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鲁东南沿海地区史前至汉代聚落考古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对鲁东南沿海地区史前至汉代聚落考古进行研究。研究以不同时期聚落选址为切入点,首先对不同时期聚落选址与各种环境因素的关系变化进行一般性讨论,以考察古代环境对聚落选址的影响以及人类的适应。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成本分析和最优路径分析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对史前至汉代不同时期聚落选址对区域内重要通道利用状况的考察,来探讨可能影响聚落选址的自然和社会因素,并利用这一研究方法对区域内重要资源的获取和流通方式进行了初步探讨。最后以龙山时期研究区域北部区域中心由丹土转移到两城镇为例进行个案研究,结合相关学者对复杂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的讨论,对推动这一转变的可能原因进行了推测。在对环境因素进行考察的同时,本文对不同时期聚落形态特别是高等级聚落的微观布局变化进行了梳理,以考察古代社会发展在聚落内部空间布局上的变化。
     聚落与环境考古研究在国内方兴未艾。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区域性的聚落考古研究在国内开始发展起来,一些学者把区域系统调查与有选择的重点遗址发掘相结合,来考察广阔空间范围内长时段的聚落形态变迁和社会发展,围绕着学术界所关注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社会复杂化发展、早期文明与国家的起源与形成等等,进行了一系列尝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空间分析是进行聚落考古研究的重要方法,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演讲中,张光直将空间分析与文化生态学和系统理论视作聚落形态研究三个同时并进的重要焦点。对环境因素的重视是近二十年来国内考古学研究发展的趋势之一,通过对聚落发展与地形地貌、水文、土壤、降水等自然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来对古代社会发展及其生存环境进行探讨成为一些研究人员探讨相关问题的重要途径。在与自然环境因素结合上,地理信息系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本文除导论部分为共分为四章。导论部分对鲁东南沿海地区史前至汉代聚落考古这一研究的选题缘由、地理信息系统支持的考古研究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本文的研究方法等进行了介绍。
     第一章对研究区域内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全新世以来的地理环境变迁研究进行了介绍和总结。自然环境及其变迁是进行古代社会研究的首要基础问题。本章
     、首先对研究区域内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状况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对鲁东南沿海地区全新世以来的古地理环境与海岸线变迁研究进行了梳理,最后对近年来研究区域内有关的古环境研究与重建工作进行了总结。
     第二章对区域内史前至汉代的聚落形态变迁与聚落选址进行讨论。由于调查报告已对宏观层面的聚落形态变迁进行了详细阐释,本章内容主要是对微观聚落形态以及不同时期聚落选址与环境因素关系的讨论。本章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对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进行了介绍。本章的分析以叠加分析为主,采用的数据主要是系统调查数据和各类地图及数字高程数据等。第二部分按照时间的顺序从两个方面对史前至汉代时期聚落形态变迁与聚落选址进行了讨论:一、史前至汉代聚落内部布局的变化:二、不同时期聚落选址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在对不同时期的聚落特别是高等级聚落内部布局进行分析时,根据研究区域内的调查和发掘工作现状,在分析的时候吸收和借鉴了临近区域的资料。在对不同时期聚落选址与环境因素的关系进行讨论时,以土壤类型、地貌类型、岩石缓冲区和海岸线缓冲区为主,对史前至汉代不同时期遗址在各种环境因素的分布状况进行了统计,并进行了初步分析.
     第三章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成本分析基本原理对区域内的聚落选址、资源获取与流通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这一章首先介绍了最优路径分析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并在文后对考古学研究中成本因素的确定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在分析的过程中首先利用相关数据生成了本区域内的最佳通道,并将其与不同时期的聚落分布状况进行比较,从不同时期居民对通道的利用状况来看可能影响聚落选址的自然和社会因素。在此基础上利用最优路径分析的方法对研究区域内蛇纹岩、玄武岩、白陶等的获取与流通进行了初步讨论。最后把近现代的交通路线与龙山时代的重要通道进行比较。
     第四章在前三章分析的基础上以龙山时期研究区域北部的区域中心由丹土转移到两城镇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本章首先对丹土与两城镇历年来的考古研究与发现进行了梳理,并对丹土遗址的聚落选址状况进行了考察和推测。然后结合相关学者对复杂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的讨论,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工具从以下三个方面讨论了可能影响区域中心转移的原因:交通因素、农业生产的适宜性与可耕地比较、稻作农业的影响等。
     论文最后为结语部分,对本文主要论点进行简要总结,并指出本文创新之处及今后努力的方向。本文系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来进行聚落考古的研究,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在研究方法上,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将地理信息系统工具应用于鲁东南沿海地区聚落考古的探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的考古学研究在欧美地区已经发展较成熟,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开展了一系列尝试,取得了重要成果。本文在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工具进行分析时,根据研究区域内的地理地貌特点和研究现状,在参数设置、分析方法和分析角度上进行了创新。如根据研究区域依山面海的特点,本文将海岸线缓冲区作为一个重要指标来考察不同时期聚落选址所体现出的对海洋资源的利用问题;在对聚落选址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本文又将地理信息系统成本分析的方法引入,利用最优路径的讨论探讨不同时期聚落选址对区域内重要通道的利用以及影响不同时期选址的自然和社会因素:最后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从技术经济的角度对对丹土到两城镇区域中心转移的可能原因进行了探讨。
     2.将成本分析的方法引入聚落选址与资源获取与流通等问题的研究,这在国内考古学研究中尚属首次。本文通过对聚落分布与环境因素关系的统计,并结合史前至汉代不同时期聚落选址对研究区域内重要通道的利用状况,分析探讨了影响聚落选址的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并对不同时期聚落选址表现出的资源开发利用和流通进行了分析。
     3.在研究结论上,本文认为复杂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口增长与自然资源短缺造成的不均衡压力是造成龙山时代研究区域内北部中心由丹土转移到两城镇的主要原因,稻作农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它因素虽然起到一定作用,但不是主要原因。
     4.本文认为研究区域内史前至汉代不同时期的聚落选址与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不同的时期聚落布局和农业生产发展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选址倾向。通过对史前至汉代聚落内部格局变化的讨论,认为龙山文化两城镇内部布局已经由大汶口晚期的功能分区发展到更为复杂的社会关系分区,这是当时社会复杂化程度提高的重要表现之一。
This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settlement archaeology in the coastal area of southeastern Shandong, China from prehistoric period to Han dynasty supported by GIS. The paper addresses a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lection of settlement and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from prehistoric period to Han dynasty firstly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s settlement selection. A further analysis is conducted using least-cost analysis method supported by GIS to disscuss the possible natural factors as well as social factors that might have affected people's behavior on settlement selection in ancient times. Upon on this the acquision and mobilization of resources during Longshan period is discussed. Finally, a case study of GIS analysis on the Longshan period transition of regional center from Dantu site to Liangchengzhen site is carried out for the purpose of exploring the causes that promoted this transition along with a theoretical discussion on the motive for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complexities. Besides that, this paper talks about the changes of major settlements'internal layout from late Dawenkou culture to Han dynasty.
     Settlement archaeology as well as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 develops rapidly in today's China. Regional archaeological study has been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during the last 10 years and some scholars are trying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survey data together with the excavation data for a long-term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aettlement patterns in their research. Some important issues, such a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complexities in ancient times and the origins of the civilization and early states in China have been discussed a lot. Spatial Analysis weighes heavily in the study of settlement archaeology and K. C. Chang thinks that spatial analysis, cultural ecology and system theory are the three vital somponents of settlement archaeology during his lecture in 1980s. Spatial analysi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rend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rchaeological studie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holds a unique position when combined with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has a bright future in archaeological study.
     This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four chapters and the preface introduc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tatus of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supported by GIS, as well as the methods used in this dissertation.
     Chapter 1 introduces the natural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since the Holocene Epoch in the coastal area of SE Shandong, China, which is the basis of the whole paper. Firstly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environment factors that will be discucussed in the following chapters, including the soil types, geological and topographic features, etc. Then environmental and coastline changes since the Holocene Epoch in the study area are mentioned. Finally reconstruction work of palaeoenvironment conducted by archaeologists and other scholars are summarized.
     Chapter 2 concentrates on the relationship of settlement pattern changes and human's selection of settlement from Beixin Culture to Han dynasty in this region. This dissertation will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rnal layout of major settlements when it comes to macro settlement patterns since the survey report has already addressed a lot on the external layout. This chapter is composed of two major parts, and firstly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study method and the data sources used in this chapter. 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the changes of settlement patterns and the selection of settlement from the historical angle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changes of internal layout of settlements from prehistoric period to Han dynast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ttlement selection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is dissertation employs both survey and excavation data when discussing the changes of settlement patterns and data from nearby is introduced for the lack of aboundant information in some specific periods.
     Chapter 3 centers around the study using least-cost analysis and discusses the issues of selection of settlement and acquisition & mobilization of resources. The author firstly introduces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least-cost analysis and discusses determination of the factors during least-cost analysis in archaeological study.Upon on this, primary pathways are created with GIS software and overlay analysis of settlements and primary pathways is conducted among different period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natural and social factors that affect human's settlement selection. Further morem, the author starts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acquisition and mobiliz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in the study area.
     Chapter 4 concentrates on the case study of Dantu and Liangchengzhen to explore the possible reasons that promote the transition from Dantu to Liangchengzhen during Longshan period. 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firstly summizes the previous studies conducted in Dantu and Liangchengzhen respectively since the 1930s, and then discusses the factors that determin Dantu site's settlement settlement during late Dawenkou period. The analysis supported by GIS to exolore the possible reason is the main part of this chapter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the discussion on traffic factors, the suitability for agriculture & estimation of arable lands and the role of rice farming during Longshan period.
