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裁判中法律事实的认定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司法裁判过程中裁判者对法律事实的认定为研究对象,讨论了法律事实的认定过程,重点揭示了事实的认定具有相对性,法律事实是裁判者依据实体法、证据法和程序法对案件事实的重构,是能够引起法律后果、具有法律意义的事实。法律事实认定应以发现真实作为目标,当然也不能忽视公正和效益等其他价值目标的追求。同时,本文对法律事实认定过程中裁判者认定事实的思维方式、证明手段和认定方法做了尽可能的阐述,希望对司法实践中裁判者认定法律事实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前言:着重分析了事实认定问题的重要地位。这个问题是法学研究中一个正在显现的焦点。对于司法裁判而言,它与适用法律一样重要,但确定事实是一个困难过程,而理论界对此问题的研究并不深入,我们应该做一个系统的研究。
    一、 法律事实的概念和形成过程。法律事实不同于案件事实。裁判所依据的事实是裁决者根据实体法,证据法和程序法裁剪过,对法律关系可能产生影响的法律事实。
    二、事实认定具有相对性。事实认定受很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是个复杂、困难的过程。
    三、裁判者认定法律事实的过程分析。裁判者最终认定的法律事实都是经过证据证明的事实。裁判者以一定的证据和经验法则作为思维推导的前提,以逻辑法则作为思维的方式,依据证据规则,运用一定的证明方法,并达到一定的证明标准,同时考虑事实在法律上的重要性,从而推导出法律事实。诉讼活动包含着一系列价值目标的选择和实现的过程,事实认定的合法性、符合正义和效益等价值观念更是建立人们信赖信念、产生法律权威的基础。正义和事实认定、效益和事实认定之间都存在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裁判者应在它们之间寻找最佳的平衡点。
    四、 法律事实认定问题的研究意义。对于这个问题的系统研究有重大的理
    
    论和实践意义。理论上,有助于构建司法裁判中事实认定构造的体系,搭建事实认定中的方法体系和价值体系。实践上,此问题的研究有利于确定法律事实认定的标准,为裁判者进行法律事实认定提供手段和方法,而且有助于裁判者解决法律事实认定的价值冲突,为司法制度的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结语:本文对法律事实的过程进行了分析,期望对司法实践中裁判者更准确合法地认定事实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真理是诉讼制度所追求的目标,但裁判所认定的法律事实是真实发现和其他价值目标相结合的最佳平衡点上的事实。
引文
论著类:
    
    1. 梁治平编:《法律的文化解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
    2. [美] 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3. [奥]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贺绍甲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4. 彭漪涟:《事实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5. 金岳霖:《知识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6. [英]恩格斯:《马恩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7. 顾培东:《社会冲突和诉讼机制》,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 周春生:《直觉与东西方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10. [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弘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1. [德]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五南图书出版社1985年版。
    12. 黄茂荣:《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 金岳霖主编:《形式逻辑》,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4. 雍奇:《实用司法逻辑学》,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5. 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第4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
    16. [英]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7. [德]汉斯·普维庭:《现代证明责任问题》,吴越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8. [美]波斯纳:《证据法的经济分析》,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19. 何家弘主编:《刑事审判认证指南》,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20. 陈刚:《证明责任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版。
    21. [美]波斯纳:《法理学问题》,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2. 洪源:《判断诉讼证据标准论》,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23. 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4. [美]麦考密克、魏因贝格尔:《制度法论》,周叶谦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5. 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6. [美]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美]迈克尔·D·贝勒斯:《法律的原则》,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
    
    27. 版社1996年版。
    28. [日]棚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王亚新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9. [美]罗科斯·庞德:《普通法的精神》,唐前宏等译,法律出版社2001版。
    
