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中尼僧形象之文学与文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小说中的尼僧形象是一组比较特殊的人物类型,佛教徒与女性的双重身份使其形象特征显得尤为突出。在明清的小说中,此类人物不仅数量多,而且形象复杂多变,但长期以来对此类人物的重视还不够,对她们的研究也存在很多不足。本文将此类人物放在明清小说史、文化史的背景上进行考察,以期对小说中此类人物的形象特征、演变轨迹及其中所含的文化意蕴做出比较全面、客观的阐释与评价。
     全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主要对明清以前小说中出现的尼僧形象加以研究分析,力求探出此类人物在明前小说中的发展演变轨迹。隋前是尼僧教团发展的兴盛期,但小说中的尼僧形象与其发展之势极不相符,只是作为一种辅教的工具而存在;隋唐五代尼僧教团的发展虽不如隋前兴盛,但尼僧形象却取得了突破性的进步,笼罩在其头上的佛法圣光逐渐淡去,尼僧由原来的辅教之工具逐渐服务于现实中的人;宋代是尼僧形象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尽管其时尼僧教团自身的发展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来自于理学儒士的防闲、批评,使其处境显得尤为不妙,小说中出现的淫媒形象已开明季小说中尼僧形象描写之一端。
     第二章主要是对明清小说中所涉及的有关尼僧形象事迹的勾勒与简述,另外兼及此时期其它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尼僧形象的观照。明代小说中涉及到的尼僧形象,主要出现在明代中后期,文言与白话小说中均有之,但数量并不多,人物形象丑化的现象十分明显;明季中后期的戏曲文学也表现出了类似特征。清代小说中涉及尼僧形象之作,不仅数量多,兼且人物形象复杂多变,而前后期的变化不明显;戏曲中则稍有差异,诗歌等其它文学作品中之尼僧,无论是从数量上讲,还是从人物形象论,都表现出了迥异于以往的特点。
     第三章主要是对明季小说中尼僧形象进行文学与文化的阐释研究。明季尼僧教团的不振及外部环境的影响使其处于一个极为不利的尴尬境地,而这种状况也影响到了小说创作。明季小说中尼僧形象的丑化主要表现在“淫乱之媒”与“食人妖魔”这两个特征上,对前人作品的转化引用是造成这种文学现象的一个重要诱因,而儒家女性观尤其是程朱理学所倡导的女性观及作者的“醒心”与“娱目”两种创作心态也是两个主要原因。
     第四章主要是对清代小说中尼僧形象进行文学与文化的阐释研究。清代尼僧教团的新变及清代朝廷对尼僧教团政策的疏松,也为小说中尼僧形象的描写塑造提供了有利影响。清代小说在塑造尼僧形象时,除在延续原有的明代小说中出现的某些特征外,更显示出了自已的创作特点:人物形象多变、作品的独创性明显、作者的态度由揭恶转变为扬善,还出现了专门以江浙地区尼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专书。这种种文学现象的产生除与满族入关前的性别观念、清代女性意识的高涨密切相关外,还与文人的狭邪传统紧密相连。
The image of Buddhist Nuns is a group of special types of characters, Buddhists and women's dual role i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features of their image. In the Ming and Qing novels, Such people is not only quantity, but also the image of them is complex and changeable, but the research on them were not enough on a long time, there still have many inadequate. This article will put these figures in the the background of Ming and Qing fiction history and cultural history to inspect, to make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objective interpretation and evaluation on the image of these figures,the evolution path and its cultural implication.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four chapters.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image of Buddhist Nuns before the Ming and Qing novels,and strive to find out the evolution locus of these figures in the novel.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ssion of the Buddhist Nuns is a prosperous period before Sui, but the image of the Nuns in the novels is extremely incompatible with its development potential, but as an auxiliary tool for propagating the Buddhism. But the image of the Nuns has made a breakthrough progress in Sui, Tang and Five Dynasty periods, the Buddhist Light enveloped in their head gradually stopped, the image of them turning to serve the people of reality from an auxiliary tool. Song is an important turning period of the image of Nuns, even thoug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ssion of Nuns also has made a tremendous success, the criticism from the Neo-Confucianism, made their situation is particularly bad.and the appears as an agent of pruriencing in the Song's novels has been a beginning of the image of Nuns in the Ming's novels.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outline the image and the deeds of them in Ming-Qing fiction, and contemplate the image of them in other literary works in the same period. The image of Nuns mainly appeares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novels, both classical and vernacular of the novel, but the number was not many, the phenomenon which characters to demonize is very obvious;the same to the late opera literature. In the Qing Dynasty novels, the number of Nuns is not only the quantity, but also the character is complex, and the change between the former and the later don't significantly;The drama is slightly different, poetry and other literary works, both in quantity and the characters, have demonstrated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characteristics.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interpretate the image of Nuns in the Ming novels from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e decline of the Nuns Mission and the influence form external environment made Nuns in an extremely unfavorable and embarrassing situation, and this situation also affected the novels. The smear of their image mainly manifested in "sexual immorality of the agent" and "Man-eating monsters" these two features.An important incentive for this literary phenomenon i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reference of the predecessors's works,The Confucian view of women, especially advocated by Neo-concept,and the two kinds of creative mind of the authors--"wake up Heart" and "entertainment eye" are two main reasons.
     The fourth chapter mainly interpretate the image of Nuns in the Qing novels from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e new changes of Nuns Mission and the loose of the Religious policy on Nuns Mission in Qing danasty, both provided a favorable impact for the description of the Nuns in novels. The image of the Nuns in Qing novels, in addition to maintaining the cert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ng novels, but also show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own creation:Variable characters, works of originality apparent, the changing of the author's attitude which turned from exposing evil to writing good, but also appeared some novel which specifically described the Nuns whom lived in Jiangsu-Zhejiang regions. All these phenomena emerged In addition to the gender perspective into the custom of the literary Manchu before the Qing Dynasty, and closely related to the upsurge of feminist consciousness, but also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courtesan tradition of the literati.
引文
①(台)李贞德《最近中国宗教史研究中的女性问题》,《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1994年第2期,第251-270页。
    ②(台)李玉珍《佛学之女性研究——近二十年英文著作简介》,《新史学》,第7卷第4期,1996年,第199-222页。台湾学者简瑞瑶于其《明代妇女佛教信仰与社会规范》一书中已指出这种观点,台北稻香出版社,2007年,第6-7页。
    ③台湾苏美文于明清时期女性禅师之研究尤为着力,其它相关的文章尚有《乱象中有新生——论明末清初比丘尼之形象与处境》,《中华技术学院学报》,第27期,2003年;《女性禅师的道影——由“写真与名言”探析祗园禅师之形象》,《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10期,2005年:《伏狮女禅:祗园之禅教化与性别智》,
    《台大佛学研究》第15期,2008年:《女禅合响:宝持与祖揆之行传考述》,《新世纪宗教研究》,第7卷第1期,2008年;《梦寒霜月冷师门:义公禅师之修悟教化与继席伏狮》,《台北大学中文学报》第6期,2009年。
    ① Beata Grant, "Daughters of emptiness:poems of Chinese Buddhist nuns",Somerville,M A:Wisdom Publications,2003.
    ②张庆民《论(红楼梦)中的尼姑观》,《红楼梦学刊》,2002年第1期,第38-46页。
    ③廖信裴《(红楼梦)僧尼形象管窥》,《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第97-100页。
    ①严明、沈美红《闺阁中的爱情导师——“三言二拍”中婆子、丫环、尼姑角色的分析》,《明清小说研究》,2006年第1期,第88-101页。
    ②(台)林保淳《古代小说中的类型人物》,台北里仁书局,2003年。
    ①王建科《试论僧尼道姑情爱在中晚期戏曲小说中的文学表现》,《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第62-64页。
    ②杨毅《对艳情小说中僧尼、道士“性化”现象的宗教阐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72-77页。
    ③陈曦《论“三言”“二拍”中的尼冠形象及其审美价值》,《社会科学家(增刊)》,2006年10月,217-218页。
    ④陈玉勤《论晚明通俗小说中的僧尼形象》,南昌大学,2005年硕论文。
    ⑤何满子《中国爱情与两性关系——中国小说研究》,台北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⑥(台)康正果《重审风月鉴——性与中国古典文学》,台北麦田出版社1996年年版。
    ①(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页。
    ②(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889-2892页。
    ③白文固、赵春娥《中国古代僧尼名籍制度》,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8页。
    ①(梁)释宝唱著,王孺童校注《比丘尼传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②《魏故车骑大将军平舒文定邢公继夫人大觉寺比丘元尼墓志铭并序》,见赵超著《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61页。
    ③(唐)道宣撰《广弘明集》,见《大正藏》卷52,No.2103,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版,第357页中。
    ④(南北朝)徐陵《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全陈文》卷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笫3465页上。
    ⑤(唐)李延寿撰《北史》,卷三十三《李搔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05页。
    ⑥此处所引比丘尼均见《比丘尼传》各本传。
    ⑦(魏)杨街之著,范祥雍校《洛阳伽蓝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46-47页。
    ①(唐)李延寿撰《北史》,卷十三《孝文废皇后冯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99页。
    ②(唐)李延寿撰《北史》,卷十三《宣武灵皇后胡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05页。
    ③(唐)李延寿撰《北史》,卷十三《宣武灵皇后胡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30-531页。
    ④赵超著《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02页。
    ⑤(粱)释宝唱著,王孺童校注《比丘尼传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50页。
    ⑥(魏)杨街之著,范祥雍校《洛阳伽蓝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46-147页。
    ①(粱)释宝唱著,王孺童校注《比丘尼传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页。
    ②(梁)释宝唱著,王孺童校注《比丘尼传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8页。
    ③(宋)赞宁撰《大宋僧史略》,《大正藏》卷54,No.2126,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版,第243页上。至于“尼统”一称,见《魏故比丘尼统慈庆墓志铭》载,尼慈庆历奉五朝,崇重三帝。在其逝世后,北魏孝明帝追赠其为比丘尼统。(见赵超著《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46-147页)据此,则尼统应不是实际的尼部僧官,有学者也认为北朝尼统之号“但只作为与宫廷来往密切的著名尼僧的赠谥之号,实际并未实行尼僧僧官治理尼僧事务的制度”(见谢重光、白文固著《中国僧官制度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9页注2)另《大宋僧史略》有“惟宫人出家勅补尼录、尼统”句,亦可证此论之确。(见《大正藏》卷54,第243页上)
    ①(粱)释宝唱著,王孺童校注《比丘尼传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09页。
    ②(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六十四《司马道子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33-1734页。
    ①(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六十四《司马道子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34页。
    ②(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六十四《司马道子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41页。
    ③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版,第350页。
    ④(粱)沈约撰《宋书》,卷六十八《武二工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99页。
    ⑤(粱)沈约撰《宋书》,卷七十四《藏质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笫1918页。
    ⑥(粱)沈约撰《宋书》,卷四十一《后妃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92页。
    ⑦(粱)释宝唱著,王孺童校注《比丘尼传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59页。
    ①鲁迅先生所辑之《宣验记》中“安荀”条文意不畅,似有脱落。如言安荀“年十余,身婴重疾”,后文又忽有“君能与女并捐弃邪俗”句,其女之出现稍显突兀,且以此小小年纪就有子女,也似为不妥,此其一;其二,《比丘尼传》卷二“吴太玄台寺释玄藻尼传”言玄藻,“年十余,身婴重疾”,如此一来,安荀为救女儿性命而与女儿专心礼佛方得说通,故此条应从《比丘尼传》中所载。
    ②关于《搜神后记》之作者及成书年代,众说纷纭,今从李剑国先生之断。李先生从梁释惠皎《高僧传》、隋萧吉《五行记》、唐初释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等诸书中所提及之佐证,认为陶潜即是此书的作者。而此书中有刘宋永初、元嘉间事,故其书应成于宋初,是南朝刘宋时期之作。见其著《唐前志怪小说史(修订本)》,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76-378页。
