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1895-1949)青海民间商贸与社会经济的扩展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及复杂的历史原因,青海在前近代各民族长期是农牧分治的,从唐宋开始,历代统治者制定“茶马互市”以限定农牧民之间的商贸交往,清前期国力强盛,将整个青海蒙藏牧区纳入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之中,逐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停止茶马互市,沿袭千年的官方专营的“茶马制度”的种种限制被取消,从此自由的民间贸易一直发展到民国中后期。民间贸易的自由,商人的自由迁徙,使原来彼此孤立的农牧经济区域开始联系、结合,引起了青海内部社会经济运行形式的演变,遂促使青海东部与西部农业经济文化区域与牧业经济文化区域在青海小环境中结合,对青海这一多民族聚居大省的经济开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拟借助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及近年来研究领域的崭新视角,以清朝、民国时期,国家——地方社会变迁场域中的青海民间贸易兴起的社会因素为背景,以1895-1949年间青海民间贸易和地方民族经济扩展的互动关系为主线,采取各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细致探讨以各级城镇商贸市场为依托,由各族商人而主导的民间商贸的变迁过程和运行机制,从而揭示其对青海地方民族社会经济扩展的历史绩效。
     本文认为,1895年始青海民间贸易快速升温的巨大动力则是皮毛贸易“引擎”带动,在其带动下清前中期发展起来的民间贸易作为特殊的商品流通方式也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相应的发生了变迁。皮毛贸易的兴起,青海农牧区自然经济逐步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于是,伴随着农牧产品商品化程度的加深,青海地区旧有的经济结构不断分解,新经济因素不断滋长,逐步形成了以西宁为中心城市市场,以寺院城镇、军事城堡、县治所为中心市镇市场,以集镇为基本市场的多层次城镇市场结构,并逐渐转化为开放的、全国乃至世界市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在羊毛贸易繁荣带动之下给青海传统的商人结构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与巨变,从事商贸的商人既有传统商人的延续,又有近代资本主义商业因素影响下的商人的转变及其壮大。回族官僚商业资本逐渐兴起,到民国末期逐步形成垄断商业,民间商人依旧顽强的坚持着商贸活动。这一历史时期,省内外汉族商人、回族商人、藏族商人和寺院商业、洋行等,他们或为行商、坐商,或为批发商、零售商、小商小贩,或从事过载行业、大小行业商铺(店)、歇家等行业,支撑着近代青海民间商贸的正常运行机制。
     伴随着民间商贸的不断扩张和兴盛,以城镇商贸为依托,以各族商人为主导的民间商贸在农牧区的大规模开展,使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往也在日益增强,促进了各民族的和谐共生,更为重要的是自由的民间商贸给青海各民族的产业结构、从业结构以及社会生活由传统迈向近代化转变带来了机遇,并为近代青海各民族经济扩展提供了一定限度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青海地方民族经济开发和社会变迁。逐使青海东部与西部农业经济文化区域与牧业经济文化区域在青海小环境中结合,为近代青海建省奠定了物质基础,并走上了一条因商而兴的特殊城镇化道路。本文对民间商贸与民族经济发展主题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当前青海农牧区生态保护、经济开发及城镇化发展的决策思考,为实现藏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加快青海藏区和全省发展、增加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福祉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Due to the speci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complex historical reasons, the farming and pastoral areas had been governed separately in various ethnic groups in Qinghai region during the early period of modern times. The rulers of successive dynasties drew up the articles of tea -horse trade to limit the business contact between the farmers and herdsmen. The tea-horse trade originated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developed in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and declined in the early years of Qing Dynasty. The Qing Dynasty prospered in its early period and brought the Qinghai, Mongolian and Tibetan areas into the territory of the united multinational country. By the thirteen years of Yongzheng(1735) the tea-horse trade had been stopped, and the officially monopolized tea horse system which lasted for thousand years had been cancelled. Since then the free non-governmental trade had developped well into the middle and lat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freedom of the non-governmental trade and the unbounded movement of the businessmen had promoted the communication and conbination of the originally isolated farming and pastoral economic zones. The inner social and economic operation form of Qinghai had also been changed so that the gap between the farming economic zones and pastoral economic zones had been bridged within the micro-environment of Qinghai region both in western and eastern parts. These changes had exerted great influence in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is multinational community and laid the meterial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 Qinghai Province. The background of this artical is set in the rising non-governmental trade in the precess of the national and local changes in Qinghai during the Qing Da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1895-1949). By adopting the interdisplinary theories and means and the new perspective of the recent research , this paper intends to explore the process of changes and operating mechanism of the non-governmental trade, which relies on the all-levels markets of cities and towns and were led by the businessmen from all ethnic groups. Through thorough discussion, this paper anticipates to reveal the attribution the non-governmental trade added to economic expansion of Qinghai area by plac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non-governmental trade and local economic expansion as the main line .
     The fur trade is the engine to promote the non-governmental trade in Qinghai area. Driven by the fur trade, the non-governmental trade as a special way of circulation of commodities which confirmed to the historical trend had changed accordingly. With the rise of the fur trade, the natural economy in farming and pastoral areas of Qinghai had gradually been impacted. Thus, along with the deepening of commerc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products, the old economic structure of Qinghai region continued to break down and the new economic factors continued to grow. A multilevelled market structure of cities and towns majored by a city market centered in Xining, and a town market center in temple town, military castle, and county legacy had gradually formed and then transformed into a part of the open ,national and even international market. The prosperity of the wool trade had also brought profound impact and changes to the business structure of Qinghai. The businessmen of Qinghai involved in the commercial transactions continued their traditions and at the same time moved forward to take the new form. Though the Hui bureaucratic commercial capital had been on the arise, the civil businessmen still clung to the commercial activities. During this historical period, Han, Hui, and Tibetan businessmen inside and outside the province as well as the monastery traders are either peddlers , shopkeepers or wholesalers and retailers. They are either involved in overload industry or rest home and other industries. These supported the normal operating mechanism of the civil commercial trade of the modern Qinghai Province.
     Along 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and prosperity of non-governmental trade , the non-governmental trade which based on the city and town trade and was led by the businessmen from all ethnic groups had been carried out in a large scale. This increasing non-governmental trade had strengthen the economic and culture exchange of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and promoted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all ethnic groups. What's more important is the free private trade has brought opportunities for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period to the modern period of industrial structure,the employments structure and the social life. In addition, the non-governmental trade had also provided a certain level of space for the economic expansion of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in Qinghai region and gave strong impetus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hange of Qinghai Province.
引文
[1]参见拙作:《清前期河湟回藏贸易略论》,《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2]费孝通:《临夏行》,载《瞭望》,1987年,第23期。
    [3]陶宗仪:《说郛》卷三十五,李远《青唐录》《青海地方旧志五种》,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0页。
    [4][清]梁份:《秦边纪略》,卷一,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4页。
    [5][清]梁份:《秦边纪略》,卷一,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3-64页。
    [1][清]梁份:《秦边纪略》,卷一,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8页。
    [2][法]布尔努瓦著,耿昇译:《西藏的黄金和银币——历史、传说与演变》,中国藏学出版社,1999年,第48页。
    [3]克雪芒·R·马罕(ClementsrMarknam):《波格尔出使记和马格拉萨札记》,伦敦特鲁布纳书局1876年版第6页。转引自[法]布尔努瓦著,耿昇译:《西藏的黄金和银币——历史、传说与演变》,中国藏学出版社,1999年,第183页。
    [4][英]涅忒(Smucal Turner)《出使西藏札什喇嘛记》,伦敦尼科尔出版社1800年版,转引自[法]布尔努瓦著,耿昇译:《西藏的黄金和银币——历史、传说与演变》,中国藏学出版社,1999年,第184页。
    [5][清]梁份:《秦边纪略》,卷一,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3-64页。
    [6][清]梁份:《秦边纪略》,卷一,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7-78页。
    [7][清]梁份:《秦边纪略》,卷一,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7-78页。
    [8][法]杜赫德(J·B·Dahalde):《中华帝国全志》,巴黎勒梅尔西埃(P·G·Lelnerior)书局,1735年版,4卷本。转引自[法]布尔努瓦著,耿昇译:《西藏的黄金和银币——历史、传说与演变》,中国藏学出版社,1999年,第48页。
    [9]同上。
    [1][民国]刘运新修 廖徯苏等纂《大通县志》,民国八年甘肃政报局排印本,第二部,第28页。
    [2][清]梁份:《秦边纪略》,卷一,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8页。
