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协商民主探索与实践(1949-1956)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也是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中国化的实践总结和理论创新。2006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中提到“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①;2007年《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明确提出:“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一大特点”②;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第一次在党的历史中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认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中国已经走上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进一步发展民主政治,理论是基础,制度是保障,实践是关键。这不仅需要从西方的成功经验中寻求攻玉之石,也需要从中国民主探索的历史中寻求借鉴。近年来,协商民主成为研究的热点,也取得一些基础性成果,但从史的角度进行研究,还相当薄弱。民主协商建立的新政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起点,也是中国协商民主的开篇。今天的协商民主理论、制度和实践模式无不印着建国初历史的痕迹。它所提供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最能启发人们的思路或唤起人们的警觉。研究建国初协商民主,理论上,有利于推动中国民主理论和协商民主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入;实践上,有利于应对多元利益冲突背景下的民主诉求及民主政治建设中的挑战,为协商民主的发展提供史的借鉴。
     本文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协商民主思想的构建、协商民主制度的创建和协商民主的实践为主线,运用文献研究、微观分析与宏观研究相结合、历史研究与逻辑研究相统一等方法,在梳理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历史进程的过程中,着重探讨建国初协商民主理论体系、制度建设和实践运作,并对其进行价值审判,揭示其成败得失。
     中国共产党在求独立、争民主的民主革命历程中秉承着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不断进行民主的政治实践,创立了人民民主理论,萌发了协商民主理念。在三三制政权的建设中进行了协商民主的局部实践,并对协商民主理论进行了初步探索。协商民主初见雏形。“五一”口号开启了协商民主在全国范围内的新起点。一届政协的召开,初步确立了中国协商民主制度。
     中国共产党执掌全国政权以后,其民主革命时期初步形成的协商民主思想、局部开展的协商民主实践,在全国性轰轰烈烈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得到全面展开。中国共产党开始对协商民主进行理论探索、制度建设和政治实践。首先,在理论上,中国共产党围绕“为什么要协商”、“与谁协商、协商什么”、“怎样协商”等协商民主的基本问题进行思考,对协商民主的地位、协商的必要性、协商主客体、协商原则、协商形式和场域等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与分析。理论上的探索为制度建设和实践运作提供了理论铺垫。中国共产党着手在实体性规范、组织载体和运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必要的制度建设,从组织和制度上保证了协商民主的运行。有理论的指导和制度的保证,协商民主实践得以生动地开展。协商实践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论文择取了土地改革、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第一部宪法的制定和文字改革四个案例分别作为四个不同领域的典型代表进行考察。在土地改革、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等党的“既定政策”上,通过协商,各民主阶级、民主党派改变了原来的价值偏好,在思想上与中共取得了一致意见;在制定第一部宪法的过程中,中共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次的讨论方式:精英讨论和大众讨论,集思广益,制定了“比较完全”的宪法;文字改革中,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知识分子进行了平等充分的协商,甚至改变自己拼音文字的价值偏好,采取汉语拼音方案。鲜活的协商民主实践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分层次、多途径、全方位立体式协商模式的特征。立体式协商模式,保证了代表不同利益的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能够全面、真实、有效地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与管理,从而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本质。
     最后,论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协商民主的梳理和分析,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揭示了协商民主的成功与不足。协商民主是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中国化成果,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权利。新中国初期协商民主对当代中国协商民主起着奠基性的作用。同时仍存有诸多不足:协商民主思想丰富仍欠系统、内容全面仍有漏洞;制度设计与制度运行亦有背离;协商机构功能日益弱化,协商主动性有所欠缺,协商程度不够也在所难免。
Democracy is not only the cobest's goal of CPC, but also an important attribute and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socialism.The consultative democracy is an importantpart of the theory of socialism democra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is thesinicization of Marxist democratic theory of the practice and theoretical innovation. In2006, CPC said,"both people exercising voting rights and the people internal variousaspects in making important decisions before full consultation are our countrysocialist democracy two important forms "; in2007, the paper of China's politicalparty system white paper put forward:" the election democracy and consultativedemocracy, combined with Chinese socialist democracy is an important form withChinese characteristic "; in2012,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party's history, the reportsfor18thnational congress of CPC proposed "the socialist deliberative democracysystem" and said that "improve the socialist deliberative democracy system" would bethe important task to reform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China has embarked on a full of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democratic politics road. Further development ofdemocratic politics, the theory is the foundation, and system is the guarantee, thepractice is the key. This not only need help from western successful experience fortapping the jade stone, also need reference from Chinese democratic explorationhistory. In recent years, consultative democracy is being a research hot spot, and somebasic results have been made. Bu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history, it is still veryweak. The new regime with democratic consultation to establish, is not only thestarting point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power, also the Chinese deliberativedemocracy to start. Today's consultative democracy theory, system and practice modeare printed with early founding historical traces. It provides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historical lesson. To study the consultative democrac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founding, theoretically, it is beneficial to the promotion of China's democratic theoryand deliberative democracy theory research further; In practice, it is beneficial to dealwith multiple conflicts of interes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emocratic aspirations anddemocratic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the challeng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consultative democracy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history.
     Based o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s a guide to consultative democracy thoughtconstruction, consultative democracy system created and consultative democracypractice as the main line, using literature research, microscopic analysis and macroresearch, the combination of history and logic unified research methods, the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carding consultative democracy in the process of history,this paper got the conclusions: the consultative democracy theory system, system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operation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ounding, carring on the value judgment, revealing its success or failure gain and loss.
     CPC founded the people's democratic theory, the concept of germination ofconsultative democracy through taking independent, for the democracy in thedemocratic revolution course upholding the Marxist democratic theory. In theThree-thirds System the consultative democracy was practiced, and the consultativedemocracy theory was discussed. The first sight of the consultative democracy wasseen."5.1" slogan opened the new starting of consultative democracy in thenationwide. A session of the CPPCC initially established Chinese consultativedemocracy system.
     After CPC were in power of the whole national, the preliminary formation ofconsultative democracy thought and its practice in the democratic revolution periodget in full swing with the national magnificent and victorious revolution andconstruction practice.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egan to explore the deliberativedemocracy theory,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political practice. First of all, in theory,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round "why consultation","and who consultation,negotiation what" and "how to negotiate", thinking about the status of consultativedemocracy of, the necessity of the consultation, negotiation object, consultationprinciple, consultation form and field for a more detailed discussion and analysis.Theoretical exploration provided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peration. The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et about in the substantive norms, organization carrier andoperating mechanism,etc. The necessary system construction, from the organizationand system ensured the operation of the consultative democracy. With the theoryguidance and system guarantee, consultative democracy pacticed vividly.Consultation practice covers the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social, and other fields.This paper picked up the land reform, the capitalist industry and commercereformation, first constitution making and text reform four cases respectively as fourdifferent areas of typical representative investigation. The land reform and capitalistindustry and commerce reconstruction were the "established policy" of CPC. Withconsultation, the democratic classes, democratic parties changed the original valuepreference in the thought and the achieved agreement; In making the first film in theprocess of the constitution,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circumstance of hierarchically the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ook different discuss ways: elite discussion and publicdiscussion, brainstorm, formulated the "comparative completely" the constitution; Inthe reform of text,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democratic parties,intellectuals were in equal full consultation. CPC even changed their phonetic writingvalue preference, took Chinese pinyin scheme. Fresh consultative democracyembodies the practice after the founding of hierarchically, multi-channel,omni-directional stereometric formula consultation mode characteristics. Stereometricformula consultation mode ensured the interests of the represent different thedemocratic class, the democratic parties, to all people's organizations to comprehensive, real and effective participation in state affairs decision-making andmanagement, so as to reflect the people as masters of the country, the democraticessence.
     At last, based on the consultative democracy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carding andanalysis, from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spect, this paper reveals the consultativedemocracy success and deficiency. Consultative democracy is the theory of Marxismdemocracy sinicization achievements, to realize the people as masters of the country,the democratic political rights. Consultative democracy in early China contemporaryChinese consultative democracy plays a fundamental role. At the same time there isstill has some shortcoming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ounding, CPC’s consultativedemocracy thought was rich but lack of system, content was overall there were stillholes; System operation also had deviation from the system design; Consultationinstitutions function increasingly was weak; Negotiation was in initiative, and enoughconsultation was unavoidably weak.
引文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60页。
    ②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政党制度》,载《人民日报》2007年11月16日,第15版。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506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60页。
    ③《协商民主是重要方向》,《人民日报》2012年10月12日,第10版。
    ④《把协商民主这一重要制度运用好》,《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1日,第7版。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2-23页。
    ①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中共党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815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28、231页。
    ①转引自《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15页。
    ②施雪华:《政治现代化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7页。
    ①参见陈家刚:《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22页。
    ②陈家刚:《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前言,第3页。
    ③陈家刚:《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前言,第3页。
    ④具体表现形式:直接民主,市镇会议和小规模团体,参见陈家刚:《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前言,第4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60页。
    ②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政党制度》,《人民日报》2007年11月16日,第15版。
    ③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年11月8日,第1版。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762-763页。
    ①浦兴祖在《有关“协商民主”的三个关系》(《联合时报》,2006年9月29日第7版)中认为中国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关系是程序上前后相连、民意上条块结合、权力性质上刚柔相济、意见整合上多少兼顾。
    ①《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0页。
    ②陈家刚:《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③朱训、郑万通主编:《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1026页。
    ①齐卫平:《协商民主与政党和谐》,《联合时报》2006年11月17日。
    ①林尚立:《协商政治: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思考》,《学术月刊》2003年第4期。
    ②协商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目前在国内的翻译并不统一。台湾地区主要把它翻译为审议民主,大陆地区主要把它翻译为协商民主。北京大学金安平教授认为,deliberative,从词义上看,包含着“审思”(consider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两个方面的含义,因此被翻译成“审议民主”或“慎议民主”,基本上符合deliberative两个方面的含义。学者陈家刚则认为翻译为“协商民主”更合适,理由在于,一是该词能够相对表达参与主体的平等地位、对话和讨论、权力制约、批判性反思、妥协与共识等基本特征,二是因为这样翻译更容易与本土话语对接,同时赋予本土话语以新的意义。学者马奔也认为,审议民主这种翻译存在一些误解,听起来好像对民主本身一种“审议”或“审查”,而不是把“审议(审慎的讨论)”作为民主的定语。
    ①Carolyn Hendricks, The Ambiguous Role of Civil Society in Deliberative Democracy, Refereed PaperPresented to the Jubilee Conference of the Australasian Political Studies Association, Australian NationalUniversity, Canberra, October2002.
    ②Joseph Bessette, Deliberative Democracy: The Majority Principle in Republic Government, in How Democraticis the Constitution? Ed. Robert Goldwin and William Shambra,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1981.
