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中国地下经济的评估与治理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地下经济是处于国家正式统计和监管以外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称,随着我国经济转型进程的不断推进,地下经济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潜在力量,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实践的发展对理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地下经济自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和隐蔽性特征,这一问题在很长时间内并没有引起政界和学界的足够重视,进而导致相关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均严重落后于实践发展的需要。因此,对地下经济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既是加强我国在这一领域学术研究水平的需要,也是指导和提高地下经济治理能力的客观要求。
     有鉴于此,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总结。以此为基础,作者对我国地下经济的形成机制、实际规模、区域分布、实际影响及其治理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初步构建并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地下经济研究体系。
     首先,本文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顺序对地下经济的生成机制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具体而言,本文首先从税负、制度真空、全球化、虚拟化、腐败等方面讨论了地下经济产生的一般原因;同时本文通过价格双轨制、国企改革、组织结构、非正规就业、房地产市场等五个方面对我国地下经济产生的特殊原因进行了分析。此外,本文对地下经济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初步探索,指出研究地下经济理论的一个中短期目标就是尽可能挖掘不同经济理论流派相关理论工具对地下经济现象的解释能力,从而为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地下经济理论奠定基础。
     其次,本文使用一般现金比率模型、收支差异模型、实物投入模型和多指标多因素模型对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总体地下经济规模变化情况进行了实证估测,形成了对我国地下经济发展情况的直观量化认识。在估测过程中作者着重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不同模型的假设条件、局限性、在我国的适用性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通过必要的修正提高了模型的解释能力。
     再次,本文全面考察了地下经济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双重影响。作者指出地下经济对政策制定、社会结构、市场机制、经济安全、社会福利等方面均会产生不利影响。与此同时,本文也就地下经济的部分有益影响进行了初步探索,这一认识有助于更全面的理解地下经济的性质。
     此外,本文还对地下经济发展的区域与国际发展情况进行了初步探索。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对大国而言至关重要,本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区域研究忽略地下经济问题的局限。通过对其它国家地下经济的考察,提高了对地下经济复杂性的认识,为治理地下经济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最后,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国内外理论界对如何治理地下经济尚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探索的问题,本文尝试把地下经济的治理统一纳入到一个新的协调机制理论框架进行探讨,为治理我国地下经济问题提供了一些新的恩路。
The term "underground economy" is used to refer to those activities which hide from government' s monitor. Nowdays, the underground economy has already became an important and latent power, which has profound impacts on almost all aspects of the society. The facts force us to develop a more proper theory to solve, however, the experts and government do not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this phenomenon partly because of its complex and hidden characters. The research level on this issue can' t satisfy the requirement of guiding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transition.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the research of underground economy plays significance role not only in enhancing academic level of this field,but also in the re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For the above reasons, this paper at first reviewed and summarized major research results in this field. Based on this, the author did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f the underground economy, including its formation mechanism, its actual size, characters of its regional distribution and real impact on real economy etc. The thesis took the first steps in constructing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of the underground economy research.
     Firstly,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from general causes to specific ones and got a series of conclusions: (1) The tax burdern, institutional vacuity, globalization and corruption are general causes which induce underground economy. (2) The dual-track of price,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organization structure, the unofficial employement, and real estate market are specific causes for china. In addition,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in the research of underground economy research also and pointed out that our short term goal is aiming at finding the explanation power of theoretical tools from different school about this phenomenon, so that we can lay the foundation of better developed underground economy theory.
     Secondly, this article estimated the real size of underground economy in china during the past 30 years by using general currency model, income-expenditure model, physical input model and multiple indicators multiple casuses(MIMIC) model. By applyng the above models, the author emphasized the hypothesis and limitation of those models, and then tried to modify them to improve the explanation power of models.
     Thirdly, the thesis all-sidedly investigated the dual impacts of underground economy o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emt of china. The author find out that underground economy will exert adversely effects on policymaking, social structure, market system, economic security and social welfare. Meanwhile, this study also tentatively discussed some positive influences, and this can help us understanding the characters of underground economy more deeply.
     Besides, this paper made an effort to study of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in china. The coordination of regional economy is a crucial problem for a big country like china; This paper tried to cover gaps in the ignorance of underground economy in regional study. The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analysis to the underground economy provided opportunities to enhance our understanding about its complexity and constructive experiences about its regulation.
     Finally, basing on all the above researches, this article tried to build a new integrated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resolve the regulation puzzle of underground economy and conduct new thoughts for the field of underground economy research.
引文
1 例如,氏族社会末期氏族首领篡夺公共财产归为私有的行为即可归于地下经济,封建社会主要的地下经济形式更为丰富,主要包括逃税避役、投机倒把、贪污贿赂三种。对中国古代地下经济各种表现的论述可参见夏兴园:《中国地下经济问题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4-246页。
    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版,第45页。
    1 吕纬:《中国经济转轨实践的理论命题》,《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2 周冰,靳涛:《经济转型方式及其决定》,《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3 胡健:《转型经济新论:兼论中国俄罗斯的经济转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6-9页。
    1[英]马克·布劳格著,石士钧译:《经济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35页。
    1[美]艾德加·法伊格著,郑介甫等译:《地下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56-407页。
    2 因此在现有的一些应用研究中通常把改革开放前的地下经济规模假定为零。可参见朱小斌,杨缅昆:《中国地下经济实证研究:1979—1997》,《统计研究》,2000年第4期。
    罗磊:《中国地下经济规模基本估计和实证分析》,《经济科学》,2005年第3期。
    3 孟连、王小鲁:《对中国经济增长统计数据可信度的估计》,《经济研究》,2000年第10期。
    1 《当代新术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01页。
    2 夏兴园:《中国地下经济问题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3页。
    1[德]迪特·卡塞尔著,丁安新,杨才秀译:《影子经济》,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页。
    1 崔大沪:《地下经济的潜在力量》,《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3年第3期;
    薛进军:《“地下经济”蔓延到各国》,《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3年第3期。均译自(美)《商业周刊》,1982年4月5日。
    2 翟祥龙译:《影子经济及其计算方法》,《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3年第3期。译自(德)《经济科学研究》,1982年第4期。
    3 原载于《经济导报》1988年第22期的《中国地下经济有多大》一文更早对我国地下经济的表现、原因、影响等进行了总结,但受载体形式所限并未深入展开论述,因此本文仍以正式期刊发表的林其屏(1989)一文作为划分标志。
    4 见林其屏:《论中国的地下经济》,《经济问题》,1989年第5期。
    1 胡运鸿:《关于我国地下经济问题的思考》,《兰州商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
    2 杨泽军:《应当加强“地下经济”活动的统计核算》,《统计研究》,1990年第3期。
    3 吴辉:《地下经济的计量——近年来国际统计界研究的一个问题》,《统计研究》,1991年第4期。
    4 夏兴园;,廖涵:《地下经济及其治理对策》,《经济研究》,1992年第6期。
    5 卢现祥;杨云彦:《地下经济对我国财政收入的侵蚀——兼论1978~1989年中国地下经济规模问题》,《财贸经济》,1992年第8期。
    1 黄苇町:《中国的隐形经济》,《中国商业出版社》,1992年版,1996年版。
    2 吴光炳:《简论地下经济以公有财产为主要指向的体制原因》,《经济问题探索》,1993年第12期。
    3 夏兴园:《中国地下经济问题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夏兴园:《地下经济学概论》,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 杨缅昆,宋建彪:《关于地下经济核算的若干理论问题》,《统计研究》,1996年第5期。
    2 梁朋,梁云:《关于我国地下经济规模的测估及思考》,《财贸经济》,1999年第5期。
    3 分别参见夏南新:.地下经济估测模型及敏感度分析》,《统计研究》,2000年第8期。
    周婵:《地下经济的现金比率估算法》,《统计与预测》,2002年第4期。
    徐象取:《我国及其周期性分析》,《统计与决策》,2004年第10期。
    刘洪、夏帆:《我国非正规经济规模的定量估测——现金比率法的修正及实证分析》,《统计研究》,2003年第10期。
    张志超,丁宏,但芳芳:《中国地下经济的规模估测》,《理论新探》2004年第12期。
    刘洪,平卫英:《我国非正规经济对税收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2期。
    罗磊:《中国地下经济规模基本估计和实证分析》,《经济科学》,2005年第3期。
    刘华,张伟伟,廖福刚:《基于现金比率模型改进的我国地下经济规模测算》,《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7年第1期。
    4 辛浩,王韬:《我国地下经济税收流失规模的测算——基于一个改良的现金比率法》,《管理现代化》,2008年第4期。
    1 夏南新:《从全社会货运量估测我国地下经济规模》,《统计研究》,2002年第2期。
    夏南新:《地下经济估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91-94页。
    2 赵黎:《中国地下经济研究与估计(1990~2004)》,《统计研究》,2006年第9期。
    3 夏南新:《灰色系统模型在估测地下经济规模中的应用》,《学术研究》,2004年第1期。
    1 李炳林,刘洪:《用灰色系统模型估测我国非正规经济规模》,《商业研究》,2006年第17期。
    2 李金昌,徐蔼婷:《未被观测经济估算方法新探》,《统计研究》,2005年第11期。
    1 譬如2008年发表的文献在日期上虽然隶属于第4阶段,但有可能只是前一个阶段成果的重复。
    1 Veblen,Thorstein.The Limitations of Marginal Utility Reprinted in The Place of Science in Modem Civilisation,1961.pp.231-251.