    [3][清]《采录大通县乘帙稿》,温州市图书馆据馆藏抄本油印本,第10页。
    [4][清]梁份:《秦边纪略》,卷一,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8页。
    [5][光绪]张庭武修、杨景升纂:《丹噶尔厅志》卷五,清宣统二年甘肃官报书局排印本,全文同。
    [6][光绪]张庭武修、杨景升纂《丹噶尔厅志》卷一。
    [7]《清世宗实录》,卷十八。
    [8][光绪]张庭武修、杨景升纂:《丹噶尔厅志》,卷五。
    [9][乾隆]杨应琚:《西宁府新志》,卷九。青海地方志资料类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247页,全文同。
    [10][清]梁份:《秦边纪略》,卷一,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8页。
    [1]“缠头回民(也可认为其中许多人并不缠头,缠头巾在18世纪广为流行),可能应将此视为甘肃穆斯林界已有了一定基础的穆斯林商人,因为他们来自中原”(持这种观点的学者颇多),参见[法]布尔努瓦著,耿昇译:《西藏的黄金和银币——历史、传说与演变》,中国藏学出版社,1999年,第194页。
    [2]竟凡:《历代汉番茶马互市考》,《开发西北》1935年3卷5期,《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青海分册》上,第226页。
    [3][光绪]徐珂撰:《清稗类钞·羌海歇家》,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4][光绪]徐珂撰:《清稗类钞·羌海歇家》,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5][光绪]邓承伟修、来维礼等纂:《西宁府续志》,卷十,青海印刷局、西宁新生印刷厂排印本,《青海地方 志资料类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全文同。
    [1][光绪]徐珂撰《清稗类钞·青海商队》,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2][光绪]张庭武修、杨景升纂:《丹噶尔厅志》,卷五。
    [3][法]布尔努瓦著,耿昇译:《西藏的黄金和银币——历史、传说与演变》,中国藏学出版社,1999年,第183页。
    [4]崔永红、张得祖、杜常顺:《青海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89页。
    [5]李刚、卫红丽:《明清时期山陕商人与青海歇家关系探微》,《青海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
    [6][清]梁份:《秦边纪略》,卷一,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7-78页。
    [1]喇秉德:《赭墨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115页。
    [2]费孝通:《临夏行》,《瞭望》,1987年,第23期。
    [3][清]梁份:《秦边纪略》,卷一,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7-78页。
    [4][清]梁份:《秦边纪略》,卷一,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7-78页。
    [5][光绪]邓承伟修、来维礼等纂:《西宁府续志》,卷十。
    [1][法]费瑯编,耿昇、穆根来译:《阿拉伯波斯突厥东方文献辑注》,中华书局,1989年,上册,第67页。
    [2][法]阿里·玛扎海里著、耿昇译:《丝绸之路——中国-波斯文化交流史》,中华书局,1996年,第526页。
    [3][光绪]张庭武修、杨景升纂:《丹噶尔厅志》,卷五。
    [4]冯家升、程溯洛、穆广文:《维吾尔族史料简编(下)》,民族出版社,1981年,第439页。
    [5]喇秉德,马小琴:《青海回族史料集》,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06页。
    [6][光绪]张庭武修、杨景升纂:《丹噶尔厅志》,卷五。
    [7][法]布尔努瓦著,耿昇译:《西藏的黄金和银币——历史、传说与商业活动》,中国藏学出版社,1999年,第48页。
    [8][乾隆]杨应琚:《西宁府新志》,卷十七。青海地方志资料类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227页。
    [9][光绪]张庭武修、杨景升纂:《丹噶尔厅志》,卷五。
    [1]党诚恩、陈宝生主编:《甘肃民族贸易史稿》,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3页。
    [2][清]升允等修、安维峻等纂:《甘肃新通志》,卷二十二。
    [3][清]文孚著、魏明章标注:《青海事宜节略》,青海人民出版社,第100页。
    [4]刘郁芬修、杨思等纂:《甘肃通志稿·民族八实业》,《青海方志资料类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22页。
    [5][光绪]张庭武修、杨景升纂:《丹噶尔厅志》,卷五。
    [6][光绪]张庭武修、杨景升纂:《丹噶尔厅志》,卷五。
    [7][清]梁份:《秦边纪略》,卷一,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7-78页。
    [1]王自强:《中国羊毛之探讨》,《新青海》,第2卷10期。
    [2]《中国贸易通志》,转引自任斌:《洋务运动时期的青海工商业》,《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3期。
    [1]参见胡铁球:《近代青海羊毛对外输出量考述》,《青海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2]张之毅:《西北羊毛业调查》,《中农月刊》1942年,第3卷,第9期
    [3][俄]克拉米息夫(W.Karamisheff)著、王正旺译《中国西北部之经济状况》,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32页。
    [1]王自强:《青海羊毛事业之现在及将来》,《新青海》1933年,第1卷,第4期。
    [2]张之毅:《西北羊毛业调查》,《中农月刊》1942年,第3卷,第9期。
    [3]周希武:《玉树调查记》,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42页。上述数据胡铁球据其“青海蒙番每岁进口货物一览表”计算。
    [1]顾执中、陆诒:《到青海去》,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304-306页。上述数据据其“民国二十一年青海西宁输出情形一览表”计算,其中毛类原数据为14769600元。其计算有误,胡铁球改为1476960元。
    [2]参见谷包主编:《西北通史》第四卷,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59页。
    [3]张元彬:《一蹶不振的青海羊毛事业》,《新青海》第1卷第9期,1933年9月,第7页。
    [4]充一:《陕甘宁青绥五省之财政》,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抗战前国家建设史料——西北建设(三)》第90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版,第283页。
    [5]《青海省政府令》,转引自《西宁商业志》,兰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62页。
    [1]顾执中、陆诒:《到青海去》,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105、166、375、308、219页。
    [2]张元彬:《一蹶不振的青海羊毛事业》,《新青海》第1卷第9期,1933年9月,第8页。
    [3]张得善:《淘金建设青海疑义》,《新青海》第2卷,第11期,1934年11月,第5页。
    [4]卢艳香:《民国时期青海省人口统计研究》,《青海人口研究》,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579页。
    [1][韩]金日坤:《人口经济学》,延边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页。
    [2]郭弘:《马麒青海“殖边”的历史评述》,《甘肃民族研究》,1999年,第3期。
    [1]青海省志编纂委员会:《青海历史纪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77页。
    [2]青海省志编纂委员会:《青海历史纪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31页。
    [3]青海省志编纂委员会:《青海历史纪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99页。
    [1]青海省志编纂委员会:《青海历史纪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77页。
    [2]青海省志编纂委员会:《青海历史纪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11页。
    [3]青海省志编纂委员会:《青海历史纪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99-300页。
    [4]《青海省商业资料卡片一》,青海省档案材料案卷143号。
    [5]翟松天:《青海经济史近代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40页。
    [6]林朋侠:《西北行》,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08页。
    [7]《青海省商业资料卡片一》,青海省档案材料案卷143号。
    [8]王生孝:《西宁东关大寺及有关资料》,《西宁城东文史资料》,第一辑。
    [9]苏昌滋:《东关“泉生涌”皮毛庄创始人苏兆泉轶事》,《西宁城东文史资料》,第二辑。
    [10]李文实:《怀念马辅臣先生》,《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缅怀集》,1989年。
    [11]穆建业:《回忆西宁皮货业作坊》,《西宁文史资料》,第一辑。
    [12]杨景福:《青海商业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34页。
    [1]翟松天:《试论青海解放前的社会性质》,《青海社会科学》,1987年,第4期。
    [2]文郁:《青海省宗教的调查》,《海泽》1934年6、7期。
    [3]天顺:《廖氏兄弟与裕丰昶》,《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2001年,第164页。
    [4]廖霭庭:《解放前西宁的商业和金融业》,《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
    [5]天顺:《廖氏兄弟与裕丰昶》,《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2001年,第170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97-301页,第366-367页。
    [1]天顺:《廖氏兄弟与裕丰昶》,《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2001年,第164页。
    [2]《西宁市志·商业志》,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53页。
    [3]邢克庄:《昔日庆盛西》,《西宁城中文史资料》,第四辑,1991年,第70页。
    [4]《西宁市志·商业志》,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53页。
    [1]《西宁市志·商业志》,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0页。
    [2]陈邦彦:《解放前西宁的书店及印刷业》,《西宁文史资料》,第四辑。
    [3]陈邦彦:《解放前西宁的书店及印刷业》,《西宁文史资料》,第四辑。
    [4]天顺:《廖氏兄弟与裕丰昶》,《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2001年,第162页。
    [5]青海省科技史志办公室编:《青海科学技术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79页。
    [6]刘子方:《解放前青海卫生事业概况》,《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
    [7]刘子方:《解放前青海卫生事业概况》,《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
    [8]刘子方:《解放前青海卫生事业概况》,《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
    [9]青海省科技史志办公室编:《青海科学技术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79页。
    [1]天顺:《廖氏兄弟与裕丰昶》,《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2001年,第168页。
    [2]林鹏侠:《西北行·美哉都兰》,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36页。
    [3]廖霭庭:《解放前西宁的商业和金融业》,《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
    [4][光绪]邓承伟修、来维礼等纂:《西宁府续志》,卷十。
    [5]任斌:《洋务运动时期的青海工商业》,《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3期。
    [6]天顺:《廖氏兄弟与裕丰昶》,《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2001年,第164页。
    [7][清]康敷镕著:《青海记》。《青海方志资料类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32页。
    [8][光绪]邓承伟修、来维礼等纂:《西宁府续志》,卷十。
    [9][光绪]邓承伟修、来维礼等纂:《西宁府续志》,卷十。
    [10]魏崇阳:《西北巡礼》,《新亚细亚》,1934年8卷5期。
    [11]陈新泰:《传统民族糕点“万盛马”》,《西宁城东文史资料》,第一辑。
    [1]崔永红、张得祖、杜常顺:《青海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82页。
    [2]刘郁芬修、杨思等纂:《甘肃通志稿·民族八实业》,《青海方志资料类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38页。
    [1]《西宁县农村经济》,《青海各县农村经济》,丘咸初稿,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出版。藏青海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部。
    [2]高文远:《青海省垣回民概况》,《突崛》,1933年1卷3期。
    [3]魏崇阳:《西北巡礼》,《新亚细亚》,1934年8卷5期。
    [4]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05页。
    [5]赵珍:《近代青海的商业、城镇与金融》,《青海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6]巢生祥:《湟川杂摭》,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8页。
    [7]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72页。
    [8]崔永红、张得祖、杜常顺主编:《青海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751页。
    [9]周时奋:《市井》,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第28页
    [1]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72页。
    [2]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05页。
    [3]王生孝:《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及有关资料》,《西宁城东文史资料》,第一辑。
    [1]马鹤天:《开发西北》,《西北考察记》,1935年4卷6期。
    [2]林鹏侠:《西北行·回民能不需教育欤》,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
    [3]陈新泰:《西宁东关回民社学的创设及演变》,《西宁文史资料》,第四辑。
    [4]青海省志编纂委员会:《青海历史纪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88页。
    [5]林鹏侠:《西北行·回民能不需教育欤》,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
    [1]陈邦彦:《解放前西宁的书店及印刷业》,《西宁文史资料》,第四辑。
    [1]陈邦彦:《解放前西宁浴池业简况》,《西宁城中文史资料》,第一辑。
