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扶贫瞄准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扶贫是政府的重要职能。在我国扶贫过程中,部分扶贫资金和资源未能瞄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未能瞄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需要。本文运用制度分析方法和案例分析方法对我国扶贫瞄准问题进行了剖析,以期找出扶贫瞄不准的原因,并寻求解决办法。该项研究对提高扶贫瞄准准确度和缩小贫富差距有一定的意义,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实现。
     扶贫瞄准是指农村扶贫工作中选择扶贫对象和因扶贫对象的确定而实施的资金和资源投放过程。它包括区域瞄准和人口瞄准两种类型。衡量扶贫是否瞄准的指标包括精度指标和时序指标两个方面。用这两个指标来衡量,我国当前的扶贫瞄准存在大量的漏出现象和时序误差。漏出有“规则导致的漏出”和“不合规则的漏出”两种。“规则导致的漏出”是指现有的贫困识别规则导致有些实际上很贫困的地区和人口不能得到扶贫资金和资源的扶持。“不合规则的漏出”则是指既定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没有得到或没有完全得到拟定投向他们的扶贫资金和资源。时序误差主要表现在扶贫资金和资源的到位率低,扶贫资金和资源的投入方向不符合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民脱贫的需要。另外,在扶贫实践中,区域瞄准和人口瞄准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冲突。
     扶贫瞄不准的原因需要从扶贫政策、扶贫瞄准制度环境、观念与利益三个方面探讨。就扶贫政策而言,在政策内容、政策的推行和对政策执行的监管等三个方面都有导致扶贫瞄不准的因素;就扶贫瞄准制度环境而言,主要是扶贫权力体系不健全、压力型体制两个方面的原因影响了扶贫瞄准的准确性。另外,贫困地区财政的贫困、以经济指标为中心的政绩考核制度和廉政约束机制不力等制度环境也影响了扶贫资金和资源的投放;就观念和利益而言,观念上的片面性和逐利行为影响了扶贫资金的有效投放以及对扶贫瞄准对象的尊重程度。
     规范扶贫瞄准,可以从完善扶贫瞄准过程和变革扶贫瞄准制度环境两个方面着手。就完善扶贫瞄准过程而言,当前需要完善贫困识别制度,改革扶贫投入制度以及完善扶贫资金的管理和评估;就变革扶贫瞄准环境而言,首先要从政府层面开始变革,其次要改革和完善联结贫困农民与政府之间的通道,最后是提高贫困农民参与扶贫瞄准的能力。笔者认为,扶贫得以瞄准的条件和表现是:职能清晰的扶贫权力体系,即通过构建多元治理的扶贫组织来推行扶贫职能,同时组织内部各组成部分的职能任务一定要分工明晰;持续有效的贫困识别系统,它包括识别贫困人口和识别贫困地区的组织体系和方法体系;健全完善的扶贫投入制度,从法律、法规和各种政策制度方面规范扶贫投入;持续健全的扶贫监督评估,要构建一个治理型的组织框架,使监督和评估相对独立并贯穿于每一次扶贫行动,贯穿于每一笔扶贫资金的投放和利用。
     全文还包括导论和结语。导论对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意义、核心概念进行了阐述,并通过评估相关文献对已有研究进行回顾,最后从整体上介绍了文章的研究方法、写作思路和研究框架。结语部分对全文论述的问题以及最后的结论进行了归纳,并对文章的创新点和不足作了说明。
Anti-poverty is a very important function of government. But in fact, a lot of capitals and resources can’t aim at poor regions and poor persons,and the needs they want. In this dissertation, institutional approach and case analysis are used to analyze why the capitals and resources used in anti-poverty seep the regions, persons and some fields their must aim at. By these methods, we want to find the reasons, and look after the measures to settle these problems. This research make sense to advance efficiency of the behavior of anti-poverty collimation, shorten the gap between poor and wealthy, building a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and can promote harmonious society come true.
     Anti-poverty collimation is a dynamic system that composed chooses poor persons and regions, and gives the capitals and resources to the poor persons and regions been chosen. Anti-poverty collimation can be differentiated for two types: regional collimation and populational collimation. And there are two standards for measuring anti-poverty collimation: precision index and scheduling index. By these indexes, there are a lot of leakage and error in schedule. And the leakage includes conduced by rules and leakage without regard to rules.“Leakage conduced by rules”means that the regions and persons are poor in fact but they can’t get the capitals and resources of anti-poverty. And“leakage without regard to rules”means they can’t get or get less capitals and resources that they must get by rules. And error in schedule of anti-poverty collimation manifests that the capitals and resources can’t arrival on time or arrival in less amount, and the capitals and resources can’t meet the requires of the regions and persons.
     We can find the reasons in three sides for those questions: anti-poverty policies,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s of anti-poverty collimation and notions and interests. On the anti-poverty policies side, the content of policies, policies’implement and the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to the policies, all have factors inducing to the departures of anti-poverty. On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s side, anti-poverty power system and the stress administrational system can reflect on anti-poverty collimation’s definition. On the other side, some interrelated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s, such as the poor of poor regions, administrational achievement examine focus on economic index and lack of obligation system to corruption, can influence the devotion of capitals and resources. On the notions and interests side, the unilateralism of notions and the behaviors of chasing interests can result in effective in-put and less respect to the poor persons.
