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权的税法保障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劳动权的实现关系到公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劳动权保障是一个宪政问题,也是一个民生问题。在今天这种利益多元化、社会急剧转型、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生活成本日益提高、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实现对劳动权的法律保护,成为考量当政者智慧和立法选择的重要指标。
     劳动权是一个内容、体系甚为庞大的权利束,涉及多种权利,既有劳动者人身方面的权利,也有劳动者财产方面的权利,本文着重从劳动权与征税权冲突的领域进行研究,对征税权进行法律规制,由此形成劳动权的税法保障。劳动权既包括劳动报酬权、就业权,也包括社会保障、教育等财产权利内容;既要通过市场竞争去优化个体权利,也需国家通过政府调控去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目前,对劳动权的保护,无论是公司法、劳动合同法还是物权法,都主要是基于私法领域的保护,法律体系也不尽完善。除宪法对劳动权进行宣示性确认外,公法领域对劳动权的保护还相当薄弱,特别是有着半壁财产法之称的税法对劳动权的保护相当有限,所以从税法的角度去研究劳动权的保护甚为必要。劳动权的税法保障是劳动法与税法的交叉学科领域,在劳动报酬权(包括股票期权所得)、就业权、社会保障权、教育培训权等财产性权利方面,劳动权与纳税人权利存在多重权利交集,用税法的法规范性去保护劳动权,特别是通过对税法体系的完善达到对劳动权的保护是一个新的尝试,尚属首例,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根源上探究,国家征税权的确立,使得劳动者必须无偿将其部分劳动成果让渡给国家,这实际上已经隐含了对劳动者财产权利一定程度的干预与限制,征税权与劳动权之间必然存在无法回避的紧张关系。但对社会整体而言,税收直接关系到公民必须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税收具有社会整体利益性。如何处理税收之公共利益与劳动权之私人利益,涉及一国宪政理念。现代国家都是租税国家,我们应该从宪政的角度,用税法去分析劳动权的保障,而不仅仅局限于私法领域。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征税权固然是对劳动权的干预与限制,但基于基本人权的保障,税收的终极目的是保证“所剩余的自由与权利的安全并能够快乐的享受自由与权利”。因此,在宪政基础上,征税权与劳动权是协调统一的。税法具有公权力之强制性,税法对劳动权的侵害比私法侵害的后果更为严重,这也是我国现在积极推进劳动权的税法保护的重要原因。在劳动权的保护顺位上,私法保护是积极的,处第一顺位;税法保护是消极的,处第二顺位。人权保障是财税法构建的基石,也是赋税法律制度正当性的根本价值基础,因此,建立私法和税法的双重保护,是基于人权保障的宪政要求,也是劳动权保障的必然选择。
     劳动权的实现是宪法和法律所确认的劳动权转化为现实中具体的权利,而劳动就业、权利意识和国家公权力的保障及国家责任是劳动权实现的基本条件。劳动权的实现需要经历劳动力生成与维持、劳动价值的创造、劳动能力提高与价值上升等过程,这个过程中,税收负担能力与征税界限直接关系劳动权的实现程度。国家的财富都是人民通过劳动创造的,国家财政的来源主要是税收,劳动权的实现是国家税源维持的关键。因此,在依法治税的国家,税收国家是劳动权保障的逻辑起点,社会新增价值为税收负担能力的评价基础,劳动权保障为国家税源维持的基础,对劳动所得的征税需要保持过度禁止的界限,避免过度征税侵害个人及家庭的生存权。劳动权的本质属性是自由权与社会权的统一,作为自由权的劳动权是对国家征税的自我限定,对劳动就业权的干预需要税法保持税收中立,尽量减少对经济自由的干预;而作为社会权的劳动权需要国家征税权的积极行使,创造就业机会又需税法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税法的宏观调控应尽量保持市场对公平与效率的追求。
     根据马克思的劳动力价值理论,.自然人要成为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力,需对劳动力的生成与维持投入资源,包括人之生存所耗费的资源、人之发展所耗费的资源和人之社会关系所耗费的资源。从资源投入的主体来看,包括个体、企业,还有国家。从资源投入的内容来看,有家庭生活费、工资薪金、教育培训费、社会保障投入等。根据税法对可税性理论的诠释,对劳动力生成与维持的费用征税不符合量能课税标准、正义标准和人权保障,因此,劳动力生成与维持的费用不具有可税性,个人与家庭生活消耗费用应作为课税禁区,企业投入的劳动力维持成本应该在税前扣除,国家对劳动力投入的资金不应作为征税收入。
     劳动力通过劳动才能创造社会价值,而劳动报酬是社会对个人价值的回报,也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作为劳动权核心的劳动报酬权与国家征税权是相冲突的,国家征税将减少劳动报酬的税后收入,如果对劳动报酬过度征税,将损害劳动报酬权的完全实现。但从人的基本人格和尊严的保护来看,征税权与劳动报酬权能够在终极价值上得到协调。而税法就是通过法律确认征税的界限,平衡国家税收与个人收入的自由空间,限制国家征税权力过度介入劳动报酬和个人基本生活,限定国家只能在合理和合法的范围内对劳动报酬征税。对劳动报酬征税禁止过度,要遵循净所得和生存权保障原则,个人和家庭的基本生活费用应当扣除,低于最低生活费用的收入不属于征税范围。但过度禁止并不能完全保护劳动报酬和财产的自由范围,比例限制和半数原则是税法领域对征税权限制的刚性标准,也只有这样,才不影响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才不影响经济发展和国家税源。根据税收债务构成理论,国家对非法收益应当征税;加班费与劳动补偿应当征个人所得税;福利费因具有个人所得与费用的特殊性,应当运用可税性理论进行具体分析。
     随着劳动权的发展,人力资本产权作为新型的劳动权形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对人力资本产权如何征税和进行税法保护,是政府和立法者面临的问题,本文以股票期权为例,通过对宗庆后涉税案件的实证分析指出,股票期权所得具有工资属性和资本属性,人力资本的收益已从传统的以工资收益为主转向了分享企业剩余收益为主,但由于目前的征税模式过于简单,损害了劳动者的劳动权益。
     税法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那么,建立税法对劳动权的保障机制十分必要。根据劳动就业的自由性和税收的中立性,税法干预劳动就业应该受到限制,防止市场行为受到税收扭曲而伤害经济的发展。同时,根据劳动就业的社会性,从税法的宏观调控功能出发,税法干预和促进就业有其必要性,因为税法能够创造平等的就业机会和保障弱势群体的就业机会,税法通过税收诱导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能够保障就业援助权的实现,税收优惠能够促进就业安全。即便如此,国家以税法调整劳动力市场,也应当符合公共利益原则和比例原则,以保证税法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通过反思劳动权的税法保障制度,笔者认为我国的税法存在层级过低等诸多问题,以行政规章为主导的劳动权税法保障体系与我国劳动权的宪政要求不符,为以行政规章为主的劳动权税法保障体系易诱发政策性风险;税收基本法缺位、社会保障税法和教育税法缺失,劳动权的税法保障体系还不完整;偏重的宏观税负造成对劳动报酬权的过度侵害;现行的九级累进税率、分类征税模式、费用扣除制度加重了劳动者的税收负担,资本所得的过度优惠形成对工作自由权的干预,非工资形式的劳动报酬的税制不合理等均构成劳动权保障的不足。笔者建议对劳动权的税法保障体系进行完善,从税收法定主义和量能课税的立法原则出发,先开征单行税种和制定单行税收法律,制定社会保障税法和教育税法,构建以社会保障税为核心,开征教育税,完善现有的所得税等法律制度,建立完善的劳动权税法保护体系,以期实现劳动权的私法与公法的完整的法律保护体系,从而实现税法对劳动权的保障。
     依法治税是宪政国家的基本要求,在我们追求税收宪政的路途中,以劳动权保护为核心的纳税人权利制度都应该在宪法的统领下以税收法律明确规定,并让普通民众积极参与税收立法工作,把影响民众自身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就业权利、劳动报酬权利、社会保障权利、教育培训权利、健康和安全权利写入税法,在税法中确立劳动权的制度保障。所以,重新审视普通民众在税法领域的立法参与权也是宪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只有这样,转型中的社会矛盾和民生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Labor rights concern citizen survival right and development right, labor rights protection is not only an issue of constitutionalism but also an issue concerning people's livelihood. Regard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rests diversification, rapid transition of society, widening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rising cost of living and a tough job market, it is a question for those in power how to realize a better legal protection of labor rights.
