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执行机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民事“执行难”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一直是人民法院司法活动中广受关注的一个问题。民事“执行难”的产生和凸显是一个多因一果的“综合症”,消解民事“执行难”不仅需要完善民事执行中的各项具体制度,更需要在更上位的层面上思考民事执行的功能与价值以及实现民事执行功能、价值所需要的民事执行机制。唯有如此,才能客观地赋予民事执行恰当的使命并确保其能够有效担当该使命。
     本文包括导论、民事执行机制概述、民事执行权分权制衡机制、民事协助执行机制、民事执行当事人变更机制、民事执行威慑机制和余论共七个组成部分。
     在导论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民事执行机制的动因、国内外关于民事执行的研究现状和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指出民事“执行难”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为了消解民事“执行难”就需要以民事执行的功能与价值为先导,针对民事“执行难”的症结问题构建起较为系统、完整的民事执行机制体系。
     第一章为民事执行机制的概述,主要内容包括民事执行机制的概念、民事执行价值的定位和民事执行机制体系的构成,提出民事执行机制是指为了实现民事执行的功能和价值,在民事执行机构、民事执行当事人、民事协助执行人以及其他民事执行参与人之间所形成的相关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民事执行应当以追求债权实现的最大化为直接价值,以债权实现的高效化为优先价值,以债权实现的正当化为根本价值,债权实现的高效化优位于债权实现的最大化,债权实现的正当化优位于债权实现的最大化和债权实现的高效化;为了破解民事“执行难”和实现民事执行的功能与价值就需要建立和健全包括民事执行权分权制衡机制、民事协助执行机制、民事执行当事人变更机制和民事执行威慑机制在内的民事执行机制体系。
     第二章为民事执行权分权制衡机制,主要内容包括我国民事执行权分权制衡机制的历史沿革、域外民事执行权运行模式和重构我国民事执行机构与完善我国民事执行权分权制衡机制的建议,指出应当在严格区分民事执行事项与民事审判事项的基础上围绕着民事执行行为和对民事执行行为的监督、救济为核心来完善民事执行权分权制衡机制,与此同时为了体现民事执行的效率性应当赋予民事执行机构在民事执行程序中对实体性争议享有先行审查的权力,民事执行当事人、有关利害关系人对先行审查不服的再通过提起民事诉讼的方式加以救济。
     第三章为民事协助执行机制,主要内容包括我国民事协助执行机制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完善我国民事协助执行机制的对策建议,指出民事“执行难”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因协助执行机制不健全而造成的协助执行难,应当在厘清人民法院职能与协助执行主体职能的基础上通过拓展协助执行主体的范围、完善协助执行主体的责任体系以及实现协助执行的集约化等多个方面完善我国的民事协助执行机制。
     第四章为民事执行当事人变更机制,主要内容包括我国民事执行当事人变更的立法与实践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民事执行当事人变更的理论基础和我国民事执行当事人变更机制的完善建议,指出民事执行当事人变更的理论基础是程序效益和程序公正,在我国逃废债务盛行、诚信缺失严重的当下为了发挥民事执行程序的效益和确保民事执行当事人、有关利害关系人对变更民事执行当事人所应享有的诉权,应当在法律关系简单明了的约束下扩大在民事执行程序中变更民事执行当事人的范围,民事执行当事人、有关利害关系人对是否变更民事执行当事人不服的再通过提起诉讼的方式予以救济。
     第五章为民事执行威慑机制,主要包括我国民事执行威慑机制建设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完善我国民事执行威慑机制的对策建议,提出民事执行威慑机制对于促进被执行人自动履行、构建社会诚信体系、节约司法资源、减少社会运行成本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应当将民事执行威慑机制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加以谋划,强化民事执行威慑措施适用的普遍性和强制性,从限制未履行义务的被执行人的人身自由、经济活动两个方面提高被执行人拒不履行义务的违法成本。
     余论为民事执行与破产的关系,主要内容是讨论在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情况下如何为民事执行案件另觅出路,提出在民事执行程序与破产程序严重脱节,破产程序适用严重受阻的情况下应当在提高申请执行人提起破产申请的积极性、科以被执行人及其投资人、清算人等在一定情形下负有提起破产申请的义务、在一定条件下人民法院依职权启动破产程序以及实行一般破产主义等四个方面加以完善以实现民事执行程序与破产程序之间在功能上的互补与协奏。
The difficulty in the civil enforcement has been received wide attention since the late of the 1980s as to the judiciary activities of the People's Court in China. The difficulty in the civil enforcement is a "syndrome" caused by multiple causes. In order to resolve the problem, it is necessary to perfect and supplement the concrete regulations of the civil enforcement. Except for this, it is more important to ponder the role and the value of the civil enforcement, and the mechanisms which are designed to realize the role and the value of the civil enforcement. Only doing these, it is possible to clarify the mission of the civil enforcement objectively and to realize the mission perfectly.
     The paper is composed of seven parts. That is Introductory Remarks, the Solid Foundation of the Mechanisms of the Civil Enforcement, the Mechanism as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Power of the Civil Enforcement, the Mechanism as to the Assistance to the Civil Enforcement, the Mechanism as to the Alteration of the Parties in the Civil Enforcement, the Mechanism as to the Coercion of the Civil Enforcement and the Supplementary Remarks.
     In the Introductory Remarks, the author firstly introduces the universal problem in the world-the difficulty in the civil enforcement, then reviews the studies on the civil enforcement home and abroad. On the basis of the review, the author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in order to conquer the difficulty in the civil enforcement, it should construct the systematical mechanisms which are directed under the role and the value of the civil enforcement as well as are pointed at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s emerging in the civil enforcement.
     Chapter I, titled the Solid Foundation of the Mechanisms of the Civil En-forcement provides and lays a solid foundation to the later research. It includes such matters as the concept of the mechanisms of the civil enforcement, the role and the value of the civil enforcement and the system of the different mechanisms of the civil enforcement, etc. As to the concept of the mechanisms of the civil enforcement, the author put forwards that they are the interactions among the civil enforcement agent, the parties of the civil enforcement and the parties who supply the assistance to the civil enforcement, etc. As to the role and the value of the civil enforcement,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direct value of the civil enforcement is to collect the creditor's rights maximumly, the preferential value of the civil enforcement is to collect the creditor's rights rapidly, and the ultimate value of the civil enforcement is to collect the creditor's rights justly and fairly. As to the system of the different mechanisms of the civil enforcement,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at it should consist of the mechanism as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power of the civil enforcement, the mechanism as to the assistance to the civil enforcement, the mechanism as to the alteration of the parties in the civil enforcement and the mechanism as to the coercion of the civil enforcemen.
     ChapterⅡtitled the Mechanism as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Power of the Civil Enforcement, mainly studies the operation and the decentralization of the power of the civil enforcement agent in China as well as the situations in the foreign countries, such as Germany, French, Japan, England and Wales and Russia, etc. By the contrast of operations of the power of the civil enforcement agent of different countries,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in the procedures of the civil enforcement, it is crucial to distinguish the matters of the civil enforcement from the matters of the civil trial definitely, and the mechanism as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power of the civil en-forcement agent should focus on the proper enfocement action and the relief of the improper enforcement action. In the meawhil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civil enforc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empower the civil enforcement agent to examine the concrete disputes of the parties in the procedures of the civil enforcement, and if the parties object to the examination, they can file a lawsuit to recover their rights。
     ChapterⅢtitled the Mechanism as to the Assistance to the Civil Enforcement, mainly discusses the deficiency of the assistance to the civil enforcement in China and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assistance.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difficulty in the civil enforcement to some extent is the result of the deficiency of the assistance to the civil enforcement. When reconstructing the mechanism of the assistance to the civil enforcement, the following several aspects should be emphasized-the consciousness to assist the civil enforce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function of the various organizations or the individuals, the large scale of the organizations and the individuals, the duties and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organizations and the individuals, and the efficiency and economy of the assistance from the organizations and the individuals, etc.
     ChapterⅣtitled the Mechanism as to the Alteration of the Parties in the Civil Enforcement, encomposes the legislation and the practice of the alteration of the parties in the civil enforcement in China, the principle problems as to it,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it, and the proposals made to improve the mechanism as to the alteration of the parties in the civil enforcement.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alteration of the parties in the civil enforcement is the effiency and the justice of the procedures.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prevailling escaping from the debts and the absence of the credit, in order to collect the debt effectively and efficiently, it is critical to enlarge the scopes to alter the parties in the procedures of the civil enforcement. The parties who object to the alteration can file a lawsuit to recover their rights.
     Chapter V titled the Mechanism as to the Coercion of the Civil Enforcement mainly focuses on the actuality of the mechanism as to the coercion of the civil en-forcement in China, the principle problems as to it and the suggestions brought forward to perfect it. The author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coercion of the civil enforcement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collecting of the deb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redit system, the economizing of the social and judicial resources. It should be highly emphasized to construct the mechanism as to the coercion of the civil enforcement as a national project, to strengthe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ercive measures generally and compulsorily, and to enhance the cost of the debtors who refuse to fulfil the duties through restricting their personal freedom and the economic activities.
     In the Supplementary Remarks, the author fixes atten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ivil enforcement procedures and the bankruptcy proceedings. In case that the debtor is unable to pay off the debts, the civil enforcement procedures make no sence and the bankruptcy proceedings become necessary and significant.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disj ointment between the civil enforcement procedures and the bankruptcy proceedings in China, for the purpose of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m, the following several reforms should be introduced-increasing the enthusiasm of bankruptcy petitions filed by the creditors, the obligation stipulated for the detors and their investors to file bankruptcy petitions, the power endowed to the court to commence the bankruptcy proceedings ex officio,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general bankruptcy rule applicable for both the corporations and the individuals.
引文
1 参见任建新:《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2 参见戴建志:《统一思想、加强协作、积极行动——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国光对集中清理委托执行积案提出要求》,载《人民司法》1997年第11期,第2页。
    3 参见王飞鸿:《最高法院部署全国法院集中清理执行积案行动》,载《人民司法》1998年第9期,第4页。
    4 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开展“执行年”活动的通知》(法发[1999]5号)。
    5 参见吴兢:《最高人民法院宣布各级法院将集中清理执行积案,大力惩治拒不执行判决裁定者》,载《人民日报》2002年10月11日第2版。
    6 参见张守增:《最高人民法院发出关于开展集中清理未结执行案件、执行款物及执行案卷活动的通知》,载《人民法院报》2004年6月15日第1版。
    7 参见倪晓:《最高法发起清理执行积案战役——为期6个月,主攻5类案件,达到3个目标》,载《法制日报》2006年1月24日第1版。
    8 参见荆龙:《王胜俊在部署开展全国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活动时强调:抓住机遇、真抓实干,坚决打好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活动攻坚战》,载《人民法院报》2008年11月20日第1版。
    9 参见刘曼:《落实执行工作规范,部署第二阶段清积》,载《人民法院报》2009年8月7日第1版。
    10 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进一步做好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通知》(法[2009]417号)。
    11 参见童兆洪主编:《民事执行调查与分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12 参见王胜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民事执行工作,维护法制权威和司法公正情况的报告——2009年10月28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
    13 参见钱弘道:《执行改革的经济分析——兼评浙江省法院执行改革》,载万鄂湘主编:《中国司法评论》2002年秋之卷,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47页;李郁:《执行难,天下第几难?》,载《法制日报》2003年4月29日第11版等。
    14 See, Keith Henderson, Angana Shah, Sandra Elena & Violaine Autheman, Regional Best Practices: Enforcement of Court Judgments-Learned from America, (April 2004).
    15 参见倪寿明:《想起了夏洛登堡法院的执行》,载《人民法院报》2003年3月11日第4版。
    16 See, Lord Chancellor's Department, Report of the First Phase of the Enforcement Review, (July 2000).
    17 See, Suzanne E. Elwell & Christopher Carlson, The Iowa Small Claims Courts:An Empirical Analysis,75 Iowa L. Rev.2, (1990), at 521.
    18 See, Arthur Best, Deborah Zalesne, Kathleen Bridges, Kathryn Chenoweth, Lisa Fine, Jonathan L. Miller & Kimberly White, Peace, Wealth, Happiness, and Small Claim Courts:A Case Study,28 Fordham Urban L. J.2, (1994), at 365.
    19 See, Committee on Post-Judgment Collection Procedures in the Special Civil Part, Report to the Supreme Court of New Jersey, New Jersey L. J.2 (1993), Quoted from Clarke, Power and Politics in the Chinese Court System: The Execution of Civil Judgments,10 Colum J. of Asian L.1, (1996), at 34.
    20 参见刘向文、宋雅芳著:《俄罗斯联邦宪政制度》,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59页。
    21 See, Keith Henderson & Peter Kahn, Barriers to the Enforcement of Court Judgments and the Rule of Law, (Spring 2003), Revised, at 143.
