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自然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民法自然债是一个与民事债和纯粹道德义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它也是一个存在于无效民事关系与被法律强制保护的民事关系之间的缓冲物和过渡物,可以说是处于有效白色地带与无效黑色地带之间的灰色地带之中。关注自然债,并不是要冲击和否定现有债的观念,也不是要对债法体系另起炉灶,而是力图将易被民事债遮掩的有益部分显现出来,从逻辑上周延债的构成,一定程度上实现对民事债拾遗补缺,并紧密结合民事债构建一个“邻接体系”。而理论和制度的研究并非天马行空、脱离实际,而是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为依归的。本文带着对民事债拾遗补缺、构建我国民法自然债制度和面向社会生活问题的法律解决这一基本目的,展开对“非主流”的民法自然债的初步探索。文章通过说明自然债的含义、类型、权能及阐释自然债的本质,以求获得对自然债概括和一般性的理解:通过考察自然债在罗马法上的起源和演进、介绍自然债的现代民法表现,以求获得对自然债在具体法制中展开的直观印象;通过对几种典型类型的自然债加以分析和说明、排除易混淆的不法原因给付,以求获得对自然债运用和表现的深入理解;文章并对我国民法建构自然债制度提出了初步的建议。此外,自然债具有方法论意义,在从自然债出发的衍生性思维的引导下,本文附带尝试提出自然物权概念并归纳出民法上不具强制保护力的自然权利类型。文章总的特点是抓住自然债本质这个基础性问题,在寻求自然债实质精神或核心内容规定性的基础上,即在对自然债本质获得深入而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围绕自然债的含义、类型和效力等核心问题进行分析说明(罗马法、现代民法的考察分析亦不脱离这些问题)。本论文主体部分基本遵循由一般到特殊、由宏观到微观、由远及近、由域外至域内的逻辑来安排体系结构。
     第一章民法自然债概述。介绍和评析关于自然债含义的各种阐释,提出本文对自然债含义的理解并说明自然债概念的有用性;对自然债的类型进行一般性介绍,立基于民事债的基本权能说明自然债的权能构成特点;介绍关于自然债本质的论争并加以评说,提出本文的理解。
     关于自然债的含义。罗马法没有对自然债含义进行说明,现代民法学说和立法,有从债的内容和性质角度用道德、自然、衡平等来作实质说明的,有从权能或效力角度作形式阐释的。文章认为,单纯从有特性的实质内容或者从效力、权能角度定义自然债都是不适当的。而“确定不可诉债务的本性是可能做到的”、“应该把引发应该做的当为的意思关系从自然债的概念来把握”,从这种“本性”即自然债内容上的规定性出发,自然债的定义应该概括整合“债”和“自然”的用词含义。从内容实质与效力形式两方面结合,可以尝试这样说明自然债的含义:自然债,指当事人负有的受一般道德标准或社会观念支持的、法律虽不强制其履行但在自愿履行后即维护履行效果,给付人不得请求返还,受领人得受领并保有给付的债。文章认为,自然债内容的实质规定性和形式效力的统一性是可以寻找的,自然债一词具有历史渊源,同时也反映和顺应现实之发展,能归纳说明民法中特殊的法律现象,其独特作用是其它民法概念所不宜取代的,因此不能否认自然债概念及自然债制度的有用性。
     关于自然债的类型与权能(效力)。自然债一词只是对各种具体自然债事例的概括称谓,它并非一个单一的实体关系。文章列举了属于自然债的主要情形,并按照形成时间、是否基于当事人合意、效力强弱、效力不完全的不同状态等对其作了简单分类。文章提出了对民事债基本权能构成的看法,认为债权基本权能包括实行权能(涵盖请求、受领和保有权能)、保全权能、救济权能和处分权能。与此相对照,自然债所必备的最基本权能是实行权能中的受领保有权,这是在债务人自愿履行时将自然债蕴含的道德预期利益转化为现实利益的关键权能,与此相应给付人不得请求返还。在总的实行权能上,可以认为自然债仍有实行权能。自然债所必不具备的权能乃救济权能中的强制执行权,在总的救济权能上,自然债至少是受到极大限制的。由于无法强制执行,自然债也不具备与此紧密相连的保全权能。至于处分权能,虽然具体的处分方式可能因自然债种类不同而有差异,但是作为自然债整体命运的决定似乎不可能被完全排除,因此可以说仍有处分权能(典型者为抛弃)。因此,自然债具有实现利益的一定实行权能和债务整体的处分能力,但救济权能受到限制且无保全权能。自然债权能的共通性与自然债关系内容的规定性,一起决定了概括自然债之可能。
     其它通常所说的对自然债承认、更新、间接给付、提供担保等等引起的变化,有“额外”行为附加,严格说来并非自然债的权能(效力)。但自然债毕竟为行为附加提供了一种“基础”关系,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将它们看成是自然债的效力,这也是判例学说中多使用的情况。而自然债原为民事债时依附于身的留置、担保是否继续有效,主要是物权效力是否受债的性质变化而受影响的问题,但由于需要结合债的关系以实现目的,因此也可作为自然债所涉效力探讨。至于抵销、转让、质押、抛弃等不需附加任何额外行为,应作为自然债本身的处分权能所涉。围绕自然债效力的强弱、是否应该依个案确定效力等发生的争议,主要是涉及以上这些权能表现的情况。
     关于自然债的本质。法学理论关于自然债的本质主要存在两种不同观点,文章介绍和分析了自然债与民事债实质相同理论(民事债贬降说)和实质相异理论(道德义务升华说),认为它们都是围绕着实定法的某方面规定进行阐释的,各有值得采撷之处和不足,不妨在不同的场合采用不同的理论。如果非要作统一说明的话,要做的不过是尽量吸收既存理论的优点,找寻它们可能的联结点,用较抽象的表述来概括而已。自然债所涉关系包含了一定法律联系因素。民事债贬降理论阐释的自然债关系内容体现法律联系因素是明显的:道德义务升华理论阐释的义务人履行或承诺之前的关系实际上也具有一定法律上联系的因素,并非纯粹的道德义务,①履行前的自然债务(道德义务)中就包含了使之产生法律效果的功能。②在法律联系因素之外找寻自然债的共同根基,可以发现这就是自然债关系内容表现出来的规定性,即当事人之间存在一种良心压力达到相当程度而应为的某种财产性给付义务,法律尊重并适当助力这种给付义务落实,乃属应为之事。以这种较深层次的共同道德根基和自然债义务内容特性的理解为基础,结合前述的法律联系因素,可以说,自然债就是具有一定法律联系因素的、按照一般道德标准和社会观念在良心上形成相当压力的财产性给付义务关系,它是受法律适当尊重而入法的社会关系,这就是它的本质。
     第二章现代民法自然债的渊源探究:罗马法上自然债的确立及演进。介绍了罗马法上自然债的确立及理论基础,考察了罗马法纯正自然债与非纯正自然债,并总结对罗马法自然债的认识。
     当裁判官开启万民法之门户时,自然债务这一概念也随之被导入。③作为自然债根本理论基础的万民法(自然法)对罗马法产生影响的结果之一,就是欠缺强制执行力的自然债的出现。罗马法上民事债包含了“请求给付”与“法锁”,是一般所理解的债。自然债是缺乏法锁强制拘束的债,或者是仅受“自然法上衡平之锁”拘束的债。完整的自然债观念出现在拉贝奥随后不久的某个古典时期,当时自然法学说深入人心,斯多亚学说带来的开明和创新的态度无疑对自然债的产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初出现的自然债务是涉及不享有平等民事主体地位者的债务,即因家父权支配在债法领域内适当软化而被认可的受支配者缔结的债务。文章认为,债的市民法关系是对家长权为核心的家际交往的反映,受家长权支配的人没有对外交往的能力。当自然法观念引入以后,它首要影响的必定是这种作为罗马人原有法律的最原初和基础的法律关系。此外,市民法严格形式主义的存在也是诱发自然债的一个重要方面,正是市民法的严格性给自然法留下了入侵机会,通过引入自然债的方式挽救了相当一部分民事债的弃儿。
     在尤士丁尼法中存在纯正的自然债。这种自然债是本应具备与纯市民法债相同效力的民法债,但是这种“本应”却受到纯市民法标准判断的制约,以至于与其发生矛盾时本应有效的民法债要么“不能产生”,要么产生后“归于消灭”,从而只剩下自然债关系。文章对纯正自然债作了类型和效力方面的详细考察,自然债的类型是多样的,而其效力,除了给付后不得返还为共通效力外,其它效力并非是所有自然债在相同程度上都具备。随着自然法影响逐渐深入、道德观念不断进步、罗马法与基督教教会思想相互融合,罗马法自然债观念得到扩张,出现了非纯正的自然债。“法”以外的道德、宗教及其它社会领域,存在一些不应强加给立法者作为有效民法债但是需要在法律上适当考虑一定效果的财产给付义务,尤士丁尼法文献倾向于把这些归入自然债,赋予它们自然债的最基本效力。文章对尤士丁尼法中的非纯正自然债作了分类介绍。
     总结罗马法上的自然债,文章认为:罗马法上的自然债是罗马法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自然法观念及伦理道德原则的影响功不可没,堪称自然债的理论基础;罗马法上的自然债在概念、类型、效力等方面显示出一定的特点:罗马法上自然债的演化孕育了近现代契约理论的某些核心思想;罗马法上的自然债具有弥补法律与道德、事实之间差异的功能;罗马法上的自然债为在现代民法背景中思考自然债提供了良好启示。
     第三章自然债的现代民法表现考察。介绍现代不同立法对自然债的规定并加以比较评析。
     现代民事立法中普遍承继了自然债制度,或者存在类似于自然债的制度。文章依次介绍了自然债在法国法模式和德国法模式下的民法表现,介绍了英美法类似自然债的某些制度以及受大陆法和英美法双重影响的个别国家的民法规定。关于自然债的规定在大陆法系主要有两种立法模式:一是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法国立法模式,意大利、阿根廷、智利和我国澳门地区民法典有类似规定,在此立法模式下,自然债在民法典中多被明确而一般性地规定,并被赋予一定的法律效力:二是以《德国民法典》为代表的德国立法模式,在这一立法模式下,民法典对自然债不作一般性或明确的规定,自然债散见于各个条文并被赋予一定法效果,如民法典中既有关于时效完成后的债的规定,又有不完全债和道德、礼仪义务履行的规定等,我国台湾地区民法有仿照德国民法的一些类似规定。英美法系虽无自然债这一制度,但有类似的道德义务学说和不可强制执行的合同制度。在深受大陆法影响的英美个别法域,如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有以法国民法为蓝本的自然债规定。另外,在受大陆法和英美法双重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如菲律宾,民法典中明确规定了自然债,同时也规定了不可强制执行的合同。文章对自然债的现代民法规定特点作了简单总结,对英美法的规定模式和大陆法的规定模式作了简单比较,并总结、比较了大陆法不同模式关于自然债规定的特点。文章认为,总的来说法国法模式阐释自然债基本含义、列举典型自然债类型并保留新类型的可能性、说明自然债基本效力和必要共同效力的做法较优。当然就自然债含义如何阐释、列举哪些典型类型、基本效力之外是否适宜或如何确定共通效力等等,还有商酌的余地。
     第四章嗣后自然债的示例分析。为更好地获得对自然债的深入认识,本章研究了先期存在民事债而贬降为自然债的典型事例:不当判决免责后的自然债与消灭时效完成后的自然债。
     早在罗马法时期就存在将争讼程序消灭的债与不当判决免除的债作为自然债的情况,文章考察了法律诉讼时期、程式诉讼时期和非常程序时期的这种自然债。现代民法中不当判决免责后的自愿给付,一般认为不得要求返还,对此除了用自然债进行解释以外,还有用非债清偿、赠与说明的。经过分析,文章认为后两种说明都是不适宜的,而在既判力效果采取“实体法说”的“权利消灭”或“诉讼法说”的“权利存续但受阻隔”时,都可以按照“升华”说或“贬降”说确定有自然债存在,且自然债强调良心约束的实质基础符合一般民众的判断意思,用其来说明不当判决免责后的给付是较佳的。在既判力本质理论选择上,文章从诉讼法和实体法适当分离出发,认为“诉讼法说”更为妥当,用它来说明不当判决免责后自然债的确定是一个恰当的路径,显得简洁直接。
     罗马法中,诉讼基本发展趋势是从无期诉讼到有期诉讼,诉权与实体权在后期出现了区隔的迹象,自然债因为消灭时效完成后诉权消灭而得以遗留。消灭时效完成后债务贬降为自然债务,经各国民法继受确定为原则。文章总结各国民法关于消灭时效的规定,认为:现代民法一般都实质性地承认自然债的存在;这种自然债的效力有强弱的不同规定:时效完成一般并不对债的性质自动产生影响,也即自然债不能单纯因时效期间经过而产生;法律在规定消灭时效完成后债的效果时,多用“消灭时效完成后”、“时效届满的”等用语涵盖,未区别经抗辩前后或主张时效利益前后的情况,因此这种效果实际上包含了未主张抗辩时的民事债效果和主张抗辩后的自然债效果;民法一般规定了时效不得依职权适用,从而将民事债向自然债的转化交由当事人决定;自然债的效果与时效利益抛弃原则密切相连。我国现行民法中也存在民事债因为时效原因而贬降为自然债的情况,这是目前最为具体明确的自然债规定。文章对诉讼时效完成后如何产生自然债进行了解说,同时提出了完善我国民法有关规定的建议:采用类似于德国法抗辩权发生主义的基本模式;排除法院对时效的主动适用;规定债务人可放弃时效利益;扩展自然债的效力。
     第五章自始自然债的示例分析。为更好地获得对自然债的深入认识,本章研究了先期不存在民事债而升华为自然债的典型事例:道德义务升华为自然债的情形和因合同形式欠缺而作为自然债的情形。
     道德义务升华的自然债是自然债的主体类型,是现代自然债生命力表现之核心所在。罗马法时期的各种非纯正自然债属于道德义务被升华为自然债的个别实践。适应道德与法律适度融合的趋势,现代民法亦多承认这种自然债。文章认为,作为自然债内容的道德义务是具有财产性、确定性、必要性、客观性、变动性与差异性、包容性和良心约束特别性的道德义务。其中,良心约束特别性是自然债所蕴含道德义务的本质特征。凡是个人按照道德是非标准主观上存有良心上约束而应为者,都可称为道德义务。那种在道德上已经事先成为一种负担且在良心上具有相当的压力、依照一般社会观念应该加以偿付的义务,是属于自然债的道德义务。道德性赠与和一般赠与含有的道德负担和良心约束分量与此不同,这些情况所体现的给付人的道德高尚程度不同。德国民法主张,履行道德礼仪义务的自然债需要带有“履行法律上债务”的目的,这大大限制了自然债的范围,以致不得不把很多情况纳入履行道德义务的赠与当中,这是不适当的。文章主张我国民法应一般性地规定道德义务履行的自然债,并按照良心约束的强弱区别其与道德性赠与,同时应规定道德性赠与履行后不得返还,以消除可能由于司法判断不准带来的实质差异。对道德义务升华类的自然债不可能详列完整清单,文章举出了可归属于此的一些事例。
     因合同形式欠缺而作为自然债对理解和处理形式欠缺的合同保留了一条独特的途径,使我们突破了合同因形式欠缺而无效时对其仅能按照无效处理、履行后果应该回复原状的一般性思维,思考介于有效与无效之间合同关系存在的可能。罗马法上,受严格形式主义的限制,无特定形式简约确定的义务多只能作为自然债存在。伴随着教会法、近代自然法学思想的影响,被作为契约自由原则确立之前过渡物的无保护简约自然债,逐渐完成了向民事债的一般转换,“单纯合意即形成债”。不过因合同形式欠缺而作为自然债处理的做法仍然在现代民法中保留下来。现代合同形式的功能多样化,合同因欠缺形式而无效的,在不影响公共利益和第三人利益的场合,往往存在承认自然债的必要。履行治愈规则的运用也可使欠缺形式而无效的合同变为有效,其与自然债既有相似,也有不同。文章主张在存在治愈规则的情况下,可考虑将其看作吸纳自然债履行;对于无明文规定履行治愈合同为有效的场合,则适宜用自然债履行加以判断。文章认为,在我国,如果将合同欠缺形式的无效与强制性规范的确定很好地协调起来,从而认定“履行无效合同”会损害公共利益或第三人利益时,则合同无效后似不应承认治愈或可作自然债履行。但是,由于确认维护公共利益、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形式宗旨是不容易的,而且这些利益又往往和当事人的利益交织在一起,这就导致并非所有确定合同形式欠缺即无效的规范的正当性都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在合同形式欠缺而无效的场合应该有考虑自然债的空间。沿此思路,可以考虑法律行为被确定为无效时遗留自然债的可能。
     第六章不法原因给付归入自然债类型的否定性分析。本章分析不法原因给付可否归入自然债的类型,否定将不法原因(如赌债)作为自然债,认为可以析出群众性博戏活动的给付作为自然债加以认可。各自然债具有统一道德根基,受一般道德标准和社会观念的正向支持。自然债的独立性、体系性和其独特法律价值的维护,需要通过厘清其与诸如不法原因给付之类的关系来落实。文章认为,不法原因给付首先是一种不当得利,其基础性效果是给付的返还而非不返还。从确定不法原因给付不得返还的理由上探究,可以发现其与自然债存在根本区别。通说认为,当事人因违反法律禁止规定及背于公序良俗的行为,而将自己置于法律规范之外,无保护的必要,并强调此乃基于“禁止主张自己之不法”或不洁净手的抗辩等原则。就对自然债含义作出简单阐释的立法来看,自然债含义实质上多强调道德、社会义务,难以包含不法原因给付这种“杂质”。就历史渊源看,罗马法不将不法原因给付不得回复确定为自然债的效果。将自然债作扩大化理解以包容不法原因给付,会使得自然债的实质根基无所定位,从而与从道德义务、良心约束角度来一般性地说明自然债的趋势不符。因此,不法原因给付与自然债在给付不得返还这种效果上的一致,并不代表二者实质上同一,“虽然同归,但却殊途”。对于赌债的给付,文章认为作不法原因给付判断是正确的,因此不属于自然债。为照顾生活常情,也为适应一般道德标准和社会观念的变化,可考虑从赌博活动中析出一部作为群众性娱乐博戏活动,因此产生的输赢给付可作为自然债关系处理。
     第七章我国民法自然债制度之建构。介绍我国现行法中存在的自然债类型,说明自然债制度的功能和意义,对我国民法自然债制度的构建提出了初步意见。本章归纳了我国现行法中存在的自然债类型,认为现行法中个别制度实质上参照域外法例承认了自然债的存在。但总的说,我国民法并无关于自然债制度的明确规定,既无自然债定义,也无自然债类型或效力等的统一规范。自然债制度具有诸多独特的功能和意义,我国亟需在民法中确立统一的自然债制度。文章简略分析了几个民法草案对自然债的规定情况,并认为法国法模式阐释自然债基本含义、列举典型自然债类型并保留新类型的可能性、说明自然债基本效力和必要共同效力的做法较优,我国民法自然债制度构建整体上可以参酌此种模式;同时,自然债的一般制度应在债法总则中规定。文章据此提出了我国民法自然债制度一般规定的初步设想。
     余论从自然债出发的衍生性思考:自然物权与民法上的自然权利。受自然债的方法论启示,提出了自然物权概念并作了民法上自然权利的初步归纳。给付不仅为债的关系所专有,物权请求权也有给付,也会出现缺乏强制保护的情况,而自愿的给付作出后也有维护其效果的必要。文章受自然债方法论的启示作了衍生性思考,尝试提出自然物权概念,并在其与自然债权的基础上探讨归纳民法自然权利的可能。
Natural Obligation in civil law is a category connected with and different from CivilObligation and pure moral obligation, it is also a buffer or a transition thing in grey zoneinterposed between black zone of void civil relation and white zone of civil relationprotected by law. Research on Natural Obligation aims not to strike or deny the conceptionand system of Obligation Law already in existence, or start all over again with ObligationLaw, but to bring out a useful part hidden from view by Civil obligation, complete theobligation structure logically, glean omission and fill a vacancy left by Civil obligation tosome extent and establish a "adjoining system" adjacent to Civil obligation. Such gleaningand filling is not ivory-towered and abstract but takes problem-tackling as the end. With theaforesaid purposes this dissertation makes some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the "anabranch"Natural Obligation. Through explaining the meaning, types, powers and essence of NaturalObligation, the dissertation provide a general comprehension of Natural Obligation;Through reviewing its" origin and evolution in Roman Law and introducing its exhibitionsin modem civil laws, the dissertation gives a straight impression of outspread of NaturalObligation in material laws; Through analyzing and explaining some model types ofNatural Obligation, excluding delivery out of illegal reason as Natural Obligation, thedissertation tries to help get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Natural Oblig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and exhibition; the dissertation also gives some preparatory advice on the establishment ofNatural Obligation system in China's Civil Law. Besides, Natural Obligation hassignificance of methodology, guided by a derivative thinking set out from such obligation,the dissertation attempts to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Natural Real Right and considers thepossibility of generalizing the concept of Natural Right in civil law. The main characteristicof this dissertation lies in, based upon grasping the basic question of the essence of NaturalObligation, based upon seeking essence, spirit and determinant of its contents, i. e., upongetting a deep and united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ce of Natural Obligation, expoundingNatural Obligation surrounding such core questions as meaning, type and effect (theanalysis of Natural Obligation in Roman Law and modern civil laws does not deviate suchcore qu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logical clue from general explanation to specialexplanation, from macroscopical observation to microscopical observation, from distanceviewing to vicinity viewing, from oversea research to domestic research, the dissertationarranges the main body of its contents.
     ChapterⅠsummarizes Natural Obligation in civil law. This part introduces someunderstandings about the meaning of Natural Obligation and puts forward its ownexplanation,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oncept of Natural Obligation, generallyintroduces some types of such obligation, expounds the feature of its powers structure incontrast with that of Civil Obligation, shows the contestation about the essence of NaturalObligation of two main theories and gives comments and provides its understanding of theessence.
     There was no illumin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Natural Obligation in Roman Law,some modem civil theories and legislations expound essentially according to the feature ofthe content of Natural Obligation and mainly use words to explain such as morality, natureand equality, others expound formally from an aspect of powers or effects. The dissertationbelieves such two ways of explanation are unsuitable, "it can be realized to ascertain thenature of Natural Obligation", "it should be grasped for the concept of Natural Obligationthat some acts of the party should be taken as to such relation", based on suchunderstanding of "nature", the explanation of the concept of Natural Obligation shouldinclude the meanings of its constructive elements of "obligation" and "natural". So from anaspect of combining its feature of contents and effects, Natural Obligation can be construedas follows: Natural Obligation means an obligation which the debtor burdens according tocommon ethics and social conception, with which the law does not enforce but protects thelegal effects after the debtor performed voluntarily, the debtor has no right to "condictioindebiti" (claim the delivery back) and the receiver has a right of "solutio retentio" (holdingthe delivery). The dissertation believes the unification of feature of contents and effects ofsuch obligation is not impossible, the concept of Natural Obligation has its historical originand reflects the tren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it can sum up some special phenomena incivil law domain and can not be replaced by other concept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onceptof "Natural Obligation" is obvious and can not be denied.
     The concept of Natural Obligation is used to summarize all sorts of examples of suchobligation, not to signify a unitary ontic relation. The dissertation lists some main types ofsuch obligation and sorts them in accordance with time of formation, whether there is anagreement between parties or not, power being strong or weak and different states ofincomplete power. The dissertation thinks the basic powers and functions of CivilObligation include implementing power which covers asking, receiving and holding powers,preserving power, remedy power and disposition power. Compared with these powers,Natural Obligation certainly possesses receiving and holding power of implementing power, which is a key to realize interest transformation from an anticipative interest to a realisticone. It can be said Natural Obligation has implementing power as a whole. It is impossiblefor Natural Obligation to have power of enforceability of remedy power, and suchobligation is greatly restricted from the aspect of remedy power as a whole. Accordingly itis natural to exclude preserving power from the power structure of Natural Obligation. Asto disposition power, different examples of Natural Obligation differ in concrete dispositionstyle, but as a power concerning deciding the total fate of Natural Obligation, it can not beexclude entirely. So Natural Obligation is an obligation with partial implementing power,disposition power of deciding the total fate of itself, restricted remedy power and withoutpreserving power. Such common feature of powers, accompanying feature of its contentsensures the possibility of generalizing the concept of Natural Obligation.
     Other things like acknowledgement, novation, indirect performance and guarantee ofNatural Obligation or provided for Natural Obligation, strictly speaking, are not powers ofNatural Obligation because there are some additional acts. But Natural Obligation stillprovides a basic relation to suppo.rt such acts, so they can be regarded as powers of NaturalObligation, which is used like this by many legal precedents and theories. Whether Lienright and guarantee ever attached to such obligation keep functioning refers to whetherpowers of Real Right are affected by change of the nature of obligation, but it is necessaryto combine relation of obligation to achieve aim of Real Right, they also can be researchedas powers of Natural Obligation. As to compensation, transfer, pledge, giving up of NaturalObligation, they do not need additional acts and should be included in disposition power ofNatural Obligation. Controversies over intensity of power of Natural Obligation andnecessity whether to decide powers according to concrete examples mainly refer to suchpowers.
     There are two main theories concerning essence of Natural Obligation. One holdsNatural Obligation is identical to Civil Obligation essentially (theory of abasement of CivilObligation), the other holds the contrary (theory of exaltation of moral obligation). Thedissertation thinks both theories encircle some regulations of positive laws and have theirown drawbacks and strong points, so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both theories may be used. If aunified theory is necessary, some work should be done to absorb merits and to seek apossible joint knot of the foregoing theories, and to express and generalize essence ofNatural Obligation in an abstract way. The relation included in Natural Obligation containssome factor of legal relation. The relation explained by theory of abasement of CivilObligation contains such factor obviously, and the relation explained by theory of exaltation of moral obligation also contains similar factor and differs from pure moral obligation (itcan be shown by a step-up force of moral obligation according to intensity of conscienceburden imposed on the party, Natural Obligation only refers to those relations containingstrong conscience burden, also shown by the certainty, worth and necessity features of suchspecial moral obligation included in Natural Obligation), Natural Obligation (moralobligation) prior to performance has already had a function of containing some legaleffects. Seeking a united foundation of Natural Obligation beyond the factor of legalrelation, the special feature of contents of Natural Obligation can be found, there existssome delivery obligation of worth which puts certain conscience burden on the giving party.In bringing such obligation into effect law shall respect and aid to some extent. Combiningthe united ethics foundation or feature of contents with the factor of legal relation, theessence of Natural Obligation can be explained as a delivery relation of worth containingsome factor of legal relation and certain conscience pressure in accordance with commonethics and social opinion, which is paid suitable attention by law and is a social relationalready step into the domain of law.