     The last part summarizes the main conclusions of this dissertation, points out the innovation points and problems needed to be solved in future.
     The innovation points of this dissertation read as follows. Firstly the author employes a new research approach of GIS analysis for the settlement archaeology study in SE Shandong area. On the basis of rethinking the parameter settings and analytical procedure, this dissertation adopts some new parameters to dis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ttlement selection and environment factors. For example, buffer zones of coastline to look into the possible use of marine resources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
     Secondly, the adoption of least-cost analysis is the first attempt in chinese archaeology to discuss issues like selection of settlement and resources acquisition & mobilization.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layouts of settlements along the primary pathway at different periods, natural and social factors that might have affected the human's choice of site location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idly, the author holds the opinion that the major factor that promoted the changes of regional center from Dantu to Liangchenzghen during Longshan period is uneven pressure caused by the rapid growing of polulation and the lack of natural resources becau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complexity from late Dawenkou period to Longshan period. Rice farm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process and the traffic factor is less important than it's regarded.
     Finally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internal layouts of major settlements from prehistoric period to Han dynasty, the author speculates that social structure changed a lot from late Dawenkou period to Longshan period. The internal layout based on different functions during Dawenkou period had been replaced by a more complex way mainly based on social scale.
引文
1严文明:《关于聚落考古的方法问题》,《中国聚落考古的理论与实践(第一辑)——纪念新砦遗址发掘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9页。
    2类似的研究较多,如
    A.中美两城地区联合考古队:《山东日照两城地区的考古调查》,《考古》1997年第4期第1-15页;《山东日照地区系统区域调查的新收获》,《考古》2002年第5期第10-18页;方辉等:《鲁东南沿海地区聚落形态变迁与社会复杂化进程研究》,《东方考古(第4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253-287页。
    B.陈星灿等:《中国文明腹地的社会复杂化进程——伊洛河地区的聚落形态研究》,《考古学报》2003年第2期第162-218页。
    C.赤峰中美考古研究项目:《内蒙古东部(赤峰)区域考古调查阶段性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D.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洛阳盆地2001-2003年考古调查简报》,《偃师二里头遗址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
    E.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部:《垣曲盆地聚落考古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
    1曹兵武:《GIS与考古学》,《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4期第79-84页。
    2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78页。
    3综合多位学者的意见,主要有:
    A.同注2,第74-94页。
    B.严文明:《聚落考古与史前社会研究》,《文物》1997年第6期第27-35页。
    C.张忠培:《聚落考古初论》,《中原文物》1999年第1期第31-33页。
    D.栾丰实等:《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120-140页。
    4(美)高等·R·威利著、贾明伟译:《维鲁河谷课题与聚落考古——回顾与当前的认识》,《华夏考古》2004年第1期第66-68、69页。
    5 Stanton W. Green, Approaching archaeological space:an introduction to the volume, In:Interpreting space:GIS and archaeology, eds. Kathleen M.S. Allen, Stanton W. Green and Ezra B.W. Zubrow, Taylor & Francis,1990:pp 3-8.
    1引自朱渊清为上海古籍出版社所编之《早期中国研究丛书》之《丛书序》。见[美]夏含夷主编:《远方的时习——(古代中国)精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等。
    2有学者根据文献与考古材料进行了分析,如江林昌:《五帝时代中华文明的重心不在中原——兼谈传世先秦秦汉文献的某些观念偏见》,《东岳论丛》2007年第3期第9-21页。
    3葛本中:《中心地理论评价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安徽师大学报》1989年第2期第80-88页。
    1方辉等:《鲁东南沿海地区聚落形态变迁与社会复杂化研究》,《东方考古(第4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53-287页。
    2中美两城地区联合考古队:《山东日照市两城镇遗址1998-2001年发掘简报》,《考古》2004年第9期第7-18页。
    3同注1。
    4 Kvamme, K. L., A view from across the water:the North American experience in archaeological GIS, In: Archaeology an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A European Perspective, eds. Gary Lock and Zoran Stanc□ic□, Taylor & Francis,1995:1.
    5 T. Harris and G. Lock, Toward an evaluation of GIS in European archaeology: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In:Archaeology an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A European Perspective,Taylor & Francis,1995:350.
    6高立兵:《时空解释新手段——欧美考古GIS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考古》1997年第7期第89页。
    7参见Archaeology Data Service/Digital Antiquity, http://guides.archaeologydataservice.ac.uk/g2gp/Gis_1-2。
    1 K. L. Kvamme, A view from across the water:the North American experience in archaeological GIS, In: Archaeology an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A European Perspective, pp.1-14, eds. Gary Lock and Zoran Stanc□ic□, Taylor & Francis,1995.
    2 T.Harris and G. Lock, Toward an evaluation of GIS in European archaeology: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In:Archaeology an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A European Perspective,Taylor & Francis,1995.
    3高立兵:《时空解释新手段——欧美考古GIS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考古》1997年第7期第89-95页。
    1如A. Zimmerman, L.J., Prehistoric Locational Behavior:A Computer Simulation. Report No.10, Office of the State Archaeologist, Iowa City:University of Iowa Press,1977.
    B. Chadwick, A.J., A computer simulation of Mycenaean settlement, in Hodder, I. (Ed.), Simulation Studies in Archaeology, pp.47.58,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C. Effland, R.W., Statistical distribution cartography and computer graphics, In:Computer Graphics in Archaeology, pp.17-29, eds. S. Upham,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Papers No.15, Tempe: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1979.
    2 Stanton W. Green, Approaching archaeological space:an introduction to the volume, In:Interpreting space:GIS and archaeology, eds. Kathleen M.S. Allen, Stanton W. Green and Ezra B.W. Zubrow, Taylor & Francis,1990:pp 3-8.
    1刘建国:《考古地理信息系统》,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2页。
    2 Kathleen M.S. Allen, Stanton W. Green and Ezra B.W. Zubrow:Interpreting space:GIS and archaeology, Taylor & Francis.1990.
    3 Gary Lock and Zoran Stand □ic□, eds. Archaeology an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A European Perspective, pp.1-14, Taylor & Francis,1995.
    1 Gaffney, V. and Z. Stancic, GIS Approaches to Regional Analysis:A Case Study of the Island of Hvar. Znanstveni institut Filozofske fakultete, Ljubljana,1991.
    2A.曹兵武:《GIS与考古学》,《考古与文物》,1997第4期第79-84页。
    B.高立兵:《时空解释新手段——欧美考古GIS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考古》1997年第7期第89-95页。
    1肖彬等:《GIS支持的考古信息管理系统——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第3期第110-114页。
    2陈德超、刘树人:《GIS支持下的上海考古信息系统的研发》,《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4年第5期第41-43页。
    3毕硕本等:《田野考古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案与实施流程》,《测绘科学》2009年第5期第193-195页。
    4刘建国:《陕西周原七星河流域考古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分析》,《考古》2006年第3期第79-83页。
    5杨林等:《基于GIS数据库的田野考古地层剖面空间数据挖掘——以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为例》,《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第2期第28-31页。
    6高飞等:《3S技术支持下的小型遗址提取方法》,《地理空间信息》2009年第4期第75-78页。
    7张慧:《真实感古遗址三维重建及虚拟展示技术研究与应用》,西北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10年
    8梅启斌、熊霞:《地理信息系统在考古学中的应用研究》,《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32-35页。
    9中国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人类学系:《河南颍河上游考古调查中运用GPS与GIS的初步报告》,《华夏考古》1998年第1期第1-16页。
    10高飞等:《3S技术在遗址探查中的应用》,《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9年第1期第9-14页。
    11阚瑷珂、王绪本:《“3S”技术支持下的考古探测方法研究述评》,《国土资源遥感》,2008年第3期第4-8页。
    12李海蓉:《GIS支持下的考古探测综合解释系统》,成都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7。
    13刘建国:《GIS支持的聚落考古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14张海:《Arc View地理信息系统在中原地区聚落考古研究中的应用》,《华夏考古》,2004年第1期第98-106页。
    15毕硕本等:《基于空间分析的史前郑洛地区连续文化聚落研究》,《地理科学》2008年第5期第649-654页。
    1陈诚等:《基于GIS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以丹江口水库淹没区为例》,《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8年第1期第17-21页。
    2王宏志:《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三峡库区聚落考古研究(戊种第3号)》,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6月。
    3张海:《数字计算模型与二里头早期国家的疆域》,《中国聚落考古的理论与实践(第一辑)——纪念新砦遗址发掘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79-92页。
    4夏慧君:《基于GIS的历史文化遗址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5乔玉:《伊洛地区裴李岗至二里头文化时期复杂社会的演变——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上的人口和农业可耕地分析》,《考古学报》2010年第04期第423-454页。
    6王均、陈向东:《两汉时期人口数据库建设与GIS应用探讨》,《测绘科学》2001年第3期第43-45页。
    7滕铭予:((GIS在内蒙古敖汉旗环境考古研究中的初步应用与探索》,《华夏考古》2009年第3期第120-144页。
    8滕铭予:《GIS在西拉木伦河以南地区环境考古研究中的初步应用》,《内蒙古文物考古》2007年第1期第81-105页。
    9滕铭予:(GIS支持下的赤峰地区环境考古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
    10胡明星、董卫:《基于GIS的镇江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师》2002年第3期第71-73页。
    11邢昱等:《基于GIS与三维激光扫描的古建筑保护研究》,《地理空间信息》2009年第1期第88-90页。
    12胡明星等:《基于GIS宏村世界文化遗产地保护规划修编中应用研究》,《安徽建筑》2010年第2期第31-35页。
    13张剑葳等:((GIS技术在大遗址保护规划中的应用探索——以扬州城遗址保护规划为例》,《建筑学报》2010年第6期第23-27页。
    14王一帆等:《运用GIS进行古代城市结构复原的尝试:以北宋东京城为例》,《第四届海峡两岸GIS发展研讨会暨中国GIS协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2006年。
    15赵晓林:《基于VRG1S的三维古遗址重建与网络发布》,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6张慧:《真实感古遗址三维重建及虚拟展示技术研究与应用》,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相关的研究有不少,如:
    A.何宇华、孙永军:《空间遥感考古与楼兰古城衰亡原因的探索》,《考古》2003年第3期第77-81页。
    B.张立、吴健平:《浙江余杭瓶窑、良渚古城结构的遥感考古》,《文物》2007年第2期第74-80页。
    C.刘建国:《安阳殷墟遥感考古研究》,《考古》1999年第7期第69-75页
    1 Bawaya, Michael, Virtual archaeologists recreate parts of ancient worlds. Science 327(5962):140-401,2010.
    2郭伟民:《论聚落考古中的空间分析方法》,《华夏考古》2008年第4期第142-150页。
    3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5月第86页。
    4 Clark, David L., Spatial Archaeology. Boston:Academic Press,1977.
    5栾丰实等:《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122页。
    1 Stanton W. Green, Approaching archaeological space:an introduction to the volume, In:Interpreting space:GIS and archaeology, eds. Kathleen M.S. Allen, Stanton W. Green and Ezra B.W. Zubrow, Taylor & Francis,1990:3.
    2汤国安、杨听:《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02页。
    1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国际科学数据服务平台(http://datamirror.csdb.cn)。
    2中美两城地区联合考古队:《山东日照两城地区的考古调查》,《考古》1997年第4期第2-5页。
    1尤玉柱等:《山东日照沿海发现的旧石器及其意义》,《人类学学报》1989年第2期第101-106页。
    2日照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日照市志》,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第68页。
    1河流信息数据来自日照市水利局:《〈山东省志.水利志〉日照市资料长编(1986-2000)》,日照市水利局资料。
    1本节内容除注明外,相关土壤信息均引自山东省土壤肥料工作站:《山东土壤》,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第67-68、125、173-185、260-264、274-290、302-306页。
    2黄鸿翔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图》,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5年5月。
    1本节内容除注明外,相关地质地貌状况均引自山东省科学技术委员等:《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图集》,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局1990年山东省第三分册。
    2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地貌研究室:《黄淮海平原地貌图》,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1990年12月。
    1王永吉、李善为:《青岛胶州湾地区20000年以来的古植被与古气候》,《植物学报》1983年第25卷第4期第385-392页。
    2A.韩有松、盂广兰:《青岛沿海地区20000年以来的古地理环境演变》,《海洋与湖泊》1986年第17卷第
    3期第196-206页。
    B.韩有松、孟光兰:《青岛胶州湾地区全新世海侵及其海平面变化》,《科学通报》1984年第20期第1255-1258页。
    1耿秀山等:《晚冰期以来山东沿岸的海面变动》,《黄渤海海洋》1987年第5卷第4期第38-46页。
    2史同广:《黄海西岸胶州湾至海洲湾段全新世海岸变迁》,《曲阜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3卷第2期第107-110页。
    1王锡平:《从胶东半岛新石器遗址的分布看海岸的变迁》,《海洋科学》1985年第9卷第2期第19-22页。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174页。
    3同注2,第183-185页。
    4毛晓平等:《山东古代气候与海岸变迁》,《河南气象》2006年第2期第31-34页。
    1毛晓平等:《山东古代气候与海岸变迁》,《河南气象》2006年第2期第34页。
    2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第15-38页。又见《中国科学A辑》1973年第2期168-189页。
    3同注1,第33页。
    4A.靳桂云等:《山东日照两城镇龙山文化(4600-4000aB.P.)遗址出土木材的古气候意义》,《第四纪研究》2006年7月第571-579页。
    B.靳桂云等:《山东地区考古遗址出土木炭种属研究》,《东方考古第6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
    12月第289-305页。
    5靳桂云等:《山东日照市两城镇遗址土壤样品植硅体研究》,《考古》2004年第9期第81-86页。
    6孙梁红:《日照两城镇遗址古木炭的初步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32-33页。
    1孙梁红:《日照两城镇遗址古木炭的初步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33页。
    2A.靳桂云等:《山东日照两城镇龙山文化(4600-4000aB.P.)遗址出土木材的古气候意义》,《第四纪研究》2006年7月第571-579页。
    B.靳桂云等:《山东地区考古遗址出土术炭种属研究》,《东方考古第6集》,科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289-305页。
    C.同注1。
    3A.凯利·克劳福德等:《山东日照市两城镇遗址龙山文化植物遗存的初步分析》,《考古》2004年第9期第73-80页。
    B. Gary Crawford, Late Neolithic Plant Remains from Northern China:Preliminary Results from Liangchengzhen, Shandong, Current Anthropology, Vol.46, No.2 (April 2005), pp.309-317.
    4 Lanehart等:《山东日照市两城镇遗址龙山文化先民食谱的稳定同位素分析》,《考古》2008年第8期第55-61页。
    4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第15-38页。又见《中国科学A辑》1973年第2期168-189页。
    6王振国:《古生物学家推测——商代济南气候似江南》,《新华网山东频道》2003年04月02日,http://www.sd.xinhuanet.com/news/2003-04/02/content_355913.htm。
    1夏正楷、张俊娜:《聚落考古研究中的环境考古学问题》,《中国聚落考古的理论与实践(第一辑)——纪念新砦遗址发掘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21页。
    1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地貌研究室:《黄淮海平原地貌图》,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1990年12月。
    2中国地质科学院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集》,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1973年。
    3日照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日照市志》,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
    4黄鸿翔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图》,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5年。
    5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国际科学数据服务平台(http://datamirror.csdb.cn)。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山东汶上县东贾柏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第6期第481-487页。
    2栾丰实:《东夷考古》,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81页。
    1方辉等:《鲁东南沿海地区聚落形态变迁与社会复杂化研究》,《东方考古(第4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53-287页。
    2陈雪香:《山东日照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复选土样结果分析》,《南方文物》2007年第1期第092-094页。
    3A.栾丰实:《日照地区大汶口、龙山文化聚落形态之研究》,《中国考古学跨世纪的回顾与前瞻》,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27-244页。
    B.方辉等:《鲁东南沿海地区聚落形态变迁与社会复杂化研究》,《东方考古》第4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53-287页。
    1山东省考古所等:《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墓葬发掘简报》,《史前研究》1987年第3期第62-82页。
    2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莒县大朱家村大汶口文化墓葬》,考古学报1991年第2期第167-206页。
    3临沂文物组:《山东临沂大范庄新石器时代墓葬的发掘》,《考古》1975年第1期第13-22页。
    4栾丰实:《日照地区大汶口、龙山文化聚落形态之研究》,《中国考古学跨世纪的回顾与前瞻》,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28—-232页。
    5A.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五莲丹土发现大汶口文化城址》,《中国文物报》2001年1月17日第一版(总第0877期)。
    B.刘延常、王学良:《五莲县丹土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城址和东周墓葬》,《中国考古学年鉴2001》,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182-184页。
    6郭公仕:《丹土遗址:亚洲最古老的城市》,《黄海晨刊》2006年6月8日。
    7方辉等:《鲁东南沿海地区聚落形态变迁与社会复杂化研究》,《东方考古》第4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58页。
    1孙波:《山东龙山文化城址略论(简稿)》,《中国考古网(http://www.kaogu.cn/》2010年04月23日,http://www.kaogu.cn/cn/detail.asp?ProductID=11369。
    1A.于海广:《山东日照两城镇遗址龙山文化围城遗迹的发现和发掘》,《东方考古(第5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74-79页。
    B.中美两城地区联合考古队:《山东日照市两城镇遗址1998-2001年发掘简报》,《考古》2004年第9期第11-12页。
    2栾丰实:《日照地区大汶口、龙山文化聚落形态之研究》,《中国考古学跨世纪的回顾与前瞻》,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35页。
    3刘延常、王学良:《五莲县丹土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城址和东周墓葬》,《中国考古学年鉴2001》,北京:文物出版社第182-184页。
    4A.中美两城地区联合考古队:《山东日照市两城镇遗址1998-2001年发掘简报》,《考古》2004年第9期第8-18页。
    B.刘耀:《山东日照两城镇附近史前遗址》,《两城镇遗址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1-24页。
    5修改自自临沂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等:《日照尧王城龙山文化遗址试掘简报》,《史前研究》1985年第4期第52页图三。
    6修改自自山东省博物馆、日照县文化馆东海峪发掘小组:《一九七五年东海峪遗址的发掘》,《考古》1976年第6期第378-382页图四。
    1宫本一夫:《山东新石器时代墓制所见阶级性及礼制的起源》,《东方考古(第3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42-46页。
    2刘敦愿:《有关两城镇玉坑玉器的资料》,《考古》1988年第2期第121-123页。
    3A.靳桂云等:《山东丹土和两城镇龙山文化遗址水稻植硅体定量研究》,《东方考古(第2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86页。
    B. Cunnar, Geoffrey Eugene, The production and use of stone tools at the Longshan period site of Liangchengzhen, China, Ph.D. Dissertation, Yale University,2007.
