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心理描述系统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从五四开始,中国的小说结束了漫长而曲折的过度性的“变体期”,开始以西方“特别的”格式这一崭新的面貌出现。由此,中国现代小说之体得到确立。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心理描述也因此从内容到形式走上了现代化之路。可以说,五四以后的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心理描述是一个复杂而独特的存在。本文拟以系统论的观点对这三十多年的心理描述作统整考察,以便我们对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心理描述有一个较完整、较新颖的认识。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心理描述系统由三个子系统(现代主义心理描述、浪漫主义心理描述、现实主义心理描述)构成,历经三个发展阶段(开创期、丰富发展期、高度融合期),呈阶段递进式。
     第一个十年是现代小说中的心理描述系统的开创期。现代心理描述系统主要依傍西方,以区别于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心理描述传统。各个子系统内的符码也各具特色而互相区别,但都表现出一种与中国传统“决裂”的姿态。
     第二个十年是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心理描述系统的丰富发展期。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心理描述开始回瞻中国古典传统,迈出“本土化”的第一步。为了生存,三个子系统不断向外扩张、向深处拓展,客观上使得子系统间有了联系。相互“增添”是其主要的艺术手段,扩张中开始接纳对方的某些异质因素是其“意想不到”的结果。
     第三个十年是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心理描述系统的高度融合期。五四时的相互对峙消失了,代之以两个传统(西方传统与本土传统)的复杂化融合。三个子系统间也表现出一种合流的态势。如果说前期的偶一回瞻还是无意识的,此时彼此的消融则是有意识的刻意的追求。
     现代小说中的心理描述系统因事因时因人而变。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心理描述系统就是建构在心理描述对象、心理描述环境与心理描述主体及其之间的互动关系基础上的。
From the "May 4th" cultural revolution , Chinese novel, ending its long and winding transition , emerged again with new western "striking form". So modern Chinese fiction was bom and developed. Therefore from content to form, psycho-description in Chinese fiction was on the way to modernization . Then, it can be said that psycho-description in modern Chinese fiction after the "May 4th", was complicated and unique . Now the thesis, from the angle of system, tries to research into the description of psychology of modern Chinese novels as a whole during more than 30 years, so as to get to know it completely and originally.
    It can be found that psycho-description in modern Chinese fiction formed an intact system. The system was composed of three junior systems and went through three stages.
    In the period , it was mainly based on western tradition of psycho-description in order to differ from ancient Chinese tradition . And it made a distinction between every junior system , but all of them broke completely with outdated conventional style of description in psychology.
    In the second period , it became abundant and profound because it paid more atten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 instead of western one. What's more, every junior system began to enlarge and went deep to the others, which objectively made them get in contact with each other.
    In the third period, the system of modem psycho-description trended to blend, western and ancient Chinese. A kind of confluent tendency also appeared in the three juniors . Differing from their unconsciousness to paying atten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 in the earlier stage, they were in the perfect harmony, which was their pursuit full of consciousness.
    With the changes of some things, or some people, or some surroundings, psycho-description system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often changed. In fact, it was relied on the object, the environments and the subject, and their reciprocal effect.
引文
1 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P12,人民文学1995年。
    2 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P232,岳麓书社1987年。
    3 曹雪芹:《红楼梦》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 识分定情悟梨香院”P272,岳麓书社1987年。
    4 谭楚良:《中国现代派文学史论》P9,学林出版社1997年。
    5 谭楚良:《中国现代派文学史论》P62,学林出版社1997年。
    6 鲁迅:《<穷人>小引》,《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P455-456,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7 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三卷)P343,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8 郭沫若:《批评与梦》,《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P313,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9 郭沫若:《批评与梦》,《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P311,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10 郁达夫:《十一月三日》,《郁达夫小说精品》P183,华艺出版社1997年。
    11 赵园:《郁达夫“自我”写真的浪漫主义小说》,《七月》1981年2期。
    12 冰心:《超人》,《中国现代文学名作选》P104,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13 茅盾:《小说月报》19卷1号,转引自《论叶圣陶小说的艺术特色》(杨义文),《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0年2辑。
    14 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三卷)P340,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15 茅盾:《评四、五、六月的创作》,《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P191,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报。
    16 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P212,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7 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P324,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8 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P152,人民文学1995年。
    19 穆时英:《<公墓>自序》,《穆时英小说全集》P718,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
    20 施蛰存:《梅雨之夕·自跋》。
