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黄元吉内丹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引文
①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下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438页。
    ②《庄子·在宥篇》,《诸子集成》第3册,《庄子集解》第37页。
    ③《黄帝内经·素问》,《四部丛刊初编》第81册,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第6页。
    ④《大藏经》第46卷,第791页。
    ⑤胡孚琛:《魏晋神仙道教——抱朴子内篇研究》,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38页。
    
    ①参见李零:《中国方术考》,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
    ②胡孚琛:《道教史上的内丹学》,载《世界宗教研究》,1989年第2期,第11页。
    ①《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8页。
    ②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5页。
    ③范式是指某一科学共同体在某一专业或学科中所具有的共同信念,这种信念规定了人们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成为该学科的一种共同传统,规定了共同的发展方向,它是学术共同体内的研究者们自觉认同和共同持有的一套基本信念、解释原则和评价标准。参见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25页。
    ④w.c.丹皮尔:《科学史》,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5页。
    ①萧天石主编:《道藏精华》第4集第2页
    ②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中国社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3页。
    ③蒋门马校注本:《道德经讲义·乐育堂语录》,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211页。以下凡引用该校注本者只标注页码。
    ④同上书,第11页。
    ①陈撄宁:《道教与养生》,华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52页。
    ②周振甫:《周易译注》,中华书局1991年第1版,第14页。
    ①萧天石:《道家养生学概要》,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28页。
    ②王沐:《内丹养生功法指要》,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第2版,第19页。
    ③参见胡孚琛;《道学通论》,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387页。
    ④徐兆仁:《天元丹法》,《东方修道文库》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7页。
    ⑤萧天石:《道家养生学概要》,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30页。
    ①《道藏》第24册第637页。
    ②《藏外道书》第5册第930页。
    ③闵一得:《泄天机注》,《道藏男女性命双修秘功》,辽宁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61-162页。
    ④张伯端:《修真十书·悟真篇》,《道藏》第4册第712页。
    ①南怀瑾:《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07页。
    ②王志远:《道教百问》,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第476页。
    ③胡孚琛:《道学通论》,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年修订本,第51页。
    ④参见沈文华:《内丹生命哲学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128页。该著以乾坤二卦对应黄道由海底直达顶门的能量点位分布状态,对于揭示药物精气在黄道中的运行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⑤王沐:《内丹养生功法指要》,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第2版,第18页。
    ⑥蒋门马校注本,第184页。
     ①蒋门马校注本,第184页。
    ①《老子道德经》十六章,《诸子集成》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
    ②《庄子·人间世》,《诸子集成》第3册。
    ③《正蒙·太和》
    ①蒋门马校注本,第304页。
    ②《唱道真言》,《藏外道书》第10册,第767页。
    ③蒋门马校注本,第304页。
    ④同上书,第296页。
    
