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军制专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周礼》对于先秦史和先秦军事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所见军制内容严整详实,蔚为大观。其所述之军队建制、军政管理、军令发布、四时田猎、宫廷禁卫、军法执行、后勤保障等各个与军事建设有关之方面,或由专官负责,或由各官联合处置,都有较为完备的制度规定。本文以《周礼》军制问题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周礼》兵学内容的文献考源与批判,对先秦时期军事发展、变化的过程以及其中出现的历史问题做一番透视,从而揭示出先秦军制与军事思想的若干特点。全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和第二章分别介绍了《周礼》中所见之各类军队组织及其制度源流。对王六军的建军方式、六军与文献和铭文中的“六师”的关系以及六遂、公邑、采邑的相关军事问题进行考述;对《周礼》所见之宫廷禁卫武装体系及相关制度作出分析。第三章主要介绍《周礼》对国家军事领导体制的设计与规划。《周礼》中的军事领导体制依托于古人对分封制度的认识体系,对天下邦国的军力等级进行规划。建立了以王为最高军事统帅的领导体制和指挥体系。并以夏官司马作为全国军政的最高管理机构。第四章重点讨论《周礼》中的兵役制度。并结合有关信息对战国秦汉的傅籍制度作出比较研究。第五章主要介绍了《周礼》所见之军法、军刑及其执行体制。《周礼》继承了先秦战争临时颁布誓命,宣示军法的传统。在军法执行体制上的设计上体现出各系统相互制衡的思想,其目的是为了使各部能严格纠察不法行为,无有偏私,从而保障全军令行禁止,指挥得力。第六章对《周礼》的后勤保障制度作专门研究。论述了《周礼》的后勤制度体现出与车战相适应,并为其提供各类保障的主要特征。同时又与《周礼》寓兵于农的建军方式相适应,具有平时无需养兵,战时临时供应的制度特点。
Military question in "Zhou Li" focuses on the the military system and military theory in“Zhou Li”. The article uses Marxism as guidance, applies the shell inscription, the I Shout Vessels inscription, the warring countries words and the archaeological reports record, applies Xian Qin documents, studies the kinds of military management systems of Zhou Li.
     Exordium deals with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the study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writing method.
     Chapter one and Chapter two list all kinds of armed forces to prepare organizations, methods of combat and command systems in "Zhou Li" . The military pattern established in "Zhou Li" include : "Six Forces" is the regular army; Palace imperial guard army is the standing army; Aristocratic armies is the additional aimed forces.And analyse that whether there are armies in“Six Sui”,and the relations of“Six Army”and the“Six Divisions”. Consider that the viewpoint that“Six Sui”have aimy have no insufficient evidence,and the“Six army”and“Six Divisions”are not the same thing. Although "sixsui" people have been so militarization of regularization, and only by late spring and autumn as the kingdom of wild gradually disappear, and the fact that the "no field of vision system" kingdom of political, military thoughts.To zhouli, armed and related system make imperial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Through the staff for all kinds of palace armed, composition, function and its defense system of examination. Expounds the connections of the palace of armed command system and management system, and embodies many parties are involved in power distribution of thought. And with bronze inscriptions on HuBen materials and slave history origin and make an analysis system.
     Chapter three studys the military leadership system and principles of "Zhou Li",consider that the King is the supreme military commander,and“Xia Guan”is the highest military administration and military orders agencies,and the King 6 army, the major powers 3 army, the sub-country two army, the small country one army compose the national ranking of military,and established the Zhou King "unified" leadership and principle of the military leadership system. The connections to the highest military institutions for syma, to manage the army, and has formed a complete set of military decision-making system. Kaogongji (the military leadership system, is the connections in the military system on the rites of vivid representation.
     Chapter four discuss the question about military service system in“Zhou Li”.Consider that“Zhou Li”establish a kind of relatively complete record of military service system, whose purpose is to adapt to the way of fighting vehicles. However, the sources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used in“Zhou Li”are very complex. Some of them are relatively old systems and regulations,and another historical materials absorbed the information about census register in“Warring States”.So we must critically analyse these historical materials. On the issue of qin residence registration, cannot ignore the applicable standards for height, it is for the country in various periods can maximize maximum consent, can eliminate &political school-age; let the draftees fle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is not perfect and the social conditions of unrest in wartime are mutually adapt.
     Chapter five study about the penalties of military and military law in“Zhou Li”.Consider that the military law in“Zhou Li”have the characteristic of statute, but the war still dominated the interim regulations. While the connections to violate act in the military, with specific disposal of noble discount MianXing system,which is based on the "eight kinds of preferential conditions" eight kinds of conditions listed system relief, noble receivable obvious trace of thoughts and punishment before. Chapter six discuss about the logistics System in "Zhou Li" ,including the army provisions, weapons, oxen and horses, transport and military agora, and training support, etc.Consider that the characteristic logistics system in "Zhou Li" is adapting to fighting vehicles and the military service system about militia. The logistics system in kaogongji size, although a clear division of work, but all the organizational slightly between system, neither unified department or the whole household officials, also did not have a set of complete logistics system will work integrated logistics departments.
引文
①《左传》成公十三年。
    ②金景芳:《周礼》,《文史知识》1983年第1期;后收入《文史知识》编辑部编:《经书浅谈》。
    ③参见李学勤:《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先秦史论文集》(《人文杂志》增刊)1982年。
    ④刘起釪:《<周礼>真伪之争及其书写成的真实依据》,《古籍整理与研究》第6期。
    ①详见彭林:《<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8页。
    ②金景芳:《周礼》,《文史知识》1983年第1期
    ③张亚初、刘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1页。
    ④参见陈汉平:《西周策命制度研究》,学林出版社1986年12月版。
    ⑤蒙文通:《对殷周社会研究提供的材料和问题》,《成都工商导报》1951年10月21日;《从社会制度及政治制度论<周官>成书年代》,《图书集成》第1期。
    ⑥余鹿年:《中国官制大辞典·前言》,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
    ①刘起釪:《<周礼>真伪之争及其书写成的真实依据》,《古籍整理与研究》第6期。
    ②詹剑锋:《<周官>略考》,《文献》,1982年第3期。
    ③钱穆:《<周官>著作时代考》,《燕京学报》,1933年第11期;郭沫若:《<周官>质疑》,《金文丛考》,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范文澜:《经学史讲演录》,《历史学》,1979年第1期;钱玄:《周礼著作时代》,《三礼通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詹子庆:《<周礼>和古史研究》,《长春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3期;何茲全:《周代土地制度和它的演变》,《历史研究》,1964年第3期;徐喜辰:《说<周礼>、<仪礼>、<礼记>》,《史学史研究》1989年第6期。
    ④杨向奎:《周礼内容的分析及其制作时代》,《山东大学学报》,1954年第4期;《周礼在齐论——读惠士奇“礼说”》,《管子学刊》1988年第3期。
    ⑤金春峰:《<周官>的成书时代及研究方法》,《求索》,1992年第1期。
    ⑥陈连庆:《周礼成书时代的新探索》,《中国历史文献研究》1988年,第2辑。
    ⑦彭林:《<周礼>的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⑧陈恩林:《先秦军事制度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⑨郑定国:《周礼夏官的军礼思想》,(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版。
    ①蓝永蔚:《春秋时期的步兵》,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②李学勤:《论西周金文的六师、八师》,《华夏考古》1987年第2期。
    ③参见徐喜辰:《周代兵制初论》,宝鸡师院学报1985年第3期;祝中熹:《乡遂制度与周代社会性质》,《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
    ④参见杨宽:《论西周金文中的“六”“八”和乡遂制度的关系》,《考古》1964年第8期;陈恩林:《<周礼>一书所载的西周晚期军事制度》,见《先秦军事制度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76页。
    ⑤参见于省吾:《略论西周金文中的“六”、“八”及其屯田制》,《考古》1964年第3期,以及《关于<论西周金文中六八和乡遂制度的关系>一文的意见》,《考古》1965年第3期。
    ①臧知非;《先秦什伍乡里制度试探》,《人文杂志》,1984年第1期。
    ②史建群:《<周礼>乡遂制度探源》,郑州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③张荣明:《<周礼>国野、乡遂组织模式探原》,《史学月刊》1998年第3期
    ④参见赵世超:《周代国野关系研究》,(台)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第234页。
    ⑤杜正胜:《地方行政系统的建立》,见《编户齐民》,(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年版。
    ⑥参见陈恩林:《先秦军事制度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81页;参见徐中舒:《禹鼎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59年3期;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36页。
    ⑦参见李学勤:《论西周金文的六师、八师》,《华夏考古》,1987年第2期。
    ⑧谷霁光:《有关军事的若干古文字释例(二)》,《江西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
    ⑨祝中熹:《论周代军事编制中的卒》,《人文杂志》1987年第5期。
    ①常征:《释“六师”,兼述西周王朝武装部队》,《河北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
    ②参见钱玄:《三礼通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75页;臧知非;《先秦什伍乡里制度试探》,《人文杂志》,1984年第1期;徐勇:《春秋时期齐国的军事制度初探》,《管子学刊》1998年第3期;金春峰:《周官之成书及其反映的文化与时代新考》,(台北)三民书局1993年版,第27-31页。
    ③参见孙诒让《周礼正义·夏官·序官》疏。
    ①参见江永:《群经补义·春秋》;朱大韶:《实事求是斋经义·司马法非周制说》
    ②参见金景芳:《论井田制度》,见于《金景芳学案》,线装书局2003年版,第259页;陈恩林:《先秦军事制度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3页。
    ③参见李仲操:《史密簋铭文补释》,《西北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沈长云:《由史密簋铭文论及西周时期的华夷之辨》,《河北师院学报》,1994年第3期。
    ④参见郭沫若:《弭叔簋及訇簋考释》,《文物》1960年第2期;裘锡圭:《说“仆庸”》,《古代文史研究新探》第381-383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版;王祥(陈梦家):《说虎臣与庸》,《考古》1960年第5期;张亚初、刘雨:《虎臣》,见《西周金文官制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4—15页。
    ⑤参见黄盛璋:《关于询的制作年代与虎臣的身份问题》,《考古》1961年第6期。
    ①参见高敏:《秦汉的徭役制度》,见于高氏所著《秦汉史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32页;黄今言:《秦汉军制史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3-54页;熊铁基:《试论秦代军事制度》,见于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编《秦汉史论丛》(第一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1页;臧知非:《秦汉“傅籍”制度与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为中心》,《人文杂志》2005年第1期。
    ②参见粟劲:《秦律通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版,第467—468页。
    ③参见马怡:《秦人傅籍标准试探》,《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4期;李玉福:《秦汉制度史论》下篇《秦汉军事制度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220—221页。
    ④张金光:《秦制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222—223页。
    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军队》,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5页。
    