    22 参见胡天赐:《从法律经济分析观点探讨我国强制执行法上拘提管收制度之合宪性》,载《台湾本土法学杂志》2003年第47期,第54页。
    42 参见齐树洁:《英国强制执行制度改革及其借鉴意义》,载《法令月刊》2009年第2期,第308页。
    3 柴发邦主编:《民事诉讼法学新编》,法律出版社1992年版,第423页。
    4 林升格著:《强制执行法理论与实务》,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3页。
    5 陈世荣著:《强制执行法诠释》,台湾国泰印书馆有限公司1980年,第1页。
    6 赖来焜著:《强制执行法总论》,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4页。
    7 参见陈荣宗著:《强制执行法》,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5页。
    8 虽然《瑞典执行法》第3条规定:“执行权授予执行局。”但所谓的执行权是译者为了便于理解而作的意译还是在瑞典的权力分类中确有执行权亦不无疑问。参见刘汉富主编:《国际强制执行法律汇编》,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12页。
    9 参见全国法院干部业余法律大学民事诉讼法教研组编:《中国民事诉讼法教程》,人民法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444-445页。
    10 参见贺卫方著:《司法的理念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4页;陈瑞华著:《看得见的正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160-161页等。
    11 高洪宾:《执行权性质与执行权改革》,载张启楣主编:《执行改革理论与实证》,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71-72页。
    12 汤维建:《关于破解“执行难”的理性反思——以执行体制的独立化构建为中心》,载《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5期,第93页。
    13 参见江伟、赵秀举:《论执行行为的性质和执行机构的设置》,载《人大法律评论》2000年卷第一辑,第125页。
    14 参见童兆洪:《论民事执行权的定位》,载《法律适用》2003年第9期,第35页。
    15 参见童兆洪:《论民事执行权的构造》,载《法律适用》2003年第11期,第30-31页。
    16 参见高执办:《论执行局设置的理论基础》,载《人民司法》2001年第2期,第26页;谭秋桂:《民事执行权定位问题探析》,载《政法论坛》2003年第4期,第158页等。
    17 参见孙小虹:《克服执行难是社会系统工程》,载《人民日报》1999年3月10日第10版。
    18 参见严军兴、管晓峰主编:《中外民事强制执行制度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7-268页。更有观点认为纵观世界各国的执行制度,生效文书大多数都是由警察执行的。参见叶小舟、王志平:《论民事执行权的分配》,载《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6年第2期,第81页。
    19 参见童兆洪:《改革语境中的民事执行权配置理论》,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2期,第36页。
    20 参见童兆洪著:《民事执行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29页;严仁群著:《民事执行权论》,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1页等。
    21 关于执行裁决权与民事审判权性质相一致的观点可以参见沈德咏、张根大著:《中国强制执行制度改革——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19页;童兆洪著:《民事执行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34页;高执办:《论执行机构内部的分权与制约》,载《人民司法》2001年第6期,第21页等。也正是为了契合执行裁决权的审判权性质,有观点认为对包括案外人异议、变更执行当事人以及不予执行等事项通过公开开庭的方式进行执行。参见范洪江:《公开开庭执行的意义、适用范围及运作程序》,载霍力民主编:《民事强制执行新视野》,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254-259页。在日本,也有观点认为实现判决内容的强制执行权是民事裁判权的组成部分。参见(日)中村英郎著:《新民事诉讼法讲义》,陈刚、林剑锋、郭美松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9页。
    22 参见孙加瑞著:《中国强制执行制度概论》,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115页。
    23 参见孙忠志、范向阳:《执行与审判的界限》,载《人民司法》2005年第9期,第93页。
    24 参见谭秋桂:《民事执行权的配置方式与民事执行体制的构建》,载《法律适用》2006年第1-2期,第61页。
    25 参见王福华:《司法权威与法院判决的公信力》,载《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5期,第10页。
    26 参见赵理文:《制度、体制、机制的区分及其对改革开放的方法论意义》,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年第5期,第18页。
    27 参见《牛津词典》,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4年版,第455页。
    28 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辞海(修订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78年版,第672页。
    29 参见《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581页。
    30 王杰主编:《国际机制论》,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31 参见李以渝:《机制论:事物机制的系统科学分析》,载《系统科学学报》2007年第4期,第23页。
    32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33 周林:《论法律行为的逻辑运行机制》,载《法律科学》1998年第4期,第39页。
    34 李景鹏著:《权力政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8页。
    35 参见沈荣华著:《政府机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3-4页。
    36 参见罗豪才、宋功德:《现代行政法学与制约、激励机制》,载《中国法学》2000年第3期,第78页。
    37 李德顺著:《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3页。
    38 严存生著:《法律的价值》,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页。
    39 郑玉波著:《法谚(一)》,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96-197页。
    40 郑玉波著:《法谚(二)》,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13页。
    41 See, I.R. Scott. Debt Enforcement, Civil Justice Quarterly,1988, (October), at 303.
    42 See, Lord Chancellor's Department, Report of the first phase of the enforcement review (July 2000).
    43 See, Keith Henderson, Angana Shah, Sandra Elena & Violaine Autheman, Regional Best Practices: Enforcement of Court Judgments-Learned from Latin America, (April 2004), at 3.
    44 See, Amanda C.C. Wickett, Goodbye Garnishment:A Legislative Note on Saskatchewan's Proposed Approach to the Seizure of Present and Future Accounts,70 Sask. L. Rev. (2007), at 183.
    45 参见张登科:《中日强制执行之比较研究》,载司法院第一庭编:《民事法律专题研究(五)——司法院司法业务研究会第十一期研究专辑》,台湾司法周刊杂志社1989年版,第36-38页。
    46 See, Council of Europe, Resolution No.3 on a "General Approach and Means of Achieving Effective Enforcement of Judicial Decisions",24th Conference of European Ministers of Justice, October 2001.
    47 参见王怀安主编:《中国民事诉讼法教程》,人民法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441-443页;常怡主编:《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85-391页。
    48 参见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66-367页。
    49 参见柴发邦主编:《民事诉讼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52-355页。
    50 参见夏蔚、谭玲:《强制执行法基本原则研究》,载《东方论坛》2001年第3期,第85-89页;王建红:《强制执行法基本原则思考》,载《法律适用》2002年第7期,第4-7页等。
    51 参见杨荣馨主编:《强制执行立法的探索与构建——中国强制执行法(试拟稿)条文与释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5页。
    52 参见邹川宁著:《民事强制执行基本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53 参见肖建国著:《民事诉讼程序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79页。
    54 参见李浩主编:《强制执行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6页。
    55 参见王娣:《强制执行权竞合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7-101页。
    56 参见童兆洪著:《民事执行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3-40页。
    57 参见谭秋桂著:《民事执行原理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69-73页.
    58 参见童兆洪:《执行工作改革的发展与理念更新》,载《人民法院报》2001年7月30日第3版。
    59 参见董少谋著:《民事强制执行法论纲——理论与制度的深层分析》,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6-47页。
    60 参见陈计男著:《强制执行法释论》,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29-32页;赖来煜著:《强制执行法总论》,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117-121页。
    61 参见许士宦:《金钱及物交付执行之间接强制》,载《国立台湾大学法学论丛》2008年第37卷第2期,第180页。
    62 See, Randall Peerenboom, Seek Truth from Facts: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Enforcement of Arbitral Judgments in the PRC,49 Am. J. Comp. L. (2001), at 285.
    63 对于处以罚款的,由于现行法律没有规定在被执行人履行义务的情况下可以解除罚款或者减少罚款数额,被执行人在被处以罚款后仍拒不履行义务的情况较为普遍,因此民事执行实践中违法对被执行人处以罚款以追求债权实现的情形较少。
    64 参见王飞鸿:《关于查封、扣押、冻结财产司法解释中的几点原则》,载《人民法院报》2005年2月2日第6版。
    66 参见王飞鸿:《<关于人民法院执行设定抵押的房屋的规定>的理解与适用》,载《人民司法》2006年第1期,第22页。
    70 章武生:《民事执行:树立和维护司法权威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载《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4期,第134页。
    71 See, European Commission and Council of the Union, Effective Enforcement of Judgments in the EU:the Transparency of Debtors'Assets (April,22,2009).
    72 See, Qing-Yun Jiang, Court Delay and Law Enforcement in China:Civil Process and Economic Perspective, Gabler Edition Wissenschaft, (2006),at 196.
    73 参见陈世荣著:《强制执行法诠释》,台湾国泰印书馆有限公司1980年,第38页。
    74 参见(德)博克哈特·海斯:《中国强制执行法草案与欧洲执行法的比较》,载黄松有主编:《强制执行法起草与论证(第二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5页。
    75 参见(日)三月章著:《民事诉讼法研究》第二卷,东京有斐阁1962年版,第49页;(日)山木户克己著:《民事执行法案讲义》,东京有斐阁1984年版,第10页。转引自王亚新:《强制执行与说服教育辨析》,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第113页。
    76 参见肖建国:《民事执行中的利益衡量与价值取向》,载《人民法院报》2007年11月8日第5版。
    77 参见谢佑平、万毅:《论司法改革与司法公正》,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5期,第129页。
    78 See, Tamara Buckwold, From Sherwood Forest to Saskatchewan:The Role of the Sheriff in a Redesigned Judgment Enforcement System,66 Sask. L. Rev. (2003), at 244.
    79 (日)竹下守夫:《日本民事执行制度概况》,白绿铉译,载《人民司法》2001年第6期,第53页。
    80 参见杨荣馨:《高效是强制执行的灵魂》,载《法制日报》2007年6月15日第3版。
    81 参见杨荣馨主编:《强制执行立法的探索与构建——中国强制执行法(试拟稿)条文与释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7页。
    82 参见(法)让·文森、雅克·普雷沃著:《法国民事执行程序法要义——强制执行途径与分配顺序》,罗结珍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83 参见赵晋山:《(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拍卖、变卖财产的规定>的理解与适用》,载《人民司法》2005年第2期,第30页。
    84 参见祁云奎、张华:《槐荫法院“放水养鱼”救活了企业》,载《人民法院报》2004年2月20日第2版;军文、王军:《环翠法院变通执行“放水养鱼”》,载《人民法院报》2005年5月17日第3版;刘晓燕、李劫、侯荣康:《放水养鱼巧执行,救活一幢烂尾楼》,载《人民法院报》2007年7月1日第3版;郑金雄、吴靖峰、牟燕:《厦门“放水养鱼”实现双方共赢》,载《人民法院报》2008年9月24日第2版;彭振林、杨国新:《“放水养鱼”巧执行》,载《人民法院报》2009年6月9日第3版等。
    85 如,我国台湾地区“强制执行法”第18条即规定:“强制执行程序开始后,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停止执行。”
    86 参见韩长印:《破产程序的财产分配规则与价值增值规则——兼与个别执行制度的功能对比》,载《法商研究》2002年第3期,第62-67页。
    87 杨一平著:《司法正义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18页。
    88 参见贺海仁:《从私力救济到公力救济——权利救济的现代性话语》,载《法商研究》2004年第1期,第37页。
    89 柴发邦主编:《体制改革与完善诉讼制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90 参见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37页。
    91 See, P.A. Sallmann & R.T. Wright, Going to Court:A Discussion Paper on Civil Justice in Victoria (Department of Justice, Victoria,2000), at178.
    92 参见(日)竹下守夫:《民事执行法の成立と将来的课题》,载竹下守夫、铃木正裕著:《民事执行法の基本构造》,西神田编集室1981年版,第28页。转引自许士宦:《金钱及物交付执行之间接强制》,载《国立台湾大学法学论丛》2008年第37卷第2期,第153页。
    93 See, John Baldwin & Ralph Cunnington, The Crisis in Enforcement of Civil Judgments in England and Wales, P.L.2004, Summer, at 326.
    94 参见(日)中野贞一郎著:《民事执行法(第五版)》,青林书院2006年版,第10页、第21页。转引自许士宦:《金钱及物交付执行之间接强制》,载《国立台湾大学法学论丛》2008年第37卷第2期,第153页。
    95 参见姜世明等:《强制执行程序中比例原则考量》,载民事诉讼法研究基金会编:《民事诉讼法之研讨(十二)》,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148页。
    96 肖扬:《当代法律制度》,载《法学家》1999年第6期,第12页。
    97 高执办:《“执行难”新议》,载《人民司法》2001年第5期,第6-7页。
    98 王亚新:《强制执行与说服教育辨析》,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第117页。
    99 参见景汉朝、卢子娟:《“执行难”及其对策》,载《法学研究》2000年第5期,第125页。
    100 参见杨荣新、乔欣:《论强制执行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载田平安主编:《民事诉讼程序改革热点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第506页。
    101 参见柴兴国、李永秋:《谈执行工作中的司法公正》,载《人民司法》1999年第1期,第30页;高执办:《“执行难”新议》,载《人民司法》2001年第5期,第8页;陈鸣东、张齐爱、陈玉璜:《从“执行乱”谈新民事诉讼法下的民事执行监督》,载《西部法学评论》2008年第2期,第59页等。
    102 参见童兆洪:《关于缓解执行难和治理执行乱的认识和思考》,载《法律适用》1998年第4期,第4页。
    103 参见齐树洁主编:《民事司法改革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5页。
    104 参见高执办:《新世纪执行工作畅想》,载《人民司法》2001年第1期,第17页。
    105 葛行军著:《民事强制执行实务专题讲解》,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300页。
    106 参见常怡主编:《强制执行理论与实务》,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第15-27页;贺卫方:《司法的理念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3页;金永熙著:《法院执行实务新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487页:童兆洪:《民事执行前沿问题》,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98页;任群先:《执行为什么难?——“执行难”经济、社会、法律原因分析》,载《人民法院报》2004年2月4日第5版;牟逍媛著:《民事执行难及相关制度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21页等。
    107 参见廖中洪:《关于强制执行立法几个理论误区的探讨》,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3期,第155页。
    108 参见黄松有:《当前解决人民法院执行难问题的对策》,载《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3期,第53页。
    109 See, Donald C. Clarke, Power and Politics in the Chinese Court System:The Execution of Civil Judgments,10 Colum J. of Asian L.1, (1996), at 3.5-61.