     There are two approaches to perfect anti-poverty collimation: perfecting the course of anti-poverty collimation and changing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s of anti-poverty collimation. On the first, we must perfect identifying system of poor, and reform in-put system and perfect capital’s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n the second, we must reform the government, reform the channels between poor persons and government, and enhance the in-participate abilities of poor persons. In my opinions, if the capitals and resources can aim at the poor regions and persons, there must have some terms: clear difference of functions of anti-poverty power system, persistent effective poor identifying system, perfect anti-poverty in-put system and persistent perfect anti-poverty’s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And there are introduction and epilogue in the dissertation. In introduction, we explain the problem, value, methods, path and frame of this research, and summarize the interrelated literature. And the epilogue gives a brief account of the whole article, and points out limitation of the research.
引文
① 李小云等.中国农村贫困状况报告[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② 国务院扶贫办网页:http://www.cpad.gov.cn/item “资料库”数据。(2004 年 11 月 18 日收集)
    ③ 2003 年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的收入上限是 637 元,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是 2622 元,两者之比为 1∶4.12,与 1992 年的 1∶2.45 比较,差距进一步扩大。(参见:刘坚.我国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速度趋缓,形势严峻[N].中国青年报,2004 年 07 月 19 日.)
    ④ 党国英.怎样看待贫困人口不减反增?[N]新京报,2004 年 7 月 19 日.
    ⑤ 宋子良.中国扶贫实践及存在问题[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1).
    ⑥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政策和宣传论文集:第一卷 扶贫和小额信贷[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① 康晓光.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第 6 页.
     ① 李小云等.我国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瞄准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① 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6.
    ② Townsend. Poverty in United Kingdom: A Survey of Household Resources and Standards of Living, Penguin, 1979.
    ③ 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第 61 页.
    ④ 世界银行.2000/2001 年世界发展报告:与贫困作斗争[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第 15 页.
    ⑤ 《中国城镇居民贫困问题研究》课题组和《中国农村贫困标准》课题组的研究报告,1990.转引于唐钧.确定中国城镇贫困线方法的探讨[J].社会学研究,1997,(2).
    ⑥ 康晓光.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第 2-3 页.
    ⑦ 童星,林闽钢.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线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1994,(3).
     ① 黄承伟.中国反贫困:理论、方法、战略[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第 17 页.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① 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第 189 页.
    ② 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D].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集(第八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 38 页.
    ③ 缪尔达尔.亚洲的戏剧――南亚国家贫困问题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第 21-22 页.
    ④ 李小云.谁是发展的主体·[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第 22-23 页.
     ① 世界银行.与贫困作斗争――2000/2001 年世界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年版.第38 页.
    ① 缪尔达尔.亚洲的戏剧――南亚国家贫困问题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第 13 页.
     ① 应国瑞.案例学习研究――设计与方法(第 2 版)[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第 1 页.
     ① 世界银行.与贫困作斗争――2000/2001 年世界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第 17页.
    ① 他指出,因为有着不同的资源禀赋,受到不同权利关系的支配,造成贫困的原因是不一样的。仅仅把人划分为“富人”和“穷人”是不够的。只有把拥有类似资源禀赋的人归为一类,才能把握不同阶层的特征,从而分析清楚其产生贫困的原因。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第 191 页.
    ② 张文驹.国土资源行政管理的若干应用基础理论问题(上)――自然资源属性分析[J].国土资源通讯,2002,(11).
    ③ 王康.社会学词典[Z].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第 258 页.
     ①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3)[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第 11 页.
     ①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3)[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第 17,18 页.
     ①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3)[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第 11 页.
    ①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3)[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第 22 页.
    ②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1)[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第 115 页.
    ① 沈红.扶贫传递与社区自组织[J].社会学研究,1997,(5).
    ② 不包括西藏、辽宁、北京、天津、上海、山东、浙江、江苏、广东、福建等省(市、区)及港澳台。
    ③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3)[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第 103,111 页.
     ① 本段数据参见:国家统计局.2004 年中国农村贫困状况监测公报[EB OL].国家统计局网站: http://www.stats.gov.cn/tjgb/qttjgb/qgqttjgb/t20050421-402244388.htm。(2005 年 9 月 20 日收集)
     ① 叶兴庆.中国的反贫困政策[J].中国贫困地区,1997,(1).
    
    ① 叶兴庆.中国的反贫困政策[J].中国贫困地区,1997,(1).
    ② 吴国宝.对中国扶贫战略的简评[J].中国农村经济,1996,(8).
    
    ① 叶普万.贫困经济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第 18 页.
    ② 童星,林闽钢.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线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1994,(3).
    ③ 参见:童星,林闽钢.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线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1994,(3).
    
    
    ① 莫泰基.香港贫穷与社会保障[M].台北:中华书局,1993.
    ② 参见:国风.历史的壮举:中国农村反贫困历程[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第 74-76 页.
