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及其诗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篇论文以寒山及其诗为题,全文包括前言、上篇、下篇及附录四个部分。前言分为寒山诗的流传、结集及版本、寒山诗与寒山其人、寒山诗的思想与风格、寒山诗的传播与寒山体四个方面,对历史上的寒山研究历程及现状作了简要评述。
    上篇“探寻篇”对现在传世的寒山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归纳,认为有关寒山的大多数记载均非可靠的信史,而是一种传说。所谓寒山的事迹在本质上是一个传说发生、发展和流变的过程,从早期记载中修道者面貌的寒山一变而为文殊化身,并与普贤化身的拾得并称“二圣”,后弥陀化身之丰干再加入,于是“三隐”或“三贤”系统形成。寒山、拾得故事流传至民间,遂与唐代神僧万回的事迹合流,取万回“和合神”之地位而代之,于是再变而为“和合二仙”,成为在民间广受尊崇的喜乐之神。在这一过程中,故事情节越来越丰富复杂,传说流变越来越繁丽神奇,人物面貌越来越生动鲜活。以其对寒山形象塑造所起的作用而言,佛教徒起了最大的作用,逐渐把寒山神化成了文殊菩萨的化身;其次,是民间信仰的巨大力量,最终创造出了“和合二仙”这样土生土长的神祇形象;再次,是道教徒对寒山形象的重塑,虽然作为道教人士的寒山没有前二者那样声名显赫,但道教徒始终没有放弃对寒山这一“名人”的争取。本篇并附带论述了有关寒山为文殊菩萨化身、入穴自合以及相关绘画等三个问题。
    下篇“阐释篇”以寒山诗为中心,探讨了寒山诗的宗教情怀与审美超越。第一章分析寒山诗中的佛教诗与道教(家)诗,首先把寒山诗中的佛教诗分为佛理教化诗与内在体验诗两类进行论述,认为二者虽从基本的语言词汇到深层的内在意蕴都有显著区别,但并非互不相容,这种现象恰是诗作者佛教信仰层次性的表现,是从不同层次展现出了寒山诗创作者对于佛理的理解与体悟。其次,探讨了寒山诗中道教(家)诗所表现的隐逸与长生思想,指出寒山诗作者的隐居选择及其对自然的体察都明显受到道教(家)思想的影响,而这一部分诗也相应显示出超逸、旷达、高迈等风格。诗作者对于生命的悲剧性感受曾经促使其追求长生,但最终认识到长生不可求,开始反对外丹派的炼药求仙,但仍对内丹派的导引服气思想心存认同。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说,寒山诗就是人类精神的宗教显现,是人类精神在探究“终极的、无限的、无条件的方面”时的深沉思考。第二章探讨了寒山诗的审美超越。社会和自然作为文学表现的两个重要内容,在寒山诗中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面貌。前者是肮脏的、恶浊的,后者则是清新的、纯洁的。诗作者对社会上的种种丑恶进行了揭露与批判,并曾设想以宗教的方式来拯救社会,但这一愿望最终无法实现。于是诗人走向了旷
    
    
    野的自然,艺术的审美成为苦难人生的节日。寒山诗中“吟到寒山句便工”的现象正是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交融互动的最好体现。这种审美并与宗教信仰密切交融,审美宗教化,同时宗教亦审美化了。宗教性救赎与审美性飞越的完美融合正是寒山诗千古传诵的魅力所在。
    附录部分从接受学的角度考查了寒山诗在中、日、韩及美国三个不同文化圈的接受情况,指出寒山诗本身的优异与历史和时代的风云际会是造成寒山诗流传天下的重要因素。
The article of Hanshan and Hanshan’s poems includes four parts, the preface, the former section,the latter section and the appendix.
    The preface comments on past and present situations of Hanshan’s studing,consisting of four sides,the circulating,editting and editions of Hanshan’s poems,Hanshan’s poems and Hanshan, ideas and styles of Hanshan’s poems and spreading of Hanshan’s poems and Hanshan Style.