    2 North,D.C.Institution,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pp.3-4.
    1 由于各国法律制度的具体差异,博弈收益可能有所不同,如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政府可能还会对不参与地下经济行为进行“奖励”。
    2 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18页
    1 Anne Krueger.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Rent-seeking Societ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4,64:291-303.
    2 Buchanan.Toward a Theory of the Rent seeking Society,Texas A& M University Press,1980.pp.9.
    3 巴格瓦提,布雷奇尔,斯里尼瓦桑:《DUP活动和经济理论》,载于柯兰德:《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寻租和DUP行动分析》,长春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4 一些学者认为部分寻租活动也可能增进社会福利,具体在下文论述。
    1 转引自邹薇:《寻租与腐败:理论分析与对策》,《武汉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原文出自Bhagwati,J.Directly Unproductive Profit Seeking Activities(DUP).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2.pp.988.
    2 Bhagwati,J.and Srinivasan,T.N.1980,Revenue seeking:a generalization of the theory of Tariff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0,88:1069-1087.
    3 在现有的经济学文献中一般并没有对腐败与寻租这两个概念进行特别的区分,有的学者认为腐败是寻租的一种(非生产性的),有的学者甚至把两个概念混用。通过仔细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腐败与寻租是一组密切相关的概念,既有共同点同时也存在很大的差别。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二者的差别:从合法性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腐败是一种绝对不合法的行为,而寻租却可以分为合法和不合法两种。其次,从行为主体的角度看,寻租行为是寻租者为了获取超额的利益而对掌握权力的人进行利诱,而腐败的主体直接利用手中的权力攫取利益;从造成的损害来看,腐败无论对经济还是社会都是绝对有害的,而寻租行为可以分为生产性寻租和非生产性寻租两种,部分寻租行为客观上能够提高社会福利;此外广义的腐败概念涵盖的范围要比寻租宽泛,因为腐败的目的往往不仅限于经济利益的追求,可能还包括了对权力、名誉等的追求。腐败和寻租之间也存在着很多共同之处,并且有一定的因果关系。第一,腐败和多数的寻租都是非生产性的,都会占用本来可能用于实际生产过程的资源,因此是一种浪费。第二,腐败和寻租都与政府的行政权力密切相关,政府构成了它们的媒介和工具。第三,从不太严格的意义上说,寻租是腐败的目的,腐败是寻租的结果。
    1 Weiss,L.Explaining the Underground Economy:State and Social Structure.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1987,38(2):216-234.
    2 治理指数数值可参见世界银行:http://info.worldbank.org/.
    3 Friedrich Schneider,Shadow Economies Around the World:What do We Really Know?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Elsevier,2005,21(3):598-642.
    1 奥尔森:《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3页。
    2 王国忠:《当代经济的“二分法”:基于经济虚拟化的思考》,《财经研究》,2005年第11期。
    1 景维民,孙景宇:《经济转型的阶段性演进与评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8页。
    2[印]国家公共财政及政策研究所著,黄兵,赵荣美,胡和立等译:《黑色经济活动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年版,第190页。
    1 邹至庄:《中国经济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9页。
    2 马传景:《地下经济研究》,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第34页。
    1 注意这里的消费者一般是指厂商,而供给者实际上是掌握物资调配权的官员。
    2 林毅夫:《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09-211页。
    3 在更一般的情况下,这部分租金也可能以“排队配给”这样的方式浪费掉,此时浪费的是一种时间的机会成本。
    4 不同的学者对国企改革的阶段划分有不同的见解,如黄速建(2005)就认为国企改革可划分为“扩大企 业自主权的试点”、“实行以承包制为主体的多种经营方式”、“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四个阶段。参见黄速建:《国企改革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新华文摘》,2005年第9期。一般来说这些论点只是角度略有不同,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
    1 景维民:《转型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第132页。
    2 张春霖:《国企改革中国资为何流失》,《财政研究》,2007年第10期。
    3 任海松,叶龙:《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流失问题的经验研究》,《统计研究》,2004年第3期。
    1 这里的“三产”是指国有企业在主营业务之外利用本企业的各种资源举办的独立经营核算的经济组织,它解决职工安置、有效利用企业闲置资源和促进企业产业升级转型和改制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假剥离”的现象,从而使一些企业成为领导的“小金库”。参见阎秀峰:《国企“三产”岂能假剥离》,《中国改革》,1995年第3期。
    2 Yingyi Qian,Chenggang Xu.Why China's Economic Reforms Differ:The M-Form Hierarchy and Entry/Expansion of the Non-State Sector.The Economics of Transition,1993,2:135-170.
    1 M型组织和U型组织的结构图参考吕炜:《经济转轨理论大纲》,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401页。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图形是简化形态,实际上中国的多层次、多地区层级制中,有六个行政管理层侧:中央、省、地区、县、乡和村(钱颖一,1993)。
    1 Hart,K.Small scale entrepreneurs in Ghana and development planning.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70.6:104-120.
    2 国际劳工组织,国际劳工与信息研究所译,《劳动力市场主要指标体系1999年》,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版,第177-178页。
    1 1993年1月,第15次国际劳工统计人会ICLS决议,转引自高玲芬贾丽娜:《论“非正规就业”的定义与测量》,《统计研究》,2005年第3期。
    2 Breman.J.C.The Informal Sector," in:Research:Theory and Practice,Rotterdam:Comparative Asian Studies Programme,Erasmus University,1980.
