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孔子家语》最早见录于《汉书·艺文志》,是一部早期儒家的重要文献。该书详细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门生的问对诘答和言谈行事,对孔子以及儒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
     《孔子家语》的著录随着时代的推移,类属日趋稳定为“子部·儒家类”,内容则愈显丰厚:不仅表现为篇卷册数等信息的完善以及注本的逐渐增多,更主要的是版本信息在著录中分量的增大。《孔子家语》的版本情况相当复杂,但总的来说,可分为两个大的系统:白文本系统和注本系统。在考察《孔子家语》成书情况时,通过借助“三序”,对《孔子家语》的初期成书及王肃本《孔子家语》的成书进行考察。
     《孔子家语》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孔子家语》中所体现出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宗教思想和伦理思想可与《论语》互为补充。《孔子家语》生动地塑造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在语言上,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充满文学趣味。
Kongzi-jiayu first seen recorded in the "Hanshu·yiwenzhi" is an important early Confucian-literature. Book is a detailed record of disciples of Confucius asked his disciples, and the discourse on the act's long answer, the study of Confucius and the Confucian culture has an important value.
     Kongzi-jiayu the recording in As time goes by, the class is becoming more stable as the "Zibu·Confucian class", rich content is more crucial: not only is the number of articles and other information on the volume and note the gradual improvement increased more important is the version information in the record increase in weight. Kongzi-jiayu version quite complex, but in general,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major systems:the system of white text and note the system. During the inspection, Kongzi-jiayu a book case, by using the "three order", the Kongzi-jiayu a book and the early Wangsu the Kongzi-jiayu and a book for inspection.
     Kongzi-jiayu has important ideological value and literature value. Kongzi-jiayu Confucius embodied in political thought, religious thought and ethical thought with Lunyu complement each other. Kongzi-jiayu vividly portrays the image of Confucius and his disciples. In language, has a unique artistic style, full of literary fun.
引文
①钱穆《孔子传》,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页。
    ②杨朝明《孔子家语通解》,齐鲁书社2009年版,第578页。
    ①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河北省博物馆、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县汉墓竹筒整理组《<儒家者言>释文》载《文物》1981年第8期。此即其“始”也。
    ②参王承略《论(孔子家语)的真伪及其文献价值》,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①《魏书》卷一百八十,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宋王柏《鲁斋集》卷九《家语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孙说,见其《家语疏证》:范说,见其《家语证伪》:姚说,见其《古今伪书考》:崔说,见其《洙泗考信录》;皮说,见其《经学历史》:馆臣说,见《四库全书总目》之《<孔子家语>提要》。
    ③朱说,见《朱子语类》卷十七(中华书局,1986年):叶说,见《习学记言序目》(中华书局1977年,第231-232页)。
    ①参张岩《(孔子家语)研究综述》,《孔子研究》2004年第4期:王玉华《历代(孔子家语)研究述略》,《中国史研究动态》,2009年第6期;宋鹤《(孔子家语)研究综述》,《安徽文学》,2008年第11期。
    ①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一,商务印书馆1959年3月重印第1版,第1页。
    ②参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4-15页。
    ③参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第78页: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30-131页。
    ④(汉)班固《汉书》卷三十,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16页。
    ①(唐)魏征、令狐德芬撰《隋书》卷三十二,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37页。
    ②(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46,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82页。
    ③(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十七,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43页。④(清)王尧臣等编次,钱东垣等辑释《崇文总目》。见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31页。后有钱氏按语:“东垣按:孔子二十二世孙猛所传,王肃注,即肃所依托也。今本二十一卷。”
    ⑤(宋)陈骙等撰,赵士炜辑考:《中兴馆阁书目辑考》,见《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77页。
    ⑥(宋)晁公武撰,(宋)姚应绩编,(清)王先谦校:《瞿本郡斋读书志校证》,见《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75页。
    ⑦(魏)王肃注《孔子家语》序,见(清)永瑢、纪昀等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9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⑧(南宋)尤袤撰《遂初堂书目》卷一,见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4页。
    ①(宋)陈振孙撰,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69页。②(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日本学者兴膳宏、川合康三的《隋书经籍志详考》中曾列《直斋书录解题》此目为参考,附注曰“子部儒家”。(东京:汲古书院,1995年版,第184页。)察陈氏此书虽按四部排列,但并未明标四部之名。《详考》遽标“子部”之名,恐非所宜。
    ③(魏)王肃注《孔子家语》后序,见(清)永瑢、纪昀等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9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9页。
    ④(魏)王肃注《孔子家语》后序,见(清)永瑢、纪昀等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9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10页。
    ①杨朝明《(孔子家语>的成书与可靠性研究》,《孔子家语通解》,齐鲁书社,2009年版,第9页。
    ②(宋)郑樵《通志》卷六十三,《通志二十略》,中华书局,第1481页。
    ③姜赞洙《<孔子家语)研究》,台湾政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14页。此处标点与原文有异。
    ①(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二百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069页。
    ②(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八四,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582页。
    ③魏玮《(孔子家语>“三序”研究》,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319页。
    ④(清)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卷三,见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27页。
    ⑤雒竹筠遗稿、李新乾编补《元史艺文志辑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版,第190页。
    ①(魏)王肃注《孔子家语》后序,见(清)永瑢、纪昀等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9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10-113页。
    ②王道荣编:《江南图书馆善本书目》第四十八号,台北:广文书局有限公司,1964年版。
    ③(明)杨士奇等编《文渊阁书目》卷四,见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45页。
    ④(明)高儒、(明)周弘祖《百川书志 古今书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
    ⑤(明)高儒、(明)周弘祖《百川书志 古今书刻》,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39页、390页。
    ⑥(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十一,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769页。
    ⑦(明)晁瑮《晁氏宝文堂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05、111、119、124页。
    ①(明)陈第《世善堂藏书目录》卷二。
    ②(清)黄虞稷撰,瞿凤起、潘景郑整理《千顷堂书目》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78页。王广谋的四卷《句解》本,卢文弨校四为五。
    ③(明)徐(?)《红雨楼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58、259页。
    ④(魏)王肃注《孔子家语》后序,见(清)永瑢、纪昀等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9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12—113页。
    ①(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十五,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00页。
    ②(清)钱谦益撰,陈景云注《绛云楼书目》卷一,见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11页。
    ③(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卷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335页。
    ④《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35页。
    ①钱曾撰《述古堂藏书目》卷一,见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2页。
    ②(清)钱曾著,管庭芬、章钰校证《读书敏求记校证》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8页。
    ③(清)钱曾著,管庭芬、章钰校证《读书敏求记校证》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8页。
    ④(清)陆心源《仪顾堂书目题跋汇编》,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90页。
    ⑤叶德辉《郋园读书志》卷二,明文书局出版社,1944年版,第167页。
    ⑥(清)季振宜《季沧苇书目》,见王道荣《书目五编》,广文书局有限公司,1935年版,第7页。
    ⑦(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十五,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00页。
    ①(清)于敏中等、(清)彭元瑞等《天禄琳琅书目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09页。