    ①蒋门马校注本,第255页。
    ②《天元丹法》,徐兆仁主编《东方修道文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31页。
    ③方迪:《微精神分析学》,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6页。
    ①蒋门马校注本,第295页。
    ②《化书》,《道藏》第23册,第589页。
    ③同上书。
    ④金岳霖:《论道》,北京:中国人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①胡孚琛:《丹道法决十二讲》,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53页。
    ②蒋门马校注本,第305页。
    ③《中和集》,萧天石主编:《道藏精华》第2集之2,台湾自由出版社1976年版。
    ④《天元丹法》,《东方修道文库》本第34页。
    ⑤翁葆光:《悟真直指详说三乘秘要》,《道藏》第2册,第1019页。
    ①蒋门马校注本,第277页。
    ②《周濂溪集》,卷一。
    ③《朱子语类》,卷九十四。
    ④同上书。
    ⑤《宋史》,卷四百二十九,《道学列传》。朱熹曾署名崆峒道士邹欣著《周易参同契考异》,参见南怀瑾《中国道教发展史略》。
    ①参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五册,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5页。《宋元学案》卷十二,《濂溪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②蒋门马校注本,第318页。
    ①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②李存山:《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4页。
    ③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上),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49页。
    ④《论衡·言毒》,《诸子集成》第7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
    ⑤《正蒙·太和篇》
    ⑥《论衡·齐世》
    ①《道藏》第4册,第916-917页。
    ②《道藏》第4册,第651页。
    ③《道藏》第2册,第881页。
    ④《丹经极论》,《道藏》第4册,第345页。
    ⑤《道藏》第1册,第863-864页。
    ⑥《修真后辨》,《藏外道书》,第8册,第496-497页。
    ⑦《道藏》第33册,第141页。
    ⑧蒋门马校注本,第268页。
    ⑨李涵虚:《道窍谈·先天直指》,《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4页。
    ①《藏外道书》第5册第778页。
    ②《道藏》第2册第881页。
    ③朱元育:《悟真篇阐幽》中卷,《道藏精华》第三集之四第99页。
    ④《悟真直指》,《藏外道书》第8册第335页。
    ⑤蒋门马校注本,第378页。
    ⑥蒋门马校注本,第350页。
    ⑦胡孚琛:《道学通论》,社科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562页。
    
    ①席泽宗:《科学史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②蒋门马校注本,第309页。
    ③同上书,第266页。
    ①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1987年版,第84页。
    ②郭霭春主编:《黄帝内经素问校注》上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年版。
    ③《朱子语类》,卷九十四。
    ④《吕祖全书》,《道藏精华》第九集之二。
    ①陈撄宁:《道教与养生》,华文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页。
    ②《道藏辑要》(娄集),巴蜀书社1995年版,第190页。
    ③《太极道诀》,《东方修道文库》本,第33页。
    ④《中和集》,《道藏精华》第二集之二。
    ⑤《道藏》第2册第883页。
    ⑥《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4页。
    
    
    ①《中和集》,《东方修道文库》本,第36页。
    ②蒋门马校注本,第115页。
    ①《张三丰全集》,第95页。
    ②参见李大华:《生命存在与境界超越》,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第93页。
    ③《象言破疑》,《藏外道书》第8册第185页。
    ④《道藏》第2册第884页。
    ⑤王沐:《内丹养生功法指要》,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⑥蒋门马校注本,第266页。
    ⑦同上书,第276页。
    
    ①同上书,第289页。
    ②《丹道法决十二讲》,第220页。
    ③《藏外道书》,第6册第138-140页。
    ①朱熹:《中庸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②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33页。
    ③《通书·诚上》,第一。
    ④《丹道法诀十二讲》,第107页。
    