    [2]《西宁市志·商业志》,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56页。
    [3]青海省志编纂委员会:《青海历史纪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56页。
    [4]杨效平著:《马步芳家族的兴衰》,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2页。
    [5]赵仰仑:《青海解放前的中等学校简况》,《西宁城中文史资料》,第一辑。
    [6]李得贤:《解放前青海中等学校教育的概况》,《青海文史资料》,第八辑。
    [7]杨效平著:《马步芳家族的兴衰》,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2页。
    [8]邓靖声:《解放前青海职业教育片断》,《青海文史资料》,第八辑。
    [1]杨效平著:《马步芳家族的兴衰》,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2页。
    [2]杨效平著:《马步芳家族的兴衰》,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2页。
    [3]青海省志编纂委员会:《青海历史纪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98页。
    [4]张琪:《解放前青海省卫生事业概况》,《青海文史资料》,第六辑。
    [5]青海省志编纂委员会:《青海历史纪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17页。
    [6]青海省志编纂委员会:《青海历史纪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03页。
    [7]青海省志编纂委员会:《青海历史纪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11页。
    [8]《北洋政府时期青海历史资料》,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南京文史资料整理处选编,1951年油印本
    [1]于式玉:《于式玉藏区考察文集》,中国藏学出版社,1990年,第44页。
    [2]于敬尧等:《走向富裕之路的探索》(内部),1992年,第198页。
    [3]段继业:《青海社会文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08页。
    [4]参见拙作:《寺院城镇的兴起及功能》,《柴达木开发研究》,2008年,第2期。
    [1][光绪]张庭武修、杨景升纂:《丹噶尔厅志》,卷一。
    [2][乾隆]杨应琚:《西宁府新志》,卷三十四。
    [3][光绪]张庭武修、杨景升纂:《丹噶尔厅志》,卷五。
    [4][光绪]张庭武修、杨景升纂:《丹噶尔厅志》,卷三。
    [5]乐斌:《撤拉回众滋事办理完竣地方肃清折》(咸丰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见《撒拉族档案史料),青海民族学院研究所编印,1981年。
    [6][光绪]张庭武修、杨景升纂:《丹噶尔厅志》,卷五。
    [7][光绪]张庭武修、杨景升纂:《丹噶尔厅志》,卷五。
    [8]《湟源县志·商业》,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1]《湟源县志·商业》,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2]民国16年划归甘肃,但其始终是青海的黄南、果洛牧区的商业辐射中心。
    [3]李式金:《拉不楞之民族》《边政公论》1947年6卷1期
    [4]陈圣哲:《拉卜楞经济概况》,《甘肃贸易》1943年2、3期。
    [5]丁明德:《拉卜楞之商务》,《方志》1936年9卷3、4期。
    [6]陈圣哲:《拉卜楞经济概况》,《甘肃贸易》1943年2、3期。
    [7]葛赤峰:《拉卜楞民族史话》,《新西北》,1941年5卷,1、2期。
    [1]丁明德:《拉不楞之商务》,《方志》1936年9卷3.4期。
    [2]青海社会科学院编:《塔尔寺概况》,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7页。
    [3]李化方:《塔尔寺之宗教源流与蒙藏社会》,《西北论坛》,1947年1卷2期。
    [4]王恒生主编:《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湟中卷》,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6年,第20页。
    [5]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青海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青海湟中县回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青海回族调查资料汇集》,1964年。
    [1]张生佑、赵永年:《建国前鲁沙尔镇的工商业概况》,《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七辑,第81页。
    [2]青海地方志丛书:《同仁县志·回族》,三秦出版社,2001年。
    [3]青海地方志丛书:《同仁县志·回族》,三秦出版社,2001年。
    [4]青海省档案馆藏:《同仁县税捐稽征处三十八年度隆务、保安两集营业牌照税花名册》。
    [5]《黄南州志·商业》,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
    [1]参见拙作:《保安族的故乡保安城》,《中国穆斯林》,2004年,第6期。
    [2]周希武:《玉树调查记》,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95页。
    [3]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90页。
    [4]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78页。
    [5]子享:《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史略》:《西道堂史料辑》,1987年,第24页。
    [6]该书编写组:《玉树藏族自治洲概况》,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8页。
    [1]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90页。
    [2]谷包主编:《西北通史》,第四卷,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65页。
    [1]谢佐主编:《青海民族关系史》,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8页。
    [1]于式玉:《于式玉藏区考察文集》,中国藏学出版社,1990年,第44页。
    [2][光绪]张庭武修、杨景升纂:《丹噶尔厅志》,卷五。
    [3][清]龚景翰纂修:《循化志》卷三《营讯》,青海人民出版社排印本,1981年。
    [4][乾隆]杨应琚:《西宁府新志》,卷九。
    [5][乾隆]杨应琚:《西宁府新志》,卷九。
    [6]马梦鹤:《青海省贵德县回民概况》,《突崛》第2卷6期。
    [7]《甘肃通志》,《图考》,《大通县志》卷二《建置·城池》。
    [8][清]梁份:《秦边纪略》,卷一,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7-78页。
    [1]解成林:《解放前贵德的工商业》,《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2001年,第327页。
    [2]《化隆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6页。
    [3]该书编写组:《循化回族自治县概况》,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12页。
    [4]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青海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回族社会历史情况调查报告》,《青海回族调查资料汇集》,1964年。
    [1]俞泰庆:《全成泰商号的变迁》,《乐都文史资料》,第三辑,第40页。
    [2]《民和县志·商业》,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3]《乐都县志·商业》,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4]《互助土族自治县志·商业》,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1]任国安:《大通民间贸易琐记》,《大通文史资料》,第三辑,1990年,第146页。
    [2]天顺:《廖氏兄弟与裕丰昶》,《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2001年,第162页。
    [1]该书编写组:《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自治洲概况》,青海人民出版社,1885年,第68页。
    [2]曹清景:《天峻的商贸活动概要》,《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2001年,第316页。
    [3]王昱、李庆涛编:《青海风土概况调查集·门源县风土调查记》,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4]青一:《筹办中央蒙藏学校青海分校计议》,《新青海》,1934年2卷3、4期。
    [1]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141页。
    [2][乾隆]杨应琚:《西宁府新志》,卷九。
    [3][乾隆]杨应琚:《西宁府新志》,卷九。
    [4][康熙]李天祥纂、梁景岱鉴定:《碾伯所志》,卷五,1959年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抄本打印本。
    [1]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青海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大通县回族社会历史情况》,《青海回族调查资料汇集》,1964年。
    [2]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青海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湟中县回族历史调查报告》,《青海回族调查资料汇集》,1964年。
    [3]《化隆县志·地理乡镇·昂思多》,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4]周希武:《玉树调查记》,上册,民国九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本。
    [5][比]Louis Schran著、李美玲译:《甘青边界蒙古尔人的起源、历史及社会组织》,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83页。
    [6]黎小苏:《青海喇嘛教寺院》,《新亚细亚》1933年5卷4期。
    [7]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06页。
    [1]程起骏、毛文炳:《青海解放前一些地区的集市贸易》,《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七辑。
    [2]《民和县志·商业·集市贸易》,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3]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青海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青海湟中县回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青海回族调查资料汇集》,1964年。
    [4]《民和县志·商业》,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5]青海省编辑组:《青海土族社会历史调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6]青海省档案馆存:《青海省志档案材料》。
    [7]绳景信:《果洛及阿瓦记》,《边政公论》,1945年4卷4-8期。
    [8]1951年元月财经工作组:《上五庄经济调查材料》,转引自翟松天:《青海经济史近代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46页。
    [9]程起骏、毛文炳:《青海解放前一些地区的集市贸易》,《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七辑。
    [10]程起骏、毛文炳:《青海解放前一些地区的集市贸易》,《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七辑。
    [1]该书编写组:《循化回族自治县概况》,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2]青海省编辑组:《青海省回族撒拉族哈萨克族社会历史调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91页。
    [3]《平安县志·集市贸易》,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4]陈怀玉:《我所知道的平安镇个体经营情况》,《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2001年,第347页。
    [5]穆建业:《塔尔寺及其灯会》,《旅游杂志》,1932年6卷10期。
    [6]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06页。
    [1]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93页。
    [2][光绪]张庭武修、杨景升纂:《丹噶尔厅志》,卷五。
    [1][光绪]邓承伟修、来维礼等纂:《西宁府续志》,卷十。
    [2]周希武:《玉树调查记》,上册,民国九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本。
    [3]丁明德:《拉不楞之商务》,《方志》1936年9卷3、4期。
    [4]任斌:《洋务运动时期的青海工商业》,《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3期。
    [1]张志珪:《解放前青海经营猪鬃的一些情况》,《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圈》,2001年,第465页。
    [2][清]康敷镕著:《青海记》,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31页。
    [3]《湟源县志·商业》,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75页。
    [4][光绪]邓承伟修、来维礼等纂:《西宁府续志》,卷十。
    [5]杨生祥:《湟源牙行漫谈》,《湟源文史资料》,第四辑,1997年,第37页。。
    [6][光绪]邓承伟修、来维礼等纂:《西宁府续志》,卷十。
    [7]林鹏侠:《西北行·美哉都兰》,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36页。
    [8]青海省编辑组:《青海土族社会历史调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8页。
    [1]程起骏、毛文炳:《青海解放前一些地区的集市贸易》,《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七辑。
    [2]青海省编辑组:《青海回族撒拉族哈萨克族社会历史调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7页。
    [3]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58页。
    [1]施坚雅著:《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6-8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6页。
    [2](日)粟本慎一郎著:《经济人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5-7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53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69页。
    [5]“茶马互市”是对历史上西北农牧贸易的统称,茶不单纯指生活饮用茶,而是泛指中原汉地其他农产品和生活用品;马也不仅指民用和军用马,而且也包括清藏牧区的羊毛、牛皮等畜产品。
    [6]刘郁芬修、杨思等纂:《甘肃通志稿·军政六互市》,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75页。
    [7]《明世宗实录》卷一八八。
    [1]《明世宗实录》卷一八八。
