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结构与金融发展、经济增长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存在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储蓄资金大幅度增长和资金大量闲置,而另一方面投资建设资金依然匮乏。这一矛盾的局面,正体现了我国储蓄结构分布不合理导致的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现状。高储蓄率并不能保证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更为重要的是要合理配置储蓄资金流向,优化储蓄结构,提高储蓄使用效率。
     首先,本文给出储蓄和储蓄结构的概念界定,然后进一步分析三大经济主体的储蓄动机。由于目前尚无较为完整的储蓄统计数据,本文依据一定的统计口径,收集整理出储蓄部门结构和储蓄资产结构的相关数据资料。通过对储蓄结构数据分析,不难看出,在改革以来的20多年中,储蓄的部门结构和资产结构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追根溯源,正是由于收入分配制度、消费体制、社会保障制度、金融储蓄资产和利率等多方面因素的变化,影响了储蓄结构的分布。联系近年来中国金融发展的历程和现实中存在的储蓄与投资缺口,本文提出可以通过金融的发展来优化储蓄结构。同时,通过对哈罗德——多玛经济增长模型的修正和对储蓄结构与金融相关率及经济增长率的相关系数分析和回归分析,本文得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证上,储蓄结构与金融发展、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储蓄部门结构和储蓄资产结构的优化将推动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亦为储蓄结构的优化创造了条件。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由此提出储蓄结构发展的证券化趋势。最后,本文提出了现行储蓄结构所存在的六大负面效应,并试图从收入分配领域调节、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资本市场完善和规范三方面提出相应优化储蓄结构的政策性建议,希望成为有关部门制订政策的参考和依据。
Recently, there rise a peculiar phenomena in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 in China, that is on one hand, the amount of savings is increasing rapidly and great amount of capital is not put into service; on the other hand, our country is still lack of investment and construction capital. This conflict reflects the fact that the unreasonable distribution of savings structure has lead to low efficiency of capital using. Obviously, high rate of savings can't guarantee high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 The key is to allocate the savings capital properly to enhance the using efficiency.
    On the basis of present savings theories, the thesis defines the definition of savings and savings structure and analysis the savings purpose of three economic bodies. Due to the lack of complete statistic data on savings, the thesis sort out relative data on division structure and capital structure of savings. Through analyzing on savings data, we can see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division structure and capital structure of savings in 20 years since the reform began. By this clue, due to the changes of income allocation, consumption, social security, financial capital and rates, savings structure has been fundamentally affected. On account of the history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the existing inconsonance between savings and investment, the thesis point out that the optimization of savings structure can be driven by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e. By revising Harid-Doma's Economic Growth Model and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relation between savings structure and Financial Interrelated Rate and Economic Growth Rate, the thesis draw the follow conclusion: either from theory or from practice, savings structure has positive correlative relation with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Optimization on the division structure and capital structure of savings can promote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Vice verse,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create the condition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savings structure. They are interactive. Meanwhile, the thesis presents the bond tendency of development of savings structure. At last, the thesis list out six negative effects lying in the present savings structure and tries to giv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on optimizing savings structure from the three aspect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djustment of income allo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security, the perfec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of capital market. The thesis tries to offer some reference for the relative division drawing policies.
引文
[1] 《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各年统计数据。
    [2] [美]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
    [3] [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六版,华夏出版社,1999年。
    [4] [美]W·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
    [5] 赵彦云,《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6] 张守春,《中国储蓄心理学》,中国金融出版社,1989年。
    [7] 邓映翎,《西方储蓄理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
    [8] 方贤明,《制度变迁与金融结构调整》,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年。
    [9] 施兵超,《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金融——若干金融发展模型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
    [10] 田鸣,《资金与资源配置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11] 黄志凌,《资金形成与金融发展》,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年。
    [12] 王兆星,《中国金融结构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
    [13] 洪崎,《金融深化理论与实证分析》,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
    [14] 臧旭恒,《居民资产与消费选择行为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15] 吴少新,《储蓄转化投资的金融机制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
    [16] 杨思群,《资本积累与资本形成——储蓄投资经济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
