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阿尔泰语法背景下的汉语“把”字句偏误的生成机制与教学对策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从母语语法机制对二语习得产生影响的视角出发,收集、整理当代“阿汉语(韩汉语与维汉语)”和历代“阿汉语(蒙汉语与满汉语)”文献中的“把”字句偏误现象,梳理出各种阿汉语一致的“把”字句偏误,将其分为四大类七小类,进而分析阿语共同的语法机制的大背景下的汉语“把”字句偏误生成机制,并从阿语语法机制反观汉语“把”字句及相关语法机制的特点。该成果有助于从理论上更深入地认识汉语“把”字句的特点,并把类型学的研究将可以引入二语教学领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如下几点:
     1.以更为全面的语料为基础,通过对母语、二语语法机制的深入对比,有选择地吸收其他学者的观点,对汉语“把”字句的核心句式和核心句式义做出了新的总结(“SNeg/Aux把O V处置R了”和“处置性致使”)
     2.更为全面地收集了韩国学生在正式程度不同的语境下的“把”字句语料,通过定量分析,找出了韩国学生自然状态下的“把”字句偏误的主要类型。
     3.通过分析当代韩国学生的“把”字句典型偏误类型,对阿汉语“把”字句偏误生成机制进行系统的分析,将其归纳为三条:①“当宾现象”,②致使机制,③“宾语包孕句”机制。据此从母语的表层与深层机制解释了造成阿语母语者“把”字句偏误的主要原因。
     4.观察到当代新疆、青海方言的特点、中国历代北方文献中的特殊“把”字句与当代韩国学生的错误“把”字句一致,从阿尔泰语言一致的语法机制出发解释了近代汉语里特殊“把”字句现象的产生机制。分析指出:①北方汉语“将”的退位和“把”的突然繁荣,应该跟“把”的语音形式与女真语[ba]、满语[be]的宾格助词音一致有关。②通过“磁铁理论”这一形象化的比喻,提出了语言接触借用机制中的“和平共存”和“相互排斥”原则——“磁铁两极的相吸相斥规律”。这一理论具有普通语言学语言接触理论的价值。
     5.本文所归纳的四大偏误类型和对“特殊把字句”的分析,对尚未考察的与阿族有密切接触的当代汉语方言和历代“阿汉语”文献中这类现象的出现具有预测性。
     6.首次通过Neg/Aux前置与后置的类型学映照,揭示了汉语介词语序的特殊性和残留的动词性。
     7.首次通过阿语致使机制的系统分析,揭示了阿族母语者将“使”误用为“把”的母语背景——致使机制的差异与“当宾现象”的双重干扰。
     论文的最后指出了本论文的不足及有待研究的问题。
In this thesis, I categorize four types of errors of the "ba" Construction in Altaic Chinese and figure out the internal error-generating mechanism, based on a large amounts of errors of the "ba"(把) Construction of Korean and Uygur stude nts and the Mongolian-Manchu Chinese. This study can help us further understan d the "ba" construction in mandarin and provide a new insight of the instructio n of "ba"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The main arguments of the thesis are:
     1. It claims that the typical "ba"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is "S Neg/Aux BA O V Disposal R了" and its core meaning of the construction is "Disposal Causati ve".
     2. It categorizes the main error types of the "ba" Construction of Korean students, based on the large collections of the "ba" Construction errors of them.
     3. By analyzing the typical errors of the "ba" Construction of Korean stude nts, it categorizes three types of error-generating mechanism:1) Object marker,2) the Causative structures,3) Object-embedded Sentence.
     4. It observes that in terms of "ba" construction, there are similarities amon g the error phenomena of Korean students and the features of dialects in New te rritory、Blue sea provinces and also in some other northern dialects described in historical documents. According to this observation, this thesis interprets the gen erating mechanism of "ba" Construction in the history. It claims that the leading role of "ba" in North Chinese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its contacts with the Altaic languages. Specifically, the resigning of "jiang(将)" and abruptly flourishin g of "ba"(把) in North Chinese, is due to the sound similarity between "ba" a nd the objective marker in the Jurchen and Manchu language, which is [ba] and [be]. It further holds that "surviving together" and "mutually rejecting" principle s are universally essential to borrowing mechanism in language contacts——"the essential features of Magnet", it is really worth referring to the theory of langua ge contact in linguistic universal.
     5. This thesis also claims that it is possible to use the four types of errors a nd the analysis of the special "ba" Constructions in this thesis to predict the ot her contemporary Chinese dialects which have closely contacted with the Altaic 1 anguages and the historical Altaic Chinese documents.
     6. This thesis, by the typological comparisons of the pre-posing and post-pos ing of Negative and Auxiliary verbs, for the first time, points out the particularit y of the word order of "Neg/Aux+PP+VP" in Chinese and its remaining verbal f eatures of "ba" in the construction.
