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美政治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人和政治一直是哲学关心的主题,有什么样人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政治范式来处理人的事务。继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后西方马克思主义也一直对现代性进行反思批判。马尔库塞针对发达工业社会造成人的单向度发展提出了审美解放的乌托邦设想,试图以新感性、新理性个体重建革命力量,通达人的解放。但他的解放理念并没有切实的政治范式,而和席勒的理性感性调和的审美教育解放一样没有现实性。从马尔库塞等人的反思中尝试寻找另外一个路径,就是不从外部理性寻找人解放的政治范式,而从人的“存在”寻找自身的解放的途径,于是思考角度就转向“人是什么”这个问题。巴雷特在《非理性的人》中论述人的非理性而实际上论证了人的存在本质—存在者向存在,是其所是。海德格尔论证自成其所是既是自由也是真理,也是美的。梅洛庞蒂也论证了艺术就是感性身体的活动。那么存在者自成其是的政治就是不同于传统解放政治的审美政治。
     从马尔库塞对现代性问题的批判中能看到审美政治的必要性,而马克思解放思想也具有审美意蕴,西方的存在及让存在的理论观点也与审美政治有关,从而能勾勒审美政治的依据、可能性设想及透视马克思感性思想的当代价值。
     首先,马克思解放思想具有审美意蕴,因此审美政治有着马克思解放思想的渊源。马克思的解放思想是消除异化对本真身体的遮蔽追求感性解放。途径是通过批判传统理性主义的形而上学恢复感性的地位,认为理性思维的资本逻辑是压制的根源,感性标准才是解放的参考。感性不是低于理性的单纯感觉,而是具有理性机能的真正的知识来源。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私有财产运动造成人的异化,其根源在于劳动异化为商品从而造成对感性身体的伤害,因此在资本主义现实下,感性解放的实质是劳动解放。获得解放的劳动是一种具有审美意蕴的活动,因为人按照内在的感性尺度,也就是美的尺度生产。这种生产是对象化的,是本质力量的外化过程,不是在理性控制下,片面追求利润,追求抽象资本拥有的拜物教畸形生产,而是创造丰富感受性的自身感觉和感性的生产。此时,人不是拥有外在财富的绝对贫穷,而是感性占有的真正富有。这种审美活动的结果就是感性和特性彻底解放的真正的个性自由。
     其次,在现代性条件下,人存在方式的新变化要求审美政治的出现。现代性条件下人的存在方式的新变化第一点是在普遍追求物质利益的前提下人有被全面物化的趋势。这表现为物质性需要对其它需要的抑制,物质成了唯一并优先于其它需要的绝对需要,同时人的生活技能也表现为纯技术技能,思想也为技术化思维方式和科学的尺度,并以技术职业身份衡量人的存在性质,人在现实性上已沦为技术动物;新变化的第二点是生活生产的全面技术化。此表现为语词失去了超越的向度,完全是实证的操作主义语词,全社会在技术系统中生活,人已被技术完全控制,没有脱离技术生活的可能性;其三是政治生活趋向抽象化。表现为语词变成了没有具体所指的空洞概念,失去了反抗现实的向度。现代生活的这些新变化使表达个性自由存在的空间逐渐消失,使差异性观念逐渐被敉平,导致人个性的逐渐消失,同时现代劳动也由于人们背上炫耀消费的沉重包袱而不自由。这就形成外部技术控制,思想操作化,身体技术化的现代的束缚形式。在内外力的作用下,人无法抗拒,无意识地向非个性、单面化发展,人本真的存在处于遮蔽状态。当人处于被遮蔽的现实状态下,审美政治就被召唤来按“让存在”的原则设计社会政策,解除对人的束缚,让人出离遮蔽,处于本真状态,解放人的感性,使人向全面、丰富、自由的人性发展。
     其三,审美政治有着西方哲学的基础。审美政治视域下的人是存在意义上的人,这在哲学史上有非常明确的理论证据,审美政治的解放就是针对存在意义上的人的解放。克尔凯廓尔提出的人是非此即彼的选择人,因此他反对理性原则对人的解放指导的可能,提出主观真理解释人自由选择的合法性。但他的人还是孤单个体而不是真正的作为“在之中”的存在的人。尼采强调人的两面性,一个完美,一个邪恶,提出用超人形象通达人的解放,他的观点是非理性的,无视人的存在事实,会造成对人的伤害,而强力意志又把人的存在化为虚无,所以尼采的观点对审美政治来说要重视,但是要提防而不是全部采纳。海德格尔的此在是真正的存在意义上的人。作为向存在的存在者自成其是就是自由,这也是审美政治遵循的自由原则。此在的情绪、悟和语言是人通达自由的三个存在特征。海德格尔没有谈及向存在的具体形态,这既是它的局限也是他的优点,因为起码保证了不伤害。这也是审美政治确定政策的原则。
     其四,审美政治通达自由有美学理论的支持。第一,艺术、真理、美、自由、身体是同一的。作品就是真理自行设置其中——让存在者显现。艺术的本质是真理,而真理就是存在者自成其是地开启。这种开启是世界和大地的争执,也是存在者诗意的筹划。另一方面自由不是外在“真理”对存在者的规定而是存在者自行成其所是。艺术并不是纯思维的活动,而是身体活动,就是存在者自由时的感性身体的处于存在场中的确定状态,也就是出于遮蔽,因此自由的状态也就是一种审美状态。只有在审美状态,也就是存在者出于遮蔽,存在者才是自由的。第二,自由的特征及自由开启的途径在传统美学范畴中能得到论证。传统美既是自由建构的原则,也是自由的结果。自成其是的自由状态就是康德美学中美的四个特征描述的状态: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无概念的普遍性,无概念的必然性,无关心的满足。崇高的美学范畴则反理性地开启了非透明、异质、非理性、模糊、消极领域的自由,并提供了跃出惯常的动力。
     最后,从审美政治的意蕴、审美政治的性质、元素中可以得出审美政治的概念:以保护每个个体为唯一立法原则,没有自身的政治目标,执行不伤害每个人为原则的政策,保证每个人是其所是的政治。
     在现实性上,审美通过提供自由意识并通过自由立国建立审美政治使审美成为政治具有现实性。
     在现实社会中,马克思解放思想的审美意蕴依然具有生命力,其中感性知识论、感性解放目标依然是现代性问题的解决思路。
Man and politics have been the issue that philosophy is concerned. Politicalparadigm taken to manage man’s affair depends on man’s idea. Following Marx’scriticism of capitalism, the western Marxism has been reflecting on and criticizing themodernity. Aiming at the unilateralism development of man, Marcuse brings forward aUtopia of aesthetic emancipation to reconstruct, by virtue of new sensibility and newrationality individual, a revolutionary power to emancipate human beings. Like Schiller'sunrealistic aesthetic education which conciliates reason and sensibility, Marcuse doesn’tgive any pressing political paradigm. To answer the question “What is man?” we’d betterfind a path to emancipation in “Being” instead of reason. In his Irrational Man: A Studyin Existential Philosophy William Barrett elaborates that human irrationality is theessence of human existence, namely, to be what to be. Heidegger’s Becoming what it ismeans both freedom and truth. It is beauty as well. Maurice Merleau-Ponty also pointsout that art is sensitive activity. Therefore, the politics of Being as what is stands for theaesthetic politics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emancipation politics.
