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语境与现实观照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广西电影是指由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或出品的故事片。广西电影是中国电影史不可忽视的独特组成部分,它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率先崛起走向辉煌,为中国电影谱写了精彩的乐章。论及第五代,论及探索影片,论及主旋律影片,论及少数民族题材影片等都不能不论及广西电影。由于各方面原因,迄今为止,无论在资料的整理还是研究上,广西电影都处于一种零散、混沌的状态。有鉴于此,本论文立足于2011年前的广西所有故事片,对广西电影进行系统整合研究,力图呈现一段清晰立体的广西电影风貌。
     本论文主要分为三大块:第一章绪论部分,在综述了本论文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目的之后,从宏观上对电影在广西的放映、发行、发展等方面内容进行概述,这是一个背景性质的交代。第二到六章,翔实客观地对所有的广西电影(共125部故事片)进行审美叙述,完整系统地将广西电影史的面貌展现出来。其主要方法是,结合广西电影发展实际,大致从影片题材的角度,采取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纵横研究,并侧重微观层面上的客观史实叙述及影片分析。结语部分,对论文各章节进行梳理总结,也对广西电影的总体特征及状况进行归纳与揭示。
Guangxi film is refers to the films that shot or produced by Guangxi film studio. Guangxi film is a special part of Chinese film, and cannot be ignor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film. It first rose to glory in 1980s and 1990s, and has composed brilliant melody for Chinese film. When dealing with the fifth generation film, explore film, thematic film, ethnic films and so on, it cannot ignored the Guangxi film. Due to various reasons, data collection and research of Guangxi films is so far in a fragmented and chaotic state. In view of this, based on all the Guangxi films before 2011, this thesis has made system integration for Guangxi film, and tried to show a clear three-dimensional Guangxi Film style. This thesis mainly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First section is the first chapter that gives the introduction. In this section, the screening, distrib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ilm in Guangxi is reviewed and summarized from macro-graphic view, which is the background of this research. Second section includes the second chapter to the sixth chapter. In the section, all Guangxi films (altogether 125 films) are impersonally, fully and accurately introduced and commented from aesthetic opinion, consequently, the history face of Guangxi film is presented systematically. The research method is that, impersonally introduce history and analysis films 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development of Guangxi film, roughly from the angle of film themes, adopting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methods, and mainly focusing on micro-level. Finally section gives some conclusions. In this sec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ituation of Guangxi film are summarized and revealed.
引文
①周艺、志勇:《坚守本土电影的学术阵地——第十一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综述》,《当代电影》2004年第4期,第87页。
    ①柯可:《中国岭南影视艺术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
    ①毛健:《红土地光影——广西新时期电影三十年》,《南方文坛》2008年第6期。
    ②王建平:《论广西电影故事片创作的历史轨迹》,《电影文学》2009年第3期。
    ①李华荣:《广西电影制片厂转企改制探析》,《中国电影报》2009年8月6日,第7版。
    ②李华荣:《广西电影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当代广西》2009年第9期。
    ①广西大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许家康总编辑:《广西大百科全书·文化卷/人物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
    ②广西大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许家康总编辑:《广西大百科全书·文化卷/人物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
    ①广西大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许家康总编辑:《广西大百科全书·文化卷/人物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
    ②广西大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许家康总编辑:《广西大百科全书·文化卷/人物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
    ①李庆跃:《宁夏电影史话》,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8—72页。
    ②广西大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许家康总编辑:《广西大百科全书·文化卷/人物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
    ①王建平:《论广西电影故事片创作的历史轨迹》,《电影文学》2009年第3期。
    ①蔡仪:《论刘三姐》,《文学评论》1960年第5期第18页。
    ①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史研究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事业三十五年(1949-1984)》,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年,第41页。
    ②章柏青、贾磊磊主编:《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下),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第147页。
    ①陈景亮,邹建文主编:《百年中国电影精选》第二卷(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0页。
    ②舒晓鸣:《中国电影艺术史教程1949-1999》,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第158页。
    ③蒙雄强:《电影<刘三姐>拍摄的台前幕后》,《文史春秋》2008年第2期。
    ①南草:《浅谈<雾界>的艺术探索得失》,《电影评介》1986年第3期。
    ①仲呈祥:《侗民篇——论电影<鼓楼情话>的文化意义》,《当代电影》1988年第10期。
    ②谢福铭:《从<神女梦><鼓楼情话>中看到的——关于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之我见》,《民族艺术》1990年第12期。
    ①白小丁:《访张军钊、肖风》(上篇),《电影艺术》1989年第1期。
    ②孙献韬、李多钰主编:《中国电影百年1977-2005》(下篇),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第120-121页。
    ③舒晓鸣:《中国电影艺术史教程1949-1999》,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第230页。.
