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文学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清代盛世之帝王,乾隆的文学思想紧紧围绕“醇雅”观而展开。所谓“醇雅”观是指乾隆在儒家诗教传统影响下,结合帝王特殊的政治地位而形成的醇正典雅、温柔敦厚的文学观。具体而言,乾隆的“醇雅”文学观主要体现在其“言之有物、抒情言志”的诗学观、“醇正典雅,有裨时运”的古文观以及“温柔敦厚,经世致用”的文学传播观中。
     本文第一章探讨了乾隆“醇雅”观的形成缘由。铸就乾隆“醇雅”观的缘由是多重的。首先乾隆自小便受到康熙“尊崇理学、崇尚雅正”、雍正“尚为时用、清真雅正”思想的影响,更有朱轼、蔡世远、福敏、徐元梦等理学名师的教导,由此奠定了乾隆“醇雅”思想的基础。其次,受清代学术思潮的影响,乾隆朝形成了程朱理学与乾嘉汉学并行之局面,使得乾隆文学观中出现了“载道”与“根柢经训”的思想;而此时诗歌创作的“原本学问”、古文创作的骈散融合以及词曲创作的“亦庄亦媚”都影响了乾隆的“醇雅”观。
     第二章探讨了乾隆“言之有物,抒情言志”的诗学观。在内容上,他要求诗歌能体现写实性原则,并对“史”有所反映。他认为写实是对朝廷日常生活的记载,“史”应为其日常生活与治理国家之史。以此为基础,乾隆提出了“诗歌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与“诗歌合为政而作”之创作论。在情感上,他认为诗歌是“言为心声、情志相通”的。情感因素是诗歌创作的基础,此“情”不仅仅为一己之哀乐,还包含了修身立性的情感特性与慈惠爱民的情志相通。至于诗歌之功用,乾隆继承了传统的诗教观,秉持“诗以载道,教化世心”的理念。在他看来,“道”含义甚广,主要包含有“以史鉴今的为政之道”、“社会伦理之道”以及“治学、生活之道。”
     第三章就乾隆“醇正典雅、有稗时运”的古文观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古文内容应“根柢经训,理法皆备”,行文中应融合经义的阐述、记事状物之内容,同时还当为性情之抒发。其主张古文以“尚用为本”,且须“关乎时运”。以此为基础,乾隆指出古文的创作当用以“推阐经义,尚论古人”、“裕治平之理、措治平之业”以及名物考辨、“颂扬功德”。在对待骈、散问题上,他认为应抱有通达的审美观,不能以时代、骈散为标准判断古文的优劣。在他看来,文章之道应本于“自然”,“天之文”、“地之文”都是“化工”所成,不应拘泥于形式的骈散。
     第四章研究了乾隆“温柔敦厚、经世致用”的文学传播观。首先,在敕修诗歌选本中,乾隆虽明言不以人废言,却又坚持“因人而举言”、“因人存诗”的取舍观,以文人的道德伦理观为作品取舍之标准。在对待唐宋诗作上,他保持了相对通达的态度,下令敕修了《御选唐宋诗醇》与《御选唐宋文醇》。其次,在对古文的品评上,乾隆坚持了“温婉平和”的原则,肯定及继承了康熙所提倡的“庄敬深婉,出入风雅”,倡导雅正温柔之言,认为离经叛道的文章是古文写作之异端,而“熔经铸史”才是古文写作之典范。除此外,乾隆还通过敕修《御定四书文》宣示了其词达理醇,有补于世的时文规范。再次,乾隆通过《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对词进行了品评与指导,即“典丽归正,崇雅黜浮”。他认为词起源于诗歌,是诗歌之变体,故其创作应当继承风雅精神,“得乐府之遗”。以此为旨归,他批判了背离风雅、内容俚俗之词,大力提倡深有寄托、符合风雅之词。对于词的风格,他认为大致可分为:“雅”、“清婉”、“高秀”、“慷慨”与“纤秾””等五类。最后,为了钳制民心,乾隆对小说与戏曲实施了严厉的“祛俗存雅,寓教于乐”的禁毁原则。所谓“祛俗存雅”是针对作品内容而言的,乾隆认为戏曲与诗词同源,故应恪守风雅之则。所谓“寓教于乐”则是相对于作品的删改而言的,即以作品是否有益治道为标准,将封建统治观念灌注于作品之中,达到治世治民之功效。因此乾隆秉持因人删改与因语禁毁的原则,力求使小说与戏曲的内容符合封建统治思想。
     乾隆“醇雅”观的形成对乾嘉以后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温柔敦厚”的诗教观贯穿了清诗发展的始终,“醇正典雅”的古文观指导了桐城派古文理论的发展,“典丽归正”的词学观则推动清词从此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而“寓教于乐”的小说、戏曲观改变了两者发展的轨迹。一言以蔽之,乾隆“醇雅”文学观引导了乾嘉以后文学发展的主流态势。
The literary theory of Qian Long, emperor of the flourishing age in Qing dynasty, hinges around the "mellow and elegant" concept, which is "mellow and elegant"? Mellow and elegant literary one form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poetic tradition of Confucians, together with special Imperial status. In practical terms, Qian's literary concept is mainly embodied in the concept of poetic, which needs one "to write concretely, express the author's feelings and thoughts"; the concept of ancient prose, which needs the content to be "pure, elegant and political"; and the concept of literary communication, which needs the content to be "mellow and socially administrated".
     The first chapter is about the reason why the "mellow ang elegant" concept is formed, which is, of course, multiple. First, the foundation of Qian's thoughts is formed for his being affected from his early age by Kang Xi emperor and Yong Zheng emperor, with the former view of "respecting Neo-Confucianism, advocating elegance"; the latter's "being socially administrated and pure of literature", and further more the instruction of Neo-Confucianism master, just like Zhu Shi, Cai Shiyuan, Fu Min, Xu Yuanmeng. The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Qing academic trend, Neo-Confucianism and Qian and Jia sinology co-occurred in Qian dynasty, and, correspondingly, the view of "including Literature" and "pursuing classical basis" come into being. The "originality of poetry", the combination of parallel prose and essay in ancient prose, and the choice of elegance or enchantment in songs and are al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Qian's "Mellow and elegant" concept.
     The concept of poetic, which needs one "to write concretely, express author's feelings and thoughts", would be discussed in chapter two. On content, it should show the realistic principle and reflect the recording of history. Qian thinks that being realistic is the recording of daily life, and the so-called history is the history of daily life and the governing of a country, based on which the view that poem should be situational is put forth. On emotion, he thinks that poem is "written for expressing one's feelings and thoughts" and emotional factors are the basis for poetry composition. The emotion is not only the happiness and sorrow of private human beings, but also factors of self-cultivation and kindness toward his subjects. On function, Qian follows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poetry. In his view, the meaning of " literature " is multiple, just like regarding history as a guideline in politics; stressing ethics and showing the art of learning and living.
     The third chapter analyzes the concept of ancient prose, which needs the content to be "pure, elegant and political". First, Qian holds the opinion that the ancient prose should be "based on classics and include theory and method" and the explanations of classics, the recording of information and the expressing of feelings and thoughts should also be included in it."Being socially administrated and suitable for social situation" are what Qian persues, on the basis of which he puts forth the view that the admiration of classics, the view of putting theory into practice and the praise of merits and virtues in the composition of ancient prose. The judgment of ancient prose should not be based on times or whether it is a parallel prose or an essay. The core of a good article is the natural feeling not the form of it.
     The concept of literary communication, which needs the content to be "mellow, sincere and socially administrated" would be the topic of chapter four. When orders others to revise the poem selections, Qian states clearly that he would follow the selection view of judging poem works through the authors, and the moral values of them. The open-minded attitude is adopted in the judgment of Tang and Song poetry by him who orders to revise Yu Xuan Tang Song Shi Chun, Yu Xuan Tang Song Wen Chun. Then, when commenting on ancient prose, Qian sticks to the principle of "mild and peace", and approves and carries forward the view of being "mild and elegant" putting forth by Kang Xi, who advocates gentleness and is against articles going against normal rules. By revising Yu Ding Si Shu Wen, Qian declares that it is "smooth and pure", which is a supplement to the article norm at that time. He also comments on and guides the use of words in Oin Ding Si Ku Quan Shu ZongMu. In Qian's mind, Song lyrics riginates from poetry and is the variant of it and should be elegant accordingly. Therefore, he is strongly against vulgar poetry and for elegant ones. As for the style of Song, he thinks it should be elegant, mild, delicate, generous and smooth. Lastly, to clamp down on people, Qian adopts the principle of discarding the secular and keeping the refined works; putting emphasis on poetry works that are good for governing. In Qian's mind, as for the former one, it is related to the content of poetry, which says that songs and have the same origin with poetry and thereafter the elegant principle should be followed; then as for the latter one, it is related to the collections and deletions of poetry, i.e. adds the feudal ruling ideology into poetry works for the governing purpose. Therefore, Qian adheres to the opinion that correcting and deleting and even for-biding works accordingly to meet with the feudal ideology in novels and traditional operas.
     The formation of Qian's "Mellow and elegant" concept has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literature since the times of Qian and Jia emperor. The "gentle and sincere" poetic concept passes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Qing poetry; the " Mellow and elegant " ancient prose concept guides the development of Tong Cheng school; the "delicate and mannered" concept promotes the Qing poetry to develop independently; while concept of "putting emphasis on words that are good for governing" changes the way of development of the former two concepts. All in all, Qian's " Mellow and elegant " concept determines the main development trend of literature in QianJia dynasty.
引文
① 赵尔巽等:《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3315页。
    ② 王红:《明清文化体制与文学关系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10年版,第30页。
    ③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71页。
    ④ 康熙《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书馆,1982年版。(本文所
    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资料,均采用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故以下不再累述版本。)
    ① 严迪昌:《清诗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7页。
    ② 吴承学、曹虹、蒋寅:《一个期待关注的学术领域——明清诗文研究三人谈》,《文学遗产》,1999年第4期,第12页。
    ③ 张明非:《帝王文化与中国文学(序)》,《帝王文化与中国文学》,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① 鲁迅:《集外集·选本》,《鲁迅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36页。
    ① 王红:《明清文化体制与文学关系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10年版,第30页。
    ② 昭梿撰、何英芳点校:《啸亭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00页。
    ③ 《御选唐宋文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赵尔巽撰:《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3415页。
    ① “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上”条,《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一千一百四十四,《清实录》(第23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35页。(以下如无特殊注明,本文所载《清实录》之资料均引自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② 黄霖主编、黄念然著:《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文论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第8页。
    ① 乾隆:《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② 孙丕任、卜维义:《乾隆诗选》,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③ 吴景仁:《乾隆蓟州诗集》,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④ 石光明、董光和等:《乾隆御制文物鉴赏诗》,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⑤ 白珍珍:《乾隆皇帝咏西苑北海御制诗》,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年版。
    ① 北京市大兴区政协学习与文史委员会编:《清乾隆皇帝御制南海子诗文辑录》,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
    ② 甘长青:《清·乾隆皇帝咏香山静宜园御制诗》,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9年版。
    ③ 晏爱红:《乾隆<乐善堂全集>版本改定考》,《清史研究》,2005年第2期。
    ④ 单嘉玖:《<御制乐善堂记>册页及其修复》,《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2期,第87-91页。
    ⑤ 李人俞:《<高宗御制诗集>注释中的一处错误》,《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年,第55页。
    ⑥ 钱宗范:《乾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6页。
    ⑦ 周远廉:《乾隆皇帝大传》,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25页。
    ⑧ 孙文良、张杰、郑川水:《乾隆帝》,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03304页。
    ① 郭成康:《乾隆正传》,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618页。
    ② 戴逸:《我国最多产的一位诗人——乾隆帝》,《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5年第5期,第41-48页。
    ③ 刘庆宇:《试论乾隆少年时代的佛教观——以<乐善堂全集>为中心》,《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1期,第112-115页。
    ④ 傅东光:《御笔<林下戏题卷>与乾隆晚年的“林下人”心境》,《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年第4期,第24-33页。
    ⑤ 钱宗范:《乾隆诗歌探析》,《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7期,第7-19页。
    ⑥ 史礼心:《“十全老人”“十全”诗——清高宗乾隆的诗歌创作》,《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4期,第29-32页。
    ⑦ 曹东方:《乾隆诗简论》,《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7月,第23-26页。
    ⑧ 孙继心:《从避暑山庄的三块诗匾看乾隆皇帝的晚年心绪》,《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6年第3期,第42-43页。
    ⑨ 段钟嵘:《从山庄诗文看乾隆对儒道佛的态度》,《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8年第1期,第17-24页。
    ⑩ 江滢河:《乾隆御制诗中的西画观》,《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6期,第55-60页。
    ① 刘宝琴:《乾隆避暑山庄诗注释》,《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3年第2期,第91-97页。
    ② 恩淑玲:《乾隆皇帝咏五台诗注释》,《五台山研究》,1992年第1期,第15-18页。
    ③ 崔岩青:《清高宗御制纪事咏史诗研究》,天津:南开大学,2006年。
    ④ 刘冬:《清高宗御制水利诗与乾隆治水》,北京:北京大学,2003年。
    ⑤ 章采烈:《论乾隆御制<四库全书>诗的史料价值》,《故宫博物院院刊》,1995年第1期,第21-27页。
    ⑥ 郭黛姮:《乾隆御品圆明园》,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⑦ 蔡镇楚、施兆鹏:《乾隆皇帝茶诗与中国茶文化》,《湖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第12-19页。
    ⑧ 巩志:《清朝乾隆皇帝诗赞建茶》,《农业考古》,2003年第4期,第307-308页。
    ⑨ 童光侠:《乾隆皇帝的陶瓷诗》,《景德镇高专学报》,2005年第1期,第82-84页。
    ⑩ 杨平:《乾隆御制诗文与圆明园植物特色》,《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年第6期,第14-17页。
    ① 郭伯恭:《四库全书纂修考》,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版,第40页。
    ② 陈晓华:《<四库全书>与十八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③ 司马朝军:《<四库全书总目>编纂考》,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115页。
    ④ 张小芹:《<四库全书>乾隆谕旨中的“不收、改、删、销毁”等问题评议》,《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24期,第206-207,222页。
    ⑤ 党为:《清高宗四库全书谕旨内史学与正统观研究》,《史学月刊》,2009年第3期,第75-84页。
    ⑥ 张明海:《谈编纂<四库全书>的目的及其时代特征》,《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第43-48页。
    ⑦ 王作华:《乾隆皇帝与<四库全书>的纂修》,兰州:兰州大学,2006年。
    ① 莫砺锋:《论<唐宋诗醇>的编选宗旨与诗学思想》,《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第132-141页。
    ② 胡光波:《从<唐宋诗醇>看乾隆的唐诗观》,《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第49-53页。
    ③ 郭康松、李彩霞:《从钦定本<清诗别裁集>看乾隆的文化心态》,《湖北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第104-109页。
    ① 李明军:《文统与政统之间:康雍乾时期的文化政策和文学精神》,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版,第257页,第422-423页。
