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幼儿道德教育变革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旨在研究改革开放至今三十多年以来(1978-至今)我国大陆进行的幼儿(3-6岁)道德教育变革历程,揭示其经验教训,以资当今幼儿道德教育的历史借鉴。
     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目的:回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幼儿道德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从社会背景、国家政策、学术研究、幼教实践等几方面总体呈现这段历史的面貌,获得比较完整和系统的认识;挖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幼儿道德教育变革的动因,揭示变革的本质和特征;阐述幼儿道德教育,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在内的探索和变革,以及家庭和社会对幼儿道德教育的合作与影响等,揭示幼儿道德教育内外环境的相互作用;评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幼儿道德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历史功过和正负社会效应,总结经验和教训,凸显中国幼儿道德教育的理论抱负和实践教训,展示幼儿道德教育本土化、理论化、科学化、民主化的努力;探寻我国幼儿道德教育的未来路向,尝试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历史镜鉴和自己的思考,以期服务与指导当前中国幼儿道德教育建设。
     本研究在简论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幼儿德育变革的总体面貌基础上,再分三个时期展开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幼儿道德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历程,最后在梳理我国传统幼儿道德教育宝贵遗产基础上展望未来幼儿道德教育之路结束。既考虑总体印象和时空的贯通性,给人完整的感觉,易于把握历史脉络,又在每一时期中抓住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引起轰动效应的思想观点、理论思潮、历史史实、典型案例等,有点有面,力争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具体采用的方法有:文献法、访谈法、比较法、现象学的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等。
     本文除文献综述和绪论外,正文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概略描述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幼儿道德教育的大致面貌,主要谈到以下几个历史时期的幼儿道德教育:1949-1956年间新中国幼儿德育以俄为师的基本格局;1956-1966年间中国幼儿德育出现的极左苗头;1966-1976十年浩劫中中国幼儿德育遭受的重创。这一部分是为后面本文的重点论述部分作历史的铺垫,明晓其中的前因后果,而不至于突兀和分裂之感。
     第二部分描述1978-1992年间我国幼儿道德教育的面貌。1978年意味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破冰之旅,国门洞开,西方先进理论纷至涌来,中国在大量翻译外国相关文献的同时,也开始探索我国幼儿德育相关理论。这一时期幼儿教育工作者重整旗鼓,各项工作开展顺利,幼儿德育有规范的全国性大纲,德育目的明确,德育内容比较切合幼儿,运用了多种途径和方法。但此期幼儿德育受政治影响颇深,原因一是来自于新中国成立后过于强调教育的政治功能所形成的教育=政治的片面化、简单化和绝对化思维定势尚不能一蹴而就的转变;另一个原因在于高度划一的计划经济是此期幼儿道德教育变革的经济基础,令出一门的集权思维也使得幼儿道德教育呈现政治化、成人化、单一化倾向。
     第三部分描述1992-1999年间我国幼儿道德教育的面貌。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掀起我国改革开放的第二次浪潮,标志着我国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们的思想观念更为多样化,幼儿道德教育已经不能用政治的观念来解决一切了;加之中国此期面临的政治困境,也导致社会道德价值混乱。此期的幼儿教育事业一方面必须承受不规范的市场经济冲击带来的恶果,功利充斥,目光短浅,诚信回落,质量有所下滑,幼儿道德教育领域也深受影响,另一方面面对市场经济社会中出现的竞争协作、劳动报酬等观念的更新,能从道德的经济学角度更完整地认识道德的本质,认识更加多元。
     第四部分描述2000年至今我国幼儿道德教育变革的面貌。新世纪是我国幼儿教育的又一次起步,经过二三十年的修炼和积淀,新世纪的幼儿道德教育更加关注幼儿自身的道德建构,倡导以人为本的幼儿德育观,提倡道德教育回归儿童、回归生活、回归道德教育本身,对幼儿社会性发展与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厘清,认真对待了国学热中文化寻根对幼儿道德教育的意义。
     第五部分对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幼儿道德教育功过进行总体评价,挖掘经验,总结教训。并在对我国儒家传统幼儿道德教育精髓和糟粕的认识上,前瞻中国幼儿道德教育未来之路,那就是:立足中国现代化的社会实践、融会中西优秀幼儿道德教育价值观,守先待后,兼收并蓄,推陈出新。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在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发展基础上,以升华儿童道德生命为重要使命,建设以儿童为本位的有中国特色的幼儿道德教育理论体系。
     总之,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幼儿道德教育在中国社会变革的浪潮中,在儿童道德哲学理论指导下,在借鉴儿童道德心理学相关成果基础上,最突出的转变乃是思维方式的转变。我国的幼教工作者变得日趋理性和善思,转变了过去单、片面、刻板、僵化的思维,正在学会整体、多元、辩证、开放的思考,对幼儿道德本质、幼儿道德心理结构特点、幼儿道德教育方式方法的合理运用等一系列幼儿道德教育的基本问题有了较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并通过国家干预等行政手段使幼儿道德教育趋于合理和完善。中国幼儿道德教育的美好未来必将:从泛政治走向人本化、从外铄走向内发、从片面走向多元、从灌输走向对话、从规范走向发展、从分离走向融合!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has thirty years since (1978present), the Chinese mainland preschoolers Moral Education Change Course reveals its lessons, child care and moral education for the purpose of today's historical reference.
