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入声韵在明清韵书中的演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古入声属于韵母结构形态的范畴,入声韵的演变是现代汉语形成过程中发生的重大历史音变。韵书作为古代反映实际语音系统现存的重要研究材料,留下了入声韵演变的轨迹。明清两代音韵学著作大量涌现,语音发展迅速,是语音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本文采用文献材料和活方言材料相结合、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取明清时期有代表性的韵书,分为官话韵书入声韵研究、北方方言韵书入声韵研究以及南方方言韵书入声韵研究三个部分进行探讨。详细分析韵书中古入声韵字在韵书中的分布,并分析入声韵与阴声韵和阳声韵字不同的相配情况,同时还联系同时期的对音材料、韵文材料等进行综合比较,探讨入声韵韵尾的演变以及入声韵的归并。此外,通过比较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韵书,分析中古入声韵在明清时期的发展趋势,探讨古入声韵在不同性质韵书中演变的规律及形成原因,勾画出入声韵明清时期发展演变的一个大体脉络。
The entering tones of the ancient time belong to the scope of vowel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The evolution of the entering tones is a major historical Sandhi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modern Chinese language. As an important existing research material, the ancient rhyming book reflects the actual voice system and leaving behind a path into the evolution of the entering tones. The time from Ming to Qing dynasty is very important stage in voice history. Large numbers of phonology books emerged in that time and voice system got a sound and rapi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selected the representative rhyming book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o explore the entering tones by using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research methods which combined the literature materials arid living dialects. It included studies about the entering tones in rhyming book of Mandarin, the Northern dialect, and the South dialect.
     The paper presented not only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mid-ancient entering tones in the rhyming book, but also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cases of the entering tones match with positive or negative tones. Besides, it comprehensively compared the voice materials, verse materials of the same period to explore the end rhyme evolution and the merge of the entering tones. Furthermore, by comparing the rhyming books of different regions and different times, analyzing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the mid-ancient entering tone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exploring the evolution rules and causation of the ancient entering tones in different types of rhyme books, the paper sketched out the general contex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tering tone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引文
①[清]顾炎武《音论》卷中,中华书局1982年影印《音学五书》本,P39
    ②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日本山城屋藤井佐兵卫藏木刻本,卷1,P21
    ③同上卷5,P34
    ④[清]顾炎武《音论·卷中·入为闰声》,中华书局1982年版,P41
    ①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P165
    ②宗福邦先生在《论入声的性质》(《音韵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84.P1)指出:“理论上的模糊和谬误,一方面妨碍了人们正确认识汉语声调的性质,另一方面又掩盖着一种历史的错误:误认入声为声调,把两类不同质的语音现象混为一谈”,入声应当为“韵母结构形态的范畴”。
    ③岑麒祥,《入声非声说》,中央图书馆《图书月刊》第2卷,第7期
    ④引自陆雯雯、梁凤居《谈谈入声问题》,《语文学刊》,2006年第12期
    ⑤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北京,2004年第2版,P65
    ⑥同上P102注4
    ⑦李荣,《切韵音系》,P152
    ⑧从现代方言来看,入声韵韵尾包括喉塞韵尾-(?)和“口塞尾”即清辅音塞尾-p、-t-、-k,为了叙述方便,在本文之后的叙述中中我们将三个清辅音塞音韵尾-p、-t、-k简称为塞音韵尾-p、-t、-k。
    ①董建交,《明代官话语音演变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P148N
    ①何高济等译,《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书局,1983年
