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时期海防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洋务运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外国在华政治经济势力不断扩大,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日益腐朽,社会矛盾日趋激化,海防危机空前严峻,中国已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的“坚船利炮”和来自海上的一次次入侵,中国被迫由封闭走向开放。以“坚船利炮”形式表现出来的军事技术使洋务派海防思想家不得不承认“技不如人”,从而把“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由理论付诸于实践。海防两次论争提出的海陆并重,另立海军,大治水师以及派遣海军学生赴国外留学等主张都极大推动了中国海防和海军的近代化建设。洋务运动时期海防思想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实践的产物,它只是针对资本主义列强海上侵略的被动应对,而不是基于社会内部诸要素发展刺激而做出的主动反应,从而缺乏内在政治和经济的驱动力。在“中体西用”思想和“重陆轻海”观念的影响下,洋务运动时期海防建设最终没能真正完成近代化进程。
After the Second Opium War, the Western capitalist powers launched a new round of invasion against China by sea. Chinese nation was facing a severe crisis of survival. Westernization Group headed by a Li -hongzhang held a perception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advocated that the Chinese declining tendency of feudalism reign should be relieved through the notion of learning from foreign fortes on technology to restrict the foreign, which eventually led to the military self-strengthening movement. The Westernization Group put forward a principle that China’s traditional feudal political system and ideology should be retained; meanwhile west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specially military technology should be utilized to achieve the enhancement national strength.
     The primary stage of views on coastal defense began from 1860 to the end of the Second Opium War. 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navy has been the central issue. How to strengthen maritime defense and protect against foreign invasion was viewed by Westernization Group as an important mission. Limited to lack of basic modern military industry, new navy procured the ships relying on outsourcing.
     The main body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composed around the topic of two arguments on costal defense, which are the most significant part in terms of coastal defense thoughts. The fact that Japan invaded Taiwan in 1874 marked the opening up of the first argument on costal defense. People held different views about it, but they agreed on the urgency of coastal defense crisis. The thoughts posed by Lihongzhang had an important impact, which wa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essay On Costal Defense, in which systematic thoughts of coastal defense were propos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former reference. The Qing government finally determined Nanyang and Beiyang Navy construction principles; thus modern Chinese government has formulated the first program of naval construction, which provided a strong impetus to the modern Chinese navy constru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ino-French War in 1884 in Fujian, the second argument on costal defense was launched as a continuation and deepening of the first one. Before 1894, the focuses of thoughts on coastal defense were pu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weapons and equipment modernization and training of modern naval personnel; many issues were put on schedule, such as foundation of central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 purchase of modern weapon, construction of harbor base, emphasis on anti Japan policy and Taiwan, etc., Lots of issues under this background are discussed in this dissertation, from which we perceiv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oughts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Although the most distinguished reflection of this period was on the modernization of naval weapons and personnel, in nature, the thought of Chinese orientation was basic guiding principle. Therefore, Westernization Group cannot surpass its own limitation. The Navy has not put forward a theory of military system and the negative and conservative combat thought of Port isolation came first, according to which navy is regarded as the subordinated tool of defending port. Comparing with the contemporaneous Japanese thoughts on coastal defense, it is obvious to figure out the backwardness it ha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oughts on coastal defense and of naval construc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modern thoughts on coastal defense, its value should be evaluated sufficiently and it helps us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military modernization as well as the significance of naval ideological change.
     This dissertation aims at analyzing the thoughts of coastal defense during 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Period. Its significant value is reflected not only at a theoretical level and is also reflected in the practical level. The thoughts were of weaknesses and the positive side should be affirmed,however, its limitations should not be overlooked; the thoughts of coastal defense have the following deficiencies: passive development of thoughts of coastal defense; conservative strategic policy; unsystematic defense theory. We have learned a lesson that transformation of thoughts served as a great decisive factor during the process of military modernization in modern China.
     This dissertation reveals the whole process of naval ideological transformation during modern Chinese society and the references and enlightenment we have facilitate our perception on the world. Enhancement of national marine conception and marine power consciousness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not only to the advancement of Chinese society but to Chinese navy construction. The construc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coastal defense during Westernization period is overall a failure, but many possible factors that lead to success are also included, which are just what the dissertation aims for and which deserve our further discussion in-depth and objective evaluation.
引文
1严复:《严复集》第2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57页。
    2黑格尔:《历史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135页。
    5《明太祖实录》卷70,第1300页。
    6《明成祖实录》卷10,第420页。
    
