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诗歌研究三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寒山的三百多首诗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独具异彩的明珠。他的诗歌,思想上熔铸佛、道、释,呈现出独特的“驳杂”特征;艺术上雅俗兼具,自成一体。从佛学角度看,他的诗歌是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交融的重要成果;就白话诗史而言,他又是继王梵志之后唐代白话诗歌的重要代表,他的诗歌从理论和实践上分别充实了唐代白话诗派的构建。
     寒山诗近代以来受到关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更出现了研究的热潮。不少专著和论文都对寒山及其诗作了一定程度的研究,颇有启发性与参考意义,然而这些工作仍显不够。首先,对寒山诗歌的思想探源尚嫌不足;其次,对寒山体的研究及其对寒山诗歌的艺术分析还嫌薄弱。
     本文在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尽力对寒山诗歌的“驳杂”思想特征进行探源,在此基础上深入探析其诗歌艺术成就,并结合中唐白话诗风,将寒山诗歌放入白话诗歌发展的宏观谱系中来探讨其在中唐诗坛的地位及其与影响。第一章通过对中唐思想社会背景、天台山“三教合一”的开放氛围、南宗禅“入世转向”作用的分析,来综合探讨寒山诗歌驳杂特征的思想成因与蕴含;第二章从艺术分析的角度,窥探“寒山体”的独特风貌,并与此结合探讨寒山的创作心态;第三章结合中唐白话诗风,将寒山诗歌放入白话诗歌发展的宏观谱系中来观察研究,进而探讨其在中唐诗坛的地位与影响。
The over three hundred poems of Han Shan were a unique pearl of splendor in treasure-house of Chinese poetry. His poems, melted Confucianism , Taoism and Buddha together in ideology ,presented particular "heterogeneous" specification; Suited both refined and popular tastes and had a style of his own In arts. In the view of the Buddhism, his poems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fructification which the Ideology of Buddhism output in China"; He also were the significant representation of Vernacular poetry after Wang Fanzhi in Tang Dynasty .His "Han Shan Style" enriched vernacular School Construction From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Tang Dynasty.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oetry of Han Shan in modern times, even a research boom occurred in the eighties and nineties of Twentieth century, Many monographs , articles did a instructive and useful research on Han Shan and his poems, however, these efforts still not enough. Firstly, the thought of Han Shan Poetry not seem to be sufficient comprehended; Secondly, It is too weak both in the research of Han Shan Style and the art analysis of Han Shan Poetry.
     In this paper, research was did on the thought of "heterogeneous" characteristics contained in poetry of Han Shan based on comprehensive first-hand information, then went deep into the artistic achievements of his poetry. And combined with the vernacular poetry in the Tang, added Han Shan poetry into the macro-pedigree of the development of vernacular poetry, explored its status and impact in the Mid-Tang Dynasty Poetry. In chapter one comprehensively study the ideological causes and implication of heterogeneous characteristics of poetry of Han Shan by analyzing the Mid-Tang free and compatible ideological social background, "the three religions into one" open atmosphere in Tiantai Mountain and "the social change" trend of Zen Buddhism. In chapter two looked into the unique "Han Shan style", and then explored the creative mind of Han Shan in the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s. In chapter three observationally study Han Shan poetry by adding them into the macro-pedigree of the development of vernacular poetry combined with vernacular poetry in the Mid-Tang, further explored its status and influence in the Mid-Tang Dynasty Poetry.