    ②引自张玉来《近代汉语官话语音研究焦点问题》,《近代官话语音研究》(耿振生主编),语文出版社,2007年,P18
    ③李新魁,《论近代汉语共同语的标准音》,《语文研究》,1980年,第1期
    ④黎新第,《近代汉语共同语语音的构成、演进及量化分析》,《语言研究》,第2期
    ①薛凤生,《有关官话音系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近代官话语音研究》(耿振生主编),语文出版社,2007年,P1-2
    ②麦耘,《论近代汉语-m韵尾消变的时限》,《古代汉语研究》,1991年第4期
    ③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P108-109
    ④鲁国尧,《明代官话及其基础方言问题——读<利玛窦中国札记>》,(《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
    ⑤鲁国尧,《研究明末清初官话基础方言的廿二年历程:“从字缝里看”到“从字面上看”》,《近代官话语音研究》(耿振生主编),语文出版社,2007年,P122
    ⑥张竹梅,《试论明代前期南京话的语言地位》,《近代官话语音研究》(耿振生主编),语文出版社,2007年,P184
    ①威妥玛著,张卫东译,《语言自迩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P14
    ②李葆嘉,《当代中国音韵学》,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P18
    ①耿振生《明清等韵通论》,语文出版社,北京,1992年,P145
    ②同上,P152-153
    ①比如《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所注音系大概就是当时的北京音”,《李氏音鉴》则“以18世纪中后期的北京音为基础兼列当时海州音与北京音相异的部分”。
    ②比如《古今中外音韵通例》“十五韵图所表现的基础音系应是清代后期的南京音”,劳乃宣《增订合声简字谱》为南京话拼音简字课本。
    ③[美]薛凤生《北京音系解析》,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P98
    ①丁锋《琉汉对音与明代官话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5年,P119
    ①袁家骅等《汉语方言概要》(第二版),文字改革出版社,北京,1960年,P21
    ②叶宝奎《明清官话音系》,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P275
    ③高晓虹《北京话入声字的历史层次》,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北京,2009年,P149
    ①高晓虹《北京话入声字的历史层次》,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北京,2009年,P1
    ②高晓虹《北京话入声字的历史层次》,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北京,2009年,P149
    ①马重奇《闽台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P476
    ②陈长祚,《云南汉语方音学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P120
    ③赵荫棠,《中原音韵研究》,商务印书馆,1936
    ①龙庄伟,《本悟<韵略易通>之重×韵辨》,《中国语文》,1988,第3期
    ②《泰律篇》在《明清等韵学通论》中被归入云南官话。
    ①叶宝奎,《明清官话音系》,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版,P16-17
    ①各家的对官话音标准的论述参考了张玉来,《近代汉语官话语音研究焦点问题》,《近代官话语音研究》(耿振生主编),语文出版社,2007年
    ①张玉来,《近代汉语官话语音研究焦点问题》,《近代官话语音研究》(耿振生主编),语文出版社,2007年
    ②徐通锵《历史语言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6月1版P136
    ③薛凤生《有关官话音系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近代官话语音研究》(耿振生主编),语文出版社,2007年
    ①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P134
    ②李新魁《汉语等韵学》,中华书局,1983,P180
    ①唐作藩.《四声等子》研究[J].载《汉语史学习与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P215
    ①李新魁《汉语等韵学》,中华书局,1983,P180
    ②许绍早《<切韵指掌图>试析》,《音韵学研究第三辑》,中国音韵学研究会,1994,P100
    ①陆志韦,《记兰茂韵略易通》,《燕京学报》1947年,第32期
    ①东洪韵uk, uη中除了无母(古微母)外,其它声母都有韵字。
    ②山寒韵at、an中除了人母(古日母)外,其它声母都有韵字。
    ①邵荣芬,汉语语音史讲话[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7,P85
    ②陆志韦(1946)认为,东洪入声韵除了u(?)、iu(?),还有与u(?)?。η相配的入声韵wa?,书里见母ku??下配入声ku(?),又收wa?而不配平声,冰母puη下配入声pu(?),又收pw(?)而不配平声。这些字与原东洪入声韵字混并,我们就不再另设一个入声韵的读音。
    ①陆志韦(1946)认为此韵“据所配的入声字看来,好象是(?),然而阳还是得作ia(?)”,在此依陆志韦先生所拟。
    ①叶宝奎,《明清官话音系》,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叶宝奎虽然认为《私编》是官话音而不是南京音,但他又说元明时期的南京音与官话音较为接近,“由于历史的原因,南音与魏晋时期的中州音及《切韵》音系较为接近,关系密切,而北音自六朝以来变化明显快于南音,其音系距《切韵》远,因此元明时期的南京音与官话音较为接近而与北京音的差异较为显著”。(P166)
    ②李新魁《漢語音韻學》,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251页
    ③叶宝奎,《明清官话音系》,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P166
    ④邵荣芬《〈韵法横图〉与明末南京方音》 《汉字文化》1998年第3期P25
    ⑤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27页
    ⑥耿振生《明清等韵学通论》,语文出版社,241页
    ⑦高永安《明清皖南方音研究》,商务印书馆,205页
    ①邵荣芬《释(韵法直图)》,《纪念王力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②高永安《明清皖南方音研究》,商务印书馆,205页注释