    [2]《明史·食货志》。
    [3]转引自:杨景福:《青海商业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93页。
    [4]参见拙作:《清前期河湟回藏贸易略论》,《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5][乾隆]杨应琚:《西宁府新志》,卷三十四。
    [6]郭弘:《马麒青海“殖边”的历史评述》,《甘肃民族研究》,1999年,第3期。
    [1][比]Louis Schran著、李美玲译:《甘青边界蒙古尔人的起源、历史及社会组织》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05页。
    [2]青海省编辑组:《青海省回族撒拉族哈萨克族社会历史调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90页。
    [3]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青海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湟中县回族历史调查报告》,《青海回族调查资料汇集》,1964年。
    [4]穆建业:《塔尔寺及其灯会》,《旅行杂志》,1945年19卷3期。
    [5]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190页。
    [6]青海省编辑组:《青海省回族撒拉族哈萨克族社会历史调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91页。
    [1]程起骏、毛文炳:《青海解放前一些地区的集市贸易》,《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七辑。
    [2]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青海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青海湟中县回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青海回族调查资料汇集》,1964年。
    [3]青海省编辑组:《青海土族社会历史调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8页。
    [4]绳景信:《果洛及阿瓦记》,《边政公论》,1945年4卷4-8期。
    [5]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99页。
    [6]乐天:《青海之土人》,《公道》1933年1卷6期。
    [7]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90页。
    [8]《西藏志》。
    [9]林生福:《湟源的民族贸易概况》,《湟源文史资料》,第四辑,1997年,第19页。
    [10]李化方:《塔尔寺之宗教源流与蒙藏社会》,《西北论坛》1947年1卷2期。
    [11]青一:《筹办中央蒙藏学校青海分校计议》,《新青海》1934年2卷3、4期。
    [12][光绪]徐珂撰:《清稗类钞·羌海歇家》,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1]青海省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2001年,第308页
    [2]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92页。
    [3]青海省编辑组:《青海土族社会历史调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0页。
    [4]林中厚:《乐都上烟坊始末》,《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七辑。
    [5][光绪]张庭武修、杨景升纂:《丹噶尔厅志》,卷五。
    [1]李兴标:《山城的翻砂铸造业》,《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2001年,第449页
    [2]翟松天:《青海经济史近代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8页。
    [3]张生佑 赵永年:《建国前鲁沙尔镇的工商业概况》,《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七辑。
    [4]笔者于2007年冬季到当地进行社会历史调查资料,编入《青海回族史》,民族出版社,2009年。
    [5]张生佑 赵永年:《建国前鲁沙尔镇得工商业概况》,《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七辑,第86页。
    [6]笔者于2007年冬季到当地进行社会历史调查资料,编入《青海回族史》,民族出版社,2009年。
    [7]《青海省志·手工业志》,黄山书社,1995年,第85页。
    [8]《青海省志·畜牧志》,第7章,第1节,黄山书社,1995年。
    [1]陈邦彦:《解放前西宁当铺业简介》,《西宁城中文史资料》,第一辑。
    [2]赵继贤:《化隆的当铺》,《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2001年,第257页。
    [3]李华亭:《威远堡私营工商业者经营概况》,《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2001年,第342页,。
    [1]陈邦彦:《西宁的当铺》,《西宁城中文史资料》,第一辑。
    [2][光绪]邓承伟修、来维礼等纂:《西宁府续志》,卷二。
    [3][光绪]邓承伟修、来维礼等纂:《西宁府续志》,卷二。
    [4]翟松天:《青海经济史近代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82页。
    [5]《中国经济年鉴》,转引自:杨景福《青海商业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07页。
    [6]该书编写组:《黄南藏族自治洲概况》,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2页。
    [1]赵继贤:《化隆的当铺》,《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2001年,第260页。
    [2]翟松天:《青海经济史近代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82页。
    [3]程起骏、毛文炳:《青海解放前一些地区的集市贸易》,《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七辑。
    [1]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46页。
    [1]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97页。
    [2]《青海省志·邮电志·邮政通信·业务·包件》,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7页。
    [3]天顺:《廖氏兄弟与裕丰昶》,《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第162页。
    [4]《青海省志·邮电志·邮政通信·业务·汇兑》,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3页。
    [5]《青海省志·邮电志·电信通信·长途线路》,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0页。
    [1]《青海省志·邮电志·机构沿革·电信机构》,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4页。
    [2][民国]青海省建设厅编:《青海省建设概况·交通概况·电话》,民国三十五年九月,青海图书馆地方部。
    [3]《青海省志·邮电志·电信通信·电报》,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2页。
    [1][光绪]张庭武修、杨景升纂:《丹噶尔厅志》,卷五。
    [2]高文远:《青海省垣回民概况》,《突崛》,1934年1卷3期。
    [3]《清末民初一九二九年建省前西宁商业情况》,藏青海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部。
    [4]该书编写组:《撒拉族简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64页。
    [5]青海省编辑组:《青海土族社会历史调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66页。
    [1]张生佑、赵永年:《建国前鲁沙尔镇的工商业概况》,《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七辑,第84页。
    [2]青海省编辑组:《青海土族社会历史调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79页。
    [3]青海省编辑组:《青海土族社会历史调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4页。
    [4]青海省编辑组:《青海土族社会历史调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79页。
    [5]该书编写组:《循化回族自治县概况》,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32页。
    [6]廖霭庭:《解放前西宁一带商业和金融业概况》,《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
    [7]该书编写组:《化隆回族自治县概况》,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12页。
    [8]顾执中:《到青海去》,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27页。
    [1]青海省编辑组:《青海土族社会历史调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69页。
    [2][光绪]张庭武修、杨景升纂:《丹噶尔厅志》,卷五。
    [3]解成林:《解放前贵德的工商业》,《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2001年,第327页。
    [4]天顺:《廖氏兄弟与裕丰昶》,《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2001年,第168页。
    [5]邓慧君:《青海近代社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9页
    [6]魏崇阳:《西北巡礼》,《新亚细亚》,1934年8卷5期。
    [7]陈新泰:《传统民族糕点“万盛马”》,《西宁城东文史资料》,第一辑。
    [8]《青海特产风味指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91页。
    [9]张维珊:《杂碎世家马存寿》,《西宁城东文史资料》,第六辑。
    [1]程起骏、毛文炳:《青海解放前一些地区的集市贸易》,《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七辑。
    [2]牟正德:《解放前平安镇德商业状况》,《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2001年,第351页。
    [3]解成林:《解放前贵德的工商业》,《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2001年,第327页。
    [4]张生佑、赵永年:《建国前鲁沙尔镇的工商业概况》,《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七辑。
    [1]参见拙作:《清前期河湟回藏贸易略论》,《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2]费孝通:《临夏行》,《瞭望》,1987年,第23期。
    [3][清]梁份:《秦边纪略》,卷一,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8页。
    [4][清]梁份:《秦边纪略》,卷一,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3-64页。
    [5]王生孝:《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及有关资料》,《西宁城东文史资料》,第一辑。
    [6]《代陶制军致翁尚书书》,转引自《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志》,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年,第62页。
    [7]李德宽:《西北回族“复合型经济”与宏观地缘构造的理论分析》,《回族研究》,2003年,第4期。
    [8]高文远:《青海省垣回民概况》,《突崛》,1933年1卷3期。
    [9]魏崇阳:《西北巡礼》,《新亚细亚》,1934年8卷5期。
    [10]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05页。
    [11]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05页。
    [1]王生孝:《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及有关资料》,《西宁城东文史资料》,第一辑。
    [2]《甘南州志·宗教志·伊斯兰教》,民族出版社,1989年。
    [3]《甘南州志·民族志·回族》,民族出版社,1989年。
    [4]李安宅:《论回教非即回族》,《新西北》,1939年2卷1期。
    [5]李式金:《拉卜楞之民族》,《边政公论》,1947年6卷1期。
    [6]《化隆县志·宗教》,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1]《青海省商业资料卡片一》,青海省档案材料案卷143号。
    [2]《民和县志·商业》,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3]翟松天:《青海经济史近代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40页。
    [4]林朋侠:《西北行》,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08页。
    [5]《青海省商业资料卡片一》,青海省档案材料案卷143号。
    [1]青海省编辑组:《青海土族社会历史调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8页。
    [2]青海省编辑组:《青海土族社会历史调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68页。
    [3]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41页。
    [4]陶宗仪:《说郛》卷三十五,李远《青唐录》《青海地方旧志五种》,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0页。
    [5]《宋史·吐蕃传》。
    [6]《青海地方旧志五种》,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0页。
    [7]《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志》,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年,第58页。
    [8]文郁:《青海省宗教的调查》,《海泽》1934年6、7期。
    [9]马鹤天:《开发西北》,《西北考察记》,1935年4卷6期。
    [1]林鹏侠:《西北行·回民能不需教育欤》,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
    [2]《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志》,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年,第286页。
    [3]陈新泰:《西宁东关回民社学的创设及演变》,《西宁文史资料》,第四辑。
    [1]青海省志编纂委员会:《青海历史纪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88页。
    [2]林鹏侠:《西北行·回民能不需教育欤》,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
    [3]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91页。
    [1]程起骏、毛文炳:《青海解放前一些地区的集市贸易》,《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七辑。
    [2]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青海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化隆回族自治县调查材料》,《青海回族调查资料汇集》,1964年。