    The former section of “probing” centering on legends of Hanshan , points that materials about Hanshan are essentially a process of initiating and developing of legends. Hanshan’s image developed from someone who cultivated himself according to the Tao’s doctrine to the embodiment of Manjusri Bodhisattva,and was respected as “Two Sages” with Shide who was the embodiment of Samantabhadra Bodhisattva.Later Hanshshan,Shide and Fenggan who was the embodiment of Maitreya were regarded as“Three Hermits” or “three Sages”. The story of Hanshan and Shide spreading into the folk was blending with the legend of Wanhui, and surperseded for his “God of Harmony”. During the process,characters were enriched and plot were complicated. The second chapter of the part also discusses three small problems about Hanshan.
    The latter section of “interpreting” centering on Hanshan’s poem, probes into their religious emotion and aesthetic transcendence. The first chapter develops that Hanshan’ poems was the religious manifestation of human’s spirit by analyzing the Buddhism poems and Taoism poems in Hanshan’s poems. The second chapter explores the society which was dirty and sinful and the nature which was clean and pure in Hanshan’s poems. The aesthetic emotion in Hanshan’s poems was merged with the religious faith and the two were mutually transforming. At the end of the section, the author raises that the prefect merge of religious saving and aesthetic transcendence is exactly the charm of Hanshan’s poem.
    The appendix examines the different accepting of Hanshan’s poems in China, Japan,Korea and America, indicating that the splendour and the chance provided by history and times are causes of spreading of Hanshan’s poems.
引文
B
    《八仙故事源流考》,赵杏根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出版。
    《八仙:传说与信仰》,山曼著,学苑出版社2003年出版。
    《八仙的传说》,李传瑞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5年出版。
    《比较故事学》,刘守华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出版。
    《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季羡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
    《白话文学史》,胡适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C
    《禅与中国文学》,张锡坤等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出版。
    《禅与诗学》,张伯伟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
    《禅意与化境》,金丹元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出版。
    《禅和文化与文学》,季羡林著,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8年出版。
    《禅门逸书初编》,明复法师主编,台湾明文书局1981年出版。
    《禅门诸祖师偈颂》,宋·释子昇、如祐著,《卍续藏经》第116册。
    《禅林僧宝传》,宋·惠洪著,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2年出版。
    《禅思与诗情》,孙昌武著,中华书局1997年出版。
    《禅宗与中国文学》,谢思炜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禅与唐宋诗学》,张晶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禅学与唐宋诗学》,杜松柏著,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6年出版。
    《禅与老庄》,徐小跃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
    《禅与诗》,李壮鹰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禅与艺术》,张育英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
    《禅与中国艺术的嬗变》,黄河涛著,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4年出版。
    《禅月诗魂——中国诗僧纵横谈》,覃召文著,三联书店1994年出版。
    《禅宗美学》,张节末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禅宗语言》,周裕锴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禅宗语言和文献》,于谷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
    《禅宗与中国古代诗歌艺术》,李淼著,台湾高雄丽文文化公司1996年出版。
    《禅宗与中国文化》,葛兆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
    《禅宗宗派源流》,吴立民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赤城志》,宋·陈耆卿著,《文渊阁四库全书》486册。
    《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傅伟勋著,三联书店1989年出版。
    《初盛唐佛教禅学与诗歌研究》,张海沙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传说论》,[日]柳田国男著,连湘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年出版。
    
    《超越语言——文学言语学刍议》,鲁枢元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超越死亡》,侯宏卫、彭仁山著,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年出版。
    《崇文总目》,宋·欧阳修、王洙、王尧臣等撰,《丛书集成》初编本。
    《穿过死亡的黑洞》,蔡测海著,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出版。
    D
    《大千世界——佛教文学》,陈引驰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
    《大正藏》,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影印日本《大正藏》本。
    《道教与中国文化》,葛兆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
    《道教与唐代文学》,孙昌武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道教炼养心理学引论》,张钦著,巴蜀书社1999年出版。