    论文类:
    
    1. [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事实与法律的比较透视》,邓正来译,载梁治平编:《法律的文化解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
    2. 罗蔺:《民事裁判中的事实认定问题研究》,诉讼法文献索引及全文数据库,2001年博士学位论文。
    3. 陈金钊:《论法律事实》,载《法学家》2000年第2期。
    4. 吴宏耀:《诉讼认识论》,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库。
    5. 徐昕:《事实发现的效率维度》,载http://www.chinalawinfo.com。
    6. 苏力:《关于对抗制的几点法理学和法律社会学思考》,载《法学研究》1995年第4期。
    7. 王勇:《事实重构与英美法中的陪审团制度》,载http://www.chinalawinfo.com。
    8. 丁兆春:《论客观事实的认知“陷阱”》,载《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9. 陈嘉映:《事物,事实,论证》,载赵汀阳主编《论证》,辽海出版社1999年版。
    10. 莫丹谊:《论承认自由心证》,载《司法公正和司法改革》,中国民主出版社1998年版。
    11. 龙宗智等:《直觉在证据判断中的作用》,载何家弘编:《证据学论坛》(第2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版。
    12. 王亚新:《关于自由心证原则历史和现状的比较法研究——刑事诉讼中发现案件真相与抑制主观随意性的问题》,载《社会变革中的民事诉讼》,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13. A.A.S.Zuckerman :《英国证据法上的事实认定》,魏晓娜译,载《研究生法学》2002年第2期。
    14. 杜汝辑:《归纳推理的疑难》,载北京市逻辑学会:《归纳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15. 张成敏:《证据学与科学逻辑学》,载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第4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
    16. 张继成:《事实、命题与证据》,载《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17. 赵承寿:《论司法裁判中的事实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库,2002年博士论文。
    18. 毕玉谦:《试论民事诉讼证明上的盖然性规则》,载《法学评论》2000 年第4期。
    19. 赵钢、刘海峰:《试论证据法上的推定》,载《法律科学》1998年第1期。
    20. 叶自强:《司法认知论》,载《法学研究》第18卷第4期。
    21. 刘昊阳:《试论概率原理在刑事审判认证中的运用》,载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第2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
    22. 樊崇义等:《刑事证据前沿问题研究》,载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第2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
    23. 张翀:《司法证明与科学发展》,载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第2卷),中国检察版社2001年版。
    24. 左卫民:《幽暗的事实与尴尬的法官:解决事实真伪不明的程序技术》,http://www.chinalawinfo.com。
    25. 张卫平:《事实探知:绝对化倾向及其消解》,载《法学研究》2001年第4期。
    26. 徐昕:《程序经济比较研究--以英国司法实践为关注核心》, http://www.chinalawinfo.com。
    27. 文桃丽:《司法成本的分类研究》,http://www.chinalawinfo.com。
    28. 肖建国:《程序效益论》,载《诉讼法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29. 顾培东:《诉讼制度的哲学思考》,载柴发邦:《体制改革与完善诉讼制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0. 牟军:《理念、事实与证明标准》,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8期。
    31. 陈景辉:《事实的法律意义》,未刊稿。
    32. 史立梅、汪海燕:《从理想的绝对走向现实的相对》,载《法学》2001年第11期。
    33. 乔纳森·科恩:《证明的自由》,何家弘译,载《外国法译评》1997年第3期。
    34. 王亚新:《民事诉讼与发现真实》,载《社会变革中的民事诉讼》,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35. 陈瑞华:《从认识论走向价值论》,载《法学》2001年第1期。
    张成敏:《个案与逻辑认知》,载《法学研究》2002年第4期。
    1 [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事实与法律的比较透视》,邓正来译,载梁治平编:《法律的文化解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77-78页。
    2 [日]吉冈进:《民事法讲话--关于事实认定》,《判例时报》第1048号,转引自罗蔺:《民事裁判中的事实认定问题研究》,诉讼法文献索引及全文数据库,2001年博士学位论文。
    3 [美] 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9页。
    4 [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事实与法律的比较透视》,邓正来译,载梁治平编:《法律的文化解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78页。
    5 参见陈金钊:《论法律事实》,载《法学家》2000年第2期,第55页。陈教授认为司法三段论的前提和结论从理论上应该具有同质的特征,裁判所依据的事实与规范中的法律事实应该在特征上有某方面的吻合,而客观案件事实和法律是两种不同质的现象,要想适用三段论的推理方式,事实应该是一种法律事实。
    6 [奥]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贺绍甲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7页。
    7 转自彭漪涟:《事实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59页。
    8 彭漪涟:《事实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101页。