    ③(粱)沈约撰《宋书》,卷五十一《刘义庆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77页。
    ④石昌渝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文言卷》,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58页。
    ④(南朝齐)王琰《冥祥记·自序》,见鲁迅《古小说钩沉》,《鲁迅辑录古籍丛编》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13-314页。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笫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笫56页。
    ②本节所引小说文本,如无特别说明,则均出自鲁迅先生《古小说钩沉》,《鲁迅辑录古籍从编》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①(粱)释惠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笫365页。
    ②(梁)释惠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45页。
    ①(台)李玉珍《唐代的比丘尼》,台湾学生书局1989年版,第7-47页。因李氏所辑比丘尼之时间在上世纪80年代末,如今又有大量的已被整理的金石资料逐渐问世,故其中所辑并未全备,尼僧未见收入者还有多位。关于此可参阅: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另,其所辑编号第70位尼僧之法号乃为清真,是沙弥尼,所谓勤策尼乃是沙弥尼之汉义,李氏标法号为“勤策”,有误。
    ②(民国)释震华《续比丘尼传》卷一、卷二,金陵刻经处。
    ③(唐)释法琳《辩正论》卷三,《大正藏》卷52,No.2110,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版,第508页中。关于隋代开皇至仁寿间的僧尼人数,历史记载多有不同,白文固、赵春娥认为此说较为可信,此从之。见其著《中国古代僧尼名籍制度》,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4-25页。
    ④(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四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52页。
    ①(台)李玉珍《唐代的比丘尼》,台湾学生书局1989年版,第205-220页。
    ②武则天为尼,新旧唐书各本传均载其出家于感业寺,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九亦如之。然据《长安志》卷九唐京城三“次南崇德坊”之“崇圣寺”条载:“(祟圣寺)有二门,西门奉济度尼寺,隋秦孝王俊舍宅所立。东门本道德尼寺,隋时立。至贞观二十三年,徙济度寺于安业坊之修善寺,以其所为灵宝寺,尽度太宗嫔御为尼以处之;徙道德寺额于皆祥坊之太原寺,以其所为崇圣宫,以为太宗别庙。仪凤二年并为崇圣僧寺。”则知武则天为尼,乃是在崇德坊之灵宝寺,而非感业寺。宋人程大昌《雍录》及元人胡三省注《通鉴》之相关记载均有错舛之处,清人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卷四“次南崇德坊”与“次南安业坊”条之记载,亦有矛盾之处。详较四书所载,即可得出正确结论。
    ③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35页、第657页。
    ①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410页、第1476页、第1786页、第1923页、第2368页。
    ②(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105页下。
    ②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笫1863页。
    ①《大唐真化寺多宝塔院故寺主临坛大德尼如愿律师墓志铭并序》,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笫1786-1787页。
    ②(后蜀)何光远《重雕足本鉴诫录》卷十“蜀才妇”条,见《笔记小说大观》第6编,第]册,台北新兴书局1983年版,第263页下。
    ③(元)戴良《九灵山房集》卷九“七言律诗·渡海”,《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21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58页上。
    ③(清)曹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七百九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993页。另,“薛氏年十五,剪发出家六年,为谣云云,遂返初服,归郭”句,中华书局断为“薛氏年十五,剪发出家,六年为谣云云。遂返初服,归郭”,如此则意为薛氏十五时出家,六年后才作返俗诗,还俗嫁郭元振。然据白居易《龙花寺主家小尼》诗“头青眉眼细,十四女沙弥”句,则知其十四岁时已然是一沙弥尼了,那么,薛氏出家时的年龄应该是九岁,六年后即十五岁时返俗,故改断之。李玉珍也认为薛瑶出家在其九岁时,见氏著《唐代的比丘尼》,台湾学生书局1989年版,笫85页。
    ①(后晋)刘晌等撰《旧唐书》卷五十五《高开道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256页。
    ②(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四十四《李广弘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920页。
    ③(宋)袁枢撰《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七“杨行密据淮南”,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3479-3480页。
    ④王书奴编著《中国娟妓史》,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58页。
    ①清人褚人获《坚瓠集》补集卷一,载有唐人《题尼姑》诗一首,然它处并未见有此诗,故暂录于此,以俟它日为证。诗云:“剪下春鬟着素衣,讬身松院自栖迟。深通佛性浑无欲,恪守禅心不画眉。栢子烟青熏玉骨,梅花月冷映冰姿。此回减却红尘梦,雪竹松筠独自持。”见《笔记小说大观》第23编,第10册,台北新兴书局1978年版,第5950页。
    ②(清)曹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二百九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397页。
    ③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之《全唐诗补逸》,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96页。
    ①(清)曹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二百七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061页。
    ②据李群玉诗中“既为金界客,任改净人名”、“第一龙宫女”等句,知阿最实是生活在龙安寺的一名有着佛教信仰的净人,而非尼僧。所谓净人,“指在寺院从事勤杂劳务的非出家劳动者”。由于其时之身份特征及生存状态与尼庵中的尼僧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后人亦多以尼僧目之,故列于此以备一论。见(清)曹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五百七十,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608页;任继愈主编《宗教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版,第716页。
    ③(清)宋长白《柳亭诗话》卷二十,上海杂志公司1935年版,第445页。
    ④(清)俞樾《茶香室丛钞》卷十三“僧妻”条,《丛书集成三编》第66册,台北新文丰山版公司1997年版,第284页。
    ⑤(后蜀)何光远《重雕足本鉴诫录》卷十“蜀才妇”条,见《笔记小说大观》第6编,第1 册,台北新兴书局1983年版,第262页上。
    ①(后蜀)何光远《重雕足本鉴诫录》卷六“旌论衡”条,见《笔记小说大观》第6编,第1册,台北新兴书局1983年版,第240页上。
    ②李玉珍认为唐诗人晁采之《子夜歌》“侬既剪云鬟,郎亦分(李引作“无”,应作“分”,与“剪”相对)丝发,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李引作“节”)”是“模仿比丘尼之语气写僧尼恋爱”。当有误。此诗实写世俗中的一对男女互相爱恋,遂截发以表同心事,与僧尼无关。李玉珍《唐代的比丘尼》,台湾学生书局1989年版,第89页。
    ③(唐)李商隐《义山杂纂》,《笔记小说大观》第30编,第10册,台北新兴书局1979年版,第6397-6409页。
    ④(唐)白行简《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见周绍良主编《全唐文新编》,卷六九二,第3部,第4册,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笫7839页。
    ⑤(清)曹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七百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294页。
    ⑥(明)胡臆麟《少室山房笔从》卷三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86页。
    ⑦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3页。
    ①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修订本)》,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85页。
    ①(唐)唐临撰,方诗铭辑校《冥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页。
    ②李剑国先生认为唐时小说有十大主题:性爱、历史、伦理、政治、梦幻、英雄、神仙、宿命、报应及兴 趣。此即李先生所指的诸种宿命主题之一。见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50-82页。
    ①《谢小娥传》,唐李公佐撰,另唐李复言之《续玄怪录》亦言其事,题为“尼妙寂”,二者虽微有差异,但大体相同。惟题唐李绅所撰之《谢小娥传》与二者颇为不同,李剑国先生认为此“盖绅自据传闻”而作,今此书已不存。见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542-543页。
    ②沈曾植著,钱仲联辑《海日楼札丛》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119-220页。
    ①陈洪《佛教与中国古典文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6页。
    ②(明)袁宏道参评,屠隆点阅《虞初志》,卷四“谢小娥传”,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版(据扫叶山房1926年版影印),第14-15页。
    ①(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四百二十四,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重印,第3452页。
    ②(台)李玉珍《唐代的比丘尼》,台湾学生书局1989年版,第94页。
    ③(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卷二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00页。
    ④(唐)释道宣撰《续高僧传》,卷九,见《大正藏》卷50,No.2060,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版,第495页中。
    ⑤(元)德辉重编《敕修百丈清规》,卷八,见《大正藏》卷48,No.2025,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版,第1157页上。
    ①(宋)王溥撰《唐会要》卷四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863页。
    ②(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道释”一之一三,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7875页上。
    ③白文固、赵春娥《中国古代僧尼名籍制度》,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7-41页。
    ①(宋)朱彧《萍州可谈》卷二“抚州莲花纱”条,《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342页。
    ②分别见(宋)施宿撰《熹泰会稽志》卷七,卷十七,《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4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印行,第6277页、第6488页。
    ③(宋)盂元老撰,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88-89页。
    ④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九之八,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991页下。
    ①(宋)释志盘撰《佛祖统纪》卷五十四,《大正藏》卷49,No.2035,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472页下。
    ②(宋)佚名著《宋大诏令集》,卷三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91页。
    ③(民)释震华《续比丘尼传》卷二“宋平江妙湛寺尼文照传”,金陵刻经处。
    ④(清)李有棠撰《金史纪事本末》卷三十,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98页。
    ⑤(宋)赵盂頫著《松雪斋集·松雪斋外集》,“济南福寿禅院记”,《海外邨古籍丛刊》本,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1年版,第12-13页。
    ①(宋)普济著,苏渊雷点校《五灯会元》卷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80-1181页。
    ②(宋)陆游著《陆放翁全集·渭南文集》卷三十一,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版,第194页。
    ③(民)释震华《续比丘尼传》卷二“宋常州净慧寺尼德英传”,金陵刻经处。
    ④此处所引尼僧均见释震华《续比丘尼传》各本传。
    ⑤(宋)普济著,苏渊雷点校《五灯会元》卷二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348页。
    ①(宋)罗大经撰,王瑞来点校《鹤林玉露》,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46页。
    ②(清)厉鹗辑撰《宋诗纪事》,卷九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274页。
    ③(清)汤漱玉撰、《玉台画史》,《笔记小说大观本》,第5编,第8册,台北新兴书局1981年版,第4433页。
    ④(宋)李元弼《作邑自箴》卷一,《四部从刊续编》第310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据上海涵芬楼刊本影印,第3a页。
    ⑤(宋)刘清之《戒子通录》卷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0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82b-83a页。
    ⑥详见(宋)吕祖谦《少仪外传》卷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0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51b页。吕祖谦《东莱集·东莱别集》卷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50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10页下。
    ①(宋)张镃《皇朝仕学规范》,卷二十七,见《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子部杂家类,第68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第638页。
    ②(宋)朱熹撰《小学集注》,卷五外篇,见陆费逵、高野侯等辑《四部备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笫122页下。
    ③(宋)叶梦得《石林治生家训要略》,《丛书集成续编》第78册,上海书店1980年版,第446页上。
    ④(宋)袁采《世范》卷下,《笔记小说大观》第4编,第4册,台北新兴书局1974年版,第5页。
    ⑤。
    ⑥(元)赵素《为政九要》,见《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辛集,《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61册,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336页上。
    ⑦(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北京中华书局]959年版,第126页。
    ①《绿窗新话》卷上“张子野潜登池阁”条引《古今词话》云张子野:“尝与一尼私约,其老尼性严,每卧于池岛中一小阁上。俟夜深人静,其尼潜下梯,伸子野登阁相遇。临别,子野不星牛惓惓,作《一丛花》词以道其怀。”见(宋)皇都风月主人编,周夷校补《绿窗新话》,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77页。
    ①(宋)汪元量撰,孔凡礼辑校《增订湖山类稿》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22页。
    ②(宋)葛长庚《满江红》,见唐圭璋编《全宋词》,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572-2573页。
    ③(宋)赞裳《演山集》,卷二十九《坚尼师开堂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120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02页。
    ①(宋)释惠洪《赠尼昧上人》,见《宋诗纪事》卷九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232-2233页。
    ②(宋)释昙《橘洲文集》,卷八,《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31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15页上。
    ③(宋)释居简《北磵诗集》,卷二,见《宋集珍本丛刊》,第71册,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版,第263贝下。
    ④(宋)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第二十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笫185页。
    ⑤(宋)程垓《孤雁儿》,见唐圭璋编《全宋词》,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笫]994页。
    ⑥(宋)张先《一枝花令》,见唐圭璋编《全宋词》,第1 册,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60页。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见《鲁迅全集》卷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6页。
    ②(宋)何薳撰,张明华点校《春渚纪闻》,卷三“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0页。
    ③(宋)黄庭坚《尼法悟》,见李剑国辑校《宋代传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52-254页。