     ChapterⅡprobes into the origin of Natural Obligation, i. e. the establishment anddevelopment of Natural Obligation in Roman Law. This part reviews the emergence ofNatural Obligation and its theoretic foundation, reviews pure Natural Obligation andnon-pure Natural Obligation and summarizes a general understanding about NaturalObligation in Roman law.
     "When judges opened the door of ius gentium, the concept of Natural Obligation wasintroduced", one result brought about by the influence of ius gentium(ius natuale) was theemergence of Natural Obligation with which the power of enforceability is excluded. CivilObligation in Roman Law contained right to request and civil law vinculum and wasregarded as the common said obligation. Natural Obligation lacked vinculum to enforce, orwas only constrained by vinculum of natural equality.
     The complete conception of Natural Obligation emerged in some era subsequent toLabeo times of classical times, when the theory of ius natuale went deep into people'sthoughts and the attitude of enlightenment and innovation brought by Stoics theoriesexerted subtle influence on the emergence of Natural Obligation. The first NaturalObligations referred to obligations entered into by those who have no equal status as a civilsubject, these obligations concluded by the dominatee were admitted as NaturalObligations as a result of softening of father right domination. Civil law relation ofobligation reflected inter-family activities with fatherhood as the core and those subject to fatherhood had no capacity to carry out external intercourses. With the conception" of iusnatuale introduced, it certainly gave some impact on such preliminary and fundamentallegal relations. Besides, strict formality of ius civile was also an inducing factor for thecoming into being of Natural Obligation. It was the rigidness of ius civile left chances forthe intrusion of ius natuale,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Natural Obligation, some foundlingobligations left by Civil Obligation were saved in such way.
     There were pure Natural Obligations in Justinian's corpus iuris civilis, which ought tohave had the same legal effects as those of Civil Obligations, restricted by strict standardsof ius civile, no obligation with such effect could not emerge or died out after its emergencefor they contradicted ius civile, so only left Natural Obligations in these situations. Thedissertation gives a detailed review of types and powers of pure Natural Obligation. Therewere many types of such obligation. As to their powers, apart from the effect of condictioindebiti, the other powers were not possessed by all types to the same extent. With thedeepening influence ofius natuale, the progress of ethics and the fusion of Roman Law andChristian thoughts, the conception of Natural Obligation expanded its influence andnon-pure Natural Obligation came into being. Some delivery obligation of worth in moral,religious and other social domains should be endowed some, though not complete legaleffects of Civil Obligation, legal effects in some degree. Justinian's corpus iuris civilis wasinclined to put them in the category of Natural Obligation and endowed the fundamentalpower of Natural Obligation. The dissertation explains some sorts of such non-pure NaturalObligation in Justinian's corpus iuris civilis.
     To summarize the stipulations of Natural Obligation in Roman Law, the dissertationsums up: Natural Obligation in Roman Law emerged in some special historical era as aresult of the combined influence of many factors, within which the influence of ius natualeand ethics played a key role and maybe called as the theoretic foundation of such obligation;Natural Obligation showed some features in its connotation, types and powers; theevolution of Natural Obligation in Roman Law gestated some important thoughts ofmodem theories of contract; Natural Obligation in Roman Law had a function of filling thevacancy between law and morality and facts; Natural Obligation system in Roman Lawgives some hints to ponder Natural Obligation in modem civil law background.
     ChapterⅢinvestigates the exhibitions of Natural Obligation in modern civillaws. This part introduces, compares different legislations concerning Natural Obligationand gives some comments.
     Modem civil legislations and laws universally inherit the system of Natural Obligation or stipulate similar systems in their own law bodies. The dissertation shows the exhibitionsof Natural Obligation in legislations of French style and German style and explains somesimilar systems in Common Law countries and introduces special legislation influenced byboth Continent Law and Common Law. There are two main legislation styles in ContinentLaw tradition countrieS, a representative legislation of style one is French Civil Code andItaly, Argentina, Chile, Macao follow such mode, under which Natural Obligation isstipulated clearly and generally and endowed some legal effects. A representativelegislation of style two is German Civil Code under which civil code has no clear andgeneral stipulations and Natural Obligations are dispersed in different provisions, e.g. thereare stipulations of obligation barred by extinctive prescription, stipulations of incompleteobligation, stipulations of moral and etiquette obligation separately, legislations of Taiwandistrict follow some provisions of this style. Common Law countries, though, without thesystem of Natural Obligation, have some similar systems like moral obligations (Materialbenefit rule) and unenforceable contract. Legislations in some states in these countries, theCivil Code of Louisiana State, e. g., deeply influence by Continent Law tradition, followNatural Obligations of French Civil Code. There are some legislations influenced by bothCommon Law and Continent Law tradition which stipulate both Natural Obligation andunenforceable contract, the Civil Code of Philippines is a typical one. The dissertationsummarizes the features of Natural Obligation in modem civil legislations and laws,compares stipulation styles of Common Law countries and Continent Law countries,summarizes and compares features of Natural Obligation legislations in Continent Lawcountries. The dissertation holds the mode of French style is better, with which theconnotation of Natural Obligation is explained, examples of Natural Obligation are listedand possible new examples are not excluded, basic and necessary powers and effects arelisted. Of course there should be some deliberations over how to explain the meaning ofNatural Obligation, what examples of Natural Obligation shall be listed and how commoneffects beyond basic effect shall be decided.
     ChapterⅣanalyzes some typical examples of Natural Obligation of abasementtype which are left when Civil Obligations disappear for some reasons. For a betterunderstanding of Natural Obligation, this part studies obligation left by incorrect judgmentand Civil Obligation was barred by extinctive prescription.
     In Roman Law era there were some examples of Natural Obligation resulted fromextinction of Civil Obligation due to litis contestation or due to incorrect judgment. Thispart reviews Natural Obligations in times of legis actiones, formula and cognition extra ordinem. It is commonly accepted voluntary delivery alter exemption of Civil Obligationby incorrect judgment can not be claimed back in modem times. Apart from NaturalObligation, there are theories of performance of non-obligation and gilt which are used toexplain this. The dissertation argues the latter two theories are unsuitable. NaturalObligation can exist according to theory of abasement of Civil Obligation or theory ofexaltation of moral obligation whatever theory of effect of judgrnent is used, it emphasizesa foundation of conscience burden and complies with general social opinion, so is a bettertheory for explanation. In choosing theory of essence of effect of judgment, the dissertation,based upon proper separation of substantive law and procedural law, holds the theory ofeffect of procedural law is more appropriate, it has features of concision and directness.
     There was a trend in Roman Law that actio perpetua evolved into actio temporalis andsome evidences showed in late Roman law times right to claim was separated to someextent from substantive right, Natural Obligation was left when prescription for litigation ofCivil Obligation passed. This practice is accepted as a principle in modem laws. Thedissertation holds that: modem legislations generally accept Natural Obligation is left whenCivil Obligation is ban-ed by prescription; there are different stipulations of effects of suchobligation; prescription passing does not spontaneously affect the nature of Civil Obligationand Natural Obligation is not matter-of-course only due to passing of limitation; whenreferring to effects of obligation ban'ed by prescription many legislations use words like"after the passing of prescription" or "after finish of limitation" and do not distinguisheffects of obligation whether there is an exception of limitation or not, so effects in suchprovisions in fact cover those of Civil Obligation and Natural Obligation; laws generallystipulate that the judge is not authorized to use prescription exception so leavetransformation from Civil Obligation to Natural Obligation at parties' option; the effects ofNatural Obligation are connected with the principle of abandonment of prescription interest.In fact there are some stipulations of Natural Obligation in such situations and they are theclearest and most concrete provisions in our existing civil laws. The dissertation explainshow Natural Obligation comes into being after the extinction of limitation of actions andgives some advice to perfect relevant provisions of civil laws. The law should adopt thebasic mode of exception appearing of German law style, exclude active application ofexception by the judge, stipulate that the obligor is entitled to abandon limitation interestand expand the existing effects of Natural Obligation.
     ChapterⅤanalyzes some typical examples of Natural Obligation which come intobeing at starting when there were no Civil Obligations prior to their existence.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Natural Obligation, this part studies Natural Obligation exaltedfrom moral obligation and Natural Obligation due to lack of form of contract.
     Natural Obligation exalted from moral obligation constitutes the main body of NaturalObligation and is the point type of energy of modem Natural Obligation. Non-pure NaturalObligation in Roman Law belongs to this sort, in order to comply with the trend of fusionof law and morality modem civil laws generally accept such Natural Obligation. Thedissertation holds that moral obligation contained in Natural Oblig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worth, certainty, necessity, objectivity, mobility and othemess, inclusiveness and specialfeature of conscience burden, within which the special feature of conscience burden is thecore one. Moral obligation can be used to express obligations imposed by conscienceburden, within which that imposed by considerable conscience burden and deemed to beliquidated according to general social opinion belongs to obligation included in NaturalObligation. Gift induced by moral obligation and common gift are different from thisobligation in intensity of moral and conscience burden, these obligations show differentdegrees of ethics dignity.
     While explaining Natural, Obligation exalted from moral obligation, theories inGerman private circle argue a purpose of "performance of legal obligation" is necessarywhen the obligor performs obligation. Such opinion is not suitable for it restricts the scopeof Natural Obligation and has to leave many situations which should have fallen underNatural Obligation to the governance of gift induced by moral obligation. The dissertationadvises that our civil law should generally stipulate Natural Obligation exalted from moralobligation, distinguish itself from gift induced by moral obligation and deny claiming backthe delivery paid of gift induced by moral obligation, so eliminate discrepancy broughtabout by judicial inaccuracy in telling Natural obligation exalted from moral obligationapart from gift induced by moral obligation.
     Natural Obligation due to lack of form of contract provides a special way tounderstand and deal with contract wanting form, breaking the common way of thinkingthat we should regard such contract as void and the performance should be recovered to theoriginal state, makes us consider the possibility of a intervenient relation between validcontract and void contract. In Roman Law, restricted by strict formalism, pacta nuda couldonly engender a relation of Natural Obligation. Influenced by Canon Law and modem ideasof natural law theory, Natural Obligation of nude pact, ever looked upon as a transitionthing bef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freedom of contract doctrine, gradually evolved to CivilObligation, "a mere consensus is enough to engender a Civil Obligation", but Natural Obligations due to lack of form of contract continues to exist in some situations where thereare stipulations of forms of contract. Because different forms of contract burden differentfunctions, when a contract becomes void due to lack of the form requirement, if notinfluencing public interest and a third party's interest, it is necessary to consider thepossibility of Natural Obligation. Contract lacking form could also be healed as valid byapplication of the doctrine of contract healing, this doctrine has some similarities anddissimilarities with Natural Obligation. The dissertation advises when there be the doctrineof contract healing it be suitable to consider such doctrine absorbing the performance ofNatural Obligation, when such doctrine be not applicable it be suitable to consider theperformance of Natural Obligation. The dissertation holds: if we can harmonize the relationof compulsory norms and deciding void contract lacking of form and make sure thatperformance of void contract certainly impairs public interest and a third party's interest,there will be no possibility of contract healing or performance of Natural Obligation as tovoid contract. Because it is difficult to decide whether the aim of form of contract isrelevant to public interest and a third party's interest and such.interests interweave withparties' interest, it is not indubitable that all provisions stipulating contract lacking form asvoid are reasonable. Space should be left for the consideration of Natural Obligationreferring to void contract due to lack of form. Spreading from such thinking way, it ispossible to ponder Natural Obligation as to other void legal acts.
     ChapterⅥanalyzes whether the delivery out of illegal reason could be coveredby Natural Obligation, denies regarding such delivery (e.g. gambling obligation) asNatural Obligation, advises to separate out mass gaming of amusement and considerthe payment of relevant delivery as performance of Natural Obligation.
     All Natural Obligations have a unified ethics foundation and all are supportedpositively by general ethics and social opinion. The maintenance of independence, systemand unique legal virtues of Natural Obligation shall be protected by telling NaturalObligation apart from relation like delivery out of illegal reason. The dissertation holds thatdelivery out of illegal reason firstly is an unlawful enrichment with the recovery of deliveryto the original state as the basic legal effect. We can find Natural Obligation isfundamentally different from such delivery from probing into the reason why such deliveryis not permitted to be claimed back. It is generally accepted that when a person positionshimself out of legal criteria by breaking prohibitiv.e norms or by acting contradictory topublic order and good custom, there is no need to give him protection, which is based uponthe principle of "Nemo auditur propriam turpitudinem allegans" or "clean hands". Observing legislations explaining the connotation of Natural Obligation, we can find suchdelivery out of illegal reason is excluded and moral or social obligation is emphasized.Reviewing its historical origin, we can get Roman Law did not regard the recovery of suchdelivery as the effect of Natural Obligation. Expanding types of Natural Obligation to coversuch delivery out of illegal reason will make it difficult to orient the essence of NaturalObligation, is contrary to the trend of expounding Natural Obligation from the point ofview of moral obligation and conscience burden. Delivery out of illegal reason havingsimilar effect of excluding recovery to that of Natural Obligation does not mean it is thesame as Natural Obligation, different roads lead to similar effects. As to performance ofgambling obligation, the dissertation holds that it belongs to delivery out of illegal reasonand can not included in the category of Natural Obligation. In order to respect commonfeeling of living, accommodate the change of general ethics and social opinion, based onadministration practice, we should consider separating out mass gaming of amusement andlook the payment of relevant delivery upon as performance of Natural Obligation.
     ChapterⅦgives some advice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Natural Obligation systemin China's Civil Law. The dissertation sums up examples of Natural Obligation stipulatedin China's existing laws and believes there are several systems accepting the conception ofNatural Obligation on using oversea legislations for reference. But as a whole there is nodefinite system of Natural Obligation, lacks universal provisions explaining the connotation,types, powers and effects in existing civil laws. The system of Natural Obligation bearsmany unique functions and has much significance and it is urgent and necessary to establisha universal system of Natural Obligation in China's Civil Law. The dissertation introducessome regulations concerning Natural Obligation of several drafts of Civil Code and holdsthe mode of French style is better, with which the connotation of Natural Obligation isexplained, examples of Natural Obligation are listed and possible new examples are notexcluded, basic and necessary powers and effects are listed. The establishment of NaturalObligation system should follows such mode and the universal system of NaturalObligation should be included in general rules of Obligations Law. The dissertation givessome preparatory advice on provisions of the general system of Natural Obligation inChina's Civil Law.
     The last part of the dissertation, enlightened by significance of methodology ofNatural Obligation,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Natural Real Right and considers thepossibility of generalizing the concept of Natural Right in civil law. Becauseperformance does not belong to the relation of obligation exclusively, Right of Real Claim also contains such performance and its protection of enforcement may be excluded incertain situations, and it is necessary to safeguard the effect of voluntary performance. Thedissertation attempts to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Natural Real Right inspired bymethodology significance of Natural Obligation and considers the possibility ofgeneralizing the concept of Natural Right in civil law based upon the concepts of NaturalObligation and Natural Real Right.
引文
① 邱聪智:《民法债编通则》,台湾辅仁大学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辑,1991年自版,第4页。
    ② 王家福主编:《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第11页。
    ③ 林诚二:《民法债编总论——体系化解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④ 有法律意义的债可能还会用来指“非法债务”,这种仅具债的形式而不可能产生包括受领保有在内的法效果的关系,完全不具有债的正向功能与意义,所获得的仅仅是法律的“否定性效果”。
    ① [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44页。
    ① Lorirner, Institutes of Law, 2d ed. Edinburgh and London: W. Blackwood and Sons, 1880.pp.353-354.
    ② Dahn, Vom Werden und Wesen des Rechts, 1879.Reprinted in Rechtsphilosophische Studien, 291. Rechtsphilosophische Studien, 305-306.转引自[美]罗斯科·庞德:《法律与道德》,陈林林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4页。
    ③ [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140页。
    ① [日]北川善太郎:《日本民法体系》,李毅多、仇京春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② 王伯琦:“论自然债务”,刁荣华主编:《现代民法基本问题》,台北:汉林出版社,1981年版,第108页。
    ① D.50,17,202.(所引尤士丁尼《学说汇纂》,除另指明译本以外,皆来自http://wcbu2.upmf-grenoble.fr/Haiti/Cours/Ak/上Samuel P. Scott英译本,2006年9月1日访问)。
    ② 本文所用《法国民法典》条文,如无特别说明,皆来自罗结珍译:《法国民法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③ Demolombe, Cours de code Napoleon, Paris, Durand & Pedone & Haehette (1877-1878), ⅩⅩⅦ, n°34.
    ④ [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73-674页。
    ⑤ 本文所用《意大利民法典》条文,如无特别说明,皆来自费安玲等译:《意大利民法典》,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① Gianfranco Ugazzi, "Obbligazione naturale", in Novissimo Digesto Italiano, Ⅺ, 1965.p.661.
    ② Juergen Schmidt, Staudingers Kommentar zum Buergerlichen Gesetzbuch, 12 Aufl,. 1983, Bern 245-248
    ③ 在德国法上。普通(完全)债是指包含可诉请履行性、可执行性、可自力实现性、处分权能和保有给付的法律原因的债。债权人不享有上述全部权能的即为不完全债。参见[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杜景林、卢谌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6-19页。
    ④ 即欠缺相对应的权利的法律义务,一般不涉及债权人、被害人违法或违约,而是指按照诚实信用原则确定的其违反最终保护债务人利益义务或仅涉及自己利益的履行。参见[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杜景林、卢谌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68-369页、第516页。
    ⑤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杜景林、卢谌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9-20页。
    ⑥ 李宜琛:《日耳曼法概说》,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4-105页。
    ① 史尚宽:《债法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但亦有学者认为自然债与无责任之债并不同,前者指无诉权保护之债,后者指债务与责任分离的问题(林诚二:《民法理论与问题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1页)。
    ② 郑玉波:《民商法问题研究》(二),台湾大学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辑。1984年自版,第30页:郑玉波著、陈荣隆修订:《民法债编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第2版,第7页。
    ③ 梅仲协:《民法要义》,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9页。
    ④ 邱聪智:《民法债编通则》,辅仁大学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辑,1991年自版,第8页.
    ⑤ 丘汉平:《罗马法》,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358页.此诉权实为强制保护之意。同书该页认为.关于诉权是否为权利的必要条件,存在正反两说。正说认为诉权属于必要,没有诉权的可以强制执行的权利存在的,不能视为法律上的义务。而反对说则认为,诉权并非债权构成的绝对要件,债务是自然的还是法律的,在实质上并无区别。笔者认为,一旦将自然债纳入法律,则必须有一个能同时包容自然债和有强制保护的债的上位“债”的理解,同时,由于普遍观念的影响,仍然可以在无特别规定时以强制保护的债(民事债)来指称债并以其为主体构建债的体系。
    ⑥ 王伯琦:《民法债篇总论》第5页。转引自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二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 版社,1998年版,第125页。王伯琦先生在“论自然债务”一文中另定义:“自然债务,为无可强制执行之债务。债务人虽不履行,法律不加制裁。但如其自愿履行时,债权人得受领,并非不当得利,债务人不得请求追还”(王伯琦:“论自然债务”,刁荣华主编:《现代民法基本问题》,台北:汉林出版社,1981年版,第104页)。
    ① 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二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1页。
    ② 崔吉子:“教会奉献金与自然债务——韩国宗教赠与纠纷案评析”,《法学》,2004年第6期,第126-127页。
    ③ [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3页。
    ④ [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174页。
    ⑤ 林诚二:《民法理论与问题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1页。
    ⑥ 王家福主编:《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第11页。
    ⑦ 江平主编:《民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76页。
    ⑧ 徐开墅:《民商法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49页。
    ① 张俊浩主编:《民法学原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33-634页。
    ② 王利明主编:《民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03页。
    ③ 覃有土:“自然债”,佟柔主编:《中华法学大辞典·民法学卷》,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5年版,第896页。
    ④ 徐国栋主编:《绿色民法典草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58页。
    ⑤ 梁慧星:《民法总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70页。
    ⑥ David V Snyder, "The Case of Natural Obligations", 56 La.L.Rev.423, 1995, p.423.
    ⑦ 有观点将债分为不完全义务(imperfect obligations)与完全义务(perfect obligations),不完全义务指那些并不使我们在作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受到约束的义务,对其不履行仅仅是在面对上帝才是有责任的,比如慈善与感谢,这种意义上某种义务只是纯粹的职责(Imperfect obligations are those which arc not binding on us as between man and man, and for the non-performance of which we arc accountable to God only; such as charity or gratitude. In this sense an obligation is a mere duty)。完全义务是指能使某人有权要求我们做与不做某事的义务。这些义务要么是自然债(natural or moral obligation),要么是民事债(civil obligation)(A perfect obligation is one which gives a right to another to require us to give him something or not to do something. These obligations are either natural or moral, or they are civil)。自然债是指不能通过诉强制执行但却在良心上或按照自然正义对达成它的人具有约束力的债。它们有一些法律效果,对按其所为的支付或给与不得诉请返还,自然债是新合同的充分对价(A natural or moral obligation is one which cannot be enforced by action, but which is binding on the party who makes it, in conscience and according to natural justice. Although natural obligations cannot be enforced by action, they have the following effect: No suit will lie to recover back what has been paid, or given in compliance with a natural obligation. A natural obligation is a sufficient consideration for a new contract)。民事债是指有法律上约束力的债,是“法锁”,它使债权人有权通过诉讼强制执行,换言之,它是对债务人施加有效约束的允诺(A civil obligation is one which has a binding operation in law, vinculum juris, and which gives to the obligee the right of enforcing it in a court of justice; in other words, it is an engagement binding on the obligor)。以上参见http://www.lectlaw.com/def2/o001.htm(2006年10月20日访问)。从这种区分来看,似乎是将良心上的约束区别为不同的层次,对于那种有权要求对方做的却不能通过诉讼强制执行 的,才算得上是自然债。从权能分解的角度看,似乎是同意有债权或请求权,但是却无诉权强制保护的法律上的债。这种观点类似于自然债属“民事债贬降”说。
    ① David V Snyder, "The Case of Natural Obligations", 56 La.L.Rev.423, 1995, pp.423-424.
    ② See generally Carey J. Ellis, Jr., Note, "Contracts—Distinction between Natural and Moral Obligations", 17 Tul. L.Rev. 310 (1942).
    ③ "One which in honor and conscience binds the person who has contracted it, but which cannot be enforced in a court of justice."Poth, n. 173, and n. 191. See Obligation. Source: Bouviers Law Dictionary 1856 Edition.参见http://www.legallawterms.com/Legal.asp.Definition-NATURAL%20OBLIGATION (2006年11月1日访问)。
    ④ "An obligation arising from moral duty that is implied but not enforceable by the law".参见,http://www.answers.com/topic/natural-obligation(2006年9月17日访问)。这种定义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民法典》第1760条非常类似。
    ⑤ http://www.ucc.ie/iaw/restitution/rdg/kk0404029.htm, see also Duncan Sheehan, "Natural obligations in English law". L.M.C.L.Q. 2004, 2(May), pp. 172-196.
    ① 说明债基于衡平与自然法,实际上也是对债的内容特性作出限定。
    ② 该两法典虽未正面明确肯认具体效果或权能,但都在后加上“按照自然正义在良心上对承担者施加约束”或“其履行系合乎公平之要求”的限制。就实质效果来说,这些立法与前述“无责任”、“不完全效力”说都是肯定自然债有最基本的“履行保有”效果的。
    ① [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175页。
    ② 郑玉波:《民商法问题研究》(二),台湾大学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辑,1984年自版,第30-31页。
    ③ 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二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6页。
    ④ 史尚宽:《债法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⑤ 但史尚宽教授承认不法原因给付为自然债、王伯琦教授也曾持此说法(王泽鉴:《债法原理》(第一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6页注1),与自然债含义阐释明显存在矛盾。
    ① 郑玉波著、陈荣隆修订:《民法债编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第2版,第8页.
    ② 王泽鉴:《债法原理》(第一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6页注1。
    ③ 邱聪智教授在说明不法原因给付和道德义务给付时倒是坚持了“有债务”的标准,不过他也一并把学者普遍认可属于自然债的道德义务的履行抛弃了。
    ④ 关于“自然”概念于物质世界外加上道德世界,包括了人类的思想、惯例和希望的说明,参见[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1页。关于自然与道德“同物异名”的表述,参见王伯琦:“论自然债务”,刁荣华主编:《现代民法基本问题》,台北:汉林出版社,1981年版,第105页。
    ① Georges Ripen, La Regle Morale dans les Obligations Civiles S 186, at 385(Paris, L.G.D.J.., 1935).
    ② David V Snyder, "The Case of Natural Obligations", 56 La. L.Rev.423, 1995, p.423.
    ③ [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65页。
    ④ Karl Larenz, Lehrbuch des Schuldrechts, Bd.1, 13 Aufl. C.H.Beck, 1982, S.21.
    ⑤ Fikentseher, Schuldrechts, 18.Aufl. 1992,S.48.转引自王泽鉴:《债法原理》(第一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6页注2。
    ⑥ 王泽鉴:《债法原理》(第一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6页。韩国否定自然债概念的学者也认为,认同自然债的“不可返还说”及“法定债务说”将不同性质的具体个案集中归纳为自然债务,但在其中却找不到可以统一适用的规范,自然债的概念在法技术上毫无意义,反而带来了不必要的思考上的混乱,因此 主张废弃。参见[韩]梁彰洙:“自然债务、债务及责任”,《月刊考试》,1992年第5期,第60页以下。
    ① [日]川岛武宜:《债权法总则讲义第一》,第55.56页。转引自[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4页。
    ② [日]矶村哲:“债务责任”,[日]谷口知平、加藤一郎编:《民法演习Ⅲ》,东京:有斐阁,1979年版,第13页。
    ③ 张广兴:《债法总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34-35页。
    ④ [日]我妻荣:《新订债权总论·民法讲义Ⅳ》,东京:岩波书店,1983年版,第70-71页。谷口知平教授认为自然债务概念并不是一个实体概念,而是为了道德义务的维持和法律解释论理的简明化而制定的“技术性”概念([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142页)。笔者同意在整合不同自然债情形的意义上,自然债带有一定的技术性。但是由于各种自然债情形都有共通的实质内涵——符合一般道德标准和社会观念要求的给付的应为,因此,不能将自然债完全技术化为一个单纯的用词,而将其实质上的确定完全交由“各个制度和契约宗旨”来具体决定。或许在一个具体的自然债应该具备超出基本效力以外的什么样的效力上,各个具体的制度会发挥较大的作用,但是在一个关系是否属于自然债的判断上,有着前述实质内涵的自然债制度本身的判断标准,可能更能够直接地被使用。特别是在没有形成具体制度的道德义务履行之场合,按照自然债的标准加以判断就更是必要的,因为此时显然只有自然债制度及其宗旨可用。某种道德义务的履行是否能够上升到自然偾的高度,不是要依据自然债本身的规定性去确定吗?