    110 参见葛行军:《再议“执行难”》,载《人民司法》2003年第1期,第21页。
    111 民事执行除了存在实体法和程序法保障缺失的先天性身体缺陷而外,还存在着一个严重的后天不足,即投入匮乏、缺乏营养。参见江伟、刘荣军:《民事执行制度的病理分析》,载田平安主编:《民事诉讼程序改革热点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第495页。有资料显示,我国法院经费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例非常低,通常不到1%,不及其他国家一半,在民事执行普遍未受重视的情况下其经费保障问题更是可想而知。参见陈永生:《司法经费与司法公正》,载《中外法学》2009年第3期,第396页。
    112 从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转发<中共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关于解决人民法院“执行难”问题的报告>的通知》(中发[1999]11号)下发以来,时隔10年全国法院还是没有达到该通知所要求的确保按不少于全体干警现有编制总数15%的比例配备执行人员。
    113 参见王胜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民事执行工作,维护法制权威和司法公正情况的报告——2009年10月28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
    114 参见童兆洪:《有效破解执行难问题的路径探析》,载《今日浙江》2007年第15期,第51页。
    115 参见黄锡明、徐鹏:《执行案件中止率高的原因及对策思考——以东莞市中级人民法院为考察对象》,载《法律适用》2010年第2-3期,第149页。
    116 在执行法院不堪重负,对涉及房屋拆迁、拆违、土地执法、环保、综合执法等矛盾集中的行政非诉执行案件执行效率低下、执行效果不好的情况下,有些法院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只得实行有限制地受理或者暂缓受理。参见余东明:《浙法院拒受部分非诉行政执行案引震荡》,载《法制日报》2007年10月30日第8版。
    117 参见沈德咏:《论强制执行若干关系(代序)》,载沈德咏主编:《强制执行法起草与论证(第一册)》,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118 See, Robert M. Kossick & Jr., Marcelo Bergman, The Enforcement of Local Judgments in Mexico:An Analysis of the Quantitative & Qualitative Perceptions of the Judiciary & Legal Profession,34 U. Miami Inter-Am. L. Rev., (2003), at 437.
    119 参见肖建国:《规避逃避执行的两个问题》,载齐奇主编:《执行实务与新类型法律问题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年版,第115页。
    120 参见黄松有:《在全国法院执行案件信息管理系统首批试点高级法院及北京地区试点法院培训班上的讲话》,载《执行工作指导》2006年第3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121 参见王胜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民事执行工作,维护法制权威和司法公正情况的报告——2009年10月28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
    122 See, Xin He, Enforcing Commercial Judgment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of China,57 Am. J. Comp. L. (2009), at 423,429.
    1 参见沈德咏、张根大著:《中国强制执行制度改革》,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99页。
    2 参见张柏峰主编:《中国当代审判制度概述》,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355页。
    3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民法研究室民诉组、北京政法学院民事诉讼法教研室合编:《民事诉讼法参考资料(第二辑·第二分册)》,法律出版社1981年版,第714、721页。
    4 参见常怡主编:《强制执行理论与实务》,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第67页
    5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民法研究室民诉组、北京政法学院民事诉讼法教研室合编:《民事诉讼法参考资料(第二辑·第二分册)》,法律出版社1981年版,第753、757页。
    6 参见李国光:《坚持严肃执法,全面加强和改进执行工作——在第一次全国法院执行工作会议上的报告》,载《强制执行指导与参考》2002年第1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7 参见黄金龙著:《<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实用解析》,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8 参见童兆洪:《我国执行改革历程及发展道路》,载齐奇主编:《执行实务与新类型法律问题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年版,第51页。
    9 参见孙小虹:《体制突破:执行工作新思路》,载《云南法学》1999年第1期,第2-3页。
    10 参见沈德咏:《在浙江省执行工作改革会议上的讲话》,载《强制执行指导与参考》2002年第1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56页。
    11 参见高执办:《论执行局设置的理论基础》,载《人民司法》2001年第2期,第25-27页。
    12 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本院执行工作办公室更名为执行局的通知》(法发[2008]31号)。
    14 参见黄金龙著:《<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实用解析》,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21-22页。
    15 参见肖建国:《强制拍卖必须重申的五个原则——兼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拍卖、变卖财产的规定>》,载《人民法院报》2005年4月20日第6版。
    16 对执行行为提出异议进而申请复议是执行当事人、有关利害关系人所享有的一项法定权利,而执行监督作为法院内部的一种监督纠错制度,其更多的是在法院内部运行,两者在纠错途径、启动程序、审查处理程序、法律文书、法律效力等众多方面存有不同。参见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诉讼法修改研究小组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改的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133-134页。
    17 参见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执行局编:《执行改革探索与实践》,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36页。
    18 参见孙家瑞著:《中国强制执行制度概论》,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110页。
    19 参见满宏伟:《执行权的分割与制衡》,载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编:《司法理论与实务》,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46页。
    20 参见葛行军:《民事强制执行权之我见》,载《人民司法》2004年第3期,第36-37页。
    21 参见徐来:《执行权改革势在必行》,载《法制日报》2002年7月25日。
    22 参见葛行军:《更新执行观念,推进执行改革——在福建省法院执行权分权运行机制改革现场会上的讲话》,载《强制执行指导与参考》2002年第4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3页。
    23 参见沈德咏:《在全国法院执行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载《强制执行指导与参考》2002年第l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6页。
    24 其中,湖北省高级法院的执行机构并不是根据执行裁决权和执行实施权相分离而设立的,而是设立了两个互不隶属的执行机构——执行庭和执行局,其中执行庭负责本院执行案件的执行,执行局则负责对下级法院执行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参见沈德咏、张根大著:《中国强制执行制度改革》,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78页。
    25 参见童兆洪主编:《民事执行调查与分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43-144页。
    26 参见李劫、高万泉:《上海推行执行案件专人查控财产制度》,载《人民法院报》2007年8月3日第1版。
    27 参见李松、黄洁:《执行案件也要“流水作业”——北京市二中院今起实行执行分段流程管理新机制》,载《法制日报》2007年12月21日第5版。
    28 参见童兆洪、唐学兵:《我国民事执行改革实践演进及理性思考》,载《法律适用》2005年第6期,第12页。
    29 参见严军兴、管晓峰主编:《中外民事强制执行制度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30 张志铭:《民事执行改革的几个理论问题》,载《人民法院报》2003年1月24日。
    31 参见王飞鸿:《民诉法执行编修改重点释义之五——为完善执行机构提供法律依据》,载《人民法院报》2007年11月30日第6版。
    32 参见沈德咏:《大力加强执行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执行队伍素质,努力开创人民法院执行工作新局面——在全国法院执行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载《强制执行指导与参考》2002年第3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33 参见赵晋山:《民诉法执行编修改重点释义之七——可申请变更消极执行严重的法院》,载《人民法院报》2007年12月14日第6版。
    34 参见王利明著:《司法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89-190页。
    35 参见沈德咏:《在全国法院执行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载《强制执行指导与参考》2002年第1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黄松有:《树立司法为民思想,提高执行队伍素质;研究执行工作规律,努力克服执行难题——在全国高级人民法院执行局(庭)长座谈会上的讲话》,载《强制执行指导与参考》2003年第3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在首次提出要求对执行工作实行统一管理的中发[1999]11号通知初稿中用的也是“统一领导”的提法,但有关部门基于法院与检察院和政府之间的不同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中央遂将统一领导改为统一管理。参见沈德咏、张根大著:《中国强制执行制度改革》,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25页。
    36 根据民事执行权具有司法权和行政权双重属性的理论,将执行机构设置在法院是司法权吸收行政权,将执行机构设置在行政机关是行政权吸收司法权,分别在法院和行政机关设置执行机构是各自分别行使权力。参见刘瀚、张根大:《强制执行权研究》,载信春鹰、李林主编:《依法治国与司法改革》,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436-437页。
    37 参见沈德咏:《在全国部分高级法院执行局局长座谈会上的讲话》,载《强制执行指导与参考》2002年第2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38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委托执行工作的若干规定》(法释[2000]9号)第12条规定:“高级人民法院统一管理和协调本辖区内各级人民法院的委托执行工作。中级人民法院辖区内基层人民法院间的委托执行案件,可以由中级人民法院进行统一管理和协调。”
    39 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委托执行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法[2000]54号)。
    40 解决委托执行难,改革执行地域管辖制度才是治本之策。参见章武生、金殿军:《民事执行地域管辖制度研究》,载《政治与法律》2010年第2期,第128页。
    41 参见黄松有:《推进执行改革与执行力法,努力解决执行难——在2005年全国民事诉讼法专业委员会年会上的讲话》,载《强制执行指导与参考》2005年第3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42 参见杨春华:《关于执行权的配置与运行机制调研报告》,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编:《审判前沿问题研究——最高人民法院重点调研课题报告集》,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657-658页。
    43 参见刘学在、朱建敏:《案外人异议制度的废弃与执行异议之诉的构建——兼评修改后<民事诉讼法>第204条》,载《法学评论》2008年第6期,第134-135页。
    44 参见赵晋山:《民诉法执行编修改重点释义之六——赋予案外人提出异议之诉的权利》,载《人民法院报》2007年12月7日第6版。
    45 See, John R. Williamson & Christopher P. Curran, Judgment Enforcement and the Personal Property Security Act:the Newfoundland Experience,48 U.N.B. L.J. (1999), at 353.
    46 参见卢卫国、孙绍军:《论我国现行执行机构的机制缺陷及重置构想》,载霍力民主编:《强制执行的现代理念》,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92页。
    47 参见赵秀举、赵晋山:《德国执行机关简介》,载《强制执行指导与参考》2004年第4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42-352页;(德)汉斯—约阿希姆·穆泽拉克著:《德国民事诉讼法基础教程》,周翠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4-355页。
    48 参见张卫平、陈刚编著:《法国民事诉讼法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03-305页:(法)让·文森、雅克·普雷沃著:《法国民事执行程序法要义——强制执行途径与分配顺序》,罗结珍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8-9页;倪静:《法国民事强制执行制度》,载《执行工作指导》2006年第1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256-257页等。
    49 参见白绿铉:《日本民事执行机关及不动产拍卖程序》,载《强制执行指导与参考》2004年第1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22-224页;黄文艺:《日本民事执行机关简介》,载《执行工作指导》2007年第4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243-246页。
    50 参见张永红:《英国执行程序中法官与执行员的职能定位——民事执行体制市场化改革的前提》,载《上海审判实践》2010年第1期,第56-59页。
    51 只有Writ of fieri facias和Warrant of Execution是完全行政性的执行程序,不需要司法审查。See, Claire Sandbrook, Enforcement of a judgment,10th ed., Sweet & Maxwell, (2007), at 58.
    52 See, edited by Brooke, Civil Procedure, Vol.1, Sweet & Maxwell,2005, at 1843,1862,2059.
    53 参见程丽庄:《俄罗斯联邦强制执行制度改革述评》,载《强制执行指导与参考》2005年第3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90-202页。
    54 参见陈荣宗著:《强制执行法》,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44页。
    55 See, Kennett & Wendy A., Enforcement of Judgments in Europ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at 75.
    56 参见张家慧著:《俄罗斯民事诉讼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22页。
    57 See, The Lord Chancellor's Department, Key Principles for a New System of Enforcement in the Civil Courts:A Lord Chancellor's Department Consultation Paper (May 1999).
    58 See, Raymond J. Ostler, Enforcing Judgments against Real Estate in Illinois:A Step-by-step Guide,89Ill. B.J. (2001), at 238.
    59 See, Wendy Kennett, Key Principles for a New System of Enforcement in the Civil Courts:A Peep Over the Garden Wall, C.J.Q.1999,18(October), at 326.
    60 参见高执办:《国外执行机构概览》,载《人民司法》2001年第3期,第49-50页。
    61 参见《德意志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758条、第759条,《日本民事执行法》第6条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强制执行法”第3条之一等。
    62 参见张永红:《英国法院执行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及执行实践》,载《执行工作指导》2009年第2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227-228页。
    63 参见郑冲:《德国法院执行员制度改革之争》,载《比较法研究》2007年第6期,第155-156页。
    64 参见Elisabeth Heister-Neumann:《法院执行员制度改革评述》,载德国《法律政策杂志》ZRP 2007年第5期,第142页。转引自郑冲:《德国法院执行员制度改革之争》,载《比较法研究》2007年第6期,第157页。
    65 See, European Commission for the Efficiency of Justice, Enforcement of court decisions in Europe, CEPEJ Studies No.8, at 21.
    66 See, Tamara Buckwold, From Sherwood Forest to Saskatchewan:The Role of the Sheriff in a Redesigned Judgment Enforcement System,66 Sask. L. Rev. (2003), at 254.
    67 参见季卫东、徐听:《“执行难”的理论争鸣:公力救济与私力救济之间的竞争与互补》,载《时代法学》2007年第1期,第20-28页。
    68 See, Arthur Anyuan Yuan, Enforcing and Collecting Money Judgments in China From a U.S. Judgment Creditor's Perspective,36 Geo. Wash. Int'l L. Rev. (2004), at 773.