     7. By syst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causative structures in Altaic, this thesis cl aims that the confusing usage of "Pivotal(使)" and "Disposal(把)" of Altaic Stu dents is because of the dual interference of object marker and the causative struc tures in Altaic.
     In the final chapter, some issues which need further studies are provided.
引文
1 朱德熙(1985),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中国语文》第1期。
    2 朱德熙(1989),汉语方言中“V+不+VO”和“VO+不+V”的问句句型分布的探讨,《夏威夷国际汉藏语言学会议》
    3 刘丹青主编(2005),《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37
    4 陆俭明(1985),关于“去+VP”和“VP+去”句式,《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1 李大忠(1997),《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32-133
    2 张敏2009年12月30日在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的讲演《方言材料与语言共性》
    3 王力(1943),《中国现代语法》,商务印书馆,1985。82-83
    4 王惠(1997),从及物性系统看现代汉语的句式,《语言学论丛》第19辑。193-252
    5 沈家煊(2002),如何处置“处置式”?----论把字句主观性《中国语文》第5期。
    6 成燕燕(2009),《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语语法教学难点释疑》北京:商务印书馆。162-163
    7 吕叔湘(1980),《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53-56
    1 林载浩(2001),《韩国学生习得“把”字句情况的考察及偏误分析》,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硕士论文。
    2 李宝贵(2004),韩国留学生“把”字句偏误分析,《辽宁工学院学报》第5期。
    3 史立辉(2004),《初级阶段韩国留学生“把”字句偏误分析》,延边大学硕士论文。
    4 史立辉(2004)认为“自然语料”,即平时收集到的初级阶段韩国留学生作业和作文中的“把”
    字句偏误实例,但他对学生作业和作文没有具体考虑加工的可能性。我们不认为“自然语料”
    5 “回避(avoidance)”是二语习得(SLA)理论的概念。最早研究回避现象的就是Schachter(1974)。“回避”意味着“选择”(Kleinmann,1978),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二语习得的名著,RodEllis (1994)的《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 Press)引进中国以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90年代后半期开始经常有人用“回避理论”来解释学习者言语行为中的使用不足(under-Production)现象,认为公认的。就本人所研究,这类解释大都没有考虑对方语言的特点,又没有考虑自然状态之下的语言,又没有考虑学生作文的加工的可能性。
    6 张武宁(2007),《韩国留学生“把”字句习得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7 刘颂浩(2003),论“把”字句运用中的回避现象及“把”字句的难点《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8 熊文新(1996),留学生“把”字结构的表现分析,《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14 王士元老师曾经在北大课堂上(2009年10月)讲过关于语言习得的最佳年龄:“十岁之前学好母语,十几岁到国外学习外语是最佳时期,年龄越小越好。”(王士元北大讲座:2009)
    15 (转引自王士元北大讲座《语言与大脑》,2009:"Before the age of nine to twelve, a child is a specialist in learning to speak. At that age he can learn two or three languages as easily as one……for the purposes of learning languages, the human brain becomes progressively stiff and rigid after the age of nine. ", Penfield, W.& L. Roberts(1959), Speech and Brain Mechanism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35)
    16 杜文霞(2005),“把”字句在不同语体中的分布、结构、语用差异考察,《南京师大学报》第1期。
    33 张宝林(2010),回避与泛化——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把”字句习得考察,《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34 王景荣(2002),新疆汉语方言的“把”字句,《新疆大学学报》第2期。
    35 成燕燕(2009),《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语语法教学难点释疑》北京:商务印书馆。162-183
    36 陈保亚(2005),语言接触导致汉语方言分化的两种模式,《北京大学学报》第2期。
    27 祖生利(2000),《元代白话碑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论文。
    28 李崇兴(2005),论元代蒙古语对汉语语法的影响,《语文研究》第3期。
    29 蒋绍愚(1999),《元曲选》中的“把”字句——把字句再论,《语言研究》第1期。