    ① 徐国栋主编:《绿色民法典草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58页。
    ② [日]梅谦次郎:《民法要义·卷之三债权编》,东京:明法堂,1897年版,第7页。
    ③ 黄右昌:《罗马法与现代》,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第281页注1。
    ④ [日]石田文次郎:《债权总论》,东京:早稻田大学出版部,1947年版,第10页。
    ① 于保不二雄:《债权总论》,第71页。转引自[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185页。
    ② [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176页。
    ③ [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177页。
    ① [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178页。
    ② [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84页。
    ③ [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139页。
    ① 周枏:《罗马法原论》(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684-685页。
    ② 法国学者雅克·盖斯旦和吉勒·古博也有类似的分类([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85-690页)。不过在“某种民事债务曾先期存在”的类型中,其将“流产的民事债务”(可导致某人享有权利的法律原因的义务,本可合法和理性地强制,但法律政策考虑认为不适合作民事债务的自然债。如仅当事人欠缺行为能力或仅形式存在缺陷的“债”。)放入其中。笔者认为,虽然这种“流产的民事债务”一般存在形式上的民事债的关系,与那种最初属纯粹道德义务而没有形式上债的关系的情况不同,在性质上可以用“民事债贬降”的本质理论加以说明,但从类型上看,毕竟不属于“先期存在某种民事债”的情形,而适宜放入“先前不存在民事债”的自然债类型中。
    ③ 郑玉波著、陈荣隆修订:《民法债编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第2版,第8页;邱聪智:《民法债编通则》,辅仁大学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辑,1991年自版,第9页注5。
    ④ [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196页,实务上的判例,参见东京地判平成2年8月21日判时1362期34页。
    ① 郑玉波:《民商法问题研究》(二),台湾大学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辑,1984年自版,第30页。
    ② 参见台湾地区民法第144条、第145条、第337条。
    ③ http://www.ucc.ie/law/restitution/rdg/kk0404029.htm, see also Duncan Sheehan, "Natural obligations in English law". L.M.C.L.O. 2004, 2(May), pp. 172-196.
    ④ 也即,不法原因给付和赌债给付本身并不是自然债履行,这与一般的观点不同。涉及道德义务,他同样认为,自然债指的是履行道德义务作出给付后产生的不当得利的债务,而不是指道德义务的履行本身。参见邱聪智:《民法债编通则》,辅仁大学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辑,1991年自版,第8页注3。
    ① 邱聪智:《民法债编通则》,辅仁大学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辑,1991年自版,第8-9页。
    ② 笔者认为,严格说来,因缺乏强制执行,自然债是不存在法律上预期利益的,而是一旦给付就属现实利益。如非认有预期利益,以契合“债”的称呼,则应认为仅是道德上的预期而已,即存在无法律支持的“请求权”。笔者认为将其称为“债”,从一个角度看,正是从其在道德上存在预期利益,而又有其转化为现实利益时存在法律支持而论。
    ③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杜景林、卢谌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6-19页。
    ④ 王泽鉴:《债法原理(第一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22页。
    ⑤ 郑玉波:《民商法问题研究》(三),台湾大学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辑,1984年自版,第24页。
    ⑥ 邱聪智:《民法债编通则》,辅仁大学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辑,1991年自版,第6-7页。
    ⑦ 近代法多指Auspruch(请求权),由德国法儒温德赛(Windschcid)创立的概念。
    ⑧ 罗马法时称为actio(诉权),实为以诉权为主且与实体权相结合。
    ① 参见台湾地区民法第227条、日本民法第414条。
    ②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杜景林、卢谌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
    ③ 德国民法第229条、台湾地区民法第151条。
    ④ 郑玉波:《民商法问题研究》(三),台湾大学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辑,1984年自版,第28页。
    ⑤ 王家福主编:《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页。
    ⑥ 魏振瀛主编:《民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04页。
    ⑦ 徐开墅:《民商法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48-49页。
    ⑧ 关于债的基本权能的详细论述,参见拙文“债权基本权能略论”,《河北法学》,2006年第5期,第117-122、134页。
    ① 学者大多指出的保有给付、保持力,实际上多容纳了受领之意,邱聪智教授即称“受领保持力”。笔者区分受领与保有权能,主要是考虑受领仅指一时之行为,保有则指一种终局的状态,受领可以委托他人行使,保有则仅作为利益归属者的债权人才得行使.
    ② 保有权能在自愿给付或强制给付时都体现出来。
    ① 王利明、崔建远:《合同法新论·总则》,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页。
    ② 魏振瀛:《民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04页。
    ③ 邱聪智:《民法债编通则》,辅仁大学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辑,1991年自版,第5页。
    ①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杜景林、卢谌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8-19页。
    ①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杜景林、卢谌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0页。
    ② 王泽鉴:《债法原理(第一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4-26页。
    ① 石田喜久夫教授即认为清偿留置(retentio soluti)是自然债效力的核心。参见[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174页。
    ② 自然债的保有权能仅限于债务人自愿履行时的保有,关于此自愿给付,澳门民法第397条规定,在未受胁迫下所为之给付,视为自发给付。保有权能要有效,除了自愿履行外,一般还需要一些条件,比如给付人的行为能力(意大利民法第2034条、阿根廷民法第516条、澳门民法第397条第1款)、给付人对财产的处分能力(智利民法第1470条第3款、埃塞俄比亚民法第2166条)等。
    ③ 如台湾地区民法第573条规定:“因婚姻居间而约定报酬者,就其报酬无请求权”,第205条规定“约定利率,超过周年20%者,债权人对于超过部分之利息,无请求权”。
    ④ 有学者认为消灭时效经过后债的请求力减弱,属于自然债(邱聪智:《民法债编通则》,辅仁大学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辑,1991年自版,第8页)。笔者认为,虽然时效经过后产生抗辩权,债的请求即受到潜在影响,但债权人仍然可以诉请履行,在抗辩没有利用的情况下,并不出现自然债。
    ⑤ 王泽鉴:《债法原理(第一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
    ⑥ 邱聪智:《民法债编通则》,辅仁大学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辑,1991年自版,第9页。
    ① 邱聪智:《民法债编通则》,辅仁大学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辑,1991年自版,第9页。
    ② 恰恰相反,自然债履行或者承诺往往会成为其它民事债实施保全措施的对象,参见《澳门民法典》第605及第611条;[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93页。关于诉讼时效已过债权的代位权,肯定说者参见佟强:“代位权制度研究”,《中外法学》,2002年第2期,第163—184页;否定说者参见韩世远:“债权人代位权与诉讼时效”,《人民法院报》,2004年2月6日,第3版.
    ③ W.W.Howe, Studies in the CivilLaw and its Relations to the Law of England and America, Fred B Rothman & Co., 1896, p.93.
    ④ 在民事债贬降说的古典理论影响下,自然债在除了不可强制之外被赋予了很多的效力,甚至被用“产生与民事债相同的效果”这样的表述来归纳([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98页).在现代立法中,一概容纳民事债其余效力的类似表述仍然存在,如《澳门民法典》第398条规定:“自然债务适用法定债务之制度中不涉及强制给付部分之规定;但法律另有特别规定者除外”,这种方式与《意大利民法典》第2034条一概否定自然债“履行后不得返还”以外的效果恰好相反,都是不值称道的“一刀切”。
    ① 德国民法中将“不设定债务”的缺乏诉请履行力、执行力和自力实现可能的关系都纳入自然债中,这为对道德义务升华的自然债作基本权能构成思考提供了很好的参照。道德义务无疑也是不设定民事债务、不具有可诉履行性、执行性和自力实现性的“给付负担”。
    ② 间接给付需要新债的负担,因此有额外行为,不是对自然债单纯的“给付”。
    ① 罗马法上的自然债权能,也体现出这样的特点。
    ② 如笔者并不主张统一规定对自然债可提供保证。该保证性质为何、有无先诉抗辩及代位权均值得思考。
    ③ [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174-175页。
    ④ [日]我妻荣:《新订债权总论·民法讲义Ⅳ》,东京:岩波书店,1983年版,第71页。
    ① [日]矶村哲:“债务责任”,[日]谷口知平、加藤一郎编:《民法演习Ⅲ》,东京:有斐阁,1979年版,第13页。
    ② [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75页。
    ③ [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89页。
    ① [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75页.
    ② [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76页。
    ③ Bigot-Preamaneu,Locre,“民事立法”,第12卷,p.365。转引自[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76页。
    ④ [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00页。
    ⑤ [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03-305页。
    ① 江平、米键:《罗马法基础》,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6页。
    ② 丘汉平:《罗马法》,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358页。
    ③ 周枏:《罗马法原论》(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684-685页。
    ④ 丘汉平:《罗马法》,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358页。
    ⑤ 周枏:《罗马法原论》(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684页。
    ⑥ [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04页。
    ① 《德国民法典》也有不完全债务的规定,只是其另行规定了道德义务升华类自然债,参见德国民法第762、763、814条。
    ② [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76页.
    ③ 王伯琦:“论自然债务”,刁荣华主编:《现代民法基本问题》,台北:汉林出版社,1981年版,第107页。
    ④ [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76页。
    ① Demolombe, Cours de code Napoleon, Paris, Durand & Pedone & Haehette (1877-1878), ⅩⅩⅦ, n°36.
    ① [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77页。
    ② J.J.Dupeyroux,“无偿行为的一般理论”,n°33及以下;“自然债务,判例与立法”,第二卷,p.321。转引自[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78页。
    ③ [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176页。
    ④ J.J.Dupeyroux,“无偿行为的一般理论”,n°353。转引自[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78页。
    ① Ripert, La rele morale dans les obligations civiles., n°188.转引自[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79页。
    ② Planiol et Ripert, Traite practique de droit civil francais, t.Ⅶ, No.981.转引自[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79页。
    ③ Ripert, La rele morale dans les obligations civiles., n°191.转引自[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79页。
    ④ Ripert, La rele morale dans les obligations civiles., n°192.转引自[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79页。
    ① 王伯琦:“论自然债务”,刁荣华主编:《现代民法基本问题》,台北:汉林出版社,1981年版,第107页。
    ② Ripert, La rele morale dans les obligations civiles., n°193.转引自[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79页。这样履行时就是债出现之时,但是债不可能只依据一种履行行为出现而存在,因此所谓的自然债此时存在,指的是其属性得以最后确定,而不是指其内容。履行出现后,回溯将这种关系称为自然债务。称呼履行前的关系为自然债务也无不可,因为法律至少保留了规制其自动履行的可能,而纯粹的道德义务是没有这种可能性的。特别是当立法规定了作为自然债的道德义务的具体类型时,可以说它们都是可以预先确定为自然债的。可否这样来说,自然债是这样一些道德义务,法律上保留了它们一旦被履行或承诺即不得反悔的可能。
    ③ 有学者如R.Savatier却持相反的观点,认为所有的道德义务应当是一种民事债务,出于对其中某些类型的敌视而剥夺其制裁机能,这就是自然债务。由此自然债务和民事债务具有同一属性而都是道德义务。通过这种方式其将自然债务与非法债务相比较。参见[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79页注8。
    ④ Planiol et Ripert, Traite practique de droit civil francais, t. Ⅶ, No.982.转引自[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79页。
    ⑤ 王伯琦:“论自然债务”,刁荣华主编:《现代民法基本问题》,台北:汉林出版社,1981年版,第105页。
    ⑥ Ripert, La rele morale dans les obligations civiles., n°193.转引自[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80页。
    ① Thomas,“法国法上的自然债务”,博士论文,Montpellier,1932年。转引自[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80页。
    ② Thomas,“法国法上的自然债务”,博士论文,Montpellier,1932年,p.151以下。转引自[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80页。
    ③ Ripert, La rele morale clans les obligations civiles., n°193.转引自[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81页。
    ④ Josserand,“法国民法教程”,第二卷,n°177及以下;Planiol et Ripert, Traite practique de droit civil francais, t. Ⅶ, No. 982.转引自[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79页。
    ① 对道德义务履行的承诺实际上是按照意思与信赖理论构建民事债,或者也可以说属于对自然债务的民事债“更新”。
    ① 王伯琦:“论自然债务”,刁荣华主编:《现代民法基本问题》,台北:汉林出版社,1981年版,第107-108页。
    ② 就象未成年人契约行为的追认一样,追认产生法律效果,但是不能认为这种债的关系就是靠追认这一个单方行为所能够形成的,在此意义上,必须认可追认之前未成年人与他人的关系是一种有法律意义的存在。
    ① Ripert,La rele morale dans les obligations civiles.,n°193.转引自[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80页。
    ① 向法律联系靠拢可以通过道德义务根据良心压力的弱强递进分类这种方式体现,自然债显然只涉及那些具有较强良心压力的关系,还可以通过道德义务的确定性、财产性、必要性等表现出来。
    ② 这种观点用来区别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似乎简洁,但是一个法律规范的强制力是其结果,而将强制力看作法律规范的特征,有将结果混同于原因之嫌。法规范不是因为具有强制性而成为法规范,而是因为其是法规范因而具有强制性。法规范应该具有强制性,但是没有强制性不代表它就不是法规范。
    ③ [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81页。
    ① 道德与法律之向的界限还是存在的,而且司法关切道德义务与司法常须探求当事人意思与动机具有可比性,都需运用衡量与解释。参见王伯琦:“论自然债务”,刁荣华主编:《现代民法基本问题》,台北:汉林出版社,1981年版,第109页。
    ② 黄右昌:《罗马法与现代》,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第281-282页。
    ① 实际上法律中存在大量的类似法律规范,当事人在选择某个制度适用的时候是自由的,而一旦作出选择,即自动进入该法规范的适用范围而必须遵守该规范。但是,选择这种法律规范带有的动机和道德标准可能不同。
    ② Laszlo-Fenouiliet,“良心”,LGDJ,1993,Cornu序,n°155。转引自[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82页。
    ③ [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83页。
    ① [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7页。
    ② Schcurl, Die roemische Naturalobligation, Jherings Jahrbuecher, Bd.7.S.319-320.
    ③ [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99页。
    ④ Fritz Kiingmueller, Die Lehre von den natuerlichen Verbindlichkeiten, 1905, S. 130.
    ⑤ Schwanert, Die Naturalobligationen des Roemaischen Rechts, 1861, S.20 f.
    ⑥ [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153页:黄右昌:《罗马法与现代》,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第281-282页。
    ⑦ 黄右昌:《罗马法与现代》,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第282页。
    ⑧ [意]朱塞佩·格罗索:《罗马法史》,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39-240页。
    ① [古罗马]盖尤斯:《法学阶梯》,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D.1,1,9。
    ②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页。
    ③ [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161页。
    ④ 在学者的分类中,时而存在的是市民法与万民法(实质也是自然法)的两分法,时而存在的是市民法、万民法与自然法的三分法([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4页)。自然法,按照学者的观点,实际上只是理想法,虽然它推动了罗马法以及后世法学的发展,但与制定法不同,它没有直接的拘束力和法律效力(周枏:《罗马法原论》(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96页)。从这个意义上说,理念性的自然法与实证的市民法和万民法是不同的,它也将继续存续下去,不会随着万民法与市民法的融合而消失。万民法只是自然法在特定阶段表现自我的恰当工具。万民法与自然法在罗马法特殊历史阶段中的区别和同一,都是可以理解的。
    ⑤ [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1页。
    ⑥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254a,《尼各马可伦理学》1134b。转引自[德]阿图尔·考夫曼:“法哲学的问题史”,[德]阿图尔·考夫曼等主编:《当代法哲学和法律理论导论》,郑永流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62页。
    ⑦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1134b。转引自[德]阿图尔·考夫曼:“法哲学的问题史”,[德]阿图尔·考夫曼等主编:《当代法哲学和法律理论导论》,郑永流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62页。
    ⑧ 亚里士多德:《修辞术·亚历山大修辞学·论诗》,颜一、崔延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3页。
    ①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②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页。
    ③ 徐国栋:“共和晚期希腊哲学对罗马法之技术和内容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第74页。
    ④ [美]约翰·梅西·赞恩:《法律简史》,孙运申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104页.
    ⑤ [美]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册),盛葵阳、崔妙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83页。
    ⑥ [美]约翰·梅西·赞恩:《法律简史》,孙运申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104—105页。
    ⑦ 徐国栋:“共和晚期希腊哲学对罗马法之技术和内容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第76页。
    ① 关于自然债主要适用于“道德精英”而非那些逃避自己良心义务者的阐述,参见本文第一章中关于自然债本质的理解。
    ② Cicero, De Re Publica, transl.C.W.Keyes (Loeb Classical Library ed., 1928), Bk.Ⅲ.ⅹⅹⅱ.
    ③ Cicero, De Finibus Bonorum et Malorum, transI.H.Rackham (Loeb Classical Library ed., 1951), Bk.Ⅴ.ⅹⅹⅲ.
    ④ ins.2,pr.(所引尤士丁尼《法学阶梯》,除另指明译本以外,皆来自[古罗马]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法学阶梯》,张启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⑤ [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4-15页。
    ⑥ Ernst Levy, "Natural Law in the Roman Period", 2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Natural Law institute Proceedings 43, p. 66(1949).
    ⑦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页。
    ① Ernst Levy, "Natural Law in the Roman Period", 2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Natural Law institute Proceedings 43, p.51 (1949).
    ② [古罗马]西塞罗:《论义务》,王焕生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11页。
    ③ [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44页。
    ④ [美]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册),盛葵阳、崔妙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96页。
    ⑤ D.1,1,11.
    ⑥ [古罗马]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王焕生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0页。
    ⑦ 这是一种实证观点,实际上不仅在观念上自然法被认为是法追求的理想状态,甚至受到自然法影响的学者因此推论认为实际上在市民法出现以前就有了自然法的内容。“自然法是较古的法,因为它是在人类的原始时由自然所规定的。至于市民法则只是在开始建立国家、设置长官并制定法律时才出现的”(Ins.2,1,11)。
    ① D.1,1,7,1.
    ② [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27-28页。
    ③ [意]朱塞佩·格罗索:《罗马法史》,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57页。
    ① [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99页.
    ② 周枏:《罗马法原论》(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684页。
    ③ 周枏:《罗马法原论》(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684页。
    ④ D.1,1,9.
    ⑤ D.1,1,9.
    ① bseler, Beitrage, 4. 92sqq.转引自丘汉平:《罗马法》,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315页。
    ② ins.3,13,pr.
    ③ D.44,7,3,pr.
    ④ [古罗马]盖尤斯:《法学阶梯》,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88页。
    ⑤ [英]巴里·尼古拉斯:《罗马法概论》,黄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70页。
    ① 周枏:《罗马法原论》(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678页。
    ② 郑玉波:《罗马法要义》,台北:汉林出版社,1958年版,第40一41页.
    ③ D.44,7,42,1.此处可看出民法债与市民法的非对应关系,围绕债来看,市民法与裁判官法之间的区分不是强制力有无的区分。这与早期市民法即对应民法债不同。
    ④ D. 50,16,108.
    ⑤ W. W, Buckland and Peter Stein. A Text-Book of Roman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3. p. 552.
    ⑥ [意]朱塞佩·格罗索:《罗马法史》,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52页。
    ⑦ David V Snydcr, "The Case of Natural Obligations", 56 La. L.Rev.423, 1995, p.429; Max Kaser, Das roemische Privatrecht, 1Abt. 1955, S.402-403.
    ⑧ W.W. Buckland and Peter Stein, A Text-Book of Roman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3, p. 552.
    ⑨ 王伯琦:“论自然债务”,刁荣华主编:《现代民法基本问题》,台北:汉林出版社,1981年版,第104页.
    ① [意]朱塞佩·格罗索:《罗马法史》,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3页、第25页、第100页、第110页。
    ② [意]朱塞佩·格罗索:《罗马法史》,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6页。
    ③ [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156页。
    ① [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155页。
    ② D.4,5,8.
    ③ Fritz Klingmueller, Die Lehre von den natuerlichen Verbindlichkeiten, 1905, S.99; Vgl.Bekker, Jahrbuch des gemeinen Rechts, Ⅳ, S.386.f.
    ① [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00页。
    ② [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00页。
    ③ [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00页。
    ④ Max Kaser, Das roemische Privatrecht, 1Abt. 1955, S.402-403.
    ① D.1,6,1.由此可见在个别方面万民法与自然法是不同的.当从一个各民族都共同使用的习俗和惯常做法角度来理解万民法时,它或会带有对某些“实质上不符合自然法”做法的维护。不过,随着自然法思想的深入影响,这些惯常做法即使没有受到革命性的否弃,也受到极大的修正,债奴制度后被废除,出现了依据自然法奴隶有获得“被解放的利益”(参见D.1,1,4)。虽然由此看万民法的进步性特征显得有些微妙,但笔者还是一般性地接受万民法与自然法实质同一的观点。
    ② David V Snyder, "The Case of Natural Obligations", 56 La. L.Rev.423, 1995, p.425.
    ③ D. 1,5,4.
    ④ D.50,17,32.
    ⑤ 有学者认为,一些自然债务并不被自然法所认可,特别是那些涉及奴隶的债务。因为假设自然法不承认奴隶制度的话,它就难以规定奴隶进行的交易仅能有自然债务的有限效果。(参见David V Snyddr, "The Case of Natural Obligations", 56 La. L. Rev. 423, 1995, p. 424. fn. 8.)但是,笔者更愿意从自然法的确给予奴隶制度施加影响,从而将奴隶债务从完全无效上升为自然债的角度来理解这种关系。不能说自然法否定奴隶制就一定非得“一蹴而就地”将其上升为完整的民事债,这不符合罗马的社会现实。
    ⑥ Barry Nicholas, An Introduction to Roman Law, Clarendon Law Serie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62. p. 70.
    ⑦ Barry Nicholas, An Introduction to Roman Law, Clarendon Law Serie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62. p. 202.当家主对与奴隶交易的协议方表示同意时,奴隶所为交易对家主具有约束力。
    ⑧ David V Snyder, "The Case of Natural Obligations", 56 La. L.Rev.423, 1995, p.429.
    ⑨ D.15,1,41.
    ① D.12,6,64.
    ② D.35,1,40,3,有学者认为这是关于自然债最古老的法文献规定,参见[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19页。
    ③ D.12,6,13,pr.
    ④ D.15,1,50,2.
    ⑤ D.44,7,14.
    ① D. 16,1,13.参见, David V Snyder, "The Case of Natural Obligations", 56 La. L.Rev.423, 1995, p. 428.
    ② 另参见D.40,7,24; D.15,1,11,2; D.2,14,17,7.
    ③ W.W. Buckland and Peter Stein, A Text-Book of Roman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3, p. 552.
    ④ [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00-301页。
    ⑤ D.15,1,49,2.
    ⑥ W. W. Buckland and Peter Stein, A Text-Book of Roman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3, p. 552.
    ⑦ [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15页。
    ① [意]朱塞佩·格罗索:《罗马法史》,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7页。
    ② 周枏:《罗马法原论》(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52页。
    ③ 周枏:《罗马法原论》(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58页。
    ④ 奴隶也不能有效地使自己负债。需要指出,自然债的出现是自然法影响的结果,而在最初共和时期收益特有产出现之前以及出现之后,罗马债法可能还未受到自然法的影响。因此即使学者认为有家子的自然债负担存在(参见周枏:《罗马法原论》(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684页),这也很可能是一种按照以后出现的自然债观念判断其“应当属于自然债”而已。家子与家父和家子与同一家父之下的家子之间的自然债关系:奴隶在未获得特有产之前及获得特有产之后,但是还没有受到自然法影响的对外与对家主关系,也是如此。
    ① D.14,6,2.
    ② [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32页.
    ③ [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32页。另盖尤斯在《论行省告示》第1编中说:“我们对处于我们权力下之人不享有诉权,除非涉及军营特有产”(D.5,1,4)。
    ④ [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37页。
    ① D. 12,6,38,pr.
    ② D.12,6,38,1.
    ③ D.12,6,38,2.
    ④ 实际上还包括家子以外的卑亲属,如孙子和重孙。参见C.4,28,6(所引尤士丁尼《法典》,除另指明译本以外,皆来自http://www.constitution.org/sps/sps.htm上Samuel P. Scott英译本,2006年9月1日访问)。
    ① 周枏:《罗马法原论》(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727页。
    ② ins. 4,7,7; D.14,6,1,pr.
    ③ D.14,6,1,pr.
    ④ ins.4,7,7.
    ⑤ [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65页。
    ⑥ 参见保罗《论告示》第3编,D.16,1,1,pr.。
    ① [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65页;周枏:《罗马法原论》(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728页。
    ② D. 12,6,40;D.14,6,10.
    ③ C.4,28,2.
    ④ D. 14,6,9,3-4.
    ⑤ W.W. Buckland and Peter Stein, A Text-Book of Roman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3, p. 553.
    ⑥ [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65页。
    ⑦ 很多学者沿用萨维尼的主张将其译为人格减等或人格降等,由于实际上存在人格消灭(如市民变为奴隶)、人格不减等(如他权人变为他权人)以及人格升等(如他权人变为自权人)的情况,因此译为人格变更似更妥适。盖尤斯《法学阶梯》与尤士丁尼《民法大权》亦解为身份变更。参见周枏:《罗马法原论》(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18页注1。
    ⑧ 丘汉平:《罗马法》,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150页。
    ① 丘汉平:《罗马法》,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152-154页;周棍:《罗马法原论》(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19-122页。
    ② [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1页。
    ③ D.4,5,2,2.
    ④ D.4,5,8.
    ⑤ 有学者认为,在早期的古典法中人格大变更和中变更都不会使自然债残存,但在后来的法律中逐渐出现了缓和。参见W.W. Buckland and Peter Stein, A Text-Book of Roman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3, p. 554.n.1.
    ⑥ D.4,5,2,4.
    ① 乌尔比安在《论告示》第12编中说:“这些人格变更者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被起诉,但很清楚诉讼可以对那些财产被转移到其手中的人提起”,参见D.4,5,2,pr.。
    ② 周枏:《罗马法原论》(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24页。
    ③ [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01页。乌尔比安在《论告示》第12编中提及:“裁判官说,如果任何人在履行某项行为、订立某个契约后而丧失市民权利的,我将允许对他(她)提起诉讼,就像人格变更没有发生一样”,参见D.4,5,2,1。
    ① ins. 1, 13, 1.
