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商周时期邢都邢国邢地综合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甲金文中的“井”作为地名、国名、族名含义时即文献中的“邢”字。本文将商周时期的邢都、邢国、邢氏、邢地等综合起来进行了多角度系统研究。
     商代的邢都和邢方国是指文献中祖乙所迁的邢都和甲金文中出现的井(邢)方。经过考证,文章认为商代邢都和井(邢)方的地望均在今河北的邢台市区一带。邢都性质为辅都,其设置是政治控制、军事指挥、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井(邢)方是商文化分布范围内对商王朝时叛时服的一个方国。武丁时期井(邢)方与商王室关系密切,作为武丁三个正室配偶之一的妇姘来自井(邢)方国。妇姘参与商王朝的农业生产、祭祀、战争等重要的经济、政治事务,受到商王的关注并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殷墟M260的墓主人可能就是此妇姘。此外论文还就商代邢台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建筑业等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进行了研究。
     西周时期,文献记载分封了邢国,与此同时金文中还有井(邢)氏。文章首先就西周邢国分封的年代、地点、与北方戎狄的关系等问题作出考证。邢国于成王末年被分封在今天的河北邢台,地理位置重要,担当着保卫王朝北土、抵御戎狄侵犯的重任。河北元氏青铜遗存的发现表明邢国附近还有文献中所不见的軝国存在。邢、軝二国曾共同抵抗戎族的侵扰,这一戎族可能分布在邢台以西的太行山区,也可能来自邢台以北地区。从考古学文化来看,分布于燕山以南、河北中北部且年代上不晚于西周晚期的张家园上层文化或许和这支侵邢之戎有关系。接着文章又对西周井(邢)氏的墓葬、世系、族姓、居邑等进行了考查。在对张家坡井(邢)叔家族墓地及传世井(邢)氏铜器的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可知井氏内部又分成井(邢)伯、井(邢)叔、井(邢)季三支。三支支系主要活动的时间不同,不能理解为简单的兄弟关系。铜器铭文中的井(邢)伯主要活动于穆王至懿王初年这段时间,地位显赫。铭文中井(邢)叔主要活动于懿、孝、夷时期,社会地位很高,在西周王朝中担任重要官职。井(邢)季一系可能是一般的贵族。井(邢)叔分为两支,一支居邑在西周“郑”地,即陕西凤翔一带。井(邢)叔另一支居于“丰”地,此“丰”就是丰京遗址,具体应该在丰京遗址内的张家坡一带。井伯(邢)和井(邢)季两支井(邢)氏分支的居邑待考。关于文献中的邢国和金文中井(邢)氏的关系,本文认为西周分封制度中很可能存在“元子就封于外,次子留相王室”的原则。邢国乃元子大宗一支,留相王室的小宗则形成世家大族井(邢)氏。
     东周时期,邢国被狄人所逼而迁都夷仪。本文在考证夷仪地望在山东聊城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邢国南迁后如何被卫所灭的历史真相。邢国旧都邢台在东周时仍称“邢”。论文对文献中记载的东周邢丘古城和邢国旧都邢邑的归属、重要的考古学遗迹等作了详细考察。
     论文的最后对全文的主要观点作了总结。
The Xing (邢) in ancient document is the word of Jing (井) that means name of place, state and clan in the oracle and the bronzes inscription. On this basis, the dissertation is intended to sequentially analyze the capital of Xing, the state of Xing, the clan of Xing, the place of Xing in Shang and Western Zhou dynasty from many different aspects.
     The capital of Xing and the terra of Xing in Shang dynasty mean the capital moved by king of Zuyi and the Jingfang in the oracle and the bronzes inscription, which are located in the Xingtai city of Hebei province. The capital of Xing as the core of auxiliary capital is established because of many aspects, including the political control, military deploy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background. The Jingfang in the oracl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tates located in the culture of Shang, which betrays Shang dynasty but submits sometimes. In the period of the King Wuding, the Fujing (woman) form the Jingfang becomes one of his three wives and takes part in important affairs of the agriculture, sacrifice, war and so on. And the Fujing (woman) is impossible buried in the M260 In Yinxu.
     In Western Zhou dynasty, the enfeoffment of Xing state is recorded in ancient document, and the clan of Jing (邢) has emerged from the bronzes inscription. The dissertation firstly study the enfeoffing time, place, relation of Xing state, Rong (戎), and Di (狄) in north. As a result, the Xingtai city of Hebei province today is the place that Xing state was enfeoffed by the king of Wu to resist aggression of Rong(戎)and Di(狄)and safeguard the north of Western Zhou dynasty. By the bronzes unearthed at Yuanshi in Hebei province, there is a state named Zhi near to the Xing state, which is not recorded in ancient document And the Zhi state and Xing state resist aggression of Rong (戎) together. After that, the dissertation has discussed some burials, descendants, clan name, and settlement about the clan of Xing. According to analyzing the bronzes about clan of Jing (邢) and the clan cemetery of JingShu (邢叔) at Zhangjiapo, the clan of Jing (邢) are divided into JingBo(邢伯), JingShu(邢叔) and JingJi(邢季). The scope of activities about JingBo(邢伯) are from the King Mu to the early of King Yi. The scope of activities about JingShu (邢叔) are among the King Yi(懿), Xiao and Yi(夷) and assumes important office of Western Zhou dynasty. However, the JingJi(邢季) belong to some common nobles. The JingShu(邢叔) are divided into two branches of clan, and one in Zheng of Western Zhou dynasty, around today's Fengxiang in Shanxi province, the other in Feng of Western Zhou dynasty, around today's site of Fengjing. About the JingBo(邢伯) and JingJi(邢季), the branches of clan need to make further research. Then the dissertation gives a view that the eldest of Xing clan are given enfeoffment and become the state of Xing, while the junior are stayed in capital or environs of Western Zhou to assist the kings.
     In Eastern Zhou dynasty, the state of Xing is driven to move to the YIyi(夷仪) by the Di (狄). The dissertation invests the locality of YIyi(夷仪) and analyzes further the historical situation which the state of Xing is destroyed by the state of Wei. In addition, the dissertation study the ownership and archeological vestiges of the Xingqiu(邢丘.) and old Xing city in Eastern Zhou.
引文
1 商承祚:《类编》转引之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第2859字,中华书局,1996年,第2857~2858页。
    2 孙海波:《甲骨文编》转引之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第2859字,中华书局,1996年,第2857~2858页。
    3 高明:《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1980年,第374页。
    1 赵诚:《诸妇探索》,《古文字研究》第12辑,中华书局,1985年。
    2 孟世凯:《甲骨文中井方新考》,《邢台历史文化论丛》,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68~83页;尚志儒:《商代井方与关中地区的商文化》,《考古文物研究——纪念西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四十周年文集》,1996年,第205~213页。
    3 郑慧生:《释井》,《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29~30页。
    4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省博物馆:《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8年第1期。
    5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电力学校考古发掘报告》,《郑州商城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64~165页。
    6 本文凡对青铜器作出标号的,均出自《殷周金文集成》,简称《集成》,以后不再一一标出,仅注明器号。
    7 汉语大字典编委会:《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2001年,第7页。
    8 周法高等编《金文诂林》中马叙伦、李学勤等多人持此看法,详见周法高:《金文诂林》第七册,卷五下,第0670字,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7年。
    9 周法高:《金文诂林》第七册,卷五下,第0670字,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7年。
    10 尚志儒:《奠井国铜器及其史迹之研究》,《中国考古学研究论集——纪念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周年》,三秦出版社,1987年,第294~303页;尚志儒:《西周金文中的井国》,《文博》1991年第4期;孙敬明:《西周金文与邢史举隅》,《邢台历史文化论丛》,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19~133页。
    11 周法高:《金文诂林》第七册,卷五下,第0670字,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7年;《殷周金文集成引得》释文中也将此字释为“型”。
    1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89页。
    2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90页。
    3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715页。
    4 汪庆正主编:《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先秦货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40页。
    5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字典·战国文字声系》,中华书局,2004年,第998页。
    6 李家浩:《战国开阳布考》,《古文字研究》第25辑,中华书局,第391~396页。
    7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715页。
    8 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中华书局,1986年,第161页。
    9 张书岩:《谈谈“刑”字的发展》,《文史》第25辑,中华书局,1985年,第349~352页。
    10 李家浩:《战国开阳布考》,《古文字研究》第25辑,中华书局,第391~396页。
    11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中华书局,2004年,第178~179页。
    1 笔者认为这种字形的不同不能看作是不同族的区分,而仅是姬姓周公之后大小宗的分别,详细论证见第三章的第二节“井(邢)氏族姓和渊源”。
    2 参见王蕴智先生的《殷周古文同源分化探论》,《字学论集》,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及其博士论文:《殷周古文同源分化现象探索》,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
    3 丁弗言:《说文古籀补补》6.11,中华书局,1988年: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字典·战国文字声系》,中华书局,2004年,第817页。
    4 刘龙启、李振奇:《河北临城柏畅城发现战国兵器》,《文物》1988年第3期;李先登:《夏商周青铜器文明探研》,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328~335页:李占扬:《河北温县发现晋国邢邑遗址》,《中国文物报》2003年1月22日。
    5 李学勤:《北京捡选青铜器的几件珍品》,《文物》1982年第9期。
    6 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16、222页。
    1 华林甫:《中国地名学史考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页。
    1 钱穆:《古史地理论丛》,三联书店,2004年,第285~286页。
    2 王国维:《观堂集林·说耿》卷十一,中华书局,1959年,第503页。
    3 丁山:《由三代都邑论其民族文化》,初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集刊》第5本。又见《中国古代神话与民族》,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60页。
    4 郭沫若:《卜辞通纂》第354片,《郭沫若全集》,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449~550页。
    5 胡厚宣:《殷代封建制度考》,《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齐鲁大学国学研究专刊》,1944年。又河北教育出版社新版,2002年,第49页。
    6 刘节:《古(井阝)国考》,最初发表于《禹贡》第四卷第九期,又见:《古史考存》,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41~145页。
    7 陈槃:《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譔异》,《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六分册),1969年,第73~74页;赵铁寒:《邢国迁徙考》,《大陆杂志》,第十一卷第十二期,第367~372页。
    8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及《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1935年初版时分刊,由东京文求堂书店影印出版。又见《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
    9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哈佛燕京学社,1941年。
    1 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邢台曹演庄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8年第4期。
    2 丁山:《商周史料考证》,龙门书局,1960年,又中华书局,1988年,第31~33页。
    3 岑仲勉:《黄河变迁史》,人民出版社,1957年。又中华书局,2004年,第106~113页。
    4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科学出版社,1956年,第288页。
    5 岛邦南:《殷虚卜辞研究》,台北鼎文书局,1975年,第411页。
    6 李学勤:《殷代地理简论》,科学出版社,1959年,第94页。
    7 丁山:《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制度》,科学出版社,1956年。
    8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元氏西张村的西周遗址和墓葬》,《考古》1979年第1期。
    9 李学勤、唐云明:《元氏铜器与西周邢国》,《考古》1979年第1期。
    10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五)及(六),《考古学报》1956年第3期及4期。又《西周铜器断代》,中华书局,2004年。
    11 徐中舒:《禹鼎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59年第3期。
    12 邢台的三次会议是:1989年邢台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1998年河北邢台中国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2003年邢台历史文化研讨会:河南温县的会议是:2005年温县姓氏国际学术研讨会。
    1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邢台市文物管理处:《邢台南小汪周代遗址西周遗存的发掘》,《文物春秋》1992年增刊。
    2 任亚珊、郭瑞海、贾金标:《1993—1997年邢台葛家庄先商遗址、两周贵族墓地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年河北邢台中国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7~25页。
    3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北邢台市葛家庄遗址北区1998年发掘简报》,《考古》2000年第11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邢台市文物管理处:《河北邢台市葛家庄遗址1999年发掘简报》,《考古》2005年第2期。
    4 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商周组等:《晋豫鄂三省考古调查简报》,《文物》1982年第7期。
    5 李占扬:《河南温县发现战国邢邑遗址》,《中国文物报》2002年1月22日。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7 李民、朱桢:《商代祖乙迁都考辨》,《邢台历史文化论丛》,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5~47页。
    8 张国硕:《夏商时代都城制度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9 段宏振:《邢墟考古简论》,《中国考古学跨世纪的回顾与前瞻》,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64~273页。
    10 钟柏生:《殷墟卜辞地理论丛》,台湾艺文印书馆,1988年。
    11 郑杰祥:《商代地理概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12 李雪山:《商代分封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1 孟世凯:《甲骨文井方新考》,《邢台历史文化论丛》,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68~83页。
    2 尚志儒:《商代井方与关中地区的商文化》,《考古文物研究——纪念西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四十周年文集》,三秦出版社,1996年,第205~213页。
    3 曹定云:《“妇好”乃“子方”之女》,《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381~385页。
    4 钟柏生:《帚井卜辞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6本第1分册,1985年。
    5 云明、罗平、明远:《邢台商代遗址中的陶窑》,《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12期。
    6 段一平等:《商朝时期的邢台的制陶业》,《邢台历史经济论丛》,中国人事出版社,1994年,第148~159页。
    7 杨升南:《邢台地区商文化中的商品经济》,《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中国邢台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01~104页。
    8 李恩玮等:《邢台地区商文明初论》,《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中国邢台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45~50页。
    9 杨文山:《邢国历史综合研究》,《邢台历史文化论丛》,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34~174页。
    10 彭裕商:《麦四器与周初的邢国》,《徐中舒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巴蜀书社,1998年,第147~150页。
    11 刘启益:《西周纪年》,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14~115页。
    12 陈平:《邢侯簋再研究》,《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中国邢台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05~117页。
    13 尹盛平:《周原文化与西周文明》,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98页:又见尹盛平:《邢国改封的原因及其郑邢丰邢的关系》,《三代文叫研究》(一)——1998中国邢台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26~132页。
    14 段宏振:《邢墟考古简论》,《中国考古学跨世纪的回顾与前瞻》,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64~273页;贤金标等:《邢台地区西周陶器的初步研究》,《三代文叫研究》(一)——1998中国邢台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65~75页。
    15 段宏振、张翠莲:《太行山东麓的西周文化研究》,《环渤海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知识出版社,1996年,第217~232页。
    1 石丛枝:《邢台地区陶鬲初步研究》,《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中国邢台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76~85页。
    2 李学勤:《邢台新发现的西周甲骨文》,《中国文物报》1993年3月7日;王宇信:《周原甲骨卜辞行款的再认识和邢台西周卜辞的行款走向》,《华夏考古》1995年第2期;曹定云:《邢台西周卜辞乃周初召公占卜考》,《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年河北邢台中国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91~100页;连劭名:《河北邢台南小汪西周甲骨刻辞考》,《文物春秋》1997年第2期。
    3 李学勤:《青铜器麦尊与邢国初封》,《邢台历史文化论丛》,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98~105页。
    4 林巳奈夫:《关于邢台葛家庄出土西周青铜戚的图案》,《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中国邢台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53~64页。
    5 李先登:《邢国青铜器的初步分析》,《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中国邢台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14~117页;王冠英:《邢台历史经济论丛》,中国人事出版社,1994年,85~99页。
    6 孙敬明:《西周金文与邢史举隅》,《邢台历史文化论丛》,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19~133页;《山东商周古国与邢之关系考》,《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中国邢台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313~318页。
    7 杨文山:《青铜器巳簋与邢齐通婚》,《文物春秋》2003年第1期。
    8 沈长云:《元氏铜器铭文补说》,《邢台历史文化论丛》,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06~118页。
    9 张怀通:《邢侯所搏之“戎”考》,《文物春秋》1999年第2期。
    10 张全喜:《也论西周铜器“邢侯所搏之戎’,》,《文物春秋》2001年第3期。
    11 李民:《追溯商代邢都地望》,《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中国邢台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300~303页。
    12 庞小霞:《先秦邢地考辩》,《文物春秋》2003年第5期。
    13 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中华书局,1986年。
    14 马承源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文物出版社,1988年。
    15 刘启益:《西周纪年》,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16 王世民、陈公柔、张长寿:《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
    17 樋口隆康:《西周铜器之研究》,《日本考古学研究者中国考古学研究论文集》,日本东方书店出版社,1990年,第37~132页。