    ③Joshua Cohen, Deliberation and Democratic Legitimacy, in Deliberative Democracy: Essays on Reason andPolitics, Edited by James Bobman and William Rehg,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England: TheMitPress,1997, pp67.
    ④Maeve Cooke, Five Arguments for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Political Studies,2000, Vol.48,pp.947-969.
    ⑤刘明合:《协商民主与和谐社会民主模式构建》,载《学术论坛》,2008年第9期。
    ①参考陈家刚:《协商民主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3期。
    ②谈火生编:《审议民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
    ③【美】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陈家刚译,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④【加】马克·沃伦:《当前参与式民主的意义何在》,陈剩勇、何包钢主编:《协商民主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7-61页。
    ①Joshua Cohen, Deliberation and Democratic Legitimacy, in Deliberative Democracy: Essays on Reason andPolitics, Edited by James Bobman and William Rehg,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England: TheMitPress,1997, p22-73.
    ②【美】詹姆斯·费伦:《作为讨论的协商》,陈家刚选编:《协商民主》,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2-18页。
    ①俞可平:《当代西方政治理论的热点问题》,《学习时报》2002年12月23日。
    ①陈家刚:《协商民主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3期。
    ②朱勤军:《中国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协商民主探析》,《政治学研究》2004第3期。
    ③齐卫平:《协商民主与政党和谐》,联合时报,2006年11月17日。
    ④王进芬:《群众路线的创新与协商民主》,《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第5期。
    ⑤陈家刚:《协商民主:概念、要素与价值》,《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
    ⑥陈家刚:《协商民主:概念、要素与价值》,《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
    ⑦刘冬勇:《协商民主:一种新的民主观》,《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第2期。
    ⑧林尚立:《协商政治对中国民主的一种思考》,《学术月刊》,2004年第3期。
    ①李昌鉴:《关于中国的协商民主制度》,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会刊,2008年第3期。
    ②袁峰:《中国形态协商民主的成长》,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③朱勤军:《协商民主与和谐政治》,《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④姚植传:《毛泽东多党合作思想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①黄济福:《从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反观我国政治协商的意义及其完善》,《改造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②李君如:《中国民主政治形式和政治体制》,《文汇报》,2006年9月24。
    ③庄聪生:《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年第4期。
    ④郑万通:《运用好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形式》,《中国政协》,2007年第2期。
    ⑤朱勤军:《协商民主与和谐政治》,《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⑥吴广芸:《协商民主与和谐社会的政治发展》,《学术论坛》2007年第1期。
    ⑦齐卫平教授:《两种民主形式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论析》,《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4期。
    ⑧齐卫平、周锦尉、童庆平:《两种民主形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会刊》2007年第4期。
    ⑨齐卫平和童庆平:《加深对“两种民主形式”理解的若干问题》,上海市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咨询组:《政协研究与咨询》第49期。
    ⑩周锦尉的《中国民主政治两种形式的发展空间和趋势》,《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第10期。
    11沈荣华主编:《社会协商对话》,春秋出版社1988年版。
    ①汪行福:《通向话语民主之路—与哈贝马斯对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②郑召利:《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③龙太江:《论政治妥协》,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①毛志雄:《论建国初期民主党派的新变化》,《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1年第1期。
    ②李震雷:《建国初期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探析》,《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8期。
    ①《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50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87页。
    ③《董必武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06页。
    ①参见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的序言,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8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1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2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5、10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5页。
    ④《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6页。
    ⑤《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4页。
    ⑥《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11页。
    ⑦李铁映:《论民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页。
    ④《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0页。
    ①《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8-60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7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9页。
    ⑤《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0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74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7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6页。
    ①《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0页
    ②《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2页。
    ③《列宁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80—282页。
    ②李铁映:《论民主》,人出版社2001年版,第87页。
    ③房宁:《民主政治十论》,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27页。
    ②《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7页。
    ③《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68页。
    ④《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1页。
    ⑤《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1页。
    ①《毛泽东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8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6页。
    ③《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9页。
    ④《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0页。
    ①《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33页。
    ②《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86—287页。
    ③《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29页。
    ④《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3-144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31页。
    ①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5页。
    ②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5页。
    ③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38页。
    ①宋金寿等:《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4页。
    ①来源于《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22页。
    ②来源于《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22页。
    ①《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19页。
    ②《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21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42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63页。
    ②【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0页。
    ③【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0页。
    ④《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97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90页。
    ⑦《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62页。
    ⑧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编:《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文献汇辑》,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79页。
    ⑨宋金寿等:《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5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8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60-761页。
    ③《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19页。
    ④《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46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5。
    ⑥《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8。
    ⑦《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28页。
    ⑧《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9页。
    ⑨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8),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323页。
    ⑩中共中央书记处:《六大以来》上册,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70页。
    11江西省档案馆:《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85页。
    ①《凤凰周刊》玛雅就“中国人的民主价值观”问题采访了美国杜克大学政治学教授史天健。实证研究:中国老百姓对民主的定义是什么?其中有一个开放性问题:大家都讲民主,对你来说,民主到底指的是什么?发现只有不到12%的人表达的是程序民主;6.3%的人认为民主是制衡dictator(独裁者);22.9%的人认为,民主指的就是自由;而将近55%的人则认为,民主是政府在作决策的时候,时刻想着人民的利益,征求和听取人民的意见,政府应该为人民服务。经整理,以“走出‘民主’迷信”刊在《开放时代》2009年第6期。
    ②《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18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62页
    ④《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40-341页。
    ⑤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所:《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统一战线和三三制》,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46-447页。
    ⑥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所:《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统一战线和三三制》,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33页。
    ⑦《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75页。
    ⑧《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18页。
    ⑨《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42页。
    ⑩《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41页。
    ①《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6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1页。
    ③《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7页。
    ④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5页。
    ①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77页。
    ②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77-78页。
    ③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38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页。
    ①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集》(1927),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313页。
    ②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集》(193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464-465页。
    ③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集》(193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465页。
    ④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集》(193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466页。
    ①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集》(1934-1935),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年版,第611页。
    ②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集》(1934-1935),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年版,第614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6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9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8页。
    ①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集》(1936-1938),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88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61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62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63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57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5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0页。
    ③《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50页。
    ①《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74页。
    ②《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70页。
    ③艾新强:《中国的多党合作与民主政治》,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0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0页。
    ⑤《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70页。
    ⑥《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70-471页。
    ⑦《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41页。
    ①《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65-266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7页。
    ③《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65-266页。
    ④《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48页。
    ⑤《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44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50页。
    ①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所编:《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统一战线和三三制》,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33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42页。
    ③《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53页。
    ④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编:《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文献汇辑》,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88页。
    ⑤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编:《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文献汇辑》,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5页。
    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编:《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文献汇辑》,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7页。
    ①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编:《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文献汇辑》,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5-56页。
    ②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01页。
    ③马洪武等编:《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史料选》(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9页。
    ④参见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编:《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文献汇辑》,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71页。
    ⑤参见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编:《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文献汇辑》,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75页。
    ⑥参见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编:《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文献汇辑》,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73页。
    ①参见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编:《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文献汇辑》,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76-177页。
    ②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编:《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文献汇辑》,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79页。
    ③宋金寿等主编:《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80页。
    ④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所编:《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统一战线和三三制》,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86页。