    ② 适婚年龄女性传统上一直保持为12岁,男性经过统一标准与个案确定的争论,尤士丁尼确定为14岁,并将7岁作为幼儿与儿童的分界。
    ③ 周枏:《罗马法原论》(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33页注1。
    ④ ins. 1,23,pr.; ins. 1,23,3; ins. 1,23,4; ins. 1,23,5.
    ⑤ 江平、米键:《罗马法基础》,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6页。
    ⑥ C.2,24,3,5.但是尤士丁尼《学说汇纂》中有相反的规定,认为适婚人可以不必经过保佐人的同意订立要式口约之债。参见D.45,1,101。
    ① C.2,24,2.
    ② 周枏:《罗马法原论》(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288页。
    ③ 周枏:《罗马法原论》(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284页。
    ④ 江平、米键:《罗马法基础》,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5页。
    ⑤ D.18,5,7,1.
    ① D. 44,4,8,pr.
    ② 盖尤斯说过,任何债也未缔结,未成年人可以随时要求返还其钱款。参见[古罗马]盖尤斯:《法学阶梯》,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6。
    ③ 丘汉平:《罗马法》,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137页。
    ④ [古罗马]盖尤斯:《法学阶梯》,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6页:ins.2,8,2。
    ⑤ [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02页。
    ⑥ [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02页。
    ① D.12,6,41.
    ② D.44,7, 59.
    ③ W.W. Buckland and Peter Stein, A Text-Book of Roman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3, p. 553.
    ① D.36,2,25,1.
    ② D.46,3,95,4.
    ③ D.46,3,95,3.
    ④ W.W. Buckland and Peter Stein, A Text-Book of Roman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3, p. 553.
    ⑤ W.W. Buckland and Peter Stein, A Text-Book of Roman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3, p. 554.然而混同是否导致自然债务存在是存在疑问的,参见David V Snyder, "The Case of Natural Obligations", 56 La. L. Rev.423, 1995, p.428.
    ⑥ W.W. Buekland and Peter Stein, A Text-Book of Roman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3.p. 554.
    ⑦ D.12,6,19,pr.
    ⑧ D.46,1,60.
    ① W. W. Buckland and Peter Stein, A Text-Book of Roman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3, p. 552.
    ② 周枏:《罗马法原论》(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833页。
    ③ D.12,6,1,pr.意]桑德罗·斯奇巴尼选编:《契约之债与准契约之债》,丁玫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05页。
    ④ 黄右昌:《罗马法与现代》,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第290页。
    ① 周枏:《罗马法原论》(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832页。
    ② D.46,1,7.[意]桑德罗·斯奇巴尼选编:《契约之债与准契约之债》,丁玫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23页。
    ③ D.46,1,16,4.[意]桑德罗·斯奇巴尼选编:《契约之债与准契约之债》,丁玫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23页。
    ④ D. 44, 7,10.
    ⑤ Satul Litvinoff, "Obligations" S 307(2), at 553, in 6 Louisiana Civil Law Treatise (1969).转引自David V Snyder, "The Case of Natural Obligations", 56 La. L.Rev.423, 1995, p.432.
    ⑥ D.46,3,95,4.[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25页。
    ⑦ [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03页。
    ① D.12,6,64.
    ② D.12,6,64.
    ③ [日]我妻荣:《新订债权总论·民法讲义Ⅳ》,东京:岩波书店,1983年版,第71页;[日]末川博编集:《民事法学辞典(增补版)》(上卷),东京:有斐阁1974年版,第753页。
    ④ 周枏:《罗马法原论》(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427-428页;[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44页。
    ⑤ D.46,1,7.[意]桑德罗·斯奇巴尼选编:《契约之债与准契约之债》,丁攻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23页。
    ⑥ D.20,1,14,1.[意]桑德罗·斯奇巴尼选编:《契约之债与准契约之债》,丁玫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23页。
    ⑦ D.20,1,5,pr.丘汉平:《罗马法》,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358页。
    ⑧ 周枏:《罗马法原论》(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439页。抵押权等自身的时效完成后消灭的,能否存在抵押义务人“应”给付等类似自然债的关系,有待探讨。笔者认为,抵押权是物权,其实行直接由权利人进行,不需要义务人的给付协助,因此不存在抵押人的自愿给付问题。但是在保全抵押权的情况下,由于可以 产生对占有人等的回复、返还等给付性请求权,且其可能因为时效而消灭,因此也可以存在一个因受良心约束而自愿回复、返还的问题,抵押权是否因此而恢复、其与对标的物的其它权利的关系如何等等,也值得思考。关于“自然物权”概念的设想,参见本文“余论”部分。
    ① D.46,1,16,3.
    ② D.46,1,8,3.
    ③ D.46,1,6,2.
    ④ D.15,1,50,2.
    ⑤ ins.3,20,1.丘汉平:《罗马法》,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358页。
    ⑥ [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39页。
    ① D.16,1,1,pr.参见[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38页。
    ② D.16,1,13,pr.另参见[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38页;周枏:《罗马法原论》(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892页。
    ③ D.16,1,13,pr.参见David V Snyder, "The Case of Natural Obligations", 56 La. L. Rev. 423, 1995, p.428.
    ④ 周枏:《罗马法原论》(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918页。
    ⑤ 周枏:《罗马法原论》(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884页。
    ① D.50,17,84,1.[意]桑德罗·斯奇巴尼选编:《契约之债与准契约之债》,丁玫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21页。
    ② D.4,5,8.[意]桑德罗·斯奇巴尼选编:《契约之债与准契约之债》,丁玫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23页。
    ③ D.46,1,16,4.[意]桑德罗·斯奇巴尼选编:《契约之债与准契约之债》,丁玫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23页。
    ④ David V Snyder, "The Case of Natural Obligations", 56 La. L.Rev.423, 1995, p.428.fn.29, p432.fn.61.
    ⑤ D.20,1,27.
    ⑥ David V Snyder, "The Case of Natural Obligations", 56 La. L. Rev.423, 1995, p.428.fn.29, p432.fn.61.
    ⑦ W.W. Buckland and Peter Stein, A Text-Book of Roman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3, p.568.
    ⑧ D.46,2,1,1.
    ① D.46,2,1,1.[意]桑德罗·斯奇巴尼选编:《契约之债与准契约之债》,丁玫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19页。
    ② D.13,5,1,7.丘汉平:《罗马法》,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358页。
    ③ D.39,5,19,4.丘汉平:《罗马法》,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358页。
    ④ [意]桑德罗·斯奇巴尼选编:《契约之债与准契约之债》,丁玫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19页译者注。
    ⑤ [古罗马]盖尤斯:《法学阶梯》,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62-263页。虽然盖尤斯使用了更新的关系“无效(nullo)”一词,但是Buckland认为实际上是可以产生自然债的,参见W. W. Buckland and Peter Stein, A Text-Book of Roman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3, p.569.n.2.
    ⑥ 丘汉平:《罗马法》,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356页。
    ⑦ [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37页。
    ① D.4,5,2,4.
    ② D.16,2,1.[意]桑德罗·斯奇巴尼选编:《契约之债与准契约之债》,丁玫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43页。
    ③ D.16,2,6.[意]桑德罗·斯奇巴尼选编:《契约之债与准契约之债》,丁玫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25页。Buckland教授认为在古典法中似乎不存在抵销的可能,该D.16,2,6是从家主起诉一个奴隶缔结的协议的背景下截取的,抵销的是奴隶应该负担但可以通过特有产诉讼收回的东西。D.40,7,20,2应该按照D.46,8,8,1来理解,可以被抵销的是继承人即奴隶的主人应当支付的,仅仅是因为他本人是奴隶而且在主人与奴隶之间这被忽视了,所以才属于自然债(W. W. Buekland and Peter Stein, A Text-Book of Roman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3. p.552.n.1)。
    ④ 丘汉平:《罗马法》,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358页。
    ⑤ D.40,7,20,2.
    ⑥ 关于抵销是否“当然”(ipso jure),后世学者在解释时提出不同意见,有认为被告不需提出抗辩,抵销当然生效;有认为被告提出抗辩后抵销当然生效;有认为被告不提出承审员就不知,故被告应提出表示而由承审员依职权确定。多数学者的意见是需被告提出抗辩,然后当然抵销。参见周枏:《罗马法原论》(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910页注1、第911页注1。
    ⑦ D.15,1,9,24.丘汉平:《罗马法》,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359页。
    ⑧ 在法律与习俗上对于特有产的支配存在不同的做法,参见[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34页。
    ① 黄右昌:《罗马法与现代》,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第88、282页。
    ② 黄右昌:《罗马法与现代》,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第88、282页。
    ③ D.12,6,38,1;D.12,6,38,2.
    ④ [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38页。
    ⑤ [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03页。另参见D.46,3,95,2.[意]桑德罗·斯奇巴尼选编:《契约之债与准契约之债》,丁玫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25页。
    ⑥ D.12,6,38,pr.
    ① 周枏:《罗马法原论》(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814-815页。
    ② W.W. Buckland and Peter Stein, A Text-Book of Roman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3, p.552.
    ③ D.46,4,8,4.参见W.W. Buckland and Peter Stein, A Text-Book of Roman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3, p. 552.
    ④ D.46,3,95,4.[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25页。
    ⑤ 黄风:《罗马私法导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5-256页。
    ⑥ [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53页。
    ① [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03-304页。
    ② [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04-305页。
    ③ D. 16,1,13.参见W.W. Buckland and Peter Stein, A Text-Book of Roman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3, p. 553.n.2; David V Snyder, "The Case of Natural Obligations", 56 La. L.Rev.423, 1995, p.428.
    ④ 周枏:《罗马法原论》(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250页。
    ⑤ C.4,14,3.
    ① [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59页。
    ② [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60、354、394页。
    ③ [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94页。
    ④ D.12,6,32,2;D.23,3,46,2.
    ① D.12,6,26,1.
    ② 周枏:《罗马法原论》(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688-691页。
    ③ D.46,3,5,2.参见David V Snyder, "The Case of Natural Obligations", 56 La. L.Rev.423, 1995, p. 428.
    ④ D.11,7,14,7; D. 11,7,14,11.
    ① D.5,3,25,11.
    ② [意]恺撤·米拉拜利:“自然之债”,杨振山、[意]桑德罗·斯奇巴尼主编:《罗马法·中国法与民法法典化——物权和债权之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76-387页。
    ③ 当这些义务以达成简约的形式承担时,从简约的角度出发,则可能支持一些额外效果,比如利息支付简约的担保和奴隶对庇主允诺支付简约的债务保证等等。参见W.W. Buckland and Peter Stein, A Text-Book of Roman Law, Carn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3, p.553.n.2.
    ① 周枏:《罗马法原论》(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851、859页。
    ② David V Snyder, "The Case of Natural Obligations", 56 La. L. Rev.423, 1995, p.427.
    ③ [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3页。
    ① 江平、米键:《罗马法基础》,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7页。
    ② 黄右昌:《罗马法与现代》,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第281页注1。
    ③ David V Snyder, "The Case of Natural Obligations", 56 La. L. Rev.423, 1995, p.427.
    ① [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05页。
    ① Collinet et Giffard, Precis de droit romain, t. I. no.8.转引自王伯琦:《近代法律思潮与中国固有文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01页。
    ① 王伯琦:《近代法律思潮与中国固有文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02页。
    ② [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77页。
    ③ Ripert, La regle morale dans les obligations civiles,p.387(1935).转引自王伯琦:《近代法律思潮与中国固有文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7页。
    ④ 罗结珍译:《法国民法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48页、949-951页;[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84-690页。
    ① 请求宣告契约无效或取消契约,应通过行使诉权来进行,因此这种类型的自然债可看成是民事债被撤销而消灭。但是因无行为能力而无效或者因形式欠缺而无效的情形,笔者主张更适宜作为起初就不存在民事债的情况。不过这仅仅是分类确定的技术性问题。
    ② 同意未成年人之债务属自然债的,另参见Michelle Gobcrt, Essai sur ke role de I'obligation naturelle, 1957, pp.2-3。
    ③ [日]小野木常:“自然债务诉权”,《诉权论序说》,东京:有斐阁,1959年版,第342页。
    ① [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89页注9、690页注4。
    ② Cf. Michelle Gobert, Essai sur le role de I'obligation naturelle, 1957, pp. 2-3.
    ③ 科尔玛法院1960年12月20日判决,参见罗结珍译:《法国民法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950页。
    ④ 林诚二,“论债的本质与责任”,林诚二:《民法理论与问题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0-231页。
    ⑤ [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86页。
    ① Planiol et Ripert, Traite practique de droit civil francais, t. Ⅶ, pp.301-304,转引自王伯琦:《近代法律思潮与中国固有文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2页。
    ② [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98页。
    ③ Cf. Miehelle Gobert, Essai sur le role de I'obligation naturelle, 1957, pp. 2-3.关于学说上对自然债可否提供保证和担保的不同意见,参见Planiol et Ripert, Traite practique de droit civil francais, t. Ⅶ, pp. 304-306; Colin et Capitant, Cours el ementaire de droit civil francais, 5eedit. t. Ⅱ. p. 73; L. Josserand, Cour de droit civil positif franqis, t. Ⅱ. no. 715.转引自王伯琦:《近代法律思潮与中国固有文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4页。
    ④ 罗结珍译:《法国民法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825页。
    ⑤ 塞纳大审法院1962年7月6日判决,参见罗结珍译:《法国民法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732页。
    ⑥ [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97页。
    ⑦ Cf. Michelle Gobert, Essai sur le role de I'obligation naturelle, 1957, pp. 2-3.
    ① [意]恺撒·米拉拜利:“自然之债”,杨振山、[意]桑德罗·斯奇巴尼主编:《罗马法·中国法与民法法典化——物权和债权之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77页。
    ① [意]恺撤·米拉拜利:“自然之债”,杨振山、[意]桑德罗·斯奇巴尼主编:《罗马法·中国法与民法法典化——物权和债权之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84-385页。
    ② Gianfranco Ugazzi, "Obbligazionenaturale", in Novissimo Digesto Italiano, Ⅺ, 1965, p. 661;[意]恺撤·米拉拜利:“自然之债”,杨振山、[意]桑德罗·斯奇巴尼主编:《罗马法·中国法与民法法典化——物权和债权之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85-386页。
    ③ Gianfranco Ugazzi. "Obbligazione naturale", in Novissimo Digesto Italiano. Ⅺ. 1965. p. 661.
    ④ 指履行了不应当履行的给付,有权要求返还其给付。主观的非债给付指因可原谅的错误而自认为是债务人并履行他人债务,可以要求返还已进行的给付。
    ⑤ 此外,民法典也作为客观非债给付的例外,规定了违背善良风俗的给付不得索还。
    ① [意]恺撤·米拉拜利:“自然之债”,杨振山、[意]桑德罗·斯奇巴尼主编:《罗马法·中国法与民法法典化——物权和债权之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82-385页;Gianfranco Ugazzi, "Obbligazione naturale", in Novissimo Digesto Italiano, Ⅺ, 1965, p. 664; Paulo D' Onofrio, Commentario delle Codice Civille (a cura di Antonio Scialoja e Guiseppe Branca), Delle Obbligazioni, Art. 1992-2059, 1600, p. 269-270.
    ② [意]恺撤·米拉拜利:“自然之债”,杨振山、[意]桑德罗·斯奇巴尼主编:《罗马法·中国法与民法法典化——物权和债权之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79-380页。
    ① Gianfranco Ugazzi, "Obbligazione naturale", in Novissimo Digesto Italiano, Ⅺ, 1965, p. 660.
    ② La. Civ. Code art. 1750 (2) (1825); La. Civ. Code art. 1757 (2) (1870).该条文译自法文"L'obligation naturelle est celle qui, sans donner un droit d'action, lie la partie qui l'a contractee, dans le for de la conscience, et selon la justice naturelle",并被认为是来自于朴蒂埃(Pothier)。参见David V Snyder, "The Case of Natural Obligations", 56 La. L. Rev.423, 1995, p.425.
    ③ La. Civ. Code art. 1750 (1) (1825); La. Civ. Code art. 1751 (1) (1870).
    ④ David V Snyder, "The Case of Natural Obligations", 56 La. L.Rev.423, 1995, p. 426.
    ⑤ David V Snyder, "The Case of Natural Obligations", 56 La. L.Rev.423, 1995, p. 426.
    ⑥ Acts 1984,No. 331, §1, eft. Jan. 1, 1985.
    ⑦ Marcel Planiol, "L'assimilation progressive de l'obligation naturelle et du devoir moral", 42 Revue critique de le gislation et de jurisprudence 152 (1913); Georges Ripert, La Regle Morale dans les Obligations Cviles S 186, at 385 (1935).
    ① David V Snyder, The Case of Natural Obligations, 56 La. L. Rev.423, 1995,p.427.现行的民法典删掉了自然法的术语,因为在路州的法学中它并无确定的含义,参见该文fn.22。
    ② David V Snyder, "The Case of Natural Obligations", 56 La. L.Rev.423, 1995, p. 426.
    ③ La. Civ. Code art. 1751 (1825); La. Civ. Code art. 1758 (1870).Litvinoff教授认为该条文受到Toullier的影响,参见1 Saul Litvinoff, "Obligations" S 339, in 6 Louisiana Civil Law Treatise (1969), p. 592 & n.9 (citing 3 Toullier, Le Droit Civil Francais Suivant l'Ordre du Code 467-74 (1833)).
    ④ 该类涉及那些可能成为法定债的债务。某一法律规则出于政策的考虑而禁止法定债形成,裸体合同是一个经典的例子。路州法院认可支付没有约定的利息为自然债履行,这与罗马法是一样的。其它类型的规定据认为都可以在罗马法上找到类似的来源。参见David V Snyder, "The Case of Natural Obligations", 56 La. L. Rev.423, 1995, p.43l.
    ⑤ Breaux v. Breaux, 218 La. 795,803-04, 51 So. 2d 73, 76-77 (1950); Succession of Burns, 199 La. 1081, 1094, 7 So. 2d 359, 363 (1942); Succession of Miller v. Manhattan Life Ins. Co., 110 La. 652, 657, 34 So. 723,725 (1903).
    ⑥ Atkins v. Commissioner (In re Atkins' Estate), 30 F.2d 761,763 (5th Cir. 1929). See generally 1 Saul Litvinoff, "Obligations" SS 351-354, in 6 Louisiana Civil Law Treatise (1969), pp. 610-18.
    ⑦ I Saul Litvinoff, "Obligations" SS 351-354, in 6 Louisiana Civil Law Treatise (1969), p. 18.
    ⑧ Irwin v. Hunnewell, 207 La. 422, 433, 21 So. 2d 485,488 (1945); Bach v. Cohn, 3 La. Ann. 101,102 (1848); see Glenn v. Dunbar'sAdm'x, 10 La. Ann. 253, 255 (1855); Swift & Co, v. Abrams, 3 La. App. 635,638 (2d Cir. 1926); see also Linton v. Stanton, 4 La. Ann. 401,406 (1849); Blanc v. Banks, 10 Rob. 115, 115-16 (1845).
    ⑨ Barthe v. Succession of Lacroix, 29 La. Ann. 326, 327 (1877).
    ⑩ Succession of Scott, 231 La. 381,392-93, 91 So. 2d 574,577-78 (1956).
    ① La. Civ. Code art. 1759 (1870); La. Civ. Code an. 1752 (1825).
    ② La. Civ. Code art. 1761.
    ③ l Saul Litvinoff, "Obligations" SS 326-327, in 6 Louisiana Civil Law Treatise (1969), pp. 574-76.
    ④ David V Snyder, "The Case of Natural Obligations", 56 La. L. Rev.423, 1995, p. 433.
    ⑤ 米健:《澳门民商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1页.
    ① 第297条规定了“畴效之效果”:一、时效完成后,受益人可拒绝履行给付,或以任何方式对抗他人行使时效已完成之权利……三、然而,对时效已完成之债自愿作出给付以履行债务之人,不得请求返还该给付,即使在不知时效已完成之情况下亦然;对以任何方式满足或承认时效已完成之权利或为其提供担保,亦适用该制度……。
    ② 第488条第3款规定:“可要求受害人扶养之人,或由受害人因履行自然债务而扶养之人,亦有权获得损害赔偿”。
    ③ 第1171条第1款规定:“特别法有所规定时,赌博及打赌构成法定债务之渊源:涉及体育竞赛之赌博及打赌,对于参加竞赛之人亦构成法定债务之渊源;如不属上述各情沉,则法律容许之赌博及打赌,仅为自然债务之渊源”。由于不存在该款所规定的“特别法”,因此实际上赌债只被当作自然债。2004年澳门地区立法会通过5/2004号法律“娱乐场博彩或投注信贷法律制度”。该法于同年7月1日实施。依据该法第四条规定,博彩信贷产生法定债务,从而对民法典合法赌博仅为自然债渊源的规定作了修正。
    ④ 第1171条第2款规定:“如在执行有关合同中有欺诈行为,则对该作出欺诈行为之人,合同不产生任何使其受益之效力”。
    ① 徐国栋主编:《绿色民法典草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58页;王明锁:“论自然债务”,《法学论坛》,2005年第1期,第90—96页。
    ② 林诚二:“论债的本质与责任”,林诚二:《民法理论与问题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8页。
    ③ 王伯琦:《近代法律思潮与中国固有文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6页。
    ①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杜景林、卢谌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6-19页。
    ② 德国民法并未明确将其作为不法原因给付的类型,而是放于“不完全债务”标题之下。
    ③ 根据2001年《债法现代化法》,第764条已被废除。
    ④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杜景林、卢谌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0页。
    ⑤ 本文所用《德国民法典》条文,如无特别说明.皆来自陈卫佐译注:《德国民法典》(第2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⑥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杜景林、卢谌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1-23页。
    ⑦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杜景林、卢谌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9-20页:史尚宽:《债法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注2;林诚二:《民法理论与问题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1页;戴森雄:《民法案例实务》(第一册),台北:三民书局,1982年版,第305页。
    ①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杜景林、卢谌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
    ② 2002年《德国民法典》修订前原第7章第17节标题为“赌博,打赌”,第762条条文为“不完全债务”的规定,而该条是关于赌博和打赌之债的内容。另外在第763条有关于“抽彩合同和开奖合同”的规定,第764条有关于“差额交易”的规定,将不完全债务、抽彩与开奖合同以及差额合同都包括于“赌博、打赌”中。修订后第8章第19节标题调整为“不完全债务”,使之能包容第762条的赌博和打赌之债以及第762条的未经批准的摸彩和抽奖合同产生的债务,在种属概念的安排上更显科学。此外,删除了第764条,对于差额交易,不再将其看作是赌博或者不完全债务,实际上赋予了民事债的地位。这种修订,不表明德国民法至此才承认“不完全债务”或者“自然债务”,只是合理地修正了不完全债务与其所属具体类型之间的关系,同时也给不完全债务的范围作了立法上的限定。由此产生的问题是,作此限定会将应该包容进来的理论上承认的其它不完全债的类型排斥在立法之外。此外其也未将立法上实质上属于不完全债务的情况包括在内,典型的例子就是第656条关于婚姻媒介的报酬,该条条文表述与赌博之债的情况无异。
    ① 戴森雄:《民法案例实务》(第一册),台北:三民书局,1982年版,第305页。
    ② Wilhelm Weber, Staudingers Kommentar zum Buergerlichen Gesetzbuch, 11 Aufl., 1967, L21; Wemer Lorenz, Staudingers Kommentar zum Buergerlichen Gesetzbuch, 12Aufl., 1986, § 814, Bem. 19.
    ③ [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136页。
    ④ Enneccerus Lehmann, Schuldrecht, 1954.S.895; Wilhelm Weber, Staudingers Kommentar zum Buergerlichen Gesetzbuch, 11 Aufl., 1967, L21.
    ⑤ Stammler,Richtiges Rechts,S.460f.参见[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142页注12。
    ⑥ 王伯琦:“论自然债务”,刁荣华主编:《现代民法基本问题》,台北:汉林出版社,1981年版,第110页。
    ⑦ Bessan, Das Buergerlich Gesctzbuch, II.P.180, 669-670: K.Cosack U. H.Mitreis, Lehrbuch des Buergerlichen Rechts, p.335.转引自王伯琦:《近代法律思潮与中国固有文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9页。
    ⑧ Fritz Klingmueller, Die Lehre von den natuerlichen Verbindlichkeiten, 1905, S.242.
    ① 对该种债务可以抵销,主请求权时效经过不影响担保物权,《瑞士债法典》第120条第3款、第140条持与德国法相同的立场。
    ① 日本旧民法由司法省委托法国学者Boissonade起草,关于“自然债务”的草案作为“财产编人权部”之“附录”,于第41回法律取调委员会(明治21(1888)年3月27日)上提出。
    ② 中岛博士:《民法论文集》,第80页;石坂博士:《债权法》,第39页;加藤博士:“债务与责任”,载《法协杂志》第33卷第783页。转引自林诚二:“论债的本质与责任”,林诚二:《民法理论与问题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1页。
    ③ [日]我妻荣:《新订债权总论·民法讲义Ⅳ》,东京:岩波书店,1983年版,第70页。日本司法判例上有著名的“丸玉咖啡事件”(大判昭和10年4月25日新闻2835号15页),该案大致事实为:Y结识了在丸玉咖啡店做女招待的X,在相识四个月之后,两人约定Y给予X400元作为将来独立生活的费用。X多少懂些法律知识,接受了这400元并转而将这400元改为借给Y的贷款,并作为“准消费借贷”达成了书面协议。但随后Y不履行诺言,X提起了要求支付400元的诉讼。一、二审都认可了X的请求,Y后来即提出上告,理由为前述约定是为买X的欢心而作出,是违反公序良俗的无效契约。大审院并没有讨论Y上告理由的正当与否,认为对双方的约定不能强制履行,约定人自发履行的话存在债务清偿,是一种“特殊的债权关系”。由于此前的判例并不认为可存在在德义上应该任意支付的债权,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任意支付的约定,不是被认定为放弃诉权和强制执行权,而是被认定为放弃债务本身。该案因此被学者认为是大审院司法判例认可存在德义上应给付的自然债关系的开始,因而具有典型案例的价值。参见我妻荣上书;另[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179-180页。但是也有反对说的意见,如近江幸治认为:上诉人赠与意思如果真实,则可解释为赠与的债务负担行为,不过其因违反公序良俗而无效:如上诉人赠与意思不真实,则可作为心里保留(日本民法第93条),没有必要在自然债范畴内讨论([日]近江幸治:《民法讲义Ⅳ·债权法总论》,东京:成文堂,1995年版,第22页)。有认为附纯粹随意条件而无效的债务的履行为自然债务履行([日]谷口知平:《不当利得的研究》,东京:有斐阁,1949年版,第119页)。日本民法第134条规定:“附停止条件的法律行为,其条件纯系于债务人的意思时,无效”(本文所用《日本民法典》条文,如无特别说明,皆来自渠涛编译:《最新日本民法(日本民法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④ 东京地判平成二年8月21日判时1362期34页,转引自郑玉波著、陈荣隆修订:《民法债编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第2版,第8页。
    ① 史尚宽:《债法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郑玉波著、陈荣隆修订:《民法债编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第2版,第8页;王伯琦:《近代法律思潮与中国固有文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2-347页;王泽鉴:《债法原理》(第一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4-27页;林诚二:《民法理论与问题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1页;戴森雄:《民法案例实务》(第一册),台北:三民书局。1982年版,第305-306页。
    ② 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二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9-141页。
    ③ 林诚二:《民法债编总论——体系化解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① 郑玉波著、陈荣隆修订:《民法债编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第2版,第8页。
    ② 郑玉波著、陈荣隆修订:《民法债编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第2版,第8页。
    ③ David V Snyder, "The Case of Natural Obligations", 56 La. L.Rev.423, 1995, p. 423.