    ①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14-415页。
    ②《周礼·小司徒》郑玄注引
    ①参见黄今言:《秦汉军制史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页。
    ②参见《吴子·治兵》。《尉缭子》和《六韬》当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①《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孔颖达《正义》疏
    
    ①《玉海》卷一四〇引
    ②《左传·成公元年》注引
    ①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36页。
    ②参见陈恩林:《先秦军事制度研究》第81页,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③谷霁光:《有关军事的若干古文字释例(二)》,《江西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
    ④参见江永:《周礼疑义举要》,《清经解》244-250卷;韦昭:《国语·鲁语下》注;黄以周:《礼书通故》
    ①郭沫若:《周官质疑》,《金文丛考》1952年版,第85页。
    ②参见杨宽:《西周史》第41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③参见杨宽:《西周史》第41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④参见李学勤:《论西周金文的六师、八师》,《华夏考古》1987年第2期。
    ①祝中熹:《论周代军事编制中的卒》,《人文杂志》1987年第5期。
    ②参见谷霁光:《有关军事的若干古文字释例(二)》,《江西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
    ③孙诒让《周礼正义·夏官·序官》疏引。
    ④《周礼·小司徒》注引。
    ⑤孔颖达《左传正义》成公元年疏引。
    ①陈恩林:《谈中国古代国家形成的道路及特点》,《河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②赵世超:《周代国野关系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第82-84页。
    ①《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②同上
    ③《左传》成公十六年。
    ④参见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50页。
    ⑤臧知非:《先秦什伍制度试探》,《人文杂志》1994年第1期。
    ⑥参见张亚初、刘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42页;
    ⑦罗开玉:《秦国乡、里、亭考》,《考占与文物》1982年第5期;徐喜辰:《论国野、乡里与郡县的出现》,《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3期。
    ⑧史建群:《<周礼>乡遂制度探源》,郑州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①郭沫若:《金文丛考·周官质疑》,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②裘锡圭先生认为,“里居君子”当是“里君”的讹衍之文。参见裘锡圭:《关于商代的宗法组织与贵族和平民两个阶级的初步研究》,《文史》第十七辑。
    ③赵世超:《周代国野关系研究》,(台)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第233页。
    ④陈恩林:《谈中国古代国家形成的道路及特点》,《河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①韩连琪:《春秋战国时代的郡县制及其演变》,《文史哲》1985年第5期。
    ②《孙子兵法·作战》云:“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其中驰车为运送给养的重车,革车为战车。则一乘战车当有百人。按春秋后期成县户口一万户,出赋一百乘计,则正合每家出一人从军。《作战》后文云“役不再籍”,也说明这一点。
    ③原文为“大县七十乘,小县五十乘”,今据裘锡圭先生意见改为“大县百乘,中县七十乘,小县五十乘”。参见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银雀山汉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①臧知非:《先秦什伍乡里制度试探》,《人文杂志》1994年第1期。
    ②参见徐喜辰:《论国野、乡里与郡县的出现》,《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3期。
    ③金春峰:《周官之成书及其反映的文化与时代新考》,(台北)三民书局1993年版,第27-31页。
    
    ①罗开玉:《秦国“什伍”、“伍人”考》,《四川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
    ②参见吴益中:《秦什伍连坐制度初探》,《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
    ①参见《毛诗正义·大雅·棫朴》孔颖达疏。
    ②同上
    ③《国语·周语下》云:“(武)王以黄钟之下宫布戎于牧之野,故谓之‘厉’,所以厉六师。”韦昭注:“名此乐为‘厉’者,所以厉六军之众也。”
    ④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康王之浩》云:“今王敬之哉!张皇六师,无坏我高祖寡命。”孙星衍疏云:“六师,六军也。”
    ⑤陈奂:《诗毛氏传疏·瞻彼洛矣》
    ①参见李学勤:《论西周金文中的六师、八师》,《华夏考古》1987年第3期;方述鑫:《<史密簋>铭文中的齐师、族徒、遂人——兼论西周时代乡遂制度与兵制的关系》,《四川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②杨宽:《西周史》第41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陈恩林:《先秦军事制度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76页。吕建昌:《金文所见有关西周军事的若干问题》,《军事历史研究》2001年第1期。
    ①参见陈恩林:《先秦军事制度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79页。
    ②《左传·桓公五年》记载周郑之战,周王所帅王室军亦仅有左、中、右三军,若此“军”为在编制之义,则春秋初年周王亦无力组织六军,王六军之制亦不应始于春秋。
    ③叶适:《礼经会元》卷二。
    
    
    ①史建群:《<周礼>乡遂制度探源》,郑州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②江永:《群经补义·春秋》
    ③朱大韶:《实事求是斋经义·司马法非周制说》
    ①郑玄:《地官·遂人》注。
    ②参见《地官·稍人》郑玄注。
    ①参见王青:《先秦时期战功名称问题》,《管子学刊》2009年第2期。
    ②参见金景芳:《论井田制度》,见于《金景芳学案》,线装书局2003年版,第259页。
    ③焦循:《群经宫室图·卷上》
    ④《左传·哀公二年》记载赵简子云:“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可见士立功得赏田,而庶人以下只能遂、免,而无本赏。春秋后期的庶人已经把拥有国人身份的下层平民包括在内。但庶人作为次一级的国民,与“士”的权利差别还是体现出早期国野制度的遗绪。
    ⑤《大司徒》所记以“乡三物”教万民,其中“六艺”科目便有“射”,为国人基本的军事技能。
    ⑥参见李学勤:《史密簋铭所记西周重要史实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1年第2期;方述鑫:《<史密簋>铭文中的齐师、族徒、遂人》,《四川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刘雨:《近出殷周金文综述》,《故宫博物院院刊》2002年第3期。
    ①参见李仲操:《史密簋铭文补释》,《西北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沈长云:《由史密簋铭文论及西周时期的华夷之辨》,《河北师院学报》,1994年第3期。
    ②即便《史密簋》铭中的所谓“遂人”确指野遂之民,也并不像郑玄所说的那样是国之副倅。这从“齐师”和“遂人”的不同称呼中便能看的出来。前者是正规部队,而后者却无从辨别其军中作用。
    ③郑玄在《稍人》注中认为,公邑所行军法为丘甸制,即《司马法》佚文所见之匹马丘牛制度。为春秋之时所谓“丘役”,“丘甲”出兵之法。
    
    ①《左传》定公十年:叔孙武叔“使郈马正侯犯杀公若。”郈马正即是叔孙氏的采邑郈的马正。
    ②参见陈恩林:《春秋时期军事制度的变革》,载于《先秦军事研究》,金盾出版社1990年版。
    