    ② 叶高树;《清朝前期的文化政策》,台北:台湾稻香出版社,2002年版。
    ③ 王红:《明清文化体制与文学关系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10年版。
    ④ 林存阳:《三礼馆·清代学术与政治活动的链条》,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① 石昌渝:《清代小说禁毁述略》,《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第65-75页。
    ② 赵维国:《论清代小说、戏曲的文化管理体制及禁毁形态》,《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春之卷,第56-65页。
    ③ 王平:《清代小说的禁毁与传播》,《光明日报》,2002年5月15日。
    ④ 赵维国:《论乾嘉之际小说禁毁的文化管理政策》,《中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4期,第53-57页。
    ⑤ 胡海义、程国赋:《论乾隆朝小说禁毁的种族主义倾向》,《明清小说研究》,2006年第2期,第37-44页。
    ⑥ 《清代文字狱档》,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
    ⑦ 霍存福:《从文字狱看弘历的思想统治观念》,《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6期,第32-36页。
    ⑧ 霍存福:《弘历的意识与乾隆朝文字狱》,《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年第6期,第16-26页。
    ① 乾隆:《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庚戌年原序》,《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纪昀、永瑢等纂,台北:台湾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本文所引用的《四库全书》中的书籍均来源于此版,故此后只列书籍,不累述版本)。
    ② 允禄:《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弘昼:《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蒋廷锡:《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按:乾隆自小就被乾隆召至内廷养育,如其作品中言:“惟时皇考奉皇祖观花,燕喜之次,以予名奏闻,遂蒙眷顾,育之禁廷。”(于敏中等《钦定日下旧闻考》,四库全书本。)
    ③ 鲁迅:《集外集·选本》,《鲁迅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36页。
    ④ “顺治八年辛卯三月”条,图海等:《世祖章皇帝实录》卷五十五,《清实录》第3册,第438页。
    ⑤ “康熙四十一年五月”条,朱轼等:《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二百八,《清实录》第6册,第116页。
    ① “雍正七年七月”条,张廷玉等:《世宗宪皇帝实录》卷八十三,《清实录》第8册,第116页。
    ② 按:“醇”的解释详见《康熙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284页)“醇”字条:《说文》:“不浇酒也。”《前汉书·曹参传》:“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注》:“醇酒不浇,谓厚酒也。”《后汉书·刘盆子传》:“乃益釀醇酒。”又,《玉篇》:“专也。”又,粹清也。嵇康《养生论》:“神气以醇白独著。”又,厚也。《前汉书·景帝纪》:“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老子·道德经》:“其政闷闷,其民醇醇。”《注》:“其政教宽大,而民醇醇富厚,自相亲睦。”又,精也。《易·系辞》:“天地絪蕴,万物化醇。”《疏》:“万物变化而精醇也。”《朱子·本义》:“醇,谓厚而凝也。”又,谨重也。《史记·万石君传》:“事不关决于臣相,臣相醇谨而已。”《前汉书·卫绾传》:“醇谨无他。”又,《博雅》:“醇,鉤劎也。”又,同“纯”。《书·说命》:“惟厥攸居,政事惟醇。”《注》:“居者,止而安也,安于义理之所止,故政事不杂也。”又,《前汉书·礼乐志》:“河龙借鲤醇牺牲。”《注》:“师古曰:醇谓色不杂也。”又《食货志》:“天子不能具醇驷。”《梅福传》:“一色成体谓之醇。”
    ③ 按:“雅”的解释详见《康熙字典》“雅”字条(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365页):又,《玉篇》:“正也。”《尔雅·疏》:“雅,正也。”《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注》:“雅,正也,言今之正者,以为后世法。”又《诗·小雅》:“以雅以南。”《笺》:“雅,万舞也。周乐尚武。故谓万武为雅。雅,正也。”又,《论语》:“子所雅言。”《注》:“孔曰:‘雅言,正言也。’”《朱注》:“雅常也。”又《玉篇》:“仪也,娴雅也。”《史记·司马相如传》:“从军骑雍容间雅甚都。”又,《玉篇》:“素也。”《史记·张耳陈馀传》:“张耳雅游。”《注》:“韦昭曰:稚,素也。”
    ④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86页。
    ⑤ 陈水云:《评康熙时期的选词标准》,《武汉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第86页。
    ① 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673页。
    ② 钱仲联:《康熙诗词集注·序》,见王志明、王则远:《康熙诗词集注》,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
    ③ 鲁迅:《买<小学大全>记》,见《鲁迅全集》中《且介亭杂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7页。
    ④ 严迪昌:《清诗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页。
    ① 康熙:《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康熙:《读书贵有恒论》,《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卷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昭梿:《啸亭杂录》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页。
    ④ 康熙:《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康熙:《理学论》,《圣祖仁皇帝御制文四集》卷二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康熙:《御纂朱子全书·序》,《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康熙:《日讲四书解义·序》,《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卷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康熙六年九月”条,朱轼等:《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二十四,《清实录》第4册,第340页。
    ④ “康熙二十三年正月条”下,朱轼等:《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一百十四,《清实录》第5册,第187页。
    ① “康熙五十七年三月条”下,朱轼等:《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二百七八,《清实录》第6册,第728页。
    ② “康熙二十九年三月条”下,朱轼等:《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一百四五,《清实录》第5册,第599-600页。
    ③ 按:《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86页)
    ④ 许总:《宋明理学与中国文学》,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30页。
    ⑤ 康熙:《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序》,《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康熙:《诗说》,《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卷二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康熙:《咏物诗选序》,《圣祖仁皇帝御制文三集》卷二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康熙:《日讲诗经讲义序》,《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卷二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康熙十二年八月二十六日癸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康熙起居注》,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① “康熙十二年八月”条下,朱轼等:《圣祖仁皇帝实录》卷四十三,《清实录》第4册,第572页。
    ② 康熙《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康熙二十三年四月”条下,朱轼等:《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一一五,《清实录》第5册,第195页。
    ④“康熙四十一年五月”条下,朱轼等:《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二○八,《清实录》第6册,第116页。
    ⑤ 康熙《览<皇清文颖>内大学士陈廷敬作各体诗,清雅醇厚,非集字累句之初学所能窥也。故作五言近体一律以表风度》,《圣祖仁皇帝御制文三集》卷四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条下,张廷玉等:《世宗宪皇帝实录》卷一,《清实录》第7册,第29页。
    ① 按:乾隆撰《立身以至诚为本论》与《读书以明理为先论》两篇文章对雍正之意进行申述,载于《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雍正《修建阙里圣庙碑文》,《世宗宪皇帝御制文集》卷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雍正五年七月条”,张廷玉等:《世宗宪皇帝实录》卷五九,《清实录》第7册,第905-906页。
    ① 雍正《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世宗宪皇帝御制文集》卷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大义觉迷录》卷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所编:《清史资料》(第四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本文所引之《大义觉迷录》均采用此版本,故以下不累述版本。)
    ③ 按:康熙九年十月,康熙颁布上谕十六条:“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诫窝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 盗贼:解愁忿以重身命。”(朱轼等:《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二十九,《清实录》第5册,第17页。)
    ① 雍正:《圣谕广训序》,张廷玉等:《世宗宪皇帝御制文集》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雍正:《敦孝弟以重人伦》,《圣谕广训》第一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雍正:《商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钦定执中成宪》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雍正:《御制执中成宪序》,《钦定执中成宪》卷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雍正:《大义觉迷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所编,《清史资料》(第四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页。
    ② 雍正:《大义觉迷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所编,《清史资料》(第四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页。
    ③ 雍正:《大义觉迷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所编,《清史资料》(第四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6页。
    ④ 朱熹:《徽州婺源县学藏书阁记》,朱熹著,尹波、郭齐点校:《朱熹集》卷七十八,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4066页。
    ①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90页。
    ② 梁章钜:《制艺丛话》卷一,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③ 雍正:《悦心集序》,《世宗宪皇帝御制文集》卷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00页。
    ② 雍正“敕谕礼部文”,《皇朝文献通考》卷七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雍正十年七月”条,《世宗宪皇帝实录》卷一二一,《清实录》第8册,第602页。
    ① 赵翼“皇子读书”,赵翼著、李解民点校:《簏曝杂记》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8-9页。
    ② 乾隆:《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序》,《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朱轼》,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卷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002页。按:原诗曰:“皇考选朝臣,授业我兄弟。四人胥宿儒,徐、朱及张、嵇。设席懋勤殿,命行拜师礼。其三时去来,可亭则恒矣。时已熟经文,每为阐经旨。汉则称贾、董,宋惟宗五子。恒云不在言,惟在行而已。如坐春风中,十三年迅耳。先生抱病深,命舆亲往视。未肯竞拖绅,迎谒仍鞠。始终弗踰敬,启手何殊尔!鸣呼于先生,吾得学之体。”
    ② 《蔡文勤公世远》,李元度著、易孟醇校点:《国朝先正事略》,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465页。按:原诗曰:“先生长鳌峰,陶淑学者众。奉命训吾曹,风吟而月弄。虽未预懋勤,八载寒暑共。尝云三不朽,德功言并重。立言亦岂易,昌黎语堪诵。气乃欲其盛,理乃欲其洞。因以书诸绅,未敢妄操纵。德功吾何有,言则企赅综。呜呼于先生,吾得学之用。”(本文引用《国朝先正事略》之资料均采用岳麓书社2008年版,故以下不再累述版本。)
    ③ 《福敏传》,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卷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988页。按:原诗曰:“今古既殊宜,其教亦异施。古方教数年,今为出阁时。忆年舞勺岁,皇考抡贤师。即从师授经,讵惟习少仪。循循既善诱,严若秋霜披。背诵自幼敏,匪曰诩徇齐。日课每速毕,师留为之辞。以此倍多读,忠益平生资。谁知童时怨,翻引老日悲。不失赤子心,能无缱绻思。呜呼于先生,吾得学之基。”(本文引用《清史列传》之资料均采用中华书局1987年版,故以下不再累述版本。)
    ④《朱轼》,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卷十四,第995页。
    ⑤ 蔡冠洛编纂:《清代七百名人传》,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第82页。
    ⑥ 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卷十四,第1001页。
    ⑦ 黄永年:《朱轼墓志铭》,李桓清辑:《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一三,光绪七年(1881)刻本。
    ⑧ 按:参见《国朝先正事略》,第376页。
    ⑨ 袁枚:《朱轼神道碑》,李桓清辑:《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一三,光绪七年(1881)刻本。
    ① 袁枚:《朱轼神道碑》,李桓清辑:《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一三,光绪七年(1881)刻本。
    ② 鲁小俊:《中国文学编年史·清前中期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1页。
    ③ 《朱轼》,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卷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002页。
    ④ 张廷玉:《朱轼墓志铭》,李桓清辑:《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一三,光绪七年(1881)刻本。
    ⑤ 《朱轼》,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卷十四,第1002页。
    ⑥ 《蔡文勤公世远》,李元度著,易孟醇校点:《国朝先正事略》,第462-463页。
    ① 李绂《蔡世远墓志铭》,李桓清辑:《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六九,光绪七年(1881)刻本。。
    ②《蔡文勤公世远》,李元度著、易孟醇校点:《国朝先正事略》,第463页。
    ③ 《蔡文勤公世远》,李元度著、易孟醇校点:《国朝先正事略》,第463页。
    ④《蔡文勤公世远》,李元度著、易孟醇校点:《国朝先正事略》,第465页。
    ⑤ 《蔡文勤公世远》,李元度著、易孟醇校点:《国朝先正事略》,第463-464页。
    ⑥ 方苞:《蔡世远墓志铭》,李桓清辑:《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六九,光绪七年(1881)刻本。
    ⑦ 《蔡文勤公世远》,李元度著、易孟醇校点:《国朝先正事略》,第465页。
    ① 《蔡文勤公世远》,李元度著、易孟醇校点:《国朝先正事略》,第465页。
    ② 乾隆:《怀旧诗·闻之蔡先生》,《御制诗四集》卷五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文端公福敏》,李元度著、易孟醇校点:《国朝先正事略》,第413-414页。
    ④ 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卷十四,第987页。
    ⑤《文端公福敏》,李元度著、易孟醇校点:《国朝先正事略》,第411页。
    ⑥ 《文端公福敏》,李元度著、易孟醇校点:《国朝先正事略》,第411页。
    ⑦ 《文端公福敏》,李元度著、易孟醇校点:《国朝先正事略》,第413页。
    ①《雷翠庭副宪事略》,李元度著、易孟醇校点:《国朝先正事略》,第538、539、540页。
    ② 蔡冠洛编纂:《清代七百名人传》,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第84页。
    ③ 《徐元梦》,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卷十四,第1011页
    ④ 蔡冠洛编纂:《清代七百名人传》,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第85页。
    ⑤ 李元度著、易孟醇校点:《国朝先正事略》,第291页。
    ⑥ 乾隆《五阁臣五首》,《御制诗四集》卷五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7,32页。
    ② 傅璇琮:《张宏生<江湖诗派研究>序》,见张宏生:《江湖诗派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③王国维:《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观崔集林》卷二三,见《王国维遗书》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3年版,第582-583页。
    ④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自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① 《食货志一》,张廷玉等:《明史》卷七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89页。
    ② 严迪昌:《清诗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6-17页.
    ③ 罗振玉:《清代学术源流考》,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103页。
    ① 按:关于乾隆朝经筵讲座的具体内容可参见陈祖武《清代学术源流》中编第十一章“从经筵讲论看乾隆时期的朱子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② “乾隆三年正月”条下,董诰等:《高宗纯皇帝实录》卷六十,《清实录》第10册,第3-4页。
    ③ 陈祖武《清代学术源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92页。
    ① “乾隆元年二月庚辰”条下,董诰等:《高宗纯皇帝实录》卷十三,《清实录》第9册,第375页。
    ② “乾隆五年十月”条下,董诰等:《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一二八,《清实录》第10册,第875页。
    ③ “乾隆五年十月”条下,董诰等:《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一二八,《清实录》第10册,第875页。
    ④ “乾隆八年二月”条下,董诰等:《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一八五,《清实录》第10册,第382页。
    ⑤ 按:其详可参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卷一○《经学复盛时代》第341页,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①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
    ②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
    ③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
    ④ 阎若璩:《潜邱札记》卷二,眷西堂1744年版,第17页。
    ⑤ 黄宗羲:《留别海昌同学序》,黄宗羲撰,王云五编:《南雷文定》前集卷一,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五年版,第16页。
    ⑥ 黄宗羲:《隙白沙献章》,《明儒学案·发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 全祖望:《梨州先生神道碑文》,《鲒埼亭集》卷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颜习斋先生年谱》卷下“甲戌(1694)六十岁”条,颜元著,王星贤等点校:《颜元集》(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776页。
    ②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33页
    ③ [美]艾尔曼著、赵刚译:《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页。
    ④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
    ⑤ 龚自珍:《江子屏所著书序》,《龚自珍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93页。
    ⑥ 钱大昕:《与王德甫书一》,《嘉定钱大听全集·潜研堂文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8页。(钱大昕之论均引自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故以下不累述版本。)
    ① 惠栋《松崖文抄》卷1《九经解钩沉序》。
    ② 戴震:《题惠定宇先生授经图》,《戴震集》上编《戴东原集》卷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14页。
    ③ 戴震:《题惠定宇先生授经图》,《戴震集》上编《戴东原集》卷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14页。
    ④ 戴震《古经解钩沉序》,《戴震集》上编《戴东原集》卷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91页。
    ⑤ 钱大听:《赠邵冶南序》,《嘉定钱大昕全集·潜研堂文集》卷二十三,第361页。
    ① 钱大昕:《与友人书》,《嘉定钱大昕全集·潜研堂文集》卷三十三,第575页。
    ② 钱大昕:《世纬序》,《嘉定钱大昕全集·潜研堂文集》卷二十五,第403页。
    ③ 钱大昕:《胡先生渭传》,《嘉定钱大听全集·潜研堂文集》卷三十八,第644页。
    ④ 阮元:《西湖诂经精舍记》,《军经室集》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547页。