    ① 参见:叶普万.贫困经济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第 132-133 页.
    ② 国风.历史的壮举:中国农村反贫困历程[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第 76-77 页.
    ③ 参见:叶普万.贫困经济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第 131-133 页;国风.历史的壮举:
    中国农村反贫困历程[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第 76-77 页.
     ① 参见:《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
     ① 国风.历史的壮举――中国农村反贫困历程[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第 67 页.
     ① 温铁军.三农问题的认识误区[A].载于贺雪峰.三农中国[C].2004,(2).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第 2 页.
    ① 原图没有“非贫困地区地方政府”一栏,只体现了贫困地区的扶贫组织体系。根据需要,我们添加了该栏。参见:汪三贵.中国扶贫的制度安排与治理问题[A].载于王国良.中国扶贫政策――趋势与挑战[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第 272 页.
    ② 成立于 1986 年,当时称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1993 年 12 月 28 日改用现名。
    ③ 除扶贫办外,其它部门通常都是由分管农业方面工作的副职领导参与。
    ④《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国开发[2003]2 号)
     ① 汪三贵.中国扶贫的制度安排与治理问题[A].载于王国良.中国扶贫政策――趋势与挑战[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第 275 页.
     ① 朱乾宇.政府扶贫资金投入方式与扶贫绩效的多元回归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7).
     ① 参见: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印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和<财政扶贫项目管理费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财农字[2000]18 号。国家财政部网站:http://www.mof.gov.cn/news/20050803-2096-8033.htm。(2006 年 1 月 13 日收集)
     ① 参见:《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2005 年 12 月 27 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 41 号)。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网站:http://dqs.ndrc.gov.cn/fpkf/ygdf/t20051230-55431.htm。(2006 年 1 月 13 日收集)
    ② 参见:《扶贫贴息贷款管理实施办法》(2001 年 6 月 11 日),银发[2001]185 号。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www.pbc.gov.cn/finance/20011302f.htm。(2006 年 1 月 13 日收集)
    ①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0)[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第 129 页.
    ② 刘冬梅.中国农村反贫困与政府干预[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第 60 页.
    ③ 关于扶贫资金的绩效,请参考:朱乾宇,2004;汪三贵,2004;财政部农业司扶贫处课题组,2004。
    ① 安树伟,崔宏义.跨世纪中国反贫困战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1999(7).
    ②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0)[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第 16 页.
    ③ 关于单一区域瞄准导致的贫困人口的漏出,请参考:世界银行,2000;Riskin 等,1996; NG Wing-fai,2000;黄季焜等,1998。
    ① 参见:岳希明,李实.中国农村扶贫项目的目标瞄准分析[A].载于张曙光,邓正来.中国社会科学评论[C].2004,(1).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刘冬梅.对中国二十一世纪反贫困目标瞄准机制的思考[J].农业技术经济,2001,(5).
    ② 包括西藏、内蒙古、新疆、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重庆、陕西等省(市、区)。
    ③ 包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五省。
    ④ 李小云等.我国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瞄准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① 李小云等.我国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瞄准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① 李小云等.我国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瞄准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② 到村到户项目是指救济和救灾以外的、贫困地区所收到的所有外来扶持活动,既包括政府专项扶贫资金支持的项目,也包括定点扶贫、对口扶贫、国际组织的专项扶贫、以及非政府组织的扶贫项目,同时还包括了贫困地区作为重要扶持对象的政府其他项目,如农业综合开发工程、义务教育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天保工程等等。
    ③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3)[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第 35 页.
    ④ 该县 4 年共扶持龙头企业 19 个,依次是 2001 年,2 个;2002 年,4 个;2003 年,6 个;2004 年,7 个。另外,还发展了林果业 9.14 万亩;畜牧业,8.2 万头。
    ① 据黄季焜等人的推算,2002 年我国农村低于国际标准贫困线的人数为 7860 万,比低于我国贫困线的人数(2820 万)多出了 5040 万。参见:王国良.中国扶贫政策――趋势与挑战[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第 93 页.
    ②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1)[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第 27 页.
    ①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0)[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第 37 页.
    ②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3)[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第 35,36 页.
    ③ 李小云等.我国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瞄准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① 汪三贵,朴之水,吴国宝.中国反贫困政策评价[A].载于农业经济与科技发展研究[C].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②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1)[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第 28-29 页.
    ③ 汪三贵. “第三届贫困与扶贫政策研讨会”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2003,(4).
    ①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3)[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第 36 页.
    ②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3)[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第 34,77 页。
    ③ 参见: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3)[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第 35 页.
    ① 其它领域的投资对贫困村有 40%的贡献率以及后面对贫困农户有 30%的贡献率的估计是依据农调总队对项目和贷款扶持贫困农户数量的对比而来。农调总队(2001)指出,项目建设和农户直接贷款所能扶持的人口数“2000 年到了 3 比 17 的水平”。项目的扶持率只有农户直接贷款的 1/6 多一点。因为其它项目有的对贫困农户直接有益,如儿童入学补助、卫生设施等教育文化卫生项目,故提高到 30%。而其他项目中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建设对村的贡献率要比农户高,故估算为 40%。
    ② 杨兰英.扶贫资金:谁动了上帝的奶酪[J].中州审计,2004,(4).
