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史中的语图关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绘画和语言有着不解之缘,尤其是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主体的文人画,在内容和形式上均体现了语言和图像的结合。本论文主要是对中国绘画史中语言和图像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层面的研究,也就是说,本论文虽然贯穿有语图关系演进的历史线索,但目的是为了对语图关系进行理论的观照、总结和研究。本文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纵向考察了中国绘画史中语言和图像之间的历时性关系形态。通过考察,可以看到在中国绘画史中语言和图像之间存在三种关系形态,即以原始岩画为代表的“语图一体”形态、先秦至隋唐时期的“语图分体”形态、宋元及其之后的“语图合体”形态。
     在原始岩画中,绘画兼具语言和图像的功能与属性,在一定意义上语言就是图像,图像也是语言,语言和图像浑整未分、浑然一体。文字的诞生是语言和图像分离的标志。在文字诞生之后,书面语言承载了主要的记录和叙事功能,但由于统治阶层及僧侣集团向下层民众宣教的需要,使得绘画图像并没有脱离语言的束缚,而是充当了语言文本图像化的叙述工具和手段,图像极力地模仿语言的叙事功能,并“翻译”着语言文本的叙事。先秦至隋唐时期的中国传统绘画图像便是对经、史、子、集等文本语言的模仿。在模仿过程中绘画图像极力追求语言叙述的时间性表现,这虽然极大地促使了绘画形式的发展和完善,但图像却是语言的注脚或附庸。这个时期的语言和图像关系总体上呈现为相互分离、语主图从的“分体”形态。宋元及其以后,文人画的风靡以及题画诗、诗意画、小说戏曲插图等的大量涌现,改变了语言和图像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两者之间开始了有机的结合,彼此相互激发、交融,进行着自由、畅快的对话——诗人“对画当歌”,画家据诗作画,“合体”形态成为宋元及之后语言和图像关系的主流。语言和图像的合体形态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是本论文着力论述的部分。
     此外,在对主流绘画中语言和图像关系形态的考察过程中,另有若干相对独立的问题也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思考,即民间美术中的语图关系、不同时期观念和物质媒介的变化对语图关系形态的影响以及汉语言的形象性特质对语图合体的影响等问题。宋元时期上层绘画的叙事性功用脱落,而民间美术部分地承接了原来上层绘画的叙事性功用及表现形式,并日益发展成型;不同时期的观念和物质媒介对历史上语图关系形态的嬗变也有一定的影响,观念与物质媒介往往与特定的语图关系形态的形成有内在关联;汉语言具有形象性特质,长时间使用这种具有形象性特质语言的人们所形成的大脑左右半球均衡对语图合体形态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论文对于上述诸问题也作以分析。
The ancient Chinese painting innately bears a tight relationship with Chinese language, which is prominently represented in contents as well as in forms in the literati paintings. This dissertation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theories of the attachment between the picture and written character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cient paintings. Along with the description of the procession of the painting histor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icture and the characters attached is theoretically explored and summarized.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and logical principles, this dissertation morphologically studies the diachronic evolu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ictures and words attached in ancient Chinese paintings. From the study, three forms of relationships are revealed——the wholeness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picture in the primitive“rock paintings”; from the early Qin dynasity to the dynasities of Sui and Tang; the seperation between the picture and the Chinese language; from the dynasities of Song and Yuan, the combination of pictures and written language.
     The primitive“rock paintings”bears both the qualities and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 and picture. In some senses, language is picture, picture——language, no discrimination but wholeness of the two. The invention of calligraphy seals the end of the wholeness. Pictures become the functional carrier of documenting and narration. However, serving the ruling class and the monk groups’purposes of instruction and dessemintion over the lower classes, painting has been restrained within the function of language. With the mimesis of the narrative function of language, paintings illustrate the texts so that the written words could be picturized and conveying. From the early Qin dynasity to the dynasities of Sui and Tang, paintings play the role of mimesis of the Confusian classics of history,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which are represented by the timely description in pictures. Although such a mimesis fosters the cultivation and maturity of the painting forms, yet the picture descends to the attachment or footnote of language. In this period, paintings and language are isolated——language controlling, pictures following. The changes of the uneq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aintings and language occur in the dynasities of Song and Yuan with the popularity of literati paintings, poetic paintings, picturized poetry and figured books. Paintings and languages commence a benign and organic blending, conversing liberally with each other, inspiring each other——poets singing pictures, painters picturing poems. The relationship of“combination”between pictures and language dominates in Song, Yuan and the following dynasities. Since the form of“combination”carries weight in Chinese painting history, it is vitally explored in this dissertation.
     Besides the morphological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instreaming paintings and language, other independent questions are also analysed——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icture and language in folk paintings, the influence up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ictures and language from the change of ideas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variation of material media, and the pictographic characters of Chinese.
引文
①[法]皮埃尔·布尔迪厄许钧译《关于电视》57、58页,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②赵宪章《传媒时代的“语—图”互文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07.09
    ③同上。
    ④笔者在上海图书馆网站检索“图说”、“图解”、“插图”几个关键词分别获得1429、3882、1891个与之对应的书籍条目(2010年2月1日检索数据),在百度仅搜索“图说”一次就有近五千万条之多,当然这些并不都是文学类文本图说或图解,但是可以看出用图像去改编或“翻译”语言文本已经成为当今时代非常的普遍现象。
    