    30 张蕾(2006),否定式“把”字句的历时发展,《语言学刊》第8期。31 张蕾(2006),现代汉语中否定成分后置的“把”字句,《湛江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
    32 王力(1943),《中国现代语法》,商务印书馆,1985。83
    33 吕叔湘(1948),把字用法的研究《汉语语法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55。127
    34 吕叔湘(1980),《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56
    35 蒋绍愚(1999),《元曲选》中的“把”字句——把字句再论,《语言研究》第1期。
    36 俞光中、(日)植田均(1999),否定词置“把”字后,《近代汉语语法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84-85
    39 王世贞(明),曲藻序《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4)》,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5
    40 王国维(1912),宋元戏曲考《王国维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112
    41 韩登庸(1983),元杂剧中的少数民族语词,《内蒙古师大学报》第1期。
    42 钟嗣成(元),录鬼簿续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2)》,284。
    43 钟嗣成(元),录鬼簿《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2)》,111。
    44 《紫云亭》描写了女真官员完颜氏之子灵春和汉族女艺人韩楚兰相爱的故事。
    45 钟嗣成(元),录鬼簿《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2)》,109。
    1 江蓝生(1986),疑问语气词“呢”的来源,《语文研究》第2期。
    2 林焘(2000),《普通话与北京话》,北京:语文出版社。14-19
    3 赵志忠(1998),曹雪芹、文康、老舍——京味小说溯源,《民族文学研究》第3期。
    4 本文将<4.08年老北京人田野调查名单>作为附录
    5 胡适(1943),《中国章回小说考证》,大连:实业印书馆。472-473
    6 龚千炎(1994),《儿女英雄传》是《红楼梦》通向现代北京话的中途站《语文研究》第1期。
    7 但是刘、张的解释主要侧重于词汇方面的京腔京味儿。刘丽川、张卫东(1986),《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京腔京味儿,《深川大学学报》第3期。
    8 白燕(2008),曹雪芹女性观的满文化解读,《唐山学院学报》第3期。
    9 (美)Liliya M. Corelova(2002):Manchu Grammar, Leiden; Boston; Brill。453-459
    10 赵志忠(1998),曹雪芹、文康、老舍——京味小说溯源,《民族文学研究》第3期。
    11 刘一之(2000),把字句的语用、语法限制及语义解释《语法研究和探索(10)》,商务印书馆。
    12 徐阳春(2003),复杂与特殊“把”字句语义结构及语用功能——《金瓶梅》《红楼梦》《儿女英雄传》“把”字句例析,《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第3期。
    13 (法)A.贝罗贝(peyraube) (1989),早期“把”字句的几个问题,《语文研究》第1期。
    14 陶红印、张伯江(2000),无定式把字句在近、现代汉语中的地位问题及其理论意义,《中国语文》第5期。
    15 刁晏斌(1991),试论近代汉语语法的特点,《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
    16 陈淑梅(2005),粤语中“把”字句的弱位状态,《湛江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
    17 李小凡、项梦冰(2009),《汉语方言学基础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64-233
    18 张小芳、王新颜(2008),“将”字句的历时演变轨迹及其衰落的动因,《现代语文》第7期。
    19 祝敏彻(1957),论初期处置式,《语言学论丛》第一辑。
    20 (美)梅祖麟(1990),唐宋处置式的来源,《中国语文》第3期。
    21 吴福祥(1996),《敦煌变文语法研究》,长沙:岳鹿书社。238
    1 Li Gidong(李基东,1986),《英语前置词研究》,教文社。
    2 姜德梧(1999),从HSK(基础)测试的数据统计看”把”字句的教学,《汉语学习》第5期。
    5 张道真(2002),《张道真英语语法》,商务印书馆。448-451
    6 本文将<3.08年阿尔泰语系学生田野调查名单>作为附录
    7 据Poppe的主张,属于阿尔泰语系的语言就是蒙古语、满州语、女真语、通古斯语、楚瓦什语、突厥语、朝鲜语。(美)N.鲍培(Poppe, Nikolaus N.1965),《阿尔泰语言学导论》(周建奇译),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4。
    8 王景荣(2002),新疆汉语方言的“把”字句,《新疆大学学报》第2期。
    9 彭嬿(2005),新疆汉语方言中的“把”字句—兼论阿尔泰语对西北汉语方言的影响,《新疆大学学报》第4期。
    10 Li, Charles N. and Sandra A. Tompson, The Semantic Function of Word Order:A Case Study in Ma ndarin,169
    11 姜德梧(1999),从HSK(基础)测试的数据统计看“把”字句的教学,《汉语学习》第5期。
    12 李晓琪主编(2005),《博雅汉语-初级《起步2》》,北京大学出版社。
    1 俞理明编著(2004),《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回顾、反思和研究=Language Transfer and Secon 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view, Reflection and Research)),上海外教育出版社。108-112
    2 转引自Wen Xiao-hong(1999), Error and Corrective Feedback,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JCLTA), Vol.34 (3):p.1-22.