    ③ 《扶贫开发工作有关调研情况汇报》(R 县扶贫开发办公室,2004 年 8 月)
    
    ① 叶普万.贫困经济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第 177 页.
    ② 黄季焜,马恒运,罗泽尔.中国的扶贫问题和政策[J].改革,1998,(4).
    ③ 刘冬梅.中国政府开发式扶贫资金投放效果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1,(6).
    ①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1)[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第 27 页.
    ② 2005 年 7 月于 A 省 R 县调研时收集的资料。
    ③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1)[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第 28 页.
    ④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3)[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第 35 页.
     ① 国家统计局农村经济和社会调查总队.中国农村贫困监督报告(2001)[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第 26 页.
    ② 李小云等.我国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瞄准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① 汪三贵,李文,李芸.我国扶贫资金投向及效果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4,(5).
    ①《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国办发[1997]24 号)
    ② 参见: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印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和<财政扶贫项目管理费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财农字[2000]18 号。国家财政部网站:http://www.mof.gov.cn/news/20050803-2096-8033.htm。(2006 年 1 月 13 日收集)
    ③ 参见:《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2005 年 12 月 27 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 41 号)。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网站:http://dqs.ndrc.gov.cn/fpkf/ygdf/t20051230-55431.htm。(2006 年 1 月 13 日)
    ④ 参见:《扶贫贴息贷款管理实施办法》(2001 年 6 月 11 日),银发[2001]185 号。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www.pbc.gov.cn/finance/20011302f.htm。(2006 年 1 月 13 日收集)
    ⑤ 参见: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印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和<财政扶贫项目管理费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财农字[2000]18 号。国家财政部网站:http://www.mof.gov.cn/news/20050803-2096-8033.htm。(2006 年 1 月 13 日收集)
    ① 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和国际组织认为,影响贫困地区脱贫速度的最重要因素并不是扶贫制度,而是国家的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林毅夫等(2005)指出不少学者分别使用不同的数据证明了经济增长是 1978 年以后中国在减少贫困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的重要解释因素。1978 年后开始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发展政策等都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了极大的提高。农村贫困发生率 1978 年为 32.9%,1984 年为11.0%,六年时间贫困发生率下降了近 22 个百分点;1992 年农村贫困发生率为 8.8%,8 年时间贫困发生率只下降不到 3 个百分点;2002 年农村的贫困发生率为 3.1%,10 年时间贫困发生率下降了 5.5 个百分点。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每次经济增长较快的时期都是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较快的时期。
    ② 林毅夫,李永军.中国扶贫政策—趋势与挑战[A].载于王国良.中国扶贫政策――趋势与挑战[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第 17 页.
     ① 黄季焜,马恒运,罗泽尔.中国的扶贫问题和政策[J].改革,1998,(4).
    ② 《关于×县 2001-2002 年度扶贫资金使用情况的检查报告》(2005 年 8 月在 B 省 M 县调研时收集)
    ③ 2005 年 2 月在 B 省 M 县扶贫办调研时该县扶贫办主任所言。
    
    ① 徐薇.我国实施可持续扶贫战略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2,(5).
    ② 李兴江.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伟大实践与创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 153 页.
    ①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3)[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第 36 页.
    ② 荣敬本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第 35 页.
    ③ A 省 C 市扶贫办在《加大扶贫工作力度 努力构建和谐 C 市(2005 年 5 月 26 日)》中指出:相对于维持机构运转、保工资、保社会稳定、GDP 增长、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等目标,扶贫始终不是最重要的目标,造成的后果是扶贫资金没有全部用在扶贫上。(2005 年 7 月于 C 市扶贫办调研时收集的材料)
     ① 2005 年 7 月与 A 省 G 县扶贫办主任的谈话。
    ② 《万众一心 克难攻坚 为提前告别绝对贫困而奋斗――贾志杰在全省扶贫攻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8年 4 月 22 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编:《扶贫开发重要文件汇编(1998 年)》(内部文件)
     ① 严明.扶贫款“扶”了请托人[N].检察日报,2005 年 3 月 15 日.
     ① [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第 5 页.
    ② 吴育林,曾纪川.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同构性[J].教学与研究,2004(5);颜毓洁.浅析“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J].西北轻工业学院学报,2001(2).
    
    ① 2005 年 2 月 A 省省委办公厅一位秘书所言。
    ② 赵科苓.最后的战争——中国八七扶贫启示录[Z].时代文学,1998,(5).
    
    ① 2005 年 7 月于 A 省 C 市调研时,该市扶贫办主任提供的事例。
    ② 艾尔泽·厄延.减少贫困的政治[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方版),2000,(4).
    ③ 康晓光.论中国反贫困的制度创新[J].云南社会科学,1997,(2).