     Labor rights are a bundle of rights with huge contents and systems, concerning not only personal rights but also property right of labors. The thes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field of conflict between labor rights and taxation rights, establish legal regulation on taxation rights, thus form the tax law protection for labor rights. Labor rights include reward rights, employment rights, social protection rights, education rights, etc., which needs both market competition to optimize individual rights and State governmental adjustment and control to optimize resource distribution. At present, all the labor rights protection, no matter company law, labor contract law or family property law, are all mainly based on private law protection, with fairly complete legal system. Public laws are relatively weak in labor rights protection especially tax law which is called a half family property law, its protection for labor right is quite limited.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labor rights protection from tax law aspect. Tax law protection for labor rights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academic subject for tax law and labor law. Labor rights and tax payer rights have many overlapping in property nature rights such as labor reward rights (including income from stock options), employment rights, social protection rights an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rights. It is an innovation and unprecedented for labor rights being protected by legal regulation of tax law, especially labor rights protection through tax law system optimization is the first case and with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Explore from the source, worker must give a part of his product to the country free of charge based on national taxation right, which already imply certain interference and limitation of labors property rights. Thus taxation rights and labor rights must have tensions unable to avoid. But for the whole society, taxation directly concerns citizens obliged public product and service, thus taxat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social general interests. How to treat public interest of taxation and private interests of labor rights involves a country's constitutional philosophy. Contemporary countries are all taxation countries, we should analyze labor rights protection from the aspect of constitutionalism rather than only confined in private law field. Public treasury emphasis "Taken from citizen and used in citizen", taxation right is interference and limitation of labor rights, but based on basic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the final goal of taxation is to guarantee "safety of remnant freedom and right and can enjoy freedom and right happily". Therefore, taxation rights and labor rights are coordinated and unified based on constitutionalism. Tax law has the binding characteristic of public law, thus the infringement by tax law to labor rights is more serious than infringement by private law, which is the weakness of current labor rights protection situation of stressing private law while ignoring tax law. On order of labor rights protection, private law protection is positive and in first place; tax law protection is passive and in second place.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is the corner stone of finance and tax law, and also the value base of justice of taxation legal system. Therefore, establishment of dual protection of private law and tax law is both based on constitutionalism requirement of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and.necessary choice of labor rights protection.
     Realization of labor rights means transformation of labor rights to substantial rights real in life set by Constitution and laws, while the guarantee of labor employment, right awareness and national public rights and national obligations are prerequisite of realization of labor rights. The process of realization of labor rights needs gener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labor, creation of labor value, improvement of labor capacity and rise of value, etc. During this process, tax affordability and taxation limit directly link with the realization degree of labor rights. National wealth is created by people's work, the main national financial source is taxation, and the realization of labor rights is the key of maintaining national tax source. Therefore, in countries of governing taxation by law, the guarantee of labor rights by tax law i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taxation country, social newly created value is the evaluation base for tax affordability, labor rights guarantee is the base of national tax source maintenance, the taxation for the labor should maintain prohibitation of over taxation to prevent infringement of survival right of the private and family. The unification of the essence of labor rights and freedom right and social right, labor rights as freedom right is the self-limitation to national taxation, the interference of labor employment requires tax law keep neutral, reduce interference on economy freedom to the minimum; while labor rights as social right requires the positive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taxation right, creation of employment needs tax law play the role of macro adjustment and control, thus the macro adjustment and control by tax law should keep the market pursuit of justice and efficiency.
     According to Marx's labor value theory, a natural person becomes a labor with ability to work, which needs invest resources for its generation and maintenance including the resources consumed by person's survival, development and its social relations. From the aspect of resource investment subject, there are family living cost, salary,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ee, social guarantee investment, etc. According to the explanation of Taxability Theory by tax law, taxation on labor generation and maintenance is not in accord with the standard of taxation based on ability, justice standard and human right protection, therefore, the expense of labor generation and maintenance do not have taxing possibility, and private and family living consumption should be forbidden zone of taxation. Investment of labor maintenance cost by enterprises should be deducted before taxation, labor investment by the country should not be regard as taxation income.
     Labor can only create social value by working, work payment is the payback by society to private value and also the material basis for privat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uthor holds that labor payment right as the core of labor rights is in conflict with national taxation right, national taxation will decrease income after tax, over taxation on labor payment will injure realization of labor payment right. But considering from basic dignity of human personality protection, taxation right and labor payment right can be coordinated in ultimate value. Tax law balance free space of national taxation and private income, prevent national taxation right over interfere into basic personal life, limit the country can only levy tax when it is correct under both reason and law. Taxation on labor payment should comply with net income and survival right protection principle, personal and family basic living cost should be deducted, income lower than lowest living cost is not within the scope of taxation. But prohibition of over taxation can not fully protect free scope of labor payment and property,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 and majority principle are the binding standard for taxation permission in tax law, only by that, labor's motivation can not be damaged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national tax sources can be maintained. According to tax debt structure theory, country should levy tax on illegal income; overtime pay and labor compensation should levy individual income tax; since welfare benefits has the particularity of individual income and cost, it should be analyzed using taxability theo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abor rights, property rights of human capital as a new form of labor rights promote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us cause more and more State attention, how to tax and protect property rights of human capital is a new problem for government and legislators. Author takes the example of stock option, takes the case study of Zong Qinghou taxation legal case and points out that income by stock opt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alary and capital, human capital income has already transformed from traditionally based on salary to based on sharing of surplus interests of enterprises, but current taxation pattern is too simple and harms labor rights and interests.
     Tax law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national macro economic adjustment and control, how can tax law establish system for labor rights protection? In light of labor employment freedom and neutralism, tax law interference on labor employment should be limited to prevent market action being damaged by distorted taxation thus harm economy development. Meanwhile, in light of the socialism of labor employment, regarding the macro adjustment and control function of tax law, tax law interference and improvement of employment is necessary, since tax law can create equal employment opportunity and guarantee employment opportunity for the vulnerable group, tax law can create more employment post through tax guidance, can insure the realization of employment assistance right, and tax preference can improve employment safety. Even so, the State adjusts labor market by tax law should imply with public interest principle and proportion principle, to insure rationality and validity of tax law.
     Through reviewing labor rights protection system by tax law, author holds that our country tax law is suffering from the problems such as low hierarchy, the current labor rights protection system of tax law oriented by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is not accord with our country's labor rights constitutionalism requirements, since the administrative-regulation-oriented labor rights protection system is likely to cause policy risks. Lack of basic taxation law, social protection tax law and education tax law, tax law protection system of labor rights is not complete; rather heavier macro taxation burden cause over infringement of labor payment rights; current 9 grade graduated tax rates, classified tax pattern, expense deduction system increase the labors taxation burden, over preference of capital income becomes interference to work freedom right, irrational taxation system for payments of non salary form constitutes deficiency of labor rights protection. Author suggests that tax law protection system of labor rights should be optimized, starting from statutory taxation principle and ability theory of taxation, first levy slip tax and formulate slip tax law, formulate social protection tax law and education tax law, establish complete labor rights tax law protection system to realize a complete legal protection system both from private law and public law, thus realize tax law protection for labor rights.
