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影视创作中帝王形象的流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代中国影视创作中的帝王形象,伴随着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转型,经历了由隐到显,从边缘到核心,从倍遭贬抑到屡受赞颂的发展过程。上世纪90年代后期,“帝王戏”命名的定型,不仅意味着当代中国影视创作中历史题材创作的分化,更显示出历史阐释与历史视野的转移。
     帝王形象在当代中国影视创作中发生的形变,是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变动的结果与反映。在传统的社会以主义理论、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模式和阶级斗争观念主导下,在人民史观的话语策略下,“十七年”中国电影以“革命叙事”为主流,专注于对作为最高封建统治者的帝王的阶级批判。中国历史上,特别是近代史上王朝腐朽阶段的帝王成为这一时期常规电影创作中主要的帝王形象。但在若干戏曲影片中,帝王形象的非阶级面貌还是所保留。在强化阶极斗争话语的“文革”时期,帝王形象虽然全面退出了银幕,但在政治运动中,特别是“儒法斗争”背景下,中国历史上的所谓“法家帝王”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毛泽东的个人因素也对赞颂秦皇、汉武之类的帝王,起到了重要的诱导作用。进入“新时期”,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从“革命”转型为“发展”,阶级斗争思维淡化,民族、国家思维开始勃发。同时大众文化兴起,当代中国影视的娱乐功能渐显,加之港台影视作品引入的影响,使这一时期中国电影和电视剧塑造的帝王形象褒贬兼具、色彩斑斓。进入90年代中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确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意识形态遭受挫折,民族主义思潮、保守主义兴起,中国影视塑造的帝王形象显示出主导意识形态话语、部分文化精英话语与大众话语在民族国家利益上的合流,“盛世帝王”形象成为创作的主流。
     当代中国影视创作中帝王形象的变化,反映了六十年来我们对帝王形象的想象关系的变化。他们不仅深深地烙印着当代中国基于民族自决对于强大国家的渴望,对于未来民族道路的设想,同时也是千百年来中国文化中“伟人情结”与当代“古典主义”写作结合的产物。在经过建国后二十多年的蛰伏后,帝王形象在世纪转折前后,成为当代中国影视创作中的新的范型。
The image of emperor in the contemporary productions of film and TV experienced a development process from latent to obvious, from marginal to central and from being derogated to praised. In the late 1990's, "Emperor Drama" was confirm as a genre. It not only meant the subdivision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 productions, but also revealed the shift of history interpretation and vision.
     The change of the expression form of emperor's image in the contemporary productions of film and TV was the result and refle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ideology. Leaded by the traditional Marxist socialistic theory, Russia socialistic political and economic model and Class struggle concept, Chinese Seventeen-Year Cinema took "Revolutionary Narration" as its main character and focused on the gerentocratic feudalism emperor class.
     The emperors in the Chinese history, especially the corruptive dynast in the modem history, became the main emperor image in the productions of film and TV of this period. But in some traditional opera films, the non-class dimension of emperor was remained.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period which emphasized the class struggle, although the emperor image disappeared from the screen, the "legist emperor" gained approval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fucian-Legalist Struggle". The personal factors of Mao Zedong played a derivational role in glorifying Emperor Qin Shi Huang and Emperor Wu in Han Dynasty.
     When it turned into "New Era", contemporary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al theme turned from "revolution" to "development". People's ideology idea about class struggle faded and national consciousness began to thrive. At the same time, Popular Culture prospered and the recreational function of Chinese film and TV came to emerge. With the film and TV productions of Hongkong and Taiwan introduced into the mainland of china, the emperor images in Chinese film and TV productions were praised as well as blamed. In the middle of 1990'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 was established. Meanwhile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sm movement and its ideology suffered from frustrations. As the result, the image of emperor in contemporary productions of film and TV presented such a state that the dominant ideology discourse, cultural essence discourse and popular culture discourse converged on the national interest. The emperor image of Flourishing Age became the mainstream of the productions.