    ⑤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所编:《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统一战线和三三制》,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86-487页。
    ①宋金寿等主编:《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49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5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60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42页
    ③《1944年毛泽东与福尔曼的谈话》,参见笑蜀编:《历史的先声》,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5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60-761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0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0页。
    ⑦《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9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页。
    ②《林伯渠文集》,华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393-394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7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43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9页。
    ⑦《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5页。
    ⑧《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66页。
    ①《民主精神》,《新华日报》1942年8月29日社论,参见笑蜀编:《历史的先声》,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5页。
    ②《林伯渠文集》,华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395页。
    ③房宁:《民主政治十论》,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37页。
    ④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编:《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文献汇辑》,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88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39页。
    ⑥《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48页。
    ⑦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所编:《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统一战线和三三制》,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89页。
    ⑧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所编:《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统一战线和三三制》,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86页。
    ⑨《林伯渠文集》,华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456页。
    ⑩《林伯渠文集》,华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456页。
    ①《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48页。
    ②《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49页。
    ③《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50页。
    ④《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49页。
    ⑤《林伯渠文集》,华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395页。
    ⑥《林伯渠文集》,华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395页。
    ⑦《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53页。
    ⑧《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42-743页。
    ①《李维汉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50页。
    ②《国民参政会纪实》上卷,重庆出版社1985年版,第165页。
    ③《国民参政会纪实》续编,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第43页。
    ①《中共代表林伯渠在三届三次参政会上的报告》,见《解放日报》1944年9月22日。
    ②《政治协商会议资料选编》(内部资料),1979年,第189-190页。
    ③《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④《政治协商会议资料选编》(内部资料),1979年,第411页。
    ⑤杨建新、石光树、袁廷华:《五星红旗从这里升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诞生纪事暨资料选编》,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年版,第3页。
    ①杨建新、石光树、袁廷华:《五星红旗从这里升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诞生纪事暨资料选编》,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年版,第5页。
    ②杨建新、石光树、袁廷华:《五星红旗从这里升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诞生纪事暨资料选编》,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年版,第7页。
    ③杨建新、石光树、袁廷华:《五星红旗从这里升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诞生纪事暨资料选编》,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年版,第6页。
    ④杨建新、石光树、袁廷华:《五星红旗从这里升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诞生纪实资料选编》,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年版,第8页。
    ⑤杨建新、石光树、袁廷华:《五星红旗从这里升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诞生纪实资料选编》,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年版,第9页。
    ①杨建新、石光树、袁廷华:《五星红旗从这里升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诞生纪实资料选编》,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年版,第13页。
    ②杨建新、石光树、袁廷华:《五星红旗从这里升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诞生纪实资料选编》,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年版,第14页。
    ③石光树:《迎米曙光的盛会——新政治协商会议亲历记》,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10、80页。
    ①杨建新、石光树、袁廷华:《五星红旗从这里升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诞生纪实资料选编》,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年版,第16页。
    ①杨建新、石光树、袁廷华:《五星红旗从这里升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诞生纪实资料选编》,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年版,第76页。
    ②石光树:《迎米曙光的盛会——新政治协商会议亲历记》,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101页。
    ①《林伯渠文集》,华艺出版社社1996年版,第607页。
    ②重庆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政治协商会议纪实》(上),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532页。
    ③朱训、郑万通主编:《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193页。
    ④朱训、郑万通主编:《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193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9页。
    ②政协全国委员会研究室编:《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2页。
    ①于刚:《中国各民主党派》,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409-410页。
    ②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编:《中国民主党派史文献续编》(社会主义时期),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1986年,121-122页。
    ③《中国各民主党派》,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614页。
    ④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史教研室编:《中国民主党派文献续编》(社会主义时期),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1986年,第522页。
    ⑤《中国民主党派历史资料选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35页。
    ⑥《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7页。
    ①朱训、郑万通主编:《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187页。
    ②朱训、郑万通主编:《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188页。
    ③朱训、郑万通主编:《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189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31页。
    ②政协全国委员会研究室编:《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1页。
    ①政协全国委员会研究室编:《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16页。
    ②于刚:《中国各民主党派》,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366-367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35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02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85-86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5-26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88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1页。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7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87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94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95页。
    ⑤政协全国委员会研究室编:《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22页。
    ⑥李维汉:《统一战线问题与民族问题》,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1页。
    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543、544页。
    ⑧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55页。
    ①《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51-752页。
    ②《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51-752页。
    ③《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51页。
    ④《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35页。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24页。
    ①《人民民主专政的机构》,《人民日报》1949年10月20日,第1版。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29页。
    ③《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51-752页。
    ④《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51-752页。
    ①《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51-752页。
    ②《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95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87页。
    ④萧超然主编:《中国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专题资料汇编》(一),华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⑤政协全国委员会研究室编:《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页。
    ⑥《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8页。
    ⑦《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61页。
    ⑧政协全国委员会研究室编:《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0页。
    ⑨《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7页。
    ①《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50-751页。
    ②黄炎培:《八十年来》,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148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5页。
    ④《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7页。
    ⑤《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8页。
    ⑥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93页。
    ①彭正德:《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影响下的执政合法性分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6期。
    ②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41页。
    ③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41页。
    ④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300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35页。
    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634-635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636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627页。
    ③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99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4-205页
    ②《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7页。
    ③《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292页。
    ④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19册,1986年,第235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5页。
    ①《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50页。
    ②中央统战部研究室编:《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与文献》,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35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35页。
    ⑤中央统战部研究室编:《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与文献》,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124页。
    ⑥《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5页。
    ⑦政协全国委员会研究室编:《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6页。
    ⑧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803-804页。
    ①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21册,1986年,第224-225页。
    ②《党的文献》,2004年1期,第24-25页。
    ③《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72页。
    ④《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74页。
    ①《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7页。
    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76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4页。
    ④《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37页。
    ⑤《关于访问亚洲和欧洲十一国的报告》,《人民日报》1957年3月6日,第3版。
    ⑥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31页。
    ⑦《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7页。
    ⑧政协全国委员会研究室编:《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页。
    ⑨政协全国委员会研究室编:《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6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85-387页。
    ②政协全国委员会研究室编:《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186-190页。
    ③陈家刚:《协商民主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3期。
    ①李维汉:《统一战线问题与民族问题》,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8页。
    ②《毛泽东书信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35页。
    ③《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90页。
    ④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41页。
    ⑤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07页。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20页。
    ②李维汉:《统一战线问题与民族问题》,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1页。
    ③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362页。
    ④《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2页。
    ⑤《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2页。
    ⑥《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4页。
    ⑦《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75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0页。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24页。
    ②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24页。
    ③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24页。
    ④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研部:《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98,299页。
    ⑤《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35页。
    ⑥《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34页。
    ⑦《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35页。
    ①《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201页。
    ②《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201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0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9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3-184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7页。
    ③《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让步》(一九三七年),《党的文献》1995年第4期。
    ④《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83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9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7页。
    ⑦《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46页。
    ⑧《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75页。
    ⑨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336页。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336页。
    ②《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28页。
    ③《董必武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08-309页。
    ④政协全国委员会研究室编:《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33页
    ⑤《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36页。
    ⑥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21册,第503页。