     Author holds that taxation according to law is the basic requirement of constitutional countries, in the pursuing path of constitutional taxation, tax payers rights and systems centered in labor rights protection should be clearly set in the taxation law leading by Constitution, and let the public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axation legislation, let them write those rights influence their living and development in tax law such as employment right, work payment right, social protection righ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right, health and safety right, thus establish systematic protection for labor rights in tax law. In general, reviewing average citizens participation right in taxation legislation is both the basic starting point and standing point of constitutionalism, only in this way,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people livelihood in transition can be solve fundamentally.
引文
8刘剑文:《对个税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标准的反思与展望——以人权保障为视角》,《涉外税务》,2009年第1期。
    9杨斌:《论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综合费用扣除的国际实践》,《涉外税务》,2005年第12期。
    10闫海:《个人所得税扣除的人权逻辑》,《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11马海涛、向飞丹晴:《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研究》,《税务研究》,2009年第5期。曲顺兰:《就业再就业财税政策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肖坚:《促进充分就业的税收政策研究》,《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4期。江苏省税务学会课题组:《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调整思路》,《税务研究》,2005年第2期。
    12刘长生:《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就业环境突变及其财税支持政策》,《税务研究》,2009年第5期。
    13王春城:《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研究》,《税务研究》,2009年第5期。
    14刘明:《税收政策与就业相关性》,《社会科学家》,2008年第7期。王振宇、连家明:《当前促进就业的财税思路与对策》,《税务研究》,2009年第5期。
    15付伯颖:《税收优惠政策的就业效应探析》,《现代财经》,2006年第11期。刘广洋:《论税收对就业的影响》,《税务研究》,2003年第1期。
    16钱俊文:《关于我国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法律思考》,《税务与经济》,2005年第1期。
    17张佳骝、李忠华:《中国税收对发展与就业的影响及对策》,《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15期。
    18王春雷:《促进扩大就业税收政策的路径选择》,《财政问题研究》,2007年第1期。
    19西方古典经济学派在“萨伊定律”支撑下,主张减轻税收负担,实行中性税收政策,由市场对劳动力进行自由调节。而凯恩斯则认为“有效需求不足”,坚持高额累进税收政策提高消费倾向,通过财政支出增加社会总供给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干预。当20世纪70年代出现失业和通货膨胀共存的“滞胀”时,供给学派提出减少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减税政策增加社会总供给和解决失业,但后果却是增加政府财政赤字和国债数量。当需求不足导致失业而又不能减少工资解决时,新凯恩斯主义主张应用财政政策增加支出和减税刺激经济增长。
    20葛克昌:《所得税与宪法(增订版)》,翰蘆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107-108页。
    21张佳骝、李忠华:《中国税收发展与就业的影响及对策》,《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15期。
    22王国清、祝遵宏:《完善我国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税务研究》,2009年第5期。
    23陈雪莲:《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经济师》,2006年第6期。白镇铭、王文利:《应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西部论丛》,2009年第6期。
    24李捷枚:《社会保障税研究—谦论中国社会保障税的开征》,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25胡鞍钢:《立国利民、长治久安的奠基石——关于见过全国统—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建议》,《改革》,2001年4月。卿渐伟:《税收大趋势》,红旗出版社,2005年版,第167页。刘剑文:《WTO体制下的中国税收法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0-239页。
    26郑功成:《社会保险费改税应当缓行》,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2月2日。白静:《中国的社会保障税为什么暂缓开征——从税制环境角度审视新税种开征的障碍》,《长白月刊》,2006年第1期。
    27黄菡:《社会保障税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实践的借鉴》,《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第6期。
    28好姚涛:《社会保障税的国际比较借鉴》,《经济论坛》,2001年第6期。
    29郝宝爱:《社会保障税国际比较及借鉴》,《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6期。
    30陈裕海、秦艳:《加章大教育财税政策及其启示》,《财税与会计》,2000年第4期。刘微:《从国际比较看完普我国义务教育投资体制》,《中国教育报》,2001年6月8日。
    31李运淮:《税费来源与教育经费制度改革思考》,《教育与经济》,1992年第3期。张彬:《简析美国教育经费之来源》,《外国教育研究》,1998年第4期。陈国良:《教育财政国际比较》.高等教育出版社,20年出版,第119页。朱清、乔栋:《国外促进教育发展的税收政策及启示》,《经济纵横》,2005年第3期。
    32肖昊:《试论我国开征教育税的必要性》,《教育与经济》,1987年第1期。陈剑芬、陈云萍:《浅议在我国开征教育税的可行性》,《教育与经济》,2002年第2期。
    33曾文革、颜台钊:《论教育税的本质》,《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6年第4期。
    34刘静姿:《关于我国教育税立法问题的思考》,《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宫肖愿:《开征教育税理论依据及方案设计》,《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35席卫群:《借鉴他国经验开征我国的教育税》,《税务研究》,2005年第11期。李祖超:《教育经费筹措方法的比较与借鉴》,《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3期。张伦俊:《关于开征教育税的思考》,《财贸经济》,2004年第8期。
    36冯静:《关于开征教育税的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敖汀:《我国开征教育税的两难选择》,《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12月。
    37李林木:《实现人力资本密集型发展方式的税收政策选择》,《税务研究》2009年第3期。
    38翟继光:《从以人为本看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缺陷与完善》,《税务研究》,2009年第3期。
    39沈万玲:《促进人力资本投资的税收政策选择》,《现代商业》,2007年第4期。
    40汤洁茵:《基于人力资本的股票期权课税制度改革》,《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0年11月。
    41祝建军、肖华芳:《谈完善我国股票期权收入个人所得税政策》,《财会月刊(会计)》,2007年第5期。
    42郑丹华、涂云友:《我国股票期权的税收政策分析》,《财会月刊》2007年第7期。
    43童锦治:《国外股票期权税收政策的评价与借鉴》,《财政研究》,2003年第10期。
    44王选汇:《借鉴国际税收经验完善股票期权征税规则》,《涉外税务》,2003年第8期。
    45 Carone G., Samomaki A., Reforms in Tax-benefit Systems in order increase Employment Incentives in the Eu, European Commission, ECFN, Economic Paper.
    46 Charles Herbst, Self-Employment Tax Uncertainties Remain for LLCS, Journal of Passthrough Entities, Vol.45, January- February,1999, P.44-49.
    47 Susan Kalinka, Self-Employment Tax and Passthrough Entities:Proposals for Reform, Taxes, 2006, Vol.84, P.17-26;
    48 Jonas Agell and Peter Birch, Tax Policy and Labor Market Performance, the MIT Press,2005.
    49 Jon J. Jensen, Reducing the Employment Tax Burden on Tenure Buyouts, North Dakota Law Review, Vol.80,2004, P.11-41.
    50 RidgelyA. Scott, One Hundred Percent Employment Tax Penalty:Analysis of IRC. § 6672, Washburn Law Journal, Vol.10,1970, p.2-32.
    51 Christina Elschner, Robert Schwager, the Effective Tax Burden on Highly Qualified Employee-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A Springer Company,1999.
    52 Bittker, Expenses incurred in Seeking Employment- the Tax Court Opens the Door to Deductibility, Washington University Law Quarterly,1970, P.470-501.
    53 John Arthur Hazelwood, Costs Incurred by an Individual Who Moves in Connection with his Employment:A Tax Analysis, Tax Law Review,1965, Vol.20, P.365-387.
    54 J. Martin Burke, Michael K. Friel, Tax Treatment of Employment-Related Personal Injury Awards:the Need for Limits, Montana Law Review, Vol.50,1989, P.13-49.
    Mary Louise Fellows, Rocking the Tax Code:A Case Study of Employment-related Child-Care Expenditures, Yale Journal of Law and Feminism,1998, Vol.10, P.307-397.
    56 Adam Hime, Getting Schooled by the Hybrid-based Tax:Equity and Efficiency in the Federal Tax Treatment of Debt-financed Post-secondary Educational Expenditures, Southern California Law Review, Vol.77,2004, P.877.
    Michael C. Witte, Tax Ramifications of Age Discrimination in Employment Act Awards Under the Section 104(a) (2) Exclusion,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Law Review, Vol.57,1996, P. 181-210.