    ①[古希腊]亚里斯多德罗念生译《诗学·第二十五章》90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②陆海林李心峰《艺术类型学资料选编》62页,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①陆海林李心峰《艺术类型学资料选编》83页,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②陆海林李心峰《艺术类型学资料选编》84页,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③陆海林李心峰《艺术类型学资料选编》84页,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④陆海林李心峰《艺术类型学资料选编》87页,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⑤[德]莱辛朱光潜译《拉奥孔》181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⑥[德]康德邓晓芒译《判断力批判》16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①[德]康德邓晓芒译《判断力批判》16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②[德]康德邓晓芒译《判断力批判》17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③[德]黑格尔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卷·上,28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④[德]黑格尔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卷·上,289—29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①陆海林李心峰《艺术类型学资料选编》265页,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②[德]瓦尔特·赫斯宗白华译《欧洲现代画派画论》导言,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③[德]瓦尔特·赫斯宗白华译《欧洲现代画派画论》16—17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④[德]瓦尔特·赫斯宗白华译《欧洲现代画派画论》53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⑤朱青生《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6、24、35、46、53、6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⑥[德]瓦尔特·赫斯宗白华译《欧洲现代画派画论》导言,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①苏轼曾题诗于《题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卷末
    ②沈宁编《腾固艺术文集》56页,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①宗白华《美学散步》98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②钱钟书《七缀集》17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③邓以蛰《邓以蛰全集》55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④邓以蛰《邓以蛰全集》49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①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5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
    ①郑振铎《中国历史参考图谱·跋》郑尔康编《郑振铎艺术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①[美]霍华德·奈莫洛夫《论诗歌与绘画,兼及对音乐的一点思考》[A][美]奥登等著马永波译《诗人与画家》[C ]21页,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②语言和图像间历时性一体、分体、合体的关系形态主要源于我的导师赵宪章先生对语图关系的研究。
    ①赵宪章《传媒时代的“语—图”互文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07.09
    
    ①陈兆复《中国岩画全集·序》3页,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
    ②林惠祥《文化人类学》29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③陈兆复《中国岩画发现史》78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④陈兆复《中国岩画全集·序》《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 03
    ①陈兆复《中国岩画发现史》243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①盖山林《中国岩画学》95页,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②盖山林《中国岩画学》101页,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①盖山林《中国岩画学》131页,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②盖山林《中国岩画学》131页,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③高嵩高原《岩画中的文字和文字中的历史·自序》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
    ①俞建章叶舒宪《符号:语言与艺术》89、90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②维茨—盖尔兰德《原始民族的人类学》第6卷,760页;转引自普列汉诺夫《论艺术》136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3
    ③[俄]普列汉诺夫《论艺术》136—137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3
    ①宋耀良《中国岩画与甲骨文、金文》《文艺理论研究》,1992.03
    
    ①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558页,北京:中华书局,1988
    ②盖山林《中国岩画学》206页,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③陈兆复《中国岩画全集·序》10,11页,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
    ④郑若葵《解字说文——中国文字的起源》22、23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⑤何九盈《中国汉字文化大观》7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①[俄]B.A.伊斯特林著左少兴译《文字的产生和发展》50、5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②盖山林《从图画记事谈阴山岩画》《北方文物》1984.02
    ③[苏联]伊林董纯才译《黑白——书的故事》26—27页,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
    ①盖山林《从图画记事谈阴山岩画》《北方文物》,1984.02
    
    ①方国瑜编撰《纳西象形文字谱》500-504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②参见刘冰山主编《中国富宁壮族坡芽歌书》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③高嵩高原《岩画中的文字和文字中的历史》9页,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
    ④高嵩高原《岩画中的文字和文字中的历史》9页,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
    
    ①参见高嵩高原《岩画中的文字和文字中的历史》134页,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
    ②[德]赫尔德姚小平译《论语言的起源》6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①参见盖山林《阴山岩画》415—424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②[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10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①盖山林《中国岩画学》184页,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②刘锡诚《中国原始艺术》345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③刘锡诚《中国原始艺术》346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①吕胜中《造型原本·讲卷》2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②吕胜中《造型原本·讲卷》6、7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①吕胜中《造型原本·讲卷》108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②[德]莱辛著朱光潜译《拉奥孔》,83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③[德]莱辛著朱光潜译《拉奥孔》,18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①韩丛耀《图像:一种后符号学的再发现》297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②[德]莱辛朱光潜译《拉奥孔》19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③韩丛耀《图像:一种后符号学的再发现》299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①汤惠生张文华《青海岩画:史前艺术中二元对立思维及其观念的研究》74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②汤惠生张文华《青海岩画:史前艺术中二元对立思维及其观念的研究》75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③参见靳之林《抓髻娃娃》,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①[德]赫尔德《论语言的起源》译序,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①韩丛耀《图像:一种后符号学的再发现》193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②[德]海德格尔郜元宝译《人,诗意地安居:海德格尔语要》46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③徐书城《绘画美学》3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①徐建融《从古典到现代——中国画学文献讲义》97页,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
    ②[美]高居翰著王嘉骥译《山外山晚明绘画(1570—1644)》3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③孙作云《孙作云文集·第3卷·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研究·上》7页,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①王朝闻《中国美术史·夏商周卷》273页,济南:齐鲁书社,2000
    