    [17] 沈天鹰,《资本形成的货币金融维度——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形成分析》,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
    [18] 赵志君,《资本流动与中国经济增长》,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
    [19] 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实证与政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20] 《中国全社会资金监测与调控》课题组,《中国全社会资金监测与调控》,中国物价出版社,1999年。
    [21] 杨琳,《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增长》,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
    [22] 李鹰,《中国资金宏观配置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
    [23] 吴先满,《中国金融发展论》,经济管理出版社,1994年。
    [24] 尹艳林,《中国宏观收入分配问题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年。
    [25] 许崇正,《中国资本形成与资本市场发展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
    [26] 赵尚梅,《利率政策有效性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27] 李高楼、张中平、于新慈,《储蓄增长中的结构变动及调整方略——山西省储蓄专家问卷调查》,《中国金融》,1996年第8期,p2-p5。
    [28] 樊伟斌,《我国居民金融资产多元化的变化趋势》,《城市金融论坛》,2000年第8期,p13-p17。
    [29] 曾康霖,《储蓄理论与中国的现实》,《经济学家》,1996年第1期,p3-p8。
    [30] 于文峰、徐延辉,《居民储蓄行为的经济心理分析》,《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p22-p26。
    [31] 张迎春,《中国居民储蓄的计量经济研究》,《江苏统计应用研究》,2002年第3期,p8-p12。
    [32] 刘家新,《对政府储蓄与民间储蓄及国民总储蓄关系的考察》,《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p12-p17。
    [33] 刘家新,赵宗华,《论我国国民储蓄结构转换中的政府储蓄》,《天府新论》,2002年第2期,p33-p36。
    
    
    [34] 张学毅,《中国居民金融资产表的设计和总量测算》,《统计与决策》,1999年第3期,p7-p9。
    [35] 易纲,《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及政策含义》,《经济研究》,1996年第12期,p2-p8。
    [36] 吴少新,《中国居民储蓄特征与消费体制变革》,《金融体制改革》,1995年第11期,p18-p21。
    [37] 吕宇,《我国全社会资金运行分析及政策取向》,《中国投资与建设》,1996年第1期,p11-p15。
    [38] 巴曙松,《在储蓄存款大幅增长的背后》,《经济论坛》,1996年第20期,p6-p10。
    [39] 余永定,《国民收入分配、金融结构与宏观经济稳定》,《经济研究》,1996年第12期,p15-p19。
    [40] 奚洁、罗宓,《对我国金融结构不平衡现状的分析与思考》,《当代经济科学》,1999年第3期,p29-p32。
    [41] 张东祥,《金融结构理论的贡献与启示》,《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p24-p27。
    [42] 郭才,《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来源构成分析》,《经济纵横》,1997年9月,p15-p18。
    [43] 刘福国,《我国居民巨额储蓄存款利弊与启示》,《山东金融》,1996年第10期,p25-p28。
    [44] 李艳,《关于利率与我国居民储蓄关系的探讨》,《经济研究》,1999年第11期,p30-p34。
    [45] 李纪建,《金融发展的分化特征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经济科学》,2000年第5期,p32-p37。
    [46] 李丽霞,《储蓄存款剧增效应浅析》,《云南财经学院学报》,1997年第5期,p10-p14。
    [47] 许涤龙、乔增光,《我国居民储蓄函数及其实证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第3期,p16-p19。
    [48] 刘忠燕,《发达国家储蓄与投资的特征及启示》,《金融与保险》,1999年第7期,p45-p48。
    [49] 大卫·J·史密斯,《西方经济学家的储蓄理论》,《金融与保险》,1999年第11期,p33-p36。
    [50] 刘家新,《政府储蓄的形成:从财政收支角度所作的考察》,《财经科学》,2002年第1期,p18-p23。
    [51] 陈玉光,《我国居民金融资产与负债的失衡》,《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8年第6期,p16-p20。
    [52] 姜维俊,《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财贸经济》,1999年第5期,p28-p32。
    [53] 巴曙松,《中国金融结构的变迁与宏观金融政策的调整》,《经济科学》,1997年第5期,p5-p8。
    [54] 马永,《收入分配与我国金融结构的发展》,《城市金融论坛》,1998年第7期,p19-p24。
    [55] 许经勇,《试析存款利率下调与储蓄倾向增强之“谜”》,《金融与保险》,1999年第2期,p35-p38。
    [56] 刘巍、徐颖,《对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南开经济研究》,1999年第5期,p15-p18。
    [57] 胡乃武、张海峰,《中国居民储蓄实证分析》,《财贸经济》,2001年第4期,p25-p29。
    [58] 谢平,《经济制度变迁和个人储蓄行为》,《财贸经济》,2000年第10期,p12-p18。
    [59] 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中国国民储蓄和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经济研究》,1999年第5期,p7-p11。
    [60] 郭庆旺、赵志耕,《政府储蓄的经济分析》,《管理世界》,1999年第6期,p22-p26。
    [61] 谈儒勇,《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1999年第10期,p16-p19。
    [62] 吴晓求、冯巍、李志玲,《我国居民收入资本化趋势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1999年第1期,p36-p40。
    [63] 王广谦,《中国金融发展中的结构问题分析》,《金融研究》,2002年第5期,p26-p29。
    
    
    [64] 周立、王子明,《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1978-2000》,《金融研究》,2002年第10期,p43-p48。
    [65] 赵志君,《金融资产总量、结构与经济增长》,《管理世界》,2000年第3期,p9-p15。
    [66] 龙志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的居民储蓄与居民资产实证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01年第1期,p18-p21。
    [67] 于长秋,《中国金融资产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财经论丛》,2001年第9期,p30-p32。
    [68] 张红伟,《利率下调对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结构的影响》,《南方金融》,2001年第9期,p12-p16。
    [69] 李建军、田光宇,《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及其变化趋势分析》,《金融论坛》,2001年第11期,p15-p20。
    [70] 任建国、马伟群、鞠轶,《金融资产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辽宁大学学报》,2002年第9期,p21-p24。
    [71] 沈伟基、蔡如海,《储蓄分流、金融风险与储蓄——投资转化效率》,《金融与保险》,2002年第5期,p38-p42。
    [72] 孙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结构、资本结构和经济增长》,《金融研究》,2002年第10期,p32-p36。
    [73] Rabin Matthew, "Psychology and Economics",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Vol. 36, March 1998, p11-p15.
    [74] Mckinnon Ronald Ⅰ(1973), "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 Washington, D. C., Brookings Institute, 1973, p21-p27.
    [75] Edwards, Sebastian, "How Effective Are Capital Controls?", 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 No. 7413,1999, p34-p38.
    [76] Fumio hayashi, "Understanding Savings: Evidenc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MIT Press, 1997, p29-p34.
    [77] James H. Gapinsky, "The Economics of Saving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3, p26-p3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