    Julia K. Brazelton, the Tax Treatment of Damages Award in the context of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Taxes, Vol.77,1999, P.15-26.
    59 Karen B. Browm, Not- Color-OR Gender-Neutral:New Tax Treatment of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Damages, Review of Law and Women's Studies,1998, Vol.7, P.223-269.
    Thomas J. DWYER, Employment Status of Worker Defines Tax Obligations, ABA Journal, June 1993, P.90-93.
    61刘剑文教授认为,纳税人的私有财产仅有私法保护还不够,还需要公法的有效保护。私法调整私人横向财产关系,实现私人之间的利益平衡,它以民法为主。公法规制纵向财产关系,保障私人与政府之间的利益平衡,它以财税法为主体。具体内容参见刘剑文:《重塑半壁财产法---财税法的新思维》,法律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
    62张守文:《财税法疏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63刘剑文:《重塑半壁财产法--财税法的新思维》,法律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第38-48页。
    64谢彭程:《公民的基本权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4页。
    65冯彦君:《劳动权的多重意蕴》,《当代法学》,2004年3月。
    66刘嗣元:《谈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劳动权的实现》,《法商研究》,1995年第5期。
    67[前苏联]雅维茨:《法的一般理论哲学和社会问题》,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70页。
    68史中慧:《劳动权初探》,《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69胡乔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8页。
    70林进富:《租税法新论》,台湾三民书局,1999年版,第70页。
    70黄源浩:《从“绞杀禁止”到“半数原则”——比例原则在税法领域之适用》,《财税研究》,2004年第1期。
    71谢鹏程:《公民的基本权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7月版,第94页。
    72冯彦君:《劳动权的多重意蕴》,《当代法学》,2004年第3期。
    74葛克昌:《所得税与宪法(增订版)》,台湾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85页。
    75刘剑文:《走向财税法治—信念与追求》,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196页。
    76葛克昌:《税法基本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5页。
    78[德]拉德布鲁赫著,米健等译:《法学导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82页。
    79[日]大须贺明著,林浩译:《生存权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80马新福、薛长礼:《劳动权的法社会学论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2期。
    81[日]大须贺明著,林浩译:《生存权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82市民社会是介于经济和国家之间的社会相互作用的一个领域,由私人的领域(特别是家庭)、团体的领域(特别是自愿性的社团)、社会运动及大众沟通形式组成。参见[美]柯亨、阿拉托:《市民社会与政治理论》,1989年版。
    83有关所得概念的相关理论,参见刘剑文:《财税法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4徐显明:《生存权论》,载张文显,李步云:《法理学论丛》(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574页。
    85柳砚涛:《行政给付制度研究》,苏州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第75页。
    86[日]金子宏著,战宪斌、郑林根译:《日本税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9页。
    87[日]北野弘久著,陈刚、杨建广等译:《税法学原论》(第四版),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第64、65页。
    88葛克昌:《税法基本问题》,台湾月旦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127-163页。
    89张尽心:《租税法概论》,台湾三民书局,1979年版,第7页。
    90刘剑文、熊伟:《税法基础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4页。
    91张守文:《税法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页。
    92葛克昌:《所得税与宪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
    93刘剑文:《税收法定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实践》,2010年10月18日在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的专题讲座。
    94马克和:《‘税收法定主义’原则辨析》,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暨第五届全国财税法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年10月1日。张守文:《税收法定主义》,《法学研究》第18卷第6期。饶方:《论税收法定主义原则》,《税法研究》,1997年第1期。
    95刘剑文、熊伟:《税法基础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第108页。
    96刘剑文、熊伟:《税法基础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第129页。
    97[日]北野弘久著,陈刚、杨建广等译:《税法学原论》(第四版),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第95-113页。
    98王振中:《劳动与资本在分配中的地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1月。
    99刘映春:《税收中性原则与我国的税制改革》,《法学杂志》,2001年第5期。
    100柳晓东:《浅谈税收中性原则》,中国财税法网,2009年3月23日。
    101安体富:《税收的中性原则与税收的调控功能》,《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102文英:《税收调控理论与实践》,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3页。
    103汪德孝:《税收调控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7页。
    104卢仁法:《中国税收调控》,中国税务出版社,1996年版,第10页。
    105卢仁法:《中国税收调控》,中国税务出版社,1996年版,第10页。
    106[美]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第88页。
    107李力:《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页。
    108刘大洪、张剑辉:《税收中性与税收调控的经济法思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109 2004年进一步高调销售相关农副产品和以销售相关农副产品为主的个体工商户增值税起征点。增值税转型改革后允许企业抵扣其购进设备所含的增值税,将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统一调至3%。
    110新企业所得税法对内外资企业统一实施25%的相对低税率,企业发生的合理工资薪金支出准予据实扣除,对职工教育经费规定工资总额2.5%限额内准予据实扣除并可结转以后年度。
    111王春成:《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研究》,《税务研究》,2009年第5期。
    112对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从事个体经营的,3年内免征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鼓励企业积极吸收下岗失业人员,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从事服务业的企业,在新增岗位中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3年内按招用人数定额减免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对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任符合规定条件的,可在3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
    113魏陆:《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财税政策思考》,《税务研究》,2009年第5期。
    114王国清、祝遵宏:《完善我国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税务研究》,2009年第5期。
    115大学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涉及增值税和营业税的,按每户8000元为限,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企业招用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的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可在一定期限内享受基本养老等社会保险补贴,并按实际招用人数定额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定额标准为每人每年4000元,并且各省可根据实际情况最高上浮20%。
    116王春雷:《新形势下我国就业税收政策探讨》,《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第2期。
    117马海涛、秦强:《促进就业与经济增长的财税政策研究》,《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4月。
    118范玮:《税收促进就业的国际借鉴与改革选择》,《商业时代》,2009年25期。
    11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0页。
    120朱富强:《论劳动力的非商品性及劳动力价值的含义——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劳动产品”和“交换”的考辨》,《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2期。
    121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5页。
    122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0页。
    123杨敬宇、徐创凤:《马克思劳动力与人力资本概念之比较》,《科学·经济·社会》,2004年第2期。
    124[日]大须贺明著,林浩译:《生存权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125[日]大须贺明著,张庆福译:《宪法保障中的生存权问题》,《宪政论丛(第1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431页。
    129张守文:《财税法疏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9页。
    130张守文:《收益的可税性》,《法学评论》,2001年第6期。
    131邱本:《自由竞争与秩序调控》,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7页。
    132邱本:《自由竞争与秩序调控》,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8-142页。
    133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00页。
    134刘剑文主编:《财税法论丛》(第6卷),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46页。
    135[美]西奥多·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40页。
    136张丽娜:《促进人力资本投资的税收政策研究》,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137徐孟洲、谭立:《税法教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第255页。
    138这里的最基本的生活水平应该包含物质和精神上的最基本两个方面,如最低工资标准的税前扣除,同时为了避免通货膨胀对生计扣除的影响,最好采取生计扣除指数化办法动态调整,让费用扣除标准与物价水平联动。具体论述可参见刘剑文:《走向财税法制—信念与追求》,法律出版社,2009年5月版第201页。
    139杨斌:《论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综合费用扣除的国际实践》,《涉外税务》,2005年第12期。
    140王珍:《美国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制度经验及借鉴》,《地方财政研究》,2007年第1期。
    141[日]北野弘久著:陈刚、杨建广等译:《税法学原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第112页。
    142法国规定(2001年),儿童(18岁以下)、残疾人、在校学生(21至25岁)每人可以扣除2158美元。美国规定,配偶可以获得7850美元的扣除,如果配偶超过65岁,还可以获得900美元的附加扣除。谭军,余宏武:《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制度的国际比较和现实选择》,常州市地 方税务局,http://www.dscz.gov.cn/art/2010/5/28/art_6464_243270.html;德国规定,16岁以下的子女每人可以扣除2441美元;超过16岁者每人可以扣除4122美元;就读子女在上述扣除基础上每人可多扣除1044美元。2005/2006年度我国香港对第1-2名子女免税额为40000港元,往后第3-9名子女,可再增加40000港元的免税额;供养父母、祖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免税额为每位30000港元,如果父母及祖父母与纳税人同住,则每位可额外扣除30000港元。香港税务局网站:http://www.ird.gov.hk;我国台湾地区2004年纳税义务人可减除配偶免税额74000元新台币谭军,余宏武:《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制度的国际比较和现实选择》,常州市地方税务局,http://www.dscz.gov.cn/art/2010/5/28/art_6464_243270.html,2011-3-2最后访问。
    143[比]西尔文·R.F.普拉斯切特:《对所得的分类综合及二元课税模式》,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第59页。
    144转引自杨新民:《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建设的几点思考》,《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第12期。
    145转引自顾红:《日本税收制度》,科学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57页。
    146刘佐、李本贵:《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的国际比较》,《涉外税务》,2005年第8期。
    147东京地方法院1980年3月26日在总评薪金阶层税金诉讼的第一审判决,参见北野弘久:《税法学原论(第四版)》,陈刚、杨建广等译,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第98-99页。
    148德国联邦宪法法院1992年9月25日审判庭判决,在该判决中,在比较德国各年度平均的社会救助给付金额与基础扣除额后,发现平均的社会救助需要均明显超过基础扣除额,因此认定德国所得税法上有关基础扣除额以及一般的税率扣除额的规定并不符合最低限度生存需要,构成违宪。参见陈清秀:《税法总论》,元照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56-58页。
    149曹明睿:《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79-180页。
    150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62页。
    151 Haig, R. M. The Concept of Income-Economic and Legal Aspects [A]. Haig, R. M. The Federal Income Tax[C].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21, P7.