    3 参见李强、唐壮:《城市农民工与城市中的非正规就业》.《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6期。
    1 胡鞍钢,赵黎:《我国转型期城镇非正规就业与非正规经济(1990—2004)》,《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1 本图示由作者据CCER经济金融数据库相关数据绘制。
    2 转引自王旭东:《房价成本不应回避“腐败成本”》,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1 国务院常务会议内容纪要,新华网北京2007年12月11日电。
    2 胡雅菲:《“小产权房”税收治理不可忽视》,《宣城日报》,2008年9月1日,第3版。
    1[美]诺姆·乔姆斯基:《新自由主义和伞球秩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5页。
    [比]热若尔·罗兰:《转型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19页。
    2 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69页。
    3[冰岛]埃格特森:《经济行为与制度》,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1页。
    1 菲吕博顿:《新制度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5页,
    2 Coase,Tthe Nature of the Firm.Economica,1937,pp.386.
    3 Hodgson,Geoffrey Martin,How Economics Forgot History:The Problem of Historical Specificity in Social Science,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01,pp.265-279.
    1 任力,王宁宁:《演化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 转引自张仁德:《比较经济学的危机与创新》,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年第3期。
    2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新比较经济学的流派存在存在不同的看法,如张仁德(2004)认为存在“新主义”学派、“组织”学派和本文论述的“比较制度分析”学派;高薪才(2005)等则划分出四个派别,除“组织”学派和“比较制度分析”学派以外,把格雷夫开创的历史的比较制度分析也单独划分成一个派别,转型经济学也被列为新比较经济学的分支。见高薪才,滕堂伟:《新比较经济学四大学派的形成及其发展》,载《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12期;章玉贵(2006)则简单地把新比较经济学划分为“比较制度分析”学派和哈佛大学施莱弗教授开创的通过考察法律对经济绩效影响进行比较研究的学派。见章玉贵:《比较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6页。
    1 对于比较制度分析方法的详细了解可以参见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
    2 钱滔:《历史比较制度分析(HCIA)方法:一个文献综述——以AvnerGreif研究成果为代表(讨论稿)》,浙江大学法与经济研究中心文库,2003年4月2日。
    3 韩毅:《比较经济体制研究的新方法:历史的比较制度分析》,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1期。
    4[美]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50页。
    1 白永秀,任保平:《世纪之交:发展经济学的回顾与前瞻》,载《经济学动态》,2000年第5期。
    1 我国高度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在1956年底基本确立。
    2 罗磊:《中国地下经济规模基本估计和实证分析》,《经济科学》,2005年第3期。
    1 在这里我们利用spss16.0软件对不同作者的估计值之间的近似程度进行了分析(通过计算欧式距离相似度矩阵),也可以通过趋势图的对比直观地发现这一结论。
    2 Tanzi(1983)的方法在我国被有的学者称为“货币需求方法”(肖文,李黎,2001;罗磊,2005)或“通货需求方法”(夏南新,2002)。
    3 详细约束条件及公式说明可参见本文第二章综述部分。
    1 或者是我们已经比较准确地估算出了地下经济规模的年份,即存在一个Yu/Yo的估计值。
    1 印度公共财政及政策研究所(1985)通过用这一方法对印度地下经济的考察较早地发现了印度存在这一现象。见[印]国家公共财政及政策研究所著,黄兵,赵荣美,胡和立等译:《黑色经济活动分析》(外文原版为1985年),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年版,第31页。
    1 参见[荚]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著,郑艳文译:《货币金融学》(第七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2-54页。
    2 辛浩,王韬:《我国地下经济税收流失规模的测算——基于一个改良的现金比率法》,《管理现代化》,2008年第4期。
    1[美]艾德加·法伊格著,郑介甫等译:《地下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9页。
    2 为简化问题的分析,在这里我们仍然假定Ko为固定值。
    3 为简化问题的分析,这里我们进分析Ku=2的情况,其余依此类推。
    1 根据本文的推导结果,[英]艾德加·法伊格著,郑介甫等译:《地下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9页给出的公式应为印刷错误或作者疏忽。
    1 Feige,E.L.A Re-examination of the 'underground economy' in the United States,IMF Staff Paper,1986.33(4):768-781.
    2 由于缺少足够的利息税数据,这里用平均税率代替。
    1 Acharya,S.The Undergroung Economy in the United States:Commenton Tanzi Staff Papers,Vol.31,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Washington,DC.1984.pp.742-746.
    2 根据1999年9月发布的《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实施办法》,我国自1999年11月1日起开始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即利息税。
    3 我国的企业所得税从1985年开始征收,而个人所得税虽然从1981年开始征收,但当时只针对外国公民。1986年才开征城乡个体工商户所得税,1987年开征个人收入渊节税,1994年上述三税合并为现行的个人所得税。
    4 部分已经利用过的数据参见表4.2,这里不重复列出。
    1 艾德加·法伊格著,郑介甫等译:《地下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 1998年版,第207页。
    2 McGee.R.A Glimpse of the Hidden Economy in the National Accounts.Economic Trends(London).316:81-87.
    3 这是一种粗略的估算,根据英国中央统计局(CSD)的观点,原始收入-指出之间的差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未申报的要素收入(2)时间误差,起因于交易的不同方在交易的不同时间间隔内登记所进行的交易(3)其他估计错误。参见艾德加·法伊格著,郑介甫等译:《地下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 1998年版,第208页
    1 夏南新:《地下经济估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78页。
    2 戴炳源:《地下经济理论与实证的若干问题研究》,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7页。
    1 2007年11月15日国务院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条例》下发了开展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普查的标准时点是2008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08年度。详见国发[2007]35号文件。
    2 资料来自国家统计局:《关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历史数据修订结果的公告》,2006年1月9日。
    1 Johnson,S.,D.Kaufmann and P.Zoido-Lobaton.Regulatory Discretion and the Unofficial Econom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88(2):387-392.Friedman,E.,S.Johnson,D.Kaufmann and E Zoido-Lobaton.Dodging the Grabbing Hand:The Determinants of Unofficial Activity in 69 Countries,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0.76:459-493.Schneider,E and D.Enste.Shadow Economies:Size,Causes,and Consequences,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0.38:77-114.Rosser,J.M.Rosser and E.Ahmed.lncome Inequality and the Informal Economy in Transition Economies,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0.28:156-171.
    2 William Pyle,Michael Alexeev.A Note on Measuring the Unofficial Economy in the Former Soviet Republics.Economics of Transition.2003.11(1):153-175.
    1 Friedrich Schneider,.Shadow economies around the world:what do we really know?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Elsevier,200521(3):598-642.
    2[印]印]国家公共财政及政策研究所著,黄兵,赵荣美,胡和立等译:《黑色经济活动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年版,第31页。
    1[印]印]国家公共财政及政策研究所著,黄兵,赵荣美,胡和力等译:《黑色经济活动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年版,第31页。
    1 赵黎:《中国地下经济研究与估计(1990-2004)》,《统计研究》,2006年第9期。
    1 又称为协方差分析或因果模型(analysis of covariance structures,or causal modeling)。MIMIC模型实际上是只有一个潜变量的零B模型。
    2 更加详细的结构方程知识请参考Bollen,K.A..Structural Equations with Latent Variables.New York:1989.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易丹辉:《结构方程模型——方法与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AMOS软件的操作可参见James L.Arbuckle(2006),Amos~(TM) 7.0 User's Guide,Chicago:SPSS Inc.