    ③叶宝奎,《明清官话音系》,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P157
    ①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2004年3月第2版,158页
    ②马学良、戴庆厦《藏缅语族塞音韵尾的发展》,《语言文字学术论文集》,1980年
    ①此引用来自于叶宝奎的《明清官话音系》的176页
    ②董绍克《论<七音略>铎药两韵塞音韵尾的音质特征》,《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2期
    ①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2004年3月第2版,237页
    ①见《西儒耳目资》第一部分《译引首谱》首页的内容说明。
    ②[韩]蔡瑛纯《关于明代汉语共同语基础方言的几点意见》,《近代官话语音研究》(耿振生主编),语文出版社,2007:P158
    ①均见《列音韵谱问答》,引自于叶宝奎,《明清官话音系》,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2版,P120
    ①叶宝奎,《明清官话音系》,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2版,P123
    ①[明]樊腾凤《五方元音》序,转引自赵荫棠《中原音韵研究》,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75页。
    ②同上。
    ③[清]《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四,中华书局1965年版,392页。
    ④王力将《五方元音》的声母系统认作清代前期的声母系统。
    ⑤李清桓在其《<五方元音>音系研究》(P162)一书中论述了台湾省的林庆勋在《从编排特点论<五方元音>的音韵现象》一文中分析《五方元音》的语音性质为“不过作者在韵书中,并非单纯地反映自己尧山方音,从全书的体例观察,似乎樊氏有意建立一个五方通用的类似标准音。
    ⑥李清桓在其《<五方元音>音系研究》(2008)认为“在总的方面是表现17世纪中叶北方官话的,但在一定程度上留有方言的痕迹”
    ⑦王平在《<五方元音>韵部研究》一文中说道:“《五方元音》的语音体系代表了17世纪中叶汉语北方方言的语音体系。”
    ⑧耿振生在《明清等韵学通论》中认为其具有河北方言的官话方言性质。
    ⑨龙庄伟在《<五方元音>与<元韵谱>》中认为“其实他的韵书所反映的音系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是17世纪上半叶河北南部方言语音的真实写照。”“《五方元音》反映的是尧山话,在音类和调类上它就基本代表那个时代整个汉语北方方言的语音系统。”
    ⑩叶宝奎在《明清官话音系》(P183)中说到“我们不认为《五方元音》记录的是当时唐山一带的方音”,“是继《韵略易通》《韵略汇通》之后的又一部反映普通读书音的韵书。”
    11《五方元音·凡例·五声释》,引自叶宝奎《明清官话音系》,2001年3月第1版,P183。
    ①一般认为当代北京话的基本形成是在明清时期。
    ②这里所说的“二十”指的是兰茂《韵略易通》的二十韵部。
    ③[明]樊腾凤《五方元音》序,转引自赵荫棠《中原音韵研究》,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75页。
    ①张卫东,《威妥玛氏<语言自迩集>所记的北京音系》,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4期
    ①李新魁,《汉语等韵学》,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版,P234
    ②见赵荫棠《中原音韵研究》卷首所载钱玄同《中原音韵研究审查书》
    ①薛凤生,《从等韵到<中原音韵>》,语言学论丛第十七辑,商务印书馆,1992.3第1版,P29
    ②陆志韦,《释<中原音韵>》,《燕京学报》31期(1946),P52
    ③赵荫棠,《<中原音韵>研究》,商务印书馆,1965年第1版,P49
    ①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P39
    ①马重奇,《元人小令用韵研究》,《汉语音韵学论稿》巴蜀书社出版,1998年5月,P312
    ②叶宝奎,《明清官话音系》,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2版,P68
    ①赵荫棠,《<中原音韵>研究》,商务印书馆,1965年第1版,P49
    ①威妥玛著,张卫东《语言自迩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①耿振生《<青郊杂著>音系简析》,中国语文,1991年第5期,P375
    ②收入耿振生主编的《近代官话语音研究》,语文出版社,2007年,P143—160
    ③[明]桑绍良撰《青郊杂著一卷文韵考衷六声会编十二卷》,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万历桑学刻本,《四库全书》经部,P216-480
    ④东部中觉韵字“朴”归入重科,觉韵字“剥镯”归入次重科,这三个字都是依谐声关系归入的。
    ①张伟娥,《交泰韵音系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2年,P22-24
    ①[明]沈宠绥《度曲须知·曲韵隆衰》,《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五),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P198。
    ②[明]沈宠绥《度曲须知·曲韵隆衰》,《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五),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P239
    ③张竹梅《<中州音韵>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P302
    ①[明]顾曲散人《太霞曲语》,见任仲敏编《新曲苑·第十五种》,中华书局1940年聚珍仿宋印本,2册,P2
    ②[明]王骥德《曲律·论平仄第五》,《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P112
    ③参考张竹梅《<中州音韵>研究》(中华书局)一书中对丁锋所著《<日本考略·寄语略>反映的十六世纪吴语音韵》一文和《<同文备考>音系》([日本](福冈):中国书店2001年P246)的引用。
    ④马重奇,《晚明施绍莘南曲用韵研究——明末上海松江韵母系统研究》,《汉语音韵学论稿》,成都:巴蜀书社,P339-360
    ①游汝杰主编,《地方戏曲音韵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P19
    ②马重奇,《清代吴人南曲分部研究》,《汉语音韵学论稿》,成都:巴蜀书社,P361-379
    ①罗常培:《中国方音研究小史》,《东方杂志》
    ⑦魏建功:《古音系研究》,中华书局,1996,P48
    ③孟庆惠《安徽文化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P2374—2376