     In this study,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following aspects:backtracking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oral education of our young children,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social background, national policy, academic research,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practice the overall look of this period of history, to obtain more complete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system; mining motivation for change of child care and moral education in China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revealing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ge; elaborate early childhood moral education, including the goal of education, educational contents, including exploration and change, as well as family and society cooperation with the impact of child care and moral education reveal the interaction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the child care and moral education; Review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since the historical merits and demerits of the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infants moral education, and positive and negative social effects, sum up experience and lessons learned, highlighting the moral education of Chinese children theory of vision and practical lessons, showing the localization of early childhood moral education, theoretical, scientific and democratization efforts; explore the way forward of the moral education of our young children, try to solve real-world problems, history Mirroring own thinking to hope services and guid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ent child care and moral education in China.
     Overall outlook on the basis of this study, in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China was founded to the mo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reschool children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en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 in China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30years of change and development in the course of early childhood moral education last combing our traditional early childhood moral education valuable Heritage and Looking to the future the end of the road of the child care and moral education. Both consider the overall impression and the time and space through, giving the feeling of complete, easy to grasp the historical context in each period to seize representative of the typical cause of sensationalism ideas, theoretical thoughts, historical facts, such as a typical case, a little surface strive Combining Theory with History, Theory Coming From History. The specific methods used:literature, interviews with law, comparative law, phenomenology, history and logic methods.
     In this study, the main content:
     The first part of a schematic description of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o approximate face of the moral education of preschool children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mainly it comes to child care and moral education of the following historical periods:from1949to1956, the new China Nursery Moral Russia for the basic pattern of the division;1956-1966the extreme left signs of years of Chinese children mor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for the first of the five domains; the1966-1976Shinianhaojie in China early childhood moral education suffered heavy losses. This part is behind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part of the history of foreshadowing, figure out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which is not unexpected and split a sense.
     The second part describes the face of the moral education of our young children between1978-1992. Means breaking trip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1978, the country doorway open Western the advanced theory Fun to coming, while a large number of translation, also began to explore our early childhood moral education theory. This period early childhood educators settle down, the work carried out smoothly, the early childhood moral education standardized national outline purposeful moral education, moral content relevant child care, and use a variety of ways and means. But this period of early childhood moral education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political, because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poor and the weak national strength, suffered bitterly from imperialist bullying, and therefore too much emphasis on the political function of education, the formation of education=political one-sided and simplistic and absolute oriented mindset potential, still can not be done overnight shift; Another reason is that the the highly uniform planned economy is the basis of the changes in the economy of this period of early childhood moral education, make a totalitarian thinking also makes the child moral education has political and adults single tendency.
     The third section describes the face of the moral education of our young children between1992-1999. In1992, Deng Xiaoping's southern tour speech a of our country reforming and opening the second wave, marking China by system of socialistic planned economy the transition to system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he idea idea of people is more diversified, Preschool Moral Education have not used for political ideas to solve everything; and China during this period, facing the political difficulties, also leads to social the moral value of chaos.During this period, th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on one hand must bear not normative market economy impact is evil, utilitarian, short-sighted, integrity of fall after a rise, quality decline, children's moral education is also affected, on the other hand, face the market economy society emerged in the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labor remuneration in the renewal of idea, can from moral economics point of view a more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ce of moral, know more.
     The fourth section describes the face of early childhood moral education reform in China since2000. The new century is the start of yet another of our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early childhood moral education of the new century, more concerned about the children's own moral constructivism After three decades of practice and accumulation, advocating the concept of people-oriented moral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to promote moral education returning children to return to life regression moral educ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 and moral education to clarify, seriously of Guoxue enthusiastic abou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ultural roots and moral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The fifth part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30years of infants moral education of the merits and demerits of the overall evaluation, mining experience, lessons learned. And forward-looking way of the future, of the moral education of Chinese children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ce of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dregs of China's Confucian tradition and young children, that is:based on China's modernization of social practice, the mix of Chinese and Western educational values of outstanding early childhood moral keep first be eclectic, innovation. Currently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asks is to respect the child's body on the basis of development, to sublimate children moral life is an important mission,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ild-based theoretical system of child care and moral education.
     In short,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30years, child care and moral education in a wave of social change in China, in the children's moral philosoph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eory, learn from the children's moral psychology related outcomes based on the most prominent change is a way of thinking changes. China's preschool workers become increasingly rational and Shansi, transformed a single, one-sided, stereotyped, rigid thinking, are learning overall, pluralistic, dialectical, open thinking, the moral nature of young children, toddlers moral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child care and moral The rational use of the ways and means of education series of basic questions of moral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have a deeper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and through state intervention and administrative means to rationalize and improve. Our best wishes to the moral education of Chinese children a better future: Pan-political to human hair from the outside melt toward, from the one-sided toward the yuan, from inculcation to dialogue, from specification to development, from Separation to fusion!
