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信念弱化问题及其对策探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丰富了人民的物质生活,同时也为道德信念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但市场经济本身具有的局限性又导致了道德信念一定程度上的弱化,具体表现为道德理想丧失、道德观念混乱,道德评价目标多元化、道德人格分裂和人与人之间关系扭曲。这些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市场经济是以对物的依赖为特征的,它膨胀了人的物欲,人被物化了。当人的这种物化意识浸入文化领域,又造成了大众文化的泛滥,人丧失了超越性。这些道德问题不是市场经济自身就能解决的,需要社会主义道德的引导。但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又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没有及时地进行调整和完善。在这种形势下,作为克服市场经济局限性重要手段的道德信念教育又未能很好地发挥作用,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道德信念弱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强化道德信念不仅要考虑道德信念本身的特点,也要注重市场经济的特征。因而强化道德信念教育要遵循三个原则,即主导道德信念引导多元道德信念、理想道德信念结合现实道德信念、强化道德信念结合物质利益。在这些原则指导下,不断地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建立合理的社会机制的保障以及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培养人们坚定的社会主义道德信念。
Building and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system in China has accelerated people life substance, simultaneously has also laid the good material base for the moral faith development, but market economy itself has the limitation , which has caused the weakness of the moral faith. such as: the lack of the moral ideal, the confusion of the moral ideas, various judgments of moral assessment, the division of the moral personality, the distortion of the relation among people. The reason of these facts is that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market economy is the dependence to the thing, it inflated human's desire for material welfare, the human was transformed into the thing. When this kind of human's transformation consciousness has plunged the cultural domain, it also caused mass culture into flood, the human has lost the transcendence. These moral question is not solved by market economy, it needs the guidance of the socialist morality, but the socialist morality system lags in the economical development, has not carried promptly on the adjustment and the perfection. Under this form, the moral faith education has not play a role promptly, these reasons have caused the weakness of moral faith in certain degree.
     Under the market economy condition, strengthens the moral faith not only consider the characteristic of moral faith , but also must pay great attention to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market economy. Thus the education of strengthening the morals faith must follow three principles, namely the leading morals faith guidance multi-dimensional morals faith, the unifies of the ideal moral faith and the realistic moral faith, the unifies of the strengthened morals faith and individual material interest. With the direction of these principle, perfect the socialist morality system unceasingly,let moral education play a role, building the guarantee of reasonable society system and personal moral cultivation, develop people firm socialism moral faith.
引文
[1]荆学民著.《社会转型与信仰重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2页。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6页。
    [1]朱贻庭主编.《伦理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44页。
    [1]《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0页。
    [2]黄明理著.《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1页。
    [3]朱贻庭主编.《伦理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44页。
    [1]魏长领著.《道德信仰与自我超越》.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3-84页
    [2]转引自毛崇杰,张德兴,马驰著.《二十世纪西方美学主流》,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39页。
    [1]黄明理.《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7页。
    [2]马克思,思格斯著.《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04页。
    [1]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2]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3]任建东著.《道德信仰论》.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第212页。
    [4]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275页
    [1]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6-197页。
    [2]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7页。
    [3]列宁著.《列宁全集》.第35卷.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74页。
    [4]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4-125页。
    [1]任建东著.《道德信仰论》.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第214页。
    [2]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2页。
    [4][德]鲁道夫.奥伊肯著.万以译.《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1]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4页。
    [2]魏长领著.《道德信仰与自我超越》.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44页。
    [3]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9页。
    [1]唐凯麟编著.《伦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14页。
    [1]任建东著.《道德信仰论》.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第200页。
    [2]唐凯麟编著.《伦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84页。
    [1]魏长领著.《道德信仰与自我超越》.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45页。
    [2]任建东著.《道德信仰论》.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第201页。
    [1]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2]任建东.《信仰理性道德》.载《唐都学刊》,2000年,第1期。
    [3]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52-153页。
    [1]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6页。
    [2]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01-602页。
    [3]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2页。
    [1]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页。
    [2]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8-89页。
    [1][匈]卢卡奇著.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历史与阶级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47页。
    [2]转引自张秀琴著.《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6页。
    [3]转引自张秀琴著.《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6页。
    [4]黄明理著.《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8页。
    [1]车玉玲著.《总体性与人的存在》.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1页。
    [2][美]弗洛姆.孙恺祥译.王馨钵校.《健全的社会》.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5页。
    [3][美]弗洛姆著.刘福堂译.《爱的艺术》。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96页。
    [1][美]弗洛姆.孙恺祥译.王馨钵校.《健全的社会》.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2页。
    [2]余源培,吴晓明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上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码社,2007年版,第110页。
    [3][德]雅斯贝斯著.王德峰译.《时代的精神状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导言第3页。
    [1][德]马尔库塞著.李小兵译.《审美之维》,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67页。