    ②(清)于敏中等、(清)彭元瑞等《天禄琳琅书目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87页。
    ①(清)于敏中等、(清)彭元瑞等《天禄琳琅书目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卷九、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②(清)沈复璨编《鸣野山房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9、158页。
    ③(清)马瀛撰,潘景郑校订,(清)赵建宗撰《唆香迁馆书目旧山楼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9、30页。
    ④(清)马瀛撰,潘景郑校订,(清)赵建宗撰《唫香迁馆书目旧山楼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⑤(清)孙星衍《孙氏祠堂书目》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49、355页
    (⑥(清)丁立中编《八千卷楼书目》,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551页。
    ⑦王绍曾、崔国光等整理订补《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齐鲁书社,2002年版,第913页。
    ⑧(清)丁日昌撰《持静斋书目》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44页。
    ①分别见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2000年版,第325页:瞿良士辑《铁琴铜剑楼藏书题跋集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18页。
    ②(清)莫友芝撰、傅增湘订补、傅熹年整理《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卷七,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483页。
    ①(清)莫友芝撰、傅增湘订补、傅熹年整理《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卷七,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483页。傅氏《藏园群书经眼录》中所载总体虽不及此处详尽,但亦间有可补此处者,见其卷七“子部·儒家类”(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451页)。
    ②缪荃孙《艺风藏书记》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45页。
    ③邓邦述撰《寒瘦山房鬻存善本书目》卷二,见《海王邨古籍书目题跋丛刊》第六册,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8年版,第115页。
    ①张钧衡《适园藏书志》卷六,见《海王邮古籍书目题跋丛刊》第六册,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8年版,第323页。
    ②罗振常著、周子美编《善本书所见录》卷三,商务印书馆]958年版,第75页。
    ③孙殿起《贩书偶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15页。
    ④北京图书馆编《西谛书目》,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①(汉)班固,《汉书》卷三十,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16页。
    ②(清)于敏中等、(清)彭元瑞等《天禄琳琅书目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第487页。
    ①邓邦述撰《群碧楼善本书目》,广文书局,1967年.
    ②翁连溪编校《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线装书局,2005年版,第785页。
    ③杨朝明、宋立林主编《孔子家语通解》,齐鲁书社,2009年版,第578页。
    ①《隋书》卷三十二,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37页。
    ②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49页。
    ③宁镇疆《英藏敦煌写本(孔子家语>的初步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2期,第138页。
    ④王重民先生认为:十当是七字之误(见《敦煌古籍叙录》)。宁镇疆先生已辨其非(同上文),可从。
    ⑤(台湾)黄永武编《敦煌宝藏》第14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350页。
    ⑥参宁镇疆《英藏敦煌写本(孔子家语)的初步研究》一文,见《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2期及张固也、赵灿良《孔子家语分卷变迁考》,见《孔子研究》2008年02期。
    ⑦杨朝明《<孔子家语>的成书与可靠性研究》,《孔子家语通解》,齐鲁书社,2009年版,第34页。
    ①萧穆《敬孚类稿》,黄山书社,1992年,第100、102、103页。
    ②叶德辉《郎园读书志》卷二“明毛氏汲古阁本”条,
    ①刘世珩玉海堂本《孔子家语》,《收藏》2011年第2期。
    ②(清)莫友芝撰、傅增湘订补、傅熹年整理《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卷七,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483页。
    ③叶德辉《郋园读书志》卷二“日本宽永十五年风月宗智重刻”本条。
    ④傅氏《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451页。
    ①(清)莫友芝撰、傅增湘订补、傅熹年整理《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卷七,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483页。
    ①(清)莫友芝撰、傅增湘订补、博熹年整理《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卷七,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483页。
    ②(清)瞿铺《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91页。
    ③(清)钱曾《述古堂藏书目》。
    ④(清)钱曾著,管庭芬、章钰校证《读书敏求记校证》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8页。
    ⑤(清)于敏中等、(清)彭元瑞等《天禄琳琅书目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09页。
    ①(清)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
    ①叶德辉撰,杨洪升点校《郋园读书志》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②(清)莫友芝撰、傅增湘订补、傅熹年整理《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卷七,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483页。
    ③潘景郑《著砚楼书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61页。
    ①严绍璗编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703页。
    ②严灵峰《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第三册,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46页。
    ③(清)钱大听《补元史艺文志》卷三,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27页。
    ④雒竹筠遗稿、李新乾编补《元史艺文志辑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版,第190页。
    ①严绍璗编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②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451页。
    ③翁连溪编校《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线装书局,2005年版,第785页。
    ④孙殿起《贩书偶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15页。
    ⑤严绍璗编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56页。
    ①(魏)王肃注《孔子家语》后序,见(清)永瑢、纪昀等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9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10—113页。
    ②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19页。
    ①李国庆《明代刊工姓名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51-614页。
    ②严绍璗编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705页。
    ③严绍璗编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705页。
    ④翁连溪编校《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线装书局,2005年版,第785页。
    ⑤翁连溪编校《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线装书局,2005年版,第785页。
    ⑥严灵峰《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第三册,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53页。
    ①严绍璗编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705页。
    ②翁连溪编校《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线装书局,2005年版,第785页。
    ③翁连溪编校《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线装书局,2005年版,第785页。
    ④严灵峰《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第三册,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54页。
    ⑤严绍璗编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705页。
    ⑥严绍璗编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705706页。
    ⑦严灵峰《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
    ①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19页。
    ②翁连溪编校《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线装书局,2005年版,第785页。
    ③严灵峰《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
    ④《西谛书目》,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①严灵峰《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第六册,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77页。
    ②严绍璗编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705页。
    ③严灵峰《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第六册,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77页。
    ④翁连溪编校《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线装书局,2005年版,第785页。
    ⑤严灵峰《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第六册,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65页。
    ⑥严灵峰《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53页。
    ⑦翁连溪编校《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线装书局,2005年版,第785页。
    ①严灵峰《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第三册,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63页。
    ②(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上册)卷九十五,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00页。
    ③严灵峰《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第三册,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56、157页。