    ①陆绍阳:《中国当代电影史(1977年以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1页。
    ②孙献韬、李多钰主编:《中国电影百年1977-2005》(下篇),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第116-128页。
    ③孙献韬、李多钰主编:《中国电影百年1977-2005》(下篇),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第116-128页。
    ①中国电影出版社编:《话说<黄土地>》,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第265-267页。
    ②中国电影出版社编:《话说<黄土地>》,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第3-4页。
    ①中国电影出版社编:《话说<黄土地>》,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第10页。
    ②王迪主编:《通向电影圣殿》,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第307页。
    ①孙献韬、李多钰主编:《中国电影百年1977-2005》(下篇),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第116-128页。
    ①陈景亮、邹建文主编:《百年中国电影精选》(第三卷,下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92页。
    ①陈景亮、邹建文主编:《百年中国电影精选》,(第四卷,下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30页。
    ①陈景亮、邹建文主编:《百年中国电影精选》(第四卷,下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465页。
    ①陈景亮、邹建文主编:《百年中国电影精选》(第四卷,下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418页。
    ①顾育豹:《电影<血战台儿庄>诞生纪实》,《档案天地》2008年第6期。
    ①孟红:《电影<血战台儿庄>的奇特效应》,《党史文苑》2009年第12期。
    ①陈景亮、邹建文主编:《百年中国电影精选》(第四卷,上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18页。
    ①中国电影资料馆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研究所共同编写:《中国艺术影片编目》(上、下册),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1年,第1108-1109/1025-1026页。
    ①计红绪:《影评实在应该面貌一新》,《电影评介》1983年第4期。
    ①郭福兴:《值得提倡的求实之风》,《电影评介》1984年第4期。.
    ①章柏青、贾磊磊主编:《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上),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第427页。
    ①章柏青、贾磊磊主编:《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上),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第438页。
    ②章柏青、贾磊磊主编:《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上),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第433页。
    ①章柏青、贾磊磊主编:《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上),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第435页。
    ①章柏青、贾磊磊主编:《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上),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第481页。
    ①章柏青、贾磊磊主编:《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上),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第505页。
    ①魏文平:《冲动:生命的一种状态——我眼中的<落山风>》,《电影评介》1991年第4期。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
    [2]陈文平:《上海电影100年》,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
    [3]韩炜、陈晓元:《新中国电影史话》,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
    [4]孙献韬、李多钰主编:《中国电影百年》,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
    [5]沈寂编著:《上海电影》,上海:文汇出版社,2008年。
    [6](美)罗伯特·C·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李迅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
    [7](日)四方田犬彦:《日本电影100年》,王众一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8]李芝芳:《当代俄罗斯电影》,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
    [9](日)山本喜久男:《日美欧比较电影史——外国电影对日本电影的影响》,郭二民等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年。
    [10]孙慰川:《当代台湾电影》(1949-2007),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
    [11]克莉丝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陈旭光,何一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12]丁亚平:《影像时代中国电影简史》,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
    [13]顾峥:《新时期中国电影论》,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
    [14]孟君:《1990年代中国电影中的作者表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15]朱洁:《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电影》,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
    [16]刘宇清:《中国电影的历史审思与当下观察》,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
    [17]石川主编:《电影史学新视野》,北京:学林出版社,2003年。
    [18](法)马克·费罗:《电影和历史》,彭姝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19]饶曙光:《中国喜剧电影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
    [20]皇甫宜川:《中国战争电影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
    [21]陈墨:《中国武侠电影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
    [22]周星:《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3]李刚:《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文化精神》,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24]冯果:《当代中国电影的艺术困境——对电影与文学关系的一个考察》,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
    [25]苏七七等:《10导演批判书》,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
    [26]李小丽:《浮华影像的背后华语大片的生存策略》,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
    [27]姜静楠主编:《意大利电影经典》,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
    [28]杨维抒编著:《电影艺术与文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29]丁亚平主编:《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上下册),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
    [30]戴锦华:《电影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31]李尔葳《直面张艺谋》,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
    [32]陈墨:《张艺谋电影论》,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
    [33]李道新:《影视批评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34]彭吉象:《影视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35]王志敏:《现代电影美学体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36]焦雄屏:《法国电影新浪潮》,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37]颜纯钧主编:《文化的交响——中国电影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0年。
    [38]林绍峰编著:《视觉英雄张艺谋》,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
    [39] (美)卡茨著,井迎兆译:《电影镜头设计——从构思到银幕》,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
    [40]袁华清、尹平编著:《意大利电影》,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
    [41] <法>洛朗·克勒通:《电影经济学》,刘云舟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
    [42]范志忠:《当代电影思潮》,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
    [43]钟大丰,梅峰主编:《东方视野中的世界电影》,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
    [44]侯克明、杜庆春主编:《想象与艺术精神——欧洲电影导演研究》,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
    [45]朱辉军:《电影形态学》,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
    [46]崔卫平:《我们时代的叙事》,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年。
    [47]刘新生:《二十世纪中国电影艺术流变》,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
    [48]张红军编:《电影与新方法》,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
    [49]陈捷:《第五代电影:现代性的追求与反思》,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
    [50]李启军:《开创影视明星的符号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51]上海文艺出版社编:《探索电影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
    [52]颜纯钧:《电影的读解》,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
    [53]袁鼎生:《超循环生态方法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
    [54]袁鼎生:《生态艺术哲学》,北京:商务出版社,2007年。
    [55]黄秉生等著:《民族生态审美学》,南宁:民族出版社,2004年。
    [56]袁鼎生:《生态视域中的比较美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57]李启军:《系统整体创新的生态美学》,《南方文坛》2005年第11期。
    [58]申扶民:《神话中的和谐原型及其嬗变》,《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59]李大西:《美感与快感的界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60]范秀娟:《民俗摄影的生态美学意义》,《柳州师专学报》2009年第2期。
    [61]银建军,谭为宜:《“全国刘三姐文化研讨会”综述》,《河池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62]朱寿兴:《论审美移情与艺术情趣的生发》,《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6期。
    [63]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