    1《清史稿》卷135,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524页。
    2王宏斌:《清代前期的海防:思想与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
    3许华:《海权与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载《福州论坛》1998年第5期,第26页。
    4《清史稿》卷138,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538页。
    2戚其章:《晚清海军兴衰史》,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51页。
    1《解放军报》,2006年12月28日。
    
    1刘中民:《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史论》,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2王家俭:《戚其章著〈晚清海军兴衰史〉》载《历史研究》1999年第2期。
    3刘中民:《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史论》,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1吴义雄:《中国海防思想史的深层次把握》,载《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第9期,第93页。
     1周益锋博士论文:《晚清海防思想研究》,西北大学,2004年。
    1施渡桥:《论李鸿章海防战略思想的变化》,载《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4期,第53页。
    
    1林启彦:《王韬的海防思想》,载《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2期,第136页。
    2周益锋博士论文:《晚清海防思想研究》,西北大学,2004年。
    1戚其章:《北洋海军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载《学术研究》2003年第1期,第99页。
    1孙晓春:《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上卷),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2—33页。
     1香港:《中国邮报》,1847年12月2日社论。转引自严中平:《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的史料》,《经济研究》,1955年第2期。
    2 [美]兰比尔.沃拉:《中国:前现代化的阵痛》,廖七一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05页。
    1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1,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7页。
    2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1,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52页。
    3 [美]斯塔夫利亚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吴象婴等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页。
    1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21,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50页。
    2 [美]斯塔夫利亚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吴象婴等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
    3转引自刘中民:《海权发展的历史动力及其对大国兴衰的影响》载《太平洋学报》2008年第5期,第71页。
    1 (葡)J.H.萨拉依瓦著,李均报等译:《葡萄牙简史》,中国展望出版社1988年11月版,第123-124页。
    2 [美]斯塔夫利亚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吴象婴等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
    3 [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卷1,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3页。转引自刘中民:《海权发展的历史动力及其对大国兴衰的影响》载《太平洋学报》2008年第5期,第70页。
    1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14,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83-384页。
    2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卷3,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45页。
    3魏源:《海国图志》卷24,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4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2,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5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3,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19页。
    6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33页。
    7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中,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72页。
    8戚其章:《晚清史治要》,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4页。
    
    1汪林茂:《中国近代化历程纵横观》,载《浙江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第53页。
    2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74页。
    3陈今晓:《论晚清近代化的制约因素与政府作用》,载《中州学刊》1995年第5期,第120页。
    
    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册,文集39,第43页。
    2转引自李侃等著:《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3页。
    
    1转引自李侃等著:《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20,123页。
    2转引自李侃等著:《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23页。
    1转引自李侃等著:《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23页。
    1转引自田海林:《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0-51页。
    2龚自珍:《乙丙之际箸议第九》,《龚自珍全集》上册,第6页。
    3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60页。
    4转引自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6页。
    5傅静:《意识形态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山东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第16页。
    