    ④严灵峰《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第三册,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60页。
    ①翁连溪编校《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线装书局,2005年版。
    ②《浙江省出版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浙江历代版刻书目》,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64页。
    ①严灵峰《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第三册,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62页。
    ②严灵峰《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第三册,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62页。
    ③严灵峰《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第三册,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63页。
    ④严灵峰《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第三册,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63页。
    ⑤周洪才《孔子故里著述考》,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305页。
    ①杨朝明、宋立林主编《孔子家语通解》,齐鲁书社,2009年版,第584、585页。
    ①孙殿起《贩书偶记》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15页。
    ②严灵峰《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第三册,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68页
    ①严绍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中册),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703页。
    ②严灵峰《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第三册,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68页
    ③严绍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中册),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703页。
    ④严绍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中册),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703页。
    ⑤严灵峰《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第三册,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70页
    ⑥严灵峰《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第三册,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70页。
    ①严绍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中册),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703页。
    ②严灵峰《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第三册,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71页
    ③严灵峰《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第三册,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71页。
    ④严灵峰《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第六册,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42页。
    ①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80页。
    ①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80页。
    ②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26页。
    ③刘玉珺《越南汉喃古籍的文献学研究》第一章,见张伯伟编《域外汉籍研究丛书》,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④(唐)魏征等《隋书》卷三十二,中华书局,]973年版,第916页。
    ①《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35页。
    ②孔颖达《尚书正义》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③(宋)郑樵《通志》卷九十一,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208页。
    ④(清)崔述《洙泗考信录》卷一,见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3页。
    ⑤沈钦韩《汉书疏证》卷二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672页。
    ①顾颉刚《孔子研究讲义按语》,《中国典籍与文化》(第七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②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25-226页。
    ③杨朝明《(孔子家语)的成书与可靠性研究》,《孔子家语通解》,齐鲁书社,2009年版,第16页。
    ④黄以周《儆季杂著文钞》卷四《答郑康成学业次第问》,清光绪南菁讲舍刻本。
    ⑤(宋)李昉等《文苑英华》卷七百七十六引郑玄《自叙》之语,中华书局,1966年版,第4089页。
    ①(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卷九,见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999年版,第609页。
    ②(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卷十,见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10页。
    ③(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卷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986页,第1021页。
    ④(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卷九孔疏所引,见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10页。
    ⑤(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三十,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16页。
    ⑥宋代章如愚《群书考索》(第一册)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46页。
    ⑦(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40页。
    ①(魏)王肃《孔子家语》序,见(清)永瑢、纪昀等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9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9页。
    ②钱馥《孔子家语疏证序》,孙志祖《孔子家语疏证》,《式训堂丛书》本。
    ③钱存训《书于竹帛:中国古代的文字记录》,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91-92页。
    ④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卷三,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49—150页。王先生认为:十当是七字之误(见)宁镇疆先生已辨其非(同上文),可从。
    ⑤(台湾)黄永武编《敦煌宝藏》第14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
    ⑥参宁镇疆《英藏敦煌写本(孔子家语)的初步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二期及张固也、赵灿良《孔子家语分卷变迁考》,《孔子研究》2008年第2期。
    ①杨朝明《<孔子家语>的成书与可靠性研究》,《孔子家语通解》,齐鲁书社,2009年版,第34页。
    ②(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三十,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07页。
    ③杨朝明《孔子家语通解》,齐鲁书社,2009年版,第580页。
    ④(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三十,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25页,第1728页。
    ⑤杨朝明《孔子家语通解》,齐鲁书社,2009年版,第580页。
    ①(宋)黄震《黄氏日抄》卷三十二,见《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35册,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87页。
    ②(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69页。
    ③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三七,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252页。
    ④《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三《答吕伯恭》四十一,《朱子全书》第二十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
    社,2001年版,第1460页。
    ①(南宋)王柏《鲁斋集》第一册卷一,见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1页。
    ②(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十一,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769页。
    ①杨朝明《(孔子家语)的成书与可靠性研究》,《孔子家语通解》,齐鲁书社,2009年版,第23页。
    ②(清)崔述《洙泗考信录》卷一,见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3页。
    ③顾颉刚《孔子研究讲义按语》,《中国典籍与文化》(第七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①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中华书局,]955年版,第25页。
    ②此处所述参考了邵杰《汉代(诗经)研究述论》(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第9-10页)之相关内容。
    ①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版,第198页注[3]。
    ②杨朝明《孔子家语通解》,齐鲁书社,2009年版,第578-583页。
    ①魏玮《(孔子家语>“三序”研究》,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页。
    ②参杨朝明《(孔子家语)通说》,《孔子家语》,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杨朝明《<孔子家语)的成书与可靠性研究》,《孔子家语通解》,齐鲁书社,2009年版:魏玮《<孔子家语)“三序”研究》,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③《孔子家语通解》,齐鲁书社,2009年版,第578页。
    ④杨朝明《新出竹书与(论语)成书问题再认识》,《出土文献与儒家学术研究》,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120页。
    ①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三七,中华书局,1986年,第3252页。
    ②《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三《答吕伯恭》四十一。
    ①杨朝明《新出竹书与<论语>成书问题再认识》,《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3期,第32—39页。
    ②杨朝明《<孔子家语>通说》,《孔子家语》,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19页。
    ③杨朝明《孔门师徒与原始儒家学派的构成》,《出土文献与儒家学术研究》,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199-200页;《<孔子家语>通说》,《孔子家语》,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页。
    ①杨朝明《孔子家语通解》,齐鲁书社,2009年版,第579页。