    ①王朝闻《中国美术史·夏商周卷》276页,济南:齐鲁书社,2000
    ②汪宏《名作的中国绘画史》8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①顾森《秦汉绘画史》37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②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上编》236页,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③《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第一卷》323页,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
    
    ①翦伯赞《秦汉史·序》6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②王建中《汉代画像石通论》388页,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
    ③顾森《秦汉绘画史》51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①汉代图像化经史故事的画像砖石的实际数量应该比现在已经考证出来的多,因为人们是根据画面题榜或与有榜题画面的相似性来考证的,对于无榜题也无相似造型的图像,今人则难以考辨而归入当时人们对生活场景的描绘等之类的图像。
    ②顾森《秦汉绘画史》55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③顾森《秦汉绘画史》30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①参见朱锡禄《武氏祠汉画像石中的故事》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6
    ②张道一《汉画故事》367—370页,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①陈传席《陈传席文集》388页,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1
    
    ①傅抱石《中国绘画变迁史纲》31页,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
    ②楚启恩《中国壁画史》101页,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0
    
    ①金维诺罗世平《中国宗教美术史》154页,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1995
    ②郑炳林沙武田《敦煌石窟艺术概论》142页,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
    ③谢生保《前世善行:敦煌壁画中的本生故事》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
    ④谢生保《成佛之路:敦煌壁画中的佛传故事》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
    ⑤敦煌文物研究所编《敦煌壁画中的佛经故事》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
    
    ①尽管佛经的图像化较为严格,但并非绝对,其也有主观因素的加入,严格是相对而言的。
    ②郑炳林沙武田《敦煌石窟艺术概论》18页,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
    ①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介绍东吴画家曹不兴时写道:“杨修与魏太祖画扇,误点成蝇。”和“孙权使(曹不兴)画屏风,误落笔点素,因就成蝇状。”这种由绘画产生的故事乃图像之外的事,与此所论的故事有别。
    ②[加拿大]阿尔维托·曼古埃尔(Alberto Manguel)著薛绚译《意象地图》38—39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③这里的“模仿”并非图像对语言外在形式进行比照和制作,而是图像表现与语言表现在时空等方面的趋同和一致。再者,图像所模仿的语言故事并不一定必须产生在图像之前,它也可能与图像是并生的,但语言的叙述功能远胜图像是不争事实,这是图像模仿语言的主要原因。
    ④[法]加布里埃尔·塔尔德著何道宽译《模仿律》105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①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133页,北京:中华书局,1988
    ②傅修延《先秦叙事研究》77页,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
    ③傅修延《先秦叙事研究》81页,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
    ④傅修延《先秦叙事研究》81页,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
    ⑤程湘清主编《两汉汉语研究》3页,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⑥程湘清主编《两汉汉语研究》2页,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①傅修延在《先秦叙事研究》中认为先秦语言文本《山海经》旧传为夏禹、伯益所作,但书中商周时代的人名与秦汉时代的地名,暴露了其应该是先秦时期的集体创作。但是,从程式化叙述方式和缺少动态描述的特征来看,《山海经》具有远古语言的叙事特征。在文字诞生之初,动词尚不发达,人们甚至还需要依靠身体动态语来辅助表达。(参见傅修延《先秦叙事研究》141页,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
    ②傅修延《先秦叙事研究》141页,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
    ③傅修延《先秦叙事研究》140页,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
    ①有人认为《山海经》原本绘有图像,语言是图像的图注,这样便导致《山海经》语言的静态叙述。这种静态恰证明了“先秦时代文字与图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共生’关系”(傅修延《先秦叙事研究》147页),这印证了语图从一体走向分体未远时期语言的特征和属性。
    ②傅修延《先秦叙事研究》58页,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
    ③程湘清《两汉汉语研究》43页,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④顾森《秦汉绘画史》262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⑤顾森《秦汉绘画史》262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①顾森《秦汉美术史》262、266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②邓以蛰《邓以蛰全集》,201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③丁敏《中国佛教文学的古典与现代:主题与叙事》3、4页,长沙:岳麓书社,2007
    ①贺世哲《敦煌图像研究——十六国北朝卷》174页,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
    ②傅修延《先秦叙事研究》46页,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
    
    ①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41页,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②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41页,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①顾森《秦汉绘画史》70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②陈开勇《宋元俗文学叙事与佛教》154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①贺世哲《敦煌图像研究——十六国北朝卷》176页,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
    ②楚启恩《中国壁画史》51页,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0
    ③题材、主题的一致性不再赘述,例如佛教绘画依据佛教文本所制作,语言所述自然是图像所画,题材主题当然一致。
    ④顾森《秦汉美术史》4、5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①顾森《秦汉美术史》282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①陈绶祥《魏晋南北朝绘画史》6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②陈绶祥《魏晋南北朝绘画史》6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③[唐]张彦远俞剑华注释《历代名画记》125页,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
    ④陈绶祥《魏晋南北朝绘画史》7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⑤陈绶祥《隋唐绘画史·序》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⑥[唐]姚最《续画品》[A]王伯敏任道斌主编《画学集成》[C]28页,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
    