引文
①米宗顺.百年中国学前教育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年第3期
    ①人民教育出版社幼儿教育室.幼儿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②辞源修订组.辞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075
    ①许慎.(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744
    ②黄人颂.学前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70
    ③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123
    ①李大钊.史观.李大钊选集.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129
    ②史记·天官书
    ②苏南教育编辑委员会.幼儿教育学习资料.无锡:苏南教育社,1952: 63
    ①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转引自苏南教育编辑委员会.苏南文教从刊(第四辑).无锡:苏南教育社,1952:1
    ①黄人颂.幼儿园教育理论与实践.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54:115
    ①金玮.向幼儿进行阶级教育和劳动教育的一些体会.江苏教育.1964年第6期
    ②甘肃省教育厅.农村幼儿教师手册.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60:2
    ①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159-161;470-473
    ①徐贵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规范型的转换.探索与争鸣.2004第5期
    ①高觉敷,叶浩生.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489
    ①凌娟芸,朱逸华.幼儿文明礼貌道德评价的调查研究.上海教育科研.1986年第2期
    ①吕耀怀.道德心理学研究概述.道德与文明.1993年第2期
    ①刘守旗.对学前儿童羞愧感的实验研究.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
    ②李伯黍.儿童友谊观发展调查.心理科学通讯.1986年第6期
    ①陈会昌,李伯黍.关于儿童对公私财物损坏的道德判断的研究.心理学报.1982年第3期
    ②儿童道德发展研究协作组.儿童心目中的惩罚研究.心理科学通讯.1987年第5期
    ③王学敏.关于儿童对待规则的态度及心理品质的实验研究.山西教育科研通讯,1984年第3期
    ④岑国祯、李伯黍.训练对儿童道德判断的影响的实脸研究.心理学报.1982年第4期
    ⑤陈欣银,时蓉华.影响儿童道德行为的两个因素的实验研究.心理学报.1987年第1期
    ①全国儿童道德发展研究协作组.汉族与少数民族儿童道德发展比较研究.心理科学通讯.1987年第5期
    ①玛吉·英.黄明皖译.Denis Lawton and otothers, Theory and Pretic e of cCurreulunt Studie:86-94
    ①韩兰.品德乃人立身之本——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梁志燊副教授.早期教育.1990年第5期
    ①邵文琴.对幼儿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幼儿教育.1982年第7期
    ①葛云.幼儿谦让行为发展与教育的研究.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
    ①王任梅.幼儿谦让行为研究综述.幼儿教育.2007年第6期
    ①孙爱月.要从小播下共产主义思想的种子.人民教育.1983年第5期
    ②倪敏娟,金晓红.“以心中有他人”为主线改革幼儿德育.中国教育学刊.1990年第5期
    ①王邦惠.让五星红旗在孩子心中飘扬.幼儿教育.1985年第9期
    ①吴积静.加强德育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学前教育研究.1988年第1期
    ①薛生.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赵寄石教授谈21世纪中国幼教改革之路.早期教育.2000第1期
    ①金岩.朝鲜的儿童品德教育.外国教育情况.1981年第6期
    ②曾昭耀.古巴重视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外国教育动态.1987年第3期
    ③张德荣,姜建强.德育理论探讨概述.国内哲学动态.1984年第6期
    ①店淑.以“三个面向”为指针努力改革幼儿教育.幼儿教育.1985年第4期
    ①张万程.对个体户托儿所幼儿班应加强质量管理.幼儿教育.1986年第Z1期
    ②万云高.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农村幼儿教育调查研究.江西教育研究.1989第3期
    ①赵寄石.从世界幼教发展趋势看我国幼儿教育的改革.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第7期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①陈榆.大班环保教育系列活动设计.幼儿教育.1994年第8期
    ①郦裴能,张秀霞,苏莲琴,张文碧,黄剑蓉.幼儿自信心、竞争性、独立性、交往能力的调查.上海教育科研.1990年第3期
    ①劳南怡,朱培芳.3—6岁幼儿劳动观念的研究.上海教育科研.1999年第4期
    ①刘云艳,潘莉,王玉兰,虞礼贤.幼儿园大美育综合实验促进德育同时日标达成的分析报告.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①梁志燊.我国幼儿品德心理研究的新进展.心理发展与教育.1993年第4期
    ②梁志燊.我国幼儿品德心理研究的新进展.心理发展与教育.1993年第4期
    ①梁志燊.我国幼儿品德心理研究的新进展.心理发展与教育.1993年第4期
    ②陈会昌.讲给幼儿(大班)的道德故事.父母必读.1984年第12期
    ③张卫.徐涛.我国6-14岁儿童对道德规则和社会习俗的区分与认知.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年第1期
    ①莫雷.5至7岁儿童道德判断依据的研究.心理学报.1993年第3期
    ②李正云,李伯黍.4-10岁儿童道德情绪归因研究.心理科学.1993年第5期
    ③唐洪,方富熹.关于幼儿对损人行为的道德判断及有关情绪预期的初步研究.心理学报.1996年第4期
    ①刘鸣.90年代日本教育心理学研究动向述论.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第3期