    3 彭嬿(2005),新疆汉语方言中的“把”字句—兼论阿尔泰语对西北汉语方言的影响,《新疆大学学报》第4期
    4 童恩正(1989),《文化人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81
    5 成燕燕(2006),哈萨克族汉语“把”字句习得的偏误分析,《语言与翻译》第3期。
    6 靳玉兰(1995),浅析青海方言“把”字句的几种特殊用法,《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第3期。
    7 陶红印、张伯江(2000),无定式把字句在近、现代汉语中的地位问题及其理论意义,《中国语文》第5期。
    10 张道真(2002),《张道真英语语法》,商务印书馆。332
    11 Halliday, M.A.K(1976), Cohesion in English(英语的衔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2 K.M.Jaszczolt(2002),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Meaning in Language and Discourse,北京大学出版社,13
    13 Li, Charles N., Sandra A. Tompson(1981),Mandarin Chinese: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 Berkely:U. C. Press,85-86
    15 王惠(1997),从及物性系统看现代汉语的句式《语言学论丛》第19辑。193-252
    16 张伯江(2000),论“把”字句的句式语义《语言研究》第1期。
    17 邵敬敏、赵春利(2005),“致使把字句”和“省隐被字句”及其语用解释《汉语学习》第4期。
    18 刘培玉(2001),“把”的宾语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分析《郑州大学学报》第5期
    19 最早提出“把”的宾语必须是有定的,是比利时人约瑟福·莫里(Joseph Mullie,1932),后来吕叔湘(1948)、傅雨贤(1997)、刘培玉(2001)等同意他的看法。
    25 余文青(2000),留学生使用“把”字句的调查报告,《汉语学习》第5期。
    26 刘颂浩、汪燕(2003), “把”字句练习设计中的语境问题,《汉语学习》第4期。
    1 徐春兰(2006),从语法角度看维吾尔语对新疆汉语方言的影响,《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第5期。
    2 成燕燕(2003),《哈萨克族汉语补语习得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3 成燕燕(2006),哈萨克族汉语“把”字句习得的偏误分析,《语言与翻译》第3期。
    4 朱学佳(2006),维吾尔族汉语使用变异研究,《语言文字应用》第4期。
    5 陆俭明(1985),关于“去+VP”和“VP+去”句式,《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6(蒙)德力格尔玛(2005),汉语带结果补语的述补结构在蒙古语中的表达形式《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第5期。
    7 魏茵来希(Weinreich.1953), Language in contact:Findings and Problems, The Hague:Mouton.1-5
    8 马真(1998),《简明实用汉语语法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59
    9 李大忠(1997),《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43
    10 李遐(2005),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把”字句习得偏误的认知心理分析,《语言与翻译》第3期。
    11 叶向阳(2004),“把”字句的致使性解释,《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12 张旺熹(2001),“把”字句的位移图式《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13 高立群(2002),“把”字句位移图式心理现实性的实验研究《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14 王光全(2004),“把”字句的原型用法《北华大学学报》第2期。
    1 黎锦熙(1933),说“把”(上),《黎锦熙语言文字学论著选集》(2002),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5-225
    2 宋玉柱(1979),“处置”新解——略谈“把”字句的语法作用,《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
    3 宋玉柱(1991),《现代汉语特殊句式》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31
    4 薛凤生(1989),“把”字句和“被”字句的结构意义,戴浩一、薛凤生主编《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中译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34-59
    5 郭锐(2003),“把”字句的语义构造和论元结构《语言学论丛》第28辑。152-181
    9 力提甫.托乎提(Litip Tohti) (2004),《阿尔泰语言的句法结构》,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3 陈世明、热扎克(1991),《维吾尔语实用语法》,新疆大学出版社。170
    19 季永海等(1986),《满语语法》,民族出版社。118-119
    20 关嘉禄等(2002),《简明满语语法》,辽宁民族出版社。126-127
    21 蒋绍愚(1997),把字句略论——兼论功能扩展,《中国语文》第4期。
    22 陶红印、张伯江(2000),无定式把字句在近、现代汉语中的地位问题及其理论意义,《中国语文》第5期。
    24 参看第三章清代“满汉语”中的“把”字句与第五章“把”后O的有定性。
    25 王子愉编著(2005),《现代日语语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26-235
    27 叶向阳(1997),《“把”字句的致使性解释》,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论文。
    28 周红(2006),“使”字句与“把”字句致使表达异同分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第2期。
    34 Teng Shou-hsin(1997), Towards a Pedagogical Grammar of Chinese, JCLTA, Vol.32 (2):p.29-39.
    35 薛凤生(1987),试论“把”字句的语义特性,《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37石定栩(1995),洋泾浜语及克里奥语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当代语言学》第4期。
    38 Sarah G. Thomason(2001), Language Contact, 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57-195
    1 ○○○(1981),《○○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
    2 孙宏开主编(2007),《中国的语言》,商务印书馆。
    3 Teng Shou-hsin(1997), Towards a Pedagogical Grammar of Chinese, JCLTA, Vol.32 (2):p.29-39.
    (法)A.贝罗贝(peyraube)(1989),早期“把”字句的几个问题,《语文研究》第1期。
    (德)A.冯·加班(Gabain, Annemarie von)著(1950),《古代突厥语语法》(耿世民译:2004),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苏)埃·捷尼舍夫著(1981),《突厥语言研究导论》(陈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编(2003),《汉语方音字汇》(第二版重版本),语文出版社。
    白燕(2008),曹雪芹女性观的满文化解读,《唐山学院学报》第3期。
    曹子西主编(1989),《北京通史(二):唐五代卷》,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曹莉萍(2005),浅析满语对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的影响,《长春师范学院学报》第3期。
    陈保亚(1996),《论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语文出版社。
    陈保亚(2005),语言接触导致汉语方言分化的两种模式,《北京大学学报》第2期。
    陈初生(1983),早期处置式略论《中国语文》第3期。201-206.