    ① 在美国,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贫困衡量标准,如健康和服务部的标准就包括非货币收入的很多内容。这是因为不同的部门提供的救援计划不一样。本文以人口统计局的标准为官方标准。
    ② How the Census Bureau Measures Poverty (official Measure). 美国商务部人口统计局网站:http://www.census.gov/hhes/www/poverty/povdef.html。(2006 年 3 月 1 日收集)
    ③ 同上。
    ④ 陈恕祥.美国贫困问题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第 104 页.
    ① 林叙哲.美国的贫困标准是什么?[J].学习月刊,2005,(7).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① 国家计委外事司.美国开发贫困地区的政策措施[J].宏观经济管理,2000,(6).
    ② 林叙哲.美国的贫困标准是什么·[J].学习月刊,2005,(7).
    ③ 戴维···赞夫斯基.约翰逊总统的反贫困斗争[M].亚拉巴马大学出版社,1988.第 49 页.转引自吴金平.评六十年代美国反贫困斗争[J].山东师大学报,1995,(3).
    ④ 谢尔丹···但赞格,丹尼尔···韦恩伯格.反贫斗争[M].霍华德大学出版社,1986.第 146 页. 转引自吴金平.评六十年代美国反贫困斗争[J].山东师大学报,1995,(3).
     ①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3 年人类发展报告――千年发展目标:消除人类贫困的全球公约[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第 62 页.
    ② 吕银春.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巴西实例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第 152-165 页.
    ① 叶普万.贫困经济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第 110-111 页.
    ② 巴西地理局.1995-1996 年农牧业统计[Z].转引自吕银春.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巴西实例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第 173 页.
    ③ 吕银春.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巴西实例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第 175,177 页.
    
    ① 美洲开发银行.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第 155-156 页.
    ② 吕银春.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巴西实例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第 202 页.
     ① 徐鲜梅,刘军,杜晓山.小额信贷与中国扶贫:经验与思考[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8.第 48 页.
    ② 以上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2004》。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yb2004-c/indexch.htm。(2006 年 2 月 21 日收集)
    ① 2003 年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 2900 万,低收入人口(低于 882 元)为 4977 万,共占农村人口的 8.1%。国家统计局《2004 年中国农村贫困状况监测公报》,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gb/qttjgb/qgqttjgb/t20050421-402244388.htm。(2005 年 9 月 20 日收集)
    ② 李芝兰(2005)认为全国统一贫困标准=现行绝对贫困标准+自然灾害造成的风险因素+文化教育费+医疗保健费=637+(28.3%×637)+137.4+69.5=1024.0(元)。刘玉森等(2003)也把提高食品质量、改善衣住条件、增加医疗费支出和增加教育经费支出而增加的费用计算在内,以河北省 6 个县为测算项,得出1020 元;同时还以以食品消费占生活消费的 60%作为贫困标准推算出 1042 元。因此,贫困标准应在 1020元-1042 元之间。两个标准相差无几,应该可做借鉴。
    ③ 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第 41 页.
    ④ 国家统计局《2004 年中国农村贫困状况监测公报》,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gb/qttjgb/qgqttjgb/t20050421-402244388.htm。(2005 年 9 月 20 日收集)
    ⑤ 李小云,左停,叶敬忠.2003-2004 中国农村情况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第 61 页.
    ⑥ 国家统计局《2004 年中国农村贫困状况监测公报》,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gb/qttjgb/qgqttjgb/t20050421-402244388.htm。(2005 年 9 月 20 日收集)
    ⑦ 国际上关于使一个穷人脱贫的投入额度有不同的说法,但大部分都在此范围以内。
    ① 2003 年财政支出总额为 24650.0 亿元,中央财政支出为 7420.1 亿元,地方财政支出为 17229.9 亿元。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2004》。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yb2004-c/indexch.htm。(2006年 2 月 21 日收集)
    ② 包括中央财政扶贫资金 357609.58 万元,中央扶贫贴息贷款累计发放额 1025220.48 万元,以工代赈398573.58 万元,中央专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补助 226190.20 万元。
    ③ 还包括省级财政安排的扶贫资金 98636.40 万元,利用外资(实际投资额)175985.57 万元,其它资金220075.85 万元。
    ④ 以上资金投入数量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3)[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第 77 页.
    ⑤ 卢锋.中国:探讨第二代农村反贫困策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与世界银行研究院“扶贫与发展”系列研讨会述评[EB OL].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网站,“讨论稿系列(Working Paper Series)”.(2004年 6 月收集)
    
    ① 世界银行.2000/2001 年世界发展报告:与贫困作斗争[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② 约翰·弗里德曼.再思贫困:赋权与公民权[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7,(2). ① 约翰·弗里德曼.再思贫困:赋权与公民权[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7,(2). ② 李亦园.人类的视野[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第 29 页.转引自戴庆中.反贫困思考:制度、组织与文化[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 ③ 李昌平曾说过,“僳僳族的人从不到政府领取救济,宁可饿死也不向他人伸手(包括政府),他们从不把贫困的责任推向任何人,他们认为自己的贫困是天意。”参见:李昌平.扶贫日记:崇敬和回报穷人的美德[EB OL].“世纪中国”网站:http://www.cc.org.cn/newcc/browwenzhang.php·articleid=3949。(2005 年 10月 23 日收集)
    [1][印]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印]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曹殊.定西扶贫开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曹文道.转型期中国反贫困机制与对策研究[D].(博士论文)2000.