    4A.范黛华等:《山东日照两城镇龙山文化陶器的初步研究》,《考古》2005年第8期第65-73页。
    B.张小雷:《两城镇遗址龙山文化陶器的生产及相关问题初步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临沂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等:《日照尧王城龙山文化遗址试掘简报》,《史前研究》1985年第4期第53-54页。
    2中美两城地区联合考古队:《山东日照市两城镇遗址1998-2001年发掘简报》,《考古》2004年第9期第13页。
    1临沂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等:《日照尧王城龙山文化遗址试掘简报》,《史前研究》1985年第4期第53页。
    1 Lanehart Rheta等:《山东日照市两城镇遗址龙山文化先民食谱的稳定同位素研究》,《考古》2008年第8期第55-61页。
    1张雪晨:《山东日照东海峪遗址发现贝丘遗迹》,《中国文物报》2007年3月23日第2版。
    2王仕安:《日照再次发现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中国文物报》2009年3月27日第2版。
    1方辉等:《鲁东南沿海地区聚落形态变迁与社会复杂化进程研究》,《东方考古(第4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74页。
    2修改自方辉等:《鲁东南沿海地区聚落形态变迁与社会复杂化进程研究》,《东方考古(第4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74页图六。
    1方辉等:《鲁东南沿海地区聚落形态变迁与社会复杂化进程研究》,《东方考古(第4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70页。
    1李步青、林仙庭:《山东黄县归城遗址的调查与发掘》,《考古》1991年第10期第910-918页。
    2中美联合归城考古队:《山东龙口市归城两周城址调查简报》,《考古》2011年第3期第30-39页。
    1方辉等:《鲁东南沿海地区聚落形态变迁与社会复杂化进程研究》,《东方考古(第4集)》,北京:科学出
    版社2008年第270-276页。
    1方辉等:《鲁东南沿海地区聚落形态变迁与社会复杂化进程研究》,《东方考古(第4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74、276页。
    1A.何德亮等:《日照海曲汉代墓地考古的主要收获》,《文物世界》2003年第5期第41-46页。
    B.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日照海曲西汉墓(M106)发掘简报》,《文物》2010年第1期第4-25页。
    2李毓芳:《汉长安城的布局与结构》,《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5期第71-74页。
    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内黄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南内黄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第二处庭院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10年第3期第19-31页。
    1赵志军:《海岱地区南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稻旱混作农业经济》,《东方考古(第3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56页。
    2于海广:《山东日照两城镇遗址龙山文化围城遗迹的发掘和发掘》,《东方考古(第5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76页。
    1宫本一夫:《山东新石器时代墓制所见阶级性及礼制的起源》,《东方考古(第3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42-46页。
    1A.方辉等:《鲁东南沿海地区聚落形态变迁与社会复杂化进程研究》,《东方考古(第4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59-265页。
    B.方辉:《王献唐与两城镇》,《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年第3期第7页。
    2刘莉著、陈星灿等译:《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182页。
    3同注2,第184页。
    4类似的研究较多,如
    A.严文明:《论青莲岗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关系》,《文物集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116-124页。
    B.吴汝祚:《论良渚文化与大汶口、龙山文化的关系》,《东南文化》1989年第6期第69-72页。
    C.栾丰实:《大汶口文化与崧泽良渚文化的关系》,《海岱地区考古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34-155页。
    D.王锡平:《从出土文物看胶东半岛与辽东半岛史前时期的海上交通》,《海交史研究》2004年2期第31-34页。
    E.王建华:《试论辽东半岛南部地区的史前文化》,《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第118-120页。
    1栾丰实:《大汶口文化与崧泽良渚文化的关系》,《海岱地区考古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51页。
    2王锡平:《从出土文物看胶东半岛与辽东半岛史前时期的海上交通》,《海交史研究》2004年2期第33页。
    3调查报告,待刊。
    4方辉等:《鲁东南沿海地区聚落形态变迁与社会复杂化进程研究》,《东方考古(第4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58-259页。
    5 A. Thomas G. Whitely and Lacey M. Hicks, Using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GIS) Approach to Extract Prehistoric and Historic Period Travel Corridors Across a Portion of North Georgia, Southeastern Archaeology 2003,22(1):76-90.
    B. David G. Anderson and J. Christpher Gillman, Paleoindian Colonization of the Americas:Implications from An Examination of Physiography, Demography, and Artifact Distribution, American Antiquity,2000,65(1),pp. 43-66.
    1汤国安、杨昕:《ArcGl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56-257页。
    2 Limp, W.F., Digital Desoto:An Automated Analysis on Alternative Rout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econd DeSoto Conference, University of Arkansas Museum, Fayetteville,1990.转引自Anderson David G., and J. Christopher Gillman, Paleoindian Colonization of the Americas:Implications from An Examination of Physiography, Demography, and Artifact Distribution, American Antiquity,2000,65(1):46.
    3 Krist, F.J. Jr. and D.G. Brown, GIS Modeling of Paleo-Indian Period Caribou Migrations and Viewsheds in Northeastern Lower Michigan, 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and Remote Sensing 1994,65(9):1129-1137.转引自Anderson David G., and J. Christopher Gillman, Paleoindian Colonization of the Americas:Implications from An Examination of Physiography, Demography, and Artifact Distribution, American Antiquity,2000,65(1):46.
    1 Anderson David G., and J. Christopher Gillman, Paleoindian Colonization of the Americas:Implications from An Examination of Physiography, Demography, and Artifact Distribution, American Antiquity,65(1):46-66,2000.
    2 Whitely, Thomas G., and Lacy Hicks,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potential prehistoric and historic travel corridors, Southeastern Archaeology,2003,22(1):76-90.
    1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国际科学数据服务平台(http://datamirror.csdb.cn)。
    2该图利用Google Earth 6.0软件与DEM数据相结合生成。
    1遗址信息来自于A.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下)》,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8年。
    B.顾维玮、朱诚:《苏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演变关系的研究》,《地理科学》2005年第2期第239-242页。
    2遗址数据引自Feinman, G. M., Nicholas, L. M., and Fang Hui 2010The imprint of China's first emperor on the distant realm of eastern Shandong.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7:4851-4856.
    1顾维玮、朱诚:《苏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演变关系的研究》,《地理科学》2005年第2期第239-242页。
    2临沂市博物馆:《山东临沂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92年第10期第875-893页。
    3A.刘敦愿:《山东临沂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1961年第11期第611-617页。
    B.临沂市博物馆:《山东临沂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92年第10期第875-893页。
    4 Feinman, G. M., Nicholas, L. M., and Fang Hui, The imprint of China's first emperor on the distant realm of eastern Shandong.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0,107:4851-4856.
    1方辉等:《鲁东南沿海地区聚落形态变迁与社会复杂化进程研究》,《东方考古(第4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68页。
    2方辉等:《鲁东南沿海地区聚落形态变迁与社会复杂化进程研究》,《东方考古(第4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74页。
    1方辉等:《鲁东南沿海地区聚落形态变迁与社会复杂化进程研究》,《东方考古(第4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70页。
    1栾丰实:《日照地区大汶口、龙山文化聚落形态之研究》,《中国考古学跨世纪的回顾与前瞻》,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37页。
    1修改自Feinman, G. M等The imprint of China's first emperor on the distant realm of eastern Shandong一文图
    5“汉代聚落形态”,原图见Feinman, G. M., Nicholas, L. M., and Fang Hui,The imprint of China's first emperor on the distant realm of eastern Shandong.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0,107:4853.
    2 Feinman, G. M., Nicholas, L. M., and Fang Hui, The imprint of China's first emperor on the distant realm of eastern Shandong.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0,107:4851-4856.中文译稿见加里·费
    曼等著、杨谦译:《考古调查发现的帝王印记——琅琊台遗址群调查与阐释》,《东方考古研究通讯》第13期第35-48页。
    1转引自日照市盐务局编:《日照盐业志》,日照市盐务局内部资料1989年第1页。
    2王赛时:《宋金元时期山东盐业的生产与开发》,《盐业史研究》2005年第4期第3页。
    3A.方辉等:《鲁东南沿海地区聚落形态变迁与社会复杂化研究》,《东方考古(第4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53—287页;
    B.日照市博物馆:《山东日照市大古城汉墓发掘简报》,《东南文化》2006年第4期第18-27页。
    C.杨深富、王仕安:《山东日照海曲史考略》,《东南文化》2005年第6期第35-38页。
    D.何德亮等:《日照海曲汉代墓地考古的主要收获》,《文物世界》2003年第5期第41-46页。
    E.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日照海曲西汉墓(M106)发掘简报》,《文物》2010年第1期第4-25页。
    1 Feinman, G. M., Nicholas, L. M., and Fang Hui, The imprint of China's first emperor on the distant realm of eastern Shandong.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0,107:4851-4856.中文译稿见加里·费
    曼等著、杨谦译:《考古调查发现的帝王印记——琅琊台遗址群调查与阐释》,《东方考古研究通讯》第13期第35-48页。
    1[美]文德安著、卢建英译:《工艺生产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复杂化进程》,《南方文物》,2007年第1期第105-112页。全文见Underhill, Anne P., Craft Production and Social Change in Northern China. New York:Kluwer Academic/Plenum,2002.
    李新伟:《手工业生产专业化的考古学研究》,《华夏考古》2011年第1期第126-138页。
    2刘莉、陈星灿:《城:夏商时期对自然资源的控制问题》,《东南文化》2000年第3期第45-60页。
    3 Cunnar, Geoffrey Eugene, The production and use of stone tools at the Longshan period site of Liangchengzhen, China, Ph.D. Dissertation, Yale University,2007.
    4陈雪香等:《鲁东南几处先秦遗址调查采样复选结果分析》,《东方考古(第6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254-357页。
    5A.凯利·克劳福德等:《山东日照市两城镇遗址龙山文化植物遗存的初步分析》,《考古》2004年第9期第73-80页。
    B. Crawford, G. W., et al., Late Neolithic Plant Remains from Northern China:Preliminary Results from Liangchengzhen, S(?)ndong. Current Anthropology,2005 42(2):309-316.