    152 Schultz,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America Economic Review,1961, Vol.51, P.13.
    153 Adam Hime, Getting Schooled by the Hybrid-based Tax:Equity and Efficiency in the Federal Tax Treatment of Debt-financed Post-secondary Educational Expenditures, Southern California Law Review,Vol.77,2004, P.877.
    154白小平:《浅议劳动报酬权》,《社科纵横》,2006年9月。
    155常凯:《劳权论—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163页。王全兴:《劳动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34页。关怀、林嘉:《劳动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0页。郑尚元:《劳动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8页。
    156196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我国于2001年2月28日经全国人大批准执行。
    157刘剑文:《财税法专题研究》(第二版),2007年3月第2版,代前言第5页。
    158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1页。
    159刘剑文主编:《经济法论丛》第1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86页。
    460席晓娟:《浅谈财产权与征税权的冲突与协调》,《河北法学》,2008年第12期。
    461丁一:《论纳税人权利之宪政基础》,中国法学网,2011年2月13日最后访问。
    462汤洁茵:《税收征管与隐私权的冲突与制衡》,《河北法学》,2008年第12期。
    162汤洁茵:《税收流失的司法补缺》,《税务与经济》,2007年第5期。
    164张军:《宪法隐私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0页。
    165[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98-100页。
    166汤洁茵:《金融机构在税收征管中的第三方协助义务——以金融隐私权为核心》,《税务与经济》,2010年第5期。
    169关于资本所得课以轻税的观点,详细可参见黄正吉:《日本证券税制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载《财政与税务》2002年第12期;松田有加:《二元所得税制中的税负累进性——以瑞典为素材》,NUCB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Vol.49, No.2;沈玉平:《所得税调节作用与政策选择》,中国税务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页。
    170葛克昌:《所得税与宪法(增订版)》,翰蘆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107-108页。
    172林进富:《租税法新论》,台湾三民书局1999年版,第70页。
    173(德)Kirehhof, DerverfassungreehtlieheAuftragzurBesteuerungnaehderfinaziexzen Leistungsfahigkeit, StuW,1985.5.320.
    174刘剑文:《走向财税法制—信念与追求》,法律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版,第196页。
    Kevin E Murphy Mark Higgins:Concepts in Federal Taxation (1998Edition)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英文版,第21页。
    176[日]北野弘久著,陈刚、杨建广等译:《税法学原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第95-96页。
    177杨小强:《税法总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0页。
    178比如日本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五种费用扣除:第一,基本生活费扣除、配偶扣除和扶养扣除;第二,残疾人扣除、老年人扣除、寡妇扣除和工读学生扣除;第三,杂项损失扣除和医疗费扣除;第四,社会保险扣除、人身保险扣除、低额企业保险扣除等:第五,捐款扣除。其中,基本生活费扣除、配偶扣除和扶养扣除统称为人的扣除。
    179葛克昌:《平等与适当原则—财税改革之法律基础理论》,《财税研究》(台北),1990年22卷第5期,第44页。
    180[英]洛克著,叶启芳、瞿菊农译:《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77、86页。
    181[日]阿部照哉等著,周宗宪译:《宪法下—基本人权篇》,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7 页。
    182[日]阿部照哉等著,周宗宪译:《宪法下—基本人权篇》,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5-216页。
    183葛克昌:《地方课税权与纳税人基本权》,《税法基本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4页。
    184陈清秀:《税法总论》,(台湾)元照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60页。
    185陈敏:《宪法之租税概念及其课征限制》,《政大法律评论》,第24期。
    186施正文:《论税法的比例原则》,《涉外税务》,2004年第2期。
    187施正文:《论税法的比例原则》,《涉外税务》,2004年第2期。
    188比例原则不仅有利于纳税人对征税权进行监督,也有利于司法机关对征税行为进行司法审查,甚至对税收立法的违宪审查。
    189张永明:《租税法定主义之界限》》,《月旦法学教室》,第66期。
    190葛克昌:《地方课税权与纳税人基本权》[A],《税法基本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6-177页。
    191葛克昌:《地方课税权与纳税人基本权》,《税法基本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8页。
    192蓝元骏:《熊彼特租税国思想与现代宪政国家》,台湾大学法律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5年。
    193认为应当征税的人从社会公平正义的角度出发,认为对非法收入征税是必要的;相反的观点认为,对非法收入进行征税,这就在税收征管中承认了这笔收入,成为该收入变相的合法化的手段,不得采取。
    194有学者认为,判断某一行为是合法还是非法,应该由民法、行政法、刑法等其他法律部门来完成,税法的目的仅仅是确认某种收入的可税性并保障财政收入的实现。
    195刘剑文:《非法未必不征税》,《中国税务》,2006年第4期。
    196刘剑文、熊伟:《税法基础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9页。
    197赵正义、蔚建国:《行为不因征税而合法》,《草原税务》,2002年第11期。德国《税收通则法》第40条明确规定,满足全部课税要素的行为或部分课税要素的行为不因其违法法律的命令或禁止性规定,或者违法善良风俗的情况而妨碍对其行为课税。杨小强、彭明:《论税法与民法的交集》,《江西社会科学》,1999年第8期。
    201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具体内容请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全书》第1819、1847页,法律出版社,2010年2月第3版。
    202具体平均为:以个人所得的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除以个人在本企业的工作年限数,以其商数作为个人的月工资、薪金收入应属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在本企业的工作年限数按实际工作年限数计算,超过12年的按12年计算。
    206祝建军、肖华芳:《谈完善我国股票期权收入个人所得税政策》,《财会月刊(会计)》,2007年第5期。
    207王选汇:《借鉴国际税收经验完善股票期权征税规则》,《涉外税务》,2003年第8期。
    208卢燕:《股票期权收入的个人所得税政策探讨》,《涉外税务》,2009年第1期。
    209分离课税原则认为,混合金融工具是在基础金融工具的重新组合或拆分的基础上实现的,所以应当对构成创新金融交易的各个基础金融工具分别进行征税。合并课税原则则认为,混合金融工具作为单一交易实体或单独交易,无论交易的组成内容如何,都认为具有相同所得性质,因此,包含若干不同基础金融产品的金融交易被视为单一交易,在课税时,涉及不同基础产品的若干交易环节被视为整体,在交易履行完毕时才产生纳税义务。详细可参见汤洁茵:《金融创新的税法规制》,北京大学法学院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210郑丹华、涂云友:《我国股票期权的税收政策分析》,《财会月刊》,2007年第7期。
    213柳砚涛:《行政给付制度研究》,苏州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第75页。
    214钱俊文:《关于我国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法律思考》,《税务与经济》,2005年第1期。
    215周洁:《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探讨》,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0页。
    216刘广洋:《论税收对就业的影响》,《税务研究》,2003年第1期。
    217周毅:《论劳动权及其法制保障》,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218收入效应是指征税后减少了个人可支配收入,促使其为维持既定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而减少或放弃闲暇,增加工作时间。替代效应则是指由于征税使劳动和闲暇的价格发生变化,劳动收入下降, 闲暇价格降低,促使人们选择闲暇以替代工作。
    219周洁:《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研究》,天津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220自愿性失业的情况下,一方面存在闲置劳动力,另一方面也存在无人问津的工作岗位。
    221[奥]凯尔森著,沈宗灵译:《法与国家一般理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283页。
    222李俊明:《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合法性之研究》,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论文,2005年。
    223陈清秀:《税法总论》,(台)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5页。
    224葛克昌:《行政程序与纳税人权利保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7页。
    225陈清秀:《税法总论》,(台)翰蘆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47页。
    226Vgl. BverfGE4,193;16,187;19,114.