    ④ Randy Sutton, J.D., "Moral or Natural Obligation as Consideration for Contract", 98 A.L.R.5th 353.英国学者Duncan Sheehan也使用Natural Obligation一词。他认为自然债并非是完全不存在的债,它们的主要效果是阻止出于错误(往往是法律错误)支付的返还。在英国法中的确存在一些尽管不能被强制执行但法律认为值得赋予某些效果的债。如某人允诺为某种行为时,债本应产生,但据以承担责任的合同却是无效的。所承担义务应获某种认可,合同或协议无效的理由并不表明其否定行为自身,也不能否定对允诺人保护的需要。因此在合同因为形式欠缺的原因而致无效时,自然债应该被认可,当然如果合同是由于当事人一方的错误而致无效时,应允许对该方当事人救济,他认为这是在许多审判辖区内认可自然债的一个主要案例。另外他根据效力对自然债作了三类划分。参见http://www.ucc.ie/law/restitution/rdg/kk0404029.htm及Duncan Sheehan, "Natural obligations in English law". L.M.C.L.Q. 2004, 2(May), pp. 172-196.
    ① [美]Brian A.Blurn:《Contracts》(注译本),张新娟注,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749页。
    ② 第二次合同法重述第86条是关于“为己获益而允诺”的规定:“(1)一项基于允诺人过去得到受允诺人提供利益而作出的允诺,在为避免不公平的限度内,具有约束力;(2)在下述两种情况下,第(1)项的允诺没有约束力:(a)如果由受允诺人提供的利益是作为赠与物给予的,或者基于其它理由,允诺人并未获得不当得利或(b)在允诺人允诺的价值与受允诺人所曾提供利益不成比例的限度内”,参见Restatement(Second)of Contracts § 86 (1981)。
    ③ David V Snyder, "The Case of Natural Obligations", 56 La. L.Rev.423, 1995, p. 423.
    ④ See Snell Lumber Ltd. v. Teed (1959), 43 M.P.R.304 (N.B.S.C.App.Div); Johnson v. Forbes, [193211 D.L.R.219 (Alta. S. C. App. Div); Re Grosch, [1945]3 D. L. R. 63(Alta. S. C. App. Div)(关于对既往服务的支付允诺).
    ⑤ [英]P·S·阿狄亚:《合同法》(第五版),赵旭东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27页.
    ⑥ [美]A·L·科宾:《科宾论合同》(上册),王卫国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409页。
    ⑦ Hawkes v. Sunders (1782), 1 Cowp.289, 98E.R.1091.
    ⑧ e.g. Eastwood v. Kenyon (1840), 11 Ad.&E.438,113E.R.482; Schroeder v. Fink, 60 Md.436, (1883)(子还父债的允诺不被强制执行);Mc-Cowen v. Mc-Cord, 49 Ga. App. 358,(1934)(妻偿夫债的允诺不被强制执行).
    ⑨ S. M. Waddams, The Law of Contracts, 3rd. ed. Toronto Canada Law Book Inc., 1993, p. 183.
    ① See Fairgrief v. Ellis, [1935] 2D.L.R.806 (B.C.S.C.); McCoy v. Hop, [192313 D.L.R.873 (Sask.C.A.); Hutchison v. Royal Institu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Learning, [1931]4D.L.R.689, [1932] S.C.R.57(慈善认捐支付的时间延展);Horton v. Horton (No.2), [1961]1Q.B.215 (C.A.); Hercules Motors Pry.Ltd. v. Schubert, [1953153 S.R.(N.S.W.) 301(卖方允诺修理存在缺陷的商品).
    ② 在Fairgrief v. Ellis, [1935]2D. L. R. 806(B. C. S. C.)一案中,按照欺诈法为不可强制执行的协议导致了服务的提供,接受方随后允诺为此支付1000美元被看成是一个和解协议。一个稍后的法院可能很好地发现了原告对服务提供享有偿还回复的请求权,参见Deglman v. Guaranty Trust Co. and Constantineau, [1954]3D. L. R. 785, [1954]S. C. R. 725.曼斯菲尔德法官可能会说此时存在一个道德义务。这些案件对可执行性的基本论理都是一致的。
    ③ [美]Brian A.Blum:《Contracts》(注译本),张新娟注,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231页。
    ④ [美]Brian A.Blum:《Contracts》(注译本),张新娟注,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236页。
    ⑤ Spencer v. Hemmerde, [192212 A.C.507 (H.L.); Stanek v. White, 172 Minn.390, 215 N.W.784 (1927); Kopp v. Fink, 204 Okl.570, 232 P.2d 161 (1951).
    ① Curtiss-Wright Corp. v. International Corp., 227 App. Div 13, 97 N.Y.S.2d 678 (1st Dep't 1950).
    ② 参见第二次合同法重述评注a。
    ③ Jones v. Jones, 242 F. Supp. 979(S. N. Y. 1965).
    ④ 谢哲胜:《财产法专题研究(三)》,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1-73页.
    ⑤ Zavelo v. Reeves, 33 S. Ct. 265, 227U. S. 625, 57 L. Ed676(1913); Mutual Reserve Fund Life Ass'n v. Reatty, 93F.747(C.C.A.9th,1899).
    ⑥ [美]A·L·科宾:《科宾论合同》(上册),王卫国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402页.
    ⑦ llU.S.C.A.§524(c).《美国破产法典》第524条c款规定:权利持有人与债务人之间达成的、其对价的全部或部分是基于本篇下的案件中某项可免责债务的协议,只有在依据可适用的准据法可以执行的情况下才可以执行,无论债务人是否已经放弃该债务的免责……。根据该条的规定,债务人在债务免责之前或重新承认债务协议提交法院60天内(以时间在后的为准)均可撤销该协议。但是,如果债务人的代理律师能证明协议是债务人在被完全告知和自愿,并且未对“债务人或其扶养人”造成“不当困难”的情况下达成的,该协议就无需得到法院的批准。从该条的具体内容可以看出,美国破产法是限制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达成债务重新承认协议的,并且要求大部分的协议都须经过法院的批准。但有学者仍然从“承认债务的协议难以得到法院的支持”或“解除责任起着法院的永久禁令(injunction)作用,禁令阻止债务人的债权人就已解除责任的债务使用一切要求清偿的手段,违反禁令的制裁为蔑视法院”角度认为实行债务消灭主义,无自然债存在。参见林晓霞:“论破产免责”,《法律适用》,1997年第10期,第22页。
    ⑧ 利益给付没有无偿给付之意思,如果有无偿给付的意思,则允诺人的回报就属于道德义务,新允诺不能被强制执行,但是可存在自愿履行的自然债给付。不过有早期案例认为“纵然受诺人出于善意帮忙而无期待任何报酬,允诺人事后允诺给予报酬的,可以强制执行”,参见Lampleigh v. Brathwait, 80 Eng. Rep.255(C.P.1615)。对即使是应允诺人要求给予利益但无期待报酬的,多数法院不再认为新允诺可强制执行。参见Moore v. Lawrence, 252 Ark 759. 480S.W.2d 941 (1972); Pershall v. Elliott, 249 N.Y. 183.163 N.E.554 (1928).
    ⑨ Desny v. Wilder, 46 Cal.2d 715,299 P.2d 257 (1956); Worner Agenc, inc.v. Doyle, 133Ⅱ.App.3d 850, 88 Ⅱ.Dec.855,479 N.E.2d 468 (1985).
    ① [美]Brian A.Blum:《Contracts》(注译本),张新娟注,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233-234页。
    ② [美]A·L·科宾:《科宾论合同》(上册),王卫国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408页。
    ③ [美]A·L·科宾:《科宾论合同》(上册),王卫国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404页。
    ④ [美]A.L·科宾:《科宾论合同》(上册),王卫国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405页。不过科宾教授在这里仍然是犹豫的,他只是认为“有可能不承认道德义务的存在”,并拒绝讨论这一问题。实际上,即使不认可新允诺的强制性,也不能否定道德义务可能存在。获得了免除的好处,难道不是一种利益获得吗?道德义务难道不支持对此有所回报?
    ⑤ Straus v. Cunningham, 144 N. YS. 1014, 159 App. Div. 718, (1913); Taylor v. Hotchkiss, 80 N.Y.S.1042(App.Div.1903), affirmed 71 N.E.1140, 179N.Y.546(1964).这种将道德义务的存续与否系于当事人的意愿表达,似乎是不妥当的,这反过来让我们思考在免除的情况下自然债务存在的可能性。
    ⑥ Webb v. McGowan, 168 So.196 (Ala.1935).
    ⑦ Harrington v. Taylor, 36 S.E.2d 227 (N.C.1945)
    ① [美]A·L·科宾:《科宾论合同》(上册),王卫国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410页。
    ② [美]A·L·科宾:《科宾论合同》(上册),王卫国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415页。
    ③ [美]A·L·科宾:《科宾论合同》(上册),王卫国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412页。
    ① [美]A·L·科宾:《科宾论合同》(上册),王卫国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405页;[美]BrianA.Blum:《Contracts》(注译本),张新娟注,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223页。
    ② Curtiss-Wright Corp. v. International Corp., 227 App.Div 13, 97 N.Y.S.2d 678 (1st Dep't 1950).
    ③ Jones v. Jones, 242 F. Supp.979 (S.N.Y.1965).
    ④ 英国法多从协议角度定义合同,而美国法则多称为允诺。参见[英]P·S·阿狄亚:《合同法》(第五版),赵旭东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7页。
    ⑤ 江平、巫昌祯:《现代实用民法词典》,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第462页:杨桢:《英美契约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4页;薛波主编:《元照英美法词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372页。这种观点认为不可强制执行的合同主要指那些实质上有效但却因为技术原因而不能在法律上被强制执行的合同,如缺少诈欺防止法(Statute of Frauds)规定方式而订立的合同、合同因罹于时效而无法实行其权利等。 对于它们可以因补正、承认等而变得有效,自愿履行的不得请求返还(董安生等编译:《英国商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第88页)。实际上,这种所谓的实质上有效、但因技术原因却不能被强制执行的表述是值得怀疑的,一个有效的合同必然是可以强制执行的。所谓的实质有效,无非是强调这种关系根本上于一般公共利益无甚损害,具有道德上可执行合理性而己。它涉及的类型有的实质是非法律范畴内的关系,比如时效抗辩后的合同,有的实质可归为无效合同,比如缺少欺诈防止法规定的形式的合同。因此关于这种合同的性质实质为何是存在争议的(参见[荚]A·L·科宾:《科宾论合同》(上册),王卫国等译,北京:中国火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493页注36)。
    ① [美]Brian A.Blum:《Contracts》(注译本),张新娟注,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219-223页。
    ② 江平、巫昌祯:《现代实用民法词典》,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第462页,缺少诈欺防止法(Statute of Frauds)规定方式而订立的合同义务也被并列列举。
    ③ [美]A·L·科宾:《科宾论合同》(上册),王卫国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1-222页。
    ④ 杨桢:《英美契约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4页;[英]P·S·阿狄亚:《合同法》(第五版),赵旭东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37页。
    ① 在道德义务学说中,这种合同本身被有的学者认为是“道德义务”,这是值得怀疑的。
    ② [英]P·S·阿狄亚:《合同法》(第五版),赵旭东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37-338页。这种划分实际是模糊的,在美国法上就已经使用“违反公序良俗而不得执行的合同”,没有再使用违法合同的概念。参见杨桢:《英美契约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04页。
    ③ 关于已转移给付得否返还的法效果判断,参见[英]P·S·阿狄亚:《合同法》(第五版),赵旭东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59、369页;杨桢:《英美契约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16-317页。
    ④ 不过也有例外返还的情形,比如在一个英国案例中,原告按依法无效的婚姻介绍契约交付了25英镑,他可以要求返还。参见Hermann v. Bennett(1952)1 K. B. 249, (1952)1 All E. R.431.
    ⑤ [英]P·S·阿狄亚:《合同法》(第五版),赵旭东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40、341、359页。
    ⑥ 何家玉:《英国合同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8页。
    ⑦ S.M.Waddams, The Law of Contracts, 3rd.ed. Toronto Canada Law Book Inc., 1993, p. 555.
    ⑧ [英]P·S·阿狄亚:《合同法》(第五版),赵旭东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69页。
    ① REPUBLIC ACT NO. 386. AN ACT TO ORDAIN AND INSTITUTE THE CIVIL CODE OF THE PHILIPPINES, http://www.chanrobles.com/civilcodeofthephilippines.htm,2006年10月20日访问.
    ② 根据民法典第1236-1238条的规定,任何第三人为他人支付债务的都可从债务人处回复已给支付,而如债务人不知或背其意志的,他仅在债务人因此支付获益范围内有权获得回复,且此时无权强制获得债权人代位权。当第三人支付带有不需债务人偿还意图的,支付视为赠与,需要获得债务人的同意,但无论如何支付对于接受支付的债权人来说都属有效。
    ① 董安生等编译:《英国商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第88页。
    ② [美]A·L·科宾:《科宾论合同》(上册),王卫国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494页.
    ① [美]A·L·科宾:《科宾论合同》(上册),土卫国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576页。
    ① [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84页。
    ② 笔者使用该词,并非意在非难程序之不公正,而是出于判决与真实之比较而言。
    ③ ipso iure当然地、法律上地,指某种情形出现时,一定的法律后果会自动发生。
    ① [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02页。
    ② [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7页。
    ③ D.50,17,57.
    ④ D.42,1,1.
    ⑤ D.50,17,207.
    ⑥ 周枏:《罗马法原论》(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975页。
    ⑦ 周枏:《罗马法原论》(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975页。
    ⑧ 法律诉讼时期不存在抗辩,抗辩是一项裁判官制度,运用于程式诉讼时期。参见[古罗马]盖尤斯:《法学阶梯》,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40页:[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1页。
    ① 指某一争议已通过争讼程序被提交审判,当任何人再次对同一争议提出诉请时,可对其采用经物审判抗辩,以驳回其诉讼请求。参见黄风编著:《罗马法词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07-108页。
    ② 指某一争议已被提交过司法审判并且已受到判决,当任何人再次对同一争议提出诉请时,可对其采用已决案抗辩,以驳回其诉讼请求。参见黄风编著:《罗马法词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07页。
    ③ 周枏:《罗马法原论》(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996页;[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7页。
    ④ 丘汉平:《罗马法》,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420页。
    ⑤ 周枏:《罗马法原论》(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909页。
    ⑥ 由于罗马法的诉权实质与实体权同一,根据“不得对同一标的提起两次诉讼”的原则,原告即不得根据同一法律事实要求承认同一权利。更改指债的实体关系而言,诉权消灭乃从程序角度看此更改的结果。
    ⑦ [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0页;周枏:《罗马法原论》(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972页;[古罗马]盖尤斯:《法学阶梯》,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66页。
    ⑧ W. W. Buekland, A Manual of Roman Private Law.2d.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39, pp. 401-402.
    ① 周枏:《罗马法原论》(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996、第909页。
    ② W.W. Buckland and Peter Stein, A Text-Book of Roman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3.p. 553.
    ③ D. 12,6,60,pr.
    ④ D.46,1,8,3.
    ⑤ D.15,1,50,2.
    ⑥ [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86页。萨维尼在论证根据确定判决错误被免责的债务人残存自然债务这一命题时,把法律诉讼上的争点决定和程式诉讼上的既判力抗辩对置起来说,根据前者作为万民法上存在的自然债务不能废弃。参见Savigny, Obligationenrecht.S.92 f.转引自石田前书第60页。
    ⑦ [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7页。
    ① [古罗马]盖尤斯:《法学阶梯》,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38-340页。
    ② [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7页。
    ③ D.12,6,28,[意]桑德罗·斯奇巴尼选编:《契约之债与准契约之债》,丁玫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23页。因为过分请求败诉的也存在自然债,参见W. W. Buckland and Peter Stein, A Text-Book of Roman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3. p.553.
    ④ D.12,6,60,pr.
    ⑤ D.46,8,8,1,关于这一文献,学者Pfordten认为其阐述了失去诉讼后的自然债务的存续,该法文献中litem amiserit并不是宣告免责的判决,而应和诉讼时效有关。参见Pfordten, "Bleibt enie obligation naturalis uebrig, wenn Jemand, der wirklich Schuldner war, freigesprochen wird?", Archly fuer die civilistische Praxis, Bd.24.1841,S.134。不过学者Fein仍然认为是免责宣告,参见Fein, "Der mit Unrecht freigesprochene Schuldner Bleibt trotz der Freisprechung naturaliter obligert?", Archlv fuer die civilistische Praxis, Bd.26.1843,S.182-183。
    ⑥ 包括争讼程序中的自动给付都被这样看,Buechel说,债务人在诉讼系属中支付时,他是意识到自己的债务而支付的,因此在免贵判决的场合对被支付物没有返还请求,因为无论是否免责他都存在自己负担债务这种内在意识,如在免贵后他也意识到自己的债务并支付的话,就没有返还请求。参见Fein, "Der mit Unrecht freigespmchcne Schuldner Bleibt trotz der Freisprechung naturaliter obligcrt?", Archly fuer die civilistische Praxis, Bd.26.1843,S.169.
    ⑦ [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80页。
    ⑧ Savigny, System des heutigen roemischen Rechts, Berlin 1840. Bd. 1, S.55.
    ⑨ Fein, "Der mit Unrecht freigesprochene Schuldner Bleibt trotz der Freisprechung naturaliter obligert?", Archiv fuer die civilistische Praxis, Bd.26. 1843, S. 182-183.
    ① [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98页。
    ② Scheurl, Die roemische Naturalobligation, Jhering Jahrbuecher, Bd.7, S.329-330.
    ③ D. 20,1,27.参见David V Snyder, "The Case of Natural Obligations", 56 La. L.Rev.423, 1995, p. 428. fn.29, p. 432 fn.61.
    ④ 判决的履行对自然债务来说,也是作为清偿(solutio)出现的,所以可以消灭以上两个债权。作出不正确的免责判决情况下,因为判决发生作用债权随之消灭,但是自然债务仍然存续,而且由此作出的支付不能被请求返还。参见[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87页。
    ⑤ [古罗马]盖尤斯:《法学阶梯》,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64页:周枏:《罗马法原论》(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936页。但Pfordten认为,“已决案抗辩”没有产生,判决的普遍作用是“当然”的,真正的债务人用不正确方法接受免责宣告的情况下,债权消灭,不存在自然债务。参见[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84页。
    ① 周枏:《罗马法原论》(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974页。
    ② [古罗马]盖尤斯:《法学阶梯》,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64、340页。
    ③ [古罗马]盖尤斯:《法学阶梯》,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64、338页。
    ④ 周枏:《罗马法原论》(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974页。
    ① 参见法国民法第1376条、德国民法第814条、日本民法第705条、瑞士债务法第63条、台湾地区民法第180条。
    ② [日]谷口知平:《不当利得的研究》,东京:有斐阁,1949年版,第368页。谷口教授认为,债权人在诉讼上因证据不足而败诉,判决确定后债务人施行清偿后改变心意又请求返还的情况是很少见的,也是一个假定的很不现实的问题。但是把自然债务和诉讼关联起来考察是一个很好的课题。在这样的场合,认为因为明知没有债务仍清偿给付所以不能返还请求,或者基于赠与意思所以不能要求返还。都属于拟制当事人意思而离其真意相去甚远。这样思考的人只是法律家。一般人的想法是相信支付债务而给付。这样,以非债清偿作为理由请求返还破坏了一度被履行的善良的道德行为,其结果是不当的。在这种场合应该看作是自然债务的清偿而不是非债清偿。参见[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97页。
    ③ 郑玉波:《民法债编总论(修订二版)》,陈荣隆修订,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4-105页。
    ④ 郑玉波:《民法债编总论(修订二版)》,陈荣隆修订,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4页。
    ① 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也可以认为有自然债存在。
    ② 但是此种情况下仍然可以承认为自然债,因为会受到阻隔而不得强制执行,综合考虑还是属于“贬降”为自然债.
    ③ 关于既判力本质理论的“实体法说”和“诉讼法说”,参见王亚新:《对抗与判定——日本民事诉讼的基本结构》,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37-342页:[日]高桥宏志:《民事诉讼法》,林剑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78-479页。
    ④ 即使是在“诉讼法说”下探讨既判力效力问题,也有判决确定的给付履行对实体关系的影响。比如说,即使认为既判力是不影响先前实体权利关系,但是一旦按照判决履行给付的,实体关系必然受到影响而消灭。如果认为因阻碍存在实体关系贬降为自然债,该种自然债也会因此履行而消灭。需要指出的是,不是存在不当判决,债务未获得清偿才存在自然债的,而是判决的既判力使得债转变为自然债的,只不过按有责判决清偿使得该自然债也顺带消灭了。
    ⑤ 虽然从道德义务升华的理论,认可既判力实体法说,也不消灭应清偿的道德义务,不影响笔者对自然债的判断,但是强调“诉讼法说”的留存可受抗辩的实体权利,更是使得非债清偿的解释难以立足。
    ① [日]大村敦志:《民法总论》,江溯、张立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3页。
    ① 郑玉波:《民法债编总论(修订二版)》,陈荣隆修订,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5页.
    ② 郑玉波:《民法债编总论(修订二版)》,陈荣隆修订,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5页.
    ③ Paulo D'Onofrio, Commentario delle Codice Civille (a cura di Antonio Scialoja e Guiseppe Branca), Delle Obbligazioni. Art. 1992-2059. 1600. p. 269-270.
    ④ 戴森雄:《民法案例实务》(第一册),台北:三民书局,1982年版,第305-306页。
    ① 崔吉子:“教会奉献金与自然债务”,《法学》,2004年第6期,第124-128页。
    ② [日]兼子一:《民事诉讼法》,东京:弘文堂,1972年版,第159页。
    ③ [日]柴田光藏:《罗马法概说》,东京:玄文社,1979年版,第49、319页;[日]三月章:《民事诉讼法》,东京:有斐阁,1972年版,第21页。
    ④ 关于其它学说的详细介绍和评价,参见邓辉辉:“关于既判力本质的学说评介”,《政法论丛》,2005年第4期,第78-84页。
    ① [日]烟郁夫:“既判力的本质和作用”,三月章、青山善充编:《民事诉讼法的争点》(新版).东京:有斐阁,1988年版,第275页。
    ② 王亚新:《对抗与判定——日本民事诉讼的基本结构》,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40页。
    ③ [日]兼子一:《民事诉讼法体系》,东京:酒井书店,1956年版,第334页。
    ① [日]吉野正三郎:《集中讲义·民事诉讼法》,东京:成文堂,1990年版,第18页。
    ② 王亚新:《对抗与判定——日本民事诉讼的基本结构》,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45页。
    ③ [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99页。
    ① 张卫平:《程序公正实现中的冲突与衡平》,成都;成都出版社,1993年版,第353页。
    ② 陈荣宗:《举证责任分配与民事程序法》,台北:三民书局,1984年版,第158页。
    ③ 如果胜诉的当事人重新起诉的,法院应以该诉缺乏权利保护利益为由驳回起诉;如果败诉的当事人重新起诉的。法院应以该诉无理由作出驳回其诉的实体判决。参见江伟主编:《中国民事诉讼法专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7页。
    ① 陈荣宗:《举证责任分配与民事程序法》,台北:三民书局,1984年版,第161页。
    ① 李开国:《民法总则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87页。
    ② 周枏:《罗马法原论》(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919页。
    ③ 学者Pfordten认为文献D.46,8,8,1阐述了失去诉讼后的自然债务的存续,上述法文中litem amiserit并不是宣告免责的判决,而应和诉讼时效有关(Pfordten, "Bleibt enie obligation naturalis uebrig, wenn Jemand, der wirklich Schuldner war, freigesprochen wird?", Archiv fuer die civilistische Praxis,Bd.24.1841, S. 134).不过学者Fein仍然认为 是免责宣告(Fein, "Der mit Unrecht freigesprochene Schuldner Bleibt trotz der Freisprechung naturaliter obligert?", Archiv fuer die civilistische Praxis, Bd.26.1843, S. 182-183 ).笔者此处列举该文献的Samuel P. Scott英译本内容:"(Venuleius, lib. 15 Stipulations): If an agent has collected money from a debtor, and given him security that his principal will ratify his act, and the latter afterwards brings suit for the same sum of money, and loses the case, the stipulation will become operative; and if the agent pays the same money to his principal without an order of court, it can be recovered by a personal action. Where, however, the debtor brings suit under the stipulation, it may be said that if the principal undertakes the defence of his agent he cannot improperly make use of an exception on the ground of bad faith against the debtor, because the obligation remains a natural one".
    ① [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02页。
    ② ins.4,6,pr.
    ③ W.W. Buckland and Peter Stein, A Text-Book of Roman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3. p.554.该书说持相同观点的有Machelard,、Windscheid、Girard等。
    ④ [古罗马]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法学阶梯》,张启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207页注1。
    ⑤ [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86-87页。
    ⑥ 周枏:《罗马法原论》(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925页。
    ① 虽然即使是权利因时效而消灭,我们也可认为仍然存在道德义务层面升华而来的自然债关系,不过这显然与民事债未消灭、仅受诉权缺失阻碍而贬降不同。
    ② 梁慧星:《民法总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66页。
    ③ Karlowa, Roemische Rechtsgeschichte, Bd. Ⅱ. S. 979.