    [5]程丹峰.中国反贫困――经济分析与机制设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6][美]盖瑞·米勒.管理困境――科层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7]国风,魏晓东,董锁成.历史的壮举:中国农村反贫困历程[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8]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0)[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9]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1)[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10]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3)[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11]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贫困监测报告 1999(内蒙古 甘肃)[R].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12]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贫困监测报告 2000(内蒙古 甘肃)[R].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13]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贫困监测报告 1999(广西 贵州 云南)[R].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14]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贫困监测报告 2000(中国西南扶贫世行贷款项目)[R].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15]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贫困监测报告 1999(中国秦巴扶贫世行贷款项目)[R].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16]黄承伟.中国反贫困:理论、方法、战略[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17]黄承伟.中国农村反贫困的实践与思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18]金峰峰.在发展中反贫困:相对发达地区农村反贫困财政政策选择[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19]康晓光.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20]李秉龙等.中国农村贫困、公共财政与公共物品[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1]李军.中国城市反贫困论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2]李小云等.环境与贫困:中国实践与国际经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3]李小云,左停,叶敬忠.2003-2004 中国农村情况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4]李兴江.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伟大实践与创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5]李彦昌.城市贫困与社会救助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6]李周等.森林资源丰富地区的贫困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7]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3 年人类发展报告――千年发展目标:消除人类贫困的全球公约[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8]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政策和宣传论文集,第一卷 扶贫和小额信贷[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9]刘冬梅.中国农村反贫困与政府干预[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30]刘璨.社区林业制度绩效与消除贫困研究――效率分析与案例比较[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1]吕银春.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巴西实例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32]美洲开发银行.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3][瑞典]缪尔达尔.亚洲的戏剧――南亚国家贫困问题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34]卜妙金.广东农村贫困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5]荣敬本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J].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36]世界银行.1999—2000 年世界发展报告——迈向 21 世纪[R]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37]世界银行.2002 年世界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38]世界银行.2000/2001 年世界发展报告:与贫困作斗争[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39]世界银行.世界银行国别报告――中国战胜农村贫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40]唐钧等.中国城市贫困与反贫困报告[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41]王朝阳.中国转型期城镇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42]王国良.中国扶贫政策――趋势与挑战[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3]王生铁.中国政府消除贫困行为[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44]闫天池.中国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45]叶普万.贫困经济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6]张新伟.市场化与反贫困路径选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7]张岩松.发展与中国农村反贫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48]郑宝华,赵鸭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农村发展[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3.
    [49]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的承诺:本世纪消灭贫困[C].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50]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反贫困治理结构[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51]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3-2004 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2]周毅.中国东西均点:中国治贫反困新思路[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
    [53]朱光磊.中国的贫富差距与政府控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54]朱玲,蒋中一.以工代赈与缓解贫困[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5]FAN SHENGGEN, LINXIU ZHANG, XIAOBO ZHANG. Growth, Inequality, and Poverty in Rural China: The Role of Public Investments. Research Report125.Washington, D.C.: 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2002.
    [56]GARLAND, D. Punishment and Modern Society: A Study in Social Theory.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0.
    [57] LARDY NICHOLAS. Agricultural in China's Modern Economic Developmen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58]NG WING-FAI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China,1983—1992. 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0.
    [59]RISKIN, MEHTA, ZHONG, etal. R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in China: An Assessment and Recommendation. Report prepared for UNDP,1996.
    [60]Sen Amartya. Commodities and capacities. Amsterdam:North Holland,1985.
    [61]WORLD BANK. 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 2002: Making Trade Work for the World’s Poor.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2001.
    [62] WORLD BANK. Attacking Poverty , Cambridg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63]WORLD BANK. China: Strategy for Reducing Poverty in the 1990s.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1992.
    [1]阿马蒂亚?森.摆脱贫困还有希望吗?[J].国外社会科学,2000,(9).
    [2]艾尔泽?厄延.减少贫困的政治[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方版),2000,(4) .
    [3]安虎森.扶贫战略指导思想上的误区[J].经济研究,1997,(3).
    [4]鲍里斯??普雷斯科维克,帕特劳斯?斯威坦尼茨.反贫困的优先次序:一个政策分析的理论框架[J].经济科学,1994,(4) .
    [5]财政部农业司扶贫处课题组.我国扶贫资金投向现状及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4,(69).
    [6]蔡昉,陈凡,张车伟.政府开发式扶贫资金政策与投资效率[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2).
    [7]蔡昉,都阳,陈凡.论中国西部开发战略的投资导向:国家扶贫资金使用效果的启示[J].世界经济,2000,(11).
    [8]曹子坚,刘亚桥,张森.扶贫战略的“效率”陷阱及其对策[J].甘肃社会科学,2002,(6) .