    ⑦《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8页。
    ①《刘少奇选集》(上),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33页。
    ②李维汉:《统一战线问题与民族问题》,第158-159页。
    ③政协全国委员会研究室编:《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33页。
    ④政协全国委员会研究室编:《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98-299页。
    ⑤《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88-189页。
    ⑥《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89页。
    ①《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89页。
    ②《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36页。
    ③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编:《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35页。
    ④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编:《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35页。
    ⑤《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2页。
    ①《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61-262页。
    ②《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2页。
    ③政协全国委员会研究室编:《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63页。
    ④政协全国委员会研究室编:《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8页。
    ⑤政协全国委员会研究室编:《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19页。
    ⑥政协全国委员会研究室编:《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20页。
    ⑦《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9页。
    ⑧政协全国委员会研究室编:《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页。
    ⑨政协全国委员会研究室编:《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23页。
    ①朱训、郑万通主编:《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46页。
    ①政协全国委员会研究室编:《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43页。
    ②政协全国委员会研究室编:《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83页。
    ③政协全国委员会研究室编:《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83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56页。
    ②《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94页。
    ③朱训、郑万通主编:《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236页。
    ④政协全国委员会研究室编:《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48页。
    ⑤政协全国委员会研究室编:《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96页。
    ①政协全国委员会研究室编:《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43页。
    ②《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8页。
    ③政协全国委员会研究室编:《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86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85页。
    ⑤政协全国委员会研究室编:《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83页。
    ⑥《在北京第三届人民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51年3月13日,第1版。
    ⑦政协全国委员会研究室编:《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6页。
    ①《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7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56页。
    ③政协全国委员会研究室编:《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21页。
    ④《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23页。
    ①《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26页。
    ②《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7-148页。
    ③政协全国委员会研究室编:《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87页。
    ④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791页。
    ⑤政协全国委员会研究室编:《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22-223页。
    ①《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94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97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9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9页。
    ③《董必武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06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5页。
    ⑤重庆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会:《政治协商会议纪实》(上),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405-406页。
    ⑥政协全国委员会研究室编:《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8页。
    ⑦《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6页。
    ⑧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823页。
    ⑨《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50页。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549页。
    ②《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6页。
    ③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3页。
    ④《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7页。
    ⑤《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64页。
    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⑦中共中央办公厅编:《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01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①政协全国委员会研究室编:《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3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96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手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56页。
    ④政协全国委员会研究室编:《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页。
    ⑤《董必武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06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米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6页。
    ①政协全国委员会研究室编:《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83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6页。
    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资料选集》第三册,1959年,第18页。
    ①朱训、郑万通主编:《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194页。
    ②朱训、郑万通主编:《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194页。
    ③朱训、郑万通主编:《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193页。
    ④朱训、郑万通主编:《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194页。
    ①朱训、郑万通主编:《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194页。
    ②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8册,中共中央党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584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7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6页。
    ⑤《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6页。
    ⑥朱训、郑万通主编:《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157页。
    ⑦朱训、郑万通主编:《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158页。
    ①朱训、郑万通主编:《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187页。
    ②朱训、郑万通主编:《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188页。
    ①朱训、郑万通主编:《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203页。
    ②朱训、郑万通主编:《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201页。
    ①《必须开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人民日报》,1950年3月3日,第1版。
    ②《第六区关于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宣传单》(1950年5月19日),北京市档案馆0039-001-00045。
    ③《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5页。
    ④《中央关于新解放城市中组织各界代表会的指示》,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530页。
    ①《市、县、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及政务院各机关组织通则》,《人民日报》1949年12月5日,第3版。
    ②《市、县、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及政务院各机关组织通则》,《人民日报》1949年12月5日,第3版。
    ③《协商机关的任务、作用与性质》,广东省档案馆243-1-21。
    ①《市、县、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及政务院各机关组织通则》,《人民日报》1949年12月5日,第3版。
    ②《市、县、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及政务院各机关组织通则》,《人民日报》1949年12月5日,第3版。
    ③《北京市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1950年8月10),《北京市重要文献选编(1950年)》,第407页。
    ④《区代会代表产生讨论会》,北京市东城区档案馆1-1-17。
    ①《城区区长会议纪录(第九次)》(1950年7月6日),北京市崇文区档案馆9-1-44。
    ②《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本市城区各区选举区人民政府委员会工作总结报告》(1951年12月7日),《北京市重要文献选编(1951年)》,第547页。
    ③《市、县、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及政务院各机关组织通则》,《人民日报》1949年12月5日,第3版。
    ①朱训、郑万通主编:《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240-241页。
    ②转引自耘耕:《毛泽东的“人治”观新义》,《法学》1993年第12期。
    ①《董必武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00页。
    ②朱训、郑万通主编:《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187-189页。
    ③《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7页。
    ④朱训、郑万通主编:《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242页。
    ①朱训、郑万通主编:《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187-188页。
    ②朱训、郑万通主编:《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188页。
    ③朱训、郑万通主编:《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236-237页。
    ①资料来源:《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187-188、236页。
    ①资料来源《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292、985页。
    ①王树棣等主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7页。
    ②转引自王树棣等主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史》,第55页。
    ③朱训、郑万通主编:《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200-201页。
    ①资料来源:《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200-201页。
    ①朱训、郑万通主编:《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238页。
    ②《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及政务院各机关组织通则》,《人民日报》1949年12月5日,第3版。
    ①《京市各界代表会协商委员会集议》,《人民日报》1949年11月14日,第4版。
    ②《上海人民政协志》,第485页。
    ③《广州市举行各界代表会》,《人民日报》1949年12月7日,第1版。
    ④《广东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日程表》(1950年11月),广东省档案馆235-1-1。
    ⑤《上海人民政协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485-487页。
    ①《广东省协商委员会组织系统表》,广东省档案馆243-1-18。
    ①《广州市协商委员会组织系统表》,广州市档案馆99-2.1-16。
    ②《广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工作条例》,广东省档案馆243-1-18。
    ①《市、县、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及政务院各机关组织通则》,《人民日报》1949年12月5日,第3版。
    ②《市、县、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及政务院各机关组织通则》,《人民日报》1949年12月5日,第3版。
    ①《广东省协商委员会秘书处一年来工作总结》,广东省档案馆243-1-22。
    ②《市、县、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及政务院各机关组织通则》,《人民日报》1949年12月5日,第3版。
    ①吴美华:《当代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126页。
    ①朱训、郑万通主编:《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201页。
    ②参见吴美华著:《当代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央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131页。
    ①《协商机关的任务、作用与性质》,《南方日报》1953年1月6日,第1版。
    ②朱训、郑万通主编:《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242页。
    ①来源《广州市志卷十》,广州出版社2000年版,第344-345页。
    ①朱训、郑万通主编:《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238页。
    ②《市、县、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及政务院各机关组织通则》,《人民日报》1949年12月5日,第3版。
    ①《市、县、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及政务院各机关组织通则》,《人民日报》1949年12月5日,第3版。
    ②《市、县、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及政务院各机关组织通则》,《人民日报》1949年12月5日,第3版。
    ③《北京市城区各区各界代表会议统计表》(1951年7月2日),北京市东城区档案馆11-3-86。
    ①《广东省协商委员会各种工作报告》(1952年12月),广东省档案馆243-1-22。
    ①《广东省协商委员会各种工作报告》(1952年12月),广东省档案馆243-1-22。
    ②《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3页。
    ①参见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编:《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括和文献》,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41-42页。
    ②刘延东主编:《当代中国的民主党派》,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版,第273-274页。
    ③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21册,1986年,第225页。
    ④童庆平:《当代中国政党协商民主的制度建设研究》,2008年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82页。
    ⑤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编:《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括和文献》,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39页。
    ①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21册,1986年,第226页。
    ②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21册,1986年,第226页。
    ③文晓明、王立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运行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9-40页。
    ④杨爱珍:《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研究》,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74页。
    ①朱训、郑万通主编:《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236页。
    ②朱训、郑万通主编:《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239-240页。
    ③《湖南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湖南政报》1950年第10期。
    ④《吉林省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吉林政报》1950年第3期。
    ①数据来源:《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317-319页。
    ①沈荣华主编:《社会协商对话》,春秋出版社1988年版,第76页。
    ①《广东省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至本年(1952)10月底一年来召开各种会议情况》,广东省档案馆243-1-22。
    ②《迅速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人民日报》1949年9月17日,第3版。
    ①朱训、郑万通主编:《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162页。
    ②政协全国委员会研究室编:《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48页。
    ③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19册,1986年,第259页。
    ①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编:《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括和文献》,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162-163页。
    ②《中国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改造—中央卷》(下),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669页。
    ③朱训、郑万通主编:《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236页。
    ①朱训、郑万通主编:《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239-240页。
    ②朱训、郑万通主编:《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187-188页。
    ③朱训、郑万通主编:《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201-202页。
    ④《省、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组织通则》,《人民日报》1951年9月7日,第2版。
    ⑤《上海人民政协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58页。
    ①《市、县、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及政务院各机关组织通则》,《人民日报》1949年12月5日,第3版。
    ②《大城市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人民日报》1950年11月14日,第3版。
    ③《全国各级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建设情况》,《人民日报》1951年10月2日,第3版。
    ①《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6页。
    ②《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0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5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4页。
    ④《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二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241页。
    ⑤《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6页。