    ④ 周枏:《罗马法原论》(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959页。
    ⑤ 黄右昌:《罗马法与现代》,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第326页。
    ① [日]柴田光藏:《罗马法概说》,东京:玄文社,1979年版,第49、319页。
    ② D.9,2,30,1:Where a slave given by way of pledge was afterwards killed, an action will lie in favor of the debtor, whether the creditor is entitled to a praetorian action on account of his interest in the slave, for the reason that the debtor is not solvent; or because he has lost his right of action by lapse of time, is a question. But it is unjust that the party should be liable to both the owner and the creditor, unless someone might hold that the debtor, in this instance, had not sustained any injury, since he had profited to the amount of the debt, and anything above that amount he could recover from the creditor; or, in the beginning, an action will be granted to the debtor for any amount in excess of the debt. Hence, in those instances in which an action should be granted to the creditor on account of the poverty of the debtor, or because he has lost his right of action, the creditor will be entitled to bring suit under the Lex Aquilia for the amount of the debt, and this will benefit the debtor to that extent; and an action under the Lex Aquilia will lie in favor of the debtor for the amount of legal damages over and above the debt.
    ③ C,7,39,3:“……诉讼时效可以向原告提出抗辩而主张,……时效经过以后,任何人都不得再行起诉,即使其以不知法律为借口。”
    ④ Fritz Klingmueller, Die Lehre von den natuerlichen Verbindlichkeiten, 1905, S.166.至于抵押仍然有效的事实(C.8,30,2),他认为只是由于法令中规定有抵押诉讼的表述结果而已,参见W. W. Buckland and Peter Stein, A Text-Book of Roman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3.p.554.n.3.
    ① Max Kaser, Das roemische Privatrecht, 1Abt. 1955, S.402-403.
    ② [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62页。
    ③ 黄右昌:《罗马法与现代》,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第326页。
    ④ 黄右昌:《罗马法与现代》,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第327页。
    ⑤ [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60页。
    ⑥ Savigny, Das Obligationenrecht als Theil des heutigen roemischen Rechts, Bd. 1. Berlin, Veit, 1851, S.98-99.
    ⑦ Fritz Klingmueller, Die Lehre von den natuerlichen Verbindlichkeiten, 1905, S.96.
    ① [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61页。
    ② [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69页注7。石田教授认为以上罗马法文献是关于被监护人向债权人支付后的返还问题,与时效并没有关系。而“法律不保护权利上的睡眠者”这一有名命题,应该是由耶林(R. v. Jhering)在“Der Kampf ums Recht(《为权利而斗争》.1872)”一文中首创的。
    ③ Fritz Klingmueller, Die Lehre von den natuerlichen Verbindlichkeiten, 1905, S. 173.学者将弱效力说与自然债联系起来,却排除了强效力说遗留自然债的可能,这或许是受到罗马法上纯正自然债的影响,强调民事债效力受到影响而“贬降”。罗马法上从道德、社会义务思考的非纯正自然债种类有限,而且不实行类推,只有在明确肯认了自然债的道德义务基础,认可“道德义务的升华”后,才可在强效力说结果状态下作自然债的思考。而这种多面向的自然债思考角度,是我本人所坚持的。实际上已经有学者注意到了不管时效的效力如何,“都具有使法律上的权利贬降为自然权利的共同实质”(李开国:《民法总则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00页),这种“贬降”的说法也是多面向的。在德国民法的第814条,如果对“道德、礼仪义务”采用稍自由些的思考,则完全可以容纳时效完成后的自然债.现代民法演化的趋势以及对自然债性质的深入认识,都凸现了从道德义务的根基寻找自然债的合理性,这实际上与罗马法作为自然债哲学基础的自然法思维有着实质的同一性。
    ④ Fritz Klingmueller, Die Lehre von den natuerlichen Verbindlichkeiten, 1905, S. 136.
    ① Windscheid, Lehrbuch des Pandektenrechts, Bd. 1, 1906 [9 Aufl.]S.573-575 Anm.5.
    ② Fritz Kiingmueller, Die Lehre von den natuerlichen Verbindlichkeiten, 1905, S. 175- 176.
    ③ Dernbrug, Pandekten, Bd.Ⅰ. §150.
    ④ [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65页。
    ⑤ 李宜琛:《日耳曼法概说》,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5-106页。
    ⑥ [日]小野木常:“自然债务诉权”,《诉权论序说》,东京:有斐阁,1959年版,第335页。
    ⑦ [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65页。
    ⑧ Obertribunai Entscheidungen Bd. 55. S. 34.
    ⑨ Vgl. Baehr, Anerkennung als Verpflichtunggrund, 1855.参见[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65页。
    ① [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70页。
    ② Motive zu dem Entwurfe eines Buergerlichen Gesetzbuchs fuer das Deutsche Reich, Bd. Ⅱ, 1888, S. 3-4.
    ③ Motive zu dem Entwurfe eines Buergerlichen Gesetzbuchs fuer das Deutsche Reich, Bd. Ⅱ, 1888, S. 3-4.
    ④ Protokolle der Kommission fuer die zweite Lesung des Entwurfs des Buergerlichen Gesetzbuchs, Bd. Ⅵ, 1898, S. 142.
    ⑤ 德国民法2001年修订前第390条:有抗辩权与其相对抗的债权,不得用作抵销。时效完成的债权,在可用其抵销另一项债权时,时效尚未完成的,时效完成不排除抵销权。修订后第215条:在最早可抵销或者拒绝给付的时刻,请求权尚未完成消灭时效的,消灭时效的完成,不排除抵销和对留置权的主张。
    ⑥ 《德国民法典》第一编总则之第五章消灭时效经2001年11月26日《债法现代化法》(《联邦法律公报》,2001年,第一部分,第3138页)被修改。第三节“消灭时效的法律效果”第214—218条,除了第218条为新增外,其余主要采用了旧法第222—224条的规定。2004年12月9日《使消灭时效规定适应债法现代化法的法律》(《联邦法律公报》,2004年,第一部分,第3214页)再次修正了第197条第1款第4-5项、第201条第1句、第1996条第1款、第1997条,增加了第197条第1款第6项,但都未涉及“自然债”的范畴。德国民法修订前第222条第2款第1句,修订后第214条第2款第1句:为满足已完成消灭时效的请求权而给付的一切,即使是在不知道请求权已完成消灭时效的情况下给付的,也不得请求返还。
    ⑦ 德国民法修订前第222条第2款第2句,修订后第214条第2款第2句:债务人的合于合同的承认以及担保的提供,亦同。
    ⑧ 德国民法修订前第223条,修订后第216条(第2款第2句为新增):(1)抵押权、船舶抵押权或质权所担保的请求权之完成消灭时效,不妨碍权利人就被设定负担的标的求偿。(2)某项权利为担保请求权而被取得的,不得基于请求权消灭时效的完成而请求再转让回去。所有权被保留的,即使被担保的请求权已完成消灭时效,也可以解除合同。(3)第1款和第2款,不适用于利息或其他定期给付的请求权的消灭时效。持相同立场的立法例有瑞士债务法第140条,台湾地区民法第145条,此外台湾地区民法第144条类似于德国民法第214条,第337条类似于德国民法第215条。
    ① Vgl. Enneccerus-Lehmann, Schuldrecht, Muenchen, 1954, S.15.
    ② Vgl. Fritz Klingrnueller, Die Lehre von den natuerlichen Verbindlichkeiten, 1905, S.220-221.
    ③ 法国民法第1234条:债因以下情形之一而消灭:……以及时效完成,但该项内容由专章规定之。
    ④ Demolombe, Cours de code Napoleon, Pads, Durand & Pedone & Hachette (1877-1878), ⅩⅩⅦ, n°34.
    ⑤ [日]小野木常:“自然债务诉权”,《诉权论序说》,东京:有斐阁,1959年版,第341页。
    ⑥ Vgl. Fritz Klingmueller, Die Lehre von den natuerlichen Verbindlichkeiten, 1905, S. 199-200. 主张前说的有Larombie re、Aubry et Rau、Demolombe,主张后说的有Laurent。
    ⑦ [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66页。
    ① zit. nach Fritz Klingmueller, Die Lehre von den natuerlichen Verbindlichkeiten, 1905, S.204.
    ② [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85页;[日]川岛武宜编集:《注释民法(5)》,东京:有斐阁,1967年版,第27页。学说认为上述“诉权消灭说”来自于萨维尼的主张(参见梁慧星:《民法总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69页:夏利民:《民法基本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8页),但是法国民法制定之时萨氏尚年轻。实际上罗马法的诉权最初与实体权同一,后来经过寺院法的改革后诉权逐渐成为实体权的构成要素,在罗马法的特奥多西乌斯二世和霍诺里乌斯帝时期,已经将权利的诉讼强制保护与实体权利分离出来,时效作为了一种抗辩使用。因此可以说法国民法制定之时,诉权与实体权有了一定的分离,虽然并不完全,在该法典中,“一方面规定了大量的以抽象的法律构成要件制定的条款,另一方面还保留了许多以事实和法律评价合为一体的实体法请求权和诉讼法诉权未分化的条款”(江伟等:《民事诉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杜,2002年版,第4页)。因此,即使存在诉权消灭的说法,但是还是有学者将法国民法归为时效完成后实体权消灭说的类型,认为“与义务免除相对应而消灭的诉权,显然不是指作为实体权利权能之一的诉权,而是指整个实体权利”(李开国:《民法总则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91页)。出现这种矛盾,或许是法国民法一方面在第2219条将时效的法律效果明确规定为“取得财产所有权或自行免除义务”,在第2224条规定时效抗辩可在诉讼的任何阶段利用,另一方面又在第2262条将消灭时效的法律效果表述为物权或债权的诉权消灭。这种矛盾规定实际上是与当时的诉权与实体权关系理论现状有关的。或许我们只能说法国民法的消灭时效效力可能及于实体权利与程序权利合一的“诉权”,也可能只及于纯粹的程序权利的“诉权”。不过结合法国新民事诉讼法典第122-125条看,可以肯认采取诉权消灭说的观点。
    ③ 《法国民法典》第2223条规定:“法官不得依职权替代(suppleer)因时效所产生的方法”,法国新民事诉讼法第125条规定:“诉讼不受理,如其具有公共秩序性质,尤其是因未遵守应当提起上诉的期限(1979年11月7日第79-941号法令),或者由于没有上诉途径而引起时,应依职权提出之。法官得基于无诉讼利益,依职权提出诉讼不受理”。不过法国最高法院第一民事庭1986年12月9日作出判例认为,即使时效具有公共秩序性质,仍然使用第2223条所定之规则,参见罗结珍译:《法国民法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579页。
    ④ [日]川岛武宜编集:《注释民法(5)》,东京:有斐阁,1967年版,第266页。
    ⑤ 法国新民事诉讼法第122条规定:“旨在使法院宣告对方当事人无诉讼权利,诸如无资格、无利益、已完成时效、已过预定期限、属于既判事由之原因,其诉讼请求不经实体审查,不予受理的任何理由,均构成诉讼不受理。”
    ⑥ [日]川岛武宜编集:《注释民法(5)》,东京:有斐阁,1967年版,第266页。
    ① 参见《日本民法典》第162-163条,第167条以下。如第167条规定:(1)债权因十年间不行使而消灭。(2)债权或所有权以外的财产权,因二十年间不行使而消灭。按此时效经过后所消灭的是实体权利并无异议。
    ② [日]富井政章:《民法原论第一卷总论》,东京:有斐阁,1904年版,第547、554页;[日]中岛玉吉:《民法释义卷之一总则篇》,东京:金刺芳流堂,1924年版,第832页;[日]三潴信三:《民法总则提要》,东京:有斐阁,1931年版,第489页。
    ③ [日]鸠山秀夫:《法律行为乃至时效》,东京:严松堂书店,1912年版,第585-586页、第606页。
    ④ [日]于保不二雄:《民法总则讲义》,东京:有信堂,1953年版,第289页。
    ⑤ [日]鸠山秀夫:《法律行为乃至时效》,东京:严松堂书店,1912年版,第585-586页;[日]胜本正晃《新民法总则》,东京:创文社,1959年版,第317页。
    ⑥ [日]我妻荣:《新订民法总则·民法讲义Ⅰ》,东京:岩波书店,1965年版,第444页;[日]谷口知平、加藤一郎编:《民法演习Ⅰ》,东京:有斐阁,1955年版,第177页。
    ① 日本最判昭和61.3.17民集40.2.420。
    ② [日]吾妻光俊:“私法于时效制度意义”,《法学协会杂志》第48卷第2号。
    ③ [日]川岛武宜:《民法总则(法律学全集)》,东京:有斐阁,1965年版,第447页。
    ④ [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73页。
    ⑤ [日]山本敬三:《民法讲义Ⅰ·总则》,解亘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81页。
    ⑥ [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72页。
    ① [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74页。
    ② [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74页。
    ③ [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76页。
    ④ [日]矶村哲:“债务责任”,[日]谷口知平、加藤一郎编:《民法演习Ⅲ》,东京:有斐阁,1979年版,第13-14页。
    ⑤ [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72-73页。
    ⑥ [日]我妻荣:《新订债权总论》,东京:岩波书店,1964年版,第71页。
    ① [日]四宫和夫:《民法总则(第三版)》,东京:弘文堂,1982年版,第293、322页。
    ② 日本民法第703条:无法律上的原因,由他人的财产或劳务而得到利益,为此致使他人遭受损失的人,在其利益存在的限度内负有返还义务。
    ③ 日本民法第705条:以债务清偿提供了给付的人,在其清偿当时知其债务不存在时.不能就其给付请求返还。
    ④ [日]田山辉明:《债权总论·民法讲义案Ⅳ》,东京:成文堂,1993年版,第38-39页。
    ⑤ 承认自然债的学理中认为应将明知非债清偿的“债”排除“自然债”。参见郑玉波:《民法债编总论(修订二版)》,陈荣隆修订,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4-105页。
    ⑥ [日]于保不二雄:《债权总论》,东京:有斐阁,1976年版,第74页注8。
    ⑦ [日]我妻荣:《新订债权总论》,东京:岩波书店,1964年版,第325页。
    ① [日]我妻荣:《新订债权总论》,东京:岩波书店,1964年版,第336页。
    ② [日]谷口知平、加藤一郎编:《民法例题解说》,东京:有斐阁,1959年版,第3页以下。
    ③ [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76页。学者也许会从法政策规定的角度来阐释这种处理。因学说认为对待时效完成后的债权,涉及公共利益、当事人意思以及当事人之间利益的平衡问题,从而是属于法政策上的问题。法政策在处理关于正义和平衡的问题时是随社会的变化发展的,必须考虑社会必要性、社会成员的意思(石田著前书第73-74页)。但是自然债的解说并不违背法政策,恰恰相反,自然债注意到了公益与私益之间、不同的私益之间的平衡,注意到了效率与公平在时效制度中的落实。按照它的解释不仅是符合论理的,也是符合政策的。
    ④ [日]松坂佐一:《民法提要·债权总论》,东京:有斐阁,1982年版,第19页。
    ⑤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02页。
    ⑥ [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上册),王晓晔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29、345、347页。
    ① 台湾地区民法规定债的消灭时,未如法国民法第1234条那样规定消灭时效作为债的消灭原因之一。且第337条提及消灭时效后之抵销时,明确称“债之请求权虽经时效而消灭”而非指债权。
    ② 台湾地区民法第125条规定:“请求权,因十五年间不行使而消灭。但法律所定期间较短者,依其规定”,第144条规定:“时效完成后,债务人得拒绝给付。请求权已经时效消灭,债务人仍为履行之给付者,不得以不知时效为理由,请求返还;其以契约承认该债务或提出担保者亦同”。此种规定,致使在时效完成后属当然消灭请求权同时债务人取得抗辩权,还是须经抗辩才能消灭请求权产生疑问。依参酌德国民法体例之故,且如为当然消灭者则再规定拒绝履行的抗辩就显得多余,因此应认同后种解释。学者认为此种规定可解为时效之效力,以义务人之行使抗辩权为法定停止条件,如债务人主张者,则债权人请求权消灭,不得复以诉或抗辩行使其权利(史尚宽:《民法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98页)。而判例亦谓:第144条第1项规定时效完成后,债务人得拒绝给付,是消灭时效完成之效力,不过发生拒绝给付之抗辩权,并非使请求权当然消灭,债务人若不行使其抗辩权,法院自不得以消灭时效业已完成,即认清求权已归消灭(1940年上字第1195号判例)。
    ③ 江伟等:《民事诉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8页。
    ① 程序意义上的诉权对原告来讲,是请求法院行使审判权,对自己的合法民事权益给予保护的权利,即起诉权;对被告来说,是应诉答辩的权利。实体意义上的诉权,是指当事人根据实体法的规定请求法院通过审判强制实现其民事实体权利的权利,表现为当事人的胜诉权。
    ② [前苏联]坚金、布拉图斯主编:《苏维埃民法》(第一册),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19页。
    ③ [前苏联]格里巴诺夫、科尔涅耶夫主编:《苏联民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84年版,第250、256页。
    ④ 李开国:《民法总则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00、405页。
    ⑤ 史尚宽:《民法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26、627页。
    ⑥ 杨桢:《英美契约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46-147页。
    ① [意]恺撒·米拉拜利:“自然之债”,杨振山、[意]桑德罗·斯奇巴尼主编:《罗马法·中国法与民法法典化——物权和债权之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79-380页。
    ② [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上册),王晓晔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45页。
    ③ 当然可以说债权由于时效完成后产生了抗辩权并且可能因此抗辩权的使用而受到影响,从而认为时效效果“弱效力”说下债务属于自然债务。在普通法时代和德国的学说当中,在用“弱效力说”说明时效经过后自然债存续时,并未注意到时效需要经过抗辩实施后才能发挥作用,从而致使债的性质发生变化。我国台湾地区学者在论述时,也多从罹于时效或时效完成角度看待,认为此时为不完全债权或自然债,债权人请求力虽因债务人之抗辩权而减弱,但仍具可履行性,其受领给付的权能(债权之保持力),不因此而受影响(王泽鉴:《民法总则》,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44页)。此处既然说请求力是减弱而非消灭,则指未提出抗辩之时。史尚宽先生称自然债务,也是从有抗辩权但尚未“为此抗辩”角度上理解的(参见史尚宽:《民法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98-699页)。不过其所指的“消灭时效,非权利终了之原因,债务仍然存在,不过变为无责任之债务而已”,应该理解为行使了抗辩权之后,因为如未经行使抗辩,则请求权仍在,或者债务人抛弃时效利益的,不能径行称为“无责任之债务”,最多应属“可受抗辩而变为无责任之债务”。在时效经过后即不能获得确定的责任保护这一意义上理解自然债,也是可以的。不过笔者仍然坚持认为未提出抗辩前的诸种效果,应视为民事债之效果为宜。
    ① [意]恺撤·米拉拜利:“自然之债”,杨振山、[意]桑德罗·斯奇巴尼主编:《罗马法·中国法与民法法典化——物权和债权之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85页。
    ① [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上册),王晓晔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46页。法官不得主动提出时效以影响权利性质是肯定的(另参见台湾地区1940年上字第1195号判例),但是是否得向被告指出消灭时效而无需担心有涉偏颇,尚存在不同的看法([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02页)。在台湾地区,“若无任何情事可认当事人有提出消灭时效抗辩之意思者,审判长不得援用同条规定为此发问或晓谕(三十二年院字第2708号)”(史尚宽:《民法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02页)。笔者同意排除法官这样做的可能性,以贯彻抗辩为私法上意思表示及“抗辩权”发生说的宗旨。
    ② 王泽鉴:《民法总则》,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44页。
    ① Fritz Klingmueller, Die Lehre von den natuerlichen Verbindlichkeiten, 1905, S, 136
    ① 以《苏俄民法典》为代表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民事立法一般只规定时效期间届满后义务人实际履行义务的,不得请求返还,但对义务人作出的承认债务的意思表示在实际履行前是否有法律约束力问题,并不予以肯定。如《苏俄民法典》第89条规定:“如果债务人在诉讼时效过期后履行了义务,则他无权请求返还,尽管在履行义务时他不知道时效已经过期”;1952年的《蒙古民法典》(第28条)、1975年的前民主德国《民法典》(第473条)中的规定,与此基本相同。
    ② 李开国:《民法总则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98页。
    ① 梁慧星:《中国民法经济法诸问题》,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139页。
    ② 龙卫球:《民法总论》,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627页;梁慧星:《民法总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70页。
    ③ 李开国:《民法总则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51页。
    ④ “自然债务”能否因当事人协议或债务人单方承认而复归为有法律强制力的“法定债务”,对此持疑问者参见刘保玉:“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达成的‘还款协议’有无法律约束力问题刍议——兼评最高人民法院1997年第4号批复”,《山东法学》,1997年第6期,第42-46页。
    ① [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0-22页、34页。
    ② 王伯琦:“论自然债务”,刁荣华主编:《现代民法基本问题》,台北:汉林出版社,1981年版,第113页。
    ① [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04-305页。
    ② D. 16, 1, 13. 参见David V Snyder, "The Case of Natural Obligations", 56 La. L. Rev. 423, 1995, p. 428.
    ③ D. 12, 6, 32, 2; D. 23, 3, 46, 2.
    ④ [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04页。
    ⑤ D. 46, 3, 5, 2, 参见David V Snyder, The Case of Natural Obligations, 56 La. L. Rev. 423, 1995, p. 428.
    ⑥ D. 11, 7, 14, 7; D. 11, 7, 14, 11.
    ⑦ [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04页。
    ① Demolombe, Cours de code Napoleon, Paris, Durand & Pedone & Hachette (1877-1878), ⅩⅩⅦ. n°34.
    ② 王伯琦:“论自然债务”,刁荣华主编:《现代民法基本问题》,台北:汉林出版社,1981年版,第111页。
    ③ [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88-689页。
    ④ 罗结珍译:《法国民法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48页、949-950页;[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87-690页。
    ⑤ Cf. Michelle Gobert, Essai sur le role de I'obligation naturelle, 1957, pp. 2-3.
    ① Fritz Klingmueller, Die Lehre von den natuerlichen Verbindlichkeiten, 1905, S.253.
    ② 王伯琦:“论自然债务”,刁荣华主编:《现代民法基本问题》,台北:汉林出版社,1981年版,第111页。
    ③ Planiol et Ripert, Traite practique de droit civil francais, t. Ⅶ, pp.301-304.转引自王伯琦:《近代法律思潮与中国固有文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2页。
    ④ [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138页。
    ⑤ Gianfranco Ugazzi, "Obbligazione naturale", in Novissimo Digesto Italiano, Ⅺ, 1965, p. 661;[意]恺撤·米拉拜利:“自然之债”,载杨振山、[意]桑德罗·斯奇巴尼主编:《罗马法·中国法与民法法典化——物权和债权之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85-386页。
    ⑥ Gianfranco Ugazzi, "Obbligazione naturale", in Novissimo Digesto Italiano, Ⅺ, 1965, p. 661.
    ① Gianfranco Ugazzi, "Obbligazione naturale", in Novissimo Digesto Italiano, Ⅺ, 1965, p. 662.
    ② 民法第770条是关于报酬性赠与的规定:鉴于受赠人的业绩或者作为对受赠人业绩的承认而进行的无偿转让、或者作为特别奖励而进行的无偿转让均是赠与。通常接受了服务或者根据惯例无偿给予的财物,不是赠与。
    ③ Gianfranco Ugazzi, "Obbligazione naturale", in Novissimo Digesto Italiano, Ⅺ, 1965, pp. 661-663.
    ④ [意]恺撤·米拉拜利:“自然之债”,杨振山、[意]桑德罗·斯奇巴尼主编:《罗马法·中国法与民法法典化——物权和债权之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79-380页。
    ⑤ Motive zu dem Entwurfe eines Buergerlichen Gesetzbuchs fuer das Deutsche Reich, Bd. Ⅱ, 1888, S. 832-833.
    ① Protokolle der Kommission fuer die zweite Lesung des Entwurfs des Buergerlichen Gesetzbuchs, Bd.2, 1898, S.2963-2964.
    ② Protokolle der Kommission fuer die zweite Lesung des Entwurfs des Buergerlichen Gesetzbuchs, Bd.2, 1898, S. 2962-2963;[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136页。
    ③ Protokolle der Kommission fuer die zweite Lesung des Entwurfs des Buergerlichen Gesetzbuchs, Bd.2, 1898, S.2964.
    ④ Motive zu dem Entwurfe eines Buergerlichen Gesetzbuchs fuer das Deutsche Reich, Bd.Ⅱ, 1888, S. 832f.
    ⑤ Fritz Klingmueller, Die Lehre von den natuerlichen Verbindlichkeiten, 1905, S.237.
    ⑥ Wilhelm Weber, Staudingers Kommentar zum Buergerlichen Gesetzbuch, 11 Aufl., 1967, L21; Wemer Lorenz, Staudingers Kommentar zum Buergerlichen Gesetzbuch, 12 Aufl., 1986, §814, Bem. 19.
    ⑦ [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136页。伦理领域的义务是变动的,比如普鲁士在1900年前的对穷困同胞的扶助属于法律义务(ALR § 15,Ⅱ,3),而1900年以后即属于道德义务。参见Fritz Klingmueller, Die Lehre von den natuerlichen Verbindlichkeiten, 1905, S.239-240。
    ⑧ Enneccerus Lehmann, Schuldrecht, Muenchen. 1954. S. 895; Wilhelm Weber, Staudingers Kommentar zum Buergerlichen Gesetzbuch, 11 Aufl., 1967, L21.德国破产法第193条,和议法第82条涉及此,经过改革,1999年1月1日生效的“支付不能法”中包含了原破产法和和议法,第301条第3款规定:个别债权人因剩余债务的免除无权受偿而受 偿的,无义务退还所得的清偿。同时,免责的效力不及于破产人的保证人及连带债务人。第301条第2款规定:破产债权人对债务人的连带债务人和担保人所享有的权利以及债权人因为保证其权利而作的临时性不动产登记或因破产程序中的别除权而享有的权利,不因免贵而受影响。
    ① Stammler, Richtiges Rechts, S. 460 f.,参见[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142页注12。
    ② 王伯琦:“论自然债务”,刁荣华主编:《现代民法基本问题》,台北:汉林出版社,1981年版,第110页。
    ③ 第781条规定:债务关系的存在因合同而被承认的,为使该合同(债务承认)有效,必须以书面方式作出承认的意思表示。不得以电子形式作出承认的意思表示(该句为根据2001年《债法现代化法》新增,笔者注)。债务关系的存在被承认,而就该债务关系的成立规定了其它形式的,债务承认合同必须使用其它形式。
    ④ Fritz Klingrnueller, Die Lehre von den natuerlichen Verbindlichkeiten, 1905, S. 242.