    21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三卷)P72,人民文学1993年。
    22 蒋光赤:《异邦与故国》,《蒋光赤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
    23 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P300,北京大学1998年。
    24 吴福辉:《京海派小说研究》,《学术月刊》1987年第7期。
    
    
    25 刘西渭(李健吾):《<边城>与<八骏图>》,《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选》(第三卷)P395-396,北京大学1997年。
    26 吴福辉:《二十世纪小说理论资料》(第三卷前言)P16,北京大学1998年。
    27 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P234,北京大学1998年。
    28 茅盾:《人物研究》,《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二卷)P390,北京大学1997年。
    29 茅盾:《子夜》第九章,《茅盾经典作品选》P200,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
    30 李健吾:《咀华集·爱情的三部曲》P8,新文学碑林,人民文学2001年。
    31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P34,人民文学1993年。
    32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三卷)P50-51,人民文学1993年。
    33 严家炎:《心感觉派和心理分析小说》《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P166,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
    34 严家炎:《心感觉派和心理分析小说》《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P168,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
    35 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四卷)P232,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36 张爱玲:《金锁记》,《中国现代文学名作选》(上)P656,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37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三卷)P440,人民文学1993年。
    38 孙犁:《荷花淀》,《中国现代文学名作选》(上)P660,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39 汪曾祺:《异秉》,《京派小说选》P405,“中国现代文学流派创作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
    40 胡风:《文艺工作底发展及其努力方向》,《胡风评论集》(下册)P12,人民文学1985年。
    41 胡风:《<财主底儿女们>·序》,《路翎文集》(第一卷)P1,安徽文艺1995年。
    42 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P285,人民文学1995年。
    43 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P283,人民文学1995年。
    44 唐弢:《四十年代中期的上海文学》,《文学评论》1982年3月。
    45 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P14,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6 鲁迅:《鲁迅书信集·致董永舒》(1933.8.13),《鲁迅全集》,人民文学1981年。
    
    
    1、《系统科学与文学》,文早编,“文艺新潮丛书”②,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年。
    2、《新方法论与文学探索》,中国文艺理论学会/《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编,湖南文艺1985年。
    3、《文学新方法论研究》,王春元、钱中文主编,湖南文艺1987年。
    4、《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弗洛伊德著,商务印书馆1987年。
    5、《寻求灵魂的现代人》(《心理学与文学》),(瑞士)荣格著,“现代社会与人名著译书”,贵州人民1987年。
    6、《现代社会学》,时蓉华著,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华东师大1989年。
    7、《情感与形式》,苏姗·朗格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8、《叙事话语》,(法)热奈特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9、《20世纪法国小说诗学》(《描述论》),史忠义著,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10、《叙述与描写》,卢卡契著,《卢卡契文学论文集》(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
    11、《描写美学》,白岩著,金城出版社1998年。
    12、《世界心理小说名著选》,柳鸣九等编,贵州人民1991年。
    13、《喧哗与骚动》,威廉·福克纳著,李文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
    14、《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15、《红楼梦》,曹雪芹 高鹗著,岳麓书社1987年。
    16、《武松》,王少堂口述,江苏人民出版社1959年。
    17、《中国现代文学名著选》(上),江苏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18、《中国现代各流派小说选》(共四册),严家炎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19、《鲁迅小说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20、《鲁迅小说新论》,范伯群 曾华鹏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21、《路翎文集》(四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年。
    22、《子夜》《骆驼样子》《家》《鬼恋》等茅盾、老舍、巴金、徐訏的代表作。
    23、《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二卷、三卷、四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24、《中国小说美学》,叶朗著,北京大学1985年。
    25、《世界文学格局中的中国小说》(CHINESE FICTION IN WORD LITERATURE PATTERS),应锦襄 林铁民 朱水涌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26、《中国近百年文学体式流变史》(上),冯光廉著,人民文学1999年。
    27、《追寻灵魂的秘密——现代心理小说论稿》,张怀九等著,学林出版社2002年。
    28、《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严家炎著,人民文学1995年。
    29、《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纲》,徐瑞岳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
    30、《中国现代小说雅俗流变与整合》,徐德明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31、《中国现代小说史》,杨义著,人民文学1993年。
    32、《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钱理群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33、《中国现代文学比较研究》,冯锡伟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34、《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光与色》,金宏达著,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
    35、《中国现代派文学史论》,谭楚良著,学林出版社1997年。
    36、《中国现代五四小说史》,朱德发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
    37、《中国现代文学主潮(1917——1976)(第一卷):五·四:人的文学》,许志英等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38、《陈思和自选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的现实主义》《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的浪漫主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39、《新文学中的现实主义》,温儒敏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40、《中国现代主义诗学》,吕周聚著,人民文学2001年。
    41、《中国大陆与台湾乡土小说比较》,丁帆著,南京大学2001年。
    42、《当代文学研究》讲稿,吴周文主讲,2001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