    《道家哲学智慧》,张松如、邵汉明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到民间去—1918-1937年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运动》,[美]洪长泰著,董晓萍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出版。
    《第五维度——灵性领域的探索》[英]约翰·希克著,王志成、思竹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
    《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美]戈布尔著,吕明、陈红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出版。
    《东方死亡论:东方人生五大难题》,郭大东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
    《敦煌学十八讲》,荣新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敦煌文学丛考》,项楚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
    《敦煌文学源流》,张锡厚著,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年出版。
    E
    《二十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杜晓勤著,北京出版社2001年出版。
    F
    《佛法概论》,印顺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出版。
    《佛道诗禅——中国佛性文化论》,赖永海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出版。
    《佛光大辞典》,慈怡主编,书目文献出版社影印佛光山1989年出版。
    《佛教譬喻文学研究》,丁敏著,台北东初出版社1996年出版。
    《佛教与中国古典文学》,陈洪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
    《佛教与中国文学》,孙昌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
    《佛教与中国文化》,汤一介著,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出版。
    《佛教哲学》(增订本),方立天著,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
    《佛经文献语言》,俞理明著,巴蜀书社1993年出版。
    《佛法与宇宙》,[日]池田大作、木口胜义、志村荣一著,卞力强、王洪波、李力译,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出版。
    
    《傅大士研究》,张勇著,巴蜀书社2000年出版。
    《符号表达原理》,孟华著,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G
    《高僧传》,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中华书局1992年出版。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美]科夫卡著,黎炜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
    《古尊宿语录》,宋·赜藏主编集,中华书局1994年出版。
    《古代人物图像资料》,王常平、王常树著,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出版。
    《古代经典与口头传统》,尹虎彬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古史辨》,顾颉刚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
    《关于艺术家形象的传说、神话和魔力:一次史学上的尝试》,[德]克里斯、库尔茨著,邱建华、潘耀珠译,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0年出版。
    《管锥编》,钱钟书著,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
    《贯休十六罗汉像》,唐·贯休绘,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出版。
    《跪拜者的舞蹈》,冯毅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国宝沉浮录:故宫散佚书画见闻考略》,杨仁恺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出版。
    H
    《寒山诗集》(《合订天台三圣二和诗集》),唐·寒山、丰干、拾得等著,台北汉声出版社1971年出版。
    《寒山诗注附拾得诗注》,项楚注,中华书局2000年出版。
    《寒山诗校注》,钱学烈校注,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
    《寒山拾得诗校评》,钱学烈校评,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出版。
    《寒山诗注释》,郭鹏注,长春出版社1995年出版。
    《寒山寺志》,民国·叶昌炽著,张维明校补,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出版。
    《寒山子研究》,台北华新出版社1974年出版。
    《寒山子传记资料》,台北天一出版公司1982年出版。
    《韩国禅教史》,[日]忽滑谷快天著,朱谦之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韩国佛教史概说》,[韩]金煐泰著,朱谦之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出版。
    《和合之境——中国哲学与21世纪》,李振纲、方国根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画史丛书》,于安澜著,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出版。
    J
    《己卯五说》,李泽厚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出版。
    《江南佛教史》,严耀中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
    《解释:文学批评的哲学》,[美]P·D·却尔著,吴启之、顾洁洪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出版。
    
    《晋唐弥陀净土信仰研究》,刘长东著,巴蜀书社2000年出版。
    《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恪著,三联书店2001年出版。
    《金明馆丛稿二编》,陈寅恪著,三联书店2001年出版。
    《拒斥死亡》,[英]贝克尔著,林和生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出版。
    K
    《口承故事论》,许钰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口头文学与民间文学》,刘守华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出版。
    《口头文学: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钟敬文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56年出版。
    《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美]福利著,朝戈金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出版。
    L
    《历代高僧诗选》,陈耳东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
    《历代释道人物志》,苏晋仁、萧炼子编,巴蜀书社1998年出版。
    《梁楷》,李福顺著,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出版。
    《灵光乍现:漫游于空间、自由与死亡之境》,沉睡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出版。