    ①[德]康德邓晓芒译《判断力批判》6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②李广元著《色彩艺术学》132、133页,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③王文娟《墨韵色章:中国画色彩的美学探渊》42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①《毛诗正义》下,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三),130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②《淮南鸿烈·原道训》
    ③彭德《五色体系中的重彩画》《中国书画》2006.06
    ④彭德《五色体系中的重彩画》《中国书画》2006.06
    ⑤彭德《五色体系中的重彩画》《中国书画》2006.06
    
    ①纵瑞彬《西藏佛教绘画艺术的程式化研究》《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4
    ②杨建吾《佛教色色彩观念和习俗》《西藏艺术研究》2005.02
    ①徐建融《从古典到现代——中国画学文献讲义》98页,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
    ②绘画由于题材是人物而难以彻底,当山水花鸟成为主要绘画题材的时候程式化倾向更加明显,山、水、树石等都是固定的程式可以依“样”来“写”就。
    ③徐建融《从古典到现代——中国画学文献讲义》18页,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
    ②顾森《秦汉美术史》282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①汪宏《名作的中国绘画史》12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②李泽厚《美的历程》78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①[美]巫鸿《图像的转译与美术的释读》《读书》2006.08
    ②郑炳林沙武田《敦煌艺术概论》31页,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
    ③韩丛耀《图像:一种后符号学的再发现》301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①[美]高居翰著王嘉骥译《山外山晚明绘画(1570—1644)》3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②陈绶祥《隋唐绘画史》7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①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教研室编著《中国美术简史》112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①杨仁恺《中国书画》157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②在宋元之后诗画一律的文人画逐渐成为主流,所以此处关于绘画转向的论述主要关注对象是“完善”的语图合体形式,即诗与画在心理层面(内容)及物理层面(形式)均趋向合体的文人画,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文人画均画面题诗,此后文将述。
    ①李一《中国古代美术批评史纲》203页,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①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61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②王朝闻《中国美术史·宋代卷·上册》71页,济南:明天出版社,2000
    ③俞剑华注译《宣和画谱》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④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274—275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①苏轼《苏东坡全集》前集卷二十三《书吴道子画后》上册,306页,北京:中国书店,1991
    ②邓椿《画继》卷十·杂说
    ①徐建融《传统的兴衰》12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②徐书城《中国画之美》55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③虽然树木已经分辨不出是何种树木,但是还能够根据所画形体辨别出来是树木而不是别的物象,即抽象但却是有限的不完全脱离物象的抽象。
    ④[唐]李嗣真《书后品》
    ①朱青生《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2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①徐书城《中国画之美》3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②这里诗也包含题画词,下文的诗意画也包含根据词所作的词意画。
    ①[清]陈邦彦选编《历代题画诗》前言,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
    ②沈德潜《说诗晬语》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下册,551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③参见孔寿山《唐朝题画诗注·前言》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88
    ④张晨《中国题画诗分类鉴赏辞典》600页,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2
    ⑤吴企明《传世名画题诗品赏·前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⑥吴企明《传世名画题诗品赏·前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⑦张晨《中国题画诗分类鉴赏辞典》601页,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2
    ①张晨《中国题画诗分类鉴赏辞典》607页,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2
    
    ①吴企明《传世名画题诗品赏·前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②张建军《中国古代绘画的观念视野》170页,济南:齐鲁书社,2004
    ③曾景初《中国诗画》136页,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④刘熙载《艺概》103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⑤李亮《诗画同源与山水文化》138页,北京:中华书局,2004
    
    ①[唐]张彦远俞剑华注《历代名画记》98页,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
    ②[唐]张彦远俞剑华注《历代名画记》107页,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
    ③俞剑华编著《中国画论类编》348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④俞剑华注译《宣和画谱》225页,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⑤王振德编著《中国画论通要》246页,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⑥王振德编著《中国画论通要》246页,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①俞剑华注译《宣和画谱》238页,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①参见刘晔《中国传统诗画关系探究》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②阮荣春《沈周》144页,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
    ①李福顺《关于“文人画”一词》《社会科学战线》1982.04
    ①了庐凌利中《文人画史新论·序》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2
    ②李福顺《关于“文人画”一词》《社会科学战线》1982.04
    ③当然文人画并非所有的画面都有题诗,“它不是一种形式上的诗画组合,它本身的画面无论是笔墨形式还是内在意趣,都蕴涵着诗意,这种诗意一方面通过题诗得到彰显,另一方面它与题诗又形成了呼应。实际上,文人画是把诗意画和题画诗揉合到了一起,诗中有画意,画中有诗意,在形式上和内在意蕴上最大程度地实现了诗与画的交融。”(刘晔《中国传统诗画关系探究》45、46页,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但是本文从语言和图像合体的客观层面认为,画面有诗歌题写的文人画是理想型的语图物理层面的合体样式。
    ④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791页,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⑤顾森《秦汉美术史》31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①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上册》81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②温肇桐编著《中国古代画论要籍简介》前言,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
    ①[清]道济著俞剑华标点注释《石涛画语录》4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
    ①张建军《中国古代绘画的观念视野》171页,济南:齐鲁书社,2004
    