    1 张长寿:《论井叔铜器——1983~1986年沣西发掘资料之二》,《文物》1990年第7期;李仲超:《论井叔年代》,《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16~321页;李先登;《西周井叔青铜器年代的初步研究》,《夏商周青铜文明探研》,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202~205页。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3 张长寿:《关于井叔家族墓地——1983~1986年沣西发掘资料之一》,《考古学研究—纪念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三秦出版社,1993年,第398~401页;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增订本),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4 王培真:《金文中所见西周世族的产生和世袭》,《西周史研究》(《人文杂志丛刊》第二辑),1984年,第174~191页
    5 尹盛平:《周原文化与西周文明》,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98页;又见尹盛平:《邢国改封的原因及其郑邢丰邢的关系》,《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中国邢台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26~132页;徐良高:《邢、郑井、丰井刍议》《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中国邢台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18~126页。
    6 尚志儒:《郑丼国铜器及其史籍研究》,《中国考古学研究论集——纪念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周年》三秦出版社,1987年,又见尚志儒:《西周金文中的井国》,《文博》1993年第3期;
    7 樋口隆康:《西周铜器之研究》,《日本考古学研究者中国考古学研究论文集》,日本东方书店出版社,1999年,第37~132页。
    8 魏建震:《邢迁夷仪地望考》,《邢台历史文化论丛》,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85~194页。
    9 杨虎军:《两周“夷仪”考》,《邢台历史文化论丛》,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75~184页。
    10 肖扬:《春秋邢邑邢域归属考》,《邢台师范高专学报》1999年第1期;赵福寿:《邢台通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11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邢台市葛家庄10号墓的发掘》,《考古》2001年第2期;赵福寿:《邢台通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41页。
    12 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商周组等:《晋豫鄂三省考古调查简报》,《文物》1982年第7期。
    13 李占扬:《河南温县发现战国邢邑遗址》,《中国文物报》2002年1月22日。
    1 李民、王健:《尚书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48页。
    2 《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总集类·文选注》卷二。
    3 司马迁:《史记·殷本纪》卷三,中华书局,1982年,第100页。
    4 此乃保存在孔传本《尚书·咸有一德》中的所谓尚书百篇小序之一《祖乙》,仅有序无文。详可参见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21~222页。
    5 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7页。
    6 丁山:《商周史料考证》,中华书局,1988年,第31~33页。
    1 岑仲勉:《黄河变迁史》,中华书局,2004年,第106~113页。
    2 陈力:《今古本〈竹书纪年〉之三代积年及相关问题》,《四川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夏含夷:《也谈武王的卒年——兼论〈今本竹书纪年〉的真伪》,《文史》第29辑,中华书局,1988年。
    3 刘启釪在《尚书与古史研究》一书的序言中的观点。详参见李民:《尚书与古史研究》(增订本),中州书画社,1981年,第12页。
    4 陈梦家:《尚书通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14页。
    5 陈梦家:《尚书通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09~317页。
    6 李民、王健:《尚书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33~34页。
    1 王长丰:《并方国族氏考》,《中原文物》2006年第1期。
    2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154页。
    3 《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总集类·六臣注文选》卷六。
    4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445页。
    5 司马迁:《史记·殷本纪》卷二,中华书局,1982年第101页。
    6 《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小学类·韵书之属·集韵》卷六。
    7 宋·罗泌、明·吴宏基订:《重订路史全本》卷四。
    8 顾颉刚、刘启釪:《〈盘庚〉三篇校释论》,《历史学》,1979年第3期:王国维、丁山也有相同看法。此外李民、张国硕先生也在数篇文章中表示赞同。其它很多学者,在此不一一注出。
    9 岑仲勉:《黄河变迁史》中华书局,2004年,第106~108页。
    10 岑仲勉:《黄河变迁史》中华书局,2004年,第106~108页。
    1 吕思勉:《读史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2 何光岳:《井国的来源和迁徙》见《邢台历史文化论丛》,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84~97页
    3 《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小学类·韵书之属·重修广韵》卷二。
    4 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卷二,中华书局,1959年,第101页。
    5 《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河渠之属·水经注》卷六。
    6 晋·司马彪撰、梁·刘昭补注:《后汉书·郡国志》志十九,中华书局,1965年,第3398页。
    7 晋·黄甫谧、清·宋翔凤、钱宝塘辑、刘晓东校点:《帝王世纪》,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30页。
    8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晋南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在所调查的316处遗址中,可确认为商文化遗址的约有20多处,仅有三处相当于殷墟大司空村一期的零星遗存,是否可归属商文化还待进一步的发掘。(转引之唐际根:《中商文化研究》,《考古学报》1999年第4期),此外,查阅《山西考古四十年》及近十年来晋南河津一带的有关考古发现始终未见有关中商阶段的遗存发现。
    9 唐际根:《中商文化研究》,《考古学报》1999年第4期。
    10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89页。
    1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13页。
    2 汉·韩婴撰、许维遹校:《韩诗外传集释》,《中华书局》1980年,第94~95页。
    3 庞小霞:《先秦邢地考辨》,《文物春秋》2003年第5期。
    4 王国维:《观堂集林·说耿》(第二册),中华书局,1950年,第522页。
    5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上),科学出版社,1956年,第251~252页。
    6 李民、朱桢:《商代祖乙迁都考辨》,《邢台历史文化论丛》,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5~47页。
    7 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商周组等:《晋豫鄂三省考古调查简报》,《文物》1982年第7期:刘绪:《论卫怀地区的夏商文化》,《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174页。
    8 唐际根:《中商文化研究》,《考古学报》1999年第4期。
    9 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商周组等:《晋豫鄂三省考古调查简报》,《文物》1982年第7期;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邹衡:《邢台与先商文化、祖乙迁邢研究》,《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年中国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42~45页。
    10 李占扬:《河南温县发现战国邢邑遗址》,《中国文物报》2002年1月22日。
    11 唐·李泰著、贺次君辑校:《括地志辑校》,中华书局,1980年,第91页。
    12 《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通典》卷一百七十八。
    13 《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元和郡县志》卷十九。
    14 《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文献通考》卷三百十六。
    15 《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四书类·四书释地》。
    16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年,第657页。
    1 邢台东先贤考古队:《邢台东先贤商代遗址发掘报告》,《古代文明》(第1卷),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371~441页。
    2 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邢台曹演庄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8年第4期。
    3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北邢台市葛家庄遗址北区1998年发掘简报》,《考古》,2000年第11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邢台市文物管理处:《河北邢台市葛家庄遗址1999年发掘简报》,《考古》2005年第2期。
    4 唐云明:《邢台南大郭商代遗址发掘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3期。
    5 李恩玮、石丛枝、李军:《邢台粮库遗址》,科学出版社,2005年。
    6 它们是东红庄、西先贤、南先贤三遗址。参见段宏振:《邢墟考古简论》,《中国考古学跨世纪的回顾和前瞻》,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64~273页。
    7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邢台尹郭村商代遗址及战国墓葬试掘简报》,《文物》1960年第4期。
    8 河北省文物复查队邢台分队:《河北邢台县考古调查简报》,《文物春秋》1995年第1期。
    9 唐云明:《隆尧、内邱古遗址调查》,《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6期。
    10 唐云明:《隆尧、内邱古遗址调查》,《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6期。
    11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磁县下七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第2期。
    12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磁县下潘汪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年第1期。
    13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磁县界段营遗址发掘报告》,《考古》1974年第6期。
    14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武安赵窑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2年第3期。
    15 唐际根:《中商文化研究》,《考古学报》,1999年第4期。
    16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北邢台市葛家庄遗址北区1998年发掘简报》,《考古》2000年第11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邢台市文物管理处:《河北邢台市葛家庄遗址1999年发掘简报》,《考古》2005年第2期。
    17 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邢台曹演庄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8年第4期。
    18 邢台东先贤考古队:《邢台东先贤商代遗址发掘报告》,《古代文明》(第1卷),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371~441页。
    19 邹衡:《论汤都郑亳及其前后的迁徙》,《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206~207页; 李民、朱桢:《祖乙迁邢与卜辞井方》,《郑州大学学报》1989年第6期。杨锡璋、唐际根认为曹演庄遗址即祖乙都邑的废墟。杨锡璋、唐际根:《豫北冀南地区的中商遗存与盘庚以先的商都迁徙》,《三代文明研究》(一),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48~256页。
    1 李恩玮:《商王居邢建都新考》,《纪念殷墟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546~549页。
    2 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206~207页。
    3 邢台东先贤考古队:《邢台东先贤商代遗址发掘报告》,《古代文明》(第1卷),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371~451页;邢台东先贤考古队:《河北东先贤遗址1998年的发掘》,《考古》2003年第11期。
    1 邢台东先贤考古队:《邢台东先贤商代遗址发掘报告》,《古代文明》(第1卷),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440页。
    2 河北省邢台市文物管理处:《邢台粮库遗址》,科学出版社,2005年。
    3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邢台市葛家庄遗址北区1998发掘简报》,《考古》2000年第11期。
    4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河北邢台市葛家庄遗址1999年发掘简报》,《考古》2005年第2期。
    5 贾金标等:《关于葛家庄遗址北区遗存的几点认识》,《考古》2005年第2期。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洹北花园庄遗址1997年发掘简报》,《考古》1998年第10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1998~1999年安阳洹北商城花园庄东地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15集,文物出版社,第296~358页。在上述洹北花园庄遗址的外围,1999年发现了洹北商城,其繁荣期是中商二、三期(相当于洹北花园庄的早晚期),(参见:《河南安阳洹北商城的勘查和试掘》,《考古》,2003年第5期)从洹北商城1号宫殿的材料看(参见:《河南安阳市洹北商城宫殿区1号基址发掘简报》,《考古》2003年第5期),洹北商城的年代不排除始建于花园庄早期。
    1 张国硕:《夏商时代都城制度》,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2 刘莉、陈星灿两位学者曾撰文对此有阐述,该文中还提到学界不少人也持有相同见解。详参见:刘莉、陈星灿:《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从二里头和二里岗时期的中心和边缘之间的关系谈起》,《古代文明》(第1)卷,文物出版社,2002年。
    3 唐际根:《中商文化研究》,《考古学报》1999年第4期。
    1 仇风琴、吴东风:《河北商代遗存初论》,《三代文明研究》(一),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23~227页。
    2 范毓周:《殷代武丁时期的战争》,《甲骨文与殷商史研究》(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76页。
    3 郑杰祥:《商代地理概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324~327页;李雪山《商代分封制度研究》,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89~191页。
    4 罗琨:《殷商时期的羌与羌方》,《甲骨文与殷商史》(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405~426页:李雪山:《商代分封制度研究》,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24页。
    5 相都内黄说以岑仲勉为代表,丁山早年也力主此说,邹衡也倾向此说。(岑仲勉:《黄河变迁史》,中华书局,2004年,第105~106页;丁山:《由三代都邑论其民族文化》,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8~19页:邹衡:《内黄商都考略》,《中原文物》1992年第3期。)
    6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21页。
    7 宋·司马光:《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稽古录》卷六。
    8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21~222页。
    9 李民、朱桢;《商代祖乙迁都考辨》,《邢台历史文化论从》,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5~47页。
    10 顾颉刚:《〈禹贞〉全文注释》,《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第一辑,科学出版社,1959年。
    1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科学出版社,1956年,第288页。
    2 郭沫若:《卜辞通纂》第354片,《郭沫若全集》,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449~550页;胡厚宣:《殷代封建制度考》,《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9页。
    3 尚志儒:《商代井方与关中地区的商文化》,《考古文物研究——纪念西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四十周年文集》,三秦出版社,1996年,第205~213页。
    4 杨文山:《商代的“井方”和“祖乙迁邢”考》,《河北学刊》1985年第3期;孟世凯:《甲骨文井方新考》,《邢台历史文化论丛》,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68~83页。此外郑杰祥先生也有相同见解文见:《商代地理概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327~328页。
    5 岛邦南:《殷墟卜辞研究》,台北鼎文书局,1975年,第411页。
    6 李雪山:《商代分封制度研究》,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37~238页。
    1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科学出版社,1956年,第288页。
    2 目前学术界多持这种观点,笔者亦赞同此看法。
    3 孟世凯:《甲骨文中井方新考》,《邢台历史文化论丛》,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70~71页。
    4 尚志儒:《商代井方与关中地区的商文化》,《考古文物研究—纪念西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四十周年文集》,三秦出版社,1996年,第205~213页。
    1 李民:《南亳、北亳与西亳的纠葛》(修改稿),《东方文化》1985年第2期。
    2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科学出版社,1956年,第282页。
    3 罗琨:《殷商时期的羌与羌方》,《甲骨文与殷商史》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405~426页。
    4 郑杰祥:《商代地理概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315页。
    5 李雪山:《商代分封制度研究》,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24页。
    6 沚方的地望,目前学术界看法是:胡厚宣先生认为:“沚在殷之西或西北,与土方、(工口)方诸强敌为邻。”(胡厚宣:《殷代封建制度考》,《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8页。);郑杰祥先生也认为沚是位于商王朝西北方的一个部族方国,地在今山西浑源县西的古繁畤城(郑杰祥:《商代地理概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318页。):还有学者认为沚方具体在今山西的平遥(韩江苏:《沚方地望考》,《殷都学刊》2002年第三期。)。综合几家观点,笔者以为依据有限的甲骨材料沚方地望目前 只能推断出一个大致的范围,大概在山西的中北部一带。
    1 戉方地望,目前学术界的看法是:郑杰详先生认为在山西翼城县西南、绛县东北(参见郑杰祥:《商代地理概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295页。);孟士凯先生认为在山西中北部、河北西部一带。(孟世凯:《甲骨文中井方新考》,《邢台历史文化论丛》,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79页。笔者认为戉方大致在山西的中部一带。
    2 李学勤:《殷代地理简论》,1994年,第80页。
    3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方国地理研究》,科学出版社,1956年,第281页。
    4 郑杰祥:《商代地理概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58页。
    5 岳红琴:《商代的方与方国》,《天中学刊》2005年3期。
    6 郑杰祥:《商代地理概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328页。
    7 郑杰祥:《商代地理概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324~327页;李雪山《商代分封制度研究》,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89~191页。
    8 关于方方,杨树达先生认为方方即文献中的方夷,在商王畿的东南(杨树达:《积微居甲骨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65页。);丁山认为在今山东省鱼台县以北,是商本土东南方位的国家(丁山:《商周史料考证》,中华书局,1988年,第94页。);郑杰祥和李雪山也持此观点并结合甲骨材料和文献有详细考证(郑杰祥:《商代地理概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58~156页;李雪山《商代分封制度研究》,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13~215页)。
    9 a.孙华:《关中商代诸遗址的新认识——壹家堡遗址发掘的意义》,《考古》1993年3期。
    b.宋新潮:《试论老牛坡商文化分期及特征》,《文博》1992年2期。
    c.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319页。
    1 雷兴山:《关中地区商文化的几点认识》,《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2期。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52~526页。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渭工作队:《陕西长武碾子坡先周文化发掘记略》,《考古学集刊》第6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4 a.邹衡:《再论先周文化》,《周秦汉唐考古与文化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增刊),西北大学出版社,1988年。
    b.尹盛平、任周方:《先周文化的初步研究》,《文物》1984年第7期。
    c.张天恩:《高领袋足鬲的研究》,《文物》1989年6期。
    d.李峰:《先周文化的内涵及其渊源的探讨》,《考古学报》1993年第1期。
    e.刘军社:《郑家坡文化和刘家文化的分期与性质》,《考古学报》1993年第1期。
    5 北京大学考古系:《扶风壹家堡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第1期。
    6 a邹衡:《论先周文化》,《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b.孙华:《关中商代诸遗址的新认识~一壹家堡遗址发掘的意义》,《考古》1993年第5期。
    c.徐天进:《关中地区商文化研究》,《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
    e.张天恩:《周原遗址殷商时期文化遗存试析》,《中原文物》1998年第1期。
    d.王巍、徐良高:《先周文化的考古学探索》,《考古学报》2000年第3期。
    7 李海荣:《关中地区出土商时期青铜文化因素分析》,《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2期。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晋南考古调查报告》,《考古学集刊》第6集,1989年。
    9 长治市博物馆:《山西屯留县上村出土商代青铜器》,《考古》1991年第2期。
    10 a、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山西灵石旌介村商墓》,《文物》1986年第11期。
    b、戴尊德:《山西灵古县旌介村商代墓和青铜器》,《文物资料丛刊》(3),文物出版社,1980年。
    11 a、晋中考古队:《山西汾阳、孝义两县考古调查和杏花村遗址的发掘》,《文物》1989年第4期:
    b、国家文物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在学考古系:《晋中考古》,文物出版社:,1999年,第170~185页。
    1 有学者认为关中的刘家文化其属性是姜炎文化,该文化的主人之一就是井氏族人。据其文井方的地望即是刘家文化的分布范围。详见尚志儒:《商代井方与关中地区商文化》,《考古文物研究—纪念西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四十周年文集》,三秦出版社,1996年,第212页。
    2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13页。
    3 班彪撰,刘昭注补:《后汉书·郡国志》志第十九,中华书局,1965年,第3395页。
    4 汉·司马迁:《史记·秦本纪第五》卷五,中华书局,1959年,第213页。
    5 温县志编篡委员会:《温县志》,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年,第51~62页。
    6 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商周组:《晋豫鄂三省考古调查简报》,《文物》1982年第7期。
    7 李占扬:《河南温县发现晋国邢邑遗址》,《中国文物报》2003年1月22日。
    1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1990年,第421页。
    2 李衡梅:《周初主要封国名称由来初探》,《齐鲁学刊》1987年第2期。