    ④高永安《明清皖南方音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年12月第1版,P62
    ①王力,《汉语史稿》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6月新1版,P57-59
    ①丁邦新编著《一百年前的苏州话》(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P1
    ②丁邦新编著《一百年前的苏州话》,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P13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语言文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语言文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P113
    ②马重奇《闽台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P10
    ③黄典诚主编:《福建省志·方言志》,方志出版社,1998,P4
    ④云惟利著文认为“吴语和闽语的先祖当然都是中原话。如以中原话为祖父辈,则闽语便是父亲辈,而闽语当属儿孙辈了。中原话南下江浙,和吴越语及蛮语相融合,形成吴语;吴语再南下闽境,与闽地蛮语相融合,而为今日闽语的始祖。”
    ①陈泽平,《福州方言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P3
    ②陈泽平《十九世纪的福州音系》,《中国语文》2002年第5期。
    ①马重奇《闽台闽南方言韵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P462.
    ①冯爱珍,《<福州方言词典>引论》,《方言》,1996年第2期,P86.
    ②冯爱珍,《<福州方言词典>引论》,《方言》,1996年第2期,P86.
    ①陈泽平《福州方言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P87
    ①林宝卿《闽南方言三种地方韵书比较》,漳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2期
    ①李如龙:《福建方言》,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P26
    ①潘渭水,《<建州八音>剖析》,《辞书研究》,1986,第39期
    ①刘镇发、张群显,《清初的粤语音系——<分韵撮要>的声韵系统》,第八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②李如龙,《论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语言研究》,1999年第1期
    ①徐通锵,《历史语言学》,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4版,P96
    ①彭小川,《粤语韵书<分韵撮要>及其韵母系统》,暨南学报,1992年,第4期
    ②李如龙,《论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语言研究》,1999年第1期,P103
    ①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P177
    ①吴波,《江淮官话语音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P144
    ①董建交(2007)认为:“结合现代方言来看,宕、江摄入声配效摄应该是反映幽燕地区方言的特点。”(P98)
    ②董建交,《江淮官话语音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①董建交,《明代官话语音演变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P126
    ①许宝华《论入声》载《音韵学研究》第1辑,中华书局,1984年
    ①徐通锵,《历史语言学》,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4版,P94
    ②邵慧君,《粤方言阳声韵尾及入声韵尾的分化模式及成因初探》,《第八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①张竹梅,《<中州音韵>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12月第1版,P318
    ②徐通锵,《历史语言学》,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4版,P95-96
    ③李如龙,《论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语言研究》,1999年第1期
    1. 白滌洲.北音入声演变考[J].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外编,1931年
    2.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编.汉语方音字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年
    3.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M].日本山城屋藤井佐兵卫藏木刻本,卷1
    4. 岑麒祥.入声非声说[J].中央图书馆:图书月刊第2卷,第7期
    5. 陈长祚.云南汉语方音学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
    6. 陈晨.论《四声等子》和《切韵指掌图》的韵母系统及其构拟.[J].汉字汉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1991年
    7. 陈刚.古清入声字在北京话里的演变情况[J].中国语言学报,1988年第3期
    8.陈鸿.<增补汇音>音系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9
    9.陈泽平.福州方言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
    10.陈泽平.闽语新探索[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
    11.陈泽平.十九世纪的福州音系[J].中国语文,2002年第5期
    12.丁邦新编.一百年前的苏州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13.丁锋.琉汉对音与明代官话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14.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15.董绍克.论<七音略>铎药两韵塞音韵尾的音质特征[J].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2期