     The change of emperor image i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productions of film and TV reflected the change of our imagination of the emperor over the sixty years, which branded our aspiration for a powerful country and the plan for the developmental road of our nation. Meanwhile, it was also the outcome of the combination of "Great Man Complex" in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contemporary "Classicalism Writing" over hundreds of years. Afte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stablished, the image of emperor in Chinese productions of film and TV had hibernated for more than twenty years. However,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it became a new genre of the contemporary film and TV productions.
引文
[1]罗伯特·c·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M].李迅 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208.
    [2]夏衍.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31.
    [3]中国电影家协会.改革开放二十年的中国电影[G].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8.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组室.现代汉语词典[S].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233.
    [1]刘知几.史通[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11-12.
    [1]司马迁.太史公自序[M]//司马迁.史记(四)上海:上海书店,1988:2062.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3.
    [3]马基雅弗利.演讲集[M]//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7:127.
    [4]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8.
    [1]中国影视亟待扫“皇”--全国著名剧作家魏明伦谈“帝王戏”[J].深圳:深圳特区报,2004-09-27(8).
    [2]陈平原.历史叙事与文学想象的纠葛[J].北京:文史知识,2005(5):8.
    [3]秦晖.从“戏说乾隆”到“胡说雍正”[OL].《光明观察》 2004-10-24 http://www.studa.net/lishi/060430/17495294.html.
    [4]南帆.电视剧:轻佻的历史[J].广州:南方电视学刊,2002(02):29.
    [1]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姚仁权 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17.
    [2]陈四益.草桥谈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67.
    [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3.
    [2]蔡钟祥.中国古典剧论概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20.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6.
    [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63.
    [5]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59.
    [6]蒋礼鸿.商君书锥指·君臣[M].北京:中华书局,1986:129.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20.
    [2]可观道人.《新列国志》 叙[M]//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四).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4.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鲁迅.鲁迅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133.
    [2]欧阳建.历史小说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13.
    [3]孟昭连,宁宗一.中国小说艺术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205.
    [4]孟昭连,宁宗一.中国小说艺术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210.
    [5]荀悦.汉纪·昭帝纪[M]// 瞿林东.中国简明史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89
    [6]朱星.中国皇帝评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5:142-143.
    [1]吴自牧.梦粱录二十[M]//鲁迅.鲁迅全集:第9卷.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112.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鲁迅.鲁迅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148.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5.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4.
    [3]杨尔曾.《东西两晋演义》 序[M]//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四)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4.
    [4]毛宗岗.读《三国志》 法[G]// 三国演义(会评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4.
    [5]王学泰.关羽崇拜的形成[J].文史知识,2000(9):41.
    [6]黄克.关羽形象在关汉卿笔下的升腾[J].文史知识,2003(4):30.
    [7]黄克.关羽形象在关汉卿笔下的升腾[J].文史知识,2003(4):30.
    [1]徐瞵.长生殿序[M]//洪升.长生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259.
    [2]毛奇龄.长生殿院本序[M]//洪升.长生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264.
    [3]洪升.长生殿自序[M]//洪升.长生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1.
    [4]徐朔方.长生殿前言[M]//洪升.长生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15.
    [5]徐朔方.长生殿前言[M]//洪升.长生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8.
    [6]徐朔方.《长生殿》 前言[M]//洪升.长生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17.
    [1]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112.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62.
    [1]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的转变[M]//顾颉刚.顾颉刚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306-324.
    [1]于狄.闻奇录[M]//李昉.太平广记(六).北京:中华书局,1961:2283.
    [2]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G].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422.
    [1]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M]//董建,丁帆,王彬彬.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修订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3.
    [2]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G]//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5.
    [3]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G]//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6.
    [4]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G]//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3.
    [5]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G]//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23.
    [6]胡适.科学与人生观序[M]//周朝民,庄辉明,李向平.中国史学四十年.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244.
    [7]陈伯达.目前历史教学中的几个问题[M]//周朝民,庄辉明,李向平.中国史学四十年.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119.
    [8]翦伯赞.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M]//周朝民,庄辉明,李向平.中国史学四十年.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123.
    [9]郭沫若.关于目前历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M]//周朝民,庄辉明,李向平.中国史学四十年.南宁:广西人 民出版社,1989:124.
    [1]毛泽东.应当重视电影 《武训传》的讨论[G]//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46-47.