    3 李民:《追溯商代邢都地望》,《三代文明研究》(一),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300页。
    4 刘龙启、李振奇:《河北临城柏畅城发现战国兵器》,《文物》1988年第3期。
    5 李民、朱桢:《商代祖乙迁都考辨》,《邢台历史文化论从》,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5页。
    6 井(邢)方和商王朝的关系变化详见本节第三个问题的论述。
    7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135页。
    8 金岳:《北方民族方国历史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51~54页。
    1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文物出版社,1985年。
    2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城北龙宫商代遗址的调查》,《文物》1985年第10期。
    3 张家口考古队:《蔚县考古记略》,《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4期;张家口考古队:《蔚县夏商时期考古的主要收获》,《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1期。
    4 郭济桥、樊书海:《廊坊发现早商、战国遗址》,《中国文物报》2004年3月17日。
    5 袁振喜:《河北文安发现商代早期遗址》,《人民日报》2004年3月29日。
    6 北京大学、河北省文化局邯郸考古发掘队:《1957年邯郸发掘简报》,《考古》1959年第10期。
    7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文物出版社,1985年。
    8 唐云明:《河北商文化综述》,《华夏考古》1988年第3期。
    9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省灵寿县北宅村商代遗址调查》,《考古》1966年第2期。
    10 沧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沧县文化馆:《河北沧县倪杨屯商代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93年第2期。
    11 拒马河考古队:《河北易县涞水古遗址试掘报告》,《考古学报》1988年第4期。
    1 邢台东先贤考古队:《邢台东先贤商代遗址发掘报告》,《古代文明》(第1卷),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371~441页。
    2 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邢台曹演庄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8年第4期。
    3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北邢台市葛家庄遗址北区1998年发掘简报》,《考古》2000年第11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邢台市文物管理处:《河北邢台市葛家庄遗址1999年发掘简报》,《考古》2005年第2期。
    4 唐云明:《邢台南大郭商代遗址发掘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3期。
    5 李恩玮、石丛枝、李军:《邢台粮库遗址》,科学出版社,2005年。
    6 他们是东红庄、西先贤、南先贤三遗址。参见段宏振:《邢墟考古简论》,《中国考古学跨世纪的回顾和前瞻》,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64~273页。
    7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邢台尹郭村商代遗址及战国墓葬试掘简报》,《文物》1960年第4期。
    8 河北省文物复查队邢台分队:《河北邢台县考古调查简报》,《文物春秋》1995年第1期。
    9 唐云明:《隆尧、内邱古遗址调查》,《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6期。
    10 唐云明:《隆尧、内邱古遗址调查》,《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6期。
    11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磁县下七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第2期。
    12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磁县下番汪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年第1期。
    13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磁县界段营遗址发掘报告》,《考古》1974年第6期。
    14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武安赵窑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2年第3期。
    15 唐际根:《中商文化研究》,《考古学报》1999年第4期。
    16 拒马河考古队:《河北易县涞水古遗址试掘报告》,《考古学报》1988年第4期。
    1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325页;徐良高:《文化因素定性分析与“青铜礼器文化圈”的研究》,《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18 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北平市平谷县发现商代墓葬》,《文物》1977年第11期。
    19 唐云明:《河北境内几处商文化遗存记略》,《考古学集刊》第2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44~46页。
    1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定州北庄子商墓发掘简报》,《文物春秋》1992年增刊。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383页。
    3 a、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邢台贾村商代遗址试掘简报》,《文物》1958年第10期;《邢台曹演庄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8年第4期。
    b、李恩玮、石丛枝、李军:《邢台粮库遗址》,科学出版社,2005年。
    c、唐云明:《邢台南大郭商代遗址发掘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3期。《河北邢台东先贤村商代遗址调查》,《考古》1959年第2期。
    d、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邢台尹郭村商代遗址及战国墓葬试掘简报》,《文物》1960年第4期。
    4 唐云明:《河北商文化综述》,《华夏考古》1988年第3期。
    5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隆尧县文物保管所:《隆尧县双碑遗址发掘报告》,《河北省考古文集》(一),东方出版社,1998年,第133~153页。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310—311页。
    1 孟世凯:《甲骨文中井方新考》,《邢台历史文化论丛》,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68~83页。
    2 李雪山:《商代分封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69页。
    3 曹定云:曹定云:《“妇好”乃“子方”之女》,《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381~385页。
    4 山西省考古所、灵石县文化馆:《山西灵石旌介村商墓》,《文物》1986年第11期。
    5 李雪山:《商代分封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38页。
    1 郭沫若:《骨臼刻辞之一的考察》,《郭沫若全集第一卷》(考古编1),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411~412页。
    2 丁山:《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科学出版社,1956年,第3页。
    3 胡厚宣:《殷代婚姻家族宗法生育制度考》,《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外一种)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97页
    4 岛邦男:《殷墟卜辞研究》(中译本),鼎文书局,1975年,第448~449页
    5 陈絮:《关于商代妇名研究的两个问题》,《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237~244页。
    6 孟世凯:《甲骨文小词典》(附录六),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
    7 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48~151页。
    8 徐义华:《甲骨刻辞诸妇考》,《殷商文明暨纪念三星堆遗址发现七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292页。
    9 宋镇豪、王宇信主编:《甲骨学一百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448页。
    10 胡厚宣:《殷代封建制度考》,《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外一种)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84页。
    11 郭沫若:《卜辞通纂》,《郭沫若全集第一卷》(考古编1)第435片考释,科学出版社,2002年。
    12 岛邦男:《殷墟卜辞研究》(中译本)台湾,鼎文书局,1975年,第447页。
    13 张政烺:《妇好略说》,《考古》1983年第6期。
    14 赵诚:《诸妇探索》,《古文字研究》第12辑,1985年。
    1 郭沫若:《骨臼刻辞之一的考察》,《郭沫若全集第一卷》(考古编1)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411~412页。
    2 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51页。
    3 胡厚宣:《殷代婚姻家族宗法生育制度考》,《甲骨学商史论从初集》(外一种)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06页。
    4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科学出版社,1956年,第491~492页。
    5 裘锡圭:《安阳殷墟五号墓座谈纪要》,《考古》1977年第5期。
    6 曹定云:《“妇好”乃“子方”之女》,《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381~385页。
    7 李民、朱桢:《商代祖乙迁都考辨》,《邢台历史文化论丛》,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5~47页。
    8 李学勤:《考古发现与古代姓氏制度》,《考古》1987年第3期。
    9 吴镇烽:《金文人名研究》,《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10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科学出版社,1956年,第491~492页。
    11 李学勤:《考古发现与古代姓氏制度》,《考古》1987年第3期。
    12 盛冬玲:《西周铜器中的人名及其断代的意义》,《文史》第17辑,中华书局,1983年。
    13 李学勤:《考古发现与古代姓氏制度》,《考古》1987年第3期。
    14 雁侠:《中国早期姓氏制度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第134~135页。
    1 陈絮:《关于商代妇名研究的两个问题》,《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237~244页。
    2 徐义华:《甲骨刻辞诸妇考》,《殷商文明暨纪念三星堆遗址发现七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292~294页。
    3 李学勤:《考古发现与古代姓氏制度》,《考古》1987年第3期。
    4 徐义华:《甲骨刻辞诸妇考》,《殷商文明暨纪念三星堆遗址发现七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294页。
    5 雁侠:《中国早期姓氏制度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17页。
    6 曹定云:《“妇好”乃“子方”之女》,《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381~385页。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殷墟259、260号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7年第1期。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殷墟259、260号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7年第1期。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殷墟259、260 号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7年第1期。
    2 杨锡璋、杨宝成:《从商代祭祀坑看商代奴隶社会的人牲》,《考古》1977年第1期。
    3 杜乃松:《司母戊鼎年代问题新探》,《文史哲》1981年第1期。
    4 杜乃松:《司母戊鼎年代问题新探》,《文史哲》1981年第1期。
    5 《殷墟五号墓座谈发言》唐兰发言,《考古》1977年第5期。
    6 李学勤:《中日欧美澳纽所见所拓所摩金文汇编选释》,《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十辑)《古文字研究论文集》第三辑,中华书局,1980年,第41页。
    7 李学勤:《考古发现与古代姓氏》,《考古》1987年第3期。
    1 目前《合集》见到3条:口亥,妇井毓。(《合集》32763);乙亥卜,戠妇井于受。(《合集》32765);口贞,口妇井口从止或。(《合集》32764)
    2 《殷墟五号墓座谈发言》唐兰发言,《考古》1977年第5期。
    3 杨升南:《商代经济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53页。
    4 钟柏生:《帚井卜辞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6本,1985年。
    5 胡厚宣:《殷代封建制度考》,《甲骨学商史论从初集》上册,台湾大通书局,1972年。
    6 于省吾:《双剑移殷契骈枝续编》,石印本,1941年,第29页。
    1 胡厚宣:《五种记事刻辞考》,《甲骨学殷商史论丛初集》(下册),台湾大通书局,1972年,第548页。
    2 严一萍:《甲骨学》(六)转引《甲骨文字诂林》(第二册)第1118字,中华书局,1996年,第1048页。
    3 黄锡全:《甲骨文(凵丄)字试探》,《古文字研究》第6辑,中华书局,1981年,第195~206页。
    4 唐钰明:《(凵丄)、又考辨》,《古文字研究》第19辑,中华书局,1992年,第401~407页。
    5 谢肃:《商代祭祀遗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
    6 徐义华:《甲骨刻辞诸妇考》,《殷商文明暨纪念三星堆遗址发现七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308页。
    7 郑杰祥:《商代地理概论》,中州古藉出版社,1994年,第316页。
    1 杨宽:《西周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704页。
    2 曹兆兰:《金文与殷周女性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5页。
    1 胡厚宣:《卜辞中所见之殷代农业》,《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810页;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科学出版社,1956年,第523页:杨升南:《商代经济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84~85页。
    2 胡厚宣:《气候变迁与殷代气候的检讨》,《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875页。
    3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4 杨钟建、刘东生:《安阳殷墟之哺乳动物群补遗》,《中国考古学报》第四册。
    5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188页。
    6 胡厚宣:《气候变迁与殷代气候的检讨》,《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858~872页。
    7 谭其骧:《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汉道》,《水渠集》下,人民出版社,1987年。
    8 邵逸麟:《历史时期华北大平原湖沼变迁述略》,《历史地理》第5辑,1987年。
    1 李民、王健:《尚书译注·禹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55页。
    2 顾颉刚:《〈禹贡〉全文注释》,《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科学出版社,1959年。
    3 班固撰、颜师固注:《汉书·地理志第八上》卷二十八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1524页。
    4 许慎撰、徐铉注:《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第286页。
    5 《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小学类·训诂之属·释名》卷一。
    6 王宇信、杨升南编:《甲骨学100年》,社科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526页。
    7 彭邦炯:《商史探微》,重庆出版社,1988年,第215页。
    8 胡厚宣:《甲骨文所见殷代奴隶的反压迫斗争》,《考古学报》1976年第1期。
    9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科学出版社,1956年,第536页。
    1 裘锡圭:《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农业》,《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
    2 王宇信、杨升南:《甲骨学一百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523页。
    3 宋镇豪:《中国风俗通史》(夏商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43页。
    4 杨升南:《商代经济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19页。
    5 赵锡元:《甲骨义稻字及其有关问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8年第1期;郭旭东:《甲骨文“稻”字及商代的稻作》,又见其《论甲骨卜辞中的“稻”字》,《中原文物》2006年第6期。
    1 罗振玉释酋(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中)东方学会石印本,1927年,第72页);金祖同释为粟(金祖同:《殷契遗珠·发凡》,《孔德图书馆丛书第一种》,中华文化出版委员会,1939年,第35页。);陈梦家释秬,即黑黍(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科学出版社,1956年,第527页);唐兰释为稻(唐兰:《殷墟文字记》,中华书局,1981年,第32~34页)。
    2 于省吾:《商代的谷物种类》,《东北人民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7年第1期。
    3 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邢台曹演庄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8年第4期。
    4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邢台市文物管理处:《河北邢台市葛家庄遗址1999年发掘简报》,《考古》2005年第2期。
    5 李民、王健:《尚书译注·微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6 李民、王健:《尚书译注·酒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7 安阳市博物馆:《安阳郭家庄的一座殷墓》、《考古》1986年第8期。
    8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75~176页。
    9 唐云明:《隆尧、内邱古遗址调查》,《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6期。
    10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邢台市文物管理处:《河北邢台市葛家庄遗址1999年发掘简报》,《考古》2005年第2期。
    11 唐云明:《河北邢台东先贤村商代遗址调查》,《考古》1959年2期。
    12 李恩玮等:《邢台地区商文明初论》,《三代文明研究》(一),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45~50页。
    13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文物出版社,1986年5月。
    14 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磁县下七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第2期。
    15 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北京市平谷县发现的商代墓葬》,《文物》1977年11期。
    16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北庄子商墓发掘报告》,《文物春秋》1992年增刊。
    17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卢龙县东闬各庄遗址》,《考古》1985年11期;唐云明:《河北境内几处商文化遗存记略》,《考古学集刊》第2集,文物出版社,1982年。
    1 正定县文物保管所:《河北灵寿县西木佛村出土一批商代文物》,《文物资料丛刊》第5辑。
    2 刘友恒等:《河北正定出土商周青铜器》,《文物》1982年2期;刘友恒、樊子林:《河北正定县新城铺出土商代青铜器》,《文物》1984年12期;石家庄地区文化局文物普查组:《河北石家庄地区的考古新发现》,《文物资料从刊》第1辑。
    3 文启明:《河北新乐、无极发现晚商青铜器》,《文物》1987年第1期。
    4 此处仅依据发表的材料,另据唐云明先生介绍在内邱南三歧村西也有铜器出土,具体不明可见唐云明:《河北境内几处商文化遗存记略》,《考古学集刊》第2集,文物出版社,1982年。
    5 杨升南:《邢台地区商文化中的商品经济》,《三代文明研究》(一),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01页。
    1 唐云明:《邢台南大郭村商代遗址探掘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3期。
    2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邢台尹郭村商代遗址及战国墓葬试掘简报》,《文物》1960年第4期。
    3 唐云明:《邢台南大郭村商代遗址探掘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3期。
    4 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学报》1958年第4期;又见云明、罗平、明远:《邢台商代遗址中的陶窑》,《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12期。
    5 唐云明:《河北省邢台西关外遗址试掘》,《文物》1960年第7期。
    6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1958年邢台地区古遗址古墓葬的发现与清理》,《文物》1959年第7期。
    7 唐云明:《邢台南大郭村商代遗址探掘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3期。
    8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隆尧县双碑遗址发掘报告》,《河北省考古文集》,东方出版社,1998年。
    9 唐云明:《河北省邢台西关外遗址试掘》,《文物》1960年第7期。
    10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邢台尹郭村商代遗址及战国墓葬试掘简报》,《文物》1960年第4期。
    11 河北省文物复查队邢台分队:《河北邢台县考古调查简报》,《文物春秋》1995年第1期。
    12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内邱小驿头发掘报告》,《河北省考古文集》,东方出版社,1998年,第163页。
    13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邢台市文物管理处:《河北邢台市葛家庄遗址1999年发掘简报》,《考古》2005年第2期。
    14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隆尧县双碑遗址发掘报告》,《河北省考古文集》,东方出版社,1998年,第144页。
    1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邢台尹郭村商代遗址及战国墓葬试掘简报》,《文物》1960年第4期。
    2 唐云明:《河北省邢台西关外遗址试掘》,《文物》1960年第7期。
    3 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邢台贾村商代遗址试掘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10期。
    4 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邢台曹演庄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8年第4期。
    5 邢台东先贤考古队:《邢台东先贤商代遗址发掘报告》,《古代文明》(第1卷),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371~441页。
    6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北邢台市葛家庄遗址北区1998年发掘简报》,《考古》2000年第11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邢台市文物管理处:《河北邢台市葛家庄遗址1999年发掘简报》,《考古》2005年第2期。
    7 杨升南:《商代经济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493~500页。
    1 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邢台曹演庄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8年第4期。
    2 杨升南:《商代经济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58~259页。
    3 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邢台曹演庄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8年第4期。
    4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邢台市文物管理处:《河北邢台市葛家庄遗址1999年发掘简报》,《考古》2005年第2期。
    5 邢台东先贤考古队:《邢台东先贤商代遗址发掘报告》,《古代文明》(第1卷),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371~441页。