    ⑤ Fritz Klingmueller, Die Lehre von den natuerlichen Verbindlichkeiten, 1905, S.242.
    ⑥ 第518条第1项规定:为使以赠与方式约定某项给付的合同有效,必须将该约定作成公证证书。第780条、第781条所称种类的债务约定或债务承认系以赠与方式作出的,该约定或者承认的意思表示,亦同。
    ⑦ 第812条第2项规定:以合同就债务关系的存在或不存在所进行的承认,也视为给付。
    ⑧ [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138页。
    ⑨ [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138页。
    ⑩ 另民法第1425、1641、1804、2205、2330条也有规定。
    ① 王伯琦:“论自然债务”,刁荣华主编:《现代民法基本问题》,台北:汉林出版社,1981年版,第109页;郑玉波著、陈荣隆修订:《民法债编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第2版,第8页。与一般的理解不同,学者邱聪智认为涉及道德义务的自然债,指的是履行道德义务作出给付后产生的不当得利的债务,而不是道德义务履行本身。参见邱聪智:《民法债编通则》,辅仁大学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辑,1991年自版,第8页注3。
    ② 史尚宽:《债法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5页;王泽鉴:《债法原理》(第二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1-112页;王伯琦:“论自然债务”,刁荣华主编:《现代民法基本问题》,台北:汉林出版社,1981年版,第110-118页。
    ③ 王泽鉴:《债法原理》(第二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2-113页。
    ④ 史尚宽:《债法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5页。
    ⑤ 王泽鉴:《债法原理》(第二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3页。
    ① [日]柚木馨编集:《注释民法(14)》,东京:有斐阁,1966年版,第8页。
    ② 日本民法第550条规定:非依书面的赠与,各当事人可以撤回。但已履行完毕的部分,不在此限。
    ③ [日]广中俊雄:“德义上的契约”,《民法论集》,东京大学出版会,1971年版,第54-55页。
    ④ 以上为谷口知平教授的主张,参见[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142页。
    ⑤ [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04-305页。
    ⑥ [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140页。
    ① [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78页。
    ② [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79页。
    ③ [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143页注21。
    ④ 王伯琦:“论自然馈务”,刁荣华主编:《现代民法基本问题》,台北:汉林出版社,1981年版,第116页。
    ① 如在意大利,法官曾经将给予因婚外关系而遭受损害的女性的财产性补偿视为报酬性赠与(民法第770条)。也就是说当事人是出于慷慨而作出给付,而不是履行某一确定的给付义务。随后法官又将这一给付界定为自然之债。对这一给付性质界定的改变反映了社会认知程度的发展——由赠与转变为义务。同样也存在一般道德义务向自然债过渡,自然债向民事债过渡的情况。参见[意]恺撤·米拉拜利:“自然之偾”,杨振山、[意]桑德罗·斯奇巴尼主编:《罗马法·中国法与民法法典化——物权和债权之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76页。
    ② 王伯琦:“论自然债务”,刁荣华主编:《现代民法基本问题》,台北:汉林出版社,1981年版,第113页。
    ① Planiol et Ripert, Traite practique de droit civil francais, t.Ⅶ, p.289.转引自王伯琦:《近代法律思潮与中国固有文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2页。
    ② [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141页。
    ③ 这种区别一定程度上和道德义务的确定性有关,如作为自然债的道德义务,受给付对象往往是确定的,这就给了给付人相当的压力,而那种一般无特定对象的公益性赠与、捐助等.显然属良心负担压力稍轻的道德义务履行。
    ④ 存在一些混淆二者的情况,比如意大利民法的报酬性赠与(第770条第1项)似应作为自然债的道德义务履行(虽然赠与可获得民事债地位,但是也伴随着形式等方面的严格要求),但是就履行后的效果这一点上看,似乎没有实质区别。这种“混淆”往往是可以原谅的。
    ⑤ 王伯琦:“论自然债务”,刁荣华主编:《现代民法基本问题》,台北:汉林出版社,1981年版,第113-114页。是否存在“超过”,也应依据一般社会观念判断,有时候社会观念认为某些义务的履行,似无“超过”之说,这即良心义务的无限性,如因生命获救所为的支付、生父对未确立亲子关系的非婚子女的给付等。此时宜一体认为属自然债的履行。
    ① Bessan, Das Buergerlich Gesctzbuch, Ⅱ.P. 180, 669-670; K.Cosack U. H.Mitreis, Lehrbuch des Buergerlichen Rechts, p.335.转引自王伯琦:《近代法律思潮与中国固有文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9页。
    ② 对台湾地区民法第180条第1款,学者也如是解说。参见史尚宽:《债法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5页。
    ① 王伯琦:“论自然债务”,刁荣华主编:《现代民法基本问题》,台北:汉林出版社,1981年版,第112页。
    ① 1961年台上字第2197号判决,裁判类编(民事法)6册856页:“赠与撤销后,赠与人得依关于不当得利之规定请求返还赠与物。而依不当得利之规定,给付系履行道德上之义务者,不得请求返还,此系就赠与撤销后而言。至赠与无论是否为履行道德上之义务,如受赠人有‘民法’第416条第1项所列情事之一者,赠与人即得撤销其赠与”(参见黄立:《民法债编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页注23)。按此,似乎道德性赠与撤销以后,可再依据第180条第1款履行道德义务之自然债规定处理,似形成与德国民法的道德性赠与之实质一致的处理——都不得返还。同时也可将自然债之履行与道德性赠与规则协调起来。其实不然,德国民法的道德性赠与本为不得请求返还和撤回,不似台湾地区民法如此曲折迂回。另外作为自然债履行的道德义务,也不存在可以撤销之说,不是在撤销以后再适用的问题。参见王泽鉴:《债法原理》(第二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3页。
    ② 学者认为,“荣誉债务”的承认或履行通常定性为或转为赠与。惟倘仅是因误习俗债务、道德义务为法律上的义务而为给付的,则其给与不使荣誉债务转为有拘束力的债务,但却适用第180条第l款的规定。参见黄茂荣:《债法总论》(第一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9页。
    ③ 王伯琦:“论自然债务”,刁荣华主编:《现代民法基本问题》,台北:汉林出版社,1981年版,第112页。
    ④ 赵万一:《民法的伦理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2页。
    ① 王伯琦:“论自然债务”,刁荣华主编:《现代民法基本问题》,台北:汉林出版社,1981年版,第114-116页。
    ② 王伯琦:“论自然债务”,刁荣华主编:《现代民法基本问题》,台北:汉林出版社,1981年版,第115页。
    ① 按照习俗给付彩礼,是我国婚姻实践中的普遍做法。对其给付后是否返还的处理,1993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19条曾规定:“借婚姻关系索取的财物,离婚时,如结婚时间不长,或者因索要财物造成对方生活困难的,可酌情返还。对取得财物的性质是索取还是赠与难以认定的,可按赠与处理”。2003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10条规定:“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适用前款第(二)、(三)项的规定,应当以双方离婚为条件。”结合这两个司法解释分析,对此种给付可依据情况返还或不返还,对不返还的似乎是作为赠与处理。而对于被要求返还者,民法机理似为不当得利规则。《婚姻法》第3条第1款规定:“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民法通则》第92条规定:“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司法实践支持返还的多援用上述三个规范作为依据。见2006年6月14日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关于陈伯祥诉谭建花婚约财产纠纷案的(2006)石民初字第183号民事判决书、2006年8月24日河北省辛集市人民法院关于郭铁货诉冯晓翠婚约财产纠纷案的(2006)辛民初字第9—074号民事判决书(案例来源见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law.chinalawinfo.com/index.asp,2007年2月1日访问)。笔者认为,关于彩礼给付的定性上,应该保留作为自然债处理的可能,不返还的情况作为赠与处理会面临在特殊情况下被要求返还。而就某些应该返还的情况,应该是认为已不属于自然债或赠与的不当得利。当然彩礼给付如何恰当确定为自然债、赠与或不当得利,需要结合数额、动机、婚姻成就与否、结婚时间长短、是否影响给付人生活、一般道德标准和社会观念等多种因素来判断。这是一个司法的难题。不过如果确定为非不法原因给付的赠与时,如果注意维护给付保有而不得撤销,即作为类似德国法的道德性赠与处理的话,则似乎与自然债的处理并不会有实质不同。不过,笔者坚持理论上仍有区分道德性赠与和自然债的必要。
    ② 关于见义勇为,按我国《民法通则》第109条和最高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42条,受益人仅在见义勇为者受损害时才承担民事补偿责任,因此,在见义勇为者未受损害时受益人无法律责任,此时只存在自然债。关于对该109条的批评,参见赵万一:《民法的伦理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38页。
    ③ 实际上德国民法上将婚姻居间报酬作为不完全债务,否定其约定报酬的拘束力,曾引起过是否违宪的争论,德国宪法法院肯定了该规定的合宪性(BverfG20,31)。但是对其立法政策仍然存在疑义,有观点提出了修正意见,认为应基本肯定这类协议的效力,并增设保护相对人的强制规定。参见Gilles, Gewerbsmaessige Ehevemitdung, 1977; ders, Partnerschaftsservice statt Ehemakelei, NJW 83, 361; ders, Partnervorschlagsdienst als Werkvertrag, MDR 83, 712; Loddenkemper, Neue Form der Klagbarkeit des Ehemae]derlhnes?, NJW84, 160。
    ① [日]松坂佐一:《民法提要·债权总论》(新版),东京:有斐阁,1966年版,第17页。
    ② 罗马法上的无特定形式简约(nudo paso)是与有保护简约或穿衣简约(pacta vestita)相对而称呼的,其因无保护而属于自然债。在有保护简约被认可之前,简约(pactum)也是不受保护的,债的关系也可属自然债关系。
    ③ D.2,14,1,1;D.2,14,1,2,[意]桑德罗·斯奇巴尼选编:《契约之偾与准契约之债》,丁玫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7页。
    ④ 契约与简约的分类,是契约被认可以后的划分,契约未被认可之前,简约也就是协议,不过此时简约或协议可能就是受习惯和宗教规则调整了。
    ① [日]三月章:《契约法上的形式主义及其崩溃史研究(一)》,法学协会杂志64卷2号121页。
    ② 周枏:《罗马法原论》(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715页。
    ③ 有观点认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出现的诺成契约,是和以往的stipulatio系统不同的。因此不应同意这种发展路径,即,缺少问答契约形式的单纯合意经过自然债务这一阶段,最后发展到获得法律的完全承认。参见[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41页。
    ④ 丘汉平:《罗马法》,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354页。
    ① 有学者认为并非是所有的无保护简约都能够产生自然债,但是从罗马法上债包含了“给、为、履行”的广泛内涵来看,可以认为简约总是和自然债联系在一起。参见W. W. Buckland and Peter Stein, A Text-Book of Roman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3, p. 553。
    ② D.2,14,7,4.
    ③ 参见十二表法第一表第5-6条。
    ④ D.2,14,27,3-4.
    ⑤ 丘汉平:《罗马法》,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355-357页。
    ① D. 46, 3, 5, 2.参见David V Snyder, "The Case of Natural Obligations", 56 La. L. Rev. 423, 1995, p. 428,
    ② D. 13, 7, 11, 3. 参见W. W. Buckland and Peter Stein, A Text-Book of Roman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3, p. 553. n. 2; Savigny, Das Obligationenrecht als Theil des heutigen roemischen Rechts, Bd, 1. Berlin, Veit, 1851, S. 53-59.
    ③ D. 16, 1, 13. 参见W. W. Buckland and Peter Stein, A Text-Book of Roman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3, p. 553. n. 2; David V Snyder, "The Case of Natural Obligations", 56 La. L. Rev. 423, 1995, p. 428.这种为已收款支付利息的义务、解放自由人对庇主支付报酬的承诺或实际的提供劳作等等,彼得罗·彭梵得从这种义务的实质内容的合乎道德性上,将其归为扩张性的非纯正的自然债务。也就是说把它们从道德义务或风俗习惯的领域“上升”到法律领域作为自然债对待([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04页),而不是从“简约可产生自然债”的角度去论证。他也将简约认为是可产生纯自然债的方式之一。这就可能出现两种观察角度的竞合,两种处理可能会在效果上出现一些差异。
    ④ C.2,3,6.
    ⑤ D.11,5,4,1-2.
    ⑥ D.11,5,2,1;D.11,5,3.
    ⑦ 周枏:《罗马法原论》(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828页。
    ⑧ [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156页。
    ① [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41页。
    ② [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9、327、393页。
    ③ 参见十二表法第一表第5-6条,周柑:《罗马法原论》(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007页。
    ④ [英]巴里·尼古拉斯:《罗马法概论》,黄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02页。
    ① 蔡秀雄:《民法上不当得利研究》,台北:商务印书馆,1969年版,第152页。
    ② 拉丁法谚“允诺必须遵守”(paeta sunt servanda)即来源于教会法。
    ③ [美]詹姆斯·戈德雷:《现代合同理论的哲学起源》,张家勇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51页。
    ④ Accursius, Gloss to I. 3. 14, pr. To necessitate.转引自[美]詹姆斯·戈德雷:《现代合同理论的哲学起源》,张家勇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52页。
    ① [美]詹姆斯·戈德雷:《现代合同理论的哲学起源》,张家勇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② [美]詹姆斯·戈德雷:《现代合同理论的哲学起源》,张家勇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99页。
    ③ [美]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贺卫方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299页。
    ④ Simpson, "Innovation in Nineteen Century Contract Law", Law Quarterly Review, 91 (1975), p. 266.
    ⑤ [意]鲁伊吉·拉布鲁纳:“单纯合意即形成债:论罗马债法中的合意主义——从历史的足迹到中国债法之引人注目的演进”,杨振山、[意]桑德罗·斯奇巴尼主编:《罗马法·中国法与民法法典化——彻权和债权之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71页。
    ⑥ 合同是意志行为,也是德性行为。虽然19世纪的合同法理论受到在一定程度上轻视行为德性的指责,但是以后却在道德与法律融合的趋势中得到改观。参见[美]詹姆斯·戈德雷:《现代合同理论的哲学起源》,张家勇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0-11页。
    ⑦ [日]三月章:《契约法上的形式主义及其崩溃史研究(三)》,法学协会杂志64卷6号382页。转引自[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46页。
    ⑧ [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47页。
    ① Savigny, Das Obligationenrecht als Theil des heutigen roemischen Rechts, Bd. 1. Berlin, Veit, 1851, S.53-59.
    ② [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51页。
    ③ Fritz Klingraueller, Die Lehre yon den natuerlichen Verbindlichkeiten, 1905, S. 161.
    ④ [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51页。
    ① [日]三月章:《契约法上的形式主义及其崩溃史研究(一)》,法学协会杂志64卷2号118页。转引自[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53-54页。
    ② ALR §146,I,5,参见[日]小野木常:“自然债务诉权”,《诉权论序说》,东京:有斐阁,1959年版,第334页。
    ③ [日]小野木常:“自然债务诉权”,《诉权论序说》,东京:有斐阁,1959年版,第335页注3。
    ④ [日]小野木常:“自然债务诉权”,《诉权论序说》,东京:有斐阁,1959年版,第340页。关于履行治愈合同为有效与自然侦履行的关系,见后分析。
    ⑤ [德]康拉德·茨威格特、海因·克茨:“合同形式”,《中外法学》,2000年第1期,第83页。
    ⑥ 民法第2044条,关于欠缺书面为无效还是不成立存有争议,参见尹田:《法国现代合同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186页。根据该条以下条文,笔者同意无效说。
    ⑦ 《法国民法典》第931条注释判例9,参见罗结珍译:《法国民法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716页。
    ⑧ Cf. Michelle Gobert, Essai sur le role de I'obligation naturelle, 1957, pp. 2-3;[日]小野木常:“自然债务诉权”,《诉权论序说》,东京:有斐阁,1959年版,第342页.
    ⑨ [日]小野木常:“自然债务诉权”,《诉权论序说》,东京:有斐阁,1959年版,第342页。根据现行《法国民法典》第1341条规定,具体标的物价值额的限制已经转由法律确定。我认为如果仅将形式欠缺作为排除证据的方法使用的话,则似乎不应否定其民事债的地位。
    ① 按照学者的观点,法国民法第1108条规定了契约的有效要件为同意、能力、确定标的和原因,对于民事债欠缺上述部分要件而无效的场合,该种有欠缺的民事债务(obligation civiles degenerees ou manquees)仍然可以产生自然债务。参见Jean Carbonnier, Droit civil, t. 4, Les Obligation, PUF, 13 e ed., 1988, n°2, p. 16。
    ② [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86。
    ③ 参见[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53-54页。德国民法第814条后段有对履行道德、礼仪义务的规定。
    ④ Gianfranco Ugazzi, "Obbligazione naturale", in Novissimo Digesto Italiano, Ⅺ, 1965, p. 659.
    ⑤ 旧民法财产编第565条中规定:……或由于欠缺必要之公式而无效之合意,得生自然债务。然而,于因公式之欠缺而无效之赠与,赠与人自身不得为自然债义务之履行或追认,须其继承人或承继人方得为之。前项之规定于因方式上无效之遗言之继承人亦适用。
    ⑥ 日本旧民法第564条:于自然债务得追认、更改或设立质等抵当。于右诸种场合,自然债务生通常之法定效力。
    ⑦ [日]梅谦次郎:《民法要义·卷之一总则编》,东京:明法堂,1897年版,第306-307页。日本民法第119条:无效的行为,不因追认发生效力。但当事人知其无效而为追认时,视为新的行为。
    ① [日]谷口知平:《非债清偿与自然债务》,大阪商报经济研究年报第1号第307、371页,参见[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57页。
    ② [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57页。
    ③ [日]于保不二雄编集:《注释民法(4)》,东京:有斐阁,1967年版,第388-389页。
    ④ Reinhard Zimmermann, The Law of Obligations-Roman foundations of the civilian tra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p. 83.
    ①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61页。
    ②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61-462。
    ③ 这里的公共利益是指要求此类法律关系具有清晰度和公开性的公共利益(或第三人的利益),而不是指任何一项公共利益。参见[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下册),王晓晔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57页。
    ④ [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下册),王晓晔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57页。
    ⑤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62。
    ⑥ [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397页。
    ⑦ [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下册),王晓晔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56-557页。
    ⑧ 如第550条的租赁合同形式欠缺视为“不定期租赁”。
    ① 冯·图尔认为无效的缺陷是不能补救的,由于具有诸种例外,因此这应不属于无效的概念。帕夫洛夫斯基也对通说的无效概念进行了反思。参见[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下册),王晓哗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628-630页。
    ② [德]海因·克茨:《欧洲合同法》(上卷),周忠海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23页。
    ③ [德]康拉德·茨威格特、海因·克茨:“合同形式”,《中外法学》,2000年第1期,第85页。
    ④ [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下册),王晓晔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64页。
    ⑤ 王洪:“合同形式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3月31日,第89页。
    ① 王洪:“合同形式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3月31日,第67-69页。
    ② Wilhelm Weber, Staudingers Kommentar. 11 Aufl. Einleitung L16 zu §241.
    ①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78页。
    ② [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下册),王晓晔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67-568页。
    ① [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56页。
    ② Fritz Klingrnueller, Die Lehre yon den natuerlichen Verbindlichkeiten, 1905, S. 240-241.
    ① 王洪:“合同形式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3月31日,第93页。关于利用诚信原则对法定要式规则的突破,参见该文第138页以下。不过这种对形式欠缺而致无效的补救方式,与笔者提出的自然债判断及处理分属不同的路径。
    ② Jean Carbonnier, Droit civil, t. 4, Les Obligation, PUF, 13 e ed., 1988, n°2, p. 16;[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85-686;[日]谷口知平:《不当利得的研究》,东京:有斐阁,1949年版,第119页。1825—1984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民法典》曾规定以下债为自然债:因欠缺特定形式要求或因某种公共政策的理由而被法律确认无效,但其本身并非不道德或不公正的债;法律规定无缔约之能力但实际上有此能力者所缔结的债;通过遗嘱继承或法定继承方式继承遗产之人,对于被继承人生前作出的仅有形式瑕疵之捐赠或其它处分之执行。
    ① 孙森淼:《民法债编总论》,1980年版,第125页。转引自林诚二:《民法理论与问题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3页。
    ② 参见德国民法第817条、日本民法第708条、台湾地区民法第180条第4款。
    ③ 周枏:《罗马法原论》(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833页。
    ① 黄右昌:《罗马法与现代》,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第291页。有意思的是,乌尔比安与拉贝奥和马尔切勒不一样,他不把妓女接受支付看成是妓女一方存在不道德原因,而认为只是给付方存在不道德原因,他说“对妓女的支付是不允许返还的,就像Labeo和Marcellus所说;但原则并不一样,因为,该问题不是双方是否存在不道德的问题,而足仅仅存在给付一方的问题;因为她是一个妓女她做事不道德,但因为她是一个妓女她接受金钱的支付,并非不道德”,参见D12.5,4,3。
    ② D.12,7,5.
    ③ D.12,5,3.
    ④ D.12,5,4,pr.
    ⑤ D.12,5,4,1;D.12,5,8;D.3,6,3,3.
    ⑥ 郑玉波著、陈荣隆修订:《民法债编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第2版,第105页。
    ⑦ 罗结珍译:《法国民法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829页。
    ⑧ 尹田:《法国现代合同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228-230页。另参见罗结珍译:《法国民法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8页、828-829页。
    ① 但该规定不是放于不当得利之中,而是放于非债给付之下。
    ② 郑玉波著、陈荣隆修订:《民法债编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第2版,第105页。
    ③ 杨祯:《英美契约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16页。
    ④ 王泽鉴:《债法原理》(第二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5页。
    ⑤ 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二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9页。
    ⑥ 这也为德国通说,王泽鉴:《债法原理》(第二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5页。
    ⑦ 石坂音四郎:“法律行为之原因与不当得利”,载《民法研究》二卷,第32页。
    ⑧ 法律行为不法不等于给付原因不法,如重婚之聘礼赠与,重婚本身违法而无效,但是赠与本身乃符合一般婚俗常情,不能认为违反公序良俗。
    ⑨ 林诚二:《民法理论与问题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8页。
    ⑩ 马志锰:《不法原因给付之研究》(1968年台大硕士论文),第7l页以下。
    ① 林诚二:《民法理论与问题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1-203页。
    ② 马志锰:《不法原因给付之研究》(1968年台大硕士论文),第159页。
    ① 王泽鉴:《债法原理》(第一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6页。
    ② 王泽鉴:《债法原理》(第二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1页。坚持从效力、权能、权限等外在视角来判断民事债与自然债的区别,由于不关注自然债实质的内容,因此容易陷入“大自然债”的误区.不法原因给付往往被纳入其中,如黄立即从缺乏拘束力但有保持权限角度看待自然债,赌债等不法原因给付属之。参见黄立:《民法债编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13页。
    ③ [韩]玄胜钟:《债权总论》,首尔:日文社,1979年版,第87页;[韩]金曾汉:《债权总论》,首尔:博英社,1998年版,第42页。
    ④ 郑玉波:《民商法问题研究》(二),台湾大学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辑,1984年自版,第30页。
    ⑤ 王伯琦:《民法债篇总论》第5页。转引自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二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5页。
    ⑥ 郑玉波:《民商法问题研究》(二),台湾大学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辑,1984年自版,第30-31页。
    ⑦ 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二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6页。
    ⑧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杜景林、卢谌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0页。
    ⑨ 史尚宽:《债法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① 梅仲协先生也认为赌债等不法原因给付、道德义务履行都属于自然债务,参见梅仲协:《民法要义》.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9页。
    ② 王泽鉴教授也认为台湾司法判例认为赌债的不法原因给付为自然债也是受德国立法例的影响,参见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二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6页。
    ③ 王泽鉴:《债法原理》(第一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6页注1。王泽鉴教授批判说后两种情形显然没有“债权”,所以还是只能成立不当得利,只是不得请求返还而已。王伯琦先生另有自然债为“无可强制履行的债务”之说,且其将道德义务的给付作为自然债务的主体部分,对赌债等不法原因给付不再认可为自然债。参见王伯琦:“论自然债务”,刁荣华主编:《现代民法基本问题》,台北:汉林出版社,1981年版,第117页。
    ④ 郑玉波著、陈荣隆修订:《民法债编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第2版,第8页。
    ⑤ [韩]郭润直:《债权总论》,首尔:博英社,1998年版,第99页;[韩]金容汉:《债权总论》,首尔:博英社,1983年版,第93页。
    ⑥ 崔吉子:“教会奉献金与自然债务——韩国宗教赠与纠纷案评析”,《法学》,2004年第6期,第127页。
    ① 史尚宽:《债法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8页。
    ② 王泽鉴:《债法原理》(第二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0页。
    ③ 王泽鉴:《债法原理》(第二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9-120页。
    ① 即使是在1825—1984年间有效的民法典也规定“自然债是那种虽不能通过诉讼强制执行,但按照自然正义在良心上对承担者施加约束的债”。
    ② [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86页。
    ③ 罗结珍译:《法国民法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949页。
    ① D.11.5,4,1-2.