    ⑥《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5页。
    ⑦《为完成华东土地改革而奋斗》,《新华月报》,总第4期,第791页。
    ⑧《坚决支援农村土地改革运动》,广东省档案馆243-1-19。
    ①《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北京郊区土地改革的总结报告》,《人民日报》1950年11月23日,第2版。
    ②《中南区土地改革运动中的城乡联络委员会》,《人民日报》1951年7月16日,第2版。
    ③《为什么要保存富农经济?》,《人民日报》1950年6月30日,第7版。
    ④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册,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701-711页。
    ⑤《关于秋收前农民运动的方针计划的几点意见》,广东省档案馆236-1-42。
    ⑥《关于东江专区农民运动情况的会报》,广东省档案馆236-1-5。
    ⑦《转发湖南省委宣传部关于土改法公布后各阶层的反映》,广东省档案馆204-3-6。
    ①《在政协全国委员会二次会议十七日大会上民革主席李济深的发言》,《人民日报》,1950年6月20日,第1版。
    ①《在政协全国委员会二次会议十七日大会上民盟主席张澜的发言》,《人民日报》,1950年6月20日,第2版。
    ②《民主建国会常委会召集人黄炎培在大会上的发言》,《人民日报》,1950年6月21日,第l版。
    ③《关于粵中专区农民运动的会报》(1951年8月),广东省档案馆236-1-5。
    ④《经过整顿农会建立农代会京郊区土改开始划阶级》,《人民日报》1949年11月17日,第2版。
    ⑤《京郊农民纷纷发表意见拥护土地改革法》,《人民日报》1950年7月6日,第3版。
    ⑥《人民民主专政在农村生了根》,《人民日报》1951年5月3日,第3版。
    ①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册,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708-713页。
    ②《在政协全国委员会二次会议十七日大会上民革主席李济深的发言》,《人民日报》1950年6月20日,第1版。
    ③许汉三编:《黄炎培年谱》,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版,第234页。
    ④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19册,1986年,第93页。
    ①《毛主席致开会辞指出土地改革为中心议题》,《人民日报》1950年6月15日,第5版。
    ②《民主建国会常委会召集人黄炎培在大会上的发言》,《人民日报》,1950年6月21日,第1版。
    ③《中国农工民主党主席章伯钧的发言》,《人民日报》1950年6月25日,第3版。
    ④《广东侨务工作在开展中》,《人民日报》1950年8月22日,第3版。
    ⑤参见《司徒美堂》,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年版,第23-24页。
    ①《周恩来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93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l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42页。
    ③《西北军政委员会二次会议闭幕通过土地改革计划等报告》,《人民日报》1950年7月21日,第3版。
    ①《华东军政委员会举行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此次会议以土地改革问题为中心议题》,《人民日报》1950年7月21日,第3版。
    ②《中南军政委员会二次会议开幕讨论中南区土改实施方案》,《人民日报》1950年9月20日,第2版。
    ③《浙江首届人民代表会议讨论土地改革问题》,《人民日报》1950年8月13日,第3版。
    ①《江西举行首届人民代表会议以土地改革为中心议题》,《人民日报》1950年9月13日,第3版。
    ②《土地改革组讨论总结》(1950年11月),广东省档案馆243-1-5。
    ③《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二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08页。
    ④《人民民主专政在农村中生了根》,《人民日报》1951年5月3日,第3版。
    ①《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人民日报》1950年6月30日,第1版。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43页。
    ③《关于郊区土地改革工作报告》,广州市档案馆99-2.1-7-8。
    ④《关于海南土改工作的会报》(1951年8月),广东省档案馆236-1-5。
    ①《为胜利完成广东土地改革而斗争》(1951年11月),广东省档案馆243-1-13。
    ①《土改工作中的群众路线》,《人民日报》1950年3月24日,第6版。
    ②《土地改革是广泛而实际的教育》,《人民日报》1951年6月5日,第3版。
    ③《民主协商,分配果实》,《土改情况》1950年第3期。
    ④中国档案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1949-1952):农村经济体制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59页。
    ①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研究室编:《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0页。
    ②《西安市、长安县各界人民对土地改革法极表欢迎》,《人民日报》1950年7月7日,第2版。
    ③《民革号召各地分部党员参加土地改革工作》,《人民日报》1950年8月14日,第l版。
    ④《从参观土改中得到的教育》,《人民日报》1951年4月6日,第3版。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7页。
    ②《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二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208页。
    ③《中南局关于放手发动群众彻底完成土改计划的指示》,广东省档案馆236-1-l。
    ④《中共湖北省委召开全省组织工作会议》,《人民日报》1950年7月5日,第l版。
    ⑤《我们参观土地改革以后的几点认识》,《人民日报》1951年4月2日,第3版。
    ⑥《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0页。
    ⑦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编:《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括和文献》,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200页。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01页。
    ②《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页。
    ③《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央卷(下),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1242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99-100页。
    ⑤李维汉:《统一战线问题与民族问题》,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09页。
    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26页。
    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03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8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88页。
    ③《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15-817页。
    ④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中共党史资料出版后1986年版,第805页。
    ⑤政协全国委员会研究室编:《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14页。
    ①《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18页。
    ②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编:《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括和文献》,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200页。
    ③林李明:《关于广东省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报告》,广东省档案馆243-1-34。
    ①《市人委会工商局等有关单位关于私营工业生产情况和工厂改造意见》,北京市档案馆035-002-00061。
    ②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册,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747页。
    ③《周恩来选集》下册,人出版社1984年版,第112页。
    ④《周恩来选集》下册,人出版社1984年版,第115页。
    ⑤《周恩来选集》下册,人出版社1984年版,第115页。
    ①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750页。
    ②《北京市民主党派工商联史料选编》(上),北京出版社2009年版,第331页。
    ③《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央卷(下),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1294页。
    ④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研究室编:《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88页。
    ⑤《毛泽东与上海民主人士》,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83页。
    ①《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二十五次会议》,《人民日报》1953年9月15日,第1版。
    ②《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二十五次会议》,《人民日报》1953年9月15日,第1版。
    ③《新华月报》,总第78期,第1页。
    ④毛主席在一九五六年一月二十五日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21册,第221页。
    ⑤《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央卷(下),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1295页。
    ①陈铭珊:《回忆企业公私合营前后》,文史资料选辑合订本第45卷,131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183页。
    ②参见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751-752页。
    ①《走在社会主义大道上——原私营工商业者社会主义改造纪实》,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277页。
    ②《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央卷(下),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1282页。
    ③罗广武编著:《民主党派大事年表》,华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31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1-293页。
    ②参见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432-434页。
    ③参见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438页。
    ①《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央卷(下),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1283页。
    ②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442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91页。
    ①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448页。
    ②《毛泽东与上海民主人士》,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76页。
    ③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444页。
    ①《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央卷(下),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1295页。
    ②《毛泽东与上海民主人士》,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77页。
    ③《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上海卷(下),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1515页。
    ④《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央卷(下),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1242页。
    ①《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419页。
    ②《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417页。
    ③《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440页。
    ④《毛泽东与上海民主人士》,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26页。
    ⑤汤蒂因,曾任上海绿宝金笔厂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建国后曾任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民建上海市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常务委员、中国制笔协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制笔工业公司顾问。
    ①《毛泽东与上海民主人士》,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52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0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9页。
    ①《公私合营工业企业暂行条例》(1954年9月2日),北京市档案馆061-001-00602。
    ①《改造私营龙门书局为公私合营科学出版社的有关文件、会谈纪要》,北京市档案馆008-002-00691。
    ②《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上海卷(下),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1202页。
    ③《新华月报》总第74期,第202页。
    ①《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上海卷(下),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999页。
    ②《中央对资改造汇报会议汇报》,北京市档案馆002-008-00253。
    ③《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上海卷(下),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1555页。
    ①《济南市关于公私合营火柴业经济改组情况》,北京市档案馆017-001-00569。
    ②参见《新华月报》总第74期,第195页、203页。
    ③参见《新华月报》总第74期,第203页。
    ④《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上海卷(下),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985页。
    ①《中央对资改造汇报会议汇报》,北京市档案馆002-008-00253。
    ②《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广东卷(广州分册),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820页。
    ③政协全国委员会研究室编:《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48页。
    ④政协全国委员会研究室编:《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09页。
    ⑤政协全国委员会研究室编:《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12页。
    ⑥政协全国委员会研究室编:《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6页。
    ①《关于搞好合作共事关系的几项意见》,广州市档案馆7-110-86。
    ②吴慎裕,曾任上海志成新纸号经理、镇江大东纸厂厂长。
    ③《走在社会主义大道上—原私营工商业者社会主义改造纪实》,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188页。
    ④熊应栋,曾任西安大华纺织厂副经理。解放后任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民建陕西省委委会主任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⑤《走在社会主义大道上—原私营工商业者社会主义改造纪实》,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244页。
    ⑥《中央对资改造汇报会议汇报》,北京市档案馆002-008-00253。
    ①《中央公私合营工业改造汇报会议文件》,北京市档案馆002-008-00225。
    ②《关于专业公司和公私合营企业中资方人员阅读文件和参加会议问题的意见》,北京市档案馆002-008-00253。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9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2页。
    ⑤《新华月报》,总第74期,第205页。
    ⑥《市人委会工商局等有关单位关于私营工业生产情况和工厂改造意见》,北京市档案馆035-002-00061。
    ①《市人委会工商局等有关单位关于私营工业生产情况和工厂改造意见》,北京市档案馆035-002-00061。
    ②《市人委会工商局等有关单位关于私营工业生产情况和工厂改造意见》,北京市档案馆035-002-00061。
    ③《湖南省私营工业改造工作情况和问题》,北京市档案馆017-001-00569。
    ④《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9页。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07页。
    ①《公私合营工业改造汇报会议及改造座谈会》,北京市档案馆017-001-00569。
    ②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432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3页。
    ①《陈云文选》(1949—1956),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27、337页。
    ②《关于专业公司和公私合营企业中资方人员阅读文件和参加会议问题的意见》,北京市档案馆002-008-00253。
    ③《公私合营工业改造汇报会议及改造座谈会》,北京市档案馆017-001-00569。
    ④房维中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大事记》(1949—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1984年版,第182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四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30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四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30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四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36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四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36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74页。
    ②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的讲话记录,1953年1月13日。转引自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10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6-17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7页。
    ③参见王芳:《警卫领袖的回忆》,《百年潮》2007年第1期。
    ①《关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进行讨论的办法通知》,广东省档案馆225-4-104。
    ②朱训、郑万通主编:《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326页。
    ③《政协全国委员会和各大区、省、市宪法草案初稿座谈圆满结束》,《人民日报》1954年5月30日,第1版。
    ④参见《人民日报》1954年4月14日、17日、19日、21日。
    ①《首都成立宪法草案初稿讨论委员会》,《人民日报》1954年4月19日,第1版。
    ②《关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进行讨论的办法通知》,广东省档案馆225-4-104。
    ③《全国各地省市以上领导机关和各界人士热烈讨论宪法草案初稿》,《人民日报》1954年5月4日,第1版。
    ④《政协全国委员会和各大区、省、市宪法草案初稿座谈圆满结束》,《人民日报》1954年5月30日,第1版。
    ⑤分别参见《解放军各部队领导机关讨论宪法草案初稿》、《志愿军领导机关积极讨论宪法草案初稿》,《人民日报》1954年5月14日、19日,第1版。
    ⑥《20世纪中国实录》第四卷,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第4060页。
    ①毛泽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记录,1954年6月11日。转引自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16-317页。
    ①《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若干问题的说明》,广东省档案馆235-1-118。
    ②《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若干问题的说明》,广东省档案馆235-1-118。
    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若干问题的说明》,广东省档案馆235-1-118。
    ④第十二条:国家依照法律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第十六条:国家指导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鼓励科学的发现与发明,以适应国家建设和人民的需要;第八十七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参见田家英:《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若干问题的说明》,广东省档案馆235-1-118。
    ⑤张治中:《解放十年来的活动点滴》,文史资料选辑合订本40卷117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37-38页。
    ①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中央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796页。
    ②许汉三:《黄炎培年谱》,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版,第254页。
    ③张治中:《解放十年来的活动点滴》,文史资料选辑合订本40卷117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38页。
    ④孔令望:《宪法草案恢复设立国家主席顺乎民心、合乎国情》,《法学》1982年第06期。
    ⑤许汉三编:《黄炎培年谱》,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版,第254页。
    ⑥《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若干问题的说明》,广东省档案馆235-1-118。
    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人民日报》1954年6月15日,第2版。
    ⑧参见田家英:《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若干问题的说明》,广东省档案馆235-1-118。
    ①《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三十次会议》,《光明日报》1954年6月15日,第1版。