    [9]查道林,黄胜忠.村庄财政与反贫困的瞄准目标[J].理论月刊,2004,(10).
    [10]陈成文,李秋洪.从可持续发展观看扶贫的机制和效益[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6).
    [11]程漱兰 陈焱.与贫困作斗争:机遇、赋权和安全保障[J].管理世界,2001,(6) .
    [12]程漱兰,陈焱.反贫困中的私人投资和公共投资[J].中国投资,2001,(10).
    [13]戴庆中.反贫困思考:制度、组织与文化[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9).
    [14]邓仕礼.对我国农业税收和扶贫政策的思考[J].现代经济探讨,2002,(5) .
    [15]都阳,蔡昉.中国农村贫困性质的变化与扶贫战略调整[J].中国农村观察,2005,(5).
    [16]杜晓山,李静.对扶贫社式扶贫的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1998,(6).
    [17]葛海斌.对我国贫困问题的经济学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6) .
    [18]谷季农.中国“十五”扶贫思路与对策研讨会综述[J].宏观经济研究,2001,(3).
    [19]古学斌,张和清,杨锡聪.地方国家、经济干预和农村贫困:一个中国西南村落的个案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4,(2) .
    [20]何显明.非正式关系的社会资源配置功能及其负效应[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6).
    [21]贺建林.关于人口增长、环境退化、贫困与政策取向的深层次思考[J].西北人口,2001,(2).
    [22][美]洪朝辉.论中国城市社会权利的贫困[J].江苏社会科学,2003,(2).
    [23]程丹峰.中国财政扶贫政策分析[J].财贸经济,1998,(4).
    [24]胡鞍钢,李春波.新世纪的新贫困:知识贫困[J].中国社会科学,2001,(3).
    [25]姜长云.县乡财政困难及其对财政支农能力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4,(7).
    [26]姜玉欣.农村政策性扶贫必须向制度化扶贫转变[J].调研世界,2002,(9) .
    [27]焦国栋 廖富洲.农村扶贫攻坚面临的新问题与矛盾[J].河南社会科学,2000(6) .
    [28]K?P?帕德玛拉班.贫困,微型信贷,圣雄甘地:对捐赠者的教益[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2,(3).
    [29]卡罗琳?摩塞.资源财产易受损害性框架:重新估价城市缓解贫困的策略[J].妇女研究论丛,2001,(2).
    [30]阚丽萍.扶贫政策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模式选择[J].广西社会科学,2003,(7) .
    [31]康晓光.论中国反贫困的制度创新[J].云南社会科学,1997,(2) .
    [32]康晓光.90 年代我国的贫困与反贫困问题分析[J].战略与管理,1995,(4) .
    [33]康云海.扶贫攻坚阶段农村区域扶贫与扶贫到户的关系[J].云南社会科学,1997,(4) .
    [34]克利福德?科布.贫困与社会公共政策---制定防止贫困的政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
    [35][美]里尔登等.发展中国家乡村贫困与环境的相互关系[J].国外社会科学,1996,(4).
    [36]李国璋,钱秉中.3000 万农村贫困人口如何从根本上摆脱贫困[J].软科学,2002,(6).
    [37]李小云等.中国农村贫困状况报告[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
    [38]李小云,林志斌,叶敬忠.论反贫困战略的实施与资源的可持续性管理――对云南红河流域反贫困现状的初步观察[J].农业技术经济,1997,(4).
    [39]李小云等.我国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瞄准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40]李元江.财政扶贫政策之拓展[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0,(4) .
    [41]林伯强.中国的经济增长、贫困减少与政策选择[J].经济研究,2003,(12) .
    [42]刘冬梅.对中国二十一世纪反贫困目标瞄准机制的思考[J].农业技术经济,2001,(5).
    [43]刘冬梅.中国政府开发式扶贫资金投放效果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1,(6) .
    [44]刘冬梅.对中国农村反贫困中市场与政府作用的探讨[J].中国软科学,2003,(8) .
    [45]刘继武,陈淑平.财政与货币“双松”政策在贫困地区实施效果不显的原因分析[J].经济师,1999,(10).
    [46]刘溶沧,孟春.关于财政扶贫的几个问题[J].经济发展与改革,1997,(3).
    [47]卢淑华.科技扶贫社会支持系统的实现――比较扶贫模式的实证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6) .
    [48]陆家骝,林晓洁.新经济资源观与我国新世纪发展的资源策略[J].学海,2000,(2).
    [49][法]Ch.莫里松著,灵隐译.世界的贫困问题[J].世界经济和战略 2003年度报告(法).国外社会科学,2004,(2).
    [50]祁亚辉. “非自愿贫困”:中国扶贫新视角[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12).
    [51]乔永平.发达地区贫困问题与反贫困对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
    [52]屈锡华,左齐.贫困与反贫困――定义、度量与目标[J].社会学研究,1997,(3).
    [53]尚玥佟.巴西贫困与反贫困政策研究[J].拉丁美洲研究,2001,(3).
    [54]石路明.扶贫资源的效率分析[J].农业经济,(人大复印资料),1996,(6).