    ①刘克明《中国图学思想史》323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②徐小蛮王福康《中国古代插图史》78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①徐小蛮王福康《中国古代插图史》218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①徐小蛮王福康《中国古代插图史》269—270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①张启成《探索“璇玑图诗”的奥秘·上》《贵州社会科学》,1989.10
    ②李蔚《诗苑珍品:璇玑图》35页,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③李蔚《诗苑珍品:璇玑图》75、78页,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④李蔚《诗苑珍品:璇玑图》76页,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①李蔚《诗苑珍品:璇玑图》42页,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②王国维即把意境作为诗歌艺术的最高标准。(参见胡山林张天定《艺苑辨疑》95—98页,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当然,对意境与意象的区分并不是给诗歌和小说戏曲艺术分等级评高下,只是说明在语图的结合中二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①徐书城《中国画之美》3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②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自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①滕守尧《文化的边缘》28页,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②阎晶明《对白与对话》82页,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③滕守尧《文化的边缘》28、29页,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④早期插图独立性稍弱,明清时期的插图几乎是可以独立存在的绘画,如屈原行吟图、红楼梦图吟等。但是插图与文人画相比较独立性仍较弱。小说、戏曲中的插图与佛经插图已有质的不同,插图的目的和性质总体是审美的,是审美活动的产物。
    ①对于小说戏曲与插图之间在心理层面的互文合体亦然如诗画之合体,“意象”是两者的结合点。本文对意境和意象分别看作是诗与画、文与图之间的连接点。前文已述,宋元之后绘画主要是山水花鸟,取意境更为适合,而小说、戏曲插图取意象更为恰当。
    ②袁行霈孟二冬丁放《中国诗学通论》7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①韩林德《境生象外》64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②韩林德《境生象外》71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③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612页,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④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613—615页,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⑤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607页,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①陶文鹏韦凤娟《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导言,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②[德]海德格尔陈嘉映译《存在与时间》95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③如同不是等同,因为在文人画中除了物象表现的文人品格,画面的墨色用笔也是审美对象,特别是转向本体的绘画墨色用笔等更是绘画的主要内容。
    ①陶文鹏《苏轼诗词艺术论》5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①徐小蛮、王福康《中国古代插图史》127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②徐小蛮、王福康《中国古代插图史》127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①方闻著胡光华译《宋元绘画中的文字与图像》《美术》1992.08
    ②方闻著胡光华译《宋元绘画中的文字与图像》《美术》1992.08
    ①徐小蛮王福康《中国古代插图史》177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①王玲娟《诗画一律:中国古代山水画研究》109页,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8
    ①陆家衡《中国画款题类编·序》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①丰子恺《中国画的特色——画中有诗》郎绍君水天中编《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623、624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①宗白华《美学散步》123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①姜今《画境:中国画构图研究》78页,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82
    ②姜今《画境:中国画构图研究》78页,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82
    
    ①王伯敏童中焘《中国山水画的透视》37页(图出自该书38页),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
    ②参见姜今《画境:中国画构图研究》76、77、78页,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82
    
    ①王逊《中国美术史》448页,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②王逊《中国美术史》449页,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③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163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④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168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①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173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①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下册》793页,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②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188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①张晨主编《中国题画诗分类鉴赏辞典·前言》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2
    ②这里不排除人们的审美观念、题材选择等其他因素在语图合体的过程中的作用。
    ①[德]莱辛朱光潜译《拉奥孔》82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②莱辛所论述的诗歌是西方的叙事诗,画也是西方绘画,这一点不同于中国诗画。
    ③现代出版的大量的图说《老子》图说论语,图说庄子……等等典籍能否用图像将这些哲学性质的典籍著作给予很好的语图结合达到相互激发的目的是一个可疑的现象,许多学者已经表明了这种担忧。
    ④参见刘殿爵陈方正何志华主编《谢灵运集逐字索引》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9
    
    ①张福庆《论王维山水诗的“诗中有画”》《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9.04
    ②[美]刘若愚著蒋小雯译《中国诗学》46页,长江文艺出版社,1991
    ③[法]程抱一涂卫群译《中国诗画语言研究》29页,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①[法]程抱一涂卫群译《中国诗画语言研究》34页,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②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自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③[英]E.H.贡布里希范景中等译《图像与眼镜》169页,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
    ④钱钟书《宋诗选注·序》20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①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导言》13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②刘毓庆《朦胧的文学》353页,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1
    ①朱光潜撰朱立元导读《诗论》120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①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601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②陈振濂《中国画形式美探究》122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1
    ①插图主要是小说、戏曲文本中的插图,这些文学文本并不会因为缺少插图而妨碍读者的阅读,插图与语言的互文紧密程度要低于文人画中的语图。
    ②罗一平《美术信息学》7页,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③[英]哈罗德·奥斯本阎嘉黄欢译《20世纪艺术中的抽象和技巧》8页,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88
    