    69 See, Citizens Advice Bureaux, Abuse of Powers by Bailiffs Set to Get Much Worse (March 2007).
    70 See, Bret T. Allred & J. Philip Bott, Enforcing a Civil Money Judgment:A Practitioner's Overview,31-JUN Wyo. Law. (2008), at 30.
    71 See, Tamara Buckwold, From Sherwood Forest to Saskatchewan:The Role of the Sheriff in a Redesigned Judgment Enforcement System,66 Sask. L. Rev. (2003), at 222.
    72 参见吴光陆:《从强制执行法修正草案谈强制执行法问题》,载《法令月刊》2008年第58卷,第28页。
    73 在国外也就研究表明,执行权国家化还是私人化、竞争性还是非竞争性并不是影响执行效率的决定性因素,而一个专司执行的、集权的执行体制不仅能够确保专业性和执行所需的资源,而且更为友好。See, Law Reform Commission, Personal Debt Management and Debt Enforcement, September 2009, at 306.
    74 参见肖建国:《民事执行权的司法权本质之我见》,载《人民法院报》2008年10月31日第6版。
    75 参见张志铭:《执行体制改革的想象空间》,载奇齐主编:《执行体制和机制创新与完善》,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53页。
    76 参见(美)史蒂文·苏本、玛格瑞特·伍著:《美国民事诉讼的真谛》,蔡彦敏、徐卉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72页。
    77 据统计,1999年1月至2009年8月,全国法院共执结各类案件2443万余件,其中诉讼类执行案件2031万余件,占83.14%。参见王胜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民事执行工作,维护法制权威和司法公正情况的报告——2009年10月28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
    78 《加强执行工作意见》也明确要求:“完善立审执协调配合机制。加强立案、审判和执行三个环节的协作配合,形成法院内部解决执行难的合力。”
    79 参见汪祎成著:《强制执行法实用》,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1978年版,第3页。
    80 参见(日)竹下守夫著:《日本民事执行法理论与实务研究》,刘荣军、张卫平译,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4页。
    81 参见张卫平:《再谈民事执行》,载《人民法院报》2003年3月21日。
    82 参见章武生等著:《司法现代化与民事诉讼制度的构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659页。
    83 参见杨建华:《执行法院就实体事项之审查权——强制执行程序兼有诉讼事件与非讼事件之性质》,载司法院第一庭编:《民事法律专题研究(五)——司法院司法业务研究会第十一期研究专辑》,台湾司法周刊杂志社1989年版,第l-8页。
    84 江伟、肖建国:《论我国强制执行法的基本构造》,载《法学家》2001年第4期,第86页。
    85 在我国台湾地区,在民事执行实务中执行法院对于有争议之实体上问题均诿由争执之当事人通过另行提起实体诉讼程序的方式加以解决,也有判例以执行法院对实体事项无审查确认权为理由撤销执行裁定。参见黎文德:《从执行法院之实体审查权谈误封误卖第三人财产之效力》,载《辅仁法学》2003年第26期,第15页。
    89 参见陈世荣著:《强制执行法诠解》,台湾国泰印书馆有限公司1980年版,第38-40页。
    90 此外,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13条、第214条和第258条之规定,对于确有错误的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债权文书或者仲裁裁决,执行机构可以裁定不予执行,这实际上就赋予了执行机构对之所涉及的实体性权利义务关系进行审查的权力。但鉴于裁定不予执行后,有关当事人可以重新达成仲裁协议申请仲裁或者提起诉讼,执行程序即告终结,故本文对之暂不予讨论。
    91 参见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诉讼法修改研究小组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修改的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127-128页。
    92 在我国台湾地区,实务上虽然认为债务人对执行依据所附条件是否成就有异议的只能声明异议而不得提起异议之诉,但学者认为应当可以提起异议之诉。参见赖来焜著:《强制执行法总论》,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381-382页。
    93 参见杨与龄编著:《强制执行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9-101页。
    94 在我国台湾地区,执行机构仅得专依执行依据所确定的内容进行强制执行,债务人有异议的应当径直提起异议之诉,故而在此情形下没有许可执行之诉。参见陈荣宗著:《强制执行法》,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162页。
    96 参见耿云卿著:《实用强制执行法(上册)》,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537-538页。
    97 参见马登科:《论民事执行权配置的基本理念》,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第55页。
    98 异议之诉和许可执行之诉由执行法院专属管辖也是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通行做法,如《德意志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767条、第771条、《日本民事执行法》第38条、韩国民事执行法第48条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强制执行法”第14条、第15条对此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101 参见廖中宏:《关于强制执行立法几个理论误区的探讨》,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3期,第157页。
    102 参见高执办:《执行救济程序问题比较研究》,载《人民司法》2001年第7期,第56页。
    103 参见黄金龙:《论执行阶段实体裁判职能对执行的监督和保障模式》,载《执行工作指导》2007年第1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88-89页。
    104 参见汤维建:《执行体制的统一化构建——以解决民事“执行难”为出发点》,载《现代法学》2004年第5期,第24页。
    105 (日)竹下守夫著:《日本民事执行法理论与实务研究》,刘荣军、张卫平译,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页。
    106 参见章武生:《我国法官的重组与分流研究》,载《法律科学》2004年第3期,第49页。
    107 参见章武生著:《民事司法现代化的探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60页。
    108 关于执行实施人员所应具有的强力形象,有观点甚至“极端”地认为如果要在目前的体制下搞好执行,只有一条路,即在法院设公安局,甚至设武警部队。参见李富成:《司法改革的对话》,载《中外法学》2000年第6期,第716页。在我国的民事执行改革中,湖南省长沙县人民法院、山东省高密县人民法院、河南省辛集市人民法院等法院也都探索执行工作警务化的改革模式,其中湖南省长沙县人民法院的改革探索之路还于2004年6月16日、18日、20日在《人民法院报》上予以连载供学习借鉴。
    1 See, Enforcing Judgments:Commission Consults on Transparency of Debtor's Assets, EU Focus 2008,230, at 2.
    2 See, Keith Henderson & Peter Kahn, Barriers to the Enforcement of Court Judgments and the Rule of Law, (Spring 2003), Revised, at 125.
    3 参见许士宦:《强制执行之财产开示制度》,载《国立台湾大学法学论丛》2007年第36卷第2期,第94页。
    4 参见娄银生、张定生:《“编外法官”在行动——南京建设协助执行网络纪实》,载《人民法院报》2006年10月10日第2版;娄银生、惠东、金语:《法官有了“一线”信息,执行有了“内行”帮手——惠山137名编外执行员助力清案》,载《人民法院报》2009年8月19日第2版。
    5 参见陈计男著:《强制执行法释论》,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70页。
    6 See, The Lord Chancellor's Department, Key Principles for a New System of Enforcement in the Civil Courts:A Lord Chancellor's Department Consultation Paper (May 1999).
    7 See, I.R.S. Civil Justice Review:Enforcement of debt, Civil Justice Quarterly,1987,6(July), at 196-197.
    8 See, Lord Chancellor's Department, Effective Enforcement:Improved Methods of Recovery of Civil Court Debt and Commercial Rent and a Single Regulatory Regime for Warrant Enforcement Agents, Cm.5744, TSO, London, (2003), at 60-61.
    9 参见陈永辉:《全国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活动成效显著》,载《人民法院报》2009年4月9日第4版;张泽杭、沈鑫钰:《协助执行,打造执行千里眼顺风耳》,载《人民法院报》2009年7月26日第8版;周玉华:《扎实推进无财产执行案清理工作》载《人民法院报》2009年8月20日第1版;周方、蒋豫波:《为联络员颁发聘书》,载《人民法院报》2009年10月27日第1版等。
    10 参见刘新雷:《北京法院首次悬赏执行举报人》,载《北京青年报》2000年6月21日。
    11 参见罗书臻、孟焕良:《全国首家执行悬赏举报网杭州开通》,载《人民法院报》2009年4月23日第1版。
    12 对此,有学者认为这就是我国的强制管理制度。参见孙加瑞著:《中国强制执行制度概论》,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543页;谭秋桂著:《民事执行原理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247页。
    13 参见林升格著:《强制执行法理论与实务》,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471页。
    14 参见罗书臻、余建华、王淑坤:《法院“动”起来民怨“静”下去——浙江法院执行工作纪实》,载《人民法院报》2009年5月18日第1版。浙江省公安机关与人民法院之间的协助执行机制建立的较早,2004年至2007年,浙江省各级公安机关协助人民法院查找被执行人1457人次、查扣车辆1072辆,协助执行重大案件537件,协助平息突发事件265件。参见余建华:《浙江公安机关倾力协助法院执行》,载《人民法院报》2007年11月14日第1版。
    15 参见姚晨奕、李镜鸿、占飞鹏:《建立联动机制,完善基层协助——江西巧织密网不留执行死角》,载《人民法院报》2009年12月10日第1版。
    16 参见安克明:《积极的探索,生动的实践——建立健全执行工作长效机制经验扫描》,载《人民法院报》2009年6月2日第2版。
    17 参见王安顺:《领导重视,措施有力,成效显著》,载《人民法院报》2009年8月20日第1版。
    18 如,2007年3月,深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加强人民法院民事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2009年8月,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民商事案件执行工作的决定》,2009年9月,浙江省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加强全省法院民事执行工作的决定》等。
    23 参见赵晋山:《最高法院关于拍卖、变卖司法解释的基本理念和思路(上)》,载《人民法院报》2005年1月5日第6版。
    24 参见丁伋:《强制拍卖活动规范之我见》,载《人民法院报》2009年6月12日第6版;王军:《法院对外委托强制拍卖工作的完善》,载《人民法院报》2008年9月12日第6版。
    25 2003年江西省九江市中级法院即通过抽签的方式确定拍卖机构。参见沈双武、周卫辉、魏伟:《九江中院公开透明抽签确定拍卖机构》,载《人民法院报》2003年12月18日第7版。
    26 2003年上海市青浦区法院即开始对拍卖机构进行考评。参见孙文萍:《规范中介服务,考评拍卖公司——青浦区法院调整委托拍卖机构名单》,载《人民法院报》2003年8月13日第2版。
    27 自2004年起上海法院对委托拍卖实行统一管理、集中委托模式,规定拍卖的委托、管理权统一归口高院负责,各级法院不得自行委托。自2006年1月1日起,全市法院的审计、审价、评估的司法委托也实行统一管理、集中委托模式。参见李飞、李劫、高万泉、王伟:《司法委托:让电脑配对——上海法院司法委托集中管理调查》,载《人民法院报》2007年2月11日第4版。
    28 参见王比学:《<人民法院委托评估、拍卖和变卖工作的若干规定>近日发布——立拍卖规矩,防司法腐败》,载《人民日报》2009年11月23日第2版。
    29 参见袁鹏:《金融机构拒不协助法院工作问题严重》,载《人民日报》2007年8月6日第3版。
    30 目前我国除北京、上海、重庆等直辖市的房屋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由同一登记机关予以登记外,绝大部分省、市、区均由不同登记机关分别予以登记。参见潘桂林:《房地产的分别抵押及其在执行程序中的处理》,载《强制执行指导与参考》2005年第2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98页。
    31 根据《土地登记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40号)第3条第一款之规定,包括查封登记在内的土地登记实行属地登记原则。
    32 根据《土地登记办法》第3条第一款和《房屋登记办法》(建设部令第168号)第4条第二款,县级人民政府房地产主管部门负责房地产的登记工作。而截至2001年12月31日,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共2861个,包括808个市辖区,393个县级市,1489个县,116个自治县,49个旗,3个自治旗,2个特区,1个林区。
    33 对此,《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发布(金融机构协助查询、冻结、扣划工作管理规定)的通知》(银发[2002]1号)第3条第二款也明确规定:“金融机构协助查询、冻结和扣划存款,应当在存款人开户的营业分支机构具体办理。”
    34 参见《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8年报》,第32页。
    35 参见卫建萍、姚春荣、吴艳燕:《集中火力,精确打击,各个击破——上海全力打造胜诉权益兑现机制》,载《人民法院报》2009年12月9日第1版。
    36 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组建,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是公司的两个股东,各持50%的股份,公司总部设在北京,下设上海、深圳两个分公司。中国证监会是该公司的主管部门。
    37 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公司名录》,截至2008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证券公司107家。
    38 参见本刊评论员:《委托执行何其难?!》,载《人民司法》1992年第8期,第3页。
    39 参见童妍:《委托执行,难在哪》,载《人民法院报》2007年8月10日第3版。
    40 参见王佳舟:《委托执行——理想与现实的艰难博弈》,载《人民法院报》2008年10月19日第8版。
    41 See, Kennett & Wendy A., Enforcement of Judgments in Europ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at 99.
    42 See, David Capper, Taking Enforcement Seriously-Lessons From Northern Ireland, C.J.Q.2006,25(October), at 495.
    43 参见葛行军、范向阳:《<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和国土资源房地产管理部门协助执行若干问题的通知>的理解与适用》,载《人民司法》2004年第4期,第7页。
    44 如,《房屋登记办法》第29条和《土地登记办法》第71条都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房屋、土地登记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建设,逐步实现全国房屋、土地登记信息的共享和异地查询。
    45 参见《民事强制执行法草案(第一稿)》第16条、第17条,载沈德咏主编:《强制执行法起草与论证(第一册)》,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31页。
    46 在美国,行政部门愿意遵守和执行法院命令的意愿来自于对法治观念的接受,以及对宪法框架中法院合法权力的认同。参见(美)海利·艾德华兹、爱伦·芬:《美国联邦法院的权力和法院命令的执行》,载宋冰主编:《程序、正义与现代化——外国法学家在华演讲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1页。1957年,美国艾森豪威尔总统曾声明政府将尽所有的强制力量执行联邦最高法院在阿肯森州小石城的判决,并宣称无法执行此种判决就相当于默认联邦的无政府状态及瓦解。参见郭春涛:《中外民事强制执行体制比较研究报告》,载《中国司法》2005年第6期,第18页。
    47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民法研究室民诉组、北京政法学院民事诉讼法教研室合编:《民事诉讼法参考资料(第一辑)》,法律出版社1981年版,第436页。