    3 具体假定条件请参考任意计量经济学教程。
    4 如果只考虑因子之间的相关,而不考虑因果关系,结构方程分析就是因子分析。
    1 马栓友:《税收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兼论我国的最优直接税/间接税结构》,《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年第7期。
    2 徐蔼婷:《中国未被观测经济规模——基于MIMIC模型和经济普查数据的新发现》,《统计研究》,2007年第9期。
    3 直接税和间接税的划分是以税负能否转嫁为依据的,直接税是指税负无法转嫁,必须由纳税人自己承担的税收;间接税是指税负可以被纳税人转嫁给他人负担的税收。间接税的基本功能是为政府获取收入,而直接税除此之外还具有分配性的功能(如累进机制)。
    4 如果属于数据用反的情况,那么一般不会对估算结果产生影响,但会对模型的解释造成一定困扰。如果是税种错误,虽然会对估算结果产生影响,但由于仍能不同程度地反映税收对地下经济的影响,所以在没有其它错误的情况下,估算结果仍然有参考意义的。
    1 Atanas Kolev and Jes'us E.Morales E Monetary Policy and the Informal Sector,BCV Working Paper,2005.
    1 王小鲁:《我国的灰色收入与居民收入差距》,《比较》(第31辑),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第44页。
    1 该数据可以从SPSS软件自动输出的凝聚状态表(Agglomeration Schedule)中荻得,此方法参考薛微:《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第二版)》,中困人民人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38-342页。
    1 夏兴园:《中国地下经济问题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4页。
    2 戴炳源:《地下经济理论与实证的若干问题研究》,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0页。
    3 Schneider Friedrich),The Size of the Shadow Economies of 145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First Results over the Period 1999 to 2003",IZA Discussion Paper 1431.2004.
    1 我们的划分并没有囊括吐界所有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转型国家实际上仅包含了部分发展中国家。
    2 王永兴:《亚洲和拉美新兴工业化国家市场化进程的比较研究》,《国际问题研究》,2008年第4期。
    1 譬如,政府往往对企业进行过多不适当的干预,一个很常见的现象是对企业进行过度的扶持,形成所谓的“软预算约束”现象,从而严重扭曲了资源的配置,妨碍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
    2 吴敬琏:《反思出口导向政策》,《财经》,2006年第20期。
    3 如David Han-Min Wang,Jer-Yan Lin(2006)等就曾引入通货膨胀因素用结构方程方法对台湾地区的地下经济规模进行估算。
    1 李明德,江时学.《现代化:拉美和东亚的发展模式》,社会科学义献出版社,2000年版,笫102页。
    2[荚]李朴·班·维克尔:《地下黑经济》,四川人民出版礼,1993年版,第40页。
    3[秘鲁]赫尔南多·德·索托:《秘鲁的无照经营部门》,《经济影响》,1989年第2期。转引白夏兴园:《中国地下经济问题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0页。
    1 钱钏燈(1983)修正了交易法,地下经济占GNP比率从1962年的15.91%逐步降至1970年的12%,此后又逐步上升,到1982年达到了31.28%。见钱钏燈:《台湾地下经济之研究》,《台湾银行季刊》,1981年第4期。钱钏燈:《地下经济之估计》,《台北市银月刊》,1983年第5期。
    2 王文煌:《租税逃漏、劳动选择与地下经济》,政大财政研究所硕士论文。
    3 详细研究报告可参见李庸三,钱钏灯:《台湾地下经济论文集》,联经出版社,1997年版,第247-407页。
    1[俄]弗拉基米尔·波波夫:《休克疗法与渐进主义:十五年后的反思》,《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第5期。
    2 对于激进转型与渐进转型不能简单判断孰优孰劣,“休克失效”的关键在于没有根据本国的国情进行改革,在各个不同领域的制度构建上采取了“一刀切”的方式。事实上,技术因素,历史、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因素、利益因素、政治偏好因素等很多因素都能够使采用两种不同方式所造成的成本有很大差别。不同领域的具体情况不同,制度构建的方法也应不同,有的领域适合采取激进方式,有的领域则适合采取渐进方式。只有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才能使改革成本最小,从而使改革成功的可能性最大(景维民,王永兴.2002)。
    1 李湘琳:《东欧转轨的社会代价》,《中欧东亚研究》2001年第4期。
    2 资料来源:World Bank,Transition--The First Ten Years:Analysis and Lessons for Eastern Europe and the Former Soviet Union.,Washington D.C.,2002,pp.9.一些国家数据有部分年份缺失。
    1 景维民,王永兴:《经济转型中的价格-产出悖论及其理论解释——以俄罗斯为例的分析》,《俄罗斯研究》, 2007年第3期。
    1 景维民,孙景宇等:《经济转型的阶段性演进与评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7-68页。
    2 尽管加入OECD(经济发腱与合作组织)常被认为足进入“富国俱乐部”的标忠,但其包含的30个成员国除了欧美老牌市场经济国家,还吸纳了一些发展较好的东欧转型国家和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所以按OECD成员国进行的分类不适用于本文。
    3 在这里我们主要论述依靠市场自身的发腱成熟无法解决的一些背景因素。制度真空、税收、全球化等一般性的原因对于解释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地下经济的发腱也非常重要,由于已经在前义详细讨论,因此不再赘述。
    4 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17-318页。
    5 在一些国家(如荷兰)卖淫并不属于违法行为,德国甚至还通过立法保护妓女权力,对于这些罔家而言卖淫并不属于地下经济活动。
    1[美]英格·沃尔特著,虞虹译:《黑钱市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页和180-181页。
    2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第4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817页。
    3 胡为雄:《恐怖主义难题:一种多为视角》,《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1期。
    4 2006年9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有关在全球范围内打击恐怖主义的《全球反恐战略》,以协调和加强联合国各个成员国在打击恐怖主义方面的努力。这是联合国192个成员国第一次就打击恐怖主义的全球战略达成一致意见。见黄海涛:《关于恐怖主义界定问题的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年第2期。
    1 资料来源:Gutmann,P.The subterranean economy",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1977.35:26-27.Tanzi,Vito,The Underground Economy in the United States:Reply to.Comments,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Staff Papers,1986,33(4),799-811.Feige.E.L.The Underground Economics:Tax Evasion and information Distortion 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1989.Aigner.Dennis:Schneider,Friedrich and Damayanti Ghosh.Me and my shadow:estimating the size of the US hidden economy from time series data,in W.A.Barnett;E.R.Berndt and H.White (eds.):Dynamic econometric modeling,Cambridge(Mas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pp.24-243.图中显示的是地下经济占GNP的百分比,图例Feige-AB分别代表修正通货比率法和交易法的结果。
    2 由于使用的方法不同,这里不宜直接进行绝对值比较,而应从相对意义上进行理解。
    3[美]英格·沃尔特著,虞虹译:《黑钱市场》,旧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页
    1 如2008年12月22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的统计法修订草案就明确了防止行政干预的指导思想,具体规定了领导干部的“三个不得”,即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的负责人对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法搜集、整理的统计资料,不得自仃修改,小得以任何方式要求 统计机构、统汁人员及其他机构、人员伪造、篡改统计资料,不得对依法履行职责、拒绝和抵制统计违法行为的统计人员进行打击报复。
    2 Raymundo Winkler,The Size and Some Effects of the Underground Economy in Mexico",in Lippert,Owen and Walker,MichaelThe Underground Economy:Global Evidence of Its Size and.Impact." Vancouver:Fraser Institute.1997.pp.219.