    [3]《化隆县志·地理乡镇·昂思多》,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4]青海省编辑组:《青海省回族撒拉族哈萨克族社会历史调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6页。
    [5]《甘肃通志稿·民族八实业》,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37页
    [6][光绪]邓承伟修、来维礼等纂:《西宁府续志》,卷十。
    [7][光绪]张庭武修、杨景升纂:《丹噶尔厅志》,卷五。
    [1]穆建业:《回忆西宁皮货业作坊》,《西宁城东文史资料》,第一辑。
    [2][光绪]张庭武修、杨景升纂:《丹噶尔厅志》,卷五。
    [3]高文远:《青海省垣回民概况》,《突崛》1934年1卷3期。
    [4]魏崇阳:《西北巡礼》,《新亚细亚》,1934年8卷5期。
    [5]牟正德:《解放前平安镇德商业状况》,《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2001年,第351页。
    [6]《民和县志·商业·餐食服务业》,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7]《西宁市志·商业志·行业》,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
    [8]《西宁市志·商业志·行业》,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
    [9][清]梁份:《秦边纪略》,卷一,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8页。
    [10]青海省编辑组:《青海省回族撒拉族哈萨克族社会历史调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6页。
    11 丁明德:《拉不楞之商务》,《方志》1936年9卷3、4期。
    [1]穆建业:《回忆西宁皮货业作坊》,《西宁城东文史资料》,第一辑。
    [2]费孝通:《临夏行》,《瞭望》,1987年,第23期。
    [3]高文远:《青海省垣回民概况》,《突崛》1934年1卷3期。
    [4][美]本尼迪克著,何锡章等译:《文化模式》,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2页。
    [1]拙作:《百年清真巷》,《回族文学》,2005年,第2期。
    [1]王书华:《区域生态经济——理论、方法与实践》,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第158页。
    [2][光绪]张庭武修、杨景升纂:《丹噶尔厅志》,卷五。
    [3]徐旭:《西北建设论》,上海中华书局,1944年版,第64-65页。
    [4]《拉卜楞之近况及其开发意见》,高长柱编著:《边疆问题论文集》,第437页。
    [5]李式金:《青海高原的南部重镇——玉树城生活素描》,《旅行杂志》1946年第20卷2期。
    [6]顾执中、陆诒:《到青海去》,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85-86页。
    [1]唐茑:《拉卜楞番民的经济生活》,《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4辑《西北民俗文献》卷24,第157页。
    [2]周希武:《玉树调查记》,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7页。
    [3]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60页。
    [4]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10页。
    [5]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17页。
    [1][光绪]张庭武修、杨景升纂:《丹噶尔厅志》,卷五。
    [2]徐旭:《西北建设论》,上海中华书局,1944年版,第65页。
    [3][光绪]张庭武修、杨景升纂:《丹噶尔厅志》,卷五。
    [4]马鹤天:《青海考察记》,侯鸿鉴、马鹤天:《西北漫游记·青海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83、184页。
    [1]丁明德:《拉不楞之商务》,《方志》1936年9卷3、4期。
    [2]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92页。
    [3]张元彬:《青海蒙藏两族的生活》,《新青海》1933年1卷2、4期。
    [4]张元彬:《青海蒙藏两族的生活》,《新青海》1933年1卷2、4期。
    [5]李式金:《青海高原的南部重镇——玉树城生活素描》,《旅行杂志》1946年第20卷2期。
    [6][光绪]张庭武修、杨景升纂:《丹噶尔厅志》,卷五。
    [7][光绪]张庭武修、杨景升纂:《丹噶尔厅志》,卷五。
    [8]丁明德:《拉不楞之商务》,《方志》1936年9卷3、4期。
    [9]参见胡铁球:《近代西北皮毛贸易与社会变迁》,《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4期。
    [1][光绪]徐珂:《清稗类抄》第5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338页。
    [2]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94页。
    [3]张元彬:《青海蒙藏两族的经济政治及教育》,《新青海》1933年第1卷第10期。
    [4]居·更德:《果洛地方贸易述往》,《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2001年,第311页。
    [1][光绪]张庭武修、杨景升纂:《丹噶尔厅志》,卷五。
    [1]佚名:《青海省各县风土概况调查记》,《中国西北文献丛书》,135册。
    [2]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30页。
    [3]李自发:《青海共和县考察记》,《新青海》1934年,第2卷第12期,。
    [4]王致中、魏丽英:《中国西北社会经济史研究》下册,三秦出版社,1992年,第35页。
    [5]徐旭:《西北建设论》,上海中华书局,1944年版,第77、66页。
    [6]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94页。
    [7]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99页。
    [1]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15页。
    [1]参见陈炜:《近代广西城镇商业网络与民族经济开发》,巴蜀书社,2008年,第135页。
    [2]谷苞主编:《西北通史》,第四卷,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62页。
    [3][乾隆]杨应琚:《西宁府新志》,卷五。
    [4][清]梁份:《秦边纪略》,卷一,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7页。
    [5]《甘肃通志稿·民族八实业》,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37页。
    [6]顾松年等编:《开放型区域经济中心—无锡》,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88年,第337页。
    [1]《青海省志·手工业志》,黄山出版社,1995年,第13页。
    [2]《青海省志·手工业志》黄山出版社,1995年,第17页。
    [3]顾执中、陆诒:《到青海去》,商务印书馆,1934年。
    [1]马俊寿:《青海义源工厂简介》,《西宁城东文史资料》,第二辑。
    [2]陈显泽:《海阳化学厂概况》,《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七辑。
    [3]《青海省志·电力工业志·用电》,黄山书社,1996年。
    [4]欧华国主编:《青海公路交通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第129页。
    [1]廖霭庭:《解放前西宁一带商业和金融业概况》,《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
    [2]杨景福:《青海商业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95页。
    [1]王殿瑞:《解放前青海的银行》,《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六辑。
    [2]谷苞主编:《西北通史》,第四卷,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82页。
    [3]《青海省志·邮电志·邮政通信·业务·汇兑》,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2页。
    [1]青海省编辑组:《青海省回族撒拉族哈萨克族社会历史调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91页。
    [2]杨景福:《青海商业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48页。
    [3]吴景敖:《川青边境果洛诸部之探讨》,《新中华》,1944年复刊2卷2期。
    [4][光绪]张庭武修、杨景升纂:《丹噶尔厅志》,卷五。
    [1]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95页。
    [2]张志珪:《在宁经商的“绛太帮”》,《西宁城中文史资料》,第四辑,1991年,第1页。
    [1]张仕全:《川口的筏运行业》,《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三辑。
    [2]杨景福:《青海商业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33页。
    [1]邓慧君:《青海近代社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76页。
    [2]李刚、卫红丽:《明清时期山陕商人与青海歇家关系探微》,《青海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
    [3]青海省编辑组:《青海省回族撒拉族哈萨克族社会历史调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7页。
    [4]马少青编著:《保安族文化形态与古籍文存》,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60页
    [5]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58页。
    [6]参见拙作:《清末民初河湟回藏贸易变迁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第32页。
    [1]白寿彝:《西北回教谭》,《经世战时特刊》,第39、40期合刊。
    [2]李安宅:《论西北藏民区应用创化教育》,《甘肃科学教育馆学报》,1940年第2期。
    [3][美]詹姆斯·米瓦德:《1880-1909年回族商人与中国边境地区的羊毛贸易》,李占魁译,甘肃民族研究,1989年,第4期。
    [4][美]詹姆斯·米瓦德:《1880-1909年回族商人与中国边境地区的羊毛贸易》,李占魁译,甘肃民族研究,1989年,第4期。
    [5][光绪]张庭武修、杨景升纂:《丹噶尔厅志》,卷五。
    [6][光绪]张庭武修、杨景升纂:《丹噶尔厅志》,卷三。
    [7]乐斌:《撤拉回众滋事办理完竣地方肃清折》(咸丰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见《撒拉族档案史料),青海民 族学院研究所编印,1981年。
    [1]参见拙作:《清末民初河湟回藏贸易变迁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第32页。
    [2]富田和晓:《经济区位的理论与实践》,东京:大明堂出版社,1991年,第121-216页。
    [3]参见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61-169 页;G.W.Skinner,“CitiesandtheHierarehyofLoealSystems”,inG.w.Skinner,ed.TheCityinLateImPerialChina.PP.288-298.172。
    [1]段继业:《三元社会结构:青海省情的基本特征》,《青海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1]林生福:《湟源的民族贸易概况》,《湟源文史资料》,第四辑,1997年,第19页。
    [1]晏维龙著:《交换、流通及其制度—流通构造演变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00-101页。
    [1]杨景福:《青海商业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03页。
    [2]曹清景:《天峻的商贸活动概要》,《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2001年,第316页。
    [3]杨景福:《青海商业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48页。
    [4]杨景福:《青海商业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28页。
    [5]廖霭庭:《解放前西宁一带商业和金融业概况》,《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
    [1]张志珪:《在宁经商的“绛太帮”》,《西宁城中文史资料》,第四辑,1991年,第1页。
    [2]青海省编辑组:《青海省回族撒拉族哈萨克族社会历史调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91页。
    [3]曹清景:《天峻的商贸活动概要》,《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2001年,第316页。
    [4]《化隆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6页。
    [5]马鹤天:《西北考察记》(青海篇),侯鸿鉴、马鹤天:《西北漫游记·青海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09-210页。
    [6]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48页。
    [1]毕发忠:《解放前海南地区的手工业》,《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2001年,第417页。
    [2]毕发忠:《解放前海南地区的手工业》,《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2001年,第417页。
    [3]曹清景:《天峻的商贸活动概要》,《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2001年,第316页。
    [4]程起骏、毛文炳:《青海解放前一些地区的集市贸易》,《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七辑。
    [5]居·更德:《果洛地方贸易述往》,《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2001年,第311页。
    [6]林生福:《话说湟源“藏客”》,《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四辑。
    [1]曹清景:《天峻的商贸活动概要》,《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2001年,第316页。
    [2]高文远:《青海省垣回民概况》,《突崛》,1933年1卷3期。
    [3]魏崇阳:《西北巡礼》,《新亚细亚》,1934年8卷5期。
    [4]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05页。
    [5]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78页。
    [6]青海省编辑组:《青海省回族撒拉族哈萨克族社会历史调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90页。
    [7]张志珪:《解放前青海经营猪鬃的一些情况》,《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2001年,第465页。
    [8]子享:《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史略》,《西道堂史料辑》,1987年。
    [1]张文宪口述 程起骏整理:《万里行商记》,《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一辑。
    [2]王自强:《中国羊毛之探讨》,《新青海》,第2卷10期。
    [3]《中国贸易通志》,转引自任斌:《洋务运动时期的青海工商业》,《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3期。
    [4]丁明德:《拉卜楞之商务》,《方志》,1936年3、4期。