    ①杨朝明《(孔子家语>通说》,《孔子家语》,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24页。
    ②杨朝明《孔子家语通解》,齐鲁书社,2009年版,第580页。
    ③杨朝明《孔子家语通解》,齐鲁书社,2009年版,第582页。
    ④杨朝明《孔子家语通解》,齐鲁书社,2009年版,第582页。
    ①杨朝明《(孔子家语>通说》,《孔子家语》,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9-40页。
    ②张固也、赵灿良《从(孔子家语·后序)看其成书过程》,《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③《孔子家语通解》,齐鲁书社,2009年版,第581页。
    ④杨朝明《(孔子家语)通说》,《孔子家语》,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0页。
    ①《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②《孔子家语通解》,齐鲁书社,2009年版,第583页。
    ③《孔子家语通解》.齐鲁书社,2009年版,第582页。
    ④《礼记·乐记》孔疏所引,《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①《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②王云五主编 崔述著《洙泗考信录》(丛书集成初编)卷一,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1937年版。
    ③(清)沈钦韩等撰,汉书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④参本章第一节。
    ⑤(南朝宋)范哗《后汉书》卷三十五,第1211页。
    ①《隋书》卷三十二.,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37页。
    ②《汉书》卷三十,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16页。
    ③(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④(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2003年版。
    ①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49页。王重民先生认为:十当是七字之误(见《敦煌古籍叙录》)。宁镇疆先生已辨其非,《英藏敦煌写本(孔子家语>的初步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2期。
    ②宁镇疆《英藏敦煌写本<孔子家语)的初步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2期。
    ③张固也、赵灿良《从<孔子家语·后序)看其成书过程》,《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④杨朝明《(孔子家语>通说》,《孔子家语》,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⑤郝虹《孔子家语是否王肃伪作问题新探:从汉魏思想史角度的辨析》,《孔子研究》,2011年第1期。
    ①王政之《王肃<孔子家语注>研究》,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②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③王政之《王肃(孔子家语注)研究》,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贾素华《<孔子家语>王肃注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①张岂之《中国思想学说史(先秦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8页。
    ②杨朝明《孔子家语通解》,齐鲁书社2009年版,第29页。
    ③参张岂之《中国思想学说史(先秦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1-229页。
    ④杨朝明《孔子家语注说》,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页。
    ①王恩来《人性的寻找——孔子思想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第二版,第317页。
    ②匡亚明《孔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42页。
    ③匡亚明《孔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43页。
    ①匡亚明《孔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47页。
    ②杨朝明《<孔子>家语通解》,齐鲁书社2009年版,第362页。
    ③杨朝明《<礼运>成篇与学派属性等问题》,见《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春之卷。
    ①王恩来《人性的寻找——孔子思想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第二版,第328页。
    ②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第一册),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③夏传才《论语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1页。
    ①匡亚明《孔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51页。
    ②夏传才《论语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4页。
    ③查昌国:《论孔子孝观念的革命性》,载《北大史学》第3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④宁可、蒋福亚:《中国历史上的皇权和忠君观念》.载《历史研究》1994年第2期。
    ⑤罗祖基:《孔子相对忠君说》,载《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4年第4期。
    ①解颉理《先秦“忠”观念的演变》,广西师范大学2003级硕士论文,第27页。
    ②曾广开《先秦儒家忠君思想的形成与解读》,《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冬之卷,第52-53页。
    ①匡亚明《孔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52页。
    ②王恩来《人性的寻找——孔子思想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第二版,第328页。
    ③陈大齐《论语辑释》,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第17页。
    ④杨朝明《<孔子家语·执辔>》篇与孔子的治国思想》,《儒家文献与早期儒学研究》.齐鲁书社2002年版。
    ①杨朝明《孔子家语通解》,齐鲁书社2009年版,第292页。
    ①夏传才《论语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1页。
    ②王恩来《人性的寻找——孔子思想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第二版,第235页。
    ①周政《富而教之 宽猛相济——孔子“德治”思想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①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48页。
    ②王恩来《人性的寻找——孔子思想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第二版,第138页。
    ①杨朝明《孔子家语通解》,齐鲁书社2009年版,第10页。
    ①王恩来《人性的寻找——孔子思想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第二版,第310页。
    ①王恩来《人性的寻找——孔子思想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第二版,第153页。
    ②蔡仁厚《孔孟荀哲学》,台北学生书局1984年版。
    ③吴辉龙《.原始儒教考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④范文澜《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3页。
    ⑤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5页。
    ①王法周《孔子鬼神思想管见》,齐鲁学刊,1987年第6期。
    ①蔡尚思:《孔子思想体系》,上海人民出版社]982年版,第93-95页。
    ②王恩来《人性的寻找——孔子思想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第二版,第164-185页。
    ①罗安宪:《中国孔学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5页。
    ①侯外庐:《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4页。
    ①王恩来《人性的寻找——孔子思想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第二版,第437页。
    ①王恩来《人性的寻找——孔子思想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第二版,第441页。
    ①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82页。
    ①李泽厚《孔子再评价》,《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2期。
    ②王恩来《人性的寻找——孔子思想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第二版,第7页。
    ①匡亚明《孔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95页。
    ①钱穆《孔子传》,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页。
    ①郭预衡《中国散文史长编》(上册),山西教育出版社,第74页。
    ②过常宝《先秦散文研究——早期文体及话语方式的生成》,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8页。
    ③曹道衡,刘跃进《先秦两汉文学史料学》,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455页。
    ④本文第二章第二节。
    ⑤曹道衡,刘跃进《先秦两汉文学史料学》,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455页。
    ①周振甫《周振甫文集》(第五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1月北京第1版,第29页。
    ②杨汉云《<论语>的语言艺术特色》,《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7年8月第4期。
    ①朱熹《四书章司集注》引程颐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0页。
    ②谭家健《漫谈<论语>的文学价值和影响》.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室编《中国古典文学论丛》,1984年版,第5页。
    ①郭预衡《古代文论探讨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03页。
    ②万久富((<论语>的语言特点》,《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6月,第2期。
    ①章沧授《先秦诸子散文艺术论》,安徽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页。
    ①傅修延《先秦叙事研究:关于中国叙事传统的形成》,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283页。
    ②赵纯伟《<论语>》的文学语言》,《文史知识》,1996年第4期。
    ③胡强《文质彬彬符彩相胜—<论语>语言艺术审美浅谈》,《玉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哲学社会利学版)2000年第4期。
    ①万久富《<论语>的语言特点》,《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6月,第2期。
    (?)章沧授《先秦诸子散文艺术论》.安徽大学出版社,]996年版,第11页。
    ①钱基博《中国文学史》,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1页。
    ①本部分内容具体见下一节《孔子家语》修辞艺术,有专门论述,此不赘述。
    ②徐维、赵月新《<论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浅论》,《武警工程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③(清)刘淇著,章锡深校注《助字辨略·自序》,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156页。
    ①刘勰《文心雕龙·论说》,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86页
    ②刘勰《文心雕龙·论说》,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88页
    ③刘勰《文心雕龙·事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80页
    (?)刘勰《文心雕龙·征圣》,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7页
    ①杨朝明,《孔子家语通解》,齐鲁书社,2009年版,第305页。
    ②参杨朝明,《孔子家语通解》,齐鲁书社,2009年版,第194—198页.