     Starting from Marcuse’s criticism of modernity, this dissertation puts forward thenecessity of aesthetic politics, elaborates the aesthetic meaning of Marx’s emancipatoryidea, analyses some ideas that are related with aesthetic politics in western countries,draws the outline of aesthetic politics and evaluates the contemporary values of Marx’sthought of sensibility.
     Firstly, deals with the aesthetic meaning of Marx’s emancipation idea, pointing outthat the concept of aesthetic politics is rooted in Marx’s thought of emancipation idea,which eliminates alienation and encourage aesthetic liberation. Such politics should beachieved by criticizing the rationalistic metaphysics and resuming the aesthetics. Whiletyrannical root lies in capital logic of rational thinking, aesthetics standard providesreference for liberation. Aesthetics is not simple sense inferior to reason, but is the trueintellectual resource. The fact that the private property under the capitalism makes manalienated lies in that labor is alienated into commodity and does harm to people. So incapitalist society, the aesthetic emancipation is in essence the liberation of labor. Theliberated labor is an aesthetic activity in that people produces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immanent in man without being pushed by reason and gain. Such production, stayingaway from fetishism, will produce rich sensitive labor and makes man rich in sensitivepossession rather than in material occupation. The result of an aesthetic activity is thatrealizes true individual liberation.
     The new way of man’s existence in modernity and aesthetic politics will bediscussed next to. Firstly, human existence in modernity holds a tendency of overallmaterialization, in which the need of loaves and fishes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mostimportant. Man’s living art is presented to be pure technique skill. Human thought isregarded as something only to measure techniques and science. Man’s value is estimatedonly by their occupational identity and so man has actually reduced to technical animal.Secondly, since human life is totally dominated by technology, transcendentalconnotation of language gives way to demonstrative and manipulating discourse. Humansociety lives in a technique system and man is completely dominated by technology.Thirdly politics tends to be abstract and discourse becomes concept meaning nothing.There is no any dimension of anti-reality. The new way of life in modernity makespeople lose their individuality, freedom and ideas of difference. The big burden ofluxurious consummation, as a modern fetter, deprives man of the freedom. Chained bothfrom within and without, man’s natural state is concealed and man grows to be more andmore common and unilateralist. In this situation, aesthetic politics is appealed to designpolicy of “let exist”, to unbound human beings and make man develop fully.