    1 胡联合,胡鞍钢:《贫富差距是如何影响社会稳定的》,《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1 自基尼系数从1912年诞生开始,其算法就一直在小断的完善和修改,因此不同学者对我国同一时期基尼系数的计算也存在很大的差别。详见徐宽:《基尼系数的研究文献在过去八十年足如何扩展的》,《经济学季刊》,2003年第4期。
    2 早期数据来自 Zhang,Z.,Liu,A.and Yao,S.Convergence of China's regional incomes 1952-1997,China Economic Review.2001,12:243-258。最新数据来自 Jianwu He,Louis Kuijs,Reblancing China's economy-modeling a policy package,World BankChina Research Paper.2007.No.7 。基尼系数越大代表收入分配差别越大,国际上一般公认0.4足警戒线,超过0.4时一国的经济,社会状况就町能处于一种比较危险的境地。
    3 林伟林:《收入分配与地下经济的相关关系分析》,《商业研究》,2004年第24期。
    4 解梁秋,孙皓,石柱鲜:《我国地下经济与居民收入分配关系的计量检验》,《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第8期。
    5 也可能有特殊情况,但通过对对不同作者使用的原始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我们发现这些数据都是非平稳的。
    6 由于存在多种基尼系数计算结果,为保持方法的一致性,我们仅使用Jiandong Chen等(2005)计算的基尼系数,不足之处是样本范围稍小。
    1 曼库尔·奥尔森:《通向经济成功的一条暗道》,载《比较》,第11辑,中信出版礼,2004年版,第10-11页。
    2 当个人或集团能够获取人部分社会总产出,并且其利益会因总产出减少而受损时,则个人与集团在社会中就拥有“共容利益”,这种利益的存在能够约束其掠夺行为并提高效率。
    3 曼库尔·奥尔森:《围家兴衰探源》,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52、85页。
    1 Akerlof George A.The Market for 'Lemons':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0.84(3):488-500
    2 John Burton,The Underground Economy in Britain..In:Lippert,Owen and Walker,Michael,The Underground Economy:Global Evidence of Its Size and.Impact." Vancouver:Fraser Institute.1997,pp.219.
    1 吴宣恭等:《产权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现代产卡义学派》,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24页。
    2 彭有祥:《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安全》,《经济问题探索》,2004年第7期。
    3 顾海兵:《中国经济安全的范式研究》,《光明日报》,2006年6月1日。
    1 江曙霞:《中国地下金融》,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4页。
    2 白建军,陈平等:《专家谈地下金融》,《银行家》,2004年第3期。
    3 李建军:《中国地下金融规模与宏观经济影响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4 “合会”实际上是一种民间基于血缘、地缘关系在会员内部进行的带有互助合作性质的自发性共同储蓄组织,由成员之间轮番提供信用,这些成员依照一些简单的规则组织在一起。合会在我国历史悠久,隋朝就可能已经存在(新安古式)。“合会”可以分为“标会”、“平会”、“摇会”、“轮会”、“八仙会”、“单刀会”等多种形式,其中“标会”是通过公开比较投标金额高低的方式,由标金最高者获得该次总会款的支配权,平会是约定所有会脚均按同一利息。
    5 “倒会”即某会员得标后不再缴交会款的行为。
    6 史晋川:《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温州模式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9-226页。
    7 蒋寒迪:《中国地下金融市场中的利益群体及其博弈分析》,华龄出版社,2007年版。第229-230页。
    1 李贵义:《金触伞球化与金融风险管理》,《甘肃金融》,2000年第7期。
    2 一个粗略计算热钱的方法是用当年新增外汇储备减去当年贸易顺差,再减去当年的外商直接投资和外债增加额,即:热钱=当年新增外汇储备—当年贸易顺差—当年外商直接投资—当年外债增加额。见吕江林,杨玉风:《入世后我国资本大规模流入的问题及对策》,第3界中田会融学年会会议论文,2006。
    1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境外热钱在国内非正常流动调查报告》。
    2 张明,徐以升:《全口径测算中国当前的热钱规模》,Working PaperNo.0814,2008年6月24日。
    3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日益深化,2008年底我国已经出现部分资金外逃的现象。
    4 费恩德莱,卫理斯兹:《一个内生寻租模型》,载于柯兰德:《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寻租和DUP行动分析》,长春出版社,2005年版,第86-90页。
    1 Murphy K M,Shleifer A,Vishny R W.Why is Rent-Seeking So Costly to Growth?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3.83(2):409-414.
    1[波]格泽戈尔兹·W·科勒德克:《从休克到治疗——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政治经济》,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年版,第136-137页。
    2 金雁、秦晖:《经济转轨与社会公正》,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页。
    3 软预算约束(softbudget constraint)的概念由科尔奈最先提出,指的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普遍存在的那种因为国家持续不断的给与国有企业补贴使得国有企业缺乏破产机制,即使持续亏损但仍然能够生存的现象。
    4 徐坡岭:《俄罗斯经济转型轨迹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8页。
    1 Boycko Maxim,Andrei Shleifer,Robert W.Vishny.A Theory of Privatization,Economic Journal.1996.106:309-319.
    1 李建伟:《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特征》,《经济研究》,2003年第7期。
    1 徐象取:《我国及其周期性分析》,《统计与决策》,2004年第10期。
    2 GDP增长率取自《中国统计年鉴》(2007),地下经济增长率根据本文MIMIC模型估算结果计算。
    1[德]迪特·卡塞尔著,丁安新,杨才秀译:《影子经济》,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8页。
    2 夏炳源:《中国地下经济问题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77页。
    1 朱德林:《中国的灰黑色金融——市场风云与理性思考》,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年版,104-105页。
    1 转引自马传景:《地下经济研究》,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第26-27页。
    2 Samuel P.Huntington.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New Haven CI:Yale University Press.1968.pp.198-499.
    3 前苏东的一些转型国家就属于这种情况。
    1 Dell'Anno,Roberto,The Shadow Economy in Portugal:An Analysis with the Mimic Approach.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ics,2007.10(2):253-277.
    2 S.詹科夫、R.拉.波塔、F洛佩兹.德-西拉内斯、A.施莱弗:《新比较经济学的新视角》,见吴敬琏主编:《比较》,第4辑,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第62-76页。
    1 雅诺什·科尔奈:《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85页。
    2 埃冈·纽伯格,威廉·达菲等:《比较经济体制——从决策角度进行的比较》,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59页。
    1 朱国云:《科层制与中国社会管理的组织模式》,《管理世界》,1999年第5期。
    2 官僚协调机制在人类社会历史上出现时间很早,但直到以苏联为代表的经典社会主义时期,官僚协调机制才第一次成为一个社会的主导协调机制。从实践上看,苏联等的官僚协调机制远非理论上的“完美”官僚制度。
    3 雅诺什·科尔奈:《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86页。
    1 施莱弗,维什尼:《掠夺之手——政府病及其治疗》,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
    1 维托.坦茨:《体制转轨和政府角色的改变》,《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9年第7期。
    2 景维民,孙景宇:《转型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第350页。
    1 钱颖一:《市场与法治》,《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年第3期。
    1 瞭望东方周刊编辑部:《官员财产申报绕不过哪些坎》,《瞭望东方周刊》,2009年第3期。
    2 夏兴园:《中国地下经济问题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8页。
    1 本文对原变量重新进行了阐释,根据本文的理解,原文实际上是把“征税强化”解释成“税制”(译文可能存在语义理解的区别),本文则根据分析目的把这一变量具体化为税收征管的强化,因此表述方式与维克尔原文不完全相同。见[美]李朴·班·维克尔:《地下黑经济》,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4-166页。
    1[美]英格·沃尔特著,虞虹译:《黑钱市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2-307页。
    2[美]英格·沃尔特著,虞虹译:《黑钱市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4页。
    1 “FATF40+9项建议”(the 40+9 Recommendations.)和具体成员国请见官方网站http://www.fatf-gafi.org。
    2 商务部研究院:《离岸金融中心成中国资本外逃中转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www.drcnet.com.cn。
    3 我国目前已开始着手从内部解决这一问题,如2009年1月,中纪委十七届三次全会公报指出要“落实领导干部配偶和子女就业、投资入股、到国(境)外定居等规定和有关事项报告登记制度。
    4 2009年1月22日,厦门远华案主犯赖昌星荻得加拿大移民部签发工作准证(Work Permit),这一事件表明我国在这一问题上的国际合作仍需进一步拓展。
    1 梁志刚:《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看我国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合理性》,《求实》,2000,(1)。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63页。
    1 假设不存在国家,那么地下经济的概念界定就失去了参照系,也就失去了意义。
    1[俄]戈连科娃:《俄罗斯社会结构变化和社会分层》(第二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14-15页。
    1 郑秉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20年鸟瞰与评论》,《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第5期。
    1[匈]雅诺什·科尔奈著,张安译:《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0页。
    1 邹至庄:《中国经济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5页。
    1 贺军:《国企卷入地下钱庄 监管要出新思路》,《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8月9日。
    2 譬如如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常常越过董事会通过行政任命完成,官员人事调整中常见的“轮岗”的制度也被套用在大型国企高层任命上,这种现象与现代企业制度是相悖的。
    3 所谓增量改革是指,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不是从对资产存量的配置开始,而是在资产增量的配置上率先引入市场机制。参见景维民:《转型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第87页。