    ①丁宁《美术心理学》131页,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②丁宁《美术心理学》136—137页,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①罗一平《美术信息学》7页,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②这里宋元之前的绘画主要是隋唐时期的绘画,在隋唐时期绘画形成各种“样”,在造型、色彩等绘画性方面达到了全面的鼎盛。而此前的秦汉、魏晋则是绘画性不断发展的时期,画面虽然全部是绘画性元素,但是还努力于尝试造型比例、透视空间、色彩运用等绘画性元素的完善。另外,绘画性元素的置出与非绘画性元素的置入维持画面信息量的恒定主要源自徐建融先生的论点。详见徐建融《传统的兴衰》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①徐建融《传统的兴衰》113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②徐建融《传统的兴衰》49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①王振德编著《中国画论通要》169页,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②徐建融《传统的兴衰》76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③[英]哈罗德·奥斯本阎嘉黄欢译《20世纪艺术中的抽象和技巧》12页,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88
    ②陈传席顾平杭春晓《中国画山文化》15页,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③陈传席顾平杭春晓《中国画山文化》16页,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④钱穆《读文选》转引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295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⑤李维武《徐复观文集·第四卷·自序》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①严善錞《文人与画——正史与小说中的画家》107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②陈滞冬《中国书画与文人意识》10页,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
    ③[北齐]颜之推程小铭译《颜氏家训》341、342页,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
    ④黄专严善錞《文人画的趣味、图式与价值》序言,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①陈滞冬《中国书画与文人意识》11页,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
    ②严善錞《文人与画——正史与小说中的画家》117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③陈滞冬《中国书画与文人意识》3页,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
    ④陈滞冬《中国书画与文人意识》22页,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
    ⑤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人集团与文学风貌》219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①何九盈《中国汉字文化大观》58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②徐书城《绘画美学》57、5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①韦启美《笔墨宣纸》《美术研究》2000.03
    ②[唐]张彦远俞剑华注释《历代名画记》34页,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
    ③潘运告主编《宋人画论》163页,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④王逊《中国美术史》362页,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⑤[明]郁逢庆《书画题跋记》转引自陈滞冬《中国书画与文人意识》14页,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
    ⑥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724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⑦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793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①张桐瑀《“引书入画”在黄宾虹山水画笔墨转化中的重要作用》25页,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博士论文
    ②薛永年杜娟《清代绘画史》3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③徐书城《中国画之美》37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①李亮《诗画同源与山水文化》135页,北京:中华书局,2004
    ②徐书城《中国画之美》23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①丰子恺《中国画的特色——画中有诗》郎绍君水天中编《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卷》621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②陈滞冬《中国书画与文人意识》127页,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
    
    ①张道一主编《中国民间美术辞典》序言,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②张道一主编《中国民间美术辞典》序言,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①冯骥才《年画手记》163页,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
    ②冯骥才《年画手记》63页,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
    ③[梁]宗懔宋金龙校注《荆楚岁时记》4、5页,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④转引自王树村《中国年画史》44页,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2
    ①郄建业《武强年画的艺术风格及历史文化研究》6页,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
    ①[南宋]吴自牧撰傅林祥注《梦粱录》卷六“十二月”、“除夜”,75、76页,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
    ②[宋]孟元老撰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卷之十·十二月》249页,北京:中华书局,1982
    ③周密《武林旧事·卷三·岁除》47页,杭州:西湖书社,1981
    ①尹笑非《中国民间传统图像的理论阐释》25、26页,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
    
    ①毛礼锐等著《中国古代教育史》529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②胡潇《民间艺术的文化寻绎》125页,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
    ③费孝通《乡土中国》27页,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④冯骥才《年画手记》167页,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①任悦《视觉传播概论》4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②张印栋编《中国俗语谚语库》前言,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
    ③明德运、余得意《中国民间彩词》代序,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年版
    ④杨万里《宋词与宋代的城市生活》147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①参见:刘永涛《朱仙镇传统建筑形态与格局的当代衍变及其启示》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②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河南民间文艺家协会编《开封论艺》39页,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
    ③冯骥才《年画手记》62、63页,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①并非指严格意义的宗教性,而是仅就信仰崇拜而言具有宗教的属性。
    ②王毅《中国民间艺术论》3页,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③孙党伯袁謇正主编《闻一多全集·第三卷》111页,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④孙党伯袁謇正主编《闻一多全集·第三卷》111页,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⑤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181页,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
    ①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182页,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
    ②邱紫华《东方美学史·上卷》10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③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246页,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2
    
    ①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16页,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2
    ②邱紫华《东方美学史·上卷》10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①祖国颂主编《叙事学的中国之路——全国首届叙事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18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②李振球《复制是年画形式之母——论中国年画的形式发展》《美术研究》1998.01
    ③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14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①俞建章叶舒宪《符号:语言与艺术》92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②[法]列维-布留尔丁由译《原始思维》7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③参见张浩《思维发生学——从动物到人的思维》116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①[法]列维-布留尔丁由译《原始思维》10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②L.R帕默尔李荣等译《语言学概论》14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③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222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④俞建章叶舒宪《符号:语言与艺术》70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①贡布里希范景中译《艺术与错觉》149页,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
    ②葛路《中国画论史》9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③刘道广《中国古代艺术思想史》42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①刘道广《中国古代艺术思想史》28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②萧华荣《中国诗学思想史》导言9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③赵宪章《文艺学方法通论》54页,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①实际上儒家绘画思想的“成教化助人伦”的观念贯穿于整个中国绘画史,正如陈传席所说的,“孔子的艺术思想犹如是铁轨,规定了艺术发展的方向;庄子的艺术思想犹如是车轮,正好卡在这个车轨上,奔驰的方向都是一致的。”(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上册》4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宋元之后,绘画进行了分流,一支为侧重于审美的绘画如文人画,另一支为宣教绘画如宫廷内歌功颂德的绘画,只不过后一类不再居于画坛主流而已。
    ②[南朝·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世说新语·巧艺》
    ③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上》10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④陈振濂《中国画形式美探究》81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1
    