     Thirdly discusses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of modern western aesthetic politics. Manin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s is man in the sense of being, which has been proved in thehistory of philosophy. Aesthetic emancipation means the liberation in the sense ofexistence. Kierkegaard says that man makes choice between two opposite pointstherefore he argues against the possibility of rational instruction of man’s liberation andproposes the rationality of subjective truth to explain man’s free choice. But he takes manas solitude individual in stead of man “existing”. Nietzsche emphasizes good and evil,the two sides of human nature. He, holding an irrational idea and ignoring man’sexistence, tends to achieve emancipation through the image of Overman. Nietzsche’s willto power brings man’s existence vanity, so aesthetic politics should adopt his idea partlybut not wholly. Heidegger’s Dasin refers to man in the sense of Being. Being what he is means freedom, which means the principle that aesthetic politics should follow. Themood, insight and language bear the features of freedom. Heidegger doesn’t mention themodality of “being for”, which implies both his limit and his advantage, leaving no harm.This should be taken as principles to fix policy in aesthetic politics.
     Fourthly, discusses as a path to freedom, the foundation of aesthetic politics ispresented. Art, truth, beauty, freedom and physical body are identical. Literary works isthe embodiment of truth. The essence of art is truth and truth is the revealing of Beingitself. Such revealing shows the tens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dicating the poeticideal of Being. Freedom does not mean the regulation of Being from outer “truth” butmeans being itself. Art is not pure thinking but physical activity, namely the physicalbody’s presence in the freedom of Being. The state of freedom is a aesthetic state. Onlyin such state or out of shade, can existence be free. The feature of freedom is demostrated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aesthetics.Think that beauty is the principle toconstruct freedom and the outcome of freedom. The state of being what it is the fouraesthetic characters by Kant. The aesthetic category of sublime irrationally initiates anon-transparent, heterogeneity, irrationality, illegible, and negative freedom and supplyan outstanding impetus.
     Lastly covers several conclusions.
     Firstly, the concept of aesthetic politics is summarized as that the only rule to befollowed is to protect each individual and ensure each one to be what he is.
     Secondly, discusses the reality about aesthetic turning into politics. pointing out thataesthetic politics is to be established through freedom consciousness provided byaesthetics and establishing a nation by freedom.
     The dissertation also elaborates the vitality of Marx’s emancipatory idea, and hisaesthetic epistemology, pointing out the aesthetic liberation is the resolution tomodernity.
引文
①[英]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M].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65.
    ②[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
    ①[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8:1-10.
    ①傅永军.法兰克福学派的现代性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40-57.
    ②[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8:202.
    ③[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91.
    ④[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37.
    ⑤[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37.
    ①[德]尼采.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88.
    ②[丹麦]克尔凯廓尔.非此即彼-一个生命的残片[M].京不特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29.
    ①[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大师谈美[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63.
    ②[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8.
    ①陆杰荣.西方哲学的理性逻辑与“情绪”规定之凸显[J].东吴学术,2012(4):6.
    ②[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24.
    ①[德]马丁·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路标[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16.
    ②[美]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M].林骧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12.
    ①刘聪.追寻诸神远逝的回音--海德格尔哲学与里尔克诗学思想之共鸣[J].当代作家评论,2012(6):122.
    ②[德]卡尔·马克思,弗·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637.
    ③[德]马丁·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路标[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21.
    ①陆杰荣.对现象学启点及其演进逻辑的“纯朴”把握[J].哲学研究,2012(10):124.
    ②[法]梅洛庞蒂.眼与心[M].龚卓军译.台北:典藏艺术家庭,2007:81.
    ③[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8.
    ④[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33.
    ①陆杰荣.探寻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新路经[J].中国图书评论,2012(5):95.
    ①[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34.
    ②[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24.
    ③[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21.
    ①[德]卡尔·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9.
    ②[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20.
    ③[德]卡尔·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00.
    ④[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52.
    ①[德]卡尔·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②[德]卡尔·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
    ③[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6.
    ④[德]卡尔·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①[德]卡尔·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2.
    ②[德]卡尔·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2.
    ③[德]卡尔·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3.
    ①[德]卡尔·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4.
    ①[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82.
    ①[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69-270.
    ②[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3.
    ①[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70.
    ①[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73.
    ①[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33.
    ①[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20.
    ②[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94.
    ③[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6.
    ④[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9.
    ①[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42.
    ②[德]卡尔·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4.
    ③[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24.
    ①[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15.
    ②[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2.
    ③[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52.
    ④[德]卡尔·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0.
    ⑤[德]卡尔·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⑥[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2.
    ①[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8.
    ②[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8.
    ③[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2.
    ④[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15.
    ⑤[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2.
    ①[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42.
    ②[德]马丁·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60.
    ③[德]卡尔·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
    ④[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8.
    ⑤[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2.
    ⑥[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4.
    ①[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4.
    ②[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8.
    ①[德]马克斯·霍克海默,特奥多·威·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M].洪佩郁,蔺月峰.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4.
    ②[德]卡尔·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75.
    ③[德]卡尔·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83.
    ④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26.
    ①[德]卡尔·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89.