    ①王祥(陈梦家):《说虎臣与庸》,《考古》1960年第5期。
    ②郭沫若:《弭叔簋及訇簋考释》,《文物》1960年第2期。
    ③裘锡圭:《说“仆庸”》,《古代文史研究新探》第381-383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版。
    ①黄盛璋:《关于询的制作年代与虎臣的身份问题》,《考古》1961年第6期。
    ②裘锡圭认为,庸西周时期是受奴役的农夫,地位要低于庶人。询簋所说的由夷人充当的庸,盖为经过迁徙的异族农夫。参见《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版,第373页。
    ③裘锡圭:《说“仆庸”》,《古代文史研究新探》第383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版。
    ④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三十一《通说上》虎贲条曰:“虎贲有为宿卫之臣者,《夏官·虎贲氏》:掌先后王而趋以卒伍;《立政》:缀衣虎贲,《顾命》;虎贲百人,是也。有为士卒武勇之称者,《孟子·尽心篇》: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楚策》:秦虎贲之士百余万是也”,“《魏策》云:武王卒三千人,革车三百乘;《淮南·泰族篇》:汤武革车三百乘,甲卒三千人。数竝与《孟子》相合,故知虎贲即武王之卒,而非宿卫之士也。不然岂有士卒不用,而唯率左右近臣以临敌乎?”
    ⑤王贻梁《“师氏”、“虎臣”考》,《考古与文物》1989年第3期。
    ①“干王身”,又作“干王身”,《毛公鼎》:“命女公族与三有,小子、师氏、虎臣,雩(与)朕褺事,以干王身”。“爪牙”者,当即《毛诗·小雅·祈父》中的“王之爪牙”,马端辰以为爪牙就是虎士。
    ②陈世辉:《旬簋及弭叔簋小记》,《文物》1960年第8、9合期。
    ③裘锡圭:《说“仆庸”》,《古代文史研究新探》第382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版
    ④,裘锡圭先生指出“根据百工之长也称百工的例子,可以推知毛公鼎和《顾命》的虎臣是虎臣之长。”参见裘锡圭:《说“仆庸”》,《古代文史研究新探》第381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版
    ①黄盛璋:《关于询的制作年代与虎臣的身份问题》,《考古》1961年第6期。
    ②王贻梁《“师氏”、“虎臣”考》,《考古与文物》1989年第3期。
    ③据《周礼·旅贲氏》文,凡祭祀、会同、宾客,旅贲氏皆随王而趋。而虎贲氏于宾客时不从王驾。
    ④参见《周礼正义·旅贲氏》疏
    ⑤《周礼正义·旅贲氏》疏云:“持轮,亦谓立轮旁,若扶翼维持之也。”
    ⑥《说文·殳部》云:“殳,礼旅贲以先驱”。
    ⑦《周礼·夏官·司戈盾》:“司戈盾掌戈盾之物而颁之,祭祀授旅贲殳……军旅会同,……授旅贲及虎士戈盾。
    ⑧孙诒让《周礼正义·旅贲氏》疏有详论。
    ⑨郑注云:“葛,葛绖。”孙诒让《正义》曰:“谓以葛为首绖,要绖也。”据《尚书·顾命》:“太保命仲桓、南宫毛俾爰齐侯伋,以二干戈、虎贲百人,逆子钊于南门之外?贝恕岸筛辍备羌绰藐冢蚵藐谟诖笊ブ?时也有保护嗣王之责。
    ⑩《广雅·释器》云:“介,铠也。”《旅贲氏》贾公彦疏云:“在军为甲士著甲,余者不服甲;但此旅贲勇士卫王,故被甲而趋也。”
    
    ①《周礼·虎贲氏》所云“国有大故,则守王门”是也。
    ②参见孙诒让:《周礼正义·宫正》疏
    ③《宫伯》:“若邦有大事作宫众,则令之。”
    ④参见《夏官·诸子》郑玄注
     ①参见刘泽华:《先秦政治思想史》第七节《<周礼>中的国家体制思想》,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8月版,第441—443页;彭林:《<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81页。
    ①《春官·大宗伯》贾疏云:“诸侯之卿大夫,皆得聘于天子,今于三命乃云始有列位于王为王之臣者,以其再命以下卑,虽得聘天子,不得言位于王朝,是据列国之卿而言。故《曲礼》云‘列国之大夫入于天子之国,曰某士。’注引《春秋》晋士起,亦据晋国之卿三命,而于天子称十,与天子三命之士同称士,即为王臣也。”则诸侯之卿,在王室则称士。
    ②孙诒让《周礼正义·春官·大宗伯》疏引。
    ③孙诒让《周礼正义·天官·太宰》疏引。
    ①黄以周:《礼书通故》第三十四卷《职官礼通故一》
    ②彭裕商认为本器年代应在夷王晚末,参见彭裕商:《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巴蜀书社2003年2月版,第388页。
    ③《诗·小雅·雨无正》云:“邦君诸侯,莫肯朝夕”,说明邦君即是诸侯。
    ④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4页。
    ①《春官·大宗伯》郑玄注
    
    ①《周礼正义·典命》疏引
    ②黄以周:《礼书通故》第三十四卷《职官礼通故一》
    
    ①陈恩林:《先秦军事制度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10月版,第67页。
    ②《周礼正义·夏官·序官》疏
    ①《左传·僖公四年》记载齐国太公可征伐“五侯九伯”。
    ②《国语·鲁语下》鲁国叔孙穆子说“我小侯也。”
    ③参见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38—340页
    ④《秋官·大行人》:“诸侯之礼,执信圭七寸,缫借七寸,冕服七章,建常七斿,樊缨七就,贰车七乘,介七人,礼七牢,……”,“诸伯执躬圭,其它皆如诸侯之礼。”
    ①参见《左传·襄公十一年》孔颖达疏。
    ②王世民:《西周春秋金文中的诸侯爵称》,《历史研究》1983年第3期。
    ③陈恩林:《先秦两汉文献中所见周代诸侯五等爵》,《历史研究》1994年第6期。
    ④如《左传》僖公四年记齐桓公伐楚,即以齐太公曾受命为方伯作为自己发动战争的理由。又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郑子产着戎服向晋国献捷,晋人曰:“何故戎服”,对曰:“我先君武、庄为平、桓卿士。城濮之役,文公布命,曰:‘各复旧职。’命我文公戎服辅王,以授楚捷——不敢废王命故也。”此时郑国早已不为周卿士,但仍享有旧职带来的一些特权。
    
    ①参见邵蓓:《西周伯制考索》,《中国史研究》2008年2期。
    ②《公羊传》隐公五年曰:“天子三公称公,王者之后称公,其余大国称侯,小国称伯、子、男。”
    ①《左传》昭公十一年:“单子为王官伯而命事于会。”
    ②《史记·燕召公世家》所记与《公羊传》相同。
    ③参见孙作云:《说幽在西周时代为北方军事重镇一兼论军监》,《河南师大学报》1983年第1期。杨宽:《西周史》第32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襄公二十八年》,第456页,中华书局1990年版。
    ①《史记·周本纪》
    ②王健:《从楚公逆钟铭文论到西周的方伯制度》,《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6月
    ③如《尚书·康诰》云:“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于封。’”《汉书·地理志》云:“周公封弟康叔,号曰孟侯,以夹辅周室。”颜师古注:“孟,长也。言为诸侯之长。”《诗·鲁颂·閟宫》云:“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而宇,为周室辅。”《左传·僖公四年》记管仲云:“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是征之,以夹辅周室’”。春秋时晋国铜器《晋公盦》铭云:“公曰:我皇祖唐公膺受大命,左右武王,龢[燮]百蛮,广治四方,至于大廷,莫不事王。”西周时的燕国器《克罍》、《克盉》铭云:“王曰:太保,隹乃明乃微鬯享于乃辟。余大对乃享,令克侯于匽。”参见陈恩林:《先秦两汉文献中所见周代诸侯五等爵》,《历史研究》1994年第6期。
    ①王健:《西周政治地理结构研究》,第四章第一节《西周方伯概说》,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140页。
    ②参见邵蓓:《西周伯制考索》,《中国史研究》2008年2期。
    ③同上
    
    ①《公羊传·隐公五年》“天子六师,方伯二师,诸侯一师”
    ②陈恩林:《先秦两汉文献中所见周代诸侯五等爵》,《历史研究》1994年第6期
    ①《国语·周语上》
    ①参见葛志毅:《周代分封制度研究》第三章第四节《朝聘盟会制度是分封制下天子对诸侯的统治管理方式》,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187页。
    