    ⑤ 康熙:《御制性理大全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21页。
    ② 《河南程氏外书》,《二程集》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78页。
    ③ 顾炎武:《与施愚山书》,《顾亭林诗文集·亭林文集》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8页。
    ④ 顾炎武:《与人书四》,《顾亭林诗文集·亭林文集》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1页。
    ⑤ 顾炎武“艮其限”条,严文儒、戴扬本校点:《日知录》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71页。
    ⑥ 颜元:《四书正误》卷六,颜元著,王星贤等点校:《颜元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3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8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6-527页。
    ③ 参见张健《清代诗学研究》第一章“明清之际:儒家诗学政教精神的复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① 王岱:《了葊文集》卷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99册,第22页。
    ② 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序》,《金圣叹全集》第4卷,南京:风凰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页。
    ③ 钱谦益:《施愚山诗集序》,《施愚山集》第4册,合肥:黄山书社,1992年版,第247页。
    ④ 朱彝尊:《高舍人诗序》,《曝书亭集》(上)卷三十七,国学整理社,1937年版,第468页。
    ⑤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4页。
    ⑥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94页。
    ①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646页。
    ② 严迪昌:《清诗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87-788页。
    ③ 厉鹗:《绿野杉屋序》,《樊榭山房集·文集》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742页。
    ③ 翁方纲:《志言集序》,《复初斋文集》卷四,《续修四库全书》第1455册,第391页。
    ⑤ 翁方纲:《复初斋文集·五言诗》卷六,《续修四库全书》第1455册,第391页。
    ⑥ 翁方纲:《复初斋文集·七言诗》卷八,《续修四库全书》第1455册,第391页。
    ⑦ 边连宝:《艺文志》,《迦陵文集》之《<任邱县志>小序十二首》,见边连宝著,刘崇德主编《边随园集》(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783页。
    ①史承谦:《青梅轩诗话》引,《史位存杂著六种》,乾隆六十年刊本。
    ② 赵尔巽等:《清史稿·文苑传序》,《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3314页。
    ③ 沈粹芬等辑:《国朝文汇》卷首,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
    ④“尧峰文抄”条,《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十三,第2343页。
    ⑤ 钱谦益:《赖古堂文选序》,《钱牧斋全集》第五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768页。
    ⑥ “望溪集”条,《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七十三,第2352页。
    ① 方苞:《礼闱试贡士》,《方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776页。
    ② 方苞:《古文约选序》,《方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890页。
    ③ “玉芝堂文集”条,《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八十五,第2593页。
    ④ 吴伟业著,李学颖集评标校:《吴梅村全集》卷三十二《古文汇钞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716页。
    ⑤ 姚鼐:《古文辞类纂》,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据世界书局1935年版影印版,目录第22页。
    ⑥ 刘开:《与王子卿太守论骈体书》,《刘孟涂集·孟涂骈体文》卷二,《续修四库全书》第151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本,第425页。
    ⑦ 梅曾亮《柏砚山房文集》,《中华文史丛书》)卷二《复陈伯游书》,台北:台湾华文书局1969年影印清咸丰六年刊本,第53页。
    ① 孙梅:《四六丛话》卷二十八,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474页。
    ② 孙梅:《四六丛话》卷四,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62页。
    ③ 朱祖谋:《疆村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8728页。
    ① 叶恭绰:《广箧中词》卷一,傅宇斌点校《广箧中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8页。
    ② 沈雄:《陈子龙湘真集》,沈雄著,孙克强、刘军政校注:《古今词话》“词评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③ 陈维崧:《词选序》,《陈迦陵文集》卷二,见四部丛刊正编(082),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31页。
    ④ 王嵩儒:《“邹汝鲁案”按语》,《掌故零拾》卷二,见《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一编(0036),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133-134页。
    ① 蒋寅等:《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清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87页。
    ② 朱彝尊:《群雅集序》,《曝书亭集》(上)卷四十,国学整理社,1937年版,第492页。
    ③ 朱彝尊:《词综发凡》,见朱彝尊、汪森编选《词综》,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4页。
    ④ 朱彝尊:《词综发凡》,见朱彝尊、汪森编选《词综》,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5页。
    ⑤ 吴蓓:《词史上的南宗之盛——文人画、神韵诗参照下的南宋雅词与浙西词派》,《浙江学刊》,2006年第4期,第94页。
    ⑥ 厉鹗著,董兆熊注,陈九思标校:《樊榭山房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754页。
    ⑦ 朱彝尊:《群雅集序》,《曝书亭集》(上)卷四十,国学整理社,1937年版,第491-492页。
    ⑧ 谭献:《复堂词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2页。
    ① 孔传鋕:《清诗词序》,《清涛词》卷首,康熙四十五年刊本。
    ① 乾隆:《御选唐宋文醇序》,《御选唐宋文醇》,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原序”第1页。(本文中所引用的《御选唐宋文醇》中的资料均源于春风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② 按:据《四库全是总目提要》中《御制诗集提要》而言。其原文为:“考帝王有集始于汉武帝,然止二卷。魏晋至唐,御撰诗文惟唐高宗《大帝集》,多至八十六卷,今所存者亦大抵皆纂组之词。其于圣制,固犹培塿之望华嵩。至王应麟《玉海》载宋太宗《御集》三百卷,真宗《御集》亦三百卷,仁宗《御集》一百卷,观其目录皆凑合杂纂书籍以充卷帙,……宋人诗话说部所称述者,太宗诗仅传二首,真宗诗仅传七首,仁宗诗仅传二首,亦不甚工。”
    ① 王国维:《人间词话》之十五,王国维撰,黄霖等导读《人间词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
    ② 按:据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2008版统计而得。
    ③ 乾隆:《御制初集诗小序》,《御制诗初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御制诗集”条,《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七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340页。(本文所引《四库全书总目》之资料均出自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⑤ 钱陈群:《御制诗三集·跋》,《御制诗三集》。
    ⑥ 乾隆:《至保定府行宫驻跸》,《御制诗五集》卷二二。
    ⑦ 乾隆:《再游平山堂》,《御制诗四集》卷八。
    ⑧ 乾隆:《由玉河泛舟至万寿山清漪园》,《御制诗五集》卷九五。
    ⑨ 张廷玉:《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序》,《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⑩ 福彭;《乐善堂文钞序》,《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 乾隆五十八年重华宫联句和珅句,见《洪范九五福之三曰康宁联句》,《御制诗五集》卷七十七。
    ①“御制诗集”条,《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七十三,第2340页。
    ② 梁国治、董诰:《御制诗四集告成恭折》,《御制诗四集》。
    ③ 王杰、董诰等:《御制诗五集·跋》,《御制诗五集》。
    ④ 乾隆:《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序》,《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
    ① 赵翼:《圣学二》,赵翼着、李解民点校:《簷曝杂记》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7-8页。
    ② 蒋溥等:《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奏折,《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
    ③ 乾隆:《鉴始斋题句》,《御制诗余集》卷一九。
    ① 乾隆:《东甘涧》,《御制诗五集》卷六四。
    ② 乾隆:《初集诗小序》,《御制文初集》卷一一。
    ③ 乾隆:《奉题二十四叔父裕德轩三十韵》,《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卷二十七。
    ④ 昭楗著、何英芳点校:《啸亭杂录》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6页。
    ⑤ 王豫:《群雅集》卷一,嘉庆十二年刻本。
    ① 乾隆:《侍郎沈德潜以能诗受知,因命编校御极以来诗集,既竣事。念其年将八,许之归老吴中,赋此》,《御制诗二集》卷八。
    ② 乾隆:《觉生寺大钟歌用沈德潜韵》,《御制诗初集》卷三十一
    ③ 乾隆:《侍郎沈德潜予告南还,进呈纪四律,依韵和之》,《御制诗二集》卷九。
    ④ 乾隆:《和沈德潜山居杂诗十首韵》,《御制诗二集》卷二十六。
    ⑤ 乾隆:《沈德潜进南巡诗章并所和诗至,再叠旧韵赐之》,《御制诗二集》卷三十。
    ⑥ 乾隆:《侍郎沈德潜予告南还,进呈纪恩四律,依韵赐之》,《御制诗二集》卷九。
    ⑦ 乾隆:《致侍郎沈德潜具折请安,并录进诗文稿赋此,赐之》,《御制诗二集》卷十九。
    ⑧ 乾隆:《焦山古鼎歌和沈德潜韵》,《御制诗二集》卷二十三。
    ⑨ 乾隆:《鄧尉香雪海歌并命沈德潜和韵》,《御制诗二集》卷二十四。
    ⑩ 乾隆:《和沈德潜山居杂诗十首韵》,《御制诗二集》卷二十六。
    11 乾隆:《沈德潜进南巡诗章并所和诗至,再叠旧韵赐之》,《御制诗二集》卷三十。
    12 乾隆:《沈德潜和韵有林壑已安,仍恋主潞河归棹敢云遄之句,因叠前韵赐之》,《御制诗二集》卷三十一。
    13 乾隆:《叠旧作韵赐沈德潜》,《御制诗二集》卷六十八。
    14 乾隆:《沈德潜进呈后游摄山诗十二首,走笔和韵,并成书长卷赐之》,《御制诗三集》卷二十八。
    15 乾隆:《灵崖杂咏四叠沈德潜韵》,《御制诗三集》卷四十七。
    16 乾隆:《焦山观古鼎作歌再和沈德潜韵》,《御制诗三集》卷四十九。
    ① 《钱陈群》,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443页.
    ② 《钱文端公事略》,李元度着、易梦醇点校:《国朝先正事略》卷十五,第449页。
    ③ 《钱文端公事略》,李元度着、易梦醇点校:《国朝先正事略》卷十五,第449页。
    ④ 乾隆:《钱陈群养疴归里,进途中所作诗,因用其会锦春园和杜韵诗率题书赐》,《御制诗二集》卷三十八
    ⑤ 乾隆:《和钱陈群田园杂兴十首,书以赐之》,《御制诗二集》卷七十。
    ⑥ 乾隆:《三和钱陈群田园杂兴诗十首》,《御制诗三集》卷四十九。
    ⑦ 乾隆:《过嘉兴再和钱陈群田园杂兴十首》,《钦定南巡盛典》卷九。
    ⑧ 乾隆:《再咏沈德潜逰摄山十二首诗韵仍令沈德潜并钱陈群和之》,《钦定南巡盛典》卷十四。
    ⑨ 乾隆:《津水早春词用钱陈群韵并寄去命和之》,《御制诗三集》卷六十四。
    ⑩乾隆:《再叠钱陈群津水早春词韵仍寄去命和》,《御制诗三集》卷八十九。
    11 乾隆:《题钱陈群所进王渊梅雀报春眷即用其韵并书赐之》,《御制诗三集》卷九十三。
    12 乾隆:《钱陈群奏进谢恩诗至即以其韵苔之》,《御制诗三集》卷一百。
    13 乾隆:《钱陈群奏抵家乡信至诗以赐答》,《御制诗四集》卷四。
    14 乾隆:《三迭钱陈群津水早春词仍寄去命和》,《御制诗四集》卷十二。
    15 乾隆:《经略大学士傅恒舟渡蜀江赋诗呈览,用其韵答之》,《御制诗二集》卷七
    16 乾隆:《题蒋溥写生即用其韵》,《御制诗二集》卷十一。
    17 乾隆:《蒋溥进所作塞外杂咏依韵和之》,《御制诗二集》卷五十一。
    18 乾隆:《命梁诗正等赓前题因叠韵再作一首》,《御制诗初集》卷三十六。
    19 乾隆:《叠旧岁中秋帖子韵并令梁诗正蒋溥和之》,《御制诗初集》卷四十三。
    ① 乾隆:《御制孟冬上旬于瀛台赐经略大学士傅恒及命往蜀西诸将士食并成是什》,《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二十一。
    ② 乾隆:《赐傅恒经晷金川》,《御制诗二集》卷七。
    ③ 乾隆:《书扇赐经略大学士傅恒》,《御制诗三集》卷八十一
    ④ 乾隆:《赐梁诗正终养还南》,《御制诗二集》卷三十七。
    ⑤ 乾隆:《赐梁诗正》,《御制诗二集》卷七十。
    ⑥ 乾隆:《戏马台用谢灵运诗韵》,《御制诗四集》卷七十二。
    ⑦ 乾隆:《百花洲诗用宋曾巩韵》,《御制诗二集》卷三。
    ⑧ 乾隆:《蜀道难用李白韵》,《御制诗二集》卷十。
    ⑨ 乾隆:《集和唐元稹东川诗四首》,《御制诗二集》卷十九。
    ⑩ 乾隆:《渡孟津河恭依皇祖元韵》,《御制诗二集》卷二十一。
    11 乾隆:《恭依皇祖南巡过济南韵》,《御制诗二集》卷二十二。
    12 乾隆:《蒙阴积雪恭依皇祖诗韵》,《御制诗二集》卷二十三。
    13 乾隆:《八叠中秋帖子词命扈跸词臣和之》,《御制诗二集》卷七十三。
    14 乾隆:《叠前岁中秋帖子韵,并令扈驾翰林等和之》,《御制诗二集》卷十二。
    15 乾隆:《叠中秋帖子词韵仍命翰苑诸臣和之》,《御制诗二集》卷三十六。
    16 吴振械:《养吉斋丛录》卷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2页。
    17 按:笔者据《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统计而得,具体可参加附表《乾隆联句活动一览表》。
    ① 《元宵联句》,《御制诗初集》卷十二。
    ② 《正月十六赐宴联句》,《御制诗初集》卷十二。
    ③ 《澄海楼联句》,《御制诗初集》卷十九。
    ④ 《丙寅正月十日召诸王臣工集重华宫联句》,《御制诗初集》卷二十九。
    ⑤ 《秋日瀛台集臣工宴赏既仿柏梁体联句,复召大臣及内廷翰林等三十八人用唐臣李峤侍宴甘露殿诗为韵,依前岁翰林苑故事,朕成首句什及末章,群臣以次分赋》,《御制诗初集》卷三十五。
    ⑥ 《赐宴后憩流杯亭,集臣工四十五人联句,用十一真韵》,《御制诗初集》卷三十五。
    ⑦《惇叙殿柏梁体联句》,《御制诗初集》卷三十五。
    ⑧ 《正月十六赐宴联句》,《御制诗二集》卷十四。
    ⑨ 《九月十有二日,途经赵州小憩柏林寺,阅殿壁吴道子画水旧迹,召扈跸文臣梁诗正等刻略联吟,禁用水部字》,《御制诗二集》卷二十。
    ⑩ 《冰灯联句》,《御制诗二集》卷四十五。
    11 《山庄灯夕赐宴联句》,《御制诗二集》卷四十九。
    12 《乾隆十有九年秋由吉林至盛京恭谒三陵礼成旋跸以孟冬二日入关再登澄海楼距癸亥前游周一纪矣阅壁间旧题墨渖犹新爰续举成例命汪由敦刘纶用禁体联叠前韵既畅登临并志岁月云》,《御制诗二集》卷四十五。
    13 《岁朝图联句》,《御制诗三集》卷二十七。
    14 《紫光阁赐宴联句》,《御制诗三集》卷二十七。
    15 《雪象联句》,《御制诗三集》卷四十三。
    16 《燕九日赵北口行宫观灯火,同扈跸诸臣联句》,《御制诗三集》卷四十四。
    17 《游烟雨楼与庄有恭联句叠前韵作》,《御制诗三集》卷四十七。
    18 《四库全书会要联句》,《御制诗四集》卷六十五。
    19 《上元夕赵北口行宫观灯火与扈跸诸臣联句》,《御制诗四集》卷六十六。
    20 《五经萃室联句》,《御制诗五集》卷一。
    ① 《立春日重华宫曲宴宗亲及近臣,并命观灯火联句》,《御制诗五集》卷二。
    ② 《游烟雨楼与梁国治、董诰联句三叠前韵作》,《御制诗五集》卷五。
    ③ 《新正二日,召集群臣於乾清宫,赋栢梁體诗,朕既首倡又成七言一章》,《御制诗初集》卷二。
    ④ 《丙寅正月十日召褚王臣工集重华宫联句》,《御制诗初集》卷二十九。
    ⑤ 《新正咏雪联句》,《御制诗二集》卷三十八。
    ⑥ 《爆竹联句》,《御制诗初集》卷三十七。
    ⑦ 《汇集四库全书联句》,《御制诗四集》卷十七。
    ⑧ 《四库全书会要联句》,《御制诗四集》卷六十五。
    ⑨ 《平定台湾联句》,《御制诗五集》卷三十六。
    ⑩ 《平定苗疆联句》,《御制诗余集》卷九。
    11 《正月十六赐宴联句》,《御制诗初集》卷十二。
    12 《立春后一日召大学士内廷翰林重华宫赐宴联句》,《御制诗初集》卷二十四。
    ① 王杰、董诰等:《御制诗五集·跋》,《御制诗五集》。
    ② 乾隆:《御制诗初集·小序》,《御制诗初集》。
    ③ 蒋溥:《御制诗初集·跋》,《御制诗初集》。
    ④ 刘统勋、刘纶等:《御制诗三集·跋》,《御制诗三集》。
    ① 乾隆:《全韵诗》,《御制诗四集》卷四七。
    ② 乾隆:《题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图》,《御制诗初集》卷三。
    ③ 乾隆:《恭谒景陵感成长句二首》,《御制诗初集》卷十一
    ④ 乾隆:《咏松三首》,《御制诗初集》卷二。
    ① 乾隆:《赐总督高斌之任》,《御制诗初集》卷七。
    ② 乾隆:《闻畿辅雨泽霑足喜而有作》,《御制诗初集》卷六。
    ③ 按:乾隆统治期间,虽其屡次诫谕:“佳兵不祥”,但自二十年(1755)始,就连续进行了攘外安内的大大小小多次战役,战功赫赫,其中包括有乾隆引以为豪的“十全”战争,还有镇压内地起义人民的一系列战役,如山东王伦、甘肃回民、湘黔苗民以及太上皇期间的川楚白莲教。
    ④ 乾隆:《西陲》,《御制诗二集》卷七十五。
    ⑤ 乾隆:《元旦试笔》,《御制诗五集》卷三五。
    ① 《小雅·节南山》,高亨注《诗经今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270页。(本文所引《诗经》之资料均来采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故以下不再累述版本。)
    ② 《魏风·葛屦》,第141页。
    ③ 《魏风·园有桃》,第144页。
    ④ 《阳货》,《论语注疏》卷十七,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第5486页。
    ⑤ 《汉书·艺文志》,班固《汉书》卷三十,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56页。
    ① 《汉书·楚元王传》,班固《汉书》卷三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972页。
    ② 王充:《对作》,王充著、张宗祥校注、郑绍昌标点:《论衡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792页。
    ③ 白居易:《与元九书》,见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60页。
    ④ 杜甫:《同元使君春陵行》,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691页。
    ⑤ 顾炎武“直言”条,黄汝成:《日知录集释》卷一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846页。
    ① 康熙:《诗说》,《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卷二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蒋溥:《御制诗初集·跋》,《御制诗初集》。
    ① 乾隆:《惠山园八景》诗注,《御制诗余集》卷二。
    ② 乾隆:《初集诗小序》,《御制诗文初集》卷一一。
    ③ 乾隆:《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序》,《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乾隆:《读书乐》,《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卷十六。
    ① 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一一册,4892页。
    ② 乾隆:《新春试笔》,《御制诗初集》卷二十。
    ③ 乾隆:《元旦试笔》,《御制诗三集》卷一。
    ④ 乾隆:《恭奉皇太后南巡启跸京师,叠辛未旧作韵》,《御制诗二集》卷六十六。
    ① 按:《御制诗二集》中自卷六十六的《恭奉皇太后南巡启跸京师,叠辛未旧作韵》至卷七十三的《南巡回銮驻跸圆明园之作》均为此次南巡途中所作。
    ① 按:见于《御制诗初集》卷一中《甘霖普降,特召大学士内廷翰林圆明园泛舟游览,即事成诗。同诸臣面赋以志一时胜赏,时乾隆三年六月六日也》,《腊八日雪》。
    ② 按:见于《御制诗初集》卷二中《六月十八日初霁恭侍皇太后园中游赏谨成一律》,《十一月初七日得雪,时大雪节也,喜而有作》。
    ③ 乾隆;《九月十八日立冬》,《御制诗初集》卷四。
    ④ 按:见于《御制诗初集》卷四之《正月二十七日雨》,卷六之《六月二十六日立秋》,卷七之《九月二十八日雪,次日立冬,喜而有作》,《除夕立春》。
    ⑤ 乾隆:《平定两金川告成太学碑文》,《御制文二集》卷二十八。
    ⑥ 按:学界已有学者将乾隆御制诗作作为史料论证乾隆朝时期的重大战役或事件,如戴逸的《乾隆及其时代》对于乾隆朝的几次战役的解读中,用大量乾隆的诗作作为佐证:周轩《终焉怀故土,遂尔弃殊伦——乾隆皇帝关于土尔扈特归来的诗篇》(《新疆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中以乾隆诗作作为主要材料解读土尔扈特部的回归等等。
    ① 乾隆:《御制宴土尔扈特使臣》,《钦定黄舆西域图志》卷三十七。
    ② 乾隆:《将军阿桂奏攻克噶喇依贼巢江旗报捷喜成凯歌十首》,《钦定黄舆西域图志》卷三十七。
    ③ 乾隆:《御制宴土尔扈特使臣》,《钦定黄舆西域图志》卷三十七。
    ① 乾隆:《御制伊犁将军奏土尔扈特汗渥巴锡率全部归顺诗以志事》,《钦定黄舆西域图志》卷三十七。
    ② 《平定台湾联句》,《御制诗五集》卷三十六。
    ③ 《戡定安南复对黎维祁为国王功成联句》,《御制诗五集》卷四十三。
    ① 乾隆:《将军阿桂奏报攻克菑则大海昆色尔山梁并拉枯喇嘛寺等处,诗以志事》,《平定两金川方略》天章五。
    ① 乾隆:《将军阿桂奏报攻克菑则大海昆色尔山梁并拉枯喇嘛寺等处,诗以志事》之诗注,《平定两金川方略》天章五。
    ② 白居易:《读张籍古乐府》,《白居易诗集校注》卷一,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8页。
    ③ “乾隆五十三年三月十九日”条,董诰等:《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一千三百一,《清实录》第25册,第 495页。
    ① 乾隆:《御制夏至斋居诗》,《国朝宫史》卷一二。
    ② 乾隆:《陈世倌等两江查赈回》,《御制诗初集》卷一四。
    ③ 乾隆:《安澜龙王庙四叠旧作韵》,《御制诗五集》卷八。
    ④ 乾隆:《山东上年被灾州县颇多,虽屡加恩期,灾民不致失所,而清跸所历深用恻然,因再降旨加恩,普赈一月以示优恤》《御制诗二集》卷二。
    ① 乾隆:《命直隶总督方观承卹去岁稍被偏灾及勘不成灾州县,诗以示之》,《御制诗二集》卷十六。
    ② 乾隆:《降旨加赈湖北陕西二省去岁被灾州县诗以志事》,《御制诗五集》卷一。
    ③ 乾隆:《命加赈江宁去岁被水三县诗以志事》,《御制诗五集》卷一。
    ④ 乾隆:《降旨宽免直隶各府民欠仓谷诗以志事》,《御制诗五集》卷二。
    ⑤ 乾隆:《降旨免山东礼津霑化等二十一州县衙借欠银谷诗以志事》,《御制诗五集》卷二。
    ⑥ 乾隆:《降旨免江省积欠诗以志事》,《御制诗五集》卷三。
    ⑦ 乾隆:《谕直隶扈驾诸臣》,《御制诗二集》卷二
    ⑧ 乾隆:《杂咏四首示东省巡抚及诸臣》,《御制诗二集》卷三。
    ⑨ 乾隆:《赐宴蒙古王公及行围诸军校,因遣各归部落》,《御制诗二集》卷十二。
    ① 乾隆:《科尔沁固伦和敬公主额驸达尔汉亲王色布腾巴尔珠尔侍宴,因成是什》,《御制诗二集》卷五十一。
    ② 乾隆:《准噶尔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归诚信至诗以识事》,《御制诗二集》卷五十一。
    ① 乾隆:《遣兴》,《乐善堂全集定本》卷二0,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乐记》,《礼记正义》卷三十七,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310页。(本文所引《十三经注疏》之资料均采用中华书局2008年版。)