    [1]王自强:《中国羊毛之探讨》,《新青海》1934年第二卷第十期。
    [2]王自强:《中国羊毛之探讨》(续),《新青海》1934年第二卷第十一期。
    [3]王自强:《中国羊毛之探讨》,《新青海》,1934年第2卷第10期。
    [4]王自强:《中国羊毛之探讨》(续),《新青海》1934年第二卷第十一期。
    [1]王自强:《中国羊毛之探讨》,《新青海》1934年第二卷,第十二期。
    [1]参见拙作:《回藏贸易中的盐业问题》,《盐业史研究》,2007年,第3期。
    [2][光绪]张庭武修、杨景升纂:《丹噶尔厅志》,卷四。
    [3]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64页。
    [4]马遇良:《解放前青海的盐业概况》,《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九辑。
    [1]翟松天:《青海经济史近代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47页。
    [2]青海省编辑组:《青海土族社会历史调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79页。
    [3]青海省编辑组:《青海土族社会历史调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4页。
    [4][乾隆]杨应琚:《西宁府新志》,卷十七。
    [5][光绪]邓承伟修、来维礼等纂:《西宁府续志》,卷十。
    [6][光绪]张庭武修、杨景升纂:《丹噶尔厅志》,卷五。
    [7][光绪]张庭武修、杨景升纂:《丹噶尔厅志》,卷四。
    [1][光绪]徐珂:《清稗类钞·羌海歇家》,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2][乾隆]杨应琚:《西宁府新志》,卷十七。
    [3][光绪]徐珂:《清稗类钞·羌海歇家》,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1][乾隆]杨应琚:《西宁府新志》,卷十七。
    [2]青海省编辑组:《青海土族社会历史调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79页。
    [3]《青海省志·盐业志·销地销量》,第164页,黄山书社,1994年。
    [4]张嘉选:《柴达木开发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37页。
    [5]倪良均:《青海茶叶市场之研究》,《经济汇报》,1943年第8卷,第12期。
    [1]任景民:《西宁的过载行业》,《西宁城中文史资料》,第三辑,1990年,第130页。
    [2][光绪]徐珂:《清稗类钞·青海商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3][光绪]徐珂:《清稗类钞·青海商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4]居·更德:《果洛地方贸易述往》,《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2001年,第311页。
    [1]任国安:《大通民间贸易琐记》,《大通文史资料》,第三辑,第146页。
    [2]振天:《玉树——康藏高原之枢纽》,《和平日报》,1948年10月31日。
    [3]青海省编辑组:《青海省藏族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97页。
    [4]廖霭庭:《解放前西宁的商业和金融业》,《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
    [5]任景民:《西宁的过载行业》,《西宁城中文史资料》第三辑,1990年,第130页。
    [6]任景民:《西宁的过载行业》,《西宁城中文史资料》第三辑,1990年,第130页。折页账长约3至5市尺不等,宽约4寸的折本子,店铺根据与本店有买卖往来的顾客需要,按时送给他们,封面中间写上顾客姓名,落款外盖有商店戳记,凡持有这种折页账的顾客,随时到该店购买所需货物,每次都不需要付现金,商店只在折页账上记清某月某日购某种货物、数量、价格、金额就行了。顾客结帐付款时,折页
    [1]廖霭庭:《解放前西宁的商业和金融业》,《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
    [2]张志珪:《市场旧话二则》,《西宁城中文史资料,》第三辑,1990年,第135页。
    [1]参见胡铁球:《“歇家牙行”经营模式的形成与演变》,《历史研究》,2007年,第3期。
    [2]任景民:《西宁的过载行业》,《西宁城中文史资料》,第三辑,1990年,第130页。
    [3]林生福:《回忆解放前湟源的民族贸易》,《湟源文史资料》,第四辑,1997年,第19页。
    [4]蒲涵文:《湟源的‘歇家'和‘刁郎子'》,《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
    [1]任景民:《西宁的过载行业》,《西宁城中文史资料》,第三辑,1990年,第130页。
    [2]任景民:《西宁的过载行业》,《西宁城中文史资料》,第三辑,1990年,第130页。
    [3]任景民:《西宁的过载行业》,《西宁城中文史资料》,第三辑,1990年,第130页。
    [4]俞泰庆:《全成泰商号的变迁》,《乐都文史资料》,《乐都文史资料》,第三辑,第40页。
    [1]张志珪:《合诚永商店的兴衰》,《西宁城中文史资料》,第七辑,1994年,第56页。
    [1]王自强:《中国羊毛之探讨》,《新青海》第2卷,第10期。
    [2]青海省志编纂委员会:《青海历史纪要》(未定稿第1卷),1960年。
    [3][光绪]张庭武修、杨景升纂:《丹噶尔厅志》,卷五。
    [1]崔永红、张得祖、杜常顺主编:《青海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55页。
    [2]崔永红、张得祖、杜常顺主编:《青海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56页。
    [3][光绪]张庭武修、杨景升纂:《丹噶尔厅志》,卷五。
    [4][光绪]张庭武修、杨景升纂:《丹噶尔厅志》,卷五。
    [5][光绪]张庭武修、杨景升纂:《丹噶尔厅志》,卷五。
    [6]丁明德:《拉卜楞之商务》,《方志》,1936年3、4期。
    [7]李刚、卫红丽:《明清时期山陕商人与青海歇家关系探微》,《青海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
    [8]邓慧君:《青海近代社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76页。
    [1]李刚、卫红丽:《明清时期山陕商人与青海歇家关系探微》,《青海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
    [2]阎成善:《湟源的歇家、洋行、山陕商人和坐地户及刁郎子》,《湟源文史资料》,第五辑,1987年。
    [3]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78页。
    [4]朱世李:《青海风俗简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5页。
    [5]振天:《玉树——康藏高原之枢纽》,《和平日报》,1948年10月31日。
    [1]马少青编著:《保安族文化形态与古籍文存》,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59页。
    [2]天顺:《廖氏兄弟与裕丰昶》,《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2001年,第163页。
    [3]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青海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湟中县回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青海回族调查资料汇集》,1964年。
    [4]天顺:《廖氏兄弟与裕丰昶》,《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2001年,第170页。
    [5]贺勋:《湟源绅商李耀庭》,《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七辑。
    [6]马鹤天:《西北考察记》(青海篇)下卷《青海之经济》,《亚洲民族考古丛刊》第5辑,台北:南天书局,1987年,第214页。
    [1]王自强:《中国羊毛之探讨(续)》,《新青海》第2卷第11期,,1934年,第11页。
    [2]林生福:《话说湟源“藏客”》,《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四辑。
    [3]林生福:《话说湟源“藏客”》,《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四辑。
    [4]张志珪:《在宁经商的“绛太帮”》,《西宁城中文史资料》,第四辑,1991年,第1页。
    [1]陈怀玉:《我所知道的平安镇个体经营情况》,《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2001年,第347页。
    [2]俞泰庆:《全成泰商号的变迁》,《乐都文史资料》,第三辑,第40页。
    [3]王自强:《中国羊毛之探讨(续)》,《新青海》第2卷,第11期,1934年11月,第11页。
    [4]蒲涵文:《湟源的“歇家“与“刁郎子”》,《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
    [5]林生福:《回忆解放前湟源的民族贸易》,《湟源文史资料》,第四辑,1997年,第19页。
    [6]蒲涵文:《湟源的“歇家”和“刁郎子'》,《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
    [7]解成林:《解放前贵德的工商业》,《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2001年,第327页。
    [1]振天:《玉树——康藏高原之枢纽》,《和平日报》,1948年10月31日。
    [2]陈庆德:《民族经济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1页。
    [3]陈庆德:《民族经济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5页。
    [1]居·更德:《果洛地方贸易述往》,《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2001年,第311页。
    [2]曹清景:《天峻的商贸活动概要》,《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2001年,第316页。
    [3]张元彬:《青海蒙藏两族的经济、政治及教育》,《新青海》1933年1卷10期。
    [4]绳景信:《果洛及阿瓦行记》,《边政公论》1945年4卷4-8期。
    [5]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24、320页。
    [6][光绪]张庭武修、杨景升纂:《丹噶尔厅志》,卷四。
    [7][光绪]张庭武修、杨景升纂:《丹噶尔厅志》,卷三。
    [8]《湟源县志·商业》,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75页。
    [9]《西宁商业志·货物》,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63页。
    [1]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94页。
    [2]黄举安:《进步中得果洛》,《中国边疆》1943年2卷10、11期合刊。
    [3]绳景信:《果洛及阿瓦行记》,《边政公论》1945年4卷4-8期。
    [4][法]布尔努瓦著,耿昇译:《西藏的黄金和银币——历史、传说与演变》,中国藏学出版社,1999年,第183页。
    [5]青海省编辑组:《青海土族社会历史调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8页。
    [6]周希武:《玉树调查记》,民国九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本,下册,第31-34页。
    [1]《青海三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第97页。
    [2]青海省志编纂委员会:《青海历史纪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18页。
    [3]青海省志编纂委员会:《青海历史纪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18页。
    [4]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25页。
    [5]天顺:《廖氏兄弟与裕丰昶》,《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2001年,第186页
    [1]王生孝:《西宁东关大寺及有关资料》,《西宁城东文史资料》,第一辑。
    [2]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青海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湟中县回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青海回族调查资料汇集》,1964年。
    [3]笔者于2007年冬季到当地进行社会历史调查资料,编入《青海回族史》,民族出版社,2009年。
    [4]李文实:《怀念马辅臣先生》,《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缅怀集》,1989年。
    [1]李文实:《怀念马辅臣先生》,《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缅怀集》,1989年。
    [2]苏昌滋:《东关“泉生涌”皮毛庄创始人苏兆泉轶事》,《西宁城东文史资料》,第二辑。
    [1]穆建业:《回忆西宁皮货业作坊》,《西宁文史资料》,第一辑。
    [1]林生福:《湟源的民族贸易概况》,《湟源文史资料》,第四辑,1997年,第19页。
    [1]子享:《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史略》,《西道堂史料辑》,1987年。
    [2]子享:《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史略》,《西道堂史料辑》,1987年。
    [3]李文实:《怀念马辅臣先生》,《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缅怀集》,1989年。
    [4]《西宁东关大寺志》,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年,第255页。
    [5]翟松天:《试论青海解放前的社会性质》,《青海社会科学》,1987年,第4期。
    [6]杨景福:《青海商业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34页。
    [7]《西宁县风土调查记》,《青海风土概况调查集》,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1]任国安:《大通民间贸易琐记》,《大通文史资料》,第三辑,第146页。
    [2]任国安:《大通民间贸易琐记》,《大通文史资料》,第三辑,146页。
    [3]任国安:《大通民间贸易琐记》,《大通文史资料》,第三辑,146页。
    [4]白寿彝:《西北回教谭》,《经世战时特刊》,第39、40期合刊。
    [5]李安宅:《论西北藏民区应用创化教育》,《甘肃科学教育馆学报》,1940年,第2期。
    [6][美]詹姆斯·米瓦德:《1880-1909年回族商人与中国边境地区的羊毛贸易》,李占魁译,甘肃民族研究,1989年,第4期。
    [7]同上。
    [1]《西藏志》。
    [3][光绪]徐珂撰:《清稗类钞·羌海歇家》,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3]《湟源县风土调查录》,《青海风士概况调查录》,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365-366页。
    [1]贺勋:《湟源绅商李耀庭》,《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七辑。
    [2]张元彬:《青海蒙藏西族牧地之区分》,《新亚细亚》1933年5卷6期。
    [3]天顺:《廖氏兄弟与裕丰昶》,《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2001年,第175页。
    [1]《民和县农村经济》,《青海各县农村经济》,丘咸初稿,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出版。藏青海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部。
    [2]参见陈炜:《近代广西城镇商业网络与民族经济开发》,巴蜀书社,2008年,第267页。
    [3]波拉尼从互惠、再分配和市场交换三个概念去解释少数民族共同体的内部经济运行,请参见:P。alnyi K,Arensberg,C.M.nadPearson,H.W.(ed.)1957,TradeandMarketin TheEarlyEmpires,Ne,York:TheFreePressofGleneoe,p250.