    6 陈炜湛:《甲骨文田猎刻辞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3页。
    7 王宇信、杨升南:《甲骨学一百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556页。
    8 王宇信、杨升南:《甲骨学一百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563~566页。
    9 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邢台曹演庄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8年第4期。
    10 王宇信、杨升南:《甲骨学一百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559~561页。
    1 王宇信、杨升南:《甲骨学一百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562~563页。
    2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吴兴钱三漾遗址一、二期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
    3 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邢台曹演庄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8年第4期;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1958年邢台地区古遗址古墓葬的发现与清理》,《文物》1959年第7期。
    4 邢台东先贤考古队:《邢台东先贤商代遗址发掘报告》,《古代文明》(第1卷),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394页。
    5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降尧县双碑遗址发掘报告》,《河北省考古文集》,东方出版社,1998年,第135~137页。
    6 河北省邢台市文物管理处编著:《邢台粮库遗址》,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66~167页。
    7 杨升南:《商代经济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452页。
    1 刘节:《古(井阝)国考》,《古史考存》,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41页。
    2 陈槃:《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譔异》,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六分册),1969年,第73~74页。
    3 许倬云:《西周史》(增补本),三联书店,2001年,第158页。
    4 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中华书局,1986年,第161~163页。
    5 持此观点的有杨文山、彭裕商、尹盛平、陈平等。具体文章详见本页注6、7及下页注2、3。此外刘启益、朱凤瀚也都赞同此观点,但无详细论证。
    6 杨文山:《邢侯簋通释》(下),《邢台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又见杨文山:《西周青铜器麦尊通释》,《邢台师范高专学报》1997年第4期,及杨文山:《邢国历史综合研究》,《邢台历史文化论丛》,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34~174页。
    7 彭裕商:《麦四器与周初的邢国》,《徐中舒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巴蜀书社,1998年,第147~150
    1 刘启益:《西周纪年》,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14~116页。
    2 尹盛平:《周原文化与西周文明》,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98页;又见尹盛平:《邢国改封的原因及其郑邢丰邢的关系》,《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中国邢台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26~132页。
    3 陈平:《邢侯簋再研究》,《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中国邢台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05~117页。
    4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武王世就分封了齐鲁,武王曾伐东夷,而东夷先服后叛,遂有周公的东征。依此观点则成王的中期东方更已无大碍。见王永波:《周初三国封建王代史征》,《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中国邢台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333~344。
    5 《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书类·尚书注疏》卷十七。
    6 顾颉刚:《三监的结局》,《文史》第30辑,中华书局,1988年。
    7 刘节:《古(井阝)国考》,《古史考存》,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41页。
    8 郭沫若:《西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科学出版社,1958年,第40页。
    1 刘起釪:《卜辞的河与〈禹贡〉的大伾》,《古史续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489页。
    2 李学勤:《麦尊与邢国的初封》,《邢台历史文化论丛》,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98~105页。
    3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科学出版社,1958年,第39页。
    4 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中华书局》,1986年,第161页。
    5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三),《考古学报》1956年第1期。
    6 《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春秋类·春秋公羊传注疏》卷十三。
    7 《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春秋类·春秋左传注疏》卷二十四。
    8 《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诗类·毛诗注疏》卷十。
    9 葛志毅:《周代分封制度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10页。
    10 陈平:《邢侯簋再研究》,《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中国邢台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07页。
    11 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中华书局》,1986年,第162—163页。
    1 唐兰:《西周铜器断代中的“康宫”问题》,《考古学报》1962年1期。
    2 唐兰:《论周昭王时代的青铜器铭刻》,《古文字研究》第2辑,中华书局,1981年。
    3 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中华书局》,1986年,第251页。
    4 张桂光:《周金文所见“井侯”考》,《黄盛璋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年,第176~178页。
    1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僖公二十四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19页。
    1 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王莽传》卷九十九(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4090页。
    2 陈平、彭裕商均持观点。见陈平:《邢侯簋再研究》,《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中国邢台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12页;彭裕商:《麦四器与周初的邢国》,《徐中舒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巴蜀书社,1998年,第147~150页。
    3 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商周组等:《晋豫鄂三省考古调查简报》,《文物》1982年第7期。
    4 李占扬:《河南温县发现战国邢邑遗址》,《中国文物报》2002年1月22日。
    5 2005年以来住距离邢丘故城不远的陈家沟村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又作了大量考古发掘工作,笔者曾亲赴此工地考察,这一带周样发现的最早的遗存至西周晚期,不见西周早中期遗存。
    6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存秋左传正义》僖公二十四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19页。
    7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昭公二十六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472页。
    1 《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诗类·毛诗注疏》卷二十九。
    2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标点本)定公四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545页。
    3 李学勤:《麦尊与邢国的初封》,《邢台历史文化论丛》,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98~105页。
    4 杨文山:《西周青铜器“麦尊”通释》,《邢台师范高专学报》1997年第4期。
    5 彭裕商:《麦四器与周初的邢国》,《徐中舒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巴蜀书社,1998年,第147~150页。
    6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上册),中华书局,2004年,第84页。
    7 李学勤:《麦尊与邢国的初封》,《邢台历史文化论丛》,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98~105页。
    8 李先登:《邢国青铜器的初步分析》,《邢台历史文化论丛》,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14页~115页。
    9 王冠英:《关于西周青铜邢器的铸造工艺》,《邢台历史经济论丛》,中国人事出版社,1994年,第86页:杨文山:《西周青铜器“麦尊”通释》,《邢台师范高专学报》1997年第4期
    10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第40页。
    11 马承源等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三),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46页;刘启益:《西周纪年》,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15页。
    12 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中华书局》,1986年,第249页。
    13 彭裕商:《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巴蜀书社,2003年,第282~283页。
    14 陈平:《邢侯簋再研究》,《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中国邢台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09页。
    1 张桂光:《周金文所见“井侯”考》,《黄盛璋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年,第176~178页。
    2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上册),中华书局,2004年,第84页。
    3 李学勤:《元氏铜器与西周邢国》,《考古》1979年第1期。
    4 陈梦家认为不晚于成王末,王冠英、杨文山也持成王说。参见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上册),中华书局,2004年,第84页:王冠英:《关于西周青铜邢器的铸造工艺》,《邢台历史经济论丛》,中国人事出版社,1994年第86页;杨文山:《青铜器邢侯簋通释》,《邢台师范高专学报》2002年第1期。
    5 李学勤、李先登等持此说法。李学勤:《元氏铜器与西周邢国》,《考古》1979年第1期:李先登:《邢国青铜器的初步分析》,《邢台历史文化论丛》,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14页。
    6 郭沫若、唐兰、马承源、刘启益等持此说。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图录考释》,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第39页;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中华书局》,1986年,第159页;马承源等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三),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45页;刘启益《西周纪年》,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13~114页。
    7 彭裕商:《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巴蜀书社,2003年,第279~280页。
    8 王世民、陈公柔、张长寿:《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第57~58页。
    9 马承源:《中国青制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34页。
    10 王长丰:《商周金文书法谱系类征》,《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114~115页。
    1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上册),中华书局,2004年,第84页。
    2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87页。
    3 司马迁:《史记·周本纪》卷四,中华书局,1959年,第133页。
    4 周公去世的年代史料记载不一,根据周初事实,笔者认为今本《竹书纪年》的记载更合理。此外,《尚书大传》:“周公致政封鲁,老于周,心不敢远成王,欲事文武之庙。公疾,曰:‘吾死必葬于成周,示天下臣于成王。’及死,成王葬之毕,而云:‘示天下不敢臣。’下文又有“三年之后,周公老于丰,心不敢远成王,……”可见,依据《尚书大传》所引的这两种文献资料来看,周公卒于其返政成王三年后。
    5 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见于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一书的附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41页。
    6 成王在位年数,据朱凤涵、张荣明《西周诸王年代研究》一书统计:今本《竹书纪年》记为37年,内含周公摄政7年,其它文献《帝王世纪》、《皇极经世》、《通鉴外纪》、《通志》、《通考》、《通鉴前编》等均与今本《纪年》同。近现代学者则有新城新藏、吴其昌、董作宾、章鸿钊、夏含夷、张闻玉等人持此说。综合文献、金文历日资料考查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此种说法比较合理。
    7 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1631页。
    1 《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春秋类·春秋左传注疏》卷二。
    2 《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春秋类·春秋左传注疏》卷十四。
    3 唐·李泰着、贺次君辑校:《括地志辑校》,中华书局,1980年,第91页。
    4 《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元和郡县志》卷十九。
    5 《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卷五十九。
    6 《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舆地广记》卷十一。
    7 《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类书类·记纂渊海》卷二十一。
    8 《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明一统志》卷四。
    9 《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书类·御定渊鉴类函》卷三百三十六。
    10 《黄清经解续编》卷七十四,黄菁书院本,第463页。
    11 《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春秋类·春秋地名考略》卷十。
    12 《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畿辅通志》卷十四。
    13 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记要》,中华书局,2005年,第659页。
    14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89页。
    15 班彪撰、刘昭注补:《后汉书·郡国志》志第十九,中华书局,1965年,第3395页。
    1 刘节:《古(井阝)国考》,《古史考存》,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41~145页。
    2 刘节的看法除陈槃大加引用之外,目前学界已几乎不见有响应之声,杨文山先生认为成皋乃邢国初居之地,后封于邢丘,是言表明邢国也和成皋有关。陈槃:《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譔异》,《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六分册),1969年,第73~74页;杨文山:《邢台历史综合研究》,《邢台历史文化论丛》,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34~174页。
    3 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1556页。
    4 《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编年类·通鉴地理通释》卷十四。
    5 河南省志编纂委员会:《河南省志·区域建置志 地貌山河志》第三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38~139页。
    6 荥阳市志编篡委员会:《荥阳市志》,新华出版社,1996年。
    7 杨文山:《邢台历史综合研究》,《邢台历史文化论丛》,1990年,第134~174页。
    8 王法星:《禹贡大伾今何在》,黄河史志资料》1985年第2期。
    9 张国硕:《夏商城址的发现与研究》,《文明起源与夏商周文明研究》,线装书局,2006年,第71页。
    1 徐灏:《说文解字注笺》第六下,民国四年(1915年)刻本,第57页(B)。
    2 《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春秋类·春秋稗疏》卷二。
    3 孙继民:《“邢台”名称始见考》,《邢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报》1996年第2期。
    4 邢台县地方志编篡委员会:《邢台县志》,新华出版社,1993年。
    5 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中华书局,1986年,第161~163页。
    6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元氏西张村的西周遗址和墓葬》,《考古》1979年第1期。
    7 李学勤、唐云明:《元氏铜器与西周邢国》,《考古》1979年第1期。
    8 唐云明:《邢台西关外遗址试掘》,《文物》1960年第7期。
    9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邢台市文物管理处:《邢台南小汪周代遗址西周遗村的发掘》,《文物春秋》1992年增刊。
    1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邢台市文物管理处:《邢台南小汪周代遗址西周遗村的发掘》,《文物春秋》1992年增刊。
    2 李学勤:《邢台新发现的西周甲骨文》,《中国文物报》1993年3月7日。
    3 王宇信:《周原甲骨卜辞行款的再认识和邢台西周卜辞的行款走向》,《华夏考古》1995年第2期。
    4 连劭名:《河北邢台南小汪西周甲骨刻辞考》,《文物春秋》1997年第2期。
    5 曹定云:《邢台西周卜辞乃周初召公占卜考》,《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年河北邢台中国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91~100页。
    1 彭邦炯、谢济、马季凡:《甲骨文合集补编》,语文出版社,1999年,第1465页。
    2 李学勤:《邢台新发现的西周甲骨文》,《中国文物报》1993年3月7日。
    3 任亚珊等:《1993~1997年邢台葛家庄先商遗址、两周贵族墓地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年河北邢台中国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7~25页。
    4 富国等:《邢台两周邢国考古调查有重大发现》,《中国文物报》1994年11月13日。
    5 陈春济:《洛阳惊现‘天子墓’—‘河洛文化广场’出土大型墓葬》,《文汇报·新闻专刊》2002年12月12日A8版,香港;张亚武:“东周天子‘驾六马’闹市出土惊世人》,《洛阳日报·新闻周刊》2002年12月13日第九版:单纯刚:《洛阳东周王城墓葬存废难定》,《瞭望·新闻周刊》2003年3月24日第12期,第49页。
    6 刘国胜:《枣阳九连墩楚墓出土价值极高文物》,《中国文物报》2003年1月9日;
    7 任亚珊等:《1993~1997年邢台葛家庄先商遗址、两周贵族墓地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年河北邢台中国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7~25页。
    8 除了发掘者认为此乃邢侯墓地外,《中国考古学·两周卷》编者也认为邢台所发现的大墓乃邢侯墓葬。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两周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10~111页。
    9 李学勤:《邢台新发现的西周甲骨文》,《中国文物报》1993年3月7日。
    1 正式发掘报告尚未发表,图中1号器来源于郭瑞海等:《中华文化华报》1997年第3期:2~4号器来自任亚珊等:《1993~1997年邢台葛家庄先商遗址、两周贵族墓地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年河北邢台中国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3页。
    1 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第四》卷四,中华书局,1959年,第131页。
    2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召诰》卷十五(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99页。
    3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多士》卷十六(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23页。
    4 此处古黄河在河北境内的流向据刘起釪:《河考》,《古史续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544~573页。
    5 张会武、蔺玉堂、耿建扩:《河北邢台发现先秦古城鹿城岗遗址对夏商周三代文明研究有重要作用》,《光明日报》2006年4月10日。
    1 图片来自搜虎新闻网。网址是:http://news.sohu.com/20060406/n242658317.shtml。
    2 唐云明:《河北省邢台西关外遗址试掘》,《文物》1960年第7期。
    3 李军、石丛枝、李恩玮:《邢台南小汪遗址考古新收获》,《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年河北邢台中国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6~31页。
    4 李军、石丛枝、李恩玮:《邢台南小汪遗址考古新收获》,《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年河北邢台中国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6~31页。
    1 石丛枝、李军:《河北邢台市南小汪发现西周墓》,《考古》2003年第12期。
    2 李军:《邢台南小汪28号西周墓》,《文物春秋》,2005年第2期。
    3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邢台东先贤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2年第2期。
    4 河北省文物复查队邢台分队:《邢台县考古调查简报》,《文物春秋》1995年第1期。
    5 高建强等:《泜河流域考古调查简报》,《文物春秋》1992年第1期。
    6 高建强等:《泜河流域考古调查简报》,《文物春秋》1992年第1期。
    7 高建强等:《泜河流域考古调查简报》,《文物春秋》1992年第1期。
    8 高建强等:《泜河流域考古调查简报》,《文物春秋》1992年第1期。
    9 据《邢台南小汪遗址考古新收获》一文图改制。
    1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元氏县西张村的西周遗址和墓葬》,《考古》1979年第1期。
    1 李学勤、唐云明:《元氏铜器与西周邢国》,《考古》1979年第1期。
    2 许慎撰、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第302页。
    3 李学勤、唐云明:《元氏铜器与西周邢国》,《考古》1979年第1期。
    4 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卷二十八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1577页。
    5 《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卷十八。
    6 《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一。
    7 《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畿辅通志》卷二十三。
    8 《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畿辅通志》卷二十三。
    9 李学勤、唐云明:《元氏铜器与西周邢国》,《考古》1979年第1期。
    1 沈长云:《元氏铜器铭文补说—兼论邢国早期历史的几个问题》,《邢台历史文化论丛》,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06~117页。
    2 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西羌传》卷八十七,中华书局,1965年,第2872页。.