    [1]干宝.搜神记·韩凭妻[G]//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487-488.
    [1]高小健.中国戏曲电影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197.
    [1]周恩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G]//丁景唐.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卷 1.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6.
    [2]周扬.改革和发展民族戏曲艺术[G]//丁景唐.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卷 1.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141.
    [1]周扬.改革和发展民族戏曲艺术[G]//丁景唐.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卷 1.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137.
    [2]万籁鸣.喜莫过于夙愿得偿--关于《大闹天宫》的创作[OL].搜狐娱乐频道.http://yule.sohu.com/20040721/n221126056.shtml.
    [3]张天翼.《西游记》 札记[M]//竺洪波.四百年《西游记》学术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12.
    [1]郭沫若.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N].北京:光明日报,1959-01-25(6).
    [2]郭沫若.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N].北京:光明日报,1959-01-25(6).
    [3]郭沫若.替曹操翻案[N].北京:人民日报,1959-03-23(7).
    [4]雷颐.《蔡文姬》是献媚之作[J].广州:粤海风,2003(2):.40-41.
    [1]胡文辉.古典今情中的施琅[N].广州:南方周末,2006-04-20(D30).
    [2]吴晗.朱元璋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1-3.
    [3]苏双碧.吴晗和《朱元璋传》[M]//吴晗.朱元璋传.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2.
    [4]陈舒劼.文本畸变与史观分裂--吴晗《朱元璋传》版本变迁之述评[J].广州:粤海风,2007(4):29.
    [5]陈舒劼.文本畸变与史观分裂--吴晗 《朱元璋传》 版本变迁之述评[J].广州:粤海风,2007(4):30.
    [1]吴晗.朱元璋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323.
    [2]吴晗.朱元璋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324.
    [3]1954--1957年电影故事片主题、题材提示草案(节录)[G]//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上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348-360.
    [4]中宣部关于电影工作给东北局宣传部的指示[M]//胡菊彬.新中国电影意识形态史(1949--1976).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33.
    [5]1954--1957年电影故事片主题、题材提示草案(节录)[G]//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上卷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348--360.
    [1]孟犁野.新中国电影艺术(1949--1959)[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367.
    [1]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G]//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 1949--1979:下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4.
    [2]欢呼京剧革命的伟大胜利[G]//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 1949--1979:下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41.
    [1]毒草及有严重错误的影片四百部[G]//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 1949--1979:下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68,174,181.
    [2]评新编历史剧 《海如罢官》 编者按.[G]// 丁景唐.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卷1.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499.
    [3]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 《海瑞罢官》[G]//丁景唐.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卷1.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629.
    [4]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 《海瑞罢官》[G]//丁景唐.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卷1.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630.
    [5]孟犁野.清宫秘史[J].北京:大众电影,2002(07):
    [6]戚本禹.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评反动影片《清宫秘史》[G]//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 1949--1979(下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23.
    [7]戚本禹.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评反动影片《清宫秘史》[G]//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 1949--1979(下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32.
    [1]戚本禹.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评反动影片《清宫秘史》[G]//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 1949--1979(下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32.
    [2]石仑.论尊儒反法[J].北京:红旗,1973(10):37.
    [3]罗思鼎.秦王朝建立过程中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兼论儒法论争的社会基础[J].北京:红旗,1973(11):40.
    [4]江天.研究文艺史上儒法斗争的几个问题[N].北京:人民日报,1974-12-05:(3).
    [1]石仑.论尊儒反法[J].北京:红旗,1973(10):37.
    [2]罗思鼎.秦王朝建立过程中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兼论儒法论争的社会基础[J].北京:红旗,1973(11):38.
    [3]甄不贾.毛泽东读书笔记[M]//毕桂发.毛泽东评说历代帝王.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3:53.
    [4]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M]//毕桂发.毛泽东评说历代帝王.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3:53.
    [1]刘洪波.“皇帝来载”[G]//朱大路.杂文三百篇.上海:文汇出版社,1998:823.
    [1]周扬.继往开来,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文艺[M]//中国社会可学院科研局.周扬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26.
    [2]夏衍.在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G]//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下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592.