    16.董同龢.《切韵指掌图》中几个问题》.《董同龢先生语言学论文选集》,台北食货出版社.1981
    17.董建交.明代官话语音演变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8.戴黎刚.闽语的历史层次及其演变.[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9.杜道德、侯廷章.“入声短促”非入声本质[J].南阳师专:南都学坛,1987年第1期
    20.都兴宙.汉民族共同语入声韵尾消变轨迹说.[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
    21.冯爱珍.<福州方言词典>引论[J].方言,1996年第2期
    22.冯爱珍.福州方言的入声[J].方言,1993年
    23.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24.高晓虹.北京话入声字的历史层次[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年
    25.高永安.明清皖南方音研究[M]_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26.耿振生.20世纪汉语音韵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7.耿振生.明清等韵通论[M]_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年
    28.耿振生主编.近代官话语音研究[M]_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年
    29.顾炎武.音论卷中[Z].北京:中华书局影印《音学五书》本,_1982年
    30.顾汉松.入声消失年代试探.[J].语文论丛12,1982年
    31.郭锦桴.汉语声调语调阐要与探索[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年
    32.郭书林.《西儒耳目资》异读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3.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34.洪梅.现代汉语等呼观念的演化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5.洪惟仁.<汇音妙悟>与古代泉州音[M].台湾:“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印行,1995年
    36.黄典诚.漳州<十五音>述评[C].漳州文史资料,1982年第1期
    37.黄笑山.利玛窦所记的明末官话声母系统[J].新疆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38.黄勇.“汉语-t尾最后消失”说[J].古汉语研究1996年第1期
    39.金基石.朝鲜对音文献中的入声字及其归派[J].语文研究,1999年第4期
    40.金薰镐.《西儒耳目资》非山西方言辨析[J].语文研究,1996年第2期
    41.金薰镐.西洋传教士的汉语拼音所反映的明代官话音系[J].古汉语研究,2001第1期
    42.姜聿华.宋代北方籍词人入声韵韵尾考.[J].求是学刊,1985年5月
    43.黎新弟.普通话古入声字归调的分期及相关特点(上、下)[J].重庆师院学报,1985年3、4期
    44.李葆嘉.当代中国音韵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45.李春晓.加订美全八音音系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46.李登.书文音义便考私编[Z].续修四库全书.经部小学类
    47.李惠芬.《汇集雅俗通十五音》音系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9
    48.李清桓.《五方元音》音系研究[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49.李清桓.亦论《五方元音》的入声.[J].北方论丛,2003年第6期
    50.李如龙、梁玉璋.福州方言志[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年
    51.李如龙、王升魁.戚林八音校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52.李如龙《论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J].语言研究,1999年第1期
    53.李晓南.从<四声通解>今俗音看明代前期官话入声[C].近代官话语音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年
    54.李新魁.汉语音韵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6年第2版
    55.李新魁.记表现山西方音的《西儒耳目资》[J].语文研究,1982年第1辑
    56.李新魁.《中原音韵》音系研究.[M].上海:上海文化年鉴出版社,1983年
    57.李新魁.汉语等韵学.[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58.李新魁.汉语共同语的形成和发展.[J].语文建设,1987年5期
    59.李子君.<音韵集成>对<韵略汇通>的影响[J].中国语文,2003年第3期
    60.梁玉璋.福州话文白异读字[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61.梁振仕主编.古入声字手册[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62.林宝卿.闽南方言三种地方韵书比较[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63.林寒生.<戚林八音>与<闽都别记>所反映的福州方音比较[J].语言研究,2000年第3期
    64.林寒生.福州方言字典<戚林八音>述评[J].辞书研究,1985年第34辑
    65.林庆勋.从编排特点论五方元音的音韵现象[J].高雄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
    66.罗常培.《通志·七音略》研究——景印元至治本《通志·七音略》序.《语言学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7.罗常培.耶稣会士在音韵学上的贡献[J].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一本3分
    68.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M].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69.刘镇发、张群显.清初的粤语音系——《分韵撮要》的声韵系统[C].第八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70.刘青松.宋元时期入声韵尾的消变.[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71.龙庄伟.本悟<韵略易通>之重×韵辨[J].中国语文,1988年,第3期