    ③ 《乐记》,《礼记正义》卷三十七,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第3311页。
    ① 庄子:《庄子·渔父》,见王夫之:《庄子解》卷三十一《渔父》,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版,第450页。
    ② 荀子:《荀子·礼论》,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卷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64-365页。
    ③ 荀子:《荀子·乐论》,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卷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79页。
    ④ 屈原:《九章·抽思》《九章·怀沙》,见王夫之:《楚辞通释》卷四《九章》,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版,第315、321页。
    ① 屈原:《离骚》,见王夫之:《楚辞通释》卷一《离骚经》,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版,第216、222页。
    ② 《诗大序》,《毛诗正义》卷一,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第563页。
    ③ 刘向:《说苑·贵德》,刘向撰、向宗鲁校证:《说苑校正》,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95页。
    ④ 刘安:《淮南子·览冥训》,陈广忠译注:《淮南子》(上)卷六,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07页。
    ⑤ 刘安:《淮南子·泰族训》,陈广忠译注:《淮南子》(下)卷二十,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227页。
    ⑥ 班固:《司马迁传》,《汉书》卷六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735页。
    ① 刘勰:《物色》,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第693页。
    ② 刘勰:《体性》,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第505页。
    ③ 刘勰:《明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第65页。
    ④ 刘勰:《知音》,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第715页。
    ⑤ 刘勰:《夸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第609页。
    ⑥ 刘勰:《总术》,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第656页。
    ⑦ 刘勰:《定势》,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第529页。
    ⑧ 冯班:《浣风禅师诗序》,《钝吟杂录》卷一,丛书集成初编本,第7页。
    ① 冯班:《马小山停云集序》,《钝吟文稿》,康熙十八年刊钝吟老人遗稿本。
    ② 黄生:《诗麈》卷二,《皖人诗话八种》,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75页。
    ③ 康乃心:《莘野先生遗书·莘野集》卷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稿钞本。
    ④王夫之“徐渭《严先生祠》评语”,《明诗评选》卷五,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00-301页。
    ⑤ 袁枚:《答蕺园论诗书》,周本淳标校:《小仓山房诗文集》卷三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802页。
    ⑥ 康熙:《全唐诗序》,《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三集卷二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康熙:《诗说》,《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卷二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乾隆:《遣兴》,《乐善堂全集定本》卷二0。
    ③ 乾隆:《鉴始斋题句识语》,《御制文余集》卷二
    ④ 乾隆:《毛许全图小序》,《御制文初集》卷十一
    ⑤ 乾隆:《御选唐宋诗醇序》,《御制文初集》卷十一
    ① 乾隆:《沈德潜归愚集序》,《御制文初集》卷十一。
    ② 黄宗羲:《马雪航诗序》,陈乃乾编《黄梨洲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63页。
    ③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3月版,第3页。
    ① 乾隆:《初集诗小序》,《御制文初集》卷十一。
    ② 乾隆:《沈德潜选国朝诗别裁集序》,《御制文初集》卷十二。
    ③ 乾隆:《恭谒景陵感成长句二首》,《御制诗初集》卷十一。
    ④ 于敏中等:《钦定日下旧闻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335页。
    ① 乾隆:《述悲赋》,《御制文初集》卷二十四。
    ② 乾隆:《大行皇后挽诗》,《御制文二集》卷三。
    ③ 乾隆:《大行皇后移殡观德殿,感怀追旧,情不自禁,再成长律以志哀悼》,《御制文二集》卷三。
    ④ 乾隆:《无惊》,《御制文二集》卷三。
    ⑤ 《先皇后大故顿成弥月,光阴迅速,永别之日长同欢之情断矣,感而成诗,以志沉痛》,《御制文二集》卷四。
    ⑥ 乾隆:《原大学士傅龙翰先生挽诗》,《御制诗二集》卷六十五。
    ① 《大学》,《礼记正义》卷五十九,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631页。
    ② 乾隆:《新正养心殿》,《御制诗三集》卷五十三。
    ③ 乾隆:《题养和精舍》,《御制诗四集》卷四十一
    ④ 乾隆:《御制养性殿诗》,《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十八。
    ⑤ 乾隆:《养性殿口号》,《御制诗五集》卷九十三。
    ⑥ 乾隆:《蒙圣母赐膳于宁寿宫喜而成什一韵二首》,《御制诗四集》卷三十七。
    ⑦ 乾隆:《新葺宁寿宫落成于新正二日恭侍皇太后宴敬纪八韵》,《御制诗四集》卷三十三。
    ① 乾隆:《圣母命题松鹤斋敬成长句》,《御制诗四集》卷二十三。
    ② 康熙:《诗论》,《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卷二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乾隆:《杜子美诗序》,《御定乐善堂全集定本》卷七。
    ① 乾隆:《长春书屋》,《御制诗三集》卷六十一
    ② 乾隆:《长春书屋口号》,《御制诗三集》卷九十四。
    ③ 乾隆:《长春书屋》,《御制诗三集》卷七十七。
    ④ 康熙:《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序》,《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三集卷二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乾隆:《读鹿鸣至天保六诗》,《乐善堂全集定本》卷九。
    ① 《季氏》、《阳货》、《子路》分别见于《论语注疏》卷十六、卷十七、卷十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第5480、5486、5446页
    ② 何晏:《集解》就其用字之差异言,于是谓“不足据依故日游”:《文中子·事君》篇又就其排列之先后言,于是谓:“古君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而后艺可游也。”这些注解都表明了诗歌社会功用的重要性。
    ① 荀子;《荀子·乐论》,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卷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80页。
    ② 荀子:《荀子·正名》,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卷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423-424页。
    ③ 刘勰:《原道》,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第1页。
    ④ 詹福瑞:《<宗经>与<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河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第45-52页。
    ① 白居易:《与元九书》,见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61页。
    ② 朱熹:《徽州婺源县学藏书阁记》,朱熹著,尹波、郭齐点校:《朱熹集》卷七十八,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4066页。
    ③ 周敦颐:《文辞第二八》,周敦颐著,陈克明点校:《周敦颐集》卷二《通书》,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5-36页。
    ④ 班固:《汉书》第6册,卷三十,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1708页。
    ① 康熙:《日讲诗经解义序》,《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三集,卷二十一。
    ② 康熙:《全唐诗序》,《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三集卷二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乾隆:《沈德潜归愚集序》,《御制文初集》卷十一。
    ① 乾隆:《学诗堂记》,《御制文二集》卷十一。
    ② 乾隆:《读二南》,《御定乐善堂文集》卷九。
    ③ 《乐记》,《礼记正义》卷三十七,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第3311页。
    ① 荀子:《荀子·乐论》,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卷十四,第379页。
    ② 许总:《宋明理学与中国文学》,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0页。
    ③ 按:关于“道”之解释,均见于《康熙字典》(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262页)。
    ① 乾隆:、《淳化轩记》,《御制文二集》卷十二。
    ② 乾隆:《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序》,《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
    ③ 乾隆:《用白居易新乐府成五十章并效其体·小序》,《御制诗四集》卷四十四。
    ① 乾隆:《全韵诗》,《御制诗四集》卷四十七。
    ① 乾隆:《读贞观政要》,《御制诗初集》卷二十六。
    ② 乾隆:《读通鉴纲目》,《御制诗二集》卷二十八。
    ③ 乾隆:《读宋史》,《御制诗二集》卷二十八。
    ④ 乾隆:《题唐太宗晾甲石》,《御制诗四集》卷二十。
    ⑤ 乾隆:《读欧阳修纵囚论》,《御制文二集》卷三十四。
    ① 《唐宋诗醇》,第156页。
    ② 《唐宋诗醇》,第156页。
    ③ 乾隆:《沈德潜选国朝诗别裁集序》,《御制文初集》卷十二。
    ④ 乾隆:《读杜牧集》,《御制诗三集》卷七十四。
    ⑤ 乾隆:《孔雀》,《御制诗初集》卷二。
    ① 乾隆:《赐怡亲王》,《御制诗初集》卷三。
    ② 乾隆:《赐大学士徐本》,《御制诗初集》卷三。
    ③ 乾隆:《赐定边左副将军超勇亲王额驸策令》,《御制诗初集》卷十。
    ④ 乾隆:《赐塔尔岱》,《御制诗初集》卷十七。
    ⑤ 乾隆:《冬至次日慈宁宫行礼》,《御制诗初集》卷四。
    ⑥ 乾隆:《诣畅春园皇太后宫问安》,《御制诗初集》卷五。
    ⑦ 乾隆:《尹会一孝其母,而母亦贤,年七十余。会一告请终养,诗以赐之》,《御制诗初集》卷十九。
    ⑧ 乾隆:《姜女祠》,《御制诗初集》卷十九。
    ⑩ 乾隆:《姜女祠》,《御制诗四集》卷五十二。
    ① 乾隆:《石刻蒋衡书十三经予辟雍序》,《御制文三集》卷九。
    ② 乾隆:《咏六经》,《御制诗四集》卷十七,。
    ③ 乾隆:《读书效朱子体》,《御制诗初集》卷四十二。
    ④ 乾隆:《古风》,《御制诗初集》卷八。
    ① 乾隆:《读朱子诗》,《御制诗初集》卷八。
    ② 乾隆;《写心精舍》,《御制诗三集》卷三八。
    ③ 乾隆:《读朱子诗有儆因效其体》,《御制诗初集》卷八。
    ④ 乾隆:《月令七十二候诗》,《御制诗四集》卷五十七。
    ① 韩愈:《题<欧阳生哀辞>后》,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文集》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24页。
    ② 乾隆:《皇清文颖·序》,《皇清文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按:此后将《御制文集初集》、《御制文集二集》、《御制文集三集》与《御制文集余集》简称为《初集》、 《二集》、《三集》与《余集》。以下若无特殊标注,乾隆的古文均引自文渊阁四库全书。
    ① 乾隆:《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序,《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
    ② 《御制文初集·凡例》,《御制文初集》卷首。
    ③ 福彭:《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序》,《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
    ④ 张廷玉:《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序》,《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
    ① 胡煦:《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序》,《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
    ② 于敏中:《御制文集初集》奏折,《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
    ③ 乾隆:《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序》,《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
    ④ 赵翼“圣学一”,赵翼著,李解民点校:《簷曝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7页。
    ⑤ 《御制文初集·凡例》,《御制文初集》卷首。
    ① 刘统勋、刘纶等:《御制文初集·跋》,《御制文初集》。
    ② 乾隆《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序》,《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
    ③ 蒋溥等谨奏:《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
    ① 蒋溥等谨奏:《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
    ② 于敏中:《御制文初集》奏折,《御制文初集》。
    ③ 梁国治、董诰等:《御制文二集》告成奏折,《御制文二集》。
    ④ 彭元瑞等:《御制文三集·跋》,《御制文三集》。
    ① 《立身以至诚为本论》、《上下交而其志同论》、《君子以虚受人论》三篇均见于《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卷一。
    ② 乾隆:《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论》,《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卷二。
    ③ 乾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御制文三集》卷一。
    ③ 乾隆:《恭祝圣母皇太后八旬万寿鸿称积庆颂》,《御制文二集》卷三十七。
    ⑤ 乾隆:《命归政后诸皇子孙曾元辈仍在尚书房读书及应用冠服训》,《御制文三集》卷六。
    ⑥ 乾隆:《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大禹谟允执厥中》、《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明威》均见于《御制文三集》卷一。
    ⑦ 乾隆:《平定两金川告成太学碑文》、《平定金川勒铭美诺之碑》、《平定金川勒铭勒乌围之碑》均见于《御制文三集》卷七。
    ⑧ 乾隆:《平定两金川告成太学碑文》、《平定金川勒铭美诺之碑》、《平定金川勒铭勒乌围之碑》分别见于《御制文二集》卷二十八、二十九、二十九。
    ① 乾隆:《开国方略序》,《御制文三集》卷九。
    ② 以上各篇均见于《御制文二集》中,其中《三传晋假道伐虢辨》、《三韩订谬》属卷二十四,《天竺五印度考讹》属卷二十一,《吴道子画天龙八部中四部图卷考证》、《书小序考》属卷二十二。
    ③ 前三篇均见于《御制文初集》中,其中《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属卷二,《黄钟为万事根本论》属卷三。
    ④ 《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君子思不出其位》、《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三篇均见于《御制文三集》卷一。
    ⑤ 刘勰:《宗经》,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第22页
    ⑥ 康熙:《古文渊鉴序》,《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卷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 按:其详可参见黄建军所著《康熙与清初文坛》,第五章《康熙与清初其他雅文学》之第三节《康熙与清初文》。书中将康熙所著之文分为论说、奏启、赋颂、传叙四类,本节对于乾隆古文体例的分类,亦参照此节之分类法。
    ① 按:其详可参见附录二《乾隆古文创作一览表》。
    ①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见吴讷、徐师曾著,罗根泽点校《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合订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2页。
    ② 按:吴讷于《文章辨体序说》中言:“大抵连珠之文,穿贯事理,如珠在贯。其辞丽,其言约,不直指事情,必假物陈义以达其旨,有合古诗风兴之义。”(见吴讷、徐师曾著,罗根泽点校《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合订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4页)因其与康熙所定义之赋颂之类相同,故列于此类之中。
    ①“雍正十三年十月下”条,董诰等《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五,《清实录》第9册,第230-231页。
    ② 乾隆:《御选唐宋文醇序》,第1页。
    ③ 章学诚:《诗教上》,《文史通义》卷一《内篇一》,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年版,第17页。
    ①《仲夏纪第五·大乐》,陆玖译注:《吕氏春秋》,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33-134页。
    ② 扬雄:《法言·吾子》,扬雄著、汪荣宝撰、陈仲夫点校:《法言义疏》(上),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0页。
    ① 魏征:《隋书·文学传序》,魏征等:《隋书》卷七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30页。
    ②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刘河东集》卷二十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43页。
    ③ 韩愈:《上兵部李侍郎书》,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文集》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66页。
    ④ 钱谦益:《复李叔则书》,《有学集》卷三十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343页。
    ⑤ 钱谦益:《答杜苍略论文书》,《有学集》卷三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345页。
    ① 钱谦益:《再答苍略书》,《有学集》卷三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309、1310页。
    ② “雍正十三年十月下”条,董诰等:《高宗纯皇帝实录》第五卷,《清实录》(第9册),第230页。
    ① 康熙:《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乾隆:《重刻十三经序》,《御制文初集》卷十一。
    ③ 乾隆:《重刻二十一史序》,《御制文初集》卷十一。
    ① “乾隆元年六月”条,董诰等:《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二十一,《清实录》第9册,第501-502页。
    ② “乾隆三年十月”条,董诰等:《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七十九,《清实录》第10册,第243页。
    ① “乾隆元年三月”条,董诰等:《高宗纯皇帝实录》卷十四,《清实录》第10册,第405页。
    ② “乾隆四年三月”条,董诰等:《高宗纯皇帝实录》卷八十九,《清实录》第10册,第381页。
    ① 康熙:《御选古文渊鉴序》,《御选古文渊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蔡世远:《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序》,《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
    ③ 蒋溥乾隆二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奏折,《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
    ④允禄:《乐善堂全集·序》,《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
    ⑤ 蒋溥乾隆二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奏折,《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
    ⑥ 刘统勋等:《御制文初集·跋》,《御制文初集》。
    ① 乾隆:《御制文初集序》,《御制文初集》。
    ② 乾隆:《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御制文二集》卷一。
    ③ 《尧曰》,《论语注疏》卷二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第5508页。
    ①“雍正十三年十月”条,董诰等:《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五,《清实录》第9册,第230页。
    ②《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文》、《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均见于《御制文初集》卷十九。
    ③ 《平定回部告成太学碑文》、《平定回部勒铭叶尔奇木之碑》与《平定回部勒铭伊西洱库尔淖儿之碑》均见于《御制文初集》卷二十。
    ④ 《土尔扈特部纪略》、《土尔扈特部全部归顺记》与《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均见于《御制文二集》卷十一。
    ⑤ 乾隆:《中州治河碑文》,《御制文初集》卷二十。
    ⑥ 乾隆:《碧云寺碑文》,《御制文初集》卷十八。
    ① 乾隆:《阐福寺碑文》,《御制文初集》卷十六。
    ② 乾隆;《御制盘山千尺雪记》,《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一一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乾隆:《御制塔山东面记》《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二十六,国朝宫室。
    ④ 乾隆:《御制小有天园记》《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三十八,国朝苑囿。
    ⑤ 乾隆:《御制静宜园记》,《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八十六,国朝苑囿。
    ⑥ 乾隆:《御选唐宋文醇序》,第1页。
    ⑦ 刘统勋等:《御制文初集·跋》,《御制文初集》。
    ⑧ 乾隆:《齐桓公论》,《御制文二集》卷三。
    ⑨ 乾隆:《论汉光武废郭后事》,《御制文二集》卷三。
    ⑩乾隆:《金世宗论》,《御制文二集》卷三。
    ① “雍正十三年十月下”条,董诰等:《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五,《清实录》第9册,第230页。
    ② 《滕文公下》,《孟子注疏》卷六下,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第5903、5904页。