    ②孟子.孟子.四书五经[M].杨杰编.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7:273.
    ③[德]马克斯·霍克海默,特奥多·威·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M].洪佩郁,蔺月峰.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13.
    ①[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3.
    ②[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1.
    ③[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1.
    ①[美]汉娜·阿伦特.论革命[M].陈周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56.
    ②[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3.
    ③[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3.
    ④[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33.
    ⑤[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32.
    ①[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8.
    ②[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9.
    ③[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55.
    ④[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67.
    ①王存福.论中产阶级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政党[J].社会主义研究,2008(2).
    ②[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21-27.
    ③[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社,2002:269-270.
    ④[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22.
    ①叶险明.论现代西方社会发展与改革理论[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3).
    ②叶险明.论现代西方社会发展与改革理论[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3).
    ③[德]马克斯·霍克海默,特奥多·威·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M].洪佩郁,蔺月峰.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31.
    ①[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27-28.
    ②[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3.
    ③[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28.
    ④[德]马克斯·霍克海默,特奥多·威·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M].洪佩郁,蔺月峰.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31.
    ⑤[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28.
    ①[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3.
    ②[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6.
    ③[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社,2002:306.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24.
    ②[美]约翰·杜威.艺术即经验[M].高建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41.
    ③陆杰荣.论哲学的“内敛”与“外溢”效应[J].社会科学,2013(1):125.
    ①[日]岩城见一.感性论—为了被开放的经验理论[M].王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56.
    ②[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6.
    ③[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34.
    ④[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34.
    ①[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10.
    ②[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12.
    ③[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1.
    ④[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12.
    ⑤[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49.
    ⑥[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社,2002:305.
    ①[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社,2002:303.
    ②[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社,2002:303.
    ③[英]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M].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0.
    ④[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社,2002:306.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0.
    ②[德]埃德蒙德·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M].倪梁康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5.
    ③[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95.
    ④[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96-197.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5.
    ②王伯鲁.广义技术视野中人的技术化问题剖析[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6.
    ③李美凤,李艺.人的技术化之合理性辩护[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2.
    ④[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社,2002:303.
    ①[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53.
    ②[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10.
    ③[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9.
    ④王伯鲁.广义技术视野中人的技术化问题剖析[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6.
    ①[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10.
    ②[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③[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96.
    ①[英]约翰·斯图亚特·密尔.论自由[M].于庆生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18.
    ②[英]约翰·斯图亚特·密尔.论自由[M].于庆生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18-19.
    ③[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1.
    ④[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86.
    ①[英]亚当斯密.国富论[M].郭大力,王亚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354.
    ②[印度]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85.
    ①[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17.
    ②[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7.
    ③[德]马克斯·霍克海默,特奥多·威·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M].洪佩郁,蔺月峰.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28.
    ④[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87.
    ①[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63
    ②[印度]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1.
    ③[印度]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5.
    ①[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50.
    ②[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4.
    ③[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8.
    ④[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52.
    ⑤[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95.
    ①[德]马丁·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54.
    ②[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64.
    ③[美]约翰·杜威.艺术即经验[M].高建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61.
    ④[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64.
    ⑤[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291.
    ①[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66.
    ②[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5.
    ③[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97.
    ④[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4.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75.
    ②[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79-83.
    ③[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8.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79-84.
    ②[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3.
    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410.
    ④[德]约瑟夫·皮珀.闲暇:文化的基础[M].刘森尧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38.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2.
    ②[英]约翰·斯图亚特·密尔.论自由[M].于庆生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14.
    ③[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40.
    ④[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42.
    ①[印度]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9.
    ①[德]约瑟夫·皮珀.闲暇:文化的基础[M].刘森尧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6.
    ②[德]马克斯·霍克海默,特奥多·威·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M].洪佩郁,蔺月峰.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29.
    ③[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39.
    ①[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39.
    ②[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39.
    ③[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53.
    ①[德]马克斯·霍克海默,特奥多·威·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M].洪佩郁,蔺月峰.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33.
    ①[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446.
    ②[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66.
    ③[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9.
    ④[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社,1965:19.
    ⑤[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68.
    ①[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8.
    ②[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64-65.
    ③[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384.
    ①[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90.
    ②[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9.
    ③[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94.
    ④[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2.
    ①傅永军.法兰克福学派的现代性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90.
    ②范晓丽.马尔库塞批判的理性与新感性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8-121.
    ③[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社,1965:1-36.
    ④[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社,2002:339.
    ⑤[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社,2002:317-319.
    ⑥傅永军.法兰克福学派的现代性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91.
    ⑦[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0.
    ⑧[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92.
    ①[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社,2002:274-308.
    ②[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94.
    ③[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社,2002:219-311.
    ①[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M].杨照明,艾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5.
    ②[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M].杨照明,艾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1.
    ③[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M].杨照明,艾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0.
    ①[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M].杨照明,艾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9.
    ②[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M].杨照明,艾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21.
    ①[德]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76.