    1[匈]雅诺什·科尔奈著,张安译:《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93页。
    1 因为这种道德判断事实上早已形成,普通民众对腐败、偷税漏税、挖公、黑社会等地下经济活动的道德判断已经形成社会共识。
    2 这是一个跨学科问题,可能心理学家能够对这种作用机制作出更好的解释,本文在这里仅作尝试性的探索。
    1 Samuel P.Huntington,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New York:Simon &Schuster.1996.00.45.
    2 柯武钢,史漫飞著,韩朝华译:《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97页。
    1 Sowell,T.,Conquest and Cultures:A World View.New York:Basic Books.1998.pp.4.
    [1][比]热若尔·罗兰著,潘佐红等译:《转型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冰岛]埃格特森著:《经济行为与制度》,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3][波]格泽戈尔兹·W·科勒德克著,刘晓勇,应春子等译:《从休克到治疗——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政治经济》,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年版。
    [4][德]迪特·卡塞尔著,丁安新,杨才秀泽:《影子经济》,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俄]戈连科娃著:《俄罗斯社会结构变化和社会分层》(第二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6][美]艾德加·L·法伊格著,郑介甫译:《地下经济学》,三联出版社,1994年版。
    [7][美]菲吕博顿著:《新制度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美]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著,郑艳文译:《货币金融学》(第七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美]柯兰德著:《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寻租和DUP行动分析》,长春出版社,2005年版。
    [10][美]李朴·班·维克尔著,黄小平,邱梅译:《地下黑经济》,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1][美]诺姆·乔姆斯基著:《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2][美]诺斯著:《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13][美]施莱弗,维什尼著:《掠夺之手——政府病及其治疗》,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14][美]英格·沃尔特著,虞虹译:《黑钱市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5][美]邹至庄著:《中国经济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匈]雅诺什·科尔奈著,张安译:《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17][印]国家公共财政及政策研究所著,黄冰,赵荣美,胡和立等译:《黑色经济活动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年版。
    [18][英]马克.布劳格著,石士钧译:《经济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19][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著,徐毓译:《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0]埃冈·纽伯格,威廉·达菲等著:《比较经济体制——从决策角度进行的比较》,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21]陈宗胜:《改革、发展与收入分配》,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2]冯精志:《中国地下经济透视》,中国检察出版社,1994年版。
    [2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版。
    [24]国际劳工组织,国际劳工与信息研究所译,《劳动力市场主要指标体系1999年》,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版。
    [25]何岑辅:《中国反击隐形经济》,远方出版社,1997年版。
    [26]何清涟:《经济学与人类关怀》,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7]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8]胡健:《转型经济新论:兼论中国俄罗斯的经济转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29]黄苇町:《中国的隐形经济》,中国商业出版社,1992年版。
    [30]黄苇町:《中国的隐形经济》,中国商业出版社,1996年版。
    [31]江曙霞:《中国地下金融》,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2]蒋寒迪:《中国地下金融市场中的利益群体及其博弈分析》,华龄出版社,2007年版
    [33]金雁、秦晖:《经济转轨与社会公正》,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4]柯武钢,史漫飞著,韩朝华译:《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35]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36]李建军:《中国地下金融规模与宏观经济影响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
    [37]李明德,江时学:《现代化:拉美和东亚的发展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38]李庸三,钱钏灯:《台湾地下经济论文集》,联经出版社,1997年版。
    [39]卢现祥,李正雪:《神秘的金融王国》,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0]马传景:《地下经济研究》,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
    [41]潘绥铭:《存在与荒谬——中国地下“性产业”考察》,群言出版社,1999。
    [42]史晋川:《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温州模式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3]田光宁《未观测金融与货币均衡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版。
    [44]万安培,朱巧琳,范新成:《撩开“经济黑人”的面纱》,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5]王小鲁:《我国的灰色收入与居民收入差距》,《比较》(第31辑),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
    [46]吴宣恭等:《产权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现代产权学派》,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7]夏炳源:《中国地下经济问题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8]夏南新:《地下经济估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49]夏兴园,洪正华:《财政与货币政策效应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50]夏兴园,万安培:《中国地下经济问题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1]夏兴园:《地下经济学概论》,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2]徐坡岭:《俄罗斯经济转型轨迹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53]易丹辉:《结构方程模型——方法与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4]章玉贵:《比较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55]周本寅,戴炳源,杨华:《走私贩毒面面观》,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6]朱德林:《中国的灰黑色金融——市场风云与理性思考》,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年版。
    [57]白建军,陈平等:《专家谈地下金融》,《银行家》,2004年第3期。
    [58]白永秀,任保平:《世纪之交:发展经济学的回顾与前瞻》,载《经济学动态》,2000年第5期。
    [59]蔡昉,王美艳:《中国城镇劳动参与率的变化及其政策含义》,《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60]蔡玉荣:《用模糊逻辑方法估算地下经济》,《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61]高玲芬,贾丽娜:《论“非正规就业”的定义与测量》,《统计研究》,2005年第3期。
    [62]高薪才,滕堂伟:《新比较经济学四大学派的形成及其发展》,载《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12期
    [63]顾海兵:《中国经济安全的范式研究》,《光明日报》,2006年6月1日。
    [64]韩毅:《比较经济体制研究的新方法:历史的比较制度分析》,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1期。
    [65]贺军:《国企卷入地下钱庄监管要出新思路》,《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8月9日。
    [66]胡鞍钢,赵黎:《我国转型期城镇非正规就业与非正规经济(1990—2004)》,《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67]胡逢吉,吴光炳:《地下经济与资源配置体制》,《财经理论与实践》,1994年第1期。
    [68]胡联合,胡鞍钢:《贫富差距是如何影响社会稳定的》,《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69]胡为雄:《恐怖主义难题:一种多为视角》,《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1期。
    [70]胡雅菲:《“小产权房”税收治理不可忽视》,《宣城日报》,2008年9月1日,第3版。
    [71]华婷:《我国地下经济核算研究现状及其改进建议》,《统计与预测》,2003年第4期。
    [72]黄海涛:《关于恐怖主义界定问题的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年第2期。