    ③ 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张觉等:《韩非子译注》卷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06页。
    ① 曹丕:《典论·论文》,萧统编、李善注:《昭明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271页。
    ② 韩愈;《争臣论》,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文集》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54页。
    ③ 韩愈:《答尉迟生书》,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文集》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66页。
    ④ 周敦颐:《文辞第二八》,周敦颐著,陈克明点校:《周敦颐集》卷二《通书》,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5-36页。
    ① 真德秀:《文章正宗·纲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顾炎武:《与人书》二十五,《亭林文集》卷四,见《顾亭林诗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8页。
    ③ 黄汝成:《日知录集释》卷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① “康熙十二年八月至十月”条,朱轼等:《圣祖仁皇帝实录》卷四三,《清实录》第4册,中华书局,1985年,第572页。
    ② 康熙:《御选古文渊鉴序》,《御选古文渊鉴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雍正十年七月条”,张廷玉等:《世宗宪皇帝实录》卷一百二一,《清实录》第8册,第602页。
    ④ “雍正十三年十月下”条,董诰等:《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五,《清实录》第9册,第231-232页。
    ⑤ “乾隆元年二月条下”条,董诰等:《高宗纯皇帝实录》卷十三,《清实录》第9册,第377页。
    ① “乾隆四年二月”条,董诰等:《高宗纯皇帝实录》卷八十七,《清实录》第9册,第350页。
    ② 乾隆:《大学衍义补序》,《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卷七。
    ③ 乾隆:《词林典故序》,《御制文初集》卷十一。
    ④ 乾隆:《题杨维桢铁崖乐府》,《御制文二集》卷十八。
    ① 允禧:《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序》,《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
    ② 弘昼:《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序》,《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
    ③ 于敏中:《御制文初集·奏折》,《御制文初集》。
    ④《御制文初集·凡例》,《御制文初集》。
    ⑤ 梁国治、董诰:《御制文二集·奏折》,《御制文二集》。
    ⑥ 梁国治等:《御制文二集·跋》,《御制文二集》。
    ⑦ 允礼:《乐善堂全集·序》,《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
    ① 鄂尔泰:《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序》,《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
    ② 乾隆:《因民之利而利之》,《御制文二集》卷一
    ③ 乾隆:《子曰固执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御制文初集》卷一。
    ① 乾隆:《作福作威论》,《御制文二集》卷三。
    ② 乾隆:《明哲保身论》,《御制文二集》卷三。
    ③ 乾隆:《书程颐论经筵札子后》,《御制文二集》卷十九。
    ③ 乾隆:《书高士传披裘公事》,《御制文二集》卷三十一。
    ⑤ 乾隆:《书黄庭坚为母涤溺器事》,《御制文二集》卷三十一。
    ⑥ 乾隆:《书史记汉高帝论萧曹等事》、《书明臣史可法复书睿亲王事》、《书司空图论封建事》均见于《御制文二集》卷三十一。
    ① 梁国治等:《御制文二集·跋》,《御制文二集》。
    ② 乾隆:《宽则得众论》,《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卷一。
    ③ 乾隆:《乾隆七年三月廷试贡士策问》,《御制文初集》卷十四
    ① 乾隆:《在知人在安民》,《御制文二集》卷二。
    ② 乾隆:《蜀汉兴亡论》,《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卷四。
    ③ 乾隆:《东晋总论》,《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卷四。
    ④ 乾隆:《平定回部告成太学碑文》,《御制文初集》卷二十。
    ⑤ 乾隆:《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御制文二集》卷二。
    ⑥ 乾隆:《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御制文二集》卷二。
    ⑦ 乾隆:《春藕斋记》,《御制文初集》卷七。
    ⑧ 乾隆:《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御制文二集》卷一。
    ① 乾隆:《黄子久富春山居图真伪辨》,《御制文初集》卷十四。
    ② 乾隆:《吴道子画天龙八部中四部图卷考证》,《御制文二集》卷二十二。
    ③ 乾隆:《西域地名考证叙概》,《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首一。
    ④ 乾隆:《梦辨》,《御制文三集》卷十一
    ① 乾隆:《补咏战胜廓尔喀之图序》,《御制文三集》卷九。
    ② 乾隆:《灭台湾逆贼生擒林爽文纪事语》,《钦定平定台湾纪略》,卷首一。
    ③ 乾隆:《述悲赋》,《御制文初集》卷二十四。
    ① 康熙:《古文渊鉴序》,《御选古文渊鉴》卷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柳宗元:《乞巧文》,《柳河东集》卷十八,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16页。
    ③ 方孝岳:《中国散文概论》,收入刘麟生主编:《中国文学八论》,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1页。
    ④ 曹丕;《典论·论文》,萧统编、李善注:《昭明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271页。
    ① 刘勰:《文心雕龙》,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第655页。
    ② 刘勰:《文心雕龙》,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第658页。
    ③ 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西卷·文笔十病得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219页。
    ④ 柳冕:《与滑州卢大夫论文书》,《全唐文》第5358页,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⑤ 韩愈:《送孟东野序》,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文集》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02页。
    ⑥ 颜之推:《文章》,王利器撰:《颜氏家训》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68-269页。
    ① 刘开:《刘孟涂集·孟涂骈体文》卷二《与王子卿太守论骈体书》(《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本,第1510册,第425页。
    ② 袁枚著、周本淳点校:《小仓山房诗文集》卷十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548页。
    ③ 沈粹芬等辑:《清文汇》卷首,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据清宣统二年上海国学扶轮社石印本影印。
    ① 康熙:《御选古文渊鉴序》,《御选古文渊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乾隆四年三月”条,董诰等:《高宗纯皇帝实录》卷八十九,《清实录》第9册,第381页。
    ① 乾隆:《御选唐宋文醇序》,第1页。
    ① 《御制文初集·凡例》,《御制文初集》。
    ② 乾隆:《灵珀赋》,《御制文初集》卷二十四。
    ③ 乾隆:《芝屏赋》,《御制文二集》卷三十八。
    ④ 乾隆:《哨鹿赋·序》,《御制文初集》卷二十四。
    ① 于敏中:《于文襄手札》,北京:北平图书馆,1933年。
    ② 陆锡熊:《恭和御制经筵毕文渊阁赐宴以四库全书第一部告成度阁内用幸翰林院……元韵》注,《篁村集》卷9,第10页。
    ③“经部总叙””条,《四库全书总目》卷首,第1页。
    ④ “经部·诗类序”条,《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五,第186页。
    ①“二程文集”条,《四库全书总目》,第2613页。
    ② “经部·诗类序”条,《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五,第186页。
    ③ “四六标准”条,《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六十三,第2165页。
    ④ “陆士龙集”条,《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八,第1984-1985页。
    ⑤ “庾开府集笺注”条,《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八,第1988页。
    ⑥ “宋文纪”条,《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八十九,第1033页。
    ① “西山文集”条,《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六十二,第2650页。
    ② “壶山四六”条,《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六十三,第2167页。
    ③ “四如集”条,《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六十五,第2191页。
    ④ “遗山集”条,《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六十六,第2201页。
    ① 纪昀等编:《四库总目》卷一八六《总集类叙》,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65年版。
    ② 鲁迅:《集外集·选本》,《鲁迅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1981年,第136页。
    ③ [法]罗贝尔·埃斯卡皮著、于沛选编:《文学社会学——罗·埃斯卡皮文论选》,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1页。
    ① 《经解》,《礼记正义》卷五十,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3493页。
    ② 《夏官·训方氏》,《周礼》卷三十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2009年版,第1867页。
    ① 《汉书·艺文志》,班固:《汉书》卷三十,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01页。
    ②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统计。
    ①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首。
    ② “钦定补绘离骚全图”条,《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八,第1976页。
    ① “御选唐宋文醇”条,《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第2659页。
    ② “御选唐宋诗醇”条,《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第2659页。
    ③ 莫砺锋:《论<唐宋诗醇>的编选宗旨与诗学思想》,《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第132-141页。
    ④ 乾隆《御选唐宋诗醇·序》,《唐宋诗醇》,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本文所引《御选唐宋诗醇》中资料均出自春风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⑤ “皇清文颖”条,《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第2660页。
    ① “钦定四书文”条,《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第2660-2661页。
    ② “钦定千叟宴诗”条,《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第2661页。
    ③ “钦定国子监志”条,《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七十九,第1064页。
    ① “乾隆三十七年正月”条,董诰等《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九百,《清实录》第20册,第4页。
    ② 乾隆:《钦定四书文序》,《钦定四书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乾隆:《皇清文颖·序》,《皇清文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乾隆:《唐宋文醇序》,《唐宋文醇》,第1页。
    ② “御选唐宋诗醇”条,《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第2660页。
    ③ 中国第一历代档案馆《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108页。
    ④ “乾隆四十一年六月”条,董诰等《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一千十,《清实录》第21册,第555页。
    ① “御选唐宋诗醇”条,《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第2660页。
    ② “乾隆三十八年二月上”条,董诰等:《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九百二十六,《清实录》第20册,第452页。
    ③ “乾隆三十九年七月”条,董诰等:《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九百六十三,《清实录》第20册,第1068页。
    ④ “凡例”,《四库全书总目》卷首。
    ⑤ “东林列传”条,《四库全书总目》卷五十八,第816页。
    ⑥ 乾隆:《题东林列传》,《御制文二集》卷十八。
    ① “小山词”条,《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八,第2783页。
    ② “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上”条,董诰等:《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一一四四,《清实录》第23册,第335页。
    ③ “春秋谳义”条,《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八,第357页。
    ① 《中庸》,《礼记正义》卷五十二,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第3527页
    ② 按: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载:请(吴公子季札)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为之歌《邶》、《鄜》、《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懼,其《周》之东乎!”为之歌《郑》,曰:“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为之歌《颂》,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偪,远而不催,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 施而不费,取而不贪,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见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三),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161-1165页。
    ① 《经解》,《礼记正义》卷五十,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第3493页。
    ② 《经解》,《礼记正义》卷五十,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第3493页。
    ③ 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史记》卷八十四,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482页。
    ④ 刘勰:《宗经》,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第22页。
    ⑤ 朱熹著,赵长征点校:《诗集传》,诗卷第一,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页。
    ⑥ 朱熹:《诗序辩说》卷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 朱熹:《楚辞集注》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6页。
    ① 虞集:《郑氏毛诗序》,《道园学古录》,四库备要本。
    ② 朱庭珍:《筱园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378页。
    ③ 王夫之:《谢灵运·道路忆山中》评语,《古文评选》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王夫之:《礼记章句》卷二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按:《御选唐宋文醇》共载有康熙56条批语,其详见附录三:《康熙御批表》。
    ② 韩愈:《禘祫议》,《御选唐宋文醇》卷六,上册第211页。
    ③ 韩愈:《禘祫议》,《御选唐宋文醇》卷六,上册第210-211页。
    ④ 柳宗元:《剑门铭》,《御选唐宋文醇》卷十二,上册第463页。
    ⑤ 欧阳修:《陇冈阡表》,《御选唐宋文醇》卷三十一,中册第382、381页。
    ⑥ 韩愈:《平淮西碑》,《御选唐宋文醇》卷八,上册第282页。
    ⑦ 欧阳修:《上范思谏书》,《御选唐宋文醇》卷二十二,中册第28页。
    ⑧ 苏洵:《上富丞相书》,《御选唐宋文醇》卷三十五,中册第503页。
    ⑨ 曾巩:《福州上执政书》,《御选唐宋文醇》卷五十四,下册656页。
    ⑩ 曾巩:《列女传目录序》,《御选唐宋文醇》卷五十四,下册第666页。
    ① “雍正十三年十月”条,董诰等:《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五,《清实录》第9册,第232-233页。
    ② “乾隆四十年十一月下”条,董诰等:《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九百九十七,《清实录》第21册,第331页。
    ① 乾隆:《读王充<论衡>》,《御制文二集》卷三十五。
    ② 乾隆:《题吕祖谦历代制度详说》,《御制诗四集》卷二十二。
    ③ 乾隆:《题帝王经世图谱序》,《御制诗四集》卷十四。
    ④“帝王经世图谱”条,《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三十五,第1780页。
    ⑤ 乾隆:《御选唐宋文醇序》,《御选唐宋文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康熙:《御选唐诗·序》,《御选唐诗》,文渊阁四库全书。
    ② 乾隆:《御选唐宋诗醇序》,《唐宋诗醇》卷首,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5年。
    ① 《御选唐宋诗醇》卷四十二,下册第473页。
    ② “御选唐宋诗醇”条,《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2659页,。
    ① 《御选唐宋诗醇》卷十九,中册第3页。
    ② 《御选唐宋诗醇》卷二十七,中册第508页。
    ③ 《御选唐宋诗醇》卷三十二,中册第756页。
    ④ “御选唐宋诗醇”条,《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2659页,。
    ⑤ 白居易:《喜张十八博士除水部员外郎》,《御选唐宋诗醇》卷二十四,中册第299页。
    ① 陆游:《五云门晚归》,《御选唐宋诗醇》卷四十四,下册第770页。
    ② 苏轼:《荆州十首》,《御选唐宋诗醇》卷三十二,中册第777页。
    ③ 苏轼:《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御选唐宋诗醇》卷三十二,中册第834页。
    ④ 《御选唐宋诗醇》卷九,上册第547-548页。
    ⑤ 《御选唐宋诗醇》“原书凡例”。
    ⑥ “御选唐宋诗醇”条,《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2659页。
    ① “李白小序”,《御选唐宋诗醇》卷一,第3页。
    ② “白居易小序”,《御选唐宋诗醇》卷十九,中册第3页。
    ③ “陆游小序”,《御选唐宋诗醇》卷四十二,下册第473页。
    ① 《四库全书总目》卷首。
    ② 昭梿、何英芳点校:《啸亭杂录》,中华书局,1980年,第400页。
    ③ 按:康熙四十八年,张豫章等人奉敕编修:《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其中《御选宋诗》共87卷,《御选金诗》25卷,《御选元诗》81卷,《御选明诗》120卷。
    ④ 康熙:《御选古文渊鉴序》,《御选古文渊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康熙:《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序》,《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御选四朝诗””条,《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第2657页。
    ② “苏轼”条,《御选宋诗》“诸家姓名爵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康熙:《御选古文渊鉴序》,《御选古文渊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康熙:《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序》,《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康熙:《御选古文渊鉴序》,《御选古文渊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按:数据为笔者统计所得。《御选宋诗》中除“七言长律”外,其余每卷皆选有其诗作。如卷二十中,入选诗人共2人142首,其中138首为朱熹之作:再如卷四十中,入选诗人共19人208首,其中朱熹90首。
    ② 《万章下》《孟子注疏》卷十下,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第5974页。
    ① 乾隆:《题金版贞观政要》,《御制诗四集》卷三十。
    ② 乾隆:《命馆臣录存杨维桢正统论谕》,《御制文集》二集卷八。
    ③ “宋辽金正统辨”条,《宋辽金正统辨》卷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乾隆:《题刘挚忠肃集六韵》,《御制诗四集》卷四十一。关于刘肃事迹,《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五十三“忠素集”条载:“宋刘挚撰……其文集四十卷,见于《宋史·艺文志》,久无传本。今从《永乐大典》各韵中裒集编缀,得文二百八十五首、诗四百四十三首,以原书卷目相校,尚可存十之六七。……挚忠亮骨鲠,于邪正是非之介辨之甚严,终以见愠群小,贬死荒裔。其为御史时论率钱助役之害,至王安石设难相诘,而挚反复条辨,侃侃不扰,今其疏并在集中。”
    ① 乾隆《读宗泽忠简集》,《御制文二集》卷三十五。关于宗泽其人其事,《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五十六“宗忠简集”条言:“泽孤忠耿耿,精贯三光,其奏札远见画时势,详明恳切,当时狃于和议,不用其言,亦无收拾其文者……考史称泽力请高宗还汴,疏凡二十八上,本传不尽录其文,今集中所载仅十八篇。”
    ② 乾隆《题李若水忠愍集》,《御制诗四集》卷二十九。《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五十五《忠愍集》提要云:“若水当多兵薄城之时,初亦颇主和议,于谋国之计未免少疏,而卒能奋身殉节,捂拄纲常,与断舌常山,后先争烈,使敌人相顾叹息,有‘南朝惟李侍郎一人’之语,其末路足以自赎。史家以忠义称之,原其心也。其诗具有风度而不失气格,其文光明磊落,肖其为人。”