    [1]汪景寿,王决,曾惠杰.中国评述艺术论[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66.
    [2]汪景寿,王决,曾惠杰.中国评述艺术论[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335.
    [3]汪景寿,王决,曾惠杰.中国评述艺术论[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334.
    [4]倪震.改革与中国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166-168.
    [1]苏双碧.评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M]//周朝民、庄辉明、李向平.中国史学四十年.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9:363.
    [2]周朝民、庄辉明、李向平.中国史学四十年[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9:369.
    [1]苏双碧.评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M]//周朝民、庄辉明、李向平.中国史学四十年.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369.
    [2]黎澍.论历史的创造及其他[J].北京:历史研究,1984(5):52-61.
    [3]蒋大椿.关于历史创造者的理论考察[J].北京:世界历史,1985(11):9.
    [4]周朝民、庄辉明、李向平.中国史学四十年[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426.
    [5]周朝民、庄辉明、李向平.中国史学四十年[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427.
    [1]蒋大椿.当代中国史学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G]//《历史研究》 编辑部.《历史研究》五十年论文选:理论与方法·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794.
    [2]高小健.中国戏曲电影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20.
    [3]王季思.论郭启宏的新编历史剧[M]//郭启宏.郭启宏剧作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1.
    [1]颜海平.仅仅是开始--我写《秦王李世民》[J].北京:钟山,1982(2):225-226.
    [1]颜海平.仅仅是开始--我写《秦王李世民》[J].北京:钟山,1982(2):226.
    [2]倪震.改革与中国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251.
    [1]陈播.就《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的创作致李翰祥先生[J].北京:当代电影,1997(3):102-106.
    [2]二十世纪十大文化偶像出炉.[OL].新浪网,http://cul.sina.com.cn/l/a/2003-06-23/36822.html.
    [3]金庸.韦小宝这小家伙[M]//金庸.金庸散文集.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246.
    [4]金庸.鹿鼎记[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2:1793.
    [1]胡文辉.《英雄》与《鹿鼎记》(外一题)[OL].语文在线 http://wwwyuwenonline.com/Article/news/ywxx/200310/1395.html.
    [2]陈家林.我拍《谭嗣同》的点滴体会[G]//电影局 《电影通讯》 编辑室,中国电影出版社中国电影艺术编辑室.电影导演的探索:第5集.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336.
    [1]章柏青,贾磊磊.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上)[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479.
    [1]赵实.世纪之交:寻求少数民族电影发展对策[G]//中国电影家协会.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3.
    [2]李奕明.“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文化视点与主题[G]//中国电影家协会.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178.
    [1]张维.《松赞干布》 鉴赏[G]//郑雪莱.世界电影鉴赏辞典:四编.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670.
    [2]张维.《松赞干布》 鉴赏[G]//郑雪莱.世界电影鉴赏辞典:四编.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670
    [3]陈宝光.论塞夫、麦丽丝的少数民族电影创作[G]//中国电影家协会.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75.
    [4]陈家林.关于电视连续剧 《努尔哈赤》 的创作随想[J].北京:中国电视 1987(6):127.
    [5]陈家林.关于电视连续剧 《努尔哈赤》 的创作随想[J].北京:中国电视 1987(6):127.
    [1]降边嘉措.可贵的探索精神--评电视连续剧 《格萨尔王》[J].北京:中国电视.1991(4):47-48.
    [1]解玺璋.歧途--评 《唐明皇》 的叙事态度[M]//解玺璋.喧嚣与寂寞.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7:126.
    [1]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姚仁权 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14-15.
    [1]沈芸.中国电影产业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217.
    [2]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当代电影 1993年增刊[J].北京:当代电影,1994.1.
    [3]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当代电影 1993年增刊[J].北京:当代电影,1994:1.
    [4]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当代电影 1993年增刊[J].北京:当代电影,1994:1.
    [5]沈芸.中国电影产业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226.
    [1]郑永年.社会转型要求中国重建意识形态[OL].新加坡:联合早报网.http://zaobao.com.sg/special/Forum/Page5/forum-zp070123.htm1.