    3 学勤、唐云明:《元氏铜器与西周邢国》,《考古》1979年第1期;沈长云:《元氏铜器铭文补说—兼论邢国早期历史的几个问题》,《邢台历史文化论丛》,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06~117页;张全喜:《也论西周铜器“邢侯所搏之戎”》,《文物春秋》2001年第3期。
    4 李学勤、唐云明:《元氏铜器与西周邢国》,《考古》1979年第1期。
    5 沈长云:《元氏铜器铭文补说—兼论邢国早期历史的几个问题》,《邢台历史文化论丛》,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06~117页。
    6 张怀通:《邢侯所搏之“戎”考》,《文物春秋》1999年第2期。
    7 张全喜:《也论西周铜器“邢侯所搏之戎”》,《文物春秋》2001年第3期。
    8 裘锡圭:《说(戈冬)簋的两个地名—棫林和胡》,《古文字论集》(一),(考古与文物丛刊第二辑),1983年,第4~7页;黄盛璋:《(彑水)伯(戈冬)铜器及其相关问题》,《考古与文物》,1983年第5期;李学勤:《从新出青铜器看长江下游文化的发展》,《文物》1980年第8期。
    1 张全喜:《也论西周铜器“邢侯所搏之戎”》,《文物春秋》2001年第3期;辛迪:《两周戎狄考》,北京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第35~36页。
    2 丁山先生最早将此字释作戎,见丁山:《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制度》,科学出版社,1956年,第93~105页。张亚初和范毓周都有论证,均认为可释作戎。张亚初:《古文字分类考释论稿》,《古文字研究》第17辑,中华书局,1989年,第234页;范毓周:《甲骨文“戎”字通释》,《纪念殷墟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93页。
    3 严志斌:《商代青铜器铭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研研究生院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83页。
    4 此处J是200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刘雨、卢岩编《近出殷周金文集录》的简称,下文有出现者同。
    5 范毓周:《甲骨文“戎”字通释》,《纪念殷墟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93页。
    6 严志斌:《商代青铜器铭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研研究生院2006年博士论文,第183页。
    7 辛迪:《两周戎狄考》,北京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4~36页。
    8 辛迪:《两周戎狄考》,北京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11页。
    9 吕智荣:《朱开沟文化遗存和李家崖文化》,《考古与文物》1991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国考古学·夏商卷》第八章第七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584~593页。
    10 a.张长寿:《殷商时代的青铜容器》,《考古学报》1979年第3期。
    b.邹衡:《关十夏商时期北方诸邻境文化初步的探讨》,《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274~276页。
    c.郑振香:《殷墟青铜器的分期与年代》,《殷墟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66~67页。
    d.陶正刚:《山西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中国考古学年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57~64页。
    e.刘军社:《陕晋邻境地区商代青铜器的分期、分区及其相关问题探讨》,《中国考古学会第八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127~138页。
    f.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656~660页。
    11 林沄:《早期北方青制器的几个年代问题》,《林沄学术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290~295页。
    1 沈勇:《围坊三期文化初论》,《北方文物》1993年第3期。
    2 李伯谦:《张家园上层类型若干问题研究》,《考古学研究》(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31~143页。其实李先生关于张家园类型分期中的属于西周时期的第三期之四和五两段就是本文所论的张家园上层文化,因而其对第三期文化内涵、分布范围的分析实际就是张家园上层文化的内涵和分布范围。
    3 张立东:《试论张家园文化》,《北京建城3040年暨燕文明国际研讨会专辑》,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第226~233页。
    4 韩嘉谷:《蓟县张家园遗址青铜文化遗存综述》,《考古》1993年第4期;韩嘉谷:《京津地区商周时期古文化发展的一点线索》,《中国考古学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220~229页;赵福生:《西周燕文化与张家园上层类型》,《跋涉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第153~158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国考古学·夏商卷》第八章第八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608~613页。
    5 陈雍:《天津考古随笔(续一)》,《天津史志》1994年第3期;梁宝铃:《论张家园墓地的年代和文化属性》,《北方文物》2001年第2期。
    6 天津市文物管理处:《天津蓟县张家园遗址试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第一辑,1977年。
    7 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考古队:《天津蓟县张家园遗址第二次发掘》,《考古》1984年第8期。
    8 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考古队:《天津蓟县张家园遗址第三次发掘》,《考古》1993年第4期。
    9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唐山市古冶商代遗址》,《考古》1984年第9期。
    10 拒马河考古队:《河北易县涞水古遗址试掘报告》,《考古学报》1988年第4期。
    11 拒马河考古队:《河北易县涞水古遗址试掘报告》,《考古学报》1988年第4期;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镇江营与塔照》,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12 拒马河考古队:《河北易县涞水古遗址试掘报告》,《考古学报》1988年第4期;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镇江营与塔照》,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13 迁安县文物保管所:《迁安县小山东庄西周青铜器》,《中国文物报》1988年9月23日;唐山市文物管理处、迁安县文物保管所:《迁安县小山东庄西周时期墓葬》,《考古》1997年第4期。
    14 纪烈敏:《蓟县清池新石器时代及商周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7年。
    15 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考古部:《1979~1989年天津文物考古新收获》,《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979~1989)》, 文物出版社,1990年。
    1 王峰:《河北兴隆县发现商周青铜器窖藏》,《文物》1990年第11期。
    2 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北京市延庆西拨子村窖藏铜器》,《考古》1979年第3朗。
    3 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考古部:《1979~1989年天津文物考古新收获》,《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979~1989)》,文物出版社,1990年。
    4 林沄:《早期北方青铜器的几个年代问题》,《林沄学术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第290~295页。
    5 李伯谦:《张家园上层类型若干问题研究》,《考古学研究》(二),北京大在学出版社,1994年,第131~143页。
    1 李伯谦:《张家园上层类型若干问题研究》,《考古学研究》(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31~143页。
    2 李伯谦:《张家园上层类型若干问题研究》,《考古学研究》(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31~143页。
    1 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西羌传》卷八十七,中华书局,1965年,第2872页。
    2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1990年,第65~66页。
    3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1990年,第113页。
    4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1990年,第332页。
    5 后人皆以为此乃杜预在《春秋释例·土地名》中首倡此说,然查此书,杜预明确言曰:“北戎、山戎、无终三名,北平有无终县”其中并无“三名为一”之说。(详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春秋类·春秋释例·土地名》卷七。而《左传》孔颖达正义昭公元年引《春秋释例·土地名》则曰:“北戎、山戎、无终三名为一,北平有无终县”(详见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156页。案,余疑孔氏曲解杜预之意,然《正义》之影响巨大,后世学者多以其为是,而有杜预倡此说,其说并为不少古代学者所赞同。
    6 《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春秋类·春秋地理考实》卷一,隐公九年。
    7 赵铁寒先生认为北戎活动之地在豫北。详见赵铁寒:《春秋时期的戎狄地理分布及其渊源》(上),《大陆杂志》,中华民国四十四年第十一卷第二朗,第38~45页:辛迪博士认为其在邢国南麓,山西东边的太行山麓。详见:辛迪:《两周戎狄考》,北京大2006年博士论文,第47~48页。
    8 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西羌传》卷八十匕,中华书局,1965年,第2874页。
    9 李学勤、唐云明:《元氏铜器与西周邢国》,《考古》1979年第1期。
    10 《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编年类·通鉴地理通释》卷八。
    1 杨升南:《殷人屡迁辨析》,《甲骨文与殷商史》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2 李民:《追溯商代邢都地望》,《三代文明研究》(一),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300~303页;李雪山:《商代分封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75页。
    3 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卷三,中华书局,1959年,第106页。
    4 《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战国策校注》卷六。
    5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六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567页。
    6 葛志毅:《周代分封制度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8~59页。
    1 《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春秋类·春秋左传注疏》卷三。
    2 葛志毅:《周代分封制度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9页。
    3 贾金标、任亚珊、郭瑞海:《邢台地区陶器的初步研究》,《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年河北邢台中国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65~75页。
    4 贾金标、任亚珊、郭瑞海:《邢台地区陶器的初步研究》,《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年河北邢台中国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73~74页。
    1 贾金标、任亚珊、郭瑞海:《邢台地区陶器的初步研究》,《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年河北邢台中国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73页。
    2 石丛枝、李恩玮、李军:《邢台地区陶鬲初步研究》,《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年河北邢台中国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81页。
    1 以下所有井叔家族墓地的考古发现均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2 张长寿:《关于井叔家族墓地——1983~1986年沣西发掘资料之一》,《考古学研究——纪念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三秦出版社,1993年,第398~401页。
    3 张长寿:《关于井叔家族墓地——1983~1986年沣西发掘资料之一》,《考古学研究——纪念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三秦出版社,1993年,第398~401页。
    4 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增订本),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640页。
    1 张家坡遗址三次大的发掘分别是1956~1957年,1967年,1983~1986年。详细资料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7长安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考古学报》1980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2 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增订本),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634页。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第377页。
    2 张长寿:《论井叔铜器——1983~1986年沣西发掘资料之二》,《文物》1990年第7期。
    3 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增订本),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641页。
    4 刘启益:《西周纪年》,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36页。
    5 王世民、陈公柔、张长寿:《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文物出版社,2000年,第170~172页。
    6 王世民、陈公柔、张长寿:《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文物出版社,2000年,第171~172页。
    1 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增订本),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641页。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第365页。
    3 刘启益:《西周纪年》,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36页。
    4 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增订本),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641页。
    5 张长寿:《论井叔铜器——1983~1986年沣西发掘资料之二》,《文物》1990年第7期。夏商周断代工程对该器的判断也持此意见,详见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第32页。
    1 张长寿:《论井叔铜器——1983~1986年沣西发掘资料之二》,《文物》1990年第7期。
    2 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增订本),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647页。
    3 刘启益:《西周纪年》,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36页。
    4 郭沫若:《盠器考释》,《文史论集》,人民出版社,1961年。
    5 李学勤:《郿县李家村铜器考》,《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7期。
    1 张长寿:《论井叔铜器——1983~1986年沣西发掘资料之二》,《文物》1990年第7期。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第46页。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第366页。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第25页。
    2 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增订本),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652页。
    3 李伯谦:《从晋侯墓地看西周公墓墓地的几个问题》,《考古》1997年第11期。
    1 《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注疏》卷八。
    2 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中华书局,1988年,第359页。
    3 陈鼓应注释:《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第863页。
    4 赵化成:《周代多重棺椁制度研究》,《国学研究》第五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5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平顶山应国墓地九十五号墓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992年第3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平顶山应国墓地九十五号墓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998年第9期。
    6 赵化成:《周代多重棺椁制度研究》,《国学研究》第五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7 张长寿:《论井(邢)叔铜器—1983~1986年沣西发掘资料之二》,《文物》1990年第7期。
    8 河南信阳地区文管会等:《罗山天湖商周墓地》,《考古学报》1986年第2期。
    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山东滕州前掌大商周墓地1998年发掘简报》,《考古》2000年第7期。
    10 刘士莪:《老牛坡》,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11 张明东:《略论商周墓葬的毁兵葬俗》,《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第4期。
    1 郭宝钧:《浚县辛村古残墓之清理》,《田野考古学报》第1册,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77页。
    2 杨天宇:《周礼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451页.
    3 《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春秋类·春秋谷梁传注疏》卷一《传》。
    4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隐公元年(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9~20页。
    5 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552页。
    6 杨天宇:《仪礼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383页。
    7 曹玮:《西周时期的赗赙制度》,《商承祚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文物出版社,2003年,第299~310页。
    1 王长丰:《殷周金文族徽整理与研究》,郑州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第7~13页。
    1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第84页。
    2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中华书局,2004年,第221页。
    3 徐中舒:《禹鼎考释》,《考古学报》1959年第3期。
    4 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修订本),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348页。
    1 王培真:《金文中所见西周世族的产生和世袭》,《西周史研究》(人文杂志丛刊第二辑),1984年,第174~191页
    2 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633~654;尹盛平:《周原文化与西周文明》,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409~417页:尹盛平:《邢国改封的原因及其郑邢丰邢的关系》,《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年河北邢台中国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26~132页;徐良高:《邢、郑井、丰井刍议》,《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年河北邢台中国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18~126页。
    1 尹盛平:《周原文化与西周文明》,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409~417页。
    2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中华书局,2004年,第151页。
    3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7月,第77页。
    4 刘启益:《西周纪年》,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71页。
    5 李学勤:《论(录见)簋的年代》,《中国历史文物》2006年第3期。
    6 王世民、陈公柔、张长寿:《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1999年,第67页。
    7 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0年第31页。
    8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中华书局,2004年,第164页。
    9 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0年第31页;陈佩芬:《夏商周青铜器研究》(西周下)第315、352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1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中华书局,2004年,第148页。
    2 刘启益:《西周纪年》,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27页。
    3 刘启益:《西周纪年》,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13~216页。
    4 李学勤:《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84~85页。
    5 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0年,第31页。
    1 杨宽:《西周王朝公卿的官爵制度》,《西周史研究》(人文杂志从刊第二辑),人文杂志编辑部,1984年,第115页。
    2 张水山:《(录见)簋作器者的年代》,《中国历史文物》2006年第3期;此外陈梦家先生也认为走簋铭文所缺字乃“(录见)”,并认为与师痛簋盖铭文中的司马井伯(录见)是一人。参见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中华书局,2004年,第164页。
    3 李学勤:《论(录见)簋的年代》,《中国历史文物》,2006年第3期。张水山:《(录见)簋作器者的年代》,《中国历史文物》2006年第3期。
    4 王冠英:《(录见)簋考释》,《中国历史文物》2006年第3期。
    5 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丁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0年,第36~37页。
    6 夏含夷:《从(录见)簋看周穆王在位年数及年代问题》,《中国历史文物》2006年第3期。
    1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中华书局,2004年,184~185页。
    2 王培真:《金文中所见西周世族的产生和世袭》,《西周史研究》(人文杂志丛刊第二辑),人文杂志编辑部,1984年,第174~191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西发掘队:《长安张家坡西周井叔墓发掘简报》,《考古》1986年第1期。
    3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中华书局,2004年,第184~185页。
    4 刘启益:《西周纪年》,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33页。
    5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中华书局,2004年,第215页。
    6 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351页。
    7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中华书局,2004年,第221页
    8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第85页。
    9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第90~91页;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中华书局,2004年,第177~183页;刘启益:《西周纪年》,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04页。
    10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第97~99页;刘启益:《西周纪年》,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31页。