    1除注明外,资料来自于日照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日照市志》,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及日照市地方史志编委会办公室:《日照市志·日照地理志(送审稿)》,1987年1月。
    2日照宝鑫矿业资源有限公司经营范围(许可经营项目),详情见日照市产业集群查询系统http://www.rzaic.gov.cn:7002/xxcx/qyxxcx.asp?offset=20&ENTREGNO=371103018000880
    3《山东省省情资料库·自然地理库》第一卷·地貌http://sd.infobase.gov.cn/bin/mse.exe?seachword=%u86C7%u7EB9%u5CA9&K=a&A=4&rec=11&list=&page= &run=13
    4徐仲仪等:《山东娑罗绿石地质特征简介及其开发前景分析》,《山东国土资源》2004年第4期第30-31页。
    5吴良士等:《矿物与岩石》,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1月第180页。
    5同注5,第194页。
    1《汉书·地理志》卷二十八上第1585页,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2转引自王赛时:《宋金元时期山东盐业的生产与开发》,《盐业史研究》2005年第4期第3页。
    3本文所指玉器以文化分类为主,不涉及国际通用标准的矿物区分。
    1杨波:《山东五莲县丹土遗址出土玉器》,《故宫文物月刊》1996年第14卷第2期。
    2转引自燕生东等:《丹土与两城镇玉器研究——兼论海岱地区史前玉器的几个问题》,《东方考古第3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88页。原文见员雪梅:《辽海、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比较研究——以玉器为中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3燕生东等:《丹土与两城镇玉器研究——兼论海岱地区史前玉器的几个问题》,《东方考古第3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87-124页。
    4王强:《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玉料来源及琢玉工艺初探》,《华夏考古》2008年第2期第76-83页。
    5邹天人等:《中国主要玉石类型及产地》,《矿床地质》1996年第S2期第84页。
    6临沂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日照县图书馆:《日照尧王城龙山文化遗址试掘简报》,《史前文物》1985年第4期第64页。
    7转自临沂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等:《日照尧王城龙山文化遗址试掘简报》,《史前研究》1985年第4期第64页。其中临沂大范庄遗址铜锥尚未见正式报道。
    8方辉:《海岱地区早期铜器的发现和研究》,《海岱地区青铜时代考古》,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2-52页。
    1刘耀:《山东日照两城镇附近史前遗址》,《两城镇遗址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8月第19页。
    2栾丰实等:《山东日照市两城镇遗址1998-2001年发掘简报》,《考古》2004年第9期第15页。
    3 Cunnar, Geoffrey Eugene, The production and use of stone tools at the Longshan period site of Liangchengzhen, China, Ph.D. Dissertation, Yale University,2007.
    3同注3,第148-149页。
    1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六甲庄遗址发掘简报》,待刊。
    1山东省地质矿产局:《山东省区域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年7月。
    A.日照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日照市志》,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
    B.日照市地方史志编委会办公室:《日照市志·日照地理志(送审稿)》,1987年1月。
    2 Cunnar, Geoffrey Eugene, The production and use of stone tools at the Longshan period site of Liangchengzhen, China, Ph.D. Dissertation, Yale University,2007.
    3区域内玄武岩产地蒙山东日照远正石子厂王守立先生告知。
    4方辉等:《鲁东南沿海地区聚落形态变迁与社会复杂化进程研究》,《东方考古(第4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66页。
    5A.中美联合考古队调查资料。
    B.日照市图书馆、临沂地区文管会:《山东日照龙山文化遗址调查》,《考古》1986年第8期第680-702页。
    1中美两城地区联合考古队:《山东日照市两城地区的考古调查》,考古1997年第4期第4-6页。
    1 Cunnar, Geoffrey Eugene, The production and use of stone tools at the Longshan period site of Liangchengzhen, China, pp.160-161, Ph.D. Dissertation, Yale University,2007.
    1栾丰实:《海岱地区史前白陶初论》,《考古》2010年第4期第58-70页。
    1国家图书馆藏:《山东舆图》,1933年据清彩绘本摄制。原图约绘于雍正十二年(1734)前,系康熙《皇舆全揽图》后采用传统形象画法绘制的一副较精细的山东地图。
    2A.李存茂:《日照古道浅议》,《日照考古录》,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第148-149页。
    B.尚良:《山东省地图册》,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10年5月第110页《日照政区》。
    1如A.刘建国:《GIS支持的聚落考古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49-50页。
    B.夏慧君:《基于GIS的历史文化遗址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42-43页。
    2方辉等:《鲁东南沿海地区聚落形态变迁与社会复杂化进程研究》,《东方考古(第4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66页。
    3河姆渡遗址曾出土8件用整块厚木板加工成的木桨,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第139页。
    4该遗址出土的网纹彩陶船形壶,有学者认为是史前船的模型,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宝鸡北首岭》,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第100、103页。
    5王永波:《山东半岛发现的古代独木舟》,《考古与文物》1987年第5期。
    6同注6。
    7蔡玉臻:《登州古港早期的港航活动》,“走近徐福”网站,http://www.wansongpu.cn/xufu/xf-cknews.asp?id=181。
    8如河姆渡、钱三漾等遗址出土的木桨;北首岭遗址出土的船形陶壶:商代甲古文中的象形文字;奄城出的独木舟:战国青铜器上所见的“水路攻占”场景等。
    9A.蔡玉臻:《登州古港早期的港航活动》,“走近徐福”网站,http://www.wansongpu.cn/xufu/xf-cknews.asp?id=181
    B.王锡平:《胶东考古研究文集》,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11月。
    C.王赛时:《山东海疆文化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11月。
    10如吴春明:《中国东南与太平洋的史前交通工具》,《南方文物》2008年第2期第99-108页。
    1如Thomas G. Whitely and Lacey M. Hicks, Using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GIS) Approach to Extract Prehistoric and Historic Period Travel Corridors Across a Portion of North Georgia, Southeastern Archaeology 2003,22(1):84-86.
    1日照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日照市志》,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第85页。
    2(清)陈懋修、张庭诗纂:《日照县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据清光绪二十年刊本影印第124-131页。
    3日照县农业区划办公室:《日照县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报告》,日照市内部资料1985年第17-18页。
    1A.刘延常、王学良:《五莲县丹土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城址和东周墓葬》,《中国考古学年鉴2001》,北京:文物出版社第182-184页。
    B.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五莲丹土发现大汶口文化城址》,《中国文物报》2001年1月17日第一版(总第0877期)。
    C.于海广:《山东日照两城镇遗址龙山文化围城遗迹的发掘和发掘》,《东方考古(第5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74-79页。
    2A.杨波:《山东五莲县丹上遗址出上玉器》,《故宫文物月刊》1996年14卷2期。
    B.刘耀:《山东日照两城镇附近史前遗址》,《两城镇遗址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1-24页。
    C.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日照县两城镇等七个遗址初步勘查》,《两城镇遗址研究》,栾丰实主编,北京:
    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25-43页。原文刊发于于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日照县两城镇等七个遗址初步勘查》,
    《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12期。
    D.刘敦愿:《日照两城镇龙山文化遗址调查》,《考古学报》1958年第1期第25-42页;
    E.刘敦愿:《山东五莲、即墨县两处龙山文化遗址的调查》,《考古通讯》1958年第4期第14-22页。又
    见栾丰实主编:《两城镇遗址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
    F.刘延常、王学良:《五莲县丹土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城址和东周墓葬》,《中国考古学年鉴2001》,北京:文物出版社第182-184页。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五莲丹上发现大汶口文化城址》,《中国文物报》2001年1月17日第一版(总第0877期)。
    G.中美两城地区联合考古队:《山东日照市两城镇遗址1998-2001年发掘简报》,《考古》2004年第9期第7-18页。又见栾丰实主编:《两城镇遗址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
    H.刘敦愿:《有关两城镇玉坑玉器的资料》,《考古》1988年第2期第121-123页。又见栾丰实主编:《两城镇遗址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
    I.刘敦愿:《记两城镇遗址发现的两件石器》,《考古》1972年第4期第56-57页。又见栾丰实主编:《两城镇遗址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
    3对山东龙山文化礼器的界定与研究见肖凤春:《山东龙山文化礼器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4 A. Cunnar, Geoffrey Eugene, The production and use of stone tools at the Longshan period site of Liangchengzhen, China, Ph.D. Dissertation, Yale University,2007.
    B.张小雷:《两城镇遗址龙山文化陶器的生产及相关问题初步研究》,山东大学硕上学位论文,2008年。
    5高广仁:《山东日照两城镇的发掘及其学术价值》,《东南文化》2000年第3期第26-27页。
    1《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中文版翻译组:《世界史便览:公元前9000年一公元1975年的世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第4页。
    2刘敦愿:《山东五莲、即墨县两处龙山文化遗址的调查》,《考古通讯》1958年第4期第14-22页。又见栾丰实主编:《两城镇遗址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
    3燕生东:《丹土与两城镇玉器研究——兼论海岱地区史前玉器的几个问题》,《东方考古(第3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18页。
    4栾丰实:《日照地区大汶口、龙山文化聚落形态之研究》,《中国考古学跨世纪的回顾与前瞻》,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41页。
    1燕生东:《丹土与两城镇玉器研究——兼论海岱地区史前玉器的几个问题》,《东方考古(第3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87-124页。
    2刘延常、王学良:《五莲县丹土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城址和东周墓葬》,《中国考古学年鉴2001》,北京:文物出版社第182-184页。
    3高广仁:《山东日照两城镇的发掘及其学术价值》,《东南文化》2000年第3期第28-29页。
    4A.于海广:《山东日照两城镇遗址龙山文化围城遗迹的发现和发掘》,《东方考古(第5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75页。
    B.中美两城地区联合考古队:《山东日照两城镇遗址1998-2001年发掘简报》,《考古》2004年第9期第11页。
    5刘延常、王学良:《五莲县丹土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城址和东周墓葬》,《中国考古学年鉴2001》,北京:文物出版社第183页。
    1方辉等:《鲁东南沿海地区聚落形态变迁与社会复杂化进程研究》,《东方考古(第4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62-263页。
    2中美两城地区联合考古队:《山东日照两城地区的考古调查》,《考古》1997年第4期第5页。
    3A.栾丰实:《日照地区大汶口、龙山文化聚落形态之研究》,《中国考古学跨世纪的回顾与前瞻》,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41页。
    B.刘莉著、陈兴灿等译:《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184页。
    4刘莉、陈星灿:《城:夏商时期对自然资源的控制问题》,《东南文化》2000年第3期第47页。
    5转引自郑建明:《环境、适应与社会复杂化》,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第122页,原文见Flnnery, K.V., The cultural evolution of civilization.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1972,3:399-426.