    1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中,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74页。
    2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1周益锋:《晚清海防思想研究》,西北大学,2004。
    2周益锋:《晚清海防思想研究》,西北大学,2004。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2页。
    4周益锋:《晚清海防思想研究》,西北大学,2004。
    5杨国桢:《关于中国海洋社会经济史的思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2期,第67页。
    6赵洋:《全国政协委员杨国桢倡议:建立中国海洋人文社会学》,载《中国海洋报》,1997年3月4日第2版。
    1章示平:《中国海权》,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第89页。
    2作为一个地缘政治概念,陆海复合国家更多指背靠陆地与一国或多国为邻、又通过海洋融入到世界体系中的国家,其地缘政治关系比岛屿国家和大陆国家要复杂得多。这就要求必须在大陆和海洋两个方向处理好与他国的关系,国家安全极易受到同时来自两个不同方向的威胁。台湾学者王家俭也称陆海复合国家为两栖型国家(王家俭:《近代中国海权意识的觉醒》载《中国近现代史论集》第8册,第73页)。
    3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思格斯选集》卷1,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03页。
    4尹全海:《论晚清地缘政治困局》,《史学月刊》2005年第7期,第64页。
    5孙晓春:《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上卷),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1黑格尔:《历史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160页。
    2出自《国语.周语》:“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外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
    3周益锋:《晚清海防思想研究》,西北大学,2004。
    4中国古代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只有“中央王朝与诸侯国”、“华夏和四夷”或“中国和戎狄”等概念,而没有中外之概念。经过历史上的数次大融合,被称为“四夷”、“蛮夷”、“戎狄”的少数民族都成了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正如东汉哲学家王充所说“古为戎狄,今为中国”(王充:《论衡.宣汉篇》)。近代以后,“夷”主要是指对中国安全造成威胁和侵略的外部势力,尤其是西方殖民主义势力。
    
    1施琅:《恭陈台湾省弃留疏》,见《靖海纪事》下卷。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0页。
    3黄顺力:《海洋迷思:中国海洋观的传统与变迁》,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年版,第105页。
    4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一,第129页。
    
    1《大明律》卷8。
    2《皇明祖训》。
    3卢建一:《明代海禁政策与福建海防》,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2期,第119页。
    4吴重翰:《明代倭寇犯华史略》,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152页。
    5杨国帧:《海洋迷失:中国史的一个误区》,载《东南学术》1994年第4期,第30—31页。
    1蒋良骥:《东华录》卷7,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19页。
    2万明:《中国融入世界的步履:明与清前期海外政策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96一397页。
    3王宏斌:《清代前期的海防:思想与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
    4万明:《中国融入世界的步履:明与清前期海外政策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10页。
    
    1《清高宗圣训》卷276,第13页。
    2马志荣:《从辉煌到衰落的历史思考———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年》,《回族研究》,2005年第2辑。
    1齐思和.《黄爵滋奏疏、许乃济奏议合刊》,卷12,第99页。
    2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5页。
    3 (法)阿兰.佩雷菲特:《中国的保护主义对应英国的自由贸易》,《中英通使二百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42页。
    4张之毅:《清代闭关自守问题辨析》,载《历史研究》1988年第5期,第32页。
    1转引自牟世安《鸦片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94页。
    
    1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海防档》甲,购买船炮,台湾艺文印书馆1957版,第137页。
    2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版,第102页。
    
    1魏源:《海国图志》卷二,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版,第31页。
    2中国史学会:《鸦片战争》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版,第603页。
    
    1参见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
    2吴永博士论文:《晚清洋务派政治思想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3宝均等纂:《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25,故宫博物院1930影印本,第8页。
    1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28页。
    2本与末和体与用,皆由道与器派生而来。“器”与“道”这对概念属于哲学范畴,两者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根本问题。《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是有形的具体事物。王夫之《周易外传》认为:“无其器则无其道”。就是说,有“器”才能有“道”。宋代以后,“器”与“道”的关系问题,成为思想家们经常辩论的哲学命题。在近代,本末、体用、道器等常常被洋务思想家以及某些维新思想家用来表述对中学、西学关系的认识,成为一个政治概念。
    3魏源:《海国图志》二,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版,第58页。
    4刘云波:《近代中国的“补漏”意识及其危害》,载《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第119页。
    
    
    
    1魏源:《海国图志》卷一,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版,第26页。
    2魏源:《海国图志》卷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版,第3页。
    
    1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2页。
    2宝均等纂:《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5,故宫博物院1930影印本,第38页。
    
    1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卷下,《采西学议》,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8页。
    2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中),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76页。
    3张侠,杨志本等:《清末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1982年版,第68页。
    4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22页。
    5梁启超:《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6页。
    
    1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7页。
    2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288页。
    