    陈连庆(1993),《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秦汉魏晋南北朝少数民族姓氏研究》,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陈世明、热扎克(1991),《维吾尔语实用语法》,新疆大学出版社。
    陈小英(2005),带兼语的“使”与“让”之比较《广西社会科学》第2期。
    陈淑梅(2005),粤语中“把”字句的弱位状态,《湛江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
    成燕燕(2003),《哈萨克族汉语补语习得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成燕燕(2006),哈萨克族汉语“把”字句习得的偏误分析,《语言与翻译》第3期。
    成燕燕(2009),《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语语法教学难点释疑》北京:商务印书馆。
    崔希亮(1995),“把”字句的若干句法语义问题《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D·O·朝克(1997),《满—通古斯诸语比较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单春樱(2007),“把字句”处置性的实现和处置的双向互动《楚雄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
    唐曙霞(2004),试论结构性语言教学大纲:兼论汉语教学语法体系分级排序问题《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蒙)德力格尔玛(2005),汉语带结果补语的述补结构在蒙古语中的表达形式《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第5期。
    刁晏斌(1991),试论近代汉语语法的特点,《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
    刁晏斌(1992),近代汉语“把”字句与“将”字句的区别《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
    杜文霞(2005),“把”字句在不同语体中的分布、结构、语用差异考察,《南京师大学报》第1期。
    丁声树(1961),《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北京商务印书馆。
    范晓(1998),《汉语的句子类型》,太原书海出版社。143-156
    范晓(2000),论“致使”结构《语法研究和探索(10)》,商务印书馆。
    范晓(2001),动词的配价与汉语的把字句《中国语文》第4期。
    傅雨贤(1981),“把”字句与“主谓宾”句的转换及其条件《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27-44
    傅雨贤(1997),《现代汉语介词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
    高立群(2002),“把”字句位移图式心理现实性的实验研究《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高月丽(2007),“被”“把”同现句的分类及与“把”字句的关系《西北大学学报》第5期。
    龚千炎(1983),论“把”字兼语句《语法研究和探索(4)》,商务印书馆。
    龚千炎(1994),《儿女英雄传》是《红楼梦》通向现代北京话的中途站《语文研究》第1期。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汉语水平考试部(1996),《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高等教育出版社。
    郭锐(2003),“把”字句的语义构造和论元结构《语言学论丛》第28辑。
    关嘉禄等(2002),《简明满语语法》,辽宁民族出版社。
    哈密提.铁木尔(1987),《现代维吾尔语语法》,民族出版社。
    韩登庸(1983),元杂剧中的少数民族语词,《内蒙古师大学报》第1期。
    (民国)胡适(1943),《中国章回小说考证》,大连实业印书馆。
    胡附、文炼(1955), “把”字句问题《现代汉语语法探索》,上海东方书店。123-132
    胡云晚(2002),带兼语的“使”和“让”之比较研究《松辽学刊》第1期。
    季永海等(1986),《满语语法》,民族出版社。
    金立鑫(1997), “把”字句的句法、语义、语境特征,《中国语文》第6期。
    蒋绍愚(1994),《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
    蒋绍愚(1997),把字句略论——兼论功能扩展,《中国语文》第4期。
    蒋绍愚(1999),《元曲选》中的“把”字句——把字句再论,《语言研究》第1期。
    蒋绍愚、江蓝生编(1999),《近代汉语研究》二,北京:商务印书馆。
    江蓝生(1986),疑问语气词“呢”的来源,《语文研究》第2期。
    姜德梧(1999),从HSK(基础)测试的数据统计看“把”字句的教学,《汉语学习》第5期。
    姜颖(2006),“把(给)+NP+V1NP+V2(N)”语义句法研究《鞍山师范学院学报》第6期。
    力提甫.托乎提(Litip Tohti)(2004),《阿尔泰语言的句法结构》,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黎锦熙(1933),说“把”(上)《黎锦熙语言文字学论著选集》(2002),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临定(1986), “动补”格句型《现代汉语句型》,北京商务印书馆。181-204
    李人鉴(1988),试论“使”字句和“把”字句《扬州师院学报》第3期。
    李人鉴(1991),试论“使”字句和“把”字句(续)《扬州师院学报》第1期。
    李向农、周国光、孔令达(1990),2—5岁儿童运用“把”字句情况的初步考察《语文研究》第4期。
    李思明(1994),《朱子语类》的处置式《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
    李大忠(1997),《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李范文主编(2004),《西夏语比较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
    李宁、王小珊(2001),“把”字句的语用功能调查《汉语学习》第1期。
    李宝贵(2004),韩国留学生“把”字句偏误分析《辽宁工学院学报》第5期。
    李昌年(2004),“把”字句语法意义论析《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第4期。
    李晓琪(2002),《现代汉语虚词讲义》,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心。