    ③ 乾隆《题刘宗周黄道周集·序》,《御制诗四集》卷二十九。《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十三《圣学宗要·学言》提要云:“其临没时犹语门人曰:‘为学之要,一诚尽之,而主敬其功也。’云云,盖为良知末流深砭痼疾,故其平生造诣,能尽得五学所长而去其所短。卒之大节炳然,始终无玷,为一代人伦之表。虽祖紫阳而攻金溪者,亦断不能以门户之殊,并诋宗周也。知儒者立身之本末,惟其人,不惟其言矣。”
    ④ “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下”条,董诰等《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九九七,《清实录》第21册,第331页。
    ① 乾隆:《题刘宗周黄道周集·序》,《御制诗四集》卷二十九。
    ①“乾隆三十九年七月”条,董诰等《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九六三,《清实录》第20册,第1068页。
    ② 乾隆:《命议谥前明靖难殉茚诸臣谕》、《命国史馆编列明季贰臣传谕》,《御制文二集》卷七。
    ③ 乾隆:《命国史馆以明季贰臣传分甲乙二编谕》,《御制文二集》卷八。
    ④ 按:乾隆撰写之《御制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序》(《御制文初集》卷十一)中言:“夫(钱谦益)居本朝而妄思前明者,乱民也,有国法存焉。至身为明朝达官,而甘心复事本朝者,虽一时权宜,草昧缔构所不废,要知其人则非人类也。其诗自在听之可也,选以冠本朝诸人则不可。在德潜则尤不可。且诗者何?忠孝而已耳。离忠孝而言诗,吾不知其为诗也。谦益诸人为忠乎?为孝乎?德潜宜深知此义。今所选,非其素昔言诗之道也。岂其老而耄荒,子又不克家,门下士依草附木者流,无达大义具巨眼人捉刀所为,德潜不及细检乎?此书出,则德潜一生读书之名坏,朕方为德潜惜之,何能阿所好而为之序!又钱名世者,皇考所谓名教罪人,是更不宣入;而慎郡则朕之叔父也,虽诸王自奏及朝廷章疏署名,此乃国家典制,平时朕尚不忍名之,德潜本朝臣子,岂宜直其名?至于世次前后倒置者,益不可枚举。因命内廷翰林为之精校去留,俾重锓版以行于世,所以栽培成就德潜也。所以终从德潜之请而为之序也。乾隆二十有六年岁在仲冬月御笔。”
    ① 乾隆:《钦定皇朝文献通考序》,《钦定皇朝文献通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钦定四书文”条,《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2660-2661页。
    ① “乾隆元年六月”条,董诰等《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二十一,《清实录》第9册,第501-502页。
    ② “钦定四书文””条,《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第2660-2661页。
    ③ 方苞:《钦定四书文·奏折》,《钦定四书文》卷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钦定四书文”条,《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2660-2661页。
    ② 方苞:《钦定四书文·凡例》,《钦定四书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方苞:《钦定四书文·奏折》,《钦定四书文》卷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方苞:《钦定四书文·凡例》,《钦定四书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乾隆元年六月”条,董诰等:《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二十一,《清实录》第9册,第501-502页。
    ① 严迪昌:《清词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35页。
    ② 沈辰垣等:《历代诗余》,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版,第1-5页。
    ① 沈辰垣等:《历代诗余·凡例》,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版,第6页。
    ② 严迪昌:《清词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36-337页。
    ③ 康熙:《御定词谱序》,《御定词谱》卷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康熙:《庭训格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王奕清等:《御定曲谱·凡例》,《御定曲谱》,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素尔讷等纂:《钦定学政全书》卷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828册,2002年版,第584页。
    ④ 王利器辑录:《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引清光绪延煦等编《台规》卷2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2月版,第23页。
    ⑤ 康熙:《庭训格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 “康熙二十六年二月”条,朱轼等《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九,《清实录》第5册,第385页。
    ⑦ “康熙五十三年四月”条,朱轼等《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二百五十八,《清实录》第6册,第552页。
    ① 朱彝尊:《陈纬云红盐词序》,《曝书亭集》(上)卷四十,国学整理社,1937年版,第487-488页。
    ② 沈括“乐律一”,沈括著、胡道静校注《新校正梦溪笔谈》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62页。
    ③ 苏轼:《与蔡景繁书》,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五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62页。
    ④ 苏轼:《答陈季常书》,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五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69页。
    ① 胡仔“长短句”,胡仔著、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323页。
    ② “御定历代诗余”条,《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九,第2806页。
    ③ “碧鸡漫志”条,《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九,第2807页。
    ①“词曲类”总评,《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七,第2779页。
    ② “张小山小令”条,《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二百,第2823页。
    ③ 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叙录》。按:另有任二北的《敦煌曲初探》将其所校录之五百四十五首分为二十类:疾苦(五首);怨思(三十六首);别离(三首):旅客(十首):感慨(六首):隐逸(五首):爱情(二十二首);伎情(十七首):闲情(十五首):志愿(二十三首):豪侠(四首):勇武(五首):颂扬(二十五首):医(三首):道(二首);佛(二百九十八首):人生(二十一首):劝学(五首):劝孝(三十四首);杂俎(五首)。
    ① 胡寅:《向芗林酒边集后序》,《斐然集》卷一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王灼:《碧鸡漫志》卷一,《王灼集校辑》,成都:巴蜀书社,1996年版,第188页。
    ③ 胡寅:《向芗林酒边集后序》,《斐然集》卷一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张埏:《诗余图谱·凡例》,《诗余图谱》卷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严迪昌:《清词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⑥ “书舟词”条,《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八,2783页。
    ⑥ “溪堂词”条,《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八,2784页。
    ① “龙洲词”条,《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九,第2798页。
    ② “东浦词”条,《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八,第2790页。
    ③ “片玉词”条,《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八,第2785页。
    ④ “山中白云词”条,《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九,第2798页。
    ⑤ “蜕岩词”条,《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九,第2802页。
    ⑥ “珂雪词”条,《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九,第2802页。
    ⑦ “东坡词”条,《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八,第2782页。
    ① “竹屋痴语”条,《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九,第2798-2799页。
    ② “放翁词”条,《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八,第2794页。
    ③ “姑溪词”条,《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八,第2784页。
    ④ “嫡窟词”条,《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八,第2791页。
    ⑤ “晁无咎词”条,《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八,第2783-2784页。
    ⑥ “坦庵词”条,《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八,第2788页。
    ⑦ “无住词”条,《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八,第2788页。
    ⑧ “审斋词”条,《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八,第2792页。
    ⑨ “稼轩词”条,《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八,第2793页。
    ⑩ “西樵语业”条,《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八,第2794页。
    11 “平斋词”条,《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八,第2796页。
    12 “芦川词”条,《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八,第2789页。
    13 “筠溪乐府”条,《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八,第2787页。
    14 “漱玉词”条,《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八,第2789页。
    ① 李清照:《词论》,王仲闻校注《李清照集校注》卷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14,214-215页。
    ②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55页。
    ③ 魏征等:《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41页
    ④ 毕沅:《续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3404页。
    ⑤ 参见《元史》卷一百五卷云:“诸乱制词曲,为讥议青,流。”宋濂等《元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685页。
    ⑥ 《汉书·艺文志》,班固《汉书》卷三十,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46页。
    ⑦ [德]菲舍尔·科勒克《文学社会学》,见张英进、于沛编《现当代西方文艺社会学探索》:》,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37页。
    ① 素尔纳等:《钦定学政全书》,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44页。
    ② “康熙二十五年十一月至十二月”条,朱轼等:《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一二八,《清实录》第5册,第385页。
    ③ “康熙二十五年十一月至十二月”条,朱轼等:《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一二八,《清实录》第5册,第385页。
    ④ “嘉庆十八年十二月下”条,戴均元等:《仁宗睿皇帝实录》卷二八一,《清实录》第31册,第837页。
    ⑤ “康熙五十三年正月至四月”条,朱轼等:《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二五八,《清实录》第6册,第552页。
    ⑥ “乾隆十八年七月”条,董诰等:《高宗纯皇帝实录》卷四百四十三,第773-774页。
    ⑦ 《书坊禁例》,魏晋锡纂修:《学政全书》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故宫博物院文献馆《史料旬刊》第二十二期《查办戏剧违碍字句案》,民国十九一二十年(1930-1931)刊,第793页。
    ② “金谷遗音”条,《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二百,第2813页。
    ③ “啸余谱”条,《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二百,2822页。
    ④ 纪昀等:《御定曲谱》“总目”后“案语”,见王奕清等《御定曲谱》,第397-399。
    ① “钦定曲谱”条,《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九,第2810-2811页。
    ② 昭梿裢:《啸亭续录》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07-608页
    ① “国初满洲武将得力于三国演义”,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卷十,出自《郎潜纪闻初笔二笔三笔》(下),第513-514页。
    ② 王利器辑录:《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引蒋瑞藻《小说考证拾遗》,第19-20页。(又可见商务印书馆影印“文艺丛刻乙集”本蒋氏之《小说考证拾遗》,第8-9页)
    ③ 周宁:《想象与权力:戏剧意识形态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5页。
    ④ 王利器辑录:《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94页。
    ⑤ 姚觐元:《清代禁毁书目四种补遗》,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8月初版,补遗二。
    ⑥ 姚觐元:《清代禁毁书目四种补遗》,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8月初版,补遗二。
    ①“乾隆四十五年十一月”条,董浩等《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一一一八,《清实录》第22册,第939页。
    ② 《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357页。
    ③ 刘廷玑:《在园杂志》,张守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25页。
    ④ 姚觐元:《清代禁毁书目(补遗)》,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250页。
    ⑤ 乾隆三十九年八月谕旨,《文渊阁四库全书》卷首。
    ⑥ 雷梦辰编著:《清代各禁书汇考》,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110页。
    ① 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页。
    ② 中国戏曲志编纂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浙江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40页。
    ③ 姚觐元:《清代禁毁书目四种补遗》,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8月初版,补遗一。
    ④ 姚觐元:《清代禁毁书目四种补遗》,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8月初版,补遗一
    ⑤ 姚觐元:《清代禁毁书目四种补遗》,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8月初版,补遗一。
    ⑥ 昭梿:《啸亭杂录·续录》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77页。
    ① “漱玉词”条,《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八,2789页。
    ① [德]菲舍尔,科勒克《文学社会学》,见张英进、于沛编(现当代西方文艺社会学探索),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37页。
    ② 乾隆:《题郭知达集九家注杜诗》,《御制诗三集》卷二五。
    ③ 乾隆:《题玉澜堂》,《御制诗五集》卷七O。
    ④ 乾隆:《初集诗小序》,《御制文初集》卷一一。
    ① 黄建军:《康熙与清代文坛》,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34页。
    ② 翁方纲:《谢蕴山诗序》,《复初斋集外文》卷一,续修四库全书本。
    ③ 梁章钜“学诗二”,《退庵随笔》卷二十一,光绪元年刻本。
    ④ 厉鹗:《双清阁诗集序》,董兆熊注,陈九思标校《樊榭山房集·文集》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737页。
    ⑤ 厉鹗:《叶筠客叠翠诗编序》,董兆熊注,陈九思标校《樊榭山房集·文集》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743页。
    ⑥ 赵翼著、霍松林、胡主佑校点:《瓯北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36页。
    ① 按:如其诗作《理桂》(《小仓山房诗集》卷六):“偶然两眼明,看见桂上蛛。蛛丝如罗网,蒙密穷根株。桂也花将开,忧疑心不舒。我心疾如仇,不及呼园夫。持竿自搜剔,桂意始潜苏。桂离我不远,种在书窗东。我非忘桂者,桂死犹痴聋。不见虫为灾,翻疑桂不材。感激眼前事,使我心中哀。”
    ② 厉鹗:《绿杉野屋集序》,董兆熊注,陈九思标校《樊榭山房集·文集》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742页。
    ③ 严迪昌:《清诗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93页。
    ④ 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参见《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22页。
    ⑤ 乾隆:《御选唐宋文醇·序》,《唐宋诗醇》卷首。
    ① 方苞:《又书货殖传后》,方苞著、刘季高校点:《方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58页。
    ② 方苞:《进四书文选表》,方苞著、刘季高校点:《方苞集·集外文》卷二,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1983年版,第58页。
    ③ 马其昶著、毛伯舟点注:《桐城耆旧传》,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307页。
    ④ 刘大櫆:《论文偶记》,见刘大櫆等:《论文偶记·初月楼古文绪论·春觉斋论文》,舒芜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J998年版,第4、10页。
    ⑤ 赵尔巽等:《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3396页。
    ⑥ 姚鼐:《荷塘诗集序》,姚鼐著、刘季高标校:《惜抱轩诗文集·惜抱轩文集》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51页。
    ⑦ 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见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第一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 版,第17963页。
    ①“四六法海”条,《钦定四库全书》,第2648页。
    ② 邵晋涵:《卫太史文稿序》,《江南文钞》卷七,道光十二年(1832)刻本。
    ③ 袁枚:《小仓山房诗文集》,黄本淳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814页。
    ④ 阮元撰,邓经元点校:《揅经室集·揅经室四集》卷二《四六丛话序》,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739-741页。
    ⑤ 刘开:《与王子卿太守论骈体书》,王先谦撰:《古文类纂》卷二十,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13页。
    ⑥ 李兆洛选辑:《骈体文钞》,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目录”第19-20页。
    ①“漱玉词”条,《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八,2789页。
    ② 厉鹗:《群雅词集序》,《樊榭山房集·文集》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755页。
    ③ 施蜇存主编:《词籍序跋荟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96页。
    ④ 周济:《词辨自序》,见周济等:《介存斋论词杂著复堂词话蒿庵论词》,东坎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637页。
    ⑤ 施蜇存主编:《词籍序跋荟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82页。
    ① 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见周济等:《介存斋论词杂著复堂词话蒿庵论词》,东坎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360页。
    ② 陈廷绰著、杜维沫校点:《白雨斋词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81、5页。
    ③ 谭献:《复堂词话》,见周济等:《介存斋论词杂著复堂词话蒿庵论词》,木坎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9页。
    ④ 李祖陶:《迈堂文略》卷一《与杨蓉渚明府书》,见李祖陶编:《国朝文录续编》,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67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版,第251页。
    ⑤ 故宫博物院文献馆:《史料旬刊》第二十二期《查办戏剧违碍字句案》,民国十九一二十年(1930-1931)刊,第793页。
    ⑥ “钦定曲谱”条,《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九,2810-2811页。
    ①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46页。
    ② 李斗:《扬州画舫录》,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07页。
    ③ 金兆燕:《旗亭记》传奇,现存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雅雨堂刻本。
    ④ 按:其详可参见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明清小说研究中心编《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0年。
    ⑤ 蒋士铨:《香祖楼自序》,蒋士铨撰,周妙中点校:《蒋士铨戏曲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541页。
    ①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八册第267页。
    ② 按:据郭英德:《明清传奇史》第十七章第四节中载:“吴恒宣的《义贞记》,现存乾隆四十三年(1778)锄月山房刻本,凡二卷二十五出,叙写淮阳人程允元幼时与平谷刘登镛之女玉环订婚,后五十年间不通音问,各坚守前盟,最后伛偻成礼,白头花烛。”“(徐鄂之《白头新》)作者之意盖为明天之报施。”
    ① 按:参见董诰等《高宗纯皇帝实录》卷八十四,乾隆四年,已未正月,戊申朔条。