    ②[德]卡尔·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③[丹麦]克尔凯廓尔.日记选.女性的魅力是无穷尽的[M].海蓉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251.
    ④[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M].杨照明,艾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54.
    ⑤[丹麦]克尔凯廓尔.日记选.女性的魅力是无穷尽的[M].海蓉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258.
    ⑥[丹麦]克尔凯廓尔.非此即彼下卷一个生命的残片[M].京不特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26.
    ①[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M].杨照明,艾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54.
    ②[丹麦]克尔凯廓尔.非此即彼下卷一个生命的残片[M].京不特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67.
    ③[丹麦]克尔凯廓尔.非此即彼下卷一个生命的残片[M].京不特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27.
    ④[丹麦]克尔凯廓尔.非此即彼下卷一个生命的残片[M].京不特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29.
    ⑤[丹麦]克尔凯廓尔.非此即彼下卷一个生命的残片[M].京不特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28.
    ①[丹麦]克尔凯廓尔.非此即彼下卷一个生命的残片[M].京不特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28.
    ②[丹麦]克尔凯廓尔.非此即彼下卷一个生命的残片[M].京不特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28.
    ③[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M].杨照明,艾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51.
    ④[丹麦]克尔凯廓尔.日记选.女性的魅力是无穷尽的[M].海蓉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239.
    ⑤[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M].杨照明,艾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57-158.
    ①[丹麦]克尔凯廓尔.日记选.女性的魅力是无穷尽的[M].海蓉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252-253.
    ②[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M].杨照明,艾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49.
    ③[丹麦]克尔凯廓尔.战栗与不安[M].阎嘉等译.西安: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08.
    ④[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M].杨照明,艾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58.
    ⑤[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M].杨照明,艾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58.
    ⑥[丹麦]克尔凯廓尔.战栗与不安[M].阎嘉等译.西安: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0.
    ①[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M].杨照明,艾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58.
    ②[丹麦]克尔凯廓尔.非此即彼下卷一个生命的残片[M].京不特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439.
    ③[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M].杨照明,艾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59.
    ①[丹麦]克尔凯廓尔.战栗与不安[M].阎嘉等译.西安: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8.
    ②[丹麦]克尔凯廓尔.战栗与不安[M].阎嘉等译.西安: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8.
    ①[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M].杨照明艾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61-162.
    ②[丹麦]克尔凯廓尔.非此即彼下卷一个生命的残片[M].京不特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449.
    ③[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M].杨照明艾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62.
    ④[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M].杨照明艾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56.
    ⑤[丹麦]克尔凯廓尔.战栗与不安[M].阎嘉等译.西安: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6.
    ⑥[丹麦]克尔凯廓尔.非此即彼下卷一个生命的残片[M].京不特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29.
    ①[丹麦]克尔凯廓尔.战栗与不安[M].阎嘉等译.西安: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7.
    ②[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M].杨照明,艾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64.
    ③[丹麦]克尔凯廓尔.非此即彼下卷一个生命的残片[M].京不特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29.
    ④[丹麦]克尔凯廓尔.非此即彼下卷一个生命的残片[M].京不特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43.
    ⑤[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M].杨照明,艾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65.
    ①[丹麦]克尔凯廓尔.日记选.女性的魅力是无穷尽的[M].海蓉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256.
    ②[丹麦]克尔凯廓尔.非此即彼下卷一个生命的残片[M].京不特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445.
    ③[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M].杨照明,艾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66.
    ④[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M].杨照明,艾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72.
    ⑤[丹麦]克尔凯廓尔.战栗与不安[M].阎嘉等译.西安: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5.
    ①[丹麦]克尔凯廓尔.日记选.女性的魅力是无穷尽的[M].海蓉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252.
    ②[丹麦]克尔凯廓尔.非此即彼下卷一个生命的残片[M].京不特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09.
    ③[丹麦]克尔凯廓尔.日记选.女性的魅力是无穷尽的[M].海蓉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254.
    ④[丹麦]克尔凯廓尔.战栗与不安[M].阎嘉等译.西安: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5.
    ⑤[德]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钱春绮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7.
    ⑥[德]尼采.瞧这个人.尼采生存哲学[M].杨恒达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5.
    ①[德]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钱春绮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7.
    ②[德]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M].张念东凌素心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237.
    ③[德]尼采.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84.
    ④[德]尼采.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90.
    ①[德]尼采.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91.
    ②[德]尼采.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89.
    ③[德]尼采.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01.
    ④[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M].杨照明,艾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78.
    ⑤[德]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钱春绮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176-177.
    ⑥[德]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钱春绮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177.
    ⑦[德]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尼采生存哲学[M].杨恒达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221.
    ①[德]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M].张念东凌素心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301-302.
    ②[德]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M].张念东凌素心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303.
    ③[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M].杨照明,艾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98.
    ④[德]尼采.作为艺术的强力意志.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438-440.
    ⑤[德]尼采.作为艺术的强力意志.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437.
    ⑥[德]尼采.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84.