    [2]郑永年.社会转型要求中国重建意识形态[OL].新加坡:联合早报网.http://zaobao.com.sg/special/Forum/Page5/forum-zp070123.html.
    [1]刘军宁.保守主义[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196.
    [2]刘军宁.保守主义[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180.
    [3]刘军宁.保守主义[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196.
    [4]罗义俊.当代新儒家的历程和地位问题[G]//罗义俊.评新儒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3.
    [1]徐迅.民族主义(修订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
    [2]萧功秦.我为什么反对激进民族主义[G]//乐山.潜流:对狭隘民族主义的批判与反思.上海:毕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3.
    [3]徐迅.民族主义(修订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1.
    [4]徐迅.民族主义(修订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2.
    [5]任丙强.90年代以来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G]//乐山.潜流:对狭隘民族主义的批判与反思.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3.
    [6]徐迅.民族主义(修订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75.
    [7]徐迅.民族主义(修订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76.
    [1]徐迅.解构民族主义:权力、社会运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G]//乐山.潜流:对狭隘民族主义的批判与反思.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248.
    [2]李泽厚,刘再复.告别革命--回望二十世纪中国[M]//王思睿,何家栋.为革命辨诬[J].广州:书屋,2000(1):62.
    [3]谷方.评“告别革命”论[G]//沙健孙,龚书铎.走什么路--关于中国近代历史上的若干重大是非问题.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84.
    [1]余英时.戊戌变法今读[J]//王思睿,何家栋.为革命辨诬.广州:书屋,2000(1):63.
    [2]张海鹏.“告别革命”论错在哪里?[G]//沙健孙,龚书铎.走什么路--关于中国近代历史上的若干重大是非问题.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87.
    [3]项俊博.五十集大型电视连续剧 《曾国藩》 创作构想[J].北京:中国电视,1994(4):47-48.
    [4]谢晋.艺术家的历史重任--《鸦片战争》 拍摄构想[M]//谢晋.谢晋电影选集(历史卷),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236.
    [1]郑洞天.“大片”什么大?--读《鸦片战争》备忘录[G]//中国电影家协会.论谢晋电影.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570.
    [2]柴效锋.周晓文说 《秦颂》[J].北京:电影艺术,1995(4):47
    [1]托拉克.《秦颂》 剧本的题旨传达及“狞厉之美”[J].北京:当代电影,1995(6):84.
    [2]郝建.荆轲护秦王[M]//郝建.硬作狂欢.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51-58.
    [1]胡克.观众启示录--《英雄》现象的一种观察角度[J].北京:当代电影,2003(2):6.
    [2]胡克.观众启示录--《英雄》 现象的一种观察角度[J].北京:当代电影,2003(2):6.
    [3]张颐武.《英雄》:新世纪的隐喻[J].北京:当代电影,2003(2):12.
    [4]徐甡民.银幕秦始皇形象批评[J].北京:电影艺术,2005(4):84.
    [1]张天民.《秦始皇》 创作题记[M]// 张天民.张天民影视文学精品·秦始皇.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3.
    [1]赵卫防.李翰样对内地、香港影视业互动的影响[G]//黄爱玲.风花雪月李翰祥.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7:113.
    [2]南帆 电视剧:轻佻的历史[J].广州:南方电视学刊,2002(2):30.
    [1]喻国明.传媒产业发展,谋略刻不容缓[J].广州:南方电视学刊,2001(1):7.
    [1]甄言.现代流行民谣[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1:7-9.
    [1]冯尔康.雍正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61--562.
    [2]冯尔康.雍正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
    [3]冯尔康.雍正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64.
    [1]冯佐哲,姜相顺.略论雍正[G]//左步青.康雍乾三帝评议.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6:287.
    [2]冯尔康.雍正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71.
    [3]冯尔康.雍正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70.
    [4]冯尔康.雍正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78--579.
    [5]董健,丁凡,王彬彬.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625.
    [6]董健,丁凡,王彬彬.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625.
    [7]刘学明.《雍正皇帝》 研讨会纪要[G]//冯兴阁,梁桦,刘文平.聚焦“皇帝作家”二月河.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234.
    [8]胡玫.一个民族的生生死死[J].北京:中国电视,1999(3):36.