    《灵性:分析与体验》,申荷永、高岚著,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论唐代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李寅生著,巴蜀书社2001年出版。
    M
    《美国学者论唐代文学》,倪豪士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出版。
    《美是自由的象征》,高尔泰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
    《孟姜女故事研究集》,顾颉刚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出版。
    《面对实事本身——现象学经典文选》,倪梁康主编,东方出版社2000年出版。
    《民间文艺学民俗学论文集》,张紫晨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民间文学概论》,钟敬文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出版。
    《民间文学理论参考资料》,蔚家麟、马载明编,杨知勇、兰克增订,云南民族学院1980年印行。
    《民间印染纹样集》,李昌鄂著,湖南美术出版社1984年出版。
    《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钟敬文著,中华书局1996年出版。
    《民俗与迷信》,江绍原著,北京出版社2003年出版。
    P
    《庞居士研究》,谭伟著,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出版。
    《飘向天国的驼铃:死亡学精华》,何显明、余芹著,上海文化出版社、香港海风出版社1990年出版。
    
    Q
    《清凉山志》,明·圆广、镇澄编,故宫珍本丛刊第248册,海南出版社2001年出版。
    《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出版。
    《全唐诗补编》,陈尚君著,中华书局1992年出版。
    《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R
    《人格心理学》,[美]Jerry M. Burger著,陈会昌译校,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出版。
    《人格与心理治疗》,[美]多拉德、米勒著,李正云、王国均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
    《人道与神道:宗教伦理学导论》,吕大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人民口头创作概论》,赵景深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56年出版。
    《日本绘画史》,[日]秋山光和著,常任侠、袁音译,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出版。
    S
    《山东民间年画》,窦世寇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出版。
    《山水审美:人与自然的交响曲》,谢凝高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
    《善死与善终:中国人的死亡观》,郑晓江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神秘主义神学》,毛峰著,三联书店1998年出版。
    《审美经验现象学》,[法]米·杜夫海纳著,韩树生译、陈荣生校,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出版。
    《事文类聚》,宋·祝穆撰,中文出版社1989年出版。
    《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
    《诗与思的对话——审美活动的本体论内涵及其现代阐释》,潘知常著,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出版。
    《思·史·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叶秀山著,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
    《生命存在与境界超越》,李大华著,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出版。
    《死亡·情爱·隐逸·思乡:中国文学四大主题》,陶东风、徐莉萍著,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死亡心理奥秘》,[美]罗斯著,俞国良、杨福康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年出版。
    《死文化》,南川编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出版。
    《死亡与解脱》,黄应全著,作家出版社1997年出版。
    《死亡美学》,颜翔林著,学林出版社1998年出版。
    《死亡哲学》,毕治国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
    《死亡论:世界名人论死亡》,永毅、晓华著,广州市文化出版社1988年出版。
    《宋辽金画家史料》,陈高华编,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
    《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罗宗强著,中华书局1998年出版。
    
    《隋唐佛学与中国文学》,陈引驰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出版。
    T
    《太平广记》,宋·李昉等编,中华书局1961年出版。
    《坛经校释》,郭鹏校,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唐才子传校笺》,傅璇琮主编,中华书局1987—1995年出版。
    《唐代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唐代文学与佛教》,孙昌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唐帝国的精神文明——民俗与文学》,程蔷、董乃斌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唐诗百科大辞典》,王洪、田军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出版。
    《唐诗与道教》,黄世中著,漓江出版社1996年出版。
    《唐诗演进论》,罗时进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出版。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丁如明等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出版。
    《唐五代禅宗史》,杨曾文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傅璇琮主编,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
    《唐音佛教辨思录》,陈允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
    《天台山遇仙记——浙江山的传说故事》,陈玮君编,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出版。
    《天台山传说》,浙江文艺出版社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出版。
    《天台前集·天台续集》,宋·林师蒧增修,《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56册。
    《天台前集·天台续集·别编》,宋·林表民编,《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56册。
    《天台山志》,不著撰者,《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第228册,齐鲁书社1996年出版。
    《天台诗选》,明·许鸣远辑,《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35册,齐鲁书社1997年出版。
    《天台山方外志》,明·释无尽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第232册,齐鲁书社1996年出版。
    《天台山全志》,明·张联元著,故宫珍本丛刊第259册,海南出版社2001年出版。
    《图式与趣味:日本绘画史》,戚印平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出版。