    ②《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4页。
    ③《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人民日报》1954年6月15日,第1版。
    ④《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人民日报》1954年6月15日,第1版。
    ⑤《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人民日报》1954年6月15日,第1版。
    ⑥《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人民日报》1954年6月15日,第4版。
    ①《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的发言》,《光明日报》1954年6月16日,第3版。
    ②《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的发言》,《光明日报》1954年6月16日,第3版。
    ③《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三十次会议通过并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光明日报》1954年6月15日,第1版。
    ④《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0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5页。
    ①中共中央办公厅编:《中央文件汇集(1954)》,第五分册(内部刊物),第1543页。
    ②《20世纪中国实录》第四卷,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第4061页。
    ③中共中央办公厅编:《中央文件汇集(1954)》,第五分册(内部刊物),第1543页。
    ④《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决议》,《光明日报》1954年6月15日,第1版。
    ⑤《北京市宪法草案委员会关于北京市宣传、讨论宪法草案工作的报告》,北京市档案馆001-006-00849。
    ⑥《北京市宪法草案委员会关于北京市宣传、讨论宪法草案工作的报告》,北京市档案馆001-006-00849。
    ①《北京市宪法草案委员会》,《人民日报》1954年6月2日,第1版。
    ②参见《人民日报》1954年6月10、11、12、13、14日,第1版。
    ③《宪法草案日益深入人心》,《人民日报》1954年7月16日,第2版。
    ④《北京训练宣传宪法草案的报告员》,《人民日报》1954年6月5日,第1版。
    ⑤《西南积极准备宪法草案宣传工作》,《人民日报》1954年6月12日,第1版。
    ⑥《宪法草案日益深入人心》,《人民日报》1954年7月16日,第2版。
    ①《讨论宪法草案的材料》,北京市档案馆014-002-00057。
    ②《宪法草案讨论思想情况简报》(十四),北京市档案馆001-022-00107。
    ③《转发关于驻广州市及广东省内县、市以上机关干部对宪法草案讨论情况》,广东省档案馆204-3-43。
    ④《转发关于驻广州市及广东省内县、市以上机关干部对宪法草案讨论情况》,广东省档案馆204-3-43。
    ⑤《讨论宪法草案总结简报》,广东省档案馆225-2-28。
    ⑥《关于宪法草案讨论的意见、问题及思想情况汇编》(第1期),广东省档案馆204-1-425。
    ⑦《本报记者综合报道宪法草案公布两个月的情况》,《人民日报》1954年8月17日,第2版。
    ⑧《宪法草案的全民讨论已扩展到遥远的边疆》,《人民日报》1954年8月18日,第2版。
    ⑨《进一步开展宪法草案的全面讨论》,《光明日报》,1954年8月11日,第1版。
    ⑩《大批报告员宣传员深入农村和街道去工作》,《人民日报》1954年7月17日,第1版。
    ①《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宪法草案的宣传讨论逐渐深入》,《人民日报》1954年7月22日,第2版。
    ②《河北省宣传宪法草案取得初步经验》,《人民日报》1954年8月18日,第1版。
    ③《关于宪法草案讨论情况的报告》,广东省档案馆225-4-104。
    ④《北京市各界人民逐章逐条讨论宪法草案》,《人民日报》1954年8月2日,第2版。
    ⑤《人民解放军各部队正深入宣传讨论宪法草案》,《人民日报》1954年7月10日,第1版。
    ⑥《天津、重庆、西安、南京等市进一步展开关于宪法草案的宣传和讨论》,《人民日报》1954年7月6日,第1版。
    ⑦《北京市宪法草案委员会关于北京市宣传、讨论宪法草案工作的报告》,北京市档案馆001-006-00849。
    ⑧《宪法草案讨论思想情况简报》(十四),北京市档案馆001-022-00107。
    ①《关于宪法草案讨论情况的报告》,广东省档案馆225-4-104。
    ②《进一步展开宪法草案的全面讨论北京市各界人民已提两万多条修改意见》,《光明日报》,1954年8月11日,第1版。
    ③《北京市宪法草案委员会关于北京市宣传、讨论宪法草案工作的报告》,北京市档案馆001-006-00849。
    ④《北京市结束讨论宪法草案》,《人民日报》1954年9月10日,第1版。
    ⑤《上海市一百五十万人热烈讨论宪法草案》,《人民日报》1954年9月6日,第1版。
    ⑥《上海市一百五十万人热烈讨论宪法草案》,《人民日报》1954年9月6日,第1版。
    ⑦《上海市一百五十万人热烈讨论宪法草案》,《人民日报》1954年9月6日,第1版。
    ①《宪法草案的全面讨论结束》,《人民日报》1954年9月11日,第1版。
    ②《上海市一百五十万人热烈讨论宪法草案》,《人民日报》1954年9月6日,第1版。
    ③具体参考3个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宪法草案的全民讨论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分别载于《人民日报》1954年6月15日第2版,9月11日第1版,9月21日第2版。
    ①《北京市结束讨论宪法草案各界人民积极提出修改和补充意见》,《人民日报》,1954年9月10日,第1版。
    ②《关于宪法草案讨论的意见、问题及思想情况汇编》(第6期),广东省档案馆204-1-425。
    ③《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30页。
    ④《20世纪中国实录》第四卷,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第4062页。
    ①《上海市一百五十万人热烈讨论宪法草案》,《人民日报》1954年9月6日,第1版。
    ②《天津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结束》,《人民日报》1954年9月9日,第1版。
    ③《宪法草案讨论思想情况简报》(十五),北京市档案馆001-022-00107。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87页。
    ⑤《各民主党派分别发出通知号召全体成员讨论宪法草案》,《人民日报》,1954年6月24日,第1版。
    ①《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会议决定成立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人民日报》1951年12月27日,第1版。
    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光明日报》1955年2月2日,第2版。
    ①《第一次文字改革会议文件汇编》,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年版,第23页。
    ②《人民政协广东省委员会座谈汉字简化问题记要》,《光明日报》1955年6月12日,第1版。
    ③《征求对“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的意见》,《光明日报》1955年2月3日,第1版。
    ①《文字改革简讯》,《光明日报》1955年3月30日,第3版。
    ②《文字改革简讯》,《光明日报》1955年5月11日,第3版。
    ③《人民政协广东省委员会座谈汉字简化问题记要》,《光明日报》1955年6月12日,第1版。
    ④《人民政协广东省委员会座谈汉字简化问题记要》,《光明日报》1955年6月12日,第1版。
    ⑤《人民政协广东省委员会座谈汉字简化问题记要》,《光明日报》1955年6月12日,第1版。
    ⑥《人民政协广东省委员会继续讨论汉字简化问题》,《光明日报》1955年9月14日,第3版。
    ①《人民政协广东省委员会继续讨论汉字简化问题》,《光明日报》1955年9月14日,第3版。
    ②《人民政协广东省委员会继续讨论汉字简化问题》,《光明日报》1955年9月14日,第3版。
    ③《文字改革简讯》,《光明日报》1955年3月16日,第3版。
    ④《文字改革简讯》,《光明日报》1955年3月16日,第3版。
    ⑤《文字改革简讯》,《光明日报》1955年8月17日,第1版。
    ①《文字改革简讯》,《光明日报》1955年5月11日,第3版。
    ②《文字改革简讯》,《光明日报》1955年5月11日,第3版。
    ③《文字改革简讯》,《光明日报》1955年5月11日,第3版。
    ④全国文字改革秘书处编:《第一次全国文字改革会议文件汇编》,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年版,第235页。
    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情况介绍》,《光明日报》1955年10月26日,第3版。
    ②全国文字改革秘书处编:《第一次全国文字改革会议文件汇编》,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年版,第82页。
    ①全国文字改革秘书处编:《第一次全国文字改革会议文件汇编》,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年版,第78页。
    ②全国文字改革秘书处编:《第一次全国文字改革会议文件汇编》,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年版,第16页。
    ③全国文字改革秘书处编:《第一次全国文字改革会议文件汇编》,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年版,第102页。
    ④《讨论文字改革原则》,《人民日报》1949年9月7日,第2版。
    ⑤《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发起人吴玉章提出改革意见》,《人民日报》1949年8月29日,第1版。
    ⑥《简化汉字,走文字改革的第一步》,《光明日报》1955年2月2日,第1版。
    ①《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454页。
    ②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很快实行了文字改革。1921—1932年,苏联在少数民族中进行拉丁化文字改革,把原用阿拉伯字母的文字改为拉丁字母,给没有文字的民族创制拉丁化文字;1936—1940年,又放弃拉丁化,改为斯拉夫化,把新创的拉丁化文字都改成斯拉夫字母。在苏联的影响下,蒙古人民共和国起初把老蒙文改为拉丁化字母,后来在1941年向俄文看齐,又将拉丁化字母改为斯拉夫字母的新蒙文。40年代中期,越南、朝鲜和日本这些曾经使用过汉字的国家也进行了文字改革。1945年越南成立民主共和国,以拉丁化的越南语拼音文字为法定文字,废除汉字。日本在1946年启动了汉字简体化、拉丁化改革。此外,一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独立后,也进行了文字改革。如1945年印度尼西亚独立,以拉丁化的印尼文作为法定文字。
    ③《简化汉字,走文字改革的第一步》,《光明日报》1955年2月2日,第1版。
    ④参见周有光:《回忆<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过程》,《群言》2008年第7期。
    ①转引白费锦昌主编:《中国语文现代化百年纪事(1892—1995)》,语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110—111、219页。
    ②《人民政协广东省委员会继续讨论汉字简化问题》,《光明日报》1955年9月14日,第3版。
    ③《人民政协广东省委员会继续讨论汉字简化问题》,《光明日报》1955年9月14日,第3版。
    ④《简化汉字,走文字改革第一步》,《光明日报》1955年2月2日,第1版。
    ⑤《人民政协广东省委员会座谈汉字简化问题记要》,《光明日报》1955年6月12日,第1版。
    ⑥《人民政协广东省委员会继续讨论汉字简化问题》,《光明日报》1955年9月14日,第3版。
    ⑦《人民政协广东省委员会继续讨论汉字简化问题》,《光明日报》1955年9月14日,第3版。
    ⑧《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236页。
    ①全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编印:《全国文字改革会议文件汇编》,1955年,第117页。
    ②《文字改革问题座谈会记录》,《拼音》1957年第7期。
    ③王重言:《对于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的商榷》,《文字改革》1957年10月号。
    ①参见《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22—37页。
    ①《对于汉语拼音方案草案的意见》,《光明日报》1956年3月28日,第3版。
    ②《对于汉语拼音方案草案的意见》,《光明日报》1956年3月28日,第3版。
    ③《对于汉语拼音方案草案的意见》,《光明日报》1956年4月11日,第3版。
    ③《七百多位科学家在科学规划委员会召开的座谈会上热烈讨论》,《人民日报》1956年4月11日,第3版。
    ④《人民日报》1957年12月11日,转引自王爱云:《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文字改革(1949-1958)》,《党史研究与教学》2009年第6期。
    ①《吴玉章开幕词》,《人民日报》1949年10月11日,第2版。
    ②吴玉章:《关于汉字简化问题——在政协全国委员会报告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1955年4月7日,第3版。
    ③南汉宸,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中华全国工商联筹委会负负责人、党组书记。
    ④《中国共产党统战工作的杰出代表——南汉宸》,《北京市民主党派工商联史料选编》,北京出版社2009年版,第283页。
    ①《七百多位科学家在科学规划委员会召开的座谈会上热烈讨论十二年哲学社会规划草案》,《光明日报》1956年6月12日,第1版。
    ②《20世纪中国实录》第四卷,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第3888页。
    ③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肝胆相照见真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民主人士的交往》,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173页。
    ④《50年代陈嘉庚的两次倡议》,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总143辑。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100-102页。
    ①《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29页。
    ②《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33页。
    ③全国文字改革会议秘书处编:《第一次文字改革会议文件汇编》,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年版,第24页。
    ④建国初期,全国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北、西南六大行政区。各大区设有中多共中央的代表机关中央局,除华北外,其他五个大行政区都设有大区一级行政机构,东北称人民政府,华东、中南、西北、西南称军政委员会。
    ⑤《通县召开各界代表会讨论生产土地改革及秋征等问题》,《人民日报》1949年12月30日,第1版。
    ①《宪法草案的全民讨论结束》,《人民日报》1954年9月11日,第1版。
    ②参考陶富源、王平:《中国特色协商民主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
    ①【意】加塔诺·莫斯卡:《统治阶级》,贾鹤鹏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211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四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36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9l页。
    ③政协全国委员会研究室编:《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0页。
    ④政协全国委员会研究室编:《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22页。
    ⑤《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50页。
    ⑥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页。
    ①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7月1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6页。
    ②《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70页。
    ③《广东省协商委员会工作报告附件》,广东省档案馆243-1-18。
    ④《惠福区举行人民代表会》,《南方日报》,1950年2月26日,第1版。
    ⑤《全国百分之九十四以上县份开过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人民日报》,1951年3月22日,第1版。
    ⑥《人民民主的胜利-记北京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开幕》,《人民日报》1949年11月21日,第4版。
    ①《讨论宪法草案的材料》,北京市档案馆014-002-00057。
    ②《讨论宪法草案的材料》,北京市档案馆014-002-00057。
    ③《讨论宪法草案的材料》,北京市档案馆014-002-00057。
    ④《讨论宪法草案的材料》,北京市档案馆014-002-00057。
    ⑤【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302页。
    ⑥《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818页。
    ①1950年12月第四次会议正是一贯道造谣破坏之时,但是会议的主题是治安工作,代表们在这方面的意见也不少。
    ②《从参观土改中得到的教育》,《人民日报》1951年4月6日,第3版。
    ③《人民民主专政在农村生了根》,《人民日报》1951年5月3日,第3版。
    ④《京郊农民彻底变了》,《新华月报》总第5期,第1216页。
    ①【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页。
    ②《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50页。
    ①汪东林:《梁漱溟问答录》,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3页。
    ①《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50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6页。
    ⑤《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版,第143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②《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9页。
    ③《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63页。
    ④《江泽民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47页。
    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研究室编:《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43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75-676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7页。
    ②政协全国委员会研究室编:《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0页。
    ①朱训、郑万通主编:《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32页。
    ②《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33页。
    ③《马叙伦政论文选》,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版,第347-348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87页。
    ②政协全国委员会研究室编:《老一代革命家论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45页。
    ③政协全国委员会研究室编:《老一代革命家论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页。
    ④政协全国委员会研究室编:《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0页。
    ⑤《董必武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06页。
    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摘要),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7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96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87页。
    ②参见张治中:《解放十年来的活动点滴》,文史资料选辑合订本40卷117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47-50页。
    ①《怎样开好抗美援朝代表会议?》,《人民日报》1951年3月25日,第4版。
    ②【美】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版社1994年版,“译者的话”,第18页。
    ①朱训、郑万通主编:《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8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1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0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4页。
    ①中央内务部:《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一些问题》,《福建政报》,第三卷第一期(1951年),第445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
    ①政协全国委员会研究室编:《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86页。
    ②《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3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70页。
    ④《刘少奇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8页。
    ⑤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一九五三年六月十五日),《党的文献》2003年第4期,第22页。
    ⑥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编:《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77页。
    ⑦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编:《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77页。
    ⑧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25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71页。
    ②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学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21册,1986年,第39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9页。
    ④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815页。
    ⑤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编:《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209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79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94页。
    ②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808-809页。
    ③《加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学习读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7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1-1062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5页。
    ②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5页。
    ③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06页。
    ④《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第111页。
    ⑤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682页。
    ①林尚立:《复合民主:人民民主在中国的实践形态》,载《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5期。