    ①《国语·晋语》韦昭注
    ②《诗经·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探有梅,顷筐暨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孟子·公孙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天论》:“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愚者为一物一偏,而自以为知道,无知也。”这些文例,均属于“层递”修辞,无论是一而二,二而三的层层递进,还是从轻到重,由大到小。
    ①因原文过长,在此不录,详见《孔子家语·儒行解》。
    ①刘勰《文心雕龙·章句》,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86页
    ②全国外语院系编写组撰《语法与修辞》,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62页。
    ③因为“顶真”的特色是文句置于句中或句末,藉以承接上下文的一种修辞技巧。它可以着重于文章的外在形式,也可以内容为主体,而顶真“能使文章结构严密,条理清楚,更好地反映事物的有机联系,更能使语气连贯,音律流畅。”见陆稼祥、池太宁《修辞方式例解辞典》,浙江出版社1990年版,55-56页。
    ④也即使用“顶真”格来让文章更加丰富精采。如《荀子·礼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又如《庄
    ①据陆稼祥、池太宁撰《修辞方式例解词典》归纳“设问“修辞手段具有五项作用:“一是引人注意,发人思考,强调观点,加深印象:二是承上启下,过渡衔接:三是波澜起伏,避免呆滞;四是提挈全篇,带动全文;五是用于篇末,余音不绝。”参陆稼祥、池太宁撰:《修辞方式例解词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208-209页。
    ①先秦文学的卜辞贞问、远古民族创世史诗、《诗经》均有以设问行文的方式,先秦散文中更有大量运用设问修辞行文,如《尚书》《论语》《老子》等,这些前代资料典籍中大量地运用设问,对《孔子家语》无疑是有影响的。
    ①郭预衡《古代文论探讨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25页。
    ②王希杰编《修辞文荟》,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287页。
    ③张学松((<论语>语言特色论略》,《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①杨汉云((<论语>的语言艺术特色》,《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
    ②张军、赵敏俐主编《先秦大文学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773页。
    ③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122页。
    ①《修辞通鉴》:“古代宫廷护卫队列队持仗(杖)相对而立,在形式上和对偶一样的对仗,故对偶又叫对仗。汉语中的‘骈’字有并列对偶的意思,‘丽’字也有成对之意,如之汉、魏、南北朝的骈文中对偶极多,故对偶称为骈丽、丽辞,民间则俗称为对子。”见成伟钧、唐仲扬、向宏业主编《修辞通鉴》,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版,598页。
    ①刘焕辉《修辞学纲要》,百花洲文艺出版1991年版,第368页。
    ②骆小所《语言美学论稿》,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200页。
    ①骆小所《语言美学论稿》,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200页。
    (明)何孟春.孔子家语注释(微缩胶片):八卷,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中心,2001.
    (明)夏允彝.孔子家语注释(微缩胶片):二卷,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中心,1996
    (清)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0,上海书店1998年复印本
    (清)孙志祖.家语疏证[M].中华书局《丛书集成初编》据式训堂从书本排印,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清)范家相.家语证伪[M].续四库全书本,据光绪十五年会稽徐氏铸学斋刊本
    (清)永瑢,纪昀等撰.文渊阁四库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孔子家语[M].据《四部丛刊》影印明黄鲁曾覆宋本,北京:商务印书馆
    孔子家语[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北京:国家图书馆
    孔子家语[M].据明毛氏汲古阁本排印之《四部备要》本,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廖名春、邹新明.孔子家语[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刘乐贤.孔子家语[M].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1995.
    王德明.孔子家语译注[M].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1998.
    王肃注.孔子家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杨朝明.《孔子家语》通说[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杨朝明.孔子家语通解[M].济南:齐鲁书社,2009.
    张涛.孔子家语注释[M].西安:三秦出版社出版,1998.
    (汉)刘向编著.石光瑛校释.新序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1.
    (汉)班固.白虎通德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6.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汉)高诱注.吕氏春秋(影印本)[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汉)韩婴撰.屈守元笺疏.韩诗外传笺疏[M].成都:巴蜀书社,1996.
    (汉)何休(唐)徐彦.春秋公羊传注疏[M].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汉)刘向撰.向宗鲁校证.说苑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7
    (汉)陆贾.新语(诸子集成本)[M].北京:中华书局,1978.
    (汉)毛亨、郑玄(唐)孔颖达.毛诗正义[M].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汉)郑玄(唐)贾公彦.仪礼注疏[M].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汉)郑玄(唐)孔颖达.礼记正义[M].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汉)郑玄笺.(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M].北京:中华书局,1957.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礼记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汉)郑玄注.易纬是类谋[M].北京:中华书局,1985.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晋)杜预(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M].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晋)葛洪.抱朴子[M].北京:中华书局,1985.
    (明)晁瑮.晁氏宝文堂书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明)高 儒,(明)周弘祖.百川书志古今书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明)徐(?).红雨楼书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M].2005.
    (明)杨士奇等编.文渊阁书目[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南宋)王柏.鲁斋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南宋)尤袤撰.遂初堂书目[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清)崔述.洙泗考信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清)丁立中编.八千卷楼书目[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
    (清)丁日昌撰.持静斋书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清)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79.
    (清)郭庆藩撰.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4.
    (清)洪亮吉.春秋左传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4.
    (清)胡培晕.仪礼正义[M].影1936年四部备要本,上海中华书局据南菁书院续经解本.北京:中华书局,1998.
    (清)黄虞稷撰,瞿凤起潘景郑整理.千顷堂书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清)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0.
    (清)孔广森.公羊春秋经传通义[M].续四库全书本.第129册.据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清嘉庆刻顨轩孔氏所著书本.
    (清)陆心源.仪顾堂书目题跋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9.
    (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清)马瀛撰,潘景郑校订,(清)赵建宗撰.唫香迁馆书目旧山楼书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清)莫友芝撰、傅增湘订补、傅熹年整理.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M].北京:中华书局,2009.
    (清)钱大听.补元史艺文志[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清)钱谦益撰,陈景云注.绛云楼书目[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清)钱曾著,管庭芬、章钰校证.读书敏求记校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清)沈复璨编.鸣野山房书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清)沈钦韩等撰.汉书疏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清)孙星衍.孙氏祠堂书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清)孙诒让.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0.