    李晓琪主编(2005),《博雅汉语-初级《起步2》》,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遐(2005),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把”字句习得偏误的认知心理分析《语言与翻译》第3期。
    李英、邓小宁(2005),“把”字句语法项目的选取与排序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李崇兴(2005),论元代蒙古语对汉语语法的影响《语文研究》第3期。
    李崇兴、祖生利、丁勇著(2009),《元代汉语语法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李小凡、项梦冰(2009),《汉语方言学基础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梁东汉(1958),论“把”字句《语言学论丛(二)》,北京:新知识出版社。
    梁燕冰(2004),粤方言区语言接触的一个现象——“把”字句的运用,邹嘉彦、游汝杰主编(2004),《语言接触论集》,上海教育出版社。
    林焘(2000),《普通话与北京话》,语文出版社。
    林焘(2001),北京官话溯源《林焘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
    林秀琴(2000),“以…为…”和“把…作为/当作…”结构的比较分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增刊。
    林载浩(2001),《韩国学生习得“把”字句情况的考察及偏误分析》,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硕士论文。
    刘丽川、张卫东(1986),《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京腔京味儿,《深川大学学报》第3期。
    刘一之(2000),把字句的语用、语法限制及语义解释《语法研究和探索(10)》,商务印书馆。
    刘培玉(2001),“把”字句研究评述《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
    刘培玉(2001),“把”的宾语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分析《郑州大学学报》第5期。
    刘丹青(2003),《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刘丹青主编(2005),《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刘颂浩、汪燕(2003),“把”字句练习设计中的语境问题《汉语学习》第4期。
    刘颂浩(2003),论“把”字句运用中的回避现象及“把”字句的难点《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刘海君(2007),“把”字句中动词特征《语言应用研究》第6期。
    陆俭明(1985),关于“去+VP”和“VP+去”句式,《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陆俭明、郭锐(1998),汉语语法研究所面临的挑战,《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卢福波(2003),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的层级划分与项目排序问题《汉语学习》第2期。
    卢福波(2005),对外汉语教学基本句型的确立依据与排序研究《语言文字应用》第4期。
    陆庆和(2003),关于“把”字句教学系统性的几点思考《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第1期。
    梁银峰(2006),《汉语动补结构的产生与演变》,学林出版社。
    吕叔湘(1948),把字用法的研究《汉语语法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55。
    吕叔湘(1949),说们《汉语语法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55。
    吕叔湘(1980),《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
    吕文华(1994),“把”字句的语义类型《汉语学习》第4期。
    吕文华(2002),对外汉语教材语法项目排序的原则及策略《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吕一飞(1994),《胡族习俗与隋唐风韵:魏晋北朝北方少数民族社会风俗及其对隋唐的影响》,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维)买提热依木·沙依提编著(2004),《突厥语言学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turkic linguistics》,北京民族出版社。
    (美)N.鲍培(Poppe, Nikolaus N.1965),《阿尔泰语言学导论》(周建奇译),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4
    (美)梅祖麟(1990),唐宋处置式的来源,《中国语文》第3期。
    孟艳丽(2002),“把”字句不能变换成SVO句的情况考察《平顶山师专学报》第1期。
    彭嬿(2005),新疆汉语方言中的“把”字句—兼论阿尔泰语对西北汉语方言的影响,《新疆大学学报》第4期。
    彭茹(2006),“把”字句中“把”后名词句法性质的考察《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报》第2期。
    靳玉兰(1995),浅析青海方言“把”字句的几种特殊用法,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第3期。
    熊文新(1996),留学生“把”字结构的表现分析,《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乔芸、郭凤杰(2007),“把”字句的句法、语义、语用研究《语文学刊》第1期。
    (清)乾隆间编成(18世纪),《御制五体清文鉴(36册)》,故宫博物院藏。
    清格尔泰(1991),《蒙古语语法》,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清格尔泰(1999),《现代蒙古语语法》,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邵敬敏、赵春利(2005),“致使把字句”和“省隐被字句”及其语用解释,《汉语学习》第4期。
    沈家煊(2002),如何处置“处置式”----论把字句主观性《中国语文》第5期。
    石定栩(1995),洋泾浜语及克里奥语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当代语言学》第4期。
    宋玉柱(1979),“处置”新解——略谈“把”字句的语法作用,《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