    ①拉罗什福科.道德箴言录.北京:三联书店,1987
    ②裘指挥,张丽.利己与利他的博弈论分析——幼儿德育研究的新视角.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第6期
    ①赵寄石.立足实践 更新观念促进幼教改革持续发展.幼儿教育.2000第3期
    ①史慧中.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携手共迎新世纪的到来.幼儿教育.1999第2期
    ②张爱华.“谦让”.幼儿教育.1999年第9期
    ①卢乐珍.3-6岁幼儿道德启蒙的教育目标初探//幼儿道德启蒙理论与实践.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262-264
    ①唐淑.中国多元化的幼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学前教育研究.1997第6期
    ①黄人颂.幼儿家氏的教育价值观调查.学前教育研究.1996年第4期
    ①卢承业,祁晓蓉,江秀菊, 张秀汝.现代城市幼儿家长教子观初探.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第11期
    ②卢乐珍,刘晓东.我国幼儿道德行为现状的训查与思考.学前教育研究,1995年第2期
    ①李生兰.幼儿品德教育过程的优化.上海教育科研.1995年第10期
    ①邓夏明,张谷兰.对幼儿评“小红花”的议论.学前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①吴建深.市场经济对幼儿教育的呼唤.广州教育.1993年第9期
    ②200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
    ①庞丽娟.制定《学前教育法》保证学前教育刻不容缓.民主.2002年第4期
    ②姜瑾.当前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出路.早期教育.2001第12期
    ③王剑兰.现状与问题:幼教师资素质不能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7期
    ①庞丽娟.制定《学前教育法》保证学前教育刻不容缓.民主.2002年第4期
    ①钱珊,王纬虹,黄荣淑.重庆市幼儿教师教育现状调查.重庆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②林方.从幼儿园青年教师基本素质的现状分析看幼师的教育改革.上海教育科研.1993年第1期
    ①张志英.“留守幼儿”的孤僻心理.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年第1期
    ②王东宇.小学“留守孩”个性特征及教育对策初探.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第7期
    ③李颖,李敏.预防“留守幼儿”社会性发展异常的几点思考.学前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
    ④张莉华具有“留守经历”大幼儿的心理分析.当代青年研究.2006年第12期
    ①李百珍,关颖.天津市区幼儿家长教育观念的调查研究.学前教育研究.1995年第3期
    ②卢承业,祁晓蓉,江秀菊, 张秀汝.现代城市幼儿家长教子观初探.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第11期
    ③陶岚清.石家庄市幼儿道德启蒙教育的训查.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①卢承业,祁晓蓉, 江秀菊,张秀汝.现代城市幼儿家长教子观初探.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第11期
    ①陈里霞,卢清.“奥特曼”崇拜在幼儿德育中的运用.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7年第4期
    ①郑州晚报.2006-8-4
    ②陈李雯.亲子“读经”活动初探.当代学前教育.2007年第4期
    ①刘晓东.儿童教育中的南辕北辙—兼评幼儿读经现象.学前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②陈鹤琴.全国专家对于读经问题的意见·陈鹤琴先生的意见.教育杂志,1935:35
    ③沈益洪.杜威淡中国—五大演讲·教育哲学.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110
    ④王财贵.简易三百读经法.见:人文启蒙网(http://www.rcnwen.cn)
    ①吴月萍.在教学中实施德育例谈.幼儿教育.2007年第19期
    ①赵志毅,赵艳平.幼儿德育新理念——后现代视野下幼儿园德育实验研究.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第11期
    ①岑国桢,王丽,李胜男.6-12岁儿童道德移情、助人行为倾向及其关系的研究.心理科学.2004第4期
    ①常宇秋,岑国帧.6-10岁儿童道德移情特点的研究.心理科学.2003年第3期
    ②陈少华,郑雪.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模式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0年第6期
    ③冯天荃.学前儿童道德责任意识的发展研究.心理学探新.2008年第3期
    ①梁志燊,李辉.关于幼儿德育与社会性发展教育的几个基本问题.学前教育研究.1995年第6期
    ②刘焱.幼儿教育概论.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
    ①李生兰.上海幼儿园利用家庭、社区德育资源的调查与思考.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
    ①高德胜.身体退隐的道德后果——论网络世界中的身体、道德和教育.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年第2期
    ①[美]拉瑞·P·纳希.道德领域中的教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54
    ①袁爱玲.中美幼儿道德认识之比较.幼儿教育.1987年第1期
    ①王磊,王世荣.“中国传统道德的分析与评价”学术研讨会综述.道德与文明.1989年第3期
    ①李彦琳.拉康镜像理论对幼儿主体教育的启示.学前教育研究.2011年第6期
    ① Nel Noddings:Caring:A Feminine Approach to Ehtics & Moral Education, University ofCalifornia Press1984: 127.
    ②Virginia Held:Justice and Care, Westview Press1995:2.