    ①《周礼·春官·大宗伯》
    ②孙诒让:《周礼正义·大司马》疏
    ①《逸周书·王会》记载周成王于成周大会诸侯,“上张赤帟阴羽”,“”即“坛”。
    ②《左传》昭公四年云:“夫六王、二公之事,皆所以示诸侯礼也,诸侯所以用命也。”昭公十一年:“单子为王官伯而命事于会。”《左传》僖公七年:“郑伯使用大子华听命于会。”《左传》襄公五年》:“使鄫大夫听命于公。”
    ①见孔颖达《左传正义》宣公元年疏。
    ②《小行人》:“若国师役,则令槁禬之。”郑注云:“玄谓师役者,国有兵寇以匮病者也。”说明诸侯军队职能以抵御匪寇兵灾为主。
    ③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军队》,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5页。
    ①孔颖达:《左传正义·襄公十三年》疏引。
    ①《盠方尊》铭云:“用司六师王行,叁有司:司土、司马、司空。”
    ②参见杨宽:《西周史》第一章第三节《宗周和成周分设卿事寮的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7-331页。
    ③参见陈恩林:《先秦军事制度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10月版,第74页。
    ④参见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6页。
    ⑤参见李学勤:《师鼎剩义》,《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第94页。
    ①《司马法·仁本》
    ②章如愚:《山堂考索·后集·兵制》引《司马法》
    ③《诗经·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大叔于田》云:“叔于田,乘乘马,执辔如组,两骖如舞,……袒裼暴虎,献于公所。”马与楚、组、舞、虎等字同韵,其与“武”字同音可知。
    ④见于《左传》襄公六年
    ⑤参见王贵民:《就殷墟甲骨文所见试说“司马”职名的起源》,胡厚宣主编:《甲骨文与殷商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3月版,第173-190页
    ⑥《后汉书·马援传》
    ①王贵民先生认为,卜辞中出现的马亚、多马亚、马小臣,掌管战车与王车,实质上亦是掌管军事的官职,即是司马的前身。参见王贵民:《就殷墟甲骨文所见试说“司马”职名的起源》,胡厚宣主编:《甲骨文与殷商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3月版,第173-190页。
    ②徐复观先生甚至认为,《周礼》中的大司马之职权被加实加大,甚至把王的地位架空了。徐说虽然夸大,但也可看出夏官权力之突出。参见徐复观:《周官成立之时代及其思想性格》,学生书局(台北)1980年版,第64页。
    ①叶时云:“大司马制六军,则兵属大司马矣。至于军旅大事则五官预有事焉,盖古者寓兵于农,寓将于卿,命卿为将,此有事之时也。无事而统兵,亦不专属之司马,使兵无专将,将无专权也。观周人制兵之法,国子宿卫之士则属之冢宰,虎贲宿卫之事则属之司马,师保四狄之隶,既属之地官,又属之秋官;至如国有大事,国子游卒遂属于夏官之诸子,而又弗征于司马,其卫兵之权散出可知也。乡遂之民皆军也,则属之司徒;四时之田皆民也,则属之司马;闾师地官之属,军旅之戒则受法于司马;至于乡师帅民徒而致政令、受役要可也,而必考辟于司空,其畿兵之权散出可知也。盖古者兵制自卫民之外,六军之制皆寓兵于农,本无兵之可统;寓将于卿,本无将之可名,又况兵权散出,不属一人,有事调兵则天子遣使一牙璋发之,其权又专属于天子,是以兵满中外而居然若无。”叶氏的看法总体上是正确的。参见王鸣盛:《周礼军赋说》引,《皇清经解》卷四三七。
    ②郑定国:《周礼夏官的军礼思想》,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9月版,第21—22页
    ③若按《周礼·天官·大宰》:“乃施法于官府,而建其正、立其贰、设其考、陈其殷、置其辅”的原则,则大司马为正、小司马为贰、军司马为考。
    ④《周礼》小司马、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阙文。一般认为,军司马为“军”所设中司马,如《国语·晋语》所见之元司马为中军司马,但《周礼》之军司马仅下大夫四人,则不足每军一设。舆司马,亦见于《晋语》,位在军司马之下。舆,车也,舆司马当主兵车,行司马,则应为徒兵之司马。说详孙诒让《周礼正义·夏官·序官》疏
    
    ①《淮南子·汜论训》云:(秦)“头会箕敛,输于少府。”
    ②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银雀山竹书<受法>、<守令>等十三篇》,《文物》1985年第4期。
    ③葛志毅、张惟明:《先秦两汉的制度与文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235页。
    ①刘家和:《三朝制新探》,见唐嘉弘主编:《先秦史论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4月版,第63页。
    ②根据《夏官·司士》所记,内朝场所在路门之外。
    ③见于《天官·宰夫》与《夏官·司士》
    ④孙诒让《师氏》疏:“库门外,以其当三询外朝之北,万民得至。”
    ⑤《秋官·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
    ①《秋官·掌客》郑注云:“祸灾,新有兵寇水火也。”
    ②《小宗伯》:“掌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
    ③《太平御览》卷四八〇引贾逵注。
    ④《太仆》职云:“掌王之服位,出入王之大命。”
    ①参见陈连庆:《<周礼>成书年代的新探索》,《中国历史文献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辑。
    ②如《司马法》云:“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十为通。通为匹马、三十家、士一人、徒二人。通十为成,成百井、三百家、革车一乘、士十人、徒二十人。”参见《周礼·小司徒》郑玄注引。
    ③参见金景芳:《论井田制度》,齐鲁书社1982年版,第35页。
    ①参见金景芳:《论井田制度》,齐鲁书社1982年版;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版,第400页。
    ②参见金春峰:《周官之成书及其反映的文化与时代新考》,(台北)东大图书股份公司1993年11月版,第27页。
    ①参见金春峰:《周官之成书及其反映的文化与时代新考》,同上;葛志毅、张惟明:《<周官>与战国制度》,见于《先秦两汉的制度与文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242页。
    ②参见袁林:《两周土地制度新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178页。
    ③孙诒让《周礼正义·遂人》疏云:“余夫当有二:一为二十九以下,有室而未任受兵者;一为家已有一人为正卒,年三十以上不别为户者。二者皆当从父兄之为正卒者为户,则必在五人、六人、七人之内可知。”
    ①陈恩林:《先秦军事制度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10月版,第199页。
    ②张金光:《秦制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256页。
    ①臧知非先生即认为,秦汉征兵制度的性质是预备役兵役制,即恩格斯所说的“现役期短,但退为预备役后,将来还要在一定期限内再次应征入伍”。参见臧知非:《秦汉“正卒”辨析》,《中国史研究》1988年第1期。
    ②《周礼·地官·小司徒》郑玄注。
    ③孙诒让《周礼正义·载师》疏。
    ①孙诒让《周礼正义·载师》疏。
    ②彭林:《<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页。
    ③郑玄将“赋”解释为财赋与军队,不妥。以时征赋,一如《县师》所云“以岁时征野之赋贡”。是国家按既定时间征收的,常设的税敛制度。不可能指军事行动。但“夫家之征”确实是应该包括服兵役的义务的。
    ①参见孙诒让:《周礼正义·载师》引。
    ②参见金春峰:《周官之成书及其反映的文化与时代新考》,(台北)东大图书股份公司1993年11月版,第69-70页。
    ①参见杜正胜:《编户齐民》,(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年3月版,第2页。
    ①张金光;《秦制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207页。
    
    ①参见马怡:《秦人傅籍标准试探》,《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4期。
    ②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银雀山竹书<守法>、<守令>等十三篇》,《文物》1985年第4期。
    
    ①《史记·孝景本纪》:“二年春……男子二十而得傅。”《索引》引荀悦注云:“傅,正卒也。”
    ②臧知非先生认为,傅籍之功能除了确定男子“给公家徭役”之外,还确定了每一个人的政治经济权利。不同的阶层权利与义务的内容不同。参见臧知非:《秦汉“傅籍”制度与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为中心》,《人文杂志》2005年第1期。
    ②参见粟劲:《秦律通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版,第467—468页。
    ③参见马怡:《秦人傅籍标准试探》,《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4期;李玉福:《秦汉制度史论》下篇《秦汉军事制度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220—221页。
    ④张金光:《秦制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222—223页。
    ①马怡:《秦人傅籍标准试探》,《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4期。
    ②《礼记·内则》云:“成童舞《象》,学射御。”郑玄注:“成童,十五以上。”古时男子十五岁以上未冠者,称为成童。而秦国始傅者约为17岁,仍在成童之列。《新书·春秋》云:“敖童不讴歌。”敖有壮、大之意,敖童即指大童,壮童。
    ①陈玉屏:《魏晋南北朝兵户制度研究》,巴蜀书社1988年11月版,第9页。
    ②张金光:《秦制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473-474页。
    ③实际上,在战国时父子兄弟俱在军中的实例并不鲜见。《史记·魏公子列传》云:“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即是其例。云梦睡虎地四号墓出土的秦代木椟,记载了二名戍卒的家信。从信中称谓看家中还有一兄弟,兄弟三人有两人同时当兵。参见《文物》1979年第9期。
    ①孙诒让:《周礼正义·遂人》疏。
    