    
    ①贺麟:《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②[德]赫费:《康德:生平、著作与影响》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46页。
    ③《道藏》第4册第730页。
    ①《道藏》第24册第339页。
    ②南怀瑾:《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87页。
    ③《道言浅近说》,守一子编纂:《道藏精华录》下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④《藏外道书》第10册第510页。
    ⑤《藏外道书》第5册第782页。
    ①南怀瑾:《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31页。
    ②蒋门马校注本,第277页。
    ③《道藏》第4册第729页。
    ④蒋门马校注本,第412页。
    ⑤同上书,第354页。
    ①参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页。
    ②同上书,第16页。
    ③《孟子·尽心上》
    ④蒋门马校注本,第326页。
    ⑤《朱子语类》,卷一。
    ①柳华阳:《金仙正论》,《藏外道书》第5册第933页。
    ②魏则之:《一贯天机直讲》,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4页。
    ③郭朋:《坛经校释》,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④《藏外道书》第5册第815页。
    ⑤《张三丰全集》第104页。
    ①刘一明:《象言破疑》,《藏外道书》第8册第181页。
    ②《张三丰全集》第7页。
    ③《真仙直指语录》,《道藏》第32册第433页。
    ④参见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1998年版,第766页。
    ⑤《道藏》第4册第654页。
    ⑥《老子道德经》79章。
    ①蒋门马校注本,第284页。
    ②参见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中国社科出版社1987年版,第156页。
    ③《丹道法决十二讲》,第316页。
    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全集第42卷第119页。
    ⑤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1页。
    ①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164页。
    ②参见罗国杰:《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③参见南怀瑾:《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6页。
    ④杜继文:《佛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①[瑞士]弗尔达姆:《荣格心理学导论》(刘韶涵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7页。
    ②荣格:《荣格自传》,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278页。
    ③《藏外道书》第8册第181页。
    ④参见南怀瑾:《楞严大义今释》,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⑤胡孚琛:《道学通论》,社科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574页。
    ①《道藏》第5册第815-816页。
    ②《道藏》第4册第33页。
    ③蒋门马校注本,第135页。
    ④南怀瑾:《圆觉经略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5页。
    ①南怀瑾:《如何修证佛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61页。
    ②参见劳政武:《佛教戒律学》,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③吴敦序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上海科技出版社1995年版,第122页。
    ④释广定汇编:《印光大师文集》第七册,(台湾)佛教出版社1986年版。
    ⑤[奥]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72-279页。
    ①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59页。
    ②蒋门马校注本,第409页。
    ③南怀瑾:《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④在尘世的炼己即是将生活与丹道圆融贯通,不要分立两橛。这点和瑜伽修行者是类似的。“我们这瑜伽,要求将人生全部奉献于对‘神圣真理’之发现与成为一体的企慕,而不为其他。将你的生活划分为二,一分与‘神圣者’,一分与某种外表目的与活动,与寻求真理无关,这是不可容许的。最微小一点这样底划分,便使人不能这瑜伽中成就了。”参见[印度]室利·阿罗频多:《瑜伽基础》(徐梵澄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蒋门马校注本,第286页。
    ②同上书,第343页。
    ③方春阳点校:《张三丰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3页。
    ④同上书,第18页。
    
    ①《道藏》第4册855页。
    ②南怀瑾:《禅海蠡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7页。
    ③《藏外道书》第10册第296页。
    ①参见余英时先生接受“克卢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时的演说词,载《南方周末》2007年1月4日B15版。
    ②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2页。
    ③钱穆:《中国文化导言》,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67页。
    ④参见冯友兰:《贞元六书》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48页。
    ⑤蒋门马校注本,第366页。
    ⑥同上书,第369页。
    ⑦《二程文集》,卷之二。《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
    ①蒋门马校注本,第212页。
    ②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9页。
    ③《仙道正传》,《东方修道文库》本,第187页。
    ④司马承祯:《坐忘论》,《道藏》第22册第901页。
    ⑤胡孚琛:《道学通论》第415页。
    ①陈健民:《曲肱斋全集》第九册,台湾圆明出版社1992年版。
    ②参见南怀瑾:《如何修证佛法》第82页。
    ③蒋门马校注本,第322页。
    ④《摩诃止观》卷五上。
    
    ①.《丹道法决十二讲》,第204页。
    ②蒋门马校注本,第349页。
    ③《性命圭指》,《天元丹法》,《东方修道文库》本,第139页。
    
    ①《道藏精华》第十集之二,《紫清指玄集》。
    ②蒋门马校注本,《乐育堂语录》卷一,第236页。
    ③蒋门马校注本,《道德经讲义》第三十八章,第92页。
    
    ①《丹道法决十二讲》,第152页。
    ②《唱道真言》卷一,守一子编纂:《道藏精华录》下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页。
    ③《金丹四百字·序》,《道藏》第24册,第162页。
    ①《道藏》第33册第129页。
    ②《道言浅近说》,守一子编纂:《道藏精华录》下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③《道藏》第2册第881页。
    ④《道藏》第4册第720页。
    ⑤《藏外道书》第8册第186页。
    ⑥《道藏》第24册。
    ⑦《藏外道书》第5册第919页。
    