    11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中华书局,2004年,第197页;马承源等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第一卷,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70页;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0年,第31页。
    1 马承源等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第一卷,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70页。
    2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中华书局,2004年,第206页。同文又认为也可归入孝王世。
    3 刘启益:《西周纪年》,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33~335页。
    4 王世民、陈公柔、张长寿:《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1999年,第88页。
    5 罗西章:《陕西扶风发现周厉王(害夫)簋》,《文物》1979年第4期。
    6 王世民、陈公柔、张长寿:《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1999年,第88页。
    1 罗西章:《陕西扶风发现周厉王(害夫)簋》,《文物》1979年第4期;蔡运章、陈长安:《丰国铜器及相关问题》,《考古与文物》1983年第6期。
    2 《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总集类·东汉文纪》卷十。
    3 明·胡居仁:《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易类·易像钞》卷十二。
    4 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参见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附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46页。
    5 《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卷一百七十八。
    6 参见:蔡运章、陈长安:《丰国铜器及相关问题》,《考古与文物》,1983年第6期:王世民、刘雨:《西周春秋金文中的诸侯爵称》,《历史研究》1983年第3期;尚志儒:《西周金文中的丰国》,《文博》1991年第4期。
    7 唐兰:《用青铜器铭文来研究西周史—综论宝鸡市发现的一批青铜器的重要历史价值》,《文物》1976年第6期:卢连成:《周都淢郑考》,《古文字论集》,(考古与文物丛刊第二辑),1983年;王辉:《西周畿内地名小记》,《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3期。
    8 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中华书局》,1986年,第369页。
    9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中华书局,2004年,第180页。
    10 张长寿:《论井叔铜器—1983~1986年沣西发掘资料之二》,《文物》1990年第7期。
    11 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653页。
    1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中华书局,2004年,第180页。
    2 张长寿:《论井叔铜器——1983~1986年沣西发掘资料之二》,《文物》1990年第7期;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649页。
    3 李仲操:《论井叔年代》,《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16~321页。
    4 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0年,第29页。
    5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中华书局,2004年,第180页。
    6 张长寿:《论井叔铜器——1983~1986年沣西发掘资料之二》,《文物》,1990年第7期。
    7 刘启益:《西周纪年》,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15页;陈梦家认为不晚于共王,(参看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中华书局,2004年,第180~181页)而彭裕商认为属于穆王后期。(参看彭裕商:《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巴蜀书社,2003年,第322页。)
    8 王培真:《金文中所见西周世族的产生和世袭》,《西周史研究》(人文杂志丛刊第二辑),人文杂志编辑部,1984年,第174~191页。
    1 谢维扬:《周代家庭形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113页。
    2 谢维扬:《周代家庭形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103页。
    1 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350页。
    2 徐中舒:《禹鼎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59年第3期。
    3 尚志儒:《郑井国铜器及其史籍研究》,《中国考古学研究论集——纪念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周年》,三秦出版社,1987年。
    4 文中所用的女子称名的三个原则乃据朱凤瀚先生的观点得来(详见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增订本),《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8页。当然这种女名称谓总结其它先生也有论及,目前已为很多学者所赞同。
    5 尹盛平:《从先周文化看周族的起源》,《西周史研究》(人文杂志丛刊第二辑),人文杂志编辑部,1984年。
    1 李仲超:《两周金文中的妇女称谓》,《古文字研究》第18辑,第398~405页。
    2 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发掘队:《陕西宝鸡市茹家庄西周墓发掘简报》,《文物》1976年第4期。
    1 尚志儒:《郑丼国铜器及其史籍研究》,《中国考古学研究论集~纪念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周年》三秦出版社,1987年。
    2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78页。
    3 任伟:《西周封国考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231页。
    4 转引之陈般:《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譔异》(三定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五十二,第125页。
    5 卜辞中“奠”和金文“奠”(郑)的含义详见本节下文。
    6 方诗铭、王修龄:《古本和竹书纪年辑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45页。
    7 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卷二十八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1544页。
    8 蔡运章:《虢国的分封及五个虢国的历史纠葛》,《甲骨金文与古史新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86页;任伟:《西周封国考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232页。
    9 西周郑地在宝鸡,学术界多有论述,笔者赞同金文中的郑虢、郑井和穆王的别都西郑均在宝鸡凤翔。下文对此有详论。
    10 写作此部分在2005年12月,2006年10月拜读李峰先生大作,他指出西周郑地还有一姜姓的郑氏族存住,与本人看法类似。参见李峰:《西周金文中的郑地和郑国东迁》,《文物》2006年第9期。
    1 尚志儒:《奠丼国铜器及其史迹研究》,《中国考古学论集—纪念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周年》,三秦出版社,1987年,第302页。
    2 汉·宋衷注、清·秦嘉谟等辑:《世本八种·王谟辑本》,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24页。
    3 徐中舒:《禹鼎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59年第3期;此外还有相当多的学者持此观点,如杨宽、朱凤瀚等。
    4 王培真:《金文中所见西周世族的产生和世袭》,《西周史研究》—《人文杂志丛刊》第二辑,1984年,第174~191页。
    5 尹盛平:《周原文化与西周文明》,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409~417页;又见尹盛平:《邢国改封的原因及其郑邢丰邢的关系》,《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中国邢台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26~132页。
    6 徐良高:《邢、郑井、丰井刍议》《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中国邢台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18~126页。
    7 杨宽:《西周王朝公卿的官爵制度》,《西周史研究》—《人文杂志丛刊》第二辑,1984年,第107页。
    8 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增订本),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350页。
    9 尚志儒:《郑丼国铜器及其史籍研究》,《中国考古学研究论集~纪念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周年》三秦出版社,1987年,又见尚志儒:《西周金文中的井国》,《文博》,1993年第3期;孙敬明:《西周金文与邢史举隅》,《邢台历史文化论丛》,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19~133页。
    10 吴其昌:《金文氏族谱》,商务印书馆,1936年:尚志儒:《西周金文中的井国》,《文博》1993年第3期。
    1 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发掘队:《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西周墓发掘简报》,《文物》1976年第4期。
    2 徐良高:《邢、郑井、丰井刍议》,《三代文明研究》(一),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18~126页。
    3 谈大庆:《浅谈“井”字的起源与发展》,《东南文化》2002年第9期。
    4 《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诗类·毛诗注疏·毛诗谱》。
    5 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卷三十三,中华书局,1959年,第1524页。
    6 尹盛平:《周原文化与西周文明》,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409~417页。
    1 王健等学者称为政治地理结构,也有学者称为政治地理架构,但研究内容和政治地理结构相同。见宋震豪:《论商代的政治地理架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一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6~27页。
    2 王健:《西周政治地理结构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页。
    3 周书灿:《西周王朝的天下格局与国家结构》,《河北师大学报》2000年第1期。
    4 杨宽:《西周史》第三编第一章,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15页。
    5 王畿的内涵,笔者以为王健先生的分析十分精到,在此基本赞同其对王畿的分析。但是对王畿一词笔者认为仍可使用。因为王畿一词是许多学者在探讨西周地理问题时常使用的一个名词,如果废弃不用,还需再造一个新词定义这一地区。所以与其废弃这样一个大家约定俗称的名词而另造新词不如重新界定其含义。
    6 周书灿:《西周王朝的国土结构及其特点》,《南都学坛》2002年第3期。
    1 卢连成、尹盛平:《古(?)国遗址墓葬调查记》,《文物》1982年第2期;尚志儒:《郑、棫林之故地及其源流探讨》,《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辑,中华数局,1986年。
    2 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375—381页。
    3 李学勤:《论西郑的地望》,《夏商击年代学杂记》,1999年,第46页。
    4 裘锡圭:《说殷墟卜辞的“奠”—试论商人处置附属者的一种方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四本,第三分册,民国八十二年十二月,第659页。
    1 裘锡圭:《说殷墟卜辞的“奠”—试论商人处置附属者的一种方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四本,第三分册,民国八十二年,第681~682页。
    2 首先指出奠假为甸的是王襄,但是王无论证,仅指出“奠疑即甸”(转引于省吾等:《甲骨文字诂林》第三册第2716奠字,中华书局,1996年,第2688页)后董作宾、陈梦家均认为奠即文献中的“甸”(董作宾:《董作宾先生全集》第2册第644页;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科学出版社,1956年,第324页。)而李学勤近年也在文章中指出“奠井”之“奠”未必是“郑”,这里的“奠”当读为“畿甸”的“甸”,“奠井”即甸中之井,“奠虢”即甸中之虢。但是值得注意的尽管有众多的大家赞同这种观点,但是各家并无具体论证,且陈梦家和王襄二位先生提出时均用“奠疑即甸”之语,可见并不确定。
    3 裘锡圭:《说殷墟卜辞的“奠”—试论商人处置附属者的一种方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四本,第三分册,民国八十二年,第684页。
    4 王健:《西周政治地理结构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399~410页。
    5 松井嘉德:《西周郑(奠)考》,《史林》,六九卷四号,1986年7月。
    6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82页;松井嘉德:《西周郑(奠)考》,《史林》,六九卷四号,1986年七月;卢连成:《周都淢郑考》,《古文字论集》(考古与文物丛刊第二辑),1983年;卢连成、尹盛平:《古夨国遗址墓葬调查记》,《文物》1982年第2期;王辉:《西周畿内地名小记》,《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3期:尚志儒:《郑、棫林之故地及其源流探讨》,《古文字研究》第13辑,中华书局,1986年:李峰:《西周金文中的郑地和郑国东迁》,《文物》2006年第9期。
    7 李学勤:《论西周郑的地望》,《夏商周年代学札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0~47页;王健:《西周政治地理结构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399~410页。
    1 文献中有关桓公封于京兆郑县的记载很多,对此李学勤先生已详加梳理,此不赘述,可参见李学勤:《论西周郑的地望》,《夏商周年代学札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0~47页。
    2 蔡运章:《虢国的分封及五个虢国的历史纠葛》,《甲骨金文与古史新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86页:任伟:《西周封国考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232页。
    3 详见前文第三部分。
    4 尚志儒:《郑、棫林之故地及其源流探讨》,《古文字研究》第13辑,中华书局,1986年。
    1 《吕氏春秋·简选》仲秋纪第八。
    2 天平、王晋:《中山亡邢、卫考实》,《邢台历史文化论丛》,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95~203页。
    3 此说可参见:A、《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赤狄白狄论》卷三十九。
    B、赵铁寒:《春秋时期戎狄的地理分布及其源流》(下),《大陆杂志》第十一卷第三期,第85~89页。
    C、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宣公十五年、十六年及成公三年。
    D、中国历史地图集编辑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中华地图学社,1975年。
    E、辛迪:《两周戎狄考》,北京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第83~84页。
    4 僖公三十三年之白狄,杜注,狄别种也,西河郡有白狄部(见经部,春秋类,春秋左传注疏,卷十六)。清人江永也认为白狄在西河之西,今延安府界也(见经部,春秋类,春秋地理考实,卷一)。晋之西河、清之延安府,近人杨伯峻先生认为即今陕西省延安、安塞、延川、宜川、黄龙以及清涧诸县,皆曰白狄境(见《春秋左传注》,1990年第501页)。辛迪博士也认可此观点并有详细考证(可参见辛迪:《两周戎狄考》,北京大学2006届博士论文,第84~85页。)
    5 《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赤狄白狄论》卷三十九。
    6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闵公元年传,中华书局,1990年,第256页;赵铁寒:《春秋时期戎狄的地理分布及其源流》(下),《大陆杂志》第十一卷第三期,第85~89页。
    1 辛迪:《两周戎狄考》,北京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第88页。
    2 杨建华:《〈春秋〉与〈左传〉中的狄》,《史学集刊》1999年第2期。
    3 参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僖公八年,中华书局,1990年,第322页;僖公十六年,第370页。
    4 杨建华:《〈春秋〉与〈左传〉中的狄》,《史学集刊》1999年第2期。
    5 杨建华:《〈春秋〉与〈左传〉中的狄》,《史学集刊》1999年第2期;辛迪:《两周戎狄考》,北京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46页。
    6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484页。
    7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1990年,第1370页。
    8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07页。
    1 孙华:《试论中山国的族姓及有关问题》,《河北学刊》1984年第4期。
    2 田广今:《中国北方系青铜文化和类型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文化论集》(四),文物出版社,1997年。
    3 许成、李进增:《东周时期的戎狄青铜文化》,《考古学报》1993年第1期。
    4 林沄:《关于中国的对匈奴族源的考古学研究》,《林沄学术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第368~386页:杨建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文化带的形成》,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80~83页。
    5 辛迪:《两周戎狄考》,北京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第92页。
    6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1990年,第276页。
    7 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八上》卷二十八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1554页。
    8 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八上》卷二十八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1554页。
    9 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八上》卷二十八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1554页。
    10 魏建震:《邢迁夷仪地望考》,《邢台历史文化论丛》,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85~194页。
    1 《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通典》卷一百七十八。
    2 《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元和郡县志》卷十九。
    3 《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卷五十九。
    4 《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畿辅通志》卷五十四。
    5 《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卷二十。
    6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年,第660页。
    7 《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三十二。
    8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年,第1593页。
    9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1990年5月第2版,第387页。
    10 晋班彪撰:《后汉书·郡国志(三)》志第二十一,中华书局,1965年,第3450~3451页。
    11 谭其骧:《清人文集地理类汇编》之《前言》转引之华林甫:《中国地名学史考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41页。
    12 《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舆图》。
    1 《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春秋类·春秋稗疏》卷一。
    2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闵公二年,中华书局,1990年,第273页;中国历史地图集编辑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75年。
    3 杨虎军:《两周“夷仪”考》,《邢台历史文化论丛》,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75~184页。
    4 魏建震:《邢迁夷仪地望考》,《邢台历史文化论丛》,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85~194页。
    5 巫臣父子对邢台之经营可详见本章第三节的考证。
    1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定公九年,中华书局,1990年,第1574页。
    2 事涉冠氏见哀公十五年,其文曰:“齐为卫故,伐晋冠氏,伤车五百。”和此处定公几年晋中牟之师伐齐,败之同一事。
    3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哀公十五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685页。
    4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589页。
    5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定公九年,中华书局,1990年,第1570页。
    6 中国历史地图集编辑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1975年。
    7 清人江永《春秋理考实》曰:“传晋车千乘在中牟,杜注今荥阳有中牟县,回逺,疑非也。《彚纂索隐》曰:此中牟当在河北,非郑之中牟也。《正义》荡阴县西有牟山,中牟盖在其山之侧,今河南彰德府汤阴县西有中牟城,在牟山下,正当卫走邯战之道,是其地也。(详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春秋类·春秋地理考实.卷三)高士奇、顾祖禹均持此说。《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采纳此说(见中国历史地图集编辑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1975年。
    8 《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四。
    9 杨虎军:《两周“夷仪”考》,《邢台历史文化论丛》,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75~184页。
    10 河北省文物复查对邢台分队:《河北邢台县考古调查简报》1995年第1期。
    1 汉·汉婴撰、许维遹教:《韩诗外传集释》,《中华书局》1980年,第94~95页。
    2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1990年,第688页。
    1 汉·司马迁:《史记·秦本纪第五》卷五,中华书局,1959年,第213页。
    2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十六,经部十六。
    3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十六,经部十六。
    4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1990年,第76~77页。
    5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1990年,第433页。
    6 汉·司马迁:《史记·晋世家》卷三十九,中华书局,1959年,第1663页。
    7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1990年,第955页。
    8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1990年,第956页。
    9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1990年,第1265页。
    10 汉·司马迁:《史记·春申君列传》卷三十九,中华书局,1959年,第2388~2389页
    11 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16页。
    1 汉·司马迁:《史记·韩世家》卷四十五,中华书局,1959年,第1868页。
    2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第八下》卷二十八(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1646页。
    3 汉·司马迁:《史记·魏世家第十四》卷四十四,中华书局,1959年,第1839~1840页。
    4 汉·司马迁:《史记·秦本纪第五》卷五,中华书局,1959年,第213页。
    5 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商周组等:《晋豫鄂三省考古调查简报》,《文物》1982年第7期。
    6 李占扬:《河南温县发现晋国邢邑遗址》,《中国文物报》2003年1月22日。
    7 李占扬:《河南温县发现晋国邢邑遗址》,《中国文物报》2003年1月22日。
    1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1990年5月第2版,第1076页。
    2 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商周组等、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河南省安阳、新乡地区文化局、湖北孝感地区博物馆:《晋豫鄂三省考古调查简报》,《文物》1982年第7期。
