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小学生隐性人身伤害的调查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隐性人身伤害,是相对于显性人身伤害而言的,是一种不太明显的伤害类型。隐性人身伤害一般以一种比较隐秘的形式出现,往往不易被人察觉,或不被人们认为是伤害。但其影响深刻,发生效应又相对迟滞,会在日后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才一点一滴地逐渐显现出来。隐性人身伤害的成因有:1.教育生活中的严重压力;2.教育过程中的不当教育方式;3.学校教育中的“过度社会化”策略;4.教师素质的低下与其自身的心理问题;5.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与精神状态等。隐性人身伤害的特点是:1.原因的复杂性;2.效果发生的潜在性和凸现的迟滞性;3.后果的严重性;4.处理的特殊性等。
     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并辅之以访谈法和文献法。在专家的指导下,通过自编学生问卷和教师访谈提纲,力求对天水市小学校园学生隐性人身伤害的现状进行全方位的调查。调查内容涉及教师的体罚(包括变相体罚)和心理惩罚、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不良的校园风气等对在校小学生所造成的伤害,以及学生面对这些伤害时应对的情况等。调查对象涉及9所小学的高年级学生,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28份,回收率达89.71%,并对所在学校的部分教师和领导进行了访谈。学校的选择是根据专家的意见和研究的条件来综合选取的,分别选择了3所城市类型的小学、3所农村类型的小学和3所城乡结合部类型的小学。
     通过调查发现:1.教师的各种惩罚方式是造成学生隐性人身伤害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有法律法规上的明文禁止,但各种体罚现象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2.在学校生活中,有一些特殊群体的利益更容易遭到侵害,比如性别、学习成绩和各类惩罚息息相关,这些学生受到隐性伤害的可能性也大得多;3.校园欺负现象不容忽视。欺负现象在天水市的小学校园中虽不普遍,但也不少见,在这些欺负事件中,高年级同学欺负低年级同学、同龄人中的强者欺负弱者是一个普遍的特征;4.学校在制定校规校纪时,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权利主体地位;5.校园风气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受伤害的多寡、严重程度等有关。针对这些情况,本研究主要从教师的角度、学校规章制度的角度和校园风气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采取的应对措施,以期能以积极的姿态预防各类校园内隐性人身伤害事件的发生。
Hidden harm, generally displayed covertly in comparison with dominant harm, is usually not perceived. As a matter of fact, it is gradually demonstrated in the growth of students for its deep impact and sluggish development in action.
    The contributing factors of hidden harm can be listed as follows: 1. high pressure in education life; 2. inappropriate methods in education; 3. "over-organized" strategies in school; 4. low quality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of teachers; 5. psychological quality and mental state of students. Hidden harm is characteristic of: 1. complicated reasons; 2. latent and sluggish effects; 3. serious consequence; 4. special treatment.
    This paper,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s, conversations and documents, aims at a comprehensive demonstration of hidden harm in primary schools in Tianshui. It covers the harm resulting from punishment front teachers, psychological penalti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primary schools and school spirit, and die measures taken by students. In the survey, the senior students in 9 schools, of which 3 are urban primary schools, 3 countryside schools and 3 suburban ones are involved and 700 questionnaires are issued, of which 628 valid ones are reclaimed.
    In the paper, the following can be concluded: 1. though forbidden in law but existing in reality, various penalties by teachers result in hidden harm on campus. 2. it is probable that the interests of some special groups on campus are easy to infringe upon in this condition, especially when sex and school marks are concerned. 3. tfae phenomenon of bullying must be paid attention to. 4. the dominant positions of the students' rights are often neglected in formulating school regulations. 5. the school spir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eciding the number of the harmed students and the degrees of its seriousness. In view of mis situ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relevant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from the angles of teachers, school regulations and school spirit, thus taking precautions against hidden ham on campus.
引文
1.张恒山:《法学基础概论》,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
    2.张乐天:《教育政策法规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舨社,2002年版。
    3.李连宁、孙葆森:《教育法制概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北京:法律出版社。
    5.教育部:《学生伤害事件处理办法》,《人民教育》,2002年第10期第11~13页。
    6.上海市:《上海市中小学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青少年犯罪问题》2001年第5期(2001年9月),62-62页。
    7.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8.吴志宏、冯大鸣,周嘉方等主编:《新编教育管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彭德华、朱雪峰主编:《学校管理心理学》,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10.王嘉毅:《教学研究方法论》,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
    11.王孝玲:《教育统计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田汉族:《心理惩罚教育——一种隐性的学校教育病理现象》,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年第1期。
    13.徐琴:《浅论心罚的成因、危害及对对策》,《教育科学》,2002年第2期。
    14.褚宏君:《未成年学生人身伤害问题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15.汤正康:《校园人身伤害事件透析》,《教学与管理》,2000年第4期。
    16.王辉:《校园情境中隐性伤害的原因》,《教育评论》,2001年第6期。
    17.李树军:《对学生体罚现象的归因分析》,《监沂师范学院学报》,1997第5期。
    18.贺晋秀:《中小学教师体罚学生现象透析》,《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01年第1期。
    19.杨忠健,张桂荣:《减少师源性心理伤害的对策》,《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第1期。
    20.田昌奇,毛景焕:《教学中的心理伤害现象分析》,《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第12期。
    21.王辉:《校园情境中的少年儿童隐性人身伤害》,《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年第2、3期。
    22.王洪成:《关于学生处分的法律思考》,《中小学管理》,2002年第4期。
    23.李桂珍:《浅议如何防范“校园暴力”》,《湖南教育(德育窗)》,2002年16期。
    24.王水珍、刘成斌:《论学校教育中的精神虐特》,《青年研究》,2002年第9期。
    25.方益权:《论学校对在校未成年学生的职责》,《教育评论》,2002年第1期。
    26.尹力:《试论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2年第6期。
    27.姚来江:《关于不良文化对青少年影响的调研报告》,《青少年犯罪研究》,2002年第3期。
    28.余中根:《学生人格权的法律保护》,《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2期。
    29.吴笑松:《国外校园的反欺侮措施》,《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第4期。
    30.阎玉珍:《略论中小学生的名誉权保护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2002年第5期。
    31.冯庆林、冯江平:《近年来我国儿童欺负行为研究述评》,《高教研究(云南师范大学)》,2002年第2期。
    32.易仁涛,王路:《中小学生在校人身伤害搴故的法律探讨》,《青少年犯罪问题》,2002年第5期。
    33.雷雳,张雷:《初中生受欺负状况的某些预测变量》,《教育文化研究》,2002年第1期。
    34.王林:《关于中小学教师法律素质的思考》,《青少年犯罪问题》,2002年第3期。
    35.赵希斌:《关于学生评价改革的几个问题》,《基础教育改革动态》,2002第
    
    第19期。
    36.谭晓玉:《我国首例学位教育行政诉讼案的若干分析与思考》,《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
    37.谢勤芬:《网吧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青少年犯罪研究》,2002年第3期。
    38.许华:《尊重学生的个性》,《成才》,2002年第4期。
    39.徐运:《小学生上网情况调查表》,《上海教育》,2002年第3期。
    40.孙喜亭:《也谈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10期。
    41.马风歧:《学生受到与学校有关的身心伤害问题的初步探讨》,《教学评论》,2001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