    1转引自郑建明:《环境、适应与社会复杂化》,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第123页,原文见Carneiro, R. L.,A theory of the origin of the state. Science,1970,169(3947):733-738.
    2A.梁思永:《龙山文化——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考古学报》1954年第7册第6页。
    B.石璋如:《中国历史地理(上)》,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部印行,1983年第25页。
    3刘耀:《山东日照两城镇附近史前遗址》,《两城镇遗址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1-24页。
    4转引自高广仁:《山东日照两城镇的发掘及其价值》,《东南文化》2000年第3期第25页。原文出自傅斯年等:《城子崖——山东历城县龙山镇之黑陶文化遗址(序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4年。
    1栾丰实:《中美合作两城考古及其意义》,《文史哲》2003年第2期第97页。
    2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日照县两城镇等七个遗址初步勘查》,《两城镇遗址研究》,栾丰实主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25-30页。原文发表于《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12期。
    3同注2,第33页。
    4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山东日照两城镇遗址勘察纪要》,《考古》1960年第9期第10-14页。
    1日照市图书馆、临沂地区文管会:《山东日照龙山文化遗址调查》,《考古》1986年第8期第680-702页。
    2刘敦愿:《日照两城镇龙山文化遗址调查》,《考古学报》1958年第1期第25-42页。
    3刘敦愿:《有关两城镇玉坑玉器的资料》,《考古》1988年第2期第121-123页。
    4刘敦愿:《记两城遗址发现的两件石器》,《考古》1972年第4期第56-57页。
    5A.巫鸿:《一组早期的玉石雕刻》,《美术研究》1979年第1期第64-69页。
    B.石志廉:《对故宫博物院旧藏两件古玉圭的一些看法》,《中国历史文物》1981年第00期第92-95页。
    C.邓淑苹:《晋、陕出土东夷系玉器的启示》,《考古与文物》1999年第5期第15-27页。
    6刘敦愿:《山东五莲、即墨县两处龙山文化遗址的调查》,《考古通讯》1958年第4期第14-22页。
    1转引自燕生东:《丹土与两城镇玉器研究——兼论海岱史前玉器的几个问题》,《东方考古(第3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01页。原资料公布于山东省文物管理处等:《山东文物选集普查部分》,北京:文物出版社1959年。
    2杨波:《山东五莲县丹土遗址出土玉器》,《故宫文物月刊》1996年14卷2期。
    3方辉:《鲁东南沿海地区聚落形态变迁与社会复杂化进程研究》,《东方考古(第4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65页。
    4A.中美两城地区联合考古队:《山东日照市两城镇遗址1998-2001年发掘简报》,《考古》2004年第9期第11页。
    B.于海广:《山东日照两城镇遗址龙山文化围城遗迹的发现和发掘》,《东方考古(第5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74-79页。
    1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第109-142页。
    2张学海:《鲁西两组龙山文化城址的发现及对几个古史问题的思考》,《华夏考古》1995年第4期第47-58页。
    3刘延常、王学良:《五莲县丹土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城址和东周墓葬》,《中国考古学年鉴2001》,北京:文物出版社第182-184页。
    1王学良:《五莲县史前考古获重大发现》,《日照日报》1995年7月8日第一版。
    1刘建国:《考古与地理信息系统》,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93-107页。
    2夏慧君:《基于GIS的历史文化遗址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40页。
    1靳桂云:《山东丹土和两城镇龙山文化遗存水稻植硅体定量研究》,《东方考古(第二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80-290页。
    2栾丰实:《日照地区大汶口、龙山文化聚落形态之研究》,《中国考古学跨世纪的回顾与前瞻》,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40-241页。
    1刘莉著、陈星灿等译:《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184页。
    2栾丰实:《日照地区大汶口、龙山文化聚落形态之研究》,《中国考古学跨世纪的回顾与前瞻》,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41页。
    3如吴春明:《中国东南与太平洋的史前交通工具》,《南方文物》2008年第2期第99-108页。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胶县三里河》,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86-189页。
    5Lanehart Rheta等:《山东日照市两城镇遗址龙山文化先民食谱的稳定同位素研究》,《考古》2008年第8期第55-61页。
    1庆昭荣:《土壤化学分析在考古学空间分析上的应用性--以屏东县牡丹乡排湾族Saqacengalj旧社遗址为例》,台湾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2如:A.同引1。
    B.高华中等:《三峡库区中坝遗址考古地层土壤有机碳的分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土壤学报》2005 年5月第518-522页。
    C.靳桂云:《土壤微形态分析及其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地球科学进展》第14卷第2期1994年9月第197-200页。
    1如:A. G. Shelach, Leadship Strategies, Economic Acivity, and Interregional Interaction:Social Complex in Northeast China, New York:Kluwer Academic, Plenum Publishers,1999:121-138.
    B.乔玉:《伊洛地区裴李岗至二里头文化时期复杂社会的演变——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上的人口和农业可
    耕地分析》,《考古学报》2010年第4期第423-453页。又Yu Qiao, Development of Complex Societies in the Yilio Region:A GIS Based Population and Agricultural Area Analysis, La Trobe University, January 2003.
    2 Schurr, M.R., Associations between agricultural intensification and social complexity:an example from the prehistoric Ohio Valley. Journal of Anthropoligical Archaeology,1995, (14):315-339.
    3 Underhill AP, et al., Changes in regional settlement patterns and thedevelopment of complex societies in southeastern Shandong, China. J AnthropolArchaeol,2008,27:1-29.
    1转引自郑建明:《环境、适应与社会复杂化》,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第123页,原文见Carneiro,R. L., A theory of the origin of the state. Science,1970,169(3947):733-738.
    2转引自王青:《西方环境考古研究中的遗址域分析》,《中国文物报》2005年6月17日第7版。
    3 G. Shelach, Leadship Strategies, Economic Acivity, and Interregional Interaction:Social Complex in Northeast China, New York:Kluwer Academic, Plenum Publishers,1999:121-138.