    [1]阎玉清.《雍正王朝》 编剧刘和平访谈录[J].北京:中国电视,1999(11):32.
    [2]吴兆龙.《雍正王朝》 编辑札记[J].北京:现代传播,1999(2):35.
    [1]左步青.康雍乾三帝评议·前言[G].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6:1.
    [2]商鸿逵.论康熙[G]//左步青.康雍乾三帝评议.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6:23.
    [3]李多钰.一言以蔽之:统一——《康熙王朝》制片人刘大印访谈[G]//冯兴阁,梁桦,刘文平.聚焦“皇帝作家”二月河.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198.
    [1]胡玫.我为什么要拍“帝王戏”[OL]兴华网.http://www.1911.cn/bbs/dispbbs.asp?boardID=5&ID=13717&page =1
    [2]胡玫.我为什么要拍“帝王戏”[OL]兴网.http//www.1911.cn/bbs/dispbbs.asp?boardID=5&ID=13717&page =1
    [3]金力维.唐太宗就要“高大全”[N].北京:北京晚报,2007-02-06(36).
    [4]曾庆瑞.《汉武大帝》的争议有什么意义? 》[J].北京:艺术评论,2005(3):7.
    [1]戴英禄,梁波.演绎贞观史事 阐发人文精神--京剧 《贞观盛事》 编剧概谈[G]//毛时安,单跃进.《贞观盛世》 创作评论集.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95.
    [2]陈思和.《贞观盛事》 的文本解读[J].北京:剧本,2000(9):57.
    [3]贾磊磊.电影语言学导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64.
    [1]中国电影:大片时代到来了吗?[N].北京:中国艺术报,2006-09-15(5).
    [2]王斌.观众需要在大片中找到温暖[N].广州:南方周末,2006-10-12:(D26).
    [3]好过、好拍、好卖--冯小刚谈“中式大片”[N].广州:南方周末,2006-10-12:(D25).
    [4]艾敏.《你往何处去》 鉴赏[G]//郑雪莱.世界电影鉴赏辞典:四编.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2.
    [5]陈澔.礼记集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66-83
    [1]章柏青,贾累累.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上)[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465.
    [2]谷时宇.《星球大战》 鉴赏[G]//郑雪莱.世界电影鉴赏辞典:四编.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427.
    [1]钟惦棐.“票房价值”[M]//钟惦棐.钟惦斐文集:上.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297.
    [2]章柏青、张卫.电影观众学[G]//罗艺军.20世纪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下.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321.
    [3]施耐庵.水浒传[M].钱鸿钧点校.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674.
    [1]马庆钰.告别西西弗斯--中国政治文化分析与展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64.
    [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0.
    [3]钟惦棐.谢晋电影十思[G]//罗艺军.20世纪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下.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502.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0.
    [2]陆弘石.中国电影史 1905—1949[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21.
    [3]郦苏元,胡菊彬.中国无声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25.
    [4]刘浩东.论思想解放与电影中的“人情和人性”[G]//中国电影家协会.改革开放二十年的中国电影.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449.
    [5]尹鸿.世纪转折时期的历史见证[M]//罗艺军.20世纪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下).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570.
    [1]任殷.《背靠背,脸对脸》 鉴赏[G]//郑雪来.世界电影鉴赏辞典:三编.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855.
    [2]马庆钰.告别西西弗斯--中国政治文化分析与展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53.
    [3]张分田.秦始皇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07.
    [4]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43.
    [1]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45.
    [2]马庆钰.告别西西弗斯--中国政治文化分析与展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17.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1975--198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92.
    [4]甄言.现代流行民谣[G].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1:175-176.
    [5]傅谨.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M]//傅谨.老戏的前生今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41--142.
    [1]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45.
    [2]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881.
    [3]喻国明.解构民意[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46.
    [4]喻国明.解构民意[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46.
    [5]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77.
    [1]司马迁.史记[M].上海:上海书店,1988:208.
    [2]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4.
    [1]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5-6
    [2]司马迁.史记[M].上海:上海书店,1988:1619.
    [3]夏伟东等.论个人主义思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5.