    ①《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3页。
    ②《道藏精华》第十集之二。
    ③《道藏精华》第一集之五。
    ④《性命圭指》,《天元丹法》,《东方修道文库》本第239页。
    ①《涵虚秘旨》,东方修道文库本,第13页。
    ①参见[比]伊·普里戈金:《从混沌到有序》,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3页。
    ②《唱道真言》卷一,守一子编纂:《道藏精华录》下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2页。
    ③蒋门马校注本,第437页。
    ④蒋门马校注本,第255页。
    ①蒋门马校注本,第346页。
    ②《道德经》二十一章,《诸子集成》第3册第12页。
    
    ①南怀瑾:《定慧初修》,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0页。
    ②《唱道真言》卷一,守一子编纂:《道藏精华录》下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2页。
    ③南怀瑾:《禅海蠡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66页。
    ①《老子道德经》六章,《诸子集成》第3册。
    ②《老子河上公注》,《道藏》第12册第31页。
    ③《玄牝之门赋》,《道藏》第20册第320页。
    ④《道藏》第2册868页。
    ⑤《道藏》第4册第388页。
    ⑥邱陵编注:《清·黄元吉养生静功心法注释》,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23页。
    ⑦梅自强:《颠倒之术——养生内丹功九层十法真传》,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75页。
    
    ①南怀瑾:《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8页。
    ②胡孚琛:《道学通论》,社科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562页。
    ③《道藏》第1册第748页。
    ①同上书,第74页。
    ②《道藏》第2册第868页。
    ③《藏外道书》第5册第798页。
    ④邱处机:《大丹直指》,《道藏》第4册第401页。
    ⑤《道藏精华》第六集之二,第32-33页。
    ①蒋门马校注本,第236页。
    ②同上书,第310页。
    ③《通书·圣》,第四。
    ④《易·系辞》上。
    ⑤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三卷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1页。
    ⑥方碧虚:《碧虚子亲传直指》,《道藏》第4册第390页。
    ①[美]威廉·詹姆斯:《宗教经验之种种》,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19-220页。
    ②[英]唐·库比特:《后现代神秘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③《藏外道书》第5册第428页。
    ④周无所住:《金丹直指》,《道藏》第24册90页。
    ①李道纯:《中和集》,《天元丹法》,徐兆仁主编《东方修道文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6页。
    ②李道纯:《清庵莹蟾子语录》卷六,《道藏》第23册第783页。
    ③《中和集》,《东方修道文库》本,第37页。
    ①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②《遗书》卷七。
    ③参见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三卷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0页。
    ④萧天石:《道海玄微》,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128页。
    ⑤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1页。
    ⑥《论语·雍也》。
    ⑦《论语·子罕》
    ⑧参见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终极视域的开启与交融》,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224页。
    ⑨胡孚琛:《道学通论》,社科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69页。
    ①蒋门马校注本,《道德经讲义》第165页。
    ②蒋门马校注本,《道门语要》第466页。
    ①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页。
    ②参见戈国龙:《道教内丹学探微》,巴蜀书社2001年版,第15页。
    ③《张三丰全集》第93页。
    ④《道藏》第4册第759页。
    ⑤《道藏》第4册第495页。
    ⑥李涵虚:《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4页。
    ⑦《崔公入药镜》,洪丕谟编:《道藏气功要集》(上),上海书店1991年版,第75页。
    ⑧《藏外道书》第9册第568页。
    ⑨《孟子·告子》。
    ⑩(汉)许慎:《说文解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27页。
    ①《礼记》卷十六,《四部丛刊初编》第5册第157页。
    ②《孟子》,《诸子集成》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孟子正义》第517页。
    ③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一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3页。
    ④《庄子·庚桑楚》,《诸子集成》第3册,《庄子集解》第57页。
    ⑤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卷19,《道藏》第4册第404页。
    ⑥《正蒙·诚明》
    ⑦《孟子·尽心下》
    ①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三卷上,第151页。
    ②《遗书》卷十一。
    ③郭朋:《坛经校释》,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④《传习录》下。
    ⑤《老子道德经》三章。
    ⑥《庄子·人间世》。
    ⑦《庄子·天道》
    ⑧《庄子·应帝王》。
    ⑨《庄子·天地》
    ①《遗书》卷十八。
    ②《朱子语类》卷五。
    ③《传习录》上。
    ④《传习录》中。
    ⑤《大学问》。
    ⑥《正蒙·太和》。
    ⑦《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篇第九》,《四部丛刊初编》第81册,第26页。
    ⑧参见沈文华:《内丹生命哲学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224页。
    ①《庄子·人间世》。
    ②《正蒙·诚明》
    ③《道藏》第24册第107页。
    ④《道藏》第4册第346页。
    ⑤《西山群仙会真集》,洪丕谟编:《道藏气功要集》(上),上海书店1991年版,第402页。
    ⑥《中和集》,徐兆仁主编:《天元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8页。
    ⑦同上书,第79页。
    ⑧《藏外道书》第5册第1093页。
    ⑨张松谷:《丹经指南》,《藏外道书》第25册第423页。
    ①《琼馆白真人集》,《道藏辑要》(娄集)第217页。
    ②《重阳立教十五论》,《道藏气功要集》(下),第2376页。
    ③《天元丹法》第80页。
    ④《道书十二种》,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329页。
    ①《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道藏》第25册第807页。
    ②《唱道真言》卷二,守一子编纂:《道藏精华录》下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1页。
    ③蒋门马校注本,《道德经讲义》第129页。
    ④《道藏》第4册第402页。
    ①王沐:《悟真篇浅解》,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页。
    ②《道藏》第4册第749页。
    ③刘一明:《修真后辩》,《藏外道书》第8册第589页。
    