    ①(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夷坚丁志》,卷十六《郑生夫妇》,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2006年重印),第669-670页。
    ②(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夷坚乙志》,卷十一《金尼生须》,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2006年重印),第277页。
    ③(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夷坚三志》,辛卷第五《揽事游师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2006年重印),第]424-1425页。
    ①(唐)李复言撰,程毅中点校《续玄怪录》,补遗《延州妇人》,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95页。
    ②(后秦)僧肇等注《注维摩诘所说经》,卷七《佛道品·第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47页。
    ①(宋)廉布《清尊录·狄氏》,收入(元)陶宗仪编纂《说郛(百卷本)》,卷十一,见《说郛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23-224页。
    ①(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夷坚支志》,景卷第三《西湖庵尼》,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2006年重印),第902-903页。
    ②(宋)蒋津《苇航纪谈·漆匠章生》,收入(元)陶宗仪编纂《说郛(百卷本)》,卷七,见《说郛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45页。
    ①(宋)佚名著《鸳鸯灯传》,见李剑国辑校《宋代传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421-426页。
    ①(北魏)杨街之撰,范祥雍校注《洛阳伽蓝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1版,第47页。
    ①宋人传奇《鸳鸯灯传》、宋人罗烨《醉翁谈录》王集卷一“红绡密约张生负李氏娘”亦讲此事,但二者均是讲张生负李氏事,此条中则仅采前事,至于张生负心事则不用。《情史》中仅取其前部而已。《熊龙峰刊小说四种》之“张生彩鸾灯传”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二十三“张舜美元宵得丽女”入话、正话部亦采此事之前部,只是比重不同而已。
    ②赫应祥条后所附之事,见冯梦龙《古今谭概》“谬误部”卷五“父僧误”与《泾林续纪》卷四刘康事及《僧尼孽海》“京师尼”条。
    ③(明)王象晋《剪桐载笔》,《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243册,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485页上。
    ①关于此书之编撰者,孙楷第认为:“书中叙事,有万历年号,崇祯间古吴金木散人所编《鼓掌绝尘》第三十九回引此书,知书成在万历、天启间。云‘唐寅编’者妄也。”今亦从之。见其《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卷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25页。
    ②尼引李少妇与封师私通事亦见《绣谷春容》中《新话摭粹》之“李少妇私慕封师”篇。
    ③后(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二十二回“黄焕之慕色受官刑”事即采于此。
    ④《欢喜冤家》第二十二回“黄焕之慕色受官刑”中之部分诗句也有采自于本篇者。如僧与幼尼设誓之诗在黄焕之中亦有,只是个别语词稍微不同而已,而“旋蓄香云学戴花,从今不着旧袈裟”则完全相同。
    ⑤见本节《情史》卷十八《情累类·赫应祥》脚注,此部与冯梦龙《古今谭概》“谬误部”卷五“父僧误”情节同。
    ①《古今律条公案》,全称《新刻海若汤先生汇集古今律条公案》,题为汤显祖作,舒穆认为“显系伪托”以正文卷首所题“金陵陈玉秀选校”为由,认为陈玉秀应是编纂者。见石昌渝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白话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85页。
    ②此事与李昌祺《剪灯余话》卷四“芙蓉屏记”故事同,除人物名字变换、芙蓉屏变为菊花画外,情节大致相类,似仿李氏之作而成。
    ③此《平妖传》乃(明)罗贯中编次,(明)冯梦龙增补《天许斋批点平妖传》四十回本,见刘世德、陈庆浩、石昌渝主编《古本小说丛刊》第33辑,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①见前冯梦龙《情史》卷三《情私类·阮华》条及相关注释。
    ②见前冯梦龙《情史》卷三《情私类·补遗·李节度使姬》条及相关注释。
    ③见前周复俊《泾林续纪》卷四“监生赫应祥”条及相关注释。
    ④见前冯梦龙《情史》卷十七《情秽类·金废帝海陵》相关叙述。
    ⑤此事见宋刘斧《青琐高议》别集卷四《张浩(花下与李氏结婚)》及宋皇都风月主人《绿窗新话》卷上《张浩私通李莺莺》。
    ①朱一玄、宁稼雨、陈桂声编著《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提要》把其归入明代作品,见该书第517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陈庆浩则认为:“刘廷玑《在园杂志》卷二记彼于壬辰(陈注:康熙五十一年,1712)冬与友人论小说,将《快史》列入‘近日小说’中,结合现存各版本皆不避明末诸帝讳而避康熙讳的现象,则此书确定为康熙年间作品。”见石昌渝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白话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42-244页。
    ②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把此书列于明人所撰话本专集中,朱一玄、宁稼雨、陈桂声把其列为明短篇白话小说集中,题冯梦龙著。然雷文把其归三为清初话本小说集中,题清墨憨斋主人撰,他认为:“作者‘墨憨斋主人’,与明末冯梦龙同号,但并非冯梦龙,而是冯梦龙的后人。本书首《笑引》末署‘墨憨主人题’下钤有‘子犹后人’,即可为证。本书第二笑的第二个故事开头云‘说在明末时’,是清朝人的口气,此书当作于清初。”此从雷氏说。见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06页;朱一玄、宁稼雨、陈桂声编著《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提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37页;石昌渝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白话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35页。
    ③朱一玄、宁稼雨、陈桂声编著《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提要》中,把其归为明代短篇白话小说集中,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48页;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则把其归为清人编选的话本小说选集中,认为此书编写于康熙十四年(1675),见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59页。此从胡氏说。
    ①阿英著《小说闲谈四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77页。
    ② (明)叶宪祖《丹桂钿合》,见明沈泰编《盛明杂剧二集》,卷十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版,第18b页。
    ①(明)陈汝元《红莲债》,见明沈泰编《盛明杂剧二集》,卷二十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版,第18页。
    ②(明)冯惟敏《僧尼共犯》,见王季烈校订《孤本元明杂剧》,第2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版(据商务印书馆原纸型重印)。
    ③(明)冯惟敏《冯惟敏全集》,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40页。
    ①(明)冯惟敏《冯惟敏全集》,山东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246页。
    ②(明)冯惟敏《冯惟敏全集》,山东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264页。
    ③(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48页。
    ④(明)祁彪佳《远山堂剧品》,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68页。
    ①《六十种曲》本《赠书记》题为无名氏作,明人吕天成《曲品》及祁彪佳《远山堂曲品》未著录,《重订曲海总目》、《曲录》及傅惜华《明代传奇全目》、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均列为无名氏作,今人王汉民考证,其为王元功所作。见王汉民《〈赠书记)作者考》,《文献》,1999年第1期,第276-278页。
    ②(明)高濂《玉簪记》,见(明)毛晋《六十种曲》,寅集,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1982年重印)。
    ③(明)梅鼎祚《玉合记》,见(明)毛晋《六十利,曲》,巳集,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1982年重印)。
    ①(明)周履靖《锦笺记》,见(明)毛晋《六十种曲》,申集,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1982年重印)。
    ②(明)王元功《赠书记》,见(明)毛晋《六十种曲》,戌集,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1982年重印)。
    ③以上《风月锦囊》至《玉谷新簧》诸书,均见(台)王秋桂主编《善本戏曲丛刊》各辑中,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版。
    ④(明)李碧峰、陈我含刊《新刻增补戏队锦曲大全满天春》,见龙彼得辑《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年版。
    ⑤(明)阮祥宇选辑《梨园会选古今传奇滚调新词乐府万象新》,见(俄)李福清,(中)李平编《海外孤本晚明戏剧选集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⑥(明)阙名《精刻汇编新声雅杂乐府大明天下春》,见(俄)李福清,(中)李平编《海外孤本晚明戏剧选集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①饶宗颐初纂,张璋总纂《全明词》,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695页。
    ②饶宗颐初纂,张璋总纂《全明词》,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628页。
    ①(明)田艺蘅《香宇集》,续集卷二十七,《续修四库全书》本,集部,第135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75页下-276页上。
    ②(明)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卷五百五,《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集部,第139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67页。
    ③(清)钱谦益搜集,许逸民、林淑敏点校《列朝诗集》,闰集第四,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533页。
    ④分别见(明)田艺蘅《香宇集》,续集卷十八与续集卷二十三,《续修四库全书》本,集部,第135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00页下,第246页上。
    ①(清)张源《樱桃宴》,见(清)邹式金《杂剧三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6年版。
    ②(清)李玉《眉山秀》,见《李玉戏曲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①(清)余治《得一录》,卷十一,见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99页。
    ②见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91-193页。
    ③见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42-148页。
    ④见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96-200页。
    ①(清)华广生辑《白雪遗音》,见《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74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②(清)李斗著,汪北平、涂雨公点校《扬州画舫录》,卷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60-261页。
    ③(清)瞿中浴《洞庭杂咏》,见雷梦水等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笫1196页。
    ④(清)刘继增《惠山竹杖词》,见雷梦水等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227页。
    ⑤(清)郭钟岳《瓯江竹枝词》,见雷梦水等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2203页。
    ①(清)曹广钧《梧州竹枝词》,见雷梦水等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3125页。
    ①见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全清词》编纂研究室编,《全清词·顺康卷》,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04页。
    ②见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全清词》编纂研究室编,《全清词·顺康卷》,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32-233页。
    ①(清)邹韬《三借庐赘谭》,卷九,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26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21下-722上;(清)凌霄撰《快园诗话》,卷八,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70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07页上。
    ①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第912-913页。
    ②(民国)徐世昌编,闻石点校《晚晴簃诗汇》,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961-962页。
    ①(清)顾景星《白茅堂集》,卷九,《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20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679页。
    ②(清)查慎行撰,周劭标点《敬业堂诗集》,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986年版,第123页。
    ①(宋)刘清之《戒子通录》卷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70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82b-83a页。
    ②(明)谷中虚辑《薛文清公要言》,卷上,见《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93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60页。
    ①(明)刘万春《守官漫录》,卷二,《四库禁毁书丛刊》子部,第37册,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235页;(明)杨昱《牧鉴》,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2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357页。
    ②(明)姚舜牧《来恩堂草》,卷十六,《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07册,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262页。
    ③《明太祖实录》,卷八十六,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1537页。
    ④(清)龙文彬撰《明会要》,卷三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95页。
    ⑤(清)万斯同撰《明史》,卷五本纪五,《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32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88页。
    ⑥《明宣宗实录》,卷五十五,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1314页。
    ①《明英宗实录》,卷七十八,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1531-1534页。
    ②《明宪宗实录》,卷七十四,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1431-1434页。
    ③《明世宗实录》,卷八十三,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1866-1867页。
    ④(明)林尧俞等纂修、俞汝楫等编撰《礼部志稿》,卷八十九“钦依禁革尼僧”,《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59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613-614页。
    ⑤(明)林尧俞等纂修、俞汝楫等编撰《礼部志稿》,卷八十九“钦依禁革尼僧”,《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59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613页。
    ⑥《明世宗实录》,卷二百七十六,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5405页。
    ⑦(明)林尧俞等纂修、俞汝楫等编撰《礼部志稿》,卷八十九“钦依禁革尼僧”,《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59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613页。
    ①(明)邵经邦撰《弘简录》,卷一百七十七,见《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30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63页。
    ② (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一百,《四部丛刊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①以上众人分别出自(明)焦竑辑《国朝献征录》,卷二十五刘阳撰《吏部尚书欧阳公必进行状》、卷三十一李梦阳撰《南京户部尚书黄公绂传》、卷四十九吕梢撰《嘉议大夫南京刑部右侍郎周玉岩公广神道碑》、卷六十三吕柟撰《佥都御史前国子监祭酒虎谷先生王公云凤墓志铭》、卷六十五张元桢撰《检察御史陆君愈墓表》、卷八十郭朴撰《工科给事中赠太常寺少卿王公科传》、卷八十五顾磷撰《仁和令陈公荣墓志铭》、卷八十九王D撰《荆州知府张公嵓墓表》,见(台)周骏富辑《明代传记丛刊·综录类》,台北明文书局1991年版,第110册209页、第110 册 453页、第111册381页、第112册119页、第112册311页、第112册893页、第113 册203页、第113册411页。