    ①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编写组.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90
    ①段小磊,薛秀琴.美国教师的幼儿德育教育及启示.基础教育研究.2009年第5期
    [1]辞源修订组.辞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4]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5]柯林武德,何兆武,张文杰译.历史的观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6][美]威廉·弗兰克纳,黄伟合等译.善的求索:道德哲学导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7]黄人颂.幼儿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8]W·F·康纳尔.20世纪世界教育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9]姜法曾.中国传统伦理学史略.北京:中华书局,1991
    [10]唐淑,钟昭华.中国幼儿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11]王炳照.中国教育思想通史.8卷本.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12]梁志燊,霍力岩.中国幼儿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理论卷),沈阳:沈阳出版社1995
    [13]郭齐家.教育法全书.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5
    [14]玛丽.霍曼,伯纳德.班纳特.郝和平、周欣译.活动中的幼儿——幼儿认知发展课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1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6]陈帼眉,刘焱.幼儿教育新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8]克罗齐,傅任敢译.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9]张瑞璠.中外教育比较史纲.3卷本.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20]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21]凯兹、查德.陶英琪等译,探索儿童心灵世界.台湾:心理出版社,1998
    [22]C. Edwards儿童的一百种语言.台湾:心理出版社,1998
    [23]瞿葆奎,郑金洲.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24]亚当·斯密,蒋自强,钦北愚译.道德情操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25]石筠弢.幼儿教育课程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6]卢乐珍.幼儿道德启蒙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27]程凯.当代中国教育思想史.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
    [28]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习参考资料.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9]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0]刘民.外国德育思想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
    [31]单中惠.外国教育思想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修订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3]喻本伐,熊贤君.中国教育发展史.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4]霍力岩.幼儿教育评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5][美]柯尔伯格,魏贤超、柯森译.道德教育的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36]肖建彬.中国教育思想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7]吴式颖.外国教育思想通史.10卷本.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38]袁振国.新世纪教师教育丛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9]屠美如.向瑞吉欧学什么——《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解读.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0]王逢贤.德育新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1]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2]朱家雄.幼儿园课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3]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4]班华.现代德育论.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
    [45]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6][美]拉瑞·P·纳希.道德领域中的教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47]牟映雪.新中国幼儿教育变革与发展.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48][美]劳伦斯·柯尔伯格.道德发展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9]王立仁.德育价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0][美]内尔·诺丁斯著.于天龙译.学会关心.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1]朱永新.沟通与融合——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2]贾珀尔·鲁普纳林,詹姆斯·约翰逊.幼儿教育课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3]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4]朱小蔓.情感德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5]侯晶晶.关怀德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6]丁锦宏.品格教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7]廖其发.中国幼儿教育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58]郑富兴.现代性美国新品格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9]苏振芳.道德教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0]戚万学,唐汉卫.现代道德教育专题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61]戚万学.道德学习与道德教.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62]乔建中.道德教育的情绪基础.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3]Nucci, L. P. Moral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 Education, McCutchan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89.
    [64]Wilson, J. A New Introduction to Moral Education. Casseu Educational Ltd.1990.
    [65]Lickona, Thomas, "The Return of Character Education", Educational Leadship, Vol.51. No.3 Nov,1993.
    [1]刘国永.《德性涌现与道德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
    [2]王凌皓.《中日近代道德教育理念比较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