    ①《北京市第一区第二届区代表选举情况统计表》(1952年6月5日),北京市东城区档案馆11-3-9。
    ②《北京市三年来区人民民主政权建设工作总结报告》,北京市崇文区档案馆9-4-36。
    ③政协全国委员会研究室编:《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86、184页。
    ①政协全国委员会研究室编:《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96页。
    ②《全国各级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建设情况》,《人民日报》1951年10月2日,第3版。
    ③《东单区人民政府关于区政权建设的报告》(1954)北京市东城区档案馆11-1-42。
    ①白贵一、王世勇:《论过渡时期我国政党制度的演变》,《史学月刊》2001年第5期,第88页。
    ②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821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21页。
    ④陈其瑗:《协商机关的任务、作用与性质》,广东省档案馆243-1-21。
    ①《内部参考》,1955年1月30日,第372页。
    ②林怀艺:《论增强民主党派的参政党意识》,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③《新华半月刊》,1957年11期,第21页。
    ④《宪法草案(初稿)讨论意见专辑(一)》,北京市档案馆011-002-00330。
    ⑤《华南各民主党派地方组织工作总结》(1953年),广东省档案馆204-4-56。
    ⑥《吴晗指出罗隆基所谓拥护中共是一派胡言》,《人民日报》,1957年8月11日,第2版。
    ①《东单区人民政府关于召开第一届第二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总结报告》(1953年2月28日),北京市东城区档案馆11-3-16。
    ②《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3版,第591页。
    ③《第一届第四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前居民座谈会纪录》,北京市西城区档案馆3-1-53。
    ④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819页。
    ⑤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历次全国全国统战或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277页。
    ⑥《新华半月刊》,1957年11期,第20、21页。
    ⑦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819页。
    ⑧《章伯钧、罗隆基为什么要在文字改革的题目上做文章?》,《人民日报》1957年6月30日,第1版。
    ①《董必武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06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06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0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39-340页。
    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政党制度》,载《人民日报》2007年11月16日15版。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年11月8日,第1版。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6页。
    ③《加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学习读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8页。
    ④《加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学习读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9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761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6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2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4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7页。
    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年11月8日,第1版。
    ②参见李栋:《广东出台全国首部省级政治协商规程》,《广州日报》,2010年6月11日。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494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494页。
    ⑤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年11月8日,第1版。
    ①朱训、郑万通主编:《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168页。
    ②朱训、郑万通主编:《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168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793页。
    ②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政党制度》,载《人民日报》2007年11月16日15版。
    ①朱训、郑万通主编:《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221页。
    ①朱训、郑万通主编:《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246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762-763页。
    ③朱训、郑万通主编:《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236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763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50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763页。
    ③黄济福:《从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反观我国政治协商的意义及其完善》,《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763页。
    ①楼志豪,朱晓明,游洛屏:《中共中央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专题讲座,华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65页。
    ②中央统战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学习问答》,华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0页。
    ④《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摘要),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
    ①左宪民:《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求索》2008年第5期。
    ①陈家刚:《协商民主引论》,载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3期。
    ②陈家刚:《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前言,第3页。
    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对应的英语是CPPCC,即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①詹姆斯·博曼等:《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见序三。
    ①【澳】何包钢:《中国协商民主制度》,陈承新摘译,《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①覃敏健:《试论一届政协的历史方位》,《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第177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50页。
    ①张奇才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7页。
    ②刘延东:《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载《求是》,2006年第13期。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
    ②《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50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87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1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8页。
    ①《董必武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06页。
    ②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政党制度》,载《人民日报》2007年11月16日15版。
    ①参见金安平,姚传明:《“协商民主”:在中国的误读、偶合以及创造性转换的可能》,《新视野》,2007年第5期。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卷,第7卷,第16卷,第21卷,第42卷,第44卷,第46卷,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56、1960、1959、1965、1965、1979、1975、1979、198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宁全集》,第28、29、34、35卷,人民出版社,1956、1985。
    4、《列宁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
    5、《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
    7、《毛泽东文集》(1-8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9。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1998。
    9、《周恩来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80、1984。
    10、《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12、《邓小平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4。
    13、《刘少奇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81,1985。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1-4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刘少奇年谱》,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16、《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7《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18、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毛泽东论统一战线》,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
    19、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邓小平论统一战线》,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20、《李维汉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
    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22、《李先念建国初期文稿》(1949.7一1954.5),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23、《林伯渠文集》,华艺出版社,1996。
    24、《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
    25、《董必武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
    2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27、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14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1987年版。
    2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2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995。
    2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30、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人民出版社,1957年。
    31、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19-21册)(内部资料),1986年。
    32、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1-150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60-2002年。
    33、《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资料丛书:《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央卷、北京卷、上海卷、广东卷),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
    3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35、《北京市的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人民出版社,1951。
    3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资料选编》(第一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秘书处编印,1959。
    37、《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材料汇编》,广东省人民政府民政厅编印,1950。
    38、《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文件汇编》,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编印,1949。
    39、《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文献》,新华社绥远分店编印,1949。
    40、《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文献汇编》,科学出版社,1958。
    41、《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1949-1955年卷),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2009。
    42、《北京市重要文献选编》(1949-1956年),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2003。
    43、《土地改革工作经验汇编》,广东省人民政府土地改革委员会印,1951年11月。
    44、《土改情况》1950年第3期。
    45、全国文字改革会议秘书处编:《第一次全国文字改革会议文件汇编》,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
    46、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编:《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括和文献》,档案出版社,1988。
    47、《国民参政会纪实》上卷,重庆出版社,1985。
    48、《国民参政会纪实》续编,重庆出版社,1987。
    49、《政治协商会议资料选编》(内部资料),1979。
    50、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人民出版社,1982。
    51、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1986-1988。
    52、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1991-1993。
    53、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1996-1999。
    54、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2000-2003。
    55、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2008。
    56、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1、《关于土改中有关政策问题的答复》(1950年9月),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04-1-15。
    2、《关于土改中华侨土地处理办法》(1950年9月12日),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04-1-15。
    3、《关于兴宁、龙川土改做得好与夹生饭的例子》(1950年10月),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04-1-15。
    4、《土改情况资料》(1950年12月30日),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04-1-19。
    5、《半年来的广东农村》(1950年4月),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04-1-19。
    6、《在广东十一县土改会议上关于发动群众推广土改的发言》(1951年1月17日),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04-1-30。
    7、《土改会议记录》(1951年1月11日),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04-1-30。
    8、《在分局干部会议上关于三县土改工作的报告》(1951年3月23日),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04-1-30。
    9、《在地委书记联席会议上的总结报告》(1951年11月),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04-1-30。
    10、《广东省减租暂行办法》(1950年8月10日),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04-1-154。
    11、《广东省四个月来退租反霸运动总结》(1950年7月),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04-1-154。
    12、《在龙川、兴宁、揭阳三县八个典型乡中地主阶级是怎样抵抗与破坏土地改革的》(1950年12月15日),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04-1-154。
    13、《关于工作步骤的决定》(1950年10月30日),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04-1-154。
    14、《东江土地问题的报告》(1950年8月28日),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04-1-154。
    15、《广东省土地改革实施办法》(1950年11月),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04-1-154。
    16、《退租退押应特别注意几项问题》(1950年5月20日),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04-1-177。
    17、《土改总结经验报告》(1951年5月20日),广东省档案馆204-1-177,档案号:。
    18、《中南区土改工作进行状况的报告》(1951年12月10日),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04-1-177。
    19、《中南区去冬今春土地没收经过与主要经验及今后计划》(1951年6月16日),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04-1-177。
    20、《论土地改革的复查阶段》(1951年6月16日),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04-1-177。
    21、《土地改革工作报告》(1951年11月16日),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04-1-177。
    22、《关于大军转地方土改干部的处理》(1952年6月2日),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04-1-262。
    23、《如何完成土改准备工作》(1950年1月16日),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04-1-315。
    24、《第一期干部训练工作总结简报》(1950年9月15日),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04-3-4。
    25、《印发土地改革宣传方案》,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04-3-6。
    26、《土改工作队训练总结》(1952年8月),广东省档案档,档案号:204-3-135。
    27、《华南分局统战部三个月来统战工作总结报告提纲》(1950年),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04-4-1。
    28、《部务会议记录》(1950年5月4日),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04-4-1。
    29、《一年来的民主党派工作总结》(1950年12月),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04-4-2。
    31、《关于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参加土改的专题报告》,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04-4-17。
    32、《广州市工商界土改座谈会的总结》,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04-4-17。
    33、《华南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土改队分类统计表》,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04-4-17。
    34、《分局统战部三年来的工作总结报告提纲》(1952年),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04-4-34。
    35、《华南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座谈会大会发言汇辑》,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04-4-37。
    36、《关于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座谈会的情况报告》,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04-4-37。
    37、《在华南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座谈会上总结报告》,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04-4-37。
    38、《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学习“土改”的总结报告》,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04-4-51。
    39、《广东省五年来民主党派工作总结》(1955年4月),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04-4-120。
    40、《关于广东民主党派工作的意见》,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16-1-42。
    41、《中南局关于放手发动群众彻底完成土改计划的指示》,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36-1-1。
    42、《大会资料专区农民运动情况的会报》,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36-1-5。
    43、《关于东江专区农民运动情况的会报》,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36-1-5。
    44、《关于粤中专区农民运动的会报》(1951年8月),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36-1-5。
    45、《关于海南土改工作的会报》(1951年8月),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36-1-5。