    [73]姜广东:《浅论地下经济活动的效率甄别》,《财经问题研究》,2001年第1期。
    [74]解梁秋,孙皓,石柱鲜:《我国地下经济与居民收入分配关系的计量检验》,《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第8期。
    [75]景维民,王永兴:《制约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制度因素》,东欧中亚市场研究,2002年第8期。
    [76]李贵义:《金融全球化与金融风险管理》,《甘肃金融》,2000年第7期。
    [77]李建伟:《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特征》,《经济研究》,2003年第7期。
    [78]李强、唐壮:《城市农民工与城市中的非正规就业》,《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6期。
    [79]梁朋,梁云:《关于我国地下经济规模的测估及思考》,《财贸经济》,1999年第5期。
    [80]梁志刚:《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看我国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合理性》,《求实》,2000年第1期。
    [81]瞭望东方周刊编辑部:《官员财产中报绕不过哪些坎》,《瞭望东方周刊》,2009年第3期。
    [82]林伟林:《收入分配与地下经济的相关关系分析》,《商业研究》,2004年第24期。
    [83]罗磊:《中国地下经济规模基本估计和实证分析》,《经济科学》,2005年第3期。
    [84]吕纬:《中国经济转轨实践的理论命题》,《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85]孟连、王小鲁:《对中国经济增长统计数据可信度的估计》,《经济研究》,2000年第 10期。
    [86]彭有祥:《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安全》,《经济问题探索》,2004年第7期。
    [87]钱滔:《历史比较制度分析(HCIA)方法:一个文献综述——以Avner Greif研究成果为代表(讨论稿)》,浙江大学法与经济研究中心文库,2003年4月2日。
    [88]任海松,叶龙:《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流失问题的经验研究》,《统计研究》,2004年第3期。
    [89]任力,王宁宁:《演化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90]孙健,朱建武:《转型经济中地下经济与收入不均的相关性分析》,《改革》,2001年第6期。
    [91]万安培:《中国地下经济现状的理论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1期。
    [92]王永兴:《亚洲和拉美新兴工业化国家市场化进程的比较研究》,《国际问题研究》,2008年第4期。
    [93]维托·坦茨:《体制转轨和政府角色的改变》,《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9年第7期。
    [94]吴光炳:《挖公——转轨时期地下经济的主要指向》,《当代经济研究》,1994年第5期。
    [95]吴敬琏:《反思出口导向政策》,《财经》,2006年第20期。
    [96]夏南新:《从全社会货运量估测我国地下经济规模》,《统计研究》,2002年第2期。
    [97]夏南新:《地下经济估测模型及敏感度分析》,《统计研究》,2000年第8期。
    [98]夏南新:《灰色系统模型在估计地下经济规模中的应用》,《学术研究》,2004年第1期。
    [99]夏兴园:《宏观调控与对地下经济的治理》,《财经研究》,1994年第1期。
    [100]肖文,李黎:《地下经济:原因、影响及规模估计方法》,《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3期。
    [101]辛浩,王韬:《我国地下经济税收流失规模的测算——基于一个改良的现金比率法》,《管理现代化》,2008年第4期。
    [102]徐蔼婷:《中国未被观测经济规模——基于MIMIC模型和经济普查数据的新发现》,统计研究,2007年第9期。
    [103]徐宽:《基尼系数的研究文献在过去八十年是如何扩展的》,《经济学季刊》,2003年第4期。
    [104]徐象取:《我国及其周期性分析》,《统计与决策》,2004年第10期。严昌涛:《“地下经济”与税收》,《税务研究》,2000年第8期。
    [105]阎秀峰:《国企“三产”岂能假剥离》,《中国改革》,1995年第3期。
    [106]杨缅昆,宋建彪:《关于地下经济核算的若干理论问题》,《统计研究》,1996年第5期。
    [107]张春霖:《国企改革中国资为何流失》,《财政研究》,2007年第10期。
    [108]张军:《过渡经济学——理论的回顾与争论》,《上海经济研究》,1997年第4期。
    [109]张明,徐以升:《全口径测算中国当前的热钱规模》,Working Paper No.0814,2008 年6月24日。
    [110]张仁德:《比较经济学的危机与创新》,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年第3期。
    [111]张向达:《地下经济与收入分配的关系探析》,《统计研究》,2002年第11期。
    [112]赵黎:《中国地下经济研究与估计(1990-2004)》,《统计研究》,2006年第9期。
    [113]郑秉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20年鸟瞰与评论》,《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第5期。
    [114]周冰,靳涛:《经济转型方式及其决定》,《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115]朱光华:《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新定位、新亮点》,《南开学报》,2004年第1期。
    [116]朱国云:《科层制与中国社会管理的组织模式》,《管理世界》,1999年第5期。
    [117]朱小斌,杨缅昆:《中国地下经济实证研究:1979—1997》,《统计研究》,2000年第4期。
    [118]Acharya,S.The Undergroung Economy in the United States:Commenton Tanzi,Staff Papers,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Washington,DC,December,1984.31:742-746.
    [119]Aigner,Dennis;Schneider,Friedrich and Damayanti Ghosh,Me and My Shadow:Estimating the Size of the US Hidden Economy from Time Series Data,in W.A.Barnett;E.R.Berndt and H.White(eds.):Dynamic Econometric Modeling,Cambridge(Mas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pp.224-243.
    [120]Akerlof,George A.The Market for 'Lemons':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0.84(3):488-500.
    [121]Alanon,A.,and M.Gomez-Antonio,Estimating the Size of the Shadow Economy in Spain:A Structural Model with Latent Variables,Applied Economics,2005.37(9):1011-1025.
    [122]Atanas Kolev and Jes'us E.Morales P.,Monetary Policy and the Informal Sector,BCV Working Paper,2005.
    [123]Bajada,Christopher and Friedrich Schneider,The Shadow Economies of the Asia-Pacific,Pacific Economic Review,2005.10(3):379-401.
    [124]Bollen,K.A.Structural equations with latent variables.John Wiley & Sons,New York,1989.
    [125]Boycko Maxim,Andrei Shleifer,Robert W.Vishny.A Theory of Privatization.Economic Journal.1996(March),106:309-319.
    [126]Breusch,T.Estimating the Underground Economy using the MIMIC Models,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Econometrics 0507003,Economics Working Paper Archive at WUSTL,2005.
    [127]Breusch,Trevor,The Canadian Underground Economy:An Examination of Giles and Tedds.2005.
    [128]Carter,M.Issues in the Hidden Economy—a Survey,Economic Record,1984,60(3):209-221.
    [129]Coase,Tthe Nature of the Firm.Economica,1937,pp.386.
    [130]Dell'Anno R,Estimating the Shadow Economy in Italy:a Structural Equation Approach.2003.
    [131]Dell'Anno, F. Schneider, The Shadow Economy of Italy and other OECD Countries: What do we know? Journal of Public Finance and Public Choice, 2003.21:97-120.
    [132] Dell'Anno, Roberto and Schneider, Friedrich,Estimating the Underground Economy by Using MIMIC Models:A Response to T. Breusch's critique Working Paper No. 0607, July 2006
    [133] Dell'Anno, Roberto, Miguel Gomez, and Angel Alanón Pardo, Shadow economy in three different Mediterranean countries: France, Spain and Greece.A MIMIC approach Empirical Economics, 2007.33:51-84.
    [134] Dell'Anno, Roberto,The Shadow Economy in Portugal: An Analysis with the Mimic Approach. 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ics, 2007.10(2):.253-277.
    [135] Draeseke.R. & D. E. A. Giles, A fuzzy logic approach to modelling the New Zealand underground economy,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s in Simulation,2002.59:115-123.