    ② 周枏:《罗马法原论》(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828页。
    ③ 有学说即认为对于不法原因给付的保有,并非是象自然债那样具有“给付保持权能”,而是因为拒绝给予给付人协力保护的反射效果使然,即不法原因给付也可引起物权变动。参见[日]于保不二雄:《债权总论》,东京:有斐阁,1976年版,第79页注9;[日]田山辉明:《债权总论·民法讲义案Ⅳ》,东京:成文堂,1993年版,第37页。
    ④ [日]石外克喜:“不法原因给付”,载柚木馨、谷口知平、加藤一郎编:《判例演习·债权法2》,第166页。转引自林诚二:《民法理论与问题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2页。
    ① 邱聪智:《民法债编通则》,辅仁大学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辑,1991年自版,第8-9页。日本冈村玄治先生也认为受领人基于不法原因给付而受领,负有向给付人返还的义务,这是一种自然债,同时他又认为受领人的任意返还可以视为“赠与”,虽然不得再请求返还,但并不属于日本民法第708条不法原因给付所涉及的问题([日]冈村玄治:《全订债权法总则》,东京:严松堂书店,1940年版,第5页)。但也有意见认为,不法原因给付当事人之间并无自然债存在,因此受领人即使任意返还,给付人也没有受领权限。但是任意返还的话,基于法院不予助力的立场及民法第708条立法趣旨,受领人不得向给付人再请求给付。作为反射效果可认为给付人受领有效。至于当事人之间如订有返还不法原因给付特约的话,如无条件认为有效,就是承认了可对民法第708条进行规避,应该认为给付人给付前订立的返还特约无效,而给付后订立的特约可以有效(参见[日]田山辉明:《债权总论·民法讲义案Ⅳ》,东京:成文堂,1993年版,第37-38页)。但是也有判例认为预定返还不法原因给付的合意有效(参见最判昭和28.1.22民集7.1.56;最判昭和37.5.25民集16.5.1195)。其实,不法原因给付的给付人返还请求不受法律保护,并不意味受领人接受该给付就完全具有正当原因,既然可以认可有受领人返还的自然债存在,同样,达成合意将前一不法原因给付的契约解除,返还给付,似不应被禁止才妥。
    ② 王泽鉴:《债法原理》(第二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9页。关于这种情况的救济之道,史尚宽先生认为“有背于诚实信用原则时,则例外的不得拒绝履行”,参见史尚宽:《债法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9页。
    ③ 王泽鉴:《债法原理》(第二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0页。但笔者认为“对乙有不当得利请求权,但不得请求返还”之说法值得商榷。
    ① [日]川岛武宜:《债权法总则讲义第一》,第55-56页。转引自[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4页。在日本,我妻荣先生对不法原因场合可产生自然债采肯定说,参见[日]我妻荣:《新订债权总论·民法讲义Ⅳ》,东京:岩波书店,1983年版,第70页。但是即使在广泛承认自然债的日本旧民法,对此仍然持明确的否定态度。日本旧民法第566条规定,欠缺原因或因原因不法而无效之合意,不产生自然债务。合意将为了公共秩序而禁止将其作为合意目的之物作为目的者,亦同。
    ② 李治洪:“澳门博彩业法律制度研究”,米健、李丽如主编:《澳门论学第1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43页。
    ① 由于不存在该款所规定的“特别法”,因此实际上赌债只被当作自然债。2004年澳门地区立法会通过5/2004号法律“娱乐场博彩或投注信贷法律制度”,该法子同年7月1日实施。依据该法第四条规定,博彩信贷产生法定债务,从而对民法典合法赌博仅为自然债渊源的规定作了修正。
    ② 罗结珍译:《法国民法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428-1429页。
    ③ 《菲律宾民法典》在“无效和不存在的合同”项下于第1412条规定,如给付方对合同的无效具有过错的,则其不得要求回复依据合同已为的给付。这实际上包含了因不法原因而为的给付。对于赌博和打赌,根据民法典第2014、第2016条的规定,赢家对赌债支付并无诉权,而输家对其已为的支付却有要求返还的权利,如输家怠不起诉的,其债权人、配偶、子女或受其扶养之人可代位起诉返还。可见赌债支付一般并不作为自然债的履行。根据民法典第2015条,只有当输家也存在欺诈之时,其对已为赌债给付才无要求返还的权利,此时应认为有不法原因给付的不得返还。而根据第2019、2020条,当对于运动、比赛和技巧展示的打赌不为地方法令禁止时,输家负有支付的民事债务,但是对其数额显然过高者,法院可酌情减少。
    ④ 郑玉波:《民商法问题研究》(二),台湾大学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辑,1984年自版,第32页。
    ① 郑玉波:《民商法问题研究》(二),台湾大学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辑,1984年自版,第31页。
    ② 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二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4-125页。
    ③ Saul Litvinoff, "Obligation", §340, La. Civ. L. Treatise, 1969, p.539 n. 13.
    ④ 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二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6页。
    ⑤ Palant-Thomas, Kommentar zum BGB, 37 Aufl. 1978, 5 zu § 762.
    ⑥ 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二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7页。
    ① 王伯琦:“论自然债务”,刁荣华主编:《现代民法基本问题》,台北:汉林出版社,1981年版,第117页。
    ② 梅仲协:《民法要义》,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9页。
    ③ 林诚二:《民法理论与问题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2页。
    ④ Cf. Boissonade, Projet de code civil pour l'empire du Japon, t 2, Tokyo: Yushodo, nouvelle ed. 1891, n°745. 903.
    ⑤ [日]长谷川成海:“违反公序良俗之债权让渡”,[日]田山辉明编:《民法演习Ⅲ债权总论》,东京:成文堂,1996年版,第130页。
    ⑥ [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第124页注121[日]大久保邦彦:“自然债务否定论”,《民事法理论诸问题》(上卷),东京:成文堂,1993年版,第322页。
    ⑦ 大判昭和13.3.30民集17.6.578。
    ⑧ 最判昭和40.12.17民集19.9.2178,学者认为从论理上担保无效并非适用民法第708条的结果,参见[日]长谷川成海:“违反公序良俗之债权让渡”,[日]田山辉明编:《民法演习Ⅲ债权总论》,东京:成文堂,1996年版,第134页。
    ⑨ 最判昭和46.4.9民集25.3.264。
    ⑩ 张俊浩主编:《民法学原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34页。
    ①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杜景林、卢谌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0页。
    ② 王泽鉴:《债法原理》(第二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2页。
    ③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杜景林、卢谌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
    ④ 王泽鉴:《债法原理》(第一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4页。
    ① 对于将赌债加以解析,从中分离出“法律法规不禁止的有一定输赢的群众性博戏活动”所产生的给付,这种思维逻辑亦可运用到高利贷给付的不同情况的法律定性上。即可以将不触犯刑法的高利贷给付作为自然债(未约定利息但支付了未超过最高利率限制的利息的,作为自然债被一般性地认可),而将触犯刑法的高利支付视为不法原因给付而无效,并可视不法原因存在受领人一方而可请求返还。台湾地区学者的意见,参见黄立:《民法侦编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3-204页。
    ② 郑玉波:《民商法问题研究》(二),台湾大学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辑,1984年自版,第30页;梅仲协:《民法要义》,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9页。
    ③ 郑玉波:《民商法问题研究》(二),台湾大学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辑,1984年自版,第33页注5。
    ④ 台湾地区民法第320条规定:“因清偿债务而对于债权人负担新债务者,除当事人另有意思表示外,若新债务不履行时,其旧债务仍不消灭”,这属于间接给付或者“为清偿的给付”。
    ① 笔者认为这已不是典型的保证了,因为这种情况下显然一般保证的先诉抗辩权和代位权的存在是有疑问的。
    ② 参见《德国民法典》第214、216条。
    ③ 关于诉讼时效完成后产生时效抗辩权,民事债是否自动转化为自然债的问题,参见本文第四章中的评述.
    ④ 案例来源见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law.chinalawinfo.com/index.asp,2007年1月15日访问。
    ① 按照该复函精神处理的山东昌邑法院案例,参见晓敏等:“执行中的还款协议不能等同自然债”,《山东法制报》,2005年5月17日,第003版。
    ① 伯尔曼谓:剥夺了法律的情感生命力,法律将不可能幸存于世。参见[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52页。
    ① 梁慧星:《民法总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70页。
    ② 如关于恋爱精神损失费的“情债”案例,参见《广西政法报》,2003年11月17日,第003版;关于自然债抵销到期债务的案例,参见《江苏经济报》,2002年5月9日,第00C版、《深圳法制报》,2003年4月22日;关于执行中的还款协议与自然债的案例,参见《山东法制报》,2005年5月17日,第003版;关于婚姻受害者要求第三者继续履行精神补偿承诺而第三者反诉要求退还已给付补偿款的案例,参见《法制日报》,2002年8月3日,第7版;关于债权超过申请执行期限的案例,参见《法律与生活》(半月刊),2003年8月下,第49页;关于民事债经判决未申请执行后债务人又出具欠条的案例,参见《百姓信报》,2001年11月6日,第011版;关于债务超过诉讼时效给付后索回的案例,参见《广西政法报》,2001年12月25日,第B03版;关于诉讼时效逾期后能否再中断的案例,参见《商丘日报》,2005年1月29日。此外司法实践中也有很多涉及非法定扶养义务亲属之间扶助给付、社会生活交往中的道德礼仪给付等案例。
    ① [日]北川善太郎:《日本民法体系》,李毅多、仇京春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② 王伯琦:“论自然债务”,刁荣华主编:《现代民法基本问题》,台北:汉林出版社,1981年版,第108页。
    ① 徐国栋主编:《绿色民法典草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58页注1。
    ① 徐国栋主编:《绿色民法典草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58页。
    ① 徐国栋主编:《绿色民法典草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57页。
    ① 关于民法上自然权利的初步探讨,参见拙文“民法上自然权利初论——道德与法律间融和之一斑”,《当代法学》,2007年第1期,第38-45页。
    ② 邱聪智:《民法债编通则》,台湾辅仁大学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辑,1991年自版,第4页。
    ① 经2001年德国《债法现代化法》修改,现行《德国民法典》第197条第1款规定:除另有规定外,下列请求权经过30年而完成消灭时效:(1)基于所有权或其它物权而发生的返还请求权……。
    ① 王利明:《物权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页。
    ② 侯利宏:“论物上请求权制度”,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6)》,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715页。
    ③ 参见台湾地区大法官会议第107、164号解释。
    ④ 李开国:《民法总则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10-416页。
    ⑤ 《物权法》第44条规定:权利人请求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险,不适用诉讼时效。
    ⑥ 对此或会存有疑问的观点,参见尹田:“论物权法规定取得时效的必要性”,《法学》,2005年第8期,第31页。
    ① 李开国:《民法总则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00页。
    ② 虽然自然债务多被习惯称呼,且论及其本质时也多从义务角度论,但是物权领域因为难有一简洁之类似概念,自然物权请求权或自然物权较自然物权请求权相对义务或自然物权关系之义务更为便利,且自然债从权利角度被称呼为自然债权也属方便,更重要的是此种概念不同仅仅是形式区别而已,故选择自然权利概念,加上“民法上”之限制,乃为区别于哲学伦理学意义上自然权利也。
    ① Bryan A. Garner et al, Black's law Dictionary, 8th ed., West Publishing Co., 1999, p. 1348.
    ② D. M. Walker, Oxford Companion to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p. 871.
    ③ 参见甘阳为《自然权利与历史》([美]列奥·斯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所写导言,见该书第11页。
    ④ [美]贝恩·J·辛格:《实用主义、权利和民主》,王守昌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6-7页。
    ① [英]边泌:《政府片论》,沈叔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1页。
    ② [美]贝思·J·辛格:《实用主义、权利和民主》,王守昌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③ 当然,这里所说的民法法律权利也是限定了的,不包括人身权、知识产权等民法上的完整法律权利,仅指效力完整的债权和物权,只有这样也才能与民法自然权利相对。
    ④ [意]密拉格利亚:《比较法律哲学》,朱敏章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13页。
    1.[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邱聪智:《民法债编通则》,台湾辅仁大学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辑,1991年自版。
    3.王家福主编:《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
    4.林诚二:《民法债编总论——体系化解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6.[美]罗斯科·庞德:《法律与道德》,陈林林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日]北川善太郎:《日本民法体系》,李毅多、仇京春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8.王伯琦:“论自然债务”,刁荣华主编:《现代民法基本问题》,台北:汉林出版社,1981年版。
    9.罗结珍译:《法国民法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0.费安玲等译:《意大利民法典》,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杜景林、卢谌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2.李宜琛:《日耳曼法概说》,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史尚宽:《债法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林诚二:《民法理论与问题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5.郑玉波:《民商法问题研究》(二),台湾大学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辑,1984年自版。
    16.郑玉波著、陈荣隆修订:《民法债编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第2版。
    17.梅仲协:《民法要义》,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8.丘汉平:《罗马法》,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
    19.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二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0.崔吉子:“教会奉献金与自然债务——韩国宗教赠与纠纷案评析”,《法学》,2004年第6期。
    21.江平主编:《民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2.徐开墅:《民商法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23.张俊浩主编:《民法学原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4.王利明主编:《民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5.覃有土:“自然债”,佟柔主编:《中华法学大辞典·民法学卷》,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5年版。
    26.徐国栋主编:《绿色民法典草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7.梁慧星:《民法总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8.王泽鉴:《债法原理》(第一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9.张广兴:《债法总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30.黄右昌:《罗马法与现代》,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
    31.周枏:《罗马法原论》(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32.周枏:《罗马法原论》(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33.郑玉波:《民商法问题研究》(三),台湾大学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辑,1984年自版。
    34.魏振瀛主编:《民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5.王利明、崔建远:《合同法新论·总则》,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6.佟强:“代位权制度研究”,《中外法学》,2002年第2期。
    37.韩世远:“债权人代位权与诉讼时效”,《人民法院报》,2004年2月6日,第3版。
    38.[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9.江平、米键:《罗马法基础》,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0.[意]朱塞佩·格罗索:《罗马法史》,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1.[古罗马]盖尤斯:《法学阶梯》,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2.[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3.[德]阿图尔·考夫曼:“法哲学的问题史”,[德]阿图尔·考夫曼等主编:《当代法哲学和法律理论导论》,郑永流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4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修辞术·亚历山大修辞学·论诗》,颜一、崔延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5.徐国栋:“共和晚期希腊哲学对罗马法之技术和内容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46.[美]约翰·梅西·赞恩:《法律简史》,孙运申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年版。
    47.[美]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册),盛葵阳、崔妙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48.[罗马]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法学阶梯》,张启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49.[古罗马]西塞罗:《论义务》,王焕生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0.[古罗马]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王焕生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1.[英]巴里·尼古拉斯:《罗马法概论》黄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52.郑玉波:《罗马法要义》,台北:汉林出版社,1958年版。
    53.[意]桑德罗·斯奇巴尼选编:《契约之债与准契约之债》,丁玫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4.黄风:《罗马私法导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5.[意]桑德罗·斯奇巴尼主编:《罗马法·中国法与民法法典化——物权和债权之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6.黄风编著:《罗马法词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王伯琦:《近代法律思潮与中国固有文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7.林诚二,“论债的本质与责任”,林诚二:《民法理论与问题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8.米健:《澳门民商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9.王明锁:“论自然债务”,《法学论坛》,2005年第1期。
    60.陈卫佐译注:《德国民法典》(第2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61.戴森雄:《民法案例实务》(第一册),台北:三民书局,1982年版。
    62.渠涛编译:《最新日本民法(日本民法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63.[美]BrianA.Blum:《Contracts》(注译本),张新娟注,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
    64.[英]P·S·阿狄亚:《合同法》(第五版),赵旭东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65.[美]A·L·科宾:《科宾论合同》(上册),王卫国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66.[美]A·L·科宾:《科宾论合同》(下册),王卫国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67.谢哲胜:《财产法专题研究(三)》,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8.林晓霞:“论破产免责”,《法律适用》,1997年第10期。
    69.江平、巫昌祯:《现代实用民法词典》,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
    70.杨桢:《英美契约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1.薛波主编:《元照英美法词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72.董安生等编译:《英国商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
    73.何家玉:《英国合同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4.王亚新:《对抗与判定——日本民事诉讼的基本结构》,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5.[日]高桥宏志:《民事诉讼法》,林剑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76.[日]大村敦志:《民法总论》,江溯、张立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7.邓辉辉:“关于既判力本质的学说评介”,《政法论丛》,2005年第4期。
    78.张卫平:《程序公正实现中的冲突与衡平》,成都:成都出版社,1993年版。
    79.陈荣宗:《举证责任分配与民事程序法》,台北:三民书局,1984年版。
    80.江伟主编:《中国民事诉讼法专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1.李开国:《民法总则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82.李宜琛:《日耳曼法概说》,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3.夏利民:《民法基本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4.江伟等:《民事诉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杜,2002年版。
    85.[日]山本敬三:《民法讲义I·总则》,解亘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6.[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87.[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上册),王晓晔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88.[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下册),王晓晔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89.史尚宽:《民法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0.[前苏联]坚金、布拉图斯主编:《苏维埃民法》(第一册),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91.[前苏联]格里巴诺夫、科尔涅耶夫主编:《苏联民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84年版。
    92.王泽鉴:《民法总则》,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3.梁慧星:《中国民法经济法诸问题》,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94.龙卫球:《民法总论》,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95.刘保玉:“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达成的‘还款协议’有无法律约束力问题刍议——兼评最高人民法院1997年第4号批复”,《山东法学》,1997年第6期。
    96.[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97.王泽鉴:《债法原理》(第二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8.黄立:《民法债编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9.黄茂荣:《债法总论》(第一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0.赵万一:《民法的伦理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01.蔡秀雄:《民法上不当得利研究》,台北:商务印书馆,1969年版。
    102.[美]詹姆斯·戈德雷:《现代合同理论的哲学起源》,张家勇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03.[美]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贺卫方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104.[意]鲁伊吉·拉布鲁纳:“单纯合意即形成债:论罗马债法中的合意主义——从历史的足迹到中国债法之引人注目的演进”,杨振山、[意]桑德罗·斯奇巴尼主编: 《罗马法·中国法与民法法典化——物权和债权之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5.[德]康拉德·茨威格特、海因·克茨:“合同形式”,《中外法学》,2000年第1期。
    106.尹田:《法国现代合同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107.[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版。
    108.[德]海因·克茨:《欧洲合同法》(上卷),周忠海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09.王洪:“合同形式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3月31日。
    110.马志锰:《不法原因给付之研究》,1968年台大硕士论文。
    111.李治洪:“澳门博彩业法律制度研究”,米健、李丽如主编:《澳门论学第1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12.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当前商事审判中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辽高法[2005]29号),2005年1月26日。
    113.晓敏等:“执行中的还款协议不能等同自然债”,《山东法制报》,2005年5月17日,第003版。
    114.[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版。
    115.王利明:《物权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6.侯利宏:“论物上请求权制度”,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6)》,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117.尹田:“论物权法规定取得时效的必要性”,《法学》,2005年第8期。
    118.[美]列奥·斯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
    119.[美]贝思·J·辛格:《实用主义、权利和民主》,王守昌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
    120.[英]边泌:《政府片论》,沈叔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21.[意]密拉格利亚:《比较法律哲学》,朱敏章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日]石田喜久夫:《自然债务论序说》,东京:成文堂,1981年版。
    2. Lorimer, Institutes of Law, 2d ed. Edinburgh and London: W. Blackwood and Sons, 1880.
    3.尤士丁尼《学说汇纂》,http://webu2.upmf-grenoble.fr/Haiti/Cours/Ak/上SamuelP.Scott英译本(2006年9月1日访问)。
    4. Demolombe, Cours de code Napoleon, Paris, Durand & Pedone & Hachette (1877-1878), ⅩⅩⅦ.
    5. Gianfranco Ugazzi, "Obbligazione naturale", in Novissimo Digesto Italiano, Ⅺ, 1965.
    6. Juergen Schrnidt, Staudingers Kommentar zum Buergerlichen Gesetzbuch, 12 Aufl,. 1983.
    7. David V Snyder, "The Case of Natural Obligations", 56 La. L.Rev.423, 1995.
    8. Carey J. Ellis, Jr., Note, "Contracts—Distinction between Natural and Moral Obligations", 17 Tul. L. Rev. 310 (1942).
    9. Obligation. Source: Bouviers Law Dictionary 1856 Edition.
    10. Duncan Sheehan, "Natural obligations in English law". L.M.C.L.Q. 2004, 2 (May).
    11. Georges Ripert, La Regle Morale dans les Obligations Civiles (Paris, L.G.D.J.., 1935).
    12. Karl Larenz, Lehrbuch des Schuldrechts, Bd.1, 13 Aufl. C.H. Beck, 1982.
    13.[日]矶村哲:“债务责任”,[日]谷口知平、加藤一郎编:《民法演习Ⅲ》,东京:有斐阁,1979年版。
    14.[日]我妻荣:《新订债权总论·民法讲义Ⅳ》,东京:岩波书店,1983年版。
    15.[日]梅谦次郎:《民法要义·卷之三债权编》,东京:明法堂,1897年版。
    16.[日]石田文次郎:《债权总论》,东京:早稻田大学出版部,1947年版。
    17. W. W. Howe, Studies in the Civil Law and its Relations to the Law of England and America, Fred B Rothman & Co., 1896.
    18. Fritz Klingmueller, Die Lehre von den natuerlichen Verbindlichkeiten, 1905.
    19. Schwanert, Die Naturalobligationen des Roemaischen Rechts, 1861.
    20. Ernst Levy, "Natural Law in the Roman Period", 2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Natural Law institute Proceedings 43, (1949).
    21. W. W. Buckland and Peter Stein, A Text-Book of Roman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3.
    22. Max Kaser, Das roemische Privatrecht, 1Abt. 1955.
    23. Barry Nicholas, An Introduction to Roman Law, Clarendon Law Serie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62.
    24.尤士丁尼《法典》,http://www.constitution.org/sps/sps.htm上SamuelP.Scott英译本(2006年9月1日访问)。
    25. Saul Litvinoff, "Obligations", in 6 Louisiana Civil Law Treatise, 1969.
    26.[日]末川博编集:《民事法学辞典(增补版)》(上卷),东京:有斐阁1974年版。
    27. Michelle Gobert, Essai sur le role de I'obligation naturelle, 1957.
    28.[日]小野木常:“自然债务诉权”,《诉权论序说》,东京:有斐阁,1959年版。
    29. Marcel Planiol, "L'assimilation progressive de l'obligation naturelle et du devoir moral", 42 Revue critique de legislation et de jurisprudence 152(1913).
    30. Wilhelm Weber, Staudingers Kommentar zum Buergerlichen Gesetzbuch, 11Aufl. 1967, L21.
    31. Wemer Lorenz, Staudingers Kommentar zum Buergerlichen Gesetzbuch, 12Aufl. 1986, §814, Bem.19.
    32.[日]近江幸治:《民法讲义Ⅳ·债权法总论》,东京:成文堂,1995年版。
    33.[日]谷口知平:《不当利得的研究》,东京:有斐阁,1949年版。
    34. Randy Sutton, J. D., "Moral or Natural Obligation as Consideration for Contract", 98 A.L.R.5th..
    35. S.M.Waddams, The Law of Contracts, 3rd.ed. Toronto Canada Law Book Inc., 1993.
    36.《菲律宾民法典》,http://www.chanrobles.com/civilcodeofthephilippines.htm(2006年10月20日访问)。
    37. W. W. Buckland, A Manual of Roman Private Law.2d.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39.
    38. Pfordten, "Bleibt enie obligation naturalis uebrig,wenn Jemand, der wirklich Schuldner war, freigesprochen wird?", Archiv fuer die civilistische Praxis, Bd.2 4.1841.
    39. Fein, "Der mit Unrecht freigesprochene Schuldner Bleibt trotz der Freisprechung naturaliter obligert?", Archiv fuer die civilistische Praxis, Bd.26.1843.
    40. Savigny, System des heutigen roemischen Rechts, Berlin 1840.
    41. Scheurl, Die roemische Naturalobligation, Jhering Jahrbuecher, Bd.7.
    42.[日]兼子一:《民事诉讼法》,东京:弘文堂,1972年版。
    43.[日]柴田光藏:《罗马法概说》,东京:玄文社,1979年版。
    44.[日]三月章:《民事诉讼法》,东京:有斐阁,1972年版。
    45.[日]畑郁夫:“既判力的本质和作用”,三月章、青山善充编:《民事诉讼法的争点》(新版),东京:有斐阁,1988年版。
    46.[日]兼子一:《民事诉讼法体系》,东京:酒井书店,1956年版。
    47.[日]吉野正三郎:《集中讲义·民事诉讼法》,东京:成文堂,1990年版。
    48. Max Kaser, Das roemische Privatrecht, 1Abt.1955.
    49. Windscheid, Lehrbuch des Pandektenrechts, Bd. 1, 1906.
    50. Motive zu dem Entwurfe eines Buergerlichen Gesetzbuchs fuer das Deutsche Reich, Bd.Ⅱ, 1888.
    51. Protokolle der Kommission fuer die zweite Lesung des Entwurfs des Buergerlichen Gesetzbuchs, Bd.Ⅵ, 1898.
    52. Ermeccerus-Lehmann, Schuldrecht, Muenchen, 1954.
    53.[日]川岛武宜编集:《注释民法(5)》,东京:有斐阁,1967年版。
    54.[日]富井政章:《民法原论第一卷总论》,东京:有斐阁,1904年版。
    55.[日]中岛玉吉:《民法释义卷之一总则篇》,东京:金刺芳流堂,1924年版。
    56.[日]三潴信三:《民法总则提要》,东京:有斐阁,1931年版。
    57.[日]鸠山秀夫:《法律行为乃至时效》,东京:严松堂书店,1912年版。
    58.[日]于保不二雄:《民法总则讲义》,东京:有信堂,1953年版。
    59.[日]胜本正晃《新民法总则》,东京:创文社,1959年版。
    60.[日]我妻荣:《新订民法总则·民法讲义Ⅰ》,东京:岩波书店,1965年版。
    61.[日]谷口知平、加藤一郎编:《民法演习Ⅰ》,东京:有斐阁,1955年版。
    62.[日]川岛武宜:《民法总则(法律学全集)》,东京:有斐阁,1965年版。
    63.[日]四宫和夫:《民法总则(第三版)》,东京:弘文堂,1982年版。
    64.[日]田山辉明:《债权总论·民法讲义案Ⅳ》,东京:成文堂,1993年版。
    65.[日]于保不二雄:《债权总论》,东京:有斐阁,1976年版。
    66.[日]谷口知平、加藤一郎编:《民法例题解说》,东京:有斐阁,1959年版。
    67.[日]松坂佐一:《民法提要·债权总论》,东京:有斐阁,1982年版。
    68. Michelle Gobert, Essai sur le role de I'obligation naturelle, 1957.
    69.[日]柚木馨编集:《注释民法(14)》,东京:有斐阁,1966年版。
    70.[日]广中俊雄:“德义上的契约”,《民法论集》,东京大学出版会,1971年版。
    71. Simpson, "Innovation in Nineteen Century Contract Law", Law Quarterly Review, 91 (1975).
    72. Jean Carbonnier, Droit civil, t. 4, Les Obligation, PUF,13 e 6d.,1988.
    73.[日]梅谦次郎:《民法要义·卷之一总则编》,东京:明法堂,1897年版。
    74.[日]于保不二雄编集:《注释民法(4)》,东京:有斐阁,1967年版。
    75. Reinhard Zimmermann, The Law of Obligations-Roman foundations of the civilian tra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76.[日]冈村玄治:《全订债权法总则》,东京:严松堂书店,1940年版。
    77. Palant-Thomas, Kommentar zum BGB, 37 Aufl. 1978.
    78.[日]大久保邦彦:“自然债务否定论”,《民事法理论诸问题》(上卷),东京:成文堂,1993年版。
    79.[日]田山辉明编:《民法演习Ⅲ债权总论》,东京:成文堂,1996年版。
    80. Bryan A. Garner et al, Black's law Dictionary, 8th ed., West Publishing Co., 1999.
    81. D. M. Walker, Oxford Companion to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