    
    ①孙诒让:《周礼正义·乡大夫》疏。
    ②孙诒让:《周礼正义·乡大夫》疏。
    ③《国语·晋语四》
    ①《说文·言部》:“誓,约束也。”《礼记·曲礼》云:“约信曰誓。”孔颖达《尚书正义·甘誓》疏云:“示赏罚之信也。将战而誓,是誓之大者。”《墨子·非命上篇》云:“先王之书,所以整设师旅、进退师徒者,誓也。”
    ②古代的军纪、军法、军令三者之间的关系往往很难区分,执行军法与执行军纪往往混为一谈,部队所遵守的纪律通常依靠军中法令来具体实行。说详解文超《先秦兵书研究》第158页,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这里所说的“誓”,其实是军纪(尤其是战时纪律)、军法和军事动员令的统一体。
    ③《司马法·天子之义》云:“夏后氏誓于军中,欲民先成其虑也。殷誓于军门之外,欲民先意以待事也。周将交刃而誓之,以致民志也。”
    ④参见陈恩林:《先秦军事制度研究》,第205-206页,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⑤郑玄《士师》注云:“古之禁书亡矣”,说明已经无法确知其详。郑氏依据汉法推断,军禁应当有“嚻讙夜行之禁。”孙诒让《正义》疏云:“禁嚻讙,为其惑众;禁夜行,以遏奸谍。”此为推测之辞,《周礼》所言军禁,或与之相类尔。
    ⑥郑玄《士师》注云:“刑亦法也。”
    ⑦贾疏云:“戒与禁亦是所用异,异其名耳,同是告诰,使不犯刑罚。”孙诒让《周礼正义·士师》云:“以五戒豫戒敕民,无使以不知耳丽陷于罪也。……谓豫教导之,使民知避罪也。”
    ①这里所说的军法执行体制,是指为执行军法而建立的组织体系。包括人员的构成、隶属关系、权限划分以及相应的制度等。
    ②参见陈连庆:《<周礼>中的刑事法规及其阶级实质》,《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6年第3期。
    ③张全民:《<周礼>所见法制研究(刑罚篇)》第58-61页,法律出版社2004年5月版
    ④参见孙诒让:《周礼正义·夏官·大司马》疏
    ①《墨子·明鬼下篇》云:“故圣王其赏也必于祖,其僇也必于社。赏于祖者何也?告分之均也。僇于社者何也?告听之中也。”此戮必于社之义。
    ②《太平御览》卷三五三引。
    ③沈家本《历代刑法考·行刑之制考》云:“古者刑人,陈尸以示戮”,“行刑必暴其罪”,“楚之戮庆封,使之自言其罪,当亦是戮人之制。”
    ④张全民:《<周礼>所见法制研究(刑罚篇)》第72页,法律出版社2004年5月版。
    ⑤参见陈恩林:《先秦军事制度研究》第48页,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①《史记·佞幸列传》云:“公卿皆因关说”,《索隐》云:“关,通也。”
    ②参见《周礼注疏·秋官·条狼氏》贾公彦疏
    ③参见《六韬·龙韬·立将》,又如《孙子·谋攻篇》云:“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者,则军事疑矣……是谓乱军引胜。”《尉缭子·兵谈》云:“将者,上不制於天,下不制於地,中不制於人。”皆认为将在外作战应当军令统一,国君不应干预其指挥。
    ④参见张全民:《<周礼>所见法制研究(刑罚篇)》第60页,法律出版社2004年5月版。
    ⑤《秋官·大司寇》:“二曰军刑,上命纠守”,郑注云:“命,将命也。贾疏云:“以其在军,梱外之事,将军裁之,故知命是将命也。”这与春秋战国兵家为将者须军令统一的思想是一致的。
    ⑥《礼记·月令》云:“季秋,天子教于田猎,以习五戎,司徒搢扑,北面以誓之。”在《礼记》中,司徒亦负有发布誓命之责,故贾公彦疏引之。
    ①张全民先生认为,肉刑对于肌体的伤害是毁灭性的,一旦受刑,终身不能复员;而鞭扑对于身体的打击是暂时的,受刑后经过将养,通常可以消除痛苦、回复原状。既可以加以惩戒,也给予罪犯改过自新的机会。说详张全民:《<周礼>所见法制研究(刑法篇)》,第二章《刑罚》,第84页,法律出版社2004年5月版。
    ②《太平御览》卷三五三引。
    ①此二者为卿大夫家臣,参见孙诒让《周礼正义·夏官·都司马》疏
    ②孙诒让《周礼正义·条狼氏》疏云:“此仆即谓大驭、戎仆、齐仆、道仆、田仆,《校人》‘臧仆’注云‘仆,驭五路之仆’是也,驭则谓驭夫,驭贰车、使车、从车之等者也。”
    ③参见缪文远:《七国考订补》卷12《楚刑法·轘》引,第68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④参见《历代刑法考·刑制总考一·周》
    ①参见陈恩林:《先秦军事制度研究》第222页,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①《豆闭簋》铭文云:“用亻关乃祖考事,司艅邦君司马,弓矢”,其中周王册命豆闭两项职事,一为司艅邦君司马,一为司弓矢,后者司字承上而省略。参见张亚初、刘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第17页,中华书局1986年5月。
    ②参见张亚初、刘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第17-18页,《司箙》,中华书局1986年5月。
    ③《礼记·月令》云:“(季秋)习五戎,班马政。”郑玄注云:“五戎,谓五兵。”
    ①参见栗劲:《秦律通论》,第288-291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②参见张全民:《<周礼>所见法制研究(刑法篇)》,第105页,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③郑玄注云:“矢箙,春作秋成。”
    ④《槀人》郑玄注云:“尤善又赏之,否者反此。”孙诒让《正义》云:“次善者给食而已,必尤善乃赏之,不善者则有诛。”
    
    
    ①郑玄注云:“从司马之法,令师旅卒两人数所用多少也。”
    ②《方言》云:“戟谓之孑”,郭璞云:“取名於钩孑也。”
    ①《工律》云:“其假百姓甲兵,必书其久,受之以久。入假而毋久及其非官之久也,皆没入公,以齎律责之”,“器敝久恐靡者,逮其未靡,谒更其久。其久靡不智(知)者,令齎偿”,“假器者,其事已及免,官辄收其假,弗亟收者有罪”,“其假者死亡、有罪毋责也,吏代偿”,“诸擅假工器者有罪”。
    ②《巾车》:“掌公车之政令,辨其用与其旗物而等叙之。”孙诒让《正义》疏云:“公车,谓在官之车。”
    ①根据《巾车》所记,“王之五路”为玉路、金路、象路、革路、木路。
    ②《车仆》郑玄注云:“轻车,所用驰敌致师之车也”。
    ③孙诒让《周礼正义·春官·序官》疏云:“云“府四人”者,掌藏公车。《乐记》云:‘车甲衅而藏之府库。’《说文·广部》云:‘库,兵车臧也。’”
    ①《夏官·射人》云:“大师令有爵者.乘王之倅车。”
    ②九旗即大常、旂、旜、物、旗、旟、旐、旞、旌欠直鹩糜谕酢⒅詈睢⒐虑洹⒋蠓蚴俊⒕簟⒘?官吏、六遂官吏所乘之车,以及道车(乘车)与斿车(田猎车),以为标识徽号昙?周礼>中的指挥号令系统》
    ①孙星衍疏云:“‘糗’一作‘餱’者,《说文》云:‘餱,干食也。’”参见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②《孙子兵法·军争篇》
    ③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家论兵,对粮草储备对于持久作战的重要意义都持基本相同的看法。如《墨子·杂守》云:“人多食寡,其城不守。”《七患》云:“食者国之玉也。”《孙膑兵法·见威王》:“城小而守固者,有委也。”《六韬·龙韬·奇兵》云:“深沟高垒,(积)粮多”,军队才能持久作战。《管子·兵法》云:“有蓄积,则久而不匮。”《管子·权修》云:“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尉缭子·守权》云:“千丈之城,则万人之守也。池深而广,城坚而厚,士民备,薪食给,弩坚矢强,矛戟称之,此守法也。”《孟子·梁惠王篇》云:“故居者有积食,行者有裹囊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又如《史记·苏秦列传》《张仪列传》列举战国七雄的军事实力,在疆域、军队、车骑之外,粮食储备也是国家军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乃有“粟支数年”,“粟支十年”,“积粟如丘山”等语。
    ①参见《地官·廪人》。《廪人》所规划之国家粮食用度分为匪颁、赒赐、稍食三大类。“匪颁”以颁赐群臣之禄为主,也包括划拨地方“委积”在内,是国家依照常法常例所发放的粮食,江永云:“统言匪颁,则稍食在其中;分言之,则诸臣之禄为匪颁,在官工役之禀为稍食”。“赒赐”为王所赐予,用来周济臣民之不足,与《乡师》所谓“赒万民之喜阨”义同。说详孙诒让《周礼正义·廪人》疏。
    ②孙诒让《周礼正义·廪人》疏云:“总计一年谷入之数,为簿书,若《月令》云‘举五谷之要。’”
    ③《地官·遗人》郑注云:“委积者,廪人、仓人计九谷之数足国用,以其余共之,所谓余法用也。”
    ④孙诒让《周礼正义·地官·序官》疏云:“廩与仓对文则异,散文亦通。《广雅·释宫》云:‘廩,仓也。’”《国语·周语》韦注云:‘廩,御廩。一名神仓。’是廩仓通名。”
    ⑤《地官·遗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乡里之委积,以恤民之艰阨;门关之委积,以养老孤;郊里之委积,以待宾客;野鄙之委积,以待羇旅;县都之委积,以待凶荒。”《夏官·怀方氏》:“治其委积馆舍饮食。”
    