    ①陈撄宁:《道教与养生》,华文出版社1989年第271页。
    ②蒋门马校注本,第248页。
    ③同上书,第342页。
    ①蒋门马校注本,第272页。
    ②同上书,第230页。
    ③同上书,第93也。
    ④同上书,第81页。
    ⑤《朱子语类》,卷一。
    ⑥参见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三卷上,第206页。
    
    ①同上书,第250页。
    ②南怀瑾:《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52页。
    ③蒋门马校注本,第323页。
    ④蒋门马校注本,第121页。
    
    ①同上书,第185页。
    ②同上书,第331页。
    ③《道藏精华录》下,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④《藏外道书》第10册第410页。
    
    
    ①蒋门马校注本,第332页。
    ②参见杜继文:《中国禅宗通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1页。
    ③郭朋:《坛经校释》,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④蒋门马校注本,第218页。
    ①胡孚琛:《道学通论》,社科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522页。
    ②《悟真篇约注》,《藏外道书》第10册第98页。
    ③《藏外道书》第5册第804页。
    ④《藏外道书》第8册第360-361页。
    ⑤朱元育:《悟真篇阐幽》中卷,萧天石主编:《道藏精华》第三集之四,台湾自由出版社1976年版,第129页。
    ⑥《道藏》第2册第882页。
    ⑦《藏外道书》第9册第35页。
    ①万尚父:《听心斋客问》,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页。
    ②薛阳桂:《梅华问答编》,《藏外道书》第10册第644页。
    ③《藏外道书》第8册第360页。
    ④《道藏》第4册第662页。
    ⑤仇兆鳌:《悟真篇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57页。
    ⑥《藏外道书》第9册第35页。
    ⑦《藏外道书》第8册第192页。
    ①《道藏》第4册第362页。
    ②参见(元)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道藏》第20册第229页。
    ③参见南怀瑾:《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之“道家生命学说”的相关内容。
    ④《道学通论》2004年版第415页。
    ⑤《道藏》第4册第426页。
    ①参见王沐:《悟真篇浅解》,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2页。
    ②蒋门马校注本,第228页。
    ①《丹道法决十二讲》第111页。
    ②蒋门马校注本,《道德经讲义》第143页。
    ③同上书,第134页。
    ④《孟子·公孙丑》。
    ⑤参见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终极视域的开启与交融》,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269页。
    ⑥《老子道德经》八章。
    ⑦《孙子兵法》,势。
    