    [1]夏伟东等.论个人主义思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5.
    [2]徐甡民.银幕秦始皇形象批评[J].北京:电影艺术,2005:84.
    [1]鲁邓.《康熙王朝》 热映荧屏 编剧朱苏进话“帝王情结”.[J].湄州:湄州日报,2001-12-19(3).
    [2]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03.
    [1]吴璇.飞龙全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
    [1]阿尔杜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G]//杨远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617.
    [1]周扬副部长在电影局厂长会议上的讲话[M]//胡菊彬.中国电影意识形态史(1949—1976).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14.
    [1]鲁迅.《绛洞花主》 小引[M]//鲁迅.鲁迅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145.
    [2]科林伍德.历史的观念[M].何兆武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02-303.
    [3]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G]//李恒基,杨远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645.
    [1]邱明正,朱立元.美学小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277.
    [1]倪震.改革与中国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6-10.
    [1]倪震.改革与中国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17.
    [2]倪震.改革与中国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17.
    [3]中国电影资料馆资料编目研究部.1988年各国电影概况[J].北京:当代电影,1988年增刊:1..
    [1]董朝晖.入世条件下民电视产业的生存策略[G]//南方电视学刊编辑部.前沿论说(之二).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66.
    [2]朱苏进.与“康熙”同行[J].北京:解放军文艺,2002(6):46.
    [1]路易·阿尔都塞.列宁与哲学[G]//罗钢.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2.
    [1]杨春时.现代民族国家与中国新古典主义[J].文艺理论研究,2004(3):36-42.
    [1]胡玫.我的“新古典主义”之作[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01/04(7).
    [2]江奇涛.当代视觉艺术中的新历史主义浪潮[OL].新中国论坛网 2006-04-06 http://www.hexinbbs.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363.
    [1]汪晖.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G]//公羊.思潮:中国“新左派”及其影响.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6.
    [1]朴胜俊.中国陷入“帝国回忆”[N].北京:参考消息,2007-02-27(8).
    [1]赵灵敏.爱电视,爱生活[J].广州:南风窗.2007(3)上:30.
    [2]俞可平.后革命与中国传统政治[M]//俞可平.增量民主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70.
    [1]俞可平.后革命与中国传统政治[M]//俞可平.增量民主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70.
    [2]赵灵敏.爱电视,爱生活[J].广州:南风窗.2007(3)上:29.
    [3]康德.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M]//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22.
    [4]俞可平.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论要[M]//俞可平.增量民主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1.
    [1]尹鸿.世纪转折时期的历史见证[G]//罗艺军.20世纪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下)[G].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569.
    [1]佚名.英烈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熊大木.大宋中兴通俗演义[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3]金庸.鹿鼎记[M].广州: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2.
    [4]金庸.书剑恩仇录[M].广州:科学普及出版社广州分社翻印,1976.
    [5]马庆钰.告别西西弗斯--中国政治文化分析与展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6]房宁,王炳权.民族主义思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胡克,张卫,胡智锋.当代电影理论文选[G].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8]中国电影家协会.论谢晋电影[G].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
    [9]郝建.硬作狂欢[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4.
    [10]黄爱玲.风花雪月李翰祥[G].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7.
    [11]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导演的探索(第5辑)[G].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12]章柏青,贾磊磊.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上、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13]中国电影家协会.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G].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14]郑雪莱.世界电影鉴赏辞典(四编)[G].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15]孟犁野.新中国电影艺术(1949--1959)[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16]周朝民,庄辉明,李向平.中国史学四十年[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1989.
    [17]《历史研究》 编辑部.《历史研究》 五十年论文选(理论与方法)[G].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8]方敏,宋卫忠,邓京力.中国历史人物研究论辩[M].长沙: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
    [19]郭双林.80年代以来的文化论争[M].长沙: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
    [20]徐迅.民族主义(修订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1]郭启宏.郭启宏剧作选[G].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
    [22]刘军宁.保守主义[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23]瞿林东.中国简明史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4]赵卫防.香港电影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25]冯梦龙.东周列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6]齐东野人.隋炀帝艳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7]胡菊彬.新中国电影意识形态史(1949--1976)[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28]董健,丁帆,王彬彬.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9]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0]欧阳健.历史小说[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3.