    72.龙庄伟.略说五方元音[J].河北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
    73.龙庄伟.五方元音的入声[J].河北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
    74.龙庄伟.五方元音音系研究[J].语言研究,1989年第2期
    75.陆雯雯、梁凤居.谈谈入声问题[J].语文学刊,2006年第12期
    76.陆志韦.记毕拱辰韵略汇通[J].燕京学报,1946年第33期
    77.陆志韦.记金尼阁<西儒耳目资>所记的音[J].燕京学报,1947年33期
    78.陆志韦.记兰茂韵略易通[J].燕京学报,1947年第32期
    79.陆志韦.记徐孝<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J].燕京学报,1947年32期
    80.陆志韦.陆志韦近代汉语音韵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
    81.罗杰瑞著,梅祖麟译.关于官话方言早期发展的一些想法[J].方言,2004年第4期
    82.马骏.元明汉语入声与元明韵书入声的关系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83.马重奇.<潮声十五音>与<潮语十五音>音系比较研究[J].古汉语研究,2008年第1期
    84.马重奇.<汇集雅俗通十五音>文白异读系统研究(上)、(下)[J].方言,2004年第2、3期
    85.马重奇.<汇集雅俗通十五音>韵母系统研究[J].语言研究,1998年第8期
    86.马重奇.<增补汇音>音系研究[C].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次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究讨会论文集[M].香港:香港文化教育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87.马重奇.福建福安方言韵书<安腔八音>[J].方言2001年第1期
    88.马重奇.福建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89.马重奇.闽台方言的源流与嬗变[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
    90.马重奇.闽台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91.马重奇.清代三种漳州十五音韵书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92.马重奇.台湾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93.孟庆惠.安徽文化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94.孟庆惠.皖南铜太方言与吴语的关系[J].《吴语论丛》,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
    95.宁忌浮.《切韵指南》的唇音开合与入配阴阳——《切韵指南》研究之二.[J].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6期
    96.宁忌浮: 《切韵指南》入声韵兼配阴阳试析.[J].汉语言国际学术研讨会,1991
    97.裴宰爽.宋代入声字韵尾变迁研究[J].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4期
    98.彭怡芬.<渡江书十五音>音系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9
    99.彭小川.粤语韵书《分韵撮要》及其韵母系统[J].暨南学报.1992年第4期
    100. 冉启斌.辅音现象与辅音特性——基于普通话的汉语阻塞辅音实验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
    101.桑绍良.青郊杂著[M]_北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万历桑学夔刻本
    102.沈仲伟.从《蒙古字韵》论入声音节的复元音化.[A].音史新论——庆祝绍荣芬先生八十寿辰学术论文集[C].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310-324
    103. 邵荣芬.汉语语音史讲话[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7年
    104. 孙俊涛.明三种韵书比较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05. 侍建国.官话德、陌、麦三韵入声字音变.[J].方言,1996年第3期
    106. 石林,黄勇.论汉藏语系语言塞音韵尾的发展演变.[J].民族语文,1997年第6期
    107. 石林.论侗台语塞音韵尾的发展.[A].语言研究论丛第5辑,南开大学出版社,1988年
    108. 侍建国.官话德、陌、麦三韵入声字音变.[J].方言,1996年第3期
    109.唐作藩.音韵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3版
    110.唐作藩.《四声等子》研究.[J].汉语史学习与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111.王洪君.入声韵在山西方言中的演变[J].语文研究,1990年第1期
    112.王力.汉语史稿(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113.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3月第2版
    114.王力.汉语音韵[M].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版
    115.王平.从五方元音和中原音韵的差异看近代汉语语音的发展[J].语文研究,1989年第3期
    116.王平.从五方元音和中原音韵的差异看近代汉语语音的发展[J].语文研究,1989年第2期