    ②(清)徐开任辑《明明名臣言行录》卷七十一《尚书丁清惠公宾》,见(台)周骏富辑《明代传记丛刊·名人类》,第53册,台北明文书局1991年版,第763页。
    ①《(嘉靖)仁和县志》,卷十“节妇”,见《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7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版,第641-642页。
    ②(明)顾梦圭撰《疣赘录》,卷三杂著《叔祖母朱夫人行状》,《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83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59页-60页。
    ③(明)归有光著,周本淳校点《震川先生集》,卷二十一《陈处士妻王孺人墓志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97页。
    ④(清)邹漪纂《启祯野乘》,卷十六,见(台)周骏富辑《明代传记丛刊·综录类》,第127册,台北明文书局1991年版,第608页。
    ⑤(清)丁丙著《武林坊巷志》,杭州浙江人民山版社1987年版,第446页。
    ⑥(明)汪康谣《菜漪园文集》,卷下《状·赠恭人亡室吴氏状》,转引自(台)衣若兰《三姑六婆——明代妇女与社会的探索》,台北稻香出版社2002年版,第31页。
    ⑦(明)顾起元《嫩真草堂集》,卷二十七《方宜人传》,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版,第3750页。
    ⑧(明)王世贞《弇州续稿》,卷七十九《文部·吴宜人传》,《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22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71页。
    ①《明太宗实录》卷二首三十三,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4年版,第2202-2203页。
    ②《明太宗实录》卷二百二十五,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4年版,第2211-2212页。
    ③(明)林尧俞等纂修、俞汝楫等编撰《礼部志稿》,卷八十九“罢度牒钱”,《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59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605页。
    ④《明英宗实录》,卷二百,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4264页。
    ⑤《明英宗实录》,卷二百,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4522页。
    ⑥《明宪宗实录》,卷二百五十七,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4337页。
    ⑦《明宪宗实录》,卷二百五十八,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4355-4356页。
    ⑧(清)龙文彬撰《明会要》,卷三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96页。
    ①(明)湛然圆澄《慨古录》,藏经书院编《卍续藏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1995年版,第114册,No.1285,第732页。
    ②(明)霍韬撰《霍文敏公全集》,卷四上《正风俗疏》,转引自何孝荣《明代南京寺院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2001年重印),第123页。
    ③(明)霍韬撰《霍文敏公全集》,卷四上《正风俗疏》,转引自何孝荣《明代南京寺院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2001年重印),第126页。
    ①(明)顾起元撰,谭棣华、陈稼禾点校《客座赘语》,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笫68页。
    ②(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七,《释道·毁皇姑寺》,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85页。
    ③(明)陆容撰,佚之点校《菽园杂记》,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8页。
    ①以上众人均见(民国)释震华《续比丘尼传》卷三各个本传。
    ②(清)陈奕禧《皋兰载笔》,卷四,见(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六帙,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版,第259页。
    ③尼祩锦之生平经历,见(明)释株宏撰《云栖法汇·孝义无碍庵录·纪贤·庵主太素师》、(明)吴应宾撰《武林孝义无碍庵主大尼太素师塔铭(有序)》,二文均收入(明)释袜宏《云栖法汇》,见《嘉兴大藏经》第33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92页。
    ①(明)释袜宏撰《孝义庵规约》,收入《云栖法汇·孝义无碍庵录》,见《嘉兴大藏经》第33册,No.277,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91页。
    ①(明)释袾宏撰《比丘尼戒本》,收入《云栖法汇·尼戒录要》,见《嘉兴大藏经》第32朋,No.277,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594页。
    ②(后秦)佛陀耶舍译《四分比丘尼戒本》,见《大正藏》,卷22,No.1431,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1032页。
    ③(后秦)佛陀耶舍译《四分比丘尼戒本》,见《大正藏》,卷22,No.1431,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1031页。
    ①(明)释袜宏撰《竹窗二笔》,收入《云栖法汇》,见《嘉兴大藏经》第33册,No.277,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44页。
    ②(明)德清阅《紫柏尊者全集》,卷五,见藏经书院《卐续藏经》,第126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4年版,第714页上。
    ③(明)释袜宏撰《例补》,收入《云栖法汇·尼戒录要》,见《嘉兴大藏经》第32册,No.277,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594-595页。
    ④见(民国)释震华《续比丘尼传》,卷三“明杭州孝义庵尼广觉传”。
    ①(明)释袜宏撰《竹窗三笔》,收入《云栖法汇》,见《嘉兴大藏经》第33册,No.277,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64页。
    ①(明)李昌祺《剪灯余话》,卷二《芙蓉屏记》,见《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初编》第二辑,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第46a。
    ②(明)沈周《石田翁客座新闻》,卷十一《僧济颠》,见《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16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45-446页。
    ③(明)周玄暐《泾林续纪》,卷三,见《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12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77-178页。
    ①(明)陈玉秀《古今律条公案》,卷三《强盗类·丁大府断舟人劫财杀命》,见《古本小说集成》,第4辑,第2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②(明)冯梦龙编,严敦易校注《警世通言》,卷十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131-161页。
    ③(明)焦竑撰,李剑雄点校《焦氏笔乘·续集》,卷六“尼善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49页。
    ④(明)陆人龙《型世言》,第四回,见《古本小说集成》第五辑,笫11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影印,第161-194页。
    ①(明)罗贯中编次,(明)冯梦龙增补《天许斋批点平妖传》,见刘世德、陈庆浩、石昌渝主编《古本小说从刊》第33辑,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②(明)清溪道人编次《禅真逸史》,第四十回,见《古本小说集成》,第二辑,第13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影印,第1712页。
    ③(明)凌濛初著,章培恒整理,王古鲁注释《拍案惊奇》,第三十四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617页。
    ④(明)伏雌教主编,张雅晶、宜凡校点《酷葫芦》,第十二回,见侯忠义等校点《中国古代珍稀本小说(6)》,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687-688页。
    ①(明)王象晋《剪桐载笔》,《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243册,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485页上。
    ②(明)兰陵笑笑生著,梅节校订,陈诏、黄霖注释《金瓶梅词话(重校本)》,香港梦梅馆1993年版,第895页。
    ③(明)张应俞撰,朱眉叔、董莲枝校点《杜骗新书》,第十八类,见侯忠义等校点《中国古代珍稀本小说(5)》,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34页。
    ④(明)凌濛初著,章培恒整理,王古鲁注释《拍案惊奇》,卷之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93页。
    ①(明)周清原著《西湖二集》,《古本小说集成》第1辑,第5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影印,第1176-1179页。
    ①(明)伏雌教主编,张雅晶、宜凡校点《醋葫芦》,第十二回,见侯忠义等校点《中国古代珍稀本小说(6)》,沈阳门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687页。
    ②本章部分内容受台湾学者林保淳、简瑞瑶、衣若兰相关著述影响颇深,特此指出,后不具明。
    ③(明)洪楩编,石昌渝校点《清平山堂话本》,《戒指儿记》,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①(明)张应俞撰,朱眉叔、董莲枝校点《杜骗新书》,第十八类,见侯忠义等校点《中国古代珍稀本小说(5)》,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31-134页。
    ②(明)凌濛初著,章培恒整理,王古鲁注释《拍案惊奇》,卷之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597页。
    ③(明)陆人龙《型世言》,第二十八回,见《古本小说集成》第五辑,第1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影印,第1208页。
    ④(明)清溪道人编次《禅真逸史》,见《古本小说集成》,第二辑,第13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影印,第185页。
    ①(明)张应俞撰,朱眉叔、董莲枝校点《杜骗新书》,第十八类,见侯忠义等校点《中国古代珍稀本小说(5)》,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31-134页。
    ①(明)洪楩编,石昌渝校点《清平山堂话本》,《戒指儿记》,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88-289页。
    ①(明)陆人龙《型世言》,第四回、第二十八回、第二十九回,见《古本小说集成》第五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影印。
    ②(后秦)佛陀耶舍译《四分比丘尼戒本》,见《大正藏》,卷22,No.1431,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1031页。
    ①(明)王象晋《剪桐载笔》,《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243册,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485-486页。
    ①(明)周玄暐《泾林续纪》,卷四,见《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12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90-192页。
    ①(明)冯梦龙编著,顾学颉校注《醒世恒言》,第十五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278-303页。
    ①(明)余象斗编《皇明诸司廉明奇判公案传》,见《古本小说丛刊》,第28辑,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②(明)余象斗编《皇明诸司公案》,见《古本小说丛刊》,第6辑,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③(明)京南归正宁静子辑,匡直淡薄子订《国朝名公神断详刑公案》,见《古本小说丛刊》,第4辑,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①(明)佚名编《郭青螺六省听讼新民公案》,见《古本小说丛刊》,第3辑,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②②(明)佚名选《详情公案》,见《古本小说丛刊》,第37辑,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③(明)陈玉秀编选《新刻海若汤先生汇集古今律条公案》,见《古本小说集成》,第4辑,第2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④(明)佚名编《鼎雕国朝宪台折狱苏冤神明公案》,见《古本小说集成》,第5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①(台)林保淳《古典小说中的类型人物》,台北里仁书局2003年版,第98页。
    ②祁连休《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817页。
    ①许政扬《话本征时》,《戒指儿记》,见《许政扬文存》,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67-273页。
    ②谭正璧《三言两拍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7-33页。
    ③见(元)脱脱等纂《金史》,卷六十三,列传第一,后妃上,北京中华书局]975年版,第1509-1511页。
    ①旧题唐伯虎选辑《新辑出相批评僧尼孽海》,《中国古艳稀品丛刊》,笫五辑,台北台湾联经出版公司,第133页。
    ①按,詹詹外史言此故事引自《泾林杂记》,有误,此故事实乃引自周玄暐之《泾林续纪》。
    ②(明)詹詹外史评辑,张福高等校点《情史》,卷三,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95页。
    ①(明)周玄暐《泾林续纪》,卷四,见《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12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91-192页。
    ②(明)詹詹外史评辑,张福高等校点《情史》,卷十八,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550页。
    ①(明)冯梦龙编,栾保群点校《古今谭概》,《谬误部》第五《父僧误》,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70页。
    ②旧题唐伯虎选辑《新辑出相批评僧尼孽海》,《中国古艳稀品丛刊》,第五辑,台北台湾联经出版公司,第155-156页。
    ③祁连休《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817页。
    ①(明)陆容撰,佚之点校《菽园杂记》,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8页。
    ②旧题唐伯虎选辑《新辑出相批评僧尼孽海》,《中国古艳稀品丛刊》,第五辑,台北台湾联经出版公司,第149-150页。
    ③(明)西湖渔隐主人撰,杨爱群校点《欢喜冤家》,第二十二回,见侯忠义等校点《中国古代珍稀本小说(2)》,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994年版,第782-795页。
    ①(明)凌濛初著,章培恒整理,王古鲁注释《拍案惊奇》,《拍案惊奇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笫1页。
    ①如无特殊说明本文所有《词话》引文均引自陈诏、黄霖注释《(梅节重校本)金瓶梅词话》,香港梦梅馆1993年印行。
    ②(明)谢肇浙《金瓶梅跋》,收入黄霖编《金瓶梅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2006重印),第3-4页。
    ①(明)兰陵笑笑生《新刻绣像批评原本金瓶梅》,第五十回,见《明清善本小说丛刊》,第10辑,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第55页a。
    ① 车锡伦《<金瓶梅词话>中的宣卷——兼谈<金瓶梅词话>的成书过程》,《明清小说研究》,1990年Z1期,第365页。
    ①(明)兰陵笑笑生《新刻绣像批评原本金瓶梅》,第五十一回,见《明清善本小说丛刊》,第10辑,台北天一出版社]985年版,第4页a。
    ① 《佛说大藏正教血盆经》,见藏经书院版《卍续藏经》第87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4年版,第597页。
    ② (明)葛寅亮编纂《金陵梵刹志》,卷二,收入(台)杜洁祥主编《中国佛寺志丛刊》,第1辑,第3册,台北明文书局1980年印行,第275页。
    ③ 释印光著述,张育英校注《印光法师文钞(修订版)》,卷三《书·复郭介梅居士书(二)》,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第217页。
    ①(清)鄂容安《襄勤伯鄂文端公年谱》,见《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91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第481页。
    ① 陈鼓应、赵建伟《周易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35页。
    ② (汉)郑玄注,(唐)陆德明音义《附释音礼记注疏》,卷二十八,《四部备要》本,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37页上。
    ③ (汉)郑玄注,(唐)陆德明音义《附释音礼记注疏》,卷二十七,《四部备要》本,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28页下。
    ④ (明)朱元璋《大诰武臣》,“男女混淆”第二十三,《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86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361页。
    ⑤ (明)曹端《夜行烛》,见(清)陈梦雷、蒋廷锡编著《古今图书集成》,第321册,《明伦汇编·家范典》第三卷“家范总部”,上海中华书局影印本1934年版,第16页a上。
    ①(明)吕得胜《女小儿语》,收入(清)陈弘谋《五种遗规·教女遗规》卷中,清乾隆培元堂刻汇印本。
    ②(明)伍袁萃《林居漫录·多集》,卷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242册,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571页。
    ③(明)陈龙正《几亭外书》,卷三《治句遗迹序·禁妇女游行三十一》,《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13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15页上。