    ①[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M].杨照明,艾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80-181.
    ②[德]尼采.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84.
    ③[德]尼采.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83-184.
    ①[德]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钱春绮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177.
    ②[德]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M].陈小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
    ③[德]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M].陈小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87-89.
    ④[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王庆节,陈嘉映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36.
    ①[德]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M].熊伟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
    ②[德]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M].陈小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34.
    ③[德]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1.
    ④[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王庆节,陈嘉映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41.
    ⑤[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王庆节,陈嘉映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42.
    ①[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王庆节,陈嘉映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43.
    ②[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M].杨照明,艾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212.
    ③[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王庆节,陈嘉映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248.
    ④[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王庆节,陈嘉映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253.
    ①[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M].杨照明,艾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213.
    ②[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王庆节,陈嘉映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339.
    ③[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王庆节,陈嘉映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340.
    ④[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王庆节,陈嘉映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341.
    ⑤[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王庆节,陈嘉映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341.
    ①[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王庆节,陈嘉映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65.
    ②[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王庆节,陈嘉映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72.
    ③[德]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康德著作全集第四卷[M].李秋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38.
    ④[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王庆节,陈嘉映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26.
    ①[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王庆节,陈嘉映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15.
    ②[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王庆节,陈嘉映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49.
    ③[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王庆节,陈嘉映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38.
    ④[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王庆节,陈嘉映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72.
    ①[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王庆节,陈嘉映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72.
    ②[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王庆节,陈嘉映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47.
    ③[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王庆节,陈嘉映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50.
    ④[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王庆节,陈嘉映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57-158.
    ①[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王庆节,陈嘉映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58.
    ②[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王庆节,陈嘉映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61.
    ③[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王庆节,陈嘉映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61.
    ④[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王庆节,陈嘉映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88.
    ①[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王庆节,陈嘉映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386.
    ②[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王庆节,陈嘉映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433.
    ③[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王庆节,陈嘉映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493.
    ①[德]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M].熊伟,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78.
    ①[德]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18.
    ②[德]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18.
    ③[德]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35.
    ①[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02-103.
    ②[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00,180.
    ③[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08.
    ④[德]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53.
    ⑤[德]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54.
    ①[德]海德格尔.路标[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14.
    ②[德]海德格尔.路标[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16.
    ③[德]海德格尔.路标[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18.
    ④[德]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37.
    ①[德]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64.
    ①[法]梅洛龎蒂.眼与心[M].龔卓军译.台北:典藏艺术家庭,2007:62.
    ②[法]梅洛龎蒂.眼与心[M].龔卓军译.台北:典藏艺术家庭,2007:62.
    ③[法]梅洛龎蒂.眼与心[M].龔卓军译.台北:典藏艺术家庭,2007:63.
    ④[法]梅洛龎蒂.眼与心[M].龔卓军译.台北:典藏艺术家庭,2007:80.
    ⑤[法]梅洛龎蒂.眼与心[M].龔卓军译.台北:典藏艺术家庭,2007:80.
    ①[法]梅洛龎蒂.眼与心[M].龔卓军译.台北:典藏艺术家庭,2007:81.
    ②[法]梅洛龎蒂.眼与心[M].龔卓军译.台北:典藏艺术家庭,2007:82.
    ③[法]梅洛龎蒂.眼与心[M].龔卓军译.台北:典藏艺术家庭,2007:88.
    ④[法]梅洛龎蒂.眼与心[M].龔卓军译.台北:典藏艺术家庭,2007:90.
    ①[德]康德.判断力批判.康德著作全集第五卷[M].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10-249.
    ①[德]鲍姆嘉滕.美学[M].简明,王旭晓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42-43.
    ②[德]鲍姆嘉滕.美学[M].简明,王旭晓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50.
    ①[德]鲍姆嘉滕.美学[M].简明,王旭晓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50.
    ②[德]鲍姆嘉滕.美学[M].简明,王旭晓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47.
    ③[德]鲍姆嘉滕.美学[M].简明,王旭晓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51.
    ①[德]鲍姆嘉滕.美学[M].简明,王旭晓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146.
    ②[德]鲍姆嘉滕.美学[M].简明,王旭晓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76-77.
    ①[日]岩城见一.感性论[M].王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59.
    ②[德]康德.判断力批判.康德著作全集第五卷.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10-270.
    ③[日]岩城见一.感性论[M].王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59.
    ①[日]岩城见一.感性论[M].王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55.
    ②[日]岩城见一.感性论[M].王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55.
    ③[德]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28.
    ①[英]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M].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88-89.
    ①[德]马丁·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26.
    ②[德]马丁·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41.
    ③[德]马丁·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37.
    ④[德]马丁·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路标[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24.
    ⑤[德]马丁·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37.
    ①[德]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路标[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13.
    ②[德]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路标[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25.
    ③[德]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路标[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06.
    ①[德]海德格尔.路标[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21.
    ①[德]海德格尔.路标[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22.