    9 金岳霖:《知识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784页。
    10 参见陈金钊:《论法律事实》,载《法学家》2000年第2期,第54页。他把法律事实分为司法实践中的法律事实和法律中的法律事实。
    11 [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事实与法律的比较透视》,邓正来译,载梁治平编:《法律的文化解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80页。
    12 徐昕:《事实发现的效率维度》,载http://www.chinalawinfo.com。
    13 [英]恩格斯:《马恩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6页。
    14 [英]恩格斯:《马恩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5页。
    15 苏力:《关于对抗制的几点法理学和法律社会学思考》,载《法学研究》1995年第4期,第79页。
    16 参见王勇:《事实重构与英美法中的陪审团制度》,载http://www.chinalawinfo.com。
    17 顾培东:《社会冲突和诉讼机制》,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 136页。
    18 参见丁兆春:《论客观事实的认知“陷阱”》,载《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第99-100 页。
    19 罗蔺:《民事裁判中的事实认定问题研究》,诉讼法文献索引及全文数据库,2001博士学位论文。
    20 参见陈嘉映:《事物,事实,论证》,载赵汀阳主编:《论证》,辽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7、9、14页。
    21 参见莫丹谊:《论承认自由心证》,载《司法公正和司法改革》,中国民主出版社1998年版,第555页。
    22 参见吴宏耀:《诉讼认识论》,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库 2002年,第23页。
    23 [美]阿瑟·S·雷伯:《心理学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52页。
    24 周春生:《直觉与东西方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3页。
    25 俄国法律哲学雷昂·彼德拉日茨基曾提出“直觉法律”的概念,他认为:“法律现象是由独特的心理过程构成的,而只有通过内省的方法才能观察到这种过程,这完全不是因为法典或者诸如此类的规定对此作了陈述,而只是因为我们本来就确信应该如此。”见龙宗智等:《直觉在证据判断中的作用》,载何家弘编:《证据学论坛》(第2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版,第404页。
    26 Petrazycki,Law and morality,转引自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36页。
    27 [德]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五南图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187页。
    28 曹鸿阑等:《违背经验法则之研究--以事实认定为中心》,转引自罗蔺:《民事裁判中的事实认定问题研究》,诉讼法文献索引及全文数据库,2001博士学位论文。
    29 参见王亚新:《关于自由心证原则历史和现状的比较法研究——刑事诉讼中发现案件真相与抑制主观随意性的问题》,载《社会变革中的民事诉讼》,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321-322页。
    30 吴宏耀:《诉讼认识论》,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库 ,2001年博士论文,第106页。
    31 参见黄茂荣:《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8页。
    32 转引自罗蔺:《民事裁判中的事实认定问题研究》,诉讼法文献索引及全文数据库,2001博士学位论文。
    33 参见金岳霖主编:《形式逻辑》,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43页以下。
    34 A.A.S.Zuckerman:《英国证据法上的事实认定》,魏晓娜译,《研究生法学》2002年第2期,第92页。
    35 金岳霖主编:《形式逻辑》,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8页。
    36 杜汝辑:《归纳推理的疑难》,载北京市逻辑学会:《归纳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6页。
    37 有关论述请参见雍奇:《实用司法逻辑学》,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00-210页。
    38 证明的方式有自向证明和他向证明两种,自向证明就是向自己证明,既用证据使自己相信结论的正确或成立,他向证明是向他人证明,即证明者在证明时自己已经知道并相信了证明的结论,向不知道的他人用证据证明。
    39 [英]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文杰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89页。
    40 转引自李学宽等:《关于刑事证明标准层次性问题的探讨》,载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第2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第142页。
    41 张成敏:《证据学与科学逻辑学》,载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第4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第398页。
    42 张继成:《事实、命题与证据》,载《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第145页。
    43 [英]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文杰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89页。
    44 [德]汉斯·普维庭:《现代证明责任问题》,吴越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89页。
    45 吴宏耀:《诉讼认识论》,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库,2001年博士论文,第106页。