    ①刘墨《中国画论与中国美学》210、211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②[加]马歇尔·麦克卢汉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3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③赵维华《绘画媒介与造型样式—中西传统绘画造型语言比较研究·序》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
    ④俞建章叶舒宪《符号:语言与艺术》262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①赵权利《中国古代绘画技法·材料·工具史纲》27页,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6
    ②徐书城《绘画美学》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③盖山林《中国岩画学》202页,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④盖山林《中国岩画学》202页,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①潘天寿《听天阁画谈随笔》23页,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
    ②并非说工笔画不可以产生合体效果,不能够与语言结合,也非指写意方法绘制的作品就绝对是语图合体的表现,工笔与分体模仿,写意与互文合体都是相对而言的。
    ③潘运告主编《宋人画论》167页,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①王作新《汉字结构系统与传统思维方式》17-18页,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
    
    ①姚淦铭《汉字心理学》73页,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②杨春鼎《形象思维学》68页,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7
    ③[法]程抱一涂卫群译《中国诗画语言研究》13页,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④[法]程抱一涂卫群译《中国诗画语言研究》15页,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①姚淦铭《汉字心理学》137页,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②参见姚淦铭《汉字心理学》214页,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①户晓辉《中国人审美心理的发生学研究》63页,山东大学2000年博士学位论文
    