    (Selected papers of the MSSANZ/IMACS 13th biennial conference on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Hamilton, New Zealand, December 1999)
    [136] Feige, E.L. (Ed.). The Underground Rconomies: Tax Evasion and Information Distor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137] Feige,E. L. How big is the irregular economy? Challenge, 1979.22:5-13.
    [138] Feige,E. L. A Re-examination of the 'underground economy' in the United States, IMF Staff Paper, 1986.33(4):768-781.
    [139] Feige,E. L. Defining and estimating underground and informal economies: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pproach, World Development, 1990. 18 (7): 989-1002.
    [140] Frey.BS.&H.Weck-Hannemann, The Hidden Economy as an Unobservable Variable,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84. 26:33-53.
    [141] Friedman, E., S. Johnson, D. Kaufmann and P. Zoido-Lobaton. Dodging the grabbing hand: The determinants of unofficial activity in 69 countrie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00.76:459-493.
    [142] Giles,D.E.A, L.M.Tedds & Werkneh.The Canadian underground and measured economies: Granger Causality Results, Applied Economics,2002.34:2347-2452
    [143] Giles,D.E.A. Modelling the Hidden Economy and the Tax-gap in New Zealand , Empirical Economics. 1999,24:621 -640.
    [144] Goldberger, AS. Structural Equation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North-Holland: Amsterdam, 1972.
    
    [145] Gutmann,P. The subterranean economy,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1977.35:26-27.
    [146] Hart, K. Small scale entrepreneurs in Ghana and development planning.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1970.6: 104-120.
    [147] Helberger,C. & H. Knepe. How Big is the Shadow Economy? A Re-Analysis of the Unobserved-Variable Approach of B.S. Frey and H.Weck-Hannemann,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88.32:965-976.
    [148] Henry,J. Calling in the big bills, Washington Monthly, 1976. 8:27-33.
    [149] Hodgson, Geoffrey Martin, How Economics Forgot History: The Problem of Historical Specificity in Social Science,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pp.265-279.
    [150] Internal Revenue Service, Estimates of income unreported on individual income tax return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9.pp. 9-79
    [151] Isachsen, A, J. Klovland & S. Strom .The hidden economy in Norway, Ch.13 in The Underground Econom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broad, ed, by Tanzi,V, Lexington, Massachusetts Press, 1982. 209-231.
    [152] J. Berliner. The Informal Organization of the Soviet Firm.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2, 66: 342-365.
    
    [153] James L. Arbuckle, Amos? 7.0 User's Guide,Chicago : SPSS Inc.2006.
    [154] Jianwu He,Louis Kuijs,Reblancing China's economy - modeling a policy package,World BankChina Research Paper.2007. No.7.
    [155] John Burton, The Underground Economy in Britain, in Lippert, Owen and Walker, Michael, The Underground Economy: Global Evidence of Its Size and. Impact. Vancouver: Fraser Institute. 1997.pp.219.
    [156] Johnson,S, D. Kaufmann,& P. Zoido-Lobaton, Corruption, Public Finances and the Unofficial Economy,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1998.No. 2169
    [157] Johnson,S.,D. Kaufmann & A. Shleifer, The unofficial economy in transition,, Brookings Paper. Econ Activity, 1997. 2: 159 -221.
    [158] Kaufmann.D & A. Kaliberda.Integrating the unofficial economy into the dynamics of post socialist economies: A framework of analyses and evidence, in Kaminski,D(ed.), Economic Transition in Russia and the New States of Eurasia, London: M.E. Sharpe,1996,pp.81-120.
    [159] Lacko, Maria.Hidden economy in East-European countries i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Laxenburg: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pplied Systems Analysis (IIASA), working paper. 1996.
    [160] Lacko,M. The hidden economies of Visegrad countries i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A household electricity approach, In Halpern,L & L. Wyplosz (eds.), Hungary: Towards a market econom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pp. 128-152.
    [161] Lippert, Owen and Walker, Michael the Underground Economy: Global Evidence of Its Size and. Impact. Vancouver: Fraser Institute. 1997.
    [162] Maruyama, G, & McGarvey, B. Evaluating causal models: An application of maximum likelihood analysis of structural equation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80.87:502-512.
    [163] McCrohan,K.F. &J.D. Smith .A Consumer expenditure approach to estimating the size of the underground economy Journal of Marketing, 1986.50(2):48-60.
    [164] Murphy K M, Shleifer A, Vishny R W. Why is Rent-Seeking So Costly to Growth?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3, 83(2): 409-414.
    
    [165] Ronald H. Coase.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1937, 4: 386-405.
    [166] Rosser, JB, MV. Rosser, & E.Ahmed.Income Inequality and the Informal Economy in Transition Economie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0.28:156-171.
    [167] Samuel P. Huntington,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New Haven CI: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8.pp.l98-499.
    [168] Samuel P'Huntington,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New York: Simon &Schuster, 1996, pp.45.
    [169] Schneider Friedrich.The Size of the Shadow Economies of 145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First Results over the Period 1999 to 2003, IZA Discussion Paper 1431. December, 2004.
    [170] Schneider, F. The Shadow Economies of Western European Europe. 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of Economic Affairs.1997. 17: 42-48.
    [171] Schneider, F. Shadow economies and corruption all over the world: new estimates for 145 countries, The Open-Access, Open-Assessment E-Journal. 2007.
    [172] Schneider, F. and Enste, D.H. Shadow economies: Siz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00.38: 77-114.
    [173] Schneider, F. and Enste, D.H. The shadow economy: An international surve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174] Schneider, F. and Mummert, A. The German shadow economy: Parted in a United Germany? Finanzarchiv. 2002.58(3): 286-316.
    [175] Schneider, F. and Neck, 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hadow economy under changing tax systems and structures. Finanzarchiv N.F.1993.50: 344-369.
    [176] Simon Johnson, Daniel Kaufmann, Andrei Shleifer, Marshall I. Goldman, Martin L.Weitzman The Unofficial Economy in Transition,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1997,2:159-239.
    [177] Simon.C, A.Witte, The underground economy: estimates of size, structure, and trends, in Government Regulation: Achieving Social and Economic Balance, Special Study on Economic Change, Joint Economic Committee, 1980.5:70-120.
    
    [178] Sowell,T., Conquest and Cultures: A World View,New York: Basic Books.1998,pp.4.
    [179] Tanzi, Vito. The Underground Economy in the United States: Reply to. Comments,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Staff Papers, 1986.33(4), 799-811.
    [180] Tanzi,V. The underground econom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nual Estimates, 1930-80, IMF Staff Papers, 1983. 30:283-305.
    [181] Tanzi,V. The underground economy in the United States: estimates and implications, Banca Nazionale del Lavoro, Quarterly Review, 1980.135:427-53.
    [182] University of Aarhus,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DK. Working paper 2003.
    [183] Vuletin, G. What is the size of the Pie? Measuring the Informal Economy in Latin American and the Caribbean. Forthcoming IMF Working Paper,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ashington, DC.2006.
    [184] Wiles,Peter.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s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tiy Press 1962,pp.20.
    [185] William Pyle, Michael Alexeev. A Note on Measuring the Unofficial Economy in the Former Soviet Republics. Economics of Transition.2003.11 (1): 153 - 175.
    [186]Yingyi Qian, Chenggang Xu. Why China's Economic Reforms Differ: The M-Form Hierarchy and Entry/Expansion of the Non-State Sector. The Economics of Transition, 1993, 1 (2): 135-170.
    
    [187] Zadeh, L. A. (Fuzzy sets,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1965.8:338-353.
    [188] Zhang, Z., Liu, A. and Yao, S. Convergence of China' s regional incomes 1952-1997,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1.12:243-25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