    ④(明)王士性撰,吕景琳点校《广志绎》,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8页。
    ⑤怀效锋点校《大明律》,《礼律一·祭祀·亵渎神明》,沈阳辽沈书社1990年版,第87页。
    ⑥(明)雷梦麟撰,怀效锋点校《读律琐言》,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12-213页。
    ⑦(明)应檟撰《大明律释义》,卷十一,《礼律一·祭祀·亵渎神明》,见《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86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88-89页。
    ①(明)湛甘泉《泉翁大全》,卷八十三,嘉靖岭南朱明书院刊本,台北国家图书馆藏善本书,第28-29页。转引自(台)简瑞瑶《明代妇女佛教信仰与社会规范》,台北稻香出版社2007年版,第60-63页。
    ②(明)杨继盛《杨椒山遗嘱》,收入(清)陈弘谋《五种遗规·训俗遗规》卷二,清乾隆培元堂刻汇印本。
    ③见(明)张萱《西园闻见录》,卷三《阃范》,(台)周骏富辑《明代传记丛刊》,第116册,台北明文书局1991年版,第264页。
    ①(明)郭应聘《郭襄靖公遗集》,卷十六,《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34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64页。
    ②(明)田艺蘅《留青日扎》,卷二十一“绣花娘、插带婆、瞎先生”条,《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0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322页。
    ③(明)徐复祚《花当阁丛谈》,卷七“平湖金”条,《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17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23-124页。
    ④见王士晋《宗规》,收入(清)陈弘谋《五种遗规·训俗遗规》,卷二,清乾隆培元堂刻汇印本。
    ①(明)吕近溪《女小儿语》,收入(清)陈弘谋《五种遗规·教女遗规》,卷中,清乾降培元堂刻汇印本。
    ②见(明)王朗川《言行汇纂》,收入(清)陈弘谋《五种遗规·教女遗规》,卷下,清乾隆培元堂刻汇印本。在明代还有一种“三婆”,指奶婆、医婆、稳婆,乃专为供事掖庭者,其中奶婆被选用后,则将会终身居于宫掖中,医婆与稳婆,于事后仍还民间。此见(明)沈榜《宛署杂记》,卷十《居字·三婆》,北京古籍出版社1961年版,第76-77页。
    ③一个奇怪的现象是,虽然尼姑与道姑同在“三姑六婆”之列,也同为明季朝庭法令所限制,但是在明季的小说中,尤其是在这种勾通内外联系之描写中,却无一例涉及到道姑。这也许是明季道姑数量较少,兼其又是本土宗教,故而世俗及理学家的态度就相对宽容一些吧,如前引朱熹《劝女道还俗文》就没有论及道姑。
    ①(明)可一居士《醒世恒言序》,见(明)冯梦龙编著,顾学颉校注《醒世恒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863页。
    ①(明)王象晋《剪桐载笔》,《自序》,《四库全书存目从书》子部,第243册,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461-463页。
    ①(明)周清原著《西湖二集》,《古本小说集成》第1辑,第5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影印,第1171-1207页。
    ①(宋)蒋津《苇航纪谈·漆匠章生》,收入(元)陶宗仪编纂《说郛(百卷本)》,卷七,见《说郛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45页。
    ②(明)周清原著《西湖二集》,《古本小说集成》第1辑,第5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991年影印,第1196-1197页。
    ③如今人周楞伽点校的《西湖二集》,就删去了其中和尚与尼姑斗“采战术”的描写,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①《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北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北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5年版,笫239-240、242-243、841-843页。
    ②《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陕西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陕西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4年版,第447-448、450-451、480-481、1356-1357页。
    ①《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西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西卷》,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版,第384-385、667页。
    ①(清)允禄奉敕编,(清)弘昼续编《世宗宪皇帝上渝内阁》,卷三十九,《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41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37页。
    ②《高宗实录》,见《清实录》,第九册,卷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85页上。
    ①《高宗实录》,见《清实录》,第九册,卷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34页上。
    ②《高宗实录》,见《清实录》,第九册,卷三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94下-695上。
    ③《宣宗实录》,见《清实录》,第37册,卷三百零九,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19页上。
    ④《宣宗实录》,见《清实录》,第38册,卷三百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9页下。
    ⑤(清)戴舒庵《天台治略》,卷四,见《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浙江省)》,第65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475-477页。
    ①见(清)宗源瀚等修,周学浚等纂《(同治)湖州府志》,卷二十九《舆地略·风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浙江省)》,笫54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567页下。
    ②(清)陈弘谋《陈文恭公风俗条约》,收入《(同治)苏州府志》,卷三《风俗》,见《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⑦》,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页。
    ③(清)陈确《新妇谱补》,收入(清)王晫辑,(清)张潮校《檀几丛书》,卷二十八,见《从书集成续 编》,子部,第78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80年版,第607页上。
    ①(清)吴骞《愚谷文存》,卷十三《桐阴日省编(下)》,见《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5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04下-305上。
    ②(清)钱谦益著,(清)钱曾笺注,钱仲联标校《牧斋初学集》,卷七十四《谱牒一·先太淑人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638-1642页。
    ③(清)钱维乔撰《(乾隆)鄞县志》,卷十九,《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70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31下-432上。
    ④(清)平翰等修,(清)郑珍、莫友芝纂《(道光)遵义府志》,卷三十六,《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7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32页。
    ⑤(清)瑞麟、戴肇辰等修,(清)史澄等纂《(光绪)广州府志》,卷一百四十五,《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广东省)》,第1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66年版,第550页上。
    ①(民国)李洣修,陈汉章纂《象山县志》,卷二十八,《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浙江省)》,第196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版,第3025页。
    ②《(光绪)重修天津府志》,卷四十七,《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69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68页上。
    ③(清)庄述祖《珍埶宦文钞》,卷七《先妣彭恭人行述》,见《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47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22-129页。
    ④(清)陈休度《小木子三刻》,《俟宁居偶咏》卷上,《附录亡妻沈孺人行略》,见《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5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65-566页。
    ⑤(清)瑞麟、戴肇辰等修,(清)史澄等纂《(光绪)广州府志》,卷一百四十七,卷一百五十一,见《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广东省)》,第1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66年版,第587页上,第648页上
    ⑥(清)龚嘉儁修,(清)李榕纂《(民国)杭州府志》,卷一百五十四,《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浙江省)》,第19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版,第2936页下。
    ①《五灯全书》中所载明代尼帅俱由明入清,生平横跨两个朝代,且就其影响力来论,亦多在清季,民国释震华之《续比丘尼传》中把此类人物归入清代,此从之。
    ②(清)钱谦益著,(清)钱曾笺注《牧斋有学集》,卷三十六《坐脱比丘尼潮音塔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276页。
    ①(清)行刚说,授远、超宿等编《伏狮祗园禅师语录》,《嘉兴藏》,第28册,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版,第442页上。
    ②(清)行刚说,授远、超宿等编《伏狮祗园禅师语录》,《嘉兴藏》,第28册,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版,第442页中。
    ③胡文楷编著,张宏生等增订《历代妇女著作考(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820-823页。
    ④(清)沈起撰《查东山先生年谱》,见《北京图书馆珍本年谱丛刊》,第67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第190页。
    ⑤(民国)释震华《续比丘尼传》,卷四《常数直指庵尼行玄传》,金陵刻经处。
    ①(清)行刚说,授远、超宿等编《伏狮祗园禅师语录》,《嘉兴藏》,第28册,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版,第438页上。
    ②(清)行刚说,授远、超宿等编《伏狮祗园禅师语录》,《嘉兴藏》,第28册,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版,第438页中。
    ③(清)行刚说,授远、超宿等编《伏狮祗园禅师语录》,《嘉兴藏》,第28册,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版,第438页中。
    ④(清)行刚说,授远、超宿等编《伏狮祗园禅师语录》,《嘉兴藏》,第28册,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版,第442页中。
    ⑤(清)永潜叟撰《永寿尼子雍如禅师语录序》,《嘉兴藏》第39册,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版,第819页上
    ①(民国)徐世昌编《晚晴簃诗汇》,卷一百九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9130页。
    ②(民国)徐世昌编《晚晴簃诗汇》,卷一百九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9137页。
    ③(民国)徐世昌编《晚晴簃诗汇》,卷一百九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9136页。
    ①(清)行刚说,授远、超宿等编《伏狮祗园禅师语录》,《嘉兴藏》,第28册,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版,第429下-430上。
    ②(清)行刚说,授远、超宿等编《伏狮祗园禅师语录》,《嘉兴藏》,第28册,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版,第441页中。
    ③(清)木陈道忞《布水台集》,《嘉兴藏》,第26册,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版,第393页中。
    ④(清)陈维崧撰,(清)冒褒注《妇人集》,《丛书集成初编》本,第3401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69-70页。
    ⑤(清)陈维崧撰,(清)冒褒注《妇人集》,《丛书集成初编》本,第3401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39页。
    ①(清)陈维崧撰,(清)冒褒注《妇人集》,《丛书集成初编》本,第3401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37页。
    ②(清)陈鼎《留溪外传》,见(台)周骏富编《明代传记丛刊》,第128册,综录类35,台北明文书局1991年,第483-484页。
    ③(清)抱阳生编《甲申朝事小纪》,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115页。
    ④(清)施鸿保《闽杂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0页。
    ①(清)蓝鼎元《鹿洲初集》,卷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32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79页。
    ②伍承乔编《清代吏治丛谈》,卷二《百风子之折狱》,见(台)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二辑,第12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印行,第301-304页。
    ③蔡鸿生《尼姑谭》,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6页。
    ④(清)许奉恩《里乘》,济南齐鲁书社1988年版,第135-143页。
    ①(清)徐珂《清稗类钞》,方外类,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865页。
    ②(明)萧协中著,赵新儒校勘《新刻泰山小史(附泰山小史注)》,民国二十一年泰山赵氏排印本,见(台)沈云龙主编《中国名山胜迹志丛刊》,第1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版,第50页。
    ③曲进贤主编《泰山通鉴》,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27页。
    ④(清)张心泰《粤游小志》,见(清)王锡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94卷,第4册,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版。
    ④(清)施鸿保《闽杂记》,卷七《尼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8页。
    ①(清)徐珂《清稗类钞》,方外类,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866-4868页。
    ②(清)丁禹生撰《抚吴公牍》,卷三十,见(台)王有立主编《中华文史丛书》,第47册,台北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69年印行,第933-935页。
    ③王书奴《中国娟妓史》,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316页。
    ①(清)俞樾《右台仙馆笔记》,卷四,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78页。
    ①(清)俞蛟撰,方南生等校注《梦厂杂著》,卷三《乡曲枝辞·卷上》,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118-119页。
    ②(清)徐震著,丁炳麟校点《珍珠舶》,见《中国话本大系·<珍珠舶>等四种》,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9页。
    ③(清)慵讷居士著,陶勇点校《咫闻录》,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第95-96页。
    ①(清)许奉思著,文益人点校《里乘》,济南齐鲁书社1988年版,第]35页。
    ②(清)长白浩歌子著,刘连庚校点《萤窗异草:》,初编卷四,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109-110页。
    ③(清)和邦额著,王一工、方正耀点校《夜谭随录》,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29-133页。
    ①(清)李汝珍著,张友鹤校注《镜花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76-77页。
    ②(清)李春芳编次《海公大红袍全传》,《古本小说集成》本,第5辑4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998-1000页。
    ③(清)笔炼阁主人著,萧欣桥点校《五色石》,卷八,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83-209页。
    ④(清)草亭老人编,汪原放校点《娱目醒心编》,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03页。
    ⑤(清)石玉昆著,古谷点校《忠烈小五义传》,北京宝文堂书店1988年版,第542页。
    ①(清)丁耀亢著,陆合、星月点校《续金瓶梅》,见《金瓶梅续书三种》,济南齐鲁书社1988年版,第23-24页。
    ②(清)古吴娥川主人编次,(清)青门逸史点评《生花梦》,收入大连明清小说研究中心编校《中国古代孤本小说》第]册《生花梦全集》,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页。
    ①(清)长白浩歌子著,刘连庚校点《萤窗异草》,初编卷四,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109-110页。
    ②(清)许奉恩著,文益人点校《里乘》,济南齐鲁书社1988年版,第143页。
    ③(清)和邦额著,王一工、方正耀点校《夜谭随录》,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33页。