    ①孙诒让《周礼正义·廪人》疏云:“与遗人、委人为官联也。”
    ②参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文公十六年》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18页。
    ③参见《考工记·车人》
    ①顾颉刚:《女子当兵和服徭役》,《史林杂识初编》,中华书局1963年2月版,第92页。
    ②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记载郑商人弦高犒劳秦军云:“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李牧日击数牛飨士。”
    ③《史记·周本纪》。又《礼记·乐记》作:“马散之华山之阳而弗复乘,牛散之桃林之野而弗复服,车甲衅而藏之府库而弗复用。”
    ④孙诒让《周礼正义·校人》:“官所畜之马,以给王事者,别于民马。谓之王马,亦即驭夫所谓公马也。”
    ①参见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第130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
    ②《校人》郑玄注云:“戎路驾戎马,田路驾田马。”
    ③《说文·门部》云:“闲,阑也。”《汉书·百官公卿表》颜注云:“闲,阑,养马之所也。”《诗·鲁颂·駉》:“闲谓马之所在,有限卫之处。”
    ④《校人》郑玄注云:“良马一种者,四百三十二匹,五种合二千一百六十匹。驽马三之,则为千二百九十六匹。五良一驽,凡三千四百五十六匹,然後王马大备。”
    ⑤《马质》云:“纲恶马。”郑司农云:“纲读为‘以亢其雠’之亢,书亦或为亢。亢,御也,禁也,禁去恶马不畜也。”
    ①参见孙诒让《周礼正义·马质》疏。
    ②参见孙诒让《周礼正义·校人》疏。
    ③江永:《周礼疑义举要·地官一》,《清经解》第245卷
    ④参见孙诒让《周礼正义·马质》疏
    ⑤《史记·秦本纪》:“於是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後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
    ⑥《史记·货殖列传》
    ①杨泓先生认为:战车的发挥威力和展开战斗队形(阵),就只有选择在空旷平坦的原野上才行,遇到山林沼泽等复杂地形,它就无能为力了。水田月先生认为:(战车行驶)要求土质路面干燥并具较大硬度,以省畜力而快速行驶。而且,路面要尽可能平直,宽度(单行道)必须在4米以上(即超过车宽和并行四马之宽),才便于行车。可见,在古代车战形态下,确定马拉战车越野运动的可能性,具有胜败攸关的前提意义。说详杨泓:《战车与车战》,《中国古代兵器论丛》第12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水田月:《车战时代的天险——函谷关》,《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①参见龚留柱:《中国古代军市初探》,《史学月刊》1994年第3期。
    ②《贾师》郑玄注云:“皆司市所自辟除也。贾师定物贾。”
    
    ①参见《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学术Ⅱ》第652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②《左传·昭公四年》云:“山人取之”,杜注云:“山人,虞官。
    