    4乔玉:《伊洛地区裴李岗至二里头文化时期复杂社会的演变——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上的人口和农业可耕地分析》,《考古学报》2010年第4期第432页。
    1数据由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www.geodata.cn)提供
    1坡度分级采用了夏慧君《基于GIS的历史文化遗址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相关标准,见夏慧君:《基于GIS的历史文化遗址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18页。
    1陈雪香:《山东日照新石器时代遗址复选土样结果分析》,《南方文物》2007年第1期第92-94页。
    2齐乌云等:《山东沭河上游出土人骨的食性分析研究》,《华夏考古》2004年第2期第41-47页。
    3凯利·克劳福德等:《山东日照市两城镇遗址龙山文化植物遗存的初步分析》,《考古》2004年第9期第74页。
    4栾丰实:《海岱地区史前稻作农业的产生、发展和扩散》,《文史哲》2005年第6期第45页。又见:栾丰实、宫本一夫主编:《海岱地区早期农业和人类学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52页。
    1同引4,第78页。
    2赵志军:《海岱地区南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稻早混作农业经济》,《东方考古(第3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53-254页。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尧王城遗址第二次发掘有重要发现》,《中国文物报》1994年1月23日第1版。
    4刘延常、王学良:《五莲县丹土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城址和东周墓葬》,《中国考古学年鉴2001》,北京:文物出版社第182-184页。
    5李玉:《岚山六甲庄遗址考古发掘记》,《日照文博》,2008年第一期第31-33页。
    6靳桂云:《山东丹上和两城镇龙山文化遗址水稻植硅体定量研究》,《东方考古(第2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80-290页。
    7三原正三等:《海岱龙山文化黑陶碳素的稳定同位素分析》,《东方考古(第3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00—305页。
    1赵志军:《海岱地区南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稻旱混作农业经济》,《东方考古(第3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56页。
    2凯利·克劳福德等:《山东日照市两城镇遗址龙山文化植物遗存的初步分析》,《考古》2004年第9期第76页。
    3同注1,第255-256页。
    4曹贯一:《中国农业经济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621-625、752-756页。
    1表格修改自日照县农业区划办公室:《日照县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报告》,日照市内部资料1985年第183页表三:日照县农作物布局、产量历史演变表。
    2李新:《旱稻的特点及高产栽培》,《农村科技》2005年第1l期第5页。
    3赵志军:《海岱地区南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稻旱混作农业经济》,《东方考古(第3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56页。
    4于海广:《山东日照两城镇遗址龙山文化围城遗迹的发掘和发掘》,《东方考古(第5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76页。
    1赵志军:《海岱地区南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稻旱混作农业经济》,《东方考古(第3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55页。
    中美两城地区联合考古队:《日照地区1995—2008年调查资料》。
    中国地质科学院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集》,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1973年。
    黄鸿翔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图》,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5年。
    日照县土壤普查办公室:《日照土壤》1984年。
    山东省土壤肥料工作站:《山东土壤》,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
    日照县农业区划办公室:《日照县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报告》,日照市内部资料1985年。
    日照市水利局:《〈山东省志.水利志〉日照市资料长编(1986—2000)》,日照市水利局资料。
    山东省地质矿产局:《山东省区域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年。
    山东省科学技术委员等:《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图集》,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局1990年山东省第三分册。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地貌研究室:《黄淮海平原地貌图》,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1990年。
    山东省地图出版社编制:《日照市地图》,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8年。
    汤国安、杨昕:《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
    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下)》,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8年。
    Archaeology Data Service/Digital Antiquity,
    (http://guides.archaeologydataservice.ac.uk/g2gp/Gis_1—2).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清)陈懋修、张庭诗纂:《日照县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据清光绪二十年刊 本影印。
    日照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日照市志》,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
    日照市地方史志编委会办公室:《日照市志·日照地理志(送审稿)》,1987年。
    日照市盐务局编:《日照盐业志》,日照市盐务局内部资料,1989年。
    《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中文版翻译组:《世界史便览:公元前9000年一公元1975年的世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
    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
    栾丰实等:《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
    栾丰实:《海岱地区考古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
    栾丰实:《东夷考古》,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
    方辉:《海岱地区青铜时代考古》,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
    方辉主编:《聚落与环境考古的理论与实践》,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
    栾丰实、宫本一夫主编:《海岱地区早期农业和人类学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编:《中国聚落考古的理论与实践(第一辑)一纪念新砦遗址发掘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
    刘莉著、陈星灿等译:《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郑建明:《环境、适应与社会复杂化》,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
    王锡平:《胶东考古研究文集》,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
    王赛时:《山东海疆文化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
    曹贯一:《中国农业经济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滕铭予:《GIS支持下的赤峰地区环境考古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 刘建国:《考古与地理信息系统》,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王宏志: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三峡库区聚落考古研究(戊种第3号),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汤国安等:《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Kathleen M.S. Allen, Stanton W. Green and Ezra B.W. Zubrow, Interpreting space: GIS and archaeology, Taylor & Francis,1990. Gary Lock and Zoran Stanc□ic□, eds., Archaeology an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A European Perspective, Taylor & Francis,1995. A. Zimmerman, L.J., Prehistoric Locational Behavior:A Computer Simulation. Report No.10, Office of the State Archaeologist, Iowa City:University of Iowa Press,1977. Clark, David L., Spatial Archaeology. Boston:Academic Press,1977. Underhill Anne P., Craft Production and Social Change in Northern China, New York: Kluwer Academic/Plenum,2002.方辉等:《鲁东南沿海地区聚落形态变迁与社会复杂化研究》,《东方考古(第4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加里·费曼等著、杨谦译:《考古调查发现的帝王印记——琅琊台遗址群调查与阐释》,《东方考古研究通讯》第13期。栾丰实:《日照地区大汶口、龙山文化聚落形态之研究》,《中国考古学跨世纪的回顾与前瞻》,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高广仁:《山东日照两城镇的发掘及其学术价值》,《东南文化》2000年第3期。凯利·克劳福德等:《山东日照市两城镇遗址龙山文化植物遗存的初步分析》,《考古》2004年第9期。靳桂云等:《山东丹土和两城镇龙山文化遗址水稻植硅体定量研究》,《东方考古(第2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
    赵志军:《海岱地区南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稻旱混作农业经济》,《东方考古(第3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
    Lanehart Rheta等:《山东日照市两城镇遗址龙山文化先民食谱的稳定同位素研究》,《考古》2008年第8期。
    靳桂云等:《山东地区考古遗址出土木炭种属研究》,《东方考古(第6集)》,科学出版社2009年。
    靳桂云等:《山东日照两城镇龙山文化(4600-4000aB.P.)遗址出土木材的古气候意义》,《第四纪研究》2006年第4期。
    靳桂云等:《山东日照市两城镇遗址土壤样品植硅体研究》,《考古》2004年第9期。
    范黛华等:《山东日照两城镇龙山文化陶器的初步研究》,《考古》2005年第8期。
    孙梁红:《日照两城镇遗址古木炭的初步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陈雪香:《山东日照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复选土样结果分析》,《南方文物》2007年第1期。
    张小雷:《两城镇遗址龙山文化陶器的生产及相关问题初步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高广仁:《山东日照两城镇遗址的发掘及其收获》,《海岱地区先秦考古论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
    三原正三等:《海岱龙山文化黑陶碳素的稳定同位素分析》,《东方考古(第3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
    齐乌云等:《山东沭河上游出土人骨的食性分析研究》,《华夏考古》2004年第2期。
    靳桂云:《土壤微形态分析及其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地球科学进展》第14卷第2期。
    严文明:《聚落考古与史前社会研究》,《文物》1997年第6期。
    张忠培:《聚落考古初论》,中原文物1999年第1期。
    夏正楷、张俊娜:《聚落考古研究中的环境考古学问题》,《中国聚落考古的理论与实践(第一辑)—纪念新砦遗址发掘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
    刘莉、陈星灿:《城:夏商时期对自然资源的控制问题》,《东南文化》2000年第3期。
    (美)高等·R·威利著、贾明伟译:《维鲁河谷课题与聚落考古—回顾与当前的认识》,《华夏考古》2004年第1期。
    郭伟民:《论聚落考古中的空间分析方法》,《华夏考古》2008年第4期。
    王青:《西方环境考古研究中的遗址域分析》,《中国文物报》2005年6月17日第7版。
    葛本中:《中心地理论评价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安徽师大学报》1989年第2期。
    方辉:《王献唐与两城镇》,《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年第3期。
    栾丰实:《中美合作两城考古及其意义》,《文史哲》2003年第2期。
    杨波:《山东五莲县丹土遗址出土玉器》,《故宫文物月刊》1996年第14卷第2期。
    巫鸿:《一组早期的玉石雕刻》,《美术研究》1979年第1期。
    石志廉:《对故宫博物院旧藏两件古玉圭的一些看法》,《中国历史文物》1981年第00期。
    邓淑苹:《晋、陕出土东夷系玉器的启示》,《考古与文物》1999年第5期。
    韩有松、孟广兰:《青岛沿海地区20000年以来的古地理环境演变》,《海洋与湖泊》1986年第17卷第3期。
    韩有松、孟光兰:《青岛胶州湾地区全新世海侵及其海平面变化》,《科学通报》1984年第20期。
    耿秀山等:《晚冰期以来山东沿岸的海面变动》,《黄渤海海洋》1987年第5卷第4期。
    王永吉、李善为:《青岛胶州湾地区20000年以来的古植被与古气候》,《植物学报》1983年第25卷第4期。
    毛晓平等:《山东古代气候与海岸变迁》,《河南气象》2006年第2期。
    庆昭蓉:《土壤化学分析在考古学空间分析上的应用性——以屏东县牡丹乡排湾族Saqacengalj旧社遗址为例》,台湾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傅斯年等:《城子崖——山东历城县龙山镇之黑陶文化遗址》傅斯年序,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4年。
    梁思永:《龙山文化——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考古学报》1954年第7册。
    石璋如:《中国历史地理(上)》,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部印行1983年。
    朱渊清:《丛书序》,《早期中国研究丛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张学海:《鲁西两组龙山文化城址的发现及对几个古史问题的思考》,《华夏考古》1995年第4期。
    宫本一夫:《山东新石器时代墓制所见阶级性及礼制的起源》,《东方考古(第3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
    高华中等:《三峡库区中坝遗址考古地层土壤有机碳的分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土壤学报》2005年5月。
    吴汝祚:《论良渚文化与大汶口、龙山文化的关系》,《东南文化》1989年第6期。
    栾丰实:《大汶口文化与崧泽良渚文化的关系》,《海岱地区考古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