    227葛克昌:《税法基本问题(财政宪法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3页。
    228王家宠:《国际劳动公约概要》,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15页。
    229王全兴:《劳动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230董保华主编:《劳动关系调整的社会化与国际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2—65页。
    231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上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9页。
    232如经合组织26个成员国1996年投入促进就业项目的资金占其当年GDP的平均比例为0.9%;同期,欧盟成员国平均比例为1.2%。瑞典、丹麦、芬兰、爱尔兰、比利时等国超过了1.5%。如韩国在2000年为实施创造临时就业岗位的公共工程项目,中央和地方财政就共同投入了11000亿韩元,共帮助61万人实现了再就业。
    233美国政府的减税法案,把最低所得税率从15%降到10%,最高税率从以往的39.6%降低到2006年的35%,其他税率平均下降3个百分点:
    234马永堂:《国外公共财政就业投入面面观》,《中国劳动保障》,2008年第8期。
    235肖坚:《促进充分就业的税收政策研究》,《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4期。
    236付伯颖:《税收优惠政策的就业效应探析》,《现代财经》,2006年第11期。
    237周洁:《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探讨》,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31页。
    238短期就业、季节性就业、非全日制就业、家庭就业、自营就业、派遣就业以及兼职就业、远程就业等多种就业形式被称为非正规就业。
    241《关于个人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征免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1]57号)
    242《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规定》(国税总局1994年)
    261刘剑文、熊伟:《财政税收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7月版第155页。
    252《税收基本法》的名称,目前学界还不统一,也有叫《税收通则》等。
    253李登喜:《关于制定税收基本法的思考》,《法学杂志》,2006年第5期。
    258陈清秀:《税法总论》,(台湾)元照出版社,2006年版,第31页。
    259甘行琼:《累进税率的制度经济学分析》,《税务研究》2005年第1期。
    260许生:《扩大内需的财税政策研究》,《税务研究》,2009年第1期。
    261国际上,实行最高边际税率的英国、法国是40%,日本是37%,美国是35%,俄罗斯则实行13%的比例税率。
    262刘华:《财政政策与人力资本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9页。
    263杨斌:《论确定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综合费用扣除标准的原则和方法》,《涉外税务》2006年第1期。
    264杨斌:《论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综合费用扣除的国际实践》,《涉外税务》,2005年第12期。
    266沈宗灵:《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61页。
    267刘剑文:《财税法专题研究》(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9页。
    268白景明、张学诞、彭飞:《社会保障税制国际比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54页。
    269如认为社会保障税是国家为确保用于各种社会保险所需资金而对雇主或企业及受益人征收的一种税。也有学者认为社会保障税是国家为取得资金,提供社会公共福利,按个人总收入的一定水平,由单位和个人以财政积累的方式而征收的一种税,参见参见傅京燕、郭传章:《开征社会保障税是我国经 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税务研究》2001年第11期。还有学者认为社会保障税是一种直接税,由获得特定收入的纳税人缴款,专门用于社会保险支出的专项税种,参见王小卓、管化:《借鉴国际经验,建立社会保障税,为解决基本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提供制度性基础》,《涉外税务》,2000年第7期。
    270见《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第286-287页。
    271于之英:《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研究》,《财税研究》,2007年第10期。
    2722007年我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万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2534亿元。
    273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274刘剑文:《财税法专题研究》(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2版,第186-192页。
    275贾俊玲:《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第106页。
    276我国目前养老保险费率单位为工资总额的20%,个人为工薪收入的8%;医疗保险费率单位为工资总额的6%,个人为工薪收入的2%:失业保险为单位为工资总额的3%,个人为工薪收入的1%;工伤保险单位为工资总额的1.5%,个人不承担;生育保险单位为工资总额的0.5%,个人不承担。
    277统计局:《2010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第287页。
    282[日]北野弘久著,陈刚、杨建广等译:《税法学原论(第四版)》,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第111-112页。
    283马福军:《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应建立全国统一标准下的浮动机制》,《税务研究》,2010年第3期。
    284关于资本所得课以轻税的观点,详细可参见黄正吉:《日本证券税制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载《财政与税务》2002年第12期;松田有加:《二元所得税制中的税负累进性——以瑞典为素材》,NUCB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Vol.49, No.2;沈玉平:《所得税调节作用与政策选择》,中国税务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页。
    285葛克昌:《所得税与宪法(增订版)》,翰蘆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107-108页。
    286刘剑文、熊伟:《财政税收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四版,第256页。
    287安体富:《对税收若干重要问题的思考》,《税务研究》,2009年第1期。
    288汤洁茵:《基于人力资本投资的股票期权课税制度改革》,《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0年11月。
    289张同全:《企业人力资本产权分割方法研究》,《技术经济》,2002年第7期。
    290黄士洲:《税法对私法的承接与调整》,台湾大学法律研究所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83页。
    1.刘剑文:《财税法专题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刘剑文:《走向财税法治—信念与追求》,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3.刘剑文:《重塑半壁财产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4.张守文:《财税法疏议》,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张守文:《税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张守文:《税法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徐孟洲,谭立:《税法教程》,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葛克昌:《所得税与宪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葛克昌:《税法基本问题—财政宪法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葛克昌:《国家学与国家法—社会国、租税国与法治国理念》,台湾,台湾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版。
    11.葛克昌:《行政程序与纳税人基本权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黄茂荣:《税法总论》(第一册),台湾,台湾植根法律出版公司,2002年版。
    13.林进富:《租税法新论》,台湾,台湾三民书局,1999年版。
    14.陈清秀:《税法总论》(第二版),台湾,台湾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
    15.黄俊杰:《税捐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黄俊杰:《纳税人权利之保护》,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张尽心:《租税法概论》,台湾,三民书局,1979年版。
    18.甘功仁:《纳税人权利专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版。
    19.邱本:《自由竞争与秩序调控》,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0.卢法仁:《中国税收调控》,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1996年版。
    21.杨小强:《税法总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2.刘小川:《国家税收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3.高培勇:《西方税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24.陈少英:《中国税法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0年版。
    25.陈少英:《税法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6.文英:《税收调控理论与实践》,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7.汪德孝:《税收调控论》,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8.顾红:《日本税收制度》,北京,科学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29.於鼎丞:《税收研究概论》,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0.沈玉平:《所得税调节作用与政策选择》,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1999年版。
    31.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下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32.王家宠:《国际劳动公约概要》,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
    33.董保华:《劳动关系调整的社会化与国际化》,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4.董保华:《劳工神圣的卫士—劳动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5.董保华,程惠瑛:《中国劳动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6.董保华:《社会法原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7.赵晓力:《宪法与公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8.王磊:《宪法的司法化》,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9.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北京,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0.张文显,李步云:《法理学论丛》(第一,二,三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2000,2002年版。