    ①《掌次》贾疏云:“王出宫,则幕人以帷与幕等送至王所,掌次则张之。”
    ②参见钟立飞:《试析战国养兵问题》,《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4期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
    [2]胡培翬:《仪礼正义》,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3]孙希旦:《礼记集解》,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4]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1986年版。
    [5]皮锡瑞:《今文<尚书>考证》,中华书局1989年版。
    [6]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清经解》本
    [7]俞正夑:《癸巳类稿》,《清经解》本
    [8]江永:《周礼疑义举要》,《清经解》244-250卷
    [9]齐召南:《周官禄田考》,《清经解》316-318卷
    [10]金榜:《礼笺·周官军赋》,《清经解》554-556卷,
    [11]段玉裁:《周礼汉读考》,《清经解》634-639卷
    [12]黄以周:《礼书通故》,中华书局2007年版。
    [13]秦惠田:《五礼通考》,(台北)圣环图书公司1994年5月版。
    [14]廖平:《周礼考证凡例》,《新订六译馆丛书》本。
    [15]万斯大:《学礼质疑》《清经解》48-49卷
    [16]惠士奇:《礼说》,《清经解》214-227卷
    [17]王引之:《经义述闻》,《清经解》1180-1207卷。
    [18]王鸣盛:《周礼军赋说》引,《清经解》卷四三七。
    [19]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
    [20]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版。
    [21]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版。
    [22]岑仲勉:《墨子城守各篇简注》,中华书局1958年版。
    [23]张震泽:《孙膑兵法校理》,中华书局1984年版。
    [24]陈立:《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版。
    [25]孙诒让:《墨子间诂》,中华书局2001年版。
    [26]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27]蒋礼鸿:《商君书锥指》,中华书局1986年版。
    [28]高亨:《尚君书注释》,中华书局1974年版。
    [29]李零:《吴孙子发微》,中华书局1997年版。
    [30]张清常、王延栋:《战国策笺注》,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1]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32]缪文远:《七国考订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1]郭沫若:《周官质疑》,见《金文丛考》,人民出版社1954年6月版。又见《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五卷,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刘师培:《周礼古注集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3月版。
    [3]杨向奎:《<周礼>批判》,山东大学历史语文研究所丛刊油印本。
    [4]金春峰:《周官之成书及其反映的文化与时代新考》,(台北)三民书局1993年版
    [5]彭林:《<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6]徐复观:《周官成立之时代及其思想性格》,学生书局(台北)1980年版
    [7]李普国:《周礼的经济制度与经济思想》,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8]侯家驹:《周礼研究》,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版。
    [9]林世辅:《周礼的政治思想》,(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81年版。
    [10]徐复观:《<周官>成立之时代及其思想性格》,学生书局(台北)1980年版。
    [11]林尹:《周礼今注今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2月版;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再版。
    [12]周世辅、周文湘:《周礼的政治思想》,(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1年7月版。
    [13]冯绍霆:《周礼——远古的理想》,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8月版。
    [14]朱红林:《<周礼>中商业管理制度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
    [15]闻人军:《考工记导读》,巴蜀书社1988年7月版。
    [16]耿素丽、胡月平选编:《民国期刊资料分类汇编·三礼研究》,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5月。
    [17]陈恩林:《先秦军事制度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18]郑定国:《周礼夏官的军礼思想》,(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版。
    [19]王学理:《秦俑专题研究》,三秦出版社1994年版。
    [20]袁仲一:《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21]蓝永蔚:《春秋时期的步兵》,中华书局1979年版
    [22]黄朴民:《春秋军事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3]徐勇:《齐国军事史》齐鲁书社1996年版。
    [24]郭淑珍、王关成:《秦军事史》,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5]熊铁基:《秦汉军事制度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6]黄今言:《秦汉军制史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7月版。
    [27]颜吾芟:《中国秦汉军事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8]蓝永蔚、黄朴民等著:《中国军事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9]杨泓:《中国古代兵器论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30]朱绍侯:《军功爵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1]朱绍侯:《军功爵制考论》,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32]解文超:《先秦兵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33]黄今言:《秦汉赋役制度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34]陈群:《中国兵制简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35]郭汝瑰:《中国军事史》,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版。
    [36]高锐:《中国军事史略》,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37]中国军事科学院:《中国军事通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38]童超:《中国军事制度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9]陈学会主编:《中国军事法制史》,海潮出版社1999,12月
    [40]陈宝秋:《中国历代兵役制度》华世出版社(台)1981年3月
    [41]陈玉屏:《魏晋南北朝兵役制度研究》巴蜀书社1988年11月
    [42]范晓光主编:《中国古代战争动员》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43]刘展:《中国古代军制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2
    [44]龚泽琪、董连泽主编:《中国军事经济全史(上册)》,海潮出版社1999年3月
    [45]赫治清等:《中国兵制史》文津出版社1997年4月
    [46]王其坤主编《中国军事经济史》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版。
    [47]张振龙《中国军事经济史》,蓝天出版社1990年版
    [48]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辑部编:《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学术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49]廖德清主编:《中国古代军事后勤史》,金盾出版社1999年7月。
    [50]廖德清主编:《中国古代军事后勤史资料选编(上)》,金盾出版社1996年11月。
    [51]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52]金景芳:《论井田制度》,齐鲁书社1982年版。
    [53]杨向奎:《中国古代社会与古代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54]杨向奎:《绎史斋学术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55]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6]刘泽华:《先秦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
    [57]陈连庆:《中国古代史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58]陈恩林:《逸斋先秦史学术论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
    [59]蒙文通:《古史甄微》,《蒙文通文集》第五卷,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版。
    [60]李学勤:《李学勤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61]李学勤:《缀古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62]李学勤:《重写学术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3]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64]吴荣曾:《先秦两汉史研究》,中华书局1995年版。
    [65]许倬云:《西周史》,三联书店1994年版。
    [66]许倬云:《中古代社会史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7]胡厚宣主编:《甲骨文与殷商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3月版。
    [68]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9]晁福林:《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70]王玉哲:《古史集林》,中华书局2002年版。
    [71]顾颉刚:《史林杂识初编》,中华书局1963年版。
    [72]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99年版。
    [73]田昌五、臧知非:《周秦社会结构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
    [74]沈长云:《上古史探研》,中华书局2002年版。
    [75]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76]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7]裘锡圭:《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78]裘锡圭:《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9]葛志毅,张惟明:《先秦两汉的制度与文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版。
    [80]顾德融、朱顺龙:《春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1]施伟青:《中国古代史论丛》,岳麓书社2004年版。
    [82]赵锡元:《中国奴隶社会史述要》,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
    [83]唐嘉弘主编:《先秦史论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4月版。
    [84]赵伯雄:《周代国家形态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
    [85]任伟:《西周封国考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8月版
    [86]赵世超:《周代国野制度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87]郝铁川:《周代国家政权研究》,黄山书社1989年版。
    [88]西嶋定生(日):《中国古代帝国的形成与结构——二十等爵制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版。
    [89]黄中业:《战国变法运动》,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90]许兆昌:《先秦史官的制度与文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91]吕文郁:《周代的采邑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92]侯志义:《采邑考》,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93]王健:《西周政治地理结构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94]葛志毅:《周代分封制度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5]杜正胜:《编户齐民》,(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年版。
    [96]杜正胜:《周代城邦》,(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1年版。
    [97]陈汉平:《西周策命制度研究》,学林出版社1986年版。
    [98]周书灿:《西周王朝经营四土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99]徐喜辰:《井田制度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00]李朝远:《西周土地关系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01]袁林:《两周土地制度新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02]朱凤翰:《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103]谢维扬:《周代家庭形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4]沈家本:《历代刑法考》,中华书局1985年版。
    [105]粟劲:《秦律通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06]张金光;《秦制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
    [107]高敏:《秦汉史探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9月版
    [108]张全民:《<周礼>所见法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09]刘海年:《战国秦代法制管窥》,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10]李玉福:《秦汉制度史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版
    [111]栗劲:《秦律通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12]曹旅宁:《秦律新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3]王子今:《秦汉交通史稿》,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
    [114]张正明:《楚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15]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16]陈直:《汉书新证》,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17]何晋:《<战国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8]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
    [119]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证》,中华书局1986年版。