    1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18,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2页。
    2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4页。
    3沈葆桢:《沈文肃公全书》卷4,第52页。
    4沈葆桢:《沈文肃公全书》卷4,第68页。
     1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海防档》第1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57年版,第204页。
    1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2页。
    1杨国宇主编:《近代中国海军》,海潮出版社1994年版,第643页。
    2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海防档》,丙,机器局(二),第5页。
    
    1李侃等著:《中国近代史》第四版,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40页。
    2中国史学会:《鸦片战争》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6页。
    3吴士英:《洋务派筹办新式海军二题刍议》,载《山东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第10页。
    4张侠,杨志本等:《清末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1982年版,第57页。
    1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10页。2
    
    
    1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八,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86页。
    2张侠,杨志本等:《清末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1982年版,第56页。
     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3页。
     1 (日)井上清、铃木正四:《日本近代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79页。
    
    1宝均等纂《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98,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5-16页。
    2季云飞:《同光之交“海防议”中若干问题辨析》,载于《学术界》1992年第3期,第59页。
    3顾炎武:《海外诸夷》,《天下郡国利病书》卷119。
    4陈伦炯:《东洋记》、《海国闻见录》卷上。
    5赵春辰:《丁日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版,第117页。
    6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54-455页。
    
    1张侠,杨志本等:《清末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1982年版,第3页。
    2 (日)井上清:《日本帝国主义的形成》,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页。
    3王宏斌:《清代前期海防:思想与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52页。
    4文祥语,见《清史稿》,卷386。
    
    1季云飞:《同光之交“海防议”中若干问题辨析》,载于《学术界》1992年第3期,第60页。
    2宝均等纂:《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98,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9页。
    3《茹弗理与法兰西帝国主义的复兴》,第169页。
    
    1吴汝纶:《李文忠公全书.电稿》卷3,文海出版社1980年版,第41页。
    2杨东梁:《大清福州海军的创建与覆没》,中国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10页。
    3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卷14,文海出版社1983年,第56页。
    4张仁善:《简析近代中国海防实践失败的原因》,载《历史教学》1993年第3期,第9页。
     1《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第103页。
    1汤志均:《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56页。
    2尹全海:《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时间与空间》,载《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第101页。
    
    1 [日]三好修:《苏联帝国主义的世界战略》,世界知识出版社1982年版,第68页。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2页。
    3季云飞:《同光之交“海防议”中若干问题辨析》,载《学术界》,1992年第3期,第63页。
    1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24,商务印书馆影印本,第18页。
    2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24,商务印书馆影印本,第19页。
    3张侠,杨志本等:《清末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1982年版,第223页。
    4张侠,杨志本等:《清末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1982年版,第221页。
    
    1宝均等纂:《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99,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52页。
    2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98页。
    3史滇生:《李鸿章左宗棠海防思想比较》,载《安徽史学》1996年第2期,第46页。
    1尹全海:《学术视野中的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载于《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第127页。
    
    1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册,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85页。
    2尹全海:《学术视野中的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载于《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第128页。
    
    1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6页。
    2王宏斌:《晚清海防思想与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12页。
    
    1张佩纶:《涧子集》,《奏议四》,1918年丰润涧于草堂珍藏本,第3页。
    2《适可斋记言》卷3。
    3王宏斌:《防海新论与同光之际海防大讨论》载于《史学月刊》,2002年第8期,第61页。
    1宝均等纂:《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98,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26页。
    
    1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566页。
    2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562页。
     1杨国宇主编:《近代中国海军》,海潮出版社1994年版,第315-316页。
    
    1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29页。
    2杨国宇主编:《近代中国海军》,海潮出版社1994年版,第310页。
    
    
    1陈旭麓等主编:《甲午中日战争》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08页。
    2陈旭麓等主编:《甲午中日战争》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04页。
    
    1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24页。
    2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16页。
     1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毛泽东军事文选》(内部本),第260页。
    1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商务印书馆影印本,卷39,第31页。
     1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37页。
    1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62页。
    1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31页。
    