引文
[1]胡适:《白话文学史》,安徽出版社,1999年,第274页。
    [2]李振杰:《寒山和他的诗》,《文学评论》,1983年第6期。
    [3]李敬一:《寒山子和他的诗》《江汉论坛》,1980年第1期。
    [4]钱学烈:《寒山子与寒山诗》《深圳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
    [5]项楚:《寒山诗注·前言》,中华书局,2000年,第5页。
    [6]罗时进:《寒山的身份与通俗诗叙述角色转换》,《江海学刊》,2005年第2期。
    [7]孙昌武:《禅诗与诗情》,中华书局,2006年,第246页。
    [1]孙昌武:《禅诗与诗情》第八章,《王梵志诗与寒山诗》,中华书局,2006年。
    [2]张伯伟:《禅与诗学》第八章,《寒山诗与禅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
    [3]陈引驰:《隋唐佛学与中国文学》第五章,《唐民间佛教诗歌传统》,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
    [4]钱学烈:《试论寒山诗中的儒家与道家思想》,《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夏之卷。
    [5]张立道、刘长东:《浅谈寒山子诗的道家思想》,《台州师专学报》,1997年第4期。
    [1]徐光大:《寒山拾得和他们的诗》,《寒山子诗校注》,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页。
    [2]孙昌武:《禅思与诗情》第八章《王梵志诗与寒山诗》,中华书局,2006年。
    [3]项楚:《寒山诗注·前言》,中华书局,2000年,第14-15页
    [1]项楚:《寒山诗注》,中华书局,2000年,第704页。本文所引寒山诗歌均出自此书,下文不再另注出处。
    [2]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卷二十·集部一,中华书局,1985年。
    [3]钱穆:《读书散记两篇·读寒山诗》,《新亚书院学术年刊》,1959年第1期。
    [4]陈慧剑:《寒山时代的考证》,《中国诗季刊》,第4卷第3期。
    [5]孙昌武:《寒山传说与寒山诗》,《南开文学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6]张伯伟:《禅与诗学》第八章,《寒山诗与禅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
    [7]罗时进:《寒山生卒年新考》,《唐诗演进论》,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8]钱学烈:《寒山子与寒山诗集版本》,《文学遗产》,1984年增刊第16辑。
    [1]徐光大,《寒山拾得和他们的诗》,《寒山子诗校注》,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页。
    [2]《春秋集传纂例》卷一《赵氏损益义第五》。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连晓鸣、周琦:《试论寒山的生活年代》,《东南文化》,1994年第02期。
    [2]曹道衡主编:《汉魏六朝辞赋与骈文》,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337页。
    [3]项楚:《寒山诗注》,中华书局,2000年,第61页。
    [1]普济著、苏渊雷点校:《五灯会元》,中华书局,2002年,第120页。
    [2]《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中华书局,1983年,第34页。
    [3]《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中华书局,1983年,第39页。
    [1]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9页。
    [1]慧能著、郭朋校释:《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第37页。
    [2]慧能著、郭朋校释:《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第109页。
    [1]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97页。
    [1]李延寿:《南史》卷四十八《陆厥传》,中华书局,2003年,第1195页。
    [2]李延寿:《南史》卷五十七《沈约传》,中华书局,2003年,第1414页。
    [3]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8页。
    [1]钱学烈:《寒山拾得诗校评》,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451页。
    [2]刘勰著、郭晋稀注译:《文心雕龙》,岳麓书社,2004年,第258页
    [3]徐光大:《寒山拾得和他们的诗》,《寒山子诗校注》,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2页
    [4]施蛰存:《唐诗百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75页
    [1]《妙法莲华经》:《中国佛学思想资料选编》第四卷第一册,中华书局,1992年,第245页。
    [2]叶光大等译注:《贞观政要诠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1页。
    [3]项楚:《寒山诗注·前言》,中华书局,2000年,第14-15页。
    [4]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70页。
    [1]胡适:《白话文学史》,《胡适学术文集》,中华书局,1988年,第274页。
    [2]项楚:《寒山诗注·前言》,中华书局,2000年,第16页。
    [3]项楚:《唐代的白话诗派》,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1]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08页。
    [2]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88页。
    [1]孙昌武:《禅思与诗情》,中华书局,2006年,第245页。
    [2]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4页。
    [1]肖驰:《中国诗歌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30页。
    [1]蔡英俊:《李贺诗的象征结构试探》,见卢兴基选编:《台湾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第158页。
    [2]陶文鹏、韦凤娟主编:《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299页。
    [3]普济著、苏渊雷点校:《五灯会元》卷十六,中华书局,2002年。
    [1]《妙法莲华经》:《中国佛学思想资料选编》第四卷第一册,中华书局,1992年,第300页。
    [2]项楚:《寒山诗注》,中华书局,2000年,第222页。
    [1]王水照:《苏轼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75页。
    [1]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中华书局,2005年,第133页。
    [1]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62页。
    [2]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9页。
    [1]项楚:《唐代白话诗派研究》,巴蜀书社,2005年,第1页。
    [2]同上。
    [1]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2006年,第218页。
    [2]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2006年,第329页。
    [3]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2006年,第332页。
    [4]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2006年,第332页。
    [5]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2006年,第333页。
    [1]刘克庄:后村诗话》卷二,中华书局,1983年,第109页。
    [2]刘勰著、郭晋稀注译:《文心雕龙·明诗》,岳麓书社,2004年,第46页。