    ④(清)慵讷居士著,陶勇点校《咫闻录》,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第174页。
    ①(清)梦闲子辑《今古传奇》,卷四,卷七,《古本小说集成》,第2辑,第1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影印本,第101-127页,第179-198页。
    ②(清)撮合生辑《幻缘奇遇小说》,第二回,《古本小说集成》,第2辑,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影印本,第1-54页。
    ③(清)白云道人编,齐守成点校《玉楼春》,收入侯忠义等主编《中国古代珍稀本小说》第10册,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①(清)墨憨斋主人编,林辰点校《醒名花》,收入候忠义等主编《中国古代珍稀本小说》笫6册,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②(清)菊畦子辑,海波点校《醒世奇言》(即《醒世骈言》),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版。
    ①(清)宋起凤《稗说》,卷二《雷雪冤》,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氏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明史资料丛刊》,第二辑,扬州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8页。
    ②(清)齐学裘《见闻随笔》,卷十七《雷击盗衣贼》,《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18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88页。
    ①(清)董含撰,致之校点《三冈识略》,卷三《负心获报》,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6页。
    ②(清)袁枚著,王英志等校《续子不语》,收入《袁枚全集》第4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65页。
    ③(清)齐学裘《见闻随笔》,卷十二《雷击盗衣贼》,《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18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39页。
    ①(清)青心才人编次,李致忠校点《金云翘传》,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①(清)鸳湖烟水散人著,马蓉校点《女才子书》,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②(清)曹雪芹、高鹗著,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2版(2005年重印本)。
    ①(清)邹弢《海上尘天影》,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②(清)王韬《淞隐漫录》,卷三《龚绣鸾》,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03-107页。
    ①(清)鸳湖烟水散人著,马蓉校点《女才子书》,《女才子叙》,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1-3页。
    ①(清)鸳湖烟水散人著,马蓉校点《女才子书》,卷一《小青·引》,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1页。
    ①(明)詹詹外史评辑,张福高等校点《情史》,卷十四《情仇类·小青》,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422-427页。
    ①(清)毛奇龄《曼殊别志书磗》,见(清)张潮辑《虞初新志》,卷十三,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954年版(据开明书店纸版重印),第189-196页。
    ②(清)曹雪芹、高鹗著,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红楼梦》,第十七至第十八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2版(2005年重印本),第217-250页。
    ③(清)邗上蒙人著,苗壮、石星校点《风月梦》,济南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72-80页。
    ①(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76-377页。
    ②(清)蒲松龄著,朱其铠等校注《全本新注聊斋志异》,卷六《孙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1998年3月重印),第859-860页。
    ①(清)王士禛撰,靳斯仁点校《池北仙谈》,卷二十六《女侠》,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627-628页。
    ②(清)王韬《淞隐漫录》,卷七《姚云纤》,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20-324页。
    ①(清)蒲松龄著,朱其铠等校注《全本新注册聊斋志异》,卷六《武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1998年3月重印),第597-598页。
    ②徐震编订《苌氏武技书》,卷四《初学条目》,上海书店1990年影印,第61页。
    ①(清)佚名著,张兵、储玲珍整理校点《古本乾隆外传》,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版。
    ①(清)石玉昆著,古谷校点《忠烈小五义》,第八十八回,北京宝文堂书店1988年版,第545-547页。
    ②(清)佚名著《施公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7-11页。
    ①(清)吕熊著,刘远游、黄蓓薇标点《女仙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①佚名《梵门绮语录》,凡三集,收入(清)虫天子辑《香艳丛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②(清)惜花生著《江浙著名尼姑小传》,上海国学维持社1918年版。
    ③(清)惜花生著《江浙著名尼姑小传续编》(上册),上海国学维持社。
    ④刘鹗著,陈翔鹤校,戴鸿森注《老残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①李涵秋《涵秋笔记》,上海国学书室1919年版,第156-162页。
    ①南怀瑾著述《金刚经说什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73页。
    ①(明)朱棣集注,一苇校点《金刚经集注》,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56页。
    ②(唐)李复言编,程毅中点校《续玄怪录》,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笫195页。
    ①(后秦)僧肇等注《注维摩诘所说经》,卷七《佛道品·第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47页。
    ②(宋)释延寿集《宗镜录》,卷二十一,《大正藏》,卷48,No.2016,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版,第529页c。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注《满文老档》,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04页。
    ②(朝鲜)李民寏著,徐恒晋校释《建州闻见录校释》,沈阳辽宁大学历史系1978年版,第44页。
    ①(朝鲜)李民寏著,徐恒晋校释《建州闻见录校释》,沈阳辽宁大学历史系1978年版,第42页。
    ②(清)徐珂《清稗类钞》,《风俗篇》,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200页。
    ③(朝鲜)李民寏著,徐恒晋校释《建州闻见录校释》,沈阳辽宁大学历史系1978年版,第43页。
    ①(清)徐珂《清稗类钞》,《风俗篇》,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212页。
    ①(明)李贽《答以女子学道为短见书》,《焚书·续焚书》,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9页。
    ①(清)王士禄《宫闺氏籍艺文考略》征引《玉镜阳秋》语,见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增订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02页。
    ②(清)宋长白《柳亭诗话》,卷二十九《名媛诗》,上海杂志公司1935年版,第641页。
    ①雷勇《明末清初小说、戏曲中“冯小青热”初探》,《明清小说研究》,1995年第4期,第199-208页。
    ②(清)鸳湖烟水散人著,马蓉校点《女才子书》,卷一“引”,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1-2页。
    ③(明)曹学佺《午梦堂集序》,见(明)叶绍袁原编,冀勤辑校《午梦堂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2页。
    ④(明)沈自征《鹂吹集序》,见(明)叶绍袁原编,冀勤辑校《午梦堂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7页。
    ①(清)张潮著,孙宝瑞注译《幽梦影》,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97-198页。
    ②(清)毛奇龄《曼殊别志书磗》,见(清)张潮辑《虞初新志》,卷十三,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年版(据开明书店纸版重印),第5页。
    ③(明)徐士俊《春波影》,见(明)沈泰编《盛明杂剧》,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958年版。
    ④见(明)叶绍袁原编,冀勤辑校《午梦堂集·续窈闻》,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518-526页。
    ①(清)青心才人编次,李致忠校点《金云翘传》,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1页。
    ①隐名氏著《华严色相录》,收入雷瑨辑《清人说荟》二编,见(台)王有立主编《中华文史从书》第85册,台北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印行1928年版,第783-789页。
    ①陶慕宁《青楼文学与中国文化》,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213-215页。
    ①见(清)孙兆淞《风土杂录》,收入《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五帙,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版。(清)徐珂《清稗类钞》,方外类,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866-4867页。
    ①刘体仁著,张国宁点校《异辞录》,《女尼与西洋春册》,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35页。
    ②《宣宗实录(五)》,卷三一四,《清实录》第三十七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89页。同卷894页亦载此事。
    ①况周颐著,郭长保点校《眉庐丛话》,《女尼广真兴衰记》,《民国笔记小说大观》第]辑,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996年版,第304-305页。
    (汉)郑玄注,(唐)陆德明音义《附释音礼记注疏》,《四部备要》本,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后秦)佛陀耶舍译《四分比丘尼戒本》,见《大正藏》,卷22,No.1431,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版。
    (后秦)僧肇等注《注维摩诘所说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梁)沈约撰《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梁)释宝唱著,王孺童校注《比丘尼传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北魏)杨街之著,范祥雍校《洛阳伽蓝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唐)李延寿《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唐)李商隐《义山杂纂》,《笔记小说大观》第30编,第10册,台北新兴书局1979年版。
    (唐)唐临撰,方诗铭辑校《冥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唐)李复言撰,程毅中点校《续玄怪录》,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唐)道宣撰《广弘明集》,见《大正藏》卷52,No.2103,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版。
    (唐)释道宣撰《续高僧传》,见《大正藏》卷50,No.2060,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版。
    (唐)释法琳《辩正论》,《大正藏》卷52,No.2110,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版。
    (后蜀)何光远《重雕足本鉴诫录》,见《笔记小说大观》第6编,第1册,台北新兴书局1983年版。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北京中华己局1975年版。
    (宋)王溥撰《唐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
    (宋)袁枢撰《通鉴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版。
    (宋)佚名著《宋大诏令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宋)施宿撰《嘉泰会稽志》,见《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4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印行。
    (宋)朱熹撰《小学集注》,见陆费逵、高野侯等辑《四部备要》,北京中华收局1989年版。
    (宋)叶梦得《石林治生家训要略》,《丛书集成续编》第78册,上海书店1980年版。
    (宋)袁采《世范》,《笔记小说大观》第4编,第4册,台北新兴书局1974年版。
    (元)赵素《为政九要》,见《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辛集,《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 第61册,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
    (宋)李元弼《作邑自箴》,《四部丛刊续编》第310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据上海涵芬楼刊本影印。
    (宋)刘清之《戒子通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0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宋)刘清之《戒子通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0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宋)张镃《皇朝仕学规范》,见《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子部,第68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四部丛刊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宋)吕祖谦《东莱集·东莱别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150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宋)黄裳《演山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120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宋)释宝昙《橘洲文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31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宋)释居简《北(?)诗集》,《宋集珍本丛刊》,第71册,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版。
    (宋)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宋)赵盂頫著《松雪斋集·松雪斋外集》,《海外邨古籍丛刊》本,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1年版。
    (宋)陆游著《陆放翁全集·渭南文集》,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版。
    (宋)汪元量撰,孔凡礼辑校《增订湖山类稿》,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宋)吕祖谦《少仪外传》,《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70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宋)孟元老撰,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宋)罗大经撰,王瑞来点校《鹤林玉露》,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宋)朱或《萍州可谈》,《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宋)何薳撰,张明华点校《春渚纪闻》,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重印。
    (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2006年重印)。
    (宋)皇都风月主人编,周夷校补《绿窗新话》,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元)陶宗仪等编纂《说郛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宋)赞宁撰《大宋僧史略》,《大正藏》卷54,No.2126,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版。
    (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宋)释志盘撰《佛祖统纪》,《大正藏》卷49,No.2035,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版。
    (宋)普济著,苏渊雷点校《五灯会元》,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宋)释延寿集《宗镜录》,见《大正藏》,卷48,No.2016,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3 年版。
    (元)德辉重编《敕修百丈清规》,见《大正藏》卷48,No.2025,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版。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元)戴良《九灵山房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21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元)脱脱等纂《金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明太祖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