    1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68页。
    2季云飞:《同光之交“海防议”中若干问题辨析》,载《学术界》1992年第3期,第60页。
    3张侠,杨志本等:《清末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1982年版,第12页。
    
    1季云飞:《光绪乙酉年间“海防筹议”述论》载《学术界》1994年第4期,第27页。
    2周益锋:《晚清海防思想研究》,西北大学,2004年。
    1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86页。
    
    1戚其章:《中日战争》第1册,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69页。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15页。
    3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97页。
    1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8,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65页。
    2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2页。
    3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商务印书馆影印本,卷41,第49页。
    
    1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72卷,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2696页。
    2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6,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30页。
    3海军司令部:《近代中国海军》,海潮出版社1994年版,第128页。
    1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上册),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88-289页。
    2史滇生先生在《中国海军史概要》(海潮出版社2006年版)中认为江南制造总局制造兵轮为7艘,自“金瓯”号后便不再制造兵轮;戚其章先生则在《晚清史治要》(中华书局2007年版)中认为江南制造总局共制造兵轮8艘,在1885年曾制成1900吨的钢板暗轮兵船用以保民,笔者赞同后者观点,江南制造总局总共制造了8艘兵轮。
    1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565页。
    1胡绳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2页。
    
    1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22页。
    2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04页。
    3史滇生:《甲午海战中两个问题之我见》,载《安徽史学》1991年第3期,第34页。
    
    
    1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3页。
    2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商务印书馆影印本,卷35,第28页。
    3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商务印书馆影印本,卷35,第28页。
    4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商务印书馆影印本,卷78,第53页。
    
    1施渡桥:《论李鸿章海防战略思想的变化》,《军事历史研究》1998年第5期,第61页。
    2张侠,杨志本等:《清末海军史料》,第51页。
    3郑观应:《盛世危言·水师》,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9页。
    4郑观应:《郑观应集》上册,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215页。
    
    
    1韩文琦:《论李鸿章海军发展战略》,载《安徽史学》2001年第3期,第30页。
    2史滇生:《中国近代海防思想论纲》,载《军事历史研究》1996年第2期,第106页。
    3史滇生:《中国近代海防思想论纲》,载《军事历史研究》1996年第2期,第107页。
    
    1罗尔纲:《晚清兵志》,卷2,《海军志》,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72页。
    2史滇生:《中国近代海防思想论纲》,载《军事历史研究》1996年第2期,第107页。
    1戚其章:《甲午中日海上角逐与制海权问题》载《江海学刊》,2002年第4期,第154页。
    1《清实录》第56册,第546页。
    2郭富文:《面对太平洋的沉思》,国防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14页。
    3郭富文:《面对太平洋的沉思》,国防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29页。
    4 (美)A.T.马汉:《海权论》,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1戚其章:《甲午中日海上角逐与制海权问题》,载《江海月刊》2002年第4期,第160页。
    
    1 (美)A.T.马汉:《海权论》,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版,第12页。
    2 (法)孟德斯鸠著,严复译:《法意》下册》(今译《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74页。
    3 (美)陆伯斌:《和平地理学:21世纪的东亚》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1期,第69-74页。
    
    
    1郑观应:《郑观应集》上册,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762页。
    2外山三郎:《日本海军史》,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第13页。
    
    1内田丈一郎:《海军辞典》,日本东京弘道馆,昭和18年(1943年)版,第13页。
    2外山三郎:《日本海军史》,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第20页。
    3外山三郎:《日本海军史》,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第26页。
    4外山三郎:《日本海军史》,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第13页。
    5吕晓勇:《日本近代海防思想与海军近代化》,载《军事历史研究》2004年第1期,第128页。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37页。
    2 (美)杰弗里·帕克等著,傅景川等译:《剑桥战争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页。
    3陈旭麓等:《甲午中日战争》下,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00页。
    4陈旭麓等:《甲午中日战争》下,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14页。
    