    ② 《元宵联句》,《御制诗初集》卷十二。
    ③ 《正月十六赐宴联句》,《御制诗初集》卷十二。
    ④ 《澄海楼联句》,《御制诗初集》卷十九。
    ① 《立春后一日召大学士内廷翰林重华宫赐宴联句》,《御制诗初集》卷二十四。
    ② 《丙寅正月十日召诸王臣工集重华宫联句》,《御制诗初集》卷二十九。
    ③ 《秋日瀛台集臣工宴赏既仿柏梁体联句,复召大臣及内廷翰林等三十八人用唐臣李峤侍宴甘露殿诗为韵,依前岁翰林苑故事,朕成首句什及末章,群臣以次分赋》,《御制诗初集》卷三十五。
    ④ 《赐宴后憩流杯亭,集臣工四十五人联句,用十一真韵》,《御制诗初集》卷三十五。
    ① 《惇叙殿柏梁体联句》,《御制诗初集》卷三十五。
    ② 《爆竹联句》,《御制诗初集》卷三十七。
    ③ 《正月十六赐宴联句》,《御制诗二集》卷十四。
    ④ 《九月十有二日,途经赵州小憩柏林寺,阅殿壁吴道子画水旧迹,召扈跸文臣梁诗正等刻略联吟,禁用水部字》,《御制诗二集》卷二十。
    ⑤ 《上元行幄赐宴,观灯即事联句》,《御制诗二集》卷二十二。
    ⑥ 《雪狮联句》,《御制诗二集》卷三十一。
    ① 《新正咏雪联句》,《御制诗二集》卷三十八。
    ② 《冰灯联句》,《御制诗二集》卷四十五。
    ③ 《山庄灯夕赐宴联句》,《御制诗二集》卷四十九。
    ④ 《乾隆十有九年秋,由吉林至盛京恭谒三陵,礼成,旋跸,以孟冬二日入关,再登澄海楼,距癸亥前游周一纪矣,阅壁间旧题墨渖犹新,爰续举成例,命汪由敦、刘纶用禁体联叠前韵,既畅登临并志岁月云》,《御制诗二集》卷五十三。
    ⑤ 《鼇山联句》,《御制诗二集》卷五十四。
    ⑥ 《御制诗二集》卷六十,《立春日雪,与大学士内廷翰林等重华宫联句》。
    ⑦ 《赵北口行宫观灯,同扈跸儒臣联句》,《御制诗二集》卷六十六。
    ① 《西山积雪联句,仍拟聚星堂体》,《御制诗二集》卷七十五。
    ② 《燕九日联句》,《御制诗二集》卷八十三。
    ③ 《新正重华宫赐宴联句》,《御制诗三集》卷一。
    ④ 《紫光阁落成赐宴联句》,《御制诗三集》卷九。
    ⑤ 《岁朝图联句》,《御制诗三集》卷二十七。
    ⑥ 《御制诗三集》卷二十七,《紫光阁赐宴联句》。
    ⑦ 《水嬉联句》,《御制诗三集》卷三十五。
    ① 《雪象联句》,《御制诗三集》卷四十三。
    ② 《燕九日赵北口行宫观灯火,同扈跸诸臣联句》,《御制诗三集》卷四十四。
    ③ 《游烟雨楼与庄有恭联句叠前韵作》,《御制诗三集》卷四十七。
    ④ 《玉盂联句》,《御制诗三集》卷五十三。
    ⑤ 《立春日得奉祈谷礼成,于重华宫小宴大学士内廷翰林等,即事联句》,《御制诗三集》卷六十一
    ⑥ 《御制诗三集》卷七十,《三清茶联句》。
    ⑦ 《冰床联句》,《御制诗三集》卷七十七。
    ① 《玉瓮联句》,《御制诗三集》卷八十五。
    ② 《新正学诗堂联句》,《御制诗三集》卷九十三。
    ③ 《耕织图联句》,《御制诗四集》卷一
    ④ 《重刻淳化阁帖颁赐群臣联句》,《御制诗四集》卷九。
    ⑤ 《御制诗四集》卷十七,《汇集四库全书联句》。
    ⑥ 《天禄琳琅鉴藏旧板书籍联句》,《御制诗四集》卷二十五。
    ① 《新葺宁寿宫落成新正侍皇太后宴,因召廷臣即事联句》,《御制诗四集》卷三十三。
    ② 《新正紫光阁赐宴联句》,《御制诗四集》卷四十一
    ③ 《澄海楼联句》,《御制诗四集》卷五十四。
    ④ 《四库全书会要联句》,《御制诗四集》卷六十五。
    ⑤ 《上元夕赵北口行宫观灯火与扈跸诸臣联句》,《御制诗四集》卷六十六。
    ⑥ 《御制诗四集》卷七十七,《快雪堂帖联句》。
    ① 《月令七十二候联句》,《御制诗四集》卷八十五。
    ② 《五经萃室联句》,《御制诗五集》卷一。
    ③ 《立春日重华宫曲宴宗亲及近臣,并命观灯火联句》,《御制诗五集》卷二。
    ④ 《游烟雨楼与梁国治、董诰联句三叠前韵作》,《御制诗五集》卷五。
    ⑤ 《御制诗五集》卷十一,《千叟宴联句用柏梁体》。
    ① 《五代五福堂联句》,《御制诗五集》卷十九。
    ② 《开国方略书成联句》,《御制诗五集》卷二十七。
    ③ 《平定台湾联句》,《御制诗五集》卷三十六。
    ④ 《戡定安南复对黎维祁为国王功成联句》,《御制诗五集》卷四十三。
    ⑤ 《御制诗五集》卷五十一,《八徵耄念之宝联句》。
    ① 《洪范九五福之一曰寿联句》,《御制诗五集》卷六十一
    ② 《洪范九五福之二曰富联句》,《御制诗五集》卷六十九。
    ③ 《洪范九五福之三曰康宁联句》,《御制诗五集》卷七十七。
    ④ 《洪范九五福之四曰攸好德联句》,《御制诗五集》卷八十五。
    ⑤ 《洪范九五福之五曰考终命联句》,《御制诗五集》卷九十三。
    ① 《举千叟宴于皇极殿,礼成,联句用柏梁体》,《御制诗余集》卷一。
    ② 《平定苗疆联句》,《御制诗余集》卷九。
    ① 两篇均存于《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
    ② 前15篇均见于《御制文二集》卷七至卷九。
    ③ 以上9篇均见于《御制文三集》卷五。
    ④ 以上9篇均见于《御制文余集》卷一。
    ⑤ 《御制文三集》卷六。
    ⑥ 《御制文余集》卷一
    ① 以上47篇均见于《御制文初集》卷一至卷二。
    ② 以上33篇均见于《御制文二集》卷一至卷二。
    ① 以上20篇均见于《御制文三集》卷一
    ② 《御制文二集》卷二。
    ③ 以上71篇见于《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卷一至卷六。
    ④ 以上3篇见于《御制文初集》卷三。
    ⑤ 以上14篇见于《御制文二集》卷二。
    ① 以上8篇见于《御制文三集》卷二、卷三。
    ② 《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卷六。
    ③ 以上9篇见于《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卷七。
    ④ 以上51篇见《御制文初集》卷八至卷十二。
    ⑤ 以上12篇见《御制文二集》卷十六、十七。
    ⑥ 以上7篇见《御制文三集》卷九。
    ⑦ 《御制文余集》卷一
    ① 以上5篇见《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卷八。
    ② 以上2篇见于《御制文初集》卷十三。
    ③ 以上17篇见于《御制文二集》卷二十。
    ④ 以上2篇见《御制文三集》卷十。
    ⑤ 以上3篇见《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卷八。
    ⑥ 以上4篇见《御制文初集》卷十三。
    ⑦ 以上3篇《御制文二集》卷十九。
    ⑧ 以上2篇见《御制文三集》卷十。
    ⑨ 以上2篇见于《御制文三集》卷十。
    ⑩《御制文初集》卷十四。
    11 以上4篇见于《御制文初集》卷十四。
    12 以上8篇见于《御制文二集》卷二十一至二十三。
    13 以上9篇见于《御制文二集》卷二十四至二十五。
    ① 以上2篇见于《御制文三集》卷十一。
    ② 以上12篇见《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卷九。
    ③ 以上8篇见于《御制文初集》卷二十
    ④ 以上8篇见于《御制文初集》卷二十二。
    ⑤ 以上28篇见于《御制文二集》卷三十四至三十六。
    ⑥ 以上4篇见于《御制文三集》卷十四。
    ⑦ 《御制文余集》卷二。
    ⑧ 《御制文二集》卷十九。
    ⑨ 以上3篇见于《御制文二集》卷十九。
    ⑩ 以上4篇见于《御制文三集》卷十。
    ① 以上22篇见于《御制文余集》卷二。
    ② 以上8篇见于《御制文二集》卷十八。
    ③ 以上2篇见于《御制文三集》卷十。
    ④ 以上45篇见于《御制文初集》卷十五至二十一。
    ⑤ 以上22篇见于《御制文二集》卷二十六至三十。
    ⑥ 以上3篇见于《御制文三集》卷十一
    ⑦ 以上7篇见《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卷八。
    ① 以上29篇见《御制文初集》卷四至卷七。
    ② 以上39篇见《御制文二集》卷十至卷十五。
    ③ 以上12篇见《御制文三集》卷七至卷八。
    ④ 《御制文余集》卷一
    ⑤ 以上2篇见于《御制文余集》卷一。
    ⑥ 以上18篇见《御制文二集》卷三十一至卷三十三。
    ⑦ 以上9篇见《御制文三集》卷十二至十三。
    ① 《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卷十。
    ② 以上3篇见《御制文初集》卷二十六。
    ③ 以上4篇见《御制文二集》卷三十七。
    ④ 以上55篇见《御制文初集》卷二十八至卷三十。
    ① 以上72篇见于《御制文二集》卷四十一至四十四。
    ② 以上8篇见于《御制文三集》卷十五至十六。
    ③ 《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卷十。
    ④ 以上3篇见《御制文初集》卷二十六。
    ⑤ 《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卷十。
    ⑥ 以上26篇见《御制文初集》卷二十七。
    ① 以上90篇见于《御制文二集》卷三十八至四十。
    ② 以上20篇见于《御制文三集》卷十五。
    ③ 以上39篇见《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卷十一至十三。
    ① 以上14篇见《御制文初集》卷二十三、卷二十四。
    ② 以上4篇见于《御制文二集》卷三十八。
    ③ 《御制文初集》卷二十五。
    ④ 《御制文初集》卷三。
    [1](战国)墨翟撰,(清)毕沅校注,吴旭民标点:《墨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2](战国)吕不韦著,(汉)高诱注:《吕氏春秋》,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版。
    [3](晋)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
    [4](北齐)颜之推著,王利器撰:《颜氏家训》,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
    [5](梁)萧统编,李善注:《昭明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6](汉)刘安等编,(汉)高诱注:《淮南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
    [7](汉)司马迁著:《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8](汉)班固著:《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9](汉)王充著:《论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10](汉)刘向撰,向宗鲁校证:《说苑校正》,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11](汉)扬雄著,汪荣宝撰,陈仲夫点校:《法言义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12](唐)白居易著,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13](唐)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14](唐)魏征等著:《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
    [15](唐)柳宗元著:《柳河东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16](唐)韩愈著,闫琦注:《韩昌黎文集注释》,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
    [17](唐)韩愈撰,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18](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
    [19](宋)朱熹著,尹波、郭齐点校:《朱熹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0](宋)周敦颐著:《通书》,《正谊堂全书》本。
    [21](宋)沈括著,胡道静校注:《新校正梦溪笔谈》,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
    [22](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23](宋)胡仔著,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24](宋)胡寅著《斐然集》,纪昀、永瑢等纂:《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
    [25](宋)王灼著,刘安遇、胡传淮校辑:《王灼集校辑》,成都:巴蜀书社,1996年版。
    [26](宋)李清照、王仲闻校注:《李清照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27](宋)程颐、程颢著:《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28](明)吴讷、徐师曾著,罗根泽点校:《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合订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29](明)宋濂等:《元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
    [30](清)图海等:《世祖章皇帝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31](清)朱轼等,《圣祖仁皇帝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32](清)清圣祖撰,张玉书等编:《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纪昀、永瑢等纂:《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
    [33](清)陈廷敬等编,张廷玉等续编:《皇清文颖》,《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
    [34](清)雍正撰:《世宪宗皇帝御制文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
    [35](清)康熙御定:《御定全唐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
    [36](清)康熙御定,徐乾学等编:《御选唐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台北:台湾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
    [37](清)康熙御选,徐乾学等编注:《御选古文渊鉴》,《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
    [38](清)康熙撰:《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
    [39](清)康熙撰《御制性理大全》,《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
    [40](清)王奕清等:《御定曲谱》,《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
    [41](清)张廷玉等:《世宗宪皇帝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42](清)雍正撰:《世宗宪皇帝御制文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
    [43](清)雍正撰:《圣谕广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
    [44](清)雍正撰:《钦定执中成宪》,《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
    [45](清)《大义觉迷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所编《清史资料》(第四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46](清)鄂尔泰、张廷玉等纂:《国朝宫史》,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47](清)董诰等撰:《高宗纯皇帝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48](清)乾隆撰:《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
    [49](清)乾隆撰:《御制文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
    [50](清)乾隆撰:《御制诗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
    [51](清)乾隆撰:《评鉴阐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
    [52](清)乾隆撰:《御制日知荟说》,《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 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
    [53](清)《皇朝文献通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
    [54](清)《钦定补绘萧云从离骚全图》,《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
    [55](清)方苞编:《钦定四书文》,《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
    [56](清)《钦定礼记义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
    [57](清)蒋溥、刘统勋等编:《御览经史讲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
    [58](清)傅恒等编:《御纂周易述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
    [59](清)傅恒等编:《御纂诗义折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
    [60](清)傅恒等编:《御纂春秋直解》,《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
    [61](清)《钦定翻译四书五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
    [62](清)梁治国等撰:《钦定国子监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
    [63](清)魏晋锡纂修:《学政全书》,《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
    [64](清)张廷玉、鄂尔泰、汪由敦等编:《日讲礼记解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
    [65](清)纪昀、永珞等纂:《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
    [66](清)永珞、纪昀等撰:《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67](清)素尔讷等纂:《钦定学政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68](清)《御选唐宋文醇》,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69](清)《御选唐宋诗醇》,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70](清)钱谦益著,(清)钱曾笺注,钱仲联标注:《牧斋有学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71](清)钱谦益著:《钱牧斋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72](清)施闰章撰,何庆善、杨应芹点校:《施愚山集》,合肥:黄山书社,1992年版。
    [73](清)冯班著:《钝吟杂录》,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74](清)冯班著:《钝吟文稿》,康熙十八年刊钝吟老人遗稿本。
    [75](清)吴伟业著,李学颖集评标校:《吴梅村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76](清)金圣叹撰:《杜诗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77](清)金圣叹撰:《沉吟楼诗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78](清)黄宗羲著,陈乃乾编:《黄梨洲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79](清)黄宗羲撰,沈芝盈点校:《明儒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80](清)黄宗羲撰,王云五编:《南雷文定》,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五年版。
    [81](清)黄宗羲著:《明儒学案》,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82](清)顾炎武撰,华忱之点校:《顾亭林诗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83](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84](清)王夫之著:《庄子解》,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版。
    [85](清)王夫之著:《楚辞通释》,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版。
    [86](清)王夫之著:《明诗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7](清)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88](清)黄生著:《皖人诗话八种》,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版。
    [89](清)陈维崧著:《陈迦陵文集》,《四部丛刊正编》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90](清)朱彝尊、汪森编选:《词综》,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91](清)朱彝尊著:《曝书亭集》,国学整理社,1937年版。
    [92](清)颜元著,王星贤等点校:《颜元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93](清)王士稹撰:《带经堂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94](清)阎若璩著:《潜邱札记》,眷西堂1744年版。
    [95](清)沈雄著,孙克强、刘军政校注:《古今词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96](清)沈辰垣等:《历代诗余》,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版。
    [97](清)康乃心著:《莘野先生遗书·莘野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稿钞本。
    [98](清)刘廷玑撰、张守谦点校:《在园杂志》,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99](清)方苞撰,刘季高点校:《方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100](清)孔传鋕著:《清涛词》,康熙四十五年刊本。
    [101](清)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102](清)张廷玉撰:《澄怀园文存》,清光绪十七年刻本。
    [103](清)张廷玉撰:《澄怀园语》,清同治戊辰年刻本。
    [104](清)张廷玉撰:《澄怀园主人自订年谱》,台北: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1968年版。
    [105](清)沈德潜撰:《归愚诗钞》,国家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4年版。
    [106](清)沈德潜选:《古诗源》,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
    [107](清)沈德潜选注:《清诗别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108](清)沈德潜选注:《唐诗别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09](清)沈德潜、周淮选编:《明诗别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10](清)沈德潜撰:《说诗啐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1](清)沈德潜撰:《杜诗偶评》,北京:国家图书馆缩微中心,1987年版。
    [112](清)沈德潜撰:《沈归愚自订年谱》,教忠堂乾隆二十九年刊本。
    [113](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中华书局,2009年版。
    [114](清)刘大櫆撰:《刘大櫆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115](清)刘大櫆撰:《海峰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16](清)刘大櫆撰:《论文偶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7](清)史承谦撰:《史位存杂著六种》,清乾隆六十年刊本。
    [118](清)鄂尔泰辑:《南邦黎献集》,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2001年版。
    [119](清)于敏中著:《于文襄手札》,北京:北平图书馆,1933年。
    [120](清)袁枚著,周本淳标校:《小仓山房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版。