    宋玉柱(1991),《现代汉语特殊句式》,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史立辉(2004),《初级阶段韩国留学生“把”字句偏误分析》,延边大学硕士论文。
    史习成编著(2005),《蒙古语语法教程(2)》,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蒙古语教研室,未刊。
    孙伯君(2004),辽金管制与契丹语《民族研究》第1期。
    孙伯君(2003),元明戏曲中的女真语《民族语文》第3期。
    孙伯君(2004),《金代女真语》,辽宁民族出版社。
    孙伯君、聂鸿音(2008),《契丹语研究:A study on the khitan language》,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孙宏开、胡增益、黄行主编(2007),《中国的语言》,商务印书馆。
    汤廷池(1977),处置式变形《国语变形语法研究》,台北:学生书局。
    童恩正(1989),《文化人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民国1)王国维(1912),宋元戏曲考《王国维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民国25)王国维(1936),《蒙鞑备录黑鞑事略笺证》,北平文殿阁书庄。
    王力(1943),《中国现代语法》,商务印书馆,1985。
    王力(1958),使成式的产生及其发展《汉语史稿(中册)》科学出版社。
    王丽(2008),《西游记》中的“将”字句研究《潍坊教育学院学报》第1期。
    王洪君(2000),山西方言的“也[ia]似的”《语文研究》第3期。
    王起澜(1982),受事主语句浅说,《汉语学习》第1期。
    王一敏(1993),“把”字句的语用结构分析《上海师大学报》第1期。
    王惠(1997),从及物性系统看现代汉语的句式《语言学论丛》第19辑。
    王彦杰(2001),“把……给V”句式中助词“给”的使用条件和表达功能《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王士元(2002),《王士元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
    王景荣(2002),新疆汉语方言的“把”字句,《新疆大学学报》第2期。
    王红旗(2003),“把”字句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语文研究》第2期。
    王光全(2004),“把”字句的原型用法《北华大学学报》第2期。
    王子愉编著(2005),《现代日语语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王进、葛慧(2009),元刊杂剧中的“把(将)”字句《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期。
    王玮(2010),《“把”字句的构式语义及语义地图研究》,北京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美)魏茵来希(Weinreich.1953), Language in contact:Findings and Problems, The Hague:Mo uton.
    魏茵来希(Weinreich, U., Labov, W and Herzog, M. I),1968, Empirical Foundations for a T heory of Language Change, Reprinted in Lehmann and Malkiel.译文见《国外语言学》1988.4;1989.1王洪君译述,语言演变理论的经验基础(上.下),《国外语言学》1988.4;1989.1
    (蒙)吴英喆(2007),《契丹语静词语法范畴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吴福祥(1996),《敦煌变文语法研究》,长沙:岳鹿书社。
    吴福祥(2004),《《朱子语类辑略》语法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
    许仰民(1990),论《金瓶梅词话》的“把(将)”字句《信阳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
    徐阳春(2003),复杂与特殊“把”字句语义结构及语用功能——《金瓶梅》《红楼梦》《儿女英雄传》“把”字句例析,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第3期。
    徐春兰(2006),从语法角度看维吾尔语对新疆汉语方言的影响,《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第5期。
    薛凤生(1987),试论“把”字句的语义特性,《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薛凤生(1989),“把”字句和“被”字句的结构意义,戴浩一、薛凤生主编《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中译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杨富学(2005),回鹘文对契丹的影响《民族语文》第1期。
    杨玉秀编著(1984),《老舍作品中的北京话词语例释》,北京大学出版社。
    杨德峰(2001),初级汉语教材语法点确定编排中存在的问题——兼议语法点确定、编排的原则《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杨寄洲(2000),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语法项目的排序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叶向阳(2004),“把”字句的致使性解释,《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余志鸿(1983),元代汉语中的后置词“行”,《语文研究》第8期。
    俞光中、(日)植田均编著(1999),否定词置“把”字后,《近代汉语语法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
    余文青(2000),留学生使用“把”字句的调查报告《汉语学习》第5期。
    俞理明编著(2004),《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回顾、反思和研究:Language Transfer and Sec 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view, Reflection and Research》,上海外教育出版社。
    袁莉容(2003),说不尽的“把“字句研究综述《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第6期。
    张志公(1953),《汉语语法常识》,中国青年出版社。
    张济卿(2000),有关“把”字句的若干验证与探索《语文研究》第1期。35.