    [1]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上海书店,1987年,第54页。
    [2]胡颂平:《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213页。
    [3]胡大雷:《玄言诗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第29页。
    [4]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2006年,第471页。
    [5]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2006年,第471页。
    [6]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2006年,第473页。
    [1]《河南通志·文苑》卷六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转引自胡大雷《玄言诗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第32页。
    [1]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2006年,第472页。
    [2]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2006年,第472页。
    [3]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2006年,第473页。
    [1]转引自项楚等著:《唐代白话诗派研究》,巴蜀书社,2005年,第77页。
    [2]项楚等著:《唐代白话诗派研究》,巴蜀书社,2005年,第184页。
    [3]陆永峰:《王梵志诗、寒山诗比较研究》,《四川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4]苗昱:《王梵志诗、寒山诗(附拾得诗)用韵比较研究》,《语言研究》,2004年12月,第24卷第4期。
    [5]朱炯远:《王梵志、寒山佛理劝善诗的异同》,《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1月,第12卷第1期。
    [6]金英镇:《试论王梵志诗与寒山诗之异同》,《宗教学研究》,2000年第3期。
    [1]张锡厚:《王梵志诗校辑》,中华书局,1983年,第88页。
    [2]张锡厚:《王梵志诗校辑》,中华书局,1983年,第5页。
    [3]张锡厚:《王梵志诗校辑》,中华书局,1983年,第171页。
    [1]项楚等著:《唐代白话诗派研究》,巴蜀书社,2005年,第182页。
    [2]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48页。
    [3]项楚:《寒山诗注·前言》,中华书局,2000年,第14页。
    [1]张伯伟:《禅与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304-306页。
    [2]王安石:《寄吴氏女子》,《临川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1105册。
    [3]金英镇:《论寒山诗对韩国禅师与文人的影响》,《宗教学研究》,2002年第4期。
    [4]胡适:《白话文学史》,《胡适学术论文》,中华书局,1988年。
    [1]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中华书局,1985年。
    [1](南朝宋)沈约撰:《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2](南朝梁)萧统撰,(唐)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3](南朝梁)萧统撰,六臣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4](唐)房玄龄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5](唐)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6](唐)李林甫等撰:《唐六典》,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7](唐)杜佑撰:《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4版。
    [8](唐)李延寿撰:《南史》,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9](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10](宋)欧阳修等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11](宋)郑樵撰:《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7版。
    [12](宋)李昉等著:《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
    [13](宋)普济著:《五灯会元》,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14](宋)释道原撰:《景德传灯录》,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版。
    [15](宋)陈耆卿著:《嘉定赤城志》,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6](明)朱棣注:《金刚经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17](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18](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
    [19]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20]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21]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22]曹旭注:《诗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23]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4月版。
    [24]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25]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26]张溥著、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0年版。
    [27]罗宗强著:《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8]王晓毅著:《中国文化的清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29]王晓毅著:《儒释道与魏晋玄学形成》,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30]汤用彤著:《魏晋玄学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31]钱志熙著:《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32]徐光大著:《寒山子诗校注》,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3]项楚著:《寒山诗注(附拾得诗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34]钱学烈著:《寒山拾得诗校评》,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35]项楚等著:《唐代白话诗派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版。