    [120]彭裕商:《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巴蜀书社2003年2月版。
    [121]郭沫若:《金文从考》,东京文求堂书店1932年版。
    [122]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中华书局1997年版。
    [123]李振宏:《居延汉简与汉代社会》,中华书局2003年版。
    [124]裘锡圭:《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版。
    [125]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26]李学勤:《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127]张亚初、刘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版。
    [128]高敏:《云梦秦简初探》,河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1月版。
    [129]曹旅宁:《张家山汉律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版。
    [130]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三联书店2004年版。
    [131]李家浩:《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32]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岳麓书社2000年版。
    [133]于豪亮:《于豪亮学术文存》中华书局1985年版。
    [134]朱红林:《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集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35]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
    [136]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银雀山汉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137]张家山247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
    [138]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版。
    [139]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140]《古文字研究》第01辑,中华书局,1979年8月
    [141]《古文字研究》第06辑,中华书局,1981年11月
    [142]《古文字研究》第18辑,中华书局,1992年8月。
    [143]《古文字研究》第22辑,中华书局,2000年7月。
    [1]詹剑峰:《周官略考》,《文献》第13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年9月版,第146页。
    [2]蒋伯潜:《周礼概论》,见《十三经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4月版,第251页。
    [3]季旭昇:《九旗考》,《中国学术月刊》1983年6月第5期。
    [4]李少一:《周礼夏官环人新解》,《中国古代史论丛》第8辑,1983年12月。
    [5]刘坤太:《周官新义夏官补佚》,《河南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6]李元:《试论周礼一书中的乡遂制度》,《北方论丛》1985年第4期。
    [7]陈连庆:《<周礼>中的刑事法规及其阶级实质》,《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6年第3期。
    [8]李学勤:《<周礼>与秦律》,《孙诒让纪念论文集》,《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增刊。
    [9]陈连庆:《周礼中所见的奴隶》,《史学集刊》1989年第2期。
    [10]徐丽霞:《浅论周礼军赋》,李日刚等著《三礼研究论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125页。
    [11]许倬云:《周礼中的兵制》,《求古编》,(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年6月版,第283页。
    [12]黄留珠:《周礼六燧“兴甿”试释》,《史学集刊》1989年第3期。
    [13]雪克:《<周礼>四时之田考》,见《古文献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北方论丛》编辑部编,1989年6月版。
    [14]宋昌斌:《周礼的乡遂制》,见《中国户籍制度史稿》,三秦出版社1991年1月版,第317页。
    [15]宋昌斌:《周礼中的户口调查登记》,见《中国户籍制度史稿》,三秦出版社1991年1月版,第37页。
    [16]金景芳:《周礼》,《金景芳古史论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第191页。
    [17]金景芳:《周礼与王制封国之制平议》,《金景芳古史论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第199页。
    [18]张守军:《周礼的赋税思想》,《人文杂志》1992年第3期。
    [19]李雪山:《<周礼>中的土地所有制问题》《史学月刊》1998年第3期。
    [20]吴土法:《从<周礼>大田官联上得到的几点启示》,《浙江学刊》1998年第6期。
    [21]于省吾:《略论西周金文中的“六师”和“八师”及其屯田制》,《考古》,1964年第1期。
    [22]杨宽:《论西周金文中“六师”“八师”和乡遂制度》,《考古》,1964年第8期。
    [23]于省吾:《关于<论西周金文中“六师”“八师”和乡遂制度>一文的意见》,《考古》,1965年第3期。
    [24]杨宽:《再论西周金文中“六师”和“八师的性质》,《考古》,1965年第10期。
    [25]常征:《释“六师”,兼述西周王朝武装部队》,《河北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
    [26]徐喜辰:《周代兵制初论》,《中国史研究》,1985年第4期。
    [27]陈恩林:《试论西周军事领导体制的一元化》,《人文杂志》,1986年第2期。
    [28]李学勤:《论西周金文的六师、八师》,《华夏考古》,1987年第2期。
    [29]祝中熹:《论周代军事编制中的“卒”》,《人文杂志》,1987年第5期。
    [30]刘钊:《卜辞所见殷代的军事活动》,《古文字研究》第16辑,中华书局,1989年?月
    [31]陈炜湛:《有关甲骨文田猎卜辞的文字考订与辨析》,《古文字研究》第18辑,中华书局,1992年8月。
    [32]林澐:《说干、盾》,《古文字研究》第22辑,中华书局,2000年7月
    [33]姚孝遂:《商代的俘虏》,《古文字研究》第01辑,中华书局,1979年8月
    [34]姚孝遂:《甲骨刻辞狩猎考》,《古文字研究》第06辑,中华书局,1981年11月。
    [35]王贵民:《就殷墟甲骨文所见试说<司马>职名的起源》,见于胡厚宣主编:《甲骨文与殷商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36]肖楠:《试论卜辞中的师和旅》,《古文字研究》第06辑,中华书局,1981年11月
    [37]陈炜湛:《有关甲骨文田猎卜辞的文字考订与辨析》,《古文字研究》第18辑,中华书局,1992年8月。
    [38]参见徐中舒:《禹鼎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59年3期。
    [39]李仲操:《史密簋铭文补释》,《西北大学学报》1990年1期。
    [40]王健:《史密簋铭文与齐国的方伯地位》,《郑州大学学报》2002年2期
    [41]王辉:《史密簋释文考地》,《人文杂志》,1991年第4期。
    [42]李学勤:《史密簋铭所记西周重要史实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1年第2期。
    [43]张懋鎔:《史密簋与西周乡遂制度——附论“周礼在齐”》,《文物》1991年1期。
    [44]李零:《曹沫之陈释文考释》,见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45]陈剑:<上博竹书<曹沫之陈>新編释文(稿)》,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1日。
    [46]廖名春:《楚竹书〈曹沫之阵〉与〈慎子〉佚文》,见孔子2000网站2005年2月13日。
    [47]欧阳祯人:《论兵书<曹沫之阵>的思想史价值》,连载于《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2008年第1期。
    [48]浅野裕一:《上博楚简〈曹沫之陈〉的兵学思想》,简帛研究网。
    [49]禚振西:《论秦汉时期的仓》,《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6期
    [50]杨英杰:《论车战的兴衰》,《辽宁师院学报》1983年5期
    [51]江立新:《先秦武库试探》,《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52]许倬云:《东周到秦汉》,《中国史研究》1986年地4期
    [53]吴子勇:《我国上古时代战争动员的几个问题》,《军事历史》1989年第4期
    [54]闻三思:《中国古代军队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军事历史》1990年第2期
    [55]米寿祺:《先秦至西汉马政述略》,《社会科学》(兰州)1990年第2期
    [56]林存光:《春秋时期的军制演变》,《江西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
    [57]莫毅强:《略论中国古代军事法的历史作用》,《军事历史》1991年第3期
    [58]张予青:《论先秦兵家以法治军的思想》,《西安政法学院》1991年第4期
    [59]陶玉亮:《春秋战阵补说》,《辽宁师范大学》1991年第6期
    [60]沈长云:《从银雀山竹书《守法》《守令》等十三篇论及战国时期的爰田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2期
    [61]杨宽:《春秋战国间封建的军事组织和战争的变化》,《历史教学》,1954年第4期。
    [62]李宗侗:《春秋战国战史》,《中国战史论集1》,1954年第8期。
    [63]阎铸:《春秋战国时代的军事制度》,《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2期。
    [64]杨英杰:《先秦车战考述》,《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2期。
    [65]李元:《论春秋时期的车战》,《求是学刊》, 1986年第2期。
    [66]钟立飞:《浅论春秋末战国初兵种结构的变化》,《江西大学研究生学刊》,1987年第2期。
    [67]李元:《论春秋时期的民兵制度》,《中国史研究》,1987年第3期。
    [68]李元:《论春秋时期的兵源与兵役》,《求是学刊》,1987年第2期。
    [69]杨建华:《春秋时期对战俘的处置方式》,《历史教学》,1987年第7期。
    [70]贾若瑜:《春秋时期作战浅谈》,《军事史林》,1988年第3期。
    [71]徐勇:《春秋至秦军事制度概述》,《历史教学》,1989年第9期。
    [72]文士丹:《春秋时期的军事演变》,《江西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
    [73]陈恩林:《春秋时期军事制度的变革》,《先秦军事研究》,1990年第5期。
    [74]吴如嵩:《略谈春秋时代军事领域的思想解放》,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年。
    [75]刘鲁民:《论春秋战国时期的富国强兵思想》,金盾出版社1990年。
    [76]陈建樑:《春秋时期两种军赋性质的探讨》,《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4期。
    [77]陈建樑:《晋军“崇卒之阵”释议》,《人文杂志》,1995年第1期。
    [78]刘程远:《周礼中的兵制》,《黄埔月刊》1971年9月第233期。
    [79]杨英杰:《先秦车战述略》,《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5期。
    [80]杜畏之:《战国时期军事之研究》,《中山教育集刊》,1936年。
    [81]劳干:《战国时代的战争》,《史语所集刊》,1966年第6期。
    [82]劳干;《战国时代的战争方法》,《史语所集刊》,1967年第3期。
    [83]钟立飞:《浅析战国养兵问题》,《华学月刊》,1990年第4期。
    [84]齐思和:《战国制度考》,《燕京学报》,1938年第12期。
    [85]于豪亮、李均明:《秦简所反映的军事制度》,中华书局《云梦秦简研究》,1987年第7期
    [86]何贤武:《先秦时期兵种及武器装备的变化》,《辽宁大学学报》,1993年第6期。
    [87]徐宗元:《金文中所见官名考》,《福建师范学院学报》,1957年第2期。
    [88]陈世辉:《<爵名释例>质疑》,《学术月刊》,1961年第8期。
    [89]佐言东:《西周官制概述》,《人文杂志》,1981年第3期。
    [90]常才林:《论西周相制》,《淮阴师专学报》,1982年第3期。
    [91]王和:《“西周无世卿”辨正》,《人文杂志》,1984年第4期。
    [92]杨宽:《西周中央政权机构剖析》,《历史研究》,1984年第1期。
    [93]杨宽:《西周王朝公卿的爵位制度》,《西周史研究》,1984年第1期。
    [94]沈长云:《周代司徒之职辨非》,《中国史研究》,1985年第3期。
    [95]郝铁川:《西周官制的演变》,《河南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
    [96]楚刃:《西周没有世卿世禄制度吗?》,《晋阳学刊》, 1985年第5期。
    [97]杨善群:《西周选卿制度探讨》《宝鸡师范学报》,1987年。
    [98]段志洪:《周初无大夫称谓》《四川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99]张景贤:《关于西周中央官制的几个问题》,《历史教学》,1988年第12期。
    [100]徐喜辰:《论周代的世卿世室及其再封制度》,《东北师大学报》,1989年第1期。
    [101]王贻梁:《概论西周内服职官的爵位判断》,《中华文史论丛》,1989年第5期。
    [102]徐喜辰:《试论西周时期“国”“野”区别》,《吉林师大学报》,1978年第2期。
    [103]赵伯雄:《从“国”字古训看所谓西周国野制度》,《人文杂志》,1987年第2期。
    [104]赵世超:《西周的国和野》,《史学月刊》,1988年第2期。
    [105]张国华:《略论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制”与“人制”》,《法学研究》,1980年第2期。
    [106]施之勉:《春秋伯子男同位说》,《东方杂志》,1945年第七期。
    [107]骆宾基:《“男”为古三族(伯、子、男)之一的亲称》,《安徽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
    [108]臧知非:《秦汉“傅籍”制度于社会结构的变迁》,《先秦、秦汉史》,2005年第4期。
    [109]张荣强:《<二年律令>与汉代课役身分》《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2期。
    [110]马怡:《秦人傅籍标准试探》,《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4期。
    [111]于琨奇:《秦汉“户赋”“军赋”考》,《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4期。
    [112]杨建虹:《秦代的口赋、徭役、兵役制度新探》,《考古与文物》,1987年第5期。
    [113]臧知非:《秦汉“正卒”辨析》,《中国史研究》,1988年第1期。
    [114]陈戍国:《先秦礼制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115]刘家贵:《战国时期两种对立的经济思潮》,《思想战线》,1991年第1期。
    [116]胡大贵、冯一下:《试论秦代徭役戍制度》,《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6期。
    [117]王云:《秦汉的谪戍和过更》,《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6期。
    [118]田久川:《关于蒙恬伐匈奴暴师于外及秦民与越人杂处的时间问题》,《辽宁师大学报》,1984年第6期。
    [119]孙言诚:《秦汉的戍卒》,《文史哲》,1988年第5期。
    [120]臧知非:《西汉屯戍制度的几个问题》,《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第4期。
    [121]臧知非:《谪“戍制”考析》,《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3期。
    [122]孙言诚:《秦汉的徭役和兵役》,《中国史研究》,1987年第3期。
    [123]刘译华:《先秦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
    [124]傅兆君:《论春秋战国时期城乡对立运动的发展与经济制度的创新》,《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4期。
    [125]吴益中:《秦什伍连坐制度的初探》,《北京师范学报》,1988年第2期。
    [126]罗开玉:《秦国“什伍”、“伍人”考》,《四川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
    [127]臧知非;《先秦什伍乡里制度试探》,《人文杂志》,1984年第1期。
    [128]陈明光:《秦朝傅籍标准蠡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1期。
    [129]周厚强:《秦士伍的身份及其阶级属性辨析》,《求索》,1991年第4期。
    [130]周苏平:《春秋时期晋国的县制》,《史学月刊》,1986年第2期。
    [131]韩连琪:《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及其演变》,《文史哲》,1986年第5琪。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