刊本
    20、[清]陈维崧《陈迦陵文集》,四部丛刊本
    21、[清]陈维崧《陈迦陵俪体文集》,四部丛刊本
    22、[清]陈维崧《陈迦陵词全集》,四部丛刊本
    23、[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四部丛刊本
    24、[清]毛奇龄《西河集》,四库全书本
    25、[清]毛先舒《潠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26、[清]尤侗《西堂全集》,续修四库本
    27、[清]任元祥《鸣鹤堂文集》,清光绪刻本
    28、[清]任绳隗《直木斋集》,清光绪刻本
    29、[清]陈维嵋《亦山草堂遗稿》,清康熙刻本
    30、[清]储方庆《遁庵文集》,四库未辑丛书本
    31、[清]储欣《在陆草堂文集》,四库存目丛书本
    32、[清]储大文《存砚楼集》,四库全书本
    33、[清]储大文《存砚楼二集》,四库未辑丛书本
    34、[清]储掌文《云溪文集》,四库存目丛书本
    35、[清]徐喈凤《荫绿轩词》,清康熙刻本
    36、[清]曹亮武《南耕词》,续修四库本
    37、[清]史承谦《小眠斋词》,清乾隆刻本
    38、[清]任道镕《寄鸥游草》,清光绪十三年刻本
    39、[清]蒋萼等《醉园诗存五种》,清光绪三十一年排印本
    40、[清]祁彪佳著,黄裳校录《远山堂明曲品剧品校录》,上海:上海出版公司,1955
    41、[清]毛先舒《填词名解》,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42、[清]毛先舒《诗辩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本
    43、[清]万树《词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44、[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是本校注》,济南:齐鲁书社,1983
    45、[清]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四库存目丛书本
    46、[清]邹祗谟、王士禛《倚声初集》,续修四库本
    47、[清]曹亮武、潘眉、蒋景祁、吴本嵩《荆溪词初集》,清康熙刻本
    48、[清]陈维崧、潘眉、吴本嵩、吴逢原《今词选》,清康熙十年南磵山房刻本
    49、[清]蒋景祁《瑶华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
    50、[清]聂先、曾王孙《百名家词钞》,续修四库本
    51、[清]王昶《琴画楼词钞》,清乾隆刻本
    52、[清]缪荃孙《国朝常州词录》,清光绪二十二年刘本
    53、[清]朱彝尊、汪森《词综》,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54、[清]丁绍仪辑《清词综补》,北京:中华书局,1986
    55、叶恭绰《广箧中词》,民国二十四年叶氏铅印本
    56、陈乃乾《清名家词》,上海:上海书店,1982
    57、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北京:中华书局,2002
    58、[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0
    59、《续修四库总目提要(稿本)》,济南:齐鲁书社,1996
    64、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65、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2005
    60、李灵年、杨忠主编《清人别集总目》,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61、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62、吴熊和、严迪昌、林玫仪《清词别集知见目录汇编见存书目》,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丈哲研究所筹备处,1997
    63、林玫仪主编《词学论著总目》,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5
    69、施蛰存《词籍序跋萃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66、钱仲联《清词三百首》,长沙:岳麓书社,1992
    68、尤振钟等编著《清词纪事会评》,合肥:黄山书社,1995
    67、沈轶刘、富寿荪《清词菁华》,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6
    70、谢正光、佘汝丰《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71、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72、孟森《明清史讲义》,北京:中华书局,1981
    73、孟森《心史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6
    74、谢国桢《明末清初的学风》,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75、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上海:上海书店,2006
    76、李泽厚《美学三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77、钱仲联《梦苕庵清代文学论集》,济南:齐鲁书社,1983
    78、罗时进《明清诗文研究新视野》,台北:台湾文史哲出版社,2004
    79、陈水云《明清词研究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80、朱惠国、刘明玉《明清词研究史稿》,济南:齐鲁书社,2006
    81、邬国平、王镇远《清代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82、段启明、汪龙麟《清代文学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83、潘光旦《潘光旦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84、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85、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86,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87、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
    88、马广海《文化人类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89、朱炳祥《社会人类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90、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91、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92、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93、潘光旦《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
    94、江庆柏《明清苏南望族文化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1999
    95、吴仁安《明清江南望族与社会经济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96、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97、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及有关著作》,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98、张杰《清代科举家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99、彭林《清代科举家族与经学发展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00、吴梅《词学通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01、徐珂《清代词学概论》,上海:大东书局,1926
    102、徐珂选辑《清词选集评》,北京:中国书店,1988
    103、龙榆生《龙榆生词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04、唐圭璋《词学论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05、胡云翼《中国词史大纲》,上海:北新书局,1933
    106、王易《词曲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107、谢桃坊《中国词学史》,成都:巴蜀书社,2002
    108、刘毓盘《词史》,上海:上海书店,1985
    109、许宗元《中国词史》,合肥:黄山书社,1990
    110、严迪昌《清词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111、叶嘉莹《清词丛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112、张宏生《清代词学的建构》,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113、孙克强《清代词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14、艾治平《清词论说》,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115、吴宏一《清代词学四论》,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
    116、陈水云《清代词学发展史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117、李康化《明清之际江南词学思想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1
    118、陈水云《清代中前期词学思想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119,杨柏岭《晚清民初词学思想建构》,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
    120、朱惠国《中国近世词学思想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21、韩进廉《无奈的追寻——清代文人心理透视》,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122、严迪昌《阳羡词派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93
    123、金一平《柳州词派研究》,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124、沙先一《清代昊中词派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125、朱德慈《常州词派通论》,北京:中华书局,2006
    126、魏淑芬《湖海楼词研究》,台北:里仁书局,2005
    127、陆勇强《陈维崧年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28、马大勇《史承谦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7
    129、龙榆生《词曲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30、龙榆生《唐宋词格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31、夏承焘、昊熊和《读词常识》,北京:中华书局,1981
    132、施蛰存《词学名词释义》,北京:中华书局,1988
    133、王兆鹏《词学史料学》,北京:中华书局,2004
    134、方智范、邓乔彬、周圣伟、高建中著,施蛰存参订《中国古典词学理论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35、梁荣基《词学理论综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136、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137、姚蓉《明清词派史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38、严迪昌《清诗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139、刘世南《清诗流派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140、刘跃进《门阀世族与永明文学》,北京:三联书店,1996
    141、程章灿《世族与六朝文学》,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42、曾道衡《兰陵萧氏与南朝文学》,北京:中华书局,2006
    143、丁福林《东晋南朝的谢氏文学集团》,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44、李浩《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2
    145、张剑《宋代家族与文学——以澶州晁氏为中心》,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146、朱丽霞《清代松江望族与文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47、王永平《六朝江东世族之家风家学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
    148、江巨荣导读、吴梅著《顾曲麈谈·中国戏曲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49、蒋星煜《西厢记的文献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50、乐黛云、陈珏编选《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151、(日)青木正儿、王古鲁译《中国近世戏曲史》,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152、(日)青木正儿、杨铁婴译《清代文学评论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53、(法)丹纳、傅雷译《艺术哲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154、(美)R·M·基辛、甘华鸣译《文化·社会·个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155、(美)马文·哈里斯、李培荣译《文化人类学》,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