    ①邓以蛰《邓以蛰全集》49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②[加拿大]阿尔维托·曼古埃尔薛绚译《意象地图》8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③赵宪章《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江海学刊》2010.01
    [美]阿恩海姆膝守尧译《视觉思维》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
    [美]阿恩海姆膝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美]阿瑟·阿萨·伯格姚媛译《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加拿大]阿尔维托·曼古埃尔著薛绚译《意象地图》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法]埃米尔·马勒梅娜芳译《图像学:12世纪到18世纪的宗教美术》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曹意强麦克尔·波德罗等著《艺术史的视野——图像研究的理论、方法与意义》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
    [清]陈邦彦选编《历代题画诗》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
    陈传席顾平杭春晓著《中国画山文化》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陈嘉映《语言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陈开勇《宋元俗文学叙事与佛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陈平《西方美术史学史》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陈绶祥《魏晋南北朝绘画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陈绶祥《隋唐绘画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陈振濂《中国画形式美探究》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1
    陈振濂《空间诗学导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陈滞冬《中国书画与文人意识》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
    程湘清《两汉汉语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法]程抱一《中国诗画语言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楚启恩《中国壁画史》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0
    邓乔彬《有声画与无声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
    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董卫星《视觉形态语义》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法]达尼埃尔·阿拉斯著孙凯译《绘画史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方国瑜编撰《纳西象形文字谱》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方立天《中国佛教简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冯骥才《年画手记》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
    冯民生《中西传统绘画空间表现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傅抱石《中国绘画变迁史纲》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
    傅修延《先秦叙事研究——关于中国叙事传统的形成》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
    盖山林《中国岩画学》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高居翰王嘉骥译《山外山晚明绘画(1570——1644)》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高嵩高原《岩画中的文字和文字中的历史》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
    高小康《中国古代叙事观念与意识形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高有鹏《中国民间文学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顾平《明代浙派:大传统与现实的叠合》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3
    顾森《秦汉美术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郭大烈杨世光主编《东巴文化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德]格罗塞蔡慕晖译《艺术的起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英]贡布里希《秩序感》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
    [英]贡布里希《图像与眼睛》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
    韩丛耀《图像:一种后符号学的再发现》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韩丰聚孙恒杰《题画诗选释》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0
    何丹《图画文字说与人类文字的起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何九盈《中国汉字文化大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贺世哲《敦煌图像研究——十六国北朝卷》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
    胡山林张天定《艺苑辨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
    黄啸编著《中国美术欣赏》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
    [德]黑格尔朱光潜译《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德]赫尔德姚小平译《论语言的起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姜今《画境:中国画构图研究》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82
    蒋勋《美的沉思》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
    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法]加布里埃尔·塔尔德著何道宽译《模仿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德]康德邓晓芒译《判断力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郎绍君水天中《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李广元《色彩艺术学》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李亮《诗画同源与山水文化》北京:中华书局,2004
    李松《远古至先秦绘画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李蔚《诗苑珍品:璇玑图》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李一《中国古代美术批评史纲》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了庐凌利中《文人画史新论》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2
    刘冰山主编《中国富宁壮族坡芽歌书》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刘锡诚《中国原始艺术》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吕胜中《造型原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陆梅林李心峰《艺术类型学资料选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陆籽叙《题画诗》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罗晓明王良范《山崖上的图像叙事》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
    罗一平《美术信息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罗一平《历史与叙事》广州:岭南美术出版,2006
    [德]莱辛著朱光潜译《拉奥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法]列维·布留尔丁由译《原始思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法]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以色列]里蒙·凯南著《叙事虚构作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英]理查德·豪厄尔斯葛红兵译《视觉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马一波钟华《叙事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荷]米克·巴尔著《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潘天寿《听天阁画谈随笔》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
    潘运告主编《宋人画论》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美]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英]皮得·伯克(Peter Burke)《图像证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美]潘诺夫斯基《视觉艺术的含义》吉林:辽宁美术出版社,1987
    [英]约翰·伯格戴行钺译《观看之道》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美]温尼·海德·米奈著《艺术史的历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钱钟书《七缀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任悦《视觉传播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阮荣春《中国美术考古学史纲》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陶文鹏《唐诗与绘画》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
    陶文鹏韦凤娟《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滕守尧《文化的边缘》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田自秉吴淑生田青《中国纹样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北京:三联书店,2000
    王凤阳《汉字学》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
    王玲娟《诗画一律:中国古代山水画研究》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8
    王树村《中国年画史》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2
    王文娟《墨韵色章:中国画色彩的美学探渊》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王逊《中国美术史》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王朝闻《中国美术史》济南:齐鲁书社,2000
    伍蠡甫《中国画论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吴企明《传世名画题诗品赏》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美]巫鸿《礼仪中的美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郄建业《武强年画的艺术风格及历史文化研究》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
    刑庆华《色彩》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徐建融《传统的兴衰》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徐建融《从古典到现代——中国画学文献讲义》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
    徐书城《中国画之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徐小蛮王福康《中国古代插图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薛永年《晋唐宋元卷轴画史》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
    杨身源张弘昕《西方画论辑要》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
    杨义《中国叙事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姚淦铭《汉字心理学》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叶郎《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叶舒宪《英雄与太阳:中国上古史诗原型重构》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尹笑非《中国民间传统吉祥图像的理论阐释》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
    [清]袁枚《随园诗话》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
    袁行霈《中国诗学通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俞剑华注释《宣和画谱》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俞建章叶舒宪《符号:语言与艺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贺拉斯罗念生译《诗学·诗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俄]依斯特林《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曾景初《中国诗画》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4
    张晨《诗情画意纵横观》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
    张晨《中国题画诗分类鉴赏辞典》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2
    张道一主编《中国民间美术辞典》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张道一《汉画故事》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张建军《中国古代绘画的观念视野》济南:齐鲁书社,2004
    张寅德《叙述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张晓凌《原始艺术精神》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张胜冰肖青《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艺术哲学探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张朋川《黄土上下·美术考古文萃》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唐]张彦远著愈剑华注释《历代名画记》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
    赵晨《汉代画像艺术的“叙事性”研究》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3
    赵宪章《西方形式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赵宪章《文艺学方法通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赵宪章汪正龙《20世纪外国美学文艺学名著精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赵维华《绘画媒介与造型样式——中西传统绘画造型语言比较研究》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
    赵权利《中国古代绘画技法·材料·工具史纲》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6
    郑若葵《解字说文——中国文字的起源》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郑尔康编《郑振铎艺术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郑炳林沙武田《敦煌石窟艺术概论》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
    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朱光潜《诗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朱锡禄《武氏祠汉画像石中的故事》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6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美术大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
    包兆会《“图文”体中图像的叙述与功用——以传统文学和摄影文学中的图像为例》《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07.03.
    曹意强《图像与语言的转向——后形式主义、图像学与符号学》《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06.01.
    陈绶祥《近大远小以大观小变时变空—中国画透视刍议》《美术》1982.07.
    陈兆复《中国岩画全集·序》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03.
    范方俊《试析朱光潜和钱锺书对于莱辛“诗画异质说”的比较》《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07.07
    方闻著李维琨译《为什么中国绘画是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05.06.
    方闻著胡光华译《宋元绘画中的文字与图像》《美术》1992.08.
    盖山林《从图画记事谈阴山岩画》《北方文物》1984.02.
    顾平《中国画“程式”论》《苏州大学学报》2002.03.
    郭春林《读图时代的文学处境》《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07.01.
    刘崇德《从“以文为诗”到“以诗为画”——北宋士人画体的形成》《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
    刘晔《中国传统诗画交融的理论轨迹》《艺术百家》2006.07.
    陆思贤《将军崖A组岩画破译》《东南文化》1996.03.
    毛凌滢《互文与创造:从文字叙事到图像叙事》《江西社会科学》2007.04.
    彭德《五色体系中的重彩画》《中国书画》2006.06.
    启功《中国古代诗与书、书与画、画与诗之关系例说》自《文艺研究》1999.03.
    宋耀良《中国岩画与甲骨文、金文》,《文艺理论研究》1992.03.
    王玉民《将军崖岩画古天象图新探——兼论岳阳君山岩画的星象意义》,《自然科学史研究》第26卷,第1期,2007.。
    [美]巫鸿《图像的转译与美术的释读》《读书》2006.08.
    于德山《视觉文化与叙事转型》《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3.
    于德山《中国古代小说“语—图”互文现象及其叙事功能》《明清小说研究》2003.03.
    于德山《“语—图”互文之中叙述主体生成及其特征》《求是学刊》2004.01.
    于德山《中国图像叙述学逻辑起点及其意义方法》《社会科学战线》2004.01.
    章利国《中西画家的眼光与艺术观照》《新美术》2003.04.
    张卫《影视叙事与观众阅读》《电影艺术》1992.06.
    赵宪章《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江海学刊》2010.01.
    赵宪章《传媒时代的“语—图”互文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07.09.
    赵宪章《超文性戏仿文本解读》《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0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