    41.蒋碧昆:《宪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2.董和平,韩大元,李树忠:《宪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43.许崇德:《宪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4.李步云:《人权法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5.李步云:《宪法比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46.史尚宽:《劳动法原论》,台湾,正大印书馆,1978年版。
    47.冯彦君:《劳动法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8.王昌硕:《劳动法教程》,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9.关怀:《劳动法学》,北京,群众出版社,1987年版。
    50.关怀,林嘉:《劳动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1.李景森,贾俊玲:《劳动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2.贾俊玲:《劳动法学》,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3.郑尚元:《劳动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4.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劳动法词典》,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55.谢彭程:《公民的基本权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56.徐秀义:《韩大元主编.现代宪法学基本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7.黄越钦:《劳动法新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8.常凯:《劳动权论》,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
    59.王家福:《人权与21世纪》,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60.徐显明:《人权研究》(第一,二,三,四,五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2005。
    61.韩德培主编:《人权的理论与实践》,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2.李步云主编:《人权法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63.夏勇主编:《中国当代宪政与人权热点》,北京,昆仑出版社,2001年版。
    64.马斌:《西方劳动经济学》,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
    65.汪习根:《法治社会的基本人权》,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6.周弘:《福利的解析》,北京,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
    67.李炳安:《劳动权论》,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北京:2006年版。
    68.夏勇:《人权概念起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69.史尚宽:《劳动法原论》,台湾,台湾正大印书馆,1979年版。
    70.徐建宇:《劳动法新论》,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71.杨燕绥:《新劳动法概论》,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8年版。
    72.王全兴:《劳动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73.王允武,罗澍,廖娟:《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4.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5.白桂梅:《法制视野下的人权问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6.张军:《宪法隐私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77.张凤林:《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78.张敏杰著:《中国弱势群体研究》,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年版。
    79.沈红:《中国贫困状况与贫困形势分析》,社科院贫困问题研究的课题报
    80.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81.胡乔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82:李力:《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3.冯子标:《人力资本运营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84.李建民:《人力资本通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85.李忠民:《人力资本—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对中国一些问题的解释》,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86.石邦宏:《人力资本交易原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87.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5年版。
    88.兰玉杰:《人力资本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研究》,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0.中国证监会政研室,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与创新》,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1年版。
    91.谢德仁:《经理人激励与股票期权》,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2.汤洁茵:《金融创新的税法规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93.白景明,张学诞,彭飞:《社会保障税制国际比较》,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94.周宝妹:《社会保障法主体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5.卿渐伟:《税收大趋势》,北京,红旗出版社,2005年版。
    96.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
    97.陈国良:《教育财政国际比较》,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8.刘华:《财政政策与人力资本研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9.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研究所:《西文税收理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100.[日]北野弘久著,陈刚,杨建广等译:《税法学原论》(第四版),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
    101.[日]金子宏著,战宪斌,郑林根等译:《日本税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02.[英]威廉·佩第著,邱霞,原磊译:《赋税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103.[美]波斯纳著,苏力译:《法理学问题》,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04.[美]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05.[美]弗里德里希著,周勇等译:《超验正义》,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106.[美]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
    107.[英]洛克著,瞿菊农,叶启芳译:《政府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108.[日]大须贺明著,林浩译:《生存权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09.[日]阿部照哉著,周宗宪译:《宪法下—基本人权篇》,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0.[日]三浦隆著,李力,白云海译:《实践宪法学》,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1.[挪威]克利斯托弗·德泽维奇:《工作权和工作中的权利.国际人权法教程》(第1卷),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2.[德]卡尔·施密特著,刘锋译:《宪法学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3.[比]西尔文·R·F·普拉斯切特:《对所得的分类综合及二元课税模式》,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114.[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115.[德]夕尔夫·充尼佩尔著,朱岩译:《法律与历史—论(德国民法典)的形成与变迁》,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16.[美]迈伦·斯科尔斯,马克·活尔夫森著,张雁翎译:《税收与企业战略》,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117.[英]A.J.M.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118.[德]马克斯·韦伯著,张乃根译:《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119.[前苏联]雅维茨:《法的一般理论哲学和社会问题》,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20.[美]西奥多·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121.[美]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蒋斌,张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122.[美]斯蒂格利茨著,梁小民译:《经济学》(上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23.[美]海克曼著,曾湘泉译:《提升人力资本投资的政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4.[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1.刘剑文,李刚:《税收法律关系新论》,《法学研究》,1999,(4)。
    2.刘剑文:《应税所得的法律问题探讨》,《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
    3.刘剑文:《非法未必不征税》,《中国税务》,2006,(4)。
    4.张守文:《论税收法定主义》,《法学研究》,1996,(6)。
    5.张守文:《收益的可税性》,《法学评论》,2001,(6)。
    6.张守文:《税法的普适性及其局限》,《中外法学》,2001,(5)。
    7.张守文:《论税法上的可税性》,《法学家》,2000,(5)。
    8.刘隆亨:《论实质租税原则的适用和作用》,《税务研究》,2003,(1)。
    9.徐孟洲:《论税法原则及其功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5)。
    10.葛克昌:《量能原则与所得税法改革》,《台湾中原财经法学》,1995,(1)。
    11.刘富君:《论财产的可税性》,《财税法论丛》(第六卷),2005。
    12.刘景明:《也论税法上的可税性》,《财税法论丛》(第二卷),2003。
    13.王珍:《美国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制度经验及借鉴》,《地方财政研究》,2007,(1)。
    14.刘佐,李本贵:《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的国际比较》,《涉外税务》,2005,(8)。
    15.葛克昌:《租税正义与社会福利给付》,《财税研究》(台北),1994,(26)。
    16.葛克昌:《平等与适当原则一财税改革之法律基础理论》,《财税研究》(台北),1990,(5)。
    17.李刚,王晋:《实质课税原则在税收规避治理中的运用》,《时代法学》,2006,(4)。
    18.饶方:《论税收法定主义原则》,《税法研究》,1997,(1)。
    19.高军:《试论纳税人税法上的财产权保障》,《行政论坛》,2010,(3)。
    20.陈敏:《宪法之租税概念及其课征限制》,《政大法律评论》,(24)。