    [31]左步青.康雍乾三帝评议[G].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6.
    [32]陈四益.草桥谈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3]李乔.人在史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4]何满子.桑槐谈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5]黄仁宇.万历十五年[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6]冯尔康.雍正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7]唐文基,罗庆泗.乾隆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8]张分田.秦始皇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9]吴思.血酬定律/潜规则[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
    [40]朱星.中国皇帝评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1]史景迁.中国皇帝--康熙自画像[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
    [42]毛时安,单跃进.《贞观盛事》 创作评论集[G].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
    [43]冯兴阁,梁桦,刘文平.聚焦“皇帝作家”二月河[G].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44]毕桂发.毛泽东评说历代帝王[G].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
    [45]郭沫若作品经典[G].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
    [46]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47]钱彩.说岳全传[M].长沙:岳麓书社,2006.
    [48]吴璇.飞龙全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9]吴晗和《海瑞罢官》[G].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0]郑君里.画外音[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
    [51]竺洪波.四百年 《西游记》 学术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2006.
    [52]洪升.长生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52]佚名.乾隆皇帝游江南[M].长沙:岳麓书社 2004.
    [53]吴晗.朱元璋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54]解玺璋 喧嚣与寂寞[M].北京:远方出版社,1997.
    [55]乐山.潜流--对狭隘民族主义的批判与反思[G].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4.
    [56]舒晓明.中国电影艺术史教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57]中国电影家协会.改革开放二十年的中国电影[G].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
    [58]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上、中、下)[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59]李文斌.《隋炀帝》 电影创作与隋炀帝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60]中国港台电影研究会.香港电影回顾[G].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61]罗艺军.20世纪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上、下)罗艺军[G].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62]克莉丝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M].陈旭光,何一薇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3]郑雪莱.世界电影鉴赏辞典(一编)[G].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1.
    [64]郑雪莱.世界电影鉴赏辞典(二编)[G].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
    [65]郑雪莱.世界电影鉴赏辞典(三编)[G].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66]上海电视节组委会,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中国电视剧市场报告(2003--2004)[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67]井上靖.杨贵妃传[M].林怀秋 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68]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69]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中、下)[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70]刘泽华.王权思想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71]李恒基,杨远婴.西方电影理论文选[G].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72]莱辛.汉堡剧评[M].张黎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73]何梦梅.大明正德游江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74]公羊.思潮:中国“新左派”及其影响[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3.
    [75]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阎嘉 译.通俗文化理论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76]罗岗、倪文尖.90年代思想文选(第二卷)[G].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77]俞可平.增量民主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78]贾磊磊.电影语言学导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
    [79]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湖北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优秀电视剧大观[G].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80]南方电视学刊编辑部.前言论说(南方电视学刊文选之二)[G].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81]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82]胡绳.二千年间[M].北京:中华书局,2005.
    [83]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上、下)[G].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8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1--4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8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7]刘孝文,梁思睿.1949--1976中国上演话剧剧目综览[G].成都:巴蜀书社,2002.
    [88]吴祖光.中国新文学大系第15集(戏剧卷1)[G].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
    [89]饶朔光,裴亚莉.新时期电影文化思潮[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
    [90]罗伯特·C·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M].李迅 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91]成柏泉.古代文言短篇小说选注[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92]洪升.长生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93]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
    [94]秦晖.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及其变革[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95]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影片大典(1949.10--1976)[G].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96]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影片大典(1977-1994)[G].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
    [97]王学泰.重读江湖-王学泰历史随笔[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98]托马斯·卡莱尔.论英雄、英雄崇拜和历史上的英雄业绩[M].周祖达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当代电影》、《电影艺术》、《大众电影》、《中国电影年鉴》、《中国广播电视年鉴》、《当代电视》、《电视研究》、《中国电视》、《南方电视学刊》、《现代传播》、《粤海风》、《中国电视报》、《社会学家茶座》、《历史学家茶座》、《读书》、《随笔》、《文史知识》、《南风窗》、《文艺报》、《中国艺术报》、《南方周末》、《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