    [3]刘慧.《生命道德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博十论文.2002年
    [4]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的基础》.山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5]曹世敏.《道德教育文化引论》.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6]丁锦宏.《品格教育论》.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7]许敏.《道德教育的人文本性》.东南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8]辛治洋.《道德判断与道德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9]周晓静.《课程德育》.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10]李志强.《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11]贺韧.《儒家传统道德教育思想探析》.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12]尹怀斌.《论康德的德性理论与道德教育思想》.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13]张力红.《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14]刘淑娜.《道德教育的生命理念》.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15]喻学林.《学校道德教育的有限性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16]潘希武.《学校道德教育的路径转变与作用界定》.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17]谭维智.《道德减法》.华东师范大学博十论文.2008年
    [18]刘丙元.《当代道德教育价值危机审理》.山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19]冯永刚.《制度架构下的道德教育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20]刘先义.《德育价值论》.山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21]卢艳红.《论关注意义的道德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22]赵雪霞.《西方道德教育模式的比较:正义与关怀》.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23]许桂清.《美国道德教育理念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24]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25]董海霞.《文化视域下的道德教育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26]万时乐《个体道德能力的消解与反消解》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27]韩玉《德育的关怀:迈向教师的意义世界》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28]李建国.《教化与超越:中国道德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嬗变》.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29]付轶男.《美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关系》.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30]魏筠.《生活意义: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寻求》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31]周围.《积极道德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32]严从根.《在正当与有效之间—社会转型期的道德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33]高凤敏.《马克思恩格斯道德教育思想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年
    [34]郑庭海.《幼师幼道德认知发展及德育对策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35]裴文霞.《论幼儿师范幼儿的师德教育》.山东师范大学硕十论文.2007年
    [36]王育.《济南市城区幼儿园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37]于佳.《对幼儿德育的思考》.华中师范大学硕十论文.2011年
    [1]周静.掌握幼儿思想品德教育的主动权.天津教育.1981年第5期
    [2]刘梦君.教育幼儿向雷锋叔叔学习.天津教育.1982年第3期
    [3]矢岛羊吉.家庭、学校与道德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1982年第4期
    [4]儿童道德发展研究协作组.国内81个地区5—11岁儿童道德判断发展调查.心理科学.1982年第1期
    [5]吴慧.八十年代儿童教育提出的新问题.当代青年研究.1983年第3期
    [6]A·M·普丽霍.儿童道德教育的年龄特征.比较教育研究.1983年第4期
    [7]李伯黍.儿童心目中的惩罚研究.心理科学.1984年第5期
    [8]李伯黍.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研究阶段报告.教育理论与实践.1984年第3期
    [9]E.卡伦.自由社会的道德教育.国外社会科学.1985第10期
    [10]凌娟芸.幼儿文明礼貌道德评价的调查研究.上海教育科研.1986年第2期
    [11]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培养.人民教育.1987年第6期
    [12]姜建强.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力图式及其道德意义.道德与文明.1988年第2期
    [13]M.Π.姆切德洛夫.改革条件下的道德教育问题.国外社会科学.1989年第9期
    [14]倪敏娟.以“心中有他人”为主线改革幼儿德育.中国教育学刊.1990年第5期
    [15]郦裴能.幼儿自信心、竞争性、独立性、交往能力的调查.上海教育科研.1990年第3期
    [16]WilliamK·Frankena.从哲学观点看道德教育.上海教育科研.1991年第6期
    [17]萧放.儒家伦理与中国古代童蒙美育.史学月刊.1991年第3期
    [18]葛云.幼儿谦让行为发展与教育的研究.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
    [19]王光龙.传统蒙书《龙文鞭影》初探.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
    [20]李维.世纪之交国外品德心理研究的基本走向.上海教育科研.1991年第2期
    [21]王秀琴.幼儿德育问题探讨.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2年第3期
    [22]马镛.我国古代对青少年的家庭道德教育.道德与文明.1992年第6期
    [23]梁志燊.我国幼儿品德心理研究的新进展.心理发展与教育.1993年第1期
    [24]李雪梅.幼儿道德行为训练之我见.幼儿教育.1994第12期
    [25]段韶辉.3至4岁幼儿在人际交往中的行为问题初探.幼儿教育.1994年第3期
    [26]詹龙泽.幼儿德育中的伦理教育.幼儿教育研究.1994年第4期
    [27]郑美金.幼儿道德教育环境的营造.教育评论.1994年第5期
    [28]陈俊恬.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好方法——榜样示范与行为练习相结合.幼儿教育.1994第Z1期
    [29]梁桂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幼儿园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幼儿教 育.1994第Z1期
    [30]吴临军.情感陶冶法在幼儿德育中的运用.幼儿教育研究.1995年第4期
    [31]周东峰.以礼仪教育为突破口,加强幼儿德育工作.幼儿教育研究.1995年第3期
    [32]梁志燊.关于幼儿德育与社会性发展教育的儿个基本问题.幼儿教育研究.1995年第3期
    [33]卢乐珍.我国幼儿道德行为现状的调查与思考.幼儿教育研究1995年第2期
    [34]周强.榜样影响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35]金惠堂.幼儿的道德认知道德行为道德情感.父母必读.1995第11期
    [36]唐继宏.帮助幼儿建立自我纪律和自我控制.幼儿教育研究.1995年第5期
    [37]卢乐珍.当前幼儿教师儿童观、德育观的调查分析.幼儿教育研究.1995年第5期