    ①《道藏》第20册第135页。
    ②蒋门马校注本,第447页,又见《道藏精华》第六集之二,第272页。
    
    
    ①董德宁:《悟真篇正义》卷中,守一子编纂:《道藏精华录》下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7页。
    ②蒋门马校注本,第251页。
    ①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1页。
    ②《道藏》第1册第748页。
    ③蒋门马校注本,第221页。
    ④参见《丹道法决十二讲》第463页。
    ①《道藏》第4册第894页。
    ②仇兆鳌:《悟真篇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46页。
    ③《藏外道书》第9册第32页。
    ④《藏外道书》第9册第522页。
    ⑤《藏外道书》第8册第491页。
    ⑥《藏外道书》第9册第512页。
    ⑦《道藏辑要》奎集2,第55页。
    
    ①参见胡孚琛:《道学通论》,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391页。
    ②《黄帝内经素问》,《四部丛刊初编》第81页。
    ③黎翔凤:《管子校注》(中),《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938页。
    
    ①《听心斋客问》,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页。
    ②《藏外道书》第9册,第522页。
    ③参见南怀瑾:《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页。
    
    ①南怀瑾:《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13页。
    ②蒋门马校注本,第146页。
    ③《道藏》第23册第675页。
    ①蒋门马校注本,第316-317页。
    ②同上书,第431页。
    ③同上书,第332页。
    ④蒋门马校注本,第409页。
    ⑤刘一明:《道书十二种》,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341页。
    ①蒋门马校注本,第375页。
    ②同上书,第128页。
    ③同上书,第467页。
    ④同上书,第156页。
    ⑤南怀瑾:《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6页。
    ⑥同上书,第461页。
    ①同上书,第361页。
    ②《道藏》第9册第526页。
    ③南怀瑾:《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2页。
    ①蒋门马校注本,第67页。
    ②赵避尘:《性命法决明指》卷十六,《藏外道书》第26册,第132页。
    ③《藏外道书》第10册第512页。
    ④蒋门马校注本,第350页。
    ⑤《道藏》第33册第143页。
    ①《藏外道书》第5册第345页。
    ②《藏外道书》第5册第868页。
    ③蒋门马校注本,第347页。
    ④《道藏》第4册第675页。
    ⑤《道藏辑要》危集,第13页。
    ⑥参见沈文华:《内丹生命哲学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176页。
    ①洪建林:《仙学解秘——道家养生秘库》,大连出版社1991年版,第92页。
    ②参见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12页。
    
    ①《庄子集解》,《诸子集成》第3册,第222页。
    ②弗洛姆:《禅与精神分析》,第450页。
    ①[德]奥特弗里德·赫费:《康德生平著作与影响》,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72页。
    ②金岳霖:《论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③参见张汝沦:《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9页。
    ④康德:《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63页。
    ⑤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01页。
    ①霍金:《时间简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171页。
    ②《老子道德经》二十五章。
    ③熊十力:《新唯识论》,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页。
    ④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104页。
    