    48 See, edited by Peter Kaye, Methods of execution of orders and judgments in Europe, John Wiley & Sons, (1996), at 97.
    49 参见吴晓灵:《发挥财产登记制度的配合效应》,载《中国人大》2009年第23期,第28页。
    50 参见王晋:《信用——企业竞争的利器》,载《经济日报》2001年12月12日。
    51 参见王建骏:《大宗现金交易显露信用危机》,载《中国信息报》2003年5月29日。
    52 参见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基金管理公司名录(2009年7月)》。
    53 参见《民事强制执行法草案(第四稿)》第11条第二款,载黄松有主编:《强制执行法起草与论证(第二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0页。
    55 参见吴光陆著:《强制执行法拍卖性质之研究》,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11、96、37-39、130-131页。
    56 马原主编:《民事诉讼法的修改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258页。
    57 参见罗结珍:《法国强制拍卖程序》,载《强制执行指导与参考》2004年第1期,第189页。
    58 从这个意义上说,强制拍卖中的评估与其他诉讼程序中的评估、鉴定在性质上是相一致的,完全可以由执行当事人自行委托后提交评估结果,人民法院在审查评估结果后确定拍卖保留价。
    59 参见王潇翊:《银川中院执行局原局长李峰受贿一审获刑11年》,载《法治新报》2009年7月3日第7版。
    60 参见余建华、孟焕良、周峰:《杭州专设拍卖大厅确保公正公开》,载《人民法院报》2009年4月29日第1版。
    61 参见张宽明、史前进:《昆山创办委托拍卖信息网,委托拍卖成交率由8%陡升到62%》,载《人民法院报》2009年10月24日第1版。
    62 参见朱云峰、王桂兰:《陕西培训拍卖机构负责人》,载《人民法院报》2009年8月25日第1版。
    63 《拍卖规定》第32条第一款规定:“拍卖成交价200万元以下的,收取佣金的比例不得超过5%;超过200万元至1000万元的部分,不得超过3%;超过1000万元至5000万元的部分,不得超过2%;超过5000万元至1亿元的部分,不得超过1%;超过1亿元的部分,不得超过0.5%。”
    64 方流芳:《民事诉讼收费考》,载《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第140页。
    65 有调查表明,拍卖公告范围窄、内容简单、位置不明显、不醒目是造成流拍的主观因素。参见金广良、程东坡:《基层法院委托拍卖流拍现象严重》,载《人民法院报》2008年9月3日第7版。
    66 参见肖建国:《论民事诉讼中强制拍卖的性质和效力》,载《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4期,第17页。
    67 See, Andersson and Friden, Sweden, in Andenas, Hess and Oberhammer, Enforcement Agency Practice in Europe (British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2005), at 229; Andenas and Nazzini, Market Integration, the Harmonization Process, and Enforcement Practices in the EU Member States, in Andenas, Hess and Oberhammer, Enforcement Agency Practice in Europe (British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2005), at 97. Quoted from Law Reform Commission, Personal Debt Management and Debt Enforcement, (September 2009), at 318-319.
    68 See, Lord Chancellor's Department, Effective Enforcement:Improved Methods of Recovery of Civil Court Debt and Commercial Rent and a Single Regulatory Regime for Warrant Enforcement Agents, Cm.5744, TSO, London, (2003), at 60.
    69 See, Robert M. Kossick & Jr., Marcelo Bergman, The Enforcement of Local Judgments in Mexico:An Analysis of the Quantitative & Qualitative Perceptions of the Judiciary & Legal Profession,34 U. Miami Inter-Am. L. Rev., (2003), at 450,458.
    70 参见《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在执行程序中使用调查令的若干规定(试行)》(沪高法[2004]92号)第1条、第2条。之所以由申请执行人的代理律师而非申请执行人持令调查,并将调查的范围仅限于有关单位而不包括个人,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在探索试验阶段要最大限度地避免因委托调查不当而产生的负面影响。
    71 See, Arthur Anyuan Yuan, Enforcing and Collecting Money Judgments in China From a U.S. Judgment Creditor's Perspective,36 Geo. Wash. Int'l L. Rev. (2004), at 774.
    72 参见《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悬赏执行若干规定》第1条。
    73 参见傅强:《谁为惫赏执行买单》,载《时代法学》2004第6期,第80页。
    74 参见姜裕富:《悬赏执行的隐患》,载《中国青年报》2004年6月1日第4版。
    75 参见《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公告悬赏执行的若干意见(试行)》第3条、第6条和第12条,《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实行悬赏执行措施的规定(试行)》第5条、《深圳市关于民事执行中实行悬赏执行制度的规定(试行)》第1条、第4条以及《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悬赏执行若干规定》第3条、第4条、第6条等。
    76 参见梅贤明、倪斌鹭、何晓慧:《“悬赏执行”利与弊》,载《人民法院报》2007年7月13日第3版。
    77 参见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诉讼法修改研究小组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改的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118页。
    78 从国外的执行立法和实践来看,法院原则上只能在本辖区内进行强制执行是世界各国民事执行的通例。参见赵钢、陈少华:《委托执行应当成为异地执行的一般原则》,载《现代法学》1997年第3期,第83页。
    79 参见董振国:《完善民商事执行案件退出程序机制研究》,载《法律适用》2006年第5期,第61页。
    1 孙加瑞著:《中国强制执行制度概论》,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135页。
    2 谭秋桂著:《民事执行原理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99页。
    3 杨与龄编著:《强制执行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7-38页。
    4 庄柏林:《执行当事人之能力适格》,载杨建华主编:《强制执行法破产法论文选辑》,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75页。
    5 吴光陆著:《强制执行法》,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102页。
    6 宋朝武主编:《民事诉讼法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43页。
    7 参见唐学兵:《关于适用被执行主体的变更或追加的调查与分析》,载《强制执行指导与参考》2004年第3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51-152页。
    8 参见黄飞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九部分的理解与适用——申请执行人的变更与被执行人的变更和追加》,载《强制执行指导与参考》2002年第1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17-224页。
    9 参见李浩主编:《强制执行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7-172页;冯华生、彭欢燕:《被执行主体的变更与追加》,载《人民司法》1999年第6期,第51页等。
    11 参见庄柏林:《论夫妻财产及对其强制执行》,载杨建华主编:《强制执行法破产法论文选辑》,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182页。
    12 参见吴明鸿:《论对于以妻名义登记之不动产之强制执行》,载杨与龄主编:《强制执行法争议问题研究》,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317页、第323页。
    13 申请执行人认为第三人占有或者登记在第三人名下的财产属于被执行人而申请执行,执行法院经审查后予以驳回的,笔者认为由于涉及实体性争议并考虑到程序效益和促进执行,应当赋予申请执行人提起许可执行之诉的权利。
    16 《民事强制执行法草案》(第四稿)第九章“对债权的执行”也将存款、收入、保险赔偿金等视为被执行人对第三人所享有的债权。参见黄松有主编:《强制执行法起草与论证(第二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9-313页。
    17 如《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夫妻个人债务及共同债务案件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的解答》(沪高法执[2005]9号)规定,执行依据中没有对债务性质作出明确认定,申请执行人主张按被执行人夫妻共同债务处理,并申请追加被执行人的(原)配偶为被执行人的,除应当认定为个人债务和执行中不能直接判断债务性质的情形外,可以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裁定追加被执行人(原)配偶为被执行人。
    18 参见谭秋桂:《民事执行原理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86页。
    19 参见黄金龙著:《<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实用解析》,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253-255页。
    20 参见黄金龙著:《<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实用解析》,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242页。
    21 参见金永熙著:《法院执行实务新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487页。
    22 参见谭秋桂著:《民事执行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7页。
    23 参见黄奕新:《我国许可执行之诉研究——以执行力争议诉讼化解决机制为中心》,载《福建法学》2007年第2期,第54页。
    24 参见童兆洪著:《民事执行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96页。
    25 参见龚万征:《浅谈被执行主体的变更和追加》,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3期,第153页。
    26 参见袁伯明:《变更申请执行主体的类型及程序》,载《人民法院报》2002年6月21日。
    27 参见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诉讼法修改研究小组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修改的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130页。
    28 孙加瑞著:《中国强制执行制度概论》,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207页。与此相类似的观点还可以参见黄金龙著:《<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实用解析》,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228-229页;李浩主编:《强制执行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4页;邓辉辉著:《既判力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8页等。
    29 (日)兼子一、竹下守夫著:《民事诉讼法》,白绿铉译,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168页。
    30 吴明轩:《执行名义对人的效力》,载杨与龄主编:《强制执行法实例问题研析》,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10页。
    31 参见陈荣宗、林庆苗著: 《民事诉讼法》,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619页。
    32 参见(日)高桥宏志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林剑锋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80-481页。
    33 我国有学者认为,既判力除具有积极和消极作用外还具有双面性、诉讼法特性和实体作用等。参见李龙:《论民事判决的既判力》,载《法律科学》1999年第4期,第84-85页。
    34 参见骆永家著:《既判力之研究》,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4-7页。
    35 参见(德)奥特马·尧厄尼希著:《民事诉讼法》,周翠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30页。
    36 沈达明编著:《比较民事诉讼法初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591页。
    37 肖建国:《程序效益论》,载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725页。
    38 参见肖建华:《论判决效力主观范围的扩张》,载《比较法研究》2002年第1期,第46-47页。
    39 参见《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325条第一款、《日本民事诉讼法》第115条第一款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民事诉讼法”第401条。
    40 详见骆永家著:《既判力之研究》,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141-145页。
    41 对于裁定是否具有既判力,应当区分裁定是否针对当事人之间实体法律关系而制作的:如果法院的裁定是以实体权利义务关系存在与否对象的,则该裁定具有既判力;如果法院的裁定不是以当事人之间的实体权利义务关系存在与否为对象的,则裁定不具有既判力。参见陈荣宗著:《诉讼当事人与民事程序法》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1987年版,第233页。
    42 在我国,有学者认为法院的调解书和支付令也具有既判力。参见吴明童:《既判力的界限研究》,载《中国法学》2001年第6期,第84页。
    43 参见(日)新堂幸司著:《新民事诉讼法》,林剑锋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510页。
    44 孙森焱:《论确定判决效力所及之特定继承人》,载杨建华主编:《民事诉讼法论文选辑(下)》,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768页。
    45 参见陈荣宗等:《诉讼系属中当事人让与系争物所引发之法律问题》,载民事诉讼法研究基金会:《民事诉讼法之研讨(五)》,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1996年版,第200页。
    46 赖来煜著:《强制执行法总论》,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175页。
    47 童兆洪主编:《民事强制执行新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29页。
    48 王甲乙、杨建华、郑健才著:《民事诉讼法新论》,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568页。
    49参见(日)竹下守夫著:《日本民事执行法理论与实务研究》,刘荣军、张卫平译,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3页。
    50 杨建华著:《民事诉讼法要论》,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8年版,第379页。
    51 翁晓斌:《论既判力及执行力向第三人的扩张》,载《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第67页。
    52 See, John R. Williamson & Christopher P. Curran, Judgment Enforcement and the Personal Property Security Act:the Newfoundland Experience,48 U.N.B. L.J. (1999), at 354.
    53 参见(法)让·文森、雅克·普雷沃著:《法国民事执行程序法要义——强制执行途径与分配顺序》,罗结珍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54 虽然有观点认为,在此情形下分公司与总公司“系属单一而不可分割。不得因承认其(指分公司)有当事人能力,即解为系不同之主体。”参见杨建华著:《问题研析——民事诉讼法(一)》,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1987年版,第23页。但就执行依据所载明的当事人来看,毕竟不包括总公司,而执行当事人的确定应当以执行依据为准,当对总公司进行强制执行时实际上就发生了执行当事人的变更。
    55 通过欺诈性转移财产以逃避债务不仅为我国所独有,在墨西哥的强制执行中最大的障碍也是债务人欺诈性地转移财产。See, Robert M. Kossick & Jr., Marcelo Bergman, The Enforcement of Local Judgments in Mexico: An Analysis of the Quantitative & Qualitative Perceptions of the Judiciary & Legal Profession,34 U. Miami Inter-Am. L. Rev., (2003), at 445.