    [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314页。
    [1]青海省志编纂委员会:《青海历史纪要》,青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00页。
    [2]青海省志编纂委员会:《青海历史纪要》,青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00页。
    [3]王剑萍、王中兴:《民国时期青海禁烟幕》,《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一辑。
    [4]王剑萍、王中兴:《民国时期青海禁烟幕》,《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一辑。
    [5]《从显徽镜中看青海禁烟内幕》,《新青海》三卷六期。
    [6]青海省志编纂委员会:《青海历史纪要》,青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00页。
    [7]王剑萍、王中兴:《民国时期青海禁烟幕》,《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一辑。
    [1][光绪]张庭武修、杨景升纂:《丹噶尔厅志》,卷五。
    [2]杨生祥:《湟源牙行漫谈》,《湟源文史资料》,第四辑,1997年,第37页。
    [3]《青海省志·农业志、渔业志·农作物生产·油料作物·油菜》,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5页。
    [1]姚均纂修:《贵德县志简本稿》,青海省图书馆藏油印本,第37-38页。
    [2]《青海省志·农业志、渔业志·农作物生产·油料作物·胡麻》,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5页。
    [3]林中厚:《乐都上烟坊始末》,《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七辑。
    [4]林中厚:《乐都上烟坊始末》,《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七辑。
    [5][光绪]张庭武修、杨景升纂:《丹噶尔厅志》,卷五。
    [6]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分别为58、237、292页。
    [7]林中厚:《乐都上烟坊始末》,《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七辑。
    [8]解成林:《解放前贵德的工商业》,《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2001年,第327页。
    [1][光绪]张庭武修、杨景升纂:《丹噶尔厅志》,卷五。
    [2]《西宁市志·商业志》,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58页。
    [3]《西宁市志·商业志》,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58页。
    [4]《西宁县农村经济》,《青海各县农村经济》,丘咸初稿,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出版。藏青海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部。
    [5]姚均纂修:《贵德县志简本稿》,青海省图书馆藏油印本,第38-41页。
    [6][康熙]《碾伯所志》,《青海方志资料类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28页。
    [7][光绪]邓承伟修、来维礼等纂:《西宁府续志》卷十。
    [8][光绪]邓承伟修、来维礼等纂:《西宁府续志》卷十。
    [9]杨生祥:《湟源牙行漫谈》,《湟源文史资料》,第四辑,1997年,第37页。
    [1]任景民:《西宁的过载行业》,《西宁城中文史资料》,第三辑,1990年,第130页。
    [1]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56页。
    [2]金成钧:《旧时西宁的粮面市》,《西宁城中文史资料》,第一辑,1988年,第79页。
    [3]金成钧:《旧时西宁的粮面市》,《西宁城中文史资料》,第一辑,1988年,第79页。
    [4]金成钧:《旧时西宁的粮面市》,《西宁城中文史资料》,第一辑,1988年,第79页。
    [1]曹瑞荣著:《青海旅行记》,藏青海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部。
    [2]牟正德:《解放前平安镇德商业状况》,《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2001年,第351页。
    [3]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45页。
    [4]陆享林著:《青海省帐幕经济与农村经济之研究·第二章帐幕经济概况·第二节帐幕经营之状况·垦牧之经营》,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7年,第677页。《中国地政研究所丛刊,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中华民国二十二年事情。藏青海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部。
    [1]翟松天:《近代青海经济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第36页。
    [1]《青海省志·农业志、渔业志·粮食作物·其他·燕麦》,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2页。
    [2]《青海省志·农业志、渔业志·粮食作物·其他·荞麦》,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4页。
    [1]《青海省志·农业志、渔业志·粮食作物·小麦》,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0页。
    [2][光绪]张庭武修、杨景升纂:《丹噶尔厅志》,卷四。
    [3]《青海省志·农业志、渔业志·粮食作物·马铃薯》,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1页。
    [4]《青海省志·农业志、渔业志·粮食作物·其他·玉米》,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2页。
    [5]《乐都县农村经济》,《青海各县农村经济》,丘咸初稿,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出版。藏青海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部。
    [6]《互助县农村经济》,《青海各县农村经济》,丘咸初稿,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出版。藏青海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部。
    [7]陆享林著:《青海省帐幕经济与农村经济之研究·第四章农村经济概况·第四节农产物之销售状况》,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7年,第56页。《中国地政研究所丛刊,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中华民国二十二年事情。藏青海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部。
    [1]《互助县农村经济》,《青海各县农村经济》,丘咸初稿,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出版。藏青海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部
    [2]赵继贤、李长福:《化隆的油脚户》,《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2001年,第411页。
    [3]《清末青海地方禀批》,道光三年,藏青海图书馆地方文献部。
    [1][比]Louis Schran著、李美玲译:《甘青边界蒙古尔人的起源、历史及社会组织》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82页。
    [2]青海省政府建设厅编:《青海省建设概况》第八章商业概况,1946年。藏青海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部。
    [3]振天:《玉树——康藏高原之枢纽》,《和平日报》,1948年10月31日。
    [4]马鹤天:《西北考察记》,新亚细亚学会出版,1936年,第283页。
    [1]俞湘文:《西北游牧藏区之社会调查》,《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4辑《西北民俗文献》卷22,第373页。
    [2]徐旭:《西北建设论》,上海中华书局1944年版,第63页。
    [3]《青海省志·手工业志·改造与调整·个体手工业》,黄山书社,1994年,第14页。
    [4]该书编写组:《撒拉族简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65页。
    [5]《乐都县农村经济》,《青海各县农村经济》,丘咸初稿,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出版。藏青海省图书馆地方文 献部。
    [1]顾执中、陆诒:《到青海去》,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311页。
    [2]《青海省志·手工业志·改造与调整·个体手工业》,黄山书社,1994年,第14页。
    [3][光绪]张庭武修、杨景升纂:《丹噶尔厅志》,卷四。
    [4][光绪]邓承伟修、来维礼等纂:《西宁府续志》卷十。
    [5]翟松天:《青海经济史近代卷》,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第103页。
    [6]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青海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青海湟中县回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青海回族调查资料汇集》,1964年。
    [7]笔者于2007年冬季到当地进行社会历史调查资料,编入《青海回族史》,民族出版社,2009年。
    [1]青海省政府建设厅编:《青海省建设概况》第七章工业概况,1946年。藏青海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部
    [2]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97页
    [3]陆享林著:《青海省帐幕经济与农村经济之研究·第四章农村经济概况·第五节农家副业》,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7年,第757页。《中国地政研究所丛刊,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中华民国二十二年事情。藏青海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部。
    [1]赵继贤、李长福:《化隆的油脚户》,《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2001年,第411页。
    [2]《湟源县志·粮食加工》,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83页。
    [1]止戈:《塔尔寺瞻礼》《旅行杂志》,1945年19卷3期。
    [2]《青海省志·盐业志·生产》,黄山书社,1995年。
    [3][光绪]张庭武修、杨景升纂:《丹噶尔厅志》,卷五。
    [4][乾隆]杨应琚:《西宁府新志》,卷十七。
    [5]青海省编辑组:《青海藏族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05页。
    [6]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64页。
    [7]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38页。
    [8]《湟源县志·商业》,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75页。
    [9]李式金:《拉不楞之商业》,《边政公论》,1945年4卷9-12期合刊。
    [10]青海省编辑组:《青海藏族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1页。
    11[光绪]张庭武修、杨景升纂:《丹噶尔厅志》,卷五。
    12 李式金:《囊谦一瞥》,《边疆通讯》,1944年2卷2期。
    [1]青海省政府建设厅编:《青海省建设概况》第七章工业概况,1946年。藏青海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部
    [2]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94页
    [3]《循化县农村经济》,《青海各县农村经济》,丘咸初稿,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出版。藏青海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部。
    [4]《青海省志·手工业志·改造与调整·个体手工业》,第14页,黄山书社,1994年。
    [5]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青海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青海湟中县回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青海回族调查资料汇集》,1964年。
    [6]该书编写组:《撒拉族简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65页。
    [7]《化隆县农村经济》,《青海各县农村经济》,丘咸初稿,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出版。藏青海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部。
    [1]参见:《青海回族史》,第六章社会经济,民族出版社,2009年。
    [2]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青海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青海湟中县回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青海回族调查资料汇集》,1964年。
    [3][宣统]《甘肃新通志》,卷十一。
    [4]竹篱:《回教在甘肃》,《新甘肃》,1947年2卷1期。
    [1]魏崇阳:《西北巡礼》,《新亚细亚》,1934年8卷5期。
    [2]马学贤:《青海传统民族贸易中的回族商贸经济的形成与发展》,《青海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3]青海省编辑组:《青海藏族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90页。
    [4]杨涤新:《青海撒拉人之生活与语言》,《新西北》,1945年8卷4-6期。
    [5]张仕全:《川口的筏运行业》,《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三辑。
    [6]陆享林著:《青海省帐幕经济与农村经济之研究·第四章农村经济概况·第五节农家副业》,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7年,第764页。《中国地政研究所丛刊,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中华民国二十二年事情。藏青海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部。
    [7][光绪]徐珂:《清稗类钞·羌海歇家》,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1][光绪]徐珂:《清稗类钞·青海商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2]任国安:《大通民间贸易琐记》,《大通文史资料》,第三辑,146页。
    [3]任国安:《大通民间贸易琐记》,《大通文史资料》,第三辑,146页。
    [4]严梦春:《关于河州脚户的调查》,《民族研究》,2004年,第4期。
    [5][光绪]张庭武修、杨景升纂:《丹噶尔厅志》,卷五。
    [6]马俊寿:《马步瀛欲建高楼大厦的前前后后》,《西宁城东文史资料》,第一辑。
    [1]翟松天:《近代青海经济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32页。
    [2][光绪]张庭武修、杨景升纂:《丹噶尔厅志》,卷五。
    [3]祁郁春:《门源县工业发展史略》,《门源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
    [4]天顺:《廖氏兄弟与裕丰昶》,《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2001年,第186页。
    [5]《青海省大通县风土调查概况》,中华民国二十一年,藏青海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部。
    [6]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青海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青海湟中县回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青海回族调查资料汇集》,1964年。
    [7]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青海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青海大通县回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青海回族调查资料汇集》,1964年。
    [8]《甘肃通志稿·民族八实业矿》,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37页。
    [9]《清世宗实录》卷一一八。
    [1][光绪]张庭武修、杨景升纂:《丹噶尔厅志》,卷五。
    [2]《甘肃大通县·风土调查录》,藏青海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部。
    [3]王致中等著:《中国西北社会经济史研究》,下册,第147页。
    [4]青海师范学院历史系:《解放前的大通煤矿》,《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一辑。
    [1][光绪]张庭武修、杨景升纂:《丹噶尔厅志》,卷五。
    [2]《民和县风土调查记》,中华民国二十一年,藏青海省图书馆地方部。
    [3]《门源县农村经济》,《青海各县农村经济》,丘咸初稿,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出版。藏青海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部。
    [4]《共和县农村经济》,《青海各县农村经济》,丘咸初稿,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出版。藏青海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部。
    [5]该书编写组:《撒拉族简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64页。
    [6]翟松天:《青海经济史近代卷》,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64页。
    [7]《洮州厅志》。
    [8]任国安:《大通民间贸易琐记》,《大通文史资料》,第三辑,第146页。
    [9]青海省编辑组:《青海省回族撒拉族哈萨克族社会历史调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6页。
    [1]《湟源县风土概况调查大纲》,《青海风土概况调查集》,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2]《乐都县风土概况调查大纲》,《青海风土概况调查集》,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3]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青海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回族社会历史情况调查》,《青海回族调查资料汇集》,1964年。