    
    ①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5页。
    ②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402页。
    ③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01页。
    ④陈来:《关于中国哲学的若干问题浅议》,载《江汉论坛》2003年第7期,第21页。
    《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藏外道书》,胡道静、陈耀庭等主编,巴蜀书社1992、1994年版。
    《道藏精华》(共十七集),萧天石主编,台湾自由出版社。
    《道藏精华录》,守一子编纂,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道藏提要》,任继愈、钟肇鹏主编,中国社科出版社1991年版。
    《大藏经总目提要·文史藏》,陈士强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老子道德经》,《诸子集成》本。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庄子》,《诸子集成》本。
    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
    王叔岷:《庄学管窥》,中华书局2007年版。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
    《淮南子》,《诸子集成》本。
    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
    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年版。
    陈撄宁:《道教与养生》,华文出版社2000年版。
    洪建林:《道家养生秘库》,大连出版社1991年版。
    古籍:《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周易》、《传习录》、《二程集》、《朱子语类》、《正蒙》等。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
    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
    胡孚琛:《魏晋神仙道教——抱朴子内篇研究》,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胡孚琛:《丹道法决十二讲》,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胡孚琛:《道学通论》(修订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胡孚琛:《中华道教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陈麟书、陈霞:《宗教学原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南怀瑾:《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南怀瑾:《如何修证佛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版。
    南怀瑾:《楞严大义今释》,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南怀瑾:《定慧初修》,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南怀瑾:《中国道教发展史略》,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南怀瑾:《禅海蠡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南怀瑾:《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南怀瑾:《圆觉经略说》,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南怀瑾:《易经杂说》,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周振甫:《周易译注》,中华书局1991年版。
    朱伯崑:《易学哲学史》,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方迪:《微精神分析学》,三联书店1993年版。
    荣格:《荣格自传》,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版。
    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7年版。
    詹姆斯:《宗教经验之种种》,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哲学家》,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世界文明史》,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全增嘏:《西方哲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张汝沦:《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费迪南·费尔曼:《生命哲学》,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迦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钱穆:《中国文化导言》,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钱穆:《国史大纲》,中华书局1996年版。
    熊十力:《新唯识论》,中华书局1999年版。
    贺麟:《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金岳霖:《论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余英时:《儒家伦理与近世商人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己卯杂说》,三联书店2001年版。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三联书店1999年版。
    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来源》,三联书店1996年版。
    陈来:《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罗国杰:《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章太炎:《国学概论》,中华书局2003年版。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张世英:《天人之际》,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三联书店1996年版。
    方春阳点校:《张三丰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青华老人传:《唱道真言》,《藏外道书》本。
    陈致虚:《金丹大要》,《藏外道书》本。
    陆西星:《方壶外史》,《藏外道书》本。
    张伯端:《青华秘文》,《藏外道书》本。
    邱处机:《大丹直指》,《道藏》本。
    魏伯阳:《周易参同契》,《道藏》本。
    张伯端:《悟真篇》,《道藏》本。
    王沐:《悟真篇浅解》,中华书局1990年版。
    闵一得:《泄天机》,《藏外道书》本。
    石泰:《还源篇》,《藏外道书》本。
    闵一得:《上品丹法节次》,《藏外道书》本。
    陈楠:《翠虚篇》,《藏外道书》本。
    王重阳:《重阳全真集》,《道藏》本。
    吕洞宾:《太乙金华宗旨》,《藏外道书》本。
    钟离权、吕洞宾:《灵宝毕法》,《道藏》本。
    伍守阳:《伍真人丹道九篇》,《藏外道书》本。
    伍守阳:《天仙正理直论》,《藏外道书》本。
    李道纯;《中和集》,《道藏》本。
    尹真人高弟:《性命圭旨》,《藏外道书》本。
    白玉蟾:《海琼白真人语录》,《道藏》本。
    柳华阳:《金仙证论》,《藏外道书》本。
    钟离权、吕洞宾:《钟吕传道集》,《道藏》本。
    李涵虚:《道窍谈》,《藏外道书》本。
    赵避尘:《性命法决明指》,《藏外道书》本。
    闵一得:《琐言续》,《藏外道书》本。
    刘一明:《修真辨难》,《藏外道书》本。
    张伯端:《金丹四百字》,《道藏》本。
    周无所住:《金丹直指》,《道藏》本。
    谭峭:《化书》,《道藏》本。
    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道藏》本。
    王道渊:《崔公入药镜注解》,《道藏》本。
    万尚父:《听心斋客问》,《藏外道书》本。
    徐兆仁:《东方修道文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1990、1992年版。