    ②[德]海德格尔.路标[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22.
    ③[日]岩城见一.感性论[M].王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6.
    ①[德]海德格尔.路标[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25.
    ②[德]海德格尔.路标[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26.
    ③[英]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M].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86.
    ①[德]鲍姆嘉滕.美学[M].简明,王旭晓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1.
    ②[德]席勒.美育书简.大师谈美[M].李光荣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28.
    ③[英]乔纳森·沃尔夫.政治哲学导论[M].王涛,赵荣华,陈任博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9:2.
    ④[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杨东柱,尹建军,王哲编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115.
    ①[英]杰弗里·托马斯.政治哲学导论[M].顾肃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6.
    ②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26.
    ③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27.
    ①[英]卡尔·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M].杜汝楫邱仁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48-49.
    ②[德]康德.判断力批判.康德著作全集第五卷[M].李秋零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42.
    ③[德]康德.判断力批判.康德著作全集第五卷[M].李秋零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42.
    ④[英]卡尔·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M].杜汝楫邱仁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62-63.
    ①[英]卡尔·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M].杜汝楫,邱仁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53.
    ②[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05.
    ③[英]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M].傅季重,纪树立,周昌忠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459.
    ①[加拿大]詹姆斯·塔利.语境中的洛克[M].梅雪琴石楠张伟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2.
    ②[美]鲍姆,戴维·舒尔茨.观念的发明者-西方政治哲学导论[M].叶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31.
    ③[美]唐纳德坦嫩鲍姆,戴维·舒尔茨.观念的发明者[M].叶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32.
    ④[英]杰弗里·托马斯.政治哲学导论[M].顾肃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03.
    ①[美]唐纳德坦嫩鲍姆,戴维·舒尔茨.观念的发明者[M].叶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32.
    ②[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43.
    ③[德]汉娜·阿伦特.论革命[M].陈周旺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7:56.
    ①[英]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二卷[M].郑一明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412-413.
    ②[英]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王明义冯兴元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40.
    ③[英]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M].傅季重,纪树立,周昌忠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458.
    ①[英]卡尔·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M].杜汝楫,邱仁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55-56.
    ②[英]约翰·斯图亚特·密尔.论自由[M].于庆生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84.
    ①[英]杰弗里·托马斯.政治哲学导论[M].顾肃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4.
    ②[英]约翰·斯图亚特·密尔.论自由[M].于庆生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14.
    ③[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0.
    ④[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1.
    ⑤[英]约翰·斯图亚特·密尔.论自由[M].于庆生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6.
    ①[英]约翰·斯图亚特·密尔.论自由[M].于庆生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10.
    ②[英]约翰·斯图亚特·密尔.论自由[M].于庆生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14.
    ③[英]杰弗里·托马斯.政治哲学导论[M].顾肃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
    ④[美]斯蒂芬·K·怀特.政治理论与后现代主义[M].孙曙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21.
    ⑤[英]杰弗里·托马斯.政治哲学导论[M].顾肃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9.
    ①[英]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二卷[M].郑一明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407.
    ②[英]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二卷[M].郑一明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420-421.
    ③[英]杰弗里·托马斯.政治哲学导论[M].顾肃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0-11.
    ④[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2.
    ⑤高清海.人的类生命、类本性与“类哲学”[J].长白论丛,1997:2.
    ⑥[英]约翰·斯图亚特·密尔.功利主义[M].叶建新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143.
    ①[英]约翰·斯图亚特·密尔.代议制政府[M].段小平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95-197.
    ②[美]詹姆斯M麦克菲尔森.总统的力量—从殖民地到超级大国[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7:322.
    ③[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74.
    ④[英]约翰·斯图亚特·密尔.论自由[M].于庆生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117.
    ⑤[德]汉娜·阿伦特.论革命[M].陈周旺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7:111.
    ①[印度]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2.
    ②[印度]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5.
    ③[加拿大]詹姆斯·塔利.语境中的洛克[M].梅雪琴石楠张伟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1.
    ④[英]约翰·斯图亚特·密尔.论自由[M].于庆生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85.
    ⑤[英]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王明义冯兴元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36.
    ①[英]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M].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3.
    ②[英]约翰·斯图亚特·密尔.论自由[M].于庆生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133.
    ③[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M].侯健,范亚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42.
    ④[英]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王明义冯兴元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32-134.
    ⑤[英]约翰·斯图亚特·密尔.代议制政府[M].段小平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59.
    ①[英]约翰·斯图亚特·密尔.代议制政府[M].段小平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99.
    ②[英]约翰·斯图亚特·密尔.论自由[M].于庆生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116.
    ③[英]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M].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66.
    ④[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⑤[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1.
    ⑥[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1.
    ①[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48.
    ②[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53.
    ③[英]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M].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67.
    ④[德]鲍姆嘉滕.美学[M].简明,王旭晓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18.
    ⑤[德]鲍姆嘉滕.美学[M].简明,王旭晓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18.