    1王芸生编:《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2册,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197-198页。
    2刘云波:《近代中国的“补漏”意识及其危害》,载《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第122页。
    1许华:《海权与近代中国的命运》,载《舰船知识》,1994年第5期,第27页。
    2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3,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06页。
    3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3,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12页。
    4汪杰:《对中国近代海防工业建立与发展的反思》,载《国防与军事》,第78页。
    1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49页。
    2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海防档》乙.福州船厂,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57年版,第64页。
    3季南:《1880-1885年间英国在华的外交》1939年英文版,第214-215页。
    4汪杰:《对中国近代海防工业建立与发展的反思》,载《国防与军事》,第78页。
    5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海防档》乙.福州船厂,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57年版,第626页。
    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海防档》乙.福州船厂,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57年版,第201页。
     1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八,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72页。
    2据包耳格所著的《马格里传》的第250页记载:1875年1月5日(同治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金陵机器局制造的两个发射68磅重炮弹的大炮在大沽炮台爆炸,当场炸死士兵数人。此后于该年5月再试大沽南台的大炮,到第三发又爆炸。马格里查看他所造的另外4尊大炮,不得不做出也都会爆炸的结论。
    
    1夏东元:《洋务运动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88页。
    2《列宁全集》卷2,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4页。
    3 (德)康德著,何兆武译:《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2–23页。
    