    [36]胡大雷著:《玄言诗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37]项楚著:《王梵志诗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38]何善蒙著:《隐逸诗人——寒山传》,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9]张锡厚校辑:《王梵志诗校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40]丁天魁著:《国清寺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1]朱封鳌著:《天台山风物志》,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2]许尚枢著:《天台历代名人传》,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3]余英时著:《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4]傅璇琮著:《唐代科举与文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5]张伯伟著:《禅与诗学》,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46]孙昌武著:《禅思与诗情》,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47]谢恩炜著著:《禅宗与中国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48]葛兆光著:《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9]孙昌武著:《道教与唐代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50]孙昌武著:《佛教与中国文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1]周裕锴著:《中国禅宗与诗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52]罗宗强著:《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53]罗时进著:《唐诗演进论》,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54]郑振铎著:《中国俗文学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55]胡适著:(《白话文学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6]方立天著:《佛教哲学(增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7]葛兆光著:《中国禅思想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8]郑临川记录,徐希平整理:《笳吹弦诵传薪录——闻一多、罗庸论中国古典文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59]陆侃如、冯沅君著:《中国诗史》,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0]游国恩著:《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61]傅杰编校:《王国维论学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62]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3]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
    [64]陈寅恪著:《金明馆丛稿初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65]陈寅恪著:《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66]李肇著:《国史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67]葛晓音著:《八代诗史》,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68]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69]余嘉锡著:《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70]何俊编、程嫩生等译:《人文与理性的中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71]慧能著、郭朋校释:《坛经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72]陆耀东主编:《唐代诗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3]张少康主编:《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4]刘勰著、郭晋稀注译:《文心雕龙》,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
    [75]施蛰存著:《唐诗百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76]叶光大等译注:《贞观政要诠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7]叶嘉莹著:《迦陵论诗丛稿》,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78]肖驰著:《中国诗歌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79]卢兴基选编:《台湾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80]陶文鹏、韦凤娟主编:《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
    [81]王水照著:《苏轼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2]蒋孔阳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李敬一:《寒山子和他的诗》,《江汉论坛》,1980年第1期。
    [2]李振杰:《寒山和他的诗》,《文学评论》,1983年第6期。
    [3]钱学烈:((寒山子与寒山诗》,《深圳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
    [4]谢思炜:《唐代通俗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5]黄新亮:((汉唐僧诗发展述略》,《广西师院学报》,1995年第1期。
    [6]张立道、刘长东:《浅谈寒山子诗的道家思想》,《台州师专学报》,1997年第4期。
    [7]钱学烈:《寒山诗的流传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8年第3期。
    [8]钱学烈:《寒山子禅悦诗浅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9]陆永峰:《王梵志诗、寒山诗比较研究》,《四川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10]金英镇:《试论王梵志诗与寒山诗之异同》,《宗教学研究》,2000年第3期。
    [11]钟仕伦:《永乐大典本<寒山诗集>论考》,《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12]朱封鳌:《天台山历代佛道盛况考析》,《东南文化》,总第182期。
    [13]金英镇:《论寒山诗对韩国禅师与文人的影响》,《宗教学研究》,2002年第4期。
    [14]叶哲明:《天台山文化和学派特色之研究(上)》,《台州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15]叶哲明:《天台山文化和学派特色之研究(下)》,《台州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6]苗昱:《王梵志诗、寒山诗(附拾得诗)用韵比较研究》,《语言研究》,2004年第4期。
    [17]罗时进:《寒山的身份与通俗诗叙述角色转换》,《江海学刊》,2005年第2期。
    [18]罗时进:《日本寒山题材绘画创作及其渊源》,《文艺研究》,2005年第3期。
    [19]朱炯远:《王梵志、寒山佛理劝善诗的异同》,《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第1期。
    [20]崔小敬:《寒山:重构中的传说影像》,《文学遗产》,2006年第5期。
    [21]周晓琳,胡安江:《寒山诗在美国的传布与接受》,《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22]崔小敬:《寒山及其诗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2月。
    [23]胡启文:《唐五代僧诗初探》,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4月。
    [24]周海燕:《诗僧寒山禅诗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
    [25]欧阳慧娟:《寒山诗歌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