    (清)王道荣.书目五编[M].台北:广文书局有限公司,1935.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诸子集成本)[M].北京:中华书局,1978.
    (清)王尧臣等编,钱东垣等辑释.崇文总目[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清)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M].二十五史补编本,据快阁师石山房稿本.北京:中华书局,1955.
    (清)永瑢,纪昀等纂修.文津阁本四库全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2003.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1993.
    (清)于敏中等,(清)彭元瑞等.天禄琳琅书目天禄琳琅书目后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清)朱彬.礼记训纂[M].北京:中华书局,1996.
    (清)朱彝尊.经义考[M].四部备要本,上海中华书局据扬州马氏刻本校勘.北京:中华书局,1998.
    (日本)兴膳宏、川合康三.隋书经籍志详考[M].东京:汲古书院,1995.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宋)晁公武撰,(宋)姚应绩编,(清)王先谦校.瞿本郡斋读书志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6.
    (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宋)陈振孙撰,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宋)李昉等.文苑英华[M].北京:中华书局,1966.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宋)郑樵.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7.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唐)孔颖达.尚书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唐)唐玄宗李隆基注.(宋)邢昺疏.孝经注疏[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唐)魏征,令狐德芬撰.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吴)韦昭注.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6.
    (元)脱脱等撰.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何晏注,邢昺疏.论语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57
    孔鲋.孔丛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刘盼遂.论衡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57.
    刘文典撰.冯逸,乔华点校.淮南鸿烈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
    吴毓江撰.墨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晏婴撰.晏子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1985.
    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杨树达.论语疏证[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赵岐注,孙爽疏.孟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57
    中华书局编.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M].北京:中华书局,2006.
    刘勰.文心雕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宋)章如愚.群书考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台湾)黄永武编.敦煌宝藏[M].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
    《浙江省出版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浙江历代版刻书目[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
    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中心.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边家珍.汉代经学发展史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
    蔡尚思.孔子思想体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曹道衡,刘跃进著.先秦两汉文学史料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5.
    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
    陈金文.孔子传说的文化审美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4.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邓声国.清代五服文献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丁鼎.《仪礼·丧服》考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董治安.两汉文献与两汉文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董治安.先秦文献与先秦文学[M].济南:齐鲁书社1994.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1.
    冯友兰著赵复三译.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傅隶朴.春秋三传比义[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4.
    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9.
    顾颉刚.孔子研究讲义按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编.西谛书目[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黄怀信.儒家文献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4.
    金春峰.汉代思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瞿良士辑.铁琴铜剑楼藏书题跋集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匡亚明.孔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张岂之.中国思想学说史(先秦卷)[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王恩来.人性的寻找——孔子思想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第一册).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李冬君.孔子圣化与儒者革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李国庆.明代刊工姓名索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林存阳.清初三礼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刘厚琴著.儒学与汉代社会[M].济南:齐鲁书社,2002
    刘师培.经学教科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罗振常著,周子美编.善本书所见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6.
    雒竹筠遗稿,李新乾编补.元史艺文志辑本[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缪荃孙.艺风藏书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潘景郑.著砚楼书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皮锡瑞.经学历史[M].北京:中华书局,1959.
    皮锡瑞.经学通论[M].中华书局,1998.
    钱存训.书于竹帛:中国古代的文字记录[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钱穆.孔子传[M].北京:三联书店,2002.
    钱穆.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M].商务印书馆,2001.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钱玄、钱兴奇.三礼辞典[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
    钱玄.三礼通论[M].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钱曾撰.述古堂藏书目[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邱渊.“言”“语”“论”“说”与先秦论说文体[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沈文倬.宗周礼乐文明考论(增补本)[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孙殿起.贩书偶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4.
    唐文.郑玄辞典[M].语文出版社,2004.
    童书业.春秋左传考证.春秋左传研究[M].中华书局,2006.
    王道荣编.江南图书馆善本书目[M].台北:广文书局有限公司,1964.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王绍曾,崔国光等整理订补.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M].济南:齐鲁书社,2002.
    王瑶.中古文学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王云五主编,崔述著.洙泗考信录(丛书集成初编)[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M].北京:中华书局,1979.
    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翁连溪编校.中国古籍善本总目[M].北京:线装书局,2005.
    吴承仕.《经典释文·叙录》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4.
    吴龙辉.原始儒家考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萧穆.敬孚类稿[M].合肥:黄山书社,1992.
    徐复观.徐复观经学史二种[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徐复观.中国学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徐复观著.两汉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徐元诰.国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6.
    严灵峰.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3.
    严绍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7.
    严绍璗编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7.
    杨朝明.《孔子家语》的成书与可靠性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9.
    杨朝明.《孔子家语》通说[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杨朝明.出土文献与儒家学术研究[M].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7.
    杨朝明.孔子与孔门弟子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4.
    杨朝明.儒家文献与早期儒学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2.
    杨树达.汉代昏丧礼俗考[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杨天宇.经学探研录[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叶德辉撰,杨洪升点校.郎园读书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叶瑛.文史通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5.
    尹继佐,周山主编.中国学术思潮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俞樾 等著.古书疑义举例五种[M].北京:中华书局,2005.
    张伯伟编.域外汉籍研究丛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张钧衡.适园藏书志[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8.
    张钧衡.适园藏书志[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8.
    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张舜徽.郑学丛著[M].齐鲁书社,1984.
    章太炎.春秋左传读.章太炎全集(二)[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章太炎.春秋左传读叙录.章太炎全集(二)[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章太炎.春秋左氏疑义答问.章太炎全集(六)[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章太炎.国故论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章太炎.国学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赵伯雄.春秋学史[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支伟成.清人朴学大师列传[M].岳麓书社,1998.
    中国历史地图集[M].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
    周桂钿.秦汉思想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周洪才.孔子故里著述考[M].济南:齐鲁书社,2004.
    郭预衡.中国散文史长编(上册).[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郭预衡.古代文论探讨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过常宝.先秦散文研究——早期文体及话语方式的生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曹道衡,刘跃进.先秦两汉文学史料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5.
    陆稼祥、池太宁.修辞方式例解辞典[M].杭州:浙江出版社,1990.
    周振甫.周振甫文集(第五卷)[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章沧授.先秦诸子散文艺术论[M].安徽大学出版社,1996.