    [4]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青海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青海湟中县回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青海回族调查资料汇集》,1964年。
    [5]该书编写组:《撒拉族简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65页。
    [1]参见陈炜:《近代广西城镇商业网络与民族经济开发》,巴蜀书社,2008年,第284页。
    [2]林生福:《湟源的民族贸易概况》,《湟源文史资料》,第四辑,1997年,第19页。。
    [1]穆建业:《青海羊毛事业之现在及将来》,《新青海》,第1卷第4期,1933年。
    [2]曹清景:《天峻的商贸活动概要》,《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2001年,第316页。
    [3]黄举安:《进步中的果洛》,《中国边疆》,1943年2卷10.11期合刊。
    [4]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39页。
    [5]李华亭:《威远堡私营工商业者经营概况》,《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2001年,第342页。
    [6]青海省编辑组:《青海土族社会历史调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0页。
    [7]青海省编辑组:《青海土族社会历史调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78页。
    [1]李华亭:《威远堡私营工商业者经营概况》,《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2001年,第342页。
    [2]青海省编辑组:《青海土族社会历史调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0页。
    [1]《循化县农村经济》,《青海各县农村经济》,丘咸初稿,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出版。藏青海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部。
    1、《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2、《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
    3、马塞北:《清实录穆斯林资料辑录》,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
    4、马小琴、喇秉德:《青海回族史资料集》,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
    5、《青海方志资料类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6、《青海地方旧志五种》,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7、[清]徐珂:《清稗类钞》,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8、[清]李天祥纂:《碾伯所志》,1957年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据抄本复制本。
    9、[清]查郎阿、刘于义修许容纂:《甘肃通志》,台湾文海出版社据清乾隆元年刻本影印本。
    10、[顺治]《西宁志》1957年据顺治刻本的油印本。
    11、[清]杨应琚纂修:《西宁府新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12、[清]龚景翰纂修:《循化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13、[光绪]张庭武修杨景开纂:《丹噶尔厅志》,清宣统二年甘肃官报书局排印本。
    14、[光绪]《采录大通县乘帙稿》,《青海方志资料类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15、[光绪暨民国]邓承伟、来维礼等纂:《西宁府续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16、[宣统]升允 等修 安维峻等纂:《甘肃新通志》,清宣统元年刻本。
    17、[清]梁份:《秦边纪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18、[清]文孚著、魏明章标注:《青海事宜节略》,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19、青海省政协学习和文史文员会:《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2001年。
    20、[民国]《新青海》,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古籍部。
    21、吴丰培编:《豫师青海奏稿》,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22、青海省志编纂委员会:《青海历史纪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23、《青海各县农村经济》,丘咸初稿,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出版,青海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部。
    23、[民国]姚钧纂修:《贵德县志简本》,青海省图书馆藏油印本。
    24、[民国]姚钧纂修:《贵德县志稿》,青海省图书馆藏抄本。
    25、[民国]刘运新修、廖徯苏等纂:《大通县志》,民国八年甘肃政报局排印本。
    26、[民国]刘郁芬修、杨思等纂:《甘肃通志稿》,甘肃图书馆据民国二十年原稿本油印本。
    27、[民国]青海省建设厅编:《青海省建设概况》,民国三十五年九月,青海图书馆地方部。
    28、[民国]周希武:《玉树调查记》,《青海方志资料类编》,青海人们出版社,1987年。
    29、《清末青海地方禀批》,道光三年,藏青海图书馆地方文献部
    30、[民国]佚名《青海省各县风土地概况调查记》(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编辑委员会编,兰州古籍书店影印出版发行,1990年10月,总135册辑19卷第1页)
    31、林鹏侠:《西北行》,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
    32、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新华出版社,1980年
    33、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
    34、刘文海:《西行见闻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
    35、侯鸿鉴:《西北漫游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
    36、、《民国青海历史资料·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调查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
    37、《北洋政府时期青海历史资料》。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南京文史资料整理处选编,1951年油印本。
    38、青海省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青海文史资料选辑》,全辑。
    39、西宁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西宁文史资料选辑》,全辑。
    40、城东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西宁城东区文史资料选辑》,全辑。
    41、《青海历史纪要》,青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42、青海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青海回族调查资料汇集》,1964年。
    43、《民和县回族社会历史材料汇编》,1959年4月油印本,民和档案馆藏本。
    44、《青海风俗简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45、《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青海分册》,甘肃省图书馆。
    46、《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甘肃分册》,甘肃省图书馆。
    47、《西宁市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48、《门源县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
    49、《化隆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50、《平安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51、《民和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52、《祁连县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
    53、许公武:《青海志略》,商务印书馆印行,中华民国三十年六月出版。
    54、杨景福主编:《青海商业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55、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青海省档案馆合编:《青海省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史料》。中国藏学出版社,1998年。
    56、青海省商业史志编委会:《青海省商业史料汇编》第六册《青海商业志》,藏青海省图,1988年。
    57、[民国]刘运新修、廖徯苏纂:《大通县志》,《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55册。
    58、[民国]赵万卿纂:《贵德县志》,《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57册。
    59、[民国]张丁阳撰:《拉卜楞设治记》,《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99册。
    60、[清]阔普通武撰:《湟中行记》,《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107册。
    61、[民国]边事月刊社编:《玉树近事记》,《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107册。
    62、[民国]顾吉刚:《西北考察日记》,《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107册。
    63、佚名:《甘肃全省调查民事习惯问题报告册》,《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120册。
    64、[民国]周希武:《玉树土司调查记》,《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120册。
    65、[民国]聂守仁编撰:《甘肃大通县风土调查录》,《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121册。
    66、[民国]曹瑞荣著:《青海旅行记》,《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123册。
    67、[民国]曹瑞荣著:《玉树志略》,《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123册。
    68、[民国]张文郁著:《拉卜楞视察记》,《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124册。
    69、[民国]杨希尧著:《青海风土记》,《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125册。
    70、顾执中、陆诒著:《到青海去》,《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126册。
    71、[民国]魏明章著:《青海纪略》,《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141册。
    72、青海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印的《青海民族史料汇集》(1981年版)
    73、王昱和李庆涛的《青海风土概况调查集》(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崔永红、张得祖、杜常顺:《青海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2、崔永红、翟松天:《青海经济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3、邱树森主编:《中国回族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
    4、赖存理:《回族商业史》,中国商业出版社,1988年。
    5、孙振玉《回族社会经济文化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
    6、党诚恩、陈宝生:《甘肃民族贸易史稿》,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年。
    7、南文渊:《伊斯兰教与西北穆斯林社会生活》,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8、朱世奎:《青海风俗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9魏永理主编:《中国西北近代开发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
    10、段继业:《青海社会文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11、高永久:《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建设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
    12、方行、经君健、魏金玉:《中国经济通史》,经济时报出版社,2001年。
    13、纳文汇、马兴东:《回族文化史》,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
    14、高占福:《西北穆斯林社会问题研究》,甘肃民族出版社,1990年。
    15、许先隆:《诸马军阀集团与西北穆斯林问题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
    16、况语林:《中国近代少数民族经济史稿》,民族出版社,1992年。
    17、杨效平:《马步芳家族的兴衰》,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18、默利尔·亨斯博格著崔永红译:《马步芳在青海1931-1949年》青海人民出版1994年。
    19、谢佐:《青海民族关系史》,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20、陈炜:《近代广西城镇商业网络与民族经济开发》,巴蜀书社,2008年。
    21、王相钦、吴太昌:《中国近代商业史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
    22、张海朋等编:《徽商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
    23、唐力行:《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商务印书馆,2003年。
    24、罗群:《近代云南商人与商人资本》,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25、张忠民著:《前近代中国社会的商人资本与社会再生产》,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6年。
    26、李甫春:《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商品经济研究》,民族出版社,1984年。
    27、喇秉德、勉卫忠等著:《青海回族史》,民族出版社,2009年。
    1、高占福、喇海青:《甘、青两省回藏贸易问题探讨——也谈开发青藏高原的途径问题》(《甘肃民族研究》,1988年第3-4期。
    2、马平:《近代甘青川康边藏区与内地贸易的回族中间商》,《回族研究》1996年第4期。
    3、张世海《民国时期安多地区的回藏贸易》,《回族研究》,1997年,第2期。
    4、高占福、喇海青:《甘肃临夏和青海东部地区回族的商业贸易》,高占福《西北穆斯林社会问题研究》,甘肃民族出版社,1990年。
    5、马学贤:《青海传统民族贸易中的回族商贸经济的形成与发展》,《青海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6、刘晨光:《青藏高原地区藏族与回族经济合作的深层次分析》,《青海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7、喇海青:《河湟回族经济史研究》,《青海回族》,1995年。
    8、勉卫忠:《清前期河湟回藏贸易略论》,《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9、勉卫忠:《清前期回藏贸易的渊源及商人》,《青海回族论文集》,民族出版社,2004年。
    10、断继业:《青藏高原地区藏族与穆斯林族群的互动关系》,《民族研究》2001年第2期。
    11、李德宽:《西北回族“复合型经济”与宏观地缘构造的分析》,《回族研究》2003年第4期。
    12、妥进荣、张世海:《论回藏关系》,《回族学论坛第一辑·回族学与21世纪中国》。
    13、费孝通:《临夏行》,《瞭望》,1987年,第23期。
    14、东噶仓·才让加:《近年来回族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商贸活动述论》,《回族研究》,1997年第4期。
    15、马占奎、丁化:《临夏回族商业的发展历史及特点》,《回族研究》1994年,第2期。
    16、王永亮:《西北回族经济活动史略》,《回族研究》,1996年,第2期。
    17、南文渊:《伊斯兰文化与青海穆斯林经济》,《青海商业经济》,1991年。
    18、赖存理:《回族商业的发展对我国边远民族地区开发的贡献》,《开发研究》,1987年,第5期。
    19、张克非:《清代西北回族经济结构初探》,《西北史地》,1987年,第1期。
    20、马寿千:《清代前期回族的经济发展》,《宁夏社会科学》,1987年,第2期。
    21、赖存理:《民国时期回族的小商小贩》,《社会科学参考》,1988年,第4期。
    22、马学贤:《解放前青海回族的经济结构》,《社会科学参考》,1990年,第20期。
    23、任斌:《洋务运动时期的青海工商业》,《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883年。
    24、赵珍:《近代青海的商业、城镇与金融》,《青海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25、渠占辉:《近代中国西北地区的羊毛出口贸易》,《南开学报》2003年,第3期。
    26、马明忠、何佩龙:《青海地区的“歇家”》,《青海民族学院院报》,1994年,第4期。
    27、谢佐:《回族在青海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青海回族》,1997年。
    28、南文渊:《青海高原上的穆斯林城镇社区》,《回族研究》,1994年,第4期。
    29、勉卫忠:《回藏贸易中的盐业问题》,《盐业史研究》,2007年,第3期。
    30、胡铁球:《歇家概况》,《宁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31、勉卫忠:《清末民初西宁回族商业发展与城市变迁》,《首届中国回商大会论文集》2008年9月银川。
    32、勉卫忠:《寺院城镇的兴起及其功能》,《柴达木开发研究》,2008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