    117.王平.五言元音韵部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118.王升魁.<戚林八音>的语音系统——同赵日和先生商榷[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119.魏建功.古音系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120.魏薇.韵图中入声韵与阴阳声韵相配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21.吴姗姗.《福州方言拼音字典》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22.吴波.江淮官话语音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23.夏中易.论“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论之九[J].成都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124.夏中易.说“入派三声”之“入”——<入声论>之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9期
    125.徐通锵.历史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126.许绍早.《切韵指掌图》试析.[J].音韵学研究·第三辑.中华书局.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编,1994
    127.薛凤生.北京音系解析[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年
    128.薛凤生.中原音韵音位系统[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年
    129.薛志霞.明末传教士汉语罗马字注音方案性质考[J].晋中学院学报,2008年第8期
    130.阎玉山.上古汉语塞音韵尾的分类——兼论汉语塞音韵尾的发展.[J].东北师大学报,1988年第2期
    131.杨福绵.罗明坚、利玛窦《葡汉词典》所记录的明代官话.[J].中国语言学报,1995年第5期
    132.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133.杨耐思.略论汉语的入声.[J].人文杂志,1958年第4期
    134.杨信川.《试论入声的性质及其演变》[J]广西大学学报,1997第1期
    135.叶宝奎.明清官话音系[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
    136.姚荣松.《指掌图》研究[J].师范大学国文研所集刊第十八号,1985
    137.游汝杰主编.地方戏曲音韵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138.俞敏.李汝珍<音鉴>里的入声字[J].北京师大学报,1983年4期
    139.袁家骅等.汉语方言概要(第二版)[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60年
    140.曾晓渝.试论<西儒耳目资>的语音基础及明代官话的标准音[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141.张凡.<建州八音字义便览>音系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142.张鸿魁.明清山东韵书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
    143.张静.元明北方汉语入声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144.张竹梅.《中州音韵》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145.张梅竹.试论明代前期南京话的语言地位[A]耿振生主编.近代官话语音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年
    146.张平忠.《中古以来五音的阴合口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47.张世禄.中国音韵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8年
    148.张树铮.清代山东方言语音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
    149.张伟娥.交泰韵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
    150.张伟娥.论《交泰韵》的入声[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151.张卫东.试论近代南方官话的形成及其地位[J].深圳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152.张玉来.元明以来韵书中的入声问题[J].中国语文,1991年第1期
    153.张玉来.近代汉语官话韵书音系复杂性成因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154.张玉来.近代汉语官话入声的消亡过程及其相关的语音性质.[J].山东师大学报,1991年
    155.张玉来.近代汉语官话入声消亡的条件问题.[J].古汉语研究,1996年第3期
    156.张卫东.威妥玛氏《语言自迩集》所记的北京音系[J].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157.张吉生.汉语韵尾辅音演变的音系理据.[J].中国语文,2007年第4期
    158.赵诚.中国古代韵书[M]_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159.赵宏.浅谈汉语入声韵塞音尾消失的原因[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160.赵荫棠.中原音韵研究[M]_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161.赵荫棠.等韵源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
    162.曾晓渝.试论《西儒耳目资》的语音基础及明代官话的标准音[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163.钟德明.加订美全八音[M].福州: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家刻本线装本二册
    164.周德清.中原音韵[Z].《钦定四库全书》集部十
    165.周祖谟.宋代汴洛方音考[A].问学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
    166.周世箴.论《切韵指掌图》中的入声.[J].语言研究,1986年第2期
    167.邹德文.清代东北方言语音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168.朱晓农、焦磊、严至诚、洪英.入声演化三途[J].中国语文,2008年4期
    169.宗福邦.论入声的性质[A].音韵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170.张光宇.东南方言关系综论[J].中国语文,1999年第1期
    171.《韵法横图》、《韵法直图》,[Z].《续修四库全书》经部小学类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