    56 据统计,截止2000年末在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开户改制的企业为62656户,其中逃废债务的32140户,占改制企业的51.29%;改制企业涉及贷款本息5792亿元,逃废银行贷款本息1851亿元,占改制企业贷款本息的31.96%;在逃废债务企业中,国有企业22296户,占逃废债务企业总数的69.37%;国有企业逃废贷款本息1273亿元,占逃废债务总额的68.77%。参见汤小青:《我国金融风险形成的财政政策环境和制度因素》,载《金融研究》2002年第11期,第4页。
    57 许士宦著:《执行力扩张与不动产执行》,台湾学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43页。
    58 参见(日)高桥宏志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林剑锋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59页。
    59 张登科著:《强制执行法》,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33页。
    60 (日)竹下守夫:《日本民事执行制度概况》,白绿铉译,载《人民司法》2001年第6期,第53页。
    61 参见许士宦著:《执行力扩张与不动产执行》,台湾学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29页;(日)竹下守夫著:《日本民事执行法理论与实务研究》,刘荣军、张卫平译,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2页。
    62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观点认为被执行主体的追加与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没有关系,追加的被执行主体也并不是执行依据效力所及之人。参见童兆洪主编:《民事强制执行新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37页。
    63 参见许士宦:《执行力客观范围扩张之法律构造:兼论其与既判力客观范围之异同》,载《国立台湾大学法学论丛》2009年第1期,第103页。
    64 (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31页。
    65 (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32页。
    66 参见马贵翔:《公正与效率调和的两条路径》,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1期,第7页。
    67 参见孙忠志:《关于<民事强制执行法草案(第三稿)>的说明》,载黄松有主编:《强制执行法起草与论证(第二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页。
    68 参见黄金龙著:《<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实用解析》,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213页;廖中洪:《代位执行中的若干问题研究》,载《法律适用》2005年第6期,第25页。
    69 参见陈计男著:《民事诉讼法论(下)》,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78页。
    70 全国首例“拍卖判决书”事件出现在1998年6月。参见晏耀斌:《尚未得到执行的判决书能否作为“拍卖标的”拍卖》,载《法制日报》2002年1月7日第8版。此后“拍卖判决书”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其中相对集中的是在2005年并由此引发了中国法学会于同年11月28日组织了以“如何认定买卖判决书的性质”为主题的研讨会。参见李国民:《贱卖判决书:禁止还是许可》,载《检察日报》2005年11月30日第5版。
    71 参见张艳:《对“买卖判决书”的法律认识》,载《法律适用》2005年第7期,第56页
    72 参见黄龙:《关于“买卖判决书”问题的法理思考》,载《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第1辑,第187页。
    73 参见梁捷:《法院判决书能不能买卖》,载《光明日报》2005年12月9日第11版;季卫东:《判决书“市场化”忧思》,载《财经》2006年第17期,第39页等。
    74 参见胡道才、李富成:《买卖“判决书”的经济分析》,载《法律适用》2005年第9期,第45-46页。
    75 参见张卫平:《判决执行力主体范围的扩张——以实体权利转让与执行权利的获得为中心》,载《现代法学》2007年第9期,第84页。
    76 参见杨与龄编著:《强制执行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7-108页。
    77 参见陈荣宗著:《强制执行法》,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57页。
    78 参见徐伟:《判决书街头买卖法律该如何面对》,载《法制日报》2005年12月6第4版。
    79 参见(德)罗森贝克、施瓦布、戈特瓦尔德著:《德国民事诉讼法》,李大雪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1178页。
    80 参见赖来煜著:《强制执行法总论》,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195页。
    81 参见我国台湾地区“最高法院”55年台上字第747号判决。
    82 参见游启璋:《既判力是否及于单纯受让诉讼标的物之人》,载《法令月刊》1981年第3期,第11页。
    83 参见(日)高桥宏志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林剑锋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63页。
    84 参见傅松苗:《论执行力的扩张》,载《强制执行指导与参考》2005年第4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17页。
    85 参见杨与龄编著:《强制执行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8页。
    86 参见张登科著:《强制执行法》,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85页。
    87 庄柏林著:《最新强制执行法论》,台湾台笠出版社1997年版,第35页。
    88 参见耿云卿著:《实用强制执行法(上册)》,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152页。
    89 参见唐学兵:《关于适用被执行主体的变更或追加的调查与分析》,载《强制执行指导与参考》2004年第3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49页。
    90 参见胡亚球:《代位执行制度的属性与适用》,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4期,第123-124页。
    91 吴英姿:《代位执行之我见》,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8年秋季号,第162页。
    92 参见赵钢、占善刚:《代位执行中的几个基本问题》,载《政治与法律》1998年第1期,第69页。
    93 参见高凤仙著:《亲属法理论与实务》,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130页。
    94 参见傅松苗:《论执行力的扩张》,载《强制执行指导与参考》2005年第4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27页。
    95 刘贵祥:《法人人格否认理论与审判实务》,载《人民司法》2001年第9期,第14页。
    96 参见(日)高桥宏志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林剑锋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77-578页。
    97 参见(日)高桥宏志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林剑锋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76-577页。
    98 参见朱慈蕴著:《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99 参见刘俊海著:《新公司法制度创新:立法争点与解释难点》,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97页。
    100 参见顾建华、祁锋:《在执行实务中引入法人人格否认理论初探》,载《人民司法》2004年第9期,第34页。
    101 参见许士宦著:《执行力扩张与不动产执行》,台湾学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32页。
    102 参见陈荣宗著:《强制执行法》,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109页。
    103 这是因为,如果允许被执行人对申请执行人提起异议之诉,则无疑是认可被执行人可以就其与申请执行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再行提起诉讼,这显然是与既判力原则相违背的。
    104 参见杨与龄编著:《强制执行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6页。
    105 参见金殿军:《变更执行当事人的救济程序》,载《人民法院报》2010年1月13日第8版。
    106 参见(德)汉斯-约阿希姆·穆泽拉克著:《德国民事诉讼法基础教程》,周翠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63页。
    107 参见陈荣宗著:《强制执行法》,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121-122页。
    108 但又认为被告不是执行依据所载的债务人,而是债权人所主张的债务人、继受人或者执行依据执行力扩张所及的其他人。参见杨与龄编著:《强制执行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5页。
    109 参见陈荣宗著:《强制执行法》,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122页。
    110 另有观点认为,在此情形下无论执行依据是与判决具有同一效力还是不具有同一效力,债权人在败诉的情况下都可以依据实体上的请求权对债务人另行起诉。参见陈计男著:《强制执行法释论》,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251页。
    111 参见《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771-774条、《日本民事执行法》第38条、我国台湾地区“强制执行法”第15条。
    112 参见《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767条、《日本民事执行法》第35条、我国台湾地区“强制执行法”第14条。
    113 参见(德)汉斯-约阿希姆·穆泽拉克著:《德国民事诉讼法基础教程》,周翠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64页。
    114 参见张登科著:《强制执行法》,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172页。
    115 参见张登科著:《强制执行法》,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176页。
    116 参见林升格著:《强制执行法理论与实务》,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245页。
    117 参见赖来煜著:《强制执行法总论》,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634页。
    118 参见陈计男著:《强制执行法释论》,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227页。
    1 黄年:《论国家执行威慑机制》,载《人民司法》2007年第1期,第46页。
    2 参见黄年:《最高人民法院召开座谈会:建立执行威慑机制、构筑社会信用体系》,载《人民法院报》2004年12月25日第1版。
    3 参见陈世荣:《作为、不作为义务之强制执行》,载《法学丛刊》第140期。转引自赵晋山:《行为请求权强制执行研究》,载《强制执行指导与参考》2003年第3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72页。
    4 参见(法)让·文森、雅克·普雷沃著:《法国民事执行程序法要义——强制执行途径与分配程序》,罗结珍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页。
    5 为方便表述,在不需要特别指明的情况下本文将“被执行人及其法定代表人、法定代理人、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通称为“被执行人”。
    6 参见崔砺金:《企业信用:不再是“海市蜃楼”——浙江富阳市推行“企业信用公示工程”见闻》,载《中国经贸导刊》2001年第21期,第44页。
    7 参见钟楚男主编:《个人信用征信制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第55页。
    8 参见魏昕、博阳著:《诚信危机——透视中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3页。
    9 参见《执行解释》第36条。
    10 关于追究被执行人刑事责任的法律规定主要有《刑法》第277条、第307条、第313、第314条,《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的解释》(以下简称为《拒执罪立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1998]6号,以下简称为《拒执罪司法解释》)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依法严肃查处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和暴力抗拒法院执行犯罪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法发[2007]29号)等。
    11 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的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载《人民法院报》2009年11月20日第3版。
    12 参见李广湖、刘红建:《公告限制恶意赖债者高消费》,载戴建志主编:《法院执行运作实务》,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96页。
    13 参见胡志超著:《执行威慑机制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76-177页。
    14 参见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9个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建立联动制约机制切实解决人民法院执行难问题的意见》、中共陕西省纪律检查委员会等13个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建立全省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国家威慑联动机制的通知》以及《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人民法院民事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等。
    15 参见权燕子:《北京市工商局建立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综述》,载《工商行政管理》2002年第9期,第31页。
    16 参见陈永辉:《最高人民法院网站昨起开通查询平台,617万被执行人信息随时可查》,载《人民法院报》2009年3月31日第1版。
    17 参见宗边:《中央纪委、最高人民法院、监察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建立典型案例通报制度,切实解决人民法院“执行难”》,载《人民法院报》2006年6月22日第l版。
    18 参见侯晓玲:《执行威慑机制,一把“挂在墙上的剑”》,载《人民法院报》2006年11月17日第5版。
    19 参见丁巧仁主编:《执行改革理论与实务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134页。
    20 参见黄年:《执行案件信息是最高位阶信用价值》,载《法制日报》2007年11月4日第1版。
    21 参见裴智勇:《最高人民法院公布<若干意见>破解执行难——联动威慑,增强抗干扰能力》,载《人民日报》2009年7月28日第10版.
    22 See, David Capper, Taking Enforcement Seriously-Lessons From Northern Ireland, C. J.Q. 2006, 25(October), at 503.
    23 在英国的民事执行改革中认为区分不能履行和不愿履行是非常重要的,但也认为在实践中两者之间的界限是很难划定的。See, The Lord Chancellor's Department, Key Principles for a New System of Enforcement in the Civil Courts: A Lord Chancellor's Department Consultation Paper (May 1999).在美国,曾有判例认为债务人为了逃避履行支付抚养费而不愿从事更高报酬的工作不属于无能力履行义务而被处以监禁。See,CatherineWimberly, Deadbeat Dads, Welfare Moms & Uncle Sam: How the Child Support Recovery Act Punishes Single-Mother Families, 53 Stan. L. Rev. (2000), at 740-741.
    25 参见马登科:《古代民事执行制度沿革研究》,载《求索》2009年第7期,第204-207页。
    26 See, Becky A. Vogt, State v. Allison:Imprisonment for Debt in South Dakota,46 S.D. L. Rev. (2001), at 339.
    27 参见(意)朱塞佩·格罗索著:《罗马法史》,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3页。
    28 戴炎辉著:《中国法制史》,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1979年版,第326页。
    29 杨与龄编著:《强制执行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
    30 也有观点并不区分对人执行和以人身为执行标的,认为以人身为执行标的虽然不是代替履行或者用人身抵债,但是一种间接执行措施,通过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达到强制执行的目的。参见肖建华:《执行标的若干问题研究》,载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625页。
    31 (意)彼德罗·彭梵得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3页。
    32 See, Protocol No.4 to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and Fundamental Freedoms Article 1.
    33 See,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Article 11.
    34 参见沈达明编著:《比较强制执行法初论》,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88页。
    35 参见陈荣宗著:《强制执行法》,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241页。
    36 参见亓荣霞:《从执行改革看人身执行标的的拓展》,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第105页。
    37 See, edited by Brooke, Civil Procedure, Vol.1, Sweet & Maxwell,2005, at 1897-1904.
    38 See, Claire Sandbrook, Enforcement of a judgment,10th ed., Sweet & Maxwell, (2007), at 361.
    39 参见沈达明编著:《比较强制执行法初论》,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88页。
    40 参见汤维建、单国军著:《香港民事诉讼法》,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3页。
    41 法学教材编辑部《民事诉讼法资料选编》编选组编:《民事诉讼法资料选编》,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373页。
    42 柴发邦主编:《民事诉讼法学新编》,法律出版社1992年版,第428、387页。
    43 就土地、房屋迁让的民事执行而言,在被执行人拒不迁出的情况下实践中通常都是通过法警等强力将其迁出,这实际上就是暂时限制了被执行人的人身自由,是直接对被执行人的人身进行执行,如果不采取这种方式,此类案件便无法执行。
    44 参见童兆洪主编:《民事执行调查与分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370页。
    45 参见张复友、张宏:《试论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适用难的原因及对策》,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春季卷,第203-209页。
    46 参见王建平:《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立法解释的适用》,载《华东刑事司法评论》第6卷,第119页;傅松苗:《解读(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的解释)》,载《人民法院报》2002年10月6日。
    47 (英)鲁珀特·克罗斯、菲特普·A·琼斯著:《英国刑法导论》,赵秉志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94页。
    48 参见何秉松主编:《刑法教科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918页;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下编)》,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989-990页等。
    49 参见
    50 参见张中强:《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若干问题探讨》,载《法学论坛》1997年第3期,第67页。
    51 参见何良栋、莫纪宏译:《新加坡共和国刑法典》,群众出版社1996年版,第56页。
    52 参见黄风译:《意大利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7-118页。
    53 对此,我国一些地方如安徽省高级法院、检察院、公安厅在联合下发的《关于办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就规定对于有被害人的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案件,当公安机关不予立案侦查或者人民检察院决定不起诉的情况下,被害人可以按照诉讼管辖的规定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54 在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债务人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不披露资产情况甚至是故意不回答问题,法官即可将其予以监禁,时间最长可达三个月,且可实施一次以上。参见黄金龙:《香港法院判决执行制度初探》,载《强制执行指导与参考》2002年第1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456页。
    55 See, Richard E. James, Putting Fear Back Into the Law and Debtors Back Into Prison:Reforming the Debtor's Prison System,2 Washburn L.J. (2002) at 165.