    21.王春成:《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研究》,《税务研究》,2009,(5)。
    22.王国清,祝遵宏:《完善我国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税务研究》,2009,(5)。
    23.魏陆:《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财税政策思考》,《税务研究》,2009,(5)。
    24.王春雷:《新形势下我国就业税收政策探讨》.《财经问题研究》,2009,(2)。
    25.范玮:《税收促进就业的国际借鉴与改革选择》,《商业时代》,2009,(25)。
    26.席晓娟:《浅谈财产权与征税权的冲突与协调》,《河北法学》,2008,(12)。
    27.汤洁茵:《税收流失的司法补缺》,《税务与经济》,2007,(5)。
    28.吕霜:《对教育乱收费征税具有破冰意义》,《税收征管》,2006,(3)。
    29.朱富强:《论劳动力的非商品性及劳动力价值的含义—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劳动产品”和“交换”的考辨》,《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2期。
    30.杨敬宇,徐创凤:《马克思劳动力与人力资本概念之比较》,《科学·经济·社会》,2004,(2)。
    31.曾文革,颜台:《论教育税的本质》,《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6,(4)。
    32.黄正吉:《日本证券税制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财政与税务》,2002,(12)。
    33.李登喜:《关于制定税收基本法的思考》,《法学杂志》,2006,(5)。
    34.谢德成:《论劳动报酬权的优先权属性》,《河北法学》,2004,(12)。
    35.李湘刚:《公民劳动权及其宪法救济》,《前沿》,2005,(3)。
    36.冯彦君:《民法与劳动法制度的发展与变迁》,《社会科学战线》,2001,(3)。
    37.常凯:《论不当劳动行为立法》,《中国社会科学》,2000,(5)。
    38.董保华:《试论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法商研究》,1998,(5)。
    39.董保华:《劳动权与三种本位观》,《中国劳动》,2004,(4)。
    40.邵芬:《双重劳动关系探源及其思考》,《法学评论》,2001,(1)。
    41.杜承铭:《论工作自由权的宪法权利属性及其实现》,《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42.韩大元:《论社会变革时期的基本权利效力问题》,《中国法学》,2002,(6)。
    43.常凯:《经济全球化与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工会理论与实践》,2003,(4)。
    44.王思斌:《社会转型中的弱势群体》,《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3)。
    45.周永坤:《论宪法基本权利的直接效力》,《中国法学》,1997,(1)。
    46.王建平:《论税收法定主义》,《税务研究》,2005,(2)。
    47.赖勤学:《人类文明视野中的财产权和国家赋税》,《涉外税务》,2001,(1)。
    48.刘守刚:《西方宪政发展中的税收动因探究》,《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3,(6)。
    49.杨海坤,钱俊文:《对我国税收行政体制问题的分析》,《涉外税务》,2003,(12)。
    50.白小平:《浅议劳动报酬权》,《社科纵横》,2006,(9)。
    51.黄源浩:《从“绞杀禁止”到“半数原则”—比例原则在税法领域之适用》,《财税研究》,2004,(1)。
    52.刘映春:《税收中性原则与我国的税制改革》,《法学杂志》,2001,(5)。
    53.钱俊文:《关于我国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法律思考》,《税务与经济》,2005,(1)。
    54.刘广洋:《论税收对就业的影响》,《税务研究》,2003,(1)。
    55.蓝元骏:《熊彼特租税国思想与现代宪政国家》,台湾大学法律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5。
    56.覃有土,韩桂君:《略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法学评论》,2004,(1)。
    57.付伯颖:《税收优惠政策的就业效应探析》,《现代财经》,2006,(11)。
    58.徐广军,边宁:《企业社会责任及利益相关者界定》,《商业时代》,2008,(8)。
    59.李文川,卢勇:《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对我国的启示》,《改革与战略》,2007,(2)。
    60.陈小华:《世界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现状与启示》,《经济研究导刊》,2007,(9)。
    61.徐钢,方立新:《论劳动权在我国宪法上的地位》,《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
    62.林嘉:《劳动法与现代人权观念》,《法学家》,1999,(6)。
    63.李雄:《劳动权保障与制度重构—以农民工为视角》,《现代法学》,2006,(5)。
    64.冯彦君:《劳动权的多重意蕴》,《当代法学》,2004,(2)。
    65.马新福,薛长礼:《劳动权的法社会学论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2)。
    66.许建宇:《关于劳动法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法商研究》,2000,(3)
    67.赵正群:《公民权利义务复合的宪法规范》,《法学研究》,1991,(2)。
    68.邱本:《从契约到人权》,《法学研究》,1998,(3)。
    69.刘嗣元:《谈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劳动权的实现》,《法商研究》,1995,(5)。
    70.周新芳:《人力资本理论文献综述》,《现代经济信息》,2008,(1)。
    71.方竹兰:《论人力资本及其制度分析价值》,《学术月刊》,2002,(10)。
    72.方竹兰:《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是一个趋势—兼与张维迎博士商榷》,《经济研究》,1997,(6)。
    73.周其仁:《论人力资本产权特征》,《经济研究》,2000,(1)。
    74.诸建芳:《中国人力资本投资的个人收益率研究》,《经济研究》,1995,(12)。
    75.张建琦:《人力资本的性质与企业的剩余分配》,《当代经济研究》,2001,(7)。
    76.魏杰:《关于人力资本做为企业制度要素的考虑》,《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5)。
    77.冯子标:《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条件探讨》,《生产力研究》,2004,(4)。
    78.伍中信,张荣武:《人力资本观念变革与财务理论体系创新》,《财贸研究》,2005,(2)。
    79.王晋斌,李振中:《内部持股计划与企业绩效》,《经济研究》,1998,(5)。
    80.郭慧容,刘欣:《股票期权:连接CEO业绩与报酬的纽带田》,《商业研究》,2000,(12)。
    81.黄志刚,陈国森:《经理股票期权低效率问题的解决方案及实证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11)。
    82.傅京燕,郭传章:《开征社会保障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税务研究》,2001,(11)。
    83.王小卓,管化:《借鉴国际经验建立社会保障税为解决基本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提供制度性基础》,《涉外税务》,2000,(7)。
    84.于之英.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研究》,《财税研究》,2007年第10期。
    85.黄菡:《社会保障税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实践的借鉴》,《财经问题研 究》,2005,(6)。
    86.姚涛:《社会保障税的国际比较借鉴》,《经济论坛》,2001,(6)。
    87.史探径:《世界社会保障立法的起源和发展》.《外国法译评》,1999,(2)。
    88.任众君:《美国社会保障税征收管理的特级及其启示》,《税务与经济》,1996,(6)。
    89.席卫群:《借鉴他国经验开征我国的教育税》,《税务研究》,2005,(11)。
    90.周波:《教育机会均等的必然选择:高等教育税与教育税》,《涉外税务》,2004,(1)。
    91.席卫群:《借鉴他国经验开征我国的教育税》,《税务研究》,2005,(11)。
    92.张彬:《简析美国教育经费之来源》,《外国教育研究》,1998,(4)。
    93.王一涵:《美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经验及借鉴》,《理论与学习探索》,2009,(3)。
    94.苏彦:《中英两国个人所得税的功能比较及其启示》,《海南金融》,2006,(10)。
    95.翟继光:《从以人为本看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缺陷与完善》,《税务研究》,2009,(3)。
    96.安体富:《对税收若干重要问题的思考》,《税务研究》,2009,(1)。
    97.王哲兵,韩立岩:《股票期权激励税收处理的国际比较与政策启示》,《税务研究》,2008,(2)。
    98.阮先桃,汤干湘:《股票期权的企业所得税税务处理探讨》,《经济论坛》,2004,
    99.甘行琼:《累进税率的制度经济学分析》,《税务研究》,2005,(1)。
    100.杨斌:《论确定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综合费用扣除标准的原则和方法》.《涉外税务》,2006,(1)。
    101.马福军:《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应建立全国统一标准下的浮动机制》,《税务研究》,2010,(3)。
    102.马福军:《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对人力资本发展的影响》,《黑龙江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10,(2)。
    1.Mary Robinson. Human Rights: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 Development Dialogue,1998.
    2. Gregorio Peces-Barba. Reflections 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Human Rights Law Journal, Vol.2, No.3-4.
    3. Louis Henkin. Economic-Social Rights as"Rights":A United States Perspective. Human Rights Quarterly, Vol.2, No.3-4,1981.
    4. Henry Buton, David Fairris. Work and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Labor Review, Vol.138, No.1,1999.
    5. Alain Supiot. The Transformation of Work and the Future of Labor Law in Europe:A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Labor Review, Vol.138, No.1,1999.
    6. Adam Hime, Getting Schooled by the Hybrid-based Tax:Equity and Efficiency in the Federal Tax Treatment of Debt-financed Post-secondary Educational Expenditures, Southern California Law Review, Vol.77,2004.
    7. Michael C. Witte, Tax Ramifications of Age Discrimination'in Employment Act Awards Under the Section 104(a)(2) Exclusion,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Law Review, Vol.57,1996.
    8. Julia K. Brazelton, the Tax Treatment of Damages Award in the context of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Taxes, Vol.77,1999.
    9. Karen B. Browm, Not- Color-OR Gender-Neutral:New Tax Treatment of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Damages, Review of Law and Women's Studies,1998, Vol.7.
    10. Mary Louise Fellows, Rocking the Tax Code:A Case Study of Employment-related Child-Care Expenditures, Yale Journal of Law and Feminism,1998, Vol.1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