    [38]王志红.如何运用讨论法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幼儿教育.1996第Z1期
    [39]王乃正.当前幼儿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幼儿教育.1996年第5期
    [40]刘晶波.“幼儿园究竟应该教些什么”讨论之五:新中国幼儿德育目标与内容的历史回顾.幼儿教育研究.1996年第5期
    [41]李道佳.关于幼儿道德动机水平的初步研究.幼儿教育研究.1996年第5期
    [42]孙德玉.我国传统家庭幼儿德育思想摭谈.幼儿教育研究.1996年第5期
    [43]翁文磊.幼儿产生同感与助人行为的研究.上海教育科研.1997年第2期
    [44]琚贻桐.品德教育重在过程.幼儿教育.1997第10期
    [45]陈伙平.“自然后果法”探微.幼儿教育研究.1997年第4期
    [46]促进幼儿从“为我”走向“为他”.幼儿教育研究.1997年第2期
    [47]徐学莹.蒙台梭利论幼儿意志的教育和培养.外国教育研究.1997年第2期
    [48]王琪琪.我园德育目标的设置与实施.幼儿教育.1997第11期
    [49]刘晓东.对不同年龄的儿童应采用不同的道德教育方式.幼儿教育.1997年第4期
    [50]喻中谦.抓住培养儿童道德行为的良机.幼儿教育.1997年第3期
    [51]蒋一之.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及其教育意义.外国教育研究.1997年第4期
    [52]阳志长.习惯与儿童的成长.教育探索.1997年第1期
    [53]张华.西方多元道德教育理论述评.外国教育研究.1997年第6期
    [54]张莉.通过移情训练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实验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年第1期
    [55]乔梅.从琪琪的小红花看幼儿德育.幼儿教育.1998第12期
    [56]王瑜元.情绪情感的两极性与萌发幼儿良好情感(下).幼儿教育.1998年第2期
    [57]张莉.榜样和移情对幼儿分享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年第1期
    [58]刘云艳.幼儿园大美育综合实验促进德育同时目标达成的分析报告.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59]邱云.论幼儿同情心的形成过程及培养.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60]张敷荣.试论德育实践的逻辑起点.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第2期
    [61]李贵洁.略论我国古代蒙学的伦理教育特点.教育研究.1998年第5期
    [62]张丽华.试论电视在儿童社会化中的影响作用.教育科学.1998年第1期
    [63]王维娅.我国传统家庭德育观对现今家庭教育的启示.山东教育科研.1999年第1期
    [64]廖雅琪.安全教育与幼儿品德发展.幼儿教育研究.1999年第4期
    [65]刘霞.由对我园幼儿关心品质的调查所引发的思考.幼儿教育研究.1999年第5期
    [66]檀传宝.对道德发展理论的三点理解.教育发展研究.1999第12期
    [67]张桂兰.试析品格教育复归的背景.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68]关颖.世纪之交:家庭德育面临的新问题.当代青年研究.1999年第6期
    [69]檀传宝.论道德教育的可能性.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第11期
    [70]罗婉明.社会转变与价值变迁理论对德育的启示.比较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
    [71]孙玉杰.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教育机制初探.河南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72]袁锐锷.西方著名德育思想家的德育模式探讨.学术研究.2000年第5期
    [73]王向华.一种新的道德发展观及其教育意义——克里夫·贝克价值模式评介.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74]文雪.略论德育方式的合德性.山东教育科研.2000年第4期
    [75]郑航.社会变迁中公民教育的演进——兼论我国学校公民教育的实施.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
    [76]孙喜亭.幼儿德性或德行能由内而外的生成吗7.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77]郑永廷.论当代西方国家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学术研究.2000年第3期
    [78]刘丽.中国传统道德、道德教育的特点及其适宜方式.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6期
    [79]朱永新,任苏民.中国道德教育:发展趋势与体系创新.教育研究.2000第12期
    [80]佘双好.当代西方道德教育流派德育课程理论的特征与局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
    [81]廖贻.让幼儿在生活体验中萌发爱祖国情感.幼儿教育.2001第11期
    [82]刘霞.我国幼儿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幼儿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
    [83]熊明霞.我国古代家教思想中值得借鉴的教子与爱子之道.幼儿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
    [84]钟启泉.儿童“德性”的形成及其环境影响分析——重新审视道德教育的方法论.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6期
    [85]谭松贤.养成教育初探.教育探索.2001年第6期
    [86]戚万学.道德教育的实践目的论.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87]刘次林.羞愧感及其教育意义.教育研究.2001年第9期
    [88]刘彦华.中国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回顾与前瞻.幼儿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89]钱秀莲.由“妈妈不爱吃好东西”引发的思考.幼儿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
    [90]余慧斌.从养成教育到现代人格教育.上海教育.2002第11期
    [91]孔庆瑾.让道德选择建立在孩子真实意愿的基础上.上海教育科研.2002第11期
    [92]沈嘉祺.基础性道德情感的教育价值及其培育.中国教育学刊.2002年第2期
    [93]班华.德育理念与德育改革——新世纪德育人性化走向.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94]郑富兴.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实践中的故事法探析.外国教育研究.2002第11期
    [95]陈强.当代西方道德教育模式的分类探索.教育探索.2002年第8期
    [96]朱蓓蕾.幼儿诚信品质——家庭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上海教育科研.2003第12期
    [97]洪美瑛.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谈幼儿阶段道德意识的培养.幼儿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98]叶琦.以开放的心胸开发自我.幼儿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99]高德胜.终身德育引论.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年第4期
    [100]丁锦宏.道德叙事:当代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一种走向.中国教育学刊.2003第11期
    [101]刘守旗.网络德育:21世纪的德育革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102]杨韶刚.儿童美德的形成与道德发展.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103]戚万学.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主题的嬗变.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
    [104]陈云恺.人性教育与教育人性化.教育评论.2003年第2期
    [105]莫尼卡·泰勒.价值观教育与教育中的价值观(上).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
    [106]刘惊铎.体验:道德教育的本体.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107]严仲连.当代幼儿道德教育的问题及走向——以几个社会领域活动为例.上海教育科研.2004第11期