    56 (美)约翰·B·考埃特、爱德华·I·埃特曼、保罗·纳拉亚南著:《演进着的信用风险管理:金融领域面临的巨大挑战》,石晓军、张振霞译,机械出版社2001年版,第443页。
    1 See, John Baldwin & Ralph Cunnington, The Crisis in Enforcement of Civil Judgments in England and Wales, P.L.2004, Summer, at 305-306.
    2 See, Robert M. Kossick & Jr., Marcelo Bergman, The Enforcement of Local Judgments in Mexico:An Analysis of the Quantitative & Qualitative Perceptions of the Judiciary & Legal Profession,34 U. Miami Inter-Am. L. Rev., (2003), at 437.
    3 See, Sir Jack Jacob, The Fabric of English Civil Justice, Stevens, London, (1987), at185.
    4 See, John Baldwin & Ralph Cunnington, The Crisis in Enforcement of Civil Judgments in England and Wales, P.L.2004, Summer, at 325.
    5 See, John J. Cound, Jack M. Friedenthal, Arthur R. Miuer, John E. Sexton, Civil Procedure:Cases and Materials,7th ed. West Publishing Co., (1997), at 1097.
    6 See, Qing-Yun Jiang, Court Delay and Law Enforcement in China:Civil Process and Economic Perspective, Gabler Edition Wissenschaft, (2006), at 200.
    7 See, Ronald J. Allen, Truth and Its Rivals,49 Hastings L. J., (1998), at 319.
    8 参见沈达明编著:《英美证据法》,中信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页。
    9 (美)迈克尔·D·贝勒斯著:《法律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张文显、宋金娜、朱卫国、黄文艺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页。
    10 See, George H. Kendal, Facts, Butterworth & Co. (Canada) Ltd., (1980), at 1.
    12 参见吴晓锋、王峰:《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奚晓明在“第一届中国破产法论坛”指出——人民法院审理破产案件亟需研究6大新问题》,载《法制日报》2008年6月1日第8版。
    13 参见王胜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民事执行工作,维护法制权威和司法公正情况的报告——2009年10月28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
    14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以下简称为《破产法》)第125条至第131条、《公司法》第147条以及《刑法》第168条之规定,在法定情形下破产企业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或者相关人员不仅在一定期限内不得担任相应的职务,而且可能被处以罚款、拘留,甚至于被追究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
    15 各级法院在受理破产申请时之所以普遍持限制和谨慎的立场主要是出于对企业假破产、真逃债,职工安置困难,破产财产流失、破产费用较高,债权清偿率普遍较低,债权人怨声载道等问题的担心。参见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二庭:《慎重立案,规范审理——山东法院审理破产案件的几点做法》,载《人民司法》2002年第2期,第24页。
    22 参见李永军著:《破产法律制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23 参见潘琪著:《美国破产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7页。
    24 参见威海市中级人民法院课题组:《关于审理破产案件情况的调查报告》,载《山东审判》2009年第1期,第52页。
    25 如,《法国破产法》第1条、第131条,《德国民法典》第42条,《日本民法典》第70条、第81条以及我国台湾地区“民法”第35条、“公司法”第89条、第108条、第113条、第115条、第211条、第334条等规定了法人、法人的董事、法定代表人、清算人的破产申请义务。参见张晨颖:《破产“申请主义”制度之修正》,载《法律适用》2006年第8期,第87-88页。《公司法》第196条也规定:“因公司解散而清算,清算组在清理公司财产、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后,发现公司财产不足清偿债务的,应当立即向人民法院申请破产宣告。”
    26 对此,我国台湾地区“破产法”第60规定:“在民事诉讼程序或民事执行程序进行中,法院查悉债务人不能清偿债务时,得依职权宣告债务人破产。”在日本,公益法人的破产和为了避免破产而开始的程序失败后的牵连破产,法院可基于职权而作出破产宣告。参见(日)石川明著:《日本破产法》,何勤华、周桂秋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34页。1994年3月1日施行的《深圳经济特区企业破产条例》第43条也规定:“在民事诉讼或民事执行程序中,人民法院查明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不具备和解条件的,可依职权宣告债务人破产。”参见童兆洪、章青山:《破产与执行:功能定位与制度调谐》,载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第10卷)》,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34-335页。《民事强制执行法草案》第一稿第190条、第二稿第311条以及第三稿第227条也都建议,“在对有法定破产能力的被执行人的执行程序中,发现被执行人财产不足清偿全部债务的,应当告知债权人和债务人可以申请被执行人破产,或者依职权将案件移送到有管辖权的法院开始破产程序。”参见沈德咏主编:《强制执行法起草与论证(第一册)》,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78页、第229页;黄松有主编:《强制执行法起草与论证(第二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8页等。
    27 参见汤维建:《修订我国破产法律制度的若干问题思考》,载《政法论坛》2002年第3期,第26页。
    28 参见李曙光著:《转型法律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1-122页。
    29 参见刘勇:《试论我国立法应允许自然人破产的必要性及其制度设计》,载《法学》1999年第8期,第44页;汪世虎、李刚:《自然人破产能力研究》,载《现代法学》1999年第6期,第40页;齐树洁主编:《破产法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5页等。
    [1]张登科.强制执行法[M].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1990。
    [2]张登科.中日强制执行之比较研究[A].见司法院第一庭.民事法律专题研究(五)——司法院司法业务研究会第十一期研究专辑[M].台湾:司法周刊杂志社,1989。
    [3]陈计男.强制执行法释论[M].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
    [4]陈计男.民事诉讼法论(下)[M].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6。
    [5]赖来煜.强制执行法总论[M].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7。
    [6]陈世荣.强制执行法诠释[M].台湾:国泰印书馆有限公司,1980。
    [7]姜世明.强制执行程序中比例原则考量[A].见民事诉讼法研究基金会.民事诉讼法之研讨(十二)[M].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4。
    [8]汪祎成.强制执行法实用[M].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1978。
    [9]杨建华.执行法院就实体事项之审查权——强制执行程序兼有诉讼事件与非讼事件之性质[A].见司法院第一庭.民事法律专题研究(五)——司法院司法业务研究会第十一期研究专辑[M].台湾:司法周刊杂志社,1989。
    [10]耿云卿.实用强制执行法(上册)[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
    [11]许士宦.执行力扩张与不动产执行[M].台湾:学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
    [12]许士宦.强制执行之财产开示制度[J].国立台湾大学法学论丛,2007,36(2)。
    [13]许士宦.金钱及物交付执行之间接强制[J].国立台湾大学法学论丛,2008,37(2)。
    [14]许士宦.执行力客观范围扩张之法律构造:兼论其与既判力客观范围之异同[J].国立台湾大学法学论丛,2009(1)。
    [15]林升格.强制执行法理论与实务[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3。
    [16]吴光陆.强制执行法[M].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7。
    [17]吴光陆.强制执行法拍卖性质之研究[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7。
    [18]吴光陆.从强制执行法修正草案谈强制执行法问题[J].法令月刊,2008(58)。
    [19]吴明鸿.论对于以妻名义登记之不动产之强制执行[A].见杨与龄.强制执行法争议问题研究[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
    [20]吴明轩.执行名义对人的效力[A].见杨与龄.强制执行法实例问题研析[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
    [21]陈荣宗.强制执行法[M].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0。
    [22]陈荣宗,林庆苗.民事诉讼法[M].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5。
    [23]陈荣宗.诉讼系属中当事人让与系争物所引发之法律问题[A].见民事诉讼法研究基金会.民事诉讼法之研讨(五)[M].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1996。
    [24]陈荣宗.诉讼当事人与民事程序法[M].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1987。
    [25]骆永家.既判力之研究[M].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1981。
    [26]孙森焱.论确定判决效力所及之特定继承人[A].见杨建华.民事诉讼法论文选辑(下)[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
    [27]王甲乙,杨建华,郑健才.民事诉讼法新论[M].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6。
    [28]杨建华.民事诉讼法要论[M].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8。
    [29]杨建华.问题研析——民事诉讼法(一)[M].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1987。
    [30]庄柏林.最新强制执行法论[M].台湾:台笠出版社,1997。
    [31]庄柏林.执行当事人之能力适格[A].见杨建华.强制执行法破产法论文选辑[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
    [32]庄柏林.论夫妻财产及对其强制执行[A].见杨建华.强制执行法破产法论文选辑[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
    [33]黎文德.从执行法院之实体审查权谈误封误卖第三人财产之效力[J].辅仁法学,2003(26)。
    [34]游启璋.既判力是否及于单纯受让诉讼标的物之人[J].法令月刊,1981 (3)。
    [35]胡天赐.从法律经济分析观点探讨我国强制执行法上拘提管收制度之合宪性[J].台湾本土法学杂志,2003(47)。
    [36][日]中村英郎.新民事诉讼法讲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37][日]竹下守夫.日本民事执行制度概况[J].人民司法,2001(6)。
    [38][日]竹下守夫.日本民事执行法理论与实务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
    [39][日]兼子一,竹下守夫.民事诉讼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
    [40][日]高桥宏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41][日]新堂幸司.新民事诉讼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42][日]石川明.日本破产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43][德]博克哈特·海斯.中国强制执行法草案与欧洲执行法的比较[A].见黄松有.强制执行法起草与论证(第二册)[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44][德]汉斯-约阿希姆·穆泽拉克.德国民事诉讼法基础教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45][德]奥特马·尧厄尼希.民事诉讼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46][德]罗森贝克,施瓦布,戈特瓦尔德.德国民事诉讼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47][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48][美]史蒂文·苏本,玛格瑞特·伍.美国民事诉讼的真谛[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49][美]海利·艾德华兹、爱伦·芬.美国联邦法院的权力和法院命令的执行[A].见宋冰.程序、正义与现代化——外国法学家在华演讲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50][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51][美]迈克尔·D·贝勒斯.法律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52][英]鲁珀特·克罗斯、菲特普·A·琼斯.英国刑法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53][法]让·文森、雅克·普雷沃.法国民事执行程序法要义——强制执行途径与分配顺序[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54][意]朱塞佩·格罗索.罗马法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55]刘向文,宋雅芳.俄罗斯联邦宪政制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56]张家慧.俄罗斯民事诉讼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57]谢怀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
    [58]白绿铉.日本新民事诉讼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59]罗结珍.法国民事执行程序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60]张西安,程丽庄.俄罗斯联邦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61]杨柳.德国强制拍卖与强制管理法[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
    [62]杨与龄.强制执行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63]郑玉波.法谚(一)、(二)[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64]章武生.司法现代化与民事诉讼制度的构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65]章武生.民事执行:树立和维护司法权威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J].政治与法律,2004(4)。
    [66]章武生.我国法官的重组与分流研究[J].法律科学,2004(3)。
    [67]章武生.民事司法现代化的探索[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68]杨荣新,乔欣.论强制执行制度的改革和完善[A].见田平安.民事诉讼程序改革热点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
    [69]杨荣馨,谭秋桂.标本兼治,解决“执行难”——民事强制执行法专家建议稿起草问题研究[J].政法论坛,2004(4)。
    [70]杨荣馨.强制执行立法的探索与构建——中国强制执行法(试拟稿)条文与释义[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71]江伟,赵秀举.论执行行为的性质和执行机构的设置[J].人大法律评论,2000(1).