    《明太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
    《明英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
    《明宣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
    《明宪宗实录》,卷七十四,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
    《明世宗实录》,卷八十三,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
    (明)朱元璋《大诰武臣》,《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86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明)应檟撰《大明律释义》,见《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86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明)林尧俞等纂修、俞汝楫等编撰《礼部志稿》,《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59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明)雷梦麟撰,怀效锋点校《读律琐言》,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明)《(嘉靖)仁和县志》,见《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7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版。
    (明)萧协中著,赵新儒校勘《新刻泰山小史(附泰山小史注)》,民国二十一年泰山赵氏排印本,见(台)沈云龙主编《中国名山胜迹志丛刊》,第1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版。
    (明)焦竑辑《国朝献征录》,(台)周骏富辑《明代传记丛刊·综录类》,台北明文书局1991年版。
    (明)谷中虚辑《薛文清公要言》,见《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93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明)刘万春《守官漫录》,《四库禁毁书丛刊》子部,第37册,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明)杨昱《牧鉴》,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2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版。
    (明)曹端《夜行烛》,见(清)陈梦雷、蒋廷锡编著《古今图书集成》,第321册,上海中华书局影印本1934年版。
    (明)吕得胜《女小儿语》,收入(清)陈弘谋《五种遗规·教女遗规》卷中,清乾隆培元堂刻汇印本。
    (明)杨继盛《杨椒山遗嘱》,收入(清)陈弘谋《五种遗规·训俗遗规》卷二,清乾隆培元堂刻汇印本。
    (明)王士晋《宗规》,收入(清)陈弘谋《五种遗规·训俗遗规》,卷二,清乾隆培元堂刻汇印本。
    (明)王朗川《言行汇纂》,收入(清)陈弘谋《五种遗规·教女遗规》,卷下,清乾隆培元堂刻汇印。
    (明)郭应聘《郭襄靖公遗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34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明)冯惟敏《冯惟敏全集》,山东齐鲁书社2007年版。
    (明)田艺蘅《香宇集》,《续修四库全书》本,集部,第135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明)顾起元《嫩真草堂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版。
    (明)汪康谣《菜漪园文集》,转引自(台)衣若兰《三姑六婆——明代妇女与社会的探索》,台北稻香出版社2002年版。
    (明)霍韬撰《霍文敏公全集》,转引自何孝荣《明代南京寺院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2001年重印)。
    (明)湛甘泉《泉翁大全》,嘉靖岭南朱明书院刊本,台北国家图书馆藏善本书。转引自(台)简瑞瑶《明代妇女佛教信仰与社会规范》,台北稻香出版社2007年版。
    (明)归有光著,周本淳校点《震川先生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明)姚舜牧《来恩堂草》,《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07册,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明)王世贞《弇州续稿》,《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22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明)叶绍袁编,冀勤辑校《午梦堂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明)李贽《焚书·续焚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明)顾梦圭撰《疣赘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83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
    (明)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集部,第139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明)祁彪佳《远山堂剧品》,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明)明沈泰编《盛明杂剧》,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版。
    (明)毛晋《六十种曲》,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1982年2印)。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明)邵经邦撰《弘简录》,见《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30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明)伍袁萃《林居漫录·多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242册,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版。
    (明)陈龙正《几亭外书》,《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13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明)田艺蘅《留青日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0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版。
    (明)徐复祚《花当阁丛谈》,《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17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明)沈榜《宛署杂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61年版。
    (明)张萱《西园闻见录》,(台)周骏富辑《明代传记丛刊》,第116册,台北明文书局1991年版。
    (明)袁宏道参评,屠隆点阅《虞初志》,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版(据扫叶山房1926年版影印)。
    (明)王象晋《剪桐载笔》,《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243册,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版。
    (明)王士性撰,吕景琳点校《广志绎》,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明)顾起元撰,谭棣华、陈稼禾点校《客座赘语》,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明)陆容撰,佚之点校《菽园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明)沈周《石田翁客座新闻》,见《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16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明)周玄暐《泾林续纪》,见《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12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明)罗贯中编次,(明)冯梦龙增补《天许斋批点平妖传》四十回本,见刘世德、陈庆浩、石吕渝主编《古本小说丛刊》第33辑,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明)李吕祺《剪灯余话》,见《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初编》第二辑,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
    (明)冯梦龙编,严敦易校注《警世通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明)焦竑撰,李剑雄点校《焦氏笔乘·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明)陆人龙《型世言》,见《古本小说集成》第五辑,第11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影印。
    (明)清溪道人编次《禅真逸史》,见《古本小说集成》,第二辑,第138册,上海古籍山版社1992年影印。
    (明)凌濛初著,章培恒整理,王古鲁注释《拍案惊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明)伏雌教主编,张雅晶、宜凡校点《醋葫芦》,见侯忠义等校点《中国古代珍稀本小说(6)》,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明)兰陵笑笑生著,梅节校订,陈诏、黄霖注释《金瓶梅词话(重校本)》,香港梦梅馆1993年版。
    (明)张应俞撰,朱眉叔、董莲枝校点《杜骗新书》,见侯忠义等校点《中国古代珍稀本小说(5)》,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明)周清原著《西湖二集》,《古本小说集成》第1辑,第5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影印。
    (明)洪楩编,石昌渝校点《清平山堂话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明)冯梦龙编著,顾学颉校注《醒世恒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明)余象斗编《皇明诸司廉明奇判公案传》,见《古本小说丛刊》,第28辑,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明)余象斗编《皇明诸司公案》,见《古本小说丛刊》,第6辑,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明)京南归正宁静子辑,匡直淡薄子订《国朝名公神断详刑公案》,见《古本小说丛刊》,第4辑,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明)佚名编《郭青螺六省听讼新民公案》,见《古本小说丛刊》,第3辑,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明)佚名选《详情公案》,见《古本小说丛刊》,第37辑,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明)陈玉秀编选《新刻海若汤先生汇集古今律条公案》,见《古本小说集成》,第4辑,第2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明)佚名编《鼎雕国朝宪台折狱苏冤神明公案》,见《古本小说集成》,第5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明)詹詹外史评辑,张福高等校点《情史》,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明)冯梦龙编,栾保群点校《古今谭概》,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明)西湖渔隐主人撰,杨爱群校点《欢喜冤家》,见侯忠义等校点《中国古代珍稀本小说(2)》,沈旭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明)兰陵笑笑生《新刻绣像批评原本金瓶梅》,见《明清善本小说丛刊》,第10辑,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
    (明)周清原著,周楞伽点校《西湖二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明)德清阅《紫柏尊者全集》,见藏经书院《卐续藏经》,第126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4年版。
    (明)释袜宏《云栖法汇》,见《嘉兴大藏经》第33册,No.277,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年版。
    (明)朱棣集注,一苇校点《金刚经集注》,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版。
    (明)湛然圆澄《慨古录》,藏经书院编《卐续藏经》,第114册,No.1285,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1995年版。
    (明)葛寅亮编纂《金陵梵刹志》,收入(台)杜洁祥主编《中国佛寺志丛刊》,第1辑,第3册,台北明文书局1980年印行。
    《佛说大藏正教血盆经》,见藏经书院版《卍续藏经》,第87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4年版。
    《高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宣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清)万斯同撰《明史》,《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32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清)龙文彬撰《明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
    (清)李有棠撰《金史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清)允禄奉敕编,(清)弘昼续编《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41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清)平翰等修,(清)郑珍、莫友芝纂《(道光)遵义府志》,《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7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清)瑞麟、戴肇辰等修,(清)史澄等纂《(光绪)广州府志》,《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 方(广东省)》,第1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66年版。
    (清)戴舒庵《天台治略》,见《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浙江省)》,第65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
    (清)宗源瀚等修,周学浚等纂《(同治)湖州府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浙江省)》,第54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
    (清)陈弘谋《陈文恭公风俗条约》,收入《(同治)苏州府志》,卷三《风俗》,见《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⑦》,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清)钱维乔撰《(乾隆)鄞县志》,《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70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清)《(光绪)重修天津府志》,《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69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清)龚嘉儁修,(清)李榕纂《(民国)杭州府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浙江省)》,第19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版。
    (清)张心泰《粤游小志》,见(清)王锡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94卷,第4册,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版。
    (清)孙兆淮《风土杂录》,见(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五帙,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版。
    (清)陈奕禧《皋兰载笔》,见(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六帙,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版。
    (清)丁丙著《武林坊巷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清)徐开任辑《明名臣言行录》,见(台)周骏富辑《明代传记丛刊·名人类》,第53册,台北明文书局1991年版。
    (清)鄂容安《襄勤伯鄂文端公年谱》,见《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91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
    (清)陈维崧撰,(清)冒褒注《妇人集》,《丛书集成初编》本,第3401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清)陈鼎《留溪外传》,见(台)周骏富编《明代传记丛刊》,第128册,综录类35,台北明文书局1991年版。
    (清)行刚说,授远、超宿等编《伏狮祗园禅师语录》,《嘉兴藏》,第28册,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版。
    (清)永潜叟撰《永寿尼子雍如禅师语录序》,《嘉兴藏》第39册,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版。
    (清)木陈道忞《布水台集》,《嘉兴藏》,第26册,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版。
    (清)沈起撰《查东山先生年谱》,见《北京图书馆珍本年谱丛刊》,第67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
    (清)陈确《新妇谱补》,收入(清)王晫辑,(清)张潮校《檀几丛书》,卷二十八,见《丛书集成续编》,子部,第78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80年版。
    (清)宋长白《柳亭诗话》卷二十,上海杂志公司1935年版。
    (清)厉鹗辑撰《宋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清)曹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清)钱谦益搜集,许逸民、林淑敏点校《列朝诗集》,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清)顾景星《白茅堂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0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