    张伯江(2000),论“把”字句的句式语义《语言研究》第1期。
    张伯江、陶红印(2000),无定式把字句在近、现代汉语中的地位问题及其理论意义《中国语文》第5期。
    张伯江(2001),被字句和把字句的对称与不对称《中国语文》第6期。
    张道真(2002),《张道真英语语法》,商务印书馆。
    张美兰(2003),《《祖堂集》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张蕾(2006),否定式“把”字句的历时发展,《语言学刊》第8期。
    张蕾(2006),现代汉语中否定成分后置的“把”字句,《湛江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
    张武宁(2007),《韩国留学生“把”字句考察习得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张倩(2007),“把”字句的连动本源与“把”字句的教学《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
    张小芳、王新颜(2008),“将”字句的历时演变轨迹及其衰落的动因,《现代语文》第7期。
    张宝林(2010),回避与泛化——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把”字句习得考察,《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张铁山(2005),《回鹘文献语言的结构与特点》,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张旺熹(1991),“把”字结构的语义及其语用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张旺熹(2001),“把”字句的位移图式《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赵盛利(1989),辩析满语的主动态、被动态和使动态,《满语研究》第1期。
    赵志忠(1998),曹雪芹、文康、老舍——京味小说溯源,《民族文学研究》第3期。
    赵金色(2003),“把”字句的句法—语义分析《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1期。
    赵宏(2005),“把”字句的语用分析《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第4期。
    赵淑华、刘社会、胡翔(1997),单句句型统计与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周小兵(2004),学习难度的测定和考察《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周红(2006),“使”字句与“把”字句致使表达异同分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第2期。
    祝敏彻(1957),论初期处置式,《语言学论丛》第一辑。
    祝敏彻(1991),“把”字句和“将”字句《朱子语类句法研究》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05
    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1985),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中国语文》第1期。
    朱德熙(1989),汉语方言中V+不+VO和VO+不+V的问句句型分布的探讨,《夏威夷国际汉藏语言学会议》
    朱学佳(2007),《维吾尔族汉语使用变异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祖生利(2000),《元代白话碑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论文。
    中国戏剧研究院编(1959),《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Croft, William(1990). Typology and Universal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hristopher Lyons(1999), Definiteness,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Greenberg, J.H.(ed.)(1963). Universals of Language. Cambridge, MA:MIT Press.
    Halliday, M.A.K(1976), Cohesion in English(英语的衔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Hopper, P.& E. C. Traugott(1993). Grammaticalizat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 ress.
    Herbert Franke(1994), China under Mongol rule, Variorum.
    Hoyt Cleveland Tillman(1995), China under Jurchen rule:essays on Chin intellectual and c ultural histor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K.M.Jaszczolt(2002),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Meaning in Language and Discourse,北京大学出版社
    Liliya M. Corelova(2002), Manchu Grammar, Leiden; Boston; Brill.
    Lindsay J. Whaley(1997). Introduction to Typology:the Unity and Diversity of Language, Sa ge Publications.
    Li, Charles N.& Sandra A. Tompson(1981), Mandarin Chinese: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 mmar, Berkely:U.C. Press
    Li, Charles N.& Sandra A.Tompson, The Semantic Function of Word Order:A Case Study in Mandarin
    Li, Charles N.& Sandra A. Thompson(1974), An explanation of word order change SVO→SOV.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Vol.12, No.2:201-214.
    Lu Shun(2008),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Beijing, Yan Jiu Publishing House.
    Morris Rossabi(1983), China among equals:the Middle Kingdom and its neighbors,10th-14 th centuries,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aomi Standen(2007), Unbounded loyalty:frontier crossing in Liao China, Honolulu:Univ ersity of Hawaii Press。
    P. A. Bennett(1981), The evolution of passive and disposal sentences, JCL,09-01.
    Ramstedt, G.J(1939), Korean Grammar, Helsinki.
    Rod Ellis(1994),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Press.
    Sarah G. Thomason(2001), Language Contact, 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Sun, Chao-Fen狲朝奋)& Talmy GivOn(1985), On the SO-called SOV Word Order in Mand arin Chinese:a quantified text study and its implications. Language 61:329-351.
    Son ho min(1975), The Korean language, its structure and social projection, Center for Kore 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Hawaii。
    Son ho min(1981), Theme Prominence in Korean, Korean Linguistics, Vol.2
    Son ho min(1981), Multiple Topic Constructions in Korean, Hangeul, Vol.174
    Tsao Feng-fu(曹逢甫,1987)A Topic-comment Approach to the BA construction,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Vol.15 (1):p.1-54.
    Teng Shou-hsin(邓守信,1972),A semantic study of transitivity relations in Chinese, Ph.D. di 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Teng Shou-hsin(1973), Negation and aspect in Chinese,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Vol.1 (1):p.14-37.
    Teng Shou-hsin(1984),《汉语及物性关系的语意研究(A semantic study of transitivity relations on Chinese)》台北:学生书局。
    Teng Shou-hsin(1997), Towards a Pedagogical Grammar of Chinese,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JCLTA), Vol.32 (2):p.29-39.
    Teng Shou-hsin(1998), Sequencing of Structures in Pedagogical Grammar, JCLTA, Vol.33 (2): p.41-52.
    Wen Xiao-hong(1999), Error and Corrective Feedback, JCLTA, Vol.34 (3):p.1-22.
    Yang in seok(1973), Semantics of Delimiters, Language Research, Vol.6:(2)
    Li Gidong(李基东,1986),《英语前置词研究》,教文社。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