    ⑥[英]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M].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
    ⑦[德]鲍姆嘉滕.美学[M].简明,王旭晓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170.
    ①[德]鲍姆嘉滕.美学[M].简明,王旭晓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24.
    ②[德]鲍姆嘉滕.美学[M].简明,王旭晓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128.
    ③[德]鲍姆嘉滕.美学[M].简明,王旭晓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129.
    ④[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康德著作全集第四卷[M].李秋零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91.
    ⑤[英]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M].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84.
    ⑥[英]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M].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88.
    ①[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M].侯健,范亚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14.
    ②[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M].侯健,范亚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15.
    ③[德]汉娜·阿伦特.论革命[M].陈周旺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7:202.
    ④[德]汉娜·阿伦特.论革命[M].陈周旺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7:203.
    ⑤[德]汉娜·阿伦特.论革命[M].陈周旺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7:108.
    ⑥[德]汉娜·阿伦特.论革命[M].陈周旺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7:219.
    ①[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3.
    ②[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6.
    ③[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5.
    ①[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10.
    ②[德]卡尔·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00.
    ③陆杰荣.从多重性视角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1):8.
    ④[德]卡尔·马克思.博士论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
    [1]高清海.人的类生命、类本性与“类哲学”[J].长白论丛,1997:2.
    [2]李美凤,李艺.人的技术化之合理性辩护[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2.
    [3]王伯鲁.广义技术视野中人的技术化问题剖析[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6.
    [4]王存福.论中产阶级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政党[J].社会主义研究,2008(2).
    [5]叶险明.论现代西方社会发展与改革理论[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3).
    [1][丹麦]克尔凯廓尔.非此即彼下卷一个生命的残片[M].京不特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丹麦]克尔凯廓尔.非此即彼-一个生命的残片[M].京不特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丹麦]克尔凯廓尔.日记选.女性的魅力是无穷尽的[M].海蓉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
    [4][丹麦]克尔凯廓尔.战栗与不安[M].阎嘉等译.西安: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德]埃德蒙德·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M].倪梁康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德]鲍姆嘉滕.美学[M].简明,王旭晓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7][德]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德]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9][德]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M].陈小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0][德]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M].熊伟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1][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2][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杨东柱,尹建军,王哲编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13][德]卡尔·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4][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5][德]卡尔·马克思.博士论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德]卡尔·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7][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康德著作全集第四卷[M].李秋零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8][德]康德.判断力批判.康德著作全集第五卷.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9][德]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康德著作全集第四卷[M].李秋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0][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21][德]马丁·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路标[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2][德]马丁·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60.
    [23][德]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4][德]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5][德]马克斯·霍克海默,特奥多·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M].洪佩郁,蔺月峰.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26][德]尼采.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7][德]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钱春绮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28][德]尼采.瞧这个人.尼采生存哲学[M].杨恒达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29][德]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M].张念东凌素心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30][德]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尼采生存哲学[M].杨恒达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31][德]尼采.作为艺术的强力意志.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2][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33][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大师谈美[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34][德]约瑟夫·皮珀.闲暇:文化的基础[M].刘森尧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35][法]梅洛庞蒂.眼与心[M].龚卓军译.台北:典藏艺术家庭,2007.
    [36][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8][加拿大]詹姆斯·塔利.语境中的洛克[M].梅雪琴石楠张伟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9][美]鲍姆,戴维·舒尔茨.观念的发明者-西方政治哲学导论[M].叶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0][美]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M].林骧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41][美]汉娜·阿伦特.论革命[M].陈周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42][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3][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8.
    [44][美]斯蒂芬·K·怀特.政治理论与后现代主义[M].孙曙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45][美]唐纳德·坦嫩鲍姆,戴维·舒尔茨.观念的发明者[M].叶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6][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M].杨照明,艾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47][美]约翰·杜威.艺术即经验[M].高建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8][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9][美]詹姆斯M麦克菲尔森.总统的力量—从殖民地到超级大国[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7.
    [50][日]岩城见一.感性论—为了被开放的经验理论[M].王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51][印度]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2][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M].侯健,范亚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3][英]弗里德里希·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王明义冯兴元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54][英]杰弗里·托马斯.政治哲学导论[M].顾肃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5][英]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M].傅季重,纪树立,周昌忠译.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56][英]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二卷[M].郑一明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57][英]卡尔·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M].杜汝楫邱仁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58][英]乔纳森·沃尔夫.政治哲学导论[M].王涛,赵荣华,陈任博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9.
    [59][英]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M].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0][英]亚当斯密.国富论[M].郭大力,王亚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61][英]约翰·斯图亚特·密尔.代议制政府[M].段小平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62][英]约翰·斯图亚特·密尔.功利主义[M].叶建新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63][英]约翰·斯图亚特·密尔.论自由[M].于庆生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
    [64]范晓丽.马尔库塞批判的理性与新感性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5]傅永军.法兰克福学派的现代性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66]孟子.孟子[M].杨杰编.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7.
    [67]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