    W
    《卍续藏经》,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日本《卍续藏经》本。
    《王梵志诗校注》,项楚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
    《文坛佛影》,孙昌武著,中华书局2001年出版。
    《文学符号学》,赵毅衡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出版。
    《文学批评学》,潘凯雄、蒋原伦、贺绍俊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
    《文学与心理学》,冯川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
    
    《文学精灵的突围》,李明泉著,成都文艺出版社1991年出版。
    《文艺心理学教程》,童庆炳、程正民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吴山越水的民俗与旅游》,刘晓华著,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
    《五灯会元》,宋·普济著,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
    X
    《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胡明杨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
    《现象学与文学》,[美]罗伯特·R·马格廖拉著,周宁译,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年出版。
    《想象力的世界》,葛兆光著,现代出版社1990年出版。
    《新唐书》,宋·欧阳修等著,中华书局1975年出版。
    《新镌绣像列仙传》,明·还初道人辑,傅钢点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心灵的空地——宗教心性与生命情怀》,李建盛著,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出版。
    《心灵本体的探索:神秘的原型》,施春华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
    《心灵深处的王国: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熊哲宏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寻找存在的真谛:罗洛·梅的存在主义心理学》,杨韵刚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Y
    《杨柳青年画选》,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出版。
    《酉阳杂俎》,唐·段成式著,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
    《语言学与文学》,[英]雷蒙德·查普曼著,王晶培译,台北结构出版群1989年出版。
    《语言学基础理论》,岑运强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语言变异研究》,陈松岑著,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御选语录》,清·雍正编著,中国佛学文献丛刊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3年出版。
    《元代画家史料》,陈高华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出版。
    Z
    《中国禅宗与诗歌》,周裕锴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
    《中国禅思想史》,葛兆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中国禅学思想史》,[日]忽滑谷快天著,朱谦之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论要——从隐逸文化、文艺实践及封建政治的互动分析入手》,徐清泉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出版。
    《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朱恩彬、周波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出版。
    《中国文化心理学心要》,申荷永著,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
    《中国绘画史图录》,徐邦达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出版。
    《中国的解释性传说》,[澳大利亚]谭达先著,商务印书馆2002年出版。
    《中国民间传说论文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理论研究部编,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年出版。
    《中国俗文学史》,郑振铎著,东方出版社1996年出版。
    《中国诗史》,[日]吉川幸次郎著,章培恒等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中国宗教与文学论集》,葛兆光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中国宗教与生存哲学》,严耀中著,学林出版社1997年出版。
    《中国仙话》,郑土有、陈晓勤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出版。
    《中国民间故事选——风物传说专辑》,祁连修编,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年出版。
    《中国民俗吉祥图案》,李苍彦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年出版。
    《中国喜庆吉祥图锦》,张西秋著,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出版。
    《中国禅宗史》,印顺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中国佛教史籍概论》,陈垣著,上海书店2001年出版。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方立天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中国佛教文化》,孙昌武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中国佛教文化论》,赖永海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出版。
    《中国古代佛教画像集》,王磊义著,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1年出版。
    《中国人民口头创作》,曹觉民著,兰州大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
    《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著,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出版。
    《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王治心著,东方出版社1996年出版。
    《自然沉思录》,[美]爱黙生著,博凡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出版。
    《自然与人生》,陈正祥著,正中书局1946年出版。
    《柱马屋存稿》,项楚著,商务印书馆2003年出版。
    《宗教文化学导论》,张志刚著,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
    《宗教心理学》,世墐著,知识出版社1989年出版。
    《宗教心理学》,[英]L.B.布朗著,金定元译、王锡嘏校,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出版。
    《走过死亡》,[法]克里斯蒂安·莱曼著,刘勇译,华夏出版社1998年出版。
    《作为焦虑和平静的宗教——论精神的比较现象学》,[加拿大]J. G. 阿拉普拉著,杨韶刚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出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