    [72]江伟.民事诉讼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3]江伟,肖建国.论我国强制执行法的基本构造[J].法学家,2001(4)。
    [74]常怡.强制执行理论与实务[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
    [75]常怡.民事诉讼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76]常怡,崔婕.完善民事强制执行立法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法学,2000(1)。
    [77]王怀安.中国民事诉讼法教程[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2。
    [78]柴发邦.民事诉讼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79]汤维建.关于破解“执行难”的理性反思——以执行体制的独立化构建为中心[J].学习与探索,2007(5)。
    [80]汤维建.修订我国破产法律制度的若干问题思考[J].政法论坛,2002(3)。
    [81]肖建国.民事诉讼程序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82]肖建国.论民事诉讼中强制拍卖的性质和效力[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83]谭秋桂.民事执行原理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84]谭秋桂.民事执行权定位问题探析[J].政法论坛,2003(4)
    [85]谭秋桂.民事执行权的配置方式与民事执行体制的构建[J].法律适用,2006(1-2)。
    [86]谭秋桂.民事执行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7]王亚新.强制执行与说服教育辨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0(2)。
    [88]贺卫方.司法的理念与制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89]杨一平.司法正义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90]贺海仁.从私力救济到公力救济——权利救济的现代性话语[J].法商研究,2004(1)。
    [91]王福华.司法权威与法院判决的公信力[J].政治与法律,2004(5)。
    [92]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93]季卫东,徐昕.“执行难”的理论争鸣:公力救济与私力救济之间的竞争与互补[J].时代法学,2007(1)。
    [94]季卫东.判决书“市场化”忧思[J].财经,2006(17)。
    [95]李浩.强制执行法[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96]郑冲.德国法院执行员制度改革之争[J].比较法研究,2007(6)。
    [97]陈桂明,范向阳.不动产执行程序中执行力的扩张[J].人民司法,2007(21)。
    [98]张卫平,陈刚.法国民事诉讼法导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99]张卫平.判决执行力主体范围的扩张——以实体权利转让与执行权利的获得为中心[J].现代法学,2007(9)。
    [100]张卫平.案外人异议之诉[J].法学研究,2009(1)。
    [101]廖中宏.关于强制执行立法几个理论误区的探讨[J].现代法学,2006(3)。
    [102]马登科.论民事执行权配置的基本理念[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4)。
    [103]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民法研究室民诉组,北京政法学院民事 诉讼法教研室.民事诉讼法参考资料(第一辑)[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1。
    [104]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民法研究室民诉组、北京政法学院民事诉讼法教研室.民事诉讼法参考资料(第二辑·第二分册)[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1。
    [105]法学教材编辑部《民事诉讼法资料选编》编选组.民事诉讼法资料选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7。
    [106]方流芳.民事诉讼收费考[J].中国社会科学,1999(3)。
    [107]沈达明.比较强制执行法初论[M].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4。
    [108]沈达明.比较民事诉讼法初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109]肖建华.论判决效力主观范围的扩张[J].比较法研究,2002(1)。
    [110]
    [111]王娣.强制执行权竞合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112]董少谋.民事强制执行法论纲——理论与制度的深层分析[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113]齐树洁.民事司法改革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
    [114]宋冰.美国与德国的司法制度及司法程序[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115]谢佑平,万毅.论司法改革与司法公正[J].中国法学,2002(5)。
    [116]夏蔚,谭玲.强制执行法基本原则研究[J].东方论坛,2001(3)。
    [117]严军兴,管晓峰.中外民事强制执行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8]严仁群.民事执行权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119]孙加瑞.中国强制执行制度概论[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9。
    [120]杨春华.关于执行权的配置与运行机制调研报告[A].见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审判前沿问题研究——最高人民法院重点调研课题报告集[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
    [121]刘学在,朱建敏.案外人异议制度的废弃与执行异议之诉的构建——兼评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204条[J].法学评论,2008(6)。
    [122]牟逍媛.民事执行难及相关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123]刘俊海.新公司法制度创新:立法争点与解释难点[M].北京:法律 出版社,2006。
    [124]陈永生.司法经费与司法公正[J].中外法学,2009(3)。
    [125]马登科.古代民事执行制度沿革研究[J].求索,2009(7)。
    [126]亓荣霞.从执行改革看人身执行标的的拓展[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3(1)。
    [127]唐应茂.为什么执行程序处理破产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128]王欣新.破产法专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129]李永军.破产法律制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130]潘琪.美国破产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131]马贵翔.公正与效率调和的两条路径[J].中国法学,2003(1)。
    [132]肖扬.当代法律制度[J].法学家,1999(6)。
    [133]王胜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民事执行工作,维护法制权威和司法公正情况的报告——2009年10月28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R].北京:全国人大,2009。
    [134]沈德咏.强制执行法起草与论证(第一册)[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135]沈德咏,张根大.中国强制执行制度改革——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36]黄松有.当前解决人民法院执行难问题的对策[J].科学社会主义,2006(3)。
    [137]景汉朝,卢子娟.“执行难”及其对策[J].法学研究,2000(5)。
    [138]高执办.论执行局设置的理论基础[J].人民司法,2001(2)。
    [139]高执办.国外执行机构概览[J].人民司法,2001(3)。
    [140]高执办.“执行难”新议[J].人民司法,2001(5)。
    [141]高执办.论执行机构内部的分权与制约[J].人民司法,2001(6)。
    [142]高执办.执行救济程序问题比较研究[J].人民司法,2001(7)。
    [143]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办公室(执行局).强制执行指导与参考(执行工作指导)2002年第1辑-2009第2辑[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2009。
    [144]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诉讼法修改研究小组.《民事诉讼法》修改的理解与适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
    [145]葛行军.再议“执行难”[J].人民司法,2003(1)。
    [146]葛行军.民事强制执行权之我见[J].人民司法,2004(3)。
    [147]葛行军.民事强制执行实务专题讲解[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148]孙忠志,范向阳.执行与审判的界限[J].人民司法,2005(9)。
    [149]黄金龙.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实用解析[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150]赵晋山.《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拍卖、变卖财产的规定》的理解与适用[J].人民司法,2005(2)。
    [151]刘贵祥.法人人格否认理论与审判实务[J].人民司法,2001(9)。
    [152]黄年.论国家执行威慑机制[J].人民司法,2007(1)。
    [153]齐奇.执行实务与新类型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
    [154]童兆洪.民事执行前沿问题[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
    [155]童兆洪.民事执行调查与分析[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
    [156]童兆洪.论民事执行权的定位[J].法律适用,2003(9)。
    [157]童兆洪.论民事执行权的构造[J].法律适用,2003(11)。
    [158]童兆洪.改革语境中的民事执行权配置理论[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2)。
    [159]童兆洪.民事执行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160]童兆洪,唐学兵.我国民事执行改革实践演进及理性思考[J].法律适用,2005(6)。
    [161]童兆洪.民事强制执行新论[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
    [162]张启楣.执行改革理论与实证[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
    [163]霍力民.民事强制执行新视野[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
    [164]邹川宁.民事强制执行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165]张永红.英国执行程序中法官与执行员的职能定位——民事执行体制市场化改革的前提[J].上海审判实践,2010(1)。
    [166]廖中洪.关于强制执行立法几个理论误区的探讨[J].现代法学,2006(3)。
    [167]顾建华,祁锋.在执行实务中引入法人人格否认理论初探[J].人民司法,2004(9)。
    [168]张中强.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若干问题探讨[J].法学论坛,1997(3)。
    [1]Clarke, Power and Politics in the Chinese Court System:The Execution of Civil Judgments,10 Colum J. of Asian L.1, (1996).
    [2]Stephen G. Breyer, Judicial Independ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40 St. Louis U.L.J. (1996).
    [3]Keith Henderson, Angana Shah, Sandra Elena & Violaine Autheman, Regional Best Practices:Enforcement of Court Judgments-Learned from Latin America, (IFES, April 2004).
    [4]The Lord Chancellor's Department, Report of the First Phase of the Enforcement Review, (July 2000).
    [5]Suzanne E. Elwell & Christopher Carlson, The Iowa Small Claims Courts:An Empirical Analysis,75 Iowa L. Rev.2, (1990).
    [6]Arthur Best, Deborah Zalesne, Kathleen Bridges, Kathryn Chenoweth, Lisa Fine, Jonathan L. Miller & Kimberly White, Peace, Wealth, Happiness, and Small Claim Courts:A Case Study,28 Fordham Urban L. J.2, (1994).
    [7]Committee on Post-Judgment Collection Procedures in the Special Civil Part, Report to the Supreme Court of New Jersey, New Jersey L. J.2 (1993).
    [8]Donald C. Clarke, Power and Politics in the Chinese Court System:The Execution of Civil Judgments,10 Colum J. of Asian L.1, (1996).
    [9]Xin He, Enforcing Commercial Judgment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of China,57 Am. J. Comp. L. (2009).
    [10]Robert M. Kossick & Jr., Marcelo Bergman, The Enforcement of Local Judgments in Mexico:An Analysis of the Quantitative & Qualitative Percep-tions of the Judiciary & Legal Profession,34 U. Miami Inter-Am. L. Rev., (2003).
    [11]David B. Gross & Nicholas S. Soulel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Personal Bankruptcy and Delinquency,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Vol.15, No.1 (Spring,2002).
    [12]John Baldwin & Ralph Cunnington, The Crisis in Enforcement of Civil Judgments in England and Wales, P.L.2004, Summer.
    [13]Matthew H. Adler, Enforcing in a New Age:Judgm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Mexico,5 U.S.-Mex. L.J. (1997).
    [14]I.R. Scott. Debt Enforcement, Civil Justice Quarterly, (October,1988).
    [15]Amanda C.C. Wickett, Goodbye Garnishment:A Legislative Note on Saskatchewan's Proposed Approach to the Seizure of Present and Future Accounts,70 Sask. L. Rev. (2007).
    [16]Council of Europe, Resolution No.3 on a "General Approach and Means of Achieving Effective Enforcement of Judicial Decisions ",24th Conference of European Ministers of Justice, (October 2001).
    [17]Randall Peerenboom, Seek Truth from Facts: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Enforcement of Arbitral Judgments in the PR C,49 Am. J. Comp. L. (2001).
    [18]European Commission and Council of the Union, Effective enforcement of judgments in the EU:the transparency of debtors'assets (April,22,2009).
    [19]Qing-Yun Jiang, Court Delay and Law Enforcement in China:Civil Process and Economic Perspective, Gabler Edition Wissenschaft, (2006).
    [20]Tamara Buckwold, From Sherwood Forest to Saskatchewan:The Role of the Sheriff in a Redesigned Judgment Enforcement System,66 Sask. L. Rev. (2003).
    [21]P.A. Sallmann & R.T. Wright, Going to Court:A Discussion Paper on Civil Justice in Victoria (Department of Justice, Victoria,2000).
    [22]John R. Williamson & Christopher P. Curran, Judgment Enforcement and the Personal Property Security Act:the Newfoundland Experience,48 U.N.B.L.J. (1999).
    [23]Claire Sandbrook, Enforcement of a judgment,10th ed., Sweet & Maxwell, (2007).
    [24]Kennett & Wendy A., Enforcement of Judgments in Europ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25]The Lord Chancellor's Department, Key Principles for a New System of Enforcement in the Civil Courts:A Lord Chancellor's Department Consultation Paper (May 1999).
    [26]Raymond J. Ostler, Enforcing Judgments against Real Estate in Illinois: A Step-by-step Guide,89111. B.J. (2001).
    [27]Wendy Kennett, Key Principles for a New System of Enforcement in the Civil Courts:A Peep Over the Garden Wall, C.J.Q.1999,18(October).
    [28]European Commission for the Efficiency of Justice, Enforcement of court decisions in Europe, CEPEJ Studies No.8.
    [29]Arthur Anyuan Yuan, Enforcing and Collecting Money Judgments in China From a U.S. Judgment Creditor's Perspective,36 Geo. Wash. Int'l L. Rev. (2004).
    [30]Citizens Advice Bureaux, Abuse of Powers by Bailiffs Set to Get Much Worse (March 2007).
    [31]Bret T. Allred & J. Philip Bott, Enforcing a Civil Money Judgment:A Practitioner's Overview,31-JUN Wyo. Law. (2008).
    [32]Law Reform Commission, Personal Debt Management and Debt Enforcement, September 2009.
    [33]Enforcing Judgments:Commission Consults on Transparency of Debtor's Assets, EU Focus 2008,230.
    [34]Keith Henderson & Peter Kahn, Barriers to the Enforcement of Court Judgments and the Rule of Law, (Spring 2003) Revised.
    [35]I.R.S. Civil Justice Review:Enforcement of debt, Civil Justice Quarterly, 1987,6(July).
    [36]The Lord Chancellor's Department, Effective Enforcement:Improved Methods of Recovery of Civil Court Debt and Commercial Rent and a Single Regulatory Regime for Warrant Enforcement Agents, Cm.5744, TSO, London, (2003).
    [37]David Capper, Taking Enforcement Seriously-Lessons From Northern Ireland, C.J.Q.2006,25(October).
    [38]Edited by Peter Kaye, Methods of execution of orders and judgments in Europe, John Wiley & Sons, (1996).
    [39]Edited by Brooke, Civil Procedure, Vol.1, Sweet & Maxwell, (2005).
    [40]Andenas, Hess and Oberhammer, Enforcement Agency Practice in Europe,British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2005.
    [41]Catherine Wimberly, Deadbeat Dads, Welfare Moms & Uncle Sam:How the Child Support Recovery Act Punishes Single-Mother Families,53 Stan. L Rev. (2000).
    [42]Robert M. Hunt, The Development and Regulation of Consumer Credit Reporting in America,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Philadelphia, November.2002.
    [43]Becky A. Vogt, State v. Allison:Imprisonment for Debt in South Dakota, 46 S.D. L. Rev. (2001).
    [44]Richard E. James, Putting Fear Back into the Law and Debtors Back into Prison:Reforming the Debtor's Prison System,2 Washburn L. J. (2002).
    [45]Sir Jack Jacob, The Fabric of English Civil Justice, Stevens, London, (1987).
    [46]John J. Cound, Jack M. Friedenthal, Arthur R. Miuer, John E. Sexton, Civil Procedure:Cases and Materials,7th ed. West Publishing Co., (1997).
    [47]Ronald J. Allen, Truth and Its Rivals,49 Hastings L. J., (1998).
    [48]George H. Kendal, Facts, Butterworth & Co. (Canada) Ltd., (1980).
    [49]Charles W. Mooney, Jr. A Normative Theory of Bankruptcy Law:Bank-ruptcy as (is) Civil Procedure,61 Wash.& Lee L. Rev., (2004).
    [50]Amanda K. Bloch, Approaching the Limits of the Bankruptcy Code: Does Surcharging a Debtor's Exempt Assets Go Too Far? 76 U. Chi. L. Rev., (2009).
    [51]Mark Lauritano, The Financial Cost of Personal Bankruptcy (consulting study, WEFA Group, Burlington, Mass.,1998).
    [52]National Bankruptcy Review Commission, Bankruptcy:The Next Twenty Years (National Bankruptcy Review Commission final report, October 20,1997).
    [53]Hung-Jen Wang & Michelle J. White, An Optimal Personal Bankruptcy Procedure and Proposed Reforms, The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Vol.29, No.1 (January,200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