    傅修延.先秦叙事研究:关于中国叙事传统的形成[M].东方出版社,1999.
    钱基博.中国文学史[M].中华书局,1993.
    全国外语院系编写组撰.语法与修辞[M].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
    王希杰编.修辞文荟[M].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
    张军、赵敏俐主编.先秦大文学史[M].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
    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
    成伟钧、唐仲扬、向宏业主编.修辞通鉴[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
    刘焕辉.修辞学纲要[M].百花洲文艺出版1991.
    骆小所.语言美学论稿[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谭家健.漫谈《论语》的文学价值和影响,见: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室编.
    中国古典文学论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包红英.鲁迅笔下的孔子形象[J].作家杂志,2008(09)
    曹小晶.从《庄子 内七篇》中两个不同的孔子形象谈庄子之思想[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2)
    陈剑,黄海烈.论《礼记》与《孔子家语》的关系[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04)
    陈品川.《庄子》中的孔子形象[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4(03)
    陈曦.浅论《论语》中孔子的形象[J].天府新论,2007(12)
    陈新.《论语》中孔子的形象特征[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04)
    陈移瑜.读《史记孔子世家》谈孔子形象的悲剧色彩[.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08(01)
    陈移瑜.孔子形象的悲剧色彩——读《史记 孔子世家》[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08(08)
    戴桂斌.论孔子的理想人格及其修养[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1)
    邓文辉.试论“颊谷之会”中的孔子形象[J].学术研究,2009(03)
    杜莹.《论语》中孔子的形象[J].陇东学院学报,2006(04)
    段庸生.古代小说中的孔子形象[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2003(03)
    方勇.论《庄子》中孔子形象的多面性与解说者的偏执[J].中国文学研究,1994(02)
    冯浩菲.关于孔子忠恕思想的界说问题[J].孔子研究,2003(04)
    高庆荣,黄发平.《庄子》中不同的孔子形象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01)
    郜积意.经义之争的立场与逻辑——以何休郑玄之分为例[J].中国文化.(22)
    郭沂.嬗变不居的孔子形象:一个文化之谜[J].齐鲁学刊,1988(05)
    韩晓燕.从《孔子家语》看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韩再峰.《左传》中的孔子形象[J].艺术研究,2004(01)
    郝虹《孔子家语》是否王肃伪作问题新探:从汉魏思想史角度的辨析[J].孔子研究,2011(01)
    郝虹.王肃反郑是经今古文融合的继续[J].孔子研究,2003(03)
    郝虹.王肃与魏晋礼法之治[J].东岳论丛,2001(01)
    郝虹.《孔子家语》是否王肃伪作问题新探:从汉魏思想史角度的辨析[J].孔子研究,2011(01)
    户瑞奇.王肃反郑的历史原因及其意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3)
    霍松林,霍建波.论《孟子》、《庄子》中的孔了形象[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7)
    鞠荣祥.孔子诗学思想探源——兼及“天人合一”的内在矛盾性[J].齐鲁学刊,2000(01)
    赖勤芳.论林语堂对孔子形象的消解与重建[J].社会科学辑刊,2007(05)
    李传军.《孔子家语·致思篇》研究[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0 (04)
    李传军.《孔子家语》辨疑[J].孔子研究,2004(02)
    李春红.《孔子家语·六本》篇所记事迹言论略考[J].新学术,2008(06)
    李剑锋.魏晋南朝志怪小说中的孔子形象[J].孔子研究,2008(01)
    李景明,林存光.孔子:一个诠释的神话[J].齐鲁学刊,2000(04)
    李霞,李峰.从《庄子》中的孔子形象看先秦儒道冲突[J].安徽史学,1996(01)
    廖名春张岩.从上博简《民之父母》“五至”说论《孔子家语·论礼》的真伪[J].湖南大学学报,2005(05)
    廖听.论《史记》中孔子形象的再塑造[J].长治学院学报,2006(02)
    刘东超.时间之镜中的多面“孔子”----读林存光博士《历史上的孔子形象》[J]. 孔子研究,2005(02)
    龙丽.谈谈《论语》中的孔子形象[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1)
    卢静.论《礼记》中的孔子形象[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吕律.论《庄子》中的孔子形象[J].汉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03)
    那薇.《孔子家语》中儒道兼综的倾向[J].孔子研究,1987(02)
    宁镇疆.今传宋本《孔子家语》源流考略[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9(04)
    宁镇疆.八角廊汉简《儒家者言》与《孔子家语》相关章次疏证[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05)
    宁镇疆.英藏敦煌写本《孔子家语》的初步研究[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02)
    宁镇疆.《家语》的“层累”形成考论----阜阳双古堆一号木牍所见章题与今本《家语》之比较[J].齐鲁学刊,2007(03)
    宁镇疆.《孔子家语》佚文献疑及辨正[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04)
    宁镇疆.读阜阳双古堆一号木牍与《孔子家语》相关章题余札[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02)
    乔华林,陈范霞.被扭曲了的孔子形象——评林语堂对《论语》的译介[J].平顶山师专学报,1999(S1)
    秦宇霞.《论语》中的孔子形象[J].文学教育(上),2007(04)
    任民.《论语》中孔子的先师形象[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2)
    尚建飞.寓言化的孔子形象与庄子哲学主题[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3)
    佘斯大.《论语》及孔子形象的刻画[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2)
    宋鹤.《孔子家语》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1)
    王承略.论《孔子家语》的真伪及其文献价值[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3)
    王德成.《孔子家语》研究的里程碑——读杨朝明主编的《孔子家语通解》[J].管子学刊,2007(()1)
    王德成.孔子研究第一书——评《孔子家语》[J].《光明日报》,2008-2-16
    王钧林.历代孔子形象之嬗变[J].中华文化画报,2006(01)
    王连生.从《孔子家语》看孔子思想价值的嬗变[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1)
    王舒《论语》中的孔子形象及其当代价值[J].滁州学院学报,2007(03)
    王玉华.历代《孔子家语》研究述略[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4(06)
    韦爱萍,高立民.仁爱儒雅固执——孔子形象分析[J].名作欣赏,2007(04)
    魏冬,益西群培.藏族传统文化中的孔子形象[J].西藏研究,2009(01)
    魏衍华.“丧家狗”、“择木鸟”与“天下木铎”——孔子形象与人格关系略论[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项永琴.开启孔学研究新门扉的钥匙——《孔子家语注译》评介[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3)
    项永琴.《孔子家语注释》出版[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6)
    项永琴.《孔子家语注译》评介[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0(03)