    [108]刘晓东.“救救孩子”以及如何“救救孩子”——中国幼儿道德教育之改造.幼儿教育研究.2004第11期
    [109]刘晶波.滥用奖励:论我国幼儿道德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偏差.幼儿教育研究.2004第11期
    [110]冯建军.让儿童过有道德的生活.幼儿教育研究.2004第11期
    [111]胡晓花.“契机”与“情境”——幼儿园德育课程资源的发现与整合.幼儿教育研究.2004年第9期
    [112]卢乐珍.让道德启蒙融入幼儿生活.幼儿教育研究.2004年第9期
    [113]杨丽珠.提高幼儿品德教育的有效性.幼儿教育研究.2004年第9期
    [114]孙茹.从“五小道德行为”谈幼儿道德教育策略的构建.上海教育科研.2004年第2期
    [115]张莉.珍惜爱心巧妙引导.幼儿教育.2004年第4期
    [116]刘琳娜.上好新世纪第一堂课——品格.幼儿教育.2004年第9期
    [117]刘长海.道德教育的广度批判:杜威德育思想及其启示.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年第3期
    [118]余慧斌.文化、道德和人格教育.上海教育.2004第Z2期
    [119]马和民.论传统中国的社会教化实践与社会化榜样.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120]金生铉.我们教给儿童怎样的道德.幼儿教育研究.2004第11期
    [121]唐隽菁.品德教育与儿童文化.人民教育.2004第19期
    [122]陆士桢.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误区与对策.人民教育.2004第18期
    [123]谢广山.论德育的分离与回归.学术交流.2004年第4期
    [124]廖文胜.道德教育:向“人”的回归.人民教育.2004年第9期
    [125]袁桂林.诺丁斯关心理论及其与完善人格教育理论的差异.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
    [126]Joan Waters,乔梁.文化与幼儿教育的澳大利亚视角:多元文化趋势.幼儿教育研究.2004第Z1期
    [127]Ebele Maduewesi,王烨芳.文化与幼儿教育的非洲视角:早期教育价值的确认.幼儿教育研究.2004第Z1期
    [128]Ulla Grob-Mengues,王峥.文化与幼儿教育的欧洲视角:走向自然.幼儿教育研究.2004第Z1期
    [129]Leah Adams,王峥.文化与幼儿教育的北美视角:关注优质与独特.幼儿教育研究.2004第Z1期
    [130]Sra.Graciela Rodriguez-Poveda,乔梁.文化与幼儿教育的拉丁美洲视角:社会进步的战略举措.幼儿教育研究.2004第Z1期
    [131]Anjana Mangalagiri,张旭,文化与幼儿教育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视角:全球协同合作,幼儿教育研究,2004第Z1期
    [132]刘华.浅谈早期家庭教育与幼儿习惯培养.幼儿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
    [133]冯建军.论道德与道德教育范型的嬗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2期
    [134]蒋一之.从注重“规范”到注重“发展”——德育改革的基本特点与趋势.教育理论和实践.2005年第2期
    [135]邹晓燕.养成教育与幼儿道德教育.幼儿教育.2005年第3期
    [136]田海洋.论幼儿道德教育的现代性及其理论基础.幼儿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
    [137]杨宁.叙事性思维和儿童道德教育.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138]威廉姆.儿童道德价值的生成——一个值得社会优先关注的话题.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第8期
    [139]刘守旗.论心灵健康与德性成长.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140]唐汉卫.20世纪美国道德教育的内在张力.教育研究.2005年第9期
    [141]杨倬.道德灌输与无灌输的道德教育.江汉论坛.2005年第9期
    [142]姚郁卉.朱熹《小学》的蒙养教育思想.齐鲁学刊.2005年第4期
    [143]杨英.以童谣为载体探索德育新途径.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年第6期
    [144]袁宗金.学校道德教育的转向:从“好孩子”到“好公民”.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9期
    [145]潘慧芳.唤醒儿童道德学习的潜能——《快乐歌——道德学习童谣》评介.中小学管理.2005年第2期
    [146]侯晶晶.论基于关怀式道德教育的道德学习.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4期
    [147]赵志毅.幼儿德育新理念——后现代视野下幼儿园德育实验研究.幼儿教育研究.2005第11期
    [148]顾瑞.品德教育中智慧型教师的培养——兼论教师“后现代幼教观”之形成.幼儿教育研究.2005第11期
    [149]范敬梅.幼儿道德价值观建构管窥——后现代教育理论对幼儿园道德教育的冲击.幼儿教育研究2005第11期
    [150]程霞.动态知识观对儿童德育的影响——后现代教育理念的视角.幼儿教育研究.2005第11期
    [151]吴立保.从家庭伦理到公共道德:现代幼儿家庭德育的转向.幼儿教育研究.2006年第9期
    [152]曹能秀.关于幼儿德育的若干理论思考.幼儿教育研究.2006年第9期
    [153]蒋红斌.重视游戏尊重儿童的天性——关于儿童道德教育方式的思考.幼儿教育研究.2006第11期
    [154]赵志毅.传统德育理念的新审视.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155]沈立.对当前儿童读经运动的反思.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第5期
    [156]成尚荣.寻找道德教育智慧的源头.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5期
    [157]邓达.个体道德叙事与儿童道德的成长.教育评论.2006年第2期
    [158]李长伟.反思“狼来了——道德故事型的价值批评”.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9期
    [159]刘一.影响儿童道德情感的社会因素探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60]郑瑞宽.回归生活的品德教育.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年第1期
    [161]邓达.个体道德叙事:儿童道德教育的可能方式.幼儿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
    [162]冯婉桢.幼儿家庭教育中的感恩教育.幼儿教育研究.2007第4期
    [163]赵文静.皮亚杰的道德责任发生论及其教育意蕴.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第3期
    [164]沈杏珍.体验化德育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上海教育科研.2007年第4期
    [165]朱小蔓.走向心灵的德育.上海教育科研.2007年第4期
    [166]徐初苗.儿童德育,对生命发展的引导.教学与管理.2007第14期
    [167]万增奎.社会建构与道德自我.江西教育科研.2007年第3期
    [168]裘指挥.道德规约的限度和对道德事件反应的适宜性——基于儿童对不同类型社会规范理解的视角.教育科学.2007年第1期
    [169]吴邵萍.珍惜幼儿的生命力,还幼儿自主发展的权利——对幼儿社会性教育的思考.幼儿教育研究.2007第10期
    [170]郭英.论中国幼儿德育教育的现状.中国校外教育.2007年第11期
    [171]李彦琳.当代幼儿教育思潮的激荡与反思.基础教育研究.2009.2
    [172]李召存.引导儿童有效建构道德知识的教学策略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10年9期
    [173]李彦琳.幼儿道德教育的因革损益.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0.2
    [174]李彦琳.全纳教育:基于公民权利的教育平等.继续教育研究.2010.4
    [175]李彦琳.网络恶搞:高校草根狂欢.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4
    [176]张文芳.幼儿园实施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幼儿教育研究.2011第9期
    [177]伍友艳,尧新瑜.生活视域中的幼儿道德教育策略.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第10期
    [178]王淑宁.幼儿德育活动中主体性的迷失与回归.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第12期
    [179]王晓菊.幼儿园开展传统道德教育的方法及其提升策略.幼儿教育研究2012年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