    [2]崔欣,孙瑞祥著.《大众文化与传播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9页。
    [3][德]雅斯贝斯著.王德峰译.《时代的精神状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
    [1][德]马尔库塞著.李小兵译.《审美之维》.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第10页。
    [2][德]霍克海默和[德]阿道尔诺著.渠敬东,曹卫东译.《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5页。
    [1][德]霍克海默和[德]阿道尔诺著.渠敬东,曹卫东译.《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82页。
    [2]陈金华著.《伦理学与现实生活--应用伦理学引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04页。
    [1][德]霍克海默和[德]阿道尔诺著.渠敬东,曹卫东译.《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1页。
    [1]黄明理著.《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9页。
    [1]邓小平著.《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1]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6页。
    [2]邓小平著.《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6页。
    [3]魏长领著.《道德信仰与自我超越》.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58页。
    [4]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第175页。
    [1]胡锦涛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罗国杰.《新时期思想工作道德建设的问题与对策》.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2]胡锦涛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曾盛聪著.《伦理变迁与道德教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4页。
    [2]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3]肖川著.《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1页。
    [1]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739页。
    [2]胡锦涛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3]胡锦涛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2]魏长领著.《道德信仰与自我超越》.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6页。
    [1][美]丹尼尔·贝尔著.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北京:三联书店,1989版.第124-125页。
    [2]高兆明著.《制度公正论--变革时期道德失范研究》.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63-164页。
    [1]罗国杰.《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的问题与对策》.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2]陈筠泉.《制度伦理与公民道德建设》.道德与文明,1998年,第6期。
    [3]黄明理.《道德信仰研究综述》.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报),2002年11月,第6期。
    [4]任建东.《信仰理性道德》.唐都学刊,2000年,第1期。
    [5]陈晏清,荆学民.《中国社会信仰的危机与重建》.江海学刊,1998年,第4期。
    [6]杨乐强.《道德信仰化与信仰对道德的本体论价值》.浙江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7]李德顺.《人生与信仰》.湖湘论坛,2001年,第1期。
    [8]黄明理.《从人性看人的道德需要》.南京师大学报,1997年,第1期。
    [9]荆学民.《论实用信仰与道德信仰》.中州学刊,1998年,第4期。
    [10]高兆明.《论社会转型中的道德信仰危机》.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11]侯惠勤.《信仰的问题最终要靠信仰的力量来解决》.党的生活,,2001年,第5期。
    [12]樊和平.《善恶因果律与伦理合理性》.上海社会科学院季刊,1999年,第3期。
    [1]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全 集》第46卷(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0]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1]列宁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2]邓小平著.《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3]邓小平著.《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4]黄明理著.《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5][德]雅斯贝斯著.王德峰译.《时代的精神状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16]任建东著.《道德信仰论》.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17]车玉玲著.《总体性与人的存在》.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8]荆学民著.《社会转型与信仰重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9]魏长领著.《道德信仰与自我超越》,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0]唐凯麟编著.《伦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1][美]丹尼尔·贝尔著.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22]何怀宏著.《底线伦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3][德]马尔库塞著,刘继译:《单向度的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24][德]鲁道夫·奥伊肯著,万以译:《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25]曾盛聪著.《伦理变迁与道德教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7]毛崇杰,张德兴,马驰著.《二十世纪西方美学主流》,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39页。
    [28]朱贻庭主编.《伦理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44页。
    [29][匈]卢卡奇著.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历史与阶级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47页。
    [30]张秀琴著.《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6页。
    [31][美]弗洛姆.孙恺祥译.王馨钵校.《健全的社会》.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2页。
    [32][美]弗洛姆.《爱的艺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6页。
    [33]袁贵仁主编.《人的哲学》.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
    [34]高恒天.《道德与人的幸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5]江畅,周鸿雁著.《幸福与优雅》.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6][德]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桂林:漓江出版社,1997年版。
    [37]万俊人著.《现代性的伦理话语》.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8][德]康德.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实践理性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9]茅于轼著.《中国人的道德前景》.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0][德]马克斯·韦伯著.于晓,陈维纲等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1]高兆明.《制度公正论--变革时期道德失范研究》.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63-164页。
    [42]毛崇杰,张德兴,马驰著.《二十世纪西方美学主流》,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39页。
    [43]余源培,吴晓明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上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码社,2007年版,第110页。
    [44]黎鸣:《道德的沦陷》.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版。
    [45][德]马尔库塞.李小兵译.《审美之维》.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46][德]霍克海默和[德]阿道尔诺著.渠敬东,曹卫东译.《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7]吴国盛编著.《社会转型中的应用伦理》,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48]陈金华著.《伦理学与现实生活--应用伦理学引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9]陆扬,王毅选编.《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50]崔欣,孙瑞祥著.《大众文化与传播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1]肖川著.《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2]万俊人著.《道德之维》.佛山: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3]胡锦涛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54]Jeremy Bentham.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 of Morals and Legislation.The University of London,Athlone Press.1970.
    [55]Archie J.Bahm,why Be Moral? Mushiram Manoharial Publishers.1980
    [1]岳花艳.《道德信仰的迷失与重塑》:[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郑州大学,2004年。
    [2]顾丹丹.《论道德信仰与重建》:[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扬州大学,2003年。
    [3]卢有志.《当代中国社会道德信仰危机与道德教育的目标追求》:[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薛桂波.《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失范》:[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东南大学,2006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