    谢祥皓.略谈《庄子》中的孔子形象[J].齐鲁学刊1985(05)
    邢娟妮,孙良好.论林语堂笔下的孔子形象——以《子见南子》和《孔子的智慧》为中心[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邢娟妮.林语堂笔下的孔子形象——索解孔子神圣性的理论视角陕西师范大学学报[J].(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9)
    徐兴无.作为匹夫的玄圣素王——谶纬文献中的孔子形象与思想[J].古典文学研究,2008
    颜榴.从张广天作品看当代戏剧中的孔子形象[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03)
    燕锋.试析《庄子》中的孔子形象[J].作家,2009(20)
    杨朝明新出竹书与《论语》成书问题再认识[J].中国哲学史,2003(03)
    杨朝明,魏玮.《孔子家语》“层累”形成说考辨[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01)
    杨朝明,张磊.《孔子家语·致思》篇研究[J].东岳论丛,2009(04)
    杨朝明.读《孔子家语》札记[J].文史哲,2006(04)
    杨朝明.新出竹书与《论语》成书问题再认识[J].中国哲学史,2003(03)
    杨胜良.“为己之学”——孔子之论“学”[J].孔子研究,2003(03)
    姚海燕.试析《庄子》一书对孔子形象的改塑[J].湘潮(下半月)2007(12)
    叶瑞昕.孔子的义利观[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4)
    殷南根.对《庄子》书中的孔子形象的分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03)
    尹砥廷.中国古代文化中孔子形象的三维透视[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余树苹.救亡图存的教主——康有为论孔子形象[J].现代哲学,2009(05)
    袁珂.孔子与神话及民间传说塑造的孔子形象[J].文学遗产,1995(01)
    张春英.论孔子“正心”的育人观[J].齐鲁学刊,2000(03)
    张固也,赵灿良.《孔子家语》分卷变迁考[J].孔子研究,2008(02)
    张固也,赵灿良.从《孔子家语后序》看其成书过程[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
    张宏生四种先秦子书中的孔子形象[J].南京大学学报.2009(01)
    张宁.试论孔子形象再造的先天性因素[J].中州学刊,1995(05)
    张涛.关于《孔子家语》的一点认识[J];山东图书馆季刊,1998(03)
    张兴璠.从《论语》看“万世师表”的孔子形象[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01)
    张岩.《孔子家语》研究综述[J].孔子研究,2004(04)
    张岩.《论语》中孔子形象的原质性探析[J].辽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03)
    张岩.法家式的人物形象——《韩非子》中的孔子形象分析[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3)
    张岩.孔子形象详析[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6)
    张岩.论《左传》中的孔子形象及其描述特点[J].辽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01)
    张岩.试析《墨子》中孔子的形象特征[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2)
    张岩.先秦典籍中的孔子形象对后世的影响[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1(01)
    张岩.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著作中的孔子形象对后世的影响[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9(02)
    张岩.先秦三部典籍中的孔子形象剖析[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6)
    张岩.由儒而道及道家的代言人——《庄子》中的孔子形象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2)
    张岩.战国三部诸子著作中孔子形象的变异[J].大连大学学报,2007(05)
    张岩.战国时期孔子形象变异原因分析[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8(04)
    张宜斌.《庄子》中孔子形象变异原因新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1)
    郑先彬.先秦诸子寓言中的孔子形象摭谈[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6(06)
    钟友循《论语》中的孔子形象[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9(03)
    周峰.孔子形象塑造之我见[J].孔子研究,2006(01)
    周淑舫.简论《庄子》书中孔子形象的文学价值[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4(3、4)
    朱雁冰《中国哲人孔子》中的孔子形象[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03)
    朱渊清.阜阳双古堆1号木牍札记二则[J].齐鲁学刊,2002(04)
    祝宇红.“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论孔子形象在中国现代小说中的重写[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01)
    邹文.儒家之经典古今之楷模——《论语》中孔子的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6(10)
    胡强.文质彬彬符彩相胜——《论语》语言艺术审美浅谈[J].玉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4)
    万久富.《论语》的语言特点[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2)
    徐维、赵月新.《论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浅论[J].武警工程学院学报,1999(03)
    杨汉云.《论语》的语言艺术特色[J].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7(04)
    张学松.《论语》语言特色论略[J].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4)
    赵纯伟.《论语》的文学语言[J].文史知识,1996(04)
    陈建磊.魏晋孔氏家学及《孔子家语》公案[D].曲阜师范大学,2006.
    高庆锋.论《史记》中孔子形象之独特性[D].曲阜师范大学,2007.
    化涛.清代《孔子家语》研究考述[D].曲阜师范大学,2006.
    贾素华.《孔子家语》王肃注研究[D].浙江大学,2009.
    姜赞洙.《孔子家语》研究[D].台湾政治大学,1999.
    李春红.《孔子家语·相鲁、始诛》篇所记孔子事迹言论考[D].曲阜师范大学,2009.
    李桂玲.试论井上靖笔下的孔子形象[D].东北师范大学,2008.
    李小慧.井上靖笔下的孔子形象——从比较文学的角度谈起[D].厦门大学,2006.
    刘凤伟.古代白话小说中的孔子形象[D].苏州大学,2005.
    刘萍.《孔子家语》与孔子弟子研究.——以《弟子行》和《七十二弟子解》为中心[D].曲阜师范大学,2008.
    刘伟岩.《孔子家语》复音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乔建锋.《孔子家语致思》篇分章考信[D].曲阜师范大学,2009.
    邵杰.汉代《诗经》研究述论[D].广西师范大学,2010.
    沈鸿.孔子弟子形象在先秦两汉的演变[D].东北师范大学,2004.
    孙海辉.孔子和老子关系研究——以《孔子家语》为中心[D].曲阜师范大学,2004.
    王政之.王肃《孔子家语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
    魏玮.《孔子家语》“三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
    吴竹芸.《论语》中的孔子形象[D].华中师范大学,2006.
    姚娟.《说苑》《新序》文献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张纯杰.古代典籍中的孔子形象[D].华中师范大学,2008.
    张磊.《大戴礼记》“曾子十篇”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4.
    张敏.《孔子家语》疑问句及相关语言问考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8.
    张岩.《孔子家语》之《子路初见》篇、《论礼》篇研究[D].清华大学,2004.
    赵灿良.《孔子家语》研究[D].吉林大学,2007.
    阳清.《论语》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