    孙波:《山东龙山文化城址略论(简稿)》,《中国考古网(http://www.kaogu.cn/))2010年04月23日,http://www.kaogu.cn/cn/detail.asp?ProductID=11369。
    李毓芳:《汉长安城的布局与结构》,《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5期。
    王锡平:《从出土文物看胶东半岛与辽东半岛史前时期的海上交通》,《海交史研究》2004年2期。
    王建华:《试论辽东半岛南部地区的史前文化》,《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杨深富、王仕安:《山东日照海曲史考略》,《东南文化》2005年第6期。
    王永波:《山东半岛发现的古代独木舟》,《考古与文物》1987年第5期。
    蔡玉臻:《登州古港早期的港航活动》,“走近徐福”网站http://www.wansongpu.cn/xufu/xf—cknews.asp?id=181。
    徐仲仪等:《山东娑罗绿石地质特征简介及其开发前景分析》,《山东国土资源》2004年第4期。
    邹天人等:《中国主要玉石类型及产地》,《矿床地质》1996年第S2期。
    王赛时:《宋金元时期山东盐业的生产与开发》,《盐业史研究》2005年第4期。
    李新:《旱稻的特点及高产栽培》,《农村科技》2005年第11期。
    曹兵武:《GIS与考古学》,《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4期。
    高立兵:《时空解释新手段—欧美考古GIS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考古》1997年第7期。
    刘建国:《GIS支持的聚落考古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刘建国:《陕西周原七星河流域考古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分析》,《考古》2006年第3期。
    张海:《Arc View地理信息系统在中原地区聚落考古研究中的应用》,《华夏考古》2004年第1期。
    乔玉:《伊洛地区裴李岗至二里头文化时期复杂社会的演变—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上的人口和农业可耕地分析》,《考古学报》2010年第04期。
    滕铭予:《GIS在内蒙古敖汉旗环境考古研究中的初步应用与探索》,《华夏考古》2009年第3期。
    肖彬等:《GIS支持的考古信息管理系统—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第3期。
    中国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人类学系:《河南颍河上游考古调查中运用GPS与GIS的初步报告》,《华夏考古》1998年第1期。
    陈德超、刘树人:《GIS支持下的上海考古信息系统的研发》,《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4年第5期。
    毕硕本等:《田野考古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案与实施流程》,《测绘科学》2009年第5期。
    杨林等:《基于GIS数据库的田野考古地层剖面空间数据挖掘—以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为例》,《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第2期。
    高飞等:《3S技术支持下的小型遗址提取方法》,《地理空间信息》2009年第4期。
    张慧:《真实感古遗址三维重建及虚拟展示技术研究与应用》,西北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10年。
    梅启斌、熊霞:《地理信息系统在考古学中的应用研究》,《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高飞等:《3S技术在遗址探查中的应用》,《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9年第1期。
    阚瑷珂、王绪本:《“3S”技术支持下的考古探测方法研究述评》,《国土资源遥感》 2008年第3期。
    李海蓉:《GIS支持下的考古探测综合解释系统》,成都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毕硕本等:《基于空间分析的史前郑洛地区连续文化聚落研究》,《地理科学》2008年第5期。
    陈诚等:《基于GIS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以丹江口水库淹没区为例》,《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8年第1期。
    张海:《数字计算模型与二里头早期国家的疆域》,《中国聚落考古的理论与实践(第一辑)—纪念新砦遗址发掘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编,科学出版社,2009年12月。
    夏慧君:《基于GIS的历史文化遗址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王均、陈向东:《两汉时期人口数据库建设与GIS应用探讨》,《测绘科学》2001年第3期。
    滕铭予:《GIS在内蒙古敖汉旗环境考古研究中的初步应用与探索》,《华夏考古》2009年第3期。
    胡明星、董卫:《基于GIS的镇江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师》2002年第3期。
    顾维玮、朱诚:《苏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演变关系的研究》,《地理科学》2005年第2期。
    邢昱等:《基于GIS与三维激光扫描的古建筑保护研究》,《地理空间信息》2009年第1期。
    胡明星等:《基于GIS宏村世界文化遗产地保护规划修编中应用研究》,《安徽建筑》2010年第2期。
    张剑葳等:《GIS技术在大遗址保护规划中的应用探索—以扬州城遗址保护规划为例》,《建筑学报》2010年第6期。
    王一帆等:《运用GIS进行古代城市结构复原的尝试:以北宋东京城为例》,《第四届海峡两岸GIS发展研讨会暨中国GIS协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2006年。
    赵晓林:《基于VRGIS的三维古遗址重建与网络发布》,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何宇华、孙永军:《空间遥感考古与楼兰古城衰亡原因的探索》,《考古》2003年第3期。
    张立、吴健平:《浙江余杭瓶窑、良渚古城结构的遥感考古》,《文物》2007年第2期。
    刘建国:《安阳殷墟遥感考古研究》,《考古》1999年第7期。
    吴文祥等:《4000aB.P.前后降温事件与中华文明的诞生》,《第四纪研究》2001年9月第5期。
    尤玉柱等:《山东日照沿海发现的旧石器及其意义》,《人类学学报》1989年第2期。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科学A辑》1973年第2期。
    史同广:《黄海西岸胶州湾至海洲湾段全新世海岸变迁》,《曲阜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3卷第2期。
    王锡平:《从胶东半岛新石器遗址的分布看海岸的变迁》,《海洋科学》1985年第9卷第2期。
    王振国:《古生物学家推测——商代济南气候似江南》,《新华网山东频道》2003年04月02日,http://www.sd.xinhuanet.com/news/2003—04/02/content_355913.htm。
    Underhill AP, et al., Changes in regional settlement patter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mplex societies in southeastern Shandong, China. 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 Archaeology,27,2008.
    Underhill AP, et al., Regional surve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mplex societiesin southeastern Shandong, China.Antiquity.2002.76:745-755.
    Feinman, G. M., Nicholas, L. M., and Fang Hui, The imprint of China's first emperor on the distant realm of eastern Shandong.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0.107:4851-4856.
    G. Shelach, Leadship Strategies, Economic Acivity, and Interregional Interaction: Social Complex in Northeast China, New York:Kluwer Academic, Plenum Publishers,1999.
    K. L. Kvamme, A view from across the water:the North American experience in archaeological GIS, In:Archaeology an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A European Perspective, pp.1, eds. Gary Lock and Zoran Stanc□ic□, Taylor & Francis,1995.
    T. Harris and G. Lock, Toward an evaluation of GIS in European archaeology: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In:Archaeology an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A European Perspective, Taylor & Francis,1995.
    Chadwick, A.J., A computer simulation of Mycenaean settlement, in Hodder, I. (Ed.), Simulation Studies in Archaeology,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Effland, R.W., Statistical distribution cartography and computer graphics, In: Computer Graphics in Archaeology, eds. S. Upham,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Papers No.15, Tempe:Arizona State University,1979.
    Stanton W. Green, Approaching archaeological space:an introduction to the volume, In:Interpreting space:GIS and archaeology, eds. Kathleen M.S. Allen, Stanton W. Green and Ezra B.W. Zubrow, Taylor & Francis,1990.
    Bawaya, Michael, Virtual archaeologists recreate parts of ancient worlds. Science 327 (5962):140-401,2010.
    Crawford, G. W., et al., Late Neolithic Plant Remains from Northern China: Preliminary Results from Liangchengzhen, Shandong. Current Anthropology, 2005 42(2).
    Flnnery, K.V., The cultural evolution of civilization.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1972,3.
    Carneiro, R. L., A theory of the origin of the state. Science,1970,169 (3947)
    Schurr, M.R., Associations between agricultural intensification and social complexity: an example from the prehistoric Ohio Valley. Journal of Anthropoligical Archaeology,1995, (14).
    Anderson David G., and J. Christopher Gillman, Paleoindian Colonization of the Americas:Implications from An Examination of Physiography, Demography, and Artifact Distribution, American Antiquity,65 (1),2000.
    Limp, W.F., Digital Desoto:An Automated Analysis on Alternative Rout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econd DeSoto Conference, University of Arkansas Museum, Fayetteville,1990.
    中美两城地区联合考古队:《山东日照两城地区的考古调查》,《考古》1997年第4期。
    中美两城地区联合考古队:《山东日照地区系统区域调查的新收获》,《考古》2002年第5期。
    方辉等:《鲁东南沿海地区聚落形态变迁与社会复杂化进程研究》,《东方考古(第4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
    中美两城地区联合考古队:《山东日照市两城镇遗址1998—-2001年发掘简报》,《考古》2004年第9期。
    陈星灿等:《中国文明腹地的社会复杂化进程——伊洛河地区的聚落形态研究》,《考古学报》2003年第2期。
    赤峰中美考古研究项目:《内蒙古东部(赤峰)区域考古调查阶段性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洛阳盆地2001—-2003年考古调查简报》,《偃师二里头遗址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部:《垣曲盆地聚落考古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
    刘敦愿:《日照两城镇龙山文化遗址调查》,《考古学报》1958年第1期。
    刘敦愿:《记两城遗址发现的两件石器》,《考古》1972年第4期。
    刘敦愿:《山东五莲、即墨县两处龙山文化遗址的调查》,《考古通讯》1958年第4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山东汶上县东贾柏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第6期。
    山东省考古所等:《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墓葬发掘简报》,《史前研究》1987年第3期。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莒县大朱家村大汶口文化墓葬》,考古学报1991年第2期。
    临沂文物组:《山东临沂大范庄新石器时代墓葬的发掘》,《考古》1975年第1期。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五莲丹土发现大汶口文化城址》,《中国文物报》2001年1月17日第一版(总第0877期)。
    于海广:《山东日照两城镇遗址龙山文化围城遗迹的发现和发掘》,《东方考古(第5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
    刘燿:《山东日照两城镇附近史前遗址》,《两城镇遗址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
    山东省博物馆、日照县文化馆东海峪发掘小组:《一九七五年东海峪遗址的发掘》,《考古》1976年第6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胶县三里河》,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刘敦愿:《有关两城镇玉坑玉器的资料》,《考古》1988年第2期。
    临沂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等:《日照尧王城龙山文化遗址试掘简报》,《史前研究》1985年第4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尧王城遗址第二次发掘有重要发现》,《中国文物报》1994年1月23日第1版。
    王学良:《五莲县史前考古获重大发现》,《日照日报》1995年7月8日第一版。
    日照市博物馆:《山东日照市大古城汉墓发掘简报》,《东南文化》2006年第4期。
    何德亮等:《日照海曲汉代墓地考古的主要收获》,《文物世界》2003年第5期。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日照海曲西汉墓(M106)发掘简报》,《文物》2010年第1期。
    张雪晨:《山东日照东海峪遗址发现贝丘遗迹》,《中国文物报》2007年3月23日第2版。
    王仕安:《日照再次发现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中国文物报》2009年3月27日第2版。
    李玉:《岚山六甲庄遗址考古发掘记》,《日照文博》,2008年第一期。
    中美联合归城考古队:《山东龙口市归城两周城址调查简报》,《考古》2011年第3期。
    唐锦琼:《胶东地区两周考古的新进展——山东龙口归城遗址调查获得丰厚成果成果》,《中国文物报》2010年6月18日第4版。
    李步青、林仙庭:《山东黄县归城遗址的调查与发掘》,《考古》1991年第10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