    46、《土地改革前50个乡各阶层比例及其占有生产资料情况表》,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36-1-24。
    47、《广东土地改革情况》(1953年),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36-1-24。
    48、《关于土地改革基本情况总结》(1952年),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36-1-39。
    49、《关于秋收前农民运动的方针计划的几点意见》,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36-1-42。
    50、《高雷区一年来土改运动的总结检讨报告》(1952年4月12日),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36-1-48。
    51、《中南区土地改革果实统计表》,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36-1-52。
    52、《惠阳新民村反霸工作是怎样进行的》,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36-1-76。
    53、《关于广东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1950年10月8日),广东省市档案馆,档案号:243-1-1。
    54、《广东省首届人民代表会议》,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43-1-5。
    55、《土地改革组讨论总结》(1950年10月),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43-1-5。
    56、《省各界人代会议提案审查委员会组织规程》,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43-1-9。
    57、《省各界人代会议分组讨论办法草案》,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43-1-9。
    58、《省各界人代会议议事规则》,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43-1-9。
    59、《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及文教界代表星期茶话会漫谈有关参加土改问题的记录》,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43-1-9。
    60、《提案审查结果报告》,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43-1-10。
    61、《为完成广东全省土地改革而奋斗》,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43-1-13。
    62、《省二届各界人代会议专刊》,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43-1-13。
    63、《广东省协商委员会工作报告附件》,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43-1-18。
    64、《省协商委员会成立四个月来的工作总结报告》,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43-1-18。
    65、《广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工作报告》,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43-1-19。
    66、《关于举行第一次双周座谈会进行情况的报告》,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43-1-19。
    67、《广东省第二届第四次协商委员会全体会议、常委会议讲话》,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43-1-19。
    68、《关于“视察各省市协商工作及传达全委三年来组织发展生产、工作经验”的报告》,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43-1-19。
    69、《方方副主席等有关有关土改运动报告的综合》,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43-1-19。
    70、《广东省各县市人民代表会议代表产生办法和代表比例统计表》(1952年10月),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43-1-22。
    71、《本会各种工作报告(一年来工作总结、各种会议情况报告、联系工作及人民意见处理综合报告、统计表等)》,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43-1-22。
    72、《一九五三年第一季秘书处工作概况。附处理人民来信的月报表、季报表》,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43-1-25。
    73、《关于“在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各级协商机构暂时保留”的通知》,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43-1-26。
    74、《一年来工作概况汇报。附:省政协第二次全体会议后座谈会一览表、省政协常委会议情况表(1955-1956)》,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43-1-26。
    75、《广州市各区协商委员会工作情况综合报告》,广州市档案馆,档案号:99-1.1-2-16。
    76、《广东省广州市协商委员会联席会议总结报告》,广州市档案馆,档案号:99-2.1-5-9。
    77、《关于郊区土地改革工作报告》,广州市档案馆,档案号:99-2.1-7-8。
    78、《广州市第四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提案》,广州市档案馆,档案号:99-2.1-8-1。
    79、《广州市协商委员会组织系统表》,广州市档案馆,档案号:99-2.1-16-8。
    80、《区代会代表产生讨论会》,北京市东城区档案馆,档案号:1-1-17。
    81、《第一区关于召开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总结报告》,(1950年7月24日),82、北京市东城区档案馆,档案号:1-1-118。
    83、《城区区长会议纪录(第九次)》(1950年7月6日),北京市崇文区档案馆,档案号:9-1-44。
    84、《北京市人民政府第一区公所召开第四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总结报告》(1951年9月14),北京市东城区档案馆,档案号:11-3-8。
    85、《北京市城区各区各界代表会议统计表》(1951年7月2日),北京市东城区档案馆,档案号:11-3-86。
    86、《第六区关于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宣传单》(1950年5月19日),北京市档案馆,档案号:039-001-00045。
    87、《中央对资改造汇报会议简报》(1956年3月),北京市档案馆,档案号:002-008-00253。
    88、《中央公私合营工业改造汇报会议文件》(1956年7月),北京市档案馆,档案号:002-008-00255。
    89、《改造私营龙门书局为公私合营科学出版社的有关文件、会谈纪要》(1954年),北京市档案馆,档案号:008-002-00691。
    90、《郭颖华关于参见中央工商局召开的对私改造资料工作座谈会的报告》(1957年4月),北京市档案馆,档案号:022-010-01247。
    91、《市人委会工商局等有关单位关于私营工业生产情况和工厂改造意见及办公厅批办关于工商业座谈会所提问题意见查明汇报和本局报告》(1955年),北京市档案馆,档案号:035-002-00061。
    92、《公私合营工业改造会议及改造座谈会文件》(1956年),北京市档案馆,档案号:017-001-00569。
    93、《关于改造企业改造人的政策规定》(1956年),北京市档案馆,档案号:061-001-00602。
    94、《高校党委关于北京市高等学校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计划、总结、简报》(1954年),北京市档案馆,档案号:001-022-00107。
    95、《讨论宪法草案的材料》(1954年),北京市档案馆,档案号:014-002-00057。
    96、《宪法草案(初稿)讨论意见专辑》(1954年),北京市档案馆,档案号:011-002-00330。
    97、《北京市宪法草案讨论委员会关于北京市宣传、讨论宪法草案工作的报告》(1954年),北京市档案馆,档案号:001-006-00849。
    98、《关于北京市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工作报告》(1952年11月10日),北京市档案馆,档案号:127-001-00038。
    1、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广东省志·政权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2、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州市志卷十》,广州出版社,2000。
    3、上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上海人民政协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1、迟福林、田夫:《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2、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97。
    3、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人民出版社,1986。
    4、李维汉:《统一战线问题与民族问题》,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1。
    5、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94。
    6、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7、师哲回忆录:《在历史巨人身边》,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8、许汉三主编:《黄炎培年谱》,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
    9、萧超然主编:《中国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专题资料汇编》,华文出版社,1998。
    10、尚同编著:《毛泽东与上海民主人士》,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1、杨建新、石光树、袁廷华编著:《五星红旗从这里升起》,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
    12、石光树:《《迎米曙光的盛会——新政治协商会议亲历记》,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
    12、杨胜群、陈晋主编:《亲历者的回忆:协商建国》,三联书店,2009。
    13、李君如:《当代中国政治走向》,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14、李铁映:《论民主》,人民出版社,2001。
    15、陈愉庆:《多少往事烟雨中》,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16、高新民:《中国共产党活动方式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17、韩大梅:《新民主主义宪政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
    18、何华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与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
    19、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20、黄志仁:《中国新民主主义政治制度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
    21、李智勇:《陕甘宁边区政权形态与社会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2、林蕴晖:《共和国年轮》,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23、秦立海:《民主联合政府与政治协商会议》,人民出版社,2008。
    24、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编:《地方人大是怎样行使职权的》,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2。
    25、于光远:《“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历史命运:读史笔记》,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26、黄福寿:《中国协商政治发生与演变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7、房宁:《民主政治十论》,中华书局,2009。
    28、高建、佟德志:《中国式民主》,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
    29、莫岳云:《李维汉统战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5。
    30、彭友今:《当代中国的人民政协》,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
    31、江平:《当代中国的统一战线》(上下),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32、李立志:《变迁与重建:1949-1956年中国社会》,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33、耿云志:《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34、田穗生:《中外代议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0。
    35、胡盛仪:《中外选举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0。
    36、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37、王纯山:《民主政治与民主参与》,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
    38、王树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
    39、李贺林、左宪民:《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
    40、陈家刚选编:《协商民主》,上海三联书店,2004。
    41、俞可平:《民主是个好东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2、韩强:《程序民主论》,群众出版社,2002。
    43、刘延东主编:《当代中国的民主党派》,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
    44、韩大元主编:《新中国宪法发展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45、秦立海:《民主联合政府与政治协商会议--1944-1949年的中国政治》,人民出版社,2008。
    46、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7、于刚主编:《中国各民主党派》,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
    48、宋春主编:《民主党派与中共合作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
    49、方敏:《“五四”后三十年民主思想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
    50、高建、佟德志主编:《协商民主》,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
    51、谈火生编:《审议民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52、【美】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著,陈家刚等译:《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53、【美】詹姆斯·博曼著,黄相怀译:《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54、【美】约·埃尔斯特主编,周艳辉译:《协商民主:挑战与反思》,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55、【澳大利亚】德雷泽克著,丁开杰等译:《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56、【德】哈贝马斯著,童世骏译:《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57、【美】萨托利著,冯克利、阎克文译:《民主新论》,世纪出版集团,2009。
    58、【法】托克维尔,论美国民主(上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9、Joshua Cohen, Deliberation and Democratic Legitimacy, in Deliberative Democracy:Essays on Reason and Politics, Edited by James Bobman and William Rehg, Cambridge,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England: The MitPress.
    60、 Joseph Bessette, Deliberative Democracy: The Majority Principle in RepublicGovernment, in How Democratic is the Constitution? Ed. Robert Goldwin and WilliamShambra,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1981。
    1、陈昌福:《关于民主党派在人民政协政治协商问题的思考》,《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2、陈家刚:《协商民主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3期。
    3、陈家刚:《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2期。
    4、陈家刚:《协商民主:概念、要素与价值》,《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
    5、俞可平:《当代西方政治理论问题的热点问题》,《学习时报》,2003年6月。
    6、林尚立:《协商政治: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思考》,《学术月刊》2003年第4期。
    7、林尚立:《协商政治: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基本形态》,《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9期。
    8、陈剩勇:《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9、李君如:《协商民主:重要的民主形式》,《世界》2006年第9期。
    10、庄聪生:《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年第4期。
    11、袁峰:《中国形态协商民主的缘起与内涵》,《理论与改革》2006年第6期。
    12、朱勤军:《中国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协商民主探析》,《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3期。
    13、徐百尧:《从人民代表会议到人民代表大会》,《安徽史学》1997年第2期。
    14、王学军:《论协商民主的发展与我国政协制度建设》,《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15、李火林:《论协商民主的实质与路径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16、燕继荣:《协商民主的价值和意义》,《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6期。
    17、孙淑义:《坚持和完善人民政协的民主协商》,《求实》,2007年第5期。
    18、张献生,吴茜:《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4期。
    19、金安平,姚传明:《“协商民主”:在中国的误读、偶合以及创造性转换的可能》,《新视野》,2007年第5期。
    20、虞崇胜,何志武:《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互动效应分析》,《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1期。
    21、李国芳:《建国前夕中共创建石家庄民众参政机构的实践》,《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5期。
    22、吴继平:《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述论》,《北京党史》2006年第5期。
    23、覃敏健:《试论“一届政协”的历史方位》,《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24、王爱云:《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文字改革(1949-1958)》,《党史研究与教学》2009年第6期。
    25、Carolyn Hendricks, The Ambiguous Role of Civil Society in DeliberativeDemocracy, Refereed Paper Presented to the Jubilee Conference of theAustralasian Political Studies Association,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Canberra, October2002.
    26、Maeve Cooke, Five Arguments for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PoliticalStudies,2000, Vol.48.
    1、许昆峰:《中国参政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2、陈立:《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之完善》,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3、李东娟:《试析中国共产党对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构建》,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4、冯哲:《试论抗战后中间党派的政治走向》,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5、曹发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与中国的政治发展》硕士论文,河南大学,2005年。
    6、杨火林:《1949-1954年的中国政治体制》,中共中央党校硕士论文,2005年。
    7、张永红:《新时期民主党派自身建设问题研究》,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8、万迪宏:《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关系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9、崔正进:《试论新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1949-195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论文,2002年。
    10、邓丽霞:《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对民主党派政策演变论析》,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11、朱益飞:《建国初期多党合作中的协商民主及其当代价值》,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12、姚植传:《毛泽东多党合作思想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13、袁峰:《中国形态协商民主的成长》,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14、黄利新:《共和国初期北京基层政权建设》,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15、童庆平:《当代中国协商民主的制度建设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16、黎见春:《制度与运作:湖北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研究(1949-1954)》,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17、李祥营:《中国共产党与人民政协的关系研究》(1949-1956),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1、《人民日报》(1949年至今)
    2、《光明日报》(1949年至今)
    3、《解放日报》(1942年至今)
    4、《南方日报》(1949—1956年)
    5、《新华日报》(1945—1953年)
    6、《长江日报》(1950—1953年)
    7、《新华月报》(1949—1956年)
    8、《新华半月刊》(1957—1959年)
    9、《湖南政报》(1950年)
    10、《吉林政报》(1950年)
    11、《福建政报》(1951年)
    12、《联合时报》(2006年至今)
    13、《文汇报》(2006年至今)
    14、《学习时报》(2002年至今)
    15、《各界导报》(2006年至今)
    16、《联合日报》(2006年至今)
    17、《协商新报》(2006年至今)
    18、《人民政协报》(2006年至今)
    19、《中国社会报》(2006年至今)
    20、《民主与法制时报》(2006年至今)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