    [121](清)袁枚撰:《随园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122](清)纪昀撰:《纪文达公遗集》,清嘉庆十七年刊本。
    [123](清)纪昀撰:《纪文达公遗集》,清嘉庆十七年刊本。
    [124](清)蒋士铨撰:《忠雅堂集》,清道光二十三年刊本。
    [125](清)赵翼撰:《瓯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126](清)赵翼著,李解民点校:《詹曝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127](清)赵翼撰:《瓯北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128](清)王岱撰:《了葊文集》,《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本,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
    [129](清)毕沅著:《续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
    [130](清)戴震:《戴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131](清)钱大听著,陈文和主编:《嘉定钱大听全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132](清)姚鼐撰:《惜抱轩全集》,北京:中国书店,1991年版。
    [133](清)姚鼐选纂,宋晶如、章荣注释:《古文辞类纂》,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版。
    [134](清)章学诚撰:《文史通义》,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
    [135](清)董诰等编撰:《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136](清)阮元撰:《揅经室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
    [137](清)翁方纲撰:《石洲诗话》,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138](清)翁方纲撰:《复初斋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139](清)姚元之撰:《竹叶亭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140](清)梁章钜著:《制艺丛话》,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141](清)昭桩撰,何英芳点校:《啸亭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142](清)张维屏撰:《国朝诗人征略》,台北:明文书局,1986年版。
    [143](清)张维屏辑:《国朝士人征略二编》,台北:台北明文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
    [144](清)刘开撰:《刘孟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45](清)梅曾亮著:《柏砚山房文集》,台北:台湾华文书局,1969年版。
    [146](清)龚自珍著,王佩诤校:《龚自珍全集》,上海:中华书局,1957年版。
    [147](清)姚觐元编:《清代禁毁书目四种补遗》,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148](清)李元度著,易孟醇校点:《国朝先正事略》,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
    [150](清)谭献撰:《复堂词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151](清)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
    [152](清)李桓清辑:《国朝耆献类征初编》,清光绪七年刻本。
    [153](清)朱祖谋撰:《疆村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154](清)王嵩儒辑:《掌故零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一编(0036),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
    [155](清)叶恭绰编,傅宇斌点校:《广箧中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
    [156](清)蔡冠洛编纂:《清代七百名入传》,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
    [157](清)沈粹芬等辑:《国朝文汇》,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
    [158]《康熙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
    [15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康熙起居注》,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16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上谕档》(影印本),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
    [161]“故宫博物院”编:《宫中档乾隆朝奏折》,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1979年版。
    [162]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编:《清代碑传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1987年版。
    [163]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164]王利器辑录:《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北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65](日)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西卷·文笔十病得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
    [1]原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撰:《乾隆朝文字狱》,北京:文献丛编,1930年版。
    [2]商衍鎏著:《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上海:三联书店,1958年版。
    [3]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4]章中如辑:《清代考试制度资料》,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版。
    [5]刘兆殡撰:《清代科举》,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78年版。
    [6]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7]人民文学出版社编:《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8]谭正璧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上海:上海书店,1981年版。
    [9]王利器撰:《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0]张健编撰:《明清文学批评》,台北:台北“国家出版社”,1983年版。
    [11]王国维著:《王国维遗书》,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3年版。
    [12](美)韦勒克、沃伦撰,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上海:三联出版社,1984年版。
    [13](清)梁启超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版。
    [14]刘麟生主编:《中国文学八论》,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版。
    [15]钱穆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16]萧一山撰:《清代通史》,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17]钱宗范撰:《乾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8]左步青撰:《康雍乾三帝评议》,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6年版。
    [19](清)梁启超撰:《清代学术概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
    [20][德]菲舍尔·科勒克著:《文学社会学》,见张英进、于沛编《现当代西方 文艺社会学探索》,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21][法]罗贝尔·埃斯卡皮著,于沛选编《文学社会学——罗·埃斯卡皮文论选》,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2]孙丕任、卜维义撰:《乾隆诗选》,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23](清)章学诚撰:《文史通义》,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年版。
    [24](日)青木正儿撰,杨铁婴译:《清代文学评论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25][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26]雷梦辰编著:《清代各禁书汇考》,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27]周远廉撰:《乾隆皇帝大传》,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8]严迪昌撰:《清词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29]铁玉钦主编:《清实录教育科学文化史料辑要》,沈阳:辽沈书社,1991年版。
    [30]张书才撰:《清代文字狱案》,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1年版。
    [31]中国戏曲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国戏曲志·浙江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版。
    [32]石光明、董光和等撰:《乾隆御制文物鉴赏诗》,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33]王志明、王则远校注:《康熙诗词集注》,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5]张宏生著:《江湖诗派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36][美]艾尔曼著、赵刚译《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7](清)梁启超撰:《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38]马积高撰:《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与文学》,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
    [39]钱仲联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清代传》,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4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41]高翔撰:《康雍乾三帝思想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2](清)法式善撰,涂雨公点校:《陶庐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43]漆永祥撰:《乾嘉考据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44]张健著:《清代诗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5]郭成康编:《清史编年·乾隆朝》,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6]吴承学撰:《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7]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8]吴伯娅撰:《康雍乾三帝西学东渐》,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49]叶高树撰:《清朝前期的文化政策》,台北:台北稻乡出版社,2002年版。
    [50]朱则杰撰:《清诗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51]周宁著:《想象与权力:戏剧意识形态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2]吴景仁撰:《乾隆蓟州诗集》,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53](法)戴廷杰撰:《戴名世年谱》,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54]孙文良、张杰、郑川水撰:《乾隆帝》,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55]司马朝军撰:《<四库全书总目>编纂考》,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6](美)史景迁著、邱辛晔译:《皇帝与秀才:皇权游戏中的文人悲剧》,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年版。
    [57](清)章太炎、刘师培等撰,罗志田导读,徐亮工编校:《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58]鲁小俊编:《中国文学编年史·清前中期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9]黄霖主编,黄念然著:(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文论传》,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60]郭成康撰:《乾隆正传》,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61]郭黛姮撰:《乾隆御品圆明园》,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62]李明军撰:《文统与政统之间:康雍乾时期的文化政策和文学精神》,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版。
    [63]林存阳撰:《三礼馆·清代学术与政治活动的链条》,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64]戴逸著:《乾隆帝及其时代》,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5]王颖撰:《乾隆文治与纪晓岚志怪创作》,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66]向斯撰:《清代皇帝读书生活》,北京:中国书店,2008年版。
    [67]高亨注:《诗经今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68]蔡钟翔等撰:《中国文学理论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9]陈晓华撰:《<四库全书>与十八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70]黄念然撰:《中国古典文艺美学论稿》,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1]蒋寅等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清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72]许总著:《宋明理学与中国文学》,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73]白珍珍撰:《乾隆皇帝咏西苑北海御制诗》,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年版。
    [74]常建华著:《乾隆事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版。
    [75]王红著:《明清文化体制与文学关系研究》,四川:巴蜀书社,2010年版。
    [76]严迪昌撰:《清诗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
    [77]黄建军撰:《康熙与清初文坛》,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
    [78](清)梁启超著:《清代学术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79]罗振玉著:《清代学术源流考》,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80]陈祖武著:《清代学术源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赵录绰撰:《清高宗之焚毁书籍》,载《北平图书馆馆刊》,1933年10月。
    [2]戴逸撰:《我国最多产的一位诗人——乾隆帝》,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5年第5期。
    [3]公望撰:《雍正皇帝的诗文》,载《社会科学辑刊》,1990年4月。
    [4]张明海撰:《谈编纂<四库全书>的目的及其时代特征》,载《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43-48页。
    [5]张文良撰:《雍正皇帝与<御选语录>》,载《法音》,1993年4月。
    [6]罗丽达撰:《雍正初年的皇子教读》,载《清史研究》,1993年7月。
    [7]詹福瑞撰:《<宗经>与<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载《河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8]章采烈撰:《论乾隆御制<四库全书>诗的史料价值》,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95第1期。
    [9]陈国生撰:《清世宗的自卑情结及相关问题初论》,载《学术月刊》,1995年10月。
    [10]曹东方撰:《乾隆诗简论》,载《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7月,23-26页。
    [11]陈水云撰:《评康熙时期的选词标准》,载《武汉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第86页。
    [12]霍存福撰:《弘历的意识与乾隆朝文字狱》,载《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年6月。
    [13]霍存福撰:《从文字狱看弘历的思想统治观念》,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6期。
    [14]王俊才撰:《论清初统治思想的演变》,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15]胡光波撰:《从<唐宋诗醇>看乾隆的唐诗观》,载《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9第4期。
    [16]郭预衡撰:《清代文治与文章》,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17]郑志良撰:《恩怨荣辱皆系于诗——沈德潜与乾隆皇帝》,载《古典文学知识》,1999年第6期。
    [18]傅东光撰:《御笔<林下戏题卷>与乾隆晚年的“林下人”心境》,载《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年第4期。
    [19]蔡镇楚、施兆鹏撰:《乾隆皇帝茶诗与中国茶文化》,载《湖南大学学报》,2002年1月。
    [20]王平撰:《清代小说的禁毁与传播》,载《光明日报》,2002年5月15日。
    [21]莫砺锋撰:《论<唐宋诗醇>的编选宗旨与诗学思想》,载《南京大学学报》,2002第3期。
    [22]卜正民撰:《明清时期的国家图书检查与图书贸易》,载《史林》,2003年第 3期。
    [23]黄建军、龙新辉撰:《论康熙的文艺政策》,载《云梦学刊》,2003年7月。
    [24]李天道撰:《雅正诗学精神与风雅审美规范》,载《成都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25]佟春林撰:《论雍正诗歌中的重农思想》,载《满族研究》,2004年6月。
    [26]史礼心撰:《“十全老人”“十全”诗——清高宗乾隆的诗歌创作》,载《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4期。
    [27]赵维国撰:《论乾嘉之际小说禁毁的文化管理政策》,载《中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4期。
    [28]孟伟撰:《清代敕修文章选本及其对文风建设的意义》,载《社会科学家》,2005年10月。
    [29]张向东撰:《悦目养心喻世扬已——雍正帝<悦心集>初探》,载《宁夏大学学报》,2006年3月。
    [30]胡海义、程国赋撰:《论乾隆朝小说禁毁的种族主义倾向》,载《明清小说研究》,2006年第2期。
    [31]刘靖渊撰:《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案略论》,载《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32]吴蓓撰:《词史上的南宗之盛——文人画、神韵诗参照下的南宋雅词与浙西词派》,载《浙江学刊》,2006年第4期。
    [33]闵定庆撰:《选本与文学权力意志的外化——试论沈德潜诗歌选本批评的“正典”意志》,载《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34]王兵撰:《论清廷学术宗尚对桐城派文论及其选本时间的影响》,载《北方论丛》,2008年第4期。
    [35]郭康松、李彩霞撰:《从钦定本<清诗别裁集>看乾隆的文化心态》,载《湖北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36]党为撰:《清高宗四库全书谕旨内史学与正统观研究》,载《史学月刊》,2009年3月。
    [37]杨艳琪撰:《清代前中期出版思想述略》,载《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9年6月。
    [38]张旋撰:《早岁登朝仕途顺、雨余书屋紫藤香——述论清乾隆朝名臣于敏 中》,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增刊。
    [39]石昌渝撰:《清代小说禁毁述略》,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40]赵维国撰:《论清代小说、戏曲的文化管理体制及禁毁形态》,载《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春之卷。
    [41]刘庆宇撰:《试论乾隆少年时代的佛教观——以<乐善堂全集>为中心》,载《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11月。
    [42]王璐撰:《清代御制文献编纂说略》,载《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1月。
    [43]李彩霞撰:《沈德潜与乾隆君臣遇合之必然》,载《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44]梁琳、尹占华撰:《沈德潜与乾隆诗学观的离合》,载《北方论丛》,2011年第3期。
    [45]王志明撰:《乾隆朝引见文官籍贯、出身及相关问题分析——兼与雍正朝引见文官比较》,载《清史研究》,2011年5月。
    [1]潘务正撰;《清代<顺治朝至嘉庆朝>翰林院与文学》,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2]孟伟撰:《清人编选的文章选本与文学批评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3]王作华撰:《乾隆皇帝与<四库全书>的纂修》,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4]崔岩青撰:《清高宗御制纪事咏史诗研究》,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5]盛静撰:《乾隆皇帝对隐居体裁的理解:以董邦达的<葛洪山八景图>为例》,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6]刘奕撰:《康熙博学鸿儒科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7]蔡建明撰:《雍正朝殿试策中的政策导向》,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8]周宏仁撰:《<四库全书>著录清代御制文献研究》,淡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9]张立敏撰:《冯溥与康熙京师诗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