    (清)吴骞《愚谷文存》,见《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5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清)钱谦益著,(清)钱曾笺注,钱仲联标校《牧斋初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清)钱谦益著,(清)钱曾笺注,钱仲联标校《牧斋有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清)查慎行撰,周劭标点《敬业堂诗集》,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清)蓝鼎元《鹿洲初集》,卷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32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清)陈休度《小木子三刻》,见《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5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清)庄述祖《珍埶宧文钞》,见《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47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清)厉鹗辑《宋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清)凌霄撰《快园诗话》,见《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70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清)邹式金《杂剧三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6年版。
    (清)李玉《李玉戏曲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清)华广生辑《白雪遗音》,见《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74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清)邹漪纂《启祯野乘》,见(台)周骏富辑《明代传记丛刊·综录类》,第127册,台北明文书局1991年版。
    (清)李斗著,汪北平、涂雨公点校《扬州画舫录》,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清)丁禹生撰《抚吴公牍》,见(台)王有立主编《中华文史丛书》,第47册,台北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69年印行。
    (清)徐珂《清稗类钞》,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清)邹韬《三借庐赘谭》,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26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清)抱阳生编《甲申朝事小纪》,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清)施鸿保《闽杂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清)汤漱玉撰《玉台画史》,《笔记小说大观本》,第5编,第8册,台北新兴书局1981年版。
    (清)褚人获《坚瓠集》,见《笔记小说大观》第23编,第10册,台北新兴书局1978年版。
    (清)俞樾《茶香室丛钞》,《丛书集成三编》第66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版。
    (清)俞樾《右台仙馆笔记》,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版。
    (清)许奉恩《里乘》,济南齐鲁书社1988年版。
    (清)俞蛟撰,方南生等校注《梦厂杂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
    (清)徐震著,丁炳麟校点《珍珠舶》,见《中国话本大系·〈珍珠舶>等四种》,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清)慵讷居士著,陶勇点校《咫闻录》,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
    (清)长白浩歌子著,刘连庚校点《萤窗异草》,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版。
    (清)和邦额著,王一工、方正耀点校《夜谭随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清)李汝珍著,张友鹤校注《镜花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
    (清)李春芳编次《海公大红袍全传》,《古本小说集成》本,第5辑4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清)笔炼阁主人著,萧欣桥点校《五色石》,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清)草亭老人编,汪原放校点《娱目醒心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清)石玉昆著,古谷点校《忠烈小五义传》,北京宝文堂书店1988年版。
    (清)丁耀亢著,陆合、星月点校《续金瓶梅》,见《金瓶梅续书三种》,济南齐鲁书社1988年版。
    (清)古吴娥川主人编次,(清)青门逸史点评《生花梦》,收入大连明清小说研究中心编校《中国古代孤本小说》第1册《生花梦全集》,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清)梦闲子辑《今古传奇》,《古本小说集成》,第2辑,第1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影印本。
    (清)撮合生辑《幻缘奇遇小说》,《古本小说集成》,第2辑,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影印本。
    (清)白云道人编,齐守成点校《玉楼春》,收入侯忠义等主编《中国古代珍稀本小说》第10册,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清)墨憨斋主人编,林辰点校《醒名花》,收入侯忠义等主编《中国古代珍稀本小说》第6册,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清)菊畦子辑,海波点校《醒世奇言》,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版。
    (清)宋起凤《稗说》,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氏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明史资料丛刊》,第二辑,扬州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清)齐学裘《见闻随笔》,《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18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清)董含撰,致之校点《三冈识略》,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清)袁枚著,王英志等校《续子不语》,收入《袁枚全集》第4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清)张潮辑《虞初新志》,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年版(据开明书店纸版重印)。
    (清)曹雪芹、高鹗著,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2版(2005年重印本),
    (清)邗上蒙人著,苗壮、石星校点《风月梦》,济南齐鲁书社1991年版。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清)蒲松龄著,朱其铠等校注《全本新注聊斋志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1998年3月重印)。
    (清)王士祺撰,靳斯仁点校《池北偶谈》,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清)王韬《淞隐漫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清)佚名著,张兵、储玲珍整理校点《古本乾隆外传》,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版。
    (清)佚名著《施公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清)青心才人编次,李致忠校点《金云翘传》,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清)鸳湖烟水散人著,马蓉校点《女才子书》,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清)邹弢《海上尘天影》,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清)吕熊著,刘远游、黄蓓薇标点《女仙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清)佚名《梵门绮语录》,凡三集,收入(清)虫天子辑《香艳丛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清)惜花生著《江浙著名尼姑小传》,上海小说进步社1911年再版。
    刘鹗著,陈翔鹤校,戴鸿森注《老残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清)张潮著,孙宝瑞注译《幽梦影》,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清)隐名氏著《华严色相录》,收入雷瑨辑《清人说荟》二编,见(台)王有立主编《中华文史丛书》第85册,台北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印行1928年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注《满文老档》,北京中华收局1990年版。
    怀效锋点校《大明律》,沈阳辽沈书社1990年版。
    唐圭璋编《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饶宗颐初纂,张璋总纂《全明词》,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雷梦水等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全清词》编纂研究室编,《全清词·顺康卷》,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王季烈校订《孤本元明杂剧》,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版(据商务印书馆原纸型重印)。
    (台)王秋桂主编《善本戏曲丛刊》,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版。
    (俄)李福清,(中)李平编《海外孤本晚明戏剧选集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英)龙彼得辑《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年版。
    (朝鲜)李民寏著,徐恒晋校释《建州闻见录校释》,沈阳辽宁大学历史系1978年版。
    (民国)释震华《续比丘尼传》,金陵刻经处,2006重印本。
    (民国)徐世昌编,闻石点校《晚晴簃诗汇》,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民国)李洣修,陈汉章纂《象山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浙江省)》,第196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版。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
    李涵秋《涵秋笔记》,上海国学书室1919年版。
    刘体仁著,张国宁点校《异辞录》,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况周颐著,郭长保点校《眉庐丛话》,《民国笔记小说大观》第1辑,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6年版。
    伍承乔编《清代吏治丛谈》,见(台)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二辑,第12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印行。
    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鲁迅《古小说钩沉》,《鲁迅辑录古籍丛编》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沈曾植著,钱仲联辑《海日楼札丛》,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阿英著《小说闲谈四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版。
    谭正璧《三言两拍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陈洪《佛教与中国古典文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李剑国辑校《宋代传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修订本)》,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陶慕宁《青楼文学与中国文化》,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
    许政扬《话本征时》,见《许政扬文存》,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黄霖编《金瓶梅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石昌渝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朱一玄、宁稼雨、陈桂声编著《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提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王书奴编著《中国娼妓史》,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
    蔡鸿生《尼姑谭》,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祁连休《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何满子《中国爱情与两性关系——中国小说研究》,台北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白文固、赵春娥《中国古代僧尼名籍制度》,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谢重光、白文固《中国僧官制度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南怀瑾著述《金刚经说什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张则贤《民国书影过眼录续集》,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年版。
    曲进贤主编《泰山通鉴》,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版。
    徐震编订《苌氏武技书》,上海书店1990年影印。
    释印光著述,张育英校注《印光法师文钞(修订版)》,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
    陈鼓应、赵建伟《周易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周绍良主编《全唐文新编》,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
    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赵超编《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任继愈主编《宗教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版。
    胡文楷编著,张宏生等增订《历代妇女著作考(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文学理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北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北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5年版。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陕西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陕西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4年版。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西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西卷》,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版。
    (台)康正果《重审风月鉴——性与中国古典文学》,台北麦田出版社1996年。
    (台)林保淳《古代小说中的类型人物》,台北里仁书局2003年版。
    (台)李玉珍《唐代的比丘尼》,台湾学生书局1989年版。
    (台)衣若兰《“三姑六婆”——明代妇女与社会的探索》,台北稻香出版社2002年版。
    (台)简瑞瑶《明代妇女佛教信仰与社会规范》,台北稻香出版社2007年版。
    (台)李贞德《最近中国宗教史研究中的女性问题》,《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1994年第2期。
    (台)李玉珍《佛学之女性研究——近二十年英文著作简介》,《新史学》,1996年第7卷第4期。
    (台)苏美文《乱象中有新生——论明末清初比丘尼之形象与处境》,《中华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27期。
    (台)苏美文《女性禅师的道影——由“写真与名言”探析祗园禅师之形象》,《佛学研究中心学报》2005年第10期。
    (台)苏美文《伏狮女禅:祗园之禅教化与性别智》,《台大佛学研究》,2008年第15期。
    (台)苏美文《女禅合响:宝持与祖揆之行传考述》,《新世纪宗教研究》,2008年第7卷第1期。
    (台)苏美文《梦寒霜月冷师门:义公禅师之修悟教化与继席伏狮》,《台北大学中文学报》,2009年第6期。
    (台)苏美文《女性禅师语录的书写意识——以明末〈伏狮祗园语录)为个案》,《中华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29期。
    车锡论《<金瓶梅词话>中的宣卷——兼谈<金瓶梅词话>的成书过程》,《明清小说研究》,1990年Z1期。
    雷勇《明末清初小说、戏曲中“冯小青热”初探》,《明清小说研究》,1995年第4期。
    张庆民《论(红楼梦)中的尼姑观》,《红楼梦学刊》,2002年第1期。
    廖信裴《〈红楼梦〉僧尼形象管窥》,《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 期。
    王建科《试论僧尼道姑情爱在中晚明戏曲小说中的文学表现》,《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杨毅《对艳情小说中僧尼、道士“性化”现象的宗教阐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陈曦《论“三言”“二拍”中的尼冠形象及其审美价值》,《社会科学家(增刊)》,2006年10月。
    严明、沈美红《闺阁中的爱情导师——“三言二拍”中婆子、丫环、尼姑角色的分析》,《明清小说研究》,2006年第1期。
    王汉民《(赠书记)作者考》,《文献》,1999年第1期。
    黄敏枝《宋代妇女的另一侧面——关于宋代的比丘尼》,见邓小南主编《唐宋女性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陈玉勤《论晚明通俗小说中的僧尼形象》,南昌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