    朱越利:《道经总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版。
    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中华书局1963年版。
    张广保:《金元全真道内丹心性论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
    张钦;《道教炼养心理学引论》,巴蜀书社1999年版。
    杨玉辉:《道教人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袁康就:《钟吕内丹道德观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詹石窗:《易学与道教思想关系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詹石窗:《道教文化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戈国龙:《道教内丹学探微》,巴蜀书社2001年版。
    戈国龙:《道教内丹学溯源》,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戈国龙:《丹道今诠——乐育堂语录注解》,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李养正:《道教概说》,中华书局1989年版。
    洪丕谟:《道藏气功要集》,上海书店1991年版。
    潘启明:《周易参同契解读》,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
    孟乃昌:《周易参同契考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萧汉民、郭东升:《<周易参同契>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卢国龙:《道教哲学》,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傅正强:《傅金铨内丹思想研究》,巴蜀书社2005年版。
    李刚:《劝善成仙——道教生命伦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梅自强:《颠倒之术——养生内丹功九层十法真传》,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年版。
    [日]福井康顺:《道教》,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美]约翰生:《中国炼丹术考》,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沈文华:《内丹生命哲学研究》,东方出版社
    孔令宏:《宋明道教思想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李存山:《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中国社科出版社1990年版。
    柳存仁:《和风堂文集》(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汤一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版。
    汤一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版。
    王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中华书局1993年版。
    萧天石:《道海玄微》,台湾自由出版社1981年版。
    萧天石:《道家养生学概要》,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王明:《道家与道教思想研究》,中国社科出版社1984年版。
    王沐:《内丹养生功法指要》》,东方出版社1990年版。
    卿希泰:《中国道教史》(1-4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任继愈:《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陈兵;《道教之道》,今日中国出版社1995年版。
    盖建民:《道教医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丁常春:《伍守阳内丹思想研究》,巴蜀书社2008年版。
    李申:《道教本论》,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田诚阳:《中华道家修炼学》,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
    金正耀:《道教与科学》,中国社科出版社1991年版。
    卫礼贤、荣格:《金华养生秘旨与分析心理学》,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李鼎:《经络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年版。
    (清)吴谦:《医宗金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年版。
    卡普拉:《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海森堡:《物理学与哲学》,科学出版社1974年版。
    霍金:《时间简史》,湖南科技出版社2002年版。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科出版社1998年版。
    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社科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彼得斯、江丕盛:《科学与宗教》,中国社科出版社2002年版。
    伊安·巴伯:《当科学遇到宗教》,三联书店2004年版。
    [比]伊·普里戈金:《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与应用》,社科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W.C.丹皮尔:《科学史》,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逸尘:《禅定指要》,巴蜀书社2005年版。
    张志坚:《道教神仙与内丹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圣严法师:《戒律学纲要》,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上篔兰统霭婕?2002年版。
    室利·阿罗频多:《瑜伽论》,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刘天君:《中医气功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版。
    马济人:《道教与炼丹》,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版。
    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之书》,中国社科出版社1999年版。
    邱陵:《藏密心要十讲》,甘肃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邱陵:《清·黄元吉养生静功心法注释》,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陈健民:《佛教禅定》,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
    铃木大拙:《禅宗与精神分析》,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杜继文:《佛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郭朋:《坛经校释》,中华书局2007年版。
    普济:《五灯会元》(上中下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
    高振农:《大乘起信论校释》,中华书局1992年版。
    
    
    胡孚琛:《道教史上的内丹学》,载《世界宗教研究》1989年第2期。
    胡孚琛:《道教医学和内丹学的人体观探索》,在《世界宗教研究》1993年第4期。
    胡孚琛:《道教内丹学揭秘》,载《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4期。
    胡孚琛:《道学文化的新科学观》,载《哲学研究》2006年第12期。
    王体:《<悟真篇>清净注本的“先天一炁”名词之所指》,《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3期。
    孔令宏:《张伯端的性命思想研究》,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尹志华:《黄裳内丹学的理论特色初探》,载《宗教学研究》1997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