    
    1滕建群、简世华:《世界著名大海战》,青岛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2《海军》第4期,第9页。转引自《近代中国海军》,第1131页。
    3唐世平:《塑造中国理想的安全环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3页。
    [1][清]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
    [2][清]吴汝纶辑.李文忠公全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3][清]曾国藩.曾国藩全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0.
    [4][清]郭嵩焘.郭嵩焘奏稿[M].长沙:岳麓书社,1983.
    [5][清]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90.
    [6][清]冯桂芬.校邠庐抗议[M].光绪二十四年(1898)重印本.
    [7][清]王韬.韬园尺版[M].中华书局,1959.
    [8][清]左宗棠.左宗棠全集[M].长沙:岳麓书社,1987.
    [9][清]魏源.海国图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10]文庆等纂.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 [M].北京:故宫博物院,1929影印本.
    [11]宝均等纂.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 [M].北京:故宫博物院,1930影印本.
    [14]贾桢等纂.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 [M].北京:中华书局,1979标点本.
    [15]海防档(甲乙丙)[M].台北: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57.
    [1]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
    [3]宝成关.西方文化与中国社会——西学东渐史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
    [4]王彩波.西方政治思想史——从柏拉图到约翰·密尔[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孙晓春.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上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6]孙晓春.中国政治思想史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7]朱日耀,孙晓春等.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
    [8]李剑农.中国近百政治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9]郭汉民.晚清社会思潮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0]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上中下)[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1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2]喻大华.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3]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14]刘中民.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史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15]姜鸣.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16]张侠等.清末海军史料[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2.
    [17]何树才.外国海军军事思想[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7.
    [18]杨金森,范中义.中国海防史(上下)[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
    [19]王宏斌.晚清海防思想与制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0]戚其章.晚清史治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1]戚其章.晚清海军兴衰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2]鲍中行.中国海防的反思[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0.
    [23]黄顺力.海洋迷思-中国海洋观的传统与变迁[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
    [24]吴杰章,苏小东.中国近代海军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
    [25]史远芹.中国近代化的历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
    [26]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7]戚其章.中日甲午战争史论丛[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
    [28]戚俊杰]刘玉明.北洋海军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
    [29]张炜.甲午海战与中国近代海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0]海军司令部.近代中国海军[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4.
    [31]周军,杨雨润.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
    [32]施渡桥.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史[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
    [33]史滇生.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史纲[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4.
    [34]史滇生.中国海军史概要[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6.
    [35]秦天,霍小勇.中华海权史论[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
    [36]郑大华.晚清思想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7]李侃等.中国近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4.
    [38]郑剑顺.晚清史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2004.
    [39]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40]李时岳,胡滨.从闭关到开放[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41]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海防档[M].台北:台湾艺文印书馆,1957.
    [42]王家俭.中国近代海军史论集[M].台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43]王家俭.李鸿章与北洋舰队—近代中国创建海军的失败与教训[M].台北:台北国立编译馆,2000.
    [1][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2][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3][美]马汉.萧伟中,梅然译.海权论[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
    [4][日]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5][日]藤村道生.日清战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1]史滇生.中国近代海防思想论纲[J].军事历史研究,1996(2):98-108.
    [2]戚其章.晚清海防思想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J].东岳论丛,1998(5):82-91.
    [3]孙占元.海防之议与甲午战争[J].社会科学辑刊,1995(4):101-107.
    [4]陈越.试论晚清军事变革对近代社会转型之影响[J].军事历史研究,2005(3):117-121.
    [5]史滇生.北洋海军和甲午战争前的中国军事变革[J].军事历史研究,2004(3):68-75.
    [6]俞世福.浅析中国近代海防论[J].军事历史,1989(6):31-34.
    [7]张一文.清末海防思想的演进[J].军事历史研究,1998(4):105-110.
    [8]王如绘.试论马建忠的海防思想[J].东岳论丛,2003(1):70-75.
    [9]史滇生.张之洞的海防思想[J].军事历史研究,1991(1):141-145.
    [10]张海华.李鸿章海防思想试析[J].军事历史,2002(5):68-71.
    [11]兰岚.试论中国近代海防思想的发展[J].理论界,2006(7):206-207.
    [12]韩文琦.论李鸿章海军发展战略[J].安徽史学,2001(3):25-30.
    [13]艾跃进.从海防意识看中国近代衰落的原因[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85-91.
    [14]李严成,金胜利.论李鸿章的海防思想[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84-87.
    [15]薛玉琴.马建忠与中国近代海军建设[J].史林,2002(1):51-54.
    [16]苏读史.沈葆桢近代海防思想探讨[J].军事历史,2000(4):37-39.
    [17]尹全海.学术视野中的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J].河南社会科学,2007(1):127-129.
    [18]薛小荣.海洋秩序与中国近代国防[J].军事历史研究,2006(4):86-93.
    [19]鞠海龙.晚清海防之军事战略评析[J].中州学刊,2005(4):175-178.
    [20]季云飞.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防务善后”述论[J].军事历史研究,2000(2):87-94.
    [21]戚其章.洋务思潮勃兴与近代海防论的发展[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6(3):1-10.
    [22]孙占元.近代海防观的萌发与海防议[J].浙江学刊,1995(5):101-104.
    [23]吕晓勇.日本近代海防思想与海军近代化[J].军事历史研究,2004(1):122-128.
    [24]韩文琦.沈葆桢与中国海防近代化建设[J].军事历史研究,2006(2):72-77.
    [25]季云飞.光绪乙酉年间“海防筹议”述论[J].学术界,1994(4):23-28.
    [26]何平立.略论晚清海防思想与战略[J].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1992(3):43-50.
    [27]黄乘矩.甲午战后的海军建设和海防思想[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4(4):16-28. [28]吴士英.洋务派筹办新式海军二题刍议[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3):8-18.
    [29]高新生.中国海防史研究述评[J].军事历史研究,2005(4):176-185.
    [30]陈明瑞,张毅东.中国近代海防工业建立与发展的历史教训[J].军事历史,1991(1):34-37.
    [31]马金旗.中日两国近代海防理论和政策之比较[J].军事历史,1991(5):30-34.
    [32]尹全海.论晚清地缘政治困局[J].史学月刊,2005(7):64-69.
    [33]曾光强,冯江源.略论日本海洋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日本问题研究,2006(2):40-45.
    [34]王宏斌.防海新论与同光之际海防大讨论[J].史学月刊,2002(8):58-62.
    [35]刘云波.近代中国的“补漏”意识及其危害[J].江苏社会科学,2005(3):119-124.
    [36]王宏斌.鸦片战争后中国海防建设迟滞原因探析[J].史学月刊,2004(2):47-56.
    [37]周益锋.“海权论”东渐及其影响[J].史学月刊,2006(4):38-44.
    [38]季云飞.同光之交“海防议”中若干问题辨析[J].学术界,1992(3):59-6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