    [55]宋卫信.甘肃六十个贫困县扶贫绩效因子分析[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4,(5).
    [56]宋子良.中国扶贫实践及存在问题[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1) .
    [57]孙梅,王洪春.搬迁扶贫的成本――效益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0) .
    [58]唐克军.发展框架下的扶贫策略[J].探索与争鸣,2004,(6).
    [59]滕征辉.反贫困的金融政策选择[J].商业时代,2003,(20).
    [60]汪三贵.反贫困与政府干预[J].农业经济问题,1994,(3).
    [61]汪三贵.扶贫投资效率的提高需要制度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1997,(10) .
    [62]汪三贵. “第三届贫困与扶贫政策研讨会”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2003,(4).
    [63]汪三贵,朴之水,吴国宝.中国反贫困政策评价[J].载于中国的承诺――本世纪末消灭贫困.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64]汪信尊.对 21 世纪初叶中国扶贫投入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 2002,(8).
    [65]王思铁.关于新世纪初叶扶贫开发的政策取向[J].中国贫困地区,2000,(1) .
    [66]王佐龙.法治视角下的西部农民“贫困”问题[J].青海社会科学,2002,(5).
    [67]吴国宝.2000 年后农村扶贫要解决什么问题[J]. 瞭望,2000,(14).
    [68]吴国宝.对中国扶贫战略的简评[J].中国农村经济,1996,(8).
    [69]吴稼稷.反精神贫困与政府行为规范探讨――欠发达地区精神贫困问题思考[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6) .
    [70]吴黎明,刘玉琴.现行扶贫目标(对象)瞄准机制的利弊和建议[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4,(10).
    [71]伍山林.中国家作制变迁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从农户行为与政府偏好角度进行分析[J].经济研究,1998,(8) .
    [72]谢培秀.中国扶贫战略讨论及“十五”对策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1,(7).
    [73]徐薇.我国实施可持续扶贫战略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2,(5).
    [74]严瑞珍.坚持正确扶贫战略,加大农村扶贫力度[J].中国软科学,1996,(12) .
    [75]严瑞珍.等级差土地收入与扶贫力度――对山西中阳县段家村、岔沟庄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1996,(4).
    [76]杨永村.广东扶贫开发的政策思维和对策建议[J].南方农村,2002,(5) .
    [77]姚玉珠.贫困农户信贷障碍与原因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4,(5).
    [78]叶兴庆.中国的反贫困政策[J].中国贫困地区,1997,(1).
    [79]岳希明,李实.中国农村扶贫项目的目标瞄准分析[J].转载于张曙光,邓正来主编《中国社会科学评论》,(2004 年,第 1 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80]张凤凉,蒲海燕.反贫困治理结构中政府功能的缺陷及完善对策[J].理论探讨,2001,(6) .
    [81]张明锁.持续贫困的成因与攻坚对策[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
    [82]张文驹.国土资源行政管理的若干应用基础理论问题(上)――自然资源属性分析[J].国土资源通讯,2002,(11).
    [83]张新伟.扶贫政策低效性与市场化反贫困思路探寻[J].中国农村经济,1999,(2) .
    [84]张焱.扶贫开发效益评价的数学模型[J].软科学,1995,(1).
    [85]赵昌文,郭晓鸣.贫困地区扶贫模式:比较与选择[J].中国农村观察,2000,(6).
    [86]赵曦.21 世纪中国扶贫战略研究[J].财经科学,2002,(6).
    [87]郑宝华.参与性贫困评估和扶贫战略的调整:来自贫困者的声音[J].云南社会科学,2003,(3) .
    [88]周民良.反贫困与中国的可持续性发展[J].中国软科学,1999,(10) .
    [89]朱玲.制度安排在扶贫计划实施中的作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扶贫攻坚战考察[J].经济研究,1996,(4) .
    [90]朱乾宇.政府扶贫资金投入方式与扶贫资金绩效的多元回归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7).
    [91]朱乾宇.我国政府扶贫资金使用的绩效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1).
    [91]A Ganesh Kumar, Falling Agricultural Investment and Its Consequences, Econimic and Political Weekly. October 17,1992, P2307-2313.
    [92]Census Bureau of Unite State. How the Census Bureau Measures Poverty (official Measure). http://www.census.gov/hhes/www/poverty/povdef.html
    [93]deBrauw, Allan.,Jikun. Huang, Scott Rozelle, Linxiu Zhang and Yigang Zhang. China's Rural Labor Markets. The China Business Review, March-April, 2002.
    [94]Huang,Jikun, Ninghui Li, and Scott Rozelle. Trade Reform, Household Effects and Poverty in Rural China.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Vol.85 (No.5, 2003): 1292-1298.
    [95]Park,A,Loren Brandt,and John Giles. Giving Creditis Due: the Changing Role of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China. Davidson Institute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97.
    [1]《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
    [2]《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管理办法》
    [3]《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
    [4]《中国扶贫开发》(白皮书)
    [5]《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
    [6]《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
    [7]《财政扶贫项目管理费管理办法》
    [8]《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
    [9]《扶贫贴息贷款管理实施办法》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