    46 在大陆法系国家的民事诉讼中,证明标准一般以“高度的盖然性”为原则,而英美法系以“证据优势” 为原则。而在刑事诉讼中,证明标准更高一些,大陆法系以“内心确信”为原则,英美法系以“排除合理怀疑”为原则。
    47 参见赵钢、刘海峰:《试论证据法上的推定》,载《法律科学》1998年第1期,第93-94页。
    48 赵承寿:《论司法裁判中的事实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博士论文,第34页。
    49 [美]波斯纳:《证据法的经济分析》,徐昕、徐昀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43页。
    50 指向事实是指证据能够推出的事实。例如,一个案件的被告人手上的射击残留物,它的指向事实就是“该人近期开了枪”。但这一事实与“该人开枪射杀了被害人”的指控事实,并不一定是同一事实。
    51 何家弘主编:《刑事审判认证指南》,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01页。
    52 详细的论述参见何家弘主编:《刑事审判认证指南》,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06页以下。
    53 [美]波斯纳:《证据法的经济分析》,徐昕、徐昀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03页。
    54 张翀:《司法证明与科学发展》,载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第2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第472页。
    55 左卫民:《幽暗的事实与尴尬的法官:解决事实真伪不明的程序技术》,http://www.chinalawinfo.com。
    56 转引自左卫民:《幽暗的事实与尴尬的法官:解决事实真伪不明的程序技术》,http://www.chinalawinfo.com。
    57 徐昕:《事实发现的效率维度》,http://www.chinalawinfo.com。
    58 [德]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五南图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182页。
    59 参见[德]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五南图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185页。
    60 转引自罗蔺:《民事裁判中的事实认定问题研究》,诉讼法文献索引及全文数据库,2001博士学位论文。
    61 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1页。
    62 See Wayne R.LaFave.ect.,Criminal Procedure,Hornbook Series West Group,3th,2000,转引自牟军:《理念、事实与证明标准》,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8期,第85页。
    63 转引自牟军:《理念、事实与证明标准》,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8期,第84页。
    64 [日]棚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王亚新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3页。
    65 徐显明,范进学:《程序公平——司法公正的逻辑起点》,http://www.chinalawinfo.com.。
    66 参见[美]迈克尔·D·贝勒斯:《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34-37页。
    67 刘荣军:《程序保障的理论视角》,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61页。
    68 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1997年版,第57页。
    69 [美]波斯纳:《法理学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63页。
    70 徐昕:《程序经济比较研究--以英国司法实践为关注核心》,http://www.chinalawinfo.com。
    71 肖建国:《程序效益论》,载《诉讼法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676页。
    72 [美]迈克尔·D·贝勒斯:《法律的原则》,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24页。
    73 参见肖建国:《程序效益论》,载《诉讼法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682-683页。
    74 [美]波斯纳:《证据法的经济分析》,徐昕、徐昀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67页。
    75 [美]波斯纳:《法理学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62页。
    76 参见文桃丽:《司法成本的分类研究》,http://www.chinalawinfo.com。
    77 [美]迈克尔·D·贝勒斯:《法律的原则》,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37页。
    78 [美]罗科斯·庞德:《普通法的精神》,唐前宏等译,法律出版社2001版,第39页。
    79 [美]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31页。,
    80 [日]棚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王亚新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66页。
    81 [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82 [英]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文杰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89页。
    83 参见左卫民:《幽暗的事实与尴尬的法官:解决事实真伪不明的程序技术》,http://www.chinalawinfo.com。
    84 [美]波斯纳:《法理学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61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