    1 赵福寿:《邢台通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15~116页。
    2 《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列国疆域表》卷四。
    3 肖扬:《春秋邢邑邢域归属考》,《邢台师范高专学报》1999年第1期。
    4 汉·司马迁:《史记·晋世家第九》卷三十九,中华书局,1959年,第1648页。
    5 《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春秋类·_春秋左传注疏》卷二十四。
    6 晋.司马彪撰、梁·刘昭注补:《后汉书·郡国志第二十》卷三十,中华书局,1965年,第3432~3433页。
    7 《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春秋类·春秋地理考实》卷二。
    8 《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春秋类·秋大事表》卷六下。
    1 高对曲梁考证详细,其言:“宣十五年,晋荀林父败赤狄于曲梁。杜注:‘曲梁,今广平曲梁县。’臣谨按”襄三年诸侯同盟于鸡泽,晋侯之弟扬于乱行于曲梁,魏绛戮其仆。杜注:‘鸡泽在广平曲梁县西南,即此曲梁也。’杜佑曰:‘曲梁在春秋为赤狄之地,荀林父败狄于曲梁,遂灭潞。汉为曲梁县,属广平国。’《水经注·沼水经》曲梁城是也。宣帝封平于顷王子敬为侯邑,后汉属魏郡,晋为广平郡治,北齐省入广平县,隋移广平于今府治,改县曰永年,今仍之。曲梁故城在府东北。……又《后汉志》潞县注云:‘荀林父伐曲梁在城西十里,今名石梁,此误也。’汉潞县乃潞子婴儿之国都,今为潞城县。曲梁则潞之边境耳,荀林父先披其旁邑而后及其国都,无容混为一地也。”
    2 《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春秋类·春秋左传注疏》卷二十五。
    3 《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六中。
    4 《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春秋类·春秋地理考实》卷二。
    5 转引之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成公二年,中华书局,1990年,第805页注。
    6 赵福寿:《邢台通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17~119页。
    1 梁说可参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成公二年,中华书局,1990年,第805页。
    2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成公二年,中华书局,1990年,第805页。
    3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襄公二十六年,中华书局,1990年,第1122页。
    4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哀公四年(四),中华书局,1990年,第1628页。
    5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第八上》卷二十八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1555页。
    6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第八上》卷二十八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1550页。
    7 孙继民:《战国赵都迁耿管见》,《邢台历史文化论丛》,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
    8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第八下》卷二十八(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1646页。
    1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1958年邢台地区古遗址古墓葬的发现与清理》,《文物》1959年第9期。
    2 任亚珊、郭瑞海、贾金标:《1993—1997年邢台葛家庄先商遗址、两周贵族墓地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年河北邢台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7~25页。
    1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邢台市葛家庄10号墓的发掘》,《考古》2001年第2期。
    2 任亚珊、郭瑞海等:《1993~1997年邢台葛家庄先商遗址、两周贵族墓地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三代 文明研究》(一)——河北邢台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7~25页;又见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邢台市葛家庄10号墓的发掘》,《考古》2001年第2期。
    1 赵福寿:《邢台通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41页。
    2 李学勤:《论邢台葛家庄玄镠戈》,《三代文明研究》(一),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51~52页。
    1.《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周礼注疏》、《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
    2.李民、王健:《尚书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3.杨天宇:《周礼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4.杨天宇:《仪礼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5.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6.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
    7.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8.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
    9.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
    10.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
    11.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学林出版社,1984年。
    12.汉·宋衷注、清·秦嘉谟等辑:《世本八种》,商务印书馆,1957年。
    13.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14.汉·韩婴撰、许维遹校:《韩诗外传集释》,中华书局,1980年。
    15.刘熙:《释名》,《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16.晋·黄甫谧:《帝王世纪》,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
    17.郦道元:《水经注》,《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18.李泰:《括地志辑校》,中华书局,1980年。
    19.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20.杜佑:《通典》,《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21.《广韵》,《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22.乐史:《太平寰宇记》,《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23.罗泌:《路史》,《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24.欧阳忞:《舆地广记》,《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25.潘自牧:《记纂渊海》,《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26.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27.马端临:《文献通考》,《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28.《明一统志》,《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29.《大清一统志》,《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30.《畿辅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31.顾栋高:《春秋大事表》,《黄清经解续编》,黄菁书院本。
    32.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较:《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年。
    33.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34.江永:《春秋地理考实》,《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35.阎若璩:《四书释地》,《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36.王夫之:《春秋稗疏》,《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37.徐灏:《说文解字笺》,民国四年(1915年)刻本。
    38.明·胡居仁:《易像钞》,《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39.宋·司马光:《稽古录》,《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40.明·梅鼎祚编:《东汉文纪》,《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41.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甲骨文合集》,中华书局,1979—1982年。《合集》
    4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小屯南地甲骨》,中华书局,1980年。《屯南》
    43.彭邦炯、谢济、马季凡:《甲骨文合集补编》,语文出版社,1999年。《补编》
    44.董作宾:《殷墟文字甲编》,商务印书馆,1948年。《甲》
    45.董作宾:《殷墟文字乙编》,商务印书馆,1948年(上辑),1949年(中辑);科学出版社,1956年(下辑)。
    46.张秉权:《殷墟文字丙编》,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57—1972年。《丙》
    4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殷周金文集成》,中华书局,1984—1994年。《集成》
    48.刘雨、卢岩编:《近出殷周金文集录》,中华书局,2002年。《近出》
    49.李建伟、牛瑞红:《中国青铜器图录》,中国商业出版社,2000年。
    50.马承源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第一卷,文物出版社,1998年。
    51.胡厚宣主编,肖良琼等编:《甲骨文合集来源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52.胡厚宣主编:《甲骨文合集释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53.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
    54.姚孝遂主编:《殷墟甲骨刻辞类篆》,中华书局,1989年。
    55.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
    5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释文》,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2001年。
    57.张亚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释文》,中华书局,2001年。
    58.周法高:《金文诂林》,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5年。
    59.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中华书局,1988年版。
    60.高明:《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1980年。
    61.孟世凯:《甲骨文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
    62.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字典·战国文字声系》,中华书局,2004年。
    63.汪庆正主编:《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先秦货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64.汉语大字典编委会:《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2001年。
    65.中国历史地图集编辑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75年。
    66.河北省博物馆、文物管理处:《河北省出土文物选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67.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文物出版社,1986年。
    68.河北省邢台市文物管理处:《邢台粮库遗址》,科学出版社,2005年。
    69.刘士莪:《老牛坡》,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7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2年。
    7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72.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镇江营与塔照》,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73.安阳市博物馆:《安阳郭家庄的一座殷墓》,《考古》1986年第8期。
    74.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发掘队:《陕西宝鸡市茹家庄西周墓发掘简报》,《文物》1976年第4期。
    75.北京大学、河北省文化局邯郸考古发掘队:《1957年邯郸发掘简报》,《考古》1959年第10期。
    76.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北京市延庆西拨子村窖藏铜器》,《考古》1979年第3期。
    77.北京大学考古系:《扶风壹家堡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第1期。
    78.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商周组、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河南省安阳、新乡地区文化局、湖北孝感地区博物馆:《晋豫鄂三省考古调查简报》,《文物》1982年第7期。
    79.长治市博物馆:《山西屯留县上村出土商代青铜器》,《考古》1991年第2期。
    80.高建强等:《泜河流域考古调查简报》,《文物春秋》1992年第1期。
    81.郭宝钧:《浚县辛村古残墓之清理》,《田野考古学报》第1册,商务印书馆,1936年。
    82.郭济桥、樊书海:《廊坊发现早商、战国遗址》,《中国文物报》2004年3月17日。
    83.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1958年邢台地区古遗址古墓葬的发现与清理》,《文物》1959 年第7期。
    84.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省灵寿县北宅村商代遗址调查》,《考古》1966年第2期。
    85.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邢台尹郭村商代遗址及战国墓葬试掘简报》,《文物》1960年第4期。
    86.河北省文物复查队邢台分队:《邢台县考古调查简报》,《文物春秋》1995年第1期。
    87.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磁县界段营遗址发掘报告》,《考古》1974年第6期。
    88.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磁县下番汪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年第1期。
    89.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磁县下七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第2期。
    90.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元氏西张村的西周遗址和墓葬》,《考古》1979年第1期
    91.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邢台曹演庄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8年第4期。
    92.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邢台贾村商代遗址试掘简报》,《文物》1958年第10期。
    93.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北京市平谷县发现的商代墓葬》,《文物》1977年11期。
    94.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北邢台市葛家庄遗址北区1998年发掘简报》,《考古》2 000年第11期。
    95.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邢台市文物管理处:《河北邢台市葛家庄遗址1999年发掘简报》,《考古》2005年第2期。
    96.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北庄子商墓发掘报告》,《文物春秋》1992年增刊。
    97.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城北龙宫商代遗址的调查》,《文物》1985年第10期。
    98.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卢龙县东闬各庄遗址》,《考古》1985年11期。
    99.唐云明:《河北境内几处商文化遗存记略》,《考古学集刊》1982年第2集。
    100.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邢台东先贤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2年第2期。
    111.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隆尧县双碑遗址发掘报告》,《河北省考古文集》,东方出版社,1998年。
    112.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内邱小驿头发掘报告》,《河北省考古文集》,东方出版社,1998年。
    113.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邢台市葛家庄10号墓的发掘》,《考古》2001年第2期。
    114.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武安赵窑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2年第3期。
    115.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邢台市文物管理处:《邢台南小汪周代遗址西周遗村的发掘》,《文物春秋》1992年增刊。
    116.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唐山市古冶商代遗址》,《考古》1984年第9期。
    117.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电力学校考古发掘报告》,《郑州商城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118.河南信阳地区文管会等:《罗山天湖商周墓地》,《考古学报》1986年第2期。
    119.纪烈敏:《蓟县清池新石器时代及商周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7年。
    120.晋中考古队:《山西汾阳、孝义两县考古调查和杏花村遗址的发掘》,《文物》1989年4期。
    121.拒马河考古队:《河北易县涞水古遗址试掘报告》,《考古学报》1988年第4期。
    122.李军:《邢台南小汪28号西周墓》,《文物春秋》2005年第2期。
    123.李占扬:《河南温县发现晋国邢邑遗址》,《中国文物报》2003年1月22日。
    124.刘龙启、李振奇:《河北临城柏畅城发现战国兵器》,《文物》1988年第3期。
    125.刘友恒等:《河北正定出土商周青铜器》,《文物》1982年2期。
    126.石家庄地区文化局文物普查组:《河北石家庄地区的考古新发现》,《文物资料丛刊》第1辑。
    127.卢连成、尹盛平:《古(?)国遗址墓葬调查记》,《文物》1982年第2期。
    128.罗西章:《陕西扶风发现周厉王(害夫)簋》,《文物》1979年第4期。
    129.任亚珊、郭瑞海、贾金标:《1993—1997年邢台葛家庄先商遗址、两周贵族墓地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三代文明研究》(一),科学出版社,1999年。
    130.山西省考古所、灵石县文化馆:《山西灵石旌介村商墓》,《文物》1986年第11期。
    131.唐云明:《河北省邢台西关外遗址试掘》,《文物》1960年第7期。
    132.唐云明:《邢台南大郭村商代遗址探掘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3期。
    133.唐云明:《隆尧、内邱古遗址调查》,《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6期。
    134.邢台东先贤考古队:《邢台东先贤商代遗址发掘报告》,《古代文明》(第1卷),文物出版社,2002年。
    135.邢台东先贤考古队:《河北东先贤遗址1998年的发掘》,《考古》2003年第11期。
    136.王峰:《河北兴隆县发现商周青铜器窖藏》,《文物》1990年11期。
    137.文启明:《河北新乐、无极发现晚商青铜器》,《文物》1987年第1期。
    138.张长寿:《关于井(邢)叔家族墓地—1983-1986年沣西发掘资料之一》,《考古学研究》——纪念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三秦出版社,1993年。
    139.张长寿:《论井(邢)叔铜器—1983—1986年沣西发掘资料之二》,《文物》1990年第7期。
    140.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省博物馆:《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8年第1期。
    141.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吴兴钱三漾遗址一、二期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
    142.正定县文物保管所:《河北灵寿县西木佛村出土一批商代文物》,《文物资料丛刊》第5辑。
    14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殷墟259、260号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7年第1期。
    14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洹北花园庄遗址1997年发掘简报》,《考古》1998年第10期。
    14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1998—1999年安阳洹北商城花园庄东地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15辑,文物出版社。
    14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洹北商城的勘查和试掘》,《考古》2003年第5期。
    14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洹北商城宫殿区1号基址发掘简报》,《考古》2003年第5期。
    14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渭工作队:《陕西长武碾子坡先周文化发掘记略》,《考古学集刊》第6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14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山东滕州前掌大商周墓地1998年发掘简报》,《考古》2000年第7期。
    15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晋南考古调查报告》,《考古学集刊》(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151.戴尊德:《山西灵石县旌介村商代墓和青铜器》,《文物资料丛刊》第三辑,文物出版社,1980年。
    152.李学勤:《郿县李家村铜器考》,《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7期。
    153.张家口考古队:《蔚县考古记略》,《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4期;
    154.临沂文物收集组:《山东苍山县出土青铜器》,《文物》1965年7期。
    155.迁安县文物保管所:《迁安县小山东庄西周青铜器》,《中国文物报》1988年9月23日。
    156.唐山市文物管理处、迁安县文物保管所:《迁安县小山东庄西周时期墓葬》,《考古》1997年第4期。
    158.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考古部:《1979—1989年天津文物考古新收获》,《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979—1989)》,文物出版社,1990年。
    159.天津市文物管理处:《天津蓟县张家园遗址试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第一辑,1977年。
    160.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考古队:《天津蓟县张家园遗址第二次发掘》,《考古》1984年8期。
    161.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考古队:《天津蓟县张家园遗址第三次发掘》,《考古》1993年第4期。
    162.陈春济:《洛阳惊现‘天子墓’—‘河洛文化广场’出土大型墓葬》,《文汇报·新闻专刊》2002年12月12日A8版,香港。
    163.张亚武:“东周天子‘驾六马’闹市出土惊世人》,《洛阳日报·新闻周刊》2002年12月 13日第九版。
    164.单纯刚:《洛阳东周王城墓葬存废难定》,《瞭望·新闻周刊》第49页,2003年3月24日第12期。
    165.刘国胜:《枣阳九连墩楚墓出土价值极高文物》,《中国文物报》2003年1月9日
    167.张会武、蔺玉堂、耿建扩:《河北古城发现先秦古城鹿城岗遗址对夏商周三代文明研究有重要作用》,《光明日报》2006年4月10日。
    168.岑仲勉:《黄河变迁史》,中华书局,2004年。
    169.曹兆兰:《金文与殷周女性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70.陈梦家:《尚书通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171.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中华书局,2004年。
    172.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科学出版社,1956年。
    173.陈炜湛:《甲骨文田猎刻辞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
    174.陈佩芬;《夏商周青铜器研究》(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175.宋新潮:《殷商文化区域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176.刘起舒:《古史续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红社,1991年。
    178.岛邦男:《殷墟卜辞研究》(中译本)台湾,鼎文书局,1975年。
    179.丁山:《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制度》,科学出版社,1956年。
    180.庆祝李民先生70寿辰论文集编委会:《中国古代文明探索》,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
    181.丁山:《商周史料考证》,中华书局,1988年,又龙门书局,1960年。
    182.丁山:《古代神话与民族》,商务印书馆,2005年。
    183.葛志毅:《周代分封制度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184.顾颉刚:《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科学出版社,1959年。
    185.李雪山:《商代分封制度研究》,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186.李先登:《夏商青铜器文明探研》,科学出版社,2001年
    187.李学勤:《殷代地理简论》,科学出版社,1959年。
    188.李学勤:《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
    189.杨建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文化带的形成》,文物出版社,2004年。
    190.王成组:《中国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2005年。
    191.胡厚宣:《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192.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
    193.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卜辞通纂》,科学出版社,2002年。
    194.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
    195.刘启益:《西周纪年》,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196.金岳:《北方民族方国历史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
    197.马承源:《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198.彭邦炯:《商史探微》,重庆出版社,1988年。
    199.彭裕商:《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巴蜀书社,2003年。
    200.钱穆:《古史地理论丛》,三联书店,2004年。
    201.任伟:《西周封国考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202.王世民、陈公柔、张长寿:《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文物出版社,2000年。
    203.宋镇豪、王宇信主编:《甲骨学一百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204.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205.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中华书局,1986年。
    206.宋镇豪:《中国风俗通史》(夏商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207.王国维:《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年。
    208.王健:《西周政治地理结构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
    209.王宇信、杨升南:《甲骨学一百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300.吴其昌:《金文氏族谱》,商务印书馆,1936年。
    301.尹盛平:《周原文化与西周文明》,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302.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303.许倬云:《西周史》(增补本),三联书店,2001年。
    304.杨升南:《商代经济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305.雁侠:《中国早期姓氏制度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年。
    306.郑杰祥:《商代地理概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307.张国硕:《夏商时代都城制度》,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308.张国硕:《夏商城址的发现与研究》,《文明起源与夏商周文明研究》,线装书局,2006年。
    309.谢维扬:《周代家庭形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310.朱凤瀚、张荣明《西周诸王年代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
    311.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增订本),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312.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
    31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31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两周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315.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0年。
    316.三代文明研究编辑委员会:《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年中国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
    317.杨文山、翁振军主编:《邢台历史文化论丛》,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
    318.杨文山、翁振军主编:《邢台历史经济论丛》,中国人事出版社,1994年。由于出自这三个论文集的论文很多,以下凡出自此三论文集的论文不再详标出版社,日期。
    319.孙华:《关中商代诸遗址的新认识—壹家堡遗址发掘的意义》,《考古》1993年3期。
    320.张长寿:《殷商时代的青铜容器》,《考古学报》1979年第3期。
    321.邹衡:《再论先周文化》,《周秦汉唐考古与文化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增刊),西北大学出版社,1988年。
    322.邹衡:《论先周文化》,《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323.邹衡:《邢台与先商文化、祖乙迁邢研究》,《三代文明研究》(一)。
    324.蔡运章:《虢国的分封及五个虢国的历史纠葛》,《中原文物》1996年第2期。
    325.蔡运章、陈长安:《丰国铜器及相关问题》,《考古与文物》1983年第6期。
    326.王世民、刘雨:《西周春秋金文中的诸侯爵称》,《历史研究》1983年第3期。
    327.尚志儒:《西周金文中的丰国》,《文博》1991年第4期。
    328.唐际根:《中商文化研究》,《考古学报》1999年第4期。
    329.唐兰:《殷墟五号墓座谈发言》,《考古》1977年第5期。
    330.曹定云:《“妇好”乃“子方”之女》,《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331.曹玮:《西周时期的赗赙制度》,《商承祚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文物出版社,2003年。
    332.陈槃:《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譔异》,《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六分册),1969年。
    333.赵铁寒:《邢国迁徙考》,《大陆杂志》,第十一卷第十二期。
    334.陈平:《邢侯簋再研究》,《三代文明研究》(一)。
    335.彭裕商:《麦四器与周初的邢国》,《徐中舒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巴蜀书社,1998年。
    336.陈絮:《关于商代妇名研究的两个问题》,《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337.陈雍:《天津考古随笔(续一)》,《天津史志》1994年第3期。
    338.梁宝铃:《论张家园墓地的年代和文化属性》,《北方文物》2001年第2期。
    339.仇风琴、吴东风:《河北商代遗存初论》,《三代文明研究》(一)。
    340.王永波:《周初三国封建王代史征》,《三代文明研究》(一)。
    341.杜廼松:《司母戊鼎年代问题新探》,《文史哲》1981年第1期。
    342.段宏振、张翠莲:《太行山东麓的西周文化研究》,《环渤海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知识出版社,1996年,第217—232页。
    343.段宏振:《邢墟考古简论》,《中国考古学跨世纪的回顾与前瞻》,科学出版社,2000年。
    344.段一平等:《商朝时期的邢台的制陶业》,《邢台历史经济论丛》。
    345.范毓周:《殷代武丁时期的战争》,《甲骨文与殷商史研究》(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346.顾颉刚、刘启釪:《盘庚三篇校释论》,《历史学》1979年第3期。
    347.顾颉刚:《三监的结局》,《文史》第30辑,中华书局,1988年。
    348.郭沫若:《骨臼刻辞之一的考察》,《郭沫若全集第一卷》(考古编1)科学出版社,2002年。
    349.郭沫若:《盠器考释》,《文史论集》,人民出版社,1961年。
    350.胡厚宣:《殷代封建制度考》,《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351.胡厚宣:《卜辞中所见之殷代农业》,《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352.胡厚宣:《甲骨文所见殷代奴隶的反压迫斗争》,《考古学报》1976年第1期。
    353.胡厚宣:《气候变迁与殷代气候的检讨》,《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354.胡厚宣:《气候变迁与殷代气候的检讨》,《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355.胡厚宣:《五种记事刻辞考》,《甲骨学殷商史论从初集》(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356.胡厚宣:《殷代婚姻家族宗法生育制度考》,《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357.黄锡全:《甲骨文(凵丄)字试探》,《古文字研究》第6辑,中华书局,1981年。
    358.贾金标、任亚珊、郭瑞海:《邢台地区陶器的初步研究》,《三代文明研究》(一)。
    359.贾金标等:《关于葛家庄遗址北区遗存的几点认识》,《考古》2005年第2期。
    360.雷兴山:《关中地区商文化的几点认识》,《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2期。
    361.李伯谦:《从晋侯墓地看西周公墓墓地的几个问题》,《考古》1997年第11期。
    362.李恩玮、李军、石从枝:《邢台地区商文明初论》,《三代文明研究》(一)。
    363.李恩玮:《商王居邢建都新考》,《纪念殷墟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364.李海荣:《关中地区出土商时期青铜文化因素分析》,《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2期。
    365.李衡梅:《周初主要封国名称由来初探》,《齐鲁学刊》1987年第二期。
    366.李家浩:《战国开阳布考》,《古文字研究》第25辑,中华书局。
    367.李民、朱桢:《商代祖乙迁都考辨》,《邢台历史文化论从》。
    368.李民:《南亳、北亳与西亳的纠葛》(修改稿),《东方文化》1985年第2期。
    369.李民:《追溯商代邢都地望》,《三代文明研究》(一)。
    370.李先登:《邢国青铜器的初步分析》,《三代文明研究》(一)。
    371.李学勤、唐云明:《元氏铜器与西周邢国》,《考古》1979年第1期。
    372.李学勤:《北京捡选青铜器的几件珍品》,《文物》1982年第9期。
    373.李学勤:《考古发现与古代姓氏制度》,《考古》1987年第3期。
    374.李学勤:《论(录见)簋的年代》,《中国历史文物》2006年第3期。
    375.李学勤:《论西周郑的地望》,《夏商周年代学札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
    376.李学勤:《论邢台葛家庄玄锣戈》,《三代文明研究》(一)。
    377.李学勤:《麦尊与邢国的初封》,《邢台历史文化论丛》。
    378.李学勤:《郿县李家村铜器考》,《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7期。
    379.李学勤:《邢台新发现的西周甲骨文》,《中国文物报》1993年3月7日。
    380.李学勤:《从新出青铜器看长江下游文化的发展》,《文物》1980年第8期。
    381.王宇信:《周原甲骨卜辞行款的再认识和邢台西周卜辞的行款走向》,《华夏考古》,1995年第2期。
    382.曹定云:《邢台西周卜辞乃周初召公占卜考》,《三代文明研究》(一)。
    383.连劭名:《河北邢台南小汪西周甲骨刻辞考》,《文物春秋》1997年第2期。
    384.李学勤:《中日欧美澳纽所见所拓所摩金文汇编选释》,《古文字研究论文集》第三辑,中华书局,1980年。
    385.李仲操:《论井叔年代》,《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386.李仲超:《两周金文中的妇女称谓》,《古文字研究》第18辑。
    387.林巳奈夫:《关于邢台葛家庄出土西周青铜戚的图案》,《三代文明研究》(一)。
    388.林法:《关于中国的对匈奴族源的考古学研究》,《林法学术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389.林法:《早期北方青铜器的几个年代问题》,《林法学术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390.刘节:《古井国考》,《禹贡》第四卷第九期,又见:《古史考存》,人民出版社,1958年。
    391.罗琨:《殷商时期的羌与羌方》,《甲骨文与殷商史》(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392.孟世凯:《甲骨文井方新考》,《邢台历史文化论丛》。
    393.庞小霞:《先秦邢“地”考辨》,《文物春秋》2003年第5期。
    394.彭裕商:《麦四器与周初的邢国》,《徐中舒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巴蜀书社1998年。
    395.裘锡圭:《安阳殷墟五号墓座谈纪要》,《考古》1977年第5期。
    396.裘锡圭:《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农业》,《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
    397.裘锡圭:《说殷墟卜辞的“奠”—试论商人处置附属者的一种方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四本,第三分册,民国八十二年十二月。
    398.裘锡圭:《说(戈冬)簋的两个地名—棫林和胡》,《古文字论集》(一),《考古与文物丛刊第二号》,1983年。
    399.尚志儒:《奠井国铜器及其史迹研究》,《中国考古学论集——纪念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周年》,三秦出版社,1987年,第302页。
    400.尚志儒:《郑、械林之故地及其源流探讨》,《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辑,中华数局1986年月。
    401.尚志儒:《商代井方与关中地区的商文化》,《考古文物研究——纪念西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四十周年文集》,1996年。
    402.尚志儒:《西周金文中的井国》,《文博》1993年第3期。
    403.邵逸麟:《历史时期华北大平原湖沼变迁述略》,《历史地理》第5辑,1987年。
    404.沈长云:《元氏铜器铭文补说》,《邢台历史文化论丛》。
    405.盛冬玲:《西周铜器中的人名及其断代的意义》,《文史》第17辑,1983年。
    406.石丛枝、李恩玮、李军:《邢台地区陶鬲初步研究》,《三代文明研究》(一)。
    407.石丛枝:《邢台地区陶鬲初步研究》,《三代文明研究》(一)。
    408.松井嘉德:《西周郑(奠)考》,《史林》,六九卷四号,1986年7月。
    409.孙华:《试论中山国的族姓及有关问题》,《河北学刊》1984年第4期。
    410.孙继民:《“邢台”名称始见考》,《邢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报》1996年第2期。
    411.孙继民:《战国赵都迁耿管见》,《邢台历史文化论丛》。
    412.孙敬明:《西周金文与邢史举隅》,《邢台历史文化论丛》。
    413.孙敬明:《山东商周古国与邢之关系考》,《三代文明研究》(一)。
    414.谭其骧:《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汉道》,《水渠集》下,人民出版社,1987年。
    415.唐际根:《中商文化研究》,《考古学报》1999年第4期。
    416.唐兰:《论周昭王时代的青铜器铭刻》,《古文字研究》第2辑。中华书局,1981年。
    417.唐兰:《西周铜器断代中的“康宫”问题》,《考古学报》1962年1期。
    418.唐兰:《用青铜器铭文来研究西周史—综论宝鸡市发现的一批青铜器的重要历史价值》, 《文物》1976年第6期。
    419.卢连成:《周都淢郑考》,《古文字论集》(一),《考古与文物丛刊第二号》,1983年。
    420.王辉:《西周畿内地名小记》,《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3期。
    421.唐钰明:《(凵丄)、又考辨》,《古文字研究》第19辑,中华书局,1992年。
    422.唐云明:《河北境内几处商文化遗存记略》,《考古学集刊》第2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423.唐云明:《河北商文化综述》,《华夏考古》1988年第3期。
    424.天平、王晋:《中山亡邢、卫考实》,《邢台历史文化论丛》。
    425.田广今:《中国北方系青铜文化和类型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文化论集》(四),文物出版社,1997年。
    426.樋口隆康:《西周铜器之研究》,《日本考古学研究者中国考古学研究论文集》,日本东方书店出版社,1990年。
    427.王长丰:《垃方国族氏考》,中原文物2006年第1期。
    428.王冠英:《关于西周青铜邢器的铸造工艺》,《邢台历史经济论丛》。
    429.王冠英:《(录见)簋考释》,《中国历史文物》2006年第3期。
    430.王培真:《金文中所见西周世族的产生和世袭》,《西周史研究》(人文杂志丛刊第二辑),1984年。
    431.魏建震:《邢迁夷仪地望考辨》,《邢台历史文化论丛》。
    432.吴镇烽:《金文人名研究》,《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433.夏含夷:《从(录见)簋看周穆王在位年数及年代问题》,《中国历史文物》2006年第3期。
    434.邹衡:《内黄商都考略》,《中原文物》1992年第3期。
    435.肖扬:《春秋邢邑邢域归属考》,《邢台师范高专学报》1999年第1期。
    436.李峰:《西周金文中的郑地和郑国东迁》,《文物》2006年第9期。
    437.徐良高:《邢、郑井、丰井刍议》,《三代文明研究》(一)。
    438.徐义华:《甲骨刻辞诸妇考》,《殷商文明暨纪念三星堆遗址发现七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439.徐中舒:《禹鼎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59年第3期。
    440.张筱衡:《禹鼎考释》,《人文杂志》1958年第1期。
    441.许成、李进增:《东周时期的戎狄青铜文化》,《考古学报》1993年第1期。
    442.严一萍:《甲骨学》(六)转引《甲骨文字诂林》(第二册)第1118字,中华书局,1996年。
    443.杨虎军:《两周“夷仪”考》,《邢台历史文化论丛》。
    444.杨建华:《〈春秋〉与〈左传〉中的狄》,《史学集刊》1999年第2期。
    445.杨宽:《西周王朝公卿的官爵制度》,《西周史研究》(人文杂志丛刊第二辑),1984年。
    446.杨升南:《邢台地区商文化中的商品经济》,《三代文明研究》(一)。
    447.杨升南:《殷人屡迁辨析》,《甲骨文与殷商史》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448.杨文山:《西周青铜器“麦尊”通释》,《邢台师范高专学报》1997年第4期。
    449.杨文山:《邢国历史综合研究》,《邢台历史文化论丛》。
    450.杨文山:《青铜器邢侯簋通释》,《邢台师范高专学报》2002年第1期。
    451.杨文山:《邢侯簋通释》(下),《邢台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452.杨文山:《青铜器巳簋与邢齐通婚》,《文物春秋》2003年第1期。
    453.杨文山:《商代的“井方”和“祖乙迁邢”考》,《河北学刊》1985年第3期。
    454.杨锡璋、杨宝成:《从商代祭祀坑看商代奴隶社会的人牲》,《考古》1977年第1期。
    455.杨钟建、刘东生:《安阳殷墟之哺乳动物群补遗》,《中国考古学报》第四册。
    456.尹盛平:《从先周文化看周族的起源》,《西周史研究》(人文杂志丛刊第二辑),人文杂志编辑部,1984年。
    457.尹盛平:《邢国改封的原因及其郑邢丰邢的关系》,《三代文明研究》(一)。
    458.于省吾:《商代的谷物种类》,《东北人民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7年第1期。
    459.岳红琴:《商代的方与方国》,《天中学刊》2005年第3期。
    460.张桂光:《周金文所见“井侯”考》,《黄盛璋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年。
    461.张怀通:《邢侯所搏之“戎”考》,《文物春秋》1999年第2期。
    462.张明东:《略论商周墓葬的毁兵葬俗》,《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第4期。
    463.张全喜:《也论西周铜器“邢侯所搏之戎”》,《文物春秋》2001年第3期。
    464.张书岩:《谈谈“刑”字的发展》,《文史》第25辑,中华书局,1985年。
    465.张永山:《(录见)簋作器者的年代》,《中国历史文物》2006年第3期。
    467.张政烺:《妇好略说》,《考古》1983年第6期。
    468.赵诚:《诸妇探索》,《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辑,1985年。
    469.赵化成:《周代多重棺椁制度研究》,《国学研究》第五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470.赵锡元:《甲骨文稻字及其有关问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8年第1期。
    471.郭旭东:《甲骨文“稻”字及商代的稻作》,又见:《论甲骨卜辞中的“稻”字》,《中原文物》2006年第6期。
    472.郑慧生:《释井》,《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29-30页。
    473.徐良高:《文化因素定性分析与“青铜礼器文化圈”的研究》,《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474.钟柏生:《帚井卜辞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6本第1分册,1985年,第105-136页。
    475.周书灿:《西周王朝的国土结构及其特点》,《南都学坛》2002年第3期。
    476.周书灿:《西周王朝的天下格局与国家结构》,《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477.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478.邹衡:《论汤都郑亳及其前后的迁徙》,《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479.沈长云:《元氏铜器铭文补说—兼论邢国早期历史的几个问题》,《邢台历史文化论丛》。
    480.宋新潮:《试论老牛坡商文化分期及特征》,《文博》1992年2期。
    481.尹盛平、任周方:《先周文化的初步研究》,《文物》1984年7期。
    482.张天恩:《高领袋足鬲的研究》,《文物》1989年6期。
    483.邹衡:《关于夏商时期北方诸邻境文化队初步的探讨》,《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484.徐天进:《关中地区商文化研究》,《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
    485.郑振香:《殷墟青铜器的分期与年代》,《殷墟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5年。
    486.王巍、徐良高:《先周文化的考古学探索》,《考古学报》2000年第3期。
    487.李峰:《先周文化的内涵及其渊源的探讨》,《考古学报》1991年3期。
    488.陶正刚:《山西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中国考古学年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
    489.刘军社:《郑家坡文化和刘家文化的分期与性质》,《考古学报》1994年1期。
    490.张天恩:《周原遗址殷商时期文化遗存试析》,《中原文物》1998年第1期。
    491.刘军社:《陕晋邻境地区商代青铜器的分期、分区及其相关问题探讨》,《中国考古学会第八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6年。
    492.张亚初:《古文字分类考释论稿》,《古文字研究》第17辑,中华书局,1989年,第234页;范毓周:《甲骨文“戎”字通释》,《纪念殷墟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493.韩嘉谷:《蓟县张家园遗址青铜文化遗存综述》,《考古》1993年第4期。
    494.韩嘉谷:《京津地区商周时期古文化发展的一点线索》,《中国考古学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
    495.赵福生:《西周燕文化与张家园上层类型》,《跋涉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496.李伯谦:《张家园上层类型若干问题研究》,《考古学研究》(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497.张永山:《(录见)簋作器者的年代》,《中国历史文物》2006年第3期。
    498.吕智荣:《朱开沟文化遗存和李家崖文化》,《考古与文物》1991年第6期。
    499.黄盛璋:《(彑水)伯(戈冬)铜器及其相关问题》,《考古与文物》1983年第5期。
    500.沈勇:《围坊三期文化初论》,《北方文物》1993年第3期。
    501.谈大庆:《浅谈“井”字的起源与发展》,《东南文化》2002年第9期。
    502.钟柏生:《帚井卜辞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6本第1分册,1985年。
    503.严志斌:《商代青铜器铭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研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
    504.王长丰:《殷周金文族徽整理与研究》,郑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
    505.谢肃:《商代祭祀遗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研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
    506.辛迪:《两周戎狄考》,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